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2024-08-31

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共15篇)

1.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一

让多媒体帮助语文教学突破难点

摘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为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是每个现代人的追求之一。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工作的帮助显而易见,尤其是在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时,它的作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动画、视频、图画、文字等多种教学形式集于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突破语文课堂教学难点。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突破难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为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是每个现代人的追求之一。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语文教材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道是怎回事,如何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工作的帮助显而易见,尤其是在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时,它的作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动画、视频、图画、文字等多种教学形式集于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突破语文课堂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突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难点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节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要学的会,记得牢,还必须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说、用的训练,达到深刻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突破阅读教学瓶颈

阅读教学语是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班级集体授课、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随时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难点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对于98年的洪灾,现在00后的学生从何处理解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更别说理解“军民鱼水情”了,光靠品词析句是不够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课件,利用当时的新闻视频、图片,通过文本、声音、图像向学生展示当时人民子弟兵救灾的英勇场面,以及他们的奋战与牺牲,坚持与痛苦,刺激他们的视觉、听觉神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求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目标的难点教学突破,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远不能达到的。

四、利用多媒体突破作文教学的难点

作文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没有激情,写出的作文必然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但是学生一到上作文课就头疼,没有经历,写不出真情实感,还是要编一篇,只好东拉西凑,“挤牙膏”似的写法逐渐让学生厌倦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第一项就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为学生创设的一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多媒体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动态的画面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学生耳闻目睹这些“真实情境”,很容易产生兴趣,触发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网络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名山大川、日月星辰可尽收眼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学生在呈现作文成果时与传统写作不同的是,除了可以将它以书面文本的形式提交以外,学生也可以将它用电子形式展示,即上交电子版。电子写作的优势在于提高了写作效率且内容充实。由于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的,即可以随意增、删,既保持了作文的整洁,又节省了学生重复抄写的时间。书写的高效为学生多写多练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学生电子写作的同时,教师可随时通过教师控制台的监控检阅学生的成果,了解学生的进度及遇到的困难,及时得到学生写作的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个别化辅导。

五、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也是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课堂情境,再现古人情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是有效学习和理解整首诗的基础。诗人通过作诗来抒发情感,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语言文字中。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交替等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真正体会

[2]到诗人作诗时的心境,更有效地理解该篇诗文。其次,诗文的朗诵一直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文的语言凝练,用词非常讲究,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才能定稿。由于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教学中放映直观形象的录像,配以旋律优美的音乐,此情此景中吟诵,体现出诗歌的意蕴和情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去理解诗词,学生的记忆也会十分深刻。

古诗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字词含义。一教师在教学《长征》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时,先让学生观看“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片段,再指点学生体会“暖”实指心理暖,表达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则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六、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突破语文课堂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高婷.小学语文教学的四个“突破” [ 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1.[2]张丽侠;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

2.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二

●利用多媒体强化识记生字

低年级的识字量大, 要求“三会”的字又多。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重、难点, 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画面富于变幻、信息反馈及时、具有灵活性和仿真性等特点, 针对学生不易理解和需重点强化的知识点, 设计和安排课件呈现的内容。如苏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7》的教学中, 我创设了一个到公园识字的情境, 根据象形字和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用Authorware平台, 制作了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动态画面, 将抽象的事物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帮助学生记“亭、停、闻、鸣、耳”等字的字形, 正确区分“亭和停”、“耳和闻”、“鸟和鸣”的意思和用法, 同时让学生看图听配乐朗读,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词语理解

如国标本第五册第14课《东方之珠》, 是一篇描写香港美丽景色的文章, 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灯光夜景的词语、句子,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感觉非常抽象, 所以, 我在制作课件时, 专门设计了一组解疑的幻灯片, 利用实物演示、观察体验的方法, 使学生一目了然, 并且记忆深刻。

再如, 国标本第四册《鸟岛》一课中, 学生上课时提出:什么是“陆续”?我通过多媒体演示:蓝蓝的天空中, 一群鸟儿飞过来, 又一群鸟儿飞过来……学生通过观察, 一下子就明白了, 同时也理解了鸟岛聚集的鸟真是各种各样, 数不胜数。

●利用多媒体感悟文本内容

如国标本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的第三段, 教学重点是感受蝴蝶谷里的景象是多么的迷人。课文在描写黄蝶谷时, 有“在阳光的照耀下, 金光灿灿, 十分壮观”的句子。学生平时见的只是三三两两的蝴蝶, 至多也是一群蝴蝶, 这样整个山谷布满黄蝴蝶的景象, 单单从字面上去理解, 是感受不到“壮观”的。当学生看到多媒体演示的布满山谷的黄蝴蝶在翩翩起舞时, 都被这壮观的景象惊得嘴巴都合不拢了。此时, 再引导学生诵读, 学生感受更加深刻。

●利用多媒体开阔视野

我们的语文教材越来越生活化, 也越来越体现出整合的必要性, 如《回声》、《看月食》等课文, 包含很多自然现象。借助多媒体技术动态模拟的功能, 能使微观放大、宏观变小, 化暗为明、变不可见为可见, 展示物体内部结构、事物的演变过程等, 帮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信息, 形成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 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 《看月食》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由于日食这种自然现象比较少见, 不少孩子从未亲眼见过, 如果仅仅通过讲解、阅读等方法, 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为了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我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模仿再现日食发生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推测, 太阳在这期间是消失了还是被别的天体挡住了, 答案显然是后者。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的模拟现象进行推理, 这个天体是什么样的, 怎样运动的, 可能是什么。然后结合三球仪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初步得出日食的成因。最后教师再用动画演示三个天体的运动情况, 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日食的成因。

3.利用创新器材 突破教学难点 篇三

关键词:创新器材;出手角度;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71-01

三年级原地侧向沙包掷远技术第一次课的教学重点是肩上屈肘、背后过肩,快速挥臂的投掷动作,难点是出手角度恰当。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是出手角度偏低,沙包在空中运行轨迹不是抛物线,而是斜向下;个别同学不会肩上屈肘、背后过肩、自然挥臂动作而出现直臂投掷沙包现象。在动作技术正确的情况下,影响投掷远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挥臂速度和出手角度。因此解决出手角度问题可为今后学习投掷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问题简要分析

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出手角度偏低”这一典型错误,我就原地侧向持沙包掷远技术动作进行了分析,发现以下原因造成了这一错误动作的频繁出现。

1.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虽然反复强调向前上方投掷,但因为对“前上方”描述比较笼统,学生头脑中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不能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2.预备姿势中,学生上体未向右倾斜(右手投掷为例),右手臂未做好充分的向右引申动作,上体较直,导致出手角度偏低,影响投掷远度。

3.教师讲解、示范动作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听讲不认真或未深入思考动作要领。

为此,我进行了器材上的创新和教学策略的调整。

二、器材的创新与教学策略

1.器材的创新

沙包一角缝上一个纽扣,准备一根约85厘米的彩色丝带,丝带一端系在沙包的纽扣上(扣眼稍大于纽扣,丝带可以自由扣上或取下),另一端系皮筋。

2.教学策略

在主教材的学习中,为了解决学生直臂投掷的错误动作,要求两人一组背对背站立,右(左)手拉丝带一端,两人通过手臂一屈一伸的动作,练习肩上屈肘自然挥臂;为了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要求学生将系有皮筋的丝带套在手腕上集体体验完整动作,提高学生练习密度;在两人一组的合作学习中,一人听信号投掷,一人做“小老师”,针对预备姿势中“上体未向右倾斜,右手臂向右后引申不充分”这一错误,“小老师”帮助纠正动作;为了解决出手角度这一难点,两人一组前后相距1.3米同向站立,一人双手抓丝带两端并两臂上举,另一人听信号完成向远处掷沙包动作(要求沙包从丝带上方通过)。

4.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四

摘要: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使单词的发音、句子的语音语调以及规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不仅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多媒体 优化 英语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使单词的发音、句子的语音语调以及规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不仅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PEP小学英语教材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从内容、形式、方法、插图及装帧设计等方面都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宗旨。它全部采用卡通式插图,色彩鲜艳,图文并茂,装帧设计精美。如果再配以音像,让画面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多媒体教学就如及时雨一样给我们小学英语乃至整个学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整个农村小学教育实现了一次跨跃。正是这新鲜血液的灌溉,使我们的课堂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课结束,趣延伸”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如一条五彩的飘带。如果它能始终贯彻于整个课堂,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可想而知的,这堂课的成功与否也就一目了然了。多媒体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它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教师是否能组织学生的集中注意是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堂课有一个好的课堂组织教学,将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在课前的2-3分钟,我就开始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唱一些简单易学、节奏鲜明的儿童歌曲或是朗诵一些琅琅上口的英语小诗,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英语的良好境界。抓住这一时机,我又在开始上课时的5分钟之内,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充分利用录音设备,多听标准的语音,让学生在语音的学习中,感知语音的优美、语调的自然流畅,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都在于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不例外。英语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它恰恰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无法完全在适当的英语氛围中去学习,去体验。课堂上只能提供相对真实和模拟出的现实生活情景。多媒体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情景,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变静为动,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每一单元的语音训练,这是一个难点。它编排了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用绕口令的形式将含有这些字母组合的单词整合成趣味句子。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只是听录音;现在好了,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打开相关视频,学生既听了录音又明白了其含义,还从中体验到快乐。在学生通过仔细听录音和观察单词的结构的基础上来发现读音规律,然后,老师鼓励他们找出更多的单词来印证发音规律。在学生掌握了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后鼓励他们尝试认读一些未曾学过但符合发音规律的新词,找出相关链接,学生试读。这样,老师省心省力,学生还体验到了学习语音的成就感,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正是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解上,用在板书上,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粉笔+黑板+教材+嘴巴”的传统教学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使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得到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要体现“以操练为主线”的特点,适时使用多媒体,可较快地展示活动过程,展示练习题,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课的每一个课型都要求有适当的拓展。这种拓展,要在复习巩固当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新语言、新知识的渗透。这往往是老师们头疼的一个环节。设计好了,能温故知新;设计不好,反而会显得画蛇添足。利用多媒体,能很好的解决这一困扰。打开连接,就是资源。你可以尽情地选择、利用:有词汇类、对话类、读写类、综合复习类等等,给老师省去了大量的麻烦和时间。多媒体中有每一课的学习指导和媒体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纠正学生错误发音,让学生在标准的语音环境中打下良好语音基础。例如:在教学音标[s][z]时,学生觉得它们的读音相近,难以区分。除了告诉他们这两个音标的发音特征外,我就充分利用反复播放特级教师的读音,让学生反复听读,比较,然后模仿,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它们的区别,我让学生课余时间把自己模仿的语音录入电脑,再让他们跟标准的读音相比较,让他们自己找出不同之处,并帮助学生改正读音错误。运用这种手段纠正语音,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自觉性。特别是录音的示范作用,感染作用极强,这对学生来说可以在潜移默化培养规范朗读。

四、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英语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中综合资源里的扩展资料、探究活动、情景对话、常用话题等,它有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诸如唱歌、阅读、展览、词汇竞赛,小短剧演出等对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有很大作用。如:在学了run、walk、sit stand、swim、skate、play、basketball等动词和动词词组。录音播放这些动词或词组,学生听到后便做动作,最快最准的获胜。这个游戏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每组抽一名学生到前面做动作,做错了就被淘汰,最后剩下的一人或两人获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图像、音乐、动画、歌谣等多媒体,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5.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五

列东中学

所谓教学重点,即是“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有效地学习教材。下面就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突出重点?

1.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突出重点。

学生对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活动印象会格外深刻,动手有利于加深对学生对重点问题的记忆。例如,填表、收集资料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重点知识。

2.板书突出法。

一般说来,写在黑板上的都是重要的。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板书,能让人一目了然。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学会记笔记,或利用板书小结本课重点,都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

3.练习法。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重点。

二、如何讲清难点?

难点有两种情况:一是教材本身内容的难度大;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决定的难点。为了更好地讲清难点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从教学难点出发,以生活为源泉,善于创设情景。

首先要寻找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的话题作为难点的切入点。然后采用阶梯设疑法,即设计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分解整合法,把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讲,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这样就容易把问题讲清楚。

2.利用游戏活动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才能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表现欲和创造力强等特点,围绕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设计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竞赛性活动也是学生乐此不疲的形式,可以让重难点操练变得非常有趣。在游戏竞赛中,学生乐学乐记,积极性浓厚,参与面也广。

3.合理运用多媒体软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具有画面清晰、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情感与思维交融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循环往复,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

4.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初中教材中的难点很多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造成的。因此,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应做好充分准备,备学生、备问题、备错误等,将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5.针对难点,预设错误,设计练习。

6.高中语文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六

二、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比如,语文第一册识字教学中有很多字理的演变过程,如果单纯地用书中插图让学生感受这种些字的变化过程,形式单一,孩子们的直观感性也不强,印象自然不会深刻,在“子”,“云“等生字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这些字的演化过程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1 一课一难点,重难点能否突破,即在于重难点的确立

一堂课重难点明确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会应运而生,围绕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会让学生学得懂,弄得明白。文言文中的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背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并能细心品味写景妙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积累文言知识就是文言文的重难点。这个难点确立好了,那么在教学时方向就很明确。

2 注意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充分性与延展性

充分性是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必要的充分适度的展开与延伸,但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同义反复,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

4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1 课堂深刻性:即一课一得

课堂深刻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精心备课,用心上课,扮演好课堂的主导角色,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岂能不深刻?

然而,语文课堂是否深刻,不能简单的以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解决了多少问题或是学生的活跃度、参与面来衡量。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不像非文字学科那样,用单位时间内知识点掌握的多和少来判断教学效果。语文偏于感性,更注重读和悟。可以说,语文课堂深刻性就是能调动学生感性思维的课堂,就是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

因此,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空间!教师应多方式、多途径,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不能对每一篇课文平均用力,也不能每篇文章面面俱到地进行引导和分析。应有选择、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应充分挖掘每篇文章的新颖和独特之处,攻其一点,以点带面。把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教学实效就是体现在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列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解决和突破上,一节课应该让学生有一得,且有深刻的一得即可,否则100%的课堂内容只能吸收20%,那么不如让学生深刻地得到20%的内容就是很好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过大,一则让学生无妨全部的吸收消化,二则老师突破重难点也就不彻底,不深刻,最终也会导致课堂虚而不实,向45分钟要质量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空口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2 注意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性

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结构越是带有规律性,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和思维积极加工而获得的语文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十分重视讲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重点训练项目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7.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七

我们首先要搞清什么是重难点。教学重点就是在某一模块甚至是整个数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部分, 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基础, 这些重点是客观存在的。教学难点是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 绝大部分学生理解与运用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知识点, 它因学生情况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难点。这样重难点突出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多年来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空间立体感, 突破立体几何难关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学习立体几何需要以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立体感为基础。立体几何难就难在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 空间立体感不强, 不知从何下手, 无法理清点线面的关系并从中找出解题所需要的条件。传统教学手段采用在黑板上画图形与展示实物模型,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难点, 但效果却不是最为理想的。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化静为动, 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地展现立体图形, 增强学生的立体感, 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展现出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立体几何。现从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的求解和不规则立体图形体积的求解来论述多媒体在突破立体几何教学重难点中的作用。

(一) 最值问题的求解

最值的求解是立体几何的一个重要考点, 也是学生颇感困难的一个知识点。难就难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间的转化, 不能动态地展现出来。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互相转化的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从而使得学生顺利地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在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正三棱锥P-ABC中, 以点A为起点, 将绳子绕此棱锥一周, 再回到A点, 求绳子的最短长度。采用传统的在黑板上画图的静态教学法, 学生很难确定哪个是最短距离, 但是利用多媒体, 将此棱锥的侧面展开, 转化为平面图形, 再问学生点A和点A′的最短距离, 学生很轻松地便可以回答出两点间线段最短。此时在课件中用明显的线条标注出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然后再将侧面展开的平面图形转化立体图形。这样的动态转化效果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 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立体感, 为学生学好立体几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不规则几何体体积的求解

对于规则的几何体的体积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套用公式, 如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等, 但是对于一些不规则的几何体, 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将这些不规则的立体几何体通过割补法来转化成规则的几何体, 从而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此类题目。此部分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动态效果, 教学形象直观, 更具立体感, 更易于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模型。

二、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学生只有准确地掌握与理解概念, 才能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反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与理解概念, 将无法进行后面的学习。高中数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学生往往很难透彻理解、灵活运用。概念教学历来是广大教师所普遍关注的教学点。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呢?在概念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以图文声像来呈现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重复演示、动态呈现、局部放大等来进行教学, 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学生的精力, 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更全面、更直观、更系统、更科学地展现概念,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与运用。现行教材非常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许多知识点的教学中都详细讲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妙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具体的学情来整合与优化教材, 既要做到以教材为本, 又要避免唯书是从, 严格照搬, 要突破教材,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整合教学资源, 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库来收集更多的信息, 制作更多的贴近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精美课件, 使深奥难懂的概念可以由浅入深地呈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

8.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生理教学;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128-02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已开始渗入医学基础教育的课程讲授当中。生理学是医学基础课中重要的学科,内容逻辑性强、抽象难懂、联系复杂、不易观察。而这些特点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生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融为一体,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教材,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提高学习效率。它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如动画、图像、列表、声音、链接等,增强了课堂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大了教学容量使课堂气氛精彩、生动,更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对于多媒体在生理学教学中重点及难点突破笔者总结以下几点:

1 生动直观性

生理学教学中,很多内容光用文字叙述乏味枯燥,不易理解,并且需要大量图片解释。传统生理学教学使用挂图授课,图片陈旧模糊,说明起来很困难,学生理解起来更困难。应用多媒体教学后,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制作清晰美观的图片,还可以制作生动的动画课件,提高学生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更能使一些生理上的难点问题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具体化、微观的直观化、复杂的简单化。以细胞物质转运一章中的“出胞”方式为例,教师先出示图片讲述出胞的概念和过程,随后通过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展示胞内形成分泌囊胞后向外排出的情况,使整个过程变得连续流畅,非常逼真,学生只要看过一次多媒体演示就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记忆深刻,难学的内容变的很容易。

2 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依靠教师的嗓音和挂图模型等简单教具进行的教学,困难可想而知,生理课课时较多,教师的体力有限,学生一天的课程也多,耐性有限,这都将造成学习负担。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不仅缩短了学习时间而且提高了巩固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量地传授知识,并且利用幻灯片展示教学内容的速度特别快,只需简单操作就能把想要展示的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不用像以前一样还得一张一张换挂图,从而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效率。例如:神经一章中讲到“突触抑制”这一内容,首先要给学生讲突触抑制的概念、原理和分类等,涉及的内容很多,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我们把突触抑制的提纲内容先放在一张幻灯片上(主片),再把所涉及到的内容比如突触的概念、原理、结构分类、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及机制等诸多内容制作成多张幻灯片,采用链接方式与主片的相应内容联系起来,在讲授主片时,用到什么内容就可以通过鼠标一点调出相应内容,这些都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做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容量是巨大的,对讲清楚生理学教学中重点及难点的理论帮助极大。

3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

厚厚一本,如何学好是我们头痛的地方,但课堂教学教会我们要把厚书看薄,又要把薄书读厚。也就是说,在学习的时候要抓重点,根据大纲要求对各章节要先有一个整体方向的把握,在重点难点掌握了之后,再不断拓宽、拓深,充实内容,开阔视野。多媒体课件中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动画、精练的文字、归纳的图表,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求知欲。例如循环系统当中“心脏泵血功能”的教学,因学生没有见过跳动的心脏实体,对心脏动态变化的空间想象力的缺乏,如心脏如何收缩舒张,心瓣膜如何开闭,心室内压力如何变化等,黑板上的板书和挂图死板,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而该内容又是本章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讲授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把无法亲眼观察的心脏射血以及瓣膜开闭过程制作成动画加以演示,理解变的容易了,记忆就更牢固了,学生印象深刻,重点自然就掌握了。

4 加强与相关章节以及病例的联系

运用常见疾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临床紧密联系,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很大,对以后走上临床奠定理论基础。例如教师在讲授消化与吸收一章中“胃内消化”时,先提问“大家周围身边有没有胃溃疡病人呢?怎么会发生胃溃疡呢?”紧接着让同学们看一张胃溃疡的幻灯片,自然同学们就会对胃溃疡的发生及发病机理产生强烈的兴趣并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让大家带着这样的疑问,自然地引到胃的主要成分胃酸上来,并解释胃酸的作用,胃内强酸在胃的消化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而胃液中的蛋白酶必须在强酸(盐酸)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它分解蛋白质的作用,而强酸对胃粘膜来说又是一种损伤因素。“那为什么正常人不会发生胃溃疡?”答案就是由于我们的胃有对付强酸的防御屏障即胃粘膜屏障和粘液屏障。由于各种损害因素损伤胃时,比如,一次大量喝酒防御功能就会下降时,强酸就会接触黏膜,就会造成溃疡的发生。这样一步步,通过与常见病联系,就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记住有关胃液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

5 引导教学,保持主动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同学们当前生理课缺乏师生间的交流,老师光顾讲课,师生互动缺乏,同学听得云里雾里,简单的如此,复杂的也如此,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改变一下讲课方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应进行预习,找出来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部分就属于本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课时,老师应该分开难易问题讲解。老师以引导为主,学生有独立思考时间,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解决更多不容易弄明白的问题。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随机抽取图片,重复播放,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如在血液一章中讲授血清与血浆区别时,可通过课件直观展示2支试管标本,再结合理论分析,列表血浆和血清的成分,区别2种物质成分的异同,使学生清楚地区分血清与血浆。

6 针对理论课有比较的学会归纳总结

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的难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中,光内容看看就乱,讲起来复杂,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它们之间有联系,讲课时,我们在电脑上通过列表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我们把文字形象化,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联系起来,一步步推导出电位产生时离子流出流进的情况,进而推出原理。

如:第三章的血型分型依据也是一个难点,其实内容并不难,但是同学们很容易混淆到底什么血型中红细胞膜上含有什么凝集原,血清中含有什么凝集素,所以根据这个情况,可以引用多媒体图片,事先将如何分型已经通过列表总结归纳了,在结合实验录象,同学们记忆起来思路清晰。

7 结论

生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由于生理课内容多、课时较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在今后的生理学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系统,将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显示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栩栩如生的视听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直观、真实之感,从而突破生理学中的难点,讲明生理学中的重点,让同学感觉生理课也是有趣味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nalysis the Multimedia in Physiological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Breakthrough

Wang Fang

Abstract: In the physiology teaching, the multimedia achievement one auxiliary teaching media, to improves the cognition quality, to increase the classroom capacity to raise aspects and so on classroom efficiency, stimulation study interest, optimization course content to have the positive sense, key and the difficult breakthrough has the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physiological teaching, this article is specially from each aspect elaborated how to use multimedia breaks through in the physiological teaching the key point and the difficulty.

9.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篇九

作为一名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我们都要精心地去备课。备课,首先要对文本进行透彻地解读,然后确立教学目标,之后再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何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而能否在课上顺利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则是这一节课的成功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入钻研教材,精讲重点段落。

目前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质量一般都文质兼美,而好的范文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和圆熟高明的语言技巧。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捕捉教学重点,并把握其与面的关系。一篇课文,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语言技巧,以至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环节,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篇课文的“面”。如果对这个“面”和教学重点的关系处理不妥,就会“点”、“面”皆失。我们有的老师曾把抓点理解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课文中抽出一条“筋”,或割出一块“肉”来讲,结果学生不但对全文基本内容茫然无知,而且对重点的东西也感到抽象、费解。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抓重点必须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要“结合”,就必须吃透点和面的内在联系。虽是“点”,即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要善于运用这一规律去理清全文的来龙去脉。既要“带”,就必须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有详有略地把有关联“次点”带出来,既借“次点”辅助重点,又在说明重点之中适当地附带解决一些关系较直接的次点。要抓准重点,除了要舍得“割爱”外,还必须“抓之有据”,抓重点的依据有三:一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的规定,确立各年级的“主攻方向”;二是根据不同年级各板块教材的特点,确定各单元备课的教学重点;三是老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本班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的实际,最后确立每一课完成教学重点的方法和深度。一句话,就是要做到既有全局考虑的长计划,又要有落实到每一课的具体安排。各课的重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抓准重点句段,凸现重点句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如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读海》这首现代诗歌,前三个小节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教学时,教师没有必要面面俱到,细致地分析每一小节,你只要抓住其中一小节重点进行质疑讨论教学,并作强化性点拨,其他的两小节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进行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顺利的达成知识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的演示内容,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例如我们在讲解《回声》这篇课文时,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但是,对于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概念是相当的抽象,无论你用多么细致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往往都会一头雾水。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用FLASH课件演示出来,你不需要做任何的说明,学生自然会理解。所以,我们要善于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它大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抓住语言的训练点,突破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之处,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0.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十

「教学案例」巧用微视频

突破重难点

〔背景〕:对于六年级世界地理第二学期3.3世界气候类型—《热带气候类型》这节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用一课时的时间介绍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地理分布、气候特征、植被和代表性动物等情况。由于学生对世界气候类型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再加上理论性较高,常用的教学手段很容易使教学陷入枯燥和空洞。上完第一节课,给我的感觉整个教学过程沉闷,学生思维也没有得到固化,学生或许能够机械的将一些知识点记忆下来,但并没有产生一个形象的、立体的感知。尽管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融合了大量的景观图,文字材料,并且自以为已经很精心设计了各个层次梯度的提问,但遗憾的是,除了一些机械的记忆,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激发思维,提高运用新知进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所以在接下来其他班级的教学中,我反思如何来突破教学上的重难点。恰逢我们学校本学年大力倡导微课微视频的制作,以促进新技术条件下教育教学的改革,给了我全新的思路。以下是我针对本节课的一些具体做法:

案例一〔微视频导入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各种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地区的描述及其特征的概述”。针对预备班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网上下载了三段视频《阿拉丁》、《狮子王》、《丛林之王》,这三部动画电影对学生来说特别熟悉。我用视屏软件Camtasia_Studio7.0剪辑了三段最具有代表的画面,每一段视频时间控制在一分钟以内,然后把三小段视频再合成为一个微视频,并且在视频开头提出观看的要求:“下面动画电影各反映了哪种热带气候类型?”并且让学生注意每一种热带气候类型的自然景观、代表性的动、植物。第一次尝试也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我注意观察学生观看的反应,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看得津津有味。三分钟不到的微视频很快就结束了,我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意犹未尽。趁热打铁,我重新抛出了视频开头的问题,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积极响应,争先恐后回答:“阿拉丁——反映的是热带沙漠气候”,“狮子王——反映的是热带稀树草原气候”,“丛林之王——反映的是热带雨林气候”„„

师问:“那么每一种热带气候类型自然景观又是如何的?” 学生:“热带沙漠气候非常干旱,植被稀少,典型动物有骆驼”

东门中学地理备课组·教学案例

来源,野生动物的周期性大迁徒,主要是追随着热带草原的降雨季节而带来丰富的食物。七八月份是向北半球迁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结合图片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虽然也会有一定的回应,但学生往往会失去继续探究下去的动力,教师讲的再起劲,学生也是响应廖廖。而通过微视频,自始至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吸引到问题情境中,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自觉不自觉地被一步步激发出来了。

〔评析〕:在这堂课微视频的应用中,我最大的体会是微视频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能够创设学生已经熟悉或者说能感知的情境,这样就更容易触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并且能主动构建和整合知识体系。有时我们作为老师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不愿思考,却很少会去考虑为什么学生不愿思考?事实上现在的学生懂得更博杂,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容易痴迷。而我们所做的无非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微视频无疑从新技术层面提供了一种操作手段。不过在资源的选择上也要有一定的考量,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是否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另外微视频应该是多种媒体的集合体,既包括视频媒体、还有图片、音乐背景等。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扩展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维智能。我在制作“东非角马大迁徙”的微视频中,除了下载高清的画面,剪辑了最具震撼的场景,另外还配了一段具有烘托紧张和气势磅礴气氛的音乐背景,在第一时间就给了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声响冲击,牢牢掌控了课堂的节奏,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被我刻意营造的情景中。最后的教学效果无疑验证了这一点。

11.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实验课堂教学 篇十一

多媒体技术优化兴趣实验教学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相结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现就我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观察和演示实验,能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心脏和血管》时,我先让学生用摸脉搏的方法感知心跳,学生很感兴趣。然后应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将教学内容投影到屏幕上,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和脑海中。再如,教学《关节》一课时,用只显现骨骼的视频给学生展示人们在做行走、奔跑、跳跃、跳绳等动作时,全身各关节是怎样协调运动的。这样学生就在直观、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每个实验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性,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如教学酒精灯的使用时,酒精不超过灯壶容积的2/3,不少于1/4为宜。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要用灯帽将其盖灭,决不允许用嘴吹灭。再如,学习《安全用电》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是导体和绝缘体,但生活中如何安全用电,以及不规范用电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学生的认识并不深刻。通过多媒体软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操作正确,计算机给予提示鼓励;一旦操作失误,计算机对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后果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会引起危害的认识,然后再行进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能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三、多媒体投影的放大作用

多媒体投影仪是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下产生的一种很好的工具。如在教学《植物的花》一课时,要現场解剖一朵桃花。在解剖子房时,我在实验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甚至看到了放大20倍的胚珠。这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相对那种教师一桌一桌地演示要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材料损耗。

四、电脑动画的启发作用

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我有时会选择现成的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此时,FLASH等动画技术就能很好的辅助实验教学,动画技术还可以弥补一些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的模拟实验。如在教学《登上月球》时,用FLASH动画的形式,把人类是怎样乘坐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不但理解了登月的原理,还激发了长大以后也要登月的欲望。再如,学习《日食和月食》时,模拟实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时用FLASH动画的形式,把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展示出来,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12.多媒体辅助生物学教学突破难点 篇十二

笔者总结了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8个难点, 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以突破。

1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利用挂图、模型、课件

1.1 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DNA分子结构模型, 讨论DNA的特点;难点:归纳DNA结构稳定、种类多样的原因。

1.2 难点突破

1.2.1 图文并用, 准确获取信息

通过平面挂图、拼图, 得知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的含氮碱基构成。本处知识采用合理的拼图设计配合板书来说明脱氧核苷酸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关系。

1.2.2 由简到繁, 边学边制作DNA立体模型

看教材的DNA图, 引导学生探讨, DNA分子结构不是一种平面结构, 就此初步明确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 促进学生形成DNA双螺旋结构空间构象。教师通过让学生动脑动手活动, 使他们获得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及双螺旋空间结构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DNA分子如何储备大量遗传信息奠定基础。

1.2.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相互交流, 总结出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

教师可挑选一些不同的学生作品及活动报告, 与学生共同进行分析和讨论, 对照报告上的数据和模型, 使学生对DNA分子的多样性及特异性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真正理解“世界上没有2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DNA就是自己的身份证”等道理。另外, DNA分子的多样性与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适当知识迁移, 为讲授基因的表达埋下伏笔。

1.2.4 多媒体动感演示, 强化理解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学生已经知道DNA是半保留复制的, 而半保留复制机制可通过Flash动画得到形象的演示。该动画将立体与平面、整体和局部结合起来, 阐述了DNA复制的过程、条件、模板等。

2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利用挂图、模型、课件

2.1 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

2.2 难点突破

(1) 细胞膜包含脂质物质。这里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磷脂分子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利用多媒体展示磷脂分子, 结合实物模型讲述其结构特点: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 (见图1) 。

(2) 设疑: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 若将磷脂分子置于水中, 那么它将如何排布?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虚线代表空气—水界面 (见图2) 。

请一名学生用制备好的带磁铁的磷脂分子在黑板上摆出磷脂在水中的排布, 其他学生在下面画出该磷脂分子在水中的排布 (见图3) 。

讲台上的学生完成后, 师生共同评价。同时, 用多媒体展示磷脂分子在水中的立体排列图。

(3) 通过师生共同评价, 指出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知识点。

(4) 用多媒体直观地呈现磷脂双分子结构的立体模型 (见图4) 。

总结:在细胞膜中, 构成磷脂双分子层的磷脂亲水的头部朝向外侧, 与疏水的尾部相对。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5) 多媒体展示。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但是, 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 科学家发现蛋白质并不都是镶在磷脂表面, 还有的蛋白质嵌插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中,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Flash展示细胞膜的流动性 (见图5) 。

3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利用绘图、课件

3.1 确定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3.2 难点突破

(1) 让学生通过预习, 填写表格 (见表1) 。

(2) 让学生通过亲身绘图, 深刻理解物质的3种跨膜运输方式。在完成小组合作绘图后, 笔者用投影的方式把一些画得好的与画得不好的小组图片进行对比展示, 让学生比较绘图过程中出现的漏洞或错误。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物质的3种跨膜运输方式, 又考察了学生的图形描绘能力。

(3) 用课件的形式总结主动运输的特点, 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4 细胞质 (各种细胞器)

4.1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见图6、图7) 。

4.2 难点突破

(1)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工厂一般都由若干个车间和部门组成, 例如:自行车厂有生产车架的车间、生产轮胎的车间、生产刹车线的车间, 还有质检部门等, 一辆优质的自行车是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生产出来的。细胞器就如同一间工厂里的若干个车间, 它们又都发挥着怎样的功能呢?再提问:各种细胞器的形态不同, 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有何特点呢?

(2) 观看录像并总结。

(3) 再次让学生观看课件, 巩固所学知识。

5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5.1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

5.2 难点突破

用多媒体展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经过展示, 让学生找出在此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变化特点, 并绘制各个时期细胞的典型形态。

6 胚胎发育

6.1 教学重点

(1) 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 (2) 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

6.2 教学难点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6.3 难点突破

建议教师按教材最后的内容“课外活动:观察蛙受精卵的分裂”, 组织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观察, 并写下观察记录。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将蛙受精卵的分裂过程拍摄下来。上课时, 卵裂期的特点请课外小组的学生讲述, 并展示拍摄的照片或录像;胚胎发育的其他时期由教师讲述, 讲述时最好运用课件、挂图、模型等, 以增强直观性。

7 三大遗传定律

7.1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7.2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7.3 难点突破

(1) 通过预习, 知道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点拨, 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 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2)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 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的知识点, 从而使学生理解杂交试验法。在此应该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 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教师出示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阅读教材后通过讨论, 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3点出发: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

(3) 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子二代出现的2种性状, 有什么提示?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 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叫做显性性状, 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对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 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 具有规律性 (见图8) 。

(4) 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 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都接近3∶1。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 (后改称为基因) 控制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 如高茎用大写字母D表示, 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 如矮茎用小写字母d表示,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 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DD或dd产生的配子通过减数分裂方式产生的D或d (见图9) 。

由于在受精时,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F2便可产生3种基因组合:DD、Dd、dd, 且它们的数量比为1∶2∶1。由于D对d的显性作用, F2的性状表现有2种类型, 高茎和矮茎, 且数量比为3∶1。

(5)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后对分离定律的实验解释:在杂合子的细胞中,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分别进入到2个配子中, 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

8.1 教学重点

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8.2 教学难点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8.3 难点突破

对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关系和基因本质这一重点, 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予以解决: (1) 强调染色体、DNA和基因是重要的基本概念, 引起学生重视; (2) 配合图示说明染色体和基因间的关系; (3) 对遗传效应的内容要举例说明。

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从以下4个方面予以解决: (1) 运用蛋白质合成的动态画面说明转录、翻译的场所、模板、原料、工具等; (2) 对RNA和DNA的组成进行比较, RNA的种类及每种RNA的功能要举例讲清楚; (3) 注意t RNA的反密码子和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不要混淆; (4) 对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要讲明其用途。

9 多媒体辅助生物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9.1 注意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盲目增大课堂容量又会陷入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模式, 由“人灌”变成“机灌”, 整节课下来, 让学生觉得像走马观花。此外, 课件丰富的画面、文字和语音等信息的快速转换, 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精神不集中, 反而降低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做到让多媒体为教学内容服务, 决不能为使用而使用。

9.2 应与板书结合,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由于实施多媒体教学, 许多教师取消了板书, 上课只动嘴不动手。学生一边听教师讲解, 一边急于做笔记, 往往顾此失彼, 使学生陷入“被动型”学习中, 丧失主动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精炼的文字和图表等方式写板书, 同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9.3 多媒体不能取代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

虽然多媒体可以模拟一些实验, 但它绝不能完全取代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尤其强调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通过做实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学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才能够突破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 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思维, 使生物学课堂教学更精彩、更生动, 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13.作文教学难点与突破 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表述: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理性定位初中作文教学目标 第二、科学构建作文教学序列

第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动机 第四、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夯实学生写作技能

第五、修正对作文评改的认识,强化评改的落实与评

作文教学现象面面观

1、随意式:作文指导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想写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2、功利式:不考虑学生的写作实际和生活实际,从七年级就以中考考场作文的要求作为写作指导的主要的衡量标准。

3、生态式:按照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写作,作文之前没有深入的指导,作文之后也只是以简单的分数加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是随其认知水平的提高而自然改善。

4、碎片式: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文本阅读的示范功能,展开针对性的片断训练,但是训练点之间缺乏关联性与综合性,学生习得的写作技巧呈碎片化的形态不能为其综合表达所用。

一、理性定位作文教学的目标

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明确价值取向;第二、科学设定水平到达度; 第三、关注个体差异,实现有差别的共同提高。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引导学生了解并能够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表达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

3、指导学生在评改过程中不断提升其写作能力;

4、引导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写作视野。

二、科学设置作文教学序列

作文序列化教学: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阅读教材为典范,使阅读与写作贯穿起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坡度地进行写作指导训练。

作文并不仅仅是客观生活的反映„„日有所见,耳有所闻,未经情思的同化,不在想象中按照文体的规范排异、重构,形成贯穿首尾的主旨,只能是产生杂乱无章的罗列现象的流水账。

——孙绍振

横线:即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年级教学目标及学习实际,力求设置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作文专题训练。

七年级——简单的记叙文,即一事一(情)理及写景状物类写作指导

八年级——较复杂的记叙文:寓情(理)于事及托物言志类写作指导+简单说明文 九年级——复杂的记叙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言志,并能限时完成高质量考场记叙文+简单议论文

纵线:即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提升美化四步。七年级——围绕主题快速选材并组材 八年级——表达技巧的灵活运用

九年级——则侧重立意的深远和语言的提升美化 双线结构序列教学模式——记叙文写作序列教学示例 七年级:

横线目标: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即:一事一情理+写景状物类写作指导 纵线目标:

1、审题立意:在叙事、写人、绘景的基础上,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2、选材:

1)扣住主题选择恰当的事件 《走一步再走一步》 2)扣住景物特征选择典型素材 《春》、《济南的冬天》

3、组材:《走一步再走一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春》等 1)侧重训练“起承转合式”“并列式”的素材组合方式

2)指导学生以(变化的或不变的)心理活动为线推动文脉发展 3)指导学生能根据中心的需要对素材进行详略处理

4、提升美化

1)通过观察事件,抓住六要素完整清楚地叙述事件,并能运用动作、对话、心理等综合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走一步再走一步》、《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

2)通过观察景、物,抓住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景物描写。《春》、《济南的冬天》

3)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皇帝的新装》、《夸父逐日》等 八年级

横线目标:能写较为复杂的记叙文,即寓情(理)于事+托物言志类 纵线目标:

1、审题立意:在记叙和描写基础上,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突出主题。

2、选材:体会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力求选择不与大众雷同的生活素材以突显文章中心。

3、组材:1)侧重训练双线结构、插叙、倒叙、对比等素材组合方式 《背影》、《蜡烛》、《春酒》等。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寓意 《雨之歌》、《海燕》、《爱莲说》等

4、提升美化:1)运用细节描写丰富文章内容。《背影》 2)过渡句、主旨句的提升美化。《春酒》、《我的母亲》等 九年级

横线目标:能写复杂的记叙文:即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言志,并能限时完成高质量考场记叙文。纵线目标:

1、审题立意:1)根据题意选择最恰当的文体2)紧扣题目,确定明确、新颖、深刻的主题。

2、选材:体会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力求精选生动鲜活的材料、感情充沛的材料、底蕴深厚的素材突显文章中心。

3、组材:1)侧重训练抑扬结合、伏笔照应、环境渲染、首尾呼应等素材组合方式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等 2)变换视角写景叙事 《孔乙己》、《谈生命》等

4、提升美化:1)细节刻画中词语的锤炼,力求细腻动人。2)过渡句、哲思句的打造,力求优美典雅。温馨提示:

作文序列教学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地域不同、学情不同,作文教学的序列结构也会各不相同。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适时调整,以期完善,避免教学指导的随意性或教条化。

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动机

写作兴趣是一种写作能力,而且是写作第一重要的能力!(马正平)

1、巧用多种媒介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借助文本中的名著阅读诱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向往之情。2)开设阅读课程,展开读书漂流活动,并适时开展读书沙龙

3)引导学生轮流写班级日志或专题日志,借助班级网络平台发布 4)不定期开展影视文学的欣赏及社会实践活动

2、借助多种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1)设置佳作上榜激励机制;并借助班级网络平台,与家长及时分享 2)构建分层评价模式,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能力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

3、体验式作文教学指导,是触发学生写作动机切实有效的途径之一

1)实践情境体验 2)创设情境激发

1)实践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 四个步骤:

第一、确定写作专题及写作方向 第二、指导学生展开实践观察与体验

第三、展开口头交流与分享,教师二次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着力于书面表达,侧重写作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1)实践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示例:

专题训练点:赏读《紫藤萝瀑布》,借鉴其托物言志的写法作文。情境体验指导:

a、首先在赏读文本的同时推动学生观察身边带给你深刻感悟的景或物,察其形,读其心;

b、文本赏读完成后展开观察成果的交流分享,着力于引导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内化为富有哲思的感悟;

c、最后展开书面表达和作品交流。习作共赏——实践情景体验式作文教学

观察对象:教室外角落里的一丛铁树 观察步骤及成果分享:

习作展示: 《绿光》 襄阳市第41中学 七(1)班 王问樵

寒风中,一丛丛翠绿的铁树,显得格外引人注意。

一束束铁树叶整齐地排列,齐齐的向外绽开,宛如一簇盛夏的花朵,让人暂时忘记了冬天的存在。日光下,那翠绿变有深有浅,仿佛在流动,在闪耀。一阵风吹来,那团翠绿断断续续的泛起微波,发出“沙沙”的声响。声响中,似乎带着一丝对寒风的挑畔。

走近些看,千万根细针般的铁树叶,密密的交叉排列,像一支巨大的船队,一起驶向它们想去的地方。我伸出手,想摸一摸铁树叶,可它们一个个展出的叶尖,形状不一,看起来都很锋利,好像在警示人们不要靠近,我又缩回了手。只是静静地观望,那带着盛夏气息的翠绿,仿佛在尽情欢笑,笑容闪着光,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生命的喜悦„„

察其形(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有层次地生动描写眼中景)

多么熟悉的绿光啊!哦!这几棵铁树是从校门口的迎宾花袋中被移栽到这个角落的。那是的它们,每天享受着赞扬的话语,爱戴的目光,早晨初升的太阳,也正对着它发光;地下肥沃的黑土也在催促它成长。而今,它在校园里的一个僻静的角落。干黄的土壤似乎没有多少养分。而且只有在傍晚的夕阳中,才能接受阳光迟来的问候。但即使如此,它们似乎还是原来的摸样。看起来依旧是那样充满热情的色调。仿佛有一种力量,指引着他们。

我又小心翼翼地伸出手,避开叶子的尖端,不冒犯他们,摸了一下铁树叶。坚硬中带着些韧性,里面仿佛包含对生命的执着。对,或许就是这种执着,使它们没有停止过在生命长河中航行的足迹吧。我久久地凝望着„„内心感到这些天从未有过的轻松,愉悦。

读其心(了解铁树的习性特点+生活经历,触动景中情)

从小学到中学,从一个儿童到一名少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曾经的我,几乎干什么都比别人更胜一筹,现在却只是和别人并肩同行,有时还有些吃力,加上越来越繁重的学习任务,跟小学同学日渐少去的问候,甚至开始有点麻木„„然而铁树,离开了它曾经熟悉的环境,却依旧光芒闪耀!一瞬间,我蓦然发现自己原来丢失,遗忘了这么多。我丢失了原属于自己的光芒,遗忘了曾执着的自己的梦想啊„„

此刻,铁树坚定,执着的绿光,仿佛照亮我明天的道路,我不觉满含热情,对明天充满了期待!

悟其理(链接个人生活实际,借助联想与想象,升华为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感悟)2)创设情境激发式作文教学

根据写作专题训练的要求,教师设置情境,带动学生在预设中入情、学法、表意习作共赏——创设情境体验激发式作文教学 案例分享:《盒子里的秘密》

专题训练点: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创设的情境体验中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不仅掌握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多种方法,更在情境探寻中获得一份成长的动力与思考。

情境创设:以“说说有关盒子的事”情境导入,整堂课以猜盒子(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看盒子(间接透视人物内心活动)——开盒子(综合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悟盒子(收获盒子里的秘密)为线,扣住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步推进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学法指导及习得表达,双线并行最大程度实现作文教学有效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

习作共赏——情境创设激发

(一)盒子里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秘密啊!教室里刚刚还喧嚣的声音骤然消失了,大家仿佛随着这一个个盒子,走进了一个沉寂而又灵动的世界。我的心也被深深地震撼着:那个空空的盒子啊,我似乎听到它在我的耳边吟唱——空即是无形,无形即是无限!是啊!在这无限的空间里,既可以承载逝去的点点滴滴,也将包容我未来的分分秒秒。空空的盒子里,有的是回忆,有的是希望!

(二)盒子里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秘密啊!静静的,我只能听到老师娓娓道来的话语和我们一张一合的呼吸。转动的笔停滞在拇指与食指的间隙,似乎也在聆听盒子里的秘密。我的心也被深深地震撼着:那二十颗乳牙啊,一颗也不少!我能想象妈妈在拾起它时的眼神,一定是满满的期盼和幸福。而今我已经成为朗朗少年,妈妈,亲爱的妈妈,是您诚挚的爱陪我度过了成长的风雨,您的孩子从心底里感谢您,爱着您!

(三)盒子里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秘密啊!教室里好像一下子被时间老人凝固了一般,刚刚还在为小乌龟逗笑的同学们,这时却收起了脸上的嬉笑,现出一副沉思的模样,好像在追忆着什么。我的心也被深深地震撼着:那个可爱的小乌龟啊,我怎么会忘记你,你是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陪着我度过了多少烂漫的时光。在你那里,安放着我已经逝去的童年,更有我对快乐的珍惜„„ 温馨提示:

体验式写作指导是最能触动学生写作动机的方式之一,但是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不断增强,实践教学中要预防为了体验而体验。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最真切的情境,善于在琐碎而平凡的日子里品读岁月的韵味,才是王道!

四、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夯实学生的写作技能

1、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建立写作材料库

1)储言:引导学生去积累教材中那些经过时间证明了的优美典范的语言,以备写作时化用或模仿,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2)储情: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优秀人物事迹进行搜集整理,使学生们的材料库得到充实,写出的文章才能更具感染力。

3)储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朱元思书》——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状物 *《孤独之旅》和《智取生辰纲》——环境描写的渲染与烘托

*《孔乙已》——选取新的视角来处理一些常见的题材,使作品“陌生化” *《老王》《台阶》——从动作、神态等方面去细化语言,从而使突出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

2、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能力

1)及时迁移仿写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朱熹

*对于处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学生要有“具体写作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语文新课程标准》

*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茅盾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 ——叶圣陶 *习作共赏——及时迁移仿写

童趣

襄阳市第41中学七(1)班 张佳慧

我家附近有一个小花园,叫做翠竹园,那儿是我儿时的乐园。

不必说素雅的小亭,高大的香樟树,憨态可掬的石熊猫;也不必说飞蝶在花丛中贪婪地享受着花香,麻雀在枝头哼着小曲儿,机敏的蚂蚱“嗖”的一声从草丛中跃起。单是那个无人打理的水池便充满了乐趣,在长满青苔的假山周围时不时有一两条鱼儿游过,一会儿来到池边一会儿钻进石洞,看得我心里直痒痒。

夏日的黄昏,带上爸爸自制的鱼竿,再偷上一块外婆刚买回来的奶香馒头,到翠竹园里去钓鱼,一定会使你忘记夏日的酷暑。

来到翠竹园,站在水池边的石阶上,揪下一块还冒着热气的馒头挂在钩子上便丢进水中。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涟漪,馒头甜甜的香气好像也随着涟漪四散开来。池中的鱼儿着了魔似的,顺着香气游到了水面,不一会儿,便有四五条鱼儿在馒头附近游来游去,有的似乎还有些犹豫,有的则不管不顾地一头就撞了上来。而我则在岸上满怀期待地暗笑着:饥不择食的傻鱼儿啊,我在这儿等着你哦„„就在这时,一条鱼咬住了馒头,殊不知那里藏着鱼钩。"哈哈哈,上钩了!上钩了!"依稀记得那是一条身披黑银色鱼鳞的扁平扁平的鱼,虽然不大,但我的心却被填充得满满当当。可仅仅一方小水池又怎能满足我儿时那颗贪玩的心呢?

水池右边是一道狭长的走廊,上面盖满了肆无忌惮地生长着的藤蔓,挂着长藤荡秋千是我们屡玩不厌的游戏。每到闲暇时光,和一群小伙伴一起,登上走廊旁的高台,一个个心中都充满了似乎将要进行一次冒险似的激动,大家都跃跃欲试,我也站到了高台的边缘。伸手拽住一根貌似较为结实的藤蔓,然后紧紧地握住它,紧接着再向前迈上一步,轻轻一跃,一时间仿佛成了轻功了得的侠女,腾空而起,"飞"过了“万丈深渊”,而后稳稳地停在地面上。虽然过程只有几秒钟,但其中的惊险、刺激和成就感却在我们的笑声里不断地漫延开来。我们一次次登上高台,一次次地抓住藤蔓荡了下去,笑着、闹着,直到藤蔓那碧绿的叶片上映射出夕阳金色的光芒„„

如今的翠竹园已经被一把沉重的铁锁锁住,稚气的童年也似乎沉睡在了我的记忆里,只是那快乐幸福的味道却常常在我的心头萦绕„„ *温馨提示:

a、模仿习作的训练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更要重视方法的点拨

b、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训练 2)深入探究续写

*《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命运发展 *《皇帝的新装》——皇帝游行结束后的故事发展

*《羚羊木雕》——“我”与万芳第二天在学校见面的情景 *习作共赏——深入探究续写

深入探究《孔乙己》,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孔乙己爬到了所谓的住处——一座破庙,他倚着墙角,从烂草堆中翻出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捧在手里,凝视着它,若有所思。夜幕低垂,气温骤降,孔乙己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不知何时,夜空中扬扬洒洒飘起了雪花。当人们再看到孔乙己的时候,他已经僵卧在墙角,长衫还在那僵硬的手上,嘴角仍浅浮着一丝早已凝固了的笑容。没有谁能知道,也没有谁想知道,孔乙己在离开这让他饥饿而寒冷、让他充满向往却又畏惧的世界的一刹那会想些什么,只有那定格了的笑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着什么„„ 3)利用留白扩写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的绿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4)巧妙转换改写

*《最后一课》——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 *《皇帝的新装》——变顺叙为倒叙来写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把诗歌改编成故事 5)情动辞发悟写

*《丑小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对丑小鸭形象的认识 *《敬畏自然》——谈谈对环保的认识

*《羚羊木雕》——评析一下“我”与“父母”谁是谁非 6)巧借飞白补写

*“飞白”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笔法轻重的运用,留下几丝空白,创设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针对不同的写作技巧训练点,隐去相关片断,引导学生尝试补充

3、重视诗歌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1)现代诗歌仿其形,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魅力

何其芳《秋天》节选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仿写:

秋天(蔡辰宇)

惊醒了/林间/酣睡的鸟儿,嬉闹声/悠悠地/浸出山林。丢下/手中熟透的/金果,拖着/疲惫又满足的/身体/卧在/乱叶中。秋天/徜徉在孩子们的笑声里。仿写:

《秋天》(谢晓晓)秋风淘气地穿梭着

似乎惹醒了那些昏昏欲睡的黄叶 乘着金灿灿的光旋舞着落在地上 挤在一起又安然地睡着了 秋天/摇曳在斑驳的树影里

2)古代诗歌演其意。重在引导学生在演绎中体味诗歌的构架与意境,提升其对语言的感受力及对生活的思考力

*习作共赏——古代诗歌绎其意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古诗今绎:与作者对话,以第一人称演绎词人情怀。大漠•秋月•不眠夜(余兴梓)

大雁不失优雅地掠过暗黄的天际,秋天,已在眼前;

黄沙不留痕迹地抹去时间的残影,今夕,又是何年?

四面号角撼地般响起,我独坐城楼之上,面对斜阳,斟酒一杯,饮下这荒芜大漠。戍边已久,看尽了无数次这样的日落,心中却是愈加不能释怀:遥望远去的雁群心田间隐隐牵扯着故土的思念;然而城楼上摇动的大宋旌旗,盔甲的寒光,利剑的锋芒却时刻在提醒着我的使命,西夏人豺狼般的野心也不允许我有片刻懈怠。

日暮已逝,明月初升。羌管悠悠,秋霜满地。

我缓缓放下酒杯,抖落身上沙尘,回到了榻前,除去厚重的盔甲,偶然扫见镜中的自己,双瞳已染上浑浊的杀气,面颊被无情的沙尘雕刻得棱角分明,鬓角也不知何时冒出了几根银丝,仿佛岁月拉的琴弦,一触便可听见往昔的回声。睁眼,耳边是铁蹄的铿锵;闭眼,脑海中亲人的别离。思家,怎奈马蹄难跨江河;忧国,惜乎只手难以托天。

明月如钩,牵绊着我前进的脚步;秋风似刀,撕裂我落寞的胸膛。

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3)以诗歌的形式悟读文本,侧重于指导学生以哲思的语言表达对文本及生活的感悟

五、修正对作文评改认识,强化作文评改的落实与评价

*杨万里改文章:

1951 年秋天,赵树理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太行山,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村里有个小青年写了一篇文章让赵树理指导。赵树理看了一遍说:“你先改一次,明天让我看。”第二天,小青年把稿子改好,送给赵树理,他看了一遍,说:“你再改一次,明天送给我。”第三天,小青年又把稿子改好了送来。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四天,小青年再次将稿子送给赵树理,他看了微微一笑,说:“你改的有门路,再改一遍。”小青年应声而去。第五天,稿子再次改好,赵树理夸赞道:“你的耐性真好,再改一遍,行吗?”第六天,赵树理满意地说:“好了,弄个信封,把它寄到《山西农民报》去。”小青年对赵树理说:“你光叫我改,改,改。你是大作家,那么多写作经验为什么不给我讲一讲呢?”赵树理说:“我已经把我的真经全部传给你了。

专家言论: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2)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应该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的习作和反复修改中悟出写作的规律来。”

1、修正对作文评改的认识 *探究结论

1)许多文学精品都是在反复修改中锤炼出来的。可见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2)写作者是作文评改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推动与促进。

2、细致深入地展开学生作文修改指导。

1)抓组织落实 2)贯彻批改原则 3)教给批改方法

3、加强作文评改的落实与评价

1)坚持学生作文互评互改、教师面批、学生反复修改相结合的做法才是最切实有效的方式。

14.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十四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句话体现出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高度重视,的确,就学校而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而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已下是本人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突破重难点的一点体会: 一.直奔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

直奔重点,辐射全文这样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学生有了读书、思维的自由和空间,便于长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琐的分析,更避免牵着学生,使之完全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以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整体感知出发,再联系上下文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学,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质疑问难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至于为了时间的流逝而满脸是汗,满眼是泪么? 由这一个句子出发,辐射全文,联系上下文去读书,去品味,正所谓一句引动全文。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抓住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是变填鸭式,灌输式,注入式为启发式,探究式,发现式的有效的教学设计。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口授来反复说明阐述文章的重难点,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静为动,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事物很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运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仔细地观察,所以无从领略到火烧云的神奇的美。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我事先请美术老师画出各种颜色的火烧云,然后用电脑把二者合而为一,并制成动画效果,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通过电脑屏幕观看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由红通通到金灿灿,到半紫半黄,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状也在悄悄变化着:开始像马,接着变成了狗,狗又变成了狮子这样,把呆板的课文内容变成了颜色绚丽、充满童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朗读欣赏之余体会了火烧云变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又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对于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学生较难体会,对于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也难以理解和想像。如何解决这二方面的问题呢?教学时,我借助图片、录音、影视等合而为一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强化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前所产生的一美一惨、一爱一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首先,借图画想像。我先出示画好的由星星、月亮组成的彩色简笔画图片,让学生理解众星拱月一词,再出示圆明园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弄清圆明三园及周围的分布,分清哪是月哪是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图想象,以体会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其次,借音乐想象。第三自然段具体写了圆明园各处著名的景点,我让学生在图片欣赏之余配乐朗读,使学生边听边看,随着乐声到了喧闹的买卖街、泉水叮咚的山乡村野、高大壮观的西洋楼这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了圆明园景观的辉煌,心中又怎能不产生热爱之情呢?最后,借影视想象。主要是让学生看看侵略军怎样抢掠、毁坏这座艺术殿堂的电影片断,加深对侵略者野蛮、强盗行径的认识,内心升腾起无比的仇恨。这样,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感知教材,显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的感情行到了升华。

可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只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小语教学的契合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就会变得顺利。

15.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政治教学效率 篇十五

一、明确教学目标, 合理利用教学手段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根本, 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在网上搜集有价值的资料、图片、视频、音乐时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不能为增加政治课堂的趣味性而盲目使用。例如学习生产与消费这个知识点时, 笔者搜集了相关图片, 从家庭中最常见的商品———汽车谈起。笔者搜集了外国品牌的汽车图片并作了简单介绍, 又列举国产轿车图片———红旗、奇瑞、吉利等, 从而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设问:“古代的帝王能不能乘坐轿车呢?”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结论。笔者继续引导:汽车为家庭出行提供了便捷, 刺激了家庭对高品质的品牌汽车的追求, 引发自驾游的热潮, 促使汽车行业发展迅速, 刺激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 使得我国轿车生产与国际接轨 (展示我国吉利汽车收购国外沃尔沃品牌轿车视频) 。在知识点讲解后要求学生讨论并举出生活实例, 从而使学生深化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

二、正确处理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师、学情、区情和教学方法等, 各个部分各司其职但又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有效地将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学情、区情等相联系, 能够使政治课既实现了知识能力目标, 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高一必修二《新型的民族关系》一课中, 可以以学生身边实例、新疆区情为背景, 搜集典型的援疆的重大事件, 如援疆工作会议视频、习近平主席来兵团考察等视频, 通过杰出的援疆成果来讲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 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多媒体内容, 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合理利用资源,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师搜集资源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学生获得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 而且他们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分析现实生活。例如笔者在讲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时, 提前让两个学生课前搜集了有关亚太金融危机的资料, 泰铢一夜之间的贬值对整个亚太地区造成重创。两个学生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中一个学生还将搜集到的一些图片做成幻灯片来进行讲解, 不但生动而且深入浅出, 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与兴趣。通过这样的多媒体教学,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学习企业的经营时, 笔者搜集了杭州娃哈哈集团的发展历史的有关视频进行分析, 引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要素有哪些。书本上罗列出来的只有三条, 出乎笔者意料, 学生总结出来有十三条, 如与国际接轨、员工素质、企业文化、产品售后等。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就来自于此, 他们立足当地实际, 亲自走访了纺织企业———华孚, 并进行了深入调研, 实现了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

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还发现多媒体教学虽然会提到知识结构或重点例题, 但稍纵即逝, 不易把握, 对此我们就必须借助传统教学工具———黑板。这样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 便于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对于典型例题的分析可以在多媒体中, 但是答案的书写可在黑板上, 这样更能够帮助学生掌握。

一堂好课关键不在于形式上的完美, 而在于学生掌握、理解效果上的完美, 只有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有效地突破教学目标, 条理清晰, 重点明确, 才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效果。广大政治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把握、钻研, 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在政治教学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够使课堂更生动、内容更丰富, 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多媒体教学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 正确处理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合理利用资源, 同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才能提高政治教学效率。

上一篇:汕头大学教师下一篇:好心情的日记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