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20篇)
1.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一
语文公开课教案-语文公开课教案
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语文公开课教案2.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二
什么叫公开课?那就是公开出来的课。上个世纪80年代初, 特级教师于漪执教公开课《海燕》, 电视台进行直播, 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风采。有人评价说:“上于老师的课, 不是在学习课文, 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 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中翱翔。”据不完全统计, 她执教了近2000堂公开课, 有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 影响深远。
公开课不只是公开给专家评点, 还供普通老师们商讨;它不只是给同科目老师看, 其他科目老师也有看头;它不只是公开给同行看, 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从中有所受益。公开课不是要“好看”“好听”, 而是以富有意义、值得学习、能够引发思考为评价标准。
既然听课是一种学习, 具备可学性就应该是公开课的第一要义。但我们发现公开课往往好看, 却难学, 更别说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了。这样的公开课上, 执教老师是以好看”为第一追求的。这堂课, 他从钻研教材到收集资料, 从设计教案到制作课件, 甚至每一个预设与生成, 都是花了苦功, 费尽心思的;这堂课甚至要凝聚许多老师的智慧, 反复修改教案, 在多个不同的班级进行“预演”;有时甚至讲究到老师的着装, 上课时的举手投足、语言神态;有时要精选学生, 从别的班借来优秀学生, 而回避自己班的差生;有时连谁回答什么问题, 回答些什么都特意安排好了。这也难怪, 往往公开课之所以变味, 在于它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一堂课上好了, 各种溢美之词、荣誉称号、比赛机会接踵而至;相反, 上砸了则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二
公开课的功能是什么?它在于突破教学难题, 启迪教学思路, 提升教学理念;在于探索与试验。语文教学颇受诟病, 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语文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 立足课堂, 大胆尝试。
公开课必须在常态下进行, 是真实的课。既然真实, 那就不必去追求完美, 不刻意去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它应当是原汁原味的课, 可以素面朝天, 返璞归真;无须花里胡哨, 矫揉造作;多一点本色, 少一些粉墨。语文教学, 就是母语学习。语文课, 就是带领学生涵泳咀嚼, 感受语言文字之妙。语文课堂, 老师范读入情入境, 学生齐读书声琅琅;老师板书工整规范, 学生写字一丝不苟;老师讲解妙语连珠, 学生发言争先恐后……
公开课允许失败。失败的公开课于执教者和听课者而言都有进步。我们见多了“白璧无瑕”的课, 叫好声一片;但只能让人望而止步, 望课兴叹。唯有失败的课, 让我们更多去进行反思, 改进教学;让我们碰撞思维, 受益匪浅。公开课可以是留有遗憾的课, 是直面缺点的课。这样的课更能让大家去反思分析, 让大家去吸取借鉴。目前, 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能发现问题, 不能正视问题, 这样也就不可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
三
公开课要体现教师个性。公开课一方面可以锻炼人, 另一方面却可能因为投听课者之所好而消磨执教者的个性特色和个人风格。上公开课是个扬长避短的过程, 而不是千篇一律追求统一的办法。公开课鼓励执教者根据自身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际, 立足学情, 上出自我风格特色。有的老师擅长朗读, 声情并茂;有的老师写得一手好字, 龙飞凤舞;有的老师文笔出众, 妙笔生花;有的老师口才超群, 激情澎湃;有的老师见多识广, 厚积薄发……这些特长充分发挥于课堂之上, 就必然逐渐成为自己或睿智、或温婉, 或激昂、或沉稳, 或幽默、或含蓄的课堂教学风格。
3.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三
关键词:公开课,常态课,凸现研究性,内容新颖性,课堂真实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正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常态课到公开课,教师们都在学校关心与课题工作的开展中努力地探索着,切合着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是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而我们的公开课又是常规课的拓展和延伸,丰富与升华。一节公开课往往是一个教师团队集体的智慧与结晶,是师生共同进步与提高的媒介,公开课具有展示和研究的双重性质。然而一直以来我感觉我们的公开课存在着问题。
案例1:
在一次乡镇听课活动中连续听了三节英语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 (Period 1),结合学校课题“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展了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三位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以当前最流行的“阅读课”课型研究为主,都采用语篇教学贯穿课堂,多媒体中的图片与内容有很多的雷同,而且前阶段刚刚也听过别的学校老师上过,有点象“拿来主义”的性质,因为有位老师个人的驾御能力和个性特征并不适合这一操作环节,“表演”很难到位。
一、抓住主题,凸显研究性
其實刚才几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抓住了一点“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兴趣为前提,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内容”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紧扣主题“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但是很明显有些东西拿来课堂效果很好,有些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操作。我觉得教师公开课的设计要以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为前提,以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和能力为基础,不是感觉好的、花哨的内容拿来就适合自己,相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就听课听到一位乡镇老师的好课,她在公开课中什么花哨的形式也没有用,只是跟自己学生默契配合地使用了一些传统的教具和教学形式,多媒体都没有,感觉自然清新、真实朴素,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
公开课的主要功能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和提升教学质量。老师们过多地强调公开课的形式化、表演化和作秀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凸显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意识,并彰显个性。所以教师应树立“只有平时注重教学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才能上出属于自己的好公开课”。
案例2:
一次我上公开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8 Open Day,我刚开始自己独立备课,通过试上教研组老师听课帮我修改,又试上了一遍,感觉学生的理解与配合很到位。正巧的是别的学校老师也上这节课,我就去听课取经,回来“移花接木”,把很多本属于自己的观点忍痛割爱删除,。结果上下来感觉还没有自己备课内容来得熟练、精彩。我校一位老师正好也要上这节课,她也是匆匆把我的资源借去,重新包装。她上完这节公开课后告诉我她课的特点就是“萝卜开会”——一盘大杂烩,没有新意。
二、独辟蹊径,选择内容新颖性
当前公开课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有模式化的趋势。创新往往意味着会失败。老师们喜欢开别人开过的课,采用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导致因循守旧,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创新意识不强。那位授课老师的教学风格与我教案内容不相吻合,虽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课堂不是筐,什么东西往里装”。在材料猛烈堆积过程中,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遭受“狂轰滥炸”,丧失了理应有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公开课的反思让我坚信只有找准新颖性的内容,才更有火花迸发。我记得一位老师公开课选择了无人问津的课文语法知识点作为重点内容。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回避语言知识的教学。不好操作以及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这位老师大胆尝试,教学中采用语言知识化的教学方式,使听课老师耳目一新,启发很大。教研室领导多次提到这一课改的成功案例,激发了英语老师对课堂语言知识教学的积极思考和激烈辩论。这位老师独辟蹊径,教学内容选择有新意,教学设计有创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3:
一位老师执教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9 Shapes ,良好的个人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漂亮的多媒体课件,跌宕起伏的教学环节,滴水不漏,尽善尽美,但是这些看似花哨却不实用的“花拳绣腿”很难被移植到常态教学中去。其中一个环节是学生说饶口令,这内容我都没看清,更没有听清,好奇的我过后就问学生:“你们提前彩排过吗?”他们毫无掩饰地说练过了。我在想:跟我一样的后进生他们会怎样想,是不是不带我玩?也许是我多虑了,但是我也真得是想参与。这节公开课上一些需要机会的孩子没有更多地参与到。除了这点我们拷贝了这位老师的课件回家上课,每位老师都说环节多来不及上,学生被漂亮的课件分散了本应属于学习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等于没学,下节课还要重新教学。究竟怎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呢?
三、求真务实,体现教学本色
公开课的设计与平时的教学差距太大,超出了所有学生常态下接受知识的宽度。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教师不能是演绎现成的“教案剧本”。我们说要多么训练有素的学生才有这样的学习密度,而老师每天要是这样备课、上课该有多累。公开课中的学生是不是每人都象热闹的课堂表现一样,学得到位、扎实。相比常态课,是不是真得优势明显呢?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现在的公开课不够公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真实的课应该更多地还原课堂的本色。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真实操作相结合,真实的课是应该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唯有真实,课堂教学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陈琳等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3、《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第7期
4.形体课公开课教案 篇四
课题:字母歌(节奏练习)授课班级:国际7班(三年级)授课教师:贺姣君
教学目的:通过用肢体发挥想象展现出不同的字母,分组的节奏把握。
教学重、难点:不断的打乱顺序进行分组节奏训练,学生容易混淆,需要每个孩子集中精力。
教学方式:口传身授教学法 教师教学准备:
CD机、CD碟、U盘、舞蹈鞋 学生学具准备: 舞蹈鞋、舞蹈裤
一、组织教学
1、整队集合,检查人数及服装,安排见习生 a 整队要迅速,做到“快、静、齐”
b 组织队形,反应练习一横排到体操队形 c 认真听讲,服从指挥
2、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二、基本功训练
1、勾绷脚
目的:增强腿部肌肉的收缩能力,独立完成脚面的控制练习。预备姿势:身体呈直角坐在地毯上,双臂置于体侧,手指尖点地。
动作方法:1×8拍的第1拍,双脚勾脚面,做第2---4拍,第5拍双脚绷脚面,做第6---8拍。2×8拍动作同1×8拍。3×8拍第1拍,右脚勾脚面,左脚绷脚面,做第2---4拍。第5---8拍两脚交换。4×8拍动作同3×8拍,第8拍双脚绷脚面。5×8拍的第1---2拍双脚勾脚面,第3---4拍双脚尖向外分开至最大限度。第5---8拍双脚尖从外侧画圆至双脚并拢,绷脚面。6×8拍动作同5×8拍,方向相反。
注意:做动作时,应加强紧臀、立腰、立背的控制,双腿并拢伸直,踝关节动作幅度要大。
2、前压腿
目的:增强腿部力量及柔韧性。
预备姿势:身体呈直角坐在地上,立腰、立背、头向上顶,双手曲臂放在大腿面上。
动作方法:用4拍完成上体前倾。一拍一压,1×8拍的第1拍前半拍,上体前压,后半拍略抬起。反复练习4×8拍。前压至最大限度。
注意:做动作时,应控制好双腿并拢、伸直、绷脚面的形态。前压时稍抬头,用胸、腹部尽量贴近大腿面,两小臂贴近地面。
3、压胯
目的:增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和腰部的柔韧性。
预备姿势:上体直立、双膝侧屈、脚心相对地上,双手扶双踝关节。
动作方法:1×8拍的第1---4拍,上体前压,第5---8拍保持不动。2×8拍的第1---4拍,慢慢恢复成预备姿势,第5—8拍保持不动,头向头顶。3×8拍第1---4拍,挺胸抬头前压,头贴近双脚。第5---8拍控制不动。4×8拍动作同2×8拍。反复练习4遍。
注意:做动作时,上体前压时保持好挺胸、立腰、立背形态,使腹部尽量贴近地面。含胸卷头下压时,下颚贴胸骨,头顶部贴近双脚,使颈椎和脊柱充分拉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班是哪个班啊? 师:既然是国际班,那孩子们是不是都有英文名啊?(点个别人说出自己的名字)师:老师想问,你们的英文名字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孩子们,还记得那首字母歌么?(齐唱)
师:还记得写么?老师想你们用身体变成一个字母,可以么?孩子们起来试试。教师示范1---2个字母,让孩子们发挥想象。每个孩子摆出两个字母,教师进行巡查个别纠正。
(二)新授
1、学习字母歌的统一动作(1)双手斜上位(2)双手搭头顶(3)双手点肩(4)双手叉腰
2、教师数节奏,练习四个动作
3、把孩子分成4纵队,进行分组,教师数节奏。(学习第一段)1---2拍,1纵队双手斜上位 3---4拍,2纵队双手斜上位 5---6拍,3纵队双手斜上位 7---8拍,4纵队双手斜上位
依次类推,四个单一动作进行听节奏分组练习。
4、学生边做边自己唱字母歌进行熟练动作。并加上两个字母的展现。
5、合音乐,8个8拍的动作,分组。(3遍)
教师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注意高度集中,比比看哪一纵队做的最整齐。
6、在动作的熟练情况下,增加难度。将4纵队调换。目的为了让孩子熟悉每一个位置的音乐。并且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7、练习,合音乐。教师不做节奏的提醒。学生自行完成。
8、动作上增加难度,在原地的四个基本动作上都加上并脚跳。(学习第二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数节奏。
9、合音乐,教师要求边唱边跳。动作到位,节奏把握。
四、结束部分
(一)调整呼吸
1、立半脚尖
2、双腿屈伸
5.中班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五
可乐、橙汁是孩子们平常很爱喝的饮料,而喝完后的饮料瓶大家往往是随手一扔。如何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呢?我们设计了“好玩的瓶子”这一体育活动,引导幼儿自己玩瓶――合作玩瓶――集体玩瓶,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锻炼体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增强合作意识,体验运动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玩饮料瓶,发展跳跃能力、臂力以及肌体的协调能力。
2.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情绪。
3.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发展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家长一起收集好各种饮料瓶子。
2.幼儿每人一只饮料瓶,内装大半瓶水。
3.录音机、音乐磁带一盒。
【活动过程】
一、准备动作
幼儿听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
准备活动不仅让幼儿进行了走、跑、跳等预备练习,而且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玩瓶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自由玩瓶的兴趣。在玩瓶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玩了哪些花样,抓住关键的几个动作,让幼儿集体练习,特别是对立定跳远的动作要加以规范的指导。
让幼儿自由玩瓶,使幼儿成为了活动的主体,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老师深入观察,了解幼儿动作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三、小组玩瓶
1.师:现在请小朋友找自己的小伙伴,五个小朋友为一组,把你们手中的瓶子摆一摆,想一想能怎样玩?
2.幼儿组合玩瓶,教师巡回观察各小组的玩法,并参与游戏,对与众不同的玩法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好地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教师参与游戏能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得到及时的交流,并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四、集体玩瓶
师:这么多瓶子放在一起可以怎么玩呢?
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让幼儿说说大家把瓶子放在一起像什么,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设计评析】
6.《江南》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六
《江南》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是一首采莲歌。歌曲曲风活泼,意境欢快,歌曲内容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也形象地体现了鱼儿逗戏莲叶的情景,易于幼儿理解。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江南》描写的情景,能大胆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活泼快乐的意境。
2.区分并交换角色,通过捉小鱼的游戏,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3.熟悉《江南》歌曲的旋律,学唱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用肢体动作表现《江南》的情景。
活动难点:
区分并换角色,连贯游戏。
活动准备:
音乐《江南》,黄、绿、蓝三色标记;幼儿学过古诗《江南》。
活动过程:
一、用肢体动作表现《江南》景象
1、回顾古诗《江南》。
提问:古诗里写了谁?他们在干嘛?
2、用肢体动作表现小鱼和莲叶嬉戏的情景。
3、尝试在身体的不同方位表现莲叶。
二、鱼戏莲叶
1、教师示范鱼戏莲叶的动作。
提问:鱼儿做了哪些动作来逗戏莲叶的?
2、幼儿当小鱼,教师当莲叶尝试表演鱼儿逗莲叶的动作。
提问:莲叶做什么动作的时候小鱼来逗莲叶?莲叶睁开眼睛的时候小鱼怎么样了?
3、教师扮莲叶,幼儿当小鱼完整表演一遍。
4、师幼换角色,表演一遍。
三、游戏:鱼戏莲叶
1.小黄鱼逗戏莲叶。
提问:哪一句的时候找到朋友的,哪一句的时候摆出莲叶造型的?
2.分别请带绿色标签和蓝色标签的幼儿当小鱼各游戏一次。
四、游戏:捉小鱼
1、讨论捉小鱼的玩法。
2、尝试张网、收网游戏环节。
3、完整游戏一次,提问:老师在游戏结束时说了一句什么话?
4、通过教师:“小黄鱼回去,小绿鱼出来”等指令交换游戏角色分别请小绿鱼和小蓝鱼完整游戏1次。
延伸活动:
思考: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来交换角色?
7.借班上公开课“六要” 篇七
一、练习步骤时间的设计要注意重难点的把握
在评比课中, 教师在预设练习步骤时间时, 一般采取平均分配, 即每个练习步骤的时间基本相同, 这样就导致有些练习步骤学生“吃不饱”, 有些练习步骤学生“吃不了”。如, 一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为“鱼跃前滚翻”, 他安排了五个练习步骤, 每个练习步骤的时间是3分钟, 应该说前面几个步骤动作比较简单, 学生学得非常轻松, 不到3分钟学生就会了, 但到了步骤四——越过障碍物的前滚翻, 由于动作比较复杂, 学生又有恐惧心理, 因此, 学生练习时出现了各种错误动作, 但3分钟的练习时间一到, 教师立即组织学生进行下一个练习。于是, 大多数学生在错误还没有完全纠正的情况下进入更难的练习, 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设计每个练习步骤的时间不合理, 如果前几个练习步骤时间安排少一点, 后两个练习步骤时间安排多一点, 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众所周知, 每个练习步骤的难易程度各异, 有些练习步骤学生很快可以学会, 而有些练习步骤学生很难掌握, 因此, 教师在设计练习步骤时间时要注意重难点的把握。
二、课前要备一个单元的计划
该次评比采取自定教学内容、借班上课的形式, 课前教师只能利用10分钟时间与学生接触。这样的评比不仅保证了比赛的公正、公平, 同时也考验着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 特别是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 由于可以和上课班级长时间接触, 教师通常准备一个新授课的课时计划就足够。现在, 组织者不允许教师与上课班级接触, 教师对上课对象的学情并不了解, 如果教师只准备一个新授课的课时计划, 万一学生已经学过该技术, 就会给教师一个措手不及。所以, 对于借班上课, 笔者建议准备一个单元的计划。如, 在该次活动中, 笔者的授课内容为“正面双手垫球”, 在课前, 笔者制定了内容为“正面双手垫球”的单元计划。正因为笔者作了充分的准备, 所以面对学生已经掌握自垫球的事实, 才可以从容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方法, 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相反, 一些教师在面对学生已经掌握双手正面垫球时, 慌了手脚, 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仍然按照新授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因而效果不佳。试想, 学生已经学会了正面双手垫球, 教师还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 从技能教学的角度分析, 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
三、好的练习步骤还需好的操作方法
在公开课上, 有的教师为了吸引评委和观摩教师的“眼球”, 设计了一些好的练习步骤, 但在实践中却没收到好的效果, 究其原因是教师忽视了练习步骤的操作。如, 一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为“正面双手垫球”, 他针对以往学生进行一抛一垫时出现的问题, 设计了抛垫网兜球练习, 旨在增加练习密度, 避免相互干扰,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拴网兜的绳子太短, 练习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又如, 一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为“耐久跑”, 他针对学生不喜欢耐久跑的问题, 采用“拉网捕鱼”游戏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应该说教师的想法较好,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效果不佳, 原因是教师选用篮球场进行游戏, 由于篮球场面积比较小, 捕鱼难度降低, 学生不到一分钟即将鱼捕完。显然, 练习步骤的效果与教师的预期相差甚远。由此可见, 好的练习步骤还需要好的操作方法。
四、纠错需要等待和方法
学生练习出现错误是正常的, 关键是教师要有耐心和相应的纠错方法, 但在该次评比课中, 有些教师由于纠错能力低, 并且受“课堂一定要完整”的观念限制,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缺乏耐心, 缺少方法, 导致技能教学效果不佳。如, 一位教师上正面双手传球, 讲解示范“自传球”的方法后, 组织学生练习, 该教师巡回指导, 由于害怕手指“戳伤”, 大部分学生传球时存在“持球”现象, 但教师既缺乏纠错方法, 又没有耐心, 只是在不停地提醒学生不要持球, 显然, 这样的纠错没有针对性, 效果也不佳。一段时间后, 教师看了看表, 练习预设时间已到, 于是让学生停止了练习, 而继续组织学生进行两人一组的对传, 由于对传难度较高, 学生不仅没有解决持球的问题, 更增加了判断、移动等错误, 对传成了捡球练习, 学生练习情绪降到最低点。因此, 对于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错误, 教师不仅要有纠错方法, 而且需要耐心等待学生改正。
五、巡回指导要注重实效
在该次评比课中, 有些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走形式, 不注重实效。如, 教师A由于紧张, 巡回指导时嘴里不停地说话, 这样的巡回指导不是在辅导学生, 而是在干扰学生练习。又如, 教师B为了追求指导的“面” (指导多个学生) , 而在某一指导“点”上草草收场, 这样的指导, 一则学生没有真正搞懂, 另外学生也不便开口寻求帮助, 教师的纠错对他们也成为了一种压力。因此, 教师在巡回指导时不能走形式, 要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共性”错误, 集体纠正;对个别学生的错误, 要细心地指出错误的原因, 提出针对性的纠错方法, 提示学生自我反馈, 也可安排同伴反馈。此外, 还要耐心面对学生错误的反复, 力求巡回指导的实效。
六、练习设计要简单
8.情迷“公开课” 篇八
网易办了件天大的好事,开设了“公开课”。我是个倒霉的人,我考过四次大学,但却没上过大学,每次都以几分之差落选。那时候考大学八个考生里面选一个,真的太难。这让我的父亲颜面扫地,失望至极。但受伤害最深的人还是我,因为我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却从没机会,这也让我没机会成为我想做的人。
现在机会来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剑桥、牛津、斯坦福、普林斯顿、加州伯克利……这些金光闪闪的名字,看着都流口水。我感谢网络,我感谢网易,我真是中年得福,我现在天天忙着听“公开课”。
正像一个饥渴已久的人遇上了一桌过分丰盛的大餐,我只能先捡我最喜欢的吃,先看人文类的。
我现在同时在看七门课。我渴望社会的公平正义,温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天上的太阳还重要,我觉得这话是真理,所以看哈佛的《公正》课;我老是感觉不到幸福,天天郁闷不已,我想找到幸福的途径,所以看哈佛的《幸福》课;爱情总是让我迷茫,爱情就像手上一块滑溜溜的肥皂,我总是拿捏不住,所以看麻省理工的《西方世界的爱情哲学》课;我对音乐有兴趣,中央台以前有个节目叫《音乐桥》,我天天看,可后来中央台忙着搞钱,把节目砍了,让我失落了很久,现在好了,因为有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课;我知道我最终会死,但我真的很怕死,我想搞清死亡的本质是什么,我想坦然地面对它,所以看耶鲁大学的《死亡》课;有一本弥尔顿的《失乐园》,买来也没看过,正好耶鲁大学开了这门课,我想我就边听课边读书:我对诗歌有兴趣,我年轻时狂热地写诗但却没写出来,正好耶鲁大学开了《现代诗歌》课,我想就边看边再写诗吧,没准还能圆我的诗人梦。
坦率地说,这些课有的我看明白了,有的只明白了一部分,有的只看明白了一点,但我真的很佩服那些授课的老师们,他们的风度、他们的睿智、他们的才华、他们的学识、他们的胸怀让我五体投地。
我不仅佩服老师们,我也佩服那些学生们,当老师提出问题,我还在想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们已做出了漂亮的回应。他们那么年轻却那么棒,真的让我非常吃惊,有那样的老师教,他们想不成才都难。
我现在到处向那些忙着喝酒、忙着泡妞、忙着赌博、忙着减肥、忙着升官、忙着赚钱、忙着出名的人推荐“公开课”,但回应者却寥寥,有个小伙子居然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看这些?”这让我非常不悦,我才四十来岁,难道这个年纪就应该营营苟苟、浑浑噩噩、圆滑世故?就可以放弃求知的欲望,就可以放弃对爱与美的追求,就可以放弃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我也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了,反正我是迷上“公开课”了。
9.公开课教案:《生命宝贵》教案 篇九
1《生命宝贵》教案
东海县初级中学公开教案
题:1生命宝贵
第五单元珍爱生命
1生命宝贵
教学依据:
本内容主要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珍爱生命,在内容设计上共三目。第一目:“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意在让学生明白在任何困难、挫折面前要勇敢坚强。第二目:“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做到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第三目:“延伸生命的价值”意在激发学生努力突破自我,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教学,让学生明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轻易放弃求生的希望,应积极乐观生活。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生命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过程方法目标:针对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七年级学生正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但不懂珍爱生命,没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珍爱生命的人,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
二、教学方式
(1)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式。
三、教学构思
(1)针对七年级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学习内容要求,采用参与活动、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堂的主人。
(2)设计“情景体验”“写一写”“谈一谈”“续一续”等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堂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资源设计(多媒体展示):XX年12月27日《三峡晚报》报道“生命奇迹出现在第六天”。讲述的是在河北沙河金鼎矿业公司铁矿40米深处的井下作业的刘传良和刘键父子被无情的困在井下,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时间越来越难熬,漫漫无际的黑暗,坟墓般阴森恐怖的死寂,将他们压抑地快要窒息了,但他们都知道不能这样等死,求生的欲望转化为力量,两人仅靠十个面包维持生命,一次一次寻找出口,又一次一次失败,没有光亮,行动不便,两人只好在黑暗中深一脚浅一脚的用手摸着巷壁往前走,双手都被石头划破了,鲜血直流,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体内缺盐,他们的双腿不停抽筋,最后不能站起来了,他们只能在黑暗中一步一步地往前爬,他们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我要活着出去”。终于在第六天,井下营救的搜救队发现了他们。
老师引导:上述材料中父子俩为什么在井下困了五天五夜后能奇迹生还?
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父子在漆黑的矿井里始终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
教师引导:对,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求生的希望。在紧急情况下,我们该怎样来求生?让我们一起走进“求生小知识”
资源设计:(多媒体展示)(1)房屋突然着火了,你怎样保护自己?(2)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持刀抢劫者应该怎么办?(3)暑假出去游玩,在密林中和同学走散了怎么办?(4)你知道本地区的急救电话、报警电话和消防电话吗?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教学内容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教师引导:掌握了必备的“求生小知识”后,下面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请你帮忙续一续”。
资源设计(多媒体展示):A、(1)我给下班的妈妈递上一杯热茶,妈妈对我说
(2)同学生病了,我送同学上医院,同学对我说
(3)我考试考了一百分,老师对我说
B、(1)放学时下大雨,妈妈为我送来雨伞,(2)我不会做作业时
(3)我生病了,学生活动: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续写A、B两题,自由发言。
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续写活动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能给他人带来欢乐,带来帮助。因此,我们应肯定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放弃求生希望,当他人生命遭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我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资源设计(多媒体展示):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参p44面与生命有关的故事《这条小鱼在乎》。
教师引导: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尊重他人生命,应从小事做起,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教学内容三:延伸生命的价值。
教师引导:我们明白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珍爱生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怎样来使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自我生命设计”。
资源设计:
一、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写道,P32面教材内容。
二、来自当代中学生的箴言: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三、你的生命箴言是什么?
四、在你的生命画卷中,你打算如何着上绚丽的色彩?(自拟一个可行的计划)
学生活动:准备三分钟,上台发言,老师适时引导。
结束语:
同学们刚才进行了自我生命设计,并制定了可行计划,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不断努力延伸自己的生命,让有限生命焕发光彩。
点评:
由于本内容较多,学生对尊重他人生命和延伸生命的价值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设计该教案时,活动形式较多,旨在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明白上述道理。
【堂反馈】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应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的道理,还理解了应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延伸生命的价值的内涵。
【板书设计】
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珍爱我们的生命
定生命,尊重生命
延伸生命的价值
【教学反思】
10.琵琶行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十
白居易《琵琶行》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鉴赏诗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掌握鉴赏音乐类诗歌的鉴赏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自主探究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
学习诗人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精神品质。
2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没有太大问题,也具有了一定的欣赏水平。但学生学习诗歌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尤其是对描写音乐类的诗歌的鉴赏缺少经验和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本诗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难点:对琵琶声精彩描写的鉴赏学习。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诗,人们传诵了千百年。它对音乐的描写细致入微,出神入化,因而被称之为千古绝唱;它对感情的抒发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十分情十分说出,能令有情者皆为之死”是对此诗最中肯的评价。这首诗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品味鉴赏
(一)题目解析
(二)锁定区域
(三)齐读这些集中描写音乐的诗句。读完教师点评。
(四)合作探究一:
1、琵琶女的演奏的音乐在旋律上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2、展示讨论成果。
3、小结。
(五)合作探究二:
文似看山不喜平,音乐也是如此。琵琶女的演奏将各种美妙的声音呈现在我们面前,她演奏音乐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可见其琴艺高超。她为什么能将这段乐曲弹得如此高妙呢?
1、明确情感经历,锁定文本第三段,齐读。指定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琵琶女都经历过什么。(小组讨论)
2、结合以上对旋律特点的分析,深入探讨音乐旋律背后琵琶女的情感以及人生经历,展示讨论成果。
3、小结。
(五)合作探究三:
作者将琵琶曲的旋律不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琵琶曲背后所蕴藏的人物复杂情感和人生经历,肯定运用了很多高超的艺术手法,以同桌为单位,品味鉴赏。
1、明确手法,教师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勾连、拓展、点拨、升华。
2、小结。
(六)总结鉴赏音乐类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七)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巩固所学成果。
三、深入探究:
琵琶女和诗人,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我们想想,诗人写这首诗,就是想赞美琵琶女高超的.音乐演奏技巧吗?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声?
明确:同是天涯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呢?学生回答。
四、总结
琵琶女的命运坎坷,是不幸的;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一位真正懂她音乐的大诗人。诗人遭遇贬谪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琵琶女得以抒发怀抱,一首《琵琶行》流传至今。就像俞伯牙遇到了钟子期才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就像柴可夫斯基遇到了梅克夫人,于是有了灵魂之作《第四交响曲》,琵琶女和白居易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音乐而相逢相识,因为音乐而成为千古之音,就像浔阳楼楹联所说:枫叶四弦秋, 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 句留江上别离情。
五、作业布置
生活总有一首歌(或一段乐曲)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
请你用动情的笔墨把它抒写出来。
1)侧重在描写中抒情。
2)运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手法(至少两种)。
3)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11.小议公开课 篇十一
一、师生假象明显
1.教师虚假的“真情”。有的老师表演成分太大,神情僵硬,动作夸张,赞美太过频繁,让人感觉极不自然。
2.师生交流作假。有的老师担心有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会提前告诉学生或者悄悄地指定几个内定名单,这样就能顺畅的完成“完美”的公开课展示。其实听课的同仁一看就知道,哪个是真实的课堂,这种欺骗听课者的课堂有什么学习价值?有什么意义呢?“真”是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真谛。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虚假的东西,我们还如何教学生“求真”呢?
二、准备工作庞大
经常看到公开课上老师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准备材料,记得有一次听课,一个老师整整带了2大箱的教具:萝卜、土豆、量杯、水、书……上课期间说到什么老师就拿出什么,以至于后来老师每拿出一样东西学生就“哇……”的感叹。我们听课教师都在议论:把整个实验室都搬来了!理念肯定很先进了,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在具体的实物中去理解,但是这个能走进每个孩子的课堂吗?有多少孩子可以享受这个“充分”呢?我们老师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不是挂在天上只能欣赏的月亮。还有一点就是,教师黑板上的板书上贴得太多,真正自己写的字几乎没有,难道我们平时的课堂也都要准备这么多贴的部分吗?
三、教材改动太大
纵观现在的公开课,有谁能按照教材原原本本地上下来,都是大刀阔斧地改,例题习题全都变了,好像谁改得多,谁才是创新的公开课。其实很多公开课的改动根本就没有原来的例题和习题好,我一直认为,教材是多少专家学者耗费了多少精力编撰出来的,每道题的选择,每道题的呈现形式肯定有它自己的理由,为什么非要全部改了呢?我们一线老师在平时也不可能随意改动教材,其实我们数学课上还是有很多课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高年级,为什么就不能利用书上的原题来突破难点,给我们一个本真又精彩的课堂呢?
四、过分依赖课件
很多老师心中有个误区:凡是一节优秀的课,就一定要有多媒体的使用。于是,老师变成了使用多媒体的高手,公开课上,电脑、电视、投影仪并用,声、光、电、影齐发,好热闹。搞得学生是手、脑、耳、鼻并用,最后是晕头转向。你见过不用多媒体上的公开课吗?没有吧。那在多媒体诞生以前就没有优秀的公开课了吗?且不说很多根本不需要使用多媒体的情况,有些可用可不用的我还是建议不用,为什么?现在发现过多地使用电脑等光学影像对小学阶段孩子的视力影响很大,现在的“小眼镜”越来越多,不能不说和我们的课堂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近段时间很多地区的家长要求为了孩子的眼睛停止使用教室的电脑、实物投影,课堂教学的“原生态”的提法开始越来越热烈。所以我认为除非多媒体的展示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突破难点和重点,不然尽量不用。
当然说了这么多公开课的形式主义,并不是说公开课就不好,我们并不是要取消公开课,谴责公开课,我们想要我们一线老师心中的公开课,那我们眼中希望的公开课是什么样呢?其实就是一个字“真”,真心上出“随”境界。所谓真心,即陶行知先生主倡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将“真”字植根于心底,这样,才可以免去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自己,不要为了公开课去东搬西套、东拼西凑,本色地展示,展示自己惯常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本着对教材充分钻研的精神,向我们展示可以供我们一线老师操作的课堂实例。让我们每一次的听课都“听有所触,触有所动”,让公开课成为触手可及的常态课,让我们从公开课中也能学到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纪律,如何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就能让孩子轻松理解难点,如何充分利用教室里的物体作为教具……我们期待,更多常态公开课的开放!
12.公开课究竟为哪般 篇十二
第一,只要上课,我们就要明确自己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评委和听课老师。一堂课是师生间共同进行的一次情感交流和学习沟通的生命旅程。授课者不论事先对授课对象有多少了解,一定不能想当然地按照自己既定的流程去一步一步向前走,而是要想方设法去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这样的教学才是合适而有效的。2007年12月12日,我应淮安区教育局教研室安排赴淮安区三堡中学参加区运西片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并开设一节公开示范课《马说》。接到任务后,我设计了三个方案:第一方案是学生素养较高的上课方案,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引导;第二方案是学生素养中高层次的上课方案,采用“导学”方式进行;第三方案是学生素养相对低一些的上课方案,教师示范,方法引路,学练结合。经过简短的接触后,我发现所教的初二(3)班学生古文功底一般,综合素养中等,于是我采用了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结合式,整个课堂以“读”为主线,进行推进、深入。课堂板块分为“读清字音”“读明节奏”“读通意思”“读出情感”,每一板块设计成相应的语文活动,比如说“读明节奏”环节,我让学生把文章的标点去掉后自己尝试去读,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也收到较好的效果。教研员黄慧老师评课时指出:“吴老师给我们上的是一堂朴实的家常课,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课堂内容,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这节课时刻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读’为线索带动学生对文言的层层理解。”
第二,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核心能力。公开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师脱离文本、架空分析、随意链接、歪曲解读等现象。《散步》被解读成“孝”的道德课,《背影》被解读成有关“生死”的哲学课……这是课堂一味“求新”“求异”的误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语文课,它的特质是不能变的,也就是具有语文性和语文味。同样的课,我们如何才能上出独特的风景,这离不开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独到的切入视角。“求异”的前提是对文本解读的合理性、正确性与深刻性。2015年3月10日,黄厚江老师在海安县海陵中学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他让学生将全诗只留两句,怎么留,并说说理由。这样的设计很独到,学生众说纷纭,理由不一。黄老师这个问题的设计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文本深处,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风暴,精当而巧妙。2010年4月12日,我在淮安市北京路中学参加一场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赛课文本是石英的《又见胡杨》。初读文本,我觉得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后来再读,我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篇状物抒怀散文;再读,感觉更深,这还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化散文。于是,最后我设计了课堂思路,引导学生从结尾读起:“如果我有春季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机会,再看到这片胡杨林,相信一定是另一番景象。然而,作为一种空灵、静穆乃至脱俗的意境,这样的胡杨林已在我脑海中定格,是无论别的什么风景都不能取代的!”由此激趣引出问题“胡杨是一类奇特的树种”,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寻找依据,概括特点,体会胡杨的外在形象美。接着师生围绕“胡杨是一种精神象征”的话题展开丰富而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在阅读、理解、品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胡杨是一个文化符号”。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文本深处。这节课当年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获得淮安市一等奖第一名的佳绩。
第三,古语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公开课就像这“三秋树”“二月花”,要有取舍和突破,要有特点和亮色。日常教学中,我们倡导“一课一得”,其实公开课也应该是这样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2006年11月,全国校长培训班在我校举行,我开设“三环三案”展示课——郭枫的《空山鸟语》。我以“鸟语”为突破口设计课堂,读“鸟语”、听“鸟语”、悟“鸟语”、写“鸟语”,读品结合,读写相融,深得大家好评。2015年5月7日,我受淮安市教研室安排赴江苏省清江中学参加古文“同课异构”活动,选取的文本是《与朱元思书》。接到任务后,我没有急着去备课,而是进行一番外围工作。我读了相关骈文发展史资料以及经典的骈文,如《与陈伯之书》《北山移文》《登大雷岸与妹书》《滕王阁序》等,又看了一些文言文授课录相,如黄厚江老师上的《黔之驴》、2013年江苏省语文优课竞赛一等奖《马说》、淮安市教研员万田老师上的《愚公移山》等。之后,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想法。课堂上关于“猿啼”意象、结尾可否去掉、归隐的意念等话题的讨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风暴。在交流时,我这样表达对公开课的认识:第一,我们一节课究竟解决了学生哪些不会不懂的问题;第二,你是否在课堂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创意等作了“教学化处理”;第三,你的课堂是否在某一方面给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精彩。
公开课为哪般?它的意义究竟何在?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公开课除了展示授课者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积淀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研讨价值和示范意义。研讨的价值在于为科研提供案例,带动大家对这个话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而示范的意义则在于可模仿学习,可推广运用,从而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13.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十三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绘画纸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动脑筋想一想,猜猜它是谁?
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板书:风)
2.有时我们能听到它,有时我们能感受到它,那能不能把它画出来呢?(板书:画)
全班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2.小朋友,请打开书,轻声读读这个故事,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是送给爱动脑筋的小朋友的,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巡视)
3.好,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他们三个分别都画了什么?(教师巡视)
4.找完了吗,都找对了吗,你们的表情告诉老师你们是非常自信的,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呀?
(课件:连线,整体感知课文)
三、.在读中领悟文本
1.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我们大家一起到书中寻找答案吧!请小朋友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在书中画出来,然后再轻声读一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老师呀,也把这三位小朋友的画请到了大屏幕上,看看你能不能配上课文里的话,读出风的感觉呢?
(1)课件随机出示赵小艺的画
生读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她的风藏在了旗子里,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有风在飘动呢?(点读)板书
谁还能让旗子飘到你的句子里。(再读)
(2)课件随机出示赵小艺的第二幅画
生读
过渡语:哦,我听到了,她又把风装在了风车里,风车被她读得已经呼呼转了,奖励你再读一遍给大家听。(生再读)板书
(3)课件随机出示陈丹的画。
生读
提问:谁来告诉老师,小丹把风又送给了谁?(相机知道朗读语气)
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来读一读。(再读)板书
(4)课件出示随机赵小艺的画。
生读。
过渡语: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吗,风又钻进了雨丝里,雨丝被风吹斜了。老师也想读,你们想听吗?(师范读)板书
四.回归整体,再次感知课文,提升情感。
1.过渡语:同学们可读得真认真呀,老师把你们的发现藏在了一首小诗里,自由得朗读一遍吧。(生自读自悟,回归整体)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起了,风藏在飘着的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转动的风车里。
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2.老师读课文里的句子,同学们找诗里的句子读,再次感受。
3.这个故事读完了,同学们还想不想换一种方式再读一读呀?(引导学生,在人物很多的情况下,可以用分角色的方法朗读课文)
生读,其他学生做简单评价。
4.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三个小伙伴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都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优秀品质,提升全文主题。)
五.在悟中激发创造
1.过渡语: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他们的作品在“阳光杯”创意儿童画的评选中获得了提名,想不想跟他们一起去参加比赛吧。
2.那么如果让你去画风,你会怎样画呢?(练习说话)
3.过渡语:好,那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说的画下来,并配上一段文字。(激发创造,练习写话)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五分钟左右时间)
4.张贴作品,适时鼓励。
六.练习生字。
1板书“艺”、“丝”。
2.让学生观察两个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3.找一找书中还有没有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法上应注意的。(生观察)
4.生练习,教师相机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小作家:用一段文字写出你想画的风。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小探索家:搜集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教学反思
《画风》是第四册中的讲读课文。这篇具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画画,突然想到要在画面上表现出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办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画一面飘舞的旗子;画一棵翩翩起舞的小树;画一些斜斜的雨丝。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他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课件出示)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对!这就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谜语。(板书:风)你知道风什么样吗?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多大?有多高?你见过吗?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可这三个小朋友就画出来了。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在进行本课的学习中,我分别进行了五次由易到难的读书活动,一读:通读课文,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读:让学生找找画画,看三个小伙伴是怎样画风的,三读:再次体会,指导情感,四读:整体感知,五读:分角色朗读,提升情感。
教材是新知识的载体,我摒弃课文“逐段讲解”的传统做法,大胆舍弃不必要的环节,力求追求高效课堂。比如复习字词,我巧妙设计与三个小朋友打招呼的方式快速导课,取两头留中间的方式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感受三个小伙伴的善于动脑,截取课文中最能展现三个小伙伴“画风”的思维过程的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三个小伙伴画出“风”后的不同心态,体验成功的乐趣。然后,不失时机进行板书,并创设探究点“为什么说三个小伙伴画出了风?”,让我感受到了风,从而为下文提升情感做好铺垫。
三、激发兴趣,在读中激发创造。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找到你喜欢的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充裕,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
当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我相机指导孩子也拿出自己的画笔来画一画,并写一写,学生的创造顿时被激发了出来。
四、练习写字,寻找规律。
最后,我又找出本课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字,丝线的丝和艺术的艺,让学生找规律,并适时练习书写,真正回归了语文课的本源,也体现出习字应分散指导,避免学生的课堂疲劳。
14.过关课暨公开课教案 篇十四
活动名称:食物的味道(调味品、水果)活动目标:
一、能用感官来辨别不同味道的调味品和水果,并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二、尝试AAB结构的词语来描述味道的特征,如甜甜的、麻麻的。。活动重点:
尝试AAB结构的词语来描述味道的特征 活动难点: 辨别各种调味品和水果,并描述 活动准备:
各种调味品、水果(橘子、苹果)活动过程:
导入: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些调味品和水果,大家想不想尝一尝,不过呢,在大家品尝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味道的食物。(3-5分钟左右)
一、师:食物的味道怎么说?
例:引导幼儿说AAB的结构来描述味道
二、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食物(盐、辣椒、糖、橘子、苹果、花椒粉),分发下去
请幼儿品尝并说品尝结果,给全班幼儿品尝,请他们互相交流品尝结果,并请幼儿上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1.师: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刚才自己都尝了那些食品?你还记得它的味道吗?(5分钟左右)
2.教师让幼儿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观察,同时和幼儿交流食物的味道,引导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感觉
3.教师和幼儿在课堂上互动,描述自己的感觉
师:宝贝,刚刚你尝了老师给你的什么调味品?你的尝了之后感觉它是什么味道的啊?(教师拿出幼儿所说的调味品/水果)
师:小朋友门,这是什么啊?老师请位小朋友来说说它的味道(拿出辣椒/盐/糖/橘子/苹果/花椒粉)
幼儿:辣椒,辣辣的/盐巴,咸咸的/白糖,甜甜的/橘子,酸酸的/苹果,甜甜的/花椒,麻麻的/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辣椒辣椒辣辣的/白糖白糖甜甜的/盐巴盐巴咸咸的/花椒花椒麻麻的/橘子橘子酸酸的/辣椒辣椒辣辣的/苹果苹果甜甜的(引导幼儿说出xxx甜甜的、xxx辣辣的、xxx酸酸的、、、、)(10-15分钟左右)
三、仿编诗歌
师:我们今天尝了好多食物,还学会了很多描述味道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把它编成诗歌,好不好
小结:白糖白糖甜甜的盐巴盐巴咸咸的花椒花椒麻麻的橘子橘子酸酸的辣椒辣椒辣辣的苹果苹果甜甜的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是《食物的味道》,然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次活动说借鉴的教材是幼儿园选的精品教材,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特点,也切合纲要和指南,这次活动的内容脱胎于教材中的月主题,而且根据教师开展的活动进程,符合他们的经验积累。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感官来辨别不同味道的调味品和水果,并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2.尝试AAB结构的词语来描述味道的特征,如甜甜的、麻麻的。。,根据纲要5-6岁,也就是大班的幼儿需要掌握常见的形容词,而甜甜的、麻麻的恰好是幼儿所需要的
三、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
尝试AAB结构的词语来描述味道的特征 活动难点: 辨别各种调味品和水果,并描述
三、说教法与学法
幼儿园指导纲要,语言部分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者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要求教学内容要贴合生活实际,本课主要采用参与体验、讨论,探究式提问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总结,引导幼儿了解我们的食物
教学准备
盐、辣椒、花椒、白糖、橘子、苹果,ppt,图片,杯子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在这个环节中,因为学生对食物都比较感兴趣,我就直接提出问题,老师想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味道的食物?,并在学生回答时引导他们说AAB形的形容词,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是为了给学生一些经验准备,为接下来的两个环节做铺垫
2.在这个环节中,我取的材料都是贴合生活的,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调味品和水果,并且有第一个环节的铺垫,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可以快速的将自己的感觉转化为自己想说的形容词,在这个环节,我让幼儿自己体验并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提问总结,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师:宝贝,刚刚你尝了老师给你的什么调味品?你的尝了之后感觉它是什么味道的啊?(教师拿出幼儿所说的调味品/水果)
师:小朋友门,这是什么啊?老师请位小朋友来说说它的味道(拿出辣椒/盐/糖/橘子/苹果/花椒粉)
幼儿:辣椒,辣辣的/盐巴,咸咸的/白糖,甜甜的/橘子,酸酸的/苹果,甜甜的/花椒,麻麻的/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辣椒辣椒辣辣的/白糖白糖甜甜的/盐巴盐巴咸咸的/花椒花椒麻麻的/橘子橘子酸酸的/辣椒辣椒辣辣的/苹果苹果甜甜的(引导幼儿说出xxx甜甜的、xxx辣辣的、xxx酸酸的、、、、)
15.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十五
一、目前教师在各类“公开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现象一:郭老师任教初中化学课, 前不久她参加了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课前, 她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 充分搜集课程资源, 还找来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及原来的“老教材”对照研读, 从而对指定的5节教学内容“滚瓜烂熟”。在优质课评选中, 尽管教学内容是“五选一”, 但她仍以“理念新、设计新、活动新、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的高度评价一举荣获县级优质课。而“知情者”说, 在平时的教学中, 她的课看不出新的理念,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积极性不高, 其常态课很一般。
现象二:某乡要举行初中数学校际联合课例研讨活动, 张老师所在的学校教导主任选定他提供一个八年级的数学课例。张老师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又找来两位曾是同学的教师共同研讨, 从而准确把握了教材的编写意图、重点难点等;还找人帮忙制作了课件, 课前准备可谓充分。在有10多人听课时, 他出色的课堂表现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而该校的教师说, 平时他上的课根本不是这样, 好像“判若两人”。
以上虽是个别案例, 但我们通过在全县教导主任会议上调研发现, 好多教师的常态课与公开课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有的较小, 而大多数教师的差距较大。更需深思的是, 公开课后, 教师回到自己的课堂, 仍是“江山依旧”。
现象分析:其一, 好多教师的公开课上得不错, 说明教师通过对新课程理论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有了新的理念, 具有了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 同时也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们的突出收获, 也是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体现。
其二, 教师讲公开课都会做充分的准备。一般说来, 公开课都会有一定范围的同行或领导参与听课, 教师们在同行中都有“好强”及被“认可”的心理, 愿意将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出来, 起码也要“说得过去”。当然, 也有一些教师有比较明显的功利思想。由于获奖或被同行认可的公开课在教师评优评模及职称评聘中成为优势条件或“加分项”, 教师则动力十足, 再累也不觉得苦。
其三, 跟公开课相比, 教师的常态课上得“一般”甚至“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产生了职业倦怠。教师日日登台, 天天上课, 长期面对“相同”的孩子, 感到工作单调乏味, 久而久之, 得过且过, 对学生少了一份责任, 对工作少了一份激情。表现在备课上就是不愿“费事”, 不愿深钻课标、深思教材, 备课不充分, 不到位;表现在课堂上就是照本宣科, 理念陈旧, 教法单调, 缺乏激情, 学生被动学习, 教学效果欠佳。
其四, 教师常态下“研究”的意识不强。公开课上得好, 之前教师或自己或与同行一起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平时这种研究的意识并不强烈。如果教师平时上课就追求“好”, 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 教师也会堂堂课上得精彩。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研究”称为教师的“幸福之路”, 但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研究”的快乐与幸福。
其五, 不少教师认为, 平时上课若像公开课那样, 教师累自不用说, 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一定高。而让学生多做题, 下苦功夫, 甚至“死记硬背”, 考试时照样可以得高分。
二、解决常态课与公开课相差甚远的方法
一是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2008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 其核心是“责任”与“爱”。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教师, 都要自觉强化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省力”和自觉性, 在教学工作中, 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还要关爱每一名学生, 对工作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努力打造“魅力课堂”、“高效课堂”, 用精湛的教学艺术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心中时刻装着学生, 常思自己肩上的责任, 我们就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做出一流的成绩。学校要大力弘扬“师德楷模”、“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 使人们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研究意识”的培养。“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因此, 要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教学, 在研究中提高, 在研究中成长。要使每一位教师树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用先进的理念和名师成功的经验点燃教师的“研究”之火。实际上, 相对于公开课而言, 常态课课前的研究是不到位的。如果养成了学习、思考与研究的习惯, 教师堂堂课都可以上得精彩。因此, 要用研究唤回教师的工作激情, 用研究埋葬教师的职业倦怠, 用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用研究塑造教师的精彩人生, 在研究中体验教师的职业幸福与快乐。强化研究意识, 争做研究型教师, 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是正确认识教学质量与取得质量途径的关系。教学质量不等同于硬化与钙化了的考试分数, 考试分数只是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 但决不是全部!教育教学的本体是学生, 真正的质量是学生的发展!只就考试分数而言, 若不同班级的学生考相同的分数, 我们也要分析获得这一分数的途径及分数的“含金量”。靠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甚至大量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来的, 是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而靠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来的, 学生就会学得生动活泼, 并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及终生的发展。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四是进一步加强课前研究, 提高备课质量。要使课堂优质高效, 备课质量是关键。大量的事实说明, 教师课堂上好多问题的出现, 都与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有关。因此, 加强课前研究, 提高备课质量实有必要。在课前研究中, 教师要吃透教材, 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 对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等要有准确的把握;同时要吃透学生, 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征、学习的难易程度、学习方式等, 在此基础上准确确立教学目标, 科学设计教学程序,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集体备课, 在同伴互助、取长补短、智慧碰撞中共同提高。事实说明, 教师在平时课前研究充分了, 备课质量提高了, 常态课与公开课的差距就会缩小。
五是加强对教师常态下课堂教学的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在两个方面, 一是检查教师的教案, 二是比较学生的考试成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不少学校及教学管理部门尝试改革对教师的评价, 不再以单纯的学生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 而是将评价的重点转变为对教师常态下课堂教学的评价。通过有关人员走进课堂、观察课堂, 将教师新理念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课堂调控与生成、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等作为评价的重点。在教师评优评模、职称评聘时, 学校也要将教师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情况纳入对教师的综合考评体系。教师参加校级以上公开课, 校内常态课“过关”才有资格。我认为, 加强对教师常态下课堂教学的评价, 有利于缩小常态课与公开课的差距, 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 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 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16.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初中英语公开课 篇十六
关键词 新课标 英语 公开课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53-02
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启发学生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最高意蕴和境界。新课标的实施把课本教材由“教本”的角色转变为“学本”;教师由主体灌输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的对象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探索者,整个教学过程由知识的单向流动变为学生的体验、感受、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一枯燥的以教师知识为背景的知识传授更多地转变为以学生知识经验为背景,以丰富多样的活动探究于段来实现情感、知识、价值观多元化目标的统一。实践使我体会到,新课改给我们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更高挑战。
一、做足准备,有备无患
1.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效果检验的依据标准。初中英语各年级都有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只有熟悉课文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备教材。充分理解、利用教材内容。现在不少公开课为了体现创意,完全抛开课本,另立主题。我认为这样不合适。课本中的事例、知识点、问题都经过专家精心筛选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鲜活的时代性,尤其是课文中的相关链接所列事例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体现了这节课在新课标卜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上公开课要好好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
3.备学生情况。(1)摸清学生知识背景。公开课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只有做到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贻。一般情况,市区、城区的学生要比镇区的学生要知识面要广、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灵活,视野较开阔。因此面对不同的学生知识情况,讲课的进度,问题的设置难度,教学的侧重点、习题的设置都会有较大的区别。(2)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方便快捷,同样年龄学生的心理与我们成长时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在云南文山落后的山区也是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初一年级与初二、初三年级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通常初一年级的学生心理还较幼稚、回答问题比较主动积极,但回答时比较散乱,教师要及时控制,回答的内容相对比较肤浅、需要老师启发引导,并且出乎意料的创意答案不少,老师要多鼓励;而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在年龄上较大,不如初一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回答,尽管有想法,也怕别人笑话,显得相对被动,课堂气氛更多地表现为安静而有序,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老师要更多地表示尊重。
4.备教法学法。“因材施教”其中包含二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的素质,另一是指老师本身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老师不能培养成有个性的学生。上公开课与平时上课有不同的地方,就是讲授知识让学生形成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让听课的人听到些什么?给人什么思考?有什么亮点?其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本人的个性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这节课与众不同之处。善讲者,可讲授为主;善问者,巧设问句,循循善诱,启迪思考;善演者,大可长袖舞之;善唱者,可编诗编歌,娓娓道来;善辅导者,可妙设习题,精心辅之……总之,运用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才能发挥所长,游刃有余。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公开课的主体,是师生展示教与学的细节和关键。上一节公开课,我尽量做到以下几个点:
1.思路清晰。课前先理清思路,一节课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讲授顺序是如何的,只有做到心中有“序”,才能临场不慌,遇事不忙,从容不迫、仪态大方、镇定自如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每上一节公开课我都会先进行预设,让每一步都层次分明,细到所占时间都有会有详细的规定。
2.衔接过渡自然。思路清晰的基础上,怎样把各个知识点环环紧扣起来,变成一节生动、流畅的课堂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必定是有内在联系的,运用这种联系去过渡,会给听众自然、流畅的快意,不会让人感到做作、别扭,突然。做到各知识点之间实现简单自然的过渡。
3.突现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确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老师课前要做更充分的准备,要求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先去预习课文,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讨论、敢于发表见解;为方便学生表现、探索,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演讲、小品、辩论、竞赛、制作、作品展示……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体验。教师共同参于其中,不再主讲,而是穿针引线、及时纠正、总结,让教学为学生服务,让师生共同成长。
三、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科技的进步,为教学于段带来变革。现在,公开课上常常用到多媒体,因为它承载的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效率高,兼形、色、音等多元三维的展示,形象生动、直观流畅。在课件的制作上,如果运用恰当,能为公开课增色不少。对于课件的制作,各有不同的看法,我主张简洁、实用。简洁的课件更能让学生注意到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如果课件制作过于华丽,这只能流于表面,一节课不停地在课件间流转,虽然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兴奋过后常常所获不多,这是不可取的。在课件制作、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文字不要太多,少而精、大而整。
2.色彩不宜太杂乱,要有主色调。
3.引用图片、事例要精当,贴切学生生活实际,不宜滥。
4.除非强调,切莫乱用声响,扰乱学生注意,控制好音量。
5.操作要熟练,展示时要与教学进程一致,过早过迟都会起反作用。处理好教师与课件、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板书、板书与课件之间的多边关系,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板书体现了,课件操作却落后了的混乱。
17.断句公开课教案 篇十七
朱素梅
教学设想:最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结合课文例句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叫断句及断句的作用;
2、以课文为载体,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并在练习中运用所学方法,力求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规律,通过练习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阅读《中考总复习》P99页考点B2内容 趣味故事引入 新课
一、什么叫断句?
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或句子标出停顿
二、细品读
知方法
巧断句
1、展示所学课文的典型句子,学生讨论归纳总结断句方法。
2、教师小结文言断句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2)、看虚词(3)、标对话(4)、找句式(5)、明修辞
注意: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
三、课堂练习--中考真题
18.《一面》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十八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一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深情回忆,饱含着作者对鲁迅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叙事具体,文笔细致,尤其是对鲁迅外貌、神态上的特点反复描摹,映衬出鲁迅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和为国为民的广袤情怀,表现出作者对鲁迅的深刻印象和无限追思。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落实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粗知文章大意”和“运用方法自己读懂文章”两大任务。我们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自由阅读——自能阅读——自得收获,即延续“鲁迅对广大青少年的爱”之情,自觉走进文章;以弄清文章主要内容为任务自由阅读;针对重点问题,运用学习方法独立阅读,解决问题;最后交流自己在文章内容、表达方法,以及精神、情感等领域的收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窖、赫、译、懊、莽、捻、挲、颓、捏、熏、憎、虐这12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地窖、赫然、翻译、懊悔、莽撞、捻着、摩挲、颓唐、捏着、熏黑、憎恶、虐待、踌躇、历尽艰苦等词语。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边学习边运用,进一步了解鲁迅,同时能积累好词好句。
4、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高精神的敬仰和爱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有关鲁迅的纪念文章、评论文章,把相关信息有机地渗透本课的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感延续
1、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里,我们已经从作者讲述的几个故事中,弄清了为什么在鲁迅的追悼会上,有那么多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来悼念他。谁能说说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从而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2、是的,前来悼念的人们,尊敬和爱戴鲁迅的心都是一样的,看,这句话是和鲁迅同时期的作家郁达夫在悼念鲁迅时写的,读一读。(大屏幕出示郁达夫写的话:……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学生自由朗读。)
说说你的感受?(许许多多青年男女,都爱戴鲁迅,他们对鲁迅的逝世无比悲痛,对那些鲁迅所憎恶的敌人也同样无比的愤恨。)
3、鲁迅的作品表现出对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炽热情怀,这种强烈的思想和情感,震撼着许多青年读者,影响和引导着他们的生活。不仅通过作品传递这种思想和情感,鲁迅还直接关心和帮助广大青年朋友。自由读一读课文前面的这段导语。(学生自由读导语)
今天这个有关鲁迅的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
要激起学生对这篇略读课文的阅读期待,最好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取道于精读课文。即在回顾前面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传承内容和思想,延续情感。插入郁达夫对于万国殡仪馆场景的描写,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无数青年对鲁迅的爱戴。由此,以“鲁迅是怎样关心其中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人”为任务驱动,自觉阅读课文。
二、了解内容
1、课文已经读了一遍,因为是作者对鲁迅的回忆,所以,文章写得很具体、很细致。那么,如果文中的这位青年工人向别人讲起这件事,他又会怎样说呢?试着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讲清楚这件事。
2、学生各自独立准备2分钟,请两、三位学生试讲,评价。(内容大致是:我是个卖票员,一天下雨,我去上班,还早,就躲进了内山书店。我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很想买,但是买了书,就没有饭钱了。正在我犹豫时,鲁迅先生推荐我买另一本《铁流》,并让我用一块钱买两本书,他翻译的那本书算是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件事一直鼓励我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
[设计意图]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设计了一个口头练习,即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来讲述书店偶遇鲁迅的事情。
三、质疑解疑
1、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课文是用“一面”做题目的,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1)学生提出问题,估计有:
①“一面”是什么意思?
②课文为什么用“一面”做题目?
③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④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
(2)梳理问题:
问题①: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说说“一面”的意思。(一次偶然,青年工人在内山书店见到了鲁迅一面。)
问题②:课文用“一面”做题目,究竟好在哪里,等我们解决了③④这两个问题,自然就明白了。
2、我们先来解决第③个问题: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或者说,从作者对自己见着鲁迅“一面”的描述中,鲁迅先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划下来。
(1)根据学生交流,归纳印象,并引导解疑:
①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奋笔疾书,坚持革命斗争。
②鲁迅先生十分同情和体恤穷人。
③鲁迅先生非常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④鲁迅先生很谦逊,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2)重点围绕第①点研读:作者几次写到了鲁迅的脸,每一次看他的`脸,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带着不同的感情读好这些句子: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竟是那么深刻。)
②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作者惊异自己竟然得到了鲁迅的帮助)
③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④他的手多瘦啊——(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
(3)从大家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为民族大众日夜操劳、忘我革命的精神,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这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敬仰和爱戴。作者对鲁迅的敬佩和爱戴,除了从鲁迅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有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直接抒发出来了。找到这些联想,读出作者的感受来。
重点研读这三句:
①“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祥交织着的抚摩似的。(鲁迅在作者眼里,既正直严肃,令人尊敬,又是充满关爱、无比亲切的。这种感情就如同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
②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作者被鲁迅这种一心为民族大众,革命不息的战斗气势和忘我精神所折服。)
③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作者为鲁迅身体担忧、心痛。)
3、出示课文末尾一段:在这四年里,我历经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引导齐读。
(1)想一想,在黑暗的旧社会,一个最平凡最底层的工人可能会遭受到怎样非人的虐待?
根据反馈,引导笔练:是的,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好像又见到了鲁迅“一面”,拿起笔,选择一句,补充写完整。(出示以下三句练习,学生笔头练习,再朗读交流。)
①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鲁迅的严肃而慈祥的面容: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②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鲁迅亲切的话语: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③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可见,鲁迅时时刻刻影响和鼓励着作者克服困难,度过艰难万苦。解决问题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这位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大致围绕鲁迅不怕反动恶势力,全心为民族解放而不懈战斗;不顾及自己的病体,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地深入阅读。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一面”这个课题恰恰抓住了文章的精魂。于是,让学生依据课题质疑,并通过解决高质量的问题,达到自得收获的目的,就成了本课教学的主旋律了。
作者对于鲁迅外貌上“瘦”这一特点的反复描写,是文本在人物描写上的凸显之笔,让学生自己诵读、比较这些语句,能准确地感受人物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的笔头练习,既是对全文内容的回顾,促使学生把文章内容和自我理解紧密联系,又让学生积累、运用了课文人物描写的句子,深入领会了文章语言表达的好处。
四、交流收获
1、课文用“一面”做题目好不好,好在哪儿?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短短的一面,却给了作者深刻永久的印象;匆匆的一面,却影响着作者的一生。
2、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也都有很多收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几方面的获得:
(1)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为人和他的思想艺术成就,都表现出对整个民族和社会命运的炽热情怀,深深地影响并开阔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身心。
(2)作者在细致入微地描写鲁迅外貌、语言、神态时,紧紧抓住它外形上“瘦”的特点,反复描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
(3)作者不仅具体写出了鲁迅的外貌、语言、神态,还在外貌、语言、神态描写后展开联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烘托出了对鲁迅崇高精神的崇敬和赞佩。
(4)课文最后一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联系全文可以知道鲁迅精神,能够催人奋进。
3、出示“只要有着这灯,天黑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齐读。
同学们,这盏在黑暗里永不熄灭的灯,就是鲁迅。“鲁迅精神,烛照千秋。”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能够读懂鲁迅的作品,那时,我们就可以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去倾听他对黑暗的痛斥,去感受他对民众的挚爱。
[设计意图]
19.历史公开课教学听课启示 篇十九
一、听课准备什么
也许有人会认为, 听课评课虽然很重要, 但并不是很难.只要是带上笔记本, 走进课堂认真听, 认真分析就可以了, 没什么复杂的.其实不然, “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 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听课评课虽不需要像上课那样精心策划, 严密组织, 但是要听出特点, 抓住实质, 评出水平, 令人心悦诚服, 发挥出听课评课的多项功能, 并非是件易事.在学校里, 我们不是常看见, 有的教师盲目听课, 统计听课节数也不少, 可是其收获并不见得怎么大.这样看来要想在听课评课中有收获, 也不完全取决于听课节数, 还要看听课评课的质量, 而要提高听课评课的质量就应做好每次听课的准备.
通常作为听课者应具有: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实践经验;先进的教育思想;专一的心力四个层面的素质.
那么, 教师听课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一) 目的准备
显然, 走进课堂听课, 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员、教师每个人有不同的角度.其听课的任务、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总体讲听课评课的目的应是一改、二促、三提.即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出问题讨论, 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境界.也就是说听课目的不应放在衡量、区分一节课的好中差, 而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那么作为教师的角度听课评课更应该把自己摆进去:假如“我来上这一节我应该怎样上”, “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的失误对我而言应该怎样避免”.也就是说教师听课评课应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更为好些.
(二) 教学内容准备
常言说, 有备无患, 上课教师要备课, 听课老师也应备课, 听课老师应在听课前, 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 在听课前最好能认真地浏览一下上课的内容, 并且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做一番粗浅的思考, 如就开课内容而想想哪些是重点, 执教者是否达到了这些重点, 诸如此类.
这样既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又便于听课后取长补短、比较提高.特别是跨学科听课, 更是应该熟悉教材, 否则听课时定然将不知所云, 收获甚微.
(三) 学生情况准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个老师一种教学方法, 而他的这种方法又总是和他们的学生相适应的, 所以听课也要适当了解任课教师的学生, 以便自己做个对照.对于班级情况了解得多,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评判的失误, 平日我们说备课要备教材、备自己、备学生, 因此, 了解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班级的类型, 还要了解班级的特点, 更要了解班级的水平.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预习状况不同, 学生的课堂反应显然也是不一样的;某些章节内容倒过去上与顺过来教, 学生的接受情况同样也是有区别的;来自农村中学的与来自城镇学校的学生, 学习习惯自然也有差异.
二、听课的方法
我们知道, 新课程要求我们听一节课成功与否, 关键不是听教师如何讲, 重要的是看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如何学, 所以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 做到既听又看, 听看结合, 注重观察.有人把听课又说成看课,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 看什么
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1. 看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是否准确、合理、全面、有差异性等.
2. 看教材处理的重点、难点、特点是否抓住;看开发课程资源, 创造性使用教材思路是否清晰;看教材呈现方式, 是否化难为易, 以简驭繁等.
3. 看教学方式组织是否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 灵活多样性, 体现在教师引导组织下, 学生充分的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等.
4. 看教师课堂的学习指导, 是否以自己的学习经验给学生以启发.
5. 看教师如何驾驭课堂, 看对节外生枝问题的巧妙处理, 看应变能力.
6. 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策略, 以及学生对评价的反应.
7. 看教师课堂教学激情、教态、板书,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教学基本功.
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1.看课堂上的宽松民主气氛.学生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 还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
2.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这里包括学生参与的时间 (如是全程参与, 还是偶尔参与) 、参与的人数 (是局限少数尖子学生, 还是面对大多数, 特别要看学困生的参与) 和参与的方式 (如动手、动口、动脑, 或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 .
3.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课要看学生课堂上举手发言讨论、练习、板演、作业等反映出来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看学生的自学习惯、思维习惯、书写习惯、语言表达习惯以及课堂常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训练.
(二) 听什么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看, 还要听.
1. 听教师的教学激情是否有感染力.
2. 听教师讲课是否讲到点子上, 知识是否准确, 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是否突破, 详略是不是得当.
3. 听教师讲课是否言简意赅, 思路清楚明白, 说普通话, 学生是否明白.
4. 听教师的范读.
5. 听学生课堂对问题的回答等.
三、重视听课后反思
20.体育公开课技巧点滴 篇二十
一、教学创意
体育公开课一般可分为专题教学研讨课、教学比赛课、教学评估课以及业务考核等。有些教师认为公开课的教学创意就是在课中加一些音乐、舞蹈、韵律操或在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中加进一点游戏娱乐活动等,使之“热闹好看”一点即可。如果教师把备课的重点放在了这些方面,就忽视了教学主要内容的研究。音乐舞蹈固然有它的新颖的一面,已成为公开课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公开课的创意绝不仅仅如此。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学习了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并且简单易行。这样便使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创意方面有了极大的空间和余地。笔者以为教学创意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教学构想“新”
教学构思是公开课的核心,也是教学内容的主线,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工具、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课题性质的不同,紧紧围绕教学的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在确定教学内容后,即要对所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分析与研究。在公开课教学的创意方面,教师应做到灵活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器材的利用上、场地的安排上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即把单一沉闷的教材与活泼的游戏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展现本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体现教师教学的独到之处,突出个体特色。例如,在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团队精神为目标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都运用游戏“绑腿跑”的形式,相互雷同,也就无新意可言。笔者在设计此内容时,以关爱为主题,采用了让学生二人一组,用手抓住绳子,体会二人跑的同步性,相互协作。然后一人将眼蒙住,再进行同步跑,启发学生联想到在残奥会上运动员奋勇夺金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教育学生如何关爱他人。
2教学方法“奇”
教学者要倾注较大的精力潜心钻研教法,努力使创意不落俗套,以奇制胜。在笔者所观摩的教学比赛课也好,各类展示课也好,教师一般很少选择耐久跑类的教学内容,认为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新的地方,或者运动负荷上不是太好控制,感觉此类教材有些枯燥等。但要选择这个内容时必须变换跑的形式,避免枯燥、单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类似“无线电测向”的方法,课前在运动场周边预设不同的点位,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按教师准备好的“地图”上点位顺序,依次找出,全部找出后,要求全组要同时到达终点,几个组再相互交换“地图”。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一知不觉中完成了预定的运动负荷,改变了学生对长跑的畏惧心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关知识,气氛活泼,学生乐意去体验,积极性高。所以,教师要在遵循体育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做到你有我变,你变我新,你新我奇。
3教学形式“实”
体育公开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素质来确定教学方法,切忌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搞花架子。现在很多体育课教学比赛等一般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学生的情况教师不太了解,也没有机会长时间的接触,考虑要全面细致。对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舞蹈基础相对较差的,就不适宜用韵律操作为准备活动,即使演练很久也能看出拙笨的痕迹。有的教师为了出新,在教学手段上千方百计地花样翻新,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因此,教师应在平时积累和扎实教学的的基础上,做到科学、合理、实际,能简单处理的就不要复杂化,在踏实中求突破。
二、课前演练
体育教师在重要的公开课前一般都要演练,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从整体上掌握教学框架,使公开课的教学过程流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这种演练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全,演练过多则弊大于利。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都已掌握,到教学时教师还教什么?学生学起来又能有多大的兴趣呢?学生无新鲜感和参与性,教学只不过是空动的“表演”而以,更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自己不仅为正式教学设置了障碍,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虚假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教师在演练过程中要有的放矢,点到为止,保留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精华部分。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新鲜感和趣味感,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参与性会更强。所以这种“演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假”,而是有目的地让学生熟悉课的步骤,即教学的整体框架,为公开课节省教学时间。
三、课上发挥
公开课的成功与否,临场发挥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在公开课前要有针对性地设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以应对处理。
1课堂语言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给学生以信心与振奋。如在支撑跳跃时,一句“你能行,勇敢些,有我保护你”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幽默诙谐。教师在教学中应使用体育术语。如果巧妙穿插幽默风趣的语言会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三,教师的肢体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在向学生传递无声的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手势、服神、微笑等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场地布局的调整
在公开课的设计中,教师都对教学的器材、场地的布置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包括一些细节。公开课与一般的教学课的不同之处在于有观摩者或者是评委等。平时的教学教师可以不必过多考虑位置关系,主要能让学生听清教师的讲解,看清教师的动作即可。而公开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时的授课者是“主角”,应始终处在“画面”的主要位置。所以授课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应迅速判断观摩者的主要方向,既要考虑学生又要照顾到观摩者,要让观摩者能看见、听清授课者的教学进程、步骤和方法,使之达到一个最佳的视听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
3教师的应对能力
首先,当公开课与平时设计中的要求出现了偏差,学生没有按设计的要求回答或完成规定任务,这时教师应沉着冷静,决不能出现责备的情绪。而给学生投去赞赏的目光或肯定
的表情,就此因势利导,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讨论,教师运用巧妙的语言回到需要讲授的内容中,迅速摆脱尴尬的局面。
第二,公开课教学由于有一定的压力,有些教师会出现紧张的心理,如对教学步骤出现短暂的遗忘、讲解时气短、出汗、心率加快等征状。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如调节呼吸节奏、语调放慢或调整一下器材摆放,参与学生的练习,利用短暂的时机回忆教学设计步骤,不能匆忙应付而神情紧张,以至教学过程明显错误。
第三,公开课学生同样也会感到紧张,不敢说笑,气氛沉闷,面对众多的观摩者或评委,本来很简单的动作学生会做错变形,他们对器材产生恐惧感,严重者会对运动负荷极大的不适应,造成暂时性的休克等。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好,如调整练习队形、降低练习标准或难度、适时调整运动负荷等,以避免出现意外而导致教学进程的停顿。
四、细节处理
1准备工作提前做好
一般来说,大多观摩者都提前进入场地。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场地最由授课人亲自解决或在课前指定学生完成,尽量不要依赖别人。这样也是对教师经统筹安排能力的一种考验。
2服装穿着醒目得体
教师服装要有别于学生,力求醒目、得体、整洁、大方,给观摩者与学生一个清晰的视觉美感,以便观摩者的视线始终不离授课者。
3口令哨音使用得当
口令与哨音的使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传达教师意图,指挥学生动作的信号,也是体育教师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实践证明,信号在使用时要考虑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范围小用口令,范围大用哨音,以口令为主,哨音为辅。使用哨音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特征之一,合理的哨音与口令二者相互补充。
4巧控时间运用自如
时间控制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控制教学进程、完成各项指标等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写得也比较详细。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担心时间把握不够准确,把秒表挂在胸前,不时看一下时间,这样会给使摩者感到授课者心理紧张,多余动作太多,显得不够成熟,同时也给教师的示范带来不方便。而使用指针式手表控制时间既方便又灵活。授课者可以在课前几秒钟将手表指针对在整点时间上,这样,上课后对于总体时间分配,教师只要稍抬手腕便一目了然,免去了教师换算时间之苦,一切尽在控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