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

2024-06-19

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共12篇)

1.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 篇一

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呼伦贝尔市委副书记、市长 罗志虎

“郡县治,天下安”。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莫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是呼伦贝尔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两级党委、政府坚持“以农牧民为本”,重点扶持欠发达农牧区,积极发挥政策的主导性,充分调动旗市的主动性,突出优势产业,明确特色定位,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动以莫旗为代表的农牧业旗县向多元型、创新型、特色型的发展目标迈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一、坚持政策主导,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欠发达地区要摆脱落后的局面,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上级政策的主导性,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投入和外部援助,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同时,结合国家产业布局和地区发展规划,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通过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和合理积极的转移支付,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2005年启动“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工程,累计投资1.37亿元,改造危草房5482栋。2008年组织18个厅局单位对莫旗进行重点帮扶,实施了一批农牧林水、教育卫生和城乡基础设施项目。2009年已落实帮扶资金5734万元。同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实施标准化养殖小区、草原围栏、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扶贫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呼伦贝尔市坚持统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努力为莫旗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岭西煤炭资源向莫旗远程配置,2009年重点实施2×2.5万千瓦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报批立项,积极做好华润风能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组织申报阿—莫铁路项目,围绕尼尔基湖建立水上航线。调整呼伦贝尔支线机场建设规划,将莫旗纳入规划范围,积极争取立项实施。2008年,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总投资2.7亿元,修路573公里。2009年,积极争取尼尔基至腾克公路项目、111线至李屯大桥公路工程、111线那吉屯至尼尔基镇升级一级公路项目,力争早日立项开工。

二、坚持发挥优势,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培育内在源泉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受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等制约,欠发达地区不能照搬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也不能在低水平、低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更不能全面开花,四面出击。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优势、发挥特色,围绕重点领域、核心产业,引入先进技术和工艺,努力培育区域品牌,使优势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莫旗拥有呼伦贝尔面积最大的耕地资源和最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这两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却没有实现优化配置。今后一个时期,呼伦贝尔将支持莫旗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整合优势生产要素资源,切实改变“种植业靠天吃饭、过境水浪费流失”的不利局面。

(一)依托丰富的耕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

莫旗拥有耕地面积669万亩,人均20亩,是全国人均1.4亩的14倍。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作好“土地”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集中各级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的农田水利项目,整合资金,统一使用,连片实施,整体推进,切实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二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进一步稳定豆、薯、米等传统粮食作物,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地位。大力发展菇娘、黄烟、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积极引进新型节水、抗旱品种。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走农牧结合型发展道路。继续保持“南乳北肉”的发展格局,加快种畜改良步伐,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四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成立精干高效的工作部门,积极探索推进大户经营、股份制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模式,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做好“水”文章

莫旗拥有大小河流56条,地表水资源总量144亿立方米,占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的60%,水能蕴藏量达66.6万千瓦。其中,尼尔基湖总库容8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近510平方公里,是莫旗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一是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战略性转变,适应水资源分布特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农牧林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型农牧林业。依托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大力发展北部山区节水农业、节水灌溉。重点抓好下游30万亩灌区工程审查立项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二是依托尼尔基湖丰富的水资源,积极发展多元生态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湖区渔业经济和民俗生态旅游。进一步完善规划、包装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发展湖区渔业经济,科学制定《尼尔基湖渔业发展规划》,防控源头污染,加强渔业管理,完善服务体系,成立专业化公司,建设渔业生产设施,适度发展湖中网箱养殖,打造绿色有机品牌,推进渔业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三是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引入大型旅游集团,着力构建民族民俗游、绿色生态游、环湖水上游、休闲度假游、冰雪达乡游的大旅游格局,建好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打造国内知名民俗生态旅游胜地。努力争取额尔和那日松蒙古部落景区二期开发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全面打造腾克霍日里绰罗达斡尔部落景区。积极做好大型旅游活动。全面筹划湖区野外冬钓活动,争取在2009年举办中国首届野外“冬钓节”。四是进一步保护现有林地资源,规划建设绿化隔离带和生态保护带。大力推进湖区上游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湖区源头优美和谐的生态屏障。

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工作重心要向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变

农业是莫旗的优势主导产业。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畜产品资源,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1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9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0%。一是坚持以内源型增长为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特色工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做好大豆加工、畜禽加工及中药饮片等产业。继续支持华润雪花、草原清江、蒙鹅工贸、富达药业、京达米业等企业,打出品牌、做大规模。二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集群化发展。发挥大豆资源优势,加快鑫豆都等企业的重组整合步伐。围绕华润雪花公司,积极引进麦芽厂,培育大麦种植基地,努力破解“有基地无企业、有企业无基地”的矛盾。

四、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产业格局要向多元型、外向型转变

产业结构单

一、相对封闭保守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欠发达地区要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强化地域分工、明确区域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地区民族特色,发挥多元文化优势,将欠发达地区的低成本优势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莫旗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仅170公里,位于哈大齐2小时经济圈以内,是呼伦贝尔对接黑龙江省的东大门。2008年招商引资37个项目,其中来自东三省25个项目,占全部项目的67%,资金占41%,资金额为39836万元。呼伦贝尔市积极支持莫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哈大齐工业走廊,整合生产要素,加强产业协作,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哈大齐工业走廊农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业等重点产业,主动对接、联合协作、共创品牌,建设生态型绿色产业开发基地,实现“借船出海”。继续支持大庆隆赫达集团番茄酱项目,落实原料基地建设。围绕粮食、石材、肉类等优势产品,积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主动对接黑龙江省邻近县市,建立商贸联系、打造合作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民族之乡”、“歌舞之乡”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为先导的第三产业。依托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努力提升斡包节和昆米勒文化艺术节、民族风达乡情等文化旅游活动的知名度。努力扩大“曲棍球之乡”在全国的影响力,积极承办曲棍球、水上、冰上等体育赛事。

五、坚持夯实基础,把提高全民素质放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优先位置

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呼伦贝尔市全力支持莫旗实施“科教兴旗”战略,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行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巩固“两基”达标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围绕农、工、旅、贸多元产业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人才储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广农业科技大集等好经验、好做法。加大智力支持力度,选聘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特派员,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素质,整合城乡党建、农牧、科技、教育、就业等各类资源,实施专业化、订单式培训。牵头组建“呼伦贝尔百万农民创业先导团”,增强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水平,强化技能培训,增强致富能力。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在发达地区建立培训基地,提高理论修养,拓宽工作视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战斗堡垒。

2.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 篇二

关键词:社区护士,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社区护士不同于医院的护士, 因为社区护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形式决定了社区护士势必承担多种角色功能, 不但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健康教育与咨询, 而且社区护士在社区多部门合作中担任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包括建立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参与辖区慢性病的管理, 同时还参与相关研究, 发现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危险因素, 分析原因, 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1]。由此可见, 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 培养和提高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关键。目前我们社区的护士大部分是由医院调过来的, 还有一些是刚刚走上护理岗位的护校毕业生, 我们针对现有护理人员的情况, 在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上做了如下工作。

1 培养和提高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

1.1 自我锤炼

社区护士通过正规教育及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这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创新能力更主要地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 能够熟悉运用创新思维, 才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 实现创新目的。因此, 社区护士的自我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

1.2 在协作中锤炼

对于社区护理工作者说, 能否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并走向事业成功, 不但取决于其专业素质及其个人创新能力, 也取决于其合作或协作能力。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团队的力量, 没有与团队的协作是无法完成工作的。社区护士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与同事合作, 共同探讨、研究。

2 提高社区护理综合能力

2.1 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社区护士不仅要具备护理学、公共卫生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应具备广泛的人文学科知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要求社区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但又得突破临床护理的传统束缚, 只有这样才能对社区的不同对象的健康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才能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各种资源,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和维护社区居民健康。这就要求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 因此我们组织护士定期参加社区护理培训班, 组织各种比赛, 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每年都会推选出业务骨干、技术能手, 以此激励大家学习。

2.2 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

由于现代社区呈多元化发展, 社区居民流动性很大, 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必须适应社区的变化, 不仅与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还需要与全科医生、社区居委会成员等建立合作关系, 因此良好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保证社区护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2.3 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健康教育侧重在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社区护士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根据社区的健康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如专题讲座、板报或宣传拦、宣传册和宣传单、电化教育、咨询等向社区居民宣传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意外伤害的知识,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知识和保健技能。每一次健康教育结束后要进行问卷或口头问答调查, 了解效果, 不断完善, 使健康教育真正达到健康促进的作用。

3 社区护理创新能力实践

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创新, 摸索出适合所管辖的社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思路, 才能真正把社区护理工作做好。要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开展调查研究, 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立足于社区需求,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为发展社区卫生护理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对现存的社区卫生工作难题如何解决要心里有数;其次, 工作不能满足于现状, 而要大胆尝试, 利用家庭、社区、甚至政府的力量, 勇于开阔, 不断创新, 把社区护理开展的有声有色, 使它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比如:社区卫生服务讲的是一站式的连续的全程优质服务, 因此, 我们升华了原有的服务理念, 开展“真情服务”、“贴心服务”, 提倡“女儿般的照顾”。尤其是针对辖区内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 我们把他们作为帮扶对象, 不但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还提供生活上的照顾。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以创新为社会前进主导动力的国家, 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 我们将投身于创新实践, 并在创新中学习、锻炼、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3.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模式  创新  改革

民族民间音乐这门学科是高等艺术院校里面的一门基本学科。主要以学习民歌为主,了解各地区民族的特点与特色,从而对我国各地民族民间音乐有所掌握。这是传统的学习民歌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感情和审美能力。初步掌握民歌、戏曲、说唱等民族民间音乐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知识。熟悉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对不同类型的民歌及剧种有一定的分析辨别和演唱能力。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只注重课堂上理论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构不成深刻的影响和教育目的的。

中国民族音乐是祖祖辈辈的生活记录,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而广义上,中国音乐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內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但要学会几段民歌,了解几种民族,而是要从地域角度去考察,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內涵,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有这样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可见具有本国特色的民族的特点有多么重要。记得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中国花样滑冰女选手阵露走出低迷,用《梁祝》作为伴奏音乐,在冰场上翩翩起舞,随着音乐的律动,阵露像一只飞翔的蝴蝶,自由自在奔跑在冰场上,漂亮的旋转,完美的落地,精彩的演译着自己的动作。可以说在这次比赛中,除了自己动作发挥好之外,背景音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使音乐与动作完美结合在一起。宋祖英曾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演唱会,演唱了许多经典民歌,深受国外人们的喜爱,当中国特色的民歌响起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时,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自豪感。因为特色才被喜爱,因为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民歌对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发挥着作用,并且民歌国际化也越来越显著,这要求我们现在的学生不但要把民族民间音乐这门学科理论学的扎实,也要能使民歌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学以致用,把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起来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老师教学中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就显得犹为重要。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民歌也很有兴趣,教唱的歌曲也会演唱,但问到各地民族之间的细微区别和特点时,学生就有些混淆,分辨不是那么清楚。因此,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把这门课程学得更好,分析得更加具体到位,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方法加以改变和创新。

其一,利用多媒体,收集各地区民歌,让大家进行欣赏,边欣赏边讲解,加深印象,使之辨别。再挑几首代表性的歌曲进行学习演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讲解各地民歌的突出特点,反复进行对比。这样,各地民歌的特点就直观的映入眼帘,印象会更加深刻。

其二,民族民间音乐就像浩翰的海洋,这门学科里内容丰富多彩,各地民间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特色。各地区民歌都有自己独特之处,只有你亲自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才能体会民歌的真正的意义。多收集、多听、多看,使自己更加了解当地的民歌特点,这样才能更加形象、细致地描绘各地民歌的特点。

其三,通过这些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再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能让学生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笔者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偿试,让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过程中,不但要对这个民族的音乐有所了解,会进行演唱歌曲,还要通过自己的演出把这个民歌演唱出来。也就是说,在教授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会演唱歌曲,期末的时候,把学过的歌曲进行汇种,同学自愿组合,把自己感头趣的歌曲,编排成节目进行演出,可以通过舞蹈加歌唱的形式表演出来。老师在排练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意见,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各地民歌的特点与特色,最终在舞台上进行演出。在进行排练过程中,学生会深刻体会民歌的魅力,深入了解其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声情并茂的把民歌演译好。汇报演出是对本学科的一种总结,也是一种展示,可以提高自信心。学生每一次的汇报演出,都是我的一次成果展示。在每学期末民族民间音乐的考试形式有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挑战,也是能力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供了展示学生才华的空间,也给自己一个展示教学成果的舞台。这样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使学生受益非浅,也使自己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教育需要改革,更需要创新,这样的汇演与实践结合,有助于为以后走入社会做好准备。

经探索,教学手段丰富了,形式新颖了,学生也更加喜爱民族民间音乐。在学生排练中给予指导、讲解、示范,效果更加显著。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有了这样一个展示的舞台,不但积累了经验,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各地民歌特色,记忆更加深刻。这种舞台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珍贵的。这种模式的大胆尝试,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歌作为中国民间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想发展,必须要传承和创新。或许在创新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要迎难而上。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要排除困难,让自己成为强者,探索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也是民族民间音乐创新的真正意义所在。

这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它不仅使笔者的教学改革得以实施,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内涵,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有了这次教改,以后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更多。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考试模式,提供了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并在汇报演出过程中,提高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加了对民歌的具体特点和特色有了进一步了解,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和见识。这种改革促动着每位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体验过程,希望把这种改革继续延伸和发展,让学生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维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 篇四

——我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实践与思考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核心提示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河南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创新,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创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下活“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盘棋的关键一着。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社会变革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筹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办法和举措不少,但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河南一些地方先行先试,勇于探索,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群众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初步探索出一条在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突出地区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适应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实际,是继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河南农村

口的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0.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怎样探索一条新的路径,有效加快城镇化进程,把农村社会激活,这是河南推进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传统城镇体系只包括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镇四个层级,而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村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这对于农村人口密集地区加快城镇化是一种模式创新。新型农村社区位居城镇体系的末端,第一次把城市规划、城市文明及社会公共服务全面推进到农村,把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服务延伸到农村,可以让农村人口直接感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放到全国来看,我国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不可能让绝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到大中城市。要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帮助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过上城市化生活,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河南农村干部群众先行先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底层突破。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居民生活相互促进、逐步融合的过程。对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来说,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让农村人口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够用上自来水、天然气,走上水泥路,用上有线电视、互联网,拥有较高质量的学校、医院、超市,享用水冲厕所、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如果农村仍以原始自然村落为基础,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以教育

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这盘棋的关键一着。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是把千百万农村人口尽快从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束缚下解放出来的过程,是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追求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战略基点

探索新型“三化”协调科学路子,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至关重要。从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有一个能使农村与城镇相对接的结合点。河南有4.7万多个行政村、18万个自然村,如果长期采用向自然村落“撒胡椒面”的办法,即使每年投入上百亿元,也不大可能取得显著成效。假如适度集中财力,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十年、二十年,农村社会面貌必将发生历史性改变。从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找到实现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臵的结合点。现在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单村整治效果不明显。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既能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还能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效率,把农村建设用地或复垦转化为耕地,或转化为工业和城镇用地,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不受损害。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的形成,先前那种以血缘宗亲为纽带、乡土生活为根基的村落社会将逐渐消解,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法制健全、进步向上的社区生活环境。以往的村民自治开始向社区自治转型,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不同于传统行政村的全新的社会管理

农村人口不可能大量融入城市的情况下,农民群众开始了就地城镇化的探索。多年来,农民有了钱就攀比盖房子,虽然房子越盖越好、越盖越大,但由于缺乏统一组织,没有整体规划和设计,造成房屋建设混乱,道路狭窄,生活环境脏乱差,群众称之为“有新房,无新村”。基于此,新乡等地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开始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探索,并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寻求在户籍管理、产权改革、社区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预计到2015年,新乡全市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将住进城市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在此前后,郑州、平顶山、焦作、许昌、安阳、鹤壁等地各类新型农村社区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郑州的新密市,社区的建设不仅注重完善公共设施,让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而且注重保留历史文化名村,通过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的综合治理,着力保护、维持和塑造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乡土特色。洛阳、平顶山、许昌等地还在盘活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舞钢市、汝阳县一些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领到了“集体土地”性质的房屋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部分农民以房产证作抵押拿到了贷款,农民手中的房产变成了“活资本”。通过抵押贷款,农民致富更有盼头,创业的前景也更加广阔。

新型农村社区在我省已出现多种建设模式,即:城镇开发改造模式、郊区联村集聚模式、多村整合联建模式、园区带动模式、强村兼并模式、村企共建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适合于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新型农村社区是根本不同于传统自然村落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体现了新的社

一流,结构上注重合理,外观上注重艺术,配套设施上注重完善,理念超前,布局科学,设计新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又经济又节省土地,与农民过去旧的住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些群众说:“以前是一辈子盖三次房,现在是盖一次房住三代人”。舞钢市张庄中心社区,请著名设计院设计,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已成为火爆的乡村休闲旅游点。平顶山市在全市农村普及一种理念,“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子,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房子”。新密市则要求社区建筑风格要讲究大气洋气雅气,经得起时间考验。这些全新的建设理念,在农村发展史上无疑是一场革命,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农村的集中体现。

坚持“三个尽量靠近”,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个尽量靠近”,就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尽量靠近城市,尽量靠近中心城镇,尽量靠近产业集聚区。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配套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城区、镇区、社区三个层次的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各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实施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尽量将城郊村、镇区周边村、远离产业集聚区的村合并靠拢到城、镇和产业集聚区附近,以便将来与城、镇和产业集聚区自然连为一体。“三个尽量靠近”,包含了基层干部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发展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的务实精神。另外,有的地市在一些传统农区围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一些深山贫困地区围绕特色旅游产业,规划形成了漂亮的新型

要通过制定和完善财政、信贷、规费减免等配套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社区集聚,引导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管理体制改革,尽快消除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在农村土地流转、房产确权交易等方面出台新的政策,确保农民能够充分享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扩大和保障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住房、交通、土地、人口、产业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要素,要坚持规划先行理念。制定规划要立足实际,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规划同步安排、同步推进。要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客观实际,坚持传统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外观与环境相协调,突出地域特色,做到形式多样、格调新颖。高度重视社区规划建设的文化艺术品位,努力提高社区建设质量。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坚决避免重蹈“整治—乱建—再整治—再乱建”的恶性循环。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强求一致,不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

突出主体,保障权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农民这个主体,规划布局、建设方式、监督管理要让老百姓全程参与,让老百姓自己选择,让老百姓的权益切实得到保障,让老百姓满意。要依托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意义和政策。要充分发挥我们党的

1的机制、模式、举措上拓展创新,进一步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人地挂钩试点交易平台,通过市场配臵资源,显化农村土地价值,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优化配臵,以较少的指标换取尽量多的收益,实现农村土地资产效益的最大化。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建设,健全社区和完善社区保障体系。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前不久,濮阳县西辛庄挂牌成立“村级市”,体现了农民群众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型城镇化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出发点是实现“城里有啥俺有啥”的梦想。对于农民群众的这种探索和尝试,应当充分理解、乐见其成。

互动联动,一体运作

5.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 篇五

2012-06-27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民族构成更加多元,城市民族工作地位日益突出,任务更加繁重,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着力把握城市民族工作规律,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四个平台”,破解城市民族工作难题,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好网络信息平台,把握城市民族工作的发展脉搏

针对城市少数民族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和矛盾突发性等特点,建立和完善城市民族工作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少数民族民情民意和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建立“纵线”和“横线”。在纵向上,建立市、县(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信息平台,完善信息预警机制、矛盾纠纷排查上报制度。在横向上,加强与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就涉及民族方面的问题沟通信息、通报情况。形成纵向由民族工作系统一级抓一级,横向通过政府抓部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协调、部门联动、分级负责、整体推进的网络信息工作格局。二是建立“联系点”与“联络员”,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企业、学校、社区等单位组织建立联络点,并在各点上设立一名联络员,进行经常性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和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向上级有关部门及时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落实民族政策、协调民族关系的工作。建立一个覆盖广泛、反应快捷、畅达准确的城市民族工作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各类影响民族团结的苗头性问题,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

二、建好社区工作平台,巩固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阵地

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建立社区工作平台:一要抓好组织建设。可以选择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社区作为试点,把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做为聚居社区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民族团结促进会,负责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络、谈心和全方位服务等工作。二要解决实际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大部分主要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和重体力的劳动,如餐饮、服务、建筑工地,工资低且不稳定,无业、下岗人员也有不少,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发挥社区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特殊优势,把民族工作融入社区建设,通过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培训、保障等项目服务,把少数民族列入社区服务重点对象,引导组织社会力量在社会低保、养老托幼、帮困助学、扶弱救残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要重点做好他们的创业指导,积极配合工商、税务、公安等管理部门,为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创造条件。三要促进团结进步。加强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及时化解矛盾排除隐患,努力营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建好民族联谊平台,营造城市民族工作的团结氛围

少数民族社团作为少数民族群众性组织,在协助党和政府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排查不安定因素,反映少数民族意愿,为群众办实事,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活跃少数民族群众精神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建立各类民族联谊组织,着力发挥少数民族社团和代表人士的作用。通过这些组织,把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吸纳和团结起来,开展经常性的民族联谊、文化交流和社会公益活动,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建好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城市民族工作的服务环境

6.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民族品牌 篇六

中国轮胎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时期,经历了三次变革,当前正进入第四次变革。第一次是95年开始的子午线轮胎,国内部分领军企业带头进行斜交胎向子午胎的产品转型,这个过程中推翻了合资轮胎独霸天下的格局,出现了三角、佳通、成山等后起之秀;第二次是2002年开始的民营子午线轮胎,以东营为代表的一批民企异军突起,使全钢胎生产(包括工程胎)从大厂的娇子变成了普通商品,这期间出现了兴源、金宇、盛泰等企业;第三次是2010年开始的半钢子午线轮胎,由于全钢胎和工程胎产能逐步过剩,受利益驱使,稍有规模的轮胎厂又开始制造半钢子午线轮胎,大量的半钢产能爆发式地涌现,直接导致了竞争加剧,直至美国警觉而进行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这期间以杭橡、玲珑、恒丰等为代表;

现在正进入的是第四次变革,其主题是运营优化、优胜劣汰,部分企业开始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工厂技术升级,达到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效果,以此来打造企业竞争力。

从轮胎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轮胎行业体系。随着轮胎企业的大型化和集团化日益加剧;研发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成果大量涌现;轮胎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那些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优势的企业有望在新的一轮竞争中胜出。

我国虽然已经是轮胎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轮胎生产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轮胎行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经过轮胎行业多年的发展,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品牌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平台,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应掌握自主权和主动权。只会制造,没有品牌,即使制造得再好,技术再好,也只能被整个在别人的平台上,从而失去自己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2007年XXXXX公司成立,但开工以来便经历了重重困难,产品定位中低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生产工艺落后,没有形成系统产业系统,更没有品牌可言,公司面临破产。2013年7月XXXXXX公司由XXXXXX控股重组,公司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实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公司品牌战略:

一、基础作支撑,树立品牌形象

公司按照“坚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发展思路,着眼长远,从装备、研发、文化、质量等方面入手,树立品牌意识,打牢品牌化发展基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学定位高端发展,创造差异化、品牌化发展优势,使一度停滞的企业逐步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先进的装备水平才能代表产品水平。XXXXXX公司从装备入手引进了荷兰VMI成型机、意大利钢丝压延机、德国特勒斯特四复合生产线、德国SDS激光干涉仪、日本动平衡均匀性检测仪、美国阿尔法实验仪器等世界一流的生产、实验、检测设备,是国内最先引进荷兰VMI成型机的两家企业之一,关键装备水平处于行业前列。

技术研发关乎品牌创新。建成了10000平方米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和4000平方米的高规格国家认可实验室,形成了自主设计体系和研发平台;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引进TTA技术服务团队,开展新产品设计研发合作;吸收转化TTA技术,结合米其林同步技术,利用有限元分析法自主噪声分析,不断创新技术研发,开发紧贴市场需求的产品。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涵。在XXXXXX艰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提炼并践行了“四个凡事”(凡事要有标准、凡事规划在先、凡事要有耐心、凡事要协调合作)和“四个第一”(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用户第一、制度第一)的新理念,并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丰源轮胎特色的“五种精神”(鲁班“工匠”精神、“奚仲造车”创新精神、匡衡“凿壁偷光”学习精神、孟尝君“广揽人才”的惜才精神、青檀树“坚忍不拔”精神)。

质量是品牌的灵魂和生命。XXXXXX公司在员工中开展“质量在我手中”、“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好”等质量教育活动,组织了“万条无废品”、“零缺陷,零投诉”等质量活动,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TS16949汽车安全管理体系证书。公司2015年获得中国质量协会颁发的全国质量诚信标杆优秀典型企业、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质量信得过产品、中国市场质量信誉双优品牌等称号,2016年获得全国行业质量领先品牌证书、全国质量诚信先进企业证书。企业品牌核心意识初步建立,迈出品牌兴企战略关键步伐。

二、立足长远,打造差异化优势

丰源轮胎公司找准自主品牌建设方向,实施差异化发展和品牌化战略,确立了“做优质产品、树高端品牌”的发展定位,在市场、技术、装备、质量上实施精准定位,打造高端自主品牌,实施差异化发展。

市场定位高端:瞄准韩泰,超越韩泰,确立构建国内一流、国际二线,成长为个性鲜明的中高端品牌,销售网络布局欧美等高端市场占外销的50%以上份额。

技术定位高端:坚持占领技术前沿,引入世界顶尖米其林同步设计技术,采用自主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低温一次法炼胶工艺技术,炼胶是轮胎制作中一个最重要的步骤,决定了轮胎的好坏。而丰源轮胎公司研发的一步法炼胶4.0技术是当前国际最先进的炼胶技术。一步法炼胶4.0技术有着能够提高轮胎半成品、产品的合格率和质量,一套机器日产达80-120吨,比传统生产线高出一倍;每公斤炼胶的耗电量减少20%以上,节约能耗20%以上,节约用工数量50%等优点。

装备定位高端:配备荷兰VMI成型机等世界先进装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流水线和自动传输系统,全部工艺设备赶超国内轮胎行业先进水平。

质量定位高端:以“质量第一”为产品理念,以“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为管理理念,开展“万条无废品”活动,实施全员质量管理,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达到精益生产的目的。

三、注重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把自主研发产品及技术当作企业“重器”,形成了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继而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

几年来,开展碳纳米管材料在高性能轮胎、超高性能轮胎、漂移轮胎的应用研究。成功推出漂移胎、白胎侧、缺气保用胎、抗刺扎胎、碳纳米绿色胎五大创新产品,形成了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防刺扎、防漏气、防爆破“三防”全方位安全轮胎。迎合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研发新能源汽车胎和出租车专用胎,迅速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同时,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扩大了品牌影响力。我们的碳纳米管应用成果是继一次法混炼新技术之后,又一通过国家级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家组建议在行业内扩大推广应用。

大胆尝试品牌推广新模式,在利用好国内外展会、各种广告、公共活动等传统品牌宣传渠道的同时,积极探索电商平台和联销平台建设,在拓展市场的同时扩大品牌影响;实施销售渠道下沉,2016年在全国建立300家挂牌店;在XXX地区开展渠道扁平化试点,已开设直营店6家;推进海外技术输出合作项目,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

持续规范标准化建设,采用国际化标准体系,获得中国CCC强制认证、美国DOT认证、欧洲ECE认证、海湾GCC认证、巴西inmetro认证,轮胎性能指标达到欧洲标签法第二阶段新要求。丰源轮胎公司三大品牌在100多个国家注册,下步将多类别注册,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做好商标维权,保护自主品牌资产。推进企业新三板上市,进一步规范企业运行,为做大做强自主品牌打下基础。

四、提高档次,促进跨越式发展

丰源轮胎公司着力打造绿色、环保的“安全轮胎”品牌,提高产品和品牌档次,潜心打造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把民族轮胎品牌做大做强,让民族轮胎品牌赢得世界喝彩。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轮胎品牌,创新品牌传播与展示的载体、渠道,拓展网络营销与公关平台。加入品牌推广投入,布局部分发达城市,实现品牌突围。目前,XXXXX品牌已经入驻央视二套节目。

打造个性化的品牌符号,使品牌风格成型,打造明星产品系列,品牌美誉度大幅提升。通过品牌势能的确立、终端情境工程的落成,成为绝对个性化的品牌符号,具备强势抓取细分市场受众的品牌价值。

XXXXXX的品牌之路,是再造与重建的过程。我们把打造国际自主品牌作为核心战略,以创新促转型,扎实打造中国名牌、民族品牌、国家自主品牌,集聚品牌优势,以品牌建设带动发展,走出了独具特色的XXXXXXX自主品牌建设之路。

五、搭建平台,催生创新源动力

激励全员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倡导“改善即是创新”的创新理念,开展全员创新活动,筑牢创新的基础,通过正面激励和机制保障促使“大众创新”蓬勃发展。

成立了创新驱动委员会,制订了《创新活动管理规定》,从组织机构、保障机制、工作措施、效果评价和创建成效等多方面建章立制、细化标准、量化考核,使创新工作有组织、有督促、有考核、有奖惩。建立了评审专家组,从员工中选出256人的创新驱动代表队伍,实现了对生产、销售等关键岗位的全覆盖;将科技创新项目划分四级管理,通过技术革新、升级改造、管理提升等多种手段推进全员创新。2016年,创新项目、合理化建议达到2360个,直接创效超过1100万余元,累计获得专利35项。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公司倡树“尊贤崇功”用人理念,采取引进、招聘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速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建设,先后引进吸收专业技术人才500余名;建立岗位状态评估平衡机制,推行灵活激励的薪酬体系和人才特殊补贴制度,为员工搭建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推行人才“三通道”(专业技术职称、工人技师和经营管理)制度和“三个一批”(稳定一批骨干队伍、发展一批新生力量和储备一批后备人才)人才培养储备机制,为员工提供岗位晋级、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目前,技术人才占员工总数的17%,并建有100多人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动力”。

国家工信部轮胎行业首批准入企业之一,2016年中国轮胎行业54强、山东省橡胶行业50强,先后获得XXXXX市长质量奖等十多项荣誉,公司XXXXX品牌被XXXX省评定为重点培育的国际自主品牌、中国市场质量信誉双优品牌、全国行业质量领先品牌等,入选中国雪地胎十强品牌,成为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推荐的八大品牌之一。产品远销欧洲、美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销售网络实现全覆盖,是华晨、众泰、北汽等十多个汽车、新能源汽车配套供货商。

7.国外生态社区发展综述与实践评价 篇七

在当下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下, 城市物质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往往忽略了城市的微观动态形式——社区发展, 不仅在于舒适宜人, 同时也对社区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保护社区环境, 而不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建设可持续的城市社区单元。在我国生态社区发展处于探索阶段, 综合来看发展尚有不足, 本文梳理国外生态社区理论及发展趋势, 学习国外领先的生态社区发展经验, 对完善我国生态社区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生态社区理论发展历程

18世纪中叶, 欧洲工业革命拉开了的序幕, 对城市坏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居住条件急剧下降, 城市呈现出脏乱差状态, 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指出:“夜幕笼罩了整个煤城, 它的主要颜色是黑色。黑色的烟从工厂的烟囱和铁路车场中滚滚喷出。铁路干脆直接插入到城镇里来, 与这个有机体混合在一起, 并把烟灰和煤渣扩散到各处”【1】。生态社区的发展从历史沿革来看, 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

1.1 萌芽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城市发展在于注重自然生态阶段。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概念, 打开生态社区启蒙之路, 面对城市无休止的恶化, 在霍华德看来居住与环境应相互包容, 城市绿化空间必不可少, 城市应为扩张预留土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标志着人们开始对自身作为进行反思,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 这为生态社区的产生垫定基础【2】。在20世纪20年代, 美国人巴洛斯与波尔克提出“人类生态学”, 将生态学思想运用于城市发展研究之中;芬兰学者埃列尔·萨里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 他认为人的工作、交往等都应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维护我们家园, 此时生态社区雏形已经慢慢形成。

1.2 探索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左右, 生态社区出现逐步探索阶段, 1933年颁布的《雅典宪章》认为人类生活应分为不同行为方式:工作、居住、游憩等, 居住作为重要的休憩场所, 应具有舒适、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 《雅典宪章》在理论上为生态社区做好了指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人本主义思想逐渐被提出, 其核心思想为寻求“人-社会-环境”三者和谐, 并且对社区功能进行了探索。60年代初, 美国建筑师维克多·欧尔焦伊在其著作《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象学方法》中从生态学与地理学的视角讨论了人类住区, 首次提出建筑设计要结合气候的基本原则。【3】

1.3 形成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生态社区发展进入逐步完善阶段。1976年, 温哥华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了可持续人类住区的概念, 并进一步对可持续住区的发展规划、设计、管理等几个方面做出了建议, 住区不仅是居住的环境, 也是良好的生活环境, 尊重和鼓励文化与美学价值的提升, 遵从并将其划分为独立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 J·乌洛克倡导住区建设利用洁净能源, 采用绿色建材、绿化、自然通风和采光, 防止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这一理念加强了生态观和人类居住区建筑思想的融合。1977年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 强调规划必须满足人民生活的多功能需要。【4】

1.4 发展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生态社区已占有初步领域, 引起世界各地关注。1996年6月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了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 大会认为:今后的人类居住地都要逐渐改造成为当代与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基地。强调了自然与人文二者结合, 为生态社区理念注入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生态社区研究后期, 生态社区作为其中之一成为共同关注的领域, 成功实施的有英国的贝丁顿零碳社区、德国弗赖堡的丽瑟菲尔德社区等。之后为了更加规范生态社区建设, 出台了各项指标体系, 比如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USGBC) 开发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进水平评级体系 (LEED) 、英国建筑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BREEAM) 等.【5】

2 生态社区发展趋势

目前, 生态社区发展趋势有以下四个方向:紧凑型的空间形态;建筑的生态高技术发展;社区环境的自然化、生态循环的最大化;生态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性。

2.1 紧凑型的空间形态

在研究初期, 国外学者们对生态社区的关注点集中在生态建筑本体。到了20世纪90年代, 以梅尔·希尔曼、纽曼、肯沃西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们开始研究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社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欧洲城市功能布局是互为一体, 相互支撑, 其间距在一定步行范围内, 可达性强, 然后当下城市建设强调分区, 对各项功能的使用造成一定的浪费。于是应运而生的是紧凑型空间形态, 为了节约并且高效利用未来土地资源、塑造良好的步行空间系统、减少环境污染, 土地利用最大化和保护生态环境, 这些理念直接影响着生态社区的建设。

2.2 建筑的生态高科技发展

生态社区发展后期由于高科技的研发, 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技术逐步成熟, 生态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生态技术运用于生态建筑居多, 作为构成生态社区的元素, 单体建筑的可持续性成为关注焦点。

案例:英国卡迪夫生态建筑

该建筑位于卡迪夫海湾岸边, 建设之初关注其太阳光一年四季对此处的照明时间及照射角度, 年内降雨量统计, 以及温度在24小时内的不同变化,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 对比每年日照最强、雨水最多的几个月份, 通过利用自然资源, 最大限度地节约能量, 使用再生能源。

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在白天最大限度收集太阳能, 并在夜晚对室内释放白天储存的太阳能,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开窗朝向及房间位置设计方面, 利用自然空气流动, 为房间循环气流。 (见图3)

2.3 社区环境的自然化、生态循环最大化

国外在建设生态社区之初, 注重对自然地形的维持, 尽可能对自身建筑进行调节, 多方运用高科技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自然河流、植被等天然因素。在技术支持下, 尽可能减少内部产生废弃物、污染物等, 甚至做到零排放, 或对其排放的污染物及时处理, 不产生堆积、质变等, 后期几乎做到“自产自销”, 对周围环境做到零污染。每个建筑自身拥有制造自身所需电、水等普通要求, 比如通过太阳能装置或者风力涡轮机得到电能, 另外还自身具有蓄水能力, 污水处理能力, 甚至自己种地、自给自足, 最大可能保护环境为目的。

2.4 生态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

国外生态社区建设注重公众参与, 强调在建设之初采纳公众的意见, 呼吁居民加入建设的各个流程当中, 从根本出发为其解决实际问题。一个能够体现公众参与生态社区建设的模式便是合作居住。这种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初期流行于丹麦和荷兰, 此后便迅速传播至整个北欧, 乃至世界各地。这种模式通常为20-30户居民, 在私人住宅的基础上, 将一栋公共房屋的开放空间和基础设施进行共享。将如如厨房、餐厅、工作室、儿童游乐设施与个人的独立住所结合起来, 居住在此的居民一起参与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一起生活并共享资源, 组建了一个有理念目标的社区。

3、总结

生态社区是人类理想的居住模式, 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单元, 生态社区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空间建设方面, 更注重其生态社区文化内涵建设和精神文化塑造。【6】

真正的生态社区是开放的, 就生态循环系统而言, 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不可能独自成系统, 必须形成一定范围内资源共享模式, 长久来看, 生态社区是有助于各个单位之间设施共享、人力资源共享、文化共享、信息共享的, 大大节约了成本, 同时享增加受益人群。

生态社区是文脉的延续, 社区文化需要获得广泛认同才能得以传承, 生态社区基于一种生活模式将社区居民拉拢, 无论是在物质资源上还是文化影响方面, 都可以得到一定范围的推广, 生态社区自身拥有不可替换的特征, 有效利用自身资源, 将生态社区的运用最大价值化。【7】

生态社区是一个饱含情感的领域。其社区具有三个重要因素:一定的空间、一定的人口以及共同的社会情感。生态社区是社区的一种高级形态, 离不开居民的共同情感。在生态社区中, 优美的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亲近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 生态社区需要居民间有着共同的情感和丰厚的社会资本。在良好的环境基础上, 促使社区生成其社会成本, 并且社会成本的形成有助于社区环境的维护。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 宋峻岭,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2]宋言奇.刍议国内外生态社区研究进展及其特征、意义[J].现代城市研究, 2010, v.2512:5-10.

[3]滕颖, 李新.城市型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32 (3) :185~188.

[4]阎增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0, 19 (2) :10~14.

[10]檀通淮, 李子哲.城市生态化社区规划理念及实践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35) :1~12.

[5]翁奕城.国外生态社区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学报, 2006, 04:32-35.

[6]吴智刚, 缪磊磊.城市生态社区的构建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43~54.)

8.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 篇八

关键词:新疆民族教育;双语教学;多民族发展

建国后,新疆民族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民族教育出台多种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新疆的民族教育,2004年,全区有各级学校八千多所,在校生四百多万人,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方便牧区学生就近上学,建立了牧区学校,使自治区民族教育得到了有力改善。

一、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

建国以来,新疆民族教育一直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新疆的民族教育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推出多种优惠政策,增加教育投入。为了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学习汉族语言、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少数民族学生专门建立了民族中小学,在高校开设民族语课程,建立民语部。在应试教育方面,高考自主命题、自主划线、择优录取,为了培养高等专门人才,推荐自治区优秀学生去内地重点高校学习。

二、新疆民族教育现存问题

(1).教学观念和教学质量落后

教学水平落后是自治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现在,新疆民语言录取分数线与汉语言录取分数线的差距依然很大。1978年,汉语言文科录取线是261分,理科为250分,民语言文科录取线为95分,理科为90分。到2005年,民汉录取分数线差距依然很大,汉语言文科一批录取线为516分,理科一批为507分,民语言文科一批录取线为393分,理科一批为367分,差距可见一斑。另外,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商榷,编制内的教师大多数是大中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自治区学校的教师应该提高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自治区民族教育的长远发展做打算。

(2).汉语水平较低

汉语水平低是新疆民族教育的又一大问题。很多学校认为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只用本族语,而忽视了汉语的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没学过汉语。会汉语的老师少是一方面,关键是汉语的学习得不到重视,这完全体现出学习者目光的短浅。尤其是在一些村镇,完全没有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所以,全面推广汉语学习刻不容缓。

(3).教育投入不足

自治区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发展落后,教育所需资金与实际投入的资金落差较大,有的地区的财政收入有一百多万元,用在教育上的投入只有一两万元。根本原因还是自治区对教育的不重视,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教育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教育水平只能维持在计划经济时期,与国内其他汉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严重失衡。党和政府应该大力投放教育资金,来解决自治区教育资金困难的难题。

三、双语教学的推广与实践

在实行双语教学以前,自治区内大多数学校采取母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自治区学生的汉语水平只停留在初级阶段。2008年自治区推出了全面双语教学的教学任务,要求各年级在汉语、数学、外语、化学、物理等课堂使用国家规范普通话教学,而其他一些课程比如音乐、美术等不做具体要求。这样使学生们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汉语。在实践中,根据一线教育工作者反馈的问题,笔者做出如下总结:

(1).教师汉语水平普遍较低,无法准确授课。前面提到,自治区在编教师以大中专为主,这些教师的汉语水平达不到双语授课水平。只能平时加强汉语培训,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课堂学习效率。

(2).学生汉语基础薄弱,无法准确理解。自治区学生由于从小接触汉语机会少,所以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汉语讲解无法准确理解,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如用本族语讲课效率高。这就需要学校多开展汉语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和运用汉语的机会,从而提高汉语水平。

(3).汉语教学遇到困难就又回到本族语教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汉语教学问题,有时候汉语教学只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影响老师和学生的双重积极性,最终导致双语教学成为摆设,汉语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总结

发展新疆民族教育是加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的有力举措。民汉教育并行,可以促使新疆人民更好地学习汉民族语言文化,同时拓宽了新疆人民的就业面。所以双语教学在平衡发展民汉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戎. 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02:2-41+188.

[2]马戎. 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A].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38.

9.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 篇九

——谈《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吕媛 政法学院法学一班 2010210033

内容摘要:一部《国情备忘录》,一个谜一样的中国,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中国,同样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我们可以从很多的角度来研究这个古老的国度,然而我却想从创新这个角度来说它。创新是一个国家孜孜不倦的动力,是一个民族永葆青春的活力。

关键词:创新发展国情动力

观看《国情备忘录》,我不得不得说,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创新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所面临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曾面临过的,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唯有走自己的特色,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创新之路。

一. 特殊的国情决定创新的必然性

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所谓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两层,其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其二是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我国GDP增长神速,但是贫富差距在急剧扩大。我国资源丰富,但除以13亿,什么都微不足道。我国经济机体内部还存在着诸多不够健康之处。经济结构矛盾依旧突出,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薄弱,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外贸依存度过高……这些不仅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也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了深层隐忧。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由此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各种社会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型大国所面临的挑战,我们没有可借鉴的对象。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创新型的道路,我们不能跟着别人走。庆幸的是最近一些年来我们开始抛弃地大物博的盲目骄傲,认识到我国的国情,开始走自主创新型道路。

二. 我们走过的创新路

农业上我们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杂交水稻,掀开了水稻生产史上崭新的一页,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杂交水稻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粮食自给难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另一个称号是“中国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我们得感谢袁

隆平,我们还得归功于创新,正是由于袁隆平带领的科研组具有创新精神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的子民才没有饿肚子。

在航空航天事业上,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003年,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嫦娥一二号的成功发射。毫无疑问,创新精神是一代又一代航天领军人物们、是中国航天事业得以进步的不竭动力。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这些都是需要技术创新的。

三. 唯有创新方可强国

(一)科技创新

科技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是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为此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要提高科技创新必须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为手段,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是当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任务。科技投入作为科技活动的中心环节,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科技资源的动员能力与配置能力。

(二)人才创新

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我们得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再用那套陈腐的教育制度去培养只会读书而不会创新的人才啦!我们要抛弃学校授课内容越来越多的偏向,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和训练上,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突出“技术教育”,提高国民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根据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实,以及我国传统教育重传授知识、轻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偏颇,教育界要提倡创新教育或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制度创新

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之谜》

[2]《制度创新》

10.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 篇十

方案

××街道××社区党总支关于深入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省、市、区委、街道党工委的部署要求,现就扎实组织开展好裕园社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下简称“学习实践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区委关于“抓住战略机遇、推动科学发展”、办事处党工委“筑牢基础、科学发展、力促跨越”的目标要求。牢牢把握“强化管理,提升服务、科学发展”这一活动主题,努力实现“社区管理上台阶、服务能力上水平、居民生活大改善”的目标,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促进社区和谐的能力,把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引导到社区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把“党员干部受教育”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切实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把“科学发展上水平”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核心,使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和自觉行动;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成为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围绕主题,科学发展

社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围绕党工委提出的要求,社区党总支牢牢把握“强化管理,提升服务、科学发展”这一活动主题,通过加强二个品牌建设和三支队伍建设,实现强化管理,二个品牌即:党建品牌和服务品牌。三支队伍即:居委会队伍、党员队伍、居民队伍;通过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服务范围,服务居民群众,实现提升服务;通过“学习、提高、自律、参与”的活动机制,探索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和党员义务奉献、关怀激励等有效形式,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形成“科学发展我参与、我奉献、我受益”的良好氛围,实现科学发展。

三、参加范围和时间安排

按照上级要求,我社区参加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为社区全体党员。时间为5个月,到XX年1月基本结束。社区党总支9月中旬带头学习实践,集中活动从10月开始,时间不少于4个月,集中活动结束后,安排1个月左右的时间进一步抓好整改落实。

四、把握方法步骤,认真抓好学习实践活动

学习实践活动时间自XX年9月开始到XX年1月基本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1个月左右,党支部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有针对性的搞好思想发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筹备动员阶段:营造氛围。主要抓好学习、制定学习活动规划、开展活动三项工作。这一阶段的学习实践主要是由社区党总支班子及党支部书记组成的领导小组成员 时间:(XX年9月16日---XX年10月13日)

组织学习讨论。社区班子成员带头学习,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坚持班后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上级发放的文件和实施意见等,并做好读书笔记。社区班子每周集中学习两次,每天坚持自学。

制定学习活动规划。成立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组织机构,研究学习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党员管理组织体系,召开党员金点子议事会讨论研究确定主题和品牌建设。

深入开展主题活动。紧紧围绕庆祝祖国60周年,开展“歌唱祖国演唱会”、“裕园8年发展纪实展”和“第三届和谐邻里节”等三项活动。对广大党员和居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发挥党员参与活动积极性,密切群众关系,夯实群众基础。9月26日和27日举办主题为:“邻里传情

笑迎全运”中大街道裕园社区第三届和谐邻里节,倡导社区文明新风,弘扬邻里合作互助精神,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一阶段:学习调研。主要抓好学习讨论、调研走访两项工作。

时间:(XX年10月13日---XX年11月20日)

组织学习讨论,坚持分类制定和落实学习培训计划,因地制宜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集体研讨、送学上门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通过听报告会、上党课、参观全运场馆,撰写学习笔记、收看远程电教等形式增强党员干部学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党支部每月集中学习一般不少于1次,时间不少于2小时,其余时间为自学;各支部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活动方案,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让党员受教育、得关怀:对离退休老党员,定期走访沟通,以关爱为主;对在外打工党员,采用短信、qq群的方式联系,以教育为主:对失业下岗党员,了解困难情况,以帮扶为主;对拆迁的党员,经常电话沟通,以联络感情为主。民企党员利用工余时间,采用集体学习和自学想结合的方式,以促进生产为主。

社区党总支成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响应办事处制定的“访千户家庭、求百条建议、写十条调研、定一个思路”调研活动。根据群众的呼声,研究确定社区科学发展思路,有针对性的开展三方面工作。

1、结合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组织党员收看国庆庆典,对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仲秋节,走访有病老党员和慰问困难户。

3、结合全运会,组织一支全运安保巡防队,对小区实行安全防护工作。要求社区党员:提高认识,提高觉悟,提高素质。第二阶段:分析检查。主要抓好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材料两项工作。

时间:(XX年11月20日---XX年12月20日)

社区党总支班子:深入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召开前要认真准备班子成员之间要开展相互谈心,沟通思想,加强团结。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群众对社区班子及成员的意见建议,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做好准备。分析检查材料要在一定范围内,已适当方式公开。在此阶段,结合社区实际,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

1、做好经四纬十二拆迁工作。

2、协调天然气进社区工作。

3、组织社区党员观看奥体中心场馆,了解济南的变化。

要求社区党员:自我总结,自我检查,自我约束。第三阶段:整改落实。主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两项工作。

时间:(XX年12月20日---XX年1月31日)社区党总支班子: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对查出来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目标、措施,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并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开,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2、切实解决一些突出问题。按照落实整改方案的要求,通过自身力量和上级支持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促进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3、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重改进完善民主自治、和谐社区创建、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的载体,进一步健全完善“总支抓支部、支部抓小组、小组抓骨干”的“树根”型组织管理体系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在此阶段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年底社区表彰大会,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凝集力和向心力。

2、做好春节前的走访慰问特困家庭活动。

3、巩固老党员结对帮扶青少年成果。

要求社区党员: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奉献。

五、加强宣传

统筹安排

(一)强化宣传引导。社区党组织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发动,营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精心制定宣传计划,组织宣传活动,通过专栏、报栏、墙报、简报等多种形式,集中宣传报道各支部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及时发现、深入挖掘、认真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并及时总结和宣传,以点带面,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

(二)搞好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使活动各个阶段的工作有机衔接、有序推进。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契机,把推动工作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六、制定社区五年发展规划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全面赶超、跨越发展,实现槐荫五年大变样”的战略目标,在广泛走访调研、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裕园实际,从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入手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一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加快棚户区的拆迁,力争在年内消灭棚户区,让居民享受宜居生活。二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力争在二年时间内让社区内老居民楼通上暖气和天然气。三是打造文明宜居社区环境,借助中大街道发展规划,力争在三年内,整治小区主次干道,取缔小区烧烤、贯通排水管线、安装休闲、娱乐设施。四是创建社区品牌建设。打造全市一流的社区和谐团队,创建一流社区党建品牌、打响社区一流服务品牌,加强对居民的培训教育,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识,不断培育社区团组织,力争在四年内把裕园社区建成高度民主、自治、和谐的新型社区。

××街道××社区党总支

11.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 篇十一

关键词:宗教;基督教;少数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130-03

一、调研地点的基本情况介绍

大箐是位于云南楚雄州禄丰县仁兴镇的一个纯苗族的村寨,地处滇中北部的乌蒙山区西部,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大箐村有9个自然村,共有村户400户,共1274人,其中男性613人,女性661人。大箐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饲养牲畜家禽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56人,2013年,大箐村人均年收入3781元。

大箐村民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传入到这个村的历史有百年之久,村里共建有10座大小不等的基督教堂,基本每个村小组都有一座教堂作为宗教活动的聚会场所。信教人数占全村总人数的70%,经过洗礼仪式的信徒就有600左右,信教人群以中老人为主,年轻人和小孩也不乏信众,信教群众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总的来说,大箐村作为一个纯苗族的村寨,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人口和社区结构也是比较简单和纯粹的,在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等方面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模式,而基督教较早的传入,它其实是伴随着大箐村的社会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兴盛,并成为大箐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基督教与大箐苗族社区生活的关系

宗教对于社区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影响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在大箐我们既能看到宗教在社区生活的良好适应,也会发现其中出现冲突和矛盾的方面。

(一)经济生活上的协调和奉献。

在大箐宗教活动的开展和村民的经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一方面宗教不干预村民的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的进行一般选择在村民劳作之余的时间,安息日教会的信徒,教会虽然规定不能食用猪肉,但是并不限制教徒饲养和销售牲猪。不影响村民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比如教会组织的唱诗活动安排在每周一、周三、周五的晚上举行,每周一次的最重要的礼拜日活动,也是设在星期天的中午举行,礼拜活动一般在两个小时左右。但星期天也是村民每周下到镇里赶集的日子,对于礼拜日的活动,教会没有硬性要求每个信徒每次都必须参与,信徒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此外,教会往往还会根据农忙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礼拜活动的时间。另一方面,教会的运转资金大部分都是从信徒的捐献中获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直接减少了村民的收入,但是信徒对教会的捐献都是自愿的,捐献的多少也是信徒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奉献,不存在硬性摊派的情况。捐献资金的管理面向信徒进行透明公开,教会运用信徒捐献的钱物主要作为教会活动的开展资金。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宗教活动开展的基础,所以在村民的經济生产活动中,教会更多的表现出积极的协调配合,以期信徒能有更大的奉献。

(二)教育卫生事业的开创和继承。

百年之前,苗族一直作为彝族的奴仆和佃户,经济水平十分低下,卫生条件和意识都很差,基督教传入这些地方之后,为了更有效地宣教扩大福音,教会在此设立教堂的同时也开办学校和医院,而这些公共事业的兴设,在客观上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文卫事业的发展。医院在为村民看病治疗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卫生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行动,从个人卫生的习惯养成到社区环境的净化保护,教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解放之前,大箐最早的学校就是由教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设立的,由于学校的开设,使原来处在社会底层的苗族同胞的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甚至超过了附近坝子上的汉族同胞。在解放后,教会小学由政府承接公办了,教学资源和水平都有了更大的提升,教会在学生的教育方面仍有自己的作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会对苗文和苗语的保护作用,甚至比政府和学校的作用还要大些。苗族的文字是由基督教传教士创制的,教会在大箐开展的活动都是用苗语和汉语同时进行的。虽然政府也对苗文苗语的保护也较为重视,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是学校的苗文教育只推行到三年级,之后就不再教授,学校短短三年的苗文学习其实是很有限的,教会则承担了后续苗文教育的工作,因为教会有自己印行的苗文圣经,传道员在讲道时,也全程使用苗语,信徒每天都要看、都要读、都要讲,教会组织的唱诗活动,也使用苗语演唱,这些都极大的保护了苗语和苗文的传承与保护。不管教会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其采取的办学设医的传教方式,在历史上确实对大箐苗族村的现代文化的开启起了巨大作用,即使到现在仍然积极的起到传承和促进的作用。

(三)文化生活上的兴废和特色。

基督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传入必然会与苗族传统的文化发生碰撞和博弈,而在大箐,基督教确实导致了村民文化生活的许多兴废,同时也促进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

1.关于芦笙乐器。芦笙在苗族中是一个很标志的承载传统文化的器物,但是大箐村现在会吹奏芦笙的几乎没有了。教会也把芦笙作为一个关乎信仰纯洁行的东西,并加以禁绝,因为芦笙原来一般都是在丧事上演奏,是作为一个沟通死人灵魂、祖宗和鬼神的桥梁,芦笙其实已经隐含了关于鬼神信仰的内容,这当然是与强调上帝是唯一救世主的信仰相冲突的。而我们访谈中也听到说,他们之所以支持芦笙的禁绝,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于过去苦难历史的一种解脱,因为芦笙盛行的年代正是苗家人最苦难的年月,芦笙中记载着更多的苦与泪,所以放弃芦笙是对于苦难的解脱。教会无疑在大箐村芦笙衰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

2.基督教对于传统婚丧嫁娶的影响。现在大箐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嫁娶和丧葬仪式,一是传统的丧葬嫁娶习俗,还有一种是教会影响下的丧葬嫁娶的习俗。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婚丧嫁娶方面是有差异的,教徒按照教会的要求来严格进行活动的礼仪,不管是婚嫁还是丧葬,教会的仪式都更趋向于从简,而传统的则更加繁杂和耗费钱财一些,所以基督教倡导的这种简化的礼仪形式对于当时普遍不富裕的人来说,确实减轻了许多压力。但是在节庆仪式上,难免会有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一起参加,此时两方都抱有极大的宽容,即各自分开举行属于各自的仪式活动,而不指责和干涉教会对苗族传统丧葬嫁娶习俗的影响。

3.歌舞艺术方面的影响。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箐更是云南有名的歌舞之乡,教会不干涉信徒唱歌跳舞的活动,而且教会会组织信徒一起举行唱诗活动,大箐小有名气的金芦笙合唱团也是以唱诗班的人员为主体,这与教会的鼓励和培训是分不开的。另外圣经提倡人要做文明人,圣经要求信教者文明向上,抵触低俗淫秽,所以村民在进行苗族歌舞时的穿着打扮,不能穿着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苗族歌舞文化向纯洁和高雅发展,并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宗教情怀的特色歌舞文化。

(四)政治生活上的规范和竞争。

在这样一个几乎全民信教的社区中,基层政权如何与教会以及信教群众互动和联系,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大箐可以感觉到基层政权和教会之间基本是保持独立的,并没看到十分严格的领导关系,也没有看到剧烈的矛盾冲突。教会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规范而自由的开展自己的教务活动,基层政权对于教会的活动基本是不干涉的,而教会表示他们是全力支持政府的工作,只要有需要教会处理帮忙的地方,教会是很愿意提供支援和协助的。

但是,在大箐基督教会与基层政权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对人才吸收的竞争关系。许多信教的青年拥有较高的知识和文化水平,但是由于信仰的关系,就不能被吸收到村委班子和工作里面来,这其实使基层政权的公信力及参与度和动员力量受到了削减,而教会的动员力则似乎要比村委大得多。一个家庭父母长辈信教,这个家庭中的子女也会跟着父母长辈信教,而这个家庭的子女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都较好,但因为信教了,就不愿参与党团组织,也就不愿参加基层政权组织,基层政权组织人才就流失了。比如说,在大箐广地山村小组里,龙先生曾担任村支书,他们一家自然是不信教的,但是龙老人的二哥和四弟是信教的,所以他们的子女也都跟着他们信教,现在龙老人二哥家的大儿子,是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但因为随父母信教后,到大学后就不入党,也不愿意参加党团活动,自然而然也就不愿意进入政府机关工作了。现在大箐基层政权组织的干部,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是受教会竞争的影响。

三、大箐基督教信仰产生的原因和一些变化动向

大箐村民绝大多数是信仰基督教的,具体比重和数值,教会和村委给出的说法是有出入的,村委说是有60%的村民是信仰基督教的,但是教会说经过了洗礼的信徒就有60%,这部分加上其他没受洗的信徒后估计是要占到90%了,我们从教堂的数量和规模上也能看到宗教在这个社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一)大箐村村民信仰宗教的原因。

1.历史机缘。苗族在以前是个备受其他民族压迫和剥削的民族,百年之前苗族的日子可谓是悲惨痛苦的,当时的传教士来到苗族聚居的村落里传教,这些深受打压的人们听说还有一位至尊的上帝在爱着苗族的同胞,并且不放弃对这些底層的人民的救赎,在心理上就给苗族巨大的安慰,激起了他们慕道和皈依的信心。

2.社会事业的带动。基督教之所以在苗族中能够得到广泛传播,更多的是得益于基督教在这些地区所开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推动和鼓励。基督教在最贫困落后的地方建起医院、学校、教堂,给这些人科教文卫事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建设和帮助,福泽后代,也是这些收益的民众心悦诚服。比如大箐小学,也快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初也是传教士在这边筹划建立的,在民国时期,大箐小学对于提高大箐人的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是巨大的,据说由于这个学校的存在,使得这个穷山沟里的人的知识水平一度超过了山下坝子里的地主富人家的孩子。而从大箐小学走出山村的人更是数量众多的。

3.传承的惯性。基督教信仰在这个村寨已经形成一种传统的习惯和力量,家庭的信教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下一辈中。现在村里许多年轻的信教群众往往都是从小随长辈进出于教堂,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会的熏陶,长大以后自然而然的归信的。教堂里的年轻传道员,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小时候跟着担任教会传道员的父亲去教堂,慢慢这变成一种习惯,长大后自己更是钻研教义,并得到教会的培养去到了外省和外国参与神学院的进修,后来回村又继任了父亲的教职,他自认为这是很自然的家庭的影响。基督教信仰这种宗教文化已经成为大箐村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二)宗教信仰的一些变化。

从星期天教堂的礼拜活动中发现信教的群众还是以妇女居多,而且是以中老年人为多数,年轻人信教的是比较少的。经调查了解,许多青年人小时候是信教的,但是等他读书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或者是外出升学和打工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之后,他们会出现对于自己信仰的一个重新的审视,这种审视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放弃自己的信仰,另一个是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那种放弃信仰者,更多是因为小时候的信教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家庭文化的传承和习惯而去坚持的,而且当时也没能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和信仰形式,所以他不会有怀疑和思考,但是等到有外界新的信息传入,他开始主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也就有了选择,因此,年轻人在面对科学教育、大众传媒、信息开放等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一部分人在信仰问题上重新进行选择。

四、小结

12.论隋唐时期民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篇十二

关键词: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创新发展,背景原因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的时期, 与其他艺术一样, 隋唐时期民族音乐艺术在我国文化史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当时的世界文化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随着民族关系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民族音乐艺术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吸引融合了大量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的成分, 民族音乐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就民族音乐体裁而言, 隋炀帝时曾定九部乐, 唐太宗时又增为十部乐, 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音乐体裁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就民族音乐风格而言, 隋唐时期的民族音乐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了当时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的艺术成果, 融汇发展, 这种创造性发展更加塑造和突出了隋唐时期民族音乐的风格;就民族音乐理论而言, 隋唐时期在音乐理论方面发展表现在记谱法上的不断演进, 乐律学得以实现新的发展, 如记谱法有以文字记述古琴演奏手法的文字谱、以若干汉字的减笔字组成的特殊字形来代替古琴演奏指法的符号的减字谱等, 乐律学理论主要有创新发展了传统变徵、变宫的七声音阶的新音阶, 运用于唐代燕乐中的俗乐音阶、燕乐二十八调、八十四调、犯调、移调等;就民族音乐思想而言, 民族音乐思想大致分为以隋炀帝、妞弘等为代表的复古派和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创新派, 前者崇尚雅乐而反对排斥外国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 后者则不赞成复古派那般强调恢复古代乐器和古代音乐。由此可见, 我国民族音乐在隋唐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和探讨隋唐时期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存在动因, 从中获得启示与参考, 对繁荣和发展我国当代民族音乐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是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历史证明: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 音乐艺术是难以发展的。隋唐时期音乐文化高度发展, 得益于唐朝的建立, 结束了自晋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战乱, 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它为国内外各民族、各地区交往频繁, 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历史封建帝王的励精图治,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 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一方面, 经济高度发展, 主要表现在:在农业方面隋唐时期兴修了大量大型水利工程, 如隋朝兴修了大运河, 唐代先后修建了264项大型水利工程, 这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并由此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繁荣景象。在手工业方面,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 无论是技术水平、产品种类还是生产规模都超过了前代, 如纺织技术尤为突出,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留下了“万里云罗一雁飞”的赞叹诗句;陶瓷业不仅工艺先进而且制作精美, 目前从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朝白地绿花罗等可见一斑;同时造纸业、茶叶加工、金属冶炼、造船业也相当发达。在商业和交通方面,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交通的发达, 当时以长安为中心设置的驿路贯通全国各地, 海上交通也极为发达,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 当时广州的通海夷道已能通往印度洋直达波斯湾, 全长1万多公里, 海陆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 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呈现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其成就超出了西汉的“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 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 就连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 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更多的追求和需要。隋唐时期音乐活动极为普遍, 社会上各阶层都有不同方式的音乐活动。供欣赏娱乐的表演性乐曲广为传播, 民间节日有规模宏大、热烈红火的自娱性歌舞活动。宫廷有各种宴乐、典礼、祭祀音乐, 甚至寺院也有相当精彩的音乐活动。王室贵族、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都以表演歌舞为乐, 以精于歌舞为荣。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 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 乐工达数万人, 规模宏大, 分工细致, 属历代之冠。隋唐时期不仅建立了管辖大乐署、鼓吹署最高行政机构太常寺、负责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教坊、管理雅乐和燕乐艺人的音乐教育机构大乐署, 而且有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梨园等。这些机构的设立对音乐人才的选拔、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音乐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与统治者的提倡和参与是密不可分的。隋炀帝十分重视音乐的发展, 设置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九部乐;在唐朝开国伊始, 唐太宗不拘于传统儒家的“淫乐亡国”论, 以“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俱存, 朕能为奏之, 知公必不悲耳”的胸怀开创了唐代音乐文化的新纪元;唐玄宗不仅对唐代的音乐制度作了多次重大改革, 调整了原九部乐、十部乐为坐、立部伎, 设立了梨园, 扩充教坊, 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 而且他本人更是集皇帝与音乐家于一身, 精于琵琶、横笛等多种乐器演奏, 创作了《还京乐》、《圣寿乐》、《小破阵乐》、《光圣乐》、《文成乐》, 改编了《霓裳羽衣》、《凌波曲》、《紫云回》等音乐作品, 正如唐南卓《羯鼓录》中所说, 唐玄宗“若制作曲词, 随音即成, 不立章度, 取适短长, 皆应散声, 皆中点拍”。

由此可见, 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安定和谐、政治的清明, 为隋唐时期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民族音乐机构的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民族音乐人才的涌现, 有力促进了隋唐时期民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二、丰厚传统文化积淀是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民族音乐是在传统文化丰厚的积淀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 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创新发展也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丰厚的积淀基础之上的。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高峰, 是继周、汉之后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三个集大成的时代。

丰厚的民族音乐文化积淀为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隋唐时期燕乐的来源, 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先民的乐舞, 如《吕氏春秋》中所载的“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 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乐”被中外学者们认定为原始艺术的最高形式, 历经夏、商、周代的不断完善而形成了“六代乐舞”;汉代继承了秦时的乐府制度并推出了“采诗夜诵”的音乐采风制度, 兴起相和歌形式的音乐, 隋炀帝时改称清乐, 唐代宫廷燕乐起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 后又废除“礼毕”, 将“燕乐”列为首部, 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 贞观十四年又将“高昌乐”专立乐部而形成了“十部乐”。无论是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还是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 多数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形式, “其声音节奏及舞, 悉宜依旧”, 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音乐的色彩。

多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创新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由于当时与少数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和渗透长达几个世纪, 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所形成的音乐风格和类型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创作出了具有大量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新型音乐作品。如“法曲”源于民间, 与相和歌、清商乐等有直接的联系, 其“音清而近雅”, 这则材料说明法曲保存了汉族传统音乐, 佛教音乐并吸收道教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发展过程, 但法曲沉淀了华夏音乐的精华, 在唐代燕乐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玄宗即知音律, 又酷爱法曲, 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又如, 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 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 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 燕乐是当时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在音乐文化上完美融合的见证, 充分表明了唐朝音乐文化领域的高度繁荣。

民间音乐的发展为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之前, 民间音乐十分丰富, 并在隋唐时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如唐代农民在劳动或休息时所演唱的船歌、劳动号子、风俗歌舞等民歌, 其结构多为七言或五言四句体;而在城市则流行一种由民歌与小曲加工而成的艺术歌曲, 这也是隋唐五代的绝律诗体和长短句发展的基础, 也就是说民歌推动了诗人的创作, 诗人的创作又促进了民歌、曲调的发展, 这些都为隋唐时期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对外文化交流广泛是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 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大量外国音乐文化传入中国, 并与我国民族音乐进行了有机融合, 这既是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创新发展的一大特征, 也是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外国音乐文化对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形式的影响。国外 (外族) 音乐文化, 如朝鲜半岛的高丽乐、新罗乐和百济乐, 日本诸岛的楼乐, 印度的天竺乐, 柬埔寨的扶南乐, 中亚一带的安国乐、康国乐、突厥乐以及河西走廊与当地民族音乐交融而成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西凉乐等音乐文化大量传入, 给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形式带来了深刻影响。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 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隋书·音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 置七部乐:一日国伎, 二日清商伎, 三日高丽伎, 四日天竺伎, 五日安国伎, 六日龟兹伎, 七日文康伎”;《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 “武德初未暇改作, 每燕享因隋旧制, 奏九部乐, 一日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扶南、五日高丽、六日龟兹、七是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康国”;唐太宗贞观十六年, 乃增加高昌乐而成“十部乐”, 这些宫廷燕乐大都以国名、地名作为乐部名称, 可见外族音乐对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形式的影响。

外国音乐文化对隋唐时期民族乐器的影响。隋唐时期是外来乐器在盛行的时代, 如《隋唐·音乐志》记载, “龟兹者, 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筚篥、萧、羯鼓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人”;《新唐书·礼乐志》中记载, “天竺伎有铜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筚篥、横笛、凤首箜篌、琵琶、五弦、贝皆一铜鼓二舞者二人”等, 许多外来乐器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羌笛、羯鼓、胡笳、毛员鼓、铜鼓等, 在制作和演奏上与旧有的传统乐器融合为一, 大大增强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

外国音乐文化对隋唐时期民族音乐风格的影响。隋唐时期民族音乐与国外 (外族) 音乐文化的融合, 使得隋唐时期民族音乐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和乡土气息。如《胡旋舞》出自康国乐, 舞时急转如风, “胡旋女, 胡旋女, 心应弦, 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颻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 千匝万周无己时”;《苏莫遮》出自天竺乐, 系印度语, 汉名浑脱。舞者裸体跌足持油囊盛水, 以水相泼, 表现了印度、缅甸、中亚泼水节的风俗等。

参考文献

[1]王鲲“.胡乐”的涌入与隋唐音乐的发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5

[2]宋飞飞.隋唐时期印度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J].音乐时空 (理论版) , 2012.5

上一篇:社区健康教育活动计划下一篇:交通安全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