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外渗护理(10篇)
1.输液外渗护理 篇一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姓名 张小玲
年级 2011
层次 专升本
专业 护理学 [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 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 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1]。因此,作为 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 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
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 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1.1.4 重病患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3]。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 动等突发状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 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 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1.3 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4]。1.4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5]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 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1.5 疾病因素
1.5.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1.5.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1.5.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5.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5.5 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 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1.6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提高 穿刺成功率。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在了解了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各项因素后,护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了解输液外渗对病人的身体所造成的损伤类型,从而做到及早预防,对症下药,将护理工作 做的更加扎实。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 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 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6]。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 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 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 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7],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在了解了输液外渗可能导致的机体损伤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外渗现象发生,对于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花费,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3.1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 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 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 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 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3.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 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 瘤等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 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8]。除此以外,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如何正确的选择血管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十分熟悉,才能确保选择血管时不会出 现纰漏。
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 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 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 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9]。3.4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 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 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 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3.5 正确的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 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 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10]。
3.6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 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3.7 护理对策 3.7.1小范围外渗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95%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在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3.7.2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升姜外敷。3.7.3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3.7.4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蛋清外敷的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
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 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11]。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 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 过程中,约有0.2ml 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 处的输液 管,仅挤出0.01ml 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 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 [12]。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 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 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 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 8 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 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 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13]。4.4 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 在 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 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 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 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14]。4.5 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的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 式进行处理。4.5.1 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4.5.2 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 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 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 涂抹 4 ~ 2 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 外敷 2 ~ 1次的方法进行治疗。4.5.3 如意黄金散
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 置于无菌 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 1.5cm 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 刺点外用1.5cm×1.5cm 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 天2 次[15]。4.6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 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 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佐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 行治疗护理。4.7 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在发现了外渗现象并进行处理后,应当详细记录下外渗药物的名称,发现时间,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的局部观察,处理措施,主治医生等信息,方便日后的跟踪治疗和出现事故时的调查和追究。4.8 心理指导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 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小结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我们对 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更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从生 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 理,缓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漫长的护理生涯中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单就输液外渗这个问题 来看,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进行定时巡视,一旦出现任何外渗,能够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输液史,在病历不够充 分详细的情况下,对我们开展预防工作是有利的;在对静脉输液外渗治疗处理的 过程中,要依据患者和条件,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方式来进行外渗处理,通过自 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 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晓燕,齐海峰.静脉输液临床潜在问题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健康月刊:B,2011,30(12):170-171.[2] 李静凯.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12,15(30):123.[3] 金植芬.临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216.[4] 赣利,李进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2,17(1):78.[5] 穆云侠.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24.[6] 林桂荣,刘京凤,王恒珍.20%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 志,2011,3(2):71 [7] 薛银芳.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5(4):919.[8] 许永华, 李桃兰.静脉输液渗漏性组织损伤的防治[J].中华民族民间医 药,2009,1(15):164.[9]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 理学报,2004, 11(1):10-11 [10] 郭晓红.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 2881 [11] 布丽萍.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6.[12] 张丽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11,38 卷(8):757.[13] 陈莉莉.两种方法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0,9(2):78.[14] 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止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 453.[15] 张磊,岑金梅,梁香梅.金黄散外敷用于胺碘酮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 志,2007,15(22):6.
2.输液外渗护理 篇二
1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1 渗漏性损伤的因素
1.1.1 药物因素
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1]。如化疗药物用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 但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意外渗漏的发生率为0.1%~6.0%[2], 丝裂霉素为强刺激性药物, 一旦外漏, 轻者疼痛, 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 伤口不能愈合, 给患者增加痛苦, 同时也可影响治疗效果。
1.1.2 机械因素
穿刺技术不熟练, 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牢, 拔针头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等都可导致静脉渗漏性损伤。
1.1.3机体与外环境因素
患者血管充盈度差、静脉注射部位弯曲及患者不合作、输液量大都是造成药液外渗的因素。
1.2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 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 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性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 从而引起炎性反应。
1.3 药物持续静脉滴注, 胶体渗透压降低。
1.4 液体静压增加。
2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2.1患者因素
2.1.1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 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 有的是皮肤青紫, 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 可见的血管很少, 穿刺难度大, 固定后易脱落, 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 使其易脱落。
2.1.2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 其血管短、不直, 且家长都很紧张, 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 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 难于固定, 易发生外渗, 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 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 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2.1.3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 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 反应迟钝, 皮肤松弛, 静脉脆弱。
2.1.4无法沟通的患者
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 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 容易发生外渗。
2.1.5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容易发生外渗。
2.2 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 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 这些药物一旦外渗, 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2.3 疾病因素
(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 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 静脉脆弱, 难以穿刺。 (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 易发生外渗。 (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 血管硬化, 也容易发生外渗。 (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 如右心衰患者, 全身静脉淤血, 血液回流受阻, 容易发生外渗。
2.4 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 对血管不了解, 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 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 使用钢针, 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5)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影响外渗的观察。 (6) 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7) 使用输液泵, 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8) 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2.5 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 由于血管收缩, 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 易外渗。
3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及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3.1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 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 局部红肿, 回抽无回血, 或局部水疱, 皮肤发黑变硬, 形成溃疡。
3.2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 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 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 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4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据统计, >70%的住院患者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 为了避免静脉输液外渗给患者造成痛苦, 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4.1 避免机械性损伤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 防止针头脱出, 输液完毕拔针后采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两穿刺点。
4.2 合理选择血管
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 一些高浓度的药物, 如20%甘露醇对局部静脉损伤较重。当输入高渗液体时, 血浆渗透压升高, 致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 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 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 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加, 血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 使静脉收缩变硬[3], 因此, 在输入高浓度的药物时, 应选择较粗的血管, 并要经常换部位。
4.3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 力求一针见血, 穿刺时避开关节, 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 采用保护性约束, 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 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 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4.4 选择合适静脉
正确地选择静脉, 有计划地使用静脉, 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 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 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 不易损伤血管, 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 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d, 避免反复穿刺, 保护了血管
4.5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4.6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 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 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 每隔2~3 h交替使用, 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 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 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4.7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 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 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 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 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 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4.8 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 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 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 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 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 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4.9 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 拧紧调节器, 除去胶布, 快速拔针, 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 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 直至不出血为止, 一般为5 min, 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 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 提高血管的利用率, 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
5 护理对策
5.1 小范围外渗
(1)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 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 可以用湿热敷, 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 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 可以一边观察, 一边湿敷, 如不再继续外渗, 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2)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 局部肿胀虽不明显, 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 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 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 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5.2 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 如在四肢, 局部制动, 抬高患肢, 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 配合理疗, 局部封闭, 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 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 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 (654-2) 湿敷, 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5.3 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 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 并局部冷敷, 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5.4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 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 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 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 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综上所述, 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一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 但若发生在关节处, 范围大, 药物刺激大, 组织坏死严重, 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 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 对患者多巡视, 密切观察病情及输液部位反应, 尤其是对意识障碍的患者,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输液巡视卡的使用, 强化了护士的责任心, 起到了输液质控作用。此外, 还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输液外渗。方法回顾我院近年来静脉输液外渗患者的情况。结果患者发生输液外渗, 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 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结论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静脉输液,输液外渗,护理
参考文献
[1]黄红艳, 杨云芬.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 1996, 12 (11) :42.
[2]张天泽, 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712-759.
[3]吴勤, 王鹏巨.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1994, 10 (2) :41.
3.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 篇三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97-02
静脉输液外渗是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遇到的现象,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而且对患者皮肤造成一定的伤害,导致皮肤出现疼痛、红肿、生硬等症状,给患者身心带来较大的痛苦,易引发医患纠纷,不容忽视。对于静脉输液外渗患者,需进行全面地统计分析,掌握具体的外渗原因,并依据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减少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我院在2012年9月-2014年8月对94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进行科学分析,掌握药物外渗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干预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94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55例,女39例;年龄5-83岁,平均(35.61±5.93)岁;输液情况:低渗性溶液17例,等渗性溶液69例,高渗性溶液8例;外渗情况:大范围外渗9例,小范围外渗84例。
1.2 方法
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评估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同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具体措施有:
(1)针对小范围外渗,可通过湿热敷作用,使外渗药液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散开,同时可以选择50%硫酸镁或95%酒精,进行相应的湿敷处理。需要注意的是,静脉输液时,若患者血管活性有所提高,其输液皮肤四周出现发紫或苍白的现象,甚至存在显著的疼痛感,则需及时改变输液位置,并选择95%酒精进行相应的湿敷[1]。
(2)针对大范围外渗,由于其吸收难度较大,对组织影响大,因此必须在第一时间选择50%硫酸镁或95%酒精,进行相应的湿敷处理,同时需应用适量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处理。此外,可选择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外敷,如硫酸镁+生姜外敷。若外渗较为严重,可选择注射器抽出部分药液,以改善大剂量药液对组织造成的不利影响。
(3)针对化疗药物外渗,由于化疗药物可以损害患者的皮肤组织,因此一旦发现外渗现象,需于第一时间内停用用药,同时必须皮下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以达到有效稀释药液的目的[2]。此外,可以进行局部冷敷,通过这种方法减少或避免局部坏死,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1.3 评定方法
显效:皮肤恢复正常颜色,无肿胀症状,疼痛感消失,皮肤组织良好;有效:皮肤存在少量紫色瘀斑,肿胀症状有所改善,存在轻度疼痛感;无效:皮肤存在大量紫色瘀斑,肿胀症状无改善,疼痛感明显,皮肤组织出现硬块。
2 结果
2.1 外渗原因
94例患者静脉外渗的因素主要有患者因素、护士因素、药物因素、留置针因素、血管因素及其它因素,其中患者因素、药物因素及护士因素所占的比例比较多,见表1。
2.2 护理效果
94例静脉输液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显效82例,有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提示护理效果较为明显。
3 讨论
药物外渗是静脉注射过程中常发生的不良事件,其对患者疾病治疗及皮肤健康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得出导致静脉注射外渗最主要的三个因素:(1)药物因素。静脉输液时使用的药物,如多巴胺、甘露醇、红霉素、间羟胺、钙剂、去甲肾上腺素及一些刺激性较大的化疗药物等,均易发生外渗现象,对此需加强观察,掌握药物在静脉注射过程中的情况。(2)患者因素。對于休克、昏迷、神志不清的患者,其在静脉注射过程中,易发生躁动现象,从而导致药物外渗。此外,一些低龄患儿,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出现哭闹、打动现象,直接导致药物外渗;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较差,皮肤松弛,对疼痛反应迟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药物外渗[3]。(3)护士因素。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过程中,操作方法不当或穿刺部位不当,也易引发药物外渗。此外,护理人员选择静脉注射的时机不当,亦可引发药物外渗。
对于静脉注射外渗患者,必须在分析外渗原因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即针对小范围外渗、大范围外渗、化疗药物外渗三种情况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小范围外渗影响较小,易吸收,对此可选择硫酸镁或酒精进行湿敷;大范围外渗影响大,吸收难度也相对比较大,对此可选择硫酸镁联合生姜进行外敷;化疗药物外渗对皮肤造成严重的损害,对此可皮下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并进行局部冷敷。通过三种不同的外渗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在第一时间内降低外渗影响,改善皮肤疼痛、肿胀症状。本研究94例静脉输液患者经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显效82例,有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证实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改善外渗现象。
综上所述,在静脉注射外渗处理中,掌握具体的外渗原因,并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减少外渗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善皮肤疼痛、肿胀等症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玉萍.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6):461-462.
[2] 龚兰娟,苏冰莲,谢月霞,等.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黑龙江医学,2013,37(8):749-751.
4.输液外渗 篇四
1、患者因素
(1)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4)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5)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2、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3、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4、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解剖部位
(1)远端小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2)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3)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容易引起外渗的常用药物
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高渗性溶液:20%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碳酸氢钠、悬浮红细胞、硫喷妥钠、高渗盐水等。
静脉高营养:脂肪乳、氨基酸、高浓度葡萄糖等。钙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钾盐
放射增强造影剂
化疗药物:长春新碱、顺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液体外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a.留置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输入液体进入血
管周围组织。
b.虽然留置针尖端在血管内,但是由于输入液引
起的静脉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产
生了向后的压力,使得输入液从置管时留下的 针眼处渗漏。
c.高渗性或其他性质的输入液刺激血管壁,引起
液体的扩散从而造成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静脉输液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1)渗透压高的药物
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黑色
(2)血管活性药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3)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 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静脉输液渗漏对机体的危害
1、静脉损伤液体药物外渗,引起血管四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2、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如:化疗药、钙剂等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疤痕挛缩关节僵直,功能障碍等。
3、骨筋膜间隔综合症由于大量液体外渗,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入骨筋膜间造成缺血水肿,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处理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紧急处理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左右。冷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如化疗药物外渗用2 %一4 %碳酸氢钠冷敷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可用于渗漏早期,因可使血管收缩,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灭活,使损伤的部位局限,但小儿冷敷掌握不当易发生冻伤。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4℃~6℃)48~72 h, 1次/6 h,每次20~30 min。(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
只能用于一般性药物渗漏,因其只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对已发生的严重缺血反而有害,而且热敷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掌握不当易烫伤皮肤。热敷可用于血管收缩剂、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外渗治疗,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阿拉明、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甘露醇、长春新碱等外渗治疗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药物方法:
硫酸镁湿敷:常用于静脉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是25 %硫酸镁,分别用于多巴胺、化疗药物、高渗液、脑垂体后叶素、氯化钙、氯化钾等药物外渗。硫酸镁遇冷后容易结晶,对高渗性液体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因此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方法:将25%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
乙醇外敷:75%-95 %乙醇外敷用于渗漏性损伤的组织,因其能抑制皮肤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活性,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肌体抵抗力,抵制炎症有关。此法方便经济,疗效高,无任何不良反应。
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
方法:取酚妥拉明1ml(10mg)加生理盐水5ml,取2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每次局部湿敷30m in,每天早、中、晚各1次,持续湿敷。湿敷时间均为3~7d。
局部封闭:如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呈紫黑色或坏死时,应立即进行封闭治疗,常用的封闭药物为0.25 %一1 %普鲁卡因和透明质酸酶,隔日1 次,一般封闭3 一5 次即可痊愈。普鲁卡因可减少局部组织血管收缩,改善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状况,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液扩水泡的处理(小水泡)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避免摩擦和热敷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让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以上)
伤口消毒
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
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散、稀释和吸收的作用
外渗药物分类
根据对组织损伤程度分三类: 发疱性、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致局部灼伤、组织坏死。如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高浓度、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致沿静脉走向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1)高渗性溶液,如:50%葡萄糖、10%氯化钠、20%甘露醇、TPN、氨基酸、脂肪乳等;
(2)碱性溶液:5%碳酸氢钠等;
(3)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4)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酸钙、氯化钾、七叶皂苷钠、环丙沙星、胺碘酮等
5.谈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3 篇五
【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问题,对于怎样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它也是护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这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而且在当今医患关系不佳的环境中最容易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所以需要积极的预防输液外渗,一旦发生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 预防 处理
目 录
摘 要……………………………………………………………………………………………1 关 键 词……………………………………………………………………………………………1
一、药物外渗的预防………………………………………………………………… ……………3(一)提高穿刺成功率…………………………………………………………… …………3(二)选择合适的静脉……… ………………………………………………… …………3(三)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 …………3(四)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 …………3(五)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 …………3(六)做好患者的宣教……… ………………………………………………… …………3(七)正确拔针……… ………………………………………………… …………3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4
(一)小范围外渗………………………………………………………………………4
(二)大范围外渗………………………………………………………………………4
(三)化疗药物外渗………………………………………………………………………4
(四)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4 参 考 文 献……………… …………………………………………………………………………4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1]。在临床操作中,要保证百分百的做到没有静脉输液外渗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各种条件下如:在年轻(经念不足)的护士操作时,患者血管情况不好时,在冬天天气寒冷血管收缩时,输液过程中活动不当时,婴幼儿、重症患者、肥胖患者等等情况。比如在我们医院的急诊科每年输液1200人,输液外渗约60人,比例达20﹪,所以熟练的掌握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1提高穿刺成功率
一、药物外渗的预防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血管交叉处,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以防血管壁多处穿孔而引起局部渗液、渗血,造成第2次穿刺困难。如果遇到自己没有把握的血管的情况,就及时告知上级护士并请求帮助。
1.2选择合适的静脉
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资料证明,一般情况下留置针可保留3~5天,这样就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在我们医院中,住院病人基本上都是用留置针。
1.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是引起渗漏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发生渗漏高渗溶液(20%甘露醇)占35%,抗肿瘤药物占5%,其他常用药物合计占60%,此统计数据表明,输甘露醇明显高于化疗药物和其他常用药物[2]。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比如输注甘露醇时可以先局部热敷或者提高药物的温度等小窍门。
1.4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1.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1.6做好患者的宣教
一定要做好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比如使用留置针患者,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1.7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2.1小范围外渗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2.1.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3]。
2.2.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4]。
2.2大范围外渗
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5]。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2.3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肿痛、肿胀、坏死。
2.4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参考文献]
6.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及护理 篇六
蔡敏
【摘要】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及对静脉的反复损伤,在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时有发生,给肿瘤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并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在临床上做好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护尤为重要,一旦发生,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外渗化疗药物的危害,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笔者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共121例次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其中9例次在输注化疗药物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外渗。经妥善处理后,均得到很好控制,未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1例次中,男65例次,女56例次;患者年龄20~72岁,中位年龄57.5岁。其中肺癌46例次,乳腺癌29例次,食管癌6例次,宫颈癌11例次,鼻咽癌5例次,卵巢癌8例次,胃癌16例次。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理诊断或临床诊断,采取常规方案进行化疗,化疗时间为2~6周期,常用化疗药物为: 顺铂、紫杉醇、健择、环磷酰胺、阿霉素等。对化疗药物外渗多采用局部封闭、冷敷、热敷等治疗。结果
121例次患者中,9例次出现化疗药物外渗,其中肺癌4例次,乳腺癌3例次,食管癌1例次,鼻咽癌1例次;输顺铂时药物外渗6例次,输阿霉素时药物外渗3例次。
3.化疗药物外渗预防
(1)医患双方应做好心理准备。
(2)病人血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3)熟练穿刺技术:(4)联合用药
(5)推注药物时应证实静脉穿刺成功。
(6)最佳用药途径是深静脉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静脉炎及外渗发生。(7)用药前医护人员应仔细参阅药品说明书。4 护理措施
4.1 患者宣教(1)给患者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化疗方案,使其对化疗有正确的认识,同时给以心理疏导,使患者增强抗病信心,使化疗顺利进行,签署化疗同意书,且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2)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取得患者配合。(3)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刺激性,化疗当天向患者交代清楚哪一瓶液体是强刺激性药物,哪一瓶是一般刺激性药物,切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4)叮嘱患者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5)询问输注化疗药物时患者的感觉,输注过程中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如有上述感觉立即向护士汇报,以便尽早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
4.2 合理选择血管 长期化疗的患者,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尤其注意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输液应选用小血管,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交替使用;对于发疱性、刺激性药物,一般选用前臂静脉或远离关节上下2~3cm处的血管交替给药,不选用手足背小血管,注意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防止渗漏后引起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输入发疱性、刺激性药物前,对使用的血管进行正确判断(血管位置、回血情况、静脉是否通畅等),同时将判断结果告诉患者及家属,使其确认静脉穿刺是成功的,万一药物渗漏,患者能正确面对,减少对护士操作方面的责怪。对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患者,避免在患侧上肢进行化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避免在上肢进行化疗
4.3。正确使用药物 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浓度、输入速度。避免用含有化疗药物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先输入生理盐水回血无渗漏后再输入化疗药物,输注完毕用等渗液冲洗,使输液管中残余药液全部输入。联合用药时,应先了解药物刺激性的大小,先输入低浓度,再输入高浓度化疗药物,两种化疗药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输液化疗时,护士密切监护,直至药物完全输入体内。
4.4 熟练穿刺技术 穿刺前热敷血管,使局部静脉扩张,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如穿刺失败,不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以免药物从前一次穿刺处外渗。对脆性血管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方法[5]。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针头滑脱和刺破血管壁,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避免药液沿针眼外渗。
4.5 药物输注方法 静脉穿刺时,选择针头应考虑血管直径,一般针头不宜太粗(除盖诺遵医嘱要采取9号针穿刺之外),多采用6号半至7号静脉针。先用空注射器抽10~20ml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确保穿刺成功,局部无渗漏后再应用化疗药物滴注。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稀释,静脉注射宜缓,注射前后均须用至少20ml生理盐水冲入。化疗结束时。再注入10~20生理盐水冲洗后方可拔针。拔针时,先关闭输液器调节开关,用无菌棉球轻按压于穿刺部位,再迅速拔出针头,一般按压时间为4~6 min,以防药物带入皮下组织,引起针眼局部淤血。
4.6 增强观察力度 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有报道指出:液体外渗主要发生在输液2h后,而发生在1~2h的外渗,是穿刺手法或血管细小引起的。严格交接班,每班交班内容包括: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注时间、药物余量、输液通畅情况。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5.1 防止药物外渗 化疗中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勤巡视病房,勤询问患者的主观感觉,观察静脉反应,掌握药物外渗的早期表现,如果注射部位出现水肿或点滴不畅,患者感刺痛、烧灼,则提示可能有药液外渗,立即停止用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外药液,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拔针。在化疗期间和化疗1周内,沿静脉方向在皮肤表面使用喜疗妥软膏,可有效防治化疗所致的静脉炎。化疗后鼓励患者多做肢体运动,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轻搓手背,多做手臂伸握动作,增加血液循环,减少药物停留时间,减少药物刺激和静脉炎的发生。
5.2 ① 应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并报告医生和护士长。②护士应及时了解化疗药物的名称、剂量、输注的方法,评估患 者药物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③ 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如损失量超过原药液量的 10%,再重新输注时应遵医嘱不足损失量。④ 出现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遵医嘱作皮下封闭。⑤ 护士应每天严密观察患者皮肤药物外渗出的情况,如:皮肤颜 色、温度、弹性、疼痛的程度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⑥局部选用33%硫酸镁湿敷:纱布浸硫酸镁溶液,以不滴液为宜; 湿傅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应保持24h以上。
⑦ 外敷时,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单的清洁、干燥。
⑧ 患者自甘外渗部位有烧灼感时,遵医嘱用冷敷。禁止使用任何 方式的热敷。⑨ 因药物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于清创、换药处理。
⑩ 抬高患肢,减轻因药液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下肢药液外渗时,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床尾抬高15°。上肢药液外渗,可用绷带悬吊上肢,尽量减轻肢体负担。外渗部位未全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 射。护士在整个化疗药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 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5.4 药物外渗后知识的宣教 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对化疗药物外渗后知识的缺乏和认识不足,理解为一般的外渗肿胀应该用热敷,事实上化疗药物外渗却恰恰相反,需行冷敷,除了植物类抗肿瘤药如长春新碱、鬼臼类是用硫酸镁热敷外,其他药物都必须行冷敷,目的是为了延缓细胞毒性药物的吸收。
讨论
临床中使用化疗药物时有时会出现化疗药物的外渗,可能会给肿瘤患者造成严重的永久的伤害,出现化疗药物的外渗,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因素:如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置药物浓度过高等;(2)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出现外渗;(3)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4)其他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患者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
总之,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大、毒副作用强,本文通过加强对全身化疗中各项护理措施,无1例因操作不当而发生药物外渗致皮下组织坏死及交叉感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因此,做好肿瘤患者的血管护理,正确地选择血管,提高穿刺技术,正确的输注方式以及加强巡视和交流,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科学、合理、有效地护理好肿瘤患者的血管是减少周围性静脉炎的重要措施,同时也保障了全身化疗的顺利实施。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他们的痛苦,延缓其生命并提高生存质量。
7.输液外渗护理 篇七
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
1.1 患儿的实际情况[3,4]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 一般在头皮进行静脉穿刺, 可见的血管很少, 穿刺难度大, 固定后易脱落, 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 使其容易外渗。婴幼儿: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闹、挣扎等不配合举动, 其血管短、不直, 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给护士增加压力, 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 使输液外渗几率高于成年人, 所造成的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
1.2 护士的技术因素由于护士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等因素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针头固定不当,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 给药方法不当, 使用发生外渗几率高的钢针, 大力推药, 忽略患儿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
1.3 护士的心理因素患儿家长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 造成护士第1次穿刺不成功, 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增高。
2 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2.1 做好宣教由于护士人数少, 向每位家长详细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不现实,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 对血管条件好、有家长陪护的患儿, 进行简单的说明, 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 并请家长帮忙照看。 而对血管条件差、PICU反复入住、新生儿、婴幼儿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 适当增加巡视次数,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2.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 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静脉输注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 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静脉, 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 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除此之外, 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的原则。如何正确选择血管对护士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十分熟悉, 才能确保选择血管时不会出现纰漏。
2.3 提高穿刺成功率护士应加强基本功训练, 高标准严要求, 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 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 争取一次成功。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 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 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儿需要进行连续静脉输注, 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 以保护血管, 提高穿刺成功率。
2.4 正确的拔针方式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 除去胶布, 快速拔针, 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 直至不出血为止, 切忌在按压处揉动, 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 提高血管利用率, 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3.1 更换输液部位护士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并且在拔针时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 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 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 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 仅挤出0.01mL液体, 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 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3.2 热敷或马铃薯外敷[5,6]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 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 扩张血管, 改变血液循环状况, 从而减轻水肿, 促进机体恢复。对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 该方法成本低廉, 效果较好。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 既可以治疗外渗, 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生几率。
3.3 心理指导患儿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要充分考虑患儿的感受, 对患儿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 要求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 小结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 护士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 因此作为一名PICU的护士, 应该把护理工作做好, 不仅要对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 更要关心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健康, 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儿, 充分调动患儿家长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消除抵触心理, 缓解患儿家长与医院之间的冲突, 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有重要意义, 在以后漫长的护理工作中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PICU护士要认真对待每位患儿, 定时巡视, 一旦出现任何外渗, 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PICU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
参考文献
[1]韩曙明, 范广萍, 王云霞.探讨静脉输液外渗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 2008, 6 (13) :162-164.
[2]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进展[J].全科护理, 2010, 8 (5) :453-454.
[3]谭启明, 窦月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引起水泡原因分析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8) :44-45.
[4]王薇, 刘芝军.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医学杂志, 2002, 17 (4) :356
[5]李玲, 曹立新, 安红, 等.对马铃薯外敷治疗液体外渗的临床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 17 (1) :5-6.
8.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篇八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患者因素:①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②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③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了外渗的可能。④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⑤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3)疾病因素: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瘀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②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④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⑤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⑥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⑦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⑧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9.输液故障和输液反应及护理 篇九
(一).常见输液故障和处理
1.溶液滴速不畅或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调整针头角度或变换肢体位置至通畅。
(3)针头阻塞:更换针头重行穿刺。
(4)压力过低:抬高输液瓶位置。
(5)静脉痉挛:药液自然回温或静脉周围局部热敷。
2.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高
3.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低
4.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二)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
(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到1小时,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重者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1℃,伴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2)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又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
(3)护理措施
1)预防: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等,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与医生联系,注意体温变化。
3)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热水袋保暖、热饮;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4)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5)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做细菌培养,查明发热原因。
2.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
(1)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2)原因:与输液速度过快、输入液量过多有关。
(3)护理措施
1)预防: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和输液量,对心、肺疾患病人及老年人、儿童尤为重要。
2)停止输液,联系医生,配合抢救。
3)端坐位,两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的止血带。
4)高流量氧气吸入,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20%~30%乙醇湿化吸氧,因乙醇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以此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选用镇静、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
3.静脉炎
(1)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原因: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化学性炎症)
输液导管长时间留置(机械性炎症)
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细菌性炎症)
(3)护理措施
1)预防:严格无菌操作;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2)立即停止局部输液,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行热湿敷。
3)中药治疗,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具有清热、止痛、消肿的作用。
4)超短波理疗。
5)合并感染,抗生素治疗。
4.空气栓塞
(1)临床表现:胸闷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濒死感觉。伴濒死感,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可表现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2)原因:与大量空气经静脉输液管进入血循环有关。
空气进入静脉,经右心房到右心室,空气量少,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分散进入肺小动脉,经毛细血管吸收;空气量大,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死亡。
(3)护理措施
1)预防: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空气;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输液或输血时应专人守护。
2)停止输液
3)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位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低位,利于气泡飘移至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口。随心脏的舒缩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10.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篇十
主讲人:张燕
时间:2017-10-10 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
输液反应的原因、症状、预防及护理措施(一)发热反应
1.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2.症状: 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3.预防及护理措施: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
(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二)心力衰竭、肺水肿
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3.预防及护理措施:
(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三)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3.预防及护理措施:
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3)用中药外敷灵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4)超短波理疗,用TDP治疗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四)空气栓塞
1.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2.症状: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3.预防及护理措施:
(1)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
(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3)氧气吸入
【输液外渗护理】推荐阅读:
门诊输液护理管理08-03
门诊输液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预防与护理06-23
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流程10-10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10-24
输液室护理工作制度07-29
输液室优质护理服务总结09-10
门诊输液室人性化护理的应用06-30
静脉输液的技巧09-03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步骤06-19
静脉输液穿刺技术概况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