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学案

2024-10-11

人民代表大会学案(精选10篇)

1.人民代表大会学案 篇一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分类及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产生及其职责。

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3.结合全国人大会议上“一府两院”向大会作报告,分析人大的法律地位、职权;通过“两

会”期间人大代表的行为,并通过实例来理解人民代表是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

【学习重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及职权

【学习难点】人大代表的职权

【自主学习】

一、人民怎样当家作主——探究与共享

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和

1、我国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权力的方式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并。

(2)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

(3)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的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他们与一起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三、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和任期

(1)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其产生方式有两种。即和间接

选举。

(2)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年。

3、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和,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

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行使管理国家权力时,除、外,还

享有和。

(2)人大代表的义务

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与人民群众保持,听取和反映,努

力,并。

【点拨】:(1)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拥有国家立法权;地方各级人大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必须报全国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它不是独立的立法机关和行使立法权;国务院有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

(2)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军事机关等。

判断并改错。

(1)在我国,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3)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作为同级人大的常设机关。()

(4)人民代表大会和同级“一府两院”是相互领导,相互监督的关系。()

(5)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6)人大常委会在人大闭会期间,行使人大的职权。()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8)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的权力是一样的。()

(9)地方各级人大也拥有立法权。()

(10)各级人大拥有任免任何国家机关干部的权力。()

【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拓展探究

1、人大的监督权与公民的监督权有什么不同?(提示:从监督的对象来考虑)

2、权力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区别有什么不同?(提示:全国与地方的不同)

3、人民、人大代表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从他们的产生及职责)

【合作探究】

【材料】: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拟定的《2012年中央国家预算草案》;会议审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对触犯刑律的在押服刑人员探视权利的行使做了新的界定和规定;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提交的新的驻外大使人员名单。3月15日本次会议在北京圆满闭幕。

上述材料中,全国人大行使了什么职权?

【课程检测】

1.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代表大会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D.人大常委会

2.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人大代表对报告作了认真审议,根据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报告进行了修改,最终《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上述材料体现了全国人大的①最高立法权 ②最高任免权 ③最高决定权 ④最高监督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倾听群众心声,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这是因为

A.人大代表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权力B.人大代表应当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C.对人民负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D.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4.某镇人大组织该镇县、镇两级人大代表60余人开展了“进村夜访”活动。代表们利用夜晚走进群众家中,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做好记录。此项活动开展以来,代表们归纳整理了30多条意见和建议,书面报告镇人大,由镇人大交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上述材料体现了人民代表具有

A.质询权B.监督权C.表决权D.提案权

5.2011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为了更好的反映社情民意,部分人民代表在互连网上利用QQ、E-MAIL、BLOG等现代信息交流方式征求网民的意见,并及时予以反馈,深受网民欢迎。这表明

①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②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③人民代表的发言不受法律追究④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受人民监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④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回答6—7题。

6.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这是全国人大在行使最高()

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监督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是()

A.相互监督,分工合作B.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D.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8.2011年9月,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在郑州召开。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

①是地方权力机关②是河南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③拥有立法权④是地方行政机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2012年3月5日9时,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据此回答9—10题。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A.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C.我国最高国家检察机关D.我国最高审判机关

10.如果你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召开会议期间你将享有()

①提案权②立法权③表决权④任免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11.下列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就是全国人大

C、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全国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相互监督

12. 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4票弃权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这是全国人大常委在行使()

A.任免权B.立法权C.监督权D.决定权

13.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等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

A.最高立法权B.最高任免权C.最高监督权D.最高决定权

14、会议分别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这表明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是全国人大的职能部门 ③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必须向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④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人大代表不管来自哪个地区,也不管来自何种行业,都()

①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②可以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④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②③

16、在G市2010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就G市该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财政局长几次到会就预算中的一些问题回答代表的提问。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的是()

A、立法权和决定权B、审议权和质询权C、任免权和监督权D、提案权和表决权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司法不公案件进行个案监督。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扬。据此回答17—18题

17、上述材料说明()

A、人大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B、人大可以代行司法机关的职权

C、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D、我国司法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大监督

18、上题中的“个案监督”()

A、是人大最重要的职能B、是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体现

C、对司法机关既是制约,又是支持D、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

19、人大设立常委会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下列关于人大常委会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①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作为同级人大的常设机关

②人大常委会在人大闭会期间依照宪法行使部分国家权力

③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可保证人大对其他国家机关实施经常性监督

④人大常委会与人大是从属关系,对本级人大负责,受本级人大监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非选择题

20.材料一: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建议、批评和意见。在内容上,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社会活动各个领域、人民生活各个方面,反映了对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重要问题的强烈期待;在质量上,许多建议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材料二: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等。

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表明人大代表享有哪些权利?结合材料说明人大代表如何做到更好地反映和代表民意?

21、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

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结合材料,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12分)

1.B2 .C 3.B4.D5.C

20.(1)材料一说明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材料二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行使最高决定权和监督权。

(2)①人大代表的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

②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21、【解析】:首先概括这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然后进一步结合教材重点分析其政治意义(为什么),可以从选民和人大代表两个角度展开。

【参考答案】:①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

②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③强化同选民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

参考答案:

22、①全国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使科技进步法的修订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4分)②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制定并完善科技进步法,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法律保障。(4分)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科技进步法的执法检查,行使监督权,保证了科技进步法的贯彻实施。(4分)

2.人民代表大会学案 篇二

赵飞君:

面对学案、导学案等新名词, 老师们心里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导学案、学案、教案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请大家先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

虞姬娜:

顾名思义, 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导方案。学案是教师为使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学习方案, 而教案则是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方案。

金燕:

它们的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 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略了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导学案更好地落实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而又高效的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顾素娜:

备课时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教案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 备课时, 教师更多地关注自己在课堂上讲什么, 怎么讲, 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导学案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主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导”, 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学习目标。

邬军飞:

刚才大家都立足某个角度, 谈了教案、学案和导学案的不同之处, 下面这张表格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三者的区别。

教案、学案、导学案的区别

庄宇行:

其实, 从“教案”转向“学案”、“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改革, 其核心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过度讲析为主线的高耗低效的课堂形态。目前, 有不少学校提出了“学案导学”, 这其中的“学案”与“导学案”的指向和用途就是一样的, 都是能真正地引导、诱导、指导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一种载体。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以学为重的规律。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看, 更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顺学而导, 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用“导学案”这一名词来定义就更合适一些了。

赵飞君:

的确, 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组织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都亟待培养的孩子, 运用“导学案”开展教学活动更符合实际需要。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对于导学案与教案的诸多不同有了理性的把握。那么从具体的设计来看, 又会有怎样的不同?我对教案与导学案的设计作了对比, 大家看看。 (下例是人教版六下《凡卡》一课“发现、领悟表达特点板块”的教案与导学案的对比设计)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课文回忆部分的作用, 初步领悟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体会回忆部分的作用

1. 自由读回忆部分, 想想凡卡回忆了什么, 回忆给你怎样的感受。

2.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也很痛苦。)

3.乡下生活既然很苦, 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 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二) 体会结尾的暗示作用

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结尾为什么这么写? (引导学生体会结尾似喜实悲的表达效果)

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借助资料袋, 通过合作研读与对比阅读认识插叙, 初步领悟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插叙, 初步领悟其作用

1. 资料袋。

(关于插叙)

2.小组合作研读。

根据学习单的提示, 先一起整理凡卡在信中诉说的内容和相应的回忆内容, 再讨论回忆乡下生活的作用。

3.组间交流展示。

(把填写的表格投影给其他小组看并分工解说)

(二) 发现本文其他的表达特点

1. 自我阅读发现《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我的发现

2. 组内交流。

(要把小组同学发现的表达特点进行记录与整合)

3. 组间交流展示。

小组同学可以分工合作, 跟其他小组交流发现的几个表达特点, 也可以派代表交流印象最深的一个特点。

郑飞:

我发现以上两份设计, 本质的区别在于教案是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师要提的问题, 凸显了教师怎么教, 却不明确学生怎么学, 而导学案是从学的角度具体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阅读的策略、思考的路径、整合的办法、交流展示的形式等等。导学案真正起到导读、导思、导法、导议、导记等作用。

虞姬娜:

我这儿也有一份导学案设计, 在呈现上比较有个性。

人教版三下《争吵》一课“细读第七自然段板块”

学习目标:能联系上下文中“我”和克莱谛的不同表现, 体会第7自然段中俩人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心里的不同想法, 并能移情表达。

阅读策略:统整、想象、体验

话题:安利柯和克莱蒂都说在外面等着对方, 心里想的是一样的吗?

过程预设:

1.学生自我发现第七自然段泡泡中提出的问题:安利柯和克莱蒂都说在外面等着对方, 心里想的是一样的吗?

2.联系上下文自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时要鼓励说出理由, 在比较中逐步达成共识。)

3.移情表达:假如现在你就是克莱蒂, 你会在心里怎么对安利柯说?

(可以提供起始句来降低表达难度, 可以先写后交流, 也可以思考一会儿直接说。)

克莱蒂不时地用眼睛瞟着安利柯, 眼里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的心在对安利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这段导学案, 跟以往的教案相比, 在呈现上有三点本质的区别:其一, 一个板块对应一个学习目标, 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其二, 将阅读策略、讨论话题置于教学过程之前, 凸显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三,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组织的, 教师的导或隐或显, 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可见, 导学案的呈现并非一定要有格式限制, 只要把握住以学为中心、以学定导就行。

夏玲玲:

导学案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往往可以将知识点学习转换为问题探讨的形式。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 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和具体学情, 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四下《自然之道》:“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 就是这样的。”这句话既是一个知识点, 也点明了课文的主题。如何将这一知识点转换成探究性的问题呢?导学案设计如下:

1.读了向导的话, 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先和小组同学交流, 再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一下, 提炼出一个你们最想研究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全班交流, 最后可以整合成一个问题:向导认为“自然之道”是怎样的?)

2.向导没有把意思说清楚说明白, 游客没有听懂, 所以才出现了后面令人震惊和心痛的一幕。如果你是向导, 你会怎样跟游客解释“自然之道”呢?默读第2耀5自然段, 想好后和同桌交流。

王静芬:

以上例子, 主要采用学习单与探究性问题导学的形式。对于思维含量比较大, 学生理解、感悟、表达等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为学生作示范的导学方式。

庄宇行:

一份有效的导学案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 但不管是何种方式, 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一是基于学生经验, 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二是显性的、具体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三是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或表达形式, 整理和建构知识的助学工具;四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 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问题;五是能迁移运用,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邬军飞:

结合现阶段导学案设计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要避免三个倾向:一是教案化, 二是共性化, 三是习题化。有些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本质上还是教案, 只不过是把教案逐条细化, 套用导学案的形式而已。这样的导学案“以学生为主体”只是口号, 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更新。每一份导学案的设计, 都应依据学科、年段、学情以及课型的特点, 做到各具特色。但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为了省时省力, 设计了导学案的模板, 不管哪个年段, 什么课型, 都是直接套用, 导致了导学案的设计千篇一律。另外, 由于受功利主义影响, 导学案的习题化倾向也比较严重。有的导学案是这样呈现的:第一部分预习题, 第二部分展示题, 最后是达标题。如果把导学案的冠名去掉, 俨然就是一张课堂练习纸。如此导学案, 无疑与新课程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了。

导学案中的学习单

赵飞君:

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不仅明确了导学案与学案、教案的区别, 而且了解了导学案的多种呈现形式与核心要素。学习单是导学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很多时候, 是学习单在发挥导学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讨论学习单的设计。学习单是个统称, 包括课前用的预习单、预读单, 课中用的自读卡、阅读单、学习锦囊、学习提示等等, 可以有很多孩子喜欢的名称。当前, 为了落实“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导学案中非常注重课前预习单的设计, 也多把预习安排在课外, 对这一点你们怎么看?

金海芬:

就单篇课文的预习而言,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淤内容过多, 课外完成, 负担过重。比如: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认读生字词, 记记难写的生字,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有的甚至还要求抄写新词语和优美的句段, 完成词语手册等。这样的预习任务就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于类型雷同, 年段特点不明显。每个年段、每篇课文都设计千篇一律的预习单, 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书面作业, 毫无兴趣可言, 也就达不到预习开启学生求知欲和做好学习准备的目的。

金燕:

不同年段, 预习要求的确应该不同。比如说低年级读读课文, 认认生字即可;中年级一般在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的基础上, 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提出疑问, 并尝试去解决;高年级还要关注对文章结构的思考、课文脉络的梳理, 有的课文还需要课前搜集资料,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等。

王静芬:

我认为, 单篇课文的预习, 并非一定要有很多项目, 并非一定要设计预习单, 也并非写在纸上的才是预习, 有时圈画在书上是既简便又有效的预习。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发现整个单元的预习也很重要。因为单元整组教学、单元整体教学已成为语文教材主题单元教学的共识, 单元预习是单元整组学习的需要。跟单篇课文预习相比, 单元预习主要目的在于整体把握整单元学习内容与要求, 引向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查询, 激发学习兴趣、孕育求知欲望。比如:

六上第八组“艺术的魅力”单元课内预习单

像这份预习单就引领着学生进行整单元内容 (包括单元导语、课文、语文园地等) 的自我阅读与整体把握,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规划习惯是非常有好处的。

金燕:

我很认同王老师关于单元预习的想法与做法, 单元预习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整体把握单元, 而无需对每篇课文的具体字、词、句段做细致的预习, 否则会大大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单篇预习也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切不可加重孩子课外负担。低年级的孩子, 还没有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没有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需要教师扶助, 适宜安排“课内预习”, 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情, 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进入中高年级,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 对预习的基本要求也已了然于胸, 就可以适当增加“课外预习”的分量了。

金海芬:

关于预习的检测与反馈, 我们也要注意适时适机, 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比如字词认读、课文朗读, 低年级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检测, 高年级则同伴检查即可。涉及到关键词句理解、主要内容概括、疑惑之处解答等, 有的可以在细读中水到渠成地解决, 有的则可在相关巩固练习中达成, 均无需集中时间进行检测。

赵飞君:

看来, 预习单的设计与运用要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出发点, 以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为基本点, 因年段、文本、学生而异。那么课中学习单呢?

金燕:

课中学习单是导学案中尤为重要的内容, 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教学预设, 是教师导学思路的体现, 是落实知识点、破解重难点的一种载体。课中学习单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考的路径, 提示他们思考什么问题, 可以用什么方法思考, 沿着怎样的思路思考等, 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提供了表达的拐杖。

顾素娜:

阅读教学中学习单的运用非常广泛, 可以根据不同目标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加以运用。比如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阶段, 我们常常设计路线图、情节梯、方位图等学习单,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把握文本主旨。如, 我设计的二下《泉水》一课的学习单 (见图一) , 根据这一泉水流动路线图, 学生能很快了解课文的内容, 理清泉水一路流过的地方。尤为可喜的是每一位学生都学得非常开心, 非常投入。

夏玲玲:

是的,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 学习单能很好地在阅读材料和思维表达之间架设桥梁, 为学生进入文本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以下是两份同属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学习单:

(1) 默读课文, 把主要内容补充完整:有一年春天, 瑞士 () , 一群北飞的燕子因此 () 。瑞士人民 () , 并用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 (三下《燕子专列》

(2) 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如标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要素串联法、关键词句摘抄法等, 默读课文, 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五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两份学习单中, 中年级在凸显自主学习的同时给予了必要的引导, 扶助学生以关键词句填空的形式快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高年级则要求根据提示运用已学过的基本方法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

金燕:

在阅读教学感悟重点词句时, 老师们常常为学生就词而词、就句而句的理解感悟而烦恼。为此, 我尝试着运用学习单帮助学生统整思维, 有条有理、有理有据地表达感受或观点。如四上《给予是快乐的》一课, 根据文本表达上的特点, 我设计了填写“人物神情变化图”的学习单 (见图二) , 帮助学生将男孩与保罗的神情变化及其原因串起来讲, 避免了零散的逐词逐句的交流。

郑飞:

在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 我们常常借助表格式的学习单, 帮助学生快速清晰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在集体交流时, 学生还可借助表格式学习单有条理地、准确地进行介绍或复述。如四上《鲸》一课:

不同的鲸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呢?默读第四至七自然段, 根据下面的表格提示, 先在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再填写, 最后选择一种鲸进行介绍。

庄宇行:

2011年版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 重点关注文本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适宜的学习单是一种很好的媒介。我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 采用了范恩图式的学习单 (见图三) , 帮助学生比较了两篇短文行文结构和表达方法的异同。

邬军飞:

庄老师所设计的这份范恩图式的学习单, 确实让学生的学习更简便且有效。我也在单篇文章和单元整组教学中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四下第八组课文的主题是“走进故事长廊”, 四篇课文体裁各异, 有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对学生来说, “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这两种故事体裁不易区分, 我就设计了一份范恩图式的学习单,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文成公主进藏》和《普罗米修斯》, 找出两种文体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在同伴互助中实现思维统整并完成学习单, 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王静芬:

关注文本语言, 不单是关注表达特点, 还要进行积累、模仿与运用。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学习重在“体会如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我设计了这样一份学习单:

1.细读内容想象画面, 体会音乐的起伏和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师生共同梳理完成。

音乐:轻柔舒缓——明快悠扬——高昂激越

心情:平静悠闲——心潮起伏——无比激动

2.欣赏《牧童短笛》,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音乐:

心情:

3 援借助学习单, 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夏玲玲:

学习单的思维含量、表达含量都比较大, 往往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来完成。为了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有必要传授一些合作交流的基本技巧, 例如“根据同伴的学习能力, 分配他能胜任的学习任务”、“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听不明白时, 如何进行追问”、“如何在同伴发言时, 补充自己的意见”、“当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 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如何评判别人的观点”等。为提高合作的效果, 合作之前一定要安排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自读自悟。

金海芬:

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 设计的学习单也很有特色。学习单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教师讲授、师生问答时间, 让学生在亲历学习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当然,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学习单都要体现简便、适宜、有效的原则。老师们以往经常口头或书面提出的问题, 也是一种任务型的学习单, 需注意的是要给学生提供问题思考的路径和语言表达的提示, 避免学生面对问题一头雾水或无从着手。师生现行使用的课堂作业本也是学习单, 不过需要教师有选择性地随机运用, 既要辅助学生学习又要减轻课业负担。另外, 有些老师认为学习单就必须是书面完成的, 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学习单可以书面完成, 可以提示学生在书中圈圈画画, 也可以作为思考的支架与方向。总之, 我们要努力以学习单为载体, 把教学预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转移到“为学生的学”上,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服务。

赵飞君:

3.人民代表大会学案 篇三

件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导学案

一、考点: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二、考情分析:

9.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性质,政府的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

山东文综,29(5),5分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海南单科,10,2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政府的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

广东单科,38,11分

三、知识梳理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行使国家全力的机关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

(1)广大人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人民代表,由它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幕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部分权力。

(3)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其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A、立法权:即制订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订地方性法规。

B、决定权: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c、任免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的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D、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权力。人大对政府各级干部都有权进行监督。

2、肩负人民的重任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及任期

产生方式:

每届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时,除审议(权)各项议案、表决(权)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A、国体:

国家的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国体决定着国家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B、政体:

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c、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有相对的独立性。

D、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民主集中制原则

①含义: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②表现:

A、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代表人民执行权力。对不称职的代表可依照法律程序罢免

B、人民代表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c、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中央统一领导,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归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四、要点透析、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图示如下:

民主

组成 代表

统一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

人大代表

国家权力机关

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

选举

人民

重大事务

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

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着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五、真题再现、(全国卷I)

32、XX年初,在G市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一位人大代表提出:现在是金融危机期间,打工者有份工作就不错了,政府应废除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由市场决定。该代表的观点引发了社会广泛议论。在下列有关该问题的议论中,正确的观点是

①作为人大代表不能只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发表意见

②该代表在人大会上具有自由发言而不受追究的权利

③该代表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写成议案向市人代会提交

④该代表的言论过于偏激,应撤销其人大代表的资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代表的权利知识点,人民代表具有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根据教材知识可以直接选出答案B

【答案】B

2、(09全国卷I)

33、XX年12月2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XX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公布,自XX年5月1日起施行。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①全国人大工作程序需要得到国家主席的认可

②国家法律只有经过国家主席签署才具有法律效力

③国家主席作为国家机构具有审查法律的权力

④国家主席作为国家机构具有颁布法律的权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国家主席的相关知识点,据教材知识也可直接选出答案D

【答案】D

3、(09海南卷)

10、为督促和支持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XX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赴黑龙江、湖北、云南等省对当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这标明

①最高行政机关必须向全国人大负责

②国家机关必须贯彻依法治国原则

③全国人大具有执法和检查职能

④人大常委会是人大最高权力机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和立法权,不具有执法和检查职能,故③的说法错误;人大常委会是人大的常设机构,故④的说法错误;排除含③④的选项,本题选A项。

【答案】A

4、(09北京卷)

28、上述法律有的由全国人民大会通过,有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大会的。

A、领导机关

B。常设机关

c、执行机关

D、监督机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设机关知识点的掌握。

【答案】B

(09广东卷)

38、(11分)辩析: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政府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政府的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考查学生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和政府三者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解读信息、运用知识、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答案】(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府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的监督,这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权力属于人民。

(3)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依法行政,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高考题答案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民应当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11分)

(1)通过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提出个人的意见、建议;(3分)利用网络方式参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促进依法治国;(3分)利用网络方式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3分)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抵制网上违法现象。(2分)

(2)请从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和作用的角度,对“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的观点加以评析。

(2)①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履行其承担的重要职能;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必须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行管理。因此,政府应该有所作为。②我国政府不能包办一切。因此,政府应有所不为。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政府的责任和具体职能。(12分)

答案:(1)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在当前经济困难的特殊时期,加大对民生的财政投入,注重经济的平稳增长,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支持节能减排、自主创新、中小企业等,是通过经济调节、经济服务等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关注“三农”、提供社会保障、增加扶贫资金等,属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范畴。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并联系材料,说明天津市是如何打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12分)

①市政府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推动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切实履行了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②推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措施,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举办专门辅导讲座,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增强了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

高度重视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并下发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课

4.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导学案 篇四

第一课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一、学习目标:

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知道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坚持基恩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体会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理

二、课文逻辑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1、“三步走”发展战略,2个100年。

2、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自学课文,理清下列问题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制定的目的、依据、目标、内容以及这一战略进展到了什么情况?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坚持这一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3、公有制经济地位、含义是什么?

4、国民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是什么?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有哪些?

5、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是什么?

6、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地位、作用及政府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是什么?

四、课堂自我检测:

1、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达到()

A.全面小康B.中等发达国家水平C.总体小康水平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公有制B.国有经济C.非公有制经济

3、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

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所有制经济④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

4、控制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成分是()

A.公有制经济B.混合所有制经济c.国有经济

5、在我国,集体经济广泛存在于城乡各行各业中。下列关于我国集体经济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体现着共同富裕的原则

B.它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C.它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以年均20%的增长速度蓬勃发展,解决了城镇就业占75%以上。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

A.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B.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C.是社会实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决定的A.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B.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C.我国的分配制度

9、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讲话指出: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④有利于加快生产力发展

5.人民代表大会学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开国大典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故事,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故事,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阅读第1课的“开国大典”看谁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会议内容。

2、《共同纲领》的作用?

3、开国大典的时间、意义。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新中国的巩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阅读第1课的“西藏和平解放”和第2课的内容,看谁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1、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意义。

2、整顿经济秩序的措施及意义。(对内)

3、抗美援朝(对外)(1950.10——1953.7)

(1)中国抗美援朝的目的。

(2)经过:1950年10月,以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

”。

(3)英雄人物: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 ;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

4、土地改革(对内)(1950——1952)

(1)经过: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废除

,实行

。到 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意义:①彻底推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 制度,也被消灭;

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解放了,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 建设准备了条件。【模拟演练】

1、五星红旗——中国的骄傲!随着奥运健儿的夺冠,随着“神舟”八号的升天,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广场飘到了奥运赛场,从中华大地升上了茫茫太空!自豪之余,我们不禁想起决定以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D.开国大典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主法治建设,建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刑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4、1951年1月6日山东某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他取得此证是依据()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其国际意义不包括()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C.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6、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完全有能力武装解放西藏,但仍采取了和平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A.历史上汉藏两族关系友好

B.担心外国势力干涉

C.避免伤害民族感情,实现民族团结

D.西藏上层愿意服从中央政府领导 7、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①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③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举出两次近代现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以侵略朝鲜为跳板的侵华战争。

9、列举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取得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10、图说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回答: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标志着什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

11、分析图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跨过鸭绿江

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

(1)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目的是什么?率军入朝的司令员是谁?你还能举出以前学过得他的事迹吗?

(2)在抗美援朝中,涌现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试举例并谈一谈他们所体现出的崇高品质?

6.人民代表大会学案 篇六

我们语文学科的导学案分成以下几大部分:一是学习目标, 其中前面加了★的为重点目标;二是知识链接, 包括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之类的内容;三是测定性评价, 是关于课文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 由学生预习后完成, 并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四是形成性测试, 是针对导学案上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进行二次备课并授课后对学生学成情况的一个反馈。

很多学生不会预习, 不知道预习方法, 尤其是对于古文的预习。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本课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目标, 这样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了方向, 知道在这一课中自己要着重掌握什么内容。在《指南录后序》一课的导学案中, 除了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音储备外, 我着重拎出本文的几个关键词, 如“以”、“间”、“而”、“之”, 了解学生对这几个词常用义的掌握情况;另外还有一项就是让学生试着分析文中的几个特殊句式, 这也是学生学习古文时比较头疼的内容。通过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我发现学生对“以”和“而”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模糊, 容易混淆, 另外对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两种特殊句式也搞不清楚, 这在“质疑问难”一栏中也有所体现。这样一来, 我们就明确了课堂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逐个突破, 效率相对来说就高一些。

表面看来, 这节课的内容可能单调了一些, 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最起码在这节课上学生掌握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从形成性测试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反映出来。形成性测试的题型跟测定性评价的题型并没有多大区别, 但在内容的选择上更丰富、更具拓展性, 因为我们要通过它来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比如同样考查“以”字的一词多义, 形成性测试在例句的选择上范围更大, 有初中学过的, 也有高中学过的, 甚至还涉及课外的, 看看学生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把形成性测试的结果跟测定性评价比较了一下, “以”字的用法在测定性评价中的正确率为15%, 而在形成性测试中的正确率为48%。虽然这个数字还不尽如人意, 但这已经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有一点要强调, 就是在测定性评价和形成性测试的题目设置上, 要注意内容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两者的题目要相关联, 要不然在课堂上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了讲解, 课后的测试却没有检查相关内容, 那课堂讲授的效果体现在哪儿呢?学生的积极性又如何调动呢?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 学生学起来才有目标, 学完之后也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刚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时, 可能会费点时间, 费点精力, 也可能会觉得教学进程慢很多,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我们编制导学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 真正实现了向语文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目标。其次, 课堂学习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方向相对集中, 对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虽然一节课中积累的知识有限, 但如果每节课都能高效完成, 那么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收获也是可观的。

7.人民代表大会学案 篇七

教科书第23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毖生能熟练地完成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2迸嘌学生简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3备惺苁学知识的应价值,使学生更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换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面值为1元、1角、1分的人民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课件出示森林小房子)瞧!小熊的森林商店开业了,为了找钱方便,小熊决定先换一些零钱。孩子们,在小熊换零钱之前,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换钱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出:1元=10角1角=10分(并板书)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师:这一节课我们就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知识。这一次,小熊想把4角全部换成1分的,可以换成多少分呢?它还想把5元的全部换成1角的,又可以换成多少角呢?

课件根据教师的讲解,相应出示4角和5元。

教师:孩子们,这一次换钱和上节课的换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比较得出:上节课是把1元换成10角,或把1角换成10分,而这次不只是1元或1角了,而是要把几元全部换成1角的,或把几角全部换成1分的了。

教师: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上节课的知识有没有联系呢?

引导学生感知可以上节课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思考。

教师:孩子们真聪明!能够相互有联系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老师给每小组都准备了一些1元、1角、1分的人民币,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帮小熊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解决自己小组选择的问题。其间教师巡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选择问题:5元可以换成多少角?

教师:对了,我们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所以几元里就有几个10角,几角里就有几个10分。

2.教学角与元、分与角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师:孩子们会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你们真是既会动手又会动脑的能干的孩子。我们再来看看小松鼠的问题,小熊顺利地兑换了零钱后,迎来了他的第一个顾客小松鼠。小松鼠有60角钱,她想买一个价格是6元的玩具娃娃,她能买到这个玩具娃娃吗?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也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人民币来操作,每10角可以换成1元,60角换6次就是6元。

方法二:1元=10角来想。想10角=1元,60角=6元。60角和6元是同样多的,所以能买到玩具娃娃。

教师:60角=6元,那么30分是多少角呢?

引导学生说出30分里面有3个1角,所以30分是3角。

孩子们很会动脑筋,其实不管我们怎么换算,都要想什么?

学生通过前面的活动,知道不管怎样换算,都要想1元=10角、1角=10分。

3苯萄Уッ数与复名数的换算

教师:送走了小松鼠,小狗又来给小熊出了一个难题。小狗想买一块蛋糕,但它只有13角钱。蛋糕的价格如下:(课件出示)

草莓蛋糕苹果蛋糕香橙蛋糕

1元5角1元3角1元7角

它能买哪种蛋糕呢?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方法可能有两种:

方法一:把13角分成10角和3角,10角=1元,所以13角=1元3角。可以买苹果蛋糕。

方法二:1元=10角,所以1元5角=15角,1元3角=13角,1元7角=17角。可以买苹果蛋糕。

教师:小朋友们有的是把1元3角化成了13角,方法是先想1元是多少角,再和3角加起来,就是13角了;有的是把13角化成几元几角,方法是先把13角分成10角和3角,10角是1元,所以13角就是1元3角了。(教师边讲边作如上图的板书)这样把几元几角化成几角或者把几角化成几元几角小朋友会做吗?试一试。

黑板上板书:14角=元()角

1角7分=()分11分=()角()分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这样填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第25页练习四第5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说一说想法。

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第26页练习四第7题

完成后集体订正,并引导学生感受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和数的组成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在人民币的换算中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人民币之间换算的方法,以及在人民币的换算中最关键的是要掌握1元=10角,1角=10分。

五、拓展延伸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通常都觉得1分钱很少,不在乎。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换算。

引导学生感受:如果每人节约1分钱,10个人就可以节约1角钱,100个人就可以节约1元钱,1000个人就可以节约10元钱,10000人就可以节约100元,人越多还会节约得更多,如果我国每人节约1分钱,就可以节约1300万。

教师:上面有很多数同学们可能都还没有学过,不过你看到这样一些数,有没有感受?有什么感受呢?

8.人民代表大会学案 篇八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思想不断解放。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针对以下哪一幅图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

A.列强瓜分中国

B.经学难抵洋枪炮

C.八国联军侵华

D.南京大屠杀

2.《四库全书》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

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注: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我国近代史上,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是()A.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B.资产阶级改良派 D.农民阶级

3.“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

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A.林则徐

C.洪仁玕

B.曾国藩 D.康有为

()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

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

A.明确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B.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 C.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力主实行维新变法

5.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

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当时

“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D.精神的现代化

()6.梁启超在《自勉》中说:“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

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材料中“誓起民权移旧俗”的含义是 A.设议院,定宪法

B.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封建专制 C.兴民权,易旧俗

D.实行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总结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C.评价洋务派的活动 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8.“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

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9.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

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

()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10.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11.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德国大哲学家尼采把道德分为两类:有独立心而

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A.梁启超

C.孙中山

B.陈独秀 D.毛泽东

()()12.康有为利用孔子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封建统治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资产阶级思想逐步成熟与完善。上述变化的根源在于 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封建制度已被推翻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D.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发展壮大

13.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

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C.推动了政治改革

B.被全社会所认同 D.取得了彻底成功

()

()14.《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

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15.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中问题与主义之争,上述

思想交锋在历史作用方面的相同点是 A.促成思想解放运动 B.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步 D.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结合历史背景,试评价材料一中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4分)

(2)西方启蒙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先进分子用来启迪民智、传播西学的武器。根据材料二中图

一、图二提供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者理论宣传的特点和实践结果的不同之处。(8分)

(3)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特点和历程。(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1858—1927年),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全球通史》

材料三 《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据材料一说明洋务派对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4分)

(2)材料二中“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是指怎样的形势?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为什 么会使同僚震惊?(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康有为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你认为在建设现代和谐社会中,对传统文化应持何种态度?(8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2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

答案

1.B 2.A 3.B 4.C 5.C 6.B 7.A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C 15.B

16.(1)“长技”在当时的情况下主要指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

“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披着儒家外衣宣扬维新思想;孙中山则以启蒙思想为武器,系统地阐明了三民主义,宣传革命理论。实践结果: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但最终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没有实现。

(3)中国近代思想界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的过程,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习西方的过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经历了从仿制器物到学习其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17.(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儒学,动摇了士大夫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9.《自定义动画》学案 篇九

以谜语故事为载体, 以学习任务的形式为途径, 以对象的动态设计方案为亮点, 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学习目标】

1.掌握给幻灯片中的文本、图片设置动画;

2.会使用自定义动画设置文本、图片等动画对象的动态效果;

3.会使用自定义动画设置文本、图片等动画对象的动画顺序;

4.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

利用“自定义动画”设置动态效果。

【学习难点】

综合运用知识, 恰当设置文本、图片等多媒体对象的动态效果。

【操作实践】

第一环节:输入谜语的相关内容

知识点:在演示文稿中输入文字可以使用文本框工具, 文本框工具分为横排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

1.新建演示文稿, 插入新幻灯片;

2.在新幻灯片中输入谜面、谜底等相关内容;

3.对谜面、谜底等内容进行编辑、排版;

4.观看放映效果。

思考问题:在放映时, 可以发现谜面和谜底同时出现, 这样就不方便猜谜语了, 如何才能让谜底最后出现呢?

第二环节:设置谜面、谜底的动态效果

知识点:给对象添加动态效果, 可以通过“幻灯片放映”菜单中“自定义动画”命令完成。

1.选中需要设置的对象 (从谜面开始) ;

2.单击“幻灯片放映”, 选择“自定义动画”, 添加需要的动态效果;

3.观看放映效果;

4.用同样的方法给谜底添加动态效果。

技能指导:添加动态效果时, 需要先选中对象, 选中对象后单击鼠标右键, 选择“自定义动画”命令;同时注意“应用”与“全部应用”的区别。

思考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给谜面和谜底添加动态效果, 但有部分学生出现四个谜底动画顺序混乱的情况, 怎么解决呢?

第三环节:改变谜底的动画顺序

知识点:观察幻灯片, 可以发现谜面、谜底左上角有一阿拉伯小数字, 数字代表对象的动画先后顺序。

1.选择需要改变动画顺序的对象, 点击自定义动画对话框中“重新排序”进行排列;

2.将四个谜底按顺序进行动态排序;

3.观看放映效果。

技能指导:在自定义动画对话框中, 可以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对象, 以改变其动画顺序。

思考问题:自定义动画的种类很多,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象的方向、速度等, 以使幻灯片更加生动、活泼。

第四环节:不同动态效果的使用

知识点:自定义对话框中, 点击更改按纽, 有不同的动画效果, 如“进入”、“强调”、“退出”等, 对每一动画效果, 可以设置不同的“方向”和“速度”。

1.点击“更改”按纽, 选择需要的动画效果;

2.使用不同的“方向”和“速度”;

3.观看放映效果。

第五环节:保存作品

保存作品, 并按学号和姓名命名。

第六环节:知识扩展 (本环节主要针对有学习余力的学生完成)

结合前面知识, 给幻灯片插入图片、音乐, 加上艺术字标题, 设置好动态效果。

第七环节:总结反思

1.回忆本节课知识点;

2.在给对象添加动态效果时, 需先选中对象;

10.人民代表大会学案 篇十

(对应学生用书P173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等。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和改革原因,核心措施是实行均田制。材料中的原因应是“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第(2)问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从内容上讲都确立新的土地制度;性质上讲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历史意义从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封建化等角度考虑。

【答案】(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2)①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②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③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本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问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3.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 《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解析 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答题的角度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同点要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第(2)问考查立足点并分析立足点转变的原因,答题时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

【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北魏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在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

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族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加速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感的历史使命。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

解析 第(1)问“背景”要注意材料中的“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王安石认为其原因在于“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此,他主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第(2)问梁启超从利弊两个方面对王安石变法予以评价,较为客观,其“评价”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即可;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取得成功要注意哪些因素,实际就是从变法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

【答案】(1)背景: 北宋中期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基本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2)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

效果之间的关系。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注:雇运之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代和北宋“均输法”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概括。从背景看,材料一“(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点出政府面临财政危机,这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相同。从方式看,两者的原理是一致的。第(2)问,根据材料从对朝廷、人民、商人的影响来概括。

【答案】(1)背景: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旧制存在诸多弊端;市场物价不稳定使赋输之物贬值。方式:不受地域限制,依据市场价格变动采购或抛售货物。

(2)作用: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节省购物资金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抑制(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

考试的?

解析 第(1)问可从材料中提取出“诗赋记诵”“科名资历”等有效信息即可得出,第(2)问要充分理解材料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整理出答案。措施则可以从基础知识中以“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加以回答。

【答案】(1)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可爱的气球》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