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

2024-08-15

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精选8篇)

1.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 篇一

常用的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本文对THS融合方法和PCA融合方法分别进行了融合实验,融合后图像上的.细部特征更加清晰,光谱信息更加丰富.但IHS方法扭曲了原始的光谱特性,产生了光谱退化现象,不利于影像的分类.PCA方法由于光谱信息的变化,使融合图像不能用于地物识别和反演工作,但是它可以改进目视判读的效果,提高分类制图的精度.

作 者:熊荣清 何湘春 作者单位:熊荣清(江西省地球物理勘察技术院,江西新余,338000)

何湘春(南昌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46)

刊 名:江西测绘英文刊名:JIANGXI CEHUI年,卷(期):2009“”(1)分类号:P2关键词:IHS PCA 图像融合

2.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 篇二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运用一定手段(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然后综合解决的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常用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教学,我在“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首先确定研究对象是电阻,之后选取长短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金属丝,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然后确定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导体的长度,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接着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大小,探究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最后将这些单一关系综合、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得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经过认真的分析,学生掌握了这一探究方法的精髓。在欧姆定律的实验教学中,我用这一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了怎样研究I、U、R之间的关系。

二、对比法(比较法)

“比较”即找出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可以很快认识新事物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比热容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装置,来判断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用同样的电热器加热,测出它们的温度升高相同值时所需通电时间不同,也就是吸收热量不同;同样的加热时间,它们升高的温度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但温度变化不同的物质的特性———比热容,使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顺利理解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我用同一支锡制牙膏壳,先做成盒状放入水中,牙膏壳漂浮于水面,然后把牙膏壳挤成一团放入水中,结果牙膏壳沉底,通过对比得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对比学习不但使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学习掌握起来十分容易,而且印象更加深刻,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三、类比法

类比是指在新事实与已知事物间具有相似的方面作比较。它能启发和开拓我们的思维,能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是提出科学假设和探索新理论的重要途径,它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对学生物理的学习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教材中用橡皮绕绳运动与月亮绕地球运动作类比引入引力;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将电压类比为水压来认识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很抽象,规律的总结也不容易理解,课本中用蚂蚁沿着电流爬行说“N极就在我的左边”,猴子用右手把螺线管夹在腋下,说“如果电流沿着我右臂所指的方向,N极就在我的前方”来类比……这样把晦涩难懂的理论具体化,学生被生动的图像和有趣的类比所吸引,学习物理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效果是明显的。

四、变抽象为具体和理想化法

变抽象为具体指分析概括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与熟悉的事物或知识联系起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含义。例如大气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压产生的现象来认识它。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电流时,对导体中有电流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小灯泡发光,发热)来确定是否有电流通过;在研究大气压的值时,用水银柱高所产生的压强来研究大气压;由小磁针N、S极指向偏转,可以知道磁场的存在、强弱和方向;通过扩散现象,可以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在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等等,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科学的理想化绝不是无根据的幻想,而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超现实的认识。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处于多种条件下,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并不是所有性质和条件都起同样重要的作用。我们为了能更加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性质才使用理想化这一分析问题的方式。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教师必然要忽略一些次要性质,因此在实验探究时,应该对一些理想化条件加以限制。例如在杠杆一节的教学中,为什么使用的杠杆是一根粗细均匀的直杆,用线把它的中心位置悬挂起来的目的又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确实验用的杠杆可以看作理想的轻质杠杆,杠杆只受到动力和阻力作用,这样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问题就简单化,很容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理想实验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对过程作进一步的分析、推理。伽利略通过对于一系列实验的分析,并进一步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一推理为牛顿的第一定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师运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认识理想化法的特点的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在一定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规律,只在(或者非常接近)这些条件下适用。

3.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 篇三

关键词 恢复手段 运动疲劳 游泳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随着现代游泳竞技水平的增加,为了不断的刺激的运动员的机体,在训练将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所有这些将增加运动员身体的疲劳程度。如果不及时恢复,容易导致过度训练。恢复训练,因此,已成为游泳运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疲劳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对于运动员,连续积累的疲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过度训练的发生,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本文将对游泳运动员常用的恢复方法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文献综述

1.为什么要恢复?

在威里·哥斯密斯的《恢复性训练》中提出的说法。

训练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反复循环不断的辨证过程,可以说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超量恢复就没有运动成绩的提高。

一名运动员必须注意的三大点:(1)在训练期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2)帮助身体从训练中恢复过来(训练前的恢复方法包括有效的肝糖元补充,营养补充,按摩,热敷,睡眠和轻微活动)。(3)帮助机体准备下一次训练换句话说就是训练、调整和准备。

2.恢复在游泳训练中的作用

游泳训练中对于运动性疲劳在当今泳坛上始终是个难题, 没有疲劳永远不可能有成绩的提高。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必须在原有运动量的基础上提高强度或者在原有训练强度的基础上提高训练量, 从而产生运动性疲劳,然后才有超量恢复, 把运动成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游泳界有句话叫“往死了练, 往活了恢复”,可见恢复在游泳训练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往死了练容易,往活了恢复却不是所有教练员能掌握好的度!现在很多体育科研工作者正在研究什么是合理的运动疲劳,如何防止过度疲劳,努力找到在大负荷训练疲劳强度和疲劳的可控点。每个国家,每个团队,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教练员现在都对训练恢复有了新的认识,训练恢复也被列入游泳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常用恢复的方法与作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结合训练实践发现,总结出对游泳运动员训练后采取的恢复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训练后放松游的恢复作用

游泳不仅是一项技术项目,也是一项体能项目,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爆发力,并且要有超强的耐力,在承受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后,运动员体内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如不能及时得到排除,肌肉会因为长时间紧张而变得僵硬,而这些症状可以通过训练后慢游得到解决,慢游可以使体内的代谢产物得以尽快消除,并使肌肉得到放松。

(2)按摩和牵引练习的恢复作用

请团队医生训练后给运动员按摩肌肉,或者运动员相互按摩。通过按摩可以使肌肉的毛细血管扩张和备份毛细血管开放,增加局部血液供应,加速肌肉中排除乳酸的积累过程,有助于消除疲劳。使用适当的按摩技术拉力锻炼,可以减少训练后的肌肉紧张,减少或消除肌肉酸痛。定期按摩和练习,还可以增强韧带的弹性,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在预防运动损伤的恢复。

(3)水疗和桑拿浴的恢复作用

温泉和桑拿浴是常见的恢复方法,热水可以刺激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快消除代谢物的过程中,放松肌肉和神经,促进食欲和睡眠。所以,运动训练后适当的温泉和桑拿浴的基本方法加快身体的恢复。

(4)超量恢复

大运动量、高负荷游泳训练,运动员的肌肉和内脏器官提出高要求,为了适应高需求,肌肉必须在复苏过程中不断产生补偿适应需求。如果我们将继续增加音量或负载或恢复时间不足,甚至会出现肌肉逐渐严重的撕裂现象。高强度训练后,身体需要至少48 - 72 h的恢复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然后不情愿地训练,将导致疲劳不断积累和产生过度疲劳。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因此,必须采取过度的恢复训练,为了提高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身体适应真实的状态最好的状态。

(5)理疗的恢复手段

红外线:主要是对肌肉组织产生温热作用,组织吸收红外线能量以后,分子水平发生变化,酶的反映加速,物质代谢加快,再生与补修过程得到改善,因此,红外线照射是一种较好的恢复手段。

热疗:热疗可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循环,加速身体废物和毒素的消除,增加组织的营养,能够放松肌肉组织,降低肌肉的紧长和硬度。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级以上游泳运动员60人(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校代表队和游泳专项的系队同学)。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二级以上游泳运动员60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训练或比赛后喜欢用的恢复方法。实际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率85%。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恢复方面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3.数理统计法:通过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辅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呈现出来。

三、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员通常使用的恢复方法

可以看出,运动员最常使用的恢复方法分为;放松游恢复法使用率为66 % ,增加睡眠使用率为74 % ,按摩和牵引恢复法使用率为56% ,吸氧使用率为6 % ,水疗和桑拿使用率为2 %,服用营养补剂使用率为32 %,心理恢复法使用率为16 %。

(二)运动员认为最有效的恢复方法

通过分析看出,运动员认为最有效的恢复方法排在第一位的是增加睡眠,第二位的是心理恢复法,第三位的是服用营养补剂,第四位的是按摩和牵引恢复法,第五位的是吸氧,第六位的是放松游恢复法,第七位的是水疗和桑拿。可见运动员认为最有效的恢复是自然的恢复方法,而不是通过某种手段的恢复。

(三)运动员对各种恢复方法的理解程度

图1

然而通过图1可以看出,对各种恢复方法作用的了解,有32%的运动员不怎么了解并且有些恢复方法都没有使用过,有65%的运动员一般了解并且使用过大部分恢复方法,有13%的运动员非常了解并且全部使用过,没有运动员是完全都不了解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调查发现,运动员通常使用的恢复方法都是相对简单的自然恢复,只有很少的运动员会使用像吸氧、水疗和桑拿等积极的恢复方法。

2.因为运动员平时使用的恢复方法大部分都采用较为简单的恢复手段,像使用恢复器械类的大家都很少使用,所以在大部分运动员眼中有效的恢复方法就会偏向于简单自热的恢复方法。

3.通過统计结果有较多的运动员对很多恢复方法都没有用过,甚至不知道它们的恢复作用,而恢复的手段少会影响恢复的效果。

(二)建议

1.运动员可以在日后的训练和比赛后多尝试一些恢复手段,可从中找到几种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使得机体得以更快的恢复。

2.建议运动员多使用积极的恢复手段,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恢复器械进行恢复,以防止疲劳后的伤病。

4.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最终版] 篇四

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K.马克思、F.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下:

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①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②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③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④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

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近几十年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实验设计,要求在较严谨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设计中所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①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②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掌握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行为研究法。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了解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关于儿童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儿童修改他的行为,故也称为行为修改法。现代行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他主张控制情境,采用褒奖和强化的方法,来修改儿童的行为。这种方法进行的步骤如下:①把儿童行为的表现作详细的观察和记录。②根据观察的结果和记录,对儿童行为进行具体分析。③确定行为修改的内容和程序。④按计划帮助儿童改变行为。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是否及时,物质强化是否伴随言语的赞赏,强化方式是否多样化,强化是否恰当,给予强化的人是否为儿童所信任等。一般不用惩罚的方法。

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今天的教育工作。历史研究须广泛地查阅文献,它同文献法有关,但不能等同文献法。文献法不一定研究某一现象的全部过程,历史研究法也不限于只查阅文献。历史研究法的步骤是:①史料的搜集。要尽可能地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史料,如政府的教育法令、规章制度、决议、规划、条例等材料;还要搜集反映当时教育情况的论著、报告、小说等有关材料。不仅要有文字的史料,还要有非文字的史料。②史料的鉴别。要用各种方式对搜集的史料鉴别其真伪,也要区别长期为大家所公认的史料中史实的真伪。③史料的运用。史料鉴别后,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较法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采用比较法,要考虑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和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映,明确可比较的指标。这样,才能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进行步骤:①描述。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教育现象的外部特征加以描述,要求准确、客观,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②整理。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作出统计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必要时须研究某些材料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便深刻地理解所分析的教育对象的现状。③比较。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见。比较法的使用离不开其他方法的配合,比较法本身还要求科学化和定量化。

分析法。或称逻辑分析法,即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方法。分析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分为各个组成要素,抽出它的各种特点来,单独地观察它们,剖析每个组成因素的性质和特征。分析之后,又必须进行综合。即根据分析的结果,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要素联成一个整体来认识。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抽象是对某种教育现象抽出基本的、本质的东西,撇开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集中注意力去掌握事物的本质。概括则是从某些教育现象中抽取出其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将所研究的同类教育现象概括出该类现象中的一般特征来。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分析法对研究成果的关系甚大,分析工作必须慎重地进行,特别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论作为指导。

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个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进行。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采取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教育实验法多数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但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也需要应用实验室实验法。不论采用哪种实验法,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实验法一般分3种:①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何不同。②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③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①决定实验方法、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②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实验进行前,根据实验目的,拟定测验题目,准备教具、仪器、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定记录方法、符号等,设法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③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为了排除偶然性,可反复实验多次。④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如外语教学中创造语言环境和外语演剧教学,直接教学法的试验等等。

5.库存控制的常用方法 篇五

MRP英文全称为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译为“物料需求计划”。它是一种工业制造企业内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根据产品结构层次、物品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个物品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日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品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

MRP的基本原理是,由主生产进度计划(MasterProductionSchedule,MPS)、主产品结构文件(BillOfMaterials,BOM)和产品库存文件(ProductlnventoryFile)逐个地求出主产品所有零部件的生产时间和生产数量。把这个计划叫做物料需求计划。 MRP的逻辑原理如下图所示。 由图看到,MRP的基础文件包括: (1)主产品结构文件(BOM)。 (2)主生产进度计划(MPS)。

(3)产品库存文件。 (二)MRP系统的运行 1MRP的输入

MRP的输入有三个文件: (1)产进度计划(MPS) (2)主产品结构文件(BOM) (3)库存文件(也叫库存状态文件) 2MRP的输出

MRP的输出有三个文件: (1).净需求量

它是指系统需要外界在给定的时间内提供的给定的物料的数量。这是物资资源配置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2).计划接受订货量

它是指为满足净需求量的要求,应该计划从外界接受订货的数量和时间。 计划接受订货量=净需求量 (3).计划发出订货量

它是指发出采购订货单进行采购或发出生产任务单进行生产的数量和时间,它在数量上等于计划接受订货量,时间上比计划接受订货量提前一个提前期。 第七节现代自动化仓库 一现代自动化仓库的特点与分类 (一)自动化仓库的特点

1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主要优点:

(1)仓库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2)采用高层货架、立体储存,能有效地利用空间,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土地购置费用。 (3)采用托盘或货箱储存货物,货物的破损率显著降低。

(4)货位集中,便于控制与管理,特别是使用电子计算机,不但能够实现作业过程的自动控制,而且能够进行信息处理。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缺点:

(1)结构复杂,配套设备多,需要的基建和设备投资高。 (2)货架安装精度要求高,施工比较困难,而且施工周期长。

(3)储存货物的品种受到一定限制,对长大笨重货物以及要求特殊保管条件的货物,必须单独设立储存系统。

(4)对仓库管理和技术人员要求较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才能胜任。 (5)工艺要求高,包括建库前的工艺设计和投产使用中按工艺设计进行作业。 (6)弹性较小,难以应付储存高峰的需求。

(7)必须注意设备的保管保养并与设备提供商保持长久联系。

(8)由于自动化仓库要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就必须与采购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咨询系统相结合,但是这些管理咨询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投资。 (二)自动化仓库的分类 1.按照储存物品的特性进行分类 (1)常温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 (2)低温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 (3)防爆型自动仓储系统:

2.按照自动化立体仓库建筑形式进行分类 (1)自立式钢架仓储系统: (2)一体式钢架仓储系统

3.按照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形式进行分类

按照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形式来划分,自动仓储系统可以分为单位负载式自动化立体仓库、开放式钢架、封闭式钢架、推回式钢架、重力式钢架、水平式钢架子母车系统等等。 二现代自动化仓库的构成

自动化立体仓库从建筑形式上看,可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

整体式是库房货架合一的仓库结构形式,仓库建筑物与高层货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

分离式仓库是库架分离的仓库结构形式,货架单独安装在仓库建筑物内。无论哪种形式,高层货架都是主体。

三现代自动化仓库的设计 (一)设计的准备工作

1立体仓库是企业物流系统的子系统,必须要了解企业整个物流系统对子系统的要求和物流系统总体设计的布置图,以便对仓储的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要调查过去进、出库房或料场物品的种类、数量及规律,以便预测未来,进行仓库容量的计算和分析。

2立体仓库是机械、结构、电气、土建等多专业的工程,这些专业在立体仓库的总体设计中互相交叉,互相制约。因此,在设计时对各专业必须兼顾,例如,机械的运动精度要根据结构制作精度和土建的沉降精度而选定。

3要了解企业对仓储系统的投资、人员配置等计划,以确定仓储系统的规模和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

4调查库内储存的货物的品名,特征(例如易碎、怕光、怕潮等),外形及尺寸,单件重量,平均库存量,最大库存量,每日进、出库数量,入库和出库频率等。

5了解建库现场条件,包括气象、地形、地质条件、地面承载能力、风及雪载荷,地震情况以及其他环境影响。

6调查了解与仓储系统有关的其他方面条件。例如,入库货物的来源,连结库场交通情况,进、出库门的数目,包装形式,搬运方法,出库货物的去向和运输工具等。 (二)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总体规划 1库场的选择与规划

仓库和料场的选择和布置对仓储系统的基建投资、物流费用、生产管理、劳动条件、环境保护等都有着重要意义,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的相互几何位置关系,画出平面布置图。 2仓库形式和作业方式

在调查分析入库货物品种的基础上,确定仓库形式。 3货物单元的形式和货格足寸设计

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列出所有可能的货物单元形式和规格,并进行合理的选择。 4确定库存量和仓库总体足寸

立体仓库的设计规模主要取决于其库存量,即同一时间内储存在仓库内的货物单元数。所以,了解和推算出库存量是建立合理的仓库系统,特别是立体仓库的重要参数。

设库存量为N个货物单元,巷道数为A,货架高度方向可设B层,则每一排货架在水平方向应具有列数D为:

根据每排货架的列数D及货格横向尺寸可确定货架总长度L。

已知货架总长度L,又知仓库的宽度和高度,再根据实际需要,考虑办公室、操纵控制室、搬运机械的转弯以及其他辅助设施等,就可以确定仓库的总体尺寸了。

在确定仓库总体尺寸和货架结构尺寸的同时、还要参照国内外仓库和仓储机械设计标准,遵照执行。

5出、入库搬运周期及出、入库能才验算

立体仓库的出、入库搬运周期,一般讲,主要取决于巷道堆垛起重机的作业循环时间。 6自动化主体仓库的总体布置

确定了高层货架的总体尺寸之后,便可进一步根据仓库作业的要求进行总体布置。这种布置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高货架区和作业区的衔接方式

确定仓库进、出货物同外界的联接以及立体仓库本身都是一个小的物流系统。 叉车——出、入库台方式; 自动导引小车——出、入库台方式; 自动导引小车——输送机方式; 叉车(或升降机)——连续输送机方式。 (2)货物单元出、入高层货架的形式

贯通式:货物从巷道的一端入库,从另一端出库。

同端出入式:这是货物入库和出库在巷道的同一端的布置形式。 旁流式:货物从仓库的一端(或侧面)入库,从侧面(或一端)出库。 (三)自动化立体仓库计算

主要内容是对已有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面积、通过能力和配备人员、机械设备的计算。 1主体仓库面积和通过能力计算 立体仓库总面积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A——立体仓库所需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a——立体库面积利用率,为堆货面积与总面积之比; mQ—立体仓库货物的堆存量,单位为吨;

g——立体库单位面积上的货物堆存量,单位为吨/平方米。 MQ的计算公式:

其中:H——通过立体库的月最大货物存取量,单位为吨; K——设计最大入库百分数; 30——每月30天计;

t——货物在立体库中平均库存期(天),根据统计的各种货物历年平均库存周期分析确定。 q的计算公式:q=rH

其中:H——货物的堆放高度,单位为米,按装卸工艺要求确定; r——货物堆存量,单位为吨/平方米。

立体库总面积也可以由下述几个部分确定:

式中:——存放货物有效存放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入库验货场地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出库发货场地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通道(人行道、车行道)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车行道及人行道占用面积,应根据仓库的布置确定,通道宽度取决于货物及运输工具的外形尺寸。

验货场地和发货场地的面积,根据货物的种类、验收和发货的具体要求及设施而定。 已知立体库面积,可按下式计算出立体库的通过能力:

式中:b——立体库货物的月不平衡系数。此系数与货运量、货源、运输工具的衔接、水文气象及生产管理有关。应参照同类仓库正常情况下不少于连续3年的统计资料来分析确定,一般情况下,运量越大,不平衡系数越小。其余g、a、t意义同前。 2仓库机械及人员数量计算

一般情况下,立体仓库的装卸机械数量,应在同一调配原则下,根据物流工艺流程按下式计算: 式中:N——装卸机械数量,单位为台;

Ei——仓库为完成月最大吞吐量,要求各类机械分别完成的操作量,单位为吨; d——机械利用率,为机械工作台时占日历台时的百分比,一班制取0.15—0.20;两班制取0.30—0.35;三班制取0.40—0.50。电动机械取大值,内燃机械取小值; k——仓库内用于装卸存取的机械设备种类数。

一般情况下,各种货物按月平均操作量多个作业区的库场所需的装卸工人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Nn——装卸工人数;

1.45—1.55——考虑工人轮休、缺勤及立体仓库作业不均衡应增加的系数; Q2——各种货物平均月操作量,单位为吨/月;

e——纯装卸工时利用率,为每工日实际进行装卸存取作业工时数与每工日名义工时数的比值,一班制取0.80一0.85;两班制取0.75—0.80;三班制取0.70f、0.75;

H——各种货物按不同操作过程作业时的工班效率(操作吨/工班)。应根据各作业线设计的小时生产率乘以8小时,求得作业线工班生产量,再除以该作业线固定的配工人数。

6.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六

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

他完美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具体说,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善于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教与学的关系。在汉字中,“教”与“斆”(学)本是同源字,是同一事物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见,教是指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活动。由“教”又孳生出一个“斆”字,《说文》云:“斆,觉悟也,从教。”秦以后,斆写作学。而所谓“觉悟”,也就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教与学实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因此,在教的同时,就应该顾及到学的方面,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念讲义,而不去看学生“觉悟”了没有。

应该说,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孔子是充分体现了教学一体思想的。他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接受情况是完全掌握的。例如他整天和颜回讲学,颜回却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但孔子知道,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孔子也知道弟子们“回也闻一以知十,的悟性是有差别的,赐也闻一以知二”,〔2〕而能听他说话始终不懈怠的,也就只有颜回一人。〔3〕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4〕至于其他学生么,仁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当然,学生一旦“觉悟”,孔子也能随时察觉。如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便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5〕子贡从《诗经·卫风·硕人》对美女的描写而联想到礼乐的产生,孔子也兴奋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6〕

对于学生的性情禀赋和日常生活,孔子也了如指掌,不管别人问到哪一位弟子,他都能脱口而谈。如季康子向他打问仲由、端木赐、冉求的情况,他不假思索便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7〕即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他还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的话,〔8〕意即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表现出对各位弟子习性的深知。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孔子也无不知晓。他不但知道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9〕而且还知道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每每猜中,发了大财,即所谓“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10〕对一些身处逆境的学生孔子更是关怀备至。弟子公冶长含冤坐牢,孔子认为“非其罪也”,〔11〕并把女儿嫁给他。冉伯牛患了绝症,孔子亲自看望,还来不及进屋便在窗外握着学生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2〕连连叹息。颜渊去世,孔子极其悲痛地说:“老天爷要我的命”别人劝其节哀,“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呀!老天爷要我的命呀!他说:还为什么人伤心呢!〔13〕

正因为孔子既教书,又教人,将教与学融为一体,所以不但师生间关系和谐融洽,其教学质量也是很高的,“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14〕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是“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的关系。

首先,孔子是主张全民教育的,他明确提出“有教无类”,〔15〕即人人他都可以教育,没有年龄、贫富、地域的区别。在孔门弟子中,既有小于夫子四岁的秦商、小于夫子六岁的颜由,也有小于夫子五十三岁的公孙龙(子石)、小于夫子五十四岁的叔仲会(子期),学生间的年龄差距达五十岁。甚至还有父子同列孔子之门者,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皙、曾参父子,都曾先后成为孔子的学生。从地域而言,孔子学生的来源除了齐、鲁外,还有宋、卫、陈、蔡、秦、楚、吴、越等地,几乎遍及全国。如子路是卞(属卫)人,子贡、子夏、高柴是卫人,司马耕是宋人,颛孙师(子张)是陈人,言偃是吴人,秦祖是秦人,公孙龙(子石)是楚人,漆雕开是蔡人。而且,学生的家庭出身及经济状况也各不一样,其中既有鲁大夫孟僖子之子孟懿子、卫将军弥牟之子弥兰,也有“贱人”出身的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乘肥马衣轻裘的公西赤,也有居藜藿穷巷的原宪、身陷囹圄的公冶长。以相貌论,有长得像孔子的有若,也有长不盈五尺的高柴、状貌甚恶的澹台灭明。凡此,孔子皆一视同仁,纳为弟子。

其次,弟子入室后孔子又能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即所谓因材施教。孔子承认人的天赋禀性是有差别的,所以他的因材施教首先是根据人的资质和文化水平而定,即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6〕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有些弟子虽然人很聪明,但孔子也要等他们在某些方面有所“觉悟”之后,才开始给他们讲授有关的学问。如孔子之为子贡、子夏讲授《诗经》便是。至于日常授课,那更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如同样是问“仁”,针对不同的弟子,孔子便有不同的解答。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17〕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8〕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19〕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20〕子贡问仁,孔子说“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21〕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22〕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答案呢?主要是针对各人的不同特点而言的。颜渊、仲弓德行好,孔子就正面回答他们;司马耕(子牛)“多言而躁”,〔23〕孔子就让他说话迟钝些(即讱);樊迟想学稼圃,孔子不赞同,就让他注重礼义忠信;子贡好议论人,“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24〕孔子就让他多向贤士大夫学习,以加强自身修养;子张欲求闻达干禄,孔子就让他养成能行于天下的五种品德。夫子之用意,可谓深矣!

正是由于孔子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所以他不但有弟子三千,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杰出人才。如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言语交际的有宰我、子贡,善于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等。〔25〕这些人才既是孔子的高足,又是中国文化的精英。

三是学与思的关系。在这方面,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6〕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便会缺乏信心。在孔子认为,学与思二者必须兼顾,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便很难学有所成。应该说这是古今有关学与思关系的最辩证、最正确的理解。

先说学。孔子是以《诗》、《书》、《易》、《礼》、《春秋》、《乐》六经为课本来教学生的,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文献是不能不读的。所以孔子非常鼓励学生读书。例如他劝学生学习《诗经》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7〕意思是说,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联想力,可以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会讽刺的方法。运用其中的道理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服侍君王;而且还能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在孔子眼中,《诗经》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几千年后,人们对《诗经》所进行的综合研究,其开先河者便是孔子。其它各经在先秦来说也都是最重要的典籍。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孔子还根据自己读书的体会谆谆告诫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8〕即通过学诗以使人振奋,通过习礼使人在社会上站得住,通

过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这与西人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使人善变”,〔29〕可谓同得读书之要妙。

再说思。孔子之“思”,一是要学生深入思考文献的文化蕴含,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二是要学生思考如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例如,孔子曾多次同学生讨论《诗经》,并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0〕他认为《诗经》的文化精神就是思想纯正。他还通过对《诗经》首篇《关睢》的分析来阐明这一观点,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1〕在他的启发下。弟子们也纷纷谈了对《诗经》有关篇章的理解,如子贡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卫风·淇奥》)〔32〕的认识,子夏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句(《卫风·硕人》)〔33〕的认识,都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对《尚书》的研读也是同样。当子张谈到《无逸》中所记载的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言一事时,孔子立即引导他说:“不仅殷高宗如此,古人都这样,国君死了,继承的君王皆三年不问政治,各部的官员听命于宰相。” 〔34〕

而且,孔子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献的基础上,尽量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告诫弟子:“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35〕意思是说,虽然熟读《诗经》三百篇,但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通,让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去谈判,这样的人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

总之,在孔子认为,“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6〕而只学不思,又会被古人牵着鼻子走,即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7〕所以只有学而思,思而学,学思结合,才是唯一正确的读书方法。

四是温故与知新的关系。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8〕这里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复习旧的功课,便可以帮助理解新的内容,因为学习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温故”也指对已有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知新”则指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孔子认为,只有教育学生全面了解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术进展情况,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要“进到学术前沿”,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治学的至理名言。谁违背了它,都会受到惩罚。那些基础不牢便急于创立新说的人,要么其结论如空中楼阁,一推便倒;要么就是重复别人旧说,造成浪费。近年来学术研究上所出现的低水平重复问题,究其实,正是违背了孔子的这一教导。

孔子自己则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榜样。例如,当子张问他十世以后之礼是否可以预知时,他便说道:“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就是此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39〕熟悉历代礼制的损益情况便可以知道未来礼制的演变,这便是孔子“温故而知新”方法在礼制研究上的具体运用。

而如何“温故而知新”呢?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40〕即要经常地温习和实习,因为有些课程如“礼”(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等,也是需要实习的。在不间断的温习中巩固和创新,这便是孔子教学生的基本治学方法。用孔子弟子子夏的体会

来说就是,“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41〕即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

五是讲授与答疑的关系。孔子教学,主要是大班授课与个别辅导答疑两种形式。在讲授中,孔子总是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懂的事情,则轻易不下结论,宁肯存疑,这便是孔子在教学上所一贯主张的“多闻阙疑”〔42〕原则。

据《论语·述而》所记,孔子主要以“文、行、忠、信”四种内容教学生。其所谓“文”即历代文献,所谓“行”即包括射、御、数等在内的社会实践。孔子在授课时,不但做到了“诲人不倦”,而且也能毫无保留。他曾对学生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43〕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使“厄于陈蔡”,他的心中也仍然想着那些尚留在老家的学生们,急着要回去给他们

上课,并不时地念叨着:“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44〕

在辅导答疑方面,孔子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孔子就是小叩小鸣、大叩大鸣的。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几乎随处可见。如孔子到了卫国,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边走边说:“好稠密的人口!”冉有接着问道:“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育他们。”〔45〕随着冉有提问的不断升级,孔子的回答也越来越深刻。再如子贡请问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贡请问次一等的要求,孔子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子贡又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最后当子贡问“噫!”到“今之从政者何如”时,孔子便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斗筲之人,何足算也!〔46〕真是越提问到最后,回答便越加精彩。

当然,孔子对于自己没有研究的问题也决不会强不知以为知的。他严格遵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他说:“有的人不懂装懂,我是没有这种毛病的。”〔47〕例如当樊迟向他请教有关种地和种菜的事情时,他便很坦率地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48〕再如卫灵公请教有关军队布列之法,孔子也直言不讳地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49〕

而尤值得称道的是,孔子无论上课还是答疑,都非常注意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深奥的道理。如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侍坐,孔子先是和蔼地启发他们谈了各自的抱负和志愿,然后再加以点评,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弟子们不但了解了老师的志愿,也懂得了为国以礼、为人要谦逊的道理。而对于“其言不让”的子路,孔子虽不赞成他的自负和粗率,但出于爱心,也仅是微微一笑,而让学生自己去觉悟罢了。〔50〕

六是言传与身教的关系。孔子在教学中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他将这两者结合的完美无缺。

首先,孔子既以学问教人,又以道德教人,并在人格上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51〕他将庄重的人格、威严的仪表与学习的能否巩固联系在一起。而如何做到威严而不凶猛呢?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52〕在学生的心目中,孔子也确实是既威严肃穆而又温厚可亲的。学生们说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53〕子夏更称孔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54〕

其次,在治学方面,孔子也处处以身作则。他没有“意”、“必”、“固”、“我”的毛病,〔55〕常能闻善而从。他虽然学问渊博,但还是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6〕他入太庙,也总是“每事问”,〔57〕虚心向别人请教。他还曾向老子问礼,向郯子问官,向苌弘问乐,向师襄学琴。直到晚年,他仍是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读《易》,韦编三绝”。〔58〕孔子这种好学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学生们,我们看《论语》中所记,凡孔门弟子相聚,几乎都是在探讨学问,有些已经肄业的学生也仍然不时地来向孔子请教问题。

再次,孔子与学生之间始终都保持着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既有利于身教,也利于言教。学生可以“当仁不让于师”,向孔子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批评。如孔子去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满之色便溢于言表,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59〕孔子有时也同学生们开开玩笑,调侃几句。如一次孔子来到子游作县长的武城,闻弦歌之声,便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教育吗?不料子游马上就把老师的话顶了回去,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作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于是孔子赶紧说道:“弟子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了个玩笑罢了。”〔60〕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生们既感受到了夫子的和蔼可亲,又再一次地聆听了老师的教诲。

7.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 篇七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很多, 常用到的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理想实验或科学推理法、观察和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笔者就其中的一些科学方法从教学角度谈些体会。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 是指在研究问题时, 某一物理量往往同时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 为了研究这个物理量同其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 则把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控制保持不变, 以便观察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 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 步骤如下:①取两根横截面积相等, 长短不一的镍铬合金线接入电路, 观察电流表示数变化或观察小灯泡的亮暗程度, 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长度有关, 长度越长电阻越大。②取两根镍铬合金线长度相等, 一根粗一根细, 观察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横截面积大小有关, 横截面积越大, 电阻越小。③取长短粗细相同的两根导体 (如一根铁丝, 另一根镍铬合金丝) 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示数, 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材料有关。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教学重要的方法之一, 教师要引好路, 开好局, 做好探究方法的指导, 同时善于挖掘教材的相关素材, 抓住知识点, 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逐步提升到理性认识, 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去研究。

二、转换法

转换法是指在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 或不易直接观察、测量得出的物理量, 通常转换成为研究它的表现现象、效应或效果去认识, 或者用易于测量的物理量来间接测量它。

例如, 分子运动的快慢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 可以通过扩散现象来观察分析。摩擦力的大小是无法直接测量得出的, 我们可以根据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平衡力作用的规律来研究。要测不规则小物块的体积, 可以通过观察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间接知道该物体的体积。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可以通过观察它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定等。以上谈及的例子都是通过转换研究对象间接解决问题的, 此研究方法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其中一条途径, 它对学生的想象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稗益的。

三、类比法

类比法是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 找出它的相似或相同点, 区别它们不同点。

例如, 电流与水流类比, 电流方向规定从电源正极出来通过导体流向负极, 水流是从源头流出, 都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电压与水压, 电压是电位差所形成的, 相似于水压 (水位差) 。类比法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 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归纳和总结, 把学过的知识编成理解记忆的网络。

四、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为了认识复杂的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往往从事物的等同效果出发, 将其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 易于研究的物理方法。比如, 透镜的构造可以把它们视为平行块透镜与三棱镜的结合;串联电阻相当于加长导线, 并联电阻相当于多个电阻合并, 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在电路图分析中, 常常把内阻很小的电流表作短路线来处理, 把内阻很大的电压表作断路来处理;还有电动机、发电机、蒸汽机、照相机的模型都属于等效的实验模型,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中, 渗透不少的等效替代法的研究, 能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理想实验或科学推理法

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是指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如, 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 是将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 分别观察在不同粗糙水平面上所通过的距离, 从而推理, 如果物体表面很光滑, 即没有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听到声音越来越小, 就此推理真空不能传声。把小磁针放入通电导线下方, 发现小磁针偏转, 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理想实验模型的研究, 能正确地推断事物的发展规律, 当然有的是虚拟的, 如平面镜成像特点, 磁感线, 若给你一根足够长的杠杆, 你可以把地球撬起来等。这些都能开拓思路,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六、观察和实验法

观察和实验法是物理学的主要特征。它是学生了解物理现象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例如, 在“研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 让两个学生站在两辆靠近的滑轮板车上, 甲用力推乙, 发现甲、乙同时离开一段距离, 这种现象让学生深深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如, 在“大气压”一节教学中, 把一张纸片置于盛满水的杯子上, 用手按住杯口, 将水杯倒置, 实验前让学生猜想, 当放手后纸片和水都没有掉下。实验后学生很惊讶, “小魔术”让学生情绪高涨起来, 并真正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 营造“百闻不如一见, 一见不如做实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亲身经历学习活动的感受, 从中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8.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 篇八

凡是景物描写都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或时间或空间)。抓住重点景物突出景物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白描法

白描就是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不修饰烘托和雕琢,只将景物主体客观呈现在读者眼前。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给人以形象感的同时增强真实感,使人有返璞归真的感觉。

《湖心亭看雪》(张岱)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它不求细致与文饰,只求神似和形象,写出典型的轮廓和气质。

二、使用修辞法

在描写景物时为使景物真实生动,往往在描写中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写景时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等。比喻的修辞可以使景物具体形象。拟人可以使景物活灵活现,富有生命的灵性,景物更有感情。排比则使景物给人以更大程度上的感染力。

《济南的冬天》(老舍)中“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段描写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气动人的景色。表达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三、感觉组合法

人类通过各种感官感受认识自然环境,耳闻目睹,皮肤接触,舌品鼻嗅,世界才在我們眼前变得多彩起来。景物描写前除了用眼睛观察之外,还要用其他感官去感受,之后将景物根据需要表述出来。在以视觉为主的描写中辅以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样有些无形事物(比如空气、风、声音、味道)才能被描写得更具体。

《春》(朱自清)中“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段话中成功的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勾画出一幅美妙动人的春风图,使人如在田野里沐着阳光吹着微风一般轻松惬意。

四、色彩搭配法

为了将景物描写的更美丽,突出视觉的色彩搭配是很好的方法,使画面色彩鲜明更具视觉的冲击力。

《紫藤萝瀑布》(宗璞)中“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段描写中“淡紫”“紫”“银”给读者很强的色彩感,使人觉得藤萝花开得无比的辉煌壮丽。句中同时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五、动静结合法

以静止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相互映衬,可以使景物更具活力和画面真实感,以动写静更显寂静,以静写动更显动感,会使景物灵魂活泼。如八下的《社戏》(鲁迅)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以静止的山来写飞速前行的船,写出“我”与小伙伴月下行船去看戏时的愉快迫切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多读多悟才能得法。写作中也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景物要与感情结合起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才能使景物产生动人的效果,才能使景物描写为中心服务。

上一篇:厦门市高一下期末质检下一篇:孤独症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