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的读后感(精选10篇)
1.论语别裁的读后感 篇一
《论语》中的企业管理道理
——读《论语别裁》有感 经济093 宫晴晴 091940
看过《论语》没有?坦白回答,除了初中、高中时课本上要背诵的那几小段,我以前从没有认真系统的读过这本书。看到这本厚厚的《论语别裁》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不够还好作者的解释很明白,让我能从《论语》深奥博大的儒学文化中收获不少东西。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一下子涌入中国,不可否认,企业家们从国外的经营理念中获益不少。可是在盲目的吸收西方文化时我们却忽略了古老的中国文化,其实它从不落后甚至还会超越西方文化。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中蕴含着多少管理哲学,下面就谈谈我从论语中学到的企业管理的道理。
一、企业管理的学问也是要学从经验来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论语《学而》中的第一句。学这句话中我们不仅可以明白人生的道理同样也可找到企业管理道理。作者认为这是说要我们随时随地的学习,而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不是你读了厚厚的关于管理的书籍,你就能够妥善的管理企业,我们不能做赵括,纸上谈兵。没有经验只会一败涂地。要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同时要说明,没有那一个企业会一帆风顺,其实从失败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化为自己今后在企业管理的经验,积少成多。经验多了,自然会经得起风雨。
二、企业管理者要懂得取长补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认为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要想到到达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的成就;看到不贤坏的人,最好当作自己的借镜,借以自我反省。也可以从一个普通人身上学习他的优点,反省他的缺点。其实,企业管理也要取长补短的,不管是从成功企业管理中汲取他们的长处,还要从失败的企业中寻找教训,借以自警。不要生搬硬套,每一个管理模式中都会有局限性,应该去之糟粕,取其精华。
三、企业管理要讲究人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就话是对当时的国家管理者所说的,其实也可以用来提醒企业管理者的。“敬事而信”就是要对一件事认认真真的做,让下面的人信服;“节用而爱人”是对经济要节省,不是为
自己,而是为员工。试想剪掉那些毫无意义的文山会海的支出,而用来抚恤员工,效果当然不一样;最后是“使民以时”也就是要理解员工,体恤员工。这一点富士康可能是没有做好,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这样一个优秀先进的企业,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是偏偏有人接二连
三、前赴后继的不惜生命代价的“纵然一跳”。究其原因,难道说是企业“包身工”式的劳动与生活,“拿摩温”式的管理方式所致?还是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致使这些员工与机器捆绑在一起,进而也变成了机器?或许是这些人根本看不到通向城市安居生活的可能性时,打工的意义轰然坍塌,前进之路被堵死,后退之路已关闭,他们进退维谷?还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里扭曲”等等。总之,他没能达到人和,为能让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也就无法为企业尽心尽力的工作。
四、企业无信不立。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人无信不立,而对于企业来说“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所说的“信”不光是要对企业的顾客要诚信,也包括对企业的雇员要诚信。对顾客要保证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信誉,这点的反面例子很多,就拿三鹿来说,弄虚作假,最后注定会垮台的。而对员工来说,处理事情,管理者要多想想,骤然下决定,以致随时改变,使部下无所适从,这就是管理者言而无信了,员工自然会反感。论语中还有一句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我想也可以化为管理者使员工以信,员工事企业以忠吗。
五、企业要知人善任。
子曰:无求备于一人。
书中对孔子的弟子都有介绍,而孔子个人对弟子的性格、学识、修养都很了解。子路,性格鲁莽,刚直,冲动,是天生的武将; 颜回,也就是颜渊,大家都知道,“好学”。所以可以做学问家。冉有,孔子说“可使为宰”,是个很好的内政官。子贡,白手起家,头脑精明,而且能说会道,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公西华,孔子说“可使与宾客言”,其口才了得,是个外交官的料。对于企业来说也应该知人善任的。因才施用,用其所长。让员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的服务企业。
好了,其实《论语》中,蕴含的管理思想太多了,我只不过讲的都是些皮毛,只是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无暇去研究它,利用它。我们是华夏儿女,就应该充分的运用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知识的,用它来创造中国特色的管理系统。
2.《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二
今之吾辈,对国学望而生畏,恐与古文晦涩难懂有关;对国学望而生厌,也许皆以“之乎者也,迂腐守旧”观之。今聆听先生娓娓而谈,古今逸事,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论语别裁》顾书名知其意,此书是南怀瑾先生对儒学经典著作《论语》基于其自我理解之上作出的一种新解,故称“别裁”。这种新解当然不是对于经典的离经叛道,也不是对经典的势利功用,而是南怀瑾先生基于其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及“通古今融中西”之功的学识升华。它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思维去解读这一本中国人必读的儒家思想经典,并从中获取养分,受到启迪。
这本别裁里的思想是教我们如何读《论语》。虽然时代不同,见解不同,且不评孰对孰错,一本文言《论语》拿来,就要有自己的见解。这里教我们的读法就是“以经解经释名言”。
如果象孔孟后世一些人一样,将《论语》一段、一句分开,不把论语二十篇当作一个整体融会贯通来看,就很有可能误解孔孟语录的本意。比如“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如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的,那不是太势利了!还什么圣人呢?但我们联系上下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以及后面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等句,我们是否应理解为,前面要人自重,后面要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现实就是,人各有所长,学人长处避其短处,当如是。
《论语》是一本语录集,一句一句可以当作名言来看。又看似一段一段没有体系,其实它是经过孔子弟子们精心编排的,是首尾相连不可分割、支解的。另外,以经解经可以是本经的首尾前后相解,也可以它经来旁通此经,如用佛经解论语,也有相通。
我们要知道从前的先贤圣者做学问是以人格修养为观察点,与现代人着重看有没有价值而学习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不能以现代的标尺衡量先辈们的观点,因出发点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究竟谁对谁错谁强谁弱还很难说,还要看今后的变化。
另外,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同,相同的词句,意义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要注意的,否则很容易误解。比如,“自然”一词,现在大家都以物理的大自然为概念,但在《老子》中有“道法自然”一句,这时的“自然”就不是物理的大自然了,应为“本自当然如此”之意,是说“道”效法自己的意思。
所以南先生对论语的别裁自然会招来一些学者的非议。人情见得多了,而又不困于人情,仍有所依持是非分明,说出话来往往就成了智慧。至于是不是《论语》本来面目,有什么打紧?只要参照其他平实严谨的本子就行了。南先生也只是借着《论语》来说事儿,还说得特别有趣、妥帖。读书嘛,管他谁对谁错,要读出自我才有味道。
《论语别裁》使我们感到《论语》并不神秘,它不过是一部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文献而已。就好比我们学习驾驶,第一步就是要背诵交通规则,以便能够顺利驾车。路有多种,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乡间小路有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立交桥等等,各种各样的路况,需要不同的操控方法。人生呢?有多重身份,有多重职责,有多重的行为选择;人和人之间又有多重差别,所以人生世上犹如汽车行驶路上,不同情况不同的操控选择。经历不等于经验,经历是曾经做过的事情,经验是在做过的事情以后,总结出来的一些东西。所以,经历是经验的前提条件,但是经验未必是经历的必然结果,要使经历有价值,提升到经验,我们不但要实践地“学”,还要随时随地地总结、反思,就是“习”,即我们要“学而时习之”。
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别裁》,可能未必都能理解。但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南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当时,先生即对现行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先生言: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一味强调职业教育或技术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在这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和谐何从谈起?!这是先生的忧患意识,他也曾在书中说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头赶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了,也能补救;惟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复存在了,也就意味着亡国后,这个国家不可能复活了。”
3.论语别裁读后感初一 篇三
一、《论语》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人的书,贴近我们的生活,现代人非常需要看看。我们70后这一代,对于西方的文化了解一些,我也能弹一些古典的和流行的如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对于现今的时尚物事如ipad、汽车等等也能紧紧跟上,但是在正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对于老祖先的东西讲的很少,以至于到现在对母亲如何做人的训导还有疑问,妈妈说的这些东西书本上怎么没有,因为之前没有接触到任何一本这样的书,看了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有了一些理解。比如我们说儒家讲孝道,孔子的学生曾子著《孝经》,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还有我们在与人日常交往中,能够做到“温良恭俭让”才能得人心,做到大家和谐。对于做事,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于比自己意见更好的意见要及时变通采纳。对于年近40的我,也有有益的人生导语:“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暗地里,我也在笑,猪八戒真不容易,孔子才三戒,他要八戒,还管不住自己,呵呵。《论语》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非常生动,建议有学者什么时候把它做成动画或漫画故事,大家应该会喜欢看的。
二、《论语》对学习的要求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且人人不同,因材而用,对于管理工作也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我们说孔子的弟子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孔子都能够识人,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而纠正他们的短处,让他们不断学习。这对于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特点既可以是缺点,也可以是优点,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作用。同时,孔子也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贡献出来,同时在工作取得成绩之后还要总结提高,再去学习,平常我们只知道前面一句话,而不知道后面一句话,这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是有益的。同时,学习必须勤奋,但是要悟道,学得越多,悟出的道理要越简单,才能返回来指导实践。这个悟出的道理,儒家叫“仁”,道家叫“道”,佛家叫“佛”,最终归到“一以贯之”。
4.读《论语别裁》有感 篇四
《论语》是我国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间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几年前百家讲坛走出的于丹教授解读《论语》,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这本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是不是医疗现代人浮躁和焦虑的“心灵鸡汤”呢?
上个学期的一次读书沙龙上,陈校长当时在会上问我们,你们认为儒家思想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选择了“仁”,有人选择了“善”,还有人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最重要的当然是“礼”了。教育是不能没有根的,做博学儒雅的中国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教师?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要教会他们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南怀瑾,走进论语。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 „„在这本书里,先生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人做学问,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穿越俩千年得历史,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儒家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学而第一,孔子一开始就在谈教育。他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的三个设问句让我们感受到君子温和宽容的做人做学问的方式。受孔子的影响,他的弟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替别人做事是不是忠实,与朋友交好是不是言而有信?老师教我如何做人做事,我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呢?”,没有太多的说教,只是提出问题,像是三面镜子,每天照一照,我都做到了吗?学问讲到这里,就是个人的修养,甚至是社会修养和政治素养。
为政第二,孔子似乎不谈政治,他的政治没有很严肃的成分,更多是宽和,好像在谈学问的外用。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在为政里谈到《诗经》。政治和文学好像是不是编乱了,南怀瑾对于这段的理解真是很别裁,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人不能没有思想,不经过文化的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文史不分,文政不分,中国人为什么提倡诗和礼,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修为。要有文化的修养,诗人的情操,才能温柔敦厚,才能轻松愉快的为政。同样作为教师只有加强学习和修养才能让我们在学生的面前,以一副温和的面孔出现,不是大声的训斥,不是喋喋不休的唠叨,而是以三俩拨千斤之力,让他们“信其道,亲其师。”这才是教育的大师,大师的教育。
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八佾”说的是礼,用现 代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文化精神,是治国的依据。“仁”在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这俩个都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有政权的存在而缺乏了文化的精神,那还有什么用呢?
5.《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篇五
大学的时候就读过《论语》,我觉得次书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仔细研读的经典,不管是求学还是从政亦或是经商等,做人做事第一的大道理。此为道,道正确了,衍生出来的术也不会太歪,此生才能坦坦荡汤,无愧于心。这次重读《论语别裁》,发现好多之前理解不到位、甚至是完全曲解原本意思的章节。每一条都值得细细品味,所以这次只分享了这些天学习到的一些理解。后续还是要持续输入再输出。
回首十二年的岁月(从18岁成人开始算起),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人对于时间生性善忘,特别是像我这种每天过的都差不多的人,悠悠忽忽,真不知中年已至。每每想到这里都觉得无比痛心,希望新的一年,经历了重重打击,真的能做到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第一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在经常会听到有人说第一句,吾日三省吾身!但是后面三个问句却不曾提起,可能每个人的三省都大不相同。我想说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之前一直理解的有误,之前一直想的是古代的君臣思想放到现在可能就是上下级以及工作中的雇佣关系,看了南先生的解读,才发现自己的理解太狭隘了。忠:并不指忠心,而是尽心尽力的意思。所以该句应该是替别人办事,是否做到了尽心尽力? 传不习乎?老师教的道理,是否去实践了。而这里的老师,又可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老师,意思就是你平常学习到的道理,是否去实践了,整个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所以三省的要点是: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跟朋友说的话是否言而有信。老师教的道理,是否去实践了?做事尽心尽力,说话言而有信,不断实践学习到的东西,这就是每天都能进步的原因吧,希望自己以后真的能做到这三省,慢慢提升自己的格局。
第二条:子曰:道千剩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其实孔子本人是不参与政治的,他一生都是在传授做人的道理,是中华民族的文华内核。这一句听上去是在教做官为政的人如何去做。但是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领会了,不管以后个人到达了什么位置,都是立足之本。道:可理解成领导的导。千剩之国,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一个十几人几个人的团体。敬事:对每一件事都认真的去做。而信:使看着你的人绝对的信服。节用:对自己一定节省,不物质。而爱人: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使民以时:用人应该把握时间。这点挺实用在职场的中的每一个人,认真的去做每一件事,然看到你行事风格的人对你信服,也可以理解成个人魅力。对自己一定节省对同事一定不可。
第三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首先重新理解了“弟子”一词。古代多叫自己的`学生为弟子,弟子可以拆开理解,即兄弟和子女。所以老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就想兄弟和自己的子女一样。试问现在有哪个老师能做到。学生对待自己的老师也是亦师亦友亦父。在家里或者在学校,我们要做孝子。至于怎么孝,这又是论语的一个核心,这里先不展开讨论。出来后远离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怎么“第”呢?这个第南先生说是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对填下都是这个“第”字。谨不是指拘谨小气,而是指谨慎。谨慎不可流于小气,要做到言而有信,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理论容易,要修养到这个境界真的是难上加难,显示生活中哪天不是为各种破事生气,和别人发飙,所以修行还差的太远太远。
6.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篇六
--------董诗抡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
7.读《论文别裁》有感 篇七
这一期叙事者推荐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厚厚的两本书,读来实在是费劲。《论语》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的话,虽只由只言片语构成,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我不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对《论与别裁》的体悟也不够深刻,但谨以此文记下当下的零星感受。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句话从字面上来看是研究读书是为人还是为己?似乎今人的求学更加的有情怀,但南怀瑾先生在一段沉重的摆事实、讲道理之后,将这两句的观点类同于宋代大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对于这两句话的立足点还是比较中庸的,而我在读后也从中联系到了生活中的一些感悟:我们到底为谁读书?
在自己上学时,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或者说是身边一个普通的现象,就是当时高考成绩出来,自己因为发挥不好,所以觉得特别意志消沉,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自己给父母失了面子,对身边的亲朋有好友也无法交代。其实在我们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读书往往为了父母的面子、社会的压力,不是为自己。
所以我更倾向于将译文说成:“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特别欣赏龙应台给孩子说的那句话:“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样一种期许让孩子对读书有了更多的向往与期待。试问现在的孩子为谁而读书?很多孩子都会说为了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其实学习从来都是自己的事儿,不是为了要去迎合任何的喜欢,我特别羡慕那些在高等学府求学的人,不是说将来他们会有怎么样的文凭,也不是这些高校有多么厉害的造诣,而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遇到更加有格局的人,而在这样格局的你会发现自己的渺小,激励你去做更好的自己,也就是“为己”而学,让自己变得更加丰盈,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而非去装饰自己取悦别人。
在这一问答中,南怀瑾先生还大胆断言:“二三十年后,我们国家民族,会感觉到问题非常严重。因为文化思想越来越没人理会,越来越低落了。大家只顾到现实,对后代的教育,只希望他们将来在社会有前途,能赚更多的钱,都向商业、工程、医药这个方向去挤。其实放大点说,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全世界的文化都如此没落。”其实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担虑,如果读书变成了功利,变成了一种更高的性价比的生活,那么思想的.退步将会是一种毁灭性的伤害。其实,“古之学者为己”是一种“内省”的过程,古之学者学什么呢?《论语?学而》中说得很清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有“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古人着重学习的是“孝、悌、谨、信、仁爱、亲仁”是“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些是什么呢?统而言之是“道”,是宇宙人生的智慧。这是一种丰盈自我的学习,并且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立即恭行之,付之于实践,才是真正的“为己”之学。正像子路那样:“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在学而行,行而学的修养过程中,古人慢慢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真正实现“为己”之学的目的。当然,南怀瑾先生在文末还是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即这个“人”扩而充之,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那将是一种更加高尚的情怀了。
8.《道不尽的论语》读后感 篇八
组号:第十三组
姓名:姜红
学号:201101030104
上课时段:周五第三、四节
任课教师:王丽云
《道不尽的论语》读后感
读完《道不尽的论语》这本书,发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死板,不教条,处处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和青春的动力,有着丰富的时代体验。它论古时处处不离今日。从国际风云到国内政治,从吴仪访美到金庸小说,凡可以和《论语》相印证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使我受益良多。正如其他人所说的那样,宿正伯的解读文笔简约、文风朴实、行文流畅,没有故作高深,也不流于肤浅,言之成理,持着有故,读来或使人会心一笑,或叫人豁然开朗。确实,它是一部能令浸淫《论语》多年的长者欣慰的解读,又是一部能引领初涉国学的懵懂青年登堂入室的启蒙读物。
《道不尽的论语》一书分为三个部分,一、读《论语》 读什么,二、学孔子 学什么,三、《论语》今解。在读《论语》读什么一章中又分为红尘即正道;天地有大美;人间有正气;《论语》之不足。在红尘即正道一节中又提到两点内容。第一,夫子有心,予忖度之。它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生死问题,其中,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对人类生活持这样一种态度:人类的一切行为,应当以获取“超越世界”的良好果报为目的。但孔子不同,《论语》不同。孔子对“超越世界”的态度是“存而不论”,它更注重于“现实世界”。他认为抛开现实问题于不顾,去探索“他界”问题,不是人类所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不难看出,孔子的思想蕴藏着一个很深刻,很重要的价值取向,红尘即正道。第二,红尘分野,担当精神。儒家与其他宗教思想的根本分野就在于如何对待“红尘”,及如何对待俗世生活。其他宗教思想对待“红尘”的态度是遁离,是逃避,是鼓励人们出家或出世。去追求天国,来世的幸福。但是如果人人都脱离尘世生活,那么他们怎么生活呢?人类又要怎样繁衍呢?显而易见,这样的思想是行不通的。儒家则不同,“红尘”才是儒家所集中关注的。孔子认为,只有解决好、处理好红尘中的问题,社会才会进步,人类才能活得真正的幸福!人类的理想社会,不在遥远的天国,而在人世间。做好红尘中的事,乃是人类最堂堂正正的事业!但当起社会发展重任的,正是红尘中的“凡夫俗子”们!所以说:红尘即正道。
红尘即是正道这一价值取向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首先,它强调了人类行为的主体性和高贵性,使得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精英分子视积极入世,经世济民为理所当然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义不容辞的人生责任!使得中国人在行走天地间时胸怀坦荡、正气浩然。其次,它强调了世俗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使得中国人自古即视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为理所当然—当然,前提是不违仁,不违忠恕之道,最后儒家思想是关于红尘的思想,是“教义在人间”的学说,所以其是非对错都可以得到证实。避免了因“教义”分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天地有大美中强调两点内容。第一,是天地至美,生生和谐。正如“红尘即正道”的价值取向曾深刻影响国人生活一样,生生和谐作为一种恒久的,高尚的追求,也始终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
要内涵之一。如今,我们若是能够深刻领会生生和谐这样的至美大道,于人则可达观畅怀,去浮躁之气,于国则可和谐共建。另一点则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中庸》中谈到“君子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强调的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祥和与极致,而不是世人所错认为的胆小怕事。读《论语》若能真正领会中庸之道,则可一生受益匪浅。
人间有正气一节中,深刻诠释了人间正气。亦如孔子所说,人间有正气,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这么说有两点原因,第一,真善美是“天”之禀性,第二。人类自身是有“天良”的。人间有正气主要从两方面说明。从一定程度上说,儒家思想就是关于道德的思想,在这一节中,主要介绍了两点内容,仁义道德,礼义廉耻;人性化倡导真善美。它很好的阐述了“道德”与“人性”,强调如果做到倡导真善美,避免假大空,就会很好的实现道德与人性的同一。
《论语》有高远的意境,丰富的蕴涵,积极的意义,高超的方法论。在解决道德问题,培养社会主义等方面都可以发挥有益的作用,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如:信仰约束力不足;思维方式太过务实;道德要求太过严苛;权利缺失等。
学孔子 学什么一章中提到关于孔子的五点精神,我觉得它们真正突显了孔子在那个时代的灵魂。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因革报益,与时俱进;直抒胸臆,实事求是;躬亲实践,细处着乎;襟怀坦荡,自信从容。其中的每一点都将孔子的思想精炼凝聚。宿正伯没有以有色眼睛看待孔子及其他的思想,客观评价了孔子的一言一行。再结合现实问题,分析得十分透彻,不仅让我们感知孔子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风采,也同样给予了我们关于如何在当今社会生活、生存很大启迪。总而言之,在物欲很流,节奏飞快的社会里,世人的心态越来越浮躁。重新品味一下孔子的做人原则,生活态度,对于我们是十分有益的!
《论语》今解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它虽然不像其它书籍一样有详尽的注释,但宿正伯对于论语的解释却别具一格,虽然仅仅是将论语中的语句翻译过来,但是接下来的讲解确是博古通今,他论古时处处不离今日。从国际风云到国内政治,从吴仪访美到金庸小说,凡可以和《论语》相印证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让人受益匪浅。
9.论语别裁的读后感 篇九
这两天,班主任常老师带我们进入了文言文的海洋,我们学习了两篇文言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刚学的《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是由孔子的弟子们收集孔子等人的言行编制而成的,我们学习的十则,主要是告诉我们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态度,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话交给学习时面对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闪着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话教给我一个取长补短,就是取别人的长处优点来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别人的短处,自己也要注意的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这让我明白了知识就要复习,要学会从旧的知识中练出新知识的道理。
孔子等人在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么多的学习方法的态度,真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敬佩不已,然而古人都知道的道理,可现在很多的的同学都不懂得,比如说,有的同学学到了知识,学完就是学完了,他一不记二不背,老师说的话当耳旁风,有的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作业完了就没事了,该玩就玩该吃就吃,既不复习也不预习,还有的同学,遇到难题就在那乱做,老师问他会不会,他就说会,一天蒙过去了,两天也蒙过去了,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傻眼了,都是以前的时候不会也装懂,分数一下来,就更呆了,20分30分,自己看着都脸红,这都是不懂学习方法与态度造成的。
学习《论语十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学会了学习方法,所以我要好好的学习。
论语读后感400字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比较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这两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36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400字3
仁人,孔子对它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爱,自己要有奋斗目标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爱人之心,帮助别人到达他们的理想。孔子对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学生轻易够不着这样的头衔。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学生中的得意门生,但是孔子对于他们的评价却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说他们虽然都是治国懂礼之才,可以驾驭一方之土,但是均够不上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个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强,如果不能够推己及人,仁而爱人,都不能称之为”仁“。仁人要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气魄,以自己的德行来收纳聚集人才。
论语读后感400字4
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论语读后感400字5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经典传世之作《论语》,包罗万象,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
《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讲学: 《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论语》讲孝: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着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论语》讲政: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论语》其实并不仅仅的记录了孔子以人的言行,还有许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无一不亦包揽群书,通晓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赋异禀的弟子,在我眼中,他们的成就决不亚于孔子。
《论语》讲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这一点论语中就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方法,《论语》讲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中之龙。
儒家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们正需要一个态度去对待这些无法分化的特别明确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它,世人也抱着神圣的态度去品读,也是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大见证,也是历史上不可动摇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称道,《论语》不朽!
10.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篇十
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50智慧的结晶。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作详细而又精炼的透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为我们明白地讲述了:《论语》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南怀瑾老先生把《论语》用自己的理解意译了一遍,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示出来,教我们懂得一些道理。
在我以前的概念中,“读书就是学问”,有学问的人都是那些有文化的人,也都是那些学识渊博的学者。我从《论语别裁》书中读到,并找到了答案,前面所说的是错误的。至于那些学识渊博的人,应该说,只能是他们“见闻广博”;至于那些文章写的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不能说他有学问。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对,绝对的好,这就是学问。
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假如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这也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呢,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正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论语今读》读后感06-30
《论语》的个人观后感400字优秀作文10-04
高一论语读后感500字07-24
读论语名著读后感作文09-25
论语读后感高中生10-03
论语读后感习作500字10-27
论语三人行读后感12-10
论语读后感之二十六08-03
论语读后感800字最新作文09-16
《论语十则》读后感小学作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