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质量管理学习心得

2024-08-13

项目质量管理学习心得(共12篇)

1.项目质量管理学习心得 篇一

学习项管管理制度及流程汇编的体会

为贯彻项管会议精神,我项目部所有人员于2018年4月12日下午,在港基项目部会议室,学习项管管理制度及汇编流程。天宇监理朱工.孟工积极参与一起共同学习,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对管理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

一、通过这次学习是我们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及时编制了安全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对于施工现场专业较强的单项工程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二、对于施工进度、质量、技术方面,严格做到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偷工减料,做到“样板制度”,坚持自检、互检、交接检查制度对工程通病采取预防措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通过对样表的学习使我们对各个流程有了更加进一步的了解,也避免了以后工作上的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做到了更加规范化。

以上是对这次学习的一些粗浅认识,有借鉴、有不足,需我们各方通力合作,加强对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的管理,使项目顺利实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山东港基崮山三期项目部

2018年4月12日

2.项目质量管理学习心得 篇二

一、信息化辅助在企业的日常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 项目成本实时了解。

通过预算与实际发生成本的对比, 给出成本超支提示, 辅助决策人及时查找分析原因, 进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通过对项目材料使用情况实时控制, 清楚项目的采购是否必需与合理, 从而杜绝盲目采购造成的成本巨增。

2. 部门间实现协同办公。

优化了业务流程, 实现了业务的自动流动和网上的签批审核, 减少了重复工作和不必要的沟通成本。使企业与项目层之间建立起有序的高效的信息流通机制, 从而避免信息孤岛。

3. 成就实时企业。

实时查看到各项目部的成本、合同的签订、工程款回收、外欠款、工程成本垫支情况, 从而有效的进行科学的决策。

4. 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项目能实时地向公司反馈现场生产、经营信息, 进而提高信息的反馈速度和企业的应变能力, 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

还可实现远程、多项目同时操作, 业务数据实时更新, 实现工程项目“零距离”管理, 即使是远程异地项目也在实时受控中。

5.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成本管理系统, 可有效地管理项目实施、资金运作, 减少项目实施成本, 增加企业效益,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建设。信息工程项目:就是以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为依托, 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 整理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促进管理工作、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信息工程项目一般可分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和应用软件开发项目。

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 理清思路、创新思维、依法管理、注重实效, 确保了信息中心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也要看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对事关项目管理工作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领会不够透彻、贯彻执行力度尚需加强;

(2) 项目申报前期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 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全面, 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材料准备不够充分, 前期工作质量有待加强和提高;

(3) 项目实施中对政府的有关规定还需认真理解、掌握, 财政项目实施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4) 项目财务管理、竣工验收、竣工决算和固定资产移交和项目后评价工作, 以及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入手

工程项目管理流程模块的建设结合实际工作应当从基础信息、工程管理、分包、材料、租赁、固定资产、员工、财务、资料管理及协同办公建立完备信息及流程。具体可以这样操作:1:基础信息 (1) 地区维护 (2) 往来单位维护 (3) 人工工种维护 (4) 分包内容维护 (5) 罚款分类维护 (6) 材料工种维护 (7) 材料维护 (8) 机械工种维护 (9) 外包机械维护 (10) 运输车辆维护 (11) 租赁材料工种维护 (12) 租赁材料维护 (13) 设备工种维护 (14) 设备维护 (15) 部门维护 (16) 员工维护 (17) 费用科目维护 (18) 其它信息维护 (19) 材料单位换算表;2:工程管理 (1) 项目维护 (2) 项目经理维护 (3) 建筑结构维护 (4) 承包合同 (5) 签证管理 (6) 项目进度填报 (7) 项目形象进度 (8) 任务图编制 (9) 工程成本、利润对比 (10) 工程项目垫支汇总 (11) 项目经理业绩考核;3:分包 (1) 分包合同 (2) 外包罚款单 (3) 外包人工单 (4) 外包人工明细查询及汇总;4:材料 (1) 预算管理 (2) 采购管理 (3) 销售管理 (4) 加工管理 (5) 库存管理 (6) 用量查询 (7) 业务查账;5:租赁 (1) 运输车辆管理 (2) 外包机械管理 (3) 租赁材料管理;6:固定资产 (1) 设备采购 (2) 设备调拨 (3) 设备盘点 (4) 设备报损 (5) 设备退货 (6) 设备维修 (7) 设备折旧;7:员工 (1) 员工考勤管理 (2) 预支管理 (3) 罚款单 (4) 工资管理;8:财务 (1) 费用管理 (2) 收付款管理 (3) 借还款管理 (4) 应付款查询 (5) 现金管理 (6) 银行管理 (7) 资金收支查询;9:资料管理 (1) 施工日志 (2) 文档管理;10:协同办公 (1) 事务管理 (2) 单据审核中心 (3) 签呈管理。基础与流程的建立使得工作有顺有规的执行, 无论是事前, 事中还是事后对于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都十分有益。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有效系统整合, 可以更加清晰明确企业资源;通过对工程流程的程序化, 使工作更加井井有条, 有规可循, 进而使交通行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的科学, 更加的务实, 更加的经济, 利用信息化的工具搭上信息高速路, 使企业更加具有高瞻性, 比别人看的更远, 管理更上一个台阶;进行全面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提倡的科学发展观, 探索目前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更好的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促进企业安全、高效、和谐务实发展!

四、结语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 理清思路、创新思维、依法管理、注重实效, 确保了信息中心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通过运用信息化平台辅助工程项目管理定能助力企业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本文通过对结合信息化手段辅助工程项目管理, 阐述了结合信息化辅助手段达到实时准确地了解企业众多工程项目的的进度、成本利润、垫支情况以及对项目经理的业绩考核的优势……。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工程项目管理作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具体实现

参考文献

[1]段继中.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搞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R].调研报告, 2009.

[2]常勋.国际会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3][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项目质量管理学习心得 篇三

【关键词】一体化项目 学生学习质量 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F740-4

一、前言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已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就要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是通过学生来体现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也就成为学校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它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

汽车专业是应用技术较强的专业,既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熟练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我校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适应市场需求、结合系部实际情况,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更易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二、探索与实践

以往的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过分集中在结果,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了评价过程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业的评价形式應多元化、合理和公正。汽车电器教研小组根据基于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的学生项目化考核评价体系。

(一)、基础工作

(1)紧扣教学目标、建立项目化考核标准

根据国家职业鉴定标准与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标准,拟定各学习领域(模块或项目)的考核标准,并将其分解到各一体化项目(课题),构建一体化项目(课题)考核标准。

(2)围绕一体化项目标准,建立考核题库

按照课程特点,以项目(或课题)为基本单位,重点突出本模块的核心内

容、关键技能,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一体的考核题库。

(3)考核方式

在每一个一体化项目(或课题)结束时,随机从考核题库中抽取题目进行

考核,实行监考教师轮换或课题/项目负责教师交叉等方式监考,集中考核。

(二)、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或模块),建立一体化项目考核评价表

在制定“一体化项目考核评价表”时,考核内容上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外,还需重点考核企业在实际维修过程中必须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体化项目考核评价表”是在实施教学项目考核中,对各考核项目的考核标准进行具体的评价和评分依据,按照课程不同或项目的不同,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可存在差别,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知识型考核评价

将每一模块(或课题)涉及的理论知识点编成试题库,当该模块学习结束后,从该题库随机抽取一份试题,对本模块的学习进行考核。

(2)技能型考核评价

以《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中的雨刮系统的拆检作业表(部分)为例,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3)知识与技能综合考核评价

(三)、建立一体化项目(课题)综合考核成绩表

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在每一个一体化教学项目(课题)结束时,根据课题情况任选一种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建立“一体化项目(课题)综合考核成绩表,既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并且可以打破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更便于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该门课程的综合评价。

一体化项目(课题)综合考核成绩表主要包含学生出勤情况(10%)、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10%)、各子项目(课题)考核成绩(60%)。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教学目标各异,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各具特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中等职业教育大多照搬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既无法真正体现和服务于中职的培养目标,也给中职院校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为中职教育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项目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本学期,通过对于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我初步了解到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及其架构。项目管理总体有五个过程:启动过程、计划过程、实施过程、执行过程和收尾过程,包含了九大领域的知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整体管理及其方法和工具。通过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学校的工业工程与物流实验室和东方厂,使我从更现实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什么是项目管理以及学习项目管理课程的重要意义。

从定义来看,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一种临时性工作。根据这个定义,项目就具有了目标明确性、活动一次性及资源消耗性等特性。换句话说,具备前面三个主要特性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项目。现实中的项目随处可见,如北京的奥运会、上海的世博会、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等大型的建设项目,还有像信息系统、结婚典礼以及家居装修等小型项目。项目管理则是将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就是用正确的行为方式来保证目标的实现,这里除了要求结果的成功,更强调了方法的合理性。所以除了绩效,项目管理还要考虑时间和成本等因素。整个过程中始终追求着这样一个终极目标:从成功到成熟,从成熟到卓越。

任何项目都会在范围、时间及成本三个方面受到约束,这就是项目管理的三约束。项目管理,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在范围、时间、成本三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以便项目所有干系人都尽可能的满意。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与收尾,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项目的启动过程,特别要注意组织环境及项目干系人的分析;而在后面的过程中,项目经理要抓好项目的控制,控制的理想结果就是在要求的时间、成本及质量限度内完成双方都满意的项目范围。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是指作为项目经理必须具备与掌握的九大块重要知识与能力。其中核心的四大知识领域是范围、时间、成本与质量管理。在这些知识领域中还涉及很多的管理工具和技术,以用来帮助项目经理与项目组成员完成项目的管理。如:网络图示法、关键路径法、头脑风暴法、挣值法等,不同的工具能帮助我们完成不同的管理工作。另外,还有很多项目管理软件,如:Microsoft Project、P3等,作为项目管理的工具,也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在项目的各个过程中完成计划、跟踪、控制等管理过程。

传统的项目需要经历的时间长,使用的是有形资源,项目成果是通过对资源的消耗与形态的转化来逐步实现的。IT项目的实质是“知识转移”,项目是以无形的智力产品为项目目标。典型的IT项目是IT系统的建造(如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项目。因此说,IT项目的实质是“知识转移”,而建造项目的实质是“资源消耗”。

5.项目管理学习心得体会2 篇五

最近两周通过听胡百师老师的讲课和公司同事关于项目管理经验的交流会议,在项目管理上学到不少东西,感受最深的是项目管理就是要合理的利用资源,而人无疑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环。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工作不论繁复,都可以看作是一个项目。而要完成一个项目就需要各式各样的人员整合到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何发挥这些人的特色,分配适合的角色,从而更快更好的完成各自的分工,就是项目最需要考虑到问题了。但要真正发挥每个人都特色却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做到的。因此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培养自己的思考力。思考力提高了观察敏锐了,才能发掘出他人的特色,并善加利用。

发掘出每个人都特色并分配好各人在项目中所处的职位后,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来监督把控每个环节,以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计划执行。以往我们在工作中都接触过各式各样的表格,说起来各个环节似乎都有表格可以监控。可是由于这些表格都是分散开来,针对单独某一个环节的,结果就使得整体管理上缺乏统一性,实施起来难免会出现混乱的感觉。经常出现一个人只着眼自己负责的某一环节,却忽视了整个项目的情况。一旦某一环节上出现了调整,其他人员却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无法及时作出调整。结果就使得整个项目的工作节奏都被打乱了。

因此就像项目管理经验交流时有人说到的:“表格需要做减法”,我们首先应该以项目为单位,将涉及到的所有环节和资源都整合到一

起,这样大家就可以知道自己在这整个项目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在项目中于自己相关的前后环节的进展情况,这样执行起计划来就更有依据了。

通过这两次项目管理的经验交流,大家准备已一本书作为一个项目,进行项目管理,设计出适合我们用的项目管理表格。这是与各个部门都相关的工作。一旦做好了,将会大大减少进度管理上的时间成本。使得管理更简单化也更人性化。

6.项目管理课程学习心得总结 篇六

一、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却感觉到意犹未尽,还想深入地学下去,这是我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很少有的一种感觉。对这门课程我很感兴趣,深受启发,觉得知识很有用,特别想把老师推荐的我还没弄懂的有关的书都拿来看看,如施工管理,项目评估,工程造价,运作管理,等等。

二、感觉收获很大,学习了一门有用的专业知识,最大的感触是了解和掌握了很多图表的用法和作用,让我真正地感觉到了图表的妙用。图表简洁明了、信息量大,不但可以用来说明和解决专业问题,还可以用于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还可以用来管理和计划日常生活。

7.项目质量管理学习心得 篇七

一、对恩师的教学体会

龙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负责,尤其是学术上的独到见解和讲课的深入、生动,印象极为深刻,至今仍历历在目,终生难忘,现追忆如下:

1. 讲解透彻。

关于建筑历史问题,特别是对中国文献资料,宜“吃透弄通”。例如人们所熟知的影响历代都城制度的《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图1)即使一些专著,迄今仍多作字面解释:“宫城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面的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划位置和它们之间的关系”[1]。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位置关系?恩师讲得明白:其布局意图是:“前以明礼,后以明利”,布局效果则是“前静后闹,前呼后拥”,这种规划原则是符合当时朝政要求的。又如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一般多就“明五暗九”形式和“叉柱造”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恩师还从型制上加以阐明:“(1)隋唐时期的木塔平面多为方形(如日本的实物),而此塔是八角形;(2)塔方向朝南,与辽代的习俗不合,足证晚期辽人的汉化。”(见恩师自编讲义P33)讲解极为深刻、透彻。

2. 见解独到。

恩师在治学方面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古代建筑的研究中。早年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5卷4期的《开封之铁塔》,用现代力学概念来论证该塔(即宋祐国寺塔)的结构稳定性,极有见地,为学者所共知。晚年发表于《建筑学报》1963年第1期的《我国古代建筑的避雷措施》,则进一步采用数理量化方法(数学公式推导)来探讨古建筑的安全防护,很有研究价值和启发意义。联系到中国建筑史的讲课中,常结合诸如高台基、石柱础、出山顶等防潮、防水、防火以及抗风、抗震等防灾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为后人的研究、教学帮助很大,至今仍记忆犹新。

3. 分析全面。

建筑历史的教学在占有了一定的材料之后,就要善于发掘,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才具有说明力,也才能使学习印象深刻。例如古希腊建筑何故产生三种柱式?恩师是从历史背景、社会生产方式、自然条件、民族特征,乃至当时各国的文化交流等作多方考察,分析十分周到。讲到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廊柱样式为何要做凹槽?至今本人保留的片断笔记中还写道:“从自然条件的影响来看,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之凹槽,可减少“矮劲儿”(这是恩师当时讲课的生动术语),在天气睛朗之时有阴影加强其直立感;而且这种柱式是用白色大理石制,此在南方太阳照耀下显得柱子更加优美、柔和,与整个自然环境是非常调和的。“又如,关于“斗拱”的功能,当年所发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油印讲义解释是:“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现见百花出版社正式出版本P14)而恩师在讲课中还补充了斗拱构架的“免震”性能与作用,实属全面。

4. 扩充内容。

关于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给人的印象是:前期多为宫殿、庙宇、陵墓,后期则是城市、民居、园林,仍感类型偏少,不及外国品类丰富,特别是缺少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即使某些历史教材、论著亦似如此,需要加以补充。恩师早年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讲课中突出讲了隋河北赵县安济桥、元河南登封告成镇观星台,以及木构架和斗拱的定型化、模数化与力学性能:并着重介绍了宋·李明仲《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及明·计成《园冶》、清·李渔《一家言·居室部》等专著,不仅扩充了内容,更增添了科技含量,说明中国建筑确实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科技文化。

二、《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方式

现时选购教材《中国建筑史》已出潘谷西主编第五版本,内容丰富,但仍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参考教材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或自作一些资料互为补充。原因是在“古代建筑史”部分我们没有按照原书类型学编排来讲课,而是师承一脉相传的采用断代史的教学方式,这并非“沿袭”或“守旧”。而是因为:

1.“中国建筑史”既然是把中国建筑当作历史来看待,就应运用史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探求它的发生、发展、主要成就……,尤其是强调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将建筑放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按原始、奴隶、封建、近代和现代社会五个大分期,其中封建社会较长,又分早、中、晚三个小分期,这样既照顾到各个朝代建筑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建筑本身的发展阶段特征,亦是“外国建筑史”和一般史学的教学方式。

2. 用断代史讲课,可将中国建筑起源、传承的来龙去脉作广泛、系统的整体考察,使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迎面接触到的是一定社会所独有的建筑状态和特色,脉络清楚,一目了然。更有一层意思,是将中国建筑置于世界建筑之中,看到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吸收,也可突出中国建筑在世界之林中的地位和影响,既不孤立,又使古代和近现代建筑的过渡与衔接自然贴切,不致感到突然和生硬(见图2)。当然,各个时期的建筑类型应有所择重,尤其是存有实物的要详讲,分析透彻,而不是面面俱到。一般唐宋以前实物较少,宜从文献资料分析着手,唐宋以后实物较多,应用实物对照进行讲课。至于近现代建筑,因距离我们较近,比较容易理解,且后续课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多有涉及,更由于教学时数有限,一般只作概括性、启发性的重点讲解,以学生自学为主。

3. 随着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嬗变,“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早已由过去的“营造技术史”转为现在的“变迁发展史”,除专门研究或古建修缮需要外,对古代木构架多作一般性描述,主要着重整体、系统的讲授与今后潜移默化的运用;况且学生在中小学已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学起来也比较容易接受和记忆。顺便提及的是,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版1978年3月,正式教材由该书编写组编《中国建筑史》1979年7月出第1版,在此之前的讲课或现今年岁较大一点的教师多以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讲义或自编断代史作教材,讲起来似较熟练与顺手,可以做到教、学相长。

4.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还在于将现有的研究再往前推进一步,就是扩大到形成那个朝代的建筑活动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特别是把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同当时社会生活酿成的建筑状态更切实,更自然地结合起来,如“天人合一”自然观、“以和为贵”伦理观等在建筑中的体现;也就是说,将“技术”融于“思想”中,把“思想”贯于“技术”中,使听者觉得中国建筑确有个性和特色。对此,也不致为那些枯燥、生硬的专有名词所绊羁,讲起来就比较自然、生动。

三、当前建筑史的教学

建筑史作为人类物质文化一部分的建筑的历史,过去曾受滚滚商潮的冲击,一度受到冷遇,但在建筑专业的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干课程的地位,不容忽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知识的扩展,加上古今对照、史料丰富,须用历史辨证的观点、方法看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来提高教学质量,有如下深刻体会:

1. 观念更新。

建筑历史既是一门专门学科,就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性,绝不能等同与政治史、思想史,更不能机械地套用“阶级斗争论”,对此要剔除偏见,更新观念。例如上述《周礼·考工记》周王城规划布置,虽是古代宗法礼制思想所致,但不能误解把“市”放在“朝”后引伸为“重礼轻利、重农轻商”的源头。从总体布局来看,“祖”、“社”在前固然重要,但居“朝”宫的左右为其陪衬。而“市”场在后考虑安全与安静稍有隔阻,却与“朝”并列在主轴线上,地位显要,足见当时对商业的重视,因为“王室在都城中央,其前为行政区域,其后为商业区域,在人事简单的古代,城市能如此配置整齐,也可算十分完备。”(亦见恩师自编讲义P15)又如古代从北到南的“四合院”民居,过去一直认为表现封建社会“内向”性格和“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事实上这种“封闭性”布局适于当时“一户一宅”的家庭组织,“四世同堂”融于一庐,既方便灵活,又安静安全,且体现尊老爱幼美德,极富人情味,亦为当今家居生活所必需。

2. 深入发掘。

当代建筑历史的教学不能“以史论史,为史而史”,而是要以历史为载体,引导对今天的创作有所借鉴和启示,为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尔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就要同恩师当年治学、教学那样,对古代建筑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尤其是我国封建社会较长,更要注意发掘其间民族建筑文化的潜能和精华,以发扬光大。例如群体布局典型的北京故宫强调中轴线,左右绝对对称,创造出雄伟、壮丽的王者风范;而苏州园林强调对景与借景,曲径通幽、以小见大,呈现出向往大自然的山水情趣。至于个体建筑,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出檐深远的气势,河北正定隆兴寺“四出抱厦”的造型……,特别是独特运用匾额、楹联、旗幡等辅助手段来强化主题,产生深远的意境,都值得我们学习、吸取。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对这些古典建筑作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现实的建筑作品来评析,不致“闭门造车”。例如近现代著名建筑南京中山陵、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香山饭店等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古典建筑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就是极生动的例证。我们可以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 综合分析。

对中、外建筑历史,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实例进行古今、中外建筑对照、比较,以显示事物的清晰度和识别性,加深学习印记。尤其讲“中国建筑史”,常可应用古代诗词、文论加以补充,更具深邃的哲理意义。例如《礼记·乐记》所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将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宇宙(即天、地、人三者)贯通,其中“以人为本”,“人道”顺应“天道”,形成“天人合一”自然观,致使建筑与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使之人与自然统一,也即今天所要求的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此外,还应突出中国古代讲求虚实相渗,阴阳相合,以及气韵生动、妙趣横生诸多构思妙谛和艺术手法。正如王安石《洪畴传》中举言:“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逐至于无穷。”比较中外园林,西方多为几何构图,对立自然,一览无余;而中国则具太极图意,师法自然,含蓄幽深,即可得到证实。又如,学生常问到为何西方多用山墙;而中国惯用面阔作建筑主(正)立面?这就要从双方构图手法不同来阐释。因西方建筑无论横、竖方向多数间距相等,只有节奏感形成的等分阶调,须用山墙山尖来加强其中心感,而中国建筑开间、层次多是由大到小逐渐收敛、明显具有韵律感,不看上部檐脊就能找到趣味中心,更是技高一筹。这一则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热爱;另则也可引起学生对西方建筑的兴趣,各有所长。

4. 正确引导。

关于建筑历史的教学效果,一般只要深入浅出讲课生动,又能进行实例分析,学生都愿意学;并且很感兴趣,上课能认真做笔记,考试成绩也较好,但学习心态则有两种:一是一般学生满足教学计划内容;另是考研生希望增加一些篇章,特别是中国古典建筑名词解释。从搜集到的硕士考题来看,诸如解释“市朝一夫”、“重檐三滴水”,比较“市井与市”、“出跳与出踩”等,确实要下一番功夫。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受学时限制,不可能讲全,需要额外辅导;二是要规范试题,按照教学大纲内容,根据选购教材出题,切勿出偏题、怪题。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学一方面是传播知识,让学生掌握建筑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是传导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当前由于社会热衷于建筑表面形式,业主看重的就是建筑外型和豪华装饰,造成建筑教育极端注重形式和急功近利思想,这样就从建筑历史中拿来一些古典构件当作符号到处套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譬如当前盛行的“欧陆风潮”即是如此。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建筑本质与形式、现实与潮流,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紧跟时代步伐,革新创造,使建筑历史的教学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我国学子尊师传统的写照,也是崇高师德的体现。今天我们纪念龙、夏、陈三位教授诞辰105周年,一则要学习先辈们治学、教学、为人、敬业精神,另则也要承前启后,以新的姿态、起点、面貌和毅力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获取教学、科研新成果。我想,如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为最好的纪念!

参考文献

8.IT项目管理案例分析及学习心得 篇八

姓名+学号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满足项目的需要。”项目经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试图满足项目具体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目标、同时也必须促进整个过程以满足项目活动涉及者或影响者的需要和期望。1.1 项目集成管理

项目集成管理是指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汇集项目管理的知识领域,对所有项目计划,进行整合执行及控制,以保证项目各要素相互协调的全部工作和活动过程。项目集成管理是从全局的、集成的观点出发通过有机的协调项目各个要素(进度、成本、质量和资源等),在相互影响的项目各项具体目标与方案中权衡和选择,尽可能地消除项目各单项管理的局限性,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希望的目的。1.2 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的范围管理影响到信息系统项目的成功。在实践中,“需求蔓延”是信息系统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信息系统项目往往在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甚至收尾时不断加入新功能,无论是客户的要求还是项目实现人员对新技术的试验,都可能导致信息系统项目范围的失控,从而使得信息系统项目无论在时间、资源和质量上都受到严重影响。

1.3 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一个构思良好的项目计划,以确定项目的范围、进度和费用。在给定的时间完成项目是项目的重要约束性目标,能否按进度交付是衡量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进度控制是项目控制的首要内容,是项目的灵魂。同时,由于项目管理是一个带有创造性的过程,项目不确定性很大,项目的进度控制是项目管理中的最大难点。1.4 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的成本是项目的全过程所耗用的各种费用的总和。项目的成本管理对于组织来说非常重要,成本管理并不只是把项目的成本进行监控和记录,而是需要对成本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项目的成本隐患和问题,在项目遭受可能的损失之前采取必要的行动。

项目成本管理希望节约项目的费用,但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减少成本。例如:在信息系统项目中,减少测试无疑能够减少项目的费用,但没有测试,如同许多曾经进行过的信息系统一样,把用户当做测试者,可能对项目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最终,或者使得项目的成本大为提高,或者让项目走向失败的边缘。1.5 项目质量管理

质量是“使实体具备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能力的各项特征之总和”,明确或隐含的需求是指按项目需求制定的基础性文件。在信息系统项目中,一般把《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作为项目需求的基础性文件。

质量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执行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使用一些基本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来保证信息系统的质量。

时间、成本、质量是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如果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即使进度再快,成本再节省,项目也没有意义。1.6 项目人力管理

人是决定组织和项目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在信息系统领域,合格人选很难找到和保留在某个项目中。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是项目经理们认为最困难的一件事情。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为最有效地使用参与项目人员所需的各项过程。它包括项目的所有利害关系者,如赞助人、顾客、合伙人、供应商/分包商、项目团队成员等。而讨论对赞助人、合伙人、顾客的管理已经超出本章的范围,本章将重点关注项目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编制人力资源计划,组建项目团队和项目团队建设三个主要的过程。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记录并分派项目角色、职责,请示汇报关系,这个过程的输出主要包括角色和职责分配矩阵、报告关系,以及项目的组织结构;项目团队组建的内容主要是招募、分派到项目工作的所需人力资源,得到项目所需的人员是信息系统项目成败的关键;而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项目团队个人与集体的能力,以提高项目的绩效。对于许多信息系统项目而言,是否能够培养团队和集体的能力,也是项目成功要考虑的因素之一。1.7 项目沟通管理

沟通是指人际之间传递和沟通信息的过程,对于项目取得成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沟通的主旨在于互动双方建立彼此相互了解的关系,相互回应,并期待能经由沟通的行为与过程相互接纳及达成共识。

在信息系统项目中,项目干系人之间的沟通贯穿项自整个生命周期,很多专家认为信息系统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沟通的失败。

1.8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需要以有限的成本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项目目标,而风险会影响这一点。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最小化风险对项目目标的负面影响,抓住风险带来的机会,增加项目干系人的收益。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评估项目中的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有针对性地分配资源、制定计划,保证项目顺利的进行。1.9 项目采购管理

项目采购是从项目外部购买项目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采购过程涉及具有不同目标的双方或多方,各方在一定市场条件下相互影响和制约。通过流程化和标准化的采购管理和运作,可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作用。项目采购管理过程包括采购计划、合同编制、招标、供方选择、合同管理和合同收尾等。IT项目管理案例分析

2.1 案例场景

某地区政府部门建设一个面向综合性网络应用系统,对现有的分布在各个服务器上的多个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进行重组和整合,整个项目由政府的信息部门负责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由各个共建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了领导小组,招标选择了某IT技术公司负责承建该应用系统。2.2 案例分析

需求分析大致可分成三步来完成。

(1)需求信息的收集。

(2)需求信息的分析整理,对收集到的信息要做分析整理工作。

(3)需求信息的评审。

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经过评审,确认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避免或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和疏漏。需求评审通过,产生规格说明书是需求分析阶段结束的标志,‘评审可能导致需求分析过程回溯,甚至会反复多次。但是,一定要使全部的预期目标都达到,才能让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暂告一个段落。

从客户角度而言,识别需求是项目启动过程和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初活动,客户通过识别商业或市场需求、机会、确定投资方向和项目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将给项目的目标确定、可行性分析和项目立项提供直接、有效依据,为需求建议书的撰写提供基础。

从承建方的角度而言,识别需求是得到客户的需求建议书,或只是得到客户初步需求意向后,项目团队从技术实现、应用和项目实施角度识别客户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基本意图和真实想法,从而达到与客户有效的沟通,准确分析需求和问题,为制订可行、合理、正确的技术及实施解决方案提供依据。在软件项目开始启动的初期,用户会向开发方提交需求描述,内容包括:目标产品的工作环境描述及用户对目标产品的初步展望,其目的仅在于向开发人员解释其需求。需求规格说明书与需求描述完全不同,它是由开发人员经需求分析后形成的软件文档,其内容更为系统、精确和全面。软件测试是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系统的软件质量保证活动,而不是随意、松散、杂乱地实施过程。为了规范软件测试内容、方法和过程,在对软件进行测试之前,必须创建软件测试计划。

软件测试计划是指导测试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包含了产品概述、测试策略、测试方法、测试区域、测试配置、测试周期、测试资源、测试交流、风险分析等内容。借助软件测试计划,参与测试的项目成员,尤其是测试管理人员,可以明确测试任务和测试方法,保持测试实施过程的顺畅沟通,跟踪和控制测试进度,应对测试过程中的各种变更。

测试阶段的划分应该与开发阶段划分相对应,如需求分析相对应的是确认测试,与概要设计相对应的是集成测试,与详细设计相对应的是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也就是模块测试。通常被放在编码阶段,由程序员完成这个模块后对他自己写的模块内代码进行测试,检查它是否实现了详细设计说明书中规定的模块功能和算法。单元测试是验证详细设计(各个模块)正确性的测试,通常由开发组成员的自测和交叉测试完成。一般的测试流程为:编写软件单元测试说明,执行软件单元测试,编写软件单元测试报告。

除了单元测试,还有集成测试和确认测试。集成测试又称组装测试,是在开发环境下,验证概要设计正确性的测试。集成测试按照测试计划和用例,由测试组成员完成。确认测试是在运行环境下,由用户参与验证需求规格说明书的正确性的测试,主要测试软件功能与用户需求是否一致。3 IT项目管理学习心得

在此,我想将学习此门课程的心得总结为一下几点:

一、项目管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刚刚开始的时候,觉得项目管理就是一个项目的项目管理者对项目所要涉及到的全部工作、资源等进行有效地管理。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的发现我对项目管理只是表面的认识,正确理解应该是以IT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是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二、团队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大环境 好的项目团队,应该有一个共同认可的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分工协作、良好的信息沟通、队员之间相互信任并且能积极的参与到自己的队伍中。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所在的公司是一个大的项目团队,每个部门和每个作业小组就是一个小项目团队。

三、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的灵魂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的角色,是实现项目目标的责任人,同时是一个团队的灵魂人物。项目经理不一定是这个团队

中能力最强的人,却是责任最重大的那个。他应该是有较强的意志力、凝聚力,有抗压能力的人,不会轻易被外界和他人影响。

9.项目质量管理学习心得 篇九

关键词:项目导向,组织学习,新旧项目,知识继承

自从战略管理学派中企业的资源观和知识观(Resource and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理论形成之后,理论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日益增多,如何利用组织内外的知识建立起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为了研究的热点[1,2]。组织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深藏于诸如设备、任务、技术和员工等一系列实体中,而积累在这些实体中的技术、技能和诀窍构成了组织的知识存量[3],这些实体和组织的知识存量是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而为了获取既定的竞争优势,企业应该积极获取、转移和整合新知识,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存量,这个过程被称为组织知识流动。组织的知识流动包括知识的跨组织转移,也包括组织内有潜力但尚未利用的知识的转移[4]。组织内的知识流动,是通过特定的工作、任务和项目实现的。组织内一系列的纵向和横向的项目是组织实现从知识基础到组织优势和经济效益转化的关键,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对企业知识创造和竞争优势获取都有重要作用。

但是,近些年来企业的项目实施成功率并不高。以目前的主流信息系统ERP为例,全面实施成功的仅占10%~20%,局部实施成功的占30%~40%,失败率高达50%[5,6]。高的项目失败率虽然是由众多不同的原因造成的[7],但是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企业并没有很好地从以前的项目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导致了新项目效果不理想,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存在着问题。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企业现象。

1 文献综述

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属于知识转移问题。知识转移指的是从一个主体(个体、团队、部门和公司)向另外一个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4]。理论界已经做了很多研究,现有的研究侧重于知识在组织内部的转移、共享、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和转移效果的测量等,并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有关项目管理和知识转移的研究却相对比较少,最先被学者们开始研究的是项目知识共享。项目知识共享是项目相关人员通过传播与交换等途径,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同项目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分享,从而增加项目整体的知识容量,实现知识在项目团队中扩散的过程。项目知识共享一般由项目内知识共享、项目间知识共享和组织级知识共享三部分组成[8]。由于项目合作多是一次性的,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组织通过项目合作获取的知识经常会随着项目结束或是人员的离开而流失,给组织的知识积累带来了负面影响[9],致使组织知识积累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受到了影响。但是,关于上述现象,已有的研究并不深入,即对企业内部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研究并不多。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图1反映出来。

图1关于知识继承“纵向”研究不足的判断和篇首观察到的企业现象是一致的,也和理论界现有的研究情况吻合,即理论界现有的研究侧重于知识在组织内的共享和转移,侧重于知识跨组织转移,但是却忽视了知识转移是通过特定的项目进行的。在特定的时间点上,知识是在不同主体间转移的,但是从时间纵向维度上,企业内新旧项目间同样也存在着知识转移问题,这种纵向上的知识继承在某种程度上对企业更加重要,这是企业长期知识积累的实质形式,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

2.1 知识的分布与流失

组织知识的分布存在着层次性,分别分布在“个体—团队—组织内—组织间”四个层次[10]。个体的知识是组织知识形成的起点,但组织知识并不是个体知识的简单加总,而是伴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个体知识在不同的主体间不停地流动并逐渐固化而成的。在动态环境中,组织需要不断地将个体层面的新知识转移进入组织层中,来实现对原有知识的增强、补充和替代,通过这种组织知识更新流动,企业可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11]。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化,既可以通过“个体—组织”直接的转化,也可以通过团队形式的工作完成,尤其是团队工作是知识跨层级转化的重要形式。 项目实施的基本单元是项目团队,一个组织往往同时拥有多个项目团队,因此,项目间的知识转移可以分为两类:首先是同一时间点上的横向项目,同时进行的不同项目之间有借鉴意义,彼此之间存在着知识的交流;其次,先后进行的项目之间可能存在着可移植性,会产生知识的转移。并行项目间的知识共享与先后顺序上新旧项目间知识的继承都会对组织的知识积累和竞争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项目团队一般都是独特的、一次性的工作,具有目标的确定性、过程的渐进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基于项目的团队知识存在着很大的流失可能性[9]。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项目尚未结束时,团队成员的提前离队将会给项目的成败产生负面影响。其次,由于团队知识大部分都是以非编码化形式的知识存在于团队的每个成员内的,而新项目的团队成员并不一定是旧项目的成员,这在知识转移和继承上就存在着问题[12]。再者,项目结束后,项目成果以编码化形式和成员知识两种形式存在,编码化的知识容易得到基础,但是蕴含在个体成员头脑中的知识若不及时编码化、或是原有成员不再出现的新项目中,个体知识很可能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旧项目知识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13]。

原有项目知识的流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知识积累,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形成也是一种损害。因此,改变上述现象,加强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对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2.2 知识继承方式划分

由于团队知识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项目间的知识继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编码化资料的继承。先行项目结束后会留下很多相关的资料,比如前期调研资料、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摘要、技术性报告和用户手册等相关文档,这些资料是项目相关的有形资料,对组织其他项目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次,是人员的继承。作为项目导向型组织的基本组织单元,项目团队往往是临时性的,其成员来自于组织的其他相关部门,因此,以编码化形式存在的知识往往十分有限,大部分知识都是以非编码化的形式存在于团队成员的头脑中。这一方面增强了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信息流动的必要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项目结束后很多人会离开团队,他们也带走了原来团队成员间相互依赖的隐性知识,而这些人回到其原来的职能部门后并不一定会成为新项目的成员[12],或者即使成为了新项目的成员,但由于项目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存在着知识遗忘的可能,造成了知识的流失,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存在着问题[13]。

第三,是项目的逻辑性继承。项目的逻辑性继承指的是项目在内容上的重合性,以因特尔公司的芯片开发为例,从X86系列到奔腾系列、从单核处理器到多核处理器系列,虽然性能在不断提高,但是作为芯片处理器的产品性质没有变化,因此,不同级别的芯片在开发的过程中与先行项目相比,在逻辑上存在着一致性,有很大的重合,可以从先行项目中继承很多设计研究的隐性知识。项目的逻辑性继承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如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的开发、一些公司系列产品的深化等,都是先后项目在逻辑上的继承。对于类似情况的项目开发和不同先后顺序之间的知识转移,这里称为项目的逻辑性继承。

上述三种情况,本文称之为知识继承的方式,即新旧项目间的知识转移可以从“编码化知识、人员和项目的逻辑性”等三个方式继承。这里分别记为W1、W2、W3。

2.3 知识继承的影响因素

关于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理论界已经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Simonin系统地研究了知识模糊性因素(缄默度、资产专用性、以前的经验、复杂性、合作伙伴的保护性、文化距离、组织距离)等对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14]。王毅从转移的知识、知识源与知识受体之间的距离分析了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15]。徐金发等认为企业知识的转移依赖于企业特定的情景(如企业的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环境、技术和运营等)[16]。周军杰等人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隐性知识转移受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发送方转移意愿、接收方的动机与能力、双方交流的频度、资源的依赖程度以及发送和接受双方的关系[17],使得隐性知识的跨组织转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上述分析都是基于特定的研究视角进行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真正对团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做出权威分析并影响深远的是Szulanski[18],他认为团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所转移知识的因素、知识源的因素、知识接受方的因素、知识转移的环境因素。其中:“所转移知识的因素”包括因果模糊性(casual ambiguity)、缺乏有效性证明(unprovenness)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所转移的知识在新环境下是否发挥作用的不确定性,而已经被证明是有用的知识,转移的难度比较小。“知识源的因素”表现在转移动机和信任两个方面,由于害怕失去所有权、特权和优越性,知识源可能不愿意分享关键知识,而一个专业的和值得信任的知识源总是更容易对接受方的行为产生影响。“知识接受方的因素”包括获取动机、吸收能力和保持能力三个方面。有些知识接受方并不愿意从外部转移和接受知识,如果接受方缺乏转移动机就会一味地拖延、态度消极,假装接收、暗中破坏或者直接拒绝实施和利用新知识;吸收能力具体体现在对知识的评估、消化以及将新知识成功应用于业务的能力上;保持能力则体现在接受方对新知识利用的制度化能力。“知识转移的环境因素”包括关系质量和组织情景两个方面,转移双方的紧张关系会提升知识转移的难度,丰富的组织环境(如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推动转移顺利而全面地完成[19,20]。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Szulanski的研究,本文认为,不同主体间的知识转移涉及到四个方面:发送者、接收者、转移内容和转移媒介,即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转移的双方主体之间以特定形式的知识发送与接受。

因此,新旧项目间知识继承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也产生在这四个方面。其中,发送者指的是知识转移方(新项目)的转移意愿和知识转移能力(分别记为F1、F2),接收方(旧项目)指的是接收者的获取动机、吸收能力[21,22]和保持能力(分别记为F3、F4、F5),继承内容指的是所转移的知识以何种编码形式存在,而继承媒介则是指知识转移双方在何种环境下以哪种方式进行知识转移(正式会议、非正式会谈和手把手教授等)。

2.4 知识继承的概念模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旧项目间知识继承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转移的主体、知识的形式和特定的环境。借鉴Tornatzky 和Fleisher提出的“技术—组织—环境”分析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Framework)[23],本文认为,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也遵循着类似的研究框架,即在特定环境下受某些因素影响,组织或工作团队为从先行项目中获得知识所采取的特定行为及相应的效果。有所不同的是,此处的“转移主体”并不是特定的个人、团队等形式的个体,而是时间先后顺序上的“新旧项目”。 在上述研究框架下,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知识继承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完整的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涉及到六个方面的内容:旧项目、新项目、继承环境、继承内容、继承方式和继承效果。借用前面的TOE分析框架,本文认为,新旧项目间的知识继承指的是企业在时间维度上不同项目之间的知识转移的过程,上述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受知识的特性和转移媒介等因素的影响,继承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前期概念的界定和问题范围的探析,希望能为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由于新旧项目间知识继承的方式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本文认为,后续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项目合作与团队工作。

由于组织内知识创造和流动的过程是基于一定的项目团队完成的,所以团队层级的知识应该成为研究的对象。在团队间的知识继承上,团队间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的稳定性成为知识创造的关键因素[24],但是,团队的稳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如何在团队间构建一个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团队项目工作中的作用如何?对组织的知识创造有什么影响?这些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2)组织学习和价值创造。

组织学习是组织完成跨层次知识转移的合适方式[11],具体的学习方式有两种:探索式学习和挖掘式学习[25]。具体来说,在新旧项目间知识继承问题的研究中,组织学习以团队学习的方式得到体现。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成为了团队知识创造的关键,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关系到组织的价值创造,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3)新旧项目间知识继承机制研究。

虽然与知识的跨组织转移类似,但是新旧项目间知识的继承毕竟是一个新的研究对象。知识的继承既有有形化的知识继承,又有人员和项目间逻辑上的继承,在这个过程中,继承的环境如何?继承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如何?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具体的作用方式如何?产生的效果如何?以及将上述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时的转移机制如何等,这些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10.我的项目学习心得 篇十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们这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对“英特尔未来教育”基本没什么了解,以为就是一般的电脑技术方面的学习。甚至在进行了第一天的培训后都还不完全清楚我们到底要学的是什么?头脑中充满种种疑问?随着培训的层层深入,经过老师不断地讲解,我们对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认识才逐渐明朗起来。

项目不能像平时学习一样给成绩——平常的测验答案有对有错,或寻找文章的关键点。由于项目较为复杂,评价也将采取不同的方式。首先,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调节和独立技能。在他们进行研究时,要求制定规划和评价自己的进步,并相互提供反馈。他们会在研究的过程中的每个检查点上,接受检查。项目最终将使用包括不同层次质量描述的量规,进行评估。学生在项目开始进行探究时,就有各种量规,学生可以把它们作为研究项目的目标。与我们现实生活类似,项目往往是由小组一起完成的。许多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的表现不佳,可能影响到他人的成绩。将项目逐一分成几个部分,以反映每个学生的努力程度,但其他部分必须作为一组的成绩。学生必须发展协作技能,去与其他小组成员成功地合作研究,并在这些问题没有变得严重前,积极解决潜在问题。由于项目需要真实世界的应用,一些工作必须做在教室外,而非传统的地方。支持你的孩子获得社会资源,并提供与其他学生合作的机会,它可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你也可以用你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您的孩子解决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当一个共同工作者,让你坐下来解释你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时,你应当及时参与。当学生讨论与项目相关的问题时,记住这都是在学习与人相处的重要技能。鼓励他们在讨论处理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仅关注想得到结论。最后,自我调节可能是在课上最重要的受益项目。如果你的孩子在组织或对承担的义务有问题,你可以通过在家中制定程序,来帮助他们留在正确的轨道上。

培训还使我认识到:我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我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发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过程中不断的要求我们用教师的眼光的同时还要用“学生的眼光”,去制订、修改有关的学习资源,就是要求我们真正的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检验自己的作品,看它是否真的有用,是否符合实际教学的要求。

11.投资项目评估的学习心得 篇十一

通过自学第三章市场分析,我深刻的领会到,市场分析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教科书上着重讲的是项目市场分析(在这里我想提一下看书时发现的一个问题,在第49页“3.1项目市场分析”下直接是标号“3.2.1”了,不知道是因为作者少写了内容还是单纯的标号错误),我领会到,市场分析在一个项目的评估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晏子春秋》中所述:“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在此基础上如果对于向淮北推广桔,必然会比枳能抢占到更多的市场。也就是说市场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研究一个项目的潜在销售量,开拓潜在市场,安排好商品地区之间的合理分配以及企业经营商品的地区市场占有率。通过市场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市场的商品供应和需求的比例关系,采取正确的项目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

教科书上所述,市场分析分为多个方面:市场需求分析、市场供给分析、产品分析、价格分析、购买力分析和市场综合分析。

身为一个数学学院的学生,出于我的专业素养,我对数字非常敏感,同时也认为任何市场分析都离不开各种数据的统计和关于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所以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市场分析的准备工作,设计一个合理的市场调查,统计调查到的数据,处理数据,做出数据分析和预测,这是进行市场分析的必要条件,暂且称之为市场基础分析。我注意到教材是针对企业经理人培训的,作为一个经理人,要懂得让各个部分发挥它的最大效益,所以市场调查可以交给一些新员工,而分析数据的工作要交给统计人员。

在市场基础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市场微观分析,比如消费者购买力分析、价格分析和产品分析。

市场分析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市场,这个对象可以从纵横两个角度去考察,从纵向角度看,市场分析要研究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所有商业活动,解释生产者和消费者鸽子在从事市场活动中的行为和遵循的规律,生产与消费是一对矛盾,他们在整个市场生活中达到对立统一。购买力分析就是要寻求这种对立统一点,让投资项目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符合一定的供求关系,贴合整个市场的发展曲线。

价格分析既是一种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分析,又是一种对于生产者和其竞争对手的分析,我认为价格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产品分析用一定的权重系数结合。产品分析主要分为产品竞争力分析、替代性分析、周期性分析、价格控制力分析、促销能力分析、客户基础分析、企业成本结构分析、行业经济周期性分析八个方面。课本上给了一个参照表,我觉得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在增加表的内容和设置不同方面的权重系数来达到最好的分析效果。

市场宏观分析主要包括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和市场综合分析。从横向角度看,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活动是一个全方位的活动,具有其广泛性和复杂性。市场分析必须揭示不同市场活动和市场主体的特点和规律。

市场需求分析可分为实际需求量分析和潜在的需求量分析。供给分析也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不同特点,比如生产力、进口政策,来进行具体的分析。需求供给分析有几个经典的关系式就是:

总需求=国内销售+未满足的需求+出口 总供给=国内现有生产能力+出口 总需求缺口=总需求-总供给

一个新的项目的投资,显然是要先满足市场上的需求缺口的一部分,然后在扩大市场。所以再项目评估的时候,做好市场分析,得到需求缺口的具体数据还是很重要的。

而市场综合分析,源于市场是一个综合运作变化的系统,而一个投资项目以及由此决定的企业,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市场的方向是主体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影响项目的方向,并且一个具体项目也要在各个方面具体贴合市场。

此外,在课本的基础之上,根据现行我国实际情况,我觉得劳动力市场分析以及技术市场分析也要考虑在内,尤其是随着人口结构的逐渐变化,“劳工荒”“技工荒”也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投资一个新项目之前,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另外,作为一个投资,必然会产生现金的流动,比如贷款等等,所以还要进行必要的金融市场分析,考虑到一些金融因素,比如利率变化对于投资的冲击性。

12.项目团队成员个人的知识学习 篇十二

团队作为知识工作者共同合作的场所越来越成为企业采用的形式。波音公司在开发777客机的过程中, 就先后组建了235个团队以完成产品不同部分的研发工作。IBM、GE、AT&T等大公司所拥有的团队均达到百个之多。研究团队背景下成员个人知识学习的规律, 分析团队成员隐性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对促进团队成员知识的积累、共享和创新有重要作用。

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 个人拥有的知识是组织拥有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习虽然离开了某些个体依然可以进行, 但离开了所有的个体确实是无法进行的[1]。知识的转化是在个人之间或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社会”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只有个人才创造知识, 一个组织不会自己创造知识, 它所能做的只是支持个人的创造和为他们的创造提供条件。个体学习不必一定先于组织学习, 但是个人在启动学习过程中确实起到关键的作用。当个体的求索代表组织时, 个体就起到组织学习推动者的作用。

1 关于个体学习的研究

个体学习是指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学习是通过经验发生的, 然后才把这个经验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 学习的成果常随联系次数的增多与时间的经过而有所变化, 若将此种关系化成曲线, 即成为学习曲线[2]。学习曲线的特点是:先慢后快、先快后慢、高原现象、开头与最后冲刺、学习极限等等。

谈到个体学习的过程, 实践是一个不得不提的环节, Arrow (1962) 指出, 通过“在做中学”, 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Ronsenber (1994) 则指出通过在采用新产品和新流程的过程中而获得大量经验的实事来说明“在用中学”。

Kolb强调了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基于行动与反思的学习模型。 Kolb对这一模型的解释是, 个人学习模型的循环将从实地的实践开始, 然后个人从这一实践中进行观察和反思, 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概念和总结, 然后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概念和总结进行检验。这样一个循环就完成了, 再次循环的基础上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循环。

影响个体学习的因素有多种, 其中, 记忆仓库内容的多少将影响人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Bower和Higard 也指出, “记忆中的主体、方式、概念越多, 获得关于这些思维产物就越容易。[3]” Daniel (1993) 在其对个人学习的框架中考虑记忆和个人的心智模式, 建立了个人学习的心智模式模型[4]。

在这一模型中, Daniel认为个人学习与个人的心智模式是紧密相连的, 其中, 个人学习分为概念性和操作性知识两种, 个人学习循环过程为设计、实施、观察、评价, 其中, 评价和设计属于概念性的知识, 而观察、实施属于操作性的知识。而个人概念性和操作性知识分别与个人心智模式的思维框架和行动惯例相联系。

个人学习尤其是个人创新还受大脑的思维的影响, 斯玻里 (Sperry Roger) 的研究发现, 我们的大脑可以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趋向于借助符号、文字来思考, 而右脑则趋向于借助直觉形象来思考[5]。人类用左脑来推论、判断、说话、计算数字;用右脑来梦想、知觉、想像、直觉。毫无疑问, 创新思维需要综合利用两个半脑才能完成。然而, 众多研究表明, 人类的创新能力更多的依靠头脑的直觉部分, 也就是更多的依赖右脑。而人类的学校教育往往注重左脑的开发, 而忽视右脑的开发。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口号:开发右脑, 注重运用和开发人类的右脑。

群体中的个体学习强调学习并非仅仅或主要发生在个人的头脑中, 而是出自于个人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工作和组织的构建是社会实践, 它通过一系列特定互动环境中的活动展开。个体是在组织过程中学习, 所以参与这一概念为研究在组织行动中和通过组织行动发生的个体学习提供了机会。

在参与群体活动过程中, 个体总是进行着不断的反思。反思这一概念与参与紧密相联, 因为在经验流受到阻断、主体开始省察所掌握的知识时, 便会发生反思。反思指影响并省察现有观察方式的观察方式。反思引起了知识的制度化。

阿基里斯和舍恩 (Argyris & Sch?n, 1974) 把行为世界定义为在习惯上能以一种能影响组织求索的方式制约组织内个人间相互作用模式的各种性质、意义和情感, 下图是关于环境、个人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分析图 (图2) [6]。

(Argyris & Schän, 1974)

行为因素是指能促进组织学习的那种明显行动;心理因素是指那些能促进这些行动的内在情势;环境因素是指那些能创造和加强这些心理条件的组织规范和文化。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2 项目团队成员个人知识学习分析框架

在个体学习的理论基础上, 我们建构了项目团队成员个体层面隐性知识学习的分析框架, 其具体示意图如图3所示:

2.1 分析框架的阐释

在图3中, 项目任务处于中间位置, 整个项目团队的创立、运作都是围绕着项目任务进行的, 项目任务是连接团队成员的纽带。

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 项目成员开展工作和获得隐性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第一, 为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团队成员进行多方面的搜索、阅览和思考, 在较短的时间内会获得较多的知识。第二,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 成员进行讨论、沟通, 成员彼此之间将获得大量的他人知识;第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项目成员与他人协作, 并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检验自己的知识, 从而获得经验和发现不足;第四, 项目进行中或项目完成后, 项目成员针对在项目运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根据项目团队成员隐性知识增长的四个原因, 我们把团队中成员个人层面的隐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方面, 即阅览、沟通、协作、反思。而图3中下面矩形图中的知识、技术水平、成员个性和态度则是影响团队成员个体隐性知识学习的因素, 这四个因素将在第三部分分析。

与前面学者们对个体学习的论述不同的是, 团队成员个人层面隐性知识学习分析框架充分的考虑到团队中个体学习的特点。团队中个体学习与单纯的个体学习的主要区别是:第一, 团队中个体学习是在团队成员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这种特性对于知识共享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这种交互作用决定团队成员个人层面隐性知识学习过程不仅包括阅览、反思等需个体进行的活动, 而且还包括沟通、协作等需与团队中其他成员共同进行的活动。在图中, 阅览、反思用白色的底色表示, 而沟通、协作用灰色的底色表示。第二, 团队中个体学习作为学习结果的输出, 即知识创新, 是一种共同的输出, 学习的成果是团队成员共同获得的, 这对于组织的知识创造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团队中的知识创新是团队成员共同的结果, 同样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协作。而影响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协作的因素主要包括矩形图中的列出的团队成员的经验、技术水平、个性和态度等等。第三, 团队还具有强化动机的特性, 因此更容易激发起团队成员的学习。在与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和协作中, 成员个体的隐性知识将有很大的增长。

2.2 团队成员个人层面隐性知识学习的过程

团队成员个人层面隐性知识学习过程主要包括阅览、沟通、协作和反思等四项活动, 下面将对其进行具体论述。

第一, 阅览。进入项目团队从事新的项目任务前, 团队成员为顺利地完成任务, 将会根据自己所缺乏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补充, 而这种知识的补充一方面要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 而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阅览相关的资料, 包括在公司已有相关项目的档案资料、公司的数据库、与所作项目相关的书籍和资料等。通过阅览这些资料团队成员个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增长。

团队成员通过阅览而增加知识的情况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可供阅览资料的丰富程度、寻找相关阅览资料途径的熟知程度等。其中可供阅览资料的丰富程度深受公司知识积累的影响。因而, 这就不奇怪在一些拥有庞大知识库和知识积累的公司, 即使是新员工, 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 学到大量的知识, 比在一些知识积累少的公司学习新知识和成长的更快。

寻找相关阅览资料途径的熟知程度除了受个人的所拥有的相关知识的影响, 还受到团队成员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人们在寻找资料的时候, 往往不是在浩如烟海的数据库或知识库中寻找, 而是求助于自己的朋友, 在朋友的推荐下去寻找资料。因而, 人们所认识的人往往决定了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

第二, 沟通。沟通是获得新知识和进行知识创造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网络中共同工作, 通过人们的彼此沟通才可以把内在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知识, 并在沟通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7]。在新经济中, 谈话是最重要的工作形式之一。通过谈话, 知识工作者可以发现他们拥有知识, 可与同事分享他们的知识, 并在此过程中为机构创造出新的知识。

在项目团队中, 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对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项目任务的完成起着关键作用。在项目团队的沟通过程中, 每个团队成员都对项目的进行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在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中, 使想法更有创造性、更完善, 创造出新的知识。

达文波特在《营运知识》一书中叙述的关于医疗中心通过心脏医师相互观摩、讨论成功降低手术死亡率的案例对项目团队中沟通的作用有较好说明。1996年, 新英格兰5家医疗中心的领衔心脏外科医师相互观摩心脏手术, 并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广泛交换了意见。其结果是, 他们的心脏搭桥手术的死亡率降低了24%, 比预期减少了74例死亡[8]。

第三, 协作。隐性知识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直接学习得来的。一个孩子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试错过程学习吃饭、走路和说话, 他或者她主要是通过身体, 而不是通过思维在学习。个人内在的知识除非应用, 否则是不知道的。只有在做的过程中, 才能更好的学习。

在项目团队中, 项目任务的完成不是由个人单独完成, 而是个人在团队中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的。因而, 团队成员隐性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在行动中, 更是在与他人的协作中进行的。

个人在与他人协作中的学习相对于个人在行动中单独学习对个人隐性知识学习更有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

第一, 人们在行动中的学习是通过自己不断试错、不断探索进行的, 而在项目团队中, 新员工可以在协作过程向老员工和有知识、技能的员工学习, 减少学习的成本, 增加学习的效率。

第二, 个人在行动中的学习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慢慢体会其中的规律和找到窍门, 而团队成员在协作的过程中, 针对遇到的问题可以与他人讨论, 能较快掌握规律, 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三, 在项目团队协作中, 团队成员不仅能够学习到具体的操作上的程序性的知识, 尤为重要的学习到了如何与他人有效协作的知识。这种协作性的知识对成员个人以后与他人有效协作有重要作用。

第四, 反思。古人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一种输入和存储, 而“思”则是利用和创新, 知识正是在学与思之间不断碰撞而激发出明亮的火花。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或项目运作后进行反思对团队成员知识的积累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反思的过程中个人的知识才能得到升华。

反思是一种个体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 个体对自己所经历的过程进行反思, 对以前没有意识到、没有想到的知识有了认识, 对新的认识与原有认识之间的矛盾有了对比、思考和重新认识等等。反思虽然是一种个体行为, 但在项目团队中, 团队成员的反思是在团体环境中进行的。团队成员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与他人的协作中出现了思想的碰撞、意见的冲突、新的思想观点等, 这些都为团队成员个人的反思提供了养料。因而, 某种意义上说, 在项目团队中, 既使反思这种个体性的活动仍然脱不了与他人的社会网络联系。

以上团队成员个人层面隐性知识学习的四个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水乳交融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在阅读、沟通、协作中有反思;沟通、协作、反思中发现不足又会激励个人进行阅读以补充知识;沟通和交流两个过程是在与项目团队其它成员密切接触中进行的, 这两个过程又为反思提供了养料, 使阅读更有目标, 而阅读和反思两个过程也有利于促进个人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

3 影响个体层面隐性知识学习的因素分析

个体层面隐性知识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既有团队成员个人的因素, 也有项目团队环境、企业整体等。在这三种影响因素中, 团队成员个人的影响最为重要, 由于团队成员个人因素的不同, 成员个人的知识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与他人协作沟通能力不同而导致知识共享能力也不同。

个体层面隐性知识学习受到团队中每个个体具体情况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有多方面。Corsini (1987) 认为个体因素对个人学习的影响包括五个相关的方面:即可表述的知识, 个人所有的外在的知识;个人的智力技能, 它可以促进把概念和规则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认知的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识别、编码、回忆和思考;态度, 态度是个人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影响个人对人、物和事件的行为选择;操作技能, 具有一定的劳作能力以使整个流程可以顺利进行下来。

具体说来影响项目团队个体层面隐性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如下:

3.1 个体所掌握的知识

个人此前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个人知识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个人知识的多方面性将会增加他解决在工作任务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知识深度和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也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 (Koskinen, 2002)

个体获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受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量的左右。原有知识的广度、知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可促进理解并获取新的知识, 所掌握知识的深度影响着知识学习的效率。研究表明, 个体吸收消化知识或信息的能力是现有知识结构的函数。

个体知识学习与创新的数量与质量与其知识的广度, 即知识的多样性密切相关。个体知识越具有多样性, 个体及个体间的知识生产过程中知识交叉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交叉性的知识往往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这也是为什么在知识创新小组中选择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共同协作的原因。

如果个体在某个领域的知识具有相对的深度, 则个体就能在该领域的知识生产中保持较高的效率和较快的反应速度, 知识学习和知识生产的效率较高。但这样也会形成路径依赖, 个体很容易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行事, 在某种程度上会遏制创新。

鉴于此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个体既在某个领域方面保持优势, 又在相关领域发展知识广度。当然, 在项目团队中往往并不需要每个个体都是全才, 而是可以通过选择知识互补的成员组成团队, 在沟通、协作过程中合力完成知识创新和学习。

3.2 个体的性格特征

Jung (1924) 从个体行为偏好方式角度对个体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性格区分, 即与他人的关系、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和决策方式。这四种性格区分某种程度上诠释了个体性格与知识学习的关系。

(1) 与他人的关系:

外倾型 (E) 和内倾型 (I) 。具有外倾性格的人擅长人际沟通, 行动上具有较大自由度, 其知识获取的渠道具有多样性;而内倾的个体更善于处理无规律的信息并能专注于知识生产, 因而能以比较有效的方式处理变化。

(2) 收集信息:

感觉型 (S) 和直觉型 (N) 。S型个体以实践为基础, 倾向接受能为客观证实的信息, 这类个体适合分派与知识获取相关工作;N型个体通过自己的领悟来产生信息, 他们强调新颖, 以理论方式看待事物, 这类个体适合知识创新工作。

(3) 利用信息:

思考型 (T) 和感受型 (F) 。T型个体强调以逻辑分析方式利用信息, 能理性地对变化做出反应;F型个体在决策时受到自身对是与非的内在价值观的判断的影响, 因而对环境变化缺乏敏感性。

(4) 决策方式:

觉察型 (P) 和判断型 (J) 。P型个体喜欢在决策前收集或觉察一切相关信息, 决策质量相对较高。由于收集信息多, P型个体决策受到的干扰也多;J型个体热衷于尝试解决问题, 而不是等待更多信息的收集, 因而应变速度快, 具有较强的反应性。

在Jung研究的基础上, Ramaprasad (1984) 按照接受信息与利用信息的不同, 组合成了6种类型, 综合型、关联型、分析型、观察者、信息处理者、技术员, 在一个团队中, 各种类型个体倾向于扮演不同的角色。

3.3 个体的态度

态度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概念, 是个体内在特征, 但它不像性格特征那样稳定, 其可变性较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生活情境。态度的核心特征是其评价作用, 这种评价是由认知和情感两部分组成的。但认知成分对态度的影响更重要, 影响企业成员行为的因素是成员对工作结果的主观评价, 而不是对这些结果的情绪感受。

个体的工作态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企业的承诺及工作满意度。

个体对企业的承诺是个体对企业的投入和认同程度。这种承诺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 情感承诺, 个体对企业的认同程度与个体对企业的期望及实际感受的满足这两者的相符程度相关;二是, 连续性承诺, 个体为企业连续工作的要求, 是一个累进过程, 受个体离开企业所产生后果的代价的认识所影响;三是, 规范化承诺, 个体对留在企业中的义务的认识, 受社会规范影响。感情承诺是个体对企业承诺的最高境界, 达到这个层次的个体能积极主动地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同样道理, 在项目团队中, 个体对所在的团队同样有着承诺。在项目团队中, 个体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 甚至个别团队成员的态度会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

3.4 个体的沟通风格

个体的沟通风格是不同的, 不同的沟通风格将影响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根据个体沟通是否有强制性、争斗性的特点, 把个人沟通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1) 进攻性的。进攻性的沟通者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争斗性, 有时甚至会夸夸其谈。进攻性的沟通者在做出应对时常常缺乏思考, 他们通常反应激烈, 他们想让别人知道只有他们自己是正确的。而且, 他们总想控制对话并且不爱听别人的意见, 这种进攻性的沟通方式很难达成彼此的交流。

(2) 被动性的。被动沟通者扮演的是一个附属的角色, 即使他在组织中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 在与他人沟通时也把自己定位成这样的角色, 他们趋向于很快地妥协或退出, 尤其是在面对攻击性沟通时更会这样。被动的沟通者通常被认为会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他们可能表面上对别人的意见没有明确的看法, 但实际上他们却很有想法。而且由于他们很少传达语言的、声音的和视觉的暗示, 他们的实际想法在沟通中更难被发现。

(3) 富于表达性的。富于表达性的沟通风格是一种相对良好的、处于平衡状态的风格。富于表达性的沟通者说话时既不过于强硬, 也不低声下气, 他们是要表达出他们的意见, 让别人知道他们的兴趣所在。富于表达沟通者能够进行合理的互动。面对攻击性沟通者时, 他们会使激烈的对话缓和下来, 与被动性沟通者交流时, 他们会尽力让对方参与到对话中来, 在团队中更适宜作为会议的主持者和团队的协调者。而进攻性和被动性的沟通者如果与他人能够相互深入的倾听和沟通, 彼此熟悉和形成密切的关系, 则也将非常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3.5 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按照社会资本理论中提出的“结构洞”理论 (Structure Holes Theory) , 个体所有的关系网中, 如果任意两个关系网没有交叉, 就会形成所谓的“结构洞”, 个体关系网中的“结构洞”越多, 则说明该个体的社会能力就越强。较强的社会能力可以为个体提供充分的知识来源与友好的协助, 从而使个体在知识获取、知识传播等方面获得较大的帮助。

在项目团队运作过程中, 涉及到与多方面的关系协调, 团队所需资源也需从多种途径获取, 团队成员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将对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个体学习是指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 项目团队中的个体学习主要包括阅览、反思、沟通、协作四个环节, 团队中成员的个体学习主要受如下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性格特征、态度、沟通风格、社会关系网络等。

关键词:项目团队,个体学习,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DANIEL H.KIM.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Learning[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3, 35 (1) :37~50.

[2]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210.

[3]BOWER B H, HIGARD E R.Theories of Learning[M].London:Prentice-Hall, 1981:424.

[4]DANIEL H KIM.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Learning[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3, 35 (1) :37-50.

[5]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332.

[6]ARGYRIS C, SCHAN.Theory in Practice: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74.

[7]WEBER A M.What’s So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January/February:24-42.

上一篇:班级阅读月活动总结下一篇:伤感扣扣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