八年级下册语文书18课

2024-07-14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18课(精选9篇)

1.八年级下册语文书18课 篇一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5课教案 篇二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元日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3.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课知识点 篇三

1、多音字:

铺 pū 铺路 pù 店铺

尽 jǐn 尽管 jìn 尽责

倒 dǎo 倒闭 dào倒立

2、近义词

朴素—简朴 沉积—沉淀

3、反义词:

整齐—杂乱

二、课文分析:

1、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村子附近有一眼“珍珠泉”。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表达了喜爱珍珠泉的情感。

本文通过描写珍珠泉的水很绿、很深、很清,潭底冒出的水沟很美等特点,表达了作者喜欢珍珠泉的思想感情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课珍珠泉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喷泉也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就像书上说的那样有“白马泉”“犀牛泉”“双泉”“灯笼泉”等等,好多好多哪!

春天到来的时候喷泉最好看,有的喷的高高的,有的斜着喷,喷泉在喷射时还可以看到热气,还有的吹起小泡泡,喷的像一朵朵小花,落下来的时候非常的快,像泉水姑娘一样,从这个泉眼里跳出,又从那个泉眼里钻回来,非常有趣。

4.八年级下册语文书18课 篇四

【原文】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⒀。[1]

【注释】

⑴关关:鸟鸣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配偶。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日夜夜。寤,醒觉。寐,入睡。⑻思服:思念。服,想。《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哉,语气助词。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友:用作动词,此有亲近之意。⑿芼(mà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写作背景】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诗作赏析】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反复写主人公对淑女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写出了思念的深切,“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写出了思念的痛苦。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思想内容】

《国风·周南·关雎》通过描写写主人公对淑女疯狂地相思与追求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相关作品】

静女(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原文】

蒹葭(秦风)

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⑵。所谓伊人⑶,在水一方⑷。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⑹。溯游从之⑺,宛在水中央⑻。蒹葭萋萋⑼,白露未晞⑽。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⑾。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⒀。蒹葭采采⒁,白露未已⒂。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⒃。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⒄。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⒅。[1-2]

【注释】

⑴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⑵为:凝结成。

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⑷一方:那一边。

⑸溯(sù):逆流而上。洄:水流迂回之处。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阻:险阻,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宛:宛然,好像。⑺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⑻宛:宛然,好像。⑼萋萋:茂盛的样子。⑽晞(xī):干,晒干。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⒀坻(chí):水中的沙滩。⒁采采:繁盛的样子。⒂已:止。⒃涘(sì):水边。⒄右:迂回曲折。

⒅沚(zhǐ):水中的沙滩。[2] [3] [4]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2]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写作背景】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诗作赏析】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歌使用换韵复唱的章法特点,增添了诗歌回环变化的音韵美,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思想内容】

《蒹葭》中通过描写诗人对秋水伊人求之不得的缠绵的愁怅表达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相关作品】

采薇(小雅)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原文】

子衿(郑风)

青青子衿⑴,悠悠我心⑵。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⑶? 青青子佩⑷,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⑸,在城阙兮⑹。一日不见,如三月兮。[1]

【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2] [3]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2] [3]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写作背景】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诗作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思想内容】

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相关作品】

式微

式微①,式微!胡不归?

微君②之故,胡为乎中露③!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④,胡为乎泥中![1]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⑴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⑵,涵虚混太清⑶。气蒸云梦泽⑷,波撼岳阳城⑸。欲济无舟楫⑹,端居耻圣明⑺。坐观垂钓者⑻,徒有羡鱼情⑼。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⑵湖:此指洞庭湖。

⑶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高空。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⑷气蒸:一作“气吞”。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⑸撼:摇动。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⑹“欲济”句: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⑺“端居”句: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⑻坐观:一作“徒怜”。者:一作“叟”。

⑼“徒:一作“空”。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3]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3]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写作背景】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诗作赏析】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五六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相关作品】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⑵,初日照高林⑶。曲径通幽处⑷,禅房花木深⑸。山光悦鸟性⑹,潭影空人心⑺。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5]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写作背景】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诗作赏析】

首联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

颔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竹林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可以想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诗意的境界呀!

颈联 “悦”“空”二字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明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让人神清气爽。动静结合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美丽。

尾联中,作者听到了钟磬的声音,于是他闭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着仿佛周围都是寂静的,唯有那象征空门的钟磬之声能够像潭水一样使作者的心灵的污垢得到荡涤,使之更加清净。原来作者是想借着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无门的情怀。

【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相关作品】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原文】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⑴,白水⑵绕东城。

此地一⑶为别⑷,孤蓬⑸万里征⑹。浮云游子意⑺,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⑻去,萧萧⑼班马⑽鸣。[2-3] [4]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5] [6] [3] [7-8]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3]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9]【诗作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思想内容】

表达了作者李白和友人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相关作品】

赠李白 唐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原文】

卜算子⑴·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⑵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⑶。时见幽人独往来⑷,缥缈孤鸿影⑸。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⑹。拣尽寒枝不肯栖⑺,寂寞沙洲冷⑻。[1]

【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

⑵定慧院:一作“定惠院”,一作“定惠寺”。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⑶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⑷时:一作“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⑸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⑹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⑺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⑻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2-4]

【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5]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写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1]

【词作赏析】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思想内容】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相关作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原文】

卜算子⑴· 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⑵,寂寞开无主⑶。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⑷。

无意苦争春⑸,一任群芳妒⑹。零落成泥碾作尘⑺,只有香如故⑻。[1]

【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⑵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⑶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⑷更:又,再。着(zhuó):遭受,承受。⑸苦:苦苦,极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⑹一任:全任,完全听凭。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⑺碾(niǎn):轧烂,压碎。零落;凋谢。作尘:化作灰土。⑻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2-4] [5]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6]

18年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

【写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词作赏析】

词的上片,写梅花的生存状况,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无人欣赏的落寞,再到暮雨黄昏的愁苦,写出梅花处境的悲凉。词的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梅花无意争抢春光,却惹来众多凡花俗朵的嫉妒,但它与众不同的是,纵然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任然香气不改,精神犹在。

【思想内容】

全词通过咏梅表现了陆游独立不倚,坚持正义,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品格。

【相关作品】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诗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5.八年级下册语文书18课 篇五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课文重点字词,了解剧作家曹禺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戏剧的简要知识。过程与方法

2.熟悉作品内容,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3.了解黄省

三、李石清、潘月亭三者地位状况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4.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潜台词的运用及其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后练习中的提示,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6.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认真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味人物语言的人性化特点,了解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难点:

1、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2、了解人物间矛盾冲突,并交流对剧本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一、导入新课:

1、(诙谐调侃的语气)就在刚刚上课之前,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那就是不当老师了,因为太辛苦,那做什么呢?看当今世界,娱乐圈最风光,可咱这形象要做偶像派演员也有点对不起大家,因此我决定作一名导演,我要导演一部戏剧,从而一炮打响、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名扬四海、扬名立万。在这里还请各位同学帮我个忙,我想选择中国当代最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应当选谁的呢?(能给我介绍一下曹禺吗?引出曹禺的简介)

我想选择他最最经典的作品,应当选哪篇呢?(能说说《日出》写的什么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吗?交待相关历史背景)

设计说明:诙谐调侃的语言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又有点出乎学生意料,使之精神一振。同时,很自然的了解了曹禺,了解了《日出》。

二、整体感知:

2、正确认读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当铺 嗫嚅 踌躇 喃喃 抽噎

3、回忆上述字词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以及前后的语言环境、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段话,用上这五个词语。(学生发言后,教师也来强调:他到当铺当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已经一贫如洗;他嗫嚅着说出了家中的困境,在踌躇间他明白了被辞退的直接原因;面对所谓的出路他喃喃自语;最后他疯狂的又哭又笑得抽噎起来,开始了血泪的控诉和反抗。)

三、人物形象分析:

4、明确“黄省三”这一人物:

(1)、上面的所有的“他”无不集中指向了黄省三

(2)、探讨“黄省三”中“省”的读音。(同时教师将“黄省三”板书在黑板中下方的位置)

设计说明:重点词语的认读——回忆语言环境——引出人物——探讨读音,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知不觉中引向深入。

5、明确“李石清”、“潘月亭”两个人物:(1)、文中还有两个较为主要:李石清、潘月亭

(2)、思考:这两个名字板书在黑板的那个位置呢?并说说理由。(板书在“黄省三”的上面,由上到下分别是“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形象地显示了三者之间的层层压迫、层层剥削的关系。)

设计说明:一个板书位置的小活动使得学生明了三者的关系,并初步了解了人物的性格。

6、分析“李石清”这一人物形象:

(1)、有一个成语“媚上欺下”,你认为用在哪个人物的身上最恰当呢?并说明理由。设计说明: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设计了“‘媚上欺下’用在哪个人物的身上”以及“连线搭配”两环节,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2)、连线搭配: 拉车

不敢 要饭

不能 偷窃

不肯

连线搭配,说明原因,并体会李石清卑劣、凶残的本性。(3)、在文中找出最形象的刻画李石清狰狞面目的句子。(魔鬼般的狞笑)

设计说明:“魔鬼般的狞笑”一句既刻画人物的狰狞面目又引出了下面舞台提示的学习。

四、学习舞台提示:

6、了解舞台提示的相关知识,揣摩理解文中的舞台提示。(1)、什么是舞台提示: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行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等。

(2)、举例理解舞台提示:以黄省三被潘月亭拒绝后的血泪控诉这一部分为例,理解舞台提示的内容及作用。

五、多样化训练:以黄省三被潘月亭拒绝后的血泪控诉这一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

7、诵读。

(1)、在理解舞台提示的基础上自由读(2)、指名读。(3)、分角色读。

8、表演。由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分别扮演黄省

三、李石清、潘月亭,进行表演。

9、采访。教师化身记者采访黄省三的扮演者:“黄省三,你知道为什么被辞退吗?” 设计说明:诵读——表演——采访,多样化的训练形式活泼又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一次采访,使得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六、分析作品题目《日出》:你认为文章的题目好不好,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教师补充《日出》中一句经典台词来加深理解,即“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了„”。同时补充三个人物的结局:黄省三,走投无路之下毒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后自杀,被救下而变得疯癫;李石清,也被辞退,成了又一个黄省三;潘月亭,银行倒闭,走向死亡。)

设计说明:分析作品题目即可总结本课所学又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补充经典台词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也为后面本课的结束语作了伏笔。人物结局的补充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得课堂达到了又一个高潮。

七、结束语:

10、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优异,我想我们还是各归其位吧,因为大家是热爱学习的,我更加热爱我的工作。

最后,化用那句经典台词送给大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黑暗早已留在了后面,这太阳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大家!”

设计说明:第一段结束语照应了开头的导入,表现出了对学生的鼓励,也表现了自己对工作的热爱。

第二段结束语化用台词表现了对新社会的赞美和对大家的美好祝愿。两段文字有力的收束本课。

《日出》课堂实录

师:(诙谐调侃的语气)就在刚刚上课之前,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那就是不当老师了,因为太辛苦,那做什么呢?看当今世界,娱乐圈最风光,可咱这形象要做偶像派演员也有点对不起大家,因此我决定作一名导演,我要导演一部戏剧,从而一炮打响、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名扬四海、扬名立万。在这里还请各位同学帮我个忙,我想选择中国当代最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应当选谁的呢?(能给我介绍一下曹禺吗?引出曹禺的简介)

生:(回答曹禺并简介)

师:我想选择他最最经典的作品,应当选哪篇呢?(能说说《日出》写的什么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吗?交待相关历史背景)

生:(回答《日出》并说明相关背景)

师:其实我也注意到了这部经典的戏剧文学作品,通读内容时遇到了一点字词的障碍,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以下。

当铺 嗫嚅 踌躇 喃喃 抽噎(学生读词)

师:回忆上述字词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以及前后的语言环境、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段话,用上这五个词语。

(学生发言后,师强调:他到当铺当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已经一贫如洗;他嗫嚅着说出了家中的困境,在踌躇间他明白了被辞退的直接原因;面对所谓的出路他喃喃自语;最后他疯狂的又哭又笑得抽噎起来,开始了血泪的控诉和反抗。)

师:上面的所有的“他”无不集中指向了一个人物,那就是„? 生:黄省三

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黄省三”中“省”的读音。

(很多同学探讨得出有“觉醒”“省悟”之意,得出了正确读音xing)(师肯定同学们的说法,同时简单提及“五日三省吾身”)

4(师同时教师将“黄省三”板书在黑板中下方的位置)师:文中还有两个较为主要的人物? 生:李石清、潘月亭

师:应当把这两个名字板书在黑板的那个位置呢?并说说理由。

生讨论后回答:板书在“黄省三”的上面,由上到下分别是“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形象地显示了三者之间的层层压迫、层层剥削的关系。

师:有一个成语“媚上欺下”,你认为用在哪个人物的身上最恰当呢?并说明理由。生:用在李石清身上最恰当,因为李石清对待潘月亭是一味的巴结讨好、言听计从,对待黄省三则是声色俱厉,极尽欺诈之能。

师:请进行连线搭配: 拉车

不敢 要饭

不能 偷窃

不肯

生连线搭配,说明原因,并体会李石清卑劣、凶残的本性。师:在文中找出最形象的刻画李石清狰狞面目的句子。生找到“魔鬼般的狞笑”句子。

师:补充相关知识:什么是舞台提示: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行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等。

师:请大家举例理解舞台提示。

生以黄省三被潘月亭拒绝后的血泪控诉这一部分为例,理解舞台提示的内容及作用。师:下面我们以黄省三被潘月亭拒绝后的血泪控诉这一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和感悟。

(1)、在理解舞台提示的基础上自由读(2)、指名读。(3)、分角色读。

师:由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分别扮演黄省

三、李石清、潘月亭,进行表演。

师:(教师化身记者采访黄省三的扮演者:)“黄省三,你知道为什么被辞退吗?” 师:你认为文章的题目好不好,说明理由。

(学生发言后,教师补充《日出》中一句经典台词来加深理解,即“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了„”。同时补充三个人物的结局:黄省三,走投无路之下 5 毒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后自杀,被救下而变得疯癫;李石清,也被辞退,成了又一个黄省三;潘月亭,银行倒闭,走向死亡。)

师:(结束语)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优异,我想我们还是各归其位吧,因为大家是热爱学习的,我更加热爱我的工作。

6.三年级下册语文书 篇六

三年级的写字教学往往被老师忽略,本学期,我重视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培养,课堂中注意提醒,利用写字本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课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2.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引导学生自学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在进行课文学习时,我首先进行范读,发挥示范作用。其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善

3.重视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正式开始。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作文的词句积累入手,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记好词好句。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写作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4.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7.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习作八 篇七

主人公是安利柯,是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奋,待人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条件算是小康,他父母亲都是好人,教导安利柯要帮助困难的人。

安利柯有一群心地善良的同学。班长是个热心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同学的自尊心,他小心地保守住秘密;安利柯最敬佩的同学是卡隆,这个火车司机的儿子有高尚的心灵,看见欺负弱小他常常会挺身相助;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和卖炭人的儿子贝谛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在家长的教育引导下,两个孩子成了亲密的同桌。

每月故事朱利亚为了帮助父亲抄写公文累坏了身体,而又面对父亲的责怪和家人的不理解,朱利亚忍受了下来,并坚持帮助父亲抄写公文。当父亲终于明白儿子为何每况愈下,学习直线滑坡时,父子俩痛哭着抱在一起。波莱科西以加倍的用功,得到了一枚奖章,这份荣誉令父亲悔悟,成为一名好铁匠。

安利柯的校长是一位老人,他的儿子不幸牺牲后,校长常常带领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教导孩子们要爱国。

毕业时,安利柯和他的同学都依依不舍得离开自己的老师,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激之情。

8.八年级上册语文书预习教案总结 篇八

以讲评上一课时的小作文引入。讲评的着重点:能观察和写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语言的生动性。

现在我们来阅读欣赏《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和描写日出的。

(二)解题

参见本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介绍写作时间与背景。

(三)学习新课

让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可集体读,也可分组或一个一个轮流),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

1.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如: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

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重音:“.” ;停顿:“/”)

2.讨论:作者的描写跟刚才你们的描述是不是完全一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日出、特别是色彩方面的新词句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注意本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以及采用修辞产生的效果等。

(1)细致写出日出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天空呈现的色彩变化。如:

清冷的淡蓝色 黑沉沉 红带 红海 暗红色的光 黑色无边 磁蓝色 墨蓝色 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 红得透亮,闪着金光 更红更亮的小片 晶光耀眼 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2)采用比喻产生的表达效果。如: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问:海涅的这组句子中,“一片白浪的海”“洪水泛滥”到底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云海和它的状貌。作者实际是站在布罗肯高峰上,他说“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像是”,“使人以为”就是说并不是真的,“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山峰的大部是被云海所遮蔽,给人造成了错觉。这里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晨曦微明中从高峰远望,云海茫茫给人的印象。

提示:如果直接写“云海”,因为常见,就很难给读者新鲜的冲击力,而作者这么一写,就把他那份独特的感受,细腻而生动地推到读者眼前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上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

问: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诞生过婴儿的母亲”来比喻整个宇宙?这个比喻与后面的议论有什么关系?

--与文章所表达的歌颂祖国的主旨相关,因而对后面以议论抒情的方式来歌颂新中国起到铺垫的作用。写作年代是1958年,新中国刚成立9年,全国正处于政治理想的激情中,作者亦同。

提示:比喻是散文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使表达的事物生动形象。但是,用什么来比喻是有讲究的。使用比喻,要注意在感情上,语言风格上的一致性。

(三)布置作业:

1.本文重点字词练习:解释词义,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萧瑟 绯红 拂拂 无羁 簇拥 瑰丽 黛色

9.八年级下册语文书18课 篇九

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学生诵读

五、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六、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七、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一篇:工程造价大学生顶岗实习报告下一篇:精选的函授大专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