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将进酒》教学案例

2024-11-24

高中语文 《将进酒》教学案例(12篇)

1.高中语文 《将进酒》教学案例 篇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有很多特色文化,而“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然而,其中饮酒诗做得最好,也是最多的,恐怕要推诗仙李太白了。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其《不见》中,杜甫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李白的一生。

可见,酒似乎与李白的一生紧密相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劝酒诗《将进酒》。

二、整体感知

过渡:学习诗歌的方法,重在诵读。通过诵读,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通过诵读,我们才能用我们的情感和心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声。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著名演员濮存昕是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诠释李白含蕴于《将进酒》一诗中的情感的。

播放录音。(点评:濮存昕的朗诵,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对诗歌的节奏与情感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在我们刚才的听读过程中,濮存昕的朗诵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一个快慢高低的变化起伏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起伏?

明确:源于情感的变化与起伏。

那么,诗人的情感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

板书:情感发展

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音腔打开,把你们的情感释放出来,我们一起来把《将进酒》朗诵一遍。在诵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你们敏锐的直觉感知一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如果不能,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可以同桌之间讨论,拟出作者情感发展线索。(3分钟)

三、课文分析

悲伤

包括哪些句子?(前四句)

诗人“悲伤”什么?(韶光易逝,人生短暂)

这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伤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黄河水的“不复回”,表现韶光易逝。

以水来表现时光短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表现人生短暂。

在表现“悲”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夸张、比喻、对比)

还有一种手法。诗人通过对黄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气氛,寄寓了诗人的情思。这样的手法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小结:诗歌前四句,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那么,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如课后诵读提示所言:前两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故慷慨有之。但诗人这里是慷慨生悲——沉郁)(单读,点评)

那么,作者在文中一直感伤下去了吗?

欢悦(洒脱)

你是怎么看出诗人并没有把对人生短暂的感伤继续下去的?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一句表现的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及时行乐。

过渡:有诗云:“一杯清酒聚知音,半生相知有几人。”如今,三位挚友相聚在一起,正好开怀畅饮,故而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表现友人相聚之乐)所以,这一个小节,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关键词)

板书:欢悦(或洒脱或欢乐)

那么,这一小节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慷慨激昂,读出欢悦与洒脱劲)(齐读)

不经意中,哪一个句子被大家重读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一句包含哪些含义?

1.表现出诗人充分的自信,从“必”可以看出。表现出诗人儒家的那种渴望积极用世的心情。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么,又为何不为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而举杯痛饮呢?即使破费千金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却又不被金钱所驱使,足令天下的凡夫俗子咋舌啊。

2.结合当时诗人的生活背景,词句也暗示了诗人的怀才不遇。

小结:但无论是自信,还是自伤怀才不遇。我想,这也许都会是李白饮酒的一个诱因吧。

过渡:(教师读劝酒过程)中间是劝酒的过程,引出劝酒辞。(学生齐读劝酒辞的内容)

2.高中语文 《将进酒》教学案例 篇二

一、积极引导

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由老师预先设置主题,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这样导致学生思维受局限, 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不断地思考、想象、判断和推理, 正式创新教学的目标所在。

《将进酒》豪放飘逸, 充满着各种奇思妙想, 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想象, 思维随着作者驰骋,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契机不失为明智之举。在教学过程的开始阶段, 老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李白写作《将进酒》的情景。诗中有许多画面感的描写, 这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在学生联想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提醒, 引导学生逐步得出围绕诗词内容的结论。经过这样一个热身过程, 学生不仅可以尽快进入学习氛围, 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美文赏读

经过了前面的热身过程, 接着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词赏析的重要环节——朗读。在这一环节中, 如果条件允许, 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名家朗诵的《将进酒》。引入课堂之外的名家朗诵, 会增加学生的新鲜感, 此外, 名家在朗诵诗歌时, 非常注重语速和情感的转换, 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朗诵参考的范本。

在名家朗诵结束后, 老师可以随之鼓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来朗诵。这样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诵水平, 进一步熟悉诗句内容, 同时可以引入下一个话题“为什么喜欢这个诗句”。如有的学生喜欢开篇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这一诗句描写的场面惊心动魄, 而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也为后文的“万古愁”埋下伏笔, 同时也可以成为李白“开怀畅饮”的借口, 老师可以连续发问, 帮助学生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 也能为朗诵时的情感变换提供指导。在“读——问——再读”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语感,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 老师应注意两点:首先, 要为学生的阅读扫清障碍。在名家朗诵的时候, 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生僻字、多音字, 对于比较复杂的句子, 老师应做一些疏通;其次, 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在学生初读之后, 老师可以针对学生有误的地方进行纠错, 必要时可以亲身示范, 指导学生读出意味, 读出情感。如在充满豪气的地方, 可以引导学生用高亢的语调诵读, 而在内心感情比较绵密, 蕴含弄弄诗意的地方, 则可用低沉、舒缓的语调来吟诵, 从而赋予整个诵读过程丰富的感情起伏变化。

三、共同探讨

在这个环节中, 老师可以设计几个核心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 最终得出对诗歌意境的准确描述, 并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况出来。

示例1:诗的题目意思是劝酒, 那么是谁在劝酒呢, 为什么?

在此老师可以介绍李白创作《将进酒》的历史背景, 学生知晓李白政治上的不得意之后, 再联系上下文, 很容易得出是李白在劝酒的结论。诗人感叹流水不回头, 时光易逝, 应当及时行乐, 朋友间的聚会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何不高高兴兴痛饮一场呢?于是“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叹之后, 马上进入“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境界。以酒助兴, 诗人顿生豪情, 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由此一句一句推断开来, 诗人与友人畅快饮酒, 好爽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

示例2:诗人在结尾发出“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感叹, 那么诗中都有哪些愁呢?

老师在此可以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 从他25岁仗剑东游, 到44岁“赐金放还”, 可以看到李白虽有满腹才华, 一腔抱负, 但是换来的却是半生漂泊。时光易逝, 容颜已老, 诗人发愁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自己的理想, 实现自身的价值。而权贵的压迫, 污浊的社会现实, 让诗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遭到冷落, 只能感叹“古来圣贤皆寂寞”。由此可见, 李白愁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啊。

通过几个这样的示例, 学生和老师共同探索, 就可以理解诗句的全篇旨意, 也能把握诗人的感情变化, 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诗歌鉴赏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 也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参照《将进酒》的教学赏析课程, 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创造和渲染气氛, 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展开讨论, 围绕诗歌内容设置问题, 并在赏析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跳出传统模式的创新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原本枯燥的课堂上感受到了美与情。

摘要:《将进酒》是李白的名篇, 在诗中其将饮酒与批判现实结合起来, 既充满豪情, 又流露出浓浓诗意。如何在教学中将豪情与诗意创造性地呈现出来, 文章将从三个环节展开讨论。

关键词:《将进酒》,豪气,诗意,创新

参考文献

[1]肖伟文.貂裘换酒也堪豪——李白《将进酒》诗意的再感悟[J].西部广播电视, 2010 (Z3) .

[2]王海燕.破译心灵的密码——高中必修《将进酒》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 2010 (3) .

3.《将进酒》教学设计 篇三

1.《将进酒》是李白的咏酒名篇,意蕴深厚,风格鲜明,传诵千古。为能更好地理解诗篇,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诗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张及时行乐实则渴望入世上进的心态。而且不能简单地就诗论诗,应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习了解相关咏酒诗篇及酒文化,对学生进行“诗化”教育。

2.李白的诗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准确地概括了李白淋漓畅快的诗风。因而李白的诗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要求学生高声读,忘情读,畅快读,直至背诵。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全诗。

2.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赏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在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由诗酒文化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知道哪些提到酒的诗句。

2.教师用ppt投影关于写酒的诗句,学生齐读。

3.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更是如此,余光中先生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李白:(ppt投影余光中先生的诗,学生齐读)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4.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千百年来使人沉醉的劝酒名篇《将进酒》。

二、诵读指导

1.整体感知

教师充满激情地诵读全诗,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语调、情感,并作简单标记。

2.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1)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2)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3)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

(4)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

(5)练习背诵。

3.提示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悲壮的韵味。

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4.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三、鉴赏

问题:本诗的基调是什么?请对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作一点具体分析。

过程:

1.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并把思考结果用文字表述出来。

2.课堂交流,教师的评价以肯定为主,同时做适时的点拨。

3.明确:本诗初读一二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是再读几遍,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诗人写黄河,大多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里却不同,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二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这四句令人顿生悲意。

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一段读来掷地有声,豪气冲天。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钟鼓”二句是诗人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与摈弃,又以古来圣贤与曹植自比叹惋,充满着不平之气、愤激之情。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段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板书]

悲——乐——愤——狂

[附录]

关于写酒的诗句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客中行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浣溪沙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山中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再一杯。

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问刘十九白居易

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赏。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4.高三语文课文《将进酒》知识点 篇四

【原文】

将进酒

君不见⑵,黄河之水天上来⑶,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⑷明镜悲白发,朝⑸如青丝⑹暮成雪。

人生得意⑺须⑻尽欢⑼,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⑽散尽还(huán)复来⑾。

烹羊宰牛且为乐⑿,会须⒀一饮三百杯。岑(cén)夫子⒁,丹丘生⒂,将进酒,杯莫停⒃。

与君⒄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⒅听。钟鼓⒆馔(zhuàn)玉⒇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①。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②昔时宴平乐③,斗酒十千恣(zì)④欢谑(xuè)⑤。

主人何为言少钱⑥,径须⑦沽(gū)⑧取对君酌。

五花马⑨,千金裘(qiú)⑩,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愿,请。

《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君:你,此为泛指。

⑶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⑷高堂:在高堂上。另译为父母。

⑸朝:早晨。

⑹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

⑺得意:高兴

⑻须:应当。

⑼尽欢:纵情欢乐。

⑽千金:大量钱财。

⑾还复来:还会再来。

⑿且为乐:姑且作乐。

⒀会须:应当。

⒁岑夫子:指岑(cén)勋。

⒂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⒃杯莫停:译作“君莫停”。

⒄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⒅倾耳:表示注意去听。

⒆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⒇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①不愿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复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②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5.《将进酒》教学反思 篇五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一定会给我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思考。

一、“人文之本”——古诗词的归宿

诗词体现着很多文化价值,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积淀。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在设计教学时,我特别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强化和引导。

1. 梳理情感的发展脉络,窥探诗人的诗兴与性灵

李白的诗往往有点不遵守人间规则,难怪所有评论李白诗的人,到最后都说“瞬息千里若有神助”。所以,李白的诗难工摹,最不可学。他的情感可以随时随地的转,他的诗兴可以随时随处的燃。这首诗除让我们看到狂放愤激外,还让我们看到华丽背后的愁。此处,恰恰是可以辐射的地方。我总结提问道:我们在李白的很多诗中都看到了他的自负、孤独,即使常常面对最豪华的物质。但我们也很少会看见他悲哀愁苦到底,他总会给生命一个巨大的希望。本诗是如何体现的?学生通过对其他诗作的回顾,看到了他精神世界里自信等一些积极的东西。

2. 哲学性的思考诗情,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人往往在凝视时间时,才容易对生命进行领悟。李白也感受到了时间的压迫性,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在“将进酒,杯莫停”的豪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极其显露的享乐主义倾向。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归结里,那么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就多了些武断。所以我让学生结合古今认识和个人经验来谈我们对生命的选择和担待。课堂上学生的确触思如泉涌,曹操、苏轼、辛弃疾、晏殊等人成了学生热议的对象。在人物、诗词的品评中,学生对生命的看待也多了一些选择。

但是反观教学,我引导学生在人文性的解读探讨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问题重复化,深入的问题单薄化。引用蒋勋老师的话说“单纯在文学上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文化,只有整个文化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学才能应运而生。我们一直在做文艺,其实是没用的。因为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学会无所依附。”,那么我想教师在教学时多一些对文化的忧患意识,多一些对格局的关注,始终是大有裨益的。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能够建构起学生的思维框架,何乐而不为呢。

二、“反复吟咏”——古诗的立足点

这首诗本就是可以在生活中大声唱出来的,它又是首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劝酒歌,所以在设计时,我试图在民间化、民俗味的氛围营造中,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诗歌的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参与到了行酒令唱酒歌的活动中。

在品读的过程中,还是有太多遗憾的。为了课程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了学生的迁移思考多些体现,我剥夺了学生的大量诵读时间,因此诵读只流于形式,无法贯穿始终。

三、“定位不等于定向”——诗无达诂

上完这节课,总觉得欠缺一些东西的植入。在和组内老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后,我也做了深入的整理和反思,我认为是少了一些诗人个体差异性的比较。在我们的文学中,激情常常被压抑,会以比较含蓄的方法处理,而李白是唯一能把激情释放出来的人。我们总会把李白创造出的风格迥异的诗歌形式归结为他的情感饱满、洋溢到形式无法容纳,所以有了这样浪漫而不拘泥的表达。因而,也就完全认为是他洒脱狂放的个性使然。那么,若要论及个性,他的个性可不是这一两个词语能概括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在诗人不同诗歌的比较中扭转对诗人的定向认识,丰富对诗人、时代的多元化看待。比如在《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骄傲到喝酒只跟月亮喝,他的孤独在和宇宙的对话中消解了。《蜀道难》简直将浪漫诗发挥到了极致,他不是在写文字,他会把我们带到视觉和听觉的震荡中。写《将进酒》的李白豪迈粗犷,而写《长干行》的李白却成了一个哀怨的女子。所以他生命的丰富性就在于他能够多样的转换角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大唐”的豁达、包容以及时代文化的多样性。

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汉语诗人是李白,他的诗被翻译成很多语言,他的创作不仅将汉语诗推到了极致,而且抵达了其他语言系统。他创造了许多我们今天都在用的成语,即使他用到了典故,我们依然能够读的明白晓畅。因此,激发引导学生读李白的不同类型的诗作,也应是我们教学的波及点。

6.《将进酒》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诗人感情,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培养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以及筛选信息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并反复诵读,把握诗人感情,讨论欣赏本诗的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掌握诵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教导学生热爱李白及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把握诗歌整体内涵,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教导学生热爱李白及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与教学设想】

1.为落实新课改精神,继续进行“自―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1)借助教辅《优化学案》,做好课文预习。课前早读课时间――自读课文,并由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预习的,并引导全体同学明确预习本课应掌握什么,并略作点评归纳:李白简介、李白与酒的诗歌收集、文题解读及写作背景、字词障碍扫除、思考本诗主旨及诗人感情等。

(2)替老师设计一段导入新课的语言,要求能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诗的兴趣与热情。(早读课时适当点拨检查)

(3)自己确定《将进酒》的学习目标:你最想从本诗里学到什么。(早读课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2.拟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朗读替老师设计的导入语,并略作点评。(大力褒扬学生的创意)

二、明确学习目标

由学生提出本诗的学习目标或从本文中自己最想学习什么,一一板书,并引导学生一起确定本诗主要学习目标:反复诵读,把握全诗感情、主旨及诗人形象,领略其艺术魅力。

三、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请大家在诗句相关位置作批注标明:停顿、轻重、缓急、高低、长短。

2.抽一名学生朗读并作出评价。

四、诵读,把握本诗感情脉络、主旨、诗人形象及艺术手法

1.思考:《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曲折低回,跌宕起伏。请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语句,并用一个字加以概括。

2.逐层齐读,共同探讨归纳(并就原因略作点拨):

悲――欢――愤――狂

3.集体诵读,找出全诗主旨句,思考:为什么?

(1)讨论,分享,点评。

(2)归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与达观。(答案不限于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4.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李白的形象。

(1)讨论,分享,点评。

(2)归纳:感怀光阴飞逝、人生苦短,自信达观、淡泊名利、怀才不遇、豪放不羁的天才诗人。

5.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

夸张、比喻(比兴)、对比(反衬、衬托)、用典等

五、拓展训练

1.请学生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分析。

讨论,分享,点评。

2.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做一做比较,说说二者表达的感情和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同桌及前后讨论,分享,点评,归纳。

相同点:愤激不同点:低沉/高昂,委婉/直白。

3.李白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何单举曹植为例?

同桌及前后讨论,分享,点评,归纳。同为怀才不遇: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故用以为例证。

六、小结本课

1.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我们一直都在学习李白的诗。到今天为止,我们高中阶段必修和选修教材上所有的李白的诗篇基本上都已经学完了。尽管如此,但是,李白在我们心中那是永远的!请以此为题,为本堂课设计一段结束语。

2.学生练笔,分享,点评。

3.老师结束语展示。

7.将进酒教学过程 篇七

【学习过程】

一、初读解字词知韵律(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掌握字词文意)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朝如青丝暮成雪: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 ④径须沽取对君酌:

⑤呼儿将出换美酒:

2、请找出诗的韵脚并体会其特点。

二、二读品酒兴

1、请找出诗歌中与“酒”有关的诗句

2、试分析李白“劝友人喝酒”找了哪些理由?

三、三读赏酒情(品味探究)

1、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

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诗歌中还有使用这种修辞的诗句吗?这体现了李白诗歌的什么特点?请找出分析。

3、李白因何要如此纵情于酒,透过这些“劝酒词”你读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举诗中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

四、四读话酒话

假如聪明的你就是醉了的李白你又会怎样向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呢?(快快动笔秀出自己)

课堂小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狂放—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拓展阅读】李白醉了

李白醉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醉了的李白尽情的挥洒着他的真性情,奔放着他那旷放不拘、乐观自信的思想,抒发着他对现实的愤懑。

也许只有在酒里,只有在醉中。醉眼看人生,人生才有了诗意;朦胧看世界,世界才显得清纯。李白,只有醉了。

李白,以山为笔,以水为墨,把自己浪漫成了不老的艺术形象——一个醉人的诗仙。

醉着吧,就这么“但愿长醉不愿醒”。醉意里有陶渊明的悠然南山,有刘伶的自在竹林,有王翰的边关琵琶,有曹操的沧海雄心。更有那寂寞的陈思王,才高八斗却有志难展,在知心的酒中留下不改的美名。

醉了的诗仙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你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

沐浴着如霜的月色,我也醉了,醉在了一个梦到李白的梦里……

【当堂检测】

8.将进酒教学设计 篇八

阜阳城郊中学 王玲

学情分析

我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和方法,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参照书下注释和练习册上的提示,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关键是要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而很多诗歌当中诗人的情感并非一种,所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另外,学生的朗读素养还是差很多,所以朗读教学是现在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并且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教材分析

《将进酒》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在《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进而体会诗人的性格。另外李白的性格特点本来就很突出,他的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感情,可读性非常强,所以朗读法恰恰适合学习李白的这篇劝酒诗。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解决办法:通过诵读来实现。

难点: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解决办法:结合课文内容与诵读共同解决。

教学方法

1、分析法:通过分析李白的情感变化,体会他的性格;

2、朗读法:通过朗读,巩固对李白情感变化的理解;

3、讨论法:通过讨论,加强对李白个性特征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导入新课

以“诗与酒”为话题导入

(复习学生以前学过的与酒有关的诗,创设学习情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借酒浇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知人论世天地宽-----背景简介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快速完成背景简介(学生简介,教师补充)

1、背景简介

作者于约天宝十一年(公元752),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宴饮。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颍阳。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2、解题

题目中的“将”为什么读作“qiāng”呢?(“将”在这里是请的意思。)

明确:“将进酒”就是请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多以因酒放歌为内容。

三、夯实基础我先行----检查预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学生根据预习完成)

四、因声求气悟感情----理清情感脉络

(一)检查预习:

(学生评价)

(二)教师范读:

强调同学们要注意示范朗读语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变化,以及情感的处理。

(三)品味情感

品读李白在这首诗中的那些情感变化,并试着结合诗句做具体的赏析。

鉴赏分析:

1、悲(同义词即可)(板书:悲)

朗读指导:(教师点评指导)欢(同义词即可)(板书:欢)

2、朗读指导(教师点评指导)

3、愤(同义词即可)(板书:愤)

朗读指导(教师点评指导)

4、狂(同义词即可)(板书:狂)

朗读指导(教师点评指导)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来,诗人围绕一“酒”字,感情的发展分了(悲伤)—(乐观)—(狂放)—(愤激)—(愁苦)五个层次,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送宕,一泻千里。

(四)自由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这首诗,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指导)

(找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五、独树一帜展个性----合作探究

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小结)

六、拓展延伸显能力

(多媒体展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9.《将进酒》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九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诗歌的历史很长,而酒的历史更长。酒在中国文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诗酒风流,从远古一直流淌到现在,成就了中国文学的博大、豪迈与精深,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真性情的文人墨客„„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李白。杜甫的名作《饮中八仙歌》是这样描写李白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好一个“酒中仙”!他的酒量奇大,诗才亦无人能比,一生留下了170多首咏酒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代表作——《将进酒》。

二、初读入诗。

师:清朝的桐城派文学家姚鼐曾说:“大抵学古诗者,必要放声疾又缓读,久而自悟,若但能默,即终生做外行也。”学诗是要注重读的。那么,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全诗,大家说请谁读呢?推荐一下。

师:好,这位同学读,同桌点评。生:学生读诗

师: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没有不足呢? 生:老师,“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还”应该读“hái”吧?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应该读“huán”,这比较符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在古文里,这个字大多都念 huán。

生:我觉得两个都行,因为意思差不多

师:好的,大家都是有心人。如果你要读出古文的味,可以按照huán读;如果你想按照今人的习惯,可以读作“hái”。

师:总的来说,这位同学读得很准确,但是,朗读是不是只有准确一个要求呢? 生:不是,还要注意音调、音量。生:速度上要注意快慢。生:还要注意有感情。

师:那么刚才这位同学有没有读出感情来? 生:没有。师:那么这首诗的感情是什么呢?有没有直接点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注意把握思想感情。

生:自由朗读

三、悟读入情

生:有“悲”。

师:(在黑板上板书“悲”)继续提问,悲什么? 生:“悲”的是人生短暂,青春易逝。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那么,你来读一读,把“悲”表达出来。生:朗读

师:嗯,读得不错。这里边是不是只有悲?这种“悲”和李清照《声声慢》里“凄凄惨惨戚戚”一句表达的悲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李清照想要表达的是凄切哀悼,而这一句还有一种“壮”的味道„„ 师:有谁能补充一下

生:“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很有气势,所以有“壮”的意味

生:上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黄河之水,很有气势,也为下句表现“悲”做了铺垫。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你来读一读。生: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声音低缓)

师: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从天上来的吗?(示范朗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高亢)。

生:(鼓掌)。

师:这才是从天上来啊,是吧?好,重新读。生:重新读(声音力度略有提高)。师:有没有谁再读一读(一同学举手)生:再读(声音富有气势)

师:这位同学把黄河之水“天上来”到“海”的落差体现出来了,极有气势。我们朗读时,要用生命去读,要把自己看成李白,李白就是你,你就是李白。师:李白之悲的抒发是以黄河从发源到入海这个上天下地无限广阔的空间作为背景的,它给我们的艺术感受首先是豪迈奔放的气势。是悲而不伤,悲中有壮。

师:对于这人生之悲,作者是如何对待的?

生:“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要尽“欢”,要“为乐”,师:对,“人生得意须尽欢”。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你来读一读,把“欢乐”的情绪体现出来。

生:朗读三四五行。

师:你觉得朗读时要突出哪些字来表现“欢乐” 生:有“须”“莫”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有“空”“必”“还” 生:还有“会须”

师:好,让我们齐读这三行,体会作者之“乐”。生:齐读。(教师板书“乐”)

师:接下来,我想问问同学们。这种“欢”是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乐? 生:不是,师:怎么理解?

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说明有些时候是不得意的。

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好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如果“我材”“有用”,就不需要说了。师:好!(鼓掌)继续!

生:由“且”可以看出来,“且为乐”,是“暂且作乐,忘记不愉快的事情”,由此可见,李白还有“愁”。

师:那么李白有哪些不愉快的事情呢?我们看一下诗歌创作的背景。生:李白早年就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但是一直不受重用 师:“一直”?

生:天宝元年,李白曾得到唐玄宗的召见,自以为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没想到只做了闲职——翰林供奉,三年后,被“赐金放还”。

师:对,大家看课本注释①,此时李白已经52岁了,被用无望了。作这首诗的这段时期,李白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元丹丘的家中做客。看来,对于此时的李白来说,“人生得意”当是几个老友相逢,互相倾诉衷肠,大发牢骚,纵酒狂歌而已。且看劝酒歌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醉。

师:有“醉”,那么,从“醉”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情感吗? 生:无人作答。

师:要体会出什么情感,可以看诗人对待人事物的态度。生:“钟鼓馔玉不足贵”,说明他看不上“钟鼓馔玉”。师:“钟鼓馔玉”,代表什么呢? 生:代表有权力的生活,就是做官 师:嗯,做官,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就是像权贵一样的。

师:是权力、地位、金钱。好,你请坐。作者认为人活在世上金钱权力这些东西不值得重视,这是说了一个,另外,他还说了另外一种人

生:这种人是“古来圣贤”。师:你知道圣贤是什么吗? 生:圣贤就是指那些很有学问的人。生:圣贤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师:那么你们举几个例子看看,比如中国古代谁是圣贤 生:孔子啊,孟子

师:那你说,孔子、孟子呀皆寂寞是什么意思啊?

生:他们都是不得志的,不被理解的。孔子周游列国,主张却得不到实现。师:那李白觉得最值得追求的是什么呢? 生:就是“长醉不复醒”。

师:这让我们想起了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其中蕴藏着愤,激愤,对统治者,对奸佞小人的痛恨。那么李白真的对富贵利禄都无所谓吗?不是,这是李白一身才华到处碰壁之后的愤激之语!!(板书“愤”)请同学们齐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齐读

师:荣华富贵不值得去追求,圣贤也不值得追求,只有喝酒值得追求。你们同意李白的观点吗?

生:我不同意,他这是不得志,所以想借酒消愁。生:他虽然诗上那么写,我想他一定有自己的抱负的,师:嗯,好,你来说一下。生:我认为这种想法太消极了。

生:虽然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得到实现,但是他还是应该尽力去做,因为不到最后,一切都不能算作定数。

师;哦,好,还有要说的吗?好,你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他这里这么说是因为,他比较有才华,以圣贤自居,但是他在官场上失利,所以他才认为这两种人不足贵。

师:其实,他内心深处是尊敬圣贤的,因为圣贤创造了文化,给后人留下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时,他确确实实是借酒来消愁,发出了狂吟。感情发展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是“狂”,一种狂傲不羁的精神就出来了。你们看他反客为主,劝主人把最昂贵的五花马、千金裘都拿出来去换酒,这不是“狂”是什么呢?这就是李白的性格特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激的集中表现。【板书】

其实李白的豪放风格,不仅仅表现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上,而且表现在个性的张扬,对自由的追求上。我们一起来把这一部分读一下,“岑夫子,一、二”。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全文连起来,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你们说请谁呢? 生:推荐某同学,学生读。师:很有感情,好请坐。

师:最后,这一切复杂的情感最后都归结到一个字上了,那就是“愁”,为什么是万古愁? 生:李白是要突出自己愁的深广。

生:李白觉得这个愁古人也有,像陈王就有。

师:李白用曹植一掷千金买酒取醉的豪情来安慰自己,感到自己和他有相同之处。这样就不是沉浸在个人的喜怒哀乐之中,而是将个人的命运放在古来圣贤多寂寞的大背景上去写,这个愁就不仅仅是他的愁,也是岑夫子、丹丘生的愁,也是古来圣贤的愁,这不是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不是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不是“青枫浦上不胜愁”,而是才华横溢却不得施展之愁。在这里,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板书)

师:这首诗,大家要勤于吟诵,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手里举着一只酒杯,带着一种醉意去吟诵。吟诵的时候,不要像我们平时读课文一样,那么规规矩矩的,放开一切,你想怎么朗诵就怎么朗诵,举例,放开,放开,你就觉得很痛快。

四、析读入理。

师:(展示幻灯片)当代著名学者许纪霖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说:“所有国家和民 族的知识分子,无疑都有其历史上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谱系,不可能存在一种没有传统、横空出世的知识分子。”

请结合以上文字,谈谈中国文人和酒的关系。

生: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酒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感慨。生: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写作《兰亭集序》,是酒激发了他的才思。

生:我认为喝酒也不能过度,酒多伤身,有愁要选择恰当的宣泄方式,酗酒只会伤身误事。(鼓掌)

师: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文人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准则,不管有没有酒,都不要忘记中国传统文人在诗酒风流中教给我们的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独立人格的坚守。

《将进酒》教学反思

《将进酒》这一堂课,是我参加学校大型对外公开教学时上的。这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把李白放到历史大背景下去解读,以期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在这些方面,我觉得成功之处是:

一、读诗 1.初读入诗

教学开始之初,我注意对课文多音字、生涩字的解读,和对部分句子句意的疏通,有效地扫除了学生朗读和理解的障碍。尊重学生的朗读习惯和文本应有的风范,让学生自然进入欣赏的情境。

2.悟读入情

“读”是这堂课贯穿始终的主线,从一开始的读准字音到最后有感情的朗读,从全班齐读到个别学生诵读,“读”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在读的过程中,我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必要时还作示范。在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上都有所区别,内容的对比、情感的变化都需要在朗读上体现出来。进而使整个吟诵富于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师生间这种“尝试——指导——示范”式的互动”,学生很快就能领会到朗读的技巧,把握课文的内容与思路,切实体会到作者多变复杂的思想感情。

3.析读入理 从本质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李白的情怀不是偶然的个体的,他是中国文化大河中的一朵浪花,我提示学生将李白放在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界,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探讨中国文人与酒文化的密切关系。

二、课堂驾驭

授课之初,我在预设学生对文本情感把握时,考虑到学生在回答作者要表达感情时,可能不一定会按照“悲——欢——愤——狂——愁”的顺序作答,所以,必须要充分理解这五种情感之间的联系,其实,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悲——欢——愤”是情感的流动。于是,不管学生先提及哪一点,教者都能融会贯通,将感情和文本结合起来。

不足之处,是在诵读方面所花时间较多,在“析读入理”环节,探讨得不够深入。

10.高中语文 《将进酒》教学案例 篇十

说明:这是去年暑假里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听课实录。基本上能记下来,有个别差错,请谅解!

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西出阳关无故人”。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劝君三杯君始知。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 B:“心中醉时胜醒时” “面上今日老昨日”。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 B:岑夫子、丹丘生。A: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 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 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那李白怎样饮? 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如此的豪饮、狂饮? 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B:自己身世,所以郁闷,借酒浇愁。A:什么心情?

B:愁,忘了一切。

A:是不是也说到了乐?

B:及时行乐,饮酒无比快乐,所以要狂饮。

B:时间一去不复返。

A:大家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苦短,人生易逝,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吗?进宫的遭遇是他人生的耻辱,李白乐了没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什么意思? B:“暂且”“姑且”

A: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营造乐的氛围。前面要表现他内心的悲愁,他愁的根源何在? B:“天生我才不得用”,期待“千金散尽还复来”。

A:还期待什么?应该用,没有用,51岁了,期待在哪一方面被用?是不是诗词、文学上? B:政治上。

A: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政治上却屡遭挫折,前几句是劝人饮,自己愁根源是未得用,引起无尽悲愁、痛苦,那么李白是不是沉浸其中,作者对这种现实有什么态度?

看“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如果“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人生宣言的话,那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 B:与前面的话有矛盾。

A: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 B:“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A:那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怎么理解?

B:心灵寂寞,抱负无法实现。

A:才干无法发挥,但李白是以圣贤自况的,所以他

B:难过、悲凉、逃避。A:还有无奈,还读到了什么情感?

B:激愤,怀才不遇,抱憾终生。A:李白这次到哪家宴酒?

B:元丹丘。

A:谁是主谁是客?劝主人喝酒的有吗?反客为主,由此看到什么?换成杜甫行不行?杜甫会不会像李白这样? B:不会,李白豪放而浪漫。

A:这里我们看到李白的个性,豪放,率真,作为诗人的狂放不羁让世俗的礼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哪里是在劝朋友喝酒,其实分明是痛苦的心需要麻醉,不平的心需要滋润,内心不平,愤激,感情很激烈。

请同学们大声地、毫无顾忌的、旁若无人的读一遍。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说“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感觉有愁,有激情,有自信,也又倔强。A:看晚唐于武陵《劝酒》,比较格调有什么不同。

P:劝酒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B:

A:齐读

《将进酒》评课说《将进酒》

“关于酒,你们想到了些什么?”老师开篇即发出这样一问。接下来,从现实说到前人: “感情深,一口吞;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劝酒诗》:“天地迢迢自长久,不如生前一杯酒。”从古今的对比中,自然引出劝酒的话题,老师说:“比较起来,写得最好、名气最大、最有价值的劝酒歌,还是李白的《将进酒》。”

实际上,考查李白,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

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两者相互矛盾、冲突,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内心世界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骚动焦虑之中。这也使李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大喜和大悲。正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不同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碰撞,使他个体生命得到充分地激扬,也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这两种东西深深植根于当时民族情绪之中,代表当时两大社会潮流。所以,只有它能够代表盛唐社会。解构李白的精神,他的心灵深处常常就是这两股相互对抗情绪的碰撞,反映在诗作中,有些诗往往是他不同情绪的合奏,《将进酒》就是其典型代表。

余光中一首《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深得《将进酒》的个中三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老师的范读以及濮存昕的录音播放,将课堂推向两个高潮。诵读的力量真是神奇!老师的提问不多,大的问题是三个:“李白究竟劝谁喝酒?”(客人劝主人喝,李白反客为主,更显见其狂放)“李白劝人怎样喝酒?”“李白为何如此劝人喝酒?”领起全诗,从李白的豪饮、狂饮中,突出他的豪放、率真以及内心的矛盾。相比较于一些老师教学《将进酒》,总是让学生在诗中找“悲”“愁”“乐”来,显出了教学的高明与智慧。

美中不足的是对朗诵的引导还是不够,老师强调了诵读的“放大声音”“旁若无人”“无所顾及”,但显得空泛,缺乏对诸如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的点拨。

11.高中语文 《将进酒》教学案例 篇十一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3.探究诗歌的热情,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走近诗人李白。

重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酒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一种神奇液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酒也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品酒,犹如品味一段醇厚的历史风云,亲历一段浩瀚的文化旅程……余光中这样形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将进酒》也许可以为我们解答-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佳作:《将进酒》。

二.了解背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相关知识: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三个好朋友登高饮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

三.读出诗韵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指名读,教师进行指导示范。

3.听朗读录音,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品出诗情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大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之上对着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天上来:这是一种浪漫主义写法,极言黄河源头之高远。极写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作品起笔即感叹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人很快就会由年轻变为衰老。可诗人却以黄河之水一泻万里的流势形象来比喻,使人感到其奔腾咆哮之气势,给人一种奔放豪迈的感受。而悲叹人生之短暂,则以满头青丝“暮成雪”这一形象来生动表现。显得更加形象鲜明。因时光流失快,人生也是瞬息,所以不要辜负良辰美景,有兴致的时候应该及时饮酒尽情行乐。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笔锋一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虽然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之词,但不难看出,诗人一方面并不甘心就在这种及时行乐中虚度自己短暂的一生,他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及时行乐,只不过是为了解脱有志不得施展的苦闷与忧愁。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应该干他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快喝酒,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写痛饮狂歌,但又表现出不慕功名富贵,愤世嫉俗的精神。“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描绘的是痛饮,充满的是豪气。“且为乐”,即暂且以酒作乐,表明诗人决意要把忧愁和烦恼暂且放下,勉强“为乐”,由此可见,豪饮之中蕴含着极大的忧愤。“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前一句是提醒朋友快快尽情干杯,后一句是提示朋友倾听我的激愤之言。什么样的激愤之言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前一句表现出诗人不慕富贵,藐视功名利禄;后一句将“古来圣贤”与“饮者”做比,进一步否定了功名与富贵,在痛饮狂歌之中表现出一种“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气概。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散这千年万载也消散不尽的愁情。

写要以尽情饮酒来消散心中的忧愁,同时又表现了在黑暗现实中的苦闷。“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一句中,诗人以曹植受其兄曹丕排挤迫害而抑郁不得志自况。曹植当年为了排解心中不快能不惜美酒昂贵,自己为什么要怕花钱呢?只官尽情地痛饮吧!这里一个“何为”,一个“径须”,充分表现了诗人不惜一切只须痛饮的情景。这不惜一切痛饮,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无可排解的愁苦。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一句里,诗人不惜一切代价买酒痛饮的情状与气概,更能看出其心中愁苦至极。诗人以一个“愁”字结束全篇,更加有力地突现了作品的主题。

总结:

1.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说出你的依据。(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悲伤的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短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怀才不遇)

自信的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快乐的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美酒盛宴)

豪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美酒盛宴)

愤激的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怀才不遇)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狂放的李白--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反客为主劝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首诗是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线索的:悲伤--快乐--愤激--狂放,全诗的主基调是愤激。

学生齐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情感。

2.在这首诗中,李白到底有哪些愁呢?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注意联系李白写作这首诗的年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以及人生理想)

明确:人生短暂之愁;怀才不遇之愁;圣贤寂寞之愁。

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距流放当时8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作者因愁而悲叹人生短暂,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壮志难酬、圣贤寂寞,也因愁而癫狂失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全诗。

五.悟出诗味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哪些诗句对此有所体现?(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运用的手法:夸张、比喻、起兴等)

惜缘

12.《将进酒》教学设计 篇十二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品读诗歌,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赏析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预习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提问预习效果。

归纳知识点:

1.节奏(近体诗平仄、词牌)。

2.情绪(韵字开口、画面)。

(二)解题: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将―读qiāng,有“请”的意思(将子无怒--《诗经.氓》),将进酒就是请喝酒。

(三)朗读

1、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试读)

2、划出停顿,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找出文中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字、词语或是句子,并且用笔划记出来。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其他同学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

4、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5.师范读(录音)。

(四)品读,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介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朗读。

(五)诵读,落实朗诵技巧,检查朗诵水平。

(六)比较诵读(幻灯显示濮存晰诵读录音)。

上一篇:西来镇人才工作总结下一篇: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