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说课稿

2024-10-07

热力环流说课稿(共4篇)

1.热力环流说课稿 篇一

《2.3热力环流及其应用》说课稿

单 位:沁阳市第一中学姓 名:屈全胜时 间:联系方式:

2015.10

《2.3热力环流及其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22号选手——杨欣科,来自沁阳市第一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及其应用》,选自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3节。整个说课共分四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

1、地位作用

(1)承上启下:本节课既是上节《大气热力状况》的实际应用,也是下节《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理论基础。(2)理论性强:它涉及较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和读图分析能力,因此成为高考的重点。(3)实践性强:它涉及许多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气温、气压、风、降水等,可以学以致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读热力环流示意图,让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变化规律;②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②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和思维能力,我主要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和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在本节教学中,涉及许多物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我实施多媒体教学法,借助直观的动画演示来增强感官刺激,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在本节教学中,教师讲授虽然很重要,但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接受学习。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我实施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式教学法。在本节教学中,涉及许多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实施案例式教学法,例如通过“烟雾在玻璃缸内的飘动方向”这个案例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通过“火烧上方谷的失败”这个案例加深对山谷风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说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训练、课堂小结四部分。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该环节引导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在本节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引入《三国演义》中的一则故事: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欲围困司马懿。司马懿进退无路,面临火焚灭顶之灾,正在此时突降大雨,司马懿趁机逃走。引导学生思考:“火烧上方谷”的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新课教学

包括三部分内容:介绍有关气压的基本概念、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的应用。(1)介绍有关气压的基本概念:

首先讲解气压的概念,再让学生比较同一垂直方向上P1、P2气压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关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通过:

(一)视频导疑,提出问题。先让学生用1——2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密闭的玻璃缸内烟雾的运动方向,并且思考:空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得出结论: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二)课件展示,原理分析。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最后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加水平运动即热力环流。最后再让学生利用地理关联图的形式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刻理解。

(三)读图分析,深化理解。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主要通过下列方法进行突破。首先观察动画演示,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等压面会发生弯曲。高压处的等压面向高处弯曲,低压处的等压面向低处弯曲,最后概括为:“高高低低”原理,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其次通过一道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最后教师点评展示答案,加深学生对“等压面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总结规律,提高能力。总结热力环流的一般规律,采取学生自主分析归纳的方法,先从垂直方向进行归纳,再从水平方向进行归纳。

(3)热力环流的应用:

关于热力环流的应用,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这部分内容我主要通过五道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突破,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首先海陆风和城市风比较简单,主要采取学生先画,教师展示答案的方法进行。问题探究一,在海边拍照时,应该如何站位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学生比较感兴趣,通过讨论加深对白天吹海风的记忆。问题探究二,城市风对城市有何影响?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理解城市风。关于山谷风,学生较难理解。首先通过问题探究三,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巴山地区多夜雨?”从而引入山谷风的学习。教师以白天为例,详细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画出晚上的风向。通过学习可以看出谷底地区白天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晚上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所以巴山地区多夜雨。问题探究四呼应课前的设疑,“火烧上方谷”的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通过动画给学生演示其失败是必然的,既增加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加深对山谷风的理解。最后问题探究五,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出有污染的企业不能布局在谷底地区。

3、课堂训练

为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明确本节课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我精心选择了课堂训练题,包括基础篇和真题篇。

(1)基础篇:通过这两道题,考查学生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这个教学难点的掌握。

(2)真题篇:第一题,考查对“山谷风”的理解,第二题,考查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理解。【例1】(2013浙江卷)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例2】(2013山东卷)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B)

A.6时

B.9时

C.12时

D.14时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热力环流及其应用,从而对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根本原因、形成过程、基本规律有了初步了解。以后我们还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学习中去。

四、说板书

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力求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热力环流

一、基本概念

1、气压

2、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热力环流的应用

1、海陆风

2、城市风

3、山谷风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热力环流》这节课的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三主”原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指导!

2.《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篇二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高一学生刚从以往的比较简单的初中地理跨入新的强度大的高中地理,学习地理的方法及理解能力一下子难于应对,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浅入”的方式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如从视频片段“火烧上方谷”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浇灭这场大火的大雨,天意乎、人为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通过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其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对热力环流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本人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画出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图,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比较直观地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到黑板上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简图,并一一讲解分析,这样学生的知识会掌握得更深刻、牢固,并通过思维拓展,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学原理解答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又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自主学习,但由于高一学生地理基础薄弱,动脑能力不强,平时惰性使然偏于依赖老师,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所以这样就容易导致课堂偏向于老师主讲,学生单听的陷区,这就要求老师要极力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精神气,让他们投入状态,能够台上台下地和老师进行互动,在愉悦的探讨氛围中完成学习。

此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这就要求课堂上老师多问,学生多讲,加强锻炼学生的地理术语的表达能力。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同学则依葫芦画瓢。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和工具,一幅简单的地图里就蕴含了所有相应的地理知识,因此让学生掌握读图、画图、记图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本节课后半段,本人安排了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简图的练习,目的就在于此。

3.四川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

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二)探究过程

1.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4.学生总结

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空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1.学生绘制

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2.教师提示

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3.学生展示成果。

4.教师归纳

由于海陆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在白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是一个热源,海洋升温慢,是一个冷源。陆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所以是海风。同样,晚上的时候,海洋降温慢,是一个热源,空气膨胀上升,陆地降温快,是一个冷源,空气是收缩下沉。同样的道理,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在晚上的时候,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是陆风。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军港的夜晚吹的是海风么? 通过前面的讲解学生容易辨别军港的夜晚陆风。

教师鼓励: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环节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主要学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和海陆风,同学们课后搜集城市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城市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城市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四、板书设计

4.热力环流说课稿 篇四

1.(•湛江一模)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西北地区比较干燥,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防止风力侵蚀搬运作用。

答案:B

2.(2014•肇庆调研)人类活动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析: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的物质增多,过多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反射回地面的辐射增多,保温作用强。

答案:B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上述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4.导致上题中昼夜温差最小的作用是( )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昼夜温差的大小和地面的性质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强弱有关,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增温降温都缓慢,昼夜温差小,阴天和晴天相比,多云的白天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和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效应要强,也会使昼夜温差减小,所以有云的海平面的昼夜温差是最小的。

答案:3.D 4.C

5.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答案:C

6.图中a、b、c、d四点,气压值最低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7.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1)~(4)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

(3)由图可知,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上述示意图,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地面、大气的相互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推出①~④的含义。结合图示相互关系可得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2)③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沙漠白天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一、选择题

1.大气透明度是指太阳辐射透过大气的程度。读我国大气透明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影响其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地势

C.土壤 D.植被

解析:根据我国大气透明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分布特点,我国大气透明度大的地区主要在青藏高原上,大气透明度低的地区主要在东部平原地区,因而影响其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势。

答案:B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2.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

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

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

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解析:根据提示“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和图示,可知晴天热岛强度大部分高于阴天但不是一直高于阴天,阴天也存在热岛效应,晴天时,热岛强度在8时左右最大,在16时也会有一个较大值,即可知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答案:D

3.对城市热岛强度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高

B.上午8时的峰值与人流、车流高峰期有关

C.地势低洼的地区,热岛强度较小

D.热岛强度仅受天气状况影响

解析: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弱,地势低洼的地区,空气不易扩散,热岛强度较强,上午8时的峰值是人流、车流高峰期,使城市气温偏高,加强了城市热岛强度,所以热岛强度不是仅受天气状况影响。

答案:B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5.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

解析:第4题,塑料大棚使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第5题,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空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答案:4.C 5.C

6.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C

7.低层大气(对流层),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其原因是离地面愈高( )

A.获得的地面辐射愈少

B.空气愈稀薄

C.获得的太阳辐射愈少

D.气压愈低

答案:A

8.火山灰云团可能使当地夜晚气温升高,其原理反映在下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某日海陆上空大气运动和海陆气温变化情况。据此完成9~10题。

9.由图乙可推知图甲出现的时间约为(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10.图甲1、2、3、4四处中气压最低的是(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解析:第9题,图甲的气流方向显示,此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据此在乙图中找出符合要求的时段为16时至次日8时。第10题,由于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故3处气压最低。

答案:9.A 10.C

11.下列热力环流图示,画法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二、综合题

12.读图(a、b表示等压线),完成(1)~(4)题。

(1)由图可知,图中B处温度比C处________(填“高”或“低”)。

(2)A、B、C、D四处气压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

(4)如果该图表示海陆间白天的热力环流,则B、C中昼夜温差小的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低 (2)B>C>D>A

(3)图略(大气流动方向为A→B→C→D→A) (4)B

13.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________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

(2)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4)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

解析:本题组借助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将之迁移到海陆风中去,以当前较为流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考查,代表了新课标的命题思想。解题时要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分析出海、陆之间的温度差异,从而判断出气压差异,再得出近地面的风向。

上一篇:落叶的生命初一作文下一篇:辽宁省阜蒙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