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追星”教案(精选5篇)
1.透视“追星”教案 篇一
提起追星族,可能我们都不陌生,或许我们也曾去追捧过自己的偶像。
有些时候还会联想到一些少男少女为了自己的偶像不惜一切,做出一些疯狂举动。
可是仔细一想,是什么导致青少年疯狂追星呢?
打开电视、翻翻杂志、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偶像的共同点就是着装入时,长得帅气,死板着脸装酷,让人见了觉得有点冷血的新新人类。
蓦的,你会发现,就是这些人是追星族们的腰包减肥的明星。
可是他们到底有什么本事使偶像追捧他们呢?
要是真来总结一番,理由也是出奇的简单。
他们有没有高雅的气质?很少、他们有没有骄人的学历?很少吧?!年龄没过三十、阅历从何谈起?
那吸引人的手法无非就是扮扮酷态。使人发笑,没事还来点自我陶醉,
最后还说这叫偶像派……
可能只是因为这样迎合了花季少年的心理而已。
毕竟我也只是个学生,只是想呼吁一下,
请你们这些明星,偶像们为大家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
新世纪初三:麦芽
2.透视“追星”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了解“明星”的成名过程,使学生形成战胜困难、坚韧不拨的优秀品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和具有善于搜集和积累课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辩论的技巧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辩证能力。
3.知识目标
明确中学生“追星”是一种普遍现象;通过探究活动,概述中学生“追星”的原因,“追星”的利弊。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偶像与自我》的第一目,即《透视“追星”》。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克服消极从众现象,学会自主选择,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倡导要理性分析、克服盲从,走向清醒,告别疯狂,走向理智,告别幼稚,走向成熟。本目就是在分析从众现象的基础上透视“追星”,探究“追星”原因,“追星”利弊,从而确立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教学重点:“追星”利弊;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中学生应如何去面对“追星”问题。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中学生应如何去面对“追星”问题。
学情分析: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依赖走向自立的过渡时期,也是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做主决定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独立性,容易从众,所以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开始挑战权威,又没有树立起新的权威,因而很容易盲目追星。有的学生甚至因迷恋偶像而忘记伦理道德,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这是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帮助青少年解决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活动一:心灵有约,激趣导入
1.上课前就播放flash动画片小品《追星族》
思考:小品反映了一个哪一年龄阶段人的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明白学习任务,组织课堂,引发思考;学生带着问题看小品,更有针对性。也是采取的一种“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环节设计。)
2.上课后请同学们看完小品后思考30秒钟回答问题
抛出问题:小明的表现及结果是什么?
活动二:心灵点击,交流分享
第一步: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和《追星族》,打出贯穿本课的两个问题:小品中小明的父亲极力反对她追星,问:她为什么还如此追星(崇拜偶像)呢?追星真的如此可怕吗?其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以下活动“有一说一”。回顾自己所喜欢的明星或崇拜的偶像及喜欢或崇拜他的原因。
第二步:小组内结合课本的“探究”内容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所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找出最典型的发言人,组织好语言进行全班交流。对精彩回答给予积极鼓励,让学生有勇气说出真话。
第三步:首先归纳,不同的人所追的星不同,追星的原因也不同;不同的明星被人喜欢和崇拜的原因不同;追星在青少年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引导学生看图思考:谈谈喜欢或崇拜他们什么?学生思考30秒钟后自愿谈谈喜欢的原因。然后教师引导总结:对于同一个明星,不同的人喜欢和崇拜的原因不同。最后,教师发问:你崇拜他们是哪一种类型的?
第四步:了解了“追星或崇拜偶像的普遍性后”,我再思考,《追星族》中小明为什么如此痴迷追星呢?
教师过渡: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追星”在青少年中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透过追星的原因可以看出,追星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明星作为偶像,或崇拜明星什么样的精神,或怎样去“追星”,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请大家判断以下五位同学的行为。
活动三:心灵体验,滋生共鸣
大屏幕情境展示:(五位同学)
小明:《追星族》中上高中女孩的表现。
陶涛:明星也是人,不是神。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功的,在成名过程中,他们也遭遇过困难与挫折,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
项阳:我的偶像是谢霆锋,在我眼里,他完美无缺,如果谁说他有缺点,我就找他拼命。
程财:虽然爸爸病重住院了,但我还是选择看周杰伦的演唱会,不去医院看爸爸。
晓菲:大人常说迷恋偶像只会令自已成绩退步,但我恰恰相反,只要在我没有心思读书的时候想一想他们,我就会获得动力,偶像更使我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
让学生阅读五位同学的事例,判断是否是追星行为?并思考各自的做法对他们自己有利还是有害?学生思考后班内展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追星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怎样追星却有是非利弊之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巩固判断知识点:追星具有合理性、普遍性。明白追星无可厚非,但根据追星的程度具有利弊之分,为后面的辩论活动做好心理铺垫和感性认识的铺垫,承上启下。)
追星利弊是本课重点之一。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体验,知道追星既有利又有弊,引出活动四。
活动四:心灵辩白火星碰撞
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所搜集的利或弊材料,分成两大组:正方观点:“追星”有利。反方观点:“追星”有弊。
第二步:熟知以下“规则”,遵守规则进行准备。
规则:各方准备讨论1分钟,准备事实与道理论据;先有正反方首辩手陈述观点,然后互抓漏洞展开辩论5分钟;辩手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听讲,陈述观点请举手;辩论结束,最后正方反方总结陈词。
第三步:课代表主持辩论会,次序进行。
第四步:教师点拨引导归纳追星的利与弊。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参与、充分认识追星的利与弊,矫正自己追星的行为。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论技巧,搜集、运用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指导学生的言行。升华本节所学。)
活动五:心灵碰碰车远程交流
播放短片《中学生对“追星”的看法》,观看后,请同学们发表课堂感言。老师赠言:守住心灵的宁静,负好自己的责任,你将是所站阵地上“最亮的星”。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深化本节课内容,导致以行;理顺知识,为后面的怎样追星的问题做好铺垫。)
活动六:心灵彩虹行动实践
播放一些今天当红明星的图片,利用歌星那英的歌《雾里看花》作背景音乐,让学生认识明星,反思自己,升华自己在对待偶像问题上的情感。
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作业:搜集科学家、企业家等艰苦创业的资料;反思自己的“追星”行为,确立自己人生偶像、奋斗目标。
教后记:
首先,在组织辩论过程中,正方、反方存在证据不足的现象,而且缺乏辩论技巧。所以,以后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老师也要多组织学生看一些符合中学生实际的辩论会。
3.《我也追星》教案设计 篇三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瓮安四中
杨亚芬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认清中学生存在的“追星”现象,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2、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角度地认识名人,发现名人丰富多彩的性格特点及内心世界;
3、通过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重点:
1、学会搜集资料,并将资料分类整理。
2、学会交流,将自己对名人的感受与老师同学分享。
3、学会思考,通过活动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4、学会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活动设想:
青少年学生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盲目追星失去了人生的航向,所以先引导学生追星定位,再通过了解名人的经历、言行、故事让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调整自己的兴趣爱好,以重量级的“星”来作为自己行动和学习的指南。◆活动准备:
学生提前一周搜集关于名人的故事、名言。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学生引入)
二、明确活动目标
三、活动步骤
第一环节:我的追星观
学生讨论完成:
1、中学生追星曾发生过哪些故事?
2、“敬仰”与“崇拜”有什么区别?说说你的理解好吗? 明确:
敬仰是尊敬、爱戴、信仰的集合体,敬仰是清醒的、有理智的表现,敬仰者完全能够自己把握住自己。崇拜则不同,崇拜是一种盲目、狂热、迷信的结果,崇拜者完全失去自己、不能自已。
对名人明星,我们要敬仰,而不是盲目崇拜。
我们应该这样追星:
①不盲目追星。我所崇敬的明星不是徒有其表,应该有高尚的人品和超凡的气度。
②不疯狂追星。不要滥花时间和金钱在追星上。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择善而从”,善于从自己所崇敬的明星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3、回顾古今中外名人明星。(多媒体展示)第二环节:名人故事大家讲
学生讲名人故事。
第三环节:饱含深情,赞美名人
“你激励了我,我要赞扬你!”请为你崇敬的名人写一段颁奖词吧!提示颁奖词的写法:
(一)精练概括,自然流畅。
(二)言志寓意,饱含深情。
(三)语句清新,文笔优美。(多媒体展示颁奖词示例。)第四环节:名人名言大比拼
1、学生说说搜集的名言。
2、学生朗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英国)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法国)
3、感受名人精神,写“我的名言”:
请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也许多少年后,你的这句话也会被人们作为座右铭自我警示,试试吧!第五环节:星星启我行
1、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都说说吧。
2、我们身边的明星。其实,明星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
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讲述克林顿“追星”当上总统的故事。)②我们追的“星”,有的是“恒星”,有的则是“流星”。我们追的“星”,除了各类影视歌星外,更应当是伟人、英模、科学家或我们身边有突出成绩的普通人。对偶像的选择,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坐标,也就是说追什么样的星,将会走什么样的路。把英雄模范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不但追其名,更追其行,在偶像崇拜中激励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③我也能成为名星 不管做什么事,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只要你比别人做得好,让大家佩服你,你就是这些人心中的“明星”了。
2、教师寄语:
带着对名人的景仰我们走近了名人,让我们把名人的精神当成一块砺石,磨练我们的毅力,激励我们的斗志,有一天我们定能追上心中的那颗星!
请记住:奋斗,使人生更精彩;拼搏,使人生更有意义!奋斗和拼搏一定会让你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四、布置作业
名人精神,流泻笔尖(任选一题作文)
1.古今中外,你最渴望与哪位名人见面呢?请展开想像写写他(她)吧。600字左右,题目自拟。
2.请以“最崇敬的名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600字左右,题目自拟。
题目示范:
①让生命在轮椅中绽放(张海迪)②有一种偷生叫高尚(司马迁)
③我为歌狂(周杰伦)④苍天无情人有情(海伦·凯勒)⑤有一种美叫作放手(项羽)
五、课堂小结:
让我们在歌曲《真心英雄》的优美旋律中结束今天追逐名人的旅程。(多媒体播放歌曲)
4.透视学教案 篇四
课程名称:透视学
教学班级:艺术设计环艺0902班 授课教师:王赟
授课时间:2009-2010第二学期15-16周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第一部分 基础透视
第一章
概
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透视的发展和区别,并对透视的常用术语有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
1、西方透视的发展。
2、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教学难点】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
一、透视的由来
透视学,perspective,原意为透而视之。
所谓透视,即是在绘画中,眼睛通过一块假想的透明平面来观察对象,并借此研究在一定视觉空间范围内,物体图形产生原理、变化规律,以及作图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视觉中的空间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绘画是一种以平面为载体,通过人的视觉观察来反映一定空间内容的艺术,因此,对于空间的认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透视的三要素
(一)物体
(二)画幅
(三)眼睛
四、透视的三种类型
(一)色彩透视法
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二)消逝透视
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的减弱的现象,例如处在同样距离处,物体小,映入人眼的夹角(视角)就小,视角越小就越不容易知觉,所以远方的物体细部就会隐去。物体越远越模糊。
(三)线透视
指一定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的推远越聚越拢并最终集于一点的现象。
五、透视学发展简史
(一)文艺复兴前
原始时期:在岩画和洞窟壁画上,通过上下错位的排列、大小刻画的手法吧一些表示距离远近的关系反映出来。
古埃及时期:在湿壁画上通过人物横向并列排序的手法来完成。古希腊时期:与古希腊较相似。
古罗马时期:对平行透视的表现和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中世纪:继承了古希腊人研究线透视的成果,并试图解决深远空间的表现手法,但未取得多大进展。
(二)文艺复兴期间
布鲁内莱斯奇发现了失传的“中心透视法”,并在消失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 进展。
同时还有达芬奇,弗朗西斯科等均在消失点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
(三)17-18世纪
透视进入了成熟期,各种透视规则及画法在这一时期基本都已完备了,透视学开始走向成熟。
(四)19世纪
反透视现象开始出现,具体表现在通过削减画面的深度来突出画中的面,进而达到古 典浮雕的变体效果。
(五)20世纪
传统的透视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颠覆了传统透视的原有模式和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组合透视、无透视、变形透视、幻觉透视等。
第二节 中国传统透视学(远近法)发展简述
一
中国本土的透视学——“远近法”
“远近法”是一种透视学本土化的称呼,这种带有强烈民族文化烙印的表现手法,其基本法则和规律则更多的含有主观倾向,同时也保持着与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相一致的特点。二“远近法”的发展简史
由于“远近法”在中国受到了本土传统哲学思想的支配,成为了一种适用于本土绘画模式,迎合本土审美趣味的绘画透视法则和规律。三
传统绘画中一些“透视”法则的运用
(一)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例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这种手法给画家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二)在传统山水画中与“三视”有关的“六远法”
三视包括平视、仰视、俯视。
六远是三视的延伸,包括高远、平远、深远、迷远、阔远、幽远。
(三)传统人物画的透视特点
1.个体人物一般以平视透视特征出现,无俯仰透视变化
2.不管身体各部位在画面的姿态如何,也无远近大小。
3.人物的大小按地位贵贱来划定。
4.个体人物除了惯用平视外,仅头部偶尔有俯视现象出现,但身体其余部位仍保持平视特征。
第三节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一、常用术语
1、视点,指画者的眼睛位置。
2、足点,指画者的立足点。
3、画面,指模型上的玻璃板,即研究透视的假设画面。看景物时可扩展成很大的画面。
4、基面,指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画风景时即地面。
5、基线,指画面与基面相交之平线。
6、视角,指眼睛看物视线所成的角,以60°视角为视物最清楚的角度。
7、视圈,又称视域,即在画法上以60°视角发射的视线转360°,在画面形成假设的视圈,是眼前看得最清楚的范围。人距离画面远则视圈大,距离画面近则视圈小。在透视作图时,应把图形画在视圈之内,超出视圈所画的图形要变形。
8、点心,也称主点,在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正好在视圈的中心。
9、视心线,也称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它必须与画面垂直。
10、视平线,是在画面上假设的一条平线,它是通过心点所作的一条水平线,因与眼睛等高,所以称为视平线,它又是画面上下的分界线,眼面垂直。俯视透视,如站在大楼顶上低头画画的透视,称为俯视透视。假设的画面倾斜,视心线必须与画面垂直。
当画家平视时,焦点和余点都处于地平在线,仰视图焦点向天点靠拢,俯视图焦点向地点靠拢,余点始终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思考题】
1、画出透视空间里的基本元素
2、中国透视的发展特点。【参考资料】
设计透视
作 者:刘国余,赵颖,徐娟芳 编著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第二章
平行透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掌握一点透视的特点及其用法。【教学重点】
1、掌握透视的形成
2、一点透视的画法 【教学难点】
一点透视的画法。【计划课时】8课时
第一节
何谓平行透视
一、平行透视的概念
物体的两组线,一组平行于画面,另一组水平线垂直于画面,聚集于一个消失点,也称一点透视。平行透视表现范围广,纵深感强,适合表现庄重、严肃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比较呆板,与真实效果有一定距离。
二、透视特征
二、平行透视三种线段
(一)边为平行于画面的垂直原线,透视方向为“垂直”
(二)边为平行于画面的水平原线,透视方向为“水平”
(三)边为平行与画面垂直的变线,透视方向向心点“汇聚”
第二节
平行透视作法
距点法
所谓的距点测量法,就是利用45度直角三角形原理,在平行透视图上来测量垂直于画面线段长度的画法。
一点求法:已知:平面、立面及En点位置,求立方体透视。
作法:
1)作OY0=OY,即YY0与P.P.成45°。
2)作OY的消失点Vy,YY0的消失点My(量点)。
3)在G.L.上量OX0=OX,OY0=OY,连接OVy、X0Vy,连接Y0My与OVy相交Y点,求得平面透视。4)自O点作垂线T.H.,为量高线,量OZ0=ZZ’为立方体真高,求得立方体透视。实际求法:
1)若视高较低,在G.L.下任意距离作G’.L’.。
2)在H.L.上量VyMy=D,自Vy向右量F,得O点,作透视平面。自各角点引垂线到G.L上,同上述方法求得立方体透视。
(一)室内作图
室内作图二
【思考题】 1.画出一室内空间的一点透视效果图 2.画出一建筑的一点透视效果图
【参考资料】设计透视——现代艺术设计系列教材
中南大学出版社 张晓安编著
第三章
成角透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掌握成角透视的特点及其用法。【教学重点】,1、两点透视的画法
2、两点透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两点透视的应用。【计划课时】8课时
第一节
何谓成角透视
一、成角透视的概念
物体有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其他两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而每组有一个消失点,共有两个消失点,也称成角透视。二点透视图面效果比较自由、活泼,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空间。缺点是,角度选择不好易产生变形.二、成角透视的透视特征
三、成角透视的透视消失点的确定
四 成角透视三种状态的透视特征
第二节
成角透视作图法
测点法
1.成角正方体作图示例
2.室内成角作图示例
【参考题】 画出一个室内成角透视的效果图
【参考资料】《透视学》何靖泉 恩刚 辽宁美术出版社
第四章(略)第五章(略)
第六章
曲线透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圆形透视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
1、圆的透视基本画法
2、圆的透视的应用 【教学难点】
圆的透视的应用 【计划课时】4课时 1.圆的透视形态
2.圆的透视画法 1.八点画法
八点画法指除了正方体的四个内切点之外,再增加四个交点来相对精确地完成圆的绘制。
2.“三七比”画法
指在正方形的等分边上借助于三七比例来完成圆的绘制,相比较八点画法,更方便快捷。
四
圆在平行与成角的正方体平面内的特征。
第二节 圆的透视应用 一 透视图的作物分析 1.半圆形门的作图分析
2.窗、门的作图分析
第三节 椭圆的透视与应用
十二点画法
指在一个长方体内,处理已知的4个内切点之外,再增加8个交点来相对精确地完成椭圆的一种绘制方法。椭圆形窗的画法分析
【参考题】 画出一个门的开门轨迹图。
设 计 透 视 第一章 概
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意识到设计透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设计透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设计透视的作用 【计划课时】1课时
第一节 概述
设计透视主要是基于设计领域中的一些特定要求,反映设计旨意的特点而展开的,主要通过运用平面图、立面图、轴测图及相关设计透视法则来完成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透视转换,从而实现人们预期的设计意图和要求。
第二节 设计透视的要点
从当今的设计透视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透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针对性更强——主要满足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需要
2.客观对象特定再现性要求更强——表现在直观、准确、真实地反映对象 3.理性逻辑性更强——相对严谨的科学性与程式化归纳
4.工具的图学性更强——迎合图像的准确性与服务于较高标准的真实性 5.融于现代理念的前瞻性更强——与设计要求保持同步性
第三章(略)第四章(略)
第五章 透视画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能够掌握从平面图到透视图的转变画法。
【教学重点】
1、视点法的形成原理
2、视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视点法的运用 【计划课时】7课时
第一节 视点法作图 1.视点法的形成原理
用视点法分析与画幅倾斜的直线线段投影
平行透视作图分析
平面室内作图分析 成角正方体
成角室内作图分析
【参考题】 由平面图转换成一个一点透视效果图 2.由平面图转换成一个两点透视效果图
【参考资料】
《透视 制图 效果图》
5.透视圆的画法教案 篇五
主备人:孙秀梅
教学目标:学会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并在临摹写生中学会应用。教学重点:学会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
教学难点:在临摹写生中学会灵活应用圆的透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
圆形透视的画法:先画一个立方体的透视形,正面画出两条对角线,再画两条对角线相交的四个点,共八个点,将八个点连接成圆。
圆形透视距我们近的半圆大,远的半圆小,弧线要均匀自然,两端不能画得太尖或太圆。
(如下图)
画圆形物体的方法:
步骤一:画出物体高和宽的比例。
步骤二:根据回旋组合体的规律,画出中轴线及对称点的平行线,画出物体外形特征。
步骤三:在每条平行线上标出近大远小的点,画出圆面透视。
步骤四:调整线条的近实远虚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画法:
二、课堂练习
【透视“追星”教案】推荐阅读:
第七课《透视“追星”》教学设计08-12
关于追星的作文:我们都是追星族09-15
透视官员“个人魅力”06-20
我也“追星”作文400字10-07
英语时态、语态考点透视10-21
追星现象的哲学的探讨08-26
透视与解剖教学大纲10-04
我也追星初一作文400字07-24
读《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有感09-26
小学数学教学课改热点透视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