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2024-12-0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共15篇)(共15篇)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在今天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我们应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确保鄱阳湖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永保“一湖清水”。

九江拥有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三分之二的水面,生态环境好,但经济形势严峻。九江市委明确提出“为争得应有地位而奋斗”,反映了九江人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强烈愿望。通过改善九江的投资软硬环境,前来九江投资的项目渐渐多起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显现。九江决策者认为,要汲取一些地方先牺牲环境后治理的教训,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造福湖区人民。

造一片青山,保“一湖清水”。江西境内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5大河水最后都将流经鄱阳湖,过长江入大海。要想湖水清澈,就必须从源头上治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江西通过生态保护、退田还林、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实施,5大河流泥沙含量和流入鄱阳湖的泥沙总量总体呈逐年递减之势。

处理污水垃圾,保“一湖清水”。为解决农村垃圾污染湖水的问题,应在全市构建起一个农村垃圾集中回收处理体系,形成中心城市和城镇、乡村三个层面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到目前,全市所辖县(市、区)均已开展了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所辖的207个乡镇均已建设乡镇垃圾填埋场并投入使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九江加速推进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所辖16个县(市、区)和工业园区全部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场,明年上半年全面完工,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拒绝污染项目,保“一湖清水”。近年来,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始终把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引进一大批能源、农业、林业、渔业和旅游业等重点生态项目落户鄱阳湖地区,而那些想进来的高污染工业项目在环评时就被一票否决。现在的鄱阳湖依然是天蓝水碧,聚集全球95%以上的白鹤种群每年都在鄱阳湖湿地保护区安然过冬,以水禽为主的物种多样性在鄱阳湖得到有效保护和扩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我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从全国大局着眼,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也是顺应时代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走新型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历史机遇气,我们应力保鄱阳湖湖水清澈,为实现生态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二

关键词:生态观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江西传媒,传播

在“经济区”前冠以“生态”之名这在全国尚不多见。足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位之不寻常。然后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受各种观念、行为的浸染影响,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至今仍较淡薄、模糊。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大力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势在必行。本文拟就生态反思与生态文明观的缘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生态观念传播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性作一探析。

一、生态文明观源于欧美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反思

由于历史上长期受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观念的影响,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并以自然界的“主人”自居。人的主体地位被各种贪欲挟持和放大,自然界被当成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欧美工业革命后,虽然积累了大量资产,丰富了物质生活,但这不啻为自然与环境的劫难。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

尤其20世纪,从实证科学发展而来的技术力量和手段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试图创造和解决一切问题。凭借技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劫掠,使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物种灭绝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这种被称为“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的技术思维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们深刻的反思和批判。[2]相继,一些欧美国家有识之士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不断反思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1962年,美国学者莱切尔·卡逊以“万物复苏繁茂生长的春天走向寂静”的深刻寓意,通过大量环境污染案例的分析,对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并指出: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3]

罗马俱乐部借助系统力学模型理论研究“全球均衡状态”的变化,进而提出了“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增长的极限”说。[4]它警示世人要关注地球的承载能力。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依据著名的熵定律所生发的新物质“世界观”,考量了社会生活各方面,尤其是对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及能源政策提出了发人深思的批评。作者还认为科技“提高了我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因为要维持我们的文化模式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自然界的能量是大大增加了”。[5]英国大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积弊忧心如焚。他远见卓识以富有生态哲学意味的“文明生物圈”的理论哲思,给面临何去何从的人类以深刻的训示:“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6]

自然资源消耗的模式和速率是与经济、社会乃至军事增长的方式密切相关。无限度地开发和不可持续性的增长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浩劫并酿成环境和社会灾难。“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频发的自然灾害和触目惊心的各类环境事件,巴西前环境部长对此曾疾呼:“现代工业社会是一种疯狂的宗教。我们正在铲除、毒害、摧毁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统……好像我们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代。如果我们不从心理、心灵、见解上做一番彻底的改革,地球将像金星一般变成焦炭而死亡。”[7]这绝非危言耸听,人类期待着“从心理、心灵、见解上做一番彻底的改革。”

于是乎,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次召开了“人类与环境会议”。会议诞生的《人类环境宣言》第6条呼吁世人:“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协调地实现。”随后1983年,诞生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主张。上世纪90年代后,又催生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由此,生态观念是人类对自然与社会深刻反思而生发的精神成果,因其体现了人类文明意识的觉醒,所以往往又被称之为“生态文明观念”。

曲格平先生曾将其内涵界定为:广义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基本准则,建立新型的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制度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狭义上“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不论广义还是狭义角度,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8]由此,笔者认为生态文明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等、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与生态蒙昧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生态观念的升华。

二、生态观念天然地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及形态中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进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使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这得益于中国古代圣哲先贤对天、地、人高妙的智慧了悟。从《易经》到先秦诸子百家,“天人”之辨深深地根植于传统观念及形态中。

道家老子力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秉持“无以人灭天”,“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乘物游心”的超然之态。儒家孔子赞言:“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尊崇天地万物“生”的意义,并陶然于“山水”之“乐”;孟子崇尚“上下与天地同流”,倡导“仁民而爱物”。儒典《中庸》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精辟概括生态系统观。禅宗不仅奉行有情众生平等,而且尊崇山水草木的佛性。所以中国古代各派思想并不把自然界作为人之外孤立的客体来审视,而是与人浑然融于一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建筑,乃至天文、历法、中医药、武术、养生气功等文化形态,无不包蕴着“天人合一”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由“天人合一”化生人与天、人与人和谐相生的农耕文化模式,以及以义取利、以德御财的生存智慧。这一智慧透射出东方朴素的生态观念。相反“天”、“人”分割,则生出人对自然“征服”欲,这有可能会延伸到人与人的争斗乃至国与国的战争。可见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念既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念,又体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观念,是生态智慧和生存智慧的完美统一。

钱穆先生晚年曾认定“天人合一”观“把热爱土地和保护自然融入传统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他认为“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9]这就是第一部分所陈的各种反自然的文化败象。

在生态危机的当下,国人应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观念,并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念。

三、生态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根本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鉴于各国生态建设理念与经验,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国策。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理念之后,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这进一步深化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中央对生态和谐的高度重视。

江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10](以下简称《规划》)指出“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规划》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加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尤其是“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同时,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孳生繁殖,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述矛盾问题既凸显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举足轻重的地位,又反映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的紧迫性。因此《规划》强调要从保护生态入手延伸到环鄱阳湖地区的各项综合性建设;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江西“绿色”崛起和跨越式发展。从“清水”、“绿色”、“生态良好”、“文明发展”这些关键词中,不难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根本。脱离或是偏离“生态”建设这一根本的建设都会成为“无本之木”。

四、生态观念传播关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由于庞大的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压至今还未消解,加上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我国原本较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损伤,在国土、水、生命健康和生物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江西省生态状况也不例外。据规划区建设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一是全省水土流失严重,面积3.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1%,占山地面积的35%,土壤侵蚀总量达1.65亿吨;二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物多样性锐减,如湖泊萎缩、河床抬高、调蓄洪能力减弱、天然林退化、生物物种消失等;三是全省因矿山弃土泥沙造成危害的农田面积达260.3平方公里,损失库容864万立方米;四是农村水源污染日益加剧,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导致农副产品的安全质量下降。”[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集纳了江西省将近一半的人口,创造了全省将近三分之二的财富。如果不跳出现有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状况如不加以整治改造势必会影响和制约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举措既顺应了省情与国情,又顺乎了民意。

但要将蓝图化为现实,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美国生态思想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12]通过第二部分的论述已经明了生态观念原本就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形态之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我们应当挖掘民族原有的生态文化记忆与积淀,并加以传扬使之升华。

“知行合一”;知而行,行更知。要使广大干部群众由浅入深认同生态文明观念,并化为自觉行动,笔者认为这是文化观念传播要解决的问题,某种意义上关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兴废成败。因而《规划》提出要“以培育生态文化为先导……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要“引导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良性发展的关键。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受片面政绩观的驱使,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导致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虽然《规划》富有创见地提出要“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但是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除加强学习教育外,重要的是要改进政治监督制度并创新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列宁有句经典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对于广大群众,笔者认为要按《规划》的要求“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培育生态文化”,要“大力普及生态理念和生态意识”,“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和传播媒介是有效的途径。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中长期的生态教育规划。这其中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今年3月江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的宣传;要尝试以创建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多种形式,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生态保护与治理,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生态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其次,要把生态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从小学至大学都要开设相应的生态课程;不仅如此,还要对工矿企业人员进行生态观念和生态素质的教育,使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到人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并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最后,还要重视民间力量对生态宣传教育的作用,必要时适当给予支持,以确保生态教育与实践长盛不衰。

伴随人类社会实践诞生、发展并壮大起来的传播媒介,在当今高科技的助推下,愈发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多种社会功能。它往往会起到凝聚人心、集中民意、树立正气、鼓舞士气、引导舆论、营造氛围等传播功效。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程中,江西传媒有义不容辞的传播职责。至于江西传媒如何发挥职能,笔者将另行撰文,此不赘述。

总之,观念是行动的前奏。生态文明观已成为国际间的共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对原本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形态中的生态观念,应当加以传承并升华,使之成为生态观念的自觉。生态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之根本,脱离或是偏离这一根本的建设都会成为“无本之木”。切实做好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关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局,其意义不容低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欧同力,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美]莱切尔·卡逊著.吕瑞兰译.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4][美]丹尼尔·米都斯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美]里夫金,霍华德著.吕明等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美]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徐波,等译.人类与大地母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曲格平.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J].人民论坛,2010,(1).

[9]钱穆.中国文化对未来人类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2,(4).

[1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N].江西日报,2010-02-22.

[11]黄勇,刘加夫.江西省情透析与发展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三

关键词:电大教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学方针

2008年3月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在召开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新闻发布会成为“两会”前期的一个新闻焦点。江西省委、省政府向海内外隆重推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這种大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作为全国最大规模的电大教育理应为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电大教育现代远距离的开放教育系统为人数众多、各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1.在“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距离教育系统中,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696所市级电大和1600多所县级电大组成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广播电视教育网,为人数众多、各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怎样把江西的教育搞上去是关系江西未来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电大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可以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生态优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第一原则。

2.按照政府的初步规划,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都成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提升的推动核心。这些现代化的生态经济与过去传统经济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态经济是智力经济,是与周围的环境共生共存的,是发展具有依靠知识智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保经济。

3.由于电大教育的庞大规模和灵活的办学方针,以及电大充分利用经过几十年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师资队伍、技术队伍和研究队伍,为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提供服务,把全国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带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且可以为经济的不同领域适时地作出调整。

二、电大教育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为办学方向和办学方针

1.江西是中国中部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由于江西的地理历史原因,江西的经济发展在中东部显得有些滞后。在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普通群众的教育也主要通过电大教育,对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村庄环境等一些专业的知识培训,群众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认同度也就高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也会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农村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试验的成败。

2.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工的培训,而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可以为各类从业人员增添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提供适时有效的教育服务。当前,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的特点和需求重视不够,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农村实际脱离的现象,为第一产业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因此,电大远程教育在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中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农村和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然后积极推进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

3.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要采取配套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应用、职业需求,还要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鄱阳湖地区的实际,整合电大远程教育系统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课程教育资源。

当前,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已取得很大成绩,电大教育为我们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电大已将农村边远教育作为远程教育发展的重点,并积极往下延伸和拓展。

三、电大教育教学系统中把家庭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个人从学校毕业后便逐渐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时间或其他原因很少人会主动地再去接受教育,一些基层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在规划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和工作及社会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再去接受教育便会有种切身的感受。到过江西的人都会被鄱阳湖秀丽的风景所吸引,这和一些地方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污染河流、破坏植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后劲。

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后感 篇四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的北部,是江西的母亲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属于世界的“生命湖泊”。

鄱阳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水质量最好的湖泊,呗誉为长江中下游的“天然调节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鄱阳湖的保护和治理,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立足与江西的独特的资源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大战略举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于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为了突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并不排斥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既保护绿水青山,又促进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既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将生态系统等自然科学概念引入以一定行政区域为界的社会科学领域,运用生态经济的原理和系统工程进行研究,探索这一复合系统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的途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有利于:

(1)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助于

推动产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2)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

临的重大困难。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索大湖流域治理、保护、开发的新经验,有助于保护“一湖净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

性,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助于培养长江中欧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

区“三个基地,一个关键”的战略目标;

(4)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广生态文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应有贡献,有助于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

济合作交流提供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机遇:国内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的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式成为新的优势。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一流的空气、水质、生态、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机制,就是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使江西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环境更优美,造福子孙后代。

09机电一体化

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五

助资金的报告

上饶市环保局:

工业园区于2005年3月规划建设,总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启动区块11.6平方公里(已形成一区三园格局)。2006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审核通过为省级开发区,以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发展目标,努力建设以新能源、五金机电、新型建材、粮食食品加工、纺织鞋服等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型工业新城。至目前,园区批准入园项目197个;开工投产企业113家,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67亿元,同比增长42.26%。

为认真贯彻关于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生态化建设的精神,促进循环经济和创建生态试点园区的有关精神,江西鄱阳工业园区于2010年6月启动了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单位的工作,二年多来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编制方案。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项经费,借调招聘专门人员组成“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生态环保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同时在省环科院的指导下,编制了《鄱阳工业园区生态园区建设规划》。将用规划指导生态园区建设。

二、积极制定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推动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其它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效推出,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优生态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全力推进生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生态化建设与改造方面,投入6000万元建设日处理1000吨的电镀污水集控区,以解决园区内企业需要表面污水处理的达标;总投资3500万元的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将拟定7月下旬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抓好道路配套雨污管网、集中供热和天然气管网的铺设;环境建设方面,改造生态景观湖、沿道生态带,做好河道保洁、清淤,加强道路绿化。鄱阳工业园区围绕生态,做足文章,已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园区初具雏形。

园区已经先后累计投入10亿元,确保了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工作的全面展开,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为了扎实推进下阶段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工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赣环科字〔2012〕7号《关于申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补助资金的通知》文件精神,工业园区特申请专项补助资金,请给予解决,并大力支持为盼!

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六

一、先导产业的选择

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先导产业就是那些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很高,可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产业。它们对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起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代表着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先导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作用,自然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行业增长速度超过GDP,并且保持持续增长。

2、对国民经济的未来走向影响较大。

3、是财富积聚速度最快的行业。

4、市场潜力大,处于规模快速扩张的成长期。

5、产业关联系数大、技术联带功能强。

根据上述特点提出一些产业,并根据鄱阳县实际情况分析上这些产业的优势、可行性和前景,并结合本部门提出一些意见。

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七

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 (SSIC) 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五地对1000人所作的专项调查可知, 旅游商品的特色是影响旅游者购买的决定性因素。“5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积淀的旅游商品才称得上是特色商品, 46%的人认为旅游商品必须能真正代表、表现当地的文化特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商品往往因其地域特色不鲜明、品种过于单一等问题, 难以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

1 现状分析

与一般商品一样, 旅游商品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 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旅游商品的最大特征是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旅游商品承载了各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情民俗特色, 融使用价值、收藏价值、审美价值等于一体。近年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开始注重旅游商品的开发。有的旅游商品已形成系列, 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掘, 如庐山云雾茶、“庐山三石”、九江茶饼和酥糖、鄱阳湖盐水豚、湖口酒糟鱼以及都昌淡水珍珠等。这些旅游商品的开发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这一区域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 总体而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过程中, 对地域文化内涵的提炼还不够充分, 这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1 旅游商品单调雷同, 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已经开发的旅游商品以旅游食品为主, 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大都开发不够, 文化内涵开发层次很低, 难以激发旅游者的认同感。因此, 市场上充斥着毫无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旅游商品大都缺乏地方特色, 文化品位不高。一些常见的纪念品和工艺品, 制作粗糙, 价格不菲, 难以满足旅游者文化心理需求, 所以不能赢得他们的青睐亦在意料之中。

1.2 研究开发力量薄弱, 规模化程度低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目前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旅游商品研究开发与设计的组织, 高层次的研究设计人才也极为匮乏, 推出系列产品、精品和名牌产品亦是举步维艰。旅游商品开发销售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现代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大都处于自发、分散的民间小作坊或家庭式生产状态。其主要特征是生产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

1.3 旅游购物环境差, 销售手段落后

从旅游主体的角度而言, 旅游购物环境是指旅游目的地为旅游者购物创造的环境氛围, 是影响旅游者购物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可提升旅游者的购物意愿。目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商业网点发展缺少系统规划, 网点开发处于无序状态, 市场经营秩序较为混乱。旅游商品亦没有高、中、低档次之分, 很难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求。旅游商品大多不注重包装, 商品陈列艺术差, 销售人员本身素质不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商品的进一步发展。

1.4 旅游业整体规划中对旅游商品的开发重视不够

应当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还是相当重视的。但是, 旅游业整体发展规划中对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缺乏系统配套和协调规划, 旅游开发主要聚焦于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上, 对旅游商品开发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开发规划和支持投入的不足, 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商品开发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2 思考与对策

旅游商品,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品。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旅游商品往往体现了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特色的原料、特色的设计、特色的工艺、特色的包装反映着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 能够引起旅游者美好的回忆。”在旅游的过程中, 旅游者一方面可以领略旅游目的地独特风情、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 另一方面又可以感受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 开发旅游商品的首要内容, 就是要重视文化内涵, 打造出富有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韵味的旅游商品。

2.1 加强规划、引导, 提升旅游商品的吸引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级政府应当加强注重引导旅游商品发展, 加大地域文化宣传力度, 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文化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尤其要注重旅游精品的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打造龙头企业, 发挥名优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品牌商品的影响力。同时, 还要引导开发商树立精品意识, 努力开拓旅游商品市场, 使设计者多研究地域文化, 以便使其创意、设计理念和开发思想具有地域文化底蕴, 创造出更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

2.2 加大旅游商品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红色文化、道教文化、书院文化、陶瓷文化、青铜文化以及山水文化等交相辉映。红色文化资源如南昌一地即有革命胜迹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方志敏烈士墓等11处。宗教文化遗迹繁多, 以东晋大名寺和归宗、栖贤、开元、圆通四大丛林最为突出, 其他如吉安青原山、南城麻姑山、南昌西山、樟树阁皂山、贵溪龙虎山以及宜春地区的曹山和洞山等都是著名的宗教名山。寺庙道观为数颇多, 已确定的重点寺观有37个, 其中国家级5个, 省级32个。蕴含着神秘宗教文化气息的遗迹, 是游人在各大旅游景区的首选目标。文化名人遗迹丰富, 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汤显祖、宋应星、王守仁等都在这一区域留下了他们的游踪和诗文。此外, 还有星子白鹿洞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以及铅山鹅湖书院等著名书院, 因此, 整合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设计和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品, 大力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商品的内涵和品位, 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工程。

2.3 利用丰厚的民间文化, 凝炼旅游商品的地域特色

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历史故事、逸闻轶事和神话传说等加以策划、包装, 融合渗透入旅游商品, 使其成为文化密集型商品。其中, 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区域的民间文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民间文化, 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 但整体效应和对外影响却并不突出。因此, 对一些有价值、有前景的民间文化品种, 如进贤县的李渡烧酒酿造技艺、南昌市东湖区的瓷板画工艺、万载县的夏布制作工艺以及修水县的全丰花灯、湖口县的青阳腔、星子县的全星砚、弋阳县的弋阳腔等, 应当切实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组织力量进行研究, 使之与旅游商品的开发与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尤其是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民间文化品种, 如龚君红的手工编织、九江瑞昌的剪纸、南昌但乐平的民间器乐以及星子县的石雕等, 要通过增加投入, 加大宣传,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打造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文化名品, 并促使其走向产业化、规模化。”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婺源龙尾砚与徽墨、“华夏笔都”进贤县文港镇的毛笔、铅山连史纸等旅游商品, 就可开拓出中国“文房四宝”产业基地。樟树四特酒、进贤李渡酒、九江封缸酒等, 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塑造江西名酒文化产业系列品牌。

2.4 提高文化因素在旅游商品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商品是由题材、工艺、形态、材料、功能等几方面构成。对文化因素在旅游商品的体现, 笔者认为文化因素在旅游商品中较集中地体现于题材、材料和制作工艺上。题材是指旅游商品中蕴含的文化意涵, 是旅游商品的灵魂, 民间传说、山水诗文以及文人的逸闻轶事等都可以作为题材。“题材通过外观造型、图案、色彩、装饰等来表现, 反映的是不同的地区和时代的观念意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 这种文化为本地区或本民族所特有, 能够满足游客体验和审美的需求, 也是制作旅游商品的背景依托。”材料是指生产制作旅游商品所用的原材料。原材料的选择同样会反映出地域的文化特色。就地取材, 可以反映出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样的旅游商品往往具有很好的纪念价值和审念需求。制作工艺指旅游商品的加工制作方式, 主要体现在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上。“一定民族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 都反映该民族的观念意识、精神追求、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因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商品应当在题材、材料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加强文化因素的渗透。

2.5 提升旅游购物品经营者素质, 适应旅游者的消费心理

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商品大多不注重包装、陈列艺术差以及销售人员本身素质不高等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心设计旅游商品的包装, 使其既精美又蕴含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如包装设计与历史名人、山水诗文、民间工艺以及民俗风情等结合起来。二是提高导游人员、司机和商店售货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导游人员、司机、商店售货员应以推销和介绍为主, 不得强制性销售, 应当让旅游者拥有鉴别和选择的权利。特别是导游人员要在旅游途中注重渲染气氛, 竭力做好对当地特色产品的宣传介绍, 让旅游者较为充分地了解地域文化, 为旅游者购物作较好的前期铺垫。此外, 还要通过适当的宣传、引导和培训, 促进司机和商品售货员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三是销售中心应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如免费为旅游者提供水、空调和休息间, 增加有关商品的说明书, 有条件的可以配备专门的讲解人员, 让旅游者购买前充分了解商品特征、制作工艺、功能等。”

总之, 旅游商品是旅游产业构成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旅游商品, 就是要发掘其中的历史文化意蕴。只有这样的旅游商品, 才是最有价值和最具有生命力、吸引力的。因此, 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商品, 应当殚精竭虑地使其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 这样才能积极推进旅游商品和旅游业快速稳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蓉.融入岭南文化开发旅游商品[J].技术与市场, 2007 (5) .

[2]刘战慧.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韶关旅游商品深度开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7) .

[3]魏佐国.赣文化资源挖掘与江西软实力提升[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 .

[4]孙庆红.文化因素与旅游商品的开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6 (8) .

[5]姜韦.地域文化与旅游商品开发[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8 (2) .

8.聚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篇八

一、区域范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区域定位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1.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2.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3.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三、战略目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近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至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四、主要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

--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有序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意义

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国务院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9.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讲稿 篇九

-------------------背景 接下来我将围绕位置范围、发展定位、功能分区、特色以及实施影响几个方面对该规划做一个大概介绍。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范围就是以鄱阳湖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南昌、景徳镇、鹰潭等38个县市区。

--------------位置范围 基于鄱阳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以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毗邻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发展的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

因此将其定位为:(三区一平台)

1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2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崛起的重要带动区

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发展定位

规划又根据区内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三个部分,湖体核心保护区,以98年最高水位线为界,有5181平方公里,滨湖开发带一湖体核心保护区界线,向陆地延伸3公里,有3746平方公里,区内其他范围称为高效集约发展区,依据各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现状及开发潜力,对各区的功能进行了界定,湖体核心保护区主要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而滨湖开发带主要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高效集约发展区则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

----------------功能定位

围绕着前面所说的发展定位及各区的功能定位,规划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发展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4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深化改革开放,而其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环境有好型产业的发展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规划的重点,也是该规划具有特色的地方,我将对这三个方面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部分是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生态建设为重点,用工程建设的方式旨在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了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理念。包括重要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污染防治,绿色屏障建设,血吸虫病防范,工程建设方面,在鄱阳湖建立了五个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图),以及遍布区内建设了三十余个污水处理中心,恢复生态植树造林等(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核心还是要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就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关键的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规划中强调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这是第二个特色,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三个方面进行规划调整,①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依据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优质稻谷生产基地、油菜基地、水产品基地、柑橘基地、茶园基地、食用菌加工基地、优质蔬菜基地。

② 第二块是工业,要求创建新型工业体系,突出特色,改造传统优势工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鉴了国际与中国业内已成熟的产业转移和集群发展模式,各市抓住本地的优势,建立了八大产业基地(图),在南昌市建立了光电、新能源、生物、铜精深加工、航空、汽车产业基地,九江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湖口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景德镇航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贵溪铜冶炼生产基地、樟树生物化工产业基地、新余新能源产业基地、新干化工产业基地,实施支柱产业基地化战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既整合了有限的资源,又可根据产业的前后级旁侧关联效应,优化产业结构。

③ 培育现代服务业,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配套、支撑和引领作用,主要也是依靠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3)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项目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针对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包括4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是水利设施完善,兼顾防洪与抗旱、生活与生产;第二个方面是保障能源供应,建设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图)布局合理规划,为区域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除此之外,《规划》还要求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完善电力传输网络,加快油气管建设以及信息网络建设。

-------------------------基础设施 针对规划中的范围广、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可概括为三个定性的目标1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继续畏惧全国前列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规划批复至今有四年多,从规划实施以来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鄱阳湖的环境,在定量目标上也不断地靠近,鄱阳湖湿地面积由08年46937.5公顷到13年增加到70126.8公顷,区内38个市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也不段提高、稳定在63%以上,此外经济综合实力也显著增强,2009年区内生产总值4491.39亿元,2011年达6805.48亿元,到13年前三个季度就达到了5739.2亿元,人均gdp也不断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些进步都充分肯定了规划的重大战略意义。当然这其中也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比如完善鄱阳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工程建设的力度、加强监督和统计等。

1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十

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

方同艳

内容摘要:落实和完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税制改革是实现税收职能,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关键。依法治税和优化服务对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税务部门的职责所在。关键词 : 税收职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转变发展方式 节能减排

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转变发展方式是在科学发展战略统领下辩证统一的“一体两面”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与生态权益的有机统一。

(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把科学发展观的四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体、最直接、最生动的实践,其根本目的,就是把我省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必然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关键所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条件处于全省前列,是引领江西整体崛起的战略高地,但是也体现出“发展不足” 这一江西最大的省情,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的欠发达地位尚未改变。江西要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快速崛起、进位赶超,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摒弃单一追求GDP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老路子,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否则发展的代价会越来越大、空间会越来越小。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江西生态环境好的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推动我省经济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二、税收在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肩负重任、大有可为

经济决定税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规模决定了税收的总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与效率决定了税收的质量与结构;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好的税收政策环境能有效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适宜的税收政策环境则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减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全省地税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地发挥地方税收的职能作用,努力实现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与税收的良性循环。

(一)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推动江西地税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税收在引导产业转型、鼓励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为地税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争取可行的税收政策突破,提供了大胆探索的平台。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着力构建“四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基地”,必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优化税源结构,提高税收质量,为税源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对地税部门优化创业环境、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纳税服务的优化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税收对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首先,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一方面通过制定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措施,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源及排污行为增税,抑制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次,税收 通过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发挥着保障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再次,税收作为筹集财政收入的最根本来源,通过加大在环保规划、技术攻关、基础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以这只“看得见的手”直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三)切实增强税收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使江西迈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今后,税收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会表现得更加丰富,税收的宏观调控职能将更加凸显,对税收工作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全省各级地税部门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为我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全力推动鄱阳湖生态经区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一)大力宣传、强劲造势,努力营造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浓厚氛围。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发动,大力弘扬绿色公民、循环经济、低碳社会的生态价值观。让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入脑入心,使之转化为每个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引导广大地税干部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切切实实为转变发展方式服务,使税收宣传融入日常工作,融入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全过程。加大对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纳税人积极参与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时代潮流中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创造商机、聚集人气、营造氛围。

(二)梳理政策、强化落实,抓紧完善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国家及我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税收扶持政策,涉及到经济发展领域的各个方面。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针对性强、技术复杂、落实要求高,这都要求我们各级地税部门要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各个专题,进行分门别类地归集和 整理,认真查找现行税收政策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完全适应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工作指南和操作规程,明确每项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范围、标准和程序,确保现有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服务。

(三)广泛调研、建言献策,千方百计为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政策上的突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将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全省各级地税部门应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新经济领域和新兴产业的特点,大规模开展税收政策调研,全面掌握税收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情况,摸清查透税收政策制定、执行、宣传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等上级部门提出有价值的税收政策调整和完善建议,积极争取国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税收政策扶持。为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

1、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

(1)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促进企业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和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2)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购置、建造固定资产,购买无形资产所负担的增值税、营业税与关税,实行退税制度,将筹建研发环节的税收义务递延到已形成产品并实现利润的生产和运营环节,从而平滑不同时期的风险和收益;(3)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用的房产、土地设置5至10年的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免税期,待产业成熟后再恢复征税;(4)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研究与开发基金,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壮大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5)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予以税前扣除,激励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的人力资本投资。

2、支持节能减排,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1)改革资源税:①扩大征收范围,将淡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所有矿产资源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②提高税负水平,大幅度提高原油、天然气、煤炭的资源税税率,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促进企业合理开发和有效利 4 用资源;③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通过价格机制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使企业主动节能降耗。

(2)扩征或调整消费税:①扩大征收范围,将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的煤炭、电池、一次性用品(包括一次性的杯、盘、碗、筷、盒、塑料袋、酒店洗漱用具等)、含磷洗衣粉、氟利昂、含氮纸制品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②调整税率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一次性用品、鞭炮、焰火等应税消费品的税率,适当提高成品油特别是含铅汽油的消费税税率;③制定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对尾气排放优于国家规定标准的车辆,根据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减免税优惠。

(3)试行开征环境税:①税制模式选择。建议开征新的环境税种,以增加征税的透明度,体现环境保护的政策导向,也可彰显我国对环境问题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②征税范围界定。对排放污水和二氧化碳行为征收环境税,分别简称为“水污染税”和“碳税”。③税制要素设计。水污染税以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根据污水排放数量(按污染程度折算成标准“污染单位”)确定计税依据。碳税以因消耗化石燃料(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而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为方便征管可将化石燃料中的含碳量作为计税依据征税。环境税适合从量计征,应采取幅度定额税率,赋予地方政府根据当地节能减排目标自主选择税率权。

3、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1)鼓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对企业建设自用的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的,视同公共基础设施免征企业所得税;(2)适当减免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前的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将减免税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局;(3)对省级监控的在建重大项目涉及的基金(费)实行免征或减半征收,帮扶重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

4、支持企业改制重组,以集约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1)鼓励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改制前尚未弥补的亏损、尚未核销的资产损失,尚未享受满期的税收优惠政策,由改制后新企业延续享有权益;核销国有企业改制前的欠缴税金。(2)因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城进园等原因,企业进行政策性搬迁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只要五年内用于重置固定 资产、技术改选或转换经营方向购置其他固定资产或进行其他技术改选项目的,均可免征企业所得税。(3)鼓励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为排除地方阻力,准予跨地区兼并重组企业各地区分公司(分部、分厂)就地缴纳流转税和所得税,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竞争力。

5、支持民生工程,以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和谐发展水平。

(1)对因政府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视同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2)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休闲农庄的,除经营用房屋占用的土地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3)对从事家庭服务业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实行免税政策,大力促进农民工就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

(四)优化服务、提高效能, 想方设法打造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优良税收服务环境。

一要创新服务理念,以纳税人为中心,最大程度地响应服务需求,推行标准化办税服务,打造立体化服务平台,构建全员全程纳税服务格局,提高纳税遵从。二要创新服务手段,以信息化为导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大力推进网络化、电子化办税方式,促进办税质效提高和税收成本降低。三要创新服务制度,以制度体系建设为载体,全面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推行假日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绿色通道服务等措施;进一步简化办税程序、减少办税手续、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办税效率,切实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更加宽松有利的税收服务环境。

(五)依法治税、恪尽职守,竭尽全力营造出有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良好税收执法环境。

一是要依法组织税收收入。必须牢固树立现代税收观,正确处理好经济、税源与税收的关系,严格遵守组织收入原则,强化税收收入分析与预测,实行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征管,做大做强地税蛋糕。二是要大力推进管理转型。以流程为导向,对税收业务进行最大程度地整合和简化,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对税收征管机构进行扁平化重组,明确界定税收征管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职责,逐步构建职责明确、信息共享、协调高效的一体化管理格局。三是要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综合运用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 查等执法手段,深入查处涉税违法案件,增强税法的刚性和约束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出一个公平正义、平等竞争的税收执法环境。

参考文献

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十一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部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规划明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根据《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009—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2016—2020年的任务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1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十二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事业必然更进一步。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做出贡献,是当今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2010年3月1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讲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着眼统筹区域发展确立的重大战略,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惠及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的龙头工程,也是中央交给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光荣使命”。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站在科学发展观高度提出的战略构想———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对带动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使我们更深入、理性地思考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刻地认识图书馆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要立足根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新战略,支持江西创新体系建设,尤其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涉及到的科技信息、文献资源的支持,服务于江西的发展。图书馆只有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才能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图书馆的内在联系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和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图书馆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办馆思想,对社会知识信息的有效收集、组织和传播,保障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和认识社会的权利,取消“知识差距”和“信息鸿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和精神追求,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进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为江西提供了发展机遇,江西要进步、要振兴就要发展经济。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南部为山地丘陵,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为鄱阳湖平原,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万。江西经济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主,是国家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了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依托,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结合江西实际,依靠科技进步,有步骤地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社会共同进步。因而,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看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图书馆管理的内在联系,那就是:社会的发展需要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与社会发展中实现双向互动,而图书馆的发展必须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2 提高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塑造良好形象,提高服务水平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和基本任务,是为读者提供文化知识与信息资料服务,即知识服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员素质则是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保证。毫无疑问,图书馆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体现与否,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2.1 奉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实行阳光服务

图书馆的一切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利用信息资源。在当今信息时代,图书馆无论是文献、信息存储或传播,其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唯独不变的是为读者服务的宗旨。读者是构成图书馆社会活动的客体,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体。图书馆要奉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为他们排忧解难,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把最好的信息、文献快捷、准确地送到读者手中。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图书馆员特有的形象和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工作的落实,在工作实践中成为文化之媒、知识之梯、传播之桥。

2.2 培养和提高图书馆员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服务队伍

一方面,图书馆一线工作人员的仪表仪容、个人修养及心理素质对其服务的对象是有较大影响的,因为良好的仪表仪容、个人修养及心理素质是良好服务态度的基础。如遇到与读者发生“冲突”,或被误解甚至是不公正责怪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耐心地做好读者的疏通工作,搭建好图书馆与读者友好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工作性质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第一,图书馆员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具有筛选、转化、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第二,图书馆员应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硬件和软件的管理与维护技术、网上操作技能、提供检索能力和指导读者进行计算机操作的能力;还要有在信息服务的服务过程中知识面广和技术含量高,并能向智能化发展的现代图书馆网络环境专业知识的特点。第三,图书馆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要围绕馆藏文献信息进行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素质的提高。如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编制文摘、索引等,或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参与科研人员的课题研究等。此外,图书馆员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一定的法律知识,特别是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还要通过有效的岗位培训和随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和信息服务技能。

3 立足江西的发展,整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展个性化服务项目

(1)馆藏数字化,满足信息需求。图书馆经过长期的文献积累,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人类知识精华和历史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馆藏文献包括古籍、地方文献、专题文献、特种文献、参考工具书、缩微复制品等。在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图书馆都在扩充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同时对现存的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管理,建设各种特色的数据库,将馆藏文献信息数字化。这为我省立足绿色江西,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更好地服务江西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保障资源。

(2)网上信息资源的整序。网络迅速扩张,网络信息急剧增长、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增加了读者获取重要信息的难度。图书馆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序和综合处理,进行合理采集,将网上无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转化为分类有序的信息,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根本保障,拓展信息服务的深度和方度。

(3)掌握读者阅读要求,做好导读工作。读者到图书馆是为了求得知识,但对单个读者而言,他们的阅读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研究型读者是高素质群体,他们的目的是探求未知,开拓新领域,他们需要图书馆提供与他们研究相关的经过多次加工的知识,“深”、“精”的相关内容信息是研究型读者基本的信息需求;学习型读者的阅读特点是为了获得知识;应用型读者是为了解决学习或工作中的具体疑问,他们需要图书馆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而休闲消遣型读者是凭兴趣浏览书报期刊。图书馆员要掌握读者阅读需求特点,建立重点读者的档案,准确、方便、及时地向读者提供周到的个性化服务。

(4)利用网站公关意识充分展示图书馆。通过馆情介绍,介绍图书馆的机构设置、馆舍分布、服务项目、开放时间、服务规则和新的动态等。通过本馆资源的网上服务,介绍馆藏书刊文献的目录查询、预约借书、新书通报、自建特色数据库和引进数据库的网上查询以及网络资源的导航服务等展示图书馆馆藏和服务。还可以通过开展图书馆宣传月活动,加深图书馆与读者的相互了解。

(5)以网络为主要手段,开展以满足读者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的网上信息服务。利用新的网络工具进行网上新书通报、书刊评述、推荐、最新目次页浏览、联机查询其它图书信息机构的书目。读者在馆藏文献的查询和借阅过程中,可通过网络进行网上预约、网上续借;E-mail咨询服务,即读者在家里或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E-mail提出咨询问题,图书馆员再将咨询结果或所需参考资料通过E-mail传递到读者的电子信箱,无需面对面即可完成整个咨询过程;信息推送服务,根据读者设定信息的范围和特征,将定制的信息资源不断地通过web自动传递到读者的个人计算机资料库中;网上信息导航,旨在向读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信息导航网络服务项目,挑选多位有不同学科背景的资深学科馆员,在信息导航站上解答读者咨询;电子公告版系统,在图书馆主页建立公告版服务,设立读者论坛,读者可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一些热点问题;通过电视会扩大图书馆会议厅和报告厅,同时还要不定期举办一些数据库运用和有关信息资源查询讲座,开展各种信息服务,包括联机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定题定向服务、系统性决策信息服务等等。

综上所述,高素质的人员队伍,多元化的服务方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快速便捷的服务体系。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从而更加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激情地投身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伟大的实践。

摘要:图书馆的宗旨是为读者服务。本文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图书馆的内在联系入手,对图书馆在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中的馆员素质的培养、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图书馆,综合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林香.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机遇加快我省科学院发展[J].科技广场,2010,(2):28-30.

[2]高山.基于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员工的素质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18-120.

[3]叶仙娥.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3):25-26.

1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十三

当今社会,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如何把园林绿化与人民低碳环境下健康生活结合起来,尤显重要。在城市绿化工作中,要兼顾发展与生存的最佳结合,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生态水平与质量。

1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1.1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创意、公共绿地至生态绿地系统几个阶段。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是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国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当数苏州园林。又如北京颐和园、圆明园,集江南园林之大成,巧夺天工。进入城市公共绿地阶段,由于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卫生环境恶化,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绿色空间。

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高潮。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念被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建设开始呈现出新特点,从而赢来了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为双重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城市环境的建设与绿色景观相互协调发展,相互联系形成网状绿地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我国的深圳、北京、合肥等城市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南方园林的得天独厚,使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深得人们推崇。

1.2城市绿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2.1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低分布不合理我国城市城建、园林部门每年都花相当大的代价建成一批新绿地,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近年来城市扩展蔓延加剧,加之一些城市出现流动人口激增,造成城市人口增长,使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普遍偏少。从全国222个城市的绿地规划指标分析可知,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人的有140个城市,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美国华盛顿为50㎡/人,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80㎡/人。

据世界49个城市统计,人均公共绿地10㎡/人以上的占70%。可见,我国与国外城市相比,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差距较大。此外,有限的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亦不合理,城市中公园绿地或偏于一角,或集中于城市边缘,未能均衡分布,不利于城市居民出游和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着重加强人文绿化景观工作,让二者合谐发展。大力提高城市绿地、湿地公园建设,创造良好生态,这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对当今低碳经济环境下面的重要课题。搞好城市绿化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1.2.2未能构建起完整的城郊一体化生态绿化系统长期以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市内绿化、公园绿化局部成为刻意求作的对象,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按“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因此造成绿化的范围和区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1.2.3缺少经济绿地和健康绿地在城市的绿地类型中,占绿地总面积比例较大的有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等,虽然这些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但不能忽视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前经济绿地如苗圃、花圃、草圃及绿地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健康绿地的匮乏使城市绿化建设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1.2.4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我国目前许多城市中绿地的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在土地批租、旧区改造及单位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法定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没有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完成没有严格科学的验收制度;碰到具体问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造成该建绿地的少建、缓建、甚至停建,建好的绿地又常被各种借口而任意破坏。

2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建设的原则

2.1生态特征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2.1.1综合整体性

不同的绿地类型代表不同的景观生态元素,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2.1.2有机关联性

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有机关联性的开放系统。同时,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2.1.3动态稳定性

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绿地系统的内部发生着变化,但按时空序列及整体系统对外却显现着一种稳定性。

2.1.4多功能性

每个绿地类型都具有多种功能,有的相辅相成,有的相互排斥,或者说二者兼有(彼此渗透)。

2.1.5地方特色性

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2.2生态建设的原则

2.2.1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利用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进行。如与城市综合减灾系统相结合,发挥绿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绿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

2.2.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2.3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地带性植物的应用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空间异质性,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2.2.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维持机制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2.2.5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3生态对策

3.1结合实际确定绿地指标建设绿地的原则是: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布置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城市不同,绿地标准有高有低,南北方城市、东西部城市会因地形、气候、绿化水平、历史等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绿地标准各异,对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地震区城市应适当提高绿地定额指标。

3.2布局

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

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因此,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环绕城区;建设与道路、河道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绿带,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绿地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绿地斑块是大绿地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并通过廊道连接,使绿地斑块均匀化、立体化分布,构成“公园—小游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的绿地斑块层次结构。

3.3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防止毁坏原有林地、湿地、水系,注意把城市中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林地、湿地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新型自然景观。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同时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布局。

3.4植物造景

只有保护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有的植物群落,才能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因此,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布置城市绿地时要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合理安排,使大地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维护和强化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5增强生态意识

在我国各级城市中,城市绿地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有些城市中,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有密切相关。城市建设者和生态学家应广泛宣传生态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法律制度,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21世纪城市绿地生态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城市绿地的光明之路就是科学合理地做好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管理,这将是发展园林城市的努力方向。

1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十四

根据《省级财政部分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管理暂行办法》要求,2018年对省级财政安排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木本油料)1000万元继续实行竞争性分配,具体方案如下:

一、资金使用范围、拟立项个数及补助标准

2018年省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木本油料)扶持范围包括3个方面:

(一)新建木本油料示范林补贴。树种包括油茶、核桃、山桐子等,补贴面积8000亩,每亩补助标准为600元,总计480万元;拟立项12个,每个项目补贴30-60万元。

(二)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项目。树种为油茶,补贴面积4000亩,每亩补助标准为300元,总计120万元,拟立项3个。

(三)木本油料良种苗木繁育补贴。树种包括油茶、核桃等,拟立项15个,总计400万元。

二、资金分配办法

采取“绩效目标考核、因素计算”方式进行。

三、准入条件

(一)新建示范林补贴

1、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项目区属于相应木本油料树种适生区;

2、申报对象:建设木本油料示范林基地的林场、企业、合作社或者大户;

3、基地建设完成期限:基地造林完成时间是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完成造林的面积;

4、立地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开发面积不低于500亩;

5、有较好的良种基础或明确的良种来源;

6、每个县(市、区)在新建木本油料示范林补贴和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两个项目中仅限申报1个项目;

7、核桃示范林原则上只安排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区域;

8、原则上对我省贫困县尤其是深度贫困县予以倾斜。

(二)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项目

1、油茶林树龄在3年以上6年以下;

2、申报对象:油茶林基地建设企业、合作社或者大户;

3、项目地点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好;

4、油茶林集中连片,面积在2000亩以上;

5、林分管理措施到位,每亩保存油茶苗木75株以上;

6、采用良种造林;

7、具有林地所有权属证明;

8、每个县(市、区)在新建木本油料示范林补贴和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两个项目中仅限申报1个项目;

9、原则上对我省贫困县尤其是深度贫困县予以倾斜。

(三)木本油料树种良种苗木繁育补贴

1、具有林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2、申报油茶育苗补贴单位应属于省林业厅指定的27个油茶定点苗圃范围;

3、申报核桃育苗补贴单位应属于2014年省林业厅认定的16个省级核桃良种育苗基地范围;

4、育苗数量与规模:油茶育苗补贴申报单位今年新育苗数量在50万株以上,核桃育苗补贴申报单位今年育苗数量在30万株以上;

5、原则上对我省贫困县尤其是深度贫困县予以倾斜。

四、申报材料要求

各项目申报单位要认真准备好申报材料,申报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新建示范林补贴

1、按照丰产栽培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编制要求,由丙级以上资质单位编制实施方案;

2、附有绩效目标指标;

3、附项目建设小班图;

4、附有种苗采购发票复印件(如已完成种苗采购,需提供);

5、造林地现状照片;

6、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申报公文;

7、拟造林地使用权属证明复印件(林地林权证、土地租赁合同或造林合作协议)。

(二)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项目

1、油茶幼林丰产技术培育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由丙级以上资质单位编制实施方案;

2、附有绩效目标指标;

3、附项目建设小班图;

4、林分现状照片;

5、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申报公文;

6、林地所有权属证明材料(林权证)。

(三)良种苗木繁育补贴

1、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油茶申报单位附省林业厅颁发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油茶)(复印件);

2、苗圃基本情况介绍材料,包括苗圃地址、面积、育苗数量、技术力量、种子(穗条)来源、生产管理措施及档案管理情况等;

3、下一步要确保苗木良种率及提高苗木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4、绩效目标指标;

5、苗圃地及所培育苗木照片;

6、苗木穗条来源、品种、数量、良种证明的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7、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申报公文(厅直单位由本单位出具申报公文)。

五、申报方式

凡符合条件的单位,可由当地县(市、区)林业局向省林业厅报送2018年省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木本油料)申请文件,并按照申报时间要求提交准入条件中所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六、评审办法和评审标准

(一)评审办法

1、对口业务处室初审

由省林业厅油茶办会同造林处组织对各个项目申报单位进行初审。主要是针对申请单位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和厅油茶办调查核实的相关资料,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单位。

2、专家评审

由省林业厅油茶办会同造林处组织专家集中评审。评审专家7名,包括技术管理专家、绩效管理专家和财务管理专家,其中技术管理专家4名,绩效管理专家2名和财务管理专家1名。主要是通过专家集中评审、对照评分标准打分的办法进行评审。最后按照评审专家的综合打分从高到低进行取舍,提出中标(拟扶持)项目建议方案。

3、公示和确定

专家评审完成后,其结果按程序在湖北省林业厅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由省林业厅厅长办公会议对竞争性分配初步结果进行集体决策后,确定中标项目名单,报省政府审批。

(二)评审标准

1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十五

1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内自学考试发展的现状

高教自考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责无旁贷, 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高教自考有着诸多迫切的需求, 但目前区域内高教自考的现状却不能很好满足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实现的需要。

1.1 高教自学考试在区域内城乡发展不平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主要囊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 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 (市、区) , 共38个县 (市、区) , 高教自考在区域内城市范围基本上已是妇孺皆知, 但是占区域面积和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相当一部分渴望求知进步的农村青年, 对高教自考这项惠民的高等教育制度知之甚少, 少部分有知道的也缺乏进一步详细了解的渠道。极少数有机会报名参加过高教自考的农村青年, 对高教自考的评价考核方式、专业课程体系、学习培养模式等情况也是一知半解。高教自考在农村的报名、学习、应试等方面都缺乏便利的途径, 这些都严重地打击了农村考生参加高教自考的积极性。致使高教自考在区域内农村没有得到普遍欢迎和认同[1]。

1.2 高教自考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发展目标和产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近期规划建设目标是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所以区域内当前需要大量的生态、环保、低碳产业方面的人才智力支持, 但目前高教自考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数不能适应区域内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专业课程内容陈旧, 严重滞后于生产实际, 与区域内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的生态、环保、低碳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屈指可数, 没有真正体现以区域生态发展为主要考量。

1.3 重考试轻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没有发生改变

统一命题考试是目前高教自考学习评价方式普遍采用的手段, 课程考核的模式多数以终结性考试为主, 以分数衡量教与学的优劣。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存在方法单一、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等弊端。也难以动态对教与学的质量作出科学评价,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 传统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使得终结性考试的理论化导向过强, 增加了学生考试的压力与困难。特别是对于区域内广大企事业单位在职考生, 更应从实际从发, 更加关注其实践学习过程, 从而公平恰当的确定其评价考核成绩。所以一套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多元化的综合性评价的高教自考考核评价改革方案亟待出炉。

1.4 学习支持体系还不能满足区域内广大学习者需求

自学考试以国家考试为主导, 是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三结合的教育形式。社会助学支持体系在促进个人自学、提高学习质量、促进自学考试科学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区域目前实际情况看, 参加助学支持体系的人数与区域内高教自学考试的报名总人数相比比重较低, 虽然国家允许并鼓励社会力量开设助学机构, 但高等院校主办的助学机构规模还是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由于高校主要集中在省会或地级市市区, 助学形式也主要是脱产、业余两种形式, 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通了远程网络学习方式。对于排除在上述范围的其他区域考生, 大多没有助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机制保证, 致使部分考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参加高教自考的积极性。因此, 目前的助学规模、助学点分布、助学形式、助学机构、助学专业等方面, 还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高教自考助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亟待进一步加强。

2 高教自考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制度创新的路径

高教自考要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求, 现行的政策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真正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 制度创新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不为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2.1 创新专业设置与报考渠道制度

高教自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灵活设置专业,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拥有较大开放自主权。高教自考主管部门应该全面深入区域内城乡进行需求调查分析, 把专业与具体经济建设任务结合起来, 使专业更贴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定位主要围绕打造建设九个基地展开, 即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上述这些行业企业未来将是吸纳社会劳动力最多的地方, 也是未来继续教育的主体, 高教自考应最大程度覆盖区域产业岗位需求, 要打破学科本位的专业设计理念, 突出以“能力本位”的理念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开设亟需的应用型新专业, 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学习者的职业发展需要、学业发展需要、生源发展需要。

2.2 创新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制度

前述区域产业发展定位中大多数行业, 属于新兴边沿交叉学科行业, 对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应与传统高教自考理论化教学导向区别开来, 在教学体系制度改革创新上把传统以知识型、学科型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改造成应用型、职业型的教学体系, 建设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教学体系。[2]突破传统政策屏障, 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学科型、理论型为主向岗位型、职业型为转型, 从理论形态的知识传授为主向就业能力培养为转型, 力求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程贯通、专业知识与工作实际贯通、实践技能与工作岗位贯通, 经过课程的重组、整合, 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 与广播电视、成人函授教育形式的沟通和衔接,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一个立体、庞大、互补的教育网络, 以便集中优质教学资源, 形成完整的教学链条, 真正体现自学考试该种终身教育形式的开放性、普及性和民主性, 为更多的人带来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机会。在考试制度创新方面, 将一次性、终结性评价方式与多次性、过程性评价方式相结合, 加强对考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与评价, 学生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可以尝试占到该门课成绩的40%到50%, 实践性较强的甚至可以占该门课成绩的100%。大力推广网络考核方式, 逐步使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目进行网上考试, 提升自学考试吸引力和竞争力。

2.3 创新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制度

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以考促学是自学考试的基本运行机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助学, 满足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需求。要充分发挥各类助学机构的助学积极性, 采取面授、函授、网络、课件、辅导材料等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助学活动。大力发展网络助学, 建设网络学习平台。[3]今后要把基于互联网的自学考试助学体系建设作为建设社会化助学网络的重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际交往的习惯和信息传递的方式, 也改变了人类对知识、能力和技术的传统认识。自学考试的学习网络应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 以交际、学习、服务组织为载体, 在加大自主资源投入的同时整合社会优质资源, 构建涵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科学文化、技艺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功能强大、便捷通畅、有亲和力、形式多种、相互融合的学习网络。在实施网络助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资源, 发挥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普通高校的积极性, 共同构建覆盖面宽、助学范围广、纵横交错的网络助学体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招考资讯网站、呼叫中心等现代化传播工具, 大力宣传自学考试的政策、信息;发布考试计划、大纲等;增加网上学堂的课程;继续扩大网上服务的功能, 建立网上教材发行平台;逐步实现考生通过网络基本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服务。

鄱阳湖生态经济需要高教自考智力支持, 高教自考可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中得到更大发展空间, 制度创新是推动高教自考改革的抓手。我们相信, 只要全面科学进行发展创新探索与实践, 高教自考一定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实现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李林, 邵晓枫.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本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职教论坛, 2011 (10) :66-67.

[2]靳希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0) :54-5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推荐阅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06-28

美丽的鄱阳湖作文10-11

我给鄱阳湖“治病”作文12-02

上一篇:十年后回到母校感言下一篇:落实三检制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