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2024-07-10

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精选15篇)

1.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和地位

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对护理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岗位工作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护理学基础》涵盖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必须掌握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贯穿于病人对健康需求的始终,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的“桥梁课”,是学习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因此,《护理学基础》系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方法及对行业的情感体验,且为获得执业证书打下基础,又能更好的服务于岗位工作,所以,这门课程也是为了满足各领域护理岗位的工作而开设的,来源于岗位也服务于岗位。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确立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现代护理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达到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悉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工作方法;熟悉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治疗需要的基本护理知识和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情境,发展学习的能力,表现出自觉学习

进取创新的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思想理念;形成对护理对象同情、关怀、理解、宽容、仁爱的情感,表现出认真踏实、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

(1)结合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结合护理岗位对护理人员知识结构

专业技能的要求,选择符合护理人员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

(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需紧贴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3)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以必需、够用、适用为原则选择教学内容。

2.课程设计

根据护士素质形成的规律和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将传统的课程分解为三个侧重点各不相同的三级平台,即“护理学入门”-护理学导论,一般生活护理知识和技能,临床病情观察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课时安排分别为:学时学时学时,实践达学时。三级平台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得《护理学基础》的学习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能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职业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3.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体现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由浅渐深的学习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内容精选典型案例,穿插知识链接,辅以联系监测,并保证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术中所涉及的护理操作按照护理程序的要求进行编排,体现了“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3.课程实施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对护理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学生对护理专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校学生的特点还表现为兴趣广,模仿及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以积极的教学方法发挥出课堂

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学生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实用型专业人才。

(2)教学模式

(1)探索以临床护理工作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护理教学模式。

(2)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估学生的操作技能,开放实训室,定期到医院见习、实习,极大的增加学生练习技能的时间和机会,强化技能培训,毕业前到医院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护理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就业做好准备。

3.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达到教、学、做一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及各项技能。如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示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例进行示范,课堂前,教师为同学下达任务,以任务引导出课堂知识点,让同学以各种形式组织讨论,完成任务,课堂中教师检验任务或指导技能,课堂结束时总结点评,促进同学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同学在接受任务后,对任务进行分析或分解,通过分组,进行讨论、资料查阅,制定出合理计划,根据计划,同学们有效的进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最终完成任务并在课堂展示,在老师的点评指导下,优化任务,最终将课堂知识、技能掌握通过过程体验学会学习,培养自己终身发展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起主体作用,动用眼、耳、手、脑等,体现教、学、做一体。所有任务的安排围绕本课堂的三维目标,并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4.学习方法

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知道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如下:PBL式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学习法。以角色扮演法为例。本课程教学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能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求,从而能深刻理解护士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且通过角色扮演,护士能有效的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提高了学生的沟通技巧。

5.教学资源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及教材相配套的资料、题库、录像等的使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校内的临床护理实训中心,设有模拟病房,配备先进的模型及实训教具;校外我们有几十所实习医院为我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先进,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供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工作融为一体、工学交替,充分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6.理论依据

本课程的教学中(1)遵循了新课改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中起主体作用。

(2)遵循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及个体差异,达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作用。

(3)遵循了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理念:表现为做中学、学中做。

(4)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有知识的主动建构。

(5)遵循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但在潜能的发挥下仍可完成的任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潜能。

四、课程评价

1.课程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常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小组互评。终结性评价常包括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目前我校采用的评价方式与临床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符合临床需要的人才。

2.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即结局性评价。我校培养出的学生多次参加省市及国家技能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校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也是逐年攀升;我校培养出的学生在进入岗位工作后,一致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得到社会的认可,真正实现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课程特色

特色一:“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护理实训室护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结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三阶梯“的实习模式:第一阶梯(第一、二学期),认知见习;第二阶梯(第二、三学期),课程见习;第三阶梯(第五、六学期),毕业实习。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特色二:任务驱动式的见习反思。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临床,如: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见到了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你与病人沟通了吗?带教老师示范了什么操作?等等。在问题引导下,学生能认真观察,细心思索,在见习结束后及时将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并进行汇总。通过收集,制定成反思见习案例集,作为校本教材。

特色三:护理专业课程项目化多元整合。从情景、内容、资源方面进行整合,表现为营造职业氛围,建立校本教材,建立共享资源库。通过整合,将文化、基础、专业融合,将专业和技能知识交叉渗透在各个课程内容中,真正实现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

2.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二

1 该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以“实用”为中心, 既要求学习理论知识, 更注重动手实践能力, 而最终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1]。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 护理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探索, 使教学适应临床发展的需要。根据调查和大量文献报道: (1) 高职护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后到临床实习, 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 (2) 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 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护理操作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整体护理工作能力欠缺, 主要表现在对病人的评估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 健康宣教能力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等方面, 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传统教学存在以下缺点:

(1)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采用填鸭式, 满堂灌教学, 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2) 传统教学采用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 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3) 传统教学课程编排不能围绕着一个学习任务作为目标, 未按照医院实际护理工作流程设计, 课程内容彼此联系不紧密, 使得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很茫然, 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不能很快地进入护士角色。 (4)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 因此, 进入医院后, 临床老师一致反映学生责任心缺乏, 工作适应能力差。 (5)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素质水平。临床老师认为学生对病人的评估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 健康宣教能力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 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探索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 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的新型课程模式, 实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学以致用, 使得护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的需要, 最大程度的接近临床, 消除学生进入临床后的茫然。

2 课程研究的内涵与目标

2.1《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是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 以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行动导向为指导, 以护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依据, 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 以工作任务为核心, 模拟完成医院护士实际工作的职业情境, 将职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任务引领型课程。

(1) 教学目的。

使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熟练, 具备组织完成护士各班工作任务的能力, 真正做到适应快、技能熟、职业素养高, 为后续的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基础, 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2) 教学内容。

面向医药卫生领域, 一是针对护理专业岗位群的、专项的、综合的、完整的、工作的技能训练 (专业能力) ;二是按照工作过程——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完整行动过程训练 (方法能力) ;三是按照团队建设过程, 让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 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训练 (社会能力) 。

(3) 教学要求。

以工作任务引领的方式, 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 学生完成一个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阶段性任务, 最终学生完成医院护士实际的工作过程。

(4)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设置情境和要求, 采用行动导向型参与式教学方式, 模拟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 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任务。

(5) 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基础护理操作视频影像、多媒体和教学网络平台辅助等。

2.2 课程的研究目标与指导思想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目标是:课程实施方案具有开放性好、动态发展、实施过程规范性好、模拟职业性强、实用性好、现代化手段突出、高职特色鲜明。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课程研究使学生熟悉护士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以及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即建立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注重工作过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的课程方案。

3 课程研究的内容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制定课程学习目标、选取与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式与方法、规范教学组织与实施。

3.1 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

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要完整, 即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 要反映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3.2 课程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一致, 要依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为了将学习目标分解落实, 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 制订教学中不同阶段、不同任务的分目标。

3.3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 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 选择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完整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

3.4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的特点, 采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式教学方式, 具体来讲, 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医院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将课堂设在课堂和实训基地,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操作视频、讲授答疑等教学方法。并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其中, 如: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3.5 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规范

教学组织形式要依据课程内容的安排, 选择行动导向原则组织教学模式为主, 其他模式为辅, 综合运用。要通过师生共同确定工作任务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 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为此, 应该编制课程标准和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对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编制实施的条件、要求、方法、考核指标及考核方式等, 以规范和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过程, 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学生学业评价要以过程为主, 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4 课程研究的步骤

该课程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确定研究流程, 具体有6个阶段。

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开发步骤。

(1) 课程调研阶段。

目标:

①归纳医院护士实际工作流程。②找出课程涉及的主要工作岗位。③分析确定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各个任务间的衔接关系。

内容:

1) 调研并分析临床护士的实际工作流程、班次和岗位设置情况。2) 调查并分析该课程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及对应的工作任务内容。

方法:

问卷调查、专家访谈, 召开研讨会、小组工作等。参与人员为课程组教师和行业专家 (护理部主任, 护士长等) 。

(2) 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阶段。

目标:

①分析确定主要岗位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②分析确定对应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及素质要求。③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内容:

①调查主要工作任务内容并分析其工作过程。②调查并分析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③描述《基础护理学》典型工作任务。

方法:

召开毕业生返校交流会、课程研讨会, 收集医院对护理毕业生的需求信息, 同时专业教师深入医院调研或顶岗实践, 与医院专家一起对护理专业的主要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3) 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阶段。

目标:

①确定课程的知识总量。②构建学习情境并进行横向与纵向组合。③建立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④制定课程标准, 进行辅助资源建设。

内容:

①追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②研讨以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及排序问题。③研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时要求、课程师资标准, 以及教学辅助资源建设等内容。

方法:

召开研讨会, 通过对主要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设计, 产生学习情境, 按照病人入院护士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研讨课程内容、师资标准。参与人员为课程组教师、行业专家。

(4) 课程教学设计阶段。

目标:

①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②确定课程教学实施条件。③完成工作任务设计。④确定课程教学评价方案。

内容:

①设计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②研讨教学实施的师资组成与分工、教学软硬件设施及配备。③设计职业能力训练任务 (工作任务) 。④研讨教学评价标准与评分及评价实施办法

方法:

课程组教师下医院, 与医院工作者一起收集和整理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研讨课程评价标准和办法。最终形成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5) 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阶段。

目标:

①完成课程教学实施方案。②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内容:

①设计教学进度表。②设计任务情境和学习环境。③组织课程具体实施。

方法:

①由课程组根据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 细化课程实施方案。②由课程组准备和营造任务情境和学习环境, 组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6) 教学过程分析阶段。

目标:

①总结课程研究的成效和不足。②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内容:

①评价学习情境、教学单元的合理性、排序和组合的有效性, 进行修订完善。②评价工作任务设计的质量, 进行修改完善。③评价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实施效果, 进行修订完善。

方法:

①由教师团队和系办人员通过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访谈, 对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相关人员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访谈, 了解课程实际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②按照基础护理学研究的步骤进行修订完善。主要包括:护士职业岗位调研表、护士过程及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表;教学指导文件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学业评价方案等。

5 课程改革特色与创新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建设过程中, 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1)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该课程在课程改革中也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 (群) 能力分析为依据、以职业资格或行业标准为参照设置课程, 确定课程目标。

例如:该课程设计了5个阶段任务, 22项阶段子任务。学生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 即入院护理、生活护理、专项护理、用药护理、出院护理。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融入训练任务中,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做一体化, 系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学以致用的课程内容。遵循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 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使教学内容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 适应职业工作需要。

例如:该课程内容选取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医药卫生岗位有:临床护理, 社区护理, 老年福利院护理。因此, 该课程以主要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课程内容, 构建学习情境, 根据护士实际工作流程序化课程内容。

(3) 仿真模拟的教学设计。建立模块式学习情境, 融“教、学、做”为一体, 在“仿真临床环境”中, 开展情景化教学。每个模块依据实际工作任务与内容, 设计典型的学习任务, 课程教学设计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以患者入院为例:

原有的教学内容中患者入院过程, 要求学生熟练患者入院工作流程, 基本流程就包括了5句话, 学生学完以后仅仅只是记住了入院过程, 但对每个过程中护士的职责, 工作任务, 要求都不清楚。教学情景设计以学会办理入院手续为目标, 设计了5个项目。

项目一:铺床技术, 要求学生明确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如何认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学会为不同患者准备床单位。

项目二:运送技术, 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轮椅、平车、担架运送患者, 保证患者安全。

项目三:卧位与安全, 要求学生能为不同的患者安置不同的卧位, 保证患者舒适, 利于疾病恢复。

项目四: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异常生命体征, 学会护理异常生命体征的患者, 学会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

项目五:医疗文件的书写, 要求学生规范完成医疗文件书写, 特别是体温单的绘制。

(4)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该课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医院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将课堂设在教师和实训基地,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操作视频等。并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其中, 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5)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施课程。因此, 在课程的实施中, 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 教师要转变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 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6) 评价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课程考核方案。该课程构建了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学习过程考核, 即考核平时学习态度, 又考核职业素养, 即考核个人能力。考核内容分为学生学习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养成、职业能力水平、专业知识掌握程度4个方面。

这是本课程的学业评价项目及分数分配说明:学生最终成绩包括3个部分:①理论考核 (60%) :即期末卷面成绩, 试卷与对照组相同。②平时表现 (10%) :包括课堂发言, 小组讨论的组织, 情境的设计, 角色扮演表现等, 由教师和学习组长共同打分, 取平均分为此项目最后成绩, 期末记入学生成绩单。③实践考核:其中个人考核 (20%) :随机抽取3个实践项目, 小组考核 (10%) :即随机抽取某一小组成员进行考核, 分数代表所有小组成员的分数。

6 课程研究成果

(1) 提高了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护士工作流程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在学习开始, 就让学生了解护士真实工作流程、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学习。据同学们反映, 这样的课程学习使他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他们全面认识和把握护士工作流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满怀憧憬。

(2) 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根本的转变《基础护理学》课程突出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际操作为主,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老师在学习中主要是起到组织、引导、指导学生“做”, 让学生在“做”中提高职业能力、认知和积累知识。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 学生记”“老师教, 学生做”的方式,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组织能力[2]。

(3)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与协作精神。在讨论、技能练习、考核时都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成员的表现代表整个小组的水平, 通过这种方法, 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互帮互助, 共同提高, 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协作能力。

(4) 拉近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距离。《基础护理学》课程组成员多次深入医院进行调研, 对医院的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归纳了护士工作流程、主要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实际, 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了兴趣和动力。

7 课程开发建设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也发现的问题与不足。

(1) 班级人数偏多:每班人数都为50人, 所以, 在小组讨论、模拟演练时, 有时课堂局面不好掌控, 课堂略显混乱。另外, 由于小组多, 小组发言时间占用也较多, 影响课程进度。 (2) 费力耗时。该次课改是在原课时144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 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教学, 花在教学准备和课堂的精力和时间大大多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在学生情境演练和操作技能考核时, 均感受到学时的限制。 (3) 形成性评价标准不一, 人为因素较大。形成性评价考核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水平[3]。但在进行形成性评价中, 也存在评价标准不一, 方法不成熟, 人为因素过大等情况。

该课题进行了2年, 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教学改革的路是艰辛的, 但没有改革就不会有进步。今后将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进一步完善, 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基础护理学传统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单一, 与医院实际工作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很茫然, 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不能很快地进入护士角色。因此, 基础护理教研室全体教师从2013年3月起着手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 经过2年多的研究, 已经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 取得明显成效。现将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结题报告,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晓峥.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5) :68-70.

[2]画妍, 徐莎莎, 刘喜文, 等.临床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学》浸入式临床见习的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13) :61-63, 73.

3.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能力培养;生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生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使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生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从问题开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从而提升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生理学基本理论,并具有扎实的实验技能,最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一、实施问题为驱动

以往教师会在课前告诉学生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而学生执行得又不好,这样实验的效果就不佳。因此,在实验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提问相关理论知识,把这些知识进行渗透。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明白实验和理论知识是联系起来的,理论知识可以解释实验现象,实验也可以验证理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在实验内容中渗透理论知识,提出相关问题,把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效,并让学生学会动脑,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的实验时,首先给学生布置几个问题:引起尿量和血压变化的药物和方法有哪些?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休克症状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开始时,让学生观察生理状态下的尿量和影响因素、药物对尿量的影响,然后准备模型,再观察血压下降尿量的变化。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病的发展过程,然后知道用什么药,使理论知识与实验联系起来,提升学习积极性。对于休克的治疗,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制订用药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方法,并找出失败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实验,激发了其参与实验的兴趣,也助推了实验的效果。

二、开展设计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注重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这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没有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保存一些经典的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同时也要对实验进行创新,重新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开展医学设计性实验,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其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观察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要对典型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刺激与反应”的实验中,腓肠肌标本是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在实验设计中就有学生抓住了这一点,强调对骨神经、神经肌接头和腓肠肌的兴奋性的观察,这样就可以探知标本失活的原因。实验设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也加强了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发展。

三、注重技能性操作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服务也应不断进行改革,同时患者的健康意识也在加强,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要求,特别是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变高。因此,护理教育正在面临挑战,这就需要护理专业教师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操作技能,从而让学生能够胜任护理岗位的工作。为此,生理学实验教学应结合专业培养的需求,运用同伴互助的形式进行学习,提升护理技能。比如,心音听诊、血液测量、血型鉴定等,这些操作需要同伴进行教与学的配合。在各种操作技能成熟以后,可以从学校向社区服务延伸,使教、学、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健康意识。学生进行社区医疗服务,有了实践的环境,能够实现护理操作,符合护理专业的要求,也让学生的临床经验丰富起来,从而尽快适应护理工作。

总之,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生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护理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将来的护理工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脑和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徐进.基于能力本位的护理专业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6):2233-2235.

4.《管理学基础》课程介绍 篇四

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管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按管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等知识和技能模块进行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方法和应用相结合。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够熟悉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基层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任课教师要求:管理学专业教师,具备讲师及以上技术职务。《市场营销》课程介绍

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按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市场营销控制、市场营销调研与信息管理等知识和技能模块进行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方法和应用相结合。

基本要求: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初步具有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预测、营销策划、营销组合、信息处理、与客户沟通等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营销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5.《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篇五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形式,对我院来说只是刚刚起步,为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以利于我们今后教学的不断改进,请各位同学从实际出发,认真回答下列问题,谢谢!1. 你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方式:

1>很好 2>好 3>一般 4>不好

2. 你认为用双语教学是否影响了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1>影响很大 2>有影响 3>影响很小 4>没有影响 5>3. 你认为所使用的教材:

1>很难 2>较难 3>一般 4>较容易 4. 你的外语水平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

1>能适应 2>有点困难 3>非常困难 5. 你认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你的外语水平:

1>有较大提高 2>有提高 3>一般 4>没有提高 6. 你课前所用的预习时间:

1>4小时以内 2>4-8小时 3>8小时以上 7. 你课后所用的复习时间:

1>2小时以内 2>2-4小时 3>4小时以上 8. 你所喜欢的授课形式:

1>全英文 2>全中文 3>中英文 9. 若采用中英文授课形式,中英文所占比例为:

1>1:2 2>1:1 3>2:1 10. 你对这门课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6.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六

1-3-3-4管理人本化——1-3-2坚持以人为本

第三章

3-1组织设计——2-1餐饮管理的机构设置

3-3人本管理、管理是为人服务的———餐饮管理的经营思想

3-4-2责任原理—2-1-1餐饮组织结构的设置原则

第七章

7-1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3-1-1餐饮计划管理的特点与基础工作

7-3-1计划编制的步骤——3-1-3餐饮计划管理的工作过程

7-3计划与计划工作编制过程——3-3餐饮计划方案的编制方法及贯彻实施

第八章

8-1-3目标管理的过程——3-3-3餐饮产品计划的贯彻实施

第九章

9-1-2组织设计的原则——2-1-1餐饮机构的设置原则

9-3-1职能部门化——2-1餐饮机构的设置

9-1-2-2责权对等原则——2-1-3权利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

第十章

10-1-2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2-2-1餐饮管理的内容分工和人员编制的影响因素 10-1-2人员配备——2-2餐饮管理的人员编制

10-2-3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2-3-1关键岗位的用人标准

第十四章

14-2激励理论、实务——2-3-3做好激励考核,充分调动与昂积极性

第十六章

16-3-1控制过程确定标准——6-3-1采购进货成本控制

第十八章

18-1-2支出预算——6-3-1采购进货成本控制

18-1-2预算内容——10-1-3餐饮管理成本核算的方法分类和工作步骤

18-3-1成本控制的基础——10-1-1成本构成与分类

18-3-2成本控制的步骤——10-3-3餐饮成本控制的程序和工作步骤

18-3-1成本分配方法——10-2餐饮管理成本核算方法

第二十章

20-1-1技术创新的内涵——5-3-4餐饮主题营销策略

20-1-5人口结构的变化——5-4-1餐饮客源组织的特点

7.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七

1 建立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1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要求“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可见, 加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提倡的教学方式。

同时, 在“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业结合发展道路”为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属于基层管理者, 而专业技能则是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可见,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也就是说, 高职教育质量高与低, 关键在于实践性教学搞得好与坏。[1]

因此, 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 对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体系设计是必要的。

1.2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是《管理学基础》教学现状落后的要求

首先,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基础课程, 管理学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领域中所占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2]可是, 就现状看来, 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多千篇一律, 甚少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属性问题。而这种课程内容统一、教学针对性弱的课程教学往往使教学效果偏弱。

其次, 《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沿用“原理+例子”的案例教学方式, [3]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使教师教学内容过于注重教材, 缺乏灵活性, 进入填鸭式的教学状态, 忽视实践教学。而这种以教师为主题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

最后, 实践教学效果差。在教育部“工学结合”的要求下, 多数高职院校提倡以工作过程导向或校企结合为前提的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 但却无法取得好的实践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其一, 校企结合难。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众多, 难以全部参与到企业的一线工作当中。而且, 就算学生能够进入到企业实践, 大多也是临时工种, 难以实现管理技能方面的训练。其二, 校内实训设备落后。大部分高职院校不能就管理学基础课程配备专业的实训室, 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减少。

1.3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是高职院校学生特征的要求

首先, 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弱。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 对感兴趣的东西积极性高, 而对于内容枯燥的理论性内容则学习效率很低。他们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 大多数学生出现课堂开小差的习惯。

其次, 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多。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 而且也是随着学生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的成长经历的不同而改变。有些学生有着混日子的学习思想, 丝毫激发不起学习动机;而学习困难的学生, 可能存在一定的情意障碍, 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最后, 高职学生注重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他们明白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与将来的工作岗位连接, 并围绕一定的职业定向学习。因此, 学生特别在意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能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因此, 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求教师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管理学基础》课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2.1 课堂实训项目

2.1.1 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基层管理者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管理基础知识、核心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素质要求为准则, 提出按照管理认知———管理技能培养———管理实践的逻辑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内容整合为“管理认知模块”、“管理技能模块”、“管理应用模块”三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模块是管理认知模块, 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管理与管理职能, 包括认识管理、管理演变、科学决策、有效计划、组织设计、组织运行、有效领导、有效激励、有效沟通和科学控制等十个项目。第二模块是管理技能模块, 主要培训学生的职业管理技能, 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训练 (四个项目:角色定位、沟通管理、时间管理、情商管理) 、团队管理能力训练 (三个项目:团队建设、教练管理、领导力) 、工作能力训练 (三个项目:目标管理、问题管理、绩效管理) 等三大领域共十个项目。第三模块是管理应用模块, 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运用能力, 包括企业经营与管理模拟沙盘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打破了理论与实务界限, 从认知到应用、单项技能培养到综合应用, 实现能力递进式培养, 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4]

2.1.2 课堂实训项目设计

《管理学基础》的课堂实训项目按照课程模块进行设计, 分成三个不同的实训项目对应课程内容的三个模块。第一个是管理认知实训项目。通过模拟公司的组建于运作来贯穿理论知识的学习。具体做法是:首先,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并模拟组建若干个公司, 由学生担任公司的总经理、部门经理与职员。其次, 在课程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情景, 模拟公司的营运过程, 如制定计划、组织活动、员工招聘、领导角色扮演、会议现场、汇报现场等。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 体验工作对管理知识的需求。第二个是管理技能实训项目。 (详见表1) 学生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 取得课堂绩效。具体做法是:首先, 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其次,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管理沙龙、成果分享、管理辩论、视屏分析、岗位见习等多形式的教学手段设立不同的实训项目。最后, 学生通过竞争的手段争取项目的开展, 从而取得课堂绩效。第三个是管理实践项目。主要是运用企业经营与管理模拟沙盘实训室。通过将企业搬进课堂的场景模拟形式, 让学生体验模拟企业全面经营的整套流程, 从而训练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

2.2 管理素质拓展

管理素质拓展是通过完成精心设计的活动和项目 (详见表2) ,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的一种突破传统培训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训练方式。与传统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比, 少了一些说教和灌输, 多了一些运动中的体验和感悟。[5]在《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当中, 管理素质拓展属于课外进行的项目, 贯穿管理认知模块与管理技能模块的知识。它通常放在管理技能模块中团队管理能力训练领域理论知识讲授完成以后在管理素质拓展实训室中开展。管理素质拓展课程的特色在于:第一, 轻松欢快的培训气氛贯穿始终, 老师与学生高效互动;第二, 情景体验活动、演练和游戏, 启发学生自我学习与感悟;第三, 学生是培训的主角, 有充分机会表演和锻炼, 有利于人才的发掘;第四, 老师的引导和小组讨论, 促进学生体验分享和培训效果的体现。

通过管理素质拓展的开展, 达到以下课程目标:第一, 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第二, 让学生认识自身潜能, 增强自信心, 改善自身形象;第三, 克服心理惰性, 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 让学生认识群体的作用, 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 学会关心, 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管理素质拓展结束后, 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进行客观、科学总结和评价, 使学生明白通过训练可以掌握哪些理论知识, 得到怎样的能力提高, 以促进学生对《管理学基础》课程知识的理解。

2.3 学生社团项目实训

鼓励学生组建社团, 并由任课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亲身体验感受管理环境, 体验管理工作, 培养综合管理素质, 《管理学基础》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建立了管理精英协会。协会设立理事会、秘书处、策划运营部、设计制作部、公关宣传部、信息调研部、会员管理部等七个部门, 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学生通过管理协会的日常运作和组织协会品牌系列活动锻炼其组织管理、计划、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推广协会品牌活动。管理精英协会配合《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开展, 定期策划与组织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的活动, 包括专业技能竞赛、管理沙龙、社会实践、管理讲座等。其中, “管理精英挑战杯”系列竞赛则是协会的品牌活动。根据课程“管理认知模块”、“管理技能模块”、“管理应用模块”三个模块的内容, 分别设计了“管理案例分析大赛”、“管理精英形象挑战赛”、“管理沙盘挑战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式, 既增强了同学们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锤炼了管理素养, 又锻炼了教师队伍, 提高了教学水平。另外, 管理大讲堂。聘请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管理精英为学生开办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涉及管理热点问题、专项管理技能、企业管理个案、管理者成功经验、学生处世哲学、学生职业规划、学生创业教育等。管理讲座的策划与组织实施过程均由学生完成。通过讲座的开设与组织,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拓展了学生视野,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2.4 企业项目实训

企业参观调研活动。其一,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企业家或现场参观企业, 直接了解企业家的管理理念、真实企业的现场管理, 增强管理的真实感。例如第一学期, 在学生参观企业之前, 教师指导设计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管理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 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管理者角色等, 从而达到配合课程学习的目的。其二, 充分利用互联网, 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 了解现实企业状况, 搜集最新信息, 学习最新管理知识, 思考与分析现实管理问题。

参与企业项目。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性质到合作的企业进行短期实习或者参与教学团队的校企合作项目当中, 直接参与到真实的项目操作当中。例如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广交会的布展项目, 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羊城健康大讲堂项目等。通过实训, 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实战性训练, 通过这种工作体验性实习,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对管理需要以及对管理者的要求, 熟悉管理流程, 增强管理责任意识, 提高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 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 结束语

《管理学基础》课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技能提升快速;第二, 校内督导认为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合理, 授课能紧密结合实际;第三, 企业专家认为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知识定位贴近企业需求。但是, 课程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存在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 《管理学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出一条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全面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翟志华.高等高专管理学基础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03) .

[2]袁桂英.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8) .

[3]赵微.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实训教学论析[J].商情, 2013 (47) .

[4]叶萍.基于基层管理者胜任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改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 .

8.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护理专业 护理学基础 合格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高层次护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适当改革,把学生培养具备高水平护理人员。这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加强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生在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即“护理学基础”,作为看家本领的基础护理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专科护理的学习和专业水平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巩固学生的基础为主实施教改,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巩固基础的原则下,对高职教材进行合理处理,并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1.合理处理教材

高职教材多选用成人专科教材,对缺乏的部分基础内容要补充,而有些章节提供的参考性资料太多,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能力对教材进行处理。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临床护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选择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避免要求过高导致学生厌学,或学习一些过时的操作,让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在临床无法应用。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灵活选择。对基础理论、基础技能采用目标教学,反复强化直到达标。而且除采用讲授的方法外教学中还采用、情景导学、自学指导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辅以多媒体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护理实践,提高操作水平

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高职护理实用型人才,强化护理实践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采取措施如下:

1.建立护理实训中心

学院建立有护理实训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流的护理模式病房、ICU病房、护士站等单元,不仅保证了校内护理实训,而且为校外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改革操作考核制度

对23项基本操作进行强化考核,并制定了自己的考核标准,更强调学生操作中的创新和与病人有效的沟通。对每项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方有资格参加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不合格者由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对每项基础技能做到人人过关精益求精。

3.改革见习制度

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把原集中见习计划改为随堂见习和分段见习,在完成重点操作和章节后把学生带入临床,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学会与病人交流。

三、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需求的发展要求高职护理人员高素质化,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不能只是简单地增加人文社科课程,而应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教育中

许多学生虽学习了护理心理学和人际沟通学,面对病人却不懂得如何与病人交流和进行心理护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情景导学、对具体病案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病人心理状态的习惯,并模仿教师以亲切的体态语言与病人进行交流。

2.提高护理师资素质

要促使护理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教师潜心护理科研和论文的撰写,提高学术水平。

四、强化能力训练,培养合格人才

1.应用护理程序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以护理问题为中心、护理程序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以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观念。

2.应用先进护理技术能力的培养

先进护理技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在巩固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启发疏导,经过校内反复强化,再带学生到临床见习实际运用情况,加深直观认识。

3.运用计算机和英语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护理文件数字化系统的应用,双语化护理病历的出现,护理人员应用计算机和英语的能力将影响到其潜力的发挥。因此,我校着重培养护理人员在这两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意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9.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九

康传媛 赵兴蓉 丁凯景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昆明,650032)

【摘要】 目的:目前我校的康复心理学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探讨PBL教学法为基础的教学改革在康复心理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2009级康复专业60名学生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并增加多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结果:问卷评估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容易理解,教学形式多样,互动内容丰富,能够与实践相结合。期末考试成绩显示:教学及考试难度把握得宜,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课程内容。结论:以PBL为基础的教学改革可提高康复心理学教学效果。【关键词】:康复心理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2010年昆明医学院校级教研教改项目资助(《康复心理学》课程的系统建设)

康复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我校仅开课四年,目前使用的教材学科覆盖范围广,难点重点较分散,导致教师无法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讲授和探讨。此外,以往的教学形式基本为大课讲授,形式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特别是对于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效果欠佳。本课题拟对康复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对昆明医科大学2009级康复专业60名学生进行教学,同时增加多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力求在理论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满足康复专业人员培养的需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教学对象:于2011年9月至12月对昆明医科大学2009级康复医学专业的60名本科生实施了《康复心理学》的教学改革。

(二)教学方法

1、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辅助材料的准备

在授课开始前,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修改并完善《康复心理学》教学大纲和教案,制作各章节统一的课件,事先选定有代表性的案例或病例,对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进行准备和安排,选择和编辑好视频材料。

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多种残疾和慢性疾病心理康复的比例和重点,特别

是临床具体操作方面,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到和康复专业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综合国内外较新资料,对一些社会关注的临床问题深入探讨,增加了学习的实用性和新颖性。修改或删除重复、交叉的内容,把教学时间释放给与康复心理治疗密切相关的内容。

2、授课形式

除概述以外,每堂课均以问题的形式开始,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一般为2个学时。问题可能是针对某个病例/症状的诊断和治疗,也可能是识别和评价某些心理学现象,一般每个教学单元准备3~4各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学20分钟,然后由3~4名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回答,最后由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总结。在教师讲解阶段,安排了多种直观、有趣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增加师生互动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境模拟、头脑风暴、提问和讨论等方式。

(三)教学效果评价

1、自编的《教学效果问卷》:由20个小问题组成,其中选择题18个,主观描述2个。对教材、课件、授课形式、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调查,在学期末由学生匿名进行填写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和意见。

2、学生考试成绩:客观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以及期末成绩(占70%)共同组成。

(四)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得出结果。

二 结果

1、教学问卷评估

在教材和课件方面:29.4%的学生认为本次《康复心理学》教材编写得好,58.8%的学生认为编写得一般;68%的学生认为课堂幻灯片很容易理解,32%的学生认为幻灯片制作一般。

在授课形式方面:56.8%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和形式很容易理解,41.2%的学生表示较容易理解;98%的学生表示授课形符合自身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68.6%的学生能够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对讲课内容保持积极的关注和参与;88.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组织及时间安排基本合理;100%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处理突发情况;100%的学生均认为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了或多或多少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效果方面:47.1%的学生很喜欢该课程,51%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41.2%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兴趣在课余时间自学与心理学有关的知识,45.1%的学生有一定兴趣进行自学;100%的学生认为或多或少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中;96.1%的学生认为上完这门课程之后对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帮助;90.2%的学生认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自己行医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影响;98%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对将来的康复师工作有帮助。

问卷多选题部分,参与评估的学生表示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依次为:观看视频资料(80.4%)、小组讨论/头脑风暴(70.6%)、大课讲授(49%)、角色扮演(43.1%)。学生认为本课程授课特点依次为:启发性(72.5%)、教育性(66.7%),趣味性(51%),逻辑性(45.1%)。

此外,问卷要求学生用三个词概括授课老师的特点,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有:严谨(27次)、风趣(22次)、认真(20次)。

2、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除4位同学因故未参加考试外,其余56位同学均通过考试,最高分95.7分,最低分68.2分,平均分为87.05分,其中78.6%学生分数集中在80.1分-92.0分之间,58.9%学生分数超过86分。见表1。

表1 学生考试成绩分布

考试得分(分)

68.1-74 人数(人)百分比 2 3.6%

74.1-80 5 8.9%

80.1-86 16 28.6%

86.1-92 28 50%

92.1-98 5 8.9%

三、讨论

康复心理学(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康复领域中有关心理问题的学科[

1、2],它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应用于康复医学的各个方面,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残疾现实并逐渐适应,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4]。康复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着重研究康复中的心理问题和治疗措施,从而逐渐成康复医学专业医学生的重要学习课程[

3、4]

。残疾人、老年病患者以及各种功能障碍的慢性患者比普通人群罹,急需康复医学专业人员提供相关服务,这就对康复学专业学生患心理问题的风险更高[

5、6]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康复医学在我校为新兴的专业,康复心理学开课 3

仅四年,因此在教学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需不断探索、尝试和改革。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康复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和讲稿等,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微调,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本次授课的教学课件较易理解,但对教材本身的接受度不高, 因此有必要在再版教材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进行修订和调整。

在教学形式方面,我们首先引入了基于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PBL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单方面“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和兴趣,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动机等,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大量研究证明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

7、8]。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探索了其他多种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改进后的教学内容容易理解,教学形式多样有趣,互动内容丰富,能够激发兴趣、启迪思考,并能够与学生今后生活、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形式方面,观看视频资料、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大课讲授和角色扮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多选用这些教学方式。

期末考试成绩显示教学效果良好,考试分数集中在中、高分段,教学及考试难度把握得宜,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课程内容。此外,学生对教师评价良好,普遍认为教师工作认真、态度严谨、讲课风趣,能够满足学生对授课教师的需求。

本研究也还存在一些缺陷,没有设立普通教学方法的对照组进行对比,且受到该专业学生数量少的限制,样本量较小,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应扩大样本量、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以得到更客观准确的结论。此外,课堂教学时有部分(约1/3)的学生不能对讲课内容保持积极的关注和参与,有部分学生课堂幻灯片还不太满意,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

总之,本研究提示基于PBL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在康复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0.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 篇十

本学期,最后一次选课的机会,本着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和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兴趣,我选择了这门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课程,王老师幽默风趣,针砭时弊的授课风格深深的吸引了我,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也对当前国际教育形势和中国当前的教育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我这个向往教师职业并打算现身教育事业的师范专业的学生真的是受益终身。

接下来我将运用王老师教授的教育改革方面的知识和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主要讨论一下中国当前教育均衡化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顺序是,首先从我国当前教育均衡化的所面临的问题为着眼点,随后分析产生教育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几点改良的主要方向,最后简短对比国际教育均衡化的问题和中国当前教育均衡化的主要问题,以突出当前教育不均衡的矛盾,引起人们深思。

教育发展不均衡是中国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该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教育职能部门和执行机构的重视。

一、31个省区教育“人、财、物”资源不均衡状况的分析

如上所述,本文拟从分析各省市教育“人、财、物”资源的不均衡状况入手。在测量教育人力资源指标时选取了反映教师数量的“生师比”指标和反映教师质量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人数比例”指标;测量教育财力资源时选取了“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教育财政经费”指标;测量教育物力资源时选取了“生均固定资产”指标。

(一)人力资源差异

“生师比”是指某地某级受教育的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之比,主要反映专任教师数量是否充足,比值越大说明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越多,反之亦然。“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副高职称人数比例”的含义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一个地区的小学到高中阶段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全部专任教师的比例,比值越高说明教师的学历情况越理想;二是一个地区的大学中的专任教师副教授以上职称者占全部专任教师的比例,比值越高说明教师的水平越高,与教育质量成正比。

北京、上海、天津的教师数量和质量,在不同教育阶段都是最优秀的;东北三省次之;东部的广东在小学、初中阶段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河北、山东的大学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海南的教师质量也不理想。西部地区的教师数量和质量总体上不尽人意,但是某些省市在某些教育阶段的教师数量和质量状况良好。中部地区状况与西部接近,如安徽、河南、湖北的教师数量匮乏,河南、江西、安徽的教师质量较差。

(二)财力资源差异

对各省市教育财力资源的分析,本文采用一种新方法计算的教育经费指标——“当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指标”来比较各省市生均教育经费的特征和差异状况。当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分为两类:一是生均财政教育经费,它反映各省市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状况;二是生均教育经费合计,它包括生均财政教育经费,还包括个人出资、公民集资和社会捐赠等办学经费、学杂费收入及其他教育经费,能够反映某一省市学生实际利用教育经费的水平,也能够反映某一省市除财政资金之外筹措教育经费的能力和水平。计算某省市当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首先需要计算某年份该省市受教育学生数,再通过生均教育经费指标计算当量学生数,把当量学生数除以该省市的财政教育经费或教育经费合计数,就得到了该(具体到本研究是2005年)当量学生生均财政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

东部地区不论是政府财力还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教育经费的能力都优于中西部;而西部的两类生均教育经费都比中部更高。两大区域教育经费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生均财政经费方面,在生均教育经费方面的差距并不大。它表明财政对西部教育的扶持力度和转移支付更大,而对中部教育资助相对不足,同时也表明中西部特别是西部教育经费来源不足或渠道缺乏。

(三)物力资源差异

在比较各省市教育的物力资源时,本文采用了“生均固定资产”指标。教育固定资产的内涵是学校的教研资产和精神产物等,生均固定资产是教学和生活的基础条件,它代表了教育发展的历史累积成果,所以也是判断教育资源是否充足和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面对如此严峻却没能得到大刀阔斧改革的教育不均衡现状,我结合当前先进的理论和一些省市地方的建议总结了几条改良方式。

提高思想认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奠基工程。坚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教育需求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和当前我省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从实现全省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全局出发,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明确目标任务,统筹规划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把义务教育的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到薄弱学校改造上来。各市(州)、县(市、区)要统筹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确定“十一五”期间推进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到“十一五”计划末期,使所

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达到省定建设标准,实现县(市、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义务教育的办学活力普遍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区域内学龄人口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原则,以及农村和有条件的城镇由标准班教学逐步向小班化教学过渡的需要,设置学校并适时调整学校布局。对因学校布局调整而超过法定就学距离的学区内农村中小学学生,应由县(市、区)政府提供就学的交通或寄宿条件,并对寄宿生予以伙食补助。坚持城镇居民区建设与学校建设同步规划的原则,对城镇的新建、扩建居民住宅项目,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与之配套的中小学校建设项目或现有学校扩容建设项目,以防止造成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困难。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严格按照省定编制标准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适当考虑学科教学和教师离岗进修的需要,保证学校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加强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并实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和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的任教服务期制度,实现优秀教师在各学校间的均衡分布和合理流动。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等制度。农村中小学校的中、高级教师岗位根据乡镇学校的规模和全省高级职务教师的平均比例设置,并向薄弱学校倾斜。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强化学科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加强班主任工作,实行教师定期家访制度。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或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及城乡问题家庭子女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按照省定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开全开足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加强学生健康教育,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积极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和手段,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与教学指导体系。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

强化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的政策措施。以公办学校为主,就近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并做到各方面待遇与学区内学生一视同仁。进一步落实各项行之有效的“控辍”政策措施,加大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的工作力度,大力推广“控辍”工作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创建无辍学生县(市、区)、乡(镇)、校活动。强化学籍监控,实现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的中小学学籍联网管理,实行学生学籍变动由基层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向上级教育部门的即时报告制度。建立班主任、科任教师定期家访和对有辍学倾向学生的随访制度,建立辍学生的辍学原因报告制度。

优先发展区”与“积极差别待遇”的政策,对我国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有很大的启示。我国应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支持的办法,在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和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教育优先发展区”,制定具体可操作的优惠措施。

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采取经常性的轮换,既有城乡间的轮换、又有不同学校间的轮换。通过教师轮换制度,实施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调控。芬兰等国强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和学生辅导制度,教师社会地位高,工作条件优良,学校和班级规模小,民主化决策和管理,等等,也都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韩国、日本等国的实践证明,实现教师的定期流动,可以缩小甚至弥合校际间差异,改善薄弱学校状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的公正和公平,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

随着对当前我国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分析的深入,我的内心不禁颤抖,看似平静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国家竟然和其他国家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这节课的学习,不单单是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我深知,这是一个开启我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机遇,我们作为一个有可能奉献自己于教育事业的示范专业学生,必须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全面的思考与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几周的课程虽然短暂,但是王老师的课对我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我会以此为契机,在教育的事业的道路上带着审视和改革的眼光,阔步向前,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我国教育均衡化问题的研究与建议

课程名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任课教师:王国辉

学生学院:外国语学院

学生姓名:赵强

11.《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基础护理》 实验教学改革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6-01

《基础护理》最为实践性的课程,在其实验性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及职业技能的培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提出和实施,对《基础护理》的实验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存在的问题的改进和解决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一、《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急需转变实验教学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护理专业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远远高于对实验操作的重视,错误的把实验教学当作理论教学的一个简单的辅助,认为实验性的教学只是为了提高理论教学的完整性,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验教学,这严重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进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2.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医疗技术更是不断的提高和更新,这就要求学校对护理专业的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思想,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可以尽快适应临床的设备和技术。但是,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学校在进行《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验的内容和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都远远跟不上临床上的实际要求,这就导致学校的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严重,不能很好体现出学校实验教学的意义。此外,学校的实验教学过程过于死板和繁琐,与临床上简便的操作相差很多,使得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学到的操作技术与临床上的实际操作严重脱节。

3.实验教学的模式太过单一 现在很多学校的护理专业的实验教学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课程开始之前,由老师为学生安排和准备好该次实验课所需的所有设备及材料,课上老师对实验步骤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来按照老师的示教步骤来模仿操作,这样的实验教学过程完全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导致学生会严重缺乏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操作死板固定缺乏灵活性,限制他们个性思维的发展,缺少自主创新能力,导致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一些应急问题不能灵活的去解决。

4.实验教学中的操作步骤太过程序化 在实验教学的课堂上很多老师要求学生的实验操作必须严格按照理论上的程序一步一步的来操作,对于实验操作的顺序以及操作动作的规范程度有着明确严格的要求,学生的实验操作都是在死记住实验的操作步骤的前提下,小心谨慎的模仿老师的实验过程,繁琐的实验步骤和规定,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制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拓展。

5.实验室条件落后 学校实验教学所用的实验室的设备等条件与实际的医疗设备相差太远,陈旧的设备仪器以及仪器落后的功能是绝对不能满足学生们真实体验实际的操作过程的需求的,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很低。此外,由于实验室模拟所用的设备的仿真度太低,并且模拟的功能很差,使得模拟与实际的操作出入太大,导致学生们对模拟的意义产生质疑,态度散漫。再者,很多学校的实验室的设备十分有限,在短短的一次实验课上,只有少数同学有机会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只能靠听老师讲解及观看少数同学的操作来进行学习,这严重的打击了学生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并严重影响实验课的效果。

6.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太过单一 由于很多学校不能系统的进行实验教学,因此,学生实验课的成绩就简单的依靠理论课的考察情况来给出,有的学校甚至不单独给出实验课的成绩,导致,《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考核成绩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很大的出入的,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此外,由于很多老师过分强调实验的操作顺序以及操作的规范程度,导致很多实验考核的过程中程序化要求过高,不重视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实验考核的成绩与学生的真实的操作的水平有着很大的出入,这将严重打击到学生操作的灵活性及创造性,严重影响他们走上实际岗位后的動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医疗改革的进行,从事《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老师必须要改变旧的观念,接受和探索新的实验教学观念,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充分肯定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把这一观念灌输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也能充分重视起《基础护理》的实验性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效率。

2.实验的教学设备及内容要及时更新 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可以尽可能真实的体验临床上的操作步骤,但是如果学校不能及时更新实验教学所用的设备及知识,只是让学生在实验室一遍一遍的模仿着老师陈旧的实验步骤,他们学习到的知识将于临床上的实际需求产生大的出入,《基础护理》的实验教学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及时更新《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所用的实验设备及所涉及的内容,进而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不能满足现在教学需要的,学校和老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发现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效果,使每一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但能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有了飞速的发展,这就对临床的工作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也有了新要求,这就要求各个学校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的《基础护理》的实验性教学加强重视,通过实验课程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他们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莉.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3):78-79.

[2] 刘琼.《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刍议[J].科学时代,2012,(21).

12.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十二

基础护理学不但包含自然科学的知识, 同时还包含社会科学的知识, 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结合、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 我们说基础护理学本身既是一门理论课, 又是一门十分注重应用的实践课。对于大学生来讲, 这门课程能否学好, 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后对护理的实际应用问题, 因此许多有相关专业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也都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使学生在对护理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的基础上, 再通过实际操作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打好护理基础, 尤其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1 高职院校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偏重于应试教育

目前的护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没有相关基础的, 他们刚刚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往往对本学科一篇茫然, 基础护理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初步的了解, 逐步达到深入认识的程度。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往往是按照所谓的教学大纲要求, 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教育, 着重应付教学进度和期末考试, 有的是针对考取证书进行教育培训。这种按部就班、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教学方式, 看上去似乎是按教学计划在实施, 实际上就是一种偏重于应试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引导 (导向) 不是应用实践和满足护理实际需求, 而是一种以考试、考证书、就业为。当前的应试教育与以往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相比呈现了新的特征, 不再是我们初等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 而是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一种新的应试教育模式。事实上, 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学生就业压力过大所导致的。学生为了就业, 就努力的考证, 着力应付就业“面试关”, 而不是着力实际操作应用, 也不去想提高岗位工作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为了改变这种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型应试教育, 我们必须提高对护理专业本身的认识, 在基础护理教育阶段和基础护理学教学课程中, 明确方向和重点, 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1.2 忽视学生的差异

护理的最大特征就是护理对象的变化性, 因而对于不同护理对象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实际需要的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服务方式。然而,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中, 我们着重于基础护理理论方法的教学, 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差异化服务方面所花的教学课时较少。与此同时, 不同的学生无论在性格方面, 还是在能力方面, 都是具有不同特征的。一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但却可能在其他方面具有优势, 而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 进行因材施教。

2 基础护理学教学的改革建议

2.1 明确教学目的

护理学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实际上其直接目的是指导实际操作, 尤其是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护理教育, 主要是培养操作型的护理人才。也就是说, 护理教育中的基础护理学课程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护理应用技术和护理艺术, 掌握为生、老、病等对象服务的方法。同时, 护理技术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 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人们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相应地进行教学改革, 以适应护理实际工作的需要。

2.2 因材施教, 综合多样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是各个学科都老生常谈并在不断探索的, 对于基础护理学教学来说, 因材施教应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特点, 让学生掌握如何给护理对象提供良好服务并留下良好印象的方法, 塑造不同类型的优秀护师。这是因为, 不仅仅所谓的温柔型的才是好的护师, 干练型或其他类型的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护师。因此, 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另外, 不同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和技术掌握能力是不一样的, 有的学生可能掌握慢一些, 但不一定就是差一些, 教师在课下也可以成为护理基础稍差学生的“良师益友”, 帮助基础稍差的同学尽快地达到学习要求, 缩小同大多数同学的学习差距。护理实践是护理基础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迅速地投入到实践中往往不能提高认识或认识不够深刻, 只有在对护理的实际应用中, 学生才可以亲身掌握护理的操作技术。所以, 学校应该更新现有的教学设施, 并与医院多建立实习基地,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护理实践空间和机会,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3 优化授课方法,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要适应老年社会、休闲社会的需要, 就要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中好的方面的同时, 积极探索授课新方法和教学新模式。其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为此,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师自身应该努力钻研业务, 创新研究教学方法, 用新颖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生护理应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除了应具有教学、科研、教研等多方面的能力外, 还要积极了解护理应用发展前沿, 不断优化授课方法, 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3 结论

护理的内涵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拓展, 已经从侠义的医护照料, 延伸到心理护理、健康维护、情绪改善以及照顾老幼等多个方面。适应休闲社会、老年社会新的发展需要, 基础护理学教学应深入社会实践、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并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护理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在此基础上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降低考试要求、弱化就业功利性, 提高过程评价、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 建立护理学习的正确导向。

参考文献

[1]李志芳.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和范畴[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4) [1]李志芳.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和范畴[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4)

[2]赵海平.改革《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11) [2]赵海平.改革《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11)

13.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 篇十三

学生用辅导材料

北京交通大学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电路教学组

2009.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

学生用辅导材料

目 录

一.为什么要进行专题研讨 二.专题研讨报告的写作要求 三.专题研讨参考题目

1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原理研究 2 DC-DC电压转换电路原理研究RLC电路的动态和频率特性综合研究 4互感和谐振电路应用——RFID原理研究 一. 为什么要进行专题研讨

电路分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在电子工程、控制工程和通信工程的许多实际问题中,电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都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电路分析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设定、例题和习题均来自于工程实践。了解电路分析方法如何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助于同学们理解电路课程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于所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电路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电路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中,对电路问题的建模,对电路模型的理论分析,针对工程问题的综合与设计,以及电路实验和计算机仿真方法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受到课程学时和安排的限制,电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一般只能介绍其中最基础的分析方法;布置的习题作业大多针对刚刚讲过的知识点。综合性和设计型的作业比较少。通过专题研讨题目,同学们可以接触到一些综合性、设计型的题目,将理论分析、软件仿真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了解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

电子信息领域又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创新的领域。电路理论的应用背景、研究的侧重点和分析手段也有变化和更新。作为精简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一方面要回归电路分析最基本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将现代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介绍给同学们。这就需要通过同学自己的努力,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通过参考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了解新知识、新领域和新方法。

最后,像对待其它任何课程一样,同学们可以将电路分析课程的学习课程作为锻炼自己学习能力和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项目问题作业由同学们自主完成,借此熟悉解决实际问题(或简化的准实际问题)的过程;一些问题没有唯一的方法和解答,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超出课上知识的内容,需要通过查阅参考书、搜集互联网上的资源来了解;需要计算机仿真作为验证理论分析和方案的手段。完成这些环节的过程。

二. 专题研讨报告的写作要求

项目问题的完成按小组进行,每组选择一个题目,完成一份报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

(1)报告标题

(2)作者姓名,班级,学号(3)对于题目的简要描述

(4)方案和电路原理的描述;理论分析和计算,包括步骤、结果、讨论

(5)仿真实验方案设计,仿真电路,仿真结果。需要包括关键步骤的图形,数据和波(6)发挥和扩展(7)总结:

 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 归纳一下,那些知识来自于教材?那些知识来自于教材之外的?

 哪些内容参考了其它参考资料(包括书籍和电子文档)?将那些在报告中直接引用的材料,以参考文献的方式列在报告的最后(编号、作者,文章或书籍标题,出版社或期刊号,时间),引用网络上的资源要给出作者和网址。形。 有哪些没有预料到或没有解决的问题?  总结一下收获和体会。

 关于此项内容,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三. 专题研讨参考题目

1.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原理研究

DAC:将计算机或控制器产生的二进制数字转换成与之成比例的模拟电压。利用等效方法和叠加原理可以分析DAC电路的工作原理。

图1-1可作为研究DA转换电路的模型,其中开关2,2,2分别与三位二进制数相对应。当二进制数为“1”时开关接入相应电压Vs,为“0”时开关接地。设Vs=12V。(1)列出从000到111所有数字信号对应的模拟电压。

(2)若每隔1us可以给出一个数字信号,试给出一种产生周期为16us,幅度为7V的锯齿波和三角波和方波的数字信号方案(仅给出一个波形周期的数字信号即可)。用EWB软件仿真你的设计方案。

0

21kΩ1kΩ2kΩVs2kΩ20Vs2kΩ2kΩ21Vs222kΩV0

图1-1(3)查阅DAC0832芯片手册,分析其倒置R-2R电阻网络(图1-2)进行DAC转换原理。当其输出接电流电压转换运放如图1-3时,推导其输出电压。

图1-2

图1-3(4)扩展:设计一个数字控制增益的电压放大器,V0=nkVi,其中n=0-15,k=2, Vi=+/-5V。用EWB仿真设计结果。

2.DC-DC电压转换电路原理研究

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经常需要将输入的直流电压转换到电路所需要的直流电压,同时,将不稳定的直流电压变成稳定的电压,这种电路称为DC-DC电源电路。电路通常用电子开关器件和起储能和平滑作用的电感和电容构成。用动态电路分析方法可以解释这种电路的工作原理。图4-1是降压转换器的原理电路,图4-2是升压转换器的原理电路。电路中两个开关周期交替闭合,由电压vsw控制(图4-3)。在一个周期开始的0--t1期间,s1闭合,s2断开如图4-1(a)和图4-2(a);在t1--T期间,s1断开s2闭合, 如图4-1(b)和图4-2(b)。

s1Vins2iLL=20mHRCv50uF1000(a)s1Vins2iLL=20mHRCv50uF1000

(b)图4-1 降压转换器

s2L=20mHiLVins1RCv50uF1000s2(a)L=20mHiLVins1RCv50uF1000(b)图4-2 升压转换器

50vswt1t1tT图4-3 开关动作的控制电压

(1)当开关周期动作重复多次后,电路中电压电流变成周期性波形。用动态分析方法求出电感电流一个周期的波形。计算时可假定输出电压v0近似为常数。

(2)求出两个电路中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图4-3电压波形中,脉冲宽度t1与周期T的比值d =t1/ T称为脉冲波形的占空比。证明改变占空比d可以调整输出电压的高低。

(3)在EWB中,用电压控制开关构建DC-DC电路的仿真电路。用20kHz的脉冲波形控制开关的切换,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4)扩展:将电路中的开关s2用二极管代替,在图4-1中,正极在下方;在图4-2中,正极在左侧。假设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时导通,电阻为0;加反向电压时断开,电阻无穷大。重复上面的理论分析,并进行EWB仿真。

3.二阶RLC电路的动态特性和频率特性综合研究

(1)分析、仿真RLC串联、并联电路的动态响应与元件参数的关系;(2)分析、仿真测量谐振状态附近电路变量的变化情况,谐振状态的测量;(3)参考第6章相关内容,了解谐振电路Q值与元件参数关系、Q值对频率响应曲线的影响;(4)扩展:查找一种RLC频率处理电路的应用,并进行仿真。

R1MvsL1L2C2R2SvCC1

4.互感和谐振电路应用——RFID原理研究

用非接触方法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称为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广泛用于电子门禁、身份识别、货物识别、动物识别、电子车票等场合。RFID系统由计算机、读写器和应答器以及耦合器组成。应答器存放被识别物体的有关信息,放置在要识别的移动物体上。耦合器可以是天线或线圈。近距离的射频识别系统采用耦合线圈。

图7-1所示为为互感耦合RFID系统电路接口的等效电路。互感的初级部分连接信息读写器,它发出高频信号,在初级电感L1(发送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次级电路是应答器的接收等效电路,L2是应答器的接收线圈。当应答器靠近读写器时,线圈之间发生互感,应答器从接收线圈上获得微弱能量(这部分电路没有画出)控制电子开关S动作发出特定的ID信息。

R1MvsL1L2C2R2SvCC1

图7-1 电路初级和次级均谐振于vs的频率=125kHz。当开关S闭合时,次级回路失谐,影响到初级回路也失谐。初级回路谐振时,电容C1上有高电压;失谐时,电容电压vc显著下降。当开关S受到控制信号电压的变化而闭合或断开时,vc幅度跟着变化。因此,次级负载变化引起初级电容电压幅度被调制,称为负载调制,由此实现信号从次级到初级的传递。读写器检测电容C1上电压幅度变化得到应答器的ID信息。读写器检测电容C1上电压幅度变化得到应答器的ID信息。

(1)给定电路参数L1=L2=1.35mH, C1=C2=1.2nF, 耦合系数k=0.3, R1=40, R2=5k,vs幅度为5V,频率为125kHz的正弦波,用相量法分析当S断开和闭合时,电容C1上的电压vc。(2)用EWB的频率扫描分析,测量频率从10kHz到1MHz变化时,C1和C2上电压幅度的变化情况。

(3)用EWB进行仿真。S采用电压控制开关,控制电压vm为1kHz方波,观察C1上电压波形。

14.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十四

首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一句话“你们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深受启发,对啊,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其次,新课标下的老师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老师成功的转换了自身的角色,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他们学会了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他们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不以给出批评,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新课程下的老师,充分的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

15.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1 课程安排

《基础护理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 使学生提前接触专业基础课, 选取两个学期一个学年作为教学改革试验周期;根据学生特点、发展需要制定教学计划;精选实验教学内容, 包括铺备用床、铺麻醉床、搬运病人、常用卧位的安置、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口腔护理、鼻饲法、导尿术、氧气吸入疗法、药液抽吸、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静脉注射共15个操作项目。

2 更新教育观念

临床上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已从原来的单纯技术型转变成今天的全面综合型。护理教师应首先从思想上更新教育观念, 从培养单纯的护理技术人员, 转变为培养具有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传授“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知识与技能, 转变为传授“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知识与技能;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培养学生具有参与教学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积极活动的主体, 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护理人才。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示教法

示教法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普遍使用, 例如药液抽吸、无菌技术、隔离技术等操作。示教法由教师向学生展示操作用物或直观教具, 示教技能操作步骤, 对操作程序进行形象化的解释, 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 学生边看、边想的过程。示教前先明确目的和要求, 并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观看过程中不断思考。如药液抽吸过程中注射器哪些部位可以触摸, 哪些部位不可以触摸, 抽吸过程中怎样注意护士操作形象等。无菌操作中使用持物钳如何夹取较远的无菌物品, 无菌容器的盖如何放置, 戴好无菌手套的手应保持在哪些范围, 穿脱隔离衣时清洁的手可以触及哪些部位, 不可以触及哪些部位等。同时教师应注意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例如提前告知同学, 教师示教后会请同学来回示,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示教法的优点是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

3.2 以问题为中心的病例式教学法 (P BL)

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护理程序步骤, 按照PBL方法以真实的临床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临床实践, 根据病例出现的问题, 教师向学生提问,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的成因并形成主题任务, 进行问题驱动式教学。例如在插胃管实践教学中, 引入真实案例:“患者, 男, 65岁, 胃癌, 行胃大部切除术。术日晨, 护士为其进行胃管插入, 由于工作上的疏忽, 只完成胃管插入操作, 而未进行胃管在胃内的确认。术中发现胃管盘曲在咽喉部, 术后虽然在治疗和护理上进行了补救, 如输入抗生素及蛋白营养液等, 但是护士在术后第十天的时候还是发现了吻合口漏的指征, 出现腹膜炎, 导致患者死亡。”针对这一病例, 可向学生提出:那些人需要插入胃管?如何插入胃管?插入胃管有什么技巧?怎样证实胃管在胃内?插入胃管的长度?插入胃管时怎样取得病人的配合?昏迷病人不能配合应怎样提高插胃管的成功率等问题。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PBL教学法的优点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 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两人一组, 实际操作胃管插入, 成功率达百分之百。

3.3 小组练习法

《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 一般都是几位教师同时带教, 教学形式显得枯燥单一。可以选择部分实验课, 例如搬运各种病人、安置常用卧位、保护具的使用、卧床病人更换床单等项操作, 尝试小组练习教学法。课堂上主讲教师只讲操作原则、重点、难点、要求, 不讲具体做法, 给学生提供操作用物, 鼓励学生根据护理操作原则, 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按照学生自己的设计内容去做, 如有疑问则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最后由主讲教师根据各小组团结协作程度、创新能力和操作效果进行总结、评判。小组练习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并加深对操作技能的理解和记忆。小组学习,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注重学生团队意识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了创新精神, 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人际交往能力, 是一种开放的、多种能力训练的综合模式。

3.4 角色扮演法

《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 有很多操作项目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 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进行实践训练。例如各种注射法、口腔护理等。让学生互为“病人”和“护士”, 两人为一组互相实际操作, 每次操作前, “护士”按照护理程序首先认真评估“病人”状况, 然后按步骤进行护理操作, 操作中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注重与患者的沟通, 最后要让“病人”对“护士”的操作进行评价。角色扮演法的优点是可以真人真做, 同学们不仅真正掌握了每一个实验操作的方法、要领, 而且有了当病人和做护士的体验,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护理人文观念, 有了课堂之外的收益,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护理工作的真谛。同时, 学生由被动单向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双向获得知识,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3.5 情景教学法

在《基础护理学》的实践教学中,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具体场景, 将被动的机械操作演化成有情境的动态内容, 每个同学都是该情境的参与者、见证者。例如各种铺床法、导尿术、氧气吸入法等, 都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课堂上由教师设计情境:有一位患者治疗痊愈出院, 作为一个护士, 为下一位新患者准备什么样的床位?刚刚有一位车祸引发多脏器损伤的患者, 正送往急诊手术, 护士应为其准备什么样的床?女病人43岁, 多发子宫肌瘤, 欲行子宫部分切除术, 需做术前准备留置导尿管, 怎样操作?术后如何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学生体会教学情境, 参与情境中的具体实施。情景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追求与探索, 真正做到寓教于情, 寓教于景, 寓教于乐。

4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革, 这种全新的护理理念与模式的转变给《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中, 抓住护理学的特点, 优化教学环节,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必须。实践教学改革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施教,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 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 给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巍.探究有效的《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18) .

【2】闫秀花.初探《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0年第14期.

上一篇: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2011年9月22日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下一篇:活动物料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