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2024-07-25

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11篇)

1.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一

六中校发【2011】08号

关于印发《庆阳六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科室、教研组:

《庆阳六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要点》经2011年3月4日行政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望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

2011年3月11日

主题词: 印发 工作要点 通知 抄报:庆阳市教育局、市督导室王主任

庆阳六中办公室 2011年3月11日 共印35份 存档

(二)做好教育本色 凸现六中特色

——庆阳第六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要点

本期学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坚持育人为本,立足真抓实干,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做好教育本色,凸现六中特色;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内部管理和课堂改革,加强校本培训,力促教师专业发展;推行阳光校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简言之:课改是中心,教师是保障,宿舍是难点,管理是关键,改革是动力,活动是出路。全校师生要精诚团结,上下一心,聚精会神抓落实,不遗余力干到位,全面完成教育教学各项任务。

一、以创先争优为统领,努力做好教育本色

1、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切实加强中心小组的集体学习和专题讨论。要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回归教育原点,做好教育本色,用平静的心态办教育,办朴实的教育。本期要着手制定《庆阳六中五年发展规划》(草案),修订完善《庆阳六中工作人员年度考核暂行办法》等制度,更好地树立用制度去激发人做事,用目标去引导人做事、用尊重去感化人做事的思想,让人人行动起来,成为愿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人。要以抓好教师敬业奉献教育,学生法

制安全教育、生命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认真落实“八条要求”和“八个一分钟”,使各项活动做到计划周密、措施得当、管理有力、效果显著。

2、坚持管理创新。本期学校对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高定位科学决策,低重心和谐运行,近距离高效服务,走动式精细管理。目的是扩大管理时空,延伸管理触角,提高管理效能。校长和中层干部要带头做到 “四勤”。即脚要勤,走出办公室到该去的地方去,多走走;眼要勤,要能看出问题,发现问题,多看看;手要勤,及时解决问题,不拖拉,不推诿,多干事;脑要勤,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不留后遗症,多想想。从而让学校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重点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不留管理死角,不留空白地带。

3、深化教学改革,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集体坐班,加强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成长平台。集体备课主要应该研究五个问题,即明确课标要求、领悟教材意图、了解教材结构、理清教学思路和精选练习题目;二是齐心协力,建设高效课堂,深化以“解放学习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八条要求”,做到课堂节节高效,常态优秀;三是加强作业管理,认真批改、精心讲评、及时辅导;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五是开辟学科辅导门诊,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切实做好培优转差

工作。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课堂教学轻负高效为目标,继续推行完善文科“2025”和理科“3015”教学模式,真正让教师认识到教学的根本性变革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享受学习,才是教学的永远追求和本质回归。要完善学分认定,扩大招生宣传;整合电教资源,做好网站建设,加强电子白板的使用、管理和培训,充分发挥先进教学设施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4、坚持文化立校,以文化人。学校文化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期将以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继续深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师生对学校理念文化的内化度,充实完善学校具体文化,诸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内涵,真正使庆阳六中成为以文化人的场所。本期初步完成校园文化长廊建设,完成校园道路、楼宇的命名,及假山、花架的修建,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5、加强校际交流,实施引强入校战略。本期完成与市内1-2所学校的结对帮扶工作,同时力争与宁夏六盘中学或浙江镇海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学校在适当时间将组织有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或请教育名家来校讲学,进一步为教师擦眼、洗耳、换脑,用先进的课改理念和行动,推动全校课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二、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6、为了着力打造一支务实、奉献、协作、奋进的行政团队,学校要求行政干部带头坚定教育信念,尊重教育,敬畏教育,将自己的职业视为生命信仰;带头无私奉献,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大家的尊重;带头勇于创新,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一个对教育痴心不改的思想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全体教师要带头构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打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六中精神,培养“自强、人本、严谨、和谐”的校风,践行“敬业、博学、务实、求精”的教风,以此带动“专心、自主、质疑、求是”学风的形成。学校坚持正师风、扬师德、铸师魂,表彰先进事迹,评选师德标兵,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

7、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档案,规范师德行为,彻底杜绝以教谋私、体罚学生等师德失范行为。

8、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教师管理。认真落实庆阳六中教师管理“十必须”“十不准”和《庆阳六中教职工考勤管理制度》,加强岗位考核,对考核结果实行日公布,月汇总,学期奖罚兑现,年终考核挂钩。

9、积极推动学校民主化管理进程。工会要及早着手筹备

庆阳六中首届教代会;妇委会要组织女教师积极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同时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由校团委牵头,认真落实新课改下的社区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并提前做好全市第四届中学生文艺调演的准备工作。

10、建立新的教师评价机制。师德应该是满分,也应该是底线。学校坚持“从起点看提高,从基础看进步,以评价促发展”的原则,重视过程评价、思想表现和群众影响,凡师德师风为人诟病的教师,不能评优选模。同时评优选模继续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向师德师风好的教师倾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应是我们为人师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11、动手组建办学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设立 “校长信箱”和“学校开放日”,加大学校与社会、家长的联系,开门办学,借力办学,广泛听取校内外的意见和建议,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办学合力,提高办学声誉。

三、以新课改为中心,力促教师专业发展

1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教师的地位和角色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一个课程知识 的被动传递着,而是一个主动的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同样,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重

结论与重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可见,新课程实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而且是一次深刻的变革,每一位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为此,学校将千方百计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力促教师专业发展。

13、根据我校青年教师居多的实际,学校继续实施 “名师论坛”和“青蓝工程”,重视继续教育,立足校本培训,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同时,深入教学的核心地带、研究最佳教学模式,通过公开课、示范课、青年教师“晒课”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听、评、议、改活动;要把“同课异构”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力争取得大的突破。全体青年教师结合自身实际,精心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苦练教学基本功,使自己三年成为合格教师、六年成为骨干教师、九年成为学科带头人。

14、扎实开展“三好三活”读书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学校的发展和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至关重要。全体教师应当把学习作为一种职业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在订阅《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甘肃教育》等报刊的同时,每人每期至少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并向同仁交流,不断提升专业 素养。此外,还要注重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每期听评

课不少于20节,并写好教学随笔和后记。

15、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争当班主任,当好班主任,真正做到心藏关爱,肩挑责任。要通过对班主任的校本培训、班主任工作例会、“班主任论坛”等形式,引导班主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和学生观。不断改善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班主任班级工作实务技能及班队活动设计能力。组织全体班主任积极开展比、学、评、帮活动,坚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使我校班级管理上层次、上水平。本期在班主任中要开展好“十个一”活动,即制订一份规范的班级工作计划、写好一篇班务工作总结(或专题论文)、总结一个后进生转化个案、设计一个主题活动方案、写一篇关于班级管理的读书心得、总结一条培养班干部的经验、设计办好一期黑板报、建设一个示范宿舍、作一次班集体谈话、唱好一首歌。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凸现六中特色。

16、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在做好常规德育工作的基础上,本期重点培养学生的品格素养、能力素养和适应社会的素养,进而树立为科学献身的品质、求真务实的学习品质和创新与合作的品质,真正把“分数”的教育变为“人”的教育。3月份,要组织开展好迎新

春篝火晚会和学雷锋月活动;5月份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6月份组织开展远足或社会调查等大型德育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全体师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六中精神。

17、积极探索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模式,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就宿期间的纪律、卫生、学习、礼仪、交往、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管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突出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树立文明样板宿舍。政教处、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

18、以大力开展师生研究性学习为契机,政教处、教务处通力合作,在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外,要充分利用我校资源优势,开展研究性学习,尤其在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要率先出经验、出成果。要积极组建学生社团并定期开展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有事干。本期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大课间活动,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之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要积极开展星级学校创建活动,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在师生中评选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巾帼建国标兵等先进模范,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人,让学生成为最可爱的人。

19、重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完成“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并定期开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为师生提供 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20、继续推进校本德育建设,学校将紧紧围绕“自主、实践、体悟”的德育模式,通过不断充实、完善,使之逐步形成具有六中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政教处要进一步办好《德育之窗》,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21、坚持科研兴校,深化教研工作。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快速成长的催化剂。学校倡导全体教师在研中教、在教中研,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要把“同课异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以求在市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2、积极开展校级小课题研究活动。学习借鉴南京市经验,人人参与小课题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努力促进我校教研水平和课堂教学改革。

23、认真组织开展学科辅导和竞赛工作,鼓励师生参加官方各级各类的赛事和论文评选。继续办好《教研视野》,为条件成熟时创办校刊积累经验。

六、以真诚服务为宗旨,努力创建平安校园

24、本期学校后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完成学校主体工程的决算验收(2)完成校园绿化工程(3)完成锅楼房的搬迁扩建(4)完成学校大门的设计和北围墙的修建(5)完成多媒体教室、合班教室装修工程(6)完成学校花架及 假山的设计工作(7)完成学校操场硬化的前期设计论证(8)

建起校医室和学生心理辅导室。

25、加强后勤管理,推行阳光校务。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加强对水、电、办公用品的管理和学校物品采购、发放、保管等环节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采购,专人负责保管,专人负责发放;所需物品的添置实行“申报、审批、采购、再审批”的流程,避免堆积与流失。

26、进一步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总务处要按照局“摸清家底、明细账目、账物相符”的要求,对学校固定资产在全面进行核实的基础上,建立学校资产数据库。

27、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做到亮证收费,实行收费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

28、加强综合治理和安全教育,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广大师生创设一个文明、优雅、健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禁毒教育、食品安全教育,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维护稳定,确保教育教学正常运转。要认真落实安保措施和各项紧急预案,加强校园安全巡查,加强防火、防电、防盗和交通安全教育;要常宣传、常教育、常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健康平安。

29、加强食堂管理,提高饭菜质量。规范食堂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责任到人,确保师生饮食卫生,安全。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规

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庆阳六中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后季,高中三年将完成首轮招生,学校建设也初具规模,明年首届毕业生离校,我们办学的质量和荣誉,有待实践的检验。全体师生一定要肩负使命,高悬目标,同心同德,奋力拼搏,说了算、定了干、牢记实干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以六中人的自信和定力扎扎实实做教育,踏踏实实办学校,向社会和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二

现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 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 产业链长, 关联度大, 吸纳就业能力强, 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是推动节能减排, 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有关要求, 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略)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重点工程为依托, 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 加强宏观指导, 完善政策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 突出自主创新, 培育规范市场, 增强竞争能力, 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

(二) 基本原则

1. 政策机制驱动。健全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 完善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 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 拉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的有效需求。

2. 技术创新引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立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 提升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 促进产业升级, 形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优势。

3. 重点工程带动。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加快实施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动, 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4. 市场秩序规范。打破地方保护, 加强行业自律, 强化执法监督, 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5. 服务模式创新。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 推动节能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 总体目标

1.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到2015年, 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

4.5万亿元,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 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2. 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 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质量、性能大幅度提高,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 部分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到2015年, 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 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4. 节能环保服务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 到2015年, 分别形成20个和50个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城镇污水、垃圾和脱硫、脱硝处理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

三、重点领域

(一) 节能产业重点领域

1.节能技术和装备

锅炉窑炉。加快开发工业锅炉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装备;推进燃油、燃气工业锅炉、窑炉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产业化;加快推广等离子点火、富氧/全氧燃烧等高效煤粉燃烧技术和装备, 以及大型流化床等高效节能锅炉。大力推广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粉煤加压气化、非熔渣-熔渣水煤浆分级气化等先进煤气化技术和装备, 推动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

电机及拖动设备。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电动机用铸铜转子技术等高效节能电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能效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以及变频调速等技术和设备, 提高电机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余热余压利用设备。完善推广余热发电关键技术和设备;示范推广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烧结及炼钢烟气干法余热回收利用、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回收、螺杆膨胀动力驱动、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等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高效换热器、蓄能器、冷凝器、干法熄焦等设备。

节能仪器设备。加快研发和应用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能效检测设备, 大力推广在线能源计量、检测技术和设备。

2. 节能产品

家用电器与办公设备。加快研发空调、冰箱等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高效换热及相变储能装置, 各类家电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待机能耗技术;重点攻克空调制冷剂替代技术、二氧化碳热泵技术;推广能效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设备。

高效照明产品。加快半导体照明 (LED、OLED) 研发, 重点是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设备 (MOCVD) 、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 (MO源) 、大尺寸衬底及外延、大功率芯片与器件、LED背光及智能化控制等关键设备、核心材料和共性关键技术, 示范应用半导体通用照明产品, 加快推广低汞型高效照明产品。

节能汽车。加快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油直喷、涡轮增压等先进发动机节能技术, 以及双离合式自动变速器 (DCT) 等多档化高效自动变速器等节能减排技术, 新型车辆动力蓄电池和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机电耦合动力系统、车用动力系统和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推广采用各类节能技术实现的节能汽车;大力推广节能型牵引车和挂车。

新型节能建材。重点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以及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复合保温砌块、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等新型墙体材料;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门窗、隔热和安全性能高的节能膜和屋面防水保温系统、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3. 节能服务

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 不断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集成和融资能力。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 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推动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 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 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专栏1节能产业关键技术

高压变频调速技术用于大功率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拖动系统。节电潜力约1000亿千瓦时。研发重点是关键部件绝缘栅极型功率管 (IGBT) 以及特大功率高压变频调速技术。

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技术用于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领域, 可提高电机系统能效30%以上, 大幅度节约硅钢片、铜材等。重点是中小功率电机产业化。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用于工业窑炉及煤粉锅炉, 提高热效率。重点是钢铁行业蓄热式加热技术、有色行业蓄热式熔炼技术等, 以及固体燃料工业窑炉适用的蓄热式燃烧技术。

螺杆膨胀动力驱动技术用于工业锅炉 (窑炉) 余热发电或直接驱动机械设备, 高效回收利用中低品位热能。研发重点是千瓦级到兆瓦级系列设备、精密机械加工和轴承生产。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用于凝汽式火力发电厂、热电厂余热利用, 循环水余热充分回收, 提高热电厂供热能力30%以上, 降低热电联产综合供热能耗40%, 并可提高既有管网输送能力。研发重点是小型化、大温差吸收式热泵装备。

汽油直喷技术用于汽车节能领域, 汽车平均油耗比常规电喷汽油车降低10%-20%。研发重点是系统精确控制。

启动-停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降低汽车怠速时所需的能量和减少废气排放, 回收制动能量, 重点是BSG (皮带传动启动机和发电机系统) 混合动力轿车技术和ISG (集成的启动机和发电机系统) 混合动力轿车技术。

二氧化碳热泵技术用于热泵热水系统等, 相对普通热水器节能75%, 研发重点是压缩机和热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解决系统和部件的耐压和强度问题。

半导体照明系统集成及可靠性技术用于通用照明、液晶背光和景观装饰等领域。研发重点是大功率外延芯片器件、关键原材料制备、系统可靠性、智能化控制及检测技术。

(二)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

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开发加压浸出、生物冶金、矿浆电解技术, 提高从复杂难处理金属共生矿和有色金属尾矿中提取铜、镍等国家紧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中低品位铁矿、高磷铁矿、硼镁铁矿、锡铁矿等复杂共伴生黑色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高效采选;推进煤系油母页岩等资源开发利用, 提高页岩气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发展油母页岩、油砂综合利用及高岭土、铝矾土等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

2.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加强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磷石膏、化工废渣、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研究完善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 推广大掺量工业固体废物生产建材产品。研发和推广废旧沥青混合料、建筑废物混杂料再生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建筑废物分类设备及生产道路结构层材料、人行道透水材料、市政设施复合材料等技术。

3. 再制造

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机电产品再制造, 研发旧件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高效环保清洗设备, 推广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等离子熔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4. 再生资源利用

废金属资源再生利用。开发易拉罐有效组分分离及去除表面涂层技术与装备, 推广废铅蓄电池铅膏脱硫、废杂铜直接制杆、失效钴镍材料循环利用等技术, 提升从废旧机电、电线电缆、易拉罐等产品中回收重金属及稀有金属水平。

废旧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示范推广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和电路板自动拆解、破碎、分选技术与装备, 推广封闭式箱体机械破碎、电视电脑锥屏机械分离等技术。研发废电器电子稀有金属提纯还原技术。

报废汽车资源化利用。完善报废汽车车身机械自动化粉碎分选技术及钢铁、塑料、橡胶等组分的分类富集回收技术, 研发报废汽车主要零部件精细化无损拆解处理平台技术, 提升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利用的自动化、专业化水平。

废橡胶、废塑料资源再生利用。推广应用常温粉碎及低硫高附加值再生橡胶成套设备;研发各种废塑料混杂物分类技术或直接利用技术, 推广应用深层清洗、再生造粒和改性技术。

5.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建设餐厨废弃物密闭化、专业化收集运输体系;研发餐厨废弃物低能耗高效灭菌和废油高效回收利用技术装备;鼓励餐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化工制品, 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及高效有机肥。

6. 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代木、制作生物培养基、生物质燃料等技术与装备, 秸秆固化成型等能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推进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蔗渣等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 加快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

7. 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推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资源化利用, 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海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膜法、热法和耦合法海水淡化技术以及电水联产海水淡化模式。

专栏2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关键技术

复杂铜铅锌金属矿高效分选技术用于有色金属矿开采。研发重点是高效浮选药剂和大型高效破碎、浮选设备。

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用于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再制造。研发重点是旧件寿命评估技术、环保拆解清洗技术及激光熔覆喷涂技术。

含钴镍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和微粉化技术用于废弃电池、含钴镍废渣资源化利用。重点是电池破壳分离、钴镍元素提纯、原生化超细粉末再制备和钴镍资源的深度资源化技术。

废旧家电和废印制电路板自动拆解和物料分离技术用于废旧家电和废印制电路板资源化利用。重点是高效粉碎与旋风分离一体化技术, 风选、电选组合提纯工艺和多种塑料混杂物直接综合利用技术。

材料分离、改性及合成技术用于建材、包装废弃物、废塑料处理等领域。研发重点是纸塑铝分离技术、橡塑分离及合成技术、无机改性聚合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等。

建筑废物分选及资源化技术用于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研发重点是建筑废物分选技术及装备, 废旧砂灰粉的活化和综合利用技术, 专用添加剂制备, 轻质物料分选、除尘、降噪等设施。

餐厨废弃物制生物柴油、沼气等技术用于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重点是应用酸碱催化法及化学法制生物柴油和工业油脂技术, 制肥和沼气化技术与装备以及酶法、超临界法制油技术。

膜法和热法海水淡化技术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处理。膜法重点完善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热法重点完善大型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技术、提升高真空状态下仪表控制元器件可靠性及压缩机性能等。

(三) 环保产业重点领域

1. 环保技术和装备

污水处理。重点攻克膜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重点示范污泥生物法消减、移动式应急水处理设备、水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推广污水处理厂高效节能曝气、升级改造,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污泥处理处置等技术与装备。

垃圾处理。研发渗滤液处理技术与装备, 示范推广大型焚烧发电及烟气净化系统、中小型焚烧炉高效处理技术、大型填埋场沼气回收及发电技术和装备, 大力推广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装备。

大气污染控制。研发推广重点行业烟气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及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与装备, 示范推广非电行业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 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 加快先进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及细微粉尘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

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加快研发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等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与装备。推广安全有效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和装置。

监测设备。加快大型实验室通用分析、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应急环境监测、污染源烟气、工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在线连续监测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2. 环保产品

环保材料。重点研发和示范膜材料和膜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布袋除尘器高端纤维滤料和配件等;推广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等。

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示范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脱硝催化剂及其载体、高性能脱硫剂等;推广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

3. 环保服务

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 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环境保险、环境法律诉讼和教育培训等环保服务体系, 探索新兴服务模式。

专栏3环保产业关键技术

膜处理技术用于污水资源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研发重点是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组件, 降低成本、提升膜通量、延长膜材料使用寿命、提高抗污染性。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重点是污泥厌氧消化或好氧发酵后用于农田、焚烧及生产建材产品等处理处置技术, 研发适用于中小污水处理厂的生物消减等污泥减量工艺。

脱硫脱硝技术用于电力、钢铁、有色等行业及工业锅炉窑炉烟气治理。研发重点是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资源化脱硫技术装备。

布袋及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用于火电、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重点是耐高温、耐腐蚀纤维及滤料的国产化, 研发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优质滤袋和设备配件。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用于各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源污染控制及回收利用。研发重点是新型功能性吸附材料及吸附回收工艺技术, 新型催化材料, 优化催化燃烧及热回收技术。

柴油机 (车) 排气净化技术用于国IV以上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和轻型柴油车。研发重点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SCR) 及其装备、SCR催化器及相应的尿素喷射系统, 以及高效率、高容量、低阻力微粒过滤器。

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研发重点是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循环流化床预处理工艺技术、焚烧烟气净化技术、二英控制技术、飞灰处置技术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用于受污染自然水体。重点研发赤潮、水华预报、预防和治理技术, 生物控制技术和回收藻类、水生植物厌氧产沼气、发电及制肥的资源化技术, 溢油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用于污染土壤修复。重点是受污染土壤原位解毒剂、异位稳定剂、用于路基材料的土壤固化剂以及受污染土壤固化体资源化技术及生物治理技术。

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用于环境监测。研发重点是有机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新型烟气连续自动检测技术、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危险品运输载体实时监测系统等。

四、重点工程

(一) 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

围绕应用面广、节能潜力大的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领域, 通过重大技术和装备产业化示范、规模化应用等, 形成10-15个大型流化床锅炉、粉煤气化、蓄热式燃烧、高效换热器等以高效燃烧和换热技术为特色的制造基地;15-20个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高压变频控制、无功补偿等高效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产业化基地;5-10个低品位余热发电、中低浓度煤层气利用等余热余能利用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 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占有率由目前不足5%提高到30%左右, 产值达到5000亿元。

(二) 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

整合现有资源, 提高产业集中度, 实现半导体照明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培育10-15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关键生产装备、重要原材料实现国产化, 高端应用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平台, 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半导体照明新兴产业集聚区。逐步推广半导体照明产品。到2015年, 通用照明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左右, 液晶背光源达到70%以上, 景观装饰产品达到80%以上, 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达到4500亿元, 年节电600亿千瓦时,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照明产业。

(三) “城市矿产”示范工程

建设50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支持回收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污染治理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废弃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到2015年, 形成资源再生利用能力2500万吨, 其中再生铜200万吨、再生铝250万吨、废钢1000多万吨、黄金10吨, 实现产值4300亿元。

(四) 再制造产业化工程

支持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 完善可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 重点支持建立5-10个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和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到2015年, 实现再制造发动机80万台, 变速箱、起动机、发电机等800万件, 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用机械等20万台套, 再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五) 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以共伴生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尾矿稀有金属分选和回收、大宗固体废物大掺量高附加值利用为重点, 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鼓励产业集聚, 形成以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发展格局。以铁矿、铜矿、金矿、钒矿、铅锌矿、钨矿为重点, 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推进建筑废物和道路沥青再生利用。到2015年, 新增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约4亿吨, 产值达1500亿元。

(六) 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

推动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泥处理处置、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畜禽养殖清洁生产等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示范膜生物反应器 (MBR) 、垃圾焚烧及烟气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装备及能源、农业等行业清洁生产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城镇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设备、300兆瓦及以上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技术装备、600兆瓦及以上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及布袋或电袋复合除尘设备和高效垃圾焚烧炉等重大装备。拥有高性能膜、脱硝催化剂纳米级二氧化钛载体、高效滤料等污染控制材料生产的相关知识产权。到2015年, 环保装备产值超过5000亿元, 环保材料产值超过1000亿元, 环保关键材料基本实现产业化, 形成5-10个环保产业集聚区、10-15个环保技术及装备产业化基地。

(七) 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培育由工程设计和装备制造企业、研究单位、大学、相关原材料生产企业等共同参与, 集研发、孵化、生产、集成、检验检测和工程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到2015年, 建成2-3个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化基地, 关键技术与装备、相关材料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海水淡化产能达到220万-260万吨/日, 海水淡化及相关产业产值500亿元。

(八) 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工程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到2015年, 力争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到2000多家, 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节能服务公司约20家, 节能服务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累计实现节能能力6000万吨标准煤。建立全方位环保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条龙服务能力的总承包公司, 大力推进环保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营, 扶持环境咨询服务企业。到2015年, 环保服务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 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超过50家, 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及电力行业烟气脱硫脱硝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占全行业的比例大幅提高。

版权声明

3.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三

现将《关于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组织部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文化部

卫生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4月8日

关于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意见

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关心照顾好离退休干部,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当前,离休干部普遍进入高年龄期、高发病期,退休干部人数逐年增多,服务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适应离退休干部高龄养老和服务管理的需要,更好地落实离退休干部的各项待遇,更好地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积极作用,现就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是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于部工作的有效途径。做好这项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原有服务关系、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方便离退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单位、社区、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相结合的服务管理体系,为离退休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更好的条件。

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要区别机关、事业、企业单位離退休干部中的不同情况,坚持原单位服务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在不削弱原单位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社区为离退休干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按规定移交到街道、社区的,主要由所在社区负责);坚持面向全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对离休干部和参加工作时间早、年龄大、身体条件差、家庭生活有特殊困难的退休干部,要给予更多照顾;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措施,逐步推进服务工作的多样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

1组织离退休干部就近开展学习和活动。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建立社区老干部学习小组、开办“老干部社区课堂”、举办报告会等形式。使离退休干部及时学习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本地区的重要情况,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社区设立阅文室,为离退休干部学习提供方便。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和设施,因地制宜组织开展适合离退休干部特点的文体活动,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基层服务点要积极为离退休干部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要加强对社区老年文化活动的指导,积极开展适合离退休干部的文化活动,配送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社区公益性活动场所加挂“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站、室)”匾牌。对行动不便的离退休干部,可采取“送学上门”、“送恬动上门”。各地各部门老干部活动中心(站、室)和老干部大学(老年大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周边的离退休干部开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2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服务管理。社区党组织要与离退休干部党员原工作单位加强联系,对按规定应当或自愿将组织关系转入居住地的离退休干部党员,要及时予以接收;对尚未转入的,要允许他们参加社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生活;探索在离退休干部居住相对集中的小区、楼宇和老干部活动学习场所设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为他们就近参加组织活动创造条件。要及时向本区域内的离退休干部党员通报有关情况。采取适当方式组织他们开展适宜的活动。对那些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和生活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党员,要主动关心,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培养本区域内离退休干部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吸纳进党组织。

3就近为离退休干部提供生活照顾。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站、点)、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全面了解掌握辖区内离退休干部的基本情况和特殊需求,通过编发服务指南、设立热线电话等方式,为他们得到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方便。对“空巢”、独居和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可通过走访慰问、谈心交流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爱心帮扶和精神慰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辖区内离退休干部建立健康档案,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离退休干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和自我保健,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为离退休干部提供方便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简化就诊流程,对行动不便的离退休干部,可送医送药上门。要充分利用社区紧急救助网络,为突发意外情况的离退休干部提供紧急救助服务。

4为离退休干部就近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要从工作需要出发,适时、适度地组织离退休干部参与志愿服务和承诺服务等活动,鼓励和引导他们运用自身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在社区建设、社区党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建言献策、帮智出力、作出贡献,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开展健康文娱活动和搞好家庭教育等方面作出表率。对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和宣传。

三、加强对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千部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对于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将这项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重要内容,与推进社区党组织“三有一化”(社区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夯实社区服务基础,提供必要服务支撑,定期进行部署和考核。街道、社区要将这项工作纳入职责范围,明确人员负责,主动听取离退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组织部门要加强街道和社区党建工作,指导街道、社区开展经常性的组织活动,加强对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教育、管理。老干部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汇报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认真履行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的职责。民政部门要加强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更好地向离退休干部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财政部门要结合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经费安排情况,统筹考虑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实际,合理安排相关支出。卫生部门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包括离退休干部在内的社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文化、体育部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时,要充分考虑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和需要。共青团、老龄办等组织和机构要充分利用各自服务网络,组织和指导社会志愿组织、老年群众组织、各类公益组织等为社区离退休干部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提供志愿服务,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离退休干部原单位要主动向社区提供离退休干部的有关情况,为社区服务离退休干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活动场所等方面的支持。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发展。

4.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四

中共广兴镇委员会

关于印发《2011年度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目标》的通知

铁路沿线各村,镇属相关部门:

现将《2011年度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目标》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进行细化分解,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兴镇委员会

2011年4月22日

2011年度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铁路护路联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平安铁道线暨“五无”平安铁路示范村(社)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铁路沿线社会管理,维护铁路沿线社会稳定和铁路安全畅通,为建党90周年大庆和促进全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持续良好的铁路治安环境,特对铁路沿线各村和镇属相关部门下达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目标。

一、强化铁路护路联防工作责任,维护沿线社会稳定

1、把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目标管理,党政领导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创建平安铁路线工作意见或方案,完善群防群治护路联防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铁路护路联防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和单位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把护路联防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到铁路沿线村(社),严格督查考核,逗硬奖惩。

2、完善路地联打联防联治工作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研究社情民意,分析治安形势,针对问题,落实措施,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加强涉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组织领导和工作网络建设,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制定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坚持每月一次排查制度,落实调处责任,及时妥善处理涉路矛盾纠纷,防止冲击阻断铁路、拦截列车等事件的发生。

二、坚持“严打”整治,保持铁路治安秩序良好

1、积极开展铁路治安专项整治活动,打击盗窃铁路运输物资、拆盗、破坏铁路设施和危及铁路运输的各类犯罪活动,防止发生因货盗、拆盗等治安问题引发铁路重大事故,杜绝哄抢铁路运输物资的群体性事件,防止发生在全国、全省、全区有重大影响的恶性案件,防止发生危及行车安全的案(事)件,因治安问题造成的货赔损失下降。

2、坚持滚动排查、滚动治理铁路沿线混乱区段和突出治安问题,建立台帐,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及时督治,确保暴露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周边地区治安状况明显改善,群众满意率提高。

3、加强铁路治安管理,扎实开展铁路沿线废旧金属收购站点清理整治,规范管理,巩固整治成果。铁路沿线无非法废旧金属收购站点。严格民爆物品专项清查管理,净化铁路治安环境。

三、深入开展平安铁路创建,确保铁路长治久安

1、深化平安铁道线暨“五无”平安铁路示范村(社)创建活动,进一步落实村组护路责任,完善日常管理、督导检查等工作机制,辖区段铁路继续保持全省平安铁道线,铁路沿线各村实现无“无货盗案件、无拆盗案件、无路外伤亡事故、无大牲畜上道肇事事件、无摆放路障事件”工作目标。以中央综治委护路办部署开展的创建平安铁路示范县(市、区)活动为契机,扎实推进平安铁道线创建活动。

2、有效整合护路联防资源,加强群防群治护路队伍管理,构建

起以路地公安民警、群防群治护路安全承包责任人为主要巡防力量,村组义务巡逻队等其他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的护路整体联动防控体系,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做到线上有人巡、点上有人守、面上有人管。

3、充分发挥村“两委”以及治保会、联防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在平安铁道线创建中的积极作用,多种形式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活动。

四、强化爱路护路宣传教育,减少路外伤亡事故

1、充分发挥综治、护路、公安、教育、团委、妇联、铁路等部门的积极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加大爱路护路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开展争创“爱路护路示范学校”和争当“铁道小卫士、小哨兵”活动,落实对“五残”人员、大牲畜放牧户、铁路沿线村民、中小学生、外来流动人口和可能危害铁路安全的重点人员的宣传教育和管理责任措施,增强防护意识,消除安全隐患,实现路外伤亡事故明显下降的目标。

2、紧紧抓住综治宣传月、法制宣传等契机,精心筹划,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大力营造“铁路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铁路沿线有固定性宣传标语或专栏、板报。沿线村民、中小学生对创建平安铁道线和“五无”示范村知晓率达90%以上。坚持每月报送《铁路治安情况统计表》和工作信息。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推广典型做法。

五、加强护路办自身建设,严格护路联防经费管理

1、加强对镇护路办为重点的护路组织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各级护路干部的整体素质,健全完善教育培训、暗防督查、定期考核等工作制度,加强群防群治护路安全承包责任人管理,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护路联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5.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五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环办[2010]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切实做好2010年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现将《2010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各有关单位和地方各级环保宣教部门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形式,健全机制,凝聚力量,努力为“十一五”时期环保任务的顺利完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加快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道路做出新的贡献。

二○一○年二月一日

主题词:环保 宣传教育 要点 通知

抄送: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附件:

2010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2009年,在环境保护部和各地环境保护部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环境宣传教育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勤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各项宣传教育任务,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0年是实施环保“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的环境宣教工作至关重要。2010年环保宣教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1

部党组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宣传环境保护对于更加注重民生、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突出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工作部署,突出宣传推进污染减排的新举措和新成效,着力创新宣传形式和工作机制,善于统筹媒体和公众参与的力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要点如下:

(一)全面总结“十一五”宣教工作,规划好“十二五”目标任务。总结“十一五”时期全国环保宣教工作的经验,适时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会议。根据环境保护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谋划好“十二五”宣教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十二五”时期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

(二)着力抓好新闻宣传,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抓好环保重要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出台、重要节日的新闻策划和宣传报道,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两会”和对外宣传渠道,深入报道环保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逐步形成有利于环保工作深入推进的浓厚氛围。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组织新闻发言人培训,完善各级环保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信息发布规范,增强舆论引导的艺术性和主动性。

(三)切实加强舆情报送和期刊审读工作。及时、准确收集环境舆情动态,加强分析研判,畅通反馈渠道,为各级领导掌握舆情信息、积极应对媒体,顺利推进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建立期刊审读管理制度,出台审读办法,规范运作流程,提高期刊质量。

(四)创新形式和手段,组织好宣传活动。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大环境纪念日为契机,着力创新宣传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全国性宣传活动。积极探索运用媒体和影视方式,宣传环保事业发展的历程和在探索环保新道路、推进历史性转变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努力增强宣传的艺术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环境出版、报刊改革工作。按照中央部署,会同有关方面,积极稳妥推进环境科学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于2010年年底前按时完成改制任务。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做好报刊改革的准备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政策建议。按照理顺关系、合理布局、提升质量、提高效益的目标,稳妥推进部属环境期刊的改革。

(六)加强宣教能力建设。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省级宣教机构标准化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要求,积极会同有关方面落实资金,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继续开展宣传教育方面的理论课题研究,为丰富生态文明内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理论支持。

(七)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试点,支持部省协作共建“两型”社会地区宣传教育基地的建设,指导地方开展好以环境友好型学校、社区、企业为抓手的绿色创建活动,组织好绿色中国人物评选和表彰活动,抓好面向社会的环境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动环境教育立法,加强NGO组织管理,进一步规范公众团体有序参与环保行为,激发公众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热情。

6.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六

大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名县2010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

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大名县2010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234567 附件

大名县环保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赵志峰 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赵现杰 县政府信息中心副主任

张月朋 县环境保护局局长

成 员:刘建文 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节能办主任

张凤杰 县企业局副局长

郜云岭 县纪委副书记

顾洪波 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王光年 县建设局主任科员、副局长 张英仲 县城管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 刘国峰 县工商局副局长 刘新峰 县安监局副主任科员 李永福 县供电公司副经理

于洪然 县环境保护局主任科员、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于洪然同志兼任。

主题词:环保 专项行动 方案 通知

抄送:县委、县人大、县政协办公室,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各人民团体。

7.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七

硅酸盐学会联合组织开展。为使“建材科技奖”的评选工作顺利进行,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和推荐工作要求

申报项目内容应不超出《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规定范围。可依据项目情况, 在基础研究、技术发明或科技进步三类选择其一, 同一技术内容不得重复申报。

“建材科技奖”申报书 (以下简称“申报书”) 是评审的主要依据, 请按“填写说明”的要求认真填写。重点应突出项目的主要发现、发明或技术创新内容。

申报基础研究类项目, 相关论著必须公开发表1年以上, 同时要注明主要论著被引用情况, 含他引、自引、正面引用的具体内容。

申报技术发明类项目, 其核心技术应获发明专利授权, 并提交相应的知识产权证明。对属技术发明类评审范围, 但专利法规定不授予专利权的公益性成果, 应出具规范的项目查新报告。

申报科技进步类项目, 应依据项目特点, 按科技开发或社会公益项目要求填写。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 不得申报或推荐:

1. 已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的;

2. 未经省、部级鉴定或验收的, 成果应用或论文公开发表时间不满一年 (2009年5月30日后) 的;

3. 已向省、自治区、其它部委或社会力量办奖单位

申报的;

4. 虽已申请技术发明专利, 但尚未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

已获低等级奖励, 但有重大突破或创新的项目可再次申报。

2007年 (含) 前已获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较低等级奖励的项目, 如有重大突破或创新发展可再次申报。

二、申报材料及申报时间

申报材料必须同时报送申报书和与申报书内容完全一致的数据光盘, 以及申报和推荐建材科技奖联系人登记表。申报材料一式6份 (含一份原件) 并装订成册。

请各申报单位于2010年5月15日前, 将申报材料送交、邮寄或电邮至省建材行业协会秘书处。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吴泽红、陈环

电话: (020) 83326013传真: (020) 83342536E-mail:gbma@21cn.com邮编:510030

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0号金安大厦附楼3701

四、其他事项

请到广东省建材行业协会网 (www.gbma.org) 或广东陶瓷协会网 (www.gdceramics.cn) , 查阅和下载《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申报书》及相应奖项类别的《填写说明》等有关附件。

广东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

8.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八

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建设)局,石家庄、唐山市城管局,石家庄、保定市园林局,华北石油管理局:

为预防和遏制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针对2009年我省建筑事故发生的类别、部位和原因分析,我厅制定了《2010年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年三月一日

2010年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严格执行有关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不断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预防和遏制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科技兴安”战略,认真落实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全面深入开展预防建筑起重机械、坍塌等多发性事故的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控制和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全省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二、整治目标

规范塔吊等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验收、使用、维护、拆卸和基坑、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监督管理,贯彻落实《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和《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排查整改事故隐患,减少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切实预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

三、整治内容

(一)建筑起重机械设备

1、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单位必须与产权单位(或租赁单位)签订租赁合同,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2、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单位应与设备的安装、拆卸单位签订安装拆卸合同(安装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安装资格,并在资质范围内从事安装拆卸业务),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使用单位、安装单位、产权单位在合同应明确使用过程中机械设备操作、指挥、司索等相关人员的配备与管理。

3、安装单位在起重机械设备安(拆)作业前2个工作日内要按规定向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告知手续,并提交相关资料,在安装后及时检测或组织联合验收,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4、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单位必须按要求做好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工作。

5、起重机械设备的产权单位应当建立每台起重机械的单位档案。

6、起重机械安装单位在起重机械设备安装、顶升、锚固和拆卸前,必须编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经安装单位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由施工总承包单位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

7、起重机械操作人员、指挥、司索人员,必须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8、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在检验检测时,发现严重事故隐患,应及时告知设备使用单位、并立即向工程所在地建筑安全监督机构报告。

9、使用单位、安装单位要对所属施工现场的起重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进行逐台检查,做好检查记录,每台设备有案可查,安全隐患有整改有落实。

(二)基坑开挖和支护

1、施工企业要制定基坑开挖和支护专项施工方案,本单位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由监理单位专业监理人员和总监审查后方可实施。涉及深基坑等危险较大的,要按照相关规定组织专家论证。

2、施工现场要严格按照经审批、论证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基坑的开挖和支护施工,施工前做好安全技术交底,施工完毕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并派专人进行基坑的变形监控和监测。

(三)高大模板支撑系统

1、对于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高度超过8m,或搭设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专项施工方案,应先由施工单位技术部门组织本单位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由监理单位专业监理人员和总监审查后,按照相关规定组织专家论证。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组成员应当由5名及以上符合相关专业要求的专家组成。项目参建各方的人员不得以专家身份参加专家论证会。

2、模板支撑系统立杆基础须设垫木或底座,纵、横向间距按照专项方案要求搭设,立柱接长严禁搭接;应设置扫地杆、纵横向支撑及水平垂直剪刀撑,并与主体结构的墙、柱牢固拉接。

3、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应在搭设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人员应包括施工单位和项目两级技术人员、项目安全、质量、施工人员,监理单位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

4、浇筑过程应有专人对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进行观测,发现有松动、变形等情况,必须立即停止浇筑,撤离作业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5、模板拆除时要编制详细的拆除方案,并设置警戒区,指定专职监护人员,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

四、整治重点

重点区域:城市主干道两侧、人员密集场所、城乡结合部、各类开发区等重点区域的工程。

重点企业:对近几年来发生过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企业进行重点监控,督促其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控制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

五、整治步骤

第一阶段:全面宣传发动阶段。3月底前,各设区市、县及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根据实际制定本地区、本企业、本现场的专项整治方案。

第二阶段:重点整治阶段。4-8月份,施工单位、施工现场全面自查、全面整治。第三阶段:整顿提高阶段。9-11月份,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机构全面检查督导,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重点抽查。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12月份,全面总结专项整治经验,通报专项整治情况。各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结合省厅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认真组织开展本辖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分别 在7月初及12月份报送上半年和全年的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六、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结合本地区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专项整治工作的目的、要求和内容传达到各企业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要结合企业特点深化完善本单位整治方案,并落实到每个施工现场,督促各项目部严格按要求进行自查和整改。对查出的隐患,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限期进行整改。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针对实际情况,明确重点监管企业、重点部位和重点区域,对易发生事故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要登记建档,重点监督,切实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和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督促落实主体安全责任。建设各方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建设单位要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费用的及时拨付,并督促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要求;勘察设计单位要在勘察设计文件中提出有关安全生产的要求;监理单位要审查安全措施及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对施工过程的重要危险部位和环节要严格执行旁站式监理,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全面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通过专项整治消除行业监管的薄弱环节,完善安全监管工作。适时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消除事故隐患。要总结工作经验,稳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

(四)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要大力宣传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和宣传活动,开展《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和《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培训教育,积极引导施工单位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认真落实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尤其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和事故警示教育工作,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9.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九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2010年效能监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资纪发〔2010〕2号)

各中央企业纪委(纪检组)、监察局(部、室):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我们制定了《中央企业2010年效能监察工作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国资委纪委

监察部驻国资委监察局

2010年2月26日

中央企业2010年效能监察工作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堵塞漏洞,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中央有关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实现企业科学发展上台阶目标,现就2010年中央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配合中央部署的专项检查工作开展效能监察

2010年,是中央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推进的重要一年。各中央企业要积极配合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工作开展效能监察。在前期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围绕工程建设项目的核准、备案、用地、规划、环保评估、质量、安全生产等关键环节开展效能监察,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项目管理责任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系统规范投资安排、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招投标管理、物资采购和工程进度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整体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要积极配合中央治理“小金库”专项工作开展效能监察。对企业有关管理人员,特别是对企业领导人员违反政策法规,用资产处置、设备出租收入所得;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所得;虚列支出转出资金所得;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所得;以劳务费、咨询费、培训费、会议费等名义套现所得等私设“小金库”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促进企业规范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

二、围绕企业重组改制、结构调整、产权交易中的突出问题开展效能监察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央企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越来越紧迫,资产变动越来越频繁,违规决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加大。中央企业要围绕企业的重组改制、结构调整和产权交易,积极开展效能监察。对重组改制、调整过程中的资产评估、资产处置、产权流转、资本运营等环节进行监控,监督检查是否越权决定企业改制或转让企业国有产权;是否弄虚作假、隐匿资产、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导致资产评估不实;是否不按规定进场交易、暗箱操作、规避竞价转让,损害国家、企业利益和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等问题,保证企业重组行为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确保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转,资本结构规范调整,发挥维护资本运营效益和安全的监督作用。

三、找准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针对管理风险开展效能监察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市场竞争的层次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不确定的风险越来越多,中央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滞后和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企业盲目扩张甚至过度负债投资,一些企业进行非主业和高风险领域投资,一些企业应招标不招标、物资采购不走程序、基础管理不扎实,一些企业成本管理薄弱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各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紧紧抓住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风险点,找准效能监察工作重点,扎实而深入地开展效能监察,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有效防范风险。

(一)开展非主业投资项目效能监察,防范投资风险。各级中央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要开展对非主业投资项目的效能监察,重点检查:非主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是否进行过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决策过程是否合法合规,决策程序是否符合“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要求;投资金额是否超过企业总投资金额的20%,是否超过资产负债率警戒线投资,资金安排使用是否合理适当;项目管理是否严格规范,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是否健全;项目投资及管理风险是否可控在控,问题和漏洞是否及时整改,违规违纪行为是否及时纠正并处理等,促进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要针对非主业宾馆开展效能监察,特别是加强对亏损宾馆的监督检查,查找漏洞,完善管理,提高效益。通过开展非主业投资项目效能监察,强化投资管理,健全内控机制,加强风险管控,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保证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

(二)开展资金、招投标和物资采购集中管理效能监察,防范集约化管理风险。各级中央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要结合实际,针对本企业采取的资金集中管理、招投标集中管理、物资采购集中管理等集中管理模式积极开展效能监察。重点检查:各种集中管理模式的领导体制和责任体系是否建立,组织架构是否健全;是否实行流程化管理,运行流程是否顺畅,运行效果是否良好;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环节上的制约措施是否有效,风险是否可控,监管是否到位,有无投诉举报,出现问题有无责任追究等。确保集中管理方式高效有序运行。

(三)继续开展成本管理效能监察,提高管理效益。各级中央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要继续深入开展成本管理效能监察。要继续加强企业在物资采购和招投标管理等方面的效能监察,促进企业努力降低采购成本;继续加强企业在节能降耗、挖潜增效、生产及非生产性费用支出管理等方面的效能监察,促进企业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继续加强企业在产品销售、存货管理、废旧物资设备处理等方面的效能监察,促进企业努力降低销售成本;继续加强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不良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效能监察,促进企业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强化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改善管理效能,提高控制成本的能力,持续推进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活动,促进企业落实目标成本责任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工作要求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专项检查和效能监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质量要求高。各级中央企业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配强检查小组成员;要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证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

(二)要提高工作效果。要紧紧抓住企业领导关心的重点、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以及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容易出现漏洞的关键部位和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加强过程监督,把存在的问题查清,把问题的原因查透,提好监察建议,把专项检查和效能监察工作抓细。要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实,坚决纠正存在问题,在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严格责任追究上下功夫,用优良扎实的作风提升专项检查和效能监察工作的效果。

(三)要注意总结提高。要注意发现总结好经验好做法,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和交流,及时推广工作成果,不断提高专项检查和效能监察工作的整体水平。要探索建立专项检查和效能监察工作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检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要研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检查方法,提高实时监督的质量和能力。要按照《中央企业效能监察优秀项目评价操作指南(试行)》统一效能监察优秀项目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优秀项目的导向、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效能监察工作不断向专业化方向迈进。

10.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十

《2014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已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4年1月27日

2014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

2014年卫生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为重点, 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 推进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新提升, 推进“单独两孩”政策稳妥扎实有序实施, 加强公共卫生工作,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更加注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 更加注重科学精准的治理能力建设, 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计生事业。

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编制《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 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制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药品招标采购办法, 实行以省 (区、市) 为单位, 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等办法。鼓励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方式探索, 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研究制定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确保每个省份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逐步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医疗绩效评价机制、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以及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上下联动, 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政策。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模式, 积极推进全科医生与居民契约服务, 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研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设立专科特设岗位计划。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提高技术劳务价格, 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

(二) 提高新农合制度保障能力。新农合参合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完善新农合筹资机制, 提高筹资标准。政策范围内住院和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保持在75%、45%左右。全面推进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工作, 将儿童苯丙酮尿症、尿道下裂纳入大病保障范围。完善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报, 开展跨省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试点。推进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管理服务。推进支付方式改革, 扩大覆盖面。加快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继续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 严密防范和严肃查处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快推进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基本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做好与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

(三)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 有序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处方行为, 引导合理用药。

开展临床必需但用量少、市场供应短缺药物定点生产试点, 建立健全低价、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做好药物采购、配送、使用等环节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工作。建立药物政策协调机制, 发布国家药物政策相关文件。

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政策, 完善绩效考核和人事分配制度, 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单位。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 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 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

(四)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扎实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优化项目内容, 完善服务模式, 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项目管理, 以县 (市、区) 为重点, 加强项目绩效考核,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购买服务”管理模式试点。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开展中央补助地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督查。重点做好流动人口、农村留守儿童及老年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全国40个城市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

(五) 加快发展社会办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 将社会资本办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统筹考虑, 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大发展社会办医的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放宽举办主体、服务领域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要求, 支持发展老年护理和康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持续提高社会办医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制定国有企业所办医院改制试点工作方案, 推进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推行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

(六)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卫生计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 加快国家综合管理平台和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推动人口健康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 规范开展服务。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金人工程, 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 规范使用电子病历。

二、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稳妥扎实有序做好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工作

(七) 全面部署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和风险防控预案。指导各地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全面准确评估本地人口形势、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和政策实施风险, 做好报备工作, 按程序启动实施。做好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衔接, 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警, 建立通报和约谈制度, 防止生育水平出现大的波动。

(八) 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巩固和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 推进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 着力解决办证难问题。推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进一步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推进基层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和阳光计生、诚信计生工作。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 启动对省级工作的督查评估。

(九) 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全国“一盘棋”机制建设。加强集贸市场、产业园区等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服务管理工作, 加强社区网点建设, 强化区域协作。完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机制, 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做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项目试点工作。

(十) 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完善区域协作机制, 加大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工作力度。推动村规民约修订, 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圆梦女孩志愿行动”, 维护计划生育女孩家庭合法权益。

(十一) 推进计划生育家庭民生建设。扩大幸福家庭创建活动试点范围, 实施“新家庭计划”。开展“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 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和社会关怀工作, 推动国家层面利益导向政策提标扩面。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

三、加强公共卫生工作, 做好重大疾病防控

(十二)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科学规范推进传染病防控。研究建立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基金及相应的管理机制, 探索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有效干预模式。实施结核病、血吸虫病、疟疾、包虫病、麻风病等重点疾病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加大边境地区疾病防控力度。研究制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指导意见, 完善脊灰灭活疫苗的使用策略。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制定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出台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重点职业病和医用辐射防护监测, 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扩大饮用水卫生监测覆盖面, 做好空气污染 (雾霾) 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监测工作。推动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 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

(十三) 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成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决策中心升级改造, 实现国家到省级指挥中心的网络联通。健全监测报告网络和卫生应急队伍“平战结合”运行机制。推进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 (市、区) 创建工作和基层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 实现《国际卫生条例 (2005) 》规定的建设目标要求。加强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和科技支撑。启动国家级区域紧急医疗救援基地建设, 规范核和辐射、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基地管理, 探索海上 (水上) 和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建设。重点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鼠疫、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加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

(十四)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推动出台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 开展爱国卫生立法调研。组织开展新一轮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继续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 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

(十五) 做好妇幼卫生工作。纪念《母婴保健法》公布实施20周年, 开展“妇幼健康服务年”活动, 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创建工作。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强化产科质量管理, 促进自然分娩。规范妇幼保健服务, 推进儿童早期发展工作, 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发展。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城乡居民全覆盖, 年度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0%。提高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 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全面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项目, 规范避孕药具管理, 加强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强化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监管。

(十六) 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实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 (2014—2020年) 》, 推进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 实施西藏和四省藏区健康促进工程。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 加强科普平台建设和健康教育。推进控烟履约工作, 推动公共场所禁烟立法, 创建无烟卫生计生系统。

(十七) 加强食品安全监测评估和标准制定工作。加快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 组织开展重点标准跟踪评价, 做好标准宣传贯彻工作。制订《食源性疾病管理办法》, 健全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网络体系。编制2014—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规划, 开展年度优先评估项目。全面开展总膳食和食物消费量调查。修订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等管理规定。指导规范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履行食品安全职责。建立食品安全首席专家制度。继续加强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

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综合监督工作

(十八) 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制订医疗机构设置政策, 制订常见病种入出院和转诊标准, 推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修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编制未来五年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完善专科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十九) 严格医疗服务管理。深入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三好一满意”、“全国大型义诊周”等活动和医务社会工作。提升临床路径管理水平, 制订、修订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及县医院版, 推进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工作。修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加强重点技术准入管理和适宜新技术规范化培训。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 加强护士岗位管理, 推进老年护理工作。印发《医疗机构药师管理办法》, 加强药事管理。开展院前医疗急救专项整治。加强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研究改革医师资格考试模式。

(二十) 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研究制订《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完善三级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加强医院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和平台建设。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与医疗废物管理。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 拟定医疗机构药害事件处理办法, 建立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管理制度,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推进无偿献血和临床合理用血, 加强血站服务能力建设, 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 保障用血安全。

(二十一) 全面推进创建“平安医院”活动。深入开展维护医疗机构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落实医院治安责任和安全保卫工作, 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推进医疗责任险, 探索医疗意外险, 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二十二) 加强综合监督。加强监督体系建设, 整合执法资源。监督检查重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督查督办重大违法案件。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开展医疗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监督检查。做好涉水产品、消毒产品国家抽检工作。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放射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及消毒产品专项监督检查。开展执法稽查, 规范执法行为。探索建立监督协管服务制度, 扩大村监督信息员队伍, 加大培训力度, 推进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试点。

五、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二十三) 健全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 加强中医药发展规划统筹, 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 实施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试点。制定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和措施, 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和服务网络建设, 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 强化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健全中医类别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传承创新人才工程, 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 推动一技之长中医药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推广中医保健知识及方法, 探索开展中医养生旅游。做好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工作。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和科技体制改革, 加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

六、加强保障能力建设, 增强事业发展能力

(二十四) 指导推进地方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落实《关于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的指导意见》, 指导做好基层服务资源整合工作。抓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加强对业务主管社会组织的管理。

(二十五) 加强政策研究和法制建设。加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改革的战略性、基础性、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建立人口健康政策法规评估系统, 实施重大政策协调性审核, 发布国家卫生发展报告。加快《卫生法》立法进程, 配合做好《中医药法》、《食品安全法》审议工作, 推动制定或修订《执业医师法》、《药师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明确未来3年取消、下放或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审批项目和职能转移清单。清理修订各项卫生标准及管理制度, 制订卫生标准工作五年规划。

(二十六) 统筹做好规划工作。开展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医改“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 加强“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及相关专项工作规划前期基础性研究, 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地市级医院、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重大疾病防治设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以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等建设。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优化布局和资源调整工作, 推动建立区域性配置中心, 支持国产医学装备发展应用。完善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机制, 研究制定全国医院节能规划, 加快节约型医院建设, 推进卫生计生系统节能减排。指导地震灾区卫生计生系统恢复重建工作。

(二十七) 全面加强卫生计生队伍建设。加强医教协同改革, 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 加强基层适宜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 加快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推动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及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继续实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及助理全科医生培训, 实施中西部地区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试点。继续实施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 实施人才规划监测评估, 开展省、市、县级卫生计生管理干部培训, 提高职业化水平。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

(二十八) 做好财政资金保障和扶贫支援工作。推动中央及地方落实财政投入责任, 加大卫生计生事业投入力度, 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单位经济管理绩效考核试点。加大对吕梁山片区等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力度, 做好援疆、援藏、援青等对口支援工作。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落实总会计师制度。

(二十九) 推进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重大卫生计生科技项目, 研究制定《创新药物保护管理规定》。制定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开展卫生计生新技术评估, 推广适宜技术, 促进成果转化。加强行业科研基地建设。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 修订《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文件。强化科研伦理诚信和知识产权管理。

(三十) 加强宣传和文化工作。全面深入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计生的重大决策部署, 做好深化医改、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等重点工作宣传。加强理论宣传, 深入研讨, 凝聚共识, 推动形成卫生计生核心价值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开展卫生计生先进典型宣传推介。做好社会宣传和群众动员, 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优化户外宣传环境。深入推进人口和健康文化建设, 鼓励文艺宣传创作。加强宣传阵地和能力建设。坚持新闻发布制度, 健全舆情监测和处置长效工作机制,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新媒体应用, 研究制订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发布管理办法。

(三十一)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启动中国全球卫生战略研究工作。推动多边、双边和区域卫生、人口和计生交流合作, 密切港澳台地区合作发展, 深化与东盟、金砖国家及周边国家交流与合作。落实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北京宣言》, 做好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工作, 创新卫生援外工作新模式。做好亚太经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卫生工作组工作, 配合做好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的审议。加强因公出国 (境) 管理。

七、加强行业作风建设, 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三十二)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推进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建立完善反对“四风”的长效机制, 落实整改措施, 开展专项治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大力改进会风文风学风, 精简会议文件, 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 全面规范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 严格相关纪律。整合12320、12356卫生计生公益服务热线。做好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应诉等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推进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抓好信访三级终结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 化解一批信访积案。

11.关于印发2010年度环保工作计划的通知 篇十一

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类别:【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4/05/2010 10:45:24】

鲁卫医发〔2010〕6号

各市卫生局,大企业卫生处,省(部)属医疗机构:

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卫生强基”工程和“两好一满意”活动向纵深发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经研究,我厅确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现将《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有关情况及时报我厅医政与医疗服务监管处或中医药业务处。省卫生厅联系人:谭成森,李檬;联系电话:0531-67876150、67876318;电子信箱:sdyz6155@163.com。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九日

全省基层医疗机构 “规范服务行动”工作方案

为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按照“卫生强基”工程、“两好一满意”活动和卫生部“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有关要求,制定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积极开展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为主题的“规范服务行动”,通过基层医疗机构有针对性的自查整改,卫生行政部门集中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加强规范化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卫生强基”工程和“两好一满意”活动深入发展,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活动范围

县及县级以下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各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民营医疗机构。

三、活动内容

㈠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广告发布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等医疗服务要素管理合法规范

1、医疗机构及内设科室登记、注册、变更、校验及时合法,提供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能力可及的医疗服务,无违法出租承包科室、超范围执业、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等问题。

2、医护人员具备执业资格,按注册专业、地点依法诚信服务。不安排无执业资格人员或未在本单位注册的医护人员独立执业,杜绝让无执业资格人员从事麻醉、B超、心电图、CT、MRI、病理诊断等工作。

3、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建立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对已经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全面梳理,对院内技术尚不成熟、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准入方可临床应用的技术进行重点清理;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做好本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准入工作,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规范化管理。

㈡医疗机构的医疗核心制度建设完善,落实到位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护理工作制度、医嘱制度、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包括术前、疑难病例、死亡病例等)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等。

㈢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管理严格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我厅《山东省医疗文书书写规范(2010版)》、《山东省护理文书书写基本要求和格式(试行)》、《山东省中医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加强病历书写培训和日常管理。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病历书写培训和病历质量评比,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病历书写质量。

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临床用药和辅助检查合理、规范

认真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38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临床检验结果“一单通”的通知》(鲁卫医字【2010】47号)等有关文件,积极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1、认真贯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要求优先配备,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2、基层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3、要组织实施好全省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全员培训项目,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切实采取措施推进合理用药工作。

4、要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5、认真组织实施全省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和合理应用培训项目,建立健全特殊管理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促进特殊管理药品的合理应用,保证广大群众用得上药,用得好药。

6、在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推进省内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一单通”,努力推动医学影像检查互认制度。

㈤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流程合理,环境良好,服务优质 合理调整科室布局,简化或合并划价、收费、取药或检查环节;科室标识规范、清楚、醒目;合理配备导医人员,明确其职责任务,主动为就诊病人特别是农村病人及行动不方便病人提供服务;不断改善门诊、病房条件,配备饮水设施,开展导诊咨询服务,为病人提供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尊重病人隐私权,提供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逐步做到一医一患一室,问诊、检查应避免其他病人或无关人员围观、旁听,检查、换药、治疗应有遮挡设施。

㈥医疗服务收费管理严格规范

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完善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等,提高收费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及社会监督;及时向患者提供费用查询服务,及时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严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以“开单费”、“统方费”、“处方费”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

㈦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输血管理安全有效

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和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落实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隐患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重点加强产房、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血液科、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相关证明进行审核,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严格按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医疗废弃物处理及时,程序合法。贯彻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采供血活动和临床用血,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㈧医疗纠纷处理及时有效,医患关系和谐

按照我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医患沟通制度的意见》,改进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的制度体系;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建设,为医患双方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患者投诉管理机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积极推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积极探讨建立第三方调节机制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各市通过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医患维权协会等途径解决医疗纠纷,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㈨医疗机构后勤服务管理规范,生产安全

认真做好对医疗机构太平间、放射科、医用氧舱、氧气供应室、危险品仓库、配电室、压力容器及电梯等重要部门的安全管理和全面排查,认真抓好遗体处理、氧气供应、安全生产等各项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㈩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合法有效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明确自身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认真做好防控传染病的人员培训、物资储备、预检分诊、诊断救治、疫情上报、消毒隔离、病人随访、重症转运、健康教育等工作,无推诿、私自截留传染病病人等现象。

(十一)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及对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按照省卫生厅《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实施细则》等有关文件要求,做好对医师、护士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十二)重点科室定位准确,规模适当,建设达标

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要认真分析、综合考虑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当地疾病谱变化等因素,优先保证那些与医院功能定位相符,与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密切相关,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发挥作用的重点科室的建设与发展,如儿科、产科、手术室、感染性疾病科等。要在资金投入、继续医学教育、进修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加强这些重点科室的医师、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发挥好基层医疗机构在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方面的网底作用。

四、实施步骤

㈠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5-6月)。省卫生厅下发《活动方案》和《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检查标准》(另行制定下发),对2010年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进行部署,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按照省卫生厅活动方案的要求,制定本辖区或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分工和活动安排,抓好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㈡自查整改阶段(2010年7月—2011年7月)。基层医疗机构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规范服务行动”,对照《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检查标准》,认真开展自查整改,不断加强管理,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宣传。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㈢督导检查阶段(2011年7-11月)。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开展“规范服务行动”情况进行督导、验收,及时总结和推广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及时将本辖区内开展“规范服务行动”的进展情况和检查结果、活动总结上报省卫生厅。省卫生厅对各市“规范服务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并通报抽查结果。

㈣总结交流阶段(2011年12月)。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对“规范服务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省卫生厅组织召开活动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㈠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基层医疗机构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其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实施“规范服务行动”,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固本强基,是我省卫生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两好一满意”活动向基层延伸,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基层医疗机构要深刻认识实施“规范服务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省卫生厅成立“规范服务行动”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制定全省“规范服务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本辖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要根据“规范服务行动”的具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规范服务行动”顺利开展。

㈡注重工作实效,抓好四个“结合”。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将全面梳理与重点整治相结合。医疗机构要对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药房、实验室和后勤安保等部门全面梳理排查,查找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漏洞、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依法执业、制度建设、病历书写、规范诊疗、服务环境、收费管理、院感控制和临床输血管理、医疗纠纷处理、安全管理、重点传染病防控、医护队伍建设、重点科室建设等十二项重点工作。二是将自身建设与实施“卫生强基”工程相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在动员自身力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卫生强基”工程确定的对口帮扶关系的作用,通过城市大型医院派驻专家坐诊、现场指导、手术演示、开展培训或派出医护人员到城市大型医院进修等多种方式,不断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质控体系,培养业务骨干,加强重点科室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对口支援城市医院要将“规范服务行动”列入支援计划,在支援过程中要对“规范服务行动”十二项重点工作有所侧重,帮助受援单位及时、全面达标。三是将自查整改与行政督导相结合。医疗机构按照本方案和《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检查标准》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本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进行自查,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机构开展自查、整改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并在一定范围内及时公布督导结果,抓好整改落实,确保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和质量达标。我厅将适时对各市“规范服务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四是将当前任务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在开展“规范服务行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建章立制,逐步探索建立适合我省实际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长效机制。

㈢做好培训宣传,强化服务意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围绕“规范服务行动”的主题,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医院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和相关技能培训,帮助其提高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要采取现场讲座、网络视频、展览展示、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做好本辖区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大力宣传医疗卫生行业在医疗服务管理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宣传服务优质、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下一篇:校车专项整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