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精选12篇)
1.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篇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后进生转化探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山岔小学
张明星
内容摘要:针对新课标实施时所产生的问题,从心理学方面、社会学方面和历史因素的成因进行分析,是由于学习个体多元智力的差异和教师对自身功能的偏向、社会上的读书无用和网络迅猛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及封建社会意识的顽固残余形成重教偏管所导致的体罚盛行,大量地产生了后进生。对此成因采取了教学上设置符合学习个体智力差异的指导方式,在转化方法上做到帮助后进生创造“最近发展区”、消除后进生的“光环效应”、帮助后进生找寻学习兴趣点、活跃后进生的登“台阶”学习技术、构建后进生学习的反馈链路和帮助后进生克服后进反复等等方案,并在转化的实践过程中努力探索笔者的个性特征,极力思考教学中如何宿小后进生智力差异——尝试从婴儿时实施智力训练,力争教学具有自我个性特色。关键词:学生发展
后进生
转化 探究
一、问题的发生
我国当代教育学者顾明远先生在他自己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新的课程标准确定的定义是: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它由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组成。而笔者对新的课程标准有着下列一些认识:即新课标是描述了学生经过某一学段后的结果行为,并非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国家对某一学段的共同和同一的基本要求的制定,而并非最高的要求;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应是尽可能地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和可评估的描述,不应模糊不清和高不可攀的;它隐含着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应该是教科书的执行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并非教教科书;它所涉及的范围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要求,而是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三个领域内的完整个体的发展。
鉴于教师对上述多方面的认识角度的不同,尽管现在正在实施新课标,然而其所出现的问题也还不少,与“大纲教学”年代相比在做法上有相当大的差异,事实上还没有完全使教学彻底摆脱“大纲教学”年代的缺陷,而那时的教学景况即教师的一言堂制,这就决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制定了较高的教学要求,其学习结果是渴望而不可及,使得老师是教教科书的,学习所涉及的范围仅限于知识方面,既不讲技能也不讲创新,由此而导致死记硬背的普遍盛行。由于新课标实行初,受“大纲教学”的惯性影响,现在的新课标教学还是脱离不了老套,教学还在这两种方式间摇摆着,其所造成的现象普遍的是高分低能和低分无能状态,产生了诸多问题.二、问题症结的分析
由于在旧大纲下的教学时的应试教学出现了许多后进生,可是新课标实施的一两年中,也还有后进生产生.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方面,即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和历史因素。
(一)、心理方面的成因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经提出“多元智力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智力是一组能力,至少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和视觉智力、音乐智力、运动和身体协调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人的各种智力、是以复杂的方式协调作用的,人们都往往看重前两种智力,而忽视了后五种智力。”“多元智力论”还认为,每个人都会以丰富的方式表现其特有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潜能的儿童。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及目前实施的新课标教学,事实上也还是如“多元智力论”观点类似的只注重“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尽管新课标教学下较重视“空间和视觉智力”“音乐智力”及“运动和身体协调智力”,但众多的人还是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而对最后两种智力却视而不见。“多元智力论”中的七种智力在常规的新课标探究中,同样是不可偏废某几种智力的,不然儿童已养成的教育技能将会夭折无余。
在新课标的教学探究中不仅有教师教学方面的认识差异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在于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上。在同个班级或不同的班级里,也是难以找出两个智力相同的学生来的。新课标最具特征的地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最大地提升智力层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辉映,内因通过外因相搏击而起作用。由于智力的差异决定人格因素的差异,也就促使差异个体的非智力因素对自身的智力因素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产生不同效应的学习个体,也就产生了五彩斑斓的学习个体,就有不同的勤奋力度差异的个体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发展心理学启示我们,由于多个个体智力水平的差异和智力结构的个别差异及特殊才能等组成整体的智力差异,因此就导致了学习个体接受知识方式效应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各自的智力活动的差异,即知觉过程的分析型、综合型和两种合一型的不同特点;记忆过程的以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等的不同感觉效果;高级神经活动中以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的差异使得占优势的某信号系统也会各有不同。故而,学习个性差异多类型状况,会被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单一模式如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法和个体处于静态性学习及理论与实践距离性地课堂作业单一静态训练场所的存在状况所延误,加上教学在“大纲式的”和“新课标式的”方式间摆动,是远远难以满足学习个体多类型智力差异性的学习方式需要的,那么后进生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社会因素成因
尽管学习个体心理方面的因素占有一定的分量,但教师教学方面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因为教师具有教书的角色、育人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家长代理的角色和研究的角色等。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角色不同成分的突出,其教学效应是不同的。传统型教学的教师只突出教书和管理的角色作用,而且受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教书的同时实行严厉的监管,教学过程中似乎没有去考虑学习个体的学习方式。当教师教学的方式与学习个体的学习方式发生矛盾时,教师惟有采取蛮横而残酷的体罚措施。虽然三千年前孔子创造了诸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悱不启”、“循序渐进”和“有教无类”等珍贵理论,至今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只不过孔子所创造的理论是基于他设想实施的“仁政”哲理上的,这一设想既非奴隶社会的教育,也非封建社会的教育,在当时是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乌托邦式的社会教育。但在今天仍然避免不了对学生的体罚盛行现象的发生。
另者现当代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魏书生同志等一批不甘寂寞的改革家们,在教育教学上采取重点突出教师教书角色、育人角色、研究角色和家长代理角色等作用,淡化管理角色,例举生动事例激活学习个体自身的能动作用,变被动严管为主动自管,有效地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的以学习个体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方式,减少后进生的产生以至其微乎其微。而传统型教育突出教书角色和管理角色,其结果产生了大量的后进生,他们走向社会以后,又被抛入城市和农村,成为城市和农村大量的失业人员,使工农业变得日甚落后。他们所组成的家庭也由于家长自身原因诸如小农思想、贫困和疾病等使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采取了粗暴简单的方法,在子女的心理上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过失。然而一个人的完整人格是在融合的氛围里形成的,暴烈的氛围只能造就粗劣的蛮汉。
在现今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随着部分人员的富裕和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使得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赚钱思想成为众人的主流,也使更多的人放弃读书而去追求眼前利益。更重要的是,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的普及也给世人一个挡不住的诱惑,也因其虚拟性所具有的强大功能,风暴般地出现了如网上游戏、色情、暴力、迷信和伪科学等极为不良的因素最消极地影响着未曾准备、毫无防范的少年一代,导致了少年一代的人生价值观的模糊不清,丧失了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诸多的后进生。另外,天灾、人祸、流行病和家庭变异及经济状况不良等也会对部分学习个体心理产生极大的恐慌和压力,使得学习个体辍学和犯罪。
当今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农村农民工夫妻双双地外出打工,有的就将子女放置于子女的爷爷奶奶处,爷孙相处和睦的,孙子的学习就能始终有进步;而当子孙与爷爷奶奶关系背道而驰时,其成绩就一天不如一天,越滑越远,也一并加入了后进生的行列。
(三)历史的因素
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不管过去的哪个朝代,教育总是受制于政治的。政治决定了教育的内容、规模和方式。
中国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对我国现今的教育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为封建社会是受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其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服务的。鉴于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处在残酷的剥削关系基础上的,反映在教育模式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严格尊卑的主仆关系,这是由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在这一主仆关系下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性,使学习主体处在被动的和被压制的学习地位,以等级森严和严厉惩罚为主要的管理方式,捆绑了学习主体创新热情的手脚,思维上只能是封建的纲常礼教中的条条框框,使得教育教学走进了死胡弄里。即使到了现在,封建纲常礼教的影响仍远未消除。因此有的老师因受封建社会意识影响很深,在教学中始终施行教书与监管职能,丢弃了学习主体的探究根本,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排斥学习主体的需要,模糊个体智力的多类型差异,甚至逆行于个体差异的心理规律,在知识的展现时,采用了单一的方式。对学习个体在学习中所出现的成败,教师总是对他们进行消极的成败归因,造成了学习个体心理的逆反现象,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上某些教师的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放弃对后进生的帮助,不惜训斥和体罚后进生,使他们在学习心理上留下了深深的疤痕,有的甚至是终身残废,足以令人深思。大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谁偏重封建社会的严惩及监控方式的,都会使学习主体丧失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很少或几近没有创新尝试,使众多学习主体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恐惧心理,由此产生大量的后进生就不足为奇。从黄金分割率来分析,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0.68的比率为最好,教师监管的分量为68%,学习主体即学生的自我空间为32%时,其效果最佳。当教师有了一定的权威后,应该把68%的自我空间还给学生,这样的创新效率是较高的。而如果教师是百分之百地严惩和监管的,那学习主体的自我创新空间便只有是零了,当然就有许多的后进生了,又哪里有什么创新性可言呢?
三、问题的解决——转化后进生的实施方案
上述的情况是后进生形成的心理、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成因,这些只是一部分的原因,而事实上并不只是这几个方面,还有其它的形成原因,如各个学习主体的非智力因素方面,也会造成后进生的形成。不过本文所论述的是学习主体主要方面的成因。这些成因中,不管是学习的还是品德的或是习惯的都与他们的智力差异有关,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基于他们的智力差异上实行因材施教,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去适合他们的智力特点。
既然找到了后进生的成因,就得要为其设置解决方案。下面就是笔者对后进生的成因所设置的解决方案。
(一)对策方案及实施
1、帮助后进生创造“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的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倡的教育学理论。它是指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后进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即学习个体目前的发展小目标,即多个小步子实践。而后进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因各个后进生个性的差异而不同的。教师应该帮助每一个学习后进生在原有发展水平上逐步提高,使其以发展水平将要达到的结果来创造学习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因此,针对不同的后进生给予不同的前进技术,教师要帮助每个后进生创造具有自我个性的“最近发展区”,即自我多方向的小步子实践。所以给予不同的后进生以适合不同个性差异的不同特点的指导是创造每个后进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手段。而优秀生是后进生“最近发展区”创造的积极帮助者。
2、消除后进生的“光环效应”
所谓的光环效应,是指某事物因某一定点的效应导致了该点所在的附近环型区域的连环效应。它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效应。后进生其成为后进生,也是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惰性,后进生的起点被惰性确定以后,其永远是后进生,是没有翻身之日的,从而使得后进生在其他方面如艺术、体育、写作和计算等等方面都是后进的。而新课标下的教师应该帮助后进生努力消除光环效应,即激活后进生自身能动作用,由易到难,运营形象思维。对于后进生偶然的点滴进步,都必须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以树立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而对后进生的不足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教给克服不足的方法,促使后进生的进步有好的起色,真正做到新课标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门课程。
3、帮助后进生找寻学习兴趣点
学习兴趣点是指学习个体在学习时多方向、多科目地探究时突然发生的浓郁的兴趣心理。新课标下的学习个体,每一个都曾有过自己美丽的梦,那么他们也就有实现美梦的追求。而这一追求是具体的、模糊的。教师为了帮助后进生实现美丽的梦,应该针对新课标要求,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在和谐的氛围中,将各科目的知识点以故事的方式进行优美包装,撺编成二难式的推理故事,用以激活后进生的想象力,将后进生各不相同的学习兴趣以新课标的同一起点弹射,达到多维方向的兴趣发展,成为以点带面,以面构体,促进后进生不同个性的不同兴趣的养成。如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有乐器的、写作的、电子的、生物的等方面有着共同志趣爱好的人,编成相应的学习小组,学习相应的兴趣知识,会促进他们对课程知识的学习。
4、活跃后进生的登“台阶”学习技术
此处所说的登“台阶”学习技术,是指学习个体在大目标学习任务中,以小步子练习方式,如登台阶那样只要他掌握某一基础的学习技能,他就会能再学习稍高一阶的技能了。而后进生更是需要老师在这方面的帮助,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应该对后进生以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教师要经常注意将后进生的旧知识以陌生变换的叙述方式来联系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分割成适合各个后进生水平段要求的问题,让后进生进行小步子练习,不断地在邻近“台阶”的攀习。随着他们攀习的方式与进步的不同,会促使他们在同一知识技能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学习技术的千变万化,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维障路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教师面前,能使教师运用师生对话讨论等多方式帮助后进生激活旧知识链结,一改教学的静态性,将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模糊理会的部分以动态方式进一步升华,如变换表现、反向叙述等的发散,把知识潜化为学生自身知识的新贮能。
5、构建后进生的学习反馈链路
在后进生的成因中,由于“大纲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传递的单向性,及教师对后进生的各个智力差异认识不足,没有采取有效的针对智力差异的教学方法,而更主要的是对后进生的学习反馈链路未曾建立,导致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位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考虑到后进生的多智力差异性及其对学习过程技巧和结果掌握的模糊性,即对学习过程的模糊判断,这就使得教师精心设置建立与后进生的多重学习反馈链路、多手段地引导后进生对学习过程和技巧及结果的判定是显得相当重要.当后进生的学习反馈链路建立起来以后,教师还得为后进生树立起学习主人意识,在融洽的氛围里,练习学生的变式争辩能力,以争辩的方式巩固师生间、生生间的学习反馈链路,做到及时反馈,多向反馈和多能反馈等,从而使后进生与先进生有着相同的发展机遇来发展自己,这正符合新课标的本质。
6、帮助后进生克服后进反复
后进生在上述的各种方法支持下,是都能有或大或小的进步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后进生都是一直地进步的,其中必定会有一些因学习方式、内容难易度的设计、思路和价值观等的差异,有的有了进步后又反而有退步。这也是正常的,即出现了后进反复现象。它是我们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之一。为了克服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立下超越的决心。他们在有了决心后,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内驱力,师生间在和谐的氛围里,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功,并导之以探、导之以变、导之以创,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他们逐渐达到清晰的思路,从而使后进生不再后进,消除后进的反复现象。
(二)实施效果
笔者在采取了上述方案以后并予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重点是要找到各个学习个体的智力差异,根据智力差异的特征,采取了不同的知识传授方式,打破以往死板的课堂授课结构,创造了宽松的教学氛围,围绕一个主题对不同的学习个体给予不同的指导与启发,发挥学习者的多种感官效应,将课堂变成模拟源,教学中以学习者行为的动态为全程,激发每一个学习者的参与,努力寻找间接知识与实践的差距,通过众多的变式小步子探究活动,使得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将自己的探究成果放入记录袋里,如小论文、自己的新作文、自己的好人好事、自己的发明等,用来证明自己能力的锻炼轨迹。平时的能力点滴地受到锻炼,那么到了期末检测时,他们再也不必将好生与差生搭配起来了。针对个别的后进生,我们可以再设计些探究步子,激起这些后进生的新兴趣,使他们又有所发展。
(三)反思与讨论
尽管我们做了诸多的努力,可为什么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还是有诸多的问题呢?如只有考上重点初中才有希望;有很多的人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到头来还是不会用,更不要谈上升到理论层次的创造活动了。即使有新课标的督促,也还不是尽善尽美的,教师方面,也仍有漏失学习个体智力差异的认识和区分,必然造成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心理不适应状况;学习个体方面,他们的智力差异在婴幼儿时就已有存在了。如果教育能在婴幼儿时进行起来了,如小动作的训练、听和说的训练及数事物的训练等等,或许能消除一些智力上的部分差异,能力上的诸多暂时神经联系会有所增强,会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减少差距。笔者曾经在幼儿大班进行了识字写字的训练,从一开始,每一次加一笔,从汉字的组字规律出发,要求幼儿认写,他们掌握的速度很快,三年幼儿的识字数量可以达到三千字左右。按这样的速度,到小学一年级,他们就可以阅读文章了。在他们进行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再进行诸多的发散,那么其写作也就有很快的进步了。这只是个共商的例子。
而关键的是我们的教学不像美国那样是学术性质的,他们的教育是建立在幼儿的学术氛围中的,而我们的教育学术氛围要到高中甚至大学才有所建成。因此我的上段中所叙述的是仅限于目前小学的教学真实境况中。倘若按学术性质的小学教育,学习者是不可能学不好科目的,都能重视每一个学习者的思考权,那么每一个学习者的创造闪光点都会有所爆发,就都会有所进步了。笔者正在做这样的艰难探索。这些只是供大家一同探讨。参考文献: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篇二
一、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原因和教师原因两方面。家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有些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重视不够,对英语学习未能进行有效监督,甚至家长同孩子之间很难正常交流等,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教师素质也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有些教师在教学课堂安排上边缘化差生,厌恶甚至漠视其存在,严重伤害了差生的自尊心,进而使学生产生厌恶英语学习的心理。此外,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再加上一些不当的惩罚措施,让学生觉得身心俱疲,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
2.内部原因。英语学困生大多是学习缺乏主动性,且自控能力差,没用毅力和恒心,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信心,并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难以沉下心学习。另外,同学生自身性格也不无关系。有的学困生性格较为内向,对自己的发音不自信,不敢读出声音,对不懂或不理解的英语知识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在课堂提问中也不敢主动回答,生怕答错后惹老师和同学笑话,也很少同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则影响了其英语表达的能力。
二、转化英语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1.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厌恶英语的最重要原因是英语老师和英语教学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其中一大部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多是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学习非常被动,缺少动力和兴趣。为此,应该改变教学方法,采用互动教学,在课堂内容设计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同时,根据英文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每个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例如,Unit 9 Reading:LIFE ON THE GO一文,我实行了情境对话比赛教学方式。首先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改写成人物情境对话的形式,然后让学生分组参与情境对话,并要求每个学生都有对话机会。在分组时将学困生分为一组,对学困组进行实时、重点指导,并暗示老师是他们组的重要成员,要求大家一起努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开口大声对话。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尤其是学困组学生,他们在对话中不仅将课文对话给背诵下来,还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进行了引申对话,非常可喜,由于他们表现突出,我重重奖励他们组一本英语词典,对其进行鼓励。这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其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帮其走出学习困境。
2.提高教师素质,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的行为和风格影响着学生。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行,且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同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并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指导施教,尤其是对差生,更应以亲切真诚的态度去关心他们,去理解和懂他们,让他们在心理上消除厌恶感。此外,教师还应以优雅的动作,柔和的语调,慈爱的面孔,得体的装束等来面对学生,给学生以亲切和蔼、美丽魅力的教学享受。
3.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施以个性化教学。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同学生打成一片, 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关系,认真了解和倾听他们的成长的心声, 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进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帮他们提高成绩。例如:A同学平时少言寡语,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难提高。我根据其字写得好的特点让其帮我抄写一些英语资料,并告诉他这些资料需要上报,很重要,要求必须手写完成。他每次都能认真誊写,誊写过程中也记住了许多英语知识。我以感谢为由请其吃饭,并经常同其聊天,聊天内容均与学习无关,但我会巧妙地夹杂些英语词汇,帮其记忆或引导其学习。为了很好地同我聊天,该生在英语词汇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且效果显著。我们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他的话也渐渐多了,语言表达能力也逐渐提高,性格逐渐开朗活波起来,当然,英语成绩也大大提高。
4.及时同家长沟通,以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及时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方法,让家长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并监督其学习;同时,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进步,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家长还应创造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的温暖中学习,以增强其幸福感和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
总之,对于英语学困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理,诚恳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因材施教,在无形中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他们记忆,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学习困境。当然,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并鼓励其战胜自我,走出学习困境。
参考文献
3.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 后进生 教育转化 策略
众所周知,后进生是指品行差或品学俱差的学生。他们在班上的人数虽少,但能量大,破坏性强,成为班级的消极因素。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班主任耐心细致地引导,才能使之向好的方面不断发展。班主任只有经常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不断进步,班集体才能健康发展。而做好后进生的工作尤为重要。无论是为了维护班集体的利益还是教育个人,都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师爱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前提
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是母爱,一是师爱。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对于后进生的思想工作应做实做细,沟通要有艺术,那种以批评为主、教育为辅、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会严重挫伤差生的自尊心。爱是教育的灵魂,对于后进生更是如此。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是心与心的碰撞,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里去,用充满感情的言辞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用真挚的情感燃起学生新的希望。
教师要想感化学生,必须经常亲之近之,决不能因为你气我,不服从我,我就离你远远的。我的办法是,你越看不上我,厌烦我,我越接近你,越亲近你,我不相信你这块冰就融化不了。在接触学生的时候,要逐渐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了解到他的想法,了解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例如本班李凯同学成绩基础差,父母亲经常不在身边,我就经常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主动接近他,做他的知心朋友,并在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肯定,自然会对老师产生信赖感,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付出更大的努力。事实证明,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的成绩和自信心都逐步得到了提高。当然,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决不等于无度的宽容和放纵,而是将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二、从“心”开始,深入细致做好后进生转变工作
1.要以情去感化。初中学生自尊心很强,喜欢“受宠”。教师要想在后进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取得他们的信任,就要从感情上亲近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隔阂,融入他们的圈子。后进生很少得到别人的关心,在家庭和学校常遭到冷遇和歧视,这是他们长期后进的重要原因之一。班主任只有诚心诚意地对待他们,他们才会把班主任当作知心人,消除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才会对老师说心里话,把班主任提出的要求看作是对他们的帮助,在内心产生一种感激之情,一种信任感和尊重感。这种感情的产生,是他们接受教育、发生转变的良好开端。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对后进生的转化要立足于调动他们思想内部的积极因素,启发自觉。对于后进生,老师如果只是指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一丝优点,不能一分为二地对待他们,那么无论讲多少道理,提出多少要求,他们都会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班主任只能用辩证的观点去了解、考察他们,弄清形成后进的历史过程,找出后进的主客观原因,才会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做到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他们的点滴成绩也要及时加以肯定,坚持正面教育、耐心启发,诱导他们自觉地同自己的错误展开斗争。
3.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后进生往往是“双差生”,他们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不配合老师,成绩不理想,这也是他们思想品德后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师要紧紧围绕着学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的后进状态。如通过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通过课外辅导来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组织参加文体活动,解放其思想,促进其学习进步。
4.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的教育优势。教育后进生光靠班主任难免顾此失彼。老师要善于组织和发挥班集体力量,运用“结对子”一帮一的方法,组织一部分先进生带动后进生,让后进生不知不觉向优等生靠拢,形成强大的教育优势。后进生易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逐渐产生对集体的爱,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
三、提供成功的机会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
如果一个良好的行为能得到及时地、积极地强化,那么动机的强度就会迅速地增加。因此,作为教师应多创造一些机会或有意制造一些机会给后进生表现自我,并且在他们成功时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使他们深深感受一下工作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高度热情,使他们今后能更加自动自觉地去进行有益活动,而且还能够恢复他们的自信,使之自强。例如为了使后进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和体会久违的因学习成功而带来的喜悦,在课堂上, 教师可特意设计一些基础的又符合后进生实际的问题让他们去解答,让他们去“轻而易举”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同时在一些偶发的事件中也可让后进生们给予大力协助。
四、转化后进生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后进生的转化和进步,一般都会出现反复,这是反复规律。在后进生进步的过程中出现反复时切忌松懈,应以最大的耐心、最大的热情帮助他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对产生反复的学生仍要尊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天长日久总会水滴石穿。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只要耐心持久地进行教育工作,就能收到良好的成果。
4.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篇四
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想
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皆是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宗旨。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往往存在一种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教师看起来辛苦备课,努力教学,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惜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学科成绩,这种教学思想是狭隘的,只是单纯地为了成绩而教,其最终的教育效果是不理想的。新的课程改革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而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它主要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水平、价值情感等。它不但重视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人文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培养。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教育观的重新认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社会资源比较紧缺、环境越来越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以外,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方法
1.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知识,整个课堂都是教师一人在讲授,填鸭式地注入给学生知识,从满堂灌到满堂练都是教师教法在转变,而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也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的累,学生学的累,不利于地理课堂教学的进步。因此,在新课改下必须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口合理容量”的地理内容时,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讲授内容,而是创设了一个启发式的教学情境: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了有关专家学者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的观点和看法,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分析专家和学者提出这些观点是否准确,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交流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环与人口的关系,从而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中提高教学效果的。一堂高中地理课堂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方法的适宜和得体。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有一定根据。除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教学条件等有针性的安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结合地理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选择的进行,除了进行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外,还有进行练习法等,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方说,在教授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时,因为涉及较多的地名、数据等知识,可以选择演示法来进行教学,通过图文的配合与分析,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地理表象,树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再如,在学习系统的地理知识时,因为涉及一些原理和规律等相关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掌握地理知识。当然,教学方法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即使在一堂地理课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运用,能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可以进行组合运用,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5.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篇五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思考
本文剖析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探讨了人丈关怀的概念和缘起,并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文章认为,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作 者:朱月香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6.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篇六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课堂的教学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受传统教育体制、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学校等教育机构以及教师都应该作出积极的措施回应。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创新性 现状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113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现状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很多落后的地方,主要包括学校和执教教授的教学理念落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师的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学校对教师的引进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接下来,我将针对各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阐释。
首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高中学校以及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依旧保持旧的状态,这种旧理念的落后之处表现为学校和教师往往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志,也就是说,他们的脑海中延续了历来传统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的错误思维惯性。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教师的教课以讲授知识点为主要任务,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身体、生活、心理、家庭等方面的情况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关心和了解。
久之,在学生的观念中,学习考试成为至上的因素。但是,这种错误的偏差致使学生对学习之外的文体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说,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注重只是学习方面的脑力发展,而忽略了其他艺术方面的脑力发展以及脑力之外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感健康方面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生活的处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眼前上大学的利益,但这种教学手段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其次,随着新课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应用到现代高中课堂教学中成为一种可能。多媒体课件技术的应用一改传统课堂教学中抽象、枯燥的教学状况,既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兴趣,同时也改善了课堂的整体氛围。更重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课堂注入新的元素,学生面对新鲜事物,很容易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并且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存在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弊端。一方面,学校的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学校仍然使用老式的教学仪器,而旧式的教学仪器往往存在反应速度慢、内存容量小、使用时噪音大并且使用过程后总容易造成机器卡壳的状况,这种仪器使用上的不便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有时候也会导致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缺失。因此,学校对旧设备的不完善的管理将对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旧的设备得不到更新,新的设备得不到引进,教师即使是具备了前进的教学理念,愿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将苦于没有合适的基础设施条件而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
最后,学校对于教师的引进机制不合理。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支配下,学校更愿意保留一些有经验有资格的老教师,他们认为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手段,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相信具有老资格的教师。因此,很多学校不放手老教师,而在现在的学校教师引进体制中,教师的数量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很多年轻教师缺乏相应的展示平台。年轻教师不能够融于进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就不能够对当前教育现状产生一些影响。归根结底,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还是因为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出现了偏差。即学校过多的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的路径
面对当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性的严重缺乏现状,合理有效的措施应当被及时的提出。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提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学校要摒弃原先的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观点,毕竟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思维方式,摒弃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步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手段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人性化发展。具体而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情景导入的方式引入一堂课,活跃教学氛围。比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播放音乐的方式进行情景渲染,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其次,改善“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性现状,还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方式加以完善。一方面,学校要主动了解高中地理授课教师的需求,并配合教师的意愿引进地球仪模型等教学仪器。同时在教室内安装电脑多媒体仪器,为授课教师进行课件授课提供有利的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学校引进先进的设备条件,而教师却缺乏相应的技术操纵能力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技能,面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握相关的课件制作技术,演示文稿技术,绘画、声效技术甚至动画制作技术等。
学校也应该改善教师引进机制和相关的教师工作评价标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学校要敞开胸口为年轻地理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且,年轻高中地理教师在学校期间接受的知识往往是接近学科前沿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更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吸引年轻教师加入学校的师资团队中,不仅能够扩大学校的师资力量,而且能够为现有的师资团体注入新鲜的活力,这样更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师资质量的提高。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改善教师评价准则。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成绩上,还应该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包括各项技能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等。只有转变硬性评价机制,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才能产生质的提高,学生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素质教育所带来的发展性效果。
7.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篇七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德育教学;转化与结合;分析
前言
目前,我国在教育领域开展大幅度的改革,为了让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人才,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自始至终,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我国对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转化和结合是非常重视。结合当前我国新课改的背景,着重分析了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和结合,为我国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希望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德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发展,更好的教育初中生,培养他们更好的人格。
1新课改的对德育教学有新要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的人才,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素质和高道德、高技能。所以,在人们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为重要时期的中学阶段,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学。结合我国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其转化与结合现状,我们发现现在初中德育教育根本不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加快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进程。
2目前,我国初中德育教学转化与结合的现状
第一,现在我国初中教学重视智力教学轻视道德教育。现在很多学校都不能够很好的把握智力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很多教育者和教育机构都认为只要能够培养出许多能够掌握课本知识,能够在考试过程中取得高分的学生就可以了,他们认为只要完成课程教学,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在每次的测试中可以取得好成绩就够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些偏离了教育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高分高能,高素质、高道德的学生,并不是简单的所谓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全才。还有对于广大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而言,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很难,真正难以实施的是在行动上落实到位。很多学校都会有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的口号,主张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通常都是用减少德育教育课程,占用德育教育时间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这些都是由于受学校升学压力的影响,从而制约了德育教育的进程。
第二,学校课程教育过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没有很好的落到实处。初中阶段同学们所学习的《思想品德》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作用,而是仅仅重视其内容的学习和对考试的应付。并没有积极地引导同学更加注意对良好品质的树立,良好习惯的养成。引导同学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具备优良的品质。
第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们可以接触网络和电子信息设备的机会越多,并且接触网络文化的概率也很大。所以,现在的中学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并且现在的网络文化很多都是不良的文化,很多都是很黄、很暴力的场景,这些文化对中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及其正确三观和正确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阻碍。现在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和引导力度不强,人们对于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也不强,中学生没有那么强的自制力和那么高的辨别力,所以,这些原因足以导致中学生们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不但不利于中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还不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中学们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目前,我国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是不容乐观的,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和阻碍,我们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联合多方面的力量,不断地积极改进和调整相关的教育策略。加强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监督与管理,同时要积极引导学校和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在德育上积极引导,促使同学们更快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品质,树立优良的道德。
3促进中学德育教育在教学中转化和结合的建议
首先,要健全对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考核制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曾经有一个伟人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也不可以填补道德的缺陷。现在,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推广,我国的德育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是,我国所有的教育部门、教育机构、教育者、学校的管理者又不得不要积极接受这个挑战,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所以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观念中,他们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也正因此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的现象,德育与智育同时都可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同时,它们都可以增进同学们的能力和培养同学们的素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两方面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时使同学们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解决的是要怎样做人的问题。德育是以培养良好道德、优良品质、形成正确三观为目的。
其次,学校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要有所创新。应该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着力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的教育要全面推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就必然要求学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中学教育还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然而,义务教育阶段也是正处于人生的奠基阶段。中学期间也是人生的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是正确三观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学应该主动承担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责任,还有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承担起考核以及监管的作用。转变目前中智育轻德育的现状。应该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把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只有学校教育观念转变,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德育教学的推行。
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督,严格管理暴力、色情文化,积极宣扬健康文化和正能量。学校的老师也要积极引导同学们健康上网,提高同学们对不良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鼓励同学们要远离网络虚拟世界,不能够轻易相信网络文化的不良诱惑。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要严格控制同学们的上网时间,监督同学们要远离网络不良诱惑。平时要多与同学们沟通交流,帮助同学们排解压力。
4结论
面对新课改形势的要求,我们要加快对教育的改革,不断加快初中德育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小彬. 浅谈如何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J]. 赤子(中旬). 2013(12)
[2]王建媛,宋春光. 初中德育教育的优势和必要性[J]. 学周刊. 2013(11)
[3]刘可红,吴华. 外语教育的文化取向研究——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美国化文化取向[J]. 现代大学教育. 2005(04)
[4]王孝华,康薇. 基于学生主体性分析立德树人的现实路径[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04)
8.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篇八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成为农村教育的时代特征。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引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摆在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校长面前的十分紧迫的话题。本文结合农村实际,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面临的问题作出简要分析,同时根据农村学校和教师实际提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教师 专业化成长
在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信息网络化趋势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空前提高的背景下,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的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由于长期以来,硬件不足、师资薄弱等因素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有的观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模式,对于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经过2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研究共同关注的课题,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
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专业化就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 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总量占教师总人数的 55%左右。这一客观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师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
1、农村教师缺乏理想信念,自主发展意识薄弱。
教师的职业本身应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活动,而事实上,农村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境遇,一些农村教师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也放弃了做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人生追求,放弃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苦旅。在平时工作中,他们放弃了对教育问题的发现、思考,没有教学研究意识,靠 “惯性”工作。在沉重的生活、工作负担下,他们对教育新思想、教材新内容、教学新手段的钻研学习浅尝辄止。
2、对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影响了教师的发展空间。
农村中小学评价教师缺乏宽松、多元、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目前,量化管理风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切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工作绩效,统统被量化积分,与职称、荣誉、待遇挂钩。毋庸臵疑,量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办学行为,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个性。为使学生考出高分数,教师们教死书,死教书,拼时间、题海战,奔命于荣辱得失间,无暇于教学科研。
3、农村教师专业化缺乏专业引领——不知怎样专业化。目前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的不够成熟直接冲击了人们对教师职业专业性地位的认识,极易导致教师角色的模糊化。这其中最明显的要数教师教育理论、方法等专业化体系构建的相对缺乏。比如说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基础主要是西方有关的研究成果与实践,但我国教师专业化从—开始就成为政府政策层面关注的问题,教师专业化进程客观上得益于政府的推动,但由此导致的教师专业自主权利的散失,其直接的结果就是教师群体自觉的职业信念与社会责任、义务感不足,可能的结果就是使得教师专业化走向教师自主发展的方向不免流于形式。怎样设计适合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
4、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影响着教师的发展空间。
一个教师要成功,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自己愿意干;第二是能抓住机遇。自己愿意干,才会积极努力地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所谓能抓住机遇,在我理解,应解释为领导的赏识和关注。有了领导的支持,老师才会有大展拳脚的空间;有了领导的支持,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很大一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几乎都脱离学习,成为“事务型”的领导,甚至连当个学习型领导的愿望都没有。他们思维很窄,成了一个靠经验和想象指挥教育的人。更为可悲的是,个别学校的领导却反而“唯上级马首是瞻”,完全听命于条条框框,甚至厌恶创新,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不断给教师泼冷水,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专业教育程度低,学校管理不规范,缺少有效激励和正确的引导,造成教师对教学研究缺乏热情。试想,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教师如何能得到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5、校本培训重形式,轻效果,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经济、文化、地域、历史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及奖惩机制和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等,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已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校本培训、集体备课等等,如同走过场,早已成为了一种形式。教师 感到没多少收获,又浪费了时间,认为此类活动可有可无,活动质量大受影响。这无疑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健康成长。
三、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
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地方实际和教师情况,我们可以试着提出以下做法,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适应新时代农村教育的要求。
1、树立远大的志向,确立农村教师自我专业成长意识。
首先,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有高远的志向。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伟大而又平凡的职业,就应有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操与品德。爱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爱学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先进的学生观和正确的教育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爱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其次,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提高研究意识和能力。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因此,农村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师只是教学的执行者”的陈旧观念,努力提高自主的研究意识,以专业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
2、建立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
首先,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必须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学习和合作时间,建立务实的管理模式。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力至上的管理模式,滋生和助长了长官意志,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抑制了教师个性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外正在倡导的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教师平等参 与的自主管理模式,致力于摆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关注真实的教育情境,回应知识的革新和社会变迁的需要,整合个人、群体、组织、社区以及文化的需求,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自主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农村教师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教师通过自主管理,可以自己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选择合作伙伴组成研究团队,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要创设良好的合作性的工作环境,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鼓励合作的团队和考核机制,从激烈的竞争型向分享成果型转化,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在教师的管理机制中,个人得益应该与学校发展相一致,适当减弱对个体教师的考核力度,重点转向以团队为考核单位,鼓励结队合作,让每一位教师没有孤独感,融入于每一个组织。促进教师学习的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给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专项拨款或报销学习经费、邀请专家、提供书籍光盘等资料)、支持和强化教师学习(举办专题研讨会),为教师赋权,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奖励和认可教师专业发展成绩等。
另一方面,建立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研究共同体。通过这种合作平台,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城市教师的先进理念,感受城市学校浓厚的教研气氛等,促进农村教师和城市学校教师双向发展、共同提高。
3、加强专业引领,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导航。
目前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比较低,有关专业化的理论与方法不够成熟,既易导致教师专业地位的模糊化,又不能实现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强势引领。因此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能为农村专业化成长提供观念与技术层面的支持。一方面,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极其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校外专家教育理论的指导,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专家也需要进行亲身的实践,需要到农村学校,到边远地区的教师中间去体验,只有这样,专家才会拥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更丰富的案例,才能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应该为教师创造更多引领的机会,如本地区骨干 教师的引领、培训人员的引领、大学和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特别是大学和农村学校组成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等等,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做法,在当今中国也已经蔚然成风。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还可以搭建教育网志(教育博客BLOG)平台,通过网络进行引领,即在网上选择优秀的专家,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学校应该努力营建轻松、亲密的指导氛围,让专家经常走进校园,以朋友的身份与教师近距离接触,共同探究。这种平等研讨的指导方式,能为教师深层反思、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氛围,能加快教师对新理念的消化、吸收、运用,能加速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4、转变校长观念,强化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负责人,校长的观念直接影响学校的专业文化,引导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校长应该转变长期以来把学校只当成“学生发展成长的场所”的观念,而应树立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场所”的观念。校长应该时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关心、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全方面的需求,调动教师内在的动力,开发其潜能,创造物质条件,营造积极的氛围,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思想上要给予高度重视;其次,要制定出教师专业发展远近规划,拿出具体措施;再次,领导要以身示范。教育行政领导要讲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率。
5、建立有效的校本培训机制,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
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学中的培训学习,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而校本培训正是在学校中以学校为主体组织发起并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指向而开展的培训活动,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因此,只有加大对校本培训的投入,建立健全的培训机构和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要逐步树立教师专业发展观,完善校本教研过程,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把校本培训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系统的良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对于农村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难题,任重道远而又刻不容缓。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一个教师能否在岗位上茁壮成长,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在终身学习时代,教师应该寻找专业发展的机会,经常交流教学和教学方法,参加各种有利于提高专业水平的活动。只有这样,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2001.8 教育科学出版社 叶澜 白益民等
2、《教育研究〃论教师专业发展》 2005.7 宋广文 魏淑华
3、《中国教育报〃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007.5 翟 帆
4、《中小学教育〃论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 2005.11 王勇鹏
6、《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5 刘 捷
9.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篇九
董 玮
(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 tel:***)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广泛的阅读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阅读中掌握新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少一点强加,多一些自由,不惟“考试”是尊,惟“形式”是崇,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新课改;主体地位 1 前言
高中语文新课改已在四川开展了。它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1]。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都存在着误区,如: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过程简单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性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教法单一,教师往往拘于课本、局限课堂、偏重考试。比如,这学期伊始,我给学生列出了一部分经典选读书目。其中一个学生问我:老师,看完这些书,我的语文学习成绩能提高多少?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悲哀,但我还是告诉他:要是你把这些书都读完,你的语文成绩肯定是拔尖的;要是你在高一高二这两年中读完了其中的一部分,你的语文成绩也会提高很多。开家长会的时候,我把给学生开列的书目印出来发给家长,告诉家长说:学生周末在家的时候,叫他少看电视,少上网,少逛街,看看我给列的书。家长问我:老师,看完了这些书,我的小孩能考上重点大学吗?我苦笑:只要你的孩子在高一高二这两年读完了其中的十分之一,我保证你的孩子语文成绩很好!其实,教改轰轰烈烈,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种理念变幻万千,可是,最基本的问题——学生到底读了多少书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如何领悟新课改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
/ 5
视程度[2]。事实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 [3]诚哉斯言!而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很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但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教育中,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他们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多样化、更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学生还可以按读书多少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给自己自评等级。多读如此重要,因而我们在新课改中仍需大力地提倡。新课改并不排斥多读的基本方法,但新课改的“新”在阅读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阅读的目的是“立人”(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阐发、评价、质疑文本的能力。(3)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可见,新课改是在强调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丰厚的阅读体验,所谓的能力培养只是无源之水。只有当我们在新课改中避免了走入抛弃“多读”的误区,我们才会真正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她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她能使我们能够对丑恶的东西洞若观火,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点、每一刻。语文的生命在于深刻地表现人生和真实地宣泄情感。有时候,社会生活使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太现实、太粗糙、太浅薄。而语文,却能够使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充满理想,富有激情!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阅读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
/ 5
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喜欢阅读,又如何去阅读呢? 3.1深化对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
有必要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阅读及阅读教学的这一本质,阅读本身并不是在消磨时间或者浪费时间,从一定意义上而言,阅读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活动,古代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如果对阅读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适当的阅读就不会成为人们的负担。听、说、读、写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阅读,远比没完没了地做大量的习题对语文的学习促进大。懂得了这一道理,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教师都不会牺牲阅读时间而去做大量的习题。阅读本来就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轻视阅读的语文教学注定是失败的。
3.2 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是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已渐近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已有了合理的认识,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展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肯定有所差别,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不同的阅读内容完全可以达到一致的学习效果。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真正阅读的权利,在一定的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教学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博览群书、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其次,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把教师善教与学生乐学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具备教育民主的思想,和学生多商讨,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参和教师所熟悉的内容和程序去进行。
3.3教会读书方法 培养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新课标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的方法很多,应指导学生视需要而选择,对于重要的名篇可以精读,读的过程重在个性感悟与体验。略读时以摄其要点为主,浏
/ 5
览主要是快速阅读自己需要的或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读书时要注意阅读方法,如凝神不分心的关注,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等,都是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经过方法指导后学生拿到一篇阅读材料就知道如何下手。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边读边圈点,利用闲暇多读书,摘抄笔记,使用工具书查阅,温故而知新等。
3.4重视个体思考 突出个性化 创造性的阅读
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各异,他们的阅读感受也不尽相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在阅读文章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此时,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增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化的,事物的答案不是惟一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架,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感悟语文的魅力,张扬个体的个性,探求人格的真和美,使他们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另外,在提倡个性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大胆质疑,因为质疑是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去探求,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能将课内的知识很好迁移至课外,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
3.5让阅读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阅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随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 [3]。要让阅读教学走进学生生活,扩大学生阅读的空间,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各种生活信息进入学生生活,让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充实学生大脑,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到阅读教学之中,从而加深对语文阅读材料的理解。
3.6理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关系
表面看来,阅读与考试两者之间是矛盾的,似乎大量的阅读占用了有限的学习时间会影响考试成绩,而实际上,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阅读与考试之间并不矛盾。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要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同样是说阅读对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对作品本身思想的理解作用。因此,合理的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况且,现代考试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4 / 5
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阅读本来就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写作,更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较大比重,而写作本身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阅读对于考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有经验的学生,尤其是那些高考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他们往往都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绝不是天天死学的书呆子,国内对高考状元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2]。因此,要认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这种关系,不要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番好心做了坏事。
3.7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第一手材料,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因此,语文阅读教材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认为,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当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使教材既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和考试的需要,又能有利于引导学生走上喜爱阅读的道路上来。结束语
总之,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情感、人文关怀的学科。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是最富有情感和激情的教师,师生之间真正实现情感的交融与共鸣,不仅在知识层面互动,还在灵魂层面上也互动起来,这就是阅读的最高境界。阅读富有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阅读。多让学生面向真实的生活,注重有价值的真实生活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成长,不断追求并获得崭新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0.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的出路 篇十
1.解决了班主任危机问题。班主任工作量、压力、工作难度都很大。班主任无人愿当,这是普遍现象。为了确定班主任人选,校长往往要做大量工作。班主任“组阁”,缓解了班主任无人当的危机,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人人争当班主任,于学校、教师、学生都有好处。
2.解决了教师不合作的问题。班主任由“要我当”变成“我要当”,态度不同,工作的效果也不同。现在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会像以前那样往上级“投诉”,而是大家商量解决。干活一条心,才能出成绩。
3.解决了校长负担过重的问题。校长负担过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班主任“组阁”,有利于校长放权抽身,能抽出更多的精力从事其它工作,不必为解决教师日常纠纷而烦恼。
4.教师的危机感增强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班主任“组阁”,其结果是能者上、庸者下。这样,就逼迫教师尤其是不合格的教师增强紧迫感,树立责任心,切实提高业务水平,适应以优胜劣汰的教育形势。
二、狠抓校本教研
在如今教育大改革、大竞争的形势下,针对农村中学教学资金短缺、师资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农村中学为求生存,必须推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就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一个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学校才有活力、才有发展。为此,我们学校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精选教研组长。我们精选教学水平高、具有教研潜力的骨干教师作为教研组长,成为该学科的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人员,带动整个教学教研组的教学教研活动开展,充分发挥组长的先锋模范作用。
2.做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必须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校本教研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校本培训必须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一起备课、上课的方式最受教师的欢迎,他们觉得这种培训方式收获更大,进步更快。
3.加强监督和指导。为确保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备课组和教研组开学初必须有明确的教研计划。由学校委派驻教研组领导,督促和指导各项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提倡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团结协作,互相交流切磋,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4.注重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这种困惑长期以来困扰着我们教师。纯理论的学习,教师认为很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他们普遍認为“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为此,我们给骨干教师压任务、压担子,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每学期要求骨干教师开示范课,给一般教师和新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同时鼓励一般教师和新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学习,一年至少每人开一节公开课。这样“以老带新,以新促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提倡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并逐渐成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6.建立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般来说,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有很强的依赖性,还需建立自下而上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以对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对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学效果、教学态度进行量化,与学校期末的评比、评优相结合。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文化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学校的进步和改革注入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教师要有忧患意识
龙港十四中地处农村,办学条件一般,比之城区一些重点中学特别是“贵族中学”有天壤之别。我们的周边强校林立,我们不努力,学校就会被淘汰。因此,学校的教师压力都很大,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
在我们学校的教室里,随处可以看到墙上张贴着这样的标语:“我们是老百姓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天天盼着我们成才,我们拿什么报答他们?”教师也常常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教育学生:“这个社会是靠能力吃饭的,没有能力,不能展现自我,就没有机会。”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所以,他们没有考虑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多么艰苦,而是考虑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加上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不断鼓舞与激励,就能激发出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四、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才能迸发出学习的热情。我们将学校的指导思想确定为:“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相信学生,学生就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五、重视管理体制改革
11.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篇十一
大新县民族高级中学
冯万东
(***)[摘 要]:2012年我市各县高中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借鉴其他老师的先进教学实践,浅谈新课改下几点体会。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历史情境教学
2012年我市各县高中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改的能否成功。历史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学习方法改进的前提,是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服务的。教法改进只是手段,学法的改进才是目的。通过一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其他教师所上的优质课,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教材包括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而教科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生也最容易从中获取历史信息。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指出,学生学习历史是一个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中所引用的图片和文字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适当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或文字史料充实课题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通过教师展现的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我市各县高中部使用的人民版历史教科书里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历史场景、历史文物、历史人物的照片和绘画等作品,这些图片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是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同时图片资料是历史教
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科书对一些图片缺乏必要的解释,如果教师不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引导,学生也只是就图片看图片,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图片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好这些图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人民版必修一《美苏争锋》这课中有《正在建造中的柏林墙(1961)》、《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军准备从海滩撤离越南》三张照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再展示更多相关的图片,进行必要的描述和解释后,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图片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如通过观看以上一组图片,你能看出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古巴导弹事件的结局反映了什么?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哪些?其中补充的图片有《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朝鲜和越南战争等,教师可稍作介绍。但教师通过图片设问时应具体明确,最好不要含含糊糊,空泛提问,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回答。像“从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有关冷战国际关系的历史信息?”这样一问,就把问题的时序限定在了冷战的范围内,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晰地在所限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此外,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某些见解,比如说美苏冷战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当今国际热点问题中,哪些与“冷战”有关?这些问题的提出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及对问题本身认识。
在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导入新课时,笔者拿出一副收获“渔猎画像砖”的拓片,并对此拓片进行以下简单的描述:此砖为画像砖中一幅著名的作品。图案的上部为“弋射图”,在岸边的大树下,有两人正张弓射猎(弩机上的弹丸后附带有绳,可将猎物或射空的弹丸加以回收,故称为“弋射”),空中有成群的飞禽,塘中有浮出水面的鱼儿和盛开的莲荷。图案的下部为“收获图”,图中五人正在挥镰割谷,右侧一人手提食篮,肩荷谷草。整个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再现了东汉时期成都平原一带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情景。同时教师请学生看教科书第4页和第5页《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神农》以及《东华牛耕画像》。学生在看图的时候,教师介绍什么是画像砖、画像石,它们的功用是什么等,丰富同学们的认识。这样导入新课,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去探究相关内容。
二、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复现历史环境和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趣,培
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图片、视频和史料中展开讨论与探究,达到思维的升华,是实践新课改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
历史情境的创设有多种途径,如通过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影像片段、音乐、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以下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
2013年3月,我校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课,赵新芳老师在讲授必修二专题四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采用多种途径创设历史情境,达到了非常好教学效果。例如在导入新课时,赵老师播放了一段川话版茅盾《子夜》的录音,其内容如下: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
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出这段文字,并让学生在听语音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从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此种方式导入新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积极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伍老师通过创设一个虚拟人物“小新”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感受到这哪是小新,明明就是自己,通过“小新”的一系列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还非常注重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展示石室中学校门的照片和民国初年石室中学部分教职员的合影来探究近代以来居室建筑的演进和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使学生完全的融入到历史变迁之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过程。
三、强调交流与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应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方面能促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还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交流的能力,更好的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
历史课堂教学不应该知识教师讲授的过程,还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将学生分成几个
小组展开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间的交往的机会。思维的碰撞,相互的启发,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发挥团队合作能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以面是本人一个教学案例。
在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的手工业经济》这节课上,本人首先展示了《奥运会地铁支线中青花瓷风格的车站》、《奥运会颁奖礼服中青花瓷元素》,并介绍美到惊艳的奥运会颁奖礼服是平均年龄在68岁以上的苏州老绣娘用快要失传的宫廷绣法绣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手工业的魅力。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外,笔者通过中国古代手工业博物馆的形式,将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展厅来讲授,即纺织厅、冶金厅和陶瓷厅,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他们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在讲解之前,教师布置了以下几个探究任务:第一个小组的任务是从生产原料的变化、发展概况、纺织品的使用人群的变化三个方面向全班同学们介绍古代中国纺织业的发展过程。第二小组的任务是从冶铜业和冶铁业两个大的方面介绍古代中国攻金之工——冶炼业的发展历程。其中在冶铜业的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的角度进行探究;冶铁业的方面需要从时间上和燃料变化、供风技术的革新等方面考虑。第三小组的任务是从制陶业和制瓷业两个大的方面介绍古代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历程。第四小组的任务是根据前三个小组同学的介绍,总结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小组的讨论,对其进行引导。在各小组讲解介绍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展厅中的古代手工业的成就予以配合。最后教师对第四小组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做相应的补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主动进行讨论与探究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助合作的意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12.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 篇十二
伊旗高级中学 祁丽霞
【内容摘要】 2009年秋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始在我区实施。本文试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即做好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做好初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衔接、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几方 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衔接
历史新课程
历史教材
历史学习方法
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趁着新课改的春分我区于2009年也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教科书,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则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但就学生而言,因为中考历史只考60分,在视中考升学率为学校、老师生命线的现实面前,初中历史课程几乎处在可有可无境地,不少学校只是在初三统测前才突出性地集中安排历史应试课时,学生很难达到新课程所需要的基本历史素养。
高一历史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历史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呢?我认为关键点之一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历史,而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学习历史,历史推行新课改之后的显著的特点带有时序性、专题化、兼容性强,特别是中外历史对照比较明显,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感到线索乱,理不清头绪,特别是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理解和分析更是无从下手,更谈不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时间一长,学生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我认为,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需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这应该继承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的史话教学,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例如: 在学习政治文明历程的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时,先继承衔接初中史话教学激发兴趣的理念,用谈话的方式提问学生有关希腊的神话。许多学生踊跃回答,激发起兴趣,活跃了课堂。再在高中以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教育学生的理念的指导下,讲述希腊高度文明的代表人物。如希腊的七贤之一,政治家和诗人梭伦,教育家和学者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在品行和学问方面的高度修养,教育学生,导入新课。在学习了古希腊城邦政体的基础上,再提问:为什么在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在古代希腊的雅典则出现民主的政治制度?然后,指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来分析认识中国与希腊出现这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基本达到了既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又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还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完善提高。
还例如:在学习政治文明历程的专题六第二课《卓尔不群的雅典》时,让学生阅读雅典公民大会发言人资格规定的一段课文:“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逃脱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列的财产的人……。”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有这些规定?学生回答后,教师做一总结: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都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行。个人品行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尊敬父母,遵守国家法令,不挥霍浪费钱财。这一总结正是衔接了初高中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
二、做好初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衔接 高一新学期的开学伊始是学习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课的政治文明历程,当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的知识基础上与高一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衔接理顺。达到线索明晰,知识蕴厚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中的政治文明历程的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一课中,可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历史课学习的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以及相关的故事。在学生答出春秋五霸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部分——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又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然后再提出:秦国统一有何意义?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到秦国消除割据,完成统一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的进步。既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又提高完善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三、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很多初中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并不重视历史,考试前划划书,背一背就是学历史。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指导要求学生,在继承衔接初中时期记忆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这一内容时,指导学生衔接初高中知识,用归类学习法,构建这样一个知识体系: 北宋强化
在中央
设二府
弱相权 中央集权
设三司
掌财政
设三衙
收精兵
在地方
设州官
行政权
设通判
司法权
转运使
掌财政
这样,把中央的二府、三司、三衙和地方的官僚机构归类,有利于学生记忆总结。并且认识到北宋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再例如:记忆历史大事的年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可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现实的敏感的信息,展开联想思维,联想记忆。如这届高一新生入学是公元2004年,也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利用这一信息,用周年联想记年法,衔接初高中知识,展开联想思维,完成以下的知识构建: 1894年甲午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 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1904年邓小平诞辰
1904年日俄战争 日俄争夺中国东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44年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德军陷于东西夹击之中 1944年中国战场,豫湘桂战役,丧失了大片国土
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青岛、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城市
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
2004年我们考上青岛二中,又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这样,一系列初高历史中难记的中外大事和年代,运用了学习方法,成为了一个体系,就变得容易记忆和理解了。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学习方法的衔接和积累,是送给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开启思维灵感的金钥匙。为他们后来的发展成材,创造了条件。
四、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
第一,让历史重新鲜活起来,让历史贴近学生,让学生走进历史。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融进学生们的生活中,放到他们的世界里,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唯有此,才能真的把历史学习变成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老师的传授。例如在讲述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内容时,涉及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自的职责问题。引用了当时热门的几则时事新闻,提问学生:“如果这些案例发生在秦朝,应该各归谁管?”案例都是学生熟悉的重大事件,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加生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涩的概念,甚至还可以间接的熏陶学生的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意识。
第二,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可以不用背诵的就不要求学生背诵,因为背的多了,学生就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了,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毫无能力可言。对于那些书上的结论不是直接让他们记住,而是通过材料分析得出。这样的印象深,且锻炼能力。例如: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就是通过各种材料列举阻碍的因素。第三,从高一开始就以高考为指导,不断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可以从第一节课就让他们做高考题,让他们了解高考的出题方式和题量及高考信息。做到一开始就心里有数。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推荐阅读: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09-07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10-05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09-25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10-06
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课的转变论文08-30
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转变论文08-19
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导正论文08-06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