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2024-09-28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精选9篇)

1.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篇一

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

专家表示,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城镇化的推进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避免贫民窟和城市病问题的出现。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绿色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并因此促进村镇发展为小城镇,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化,大中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流向城市的速度加快,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发展速度相对减慢。第三阶段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但速度变慢,主要以流向中小城镇为主。同时,大城市人口也向小城镇迁移,由此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

以欧洲为例,欧洲的城市独具特色,注重空间合理布局,重视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崇尚保护自然和历史风貌,致力于城市体系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欧洲城市更加注重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欧洲城镇在文化历史的传承、规划体系的完备、管理和经营城市的理念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中国需要告别以短期行为促进城镇发展的时代,通过改革来促进城镇治理和规划的完善,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型。借鉴欧洲城市发展经验,中国需放弃很多传统的城市管理理念,从加强公共服务入手,改革城市治理结构,更多引进市场化机制来促进中国城镇发展。

专家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源短缺比较严重的国家,城镇化速度加快必然给耕地合理利用以及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等带来一定挑战。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认真解决资源短缺、环境脆弱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大力提倡建设低碳都市、绿色城镇,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对如何实现低碳、绿色城镇化发展之路,李铁认为,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成本太高不易推广,并且容易被形式化,单纯追求视觉的“绿色”、“低碳”效果却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要正确借鉴欧洲经验,实现低碳发展必须把握三个因素:一是政府的引导;二是市场的作用,三是正确的消费观念。

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我国城镇化建设可以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发达国家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另外,必须要有一种低碳、可持续的创新意识,并让国内消费形成低碳、环保理念。

警惕贫民窟城市病两大问题

专家表示,城镇化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迁、城镇合理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国外城镇化发展来看,有两大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

“一是贫民窟现象,例如拉美地区,贫民窟现象较为严重,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很大。二是城市过分集中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表示,城镇化过程中这两大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慕海平认为,贫民窟本身是可以避免的,它不是必然的。贫民窟出现的两个主要条件是:农民失地和社会政策不到位。以巴西为例,巴西的农奴制解除之后,失地的农奴直接进入城市,没有土地后,城市的社会政策跟不上,就形成了贫民窟。社会政策和土地制度紧密相关。另外,对于城镇化集中所带来的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中等城市病问题,只能在某些方面能够较好解决,很多问题难以避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院研究员倪鹏飞表示,城市病的出现主要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过分重视大城市发展,导致大城市规模膨胀,并产生了资源消耗大、空间过度集中、经济结构失衡、环境严重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需要空间一体,适度聚集,协调发展,以城市群来带动整体城镇的发展

2.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篇二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保险机构可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依据农业灾害损失的特点制定保险合同,并根据自愿原则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一旦出险就由保险公司按照有关保险合同给予赔偿。然而,在世界农业保险史上,农业保险的商业化经营在美国、加拿大等保险市场较发达的国家早有先例,但商业保险公司单纯开展的农业保险基本上是失败的,除了单一承保雹灾风险,以及智利和毛里求斯等国在严格限定承保的条件下取得了成功。雹灾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发生的概率很低,风险单位较小又容易分散的单风险。而智利商业保险仅限于大型农场,险种也只包括谷物和水果,且列明风险,还有30%的免赔率。毛里求斯的保险体系仅限于甘蔗,再加上相当复杂的保险费率档次。

根据2003年中国保监会提出的指导各地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五种主要模式,其中有外资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相互制保险公司模式两种商业性农业保险在我国试行。

1.1 外资公司的经营模式

外资公司的经营模式中,最典型的就是法国安盟保险。安盟现在是法国第二大综合性保险公司,具有农业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在农险方面占据了法国65%的市场份额,承保了70%的农场和农业工人。安盟公司所承保的农业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农业从业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职业风险;二是农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的风险。安盟公司没有单独做传统意义上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这两部分保险是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险种,但对保险公司来说却是最费力且利润率最低的部分。安盟从最初只承保单纯的农业风险,逐渐承保农民的各种风险,接着承保农村的各种风险,现在已经没有业务范围的限制,并且除了保险业务之外,还做起了资产管理、房地产、银行等业务。

在安盟保险的经营模式中,公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积极主动的拓展了农业保险的外延,凡是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一切保险业务都纳入农业保险的范围,这样很顺利地增加了利润的来源。

1.2 相互制保险公司模式

2005年1月11日,经中国保监会批准,阳光农业相互制保险公司在黑龙江农垦区正式挂牌开业,开始探索相互制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阳光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相互保险模式适用于道德风险较高的保险行业。阳光公司在黑龙江垦区范围内经营种养两业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险种,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险按照“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立补贴、独立政策优惠”的原则、以互助模式运作。公司采取会员制,将被保险者为自己办理保险而成立的法人组织,凡与公司签订保险合同者,自动成为本公司法定会员,会员根据合同约定向公司缴纳保费,公司提供保险服务,出现盈余时,再对会员分配盈余、赠送保险或降低保费。阳光公司实际是以统一经营为主导,以保险社互助经营为基础,在公司和会员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除了进行灾后补偿外,公司还将业务伸至灾前预防,建立了“防、保、救、赔”的风险防范体系。

商业保险在应对农业灾害风险时,有它相应的存在空间,但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商业保险模式很难有较大的发展。随着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愈发重视,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模式会发展越来越好,农业商业保险模式要么选择更细分的保险市场,要么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2 政策性农业保险

农业本身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弱质产业,同时又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对农业风险灾害风险的管理尤为重要,政府应当介入其中。在政府介入的农业灾害风险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一是政府直接救助。农业保险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按照商品的实际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农业保险商品通常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物品,也不是典型的公共物品,而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更趋近于公共物品的一种准公共物品。现行的农业保险大部分都有政府的介入,那些更偏向商业性保险的模式,即使政府没有参与,也离不开政府在背后支持。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这也是农业风险管理最为普遍的模式。政府直接救助的情况发生的较少,对农业风险灾害风险的作用也有限,更多的是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2.1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典型模式

经过近些年来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发展,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下四种模式:上海“安信”模式、吉林“安华”模式、浙江“共保体”模式和新疆“中华联合”模式。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别比较大,这几种模式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2.1.1 上海“安信”模式。

2004年9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信)成立,该公司是由政府出资成立的政策性保险公司,在政府支持下探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上海“安信”模式实质是政府主导下农业专业保险公司经营,公司由政府出资成立,并给予财政补贴,实行“统保”制度,强制性入险,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此外公司还多险种经营,实行“以险养险”,除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外,还经营经保险监管部门批准的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等。

2.1.2 吉林“安华”模式。

2004年7月,由七家企业发起设立的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吉林省长春市成立。公司采取商业化运作,主要经营农村保险、涉农保险、城市保险。根据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走“大农险”之路,经营“一揽子”农村保险业务,并发挥农业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经营模式。“安华”模式的特点有三:一是机制灵活,安华公司是股份制商业公司,采取“政府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来经营,既开展商业性农业保险业务,也代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二是业务种类丰富,公司开发了“一揽子”保险产品,为农民提供种养、家财、健康、意外、责任等综合保险服务;三是销售渠道广泛,安华农险公司采取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结合,间接销售为主的销售方式。

2.1.3 浙江“共保体”模式。

2006年3月,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在杭州成立,该共保体由人保财险、中华联合、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天安、永安、华安、安邦、大地、太平产险等共保体10家成员公司组成,其中人保财险公司为首席承保人,它们共同负责运作该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共保体内,成员由“首席承保人”和“共保人”组成,根据“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指导原则,以商业保险运作模式,实施对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结算、风险准备金提存等,其中“首席承保人”具体负责经营。“共保体”模式采取“市场运作,政府兜底”的方式运行,这些商业保险公司根据省政府授权,经营运作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通过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来解决单一主体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共保体经营范围也比较广,包括农险、以险养险、涉农险三大类。

2.1.4 新疆“中华联合”模式。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前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主要在新疆经营财产保险业务,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开办的农业保险,保费中含有财政补贴,其实质是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华联合经营农业保险的初始资本金主要是由财政逐年拨给的,公司对农险实行内部单独核算,政府对农业保险业务减免营业税,对农户实行部分保费补贴。目前,主要险种实行强制保险,其他险种的允许自愿投保,在内部组织经营中,实行公司与建设兵团的场、团“收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办法,同时调动场、团的积极性,解决理赔的困难。

2.2 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典型模式

依据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主要制度设计特点,国外农业保险可以划分为五种典型经营模式:美式模式、日本模式、西欧模式、原苏联模式及发展中国家模式。由于原苏联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产物,西欧模式的政策性不够强,本文重点介绍余下的三种模式及其经验。

2.2.1 美国模式。

目前,除了美国外,采用此模式的还有加拿大、瑞典、智利等国。美国模式是以政策性农作物保险为主体的保险制度。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试办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经过近70年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其政策性农作物保险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农作物保险向现代风险管理制度的历史性演变。国家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经营大部分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一切经营费用都由政府支付,国家农业保险公司享有免税待遇。美国农作物保险的组织构成包括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也称为风险管理局)、商业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和农险查勘核损人三部分(见图1)。其经营运作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负责全国农作物保险的政策制定、经营和管理以及组织各项计划的实施。第二层次为有经营农险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他们承担了农作物保险的全部直接业务。第三层次为保险代理人和农险查勘核损人,很多代理人可为多家保险公司代理业务。美国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农户自愿投保,政府提供补贴。

2.2.2 日本模式。

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称为“农业灾害补偿制度”,概括而言就是政府通过高额财政补贴稳定农户经营以达到支持和保护本国农业的一项农业支持制度,该制度模式被称为政府支持下的合作互助模式。日本农业保险组织有三种:一是以市盯村的农业共济组合为基础,直接承办农业保险;二是以都道府县共济联合为中心,是共济组合的联合保险组织,承担共济组合的分保;三是以各级政府为领导的农业保险机关,承担共济组合联合会的再保险,形成自上而下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这几种组织形式承担了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业务,是构成日本模式的基础。

日本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机制比较灵活,注重保护农户的利益。财政补贴弹性大,财政补贴主要用于保险费、事业费,防灾防损活动经费等,并且其保费补贴与费率挂钩,费率高的险种补贴比率高,反之亦然。农户选择权利大,日本也采取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两种方式并存,一方面,对关系国计民生有重大意义的农业保险(如水稻、小麦等)以及生产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必须加入农业保险等,实行强制保险;另一方面对非重要的农业保险险种(如水果和园艺作物等)以及生产数量小于规定规模的农户,实施自愿保险。但无论是强制还是自愿,政府均提供保险费率补贴。日本的农险经营模式从制度设计上考虑保费制定的合理性与农户的利益,保证了农户自助组织的稳定性,政策性农业保险基本达到了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2.2.3 发展中国家模式。

发展中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主要是以一些亚洲国家为代表,如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巴拿马、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也都进行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这些国家农业保险的主要特点有:首先,一般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国家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主要有农业保险合作社经营、私营保险公司经营以及国家与私营保险公司成立股份公司经营等几种方式。菲律宾设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机构——菲律宾农作物保险公司,该公司的董事会由主席、副主席(公司总经理兼任),还有代表政府的农业部长、劳动部长、土改部长、预算管理部长等,再加上土地银行行长和私营保险机构代表组成。泰国是由国家银行、农业推广开发部和农业保险三大机构联合经营农作物保险。其次,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保险市场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完善和成熟,其模式相对来讲险种少,保险覆盖面小,保险责任范围较窄。农业保险公司在担保时有严格限定承保标的和责任范围,种养殖业的承保范围都是以本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比如印度主要是小麦保险和少量的水稻、棉花和牲畜保险,泰国是小规模的水稻和牲畜保险。最后,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农业保险法规,从法律制度上确保了农业保险的合法地位。菲律宾有《农作物保险法》,巴西则颁布了《农业保险总法》和《农业保险和农民生命保险法》。

2.3 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基本经验

虽然国外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体制在组织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别,模式之间的差别也很大,但也能发现政策性农业险的一些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重视保险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各个国家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时,都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找到相应的规律,然后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扶持农业险的发展。尽管美国整个保险业的法律比较健全,但政府仍然出台了一些与农业保险直接相关的法律。美国1938年就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保,对该法案又进行了多次重大的修改和完善,据不完全统计《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较大的修改就有19次,1994年还专门出台了《1994年农作物保险改革法》。日本在20世纪早期就制定了《牲畜保险法》、《农业保险法》等法律,1947年日本将相关法律合并后制定了《农业灾害补偿法》,从而确立农业保险的基本运行模式。发展中国家也有相应的法律,1978年6月,菲律宾颁布了《农作物保险法》,为农业保险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其次,国家给予政策性农业保险一定的财政扶持,已经建立农业保险的国家大多通过财政手段对农业保险给予必要的支持,从而为农业保险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比如实行低费率高补贴的财政政策,还有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等。2000年,美国补贴额平均约为纯保费的53%,政府向私营的保险公司提供20%~50%的业务费用补贴,1980~1990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补贴累计达到150亿美元。加拿大是对农户给予25%保费和保险公司50%管理费的补贴,并且还承担部分再保险保费补贴。日本政府补贴的力度也相当大。农户参加强制保险或自愿保险,都可享受政府补贴,以水稻为例,根据不同的保险费率,政府补贴其保费可达50%~70%,对农业共济组合及其联合会,政府不仅给予分保补贴,还承担部分或全部办公费用。

最后,保险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国外的保险组织形式有完全政府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私营、公私合营等形式,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内,有多种组织形式。美国农作物保险的组织构成包括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也称为风险管理局)、商业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和农险查勘核损人三部分。法国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了“金字塔”式的组织形式,塔顶为农业相互保险集团,“金字塔”的中层是22家地区或省级公司,塔的最底层是9000家左右的互助保险社,是集团最基层的经营组织,基本覆盖所有乡镇。

参考文献

[1]龙文军,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2]周琪,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B].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李海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M].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4]吴俊丽,国外农业保险对中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吴红,关于中国农业保险模式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6]史建民、孟昭智,我国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09期.

3.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借鉴 篇三

关键词:海洋产业;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我国海域辽阔,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南北跨度约38个纬度。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主要海域均相通,海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洋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开发潜力巨大。因此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美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其海洋技术的发展也居世界前列,此外,美国的海滨旅游每年约接待1.8亿人次,庞大的海滨旅游业也向美国本土提供可观的收入,同时推动就业。美国的海洋经济对美国国家安全及其经济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可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首先,美国设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并由总统直接领导,实现了高层次的协调,与此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可行性强的海洋开发战略,其中包括:1999年提出的“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2004年的《21世纪美国海洋政策》和同年九月的《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其次,美国注重油气等海洋矿产资源的开采,美国是对海上资源开发利用最早和开发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商业开采始于1920年,最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是,美国在不断开采与推动本国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海洋保护的力度,它的海洋管理模式以生态为基础,保护海洋环境,在200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2000海洋法令》,巩固了海洋保护力度,最大程度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美国注重海洋知识的普及并加强海洋教育,曾提出“教育是未来的基础”的口号,在教育的基础上对海洋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培养大批专家和工程师,另外兴建海洋科技园区,如在夏威夷和密西西比河口区开办的两个海洋科技园。

二、加拿大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加拿大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是世界上拥有海岸线最长的国家,其海岸线长达243792公里,海洋经济对加拿大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据统计,在加拿大仅渔业就可以为加拿大提供近十万个就业机会。

与美国相同,加拿大政府同样注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以可持续开发、综合管理、预防为基本原则的综合管理方法的制定与当时各种海洋管理方法互相配合。加拿大限定的海洋环境污染界限标准及海洋水质标准较高,同时采取预防油等有害物质流入海洋的措施,设立“沿海护卫队”等应对海洋泄露事故。一系列措施为维护良好的海洋环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拿大在海洋立法方面同样出色,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海洋进行综合立法的国家。其最早的《渔业法》早在1868年就制定颁布,后一年通过《沿海渔业保护法》,《海洋法》于1997年颁布实施,这些与《领海和渔区法》、《海洋倾废法》、《防止油类污染法》、《沿海渔业保护法》、《200海里专属渔区法》等法律法规和公约协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又有机联系的加拿大海洋法律体系。在实施海洋开发的过程中加拿大是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预防上,尤其是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的保护方面,通过借助于各执法机构对公众进行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身参与意识。

三、日本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岛国,陆地面积小,资源贫乏而海洋资源丰富,有着3.5万公里的海岸线,海洋经济加上临海产业总产值占日本国内生产总产值的一半。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确定了“海洋立国”的综合战略。一直以来,都把加速海洋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方向;在重工业方面,日本政府对造船业扶持力度大,日本早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2001年日本新船订货总量达到797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3月,日本政府召开了“创建21世纪‘环之国’会议”提出要创建“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质量的”循环型社会,以取代20世纪提出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2002年8月,又制定了《立足于长远发展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方策》,提出了“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管理机制上,日本实行综合管理,并建立了权威性较高的政府海洋管理机构,日本设立的海洋政策本部由首相直接领导;在基础教育上,以学校教育为主,加强海洋教育及海洋知识的普及,同时发挥信息在海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总的来讲,日本海洋经济区域已经形成,由产业集群发展到地方集群;其次,海洋开发向纵深发展,已形成近二十多种海洋产业,如海洋土木工程、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与铺设、船舶修造业等;最后,海洋相关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四、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海洋产业开发较晚,海洋开发水平不高。面临全面实施海洋开发,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海洋划界与海洋国土纷争形势复杂严峻,针对目前形势,应致力于解决领土争端;在海上执法和海洋产业开发方面,各种部门组织复杂,甚至权责不清,需要进一步整顿协调;同时,近年海洋灾害频发且破坏力巨大,中国极易受到此类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和海洋公共事业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为海防安全服务;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最近两年新建了超过10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陆续获批的沿海开发战略将继续开发海洋带,使得近岸海洋生态环境面临新一轮压力;在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及资源开发方面,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海洋经济的规模与发展的科学含量较发达国家仍然严重不足,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总体上比较落后。

中国目前应针对以上问题,充分借鉴海洋产业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现状,弥补不足之处,更好地实施海洋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兆君,刘帅.基于国际比较的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56-57.

[2]李巧稚.国外海洋政策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2):36-39.

[3]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08):154-157.

[4]杨海军.国外发展海洋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经济,2005(12):43.

[5]王敏旋.世界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发展战略趋势和启示[J].新远见,2012(03):41.

[6]王双,刘鸣.韩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1(6):15-17.

4.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篇四

国外抗生素监管和研发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特约撰稿 郑智敏

2005年2月,强生公司与瑞士Basilea制药公司签署了转让协议,从而拥有Basilea开发的一个处于Ⅲ期临床的头孢菌素Ceftobiprole的全球开发、生产和销售权。到了2008年岁末,强生公司收到美国FDA的答复函,有关其治疗复杂性皮肤与皮肤结构感染(包括糖尿病足感染)抗生素Ceftobiprole的新药上市申请(NDA)被退回。这无疑给强生公司一记重击。

FDA表示,他们还不能批准该品的新药上市申请,要求强生公司对其临床研究机构进行更多的稽查,并解决关于试验地点监督的特殊问题。目前,强生公司与其合作伙伴Basilea制药公司将继续与FDA合作以解决复函中所涉及的问题。之前,该品已在加拿大上市,而前不久又在瑞士获准。近日,欧洲人用医疗产品委员会(CHMP)推荐批准本品用于复杂性皮肤与软组织感染。

从这个案例可见,药企要把一种新型抗生素从实验室到临床试验,到上市,再把它打造成拳头产品,都要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旅途,在研发过程中所冒的风险是何其之大。

“划时代的医药新发明”。从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率先上市起,到70年代末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大批量投产,国际上已形成九大类抗生素/抗菌药产品,按其上市年代顺序依次为:磺胺类、青霉素与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环素

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链阳性菌素类、糖肽类和喹诺酮类(沙星类)。2000年,西方国家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合成抗菌药——恶唑烷二酮。至此,国际医药市场上共有十大类抗生素/抗菌药物。各国现生产的抗生素/抗菌药物已达一二百个品种。尽管

市场上抗菌药物林林总总,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品种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多,抗感染药物的临床疗效却在不断下降,耐多种抗生素的微生物总数已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为了不让人类陷入到感染性疾病无药可治的境地,西方各国政府陆续采取措施制止抗生素的滥用。欧盟药品委员会作出决议:从2006年1月起,严禁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各种抗生素/抗菌药物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违禁者一旦查实将受重罚;日本政府颁布了一条新规定,将逐步减少对抗生素制剂的国民医疗费补贴。专家预言,这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2008.12 No.81 政策是一只无形的手

抗生素的问世曾被人们誉为

在抗生素研发方面,由于口服制剂是最安全方便的用药方法,所以应该从合理用药、降低药品毒副作用方面考虑,倡导企业大力打造口服抗生素品牌,加紧开发口服释药新剂型,在基本医疗目录和医保目录药品中,扩大口服制剂的容量。售给病人,否则药监部门一旦查出,随意出售抗生素制剂的药房将予以重罚。2007年年底,FDA发布了《抗感染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在美国感染疾病学会(IDSA)的有力推动下,《抗

一新措施将对该国抗生素的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当政府对抗生素类药物补贴减少后,药价势必上升,最终将影响医生和病人抗生素类处方药的用量,这对遏制滥用抗生素现象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近,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所属“全国卫生与临床学会”出台新规,对抗生素药品的使用提出更严格的规定。根据新规,英国医生将不得给患有轻微耳道感染、咽喉痛、扁桃体发炎、感冒、咳嗽、鼻窦炎、支气管炎的病人开具抗生素类药品处方,取而代之的是建议患者回家休息或服用止痛片。

在巴西,虽然绝大多数抗生素制剂均作为处方药,但实际上,在巴西各地药房里消费者一样可以随便购买到抗生素。换言之,抗生素在巴西等同于OTC药品。为此,巴

西政府卫生部前几年也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强化对抗生素使用的限制。新规定的内容主要是:今后抗生素制剂一定要有医生处方才能出52 中国处方药 2008.12 No.81

药企研发兴致不高

由于细菌感染异常猖獗,人类一直坚持不懈地与细菌作斗争,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新型抗生素的开发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的发生。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对抗生素产品有强劲的需求,但大型制药公司的抗生素产品要想获得丰厚的利润已经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国际抗生素市场在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后,从1995年起开始进入价格低谷,2001年国际市场上除了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甲氧西林、制霉菌素与泰洛星这5种抗生素原料药之外,几乎所有抗生素的价格均比20世纪90年代中的均价下跌二至三成。另外从近年全球药品销售排行榜上也可见一斑:目前仅有6种抗生素药品的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而到2011年,29种主要抗生素中的12种将面临专利到期。

而研究开发供应线却没有多少新产品来替代老的拳头产品。在过去的10年中,FDA批准了10种新的抗感染药物,但其中只有两种具有创新的作用机制。正在研发的抗感染药物有14种,但是与25年前每年有十几种新型抗感染药物处于研发阶段的鼎盛时期相比相差甚远。

临床研究难度的增大、上市审批程序的冗长是导致抗生素开发商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美国和欧盟对产品审批的要求不同,这意味着开发商若想获得双方许可,必须针对不同国家的要求对每一个适应证分别进行研究开发,感染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被列入了2007年9月份颁布的《处方药使用者收费法》(PDUFA)当中,成为该法案的第四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新颁布的抗感染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和强化抗感染药物研发线。

过去,FDA要求必须开展非劣性临床试验,即新药必须证实不比现有药物差。新的指导原则提出,非劣性研究设计将不被接受,试验发起人应考虑优势设计,即要求新药优于老药。因为非劣性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对许多抗菌药物并不适合,需要用空白对照临床试验替代。其理由是患者有可能自然好转或者并没有使用抗生素,因此,很难判断哪一种药物有效。但是也必须承认,非劣性临床试验有时候也是必须的。

作为在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由于抗生素生产商协会的强烈反对,美国FDA迄今还没有禁止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的硬性规定,但作出限制只是时间问题。

这无疑增加了研发的成本和难度。

在研发线贫瘠、抗生素因耐药菌而使用周期不断缩短和各国政府对抗生素监管日趋严格的境况下,抗生素生产商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继而转移目标,瞄准了用药人群不断增加、收益较好和审批相对较易的肿瘤药和老年痴呆症药物的开发。

致病菌引起的,轻易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为此,国外不少著名抗生素生产商都在积极地开发窄谱抗生素,以延长抗生素的使用寿命。

各国政府同时也意识到,药厂加紧研发新药才能化解抗生素耐药和使用药物不足带来的危机。为此,美国感染疾病学会已就抗感染药物的研发提出了3条建议,包括了责任保护、专利延长和提高政府采购承诺。

为了缓解抗生素研发线的紧况,美国医学界向政府提出了“责任保护、专利延长和提高政府采购承诺”三条建议。这点对于我国要从一个仿制药大国转变为一个仿创结合的制药强国很有借鉴意义。

国内仿制药药企的平均毛利率仅为35.1%,获利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也决定了国内药企投入巨

额资金进行新药研发是非常不现实的。国内药企除了要合理规避专利,提前布局立项,集中主要资源跟进到期专利药的仿制研发,力争首仿、抢仿之外,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对改变我国现有的医药产业结构会有巨大的促进。特别是在抗生素研发方面,由于口服制剂是最安全方便的用药方法,所以应该从合理用药、降低药品毒副作用方面考虑,倡导企业大力打造口服抗生素品牌,加紧开发口服释药新剂型,在基本医疗目录和医保目录药品中,扩大口服制剂的容量。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医改的方向是“低水平、广覆盖”,新农合的全面展开将大大提高第三终端市场,社区与第三终端的市场份额显著增长。口服制剂也正迎合了社区和第三终端的用药需要。加紧研发化解危机

因抗生素耐药问题而引发的公共健康危机,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并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加以控制。临床界的医学专家也向全行业倡议:要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口服的不注射、能注射的不静脉滴注,力求把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降至最低。只有依据病情采用适当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才是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

为了应对全球结核病发病率的上升,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各成员国推荐由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组成的复方抗结核四联药的新处方;鉴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时间依赖型抗生素,美国药典24版收载了头孢克洛缓释胶囊;对于毒性较大的两性霉素B、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国外已研制出它们的脂质体制剂,明显减少其毒副作用。为了减少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类抗生素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国外制剂厂已开发出红霉素肠溶微丸胶囊等。

世界卫生组织也向医疗界倡导,在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中,能用窄谱抗生素的,就不要轻易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在治疗复杂性混合感染中疗效显著,但在多数情况下,感染性疾病都是由单一的

5.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篇五

 摘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

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验,可以为中国所借鉴。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主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即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素质。

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在发达国家得到长足发展。尽管各个国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验

6.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篇六

国外的社会改革,领导人都是尽力减轻公民负担、讨好选民,这样才能赢得选票。现代政府不是朝廷,现代政府第一位的任务是提供公共服务。而中国的医改、教改、税改等重大改革,无不大大加重了公民的负担。即便如此,中国选民一致认为XXX是一位好总理。有人认为这是善良,有人认为这是愚昧,我不知道。

下文转载一些国外的医疗制度介绍,包括英美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巴西这样的不发达的人口大国。

一、加拿大全民免费医保制度一瞥

加拿大的全民免费医疗保健体制,可谓世界上最好的医疗保健体制之一。加入医疗保险后的公民和永久居民持“健康卡”(一张带有照片的医疗磁卡),看病、诊疗、化验、透视、手术、住院都可享受免费服务。

加拿大联邦政府1984年颁布了“加拿大卫生法案”,首次从法律上对医疗保健制度的内容、功能以及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权利,作出了明确的定义。

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医疗保健的立法、政策制订和监督以及提供宏观性指导,而医疗保健的日常服务则由各省自行负责,费用则由联邦和各省分担,联邦政府每年从国家税收中直接向各省划拨部分经费,主要用于医院的基本支出。

更重要的是,法案制订了加全民医疗的5大指导性原则。除了全民享有、方便享有之外,还包括服务广泛的原则,即涵盖常规医疗服务、急救、公共卫生、怀孕、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染病、精神疾病、死亡等;不分界域的原则,即健康卡可在加拿大全国使用;公家管理,即联邦政府负责拨款,监督各地方的服务,务求维持全国有统一的标准。无论哪一个省,若违反以上5项原则中的任何一条,都将受到联邦政府削减拨款的惩罚。

在受保范围、受保人资格和手续等方面,加拿大各省医疗保险的范围略有差异。在有些省加入医疗健康计划完全免费,有些则要交一定的保费,费用多少视申请人(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经济困难可申请保费补助。尽管具体规定略有差别,各省医疗保健制度保障每个公民都能享受最基本的医疗保险,包括看医生、住院、化验检查等服务。不受保的项目包括单人房或双人房等高于普通病房的医院服务费、电话费、私人护理费、出院时带回家的处方药物、整容外科、针灸、心理试验、非正统的医疗服务以及牙科服务等。

为解决老年人、困难家庭、申领救济金者等的用药问题,各省还专门设立了各自的“药物保险计划”。此外,加政府还鼓励各公司或机构以集体福利的形式参加医药保险制度。对于免费的全民医疗保险所不能涵盖的医疗服务,加拿大人则需选择非政府提供的医疗健康保险。

加拿大的全民医疗保健,作为最主要的一项社会福利,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一体制也并非完美无缺。90年代以来,一些体制性的弊端也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医疗开支暴涨,各省的医疗支出平均每年以10%甚至更高的速度递增;供需矛盾突出,加拿大人看病排队等待时间之长令人震惊,病人怨声载道,甚至还把政府告上了法庭;医疗设备落后,一些医院的X光机、核磁共振设备等还停留在一二十年前的水平。

究其原因,首先是政府管理不善,漏洞太多,资源浪费严重。举例来说,因为是公费,很多人动不动就看急诊,要求住院(提供伙食),并迟迟不出院。其次是人口老化,医疗保健需求增加,目前6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费用已经占到了加医疗总开支的一半左右。再就是药品价格太高。据统计,过去20多年来,加药品价格上涨了十几倍,医疗开支中药品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医生的费用。新华社记者赵青据新华社渥太华8月16日电

一点补充: 加拿大的医疗保险

加拿大有世界上一流的医疗设施与服务。每个公民都享受免费医疗保险。每52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医生。政府每年在健康保健上的开支为520亿加元,人均享受1800加元医疗津贴。

加拿大的每一省都有由纳税人资助的健康保险计划,提供廉价而高素质的保健服务。获得保健计划保障后,你将会获得一张有识别号码的省保健卡。如果你搬到另一个省,必须重新登记。如果你的地址、家庭人数或婚姻有改变,必须通知保健计划当局,因变化可能影响你的保障。保健计划包括各项医疗服务、诊金及住院费,但下列都除外:为就业或买保险目的而进行的身体检查:电话咨询、整容手术、义肢、针炙、例行牙科治理。

除了西医外,加拿大还有上千名中医及针炙医师,也有受西方医疗训练的医生和治疗师,以另类疗法和针炙治病。

如果需要看医生的话,需要先打电话预约,预约时应说出你的姓名、电话和症状。如果你不能依时赴约,应取消或改时间,否则会收取费用。每次去看医生都要携带你的保健卡。在大规模的诊所,如果你提出要求的话,通常都会有能讲中文的人帮忙。父母可以陪同子女进入诊症室,成年人却须独自进入诊症室,除非他们需要翻译帮助。

二、巴西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拥有约1.8亿人口的南美大国巴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服务,巴西建立了“统一医疗体系”,实行以全民免费医疗为主、个人医疗保险为辅的医疗制度。这种制度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巴西颁布的新宪法中决定建立“统一医疗体系”,以改变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不平等状况。新宪法规定,健康是所有公民的权利和国家的责任,不论种族、宗教信仰和社会经济状况如何,每一个巴西公民都有权利得到政府各级医疗机构的免费治疗。“统一医疗体系”由全国所有的公立卫生站、医院、大学医院、实验室、制药厂、血库、医疗科研机构,以及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聘用的私立医疗机构组成,由卫生部、州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统一领导。该体系规定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承担保障公民健康的责任,特别要加强市政府在医疗卫生管理方面的职能。同时,各级政府都建立有公民代表参加的医疗卫生委员会,参与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分区分级”是“统一医疗体系”实行的治疗原则。居民看病必须先到所在社区的卫生站,如医治不好,则根据病情分级转向设备和医生水平较高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实行“分区”原则的好处是便于医疗机构随时了解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及时防治传染病和流行病,控制病源,开展健康教育。“分级”的好处是可以合理配置人力和医疗设备,节约开支,避免患者不管病大病小都到大医院就诊。

患者第一次到卫生站看病需要办理医疗卡。每次看病需要预约,需要转院的由卫生站负责向上一级医院预约。在卫生站和医院挂号、看病、拿药、做各种化验、检查和手术完全免费,住院患者还免费享受一日三餐。

巴西十分重视疾病预防和妇幼保健,以降低发病率、提高人口的健康素质。卫生部制定了1岁至10岁儿童、11岁至19岁青少年和20岁以上成年人和60岁以上老年人需要打预防针的种类和剂量的日程表。新华社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每个卫生站都设有打预防针的专职人员。

为加强“统一医疗体系”的管理,卫生部1999年开始引进信息技术,建立市、地区、州和联邦四级计算机网络。患者原来的纸质医疗卡改换成名为“全国医疗卡”的磁卡。通过这套系统,卫生主管部门可以准确了解各地和各医院接诊的病人数量,药品的使用和需求,每个医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量,以便更合理地分配资金、采购药品和培训医务人员。该系统还便于对各地的资金使用进行审计,及时打击贪污舞弊行为。而且,这套信息系统还可以监控流行病,实现流行病通报自动化,便于确定流行病的发源地,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虽然人人都可以到公立医院免费看病、拿药,但是由于到公立医院看病要排长队,因此经济条件好的人都自掏腰包买私人医疗保险,到私立医院看病。巴西有2000多家经营医疗保险的公司,3700万人接受私人医疗保险服务。市场上有各种不同内容、价格的医疗保险,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新华社记者杨立民据新华社巴西利亚8月16日电

三、日本国民看病不难

在日本不存在看病难问题,除流浪者之外,很少有无钱治病、有病硬挺的现象,原因是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为全体国民提供了医疗保证。

根据有关规定,每一个日本国民和在日本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都要加入国民健康保险,交一定数额的保险费,领取国民健康保险证。有病到医院就医,交30%医疗费即可,剩下的70%由医院和居民所在的地方政府结算。

日本的医疗费包括3部分,一部分是患者看病时交付的费用,一部分是国民的健康保险费,一部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医疗补助。各地方政府在上一年医疗费总额中,减去政府的补助和患者交付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国民健康保险金,根据每家和每位居民的收入分摊,收入不同,交付的国民健康保险费不同;医疗费用总额不同,每人每年交付的保险费也不一样。记者有一位日本东京的朋友年收入在200万日元(1美元约合109日元)以上,每年要交国民健康保险费八九万日元。40岁以上的人还要交护理保险费。每年收入在33万日元以下者,免交70%。留学生没有收入,每年只交几千日元,留学生看病时交费30%,有的学校再报销其中的80%,所以留学生看病不怎么花钱。

日本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大多疾病缠身,近几年来,老人的医疗费每年都占全国医疗费的53%以上。根据《老人福利法》和《社会福利法》有关条款,有些老人看病只交10%的费用,所以患癌症等重病的老人,照样治得起。一位日本朋友的父亲已经患病成为植物人好几年,仍在医院住着,医疗费和护理费90%以上由国家支付。生活无助的老人根据规定治病可完全免费。

由于生活观念的变化和经济压力,日本年轻人不想要孩子,日本又出现了“少子化”现象。为鼓励大家生孩子,日本又设立国家补助,补贴每个家庭生孩子的费用。现在日本正在进行大选,各党又在小孩问题上拉选票,日本公明党就把小孩6岁之前享受“国费医疗”写进政权公约。新华社记者何德功据新华社东京8月17日电

四、管理式医疗缓解“美国病”

和美国经济制度一样,美国的医疗体制也是以高度市场化为主要特征,这在发达国家当中绝无仅有。这样一种体制带来了许多矛盾,例如一项民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美国人一方面痛骂本国医疗制度“糟透了”,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医生和医院赞不绝口。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素质一流的医护人员,病人在选择医疗服务方面拥有极大自由。但美国医疗体制缺陷也十分明显,素以高投入、低产出而闻名于世。无论是卫生总费用、人均医疗费用或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均为全世界最高。但衡量卫生事业产出的人均寿命等国民健康指标却不尽如人意。尽管美国推出了各种扶持弱势群体的医疗补助计划,但仍有多达15%的人被排除在医疗保险体制之外。整个医疗体制效率低、浪费大,公平性较差、分配不合理,这些问题多年来困扰美国社会。

由于没有全国性的医疗健康制度,美国大多数人看病都是通过雇主或自行购买医疗保险,生病后到医疗服务机构就医,而医疗费用则由医疗保险组织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在这一过程中,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以及对医疗服务的管理极大程度上左右着医疗体系的效率。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管理,这种体制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公平性欠缺。

为了减少和解决这些问题,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了管理式医疗这种新型的医疗保险计划,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管理式医疗计划中,由医疗保险组织为病人指定医生和医院。病人按规定程序找指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治病时,可享受优惠。医疗保险组织将对医生的行医过程进行复查,医生在做一些重大手术或为病人提供额外服务之前需要得到保险组织的批准。同时,每个病人每次看病的费用设有上限,病人获得的额外服务将从有限的额度中扣除。

从本质上说,管理型医疗是一种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费管理为一体的医疗模式,特点是保险组织直接参与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在美国这种由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险组织和医疗保险参加者组成的医疗体系中,管理型医疗发挥了一定的协调作用。

从尼克松执政时代起,管理式医疗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美国50个州当中,至少有25个州的半数以上人口都成为管理式医疗公司的客户,而在其中的16个州,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70%。在目前不领取国家医疗补助的美国人当中,大约有四分之三(1.25亿人)已经加入了各种管理式医疗计划。新华社记者杨晴川据新华社华盛顿8月16日电

五、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初探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拥有相对发达和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德国现行医疗保险体制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即一定收入以下的人有强制性义务,在359个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中选择一家参加保险;而收入超过该标准的人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法定医疗保险或私人医疗保险。德国几乎所有国民都被接纳到医疗保险体系中,其中约90%参加了法定保险,约8%参加私人保险。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心原则是团结互助、社会共济。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者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各付一半,按照一定百分比从工资中扣除。缴费基数设有封顶线和保底线,即超过封顶线的部分不再征缴,工资收入在保底线以下的可免除缴费义务。政府每年根据情况对封顶线和保底线的标准进行调整。保险费取决于投保人的经济收入,收入多者多缴,少者少缴,无收入者不缴,但投保人享受的医疗服务没有不同。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体系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患者就医方便。投保人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均可就近就医,享受到基本同质的医疗服务;其次,投保人拥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在300多家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之间选择最满意的保险服务;第三,医疗保险服务范围全面。德国法定医疗保险几乎支付全部的治疗费用,对大病和慢性病除医药治疗外还包括其他康复性手段的费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德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德国医疗保险体系也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收缴保险费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即入不敷出的矛盾日趋尖锐;其次,德国医疗保险体系完全在国家监控之下运转,内部竞争不足,存在大量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问题。德国是世界上医疗费用支出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解决医疗开支迅速增长的问题,德国政府就被迫一再提高医疗保险费缴费比例。在过去30年中,法定医疗保险的缴费占工资比例已经从平均8%增加到14%以上。而这等于变相增加工资附加成本,反过来又对就业市场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有鉴于此,德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对医疗保险体系的主要支柱——法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医改的原则是在继续坚持团结互助、社会共济的基础之上,增强国民对医疗健康的“自我责任”:一方面鼓励投保人积极参与疾病预防和及早诊治计划,一方面要求投保人个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

德国医疗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开源节流,增加医疗保险收入,减少支出。其主要做法一是将原来的基本免费医疗改为收取部分费用。如原来的免费就诊改为每季度收费10欧元,住院治疗时病人要交纳10%的住院费用,但最高不超过300欧元;二是取消一些不应由医疗保险支付的项目,如丧葬费、假牙费、部分眼镜费等;三是成立联邦药品质量与经济性检验中心,从疗效和价格的角度对药品进行检验,向医生提供有效药物清单。其次是改革医疗保险体制结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透明度,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目前,德国医疗保险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医疗保险支出不断增长的势头终于得到遏制,找医生看病的人数明显减少,请病假的情况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此外,投保人从结构改革中开始获益。各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意识增强,纷纷推出向投保人让利的“折扣方案”。

德国卫生部长施米特认为,实践证明,个人承担少量就诊费的做法是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控制手段。这么做既有教育意义,对个人也不会造成过重的负担,同时有利于促进国民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些补充:德国医疗保险

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虽然具体实施措施各有不同,但整个医疗保险体系是一致的,仅以德国为例,医疗保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医疗保险,另一种是商业医疗保险。

德国政府规定,月收入低于5700马克(合24909元人民币)的德国公民必须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月收入高于5700马克的德国公民可自由选择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还是商业保险。

德国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要比社会医疗保险的范围广,保险的内容包括门诊、住院、牙科、康复医疗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病种,保险的方式有全额医疗保险、费用型医疗保险等,投保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险种。

德国总共有8300万人口,1%左右的人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有52家商业医疗保险机构为人们提供商业医疗保险。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人,可以拿着保险单去看感冒、拔牙齿,享受最好的医疗待遇。在德国,98%以上的人都参加了社会和商业医疗保险。

为了确保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商业利益,政府规定,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可以根据物价上涨随时调整保费。

六、在英国看病:“等到花儿也谢了”

新华社记者曹丽君

在英国排队候诊的时间长到难以想象,甚至一些被确诊为癌症的患者也要等上一年多的时间才有机会接受治疗。看病排长队,不是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而是因为其“国家卫生服务体系”陈腐落后、亟待改革。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于1948年建立,英国所有的纳税人和在英国有居住权的人都可免费享受该体系的服务,其原则是“不论个人收入如何,只根据个人的不同需要,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免费的医疗服务”。

“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分为三个管理等级,第一层为社区基础医疗系统,第二层为社区全科诊所,第三层为城市综合性医院。社区诊所24小时提供最基本的保健服务,如有必要,医生将把患者转移到上一级医院。这样一种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度被英国人标榜为“西方最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然而,随着英国人口的增加和百姓健康要求的提高,完全依赖国家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逐渐不堪重负,弊端慢慢显现。1975年,该体系开支占到英国GDP的3.8%,1995年占到5.7%,2003年是7.7%。目前,“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中仅英格兰地区就有超过100万工作人员,年耗资500亿英镑以上。

在公有制之下,如此庞大的机构造成了“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内部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医护积极性严重低下。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之后,这个“完美”的体系居然成了英国政府最大的心病。老百姓不想提及的话题是:社区医生只会开“老三样”——阿司匹林、抗生素和止痛片;看急诊至少要等上4个小时;做手术最多要等上一年半。

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执政时,向医疗领域导入了市场机制,发展了一些私立医院,主要提供专科医疗服务,具有较好的医疗设施、技术和环境,但收费昂贵。比如,私立医院对普通分娩手术分娩收费3000英镑左右,而“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医院则完全免费。因此,英国社会目前形成了“有钱人去私立医院看病,穷人到免费医院排队”的局面。

面对这种局面,布莱尔政府2000年7月发布了“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改革5年计划,承诺将该体系改造成为以病人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真正有效率的21世纪医疗服务,要“再次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政府一方面增加投资,计划到2008年之前,将该系统投资每年递增10%。另一方面,进行了机构改革,增加快速就诊中心,缩短就诊时间。

5年过去了,这些改革措施仍然没有解决“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矛盾。目前,还有80万患者等候治疗,候诊时间至少为半年。

英国政府又建议向该体系引入市场机制,依据治疗患者的数量向医院拨款,建立激励机制。然而,这种新政策也引起了立法者和业内人士的质疑。

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果英国不解决“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资金筹集分配和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矛盾还是很难缓解。

七、新加坡不断完善医疗保健体系

新华社记者张永兴

新加坡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前列。多年来,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卫生领域的投入,也实施了一套由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三部分组成的较为科学的医疗保健体系。而随着国家医疗市场形势的演变,政府也开始不断完善这一体系。

新加坡的保健储蓄、健保双全和增值健保双全计划是帮助公积金(CPF)存户和他们的家属支付住院费的。其中,保健储蓄是一项带强制性的全国储蓄计划,帮助个人储蓄,以用于支付住院费用。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包括个体业主,都需要按法律要求,将每月工资收入的6%-8%存入保健储蓄,直至退休,有利息,免交个人所得税;健保双全计划也被称为大病保险计划,是一项低保费医药保险计划,目的是帮助公积金存户支付顽疾或重病所带来住院费和指定医药费。每年的保费介于12新元(约1.65新元兑换1美元)至249新元不等,可用保健储蓄支付,最高受保年龄是75岁。增值健保双全计划是为那些希望得到比健保双全计划更多保障的存户而设立的,可用来承担部分住院费。保费介于36新元至1200新元,可用保健储蓄支付。保健基金是保健储蓄计划的补充,建立于1993年,是由政府设立的捐赠基金。根据财政收入和国家经济状况,政府每年拨1-2亿新元,主要资助保健储蓄仍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国民。

新加坡的医疗收费由国家定价,分A、B1、B2、C四个等级。政府对A、B1、B2、C的津贴率分别为0%、20%、65%和89%。住院费超过500新元(C级)至1000元(B2级),方可启动保健储蓄。

实施于1990年的健保双全计划属于社会保险性质,采用自愿参加原则,按照付钱和共付比例制,对投保者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给予偿付。目前,已有超过50%的新加坡人加入了这一计划。

面对不断高涨的医疗费用,新加坡政府已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通过增加健保双全计划的月保费等方式来减少病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

其具体做法是:

一、增加保额。重病患者每年可要求偿付的上限从原来的3万新元增加到5万新元,终生可要求偿付的上限也从原来的12万新元增至20万新元。

二、增加保费。随着可要求偿付上限的提高,保费和自付额也增加。按年龄层来计算,保费增加从每个月1.50新元(30岁以下)到11.25新元(74至75岁)不等,平均为10新元左右。70岁以上新加坡人可享有保费折扣,每投保10年可获得10%的折扣,折扣上限是40%。

三、增加自付额。自付额是指投保人在要求赔偿前所必须自行承担的费用。经调整后,自付额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500新元。不过,自付额在每一个保险年度里只须缴付一次。

四、减少共同保险费。病人和健保双全共同承担的保险费减少,从而使病人能获得更多的医药赔偿费,减少医药费的支出。

此外,从今年10月份起,新加坡的增值健保双全计划将交由职总英康保险合作社负责。增值健保双全计划的A计划和B计划,也将更名为康保双全MA计划和MB计划。在新计划下,增值计划的35万个投保人可在支付较少保费的同时,享有更多的赔偿。也就是说,投保者的终身索偿额将提高近一倍,多项手术与住院的索偿上限也相应提高。康保双全MA和MB计划的一项特点是,住不同级别病房的病人,其所须支付的自付额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强,新加坡还计划提高健保双全计划投保者的年龄上限。

作者: 戎马书生 发布日期: 2005-8-19

总结:发达国家的五种医疗保险模式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国家医疗服务模式(英国)英国政府强调广泛平等地享受医疗服务。英国政府主要通过税收资助全国性医疗服务。国家医疗预算按全国各地的人口需要进行分配,从而保证每个人平等享受国家医疗服务。在英国,人们可以方便、迅速地受到初级医疗护理,但诸如髋关节手术等成本效益较低的医疗项目则供应不足,因此不得不根据病人等待时间的长短加以分配。

●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加拿大)加拿大实施全国健康保险制度(NHI),保证每个公民都享受免费医疗服务(牙医与门诊病人用药不包括在内)。NHI由联邦和省政府共同资助,由省政府设立并管理。省政府设立的医疗保险制度必须符合联邦政府制订的标准:医疗保险必须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可随人们职业或住址变化而转移、并“涵盖所有必需的医疗服务项目”。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德国)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强调社会的团结与平等,并通过强制性保险制度分散医疗风险。收入在一定水平以下(1996年为45000美元)的人必须在疾病基金中登记注册。全国规定了统一的疾病基金最低福利标准,因此病人只需支付很少的分摊成本。患者有权自由挑选医生。国家对保险金在工资中的数额有统一规定。

●社会医疗保险与私人医疗保险相结合的模式(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人们普遍享受的仅仅是公立医院提供的“适当”形式的入院治疗与门诊治疗。患者无自由选择医生的权利。如果患者需要进行非急需的手术,必须在公立医院中等待较长时间。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于联邦与地方政府的税收以及由工资税扶持的强制性医疗保险(NHI)。一般的普通医疗服务由私人医生提供,私人医疗服务也包括在NHI当中,且NHI也规定了薪酬数额。澳政府鼓励高收入者享受超出“适当”医疗服务项目的私人医疗保险,患者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公立或私立医院就诊,还可以享受更高水平的设施与医疗服务,但必须支付额外费用。

●私人医疗保险模式(美国)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强调的是个人自由与个人选择,而不注重整体的公平性。美国依赖私人医疗保险来支持整个医疗保险体制。为避免人们作出不利的选择,美国绝大多数私人医疗保险都是就业倾向型的。因此,那些年老、失业以及穷困的人完全享受不到医疗保险。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并设立了老年保健医疗来资助老年人,还设立了医疗补助制度来资助穷人。

近距离透视国外医疗保险

来源:人民日报

瑞典:不管你是襁褓中的婴儿,还是年届古稀的老人,都平等地享有免费医疗的福利。医院则强调医务人员创造性的工作,但每位医生一天医治的病人数却是固定的,决不多加号。

北欧国家瑞典是著名的高福利、高税收国家。每位瑞典公民和拥有瑞典长期居留权的人,均可享受这些待遇,包括领取三种津贴:医疗费津贴、病假津贴和双亲津贴。这保证了全民福利制度的实施。每个人第一次就医时都会得到一张全国通用的就医卡,上面标明你历次的就医费用。治疗费、住院费,甚至包括特殊情况往返医院或诊所的路费等则享受全免。如果你因病不能正常工作,还可享受病假津贴,用于弥补患者因病而减少的收入损失,相当于正常收入的80%。孕妇产前可领取50天的妊娠津贴,产后领取12个月的双亲津贴。

在这里,生病了你不仅不需为费用担心,而且也不用担心医院里会有特殊的气氛让人紧张。除了就医环境充满人情味外,这里的服务人员,从护士到医生,总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不厌其烦地向你解释你需要何种诊疗,让你有全面的了解和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过在瑞典看病一定要有耐心。每次看病都要预约,如果你直接上门,除非急诊,经常会看不成病不得不回去。因为每位医生一天医治的病人数是固定的,决不多加号,这是他们的权利。

德国:医疗费用太贵,而且统一制定的价格使得医药界实际上缺乏竞争,今年,整个医疗保险系统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医疗改革亟待进行。

前年11月下旬,德国揭出一桩医药界罕见的诈骗医疗保险费案件,约有2000多个牙科医生卷进了这件丑闻,诈骗金额达到一亿欧元。一家制作义齿(即假牙)的公司诱使牙医将制作各类义齿的合同交给该公司,该公司又将合同转交中国深圳的一家公司。待义齿做好后,该公司却慌称是德国产品,按德国的价格向医疗保险公司报销。由于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与德国产品差价甚巨,诈骗的金额十分可观,这笔钱被该公司和参与其事的牙医瓜分。

这件丑闻反映出来一个事实,即德国的医疗费用太贵,而且统一制定的价格使得医药界实际上缺乏竞争。德国医疗费用高昂是个经年历久的问题,参加医疗保险的公众缴纳的保险费越来越高。到了今年,整个医疗保险系统终于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法定医疗保险机构亏空25亿欧元。如果再提高保险费,公众难以承受。德国的医疗改革出路何在?正如《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就义齿案发表的一篇评论指出的那样,应该在医疗保险机构中引入竞争和个人责任机制。

美国:因为改善治疗环境能达到让患者放松、让医务人员有干劲儿、让医院省钱的三赢格局,医院“美容风”正在各医院间流行。

近几年,美国许多医院在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还格外重视改善硬件设施的视觉形象。不少医院对老建筑进行重新装修,对新建筑设计阶段就加入了“人情化”的内容。

专家分析说,令人舒心的氛围可以收到三种明显的效果。

第一、可以减轻病人压力,有益于治疗。美国底特律市的巴巴拉?安娜?卡玛诺斯癌症研究所两年前进行了装修,墙壁涂成了暖人的色调,灯光变得温和而不直射,病房走廊加宽,房门加大,还有伸拉式沙发供探病者使用。该研究所以住院病人为对象,对装修前后进行了数据统计对比。结果发现,贫血病患者服用止痛药的降低了45%;前列腺癌患者的医疗费用下降了23.5%。

第二,可以降低费用、节约成本。以密歇根州的布罗森卫公理医院为例,该医院两年前盖了一座容纳348个床位的新建筑,所有的病房一律是单人病房。该院的医生马克?麻贝说,“在没有另一个病人或家庭成员在场的情况下,我可以和病人谈许多事。我们可以详细地讨论病史,甚至有关生死的话题,这对治疗十分有利。”

第三,可以提高效率,让医生、护士工作起来更有干劲儿。

日本:全民保险制度为为日本国民的医疗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近年来老龄化问题和日本经济的持续不景气,使医疗保险制度步履维艰。

日本从1961年起实行全民保险制度,所有国民都必须加入某种形式的医疗保险。保险制度可分成三类,第一类保险针对企业或团体的职工,包括政府管理的生命保险,互助组织成立的健康组合保险,船员保险和公务员共济保险等。第二类针对个体经营者、农民和退职人员,统称国民健康保险。参加这类保险的都是低收入阶层和中老年人,也包括在日居住的外国人。第三类是老龄保险,针对70岁及以上老人或过65岁但卧病在床的老人。

加入保险者按月交纳保险金(一般为工资的8%),本人或亲属看病时只需付一定比例的医疗费(一般为20%),其余部份由政府或企业承担。

近年来医疗保险制度遭遇到越来越严重的资金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急速老龄化。老龄化问题导致医疗费剧增,而日本经济却持续不景气,两者的剪刀差更使医疗保险制度步履维艰,老龄医疗保险制度也因此一再更改。

日本医疗保险的资金主要来自投保企业和个人交纳的医疗保险及国家财政补贴。但是政府管理的健康保险已经连续8年赤字。为改变这种状况,日本政府今年提出了“医疗制度改革大纲”,主要内容是增加患者负担的医疗费。

澳大利亚:医疗安全与质量委员会对全国范围内的医疗安全与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并用每年一期的《全国用药安全报告》唤醒政府对用药安全的重视。

医疗安全与质量委员会是个成立刚刚两年多的特殊机构。巴洛特会长在谈到它的职能时说:“医疗安全与质量委员会的职能就是保护患者的权益,监督医院和医生履行职责,把这种事关患者生命财产的意外降到最低点。”

医疗安全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家庭用药安全问题;一种是临床治疗安全问题。

医疗安全与质量委员会建立了用药安全监督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采取行动,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保证用药安全。同时,委员会广泛开展对患者进行有关药物和疾病知识的教育,还专门为患者准备了一份用药指南。委员会把临床治疗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目前正在某些医院实施“实情曝光”计划,当医疗方案不当或失误,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医疗事故时,医生必须将实情公开,做到医生与患者,或患者家属之间广泛交流。

自2001年起,委员会每年还发表一期《全国用药安全报告》,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摆到政府面前。大量事实唤醒了政府对用药安全的重视。

7.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篇七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理财业务开始于1995年, 在2003年以后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 尽管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潜力巨大, 但由于种种因素, 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第一, 金融法制、法规的限制较多, 导致个人理财业务只能在较低的层面进行操作;

第二, 个人理财设计方案的理念不够科学, 理财目标短期化、理财方案大众化、理财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较为普遍;

第三,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较匮乏;

第四, 银行的服务技术和设施较落后;

第五, 现行业绩考核方式不合理, 存款指标的完成情况几乎成为零售银行业绩考核的唯一标准;

第六, 现有银行的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至今没有体现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分工与协作, 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往往实行统一经营, 而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在需要的资源配置、管理成本和风险暴露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第七, 银行的市场营销能力较弱。就营销技巧而言, 银行对客户经理普遍缺乏营销技巧和专业理财的培训;就营销方式而言, 由于零售业务产品分别属于不同部门, 不同部门对各自管理的个人金融产品分散营销, 缺乏整合, 不仅增加了营销成本, 还影响营销效果;就营销渠道而言, 国内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营销渠道仍是环境建设并不理想的营业网点。

二、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成功经验

1.注重对客户需求与消费心理的研究

个人金融业务的服务对象, 是众多有着不同需要、不同心理、不同背景的个人客户。要想实现对客户最佳的服务,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客户的需要和消费心理, 以及在这种需要和心理背后存在的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各种变量因素。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按需服务。如花旗银行为了解客户的金融消费需求与消费心理, 专门组织开展“顾客活动周期 (CAC) ”模式研究, 内容包括顾客购买银行产品前、中、后的全部过程和活动, 从中发现顾客追求他们想要的结果所经历的几个关键阶段, 并对每个阶段的增值机会进行科学评估。再如日本朝日银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客户服务, 专门针对客户一生的不同阶段, 由于其生活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需求进行研究, 并针对不同年龄阶层、不同生活需求开发出相应的金融产品, 使客户一生中的每个阶段都能得到朝日银行提供的不同的金融服务。这不仅大大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容, 而且有效地提升了服务质量, 使该行的个人金融业务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2.提供多渠道全能型的服务

西方发达国家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形成了集银行、证券、保险和投资银行业务与一体化的多元发展战略, 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就渠道而言, 主要通过电子渠道、电话渠道和物理渠道与客户接触。巴黎银行是多渠道零售银行业务的典型代表。在实施多渠道策略之前, 巴黎银行虽然已存在网上银行、ATM、柜台服务及电话银行等多种业务形式, 但由于这些形式彼此间孤立, 并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为此, 巴黎银行制定了五年规划, 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是发展所有项目的新技术, 重新定义所有的工作站和装置, 包括多媒体平台等, 巴黎银行于2001年6月完成了这一步。第二步从2001到2002年, 这个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实施和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概念, 使银行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客户关系以及支持平台, 提高每个客户为银行带来的收益, 这不仅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多媒体的方式进行, 还需要重新打造所有的数据库, 搜集更多多渠道的相关战略信息。第三步是从2002年到2003年, 这个时期处于多渠道建设的关键阶段, 重点是重新设计、打造银行的业务流程,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案, 使多渠道银行业务能够快速实现, 以便使每个客户都能为银行创造价值。

3.注重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管理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基础, 客户管理首先要建立在市场细分和定位的基础上。因此, 细分市场、差别服务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基本思路, 也是国外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手段之一。细分市场的标准主要有地理位置、客户的收入高低、客户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年龄层和生活方式等。就具体的客户关系管理而言, 美国花旗银行的做法尤为突出。该行自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特别是网上银行服务后, 便要求客户提供所有相关信息, 包括个人的基本情况、所有账户及其历史与当日交易情况、信用风险及担保情况等, 然后输入电脑, 建立一个能不断更新的客户主控文档。通过这个文档, 该行所有的网点都能及时掌握客户的历史状况和最新动态, 然后再根据客户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为长期稳固地与客户保持连续性关系, 该行还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展开各种公关活动, 甚至连高层管理人员也经常拜访客户, 为客户举办招待酒会、宴会, 邀请一些大客户周末去郊区活动与休闲等。有客户说:“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像花旗那样对客户如此献殷勤!”现在, 在美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是花旗的客户。

此外, 在国外基于信息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 也得到了普遍应用, 金融机构借助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和深度分析,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理财服务。

4.重视理财顾问作用的发挥

当顾客筹划财富管理策略时, 需要一个精通财务、财政和家庭背景的伙伴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引。这个独特的角色便是“个人理财顾问”。在美国, 绝大部分理财顾问都有CFP (CertifiedFinancial Planner) 或 CFA (CharteredFinancial Analyst) 证书或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理财顾问根据每个客户的财务状况及风险偏好, 遵循个人财务策划执业操作规范流程, 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及收益目标, 并根据最新市场动态, 及时修正投资方案, 以达到最大投资效益。

除了以上四点之外, 国外在先进的自助服务系统及理财软件的运用以及对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防范方面也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三、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1.加快创新步伐

在现行金融分业管理体制下, 国内银行业可以用“分业经营、混业咨询;分业管理、混业合作”的思路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拓展与创新, 实现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的转变。除银行业务向多元化的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发展, 向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个人理财产品外, 还应通过与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 为客户提供更具综合性的理财服务。

2.做好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 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 银行业应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 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新的服务产品。国内商业银行在服务好优质客户的同时, 不能忽视中低层次的客户, 他们虽然对银行的贡献度不及前者, 但其数量众多, 集合效益明显。又由于在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阶段中, 客户对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 银行客户经理应通过建立客户档案, 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 从而实现对客户市场的细分, 针对客户的不同特点, 提供差异化的理财服务。

3.加大技术投入,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系统

一方面,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应在现有的网上银行的基础上, 拓宽服务范围, 增加金融品种, 整合证券、基金、外汇、国债、保险以及个人综合授信等个人理财业务, 构建全能的理财业务平台。另一方面, 尽快建立包括客户信息模型、客户分析模型、理财工作平台、理财方案模型等功能的系统。

4.加强分销渠道建设

建立以营业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为依托的互动界面, 满足客户多种选择的需要, 成为银行分销渠道发展的主要趋势。当前, 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特点是营业网点较多而电子银行、客户经理两大渠道还处在起步阶段, 这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距是较为明显的。为此分销渠道的建设策略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 重新定位营业网点的服务功能, 实现营业网点从整齐划一的业务办理场所向财富中心的转变;第二, 要加大投入, 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服务渠道, 拓展ATM、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自助服务功能;第三, 全面改进培训和考核体制, 打造一支优秀的个人客户经理队伍。

5.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

在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上, 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客户意识、营销意识和风险意识, 拥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化个人客户经理队伍。个人客户的需求多样化和复杂性决定了个人客户经理应该按照金融工程师的要求来进行培训和考核。具体而言, 目前商业银行应该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 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 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 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 懂得营销技巧, 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 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理财服务。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 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金融理财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 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 以规范中国金融理财业的发展, 全面提升理财师的服务素质。

6.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防范

金融理财风险防范必须具备系统性。首先, 理财业务风险应当纳入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其次, 应加强业务管理, 制定一系列理财业务的管理规定和岗位合规手册, 规范理财业务服务方式和内容;第三, 应建立科学的产品研发、定价和监控机制, 研究新产品潜在的风险和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 实施跟踪和定期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牟建华, 胡亚林.构造个人理财业务新体系.农村金融研究, 2006, (3) .

[2]涂永红, 李伟, 刘新安.美国个人理财方案设计对我国的启示.南方金融, 2005, (5) .

8.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篇八

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强调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但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就业存在明显的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人口总量大、农村转移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的特点,可以说就业形势很严峻。面对经济增长下滑的新常态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如何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及我国扩大就业的战略,应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主动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就业政策经验,从而解决好本国的就业问题。

二、主要发达国家扩大就业的政策

(一)美国新泽西州的扩大就业政策

作为美国主要发达城市之一的新泽西州,其扩大就业的政策经验为:扩大劳动力需求的财政政策,采取新岗位税收抵免。新泽西州于1977年引入了新岗位税收抵免(New Jobs Tax Credit),预计实施两年,该方案主要是对私营企业提供就业补贴。任何私营企业的雇主都可享受新就业岗位税收抵免。雇主可以按下列两种方式之一进行公司(或个人)所得税税额的抵免。一种是对本年超过上年总工资105%的超额部分,按50%进行抵免;另一种是根据州失业保险金交款超过上年102%的部分,按50%进行抵免。二者选取数额最低者。抵免数额不能超过企业年应纳税总额。如果企业在当年没有税额,则抵免额可以向前三年或以后七年进行结转。抵免的最高限额应小于州失业保险交款工资的25%或100000美元。通过对就业进行补贴,可使企业生产从资本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新岗位税收抵免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

设立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新泽西州于1998年提出统一的就业服务机构模式并颁布《劳动力投资法》以解决当时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个模式后被推广为“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它不仅是新泽西州就业政策执行的基础,还是新泽西州就业、失业以及培训等整个流程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它的主要职责是将失业保险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合并到职业介绍中心,分别在高校或社区等场所设立,让学生和社区内的劳动者都能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任何不同类别的劳动者均可以在就业服务中心进行发布求职信息、失业救助申请、职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甚至就业岗位的寻找等,就业服务中心的宗旨就是为求职者和用人机构提供方便和高效的服务。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性作用并使其效率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是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要素。新泽西州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并实行全国联网,主要有新泽西州就业银行(NJB)和新泽西州人才信息库(NTB)、新泽西州职业信息网(NCINET)和学习介绍信息库(NLX)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使得就业效率得到提高,同时方便了政府、企业和不同类别求职者在不同领域的经济活动。系统内各要素实行自主配合,比如在NTB发布的求职信息和NJB提供的岗位信息自动匹配;NCINET时时为求职者解读政策,为企业预测就业趋势,为政府提供相应资料;NLX负责对劳动者、雇主等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为解决就业提供帮助。

(二)瑞典哥德堡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瑞典在世界上以福利著称,哥德堡政府为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采取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保障劳动者就业的合法权益,其中最为成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借鉴。[2]其内容包括:第一,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政策;第二,求职者可以通过实习接受职业指导、增加职业经验;第三,对失业者和失业风险较大的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三)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失业保险政策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并执行就业政策。就业管理委员会由劳动部门牵头制定就业政策和计划,其下属的就业署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失业保险政策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规范性。管理就业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决策《失业保险体系和就业促进法》,使政策与法律有效链接,从而消除了就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四)日本大阪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政策

近年来,日本大阪政府积极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实现了非农化又实现了城镇化。其主要做法是:第一,推动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近地就业;第二,通过工业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第三,发展第三产业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典型发展中国家扩大就业的政策

(一)菲律宾的劳务输出政策

菲律宾在世界上以海员劳务输出和菲佣输出而闻名。菲律宾的劳务输出政策成功之处包括以下几点。

政府上下级都对劳务输出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国家层面上,国家成立专门部门为劳动者介绍海外工作;从地方层面上,各级政府负责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劳动者自我权益保障的能力,加强海外劳动者在海外就业的能力。

在财政上支持劳务输出,在政策上实施健全的社会保障政策。一方面,设立紧急遣返基金、海外移民工人贷款担保基金、法律授助基会,国会移民工人奖学会等海外工人基金,最初总规模为5亿比索。同时,从1998年开始菲律宾政府规定海外劳工免交个人所得税,另一方面,健全的各种社会保险保障了海外外出人员的基本生活,加强对劳务的社会服务保障工作等。

全方位对海外劳工进行保护。在国内,菲律宾外交部设立移民工人事务法律助理,由总统任命,负责提供所有的法律援助服务;POEA具体负责海外劳工管理的有关事宜;在国外,菲律宾驻国外各使馆同样对海外输出人员进行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保护;海外工人福利署(OWWA)给予菲律宾移民工人及其家属力所能及的帮助,负责与代理或雇主联系。

(二)印度的扩大就业政策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与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就业问题有共同点,可以借鉴印度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来解决就业问题。

优先发展服务业政策。1991年实施经济改革后,印度在软件和相关服务贸易的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新兴的以软件为代表的服务业在扩大就业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软件行业发展的劳动者不仅实现了就业率的上升,同时还把产品作出口,实现了金币攻击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软件业的年增长率高达50%以上,带动经济增长率上升到年均6.3%,就业率上升3.7%。

重点扶持特殊行业和特殊人群的就业政策。提升特殊人群就业服务水平,建设无障碍环境。向企业征收特殊人群特殊行业就业保障金。2003年7月,印度政府宣布实施“第一批就业”计划,对用于特殊行业特殊人群如无工作经验的青年劳动者就业的保障金,纳入印度政府的财政预算,专用于特殊人群特殊行业职业培训及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帮助。

四、国外扩大就业的政策借鉴

(一)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主的就业政策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扩大就业的经验表明,通过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实现就业。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求职者是自由选择的劳动关系,并通过自由竞价的方式来决定,不存在人为干预与垄断行为,以此实现工资与预期劳动的交换。

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政策,保证了雇佣者与受雇者最大限度的盈利和收入。劳动力配置主要由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从美国就业促进政策可以看出,通过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运作,使得信息流通更加通畅,企业和个人可以充分运用市场信息来选择相应的经济活动;同时加强建立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可以使各项政策和数据信息直接受益到经济活动的双方;另外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保障和弥补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不足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积极推进非农就业政策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由于城镇化建设使得劳动力产生大量剩余。日本的经验表明,对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政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对成功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和政府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相结合,促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施开发政策,吸引外资发展民族工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在农村开展工业园区活动,引导农民改变择业观念,提高上岗机率。

(三)完善劳务输出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促进就业关系密切,正是不同阶段存在严重的就业问题,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快速建立与完善。因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经济恢复与振兴需要社会保障“稳定器”作为基础。总结国外劳务输出人员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从消极保证基本生活转向促进失业者求职;严格失业津贴给付制度;扩大失业保险对劳务输出人员的适用范围。因此,需解决就业问题进而扩大就业要加快完善劳务输出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同时加快在全国普遍推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步伐。

(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就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服务业新领域和新门路,重点开发社区家政服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扶持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借鉴日本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产业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落实职业发展政策

要高度重视劳动者基础教育,为将来的劳动者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对于已经入职的劳动者实行适宜的就业政策,妥善解决好不同类别求职者的就业难问题。同时要注重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发展,对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政策,以教育培训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其为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为弥补部分地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各地区高校和职业学院要加强联系,外聘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另外还要为不同求职者提供灵活高效的短期技术培训,使其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工作的转换。政府还需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者培训网络。

参考文献

[1]Raurieh X,Sorolla V.Growth,unemployment and public Capital[J].Spanish Economic Review,2010,(27):149-156.

[2]Abowd,Kramarz.The cost of Hiring and Seperations[J],Labor Economic,2009(10):190-194.

9.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篇九

1. 应建立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制度。

根据《教师法》的规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要求与普通高等教育执行的是同一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暂行) 》中也没有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作出特别的规定。这样, 我国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就没有专业素质能力和实际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在很多国家, 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任职的一般要求, 而且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作出了特殊规定, 特别强调实践技能。因此, 在《教师法》或《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等文件中, 应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作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的规定。

2. 我国教师虽然在拿到教师资格后有辅助的职称评定标准, 但美国是将资格认定设为最大最严格的门槛, 相较于我国更显完善。

另外, 教师资格的取得应建立延续性强的申请和考核过程。在美国, 首先需要通过标准化的读写能力测验, 才能进入教师教育程序, 然后还要通过教育知识和基本技能评定、教学能力评定, 全部达到国家或者各州的标准, 才能称为新任教师。[1]一年或两年后才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认定。整个评定过程被嵌入教师教育的过程中, 有利于评估者及时发现职前教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调整, 确保教师为职业生涯做好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准备。这种方式给我们的教师资格认定改革提供了参考。

3. 要通过明确高职“双师型”教师标准, 严把入口, 来促进职前培养, 提高双师素质。

首先, 国家要修订《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 适当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学历标准、师德品行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 不断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2012年, 国家为了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与有关部委联合印发六个文件, 其中《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和《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环境, 但没有对“双师型”教师标准做出明确规定, 只是办学水平评估标准中对“双师型”教师做了解释。其次, 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标准, 指导区域内高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目前, 湖北省教育厅正在制订湖北省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第三, 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法律政策和地方标准, 制订学院“双师型”教师标准要求和培养实施细则, 在严格把好“双师型”教师入口的同时, 加强已有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提高其双师素质。

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加强“双师”素质培养

1.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进人员, 包括各类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少部分来自企业的人员。

前者理论知识较扎实, 但缺少教学法的知识和经验, 更缺少企业实践经验。而从企业等单位来的人员有实践技能, 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但教学方法和能力较差, 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因此, 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培养, 是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新进教师的培训完全可以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2. 美国职业院校重视与工商企业界的密切联系, 企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还有专业组织和机构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都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2]

在促进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 我国尤其要重视职前教师的培养机制、职后教师的培训机制及职业院校的教师评价机制的建设, 这是职业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另外, 职业院校要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途径, 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定岗挂职, 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 更新知识结构, 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实践训练的形式要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阶段, 以促进职业教师专业工作能力的增强。美国通过职业学校教师网和教工会为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我国高职院校可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充分利用职教集团, 加深校企融合, 加强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3. 高职教师加强终身学习、培养培训非常必要。

首先, 要依法促培。通过修订《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有关教师培养培训条款, 突出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 强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责任, 让教师培养培训有法可依。其次, 要体系保培。完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 共建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其三, 要制度强培。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加强“双师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建设, 实行全员培训制度, 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 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高职教师培训制度, 推进湖北“千名教师下企业”工程, 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用制度强化培训。其四, 要研修自培。采取顶岗置换研修、项目合作研修、校本特色研修、远程培训研修、自主学习研修等多种形式, 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研修深度融合, 建设高职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促进高职教师自主研修, 使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职业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三、建立健全开放灵活的教师聘用机制

1.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聘任多以学术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水平, 而对不同专业、类型的教师特殊性于不顾, 聘任标准固定、单一, 这严重抑制了教师多方面才能的发挥。

很多国家的职业院校对某些特殊职业教师的聘任, 只要应聘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甚至不需要学历和职称限制。[3]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逐步开始采取类似的聘任规则:按需设岗, 以岗聘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 契约管理。即在遵循严格的聘任制度的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聘任标准, 以吸收更多优秀教师。

2. 应注重教师招聘中的程序性建设。

美国在教师聘用上特别重视招聘的程序, 认为程序的规范是聘请到优秀教师的保障。[4]借鉴国外的经验, 在考核录用上,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进行教师聘任也逐步成立考评小组, 以本院系专家为核心成员, 经过面试、试讲、审查科研与学历材料, 由考评小组投票, 将结果上报学校, 学校再核定录用。程序上虽然已日趋完善, 但过程中的公平、公开、公正还需更科学的监督机制。

3. 鼓励高职学院探索更加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持续创新的人事管理办法, 推动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

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不断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标准, 探索实施学校、学生、教师、社会和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 对其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等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作为高聘、续聘、解聘依据, 引导教师提高双师能力、倍增工作热情、潜心教书育人。

4. 应拓宽教师引入来源渠道。

一是从普通大学中选拔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和在职硕士、博士生;二是职业师范大学选拔毕业生、研究生;三是从社会与企业选拔有丰富职业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岗位技术能手。建议国家在各行业综合大学设立“职业教育研究生班”, 专门招收有到高职从教意愿的, 在企业工作2年以上的相关专业本科生。为高职培养教师, 以缓解当前高职“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矛盾。建议地方政府制订引入行业企业名师的政策, 吸引行业企业能人加入高职教师队伍。如湖北设立“楚天技能名师”, 政府拿钱给各职业院校引入技能名师,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完善相关制度, 使技能名师真正发挥作用。

5. 结合高职学院绩效工资改革实践, 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双师优先、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 完善教师聘用制度, 形成教师退出机制, 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动态局面。

完善高职学院人事政策, 支持鼓励高职学院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 增加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高职学院探索更加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持续创新的人事管理办法, 推动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

四、加强及完善高职师资结构

1. 应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

在发达国家,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占比较大, 同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学校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实训教师。[5]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在结构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主要表现为兼职教师比例过低, 理论课教师比例过大,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专任的实训教师。借鉴国外职业院校师资结构的经验, 应鼓励我国职业院校多聘用“实践型”的兼职教师。《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兼职教师是指受职业学校聘请, 兼职担任特定专业课或者实习指导课教学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教师占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应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中明确, 一般不超过30%。[6]一来可以节省教育经费投入, 有助于职业院校办学效益的提高;二来聘用大量的兼职教师, 能够解决技能型教师短缺的问题, 可以尽快把科研、生产实践的成功经验直接带入课堂, 缩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周期。另外, 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注重对知识的运用, 这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高职院校与企业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 不仅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也有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

2. 应同时加强对兼职教师聘用标准、程序、考核、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技能型教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前提, 而我国对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配备、比例等没有相应的规定, 是否配备、配备多少, 各高职院校的随意性很大。因此, 需制定相应的文件予以规范。

3. 高职学院不仅要定期聘用兼职教师, 还可以临时聘用部分兼职教师, 使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1以上。

建立兼职教师库, 实行定期与临时聘用相结合, 不断壮大兼职教师队伍, 不断增加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比重, 不断做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五、提高高职教师待遇, 稳固队伍

借鉴日本高职“双师型”教师待遇的高优厚, 不断夯实激励机制, 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 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稳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一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作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让教师享有民主参与学院管理的权利;二要建立健全符合高职“双师型”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其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保证“双师型”教师岗位工资高于其他教师;三要制订教师培训、科研立项、职务 (职称) 评审等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制度;四要将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与学术论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五要提高定期聘用的兼职教师待遇, 稳定一批兼职教师队伍, 打造好“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总之, 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增强教师队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和稳定力, 稳固高职教师队伍, 才能确保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摘要:教育发达的国家在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教师聘用机制、师资队伍结构、师资待遇等方面均有非常先进的经验。从这些经验中, 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建设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职师资建设,国外经验,启示,建议

参考文献

[1]戴丽敏, 袁德润.当代美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核心尺度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11 (11) :13-16.

[2]郭清芬.美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及启示[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09 (4) :6-8.

[3]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3) :65-67.

[4]侯健, 刘洪明.美国社区学院师资管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104-106.

[5]张晶, 张瑞, 孟庆国.韩国与日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 :156-158.157页.

上一篇:2022教育教学检查下一篇:歌颂祖国成立70周年主题优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