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学》读后感

2024-06-21

《关公文化学》读后感(精选9篇)

1.《关公文化学》读后感 篇一

关公文化

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细说关羽简介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传》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但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公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了。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以上这幅清代关庙中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至今海内外华人,仍然有关老爷、关帝君、武圣人、关帝公、关圣、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很有意义。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关公文化的多彩世界。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关羽成神究竟是受到《三国演义》传播的影响,还是相反?从现在发现的历史资料看来,从唐宋到元明清,都是关公成神的传说早于三国故事的流传。正因如此,历代三国小说、戏曲中才会出现很多围绕关公的虚构故事和人物。一般认为,小说《三国演义》以及三国戏剧的流行,是形成后世关公崇拜的主要原因。但如仔细排比史实,会发现因果恰恰相反:每次社会上的关公崇拜升温,都会带来小说和戏剧的新一轮流行和演变。《三国志演义》一向有「七实三虚」之说,在《三国演义》中虚构增益最多其中一个人物,也许便是关羽的事迹吧。

关羽后来获追谥为壮缪侯,由关羽之子关兴继承他的爵位。关兴字安国,年纪轻轻就有美名,丞相诸葛亮非常器重关兴的才干,年仅弱冠便当上侍中、中监军的官,但可惜的是过没几年就死掉,由关兴的儿子关统继承爵位,关统尚公主(也是就做了刘禅的驸马),官做到虎贲中郎将。关统死了之后没有儿子继承,遂找了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

《三国志.关羽张飞传》评言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的确这些说法在《三国志》里屡见不鲜,在《魏书》、《吴书》的传记里,一再出现关羽是「万人敌」、「熊虎将」,或者「勇冠三军」、「勇而有义」等等赞词。很多人会认为这已经是史家定论,但是对于关羽、张飞的负面评价,后人并不认同。清代即有人为关帝庙题对联说:

「史官拟议曰『矜』,误矣!视吴魏诸人,原如无物;

后世尊崇为帝,敢乎?论《春秋》大义,还是汉臣。──王午山题山东临淄孙家店关王庙」

又有人题联说

「平生为昭烈帝誓殄国仇,虽傲矜亦义勇所在;今日与文宣王抗衡庙食,是豪杰可圣贤之徵。──梁卓涛题长沙广福庵关帝神座」

明确提出对于陈寿定评的驳难。到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乾隆皇帝特谕更改刘禅封赠关羽的「壮缪侯」谥号为「忠义侯」,严厉指责陈寿修史「不公」,并把自己的理解加于《三国志》,宣谕「传信万世」: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奉上谕: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忠节凛然。乃史书所谥,并非嘉名。陈寿于蜀汉有嫌,多存私见,遂不为之论定,岂得为公?从前曾奉世祖章皇帝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盛烈。朕复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义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祀,而正史独存旧谥,隐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也。今当抄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陋习。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该为『忠义』。第本传相沿已久,民间所行必广,虑难以更易。着武英殿将此旨刊载传本,用垂久远。其官版及内府陈设书籍,并着改刊,此旨一体增入。钦此。」

可见后世对于关羽的评价,有过一段「正反合」的曲折过程。实际上在《三国志》记叙本身,关羽形象就具有非常崇高的人格特质,这是一种内塑的天性,而非因外在风气所导致。

关公崇拜之形成 荆州民间崇信

楚地自古崇尚巫风,王逸《九歌序》称:「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汉书.地理志》亦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祠」的说法。《后汉书.西南夷传》则谓「俗好巫鬼禁忌」。直至隋代,其习犹故。《隋书.地理志》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为此也。」荆州是关羽一生事业的顶点,也是他功败垂成之地。总的说来,整个三国时期,江陵城并没有经历多少战争的摧残。但是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荆州由于控制长江下游的战略地位,自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所以战事频繁。南方想占领江陵,像关羽一样作为北伐基地;北方占领江陵,则想仿照西晋平吴,钳制长江中游,然后顺江而下,「王浚楼台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按:唐人刘禹锡诗句)正在这个时期,江陵城内出现了一位十分灵验的「城隍神」。「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北齐书.慕容俨传》)「江陵多神祠,人俗恒所祈祷,自法和军出,无复一验,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北齐书.陆法和传》)有理由认为,这位城隍神便是曾经修筑坚固江陵城的关羽。现存最早的唐代关羽祠碑文就说:「昔陆法和假神以虞任约,梁宣帝资神以拒王琳,聆其故实,安可诬也。」(董侹《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而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是2005年在荆州城隍庙遗址出土的陶制关羽神像,这也是现今发现最早的一尊关羽神像。因此关公有可能就是那一时代荆州的城隍神。

唐代诗人刘禹锡《自江陵沿流道公》言:「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由于荆州扼守长江中游要道,既可北上襄樊,直达中原;又能东去江汉,顺流江淮,在荆州成神的关公神迹及形象,也会顺着这条东西南北的通途大道,传播到四方的。

大体而言,关公信仰的中心地区经过了四次大范围的转移:第一次是隋唐时以玉泉寺为中心的荆楚地区;第二次是北宋以解州为中心的山陕河洛地区;第三次是元明清以京师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第四次是明代中叶以「抗倭」为标志的江浙闽广地区。这几次转移几乎覆盖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地带,并以此为起点走向全国,又随华人迁徙面向世界。

佛教与关公崇拜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一位高僧出现在湖北玉泉山中的小石窟中,他是因为佛教势力还没有在荆、湖一带发生应有影响,特地到这里来捐募建庙的。这位高僧就是被称为「天台大师」的智顗。这一年他56岁。一年以后,即在此地开讲说法,信众如云,俨然伽蓝精舍,并且与润州栖霞寺、台州国清寺和灵岩千佛殿并称「天下四绝」了。

智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奇僧。他俗姓陈,华容人,先世为梁朝显宦。自幼习儒习道,后转入佛门,陈宣帝及隋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都礼之为国师。他创立的「天台宗」被陈寅恪认为是「佛教宗派中道教意义最富之一宗也」。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的一方碑刻认定就是他做了个梦,才使关公父子识得前衍,皈依佛门,并为创建玉泉寺出力的。后来还有禅宗北派六祖神秀(公元606─706年)来到玉泉山创建道场,欲毁一祠,又梦见关公「提刀跃马,于云雾之中往来驰骤」,具言前事。神秀遂欣然以关公作为护法伽蓝。至今玉泉山犹立有明万历年间碑刻「关云长显圣处」,和清代嘉庆年间的「最先显圣之处」证实着这段佛门因果。而且至迟从唐代开始,玉泉寺就有关羽祠。这可视作关公信仰的发端。

天台宗和禅宗的相继出现,意味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教最初记述中的「关公信仰」,也是其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插曲。弘治本《三国志演义》卷之六中曾出现过一位在汜水镇国寺和关羽叙过乡情,声言「贫僧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后又在玉泉山结茅,因应关羽「还我头来」的痛苦呼喊,而以一句「颜良安在」喝破前孽的「普净」,其实就是这个佛教故事的演义版。

道教与关公崇拜

中国早有「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这是关乎远古时期中原两大部族战争,决定中华民族最初走向的一项历史大事件。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述,所以长期以口传形式存在于神话之中。先秦载入各种典籍,已出现多重歧义,以致历代分证,代有异说。

「关羽斩蚩尤」就是依附「黄帝战蚩尤」传说而来的。实际上与道教派别惯于「托祖」以自高门楣,自我作古的习俗有关,其间还涉及到北宋政治财政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最早记述这个故事的,是被视为《水浒传》祖本,成书于宋元年间的《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大略为北宋崇宁五年夏天,山西解州盐池有蛟作祟,「布气十余里,人畜在气中者,辄皆嚼啮,伤人甚众。」皇帝请第三十二代天师张继先平息,很快成功。宋徽宗抚劳其功,张天师说是蚩尤作乱,是请来两位神将出力的。「一神绛衣金甲,青刀美须髯;一神乃介胄之士。继先指示金甲者曰:『此即蜀将关羽也。』又指介胄者曰:『此乃信上自鸣山神石氏也。』言迄不见。帝遂褒加封赠,仍赐张继先为视秩大夫,虚靖真人。」这部分解释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宣和五年正月乙卯,礼部奏请侯封。敕封义勇武安王,令从祀武成王庙。」元明清历代续有记述,但年代、人物显有不同。

金人侵宋,强索解州池盐。南宋只有靠海盐继续维持财政。但是解盐「不劳人力,自然生成」的神奇,以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其灵异毕竟是南渡将吏不能忘怀的,因此「关公斩蚩尤」神话应该是南宋失去了这块聚宝盆以后,道教对于解州池盐支撑国家财政的宗教想象。而正一派张天师所以推出并且不断扩展这个神话,一来是正一派宋代以来地位不断提升,二来是张天师一系素来与盐利有关,三来是张天师已然托祖黄帝,所以乐于承袭黄帝神话的余绪。

金元以后,全真道和其他道教派系也陆续接受了关公神话及其灵迹,如全真道曾以关羽为四元帅(或四天将)之一,至今武当山道观犹与马、赵、温同塑一堂。元代蒙古大汗封敕关公的徽号也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如至顺二年(1331年)封为「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招讨使,兼提调诸宫神刹、无分地处检校官、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驾前都统军、无佞侯、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护国崇宁真君。」并且开始出现托名关公的道经,如《道藏》收辑的《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关王妙经》中,则称关公为:

「大圣馘魔纠察三界鬼神刑宪都提辖使,三界采探捕鬼使者,元始一气七阶降龙伏虎大将军,崇宁真君雷霆行符伐恶招讨大使、三十六雷总管酆都行台御史,提典三界鬼神刑狱公事大典者,提督刑案神霄大力天丁、三界都总兵马招兵大使、统天御地诛神杀鬼大元帅。」

显然大大提高了关公的神权,道教亦借此增加其影响力。也为日后关公被明代封敕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以至近世台湾传出关公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的说法奠定了基础。

忠义神勇之传播

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已经是一流美誉。「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袁)绍将莫能当者。」尤其是都督荆州,相机北伐,杀庞德、擒于禁、「梁、陕、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离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恢复中原」战略总目标只有咫尺之遥。尤其是「威震华夏」一语,为中国历代著史者仅有之颂词,尤其使后人心仪。故魏晋南北朝之武将,莫不以关、张自励。关羽既能够冲锋陷阵摧敌,又能够「守经从权」,委曲求全,随即千里投刘;既能节制一方,忠心卫疆,执行「北伐中原」的战略意图,又能够舍生取义,从容就死。所以被后人奉为「忠义仁勇」的典范。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奏请武成王配祀增加关羽等,共64人。这时关羽已正式列入儒家祀典。宋代开宝、庆历年间,两次将关羽等人列入武成王配祀中。

随着佛道两教争相神话关羽,儒家尤其是理学出于「神道设教」的政治设计,也开创出一整套国家体制下的儒家祠庙祭祀制度,并且开始用儒学系统阐释关羽精神,他们以关羽「兴复汉室」作为「《春秋》大一统」理念的标志,以「尊刘贬曹」为「正统史观」的泾渭,以「宁死不屈」作为「忠节相尚」的象征。随着理学在元明清时代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关羽形象也愈加完美了。

通俗文艺的传播

苏轼《东坡志林.怀古》说:「王彭尝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是苏东坡青年时任凤翔签判时,听长期在西夏前线担任军职的北宋勋旧王彭介绍的情况,这个现象应当出现在已经奉关公为「军神」的宋军驻西夏前线地带。首都汴梁,亦有「说话」,其中有「说三分」一科,且有专擅之艺人。据南渡之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崇(宁)、(大)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时,曾说其中有一个艺人霍四究就是以「说三分」见长的。

从南宋开始,「说话」伎艺有了新的发展,原因一方面是宋高宗退位以后喜欢听书,「命侍从访民间奇事,日进一回,谓之『说话人』。」「平话」亦同「评话」,也就是在讲述故事人物时,不时插进点评,或属插科打诨的调笑,或属因果报应的勾连,或属道德是非的评判,其事倒不必符合史实。从北宋例以节庆赛会,里巷小儿,临时聚听的短篇说话为主,到南宋临安已经出现了数天、十数天到数十天的连续长篇讲史,逐渐发展成为「平话」。今存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福建建安虞氏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就是一个例证。全书基本故事不完全符合史书记载,但和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大致相同,如张飞见黄巾,史书不载,而与杂剧《张翼德大破杏林庄》情节相同。其中对于关公文字描绘较少,但若细看,会发现关公故事的许多关键所以简略,主要是留待说书人现场发挥。可以说,《三国志平话》的长篇结构和人物形象,已经为后来的《三国志演义》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序成于嘉靖壬午(1522年)。该书特色是依照理学的「尊刘贬曹」的历史价值观,尽量汰除于史无据之说,而于符合理学观念的虚构情节则不但予以保留,而且大加增益。比如关云长的「土屯约三事,降汉不降曹」,「护送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甚至大义归天后受神僧点化成神的情节,都作了充分发挥,关公形象也因之大大丰满起来。鲁迅评价说「……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及其续后版本,包括明清许多种文人名士评点本的出现和流行,才使三国故事得以大流传,而其中着力歌颂的关公形象,也因之泛化为受到不同地域、民族,各种社会阶层普遍崇信的「忠义」之神。

三国故事改编成戏曲在舞台上演出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唐玄宗李隆基始创梨园,三国故事的剧码更加增多。金元是中国戏剧的第一个高峰期,现存剧码中三国戏占据显著地位,其中关公戏目非常突出,最著名的有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郑光祖《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

明、清时代对关羽不断地加官晋爵,关羽戏愈编愈多,称谓也随之而改称关圣、关帝了。乾隆时期特命庄亲王、张照等人系统地辑录和整理了供内廷演出的三国联合大戏《鼎峙春秋》共239出,其中关羽戏占了很大的比重,情节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清代京剧起初剧码中就有155出三国戏,而以关羽为主角的则占到五分之一,并逐步形成了以饰演关羽为主的「红生」行当。清末,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班主程长庚与卢胜奎等人,参考《鼎峙春秋》等剧码,编演了从《马跳檀溪》至《取南郡》的36出联台本三国戏。可以说,戏曲亦推动了关羽的忠义及神勇形象,是关羽崇拜更趋普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帝王尊崇备至

关羽何时进入后世官方视野,并且累代崇封,逐渐攀升至护国佑民神祇的?其实经历过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最早敕封关羽,不过是武成王配祀之一。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敕封孔子为文宣王,姜尚(姜子牙)为武成王。安史之乱以后,为了激励武将士气,唐德宗接受颜真卿的建议,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为武成王庙增祀64员名将,其中刘蜀关羽、张飞都被列入其中。但不久以后(公元786年)就有丞相建议,姜尚祠庙只留张良陪祀,撤出其他将领。

宋朝开国时重订祀典,赵匡胤提出「取功业始终无瑕者」的完美标准,将关羽、张飞等22将黜出庙堂。但在范仲淹庆历新政(1043年)为了振奋军心士气,就恢复了原来的配祀。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进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义勇武安王,从祀武王庙」,已较其他诸将侯伯之爵优渥。随着金兵南下,关羽作为鼓励将士英勇奋战的榜样力量受到重视,南宋朝廷一再为关羽加封徽号,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年)在当阳特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此为宋代对于历代功臣烈士之最高封爵,亦为现存以关羽为祈雨神祇的最初记载。

金、元承袭了义勇武安王的封号,迳直称为「关大王」。天历元年(1329年)「加封汉关羽为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祀其庙。」

明初朱元璋命关羽祠庙重新恢复「寿亭侯祠」。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庙于南京鸡鸣山,列入祀典。嘉靖年间恢复「义勇武安王」爵号。

万历十八年(1590年)潘季驯治漕河,封高家堰关庙主神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此为封关羽帝号之始。从此大运河沿途竞相建立关庙,以祈保人流物转之平安。此为后世关羽司职财神重要缘由之一。二十二年(1595年)敕解州关庙神主称帝,四十二年(1614年)敕封天下关庙之神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此为天下关庙俱可称帝之始。自此关羽成为无上尊神。

清兵入关以前,满洲朝廷已经开始崇敬关公。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前一年(1615年),即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内城南门修建关帝庙,是后金国初七大庙之一。皇太极崇德八年(1643年)以沈阳为京城,即敕建关庙,赐额「义高千古」。

雍正三年(1725年)颁诏比隆孔子仪典,「追封关帝三代俱为公爵,牌位止书追封爵号,不著名氏。于京师白马关帝庙后殿供奉,遣官告祭。其山西解州、河南洛阳县冢庙,并各省府州县择庙宇之大者,置主供奉后殿,春秋二次致祭。」此为关羽列入符合儒家规范之国家祭祀主神,护国佑民的开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颁诏「所有《(三国)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咸丰四年(1854年)颁诏更定关庙祭礼,与祭孔规格全然相同。

又清代自顺治开始,历代皇帝对于关公屡有崇封,光绪时达到22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佑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为历朝人臣之最。

此外,清廷坤宁宫还特别保留有满洲原始信仰「堂子祭」,朝祀释伽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等。每年正月初二回神,每月初一,四月初八佛诞日,三、九月马祭、四季献神及萨满特有的杀猪供祭卜吉,求佛柳祭等场合,均有对「三军之帅关圣帝君」的祷告奉献,非常虔敬。这个风习在有清一代宫廷里贯穿始终。满人民间家祭所供三神位,亦有关公,可知崇祀之深。

神话传说的增多

关羽传说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源于佛教中国化,公元六世纪(陈、隋之际)天台宗为在荆楚地区传播佛教,借用关羽显灵,帮助修建玉泉寺,并且愿为佛教护法,成为「伽蓝神」。第二阶段是公元11世纪北宋关羽成为军队护佑之神,传说能够率领阴兵为宋军助阵,帮助他们获得胜利,这也是依托佛教战神毗沙门天王的神话传说转化而成的。第三阶段是公元13世纪宋元道教「关公战蚩尤」的神话,使他成为道教尊神。第四个阶段则是明清以后各地民间不断涌现「关公显灵」传说,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无所不能,以至康熙朝已编辑《关帝圣迹图志》,广泛宣扬关公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护佑传说。从中可反映了关羽崇拜之形成与神话传说增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三国志》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但裴松之注引《蜀记》言:「庞德子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也就是说他家曾被灭族,不可能有后人。

但是至迟在盛唐以前,即有自称关羽后裔者。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洛阳出土的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关楚征墓志》,开首即言:「昔三国时蜀有名将曰羽,即公之族系。曾祖元敏,祖玄信,父思浑,并代推雄望,蔚为领袖。」洛阳《千唐志斋》收藏有五代李克用亲家关夫人碑志中,也言「其先春秋时未详所出,蜀将镇国大将军、荆州都督羽之后也。因徙陇西,乃郡焉。远则龙逢(按:原文本有误,「逄」才是正字)逆鳞,次则云长战勇,其后代生俊哲,世不乏贤。」可知确有一支自认关公后裔之族存在,并把关公远祖推衍到夏桀时代的忠臣关龙逄。明清全国敬祀关公以后,万历、雍正陆续命解州、许昌、荆州、当阳、洛阳等地官员就地寻访关氏后裔,仿照曲阜孔子后人袭封之例,世袭五经博士,奉祀当地关帝庙香火。关氏后裔开始随迁徙扩散至全国、海外。至于关公后裔的传说并非较晚期,而是盛唐期间出现的。《三国志·关羽传》已述明关羽是与其长子关平同时遇难的,但后世传说中,却为他增添了不同的儿子。

关索

宋代出现了关索。有武将、盗寇和江湖艺人纷纷以「关索」为绰号,如「病关索」杨雄之类。但是没有材料证明这个关索与三国关羽有关。元明以后开始融入关羽故事,最重要的证据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一座明代墓葬里出土了一批成化年间北京刊刻的词话,其中有《花关索出身传》、《花关索认父传》、《花关索下西川传》、《花关索贬云南传》完整描述刘关张桃园结义时曾约定关、张互杀家小以绝后患。张飞出于同情放走关家妇孺。长子关平随军征战,怀孕的关夫人回娘家产下一子,后以其师、父及收养老人之姓各取一字,名曰「花关索」。长大后万里寻亲认父,并亲为关公报仇。所述不但于史无据,且与三国小说无关。至今云南、贵州仍有以关索命名的地名,而云贵及安徽、江西等地还有花关索傩戏演出,可见它的影响深远。

关岳转世

明代万历年间关公尊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以后,道教将其原来职司的「三界馘魔元帅」改由岳飞担当,佛教则以尉迟恭代他为护法伽蓝。同时也就出现了「关岳转世」一类传说。凌星卿著有杂剧《关岳交代》南北四折,并言:「关壮缪、岳武穆生平大略相类;但谓其一为天尊,一为天将,交代如人间常仪,则见属俚鄙。惟勘(秦)桧、(万俟)禼一案,或可步《昙花》后尘。」《古今小说》之《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提供了另一种说法,以关羽为项羽托生,「只改姓不改名」,与樊哙托生之张飞「二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与刘备桃园结义,共立基业。」转而民间传说又有张飞第一次转姓为唐代张巡,力拒安禄山不屈而死;第二次转名为宋代岳飞,英勇抗金被陷而死。

拜关公为何事

陈寿所著《三国志·关羽传》不过900多字,即使加上裴松之注也才2000多字,但却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他从「亡命走涿郡」开始的人生丰富多彩,主要是与刘备、张飞从青年贫贱之交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到长期转战流离,奔波分合,再到三分天下时的「有福共用」,再到后来战败后同心合志、托孤寄命、临难尽节的情谊。何况其「义」主旨并非一己之富贵荣华,而是正大光明的「兴复汉室」呢?

中国社会向为多元神祇,无论佛、道两教,或是儒家供奉,民间地域、行业信仰,都颇庞杂。惟有关公能够跨越三教,覆盖全社会,普及城乡,渐至四裔海外。千余年来,关公信仰渐次成为深宫秘祀,文士趋奉;将士诚祷,农家祈求;商界虔敬,行业崇拜;警方护佑,江湖尊神。这与天后崇拜具有明显的地域与行业性质颇有不同。而门神护家,财神佑宝,都体现着关公信仰深入普通民众的特殊性质。以下逐一分说有关内容。

崇拜习俗

随着多年「移风易俗」,关公信仰的深刻涵义也逐渐远离。尤其是在国内,商家和民间供奉,多取其「保佑发财」,故其造像也变成一手持刀,一手捧着金元宝了。

《西游记》说,唐太宗时代开始以秦琼和尉迟恭护卫门庭,遂图像以做门神,避邪驱凶,家宅平安。实际上以关公作为门神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后世关公地位已很崇高了。

将天地神灵祖宗供奉一堂,这是中国民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如将「关圣帝君」、文武财神、观音大士与神农、灶王、十二时辰、孔子以及自家王氏先祖杂祀一堂的景象。

善信奉祀关公,除焚香礼拜,致敬输诚之外,抽签问卜亦是重要途径。世传「关帝灵签」即为通神之主要媒体。此风习其实源出北京,由来已久。清代号为「通儒」的纪昀说:

「神祠率有签,而莫灵于关帝;关帝之签,莫灵于正阳门侧之祠。盖一岁中,自元旦至除夕;一日中,自昧爽至黄昏,摇筒者恒琅琅然。一筒不给,置数筒焉。杂沓纷纭,倏忽万状,非惟无暇于检核,亦并不容于思议。虽千手千目,亦不能遍应也。然所得之签,皆验如面语,是何故欤?」可知影响之大。现代学者容肇祖认为:签卜本由《易》占而来。《易》的爻辞固定,利用文字以解释卦兆。到了后来,解兆的重心也逐渐移到文字上,由《周易》而《象》、《彖》,占卜的意义愈向哲学化演进。签卜不只有签诗文句,还有签格、圣意、东坡解、碧仙语、解曰、释义、占验等,或历史典故,或以三言、四言简释吉凶,指导人生行事,含有规劝意义,这与「哲学化」的功能是十分类似的。

现存《关帝灵签》100只,分甲乙两种不同签题,此外史料记述还有若干内容不同的《关帝签》,流行不广。早期签文只有七言签诗及「解曰」(或言「东坡解」),后来版本则添饰了签题及「碧仙注」等。

《关帝灵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宋莆田人傅烨所著《江东灵王签》。有充分证据表明,约在明代嘉靖年间由苏州传播到京师关王庙,随亦改称为《关帝灵签》。此后又随科举士人、赴任官员及商贾行贩,迁徙侨居的行踪所至,渐次播及全国,以至海外。

关公既有护法的角色,同时亦为武财神,在香港及国内不少食肆、商店都会供奉关帝,希望利其财运。关公信仰由于跨越了佛道儒三家,普及到民众底层,深入家居和日常生活,因而也超越了三教原有的禁忌。至于因佛以结缘,奉道以尊神,崇儒以称圣的各种善信,亦能各守自家禁忌,各随其便。关公崇拜与传统崇拜

关羽的武勇,被誉为 「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三国志·魏书》中即屡有「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也。」《吴书》也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晋代以后,南北朝之武将无不以关羽、张飞自比,以为「关、张之流,万人之敌。」清代史学家赵翼指出:「以上皆见于各史者。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唐人诗歌也吟咏 「关、张敌万夫」,「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可知关、张始终以武勇敢敌,为人敬重。

但关羽的地位却较张飞为高,至明清时他被尊为「武圣」或「山西夫子」,已与官方尊孔子为「文圣」、「山东夫子」崇高地位分庭抗礼,而民间信仰则尤过之。他由三国时期的「败军之将」取代姜尚成为「武圣」的漫长过程,反映出中华民族从「尚谋略」到「崇忠义」道德伦理观念的变迁。在中国名目繁多的各种本土神祇中,唯有关公信仰圆融了佛道儒三教,并覆盖了社会全部阶层,成为传统伦理道德最大的价值符号。

关公崇拜与中国文化 忠

首先说「忠」。「忠」是儒家一个重要的理念,曾参对孔子的思想作的简要概括,就是:「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谈「忠」,也只说「忠者,中此者也。」以「中正平和」为「忠」,并未涉及「效忠」的问题。当李世民以高颖、诸葛亮为榜样,开导群臣「若如此,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的时候,魏徵就对唐太宗诉说过「难当忠臣」的肺腑之言,道尽了初唐「忠臣」的尴尬处境:

「良臣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

「忠节」标立,经过唐宋古文运动和理学的阐发,逐渐成为「五伦」之一。司马光在痛斥冯道时尝言:

「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井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才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

元杂剧里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观念:「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抱妆盒》)「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梧桐叶》三)而关羽故事中的「义不降曹」、「辞曹归汉」,以至败走麦城,舍身全忠,也都成为后世臣僚的好教材。

「义」是中国伦理最富于连结性的概念,诸如「忠义」、「孝义」、「节义」、「恩义」、「情义」、「仁义」等等。但「义」字究为何解,前人说法不一。西汉董仲舒从文字学角度说「以仁待人,以义治我」,唐代韩愈曾说「行而宜之谓之义」。其实从社会学角度讲,宋代以后影响最大的却是「结义」,也就是「约为兄弟」。这是突破汉儒血缘宗亲制度,平等相交,同心合志的普遍形式。后世关羽主要是作为「义神」,得到朝野社会各个阶层普遍尊崇。美国人鲁尔曼(Prof.Robert Ruhlmann)在《中国通俗小说与戏剧中的传统英雄人物》一文中专章论述了关羽,在谈到《三国志演义》时,也抓住「义」字发表意见说:

「若把这部小说与传统文人如苏洵、苏轼、李贽、钟惺、王夫之关于三国的史论相比较,历史编纂学与该小说的对比则更加明显。例如,关于『义』的问题,上述文人写的史论评判三国人物时,按其是否坚持或背离正义这一标准来衡量。在小说中,义的问题也经常出现,现代版本中几乎每隔五页就出现一次。然而,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小说作者对用绝对的义的标准来评判人物并不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对照性地探讨义的各种含意。要证实上述论点,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出现的由义这个字组成的不同的合成词,如『大义』、『忠义』、『小义』等所形成的组词方式来找到证据。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讲,『演义』这一术语,从惯例上讲用于文章题目,意思是『意义的解释』;而出现在该小说的题目中则有不同的理解,意思是穷尽道德准则的各种不同含义。」

清初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称赞关公为「义绝」,也就是诠释「义」的活字典。他认为关公「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若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义重。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汴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藉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第一奇人。」

《三国演义》所以不厌其烦地为关羽添加了「土屯约三事」、「降汉不降曹」、「夜读《春秋》」、「千里走单骑」、「威镇荆州」、「大义归天」等系列情节,其实就是瞄着这几句话演绎的。而刘、关、张的「恩若兄弟」,「不避艰险」,到长期转战流离,直到三分天下时的「有福共用」,再到相继殉义的「有难同当」,其中体现出生死与共的情谊。所以后儒为之杜撰出「桃园三结义」的情节,并在他们的盟誓中注入「上安社稷,下保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经世关怀,并以此作为异姓结义,君子之交的理想境界,在中华民族中发挥出持续、广泛的普世影响。

2.《关公文化学》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关公文化,主题,旅游协作联盟,构建

0 引言

随着旅游消费的发展,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以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专项旅游三个不同重点的旅游消费阶段。[1]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旅游地开发突破了传统的接待要素发展模式,从资源产品营销时代步入主题观念营销时代。加强跨区域性旅游地协作,构建旅游协作联盟,推进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一种战略导向。[2]

关公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已然已经上升为一种现代性、民族性的符号,它的精神内涵已经超越了地域性限制,成为全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世界民族共享的文化资源。因而,当前我们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重新定位关公文化,让各地区根据当地所拥有的关公文化资源(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发挥地域性特色,同时从大局出发,对周边地区的关公文化资源进行优势互补,走文化产业的道路。即建立关公文化主题旅游协作联盟,开展相关的联盟并努力实现共赢已经是旅游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1 凝炼关公文化主题,建设协作组织体系

建立具有旅游协作的纲领、旅游联盟缔造的主题。关公文化作为是一种共同享有的文化性资源,虽然具有同一性是必然,但由于依托地区的差异和各种文化氛围,导致不同地区的开发重点与切入部分也出现很多的差异。例如我国四个比较成规模的武庙,虽然开发都以同一种文化为依托,但由于地方的特点不同,这种竞争也不是完全同质。作为“商业保护神”的关公,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晋商“诚信”崇拜的回归,更是被赋予“商业之神”的美誉,作为专职的财神,关羽的文化又多了一层可挖掘的对象,这不仅是一个旅游开发盲点更是将来的开发亮点,各个关帝景区也应该多开展联合沟通活动,随时进行相关的交流,使得景区的开发更有独特性。[3]

其实国内外推崇的三大关庙运城解州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河南洛阳和福建东山的关帝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合作渠道,使得这种合作方式有了真实的体现,不仅在经济上有长足的发展,对于文化的推广和“关帝庙联合申遗”的活动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组织主题旅游产业集群,完善关公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新的发展观念,创意(Creative),融合(Convergence),链条(Chains)、协同(Concordance)、集群(Cluster)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关公作为一个从人变成神的传奇,为各代皇帝所推崇,可以说是华人世界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位“神”,因此,进行关公文化主题旅游并建立一系列产品对于整个旅游产业集群有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建设不仅要依靠关公文化所涵盖的内容,更要考虑到整个依托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市场和环境等因素,他们决定了旅游产品的内容和线路,具体的相关旅游主要包括有:关公观光游、关公访古游、关公度假游、宗教文化游、关公风情游等。

千百年来,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佛教庙宇里有,道观里有,家门上有,饭馆里有,公司里有,课本里有,网络游戏里有……每个华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会与“关公”发生关联。(1)关公文化与报刊出版业相对接,从出版业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选题上都可以围绕着关公文化打造一系列的精品名牌。(2)加强关公文化与演艺业、娱乐业和传媒业的合作,争取使关公征战的遗址,关公故里、关林、关陵等地成为影视文化大片和戏曲艺术精品的拍摄和创作基地,提升关公文化景区的知名度和文化的附加值。(3)使关公文化与广告业地接,利用关公文化所传承的各种价值观念如诚信、忠义等进行广告创意和广告管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受众的情感认知,产生行动上的认同和认购等行为。(4)关公文化与节庆文化产业相结合,全力筹办关公文化展览。(5)关公文化走商业化的道路。现在商业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全国各地关公酒生产的关公系列酒,有湖北关公坊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关公坊系列酒、山西关公酒业有限公司和运城关帝酒业有限公司等生产的关公系列酒等。[4](6)用现代化的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开发关公资源,发展关公文化。因而,运城就应该在动漫产业方面大力开发关公文化资源。把关公南征北战的英雄事迹以及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用动漫表现出来,让不同年龄的人们都了解他,为关公文化市场培育消费需求。

3 整合物化关公文化,联合营销关公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主题性旅游产品更强调主题的明确性、特色的鲜明性。

3.1 要系统、科学地规划谒关朝圣旅游活动

谒关朝圣旅游属于旅游产业,其运作方式应该是市场行为。而关庙作为谒关朝圣旅游的物质载体,其管理体制应顺应关公景仰者和旅游者的需要,以弘扬关公文化,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为要务,而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

3.2 要精心塑造谒关朝圣旅游品牌,不断创新和完善谒关朝圣旅游线路

四地应当协同相关机构,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打造一系列以谒关朝圣为品牌,复合关公文化和地方文化,“让世界了解关公、让人们敬重英雄”的专题文化旅游线路。短程线路应以本地市场为主,开展一日游或二日游。中程线路可按旅游目的地分为六个主要的旅游线路群,其中目前比较为业界所认可的有三个:一是串连河南省和山西省的“北线路群”,包括许昌春秋楼、灞陵桥关帝庙、洛阳关林、运城解州关帝庙和关王祖祠,途经“禅宗祖庭”郑州少林寺;二是湖北省内的“中线路群”,包括武汉卓刀寺、荆州关帝庙、当阳关陵和玉泉山,并可向西北延伸到道教名山武当山;三是福建省内的“东线路群”,包括东山和泉州关帝庙,并可串连厦门和漳州的一些高品位旅游景区。[5]谒关朝圣长程旅游线路则是将以上两条或多条中程线路进行组合,或者将谒关朝圣旅游线路与沿线地方性高品位旅游景区进行组合。

3.3 重点做好旅行安排、信息平台建设、关公节庆等工作

四地应当加强旅游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组织编制和出版有关的旅游指南、旅游画册或旅游地图,以适应团队游、散客游、自驾游的不同需要。[6]关庙所在地政府和旅游机构,应当深入了解旅游者体验关公文化的期望与需求,继续办好关公文化节、关公旅游节、国际朝圣大典等关公节庆活动,增强旅游吸引力,有力推动谒关朝圣旅游活动的开展。

4 构筑关公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空间组织体系

在关公文化旅游路线的设计方面各地区应从整体出发对三省的关公资源进行空间地域整合立足自身的优势按照关公“身、首、魂”三合一,一次走完关公传奇的一生。山西着力打造和宣扬青年时期的关公。从关公的出生地进行挖掘,宣扬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民生活习俗,关公的生活经历,关公后代人的生活等等,以此来吸引游客。让青年时期的关公形象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使人们对关公后来重大转变产生好奇感。[7]同时山西运城应该和晋南的根祖文化等相结合从而增强城市魅力和当地的旅游特色优势。河南洛阳是关公的葬首之处,应该在关林的建设和宣传方面下功夫。同时和洛阳的牡丹花会,龙门石窟、白马寺,许昌的春秋楼等景点相结合使洛阳的旅游产业更加完整。湖北的当阳和荆州是关公壮年时期东征西战,屡建奇功的地方,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其中有土山约三事、封金挂印、千里寻兄、过关斩将、单刀赴会、战长沙、水淹七军、刮骨疗毒、兵败麦城、玉泉山显圣,大意失荆州等千古传颂的战斗故事。所以这里应该在关公战斗遗迹及故事传说等方面进行打造,同时要和武汉的城市旅游相结合,进行旅游路线一条龙服务。这样规划,使零散的关公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好的空间整合,旅游路线从山西运城关公故里向南到河南洛阳关林再到湖北的当阳荆州等一路领略关公的一生,而又没有重复景点使游客觉得这一路有收获,也很值得。同时各地都有侧重,都能发挥地方优势又都从整体出发,因而增强了关公旅游资源的凝聚力,同时带动了沿线其他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8]

5 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协作保障机制

考虑到作为一个多区域合作的联盟,主题性协作联盟是一个多层次发展和扩张的经济体,合作共赢的同时也就昭示着政府与企业之间应该存在着很大的张力,这种博弈是双赢还是双输就决定着整个合作组织的稳定性与未来的走向性,因此,应当在保护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发挥这种非政府组织的有效调节机制,一方面保障开发者和政府的宏观大目标,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市场和他们二者的关系,进行相对应的参与于保障措施,最终使得整个规划在经济和社会双赢的基础上走向更美好的高层次合作远景。

参考文献

[1]彭华,赵飞,王华.关于主题旅游协作网络建设的探讨———以“霞客行”旅游网络为例.热带地理,2007,27(5):472-476.

[2]杨荣斌.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95-98.

[3]常海燕.试论晋商对关羽成为专职财神的影响[J].运城学院学报,2003,(8).

[4]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社.

[5]关公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关公文化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化建设,2006(9)(.社会科学版),1995:79-83.

[6]山西省打造“关公故里”“关公文化”三人谈[EB/OL].http://www.guangong.org/?p=272.

[7]谒关朝圣旅游面临的问题与对策[EB/OL].http://www.guangong.hk/Chinese/wenhua/std.asp?id=1095.

3.许昌的关庙与关公文化 篇三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许”之地名,肇始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早在4000多年前,许由部落在此牧耕,故后人称之为“许地”或“许田”。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文叔于许。史料记载:“许国传世24世为楚所灭。”秦时置许县,两汉因之。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因“魏基昌于许”,遂改许县为许昌。魏迁都洛阳后,将许昌列为五都(洛阳、长安、许昌、谯、邺)之一。就在曹操迎献帝都许之后,关羽先后两次来到这里。

关羽第一次来许,是在建安三年(198年)十月,他和刘备、张飞协助曹操在下邳打败吕布后,受曹操邀请,于当年十一月到许昌面君封赏。到许都后,被曹操安排在相府别宅左院居住。以后刘备为避曹操就在住处的后院种菜,许田射猎、煮酒论英雄等故事就是这时发生的。关羽离开许都的时间有说是建安四年(199年)三月,也有说是六月。这样,关羽第一次到许都停留时间大约是5~8个月。

关羽第二次来许昌,是在曹操率军攻打徐州时攻占下邳,击溃刘备、关羽、张飞时。刘备到河北投靠袁绍,张飞单枪匹马逃往芒砀山,关羽及刘备妻小被曹兵擒获,押往许都。这次关羽在许昌滞留的时间,也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时间有多久?《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曹操遂东击刘备,大破之,获其妻子,又进攻下邳,擒关羽。这说明,关羽是正月落入曹操之手入许。后又记载,同年夏四月关羽为先锋击袁绍军,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接着又亲自指挥破袁绍的文丑军队,还军官渡,而“关羽亡归刘备”。这说明关羽离开许昌是四月以后。《资治通鉴》也是按这个时间记载的。从正月到四月,关羽第二次在许昌约有3~4个月或者多一点。

虽然关羽两次在许昌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在这里留下了熠熠闪光的史迹和许多逸闻趣事,给许昌的历史增添了光彩,为以后关公崇拜逐渐兴起之时关庙的建立提供了历史文化条件,使许昌的关庙能够跻身全国著名关庙之列,形成了“头枕洛阳、身困当阳、魂归故乡、德兴许昌”的关庙格局。

许昌的关庙,最著名的是春秋楼。该庙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是关羽二次人许寓居时夜读《春秋》的地方,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现存春秋楼内的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关王庙碑记》载:“许学东有关武安王庙,创建自元至元甲戌岁中。”又据清康熙二年(1663年)许州知州胡良弼撰文的《重修关圣帝庙大节亭碑记》:“州治东南隅相传为帝旧居址,有庙巍然,前、后寝宫门楹较他祠独盛。其正殿拜厦前有大节亭,颇壮丽。”大节亭又名春秋楼,是当年关羽通宵达旦秉烛夜读的故地。楼内关公塑像头戴幞头,周身褒衣博带,右手抚髯,左手展书于胸前,双眉紧蹙,神采奕奕地在闪烁的烛光下夜读《春秋》。刀楼、印楼位于春秋楼以北的主体建筑关圣殿前月台两侧。印楼中悬挂关公当年接受封拜的“汉寿亭侯”印;刀楼之中竖着仿制的关羽勇冠三军,一生拼杀战场所使用的兵器“青龙偃月刀”。关圣殿是庙内最高的建筑,高33米,殿顶黄釉琉璃瓦覆面,滚龙方砖叠脊,殿正中镶嵌金色“武圣”二字。殿内雕塑关公坐像,高13米,耸颧阔颊,长目隆准,卧蚕眉,丹凤眼,五缕美髯似在飘动,头戴螺髻形帽,内着长衫,外罩锦袍,腰系玉带,足登高头云履,体魄健壮,精力充沛,俯视芸芸众生。挂印封金堂是关羽当年“挂印、辞金、拜书”而去的遗址。堂后有问安亭,是关羽在许昌居住时,每日晨昏两次向二皇嫂问安的地方。问安亭再向北,是甘、糜二后宫,原名汉昭烈皇后祠。乃当年刘备二位夫人随羽入许的栖息寓所。春秋楼作为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和精心呵护二皇嫂及秉烛达旦夜读《春秋》的地方。这里发生的故事对于表现关羽忠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性。

灞陵桥关帝庙因位于灞陵桥畔而得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庙内碑刻记载,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庙宇虽然不大,却典雅古朴,别有韵味。此庙坐北朝南,庙对面有一座戏楼,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里都要上演关公戏。庙门前有一座御河桥,象征该庙为帝王殿宇。穿桥步人九排九行铜色门钉的红漆山门,右有马良,左有廖化的彩塑泥像,高大威严。再往里是仪门。仪门东侧墙壁上镶嵌着一通吴道子画的“关公勒马挺风图”石碑,艺术价值很高。西侧的墙壁上嵌一通“许昌灞陵桥胜迹图”石碑,为乾隆甲午年(1774年)敬录,上部刻“关帝辞曹书”,下部刻吴道子画的“关帝挑袍图”。这两通石碑是后人根据《三国演义》敷演而来的,但它把关羽的故事转化为实物,使人对关羽“辞曹归刘”“灞陵挑袍”感到真实可信。穿过仪门是拜殿和大殿,二者连为一体。大殿正中是关羽勒马横刀挑袍的塑像,右边是曹操骑马拱手,张辽和许褚托盘献酒赠金的塑像,左边是甘、糜二夫人危坐车辇的塑像,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曹操饯别关羽的场景。普天之下的关庙中,唯有此处塑有曹操的英姿,是许昌“特有的文化现象”。灞陵桥原名八里桥。《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州西八里,为曹操饯关羽之所。”小说《三国演义》中关公挑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桥两侧各嵌石碣一方,一刻“挑袍图”,传为吴道子遗墨;一刻“辞曹书”,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许州吏目、书法家滕之湖所书。碑文言辞恳切,有理有情,意定情坚,以理动人,以情感人,关羽忠义之心,跃然笔下

此外,许昌还有几座关庙与关羽活动的实迹有关。一是白胡子关帝庙,说是关羽第二次进许昌前夜,因担心与曹操在下邳土山约定的三件事不能兑现,一夜愁白了头发和胡子。后来当地人根据这个故事建起了一座“白胡子关帝庙”。二是义勇武安王大殿。传说关羽拜别曹操一路西行,来到东岭关。守关将领孔秀因没有丞相的过关文凭阻拦其通过。关公一怒之下,刀劈孔秀,护送二皇嫂强行过关而去。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被敕封为“义勇武安王”。当地百姓为了缅怀关公当年闯关和庆贺他被追封王位,便在此地创建“义勇武安王大殿”。据有关文献记载,此殿创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许昌境内建造较早的关庙之一,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歇马店。关羽离开许昌后,经过五关、斩六将的艰险,来到了黄河边上,巧遇孙乾,才知刘备已离开袁绍往南联合刘辟去了。于是关羽便拨马回头,依原路直向汝南进发寻兄。一日,他护送二皇嫂的车仗行至此处,在一小村店里歇宿下来。后来百姓为纪念关羽,便在其住宿过的小店附近建起了一座庙宇,就叫“歇马店”。

研究关公的生平事迹,最可信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关羽传》和裴松之的注文。前者除交代关羽的基本情况外,主要记述了他一生中的10件大事:投奔刘备,亲若兄弟;守下邳为曹操所擒;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挂印封金,追寻兄长;引船数百,南至夏口;慨然领命,收复荆州;寄书孔明,与马超比高低;误中流矢,刮骨疗毒;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败走麦城,殒命临沮。后者一是引《江表传》说关羽“羽好左氏传,讽诵皆上口”;二是引《蜀记》“曹公与刘备为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乞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不难看出,上述事件多半发生在关羽在许昌期间,其余几件有的还讲了关羽的弱点和失败。可以说,关羽在许昌是他一生最辉煌、最有影响的时期,同时也是他忠义仁勇精神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此许昌的关庙都有充分体现。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汉室。这一点“义撞青梅”表现得最充分。他听说刘备被曹操请去之后的焦急心情,偕张飞匆匆赶往相府的急切心情,是“撞”入后园,是“突”入亭前,是“左右皆挡不住”。原来是他和张飞两人刚刚由城外射箭回来,就听说刘备被曹操派人“请”去了,“慌忙来相府打听”,“只恐有失”,故“冲突而人”。在关羽的眼中,大哥刘备的安危比他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后来他在看了献帝的衣带诏之后说的一段话,也足以证明这一点:“曹操欺君罔上,奸计多端,专权弄国,理当诛之,请大哥快行灭曹之策,早图此贼,安告天下!”在他得知曹操同意让刘备领兵去截杀袁术后,高兴地对刘备说:“兄今番出征,乃天赐良机矣,操贼不久可图也。”时时在提醒刘备抓住时机,灭掉曹操,实现他们复兴汉室的崇高理想。

其二,关羽是一个很有正义感和战略眼光的人。在“许田射猎”的时候,他看到曹操对汉献帝的不恭和僭越,非常愤怒,“剔起卧蚕眉,环睁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只是没有得到刘备的允许,才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其动机他说得很清楚:“欺君罔上之贼,某实难容耳,欲与国家除害。”在刘备作了一番解释之后,他还是很惋惜地说:“今日不杀奸雄曹贼,大哥你看,后必有祸矣!”由此可以看出关羽确实是很有正义感,很有眼光的。

其三,关羽勇武有谋。刘、关、张离开许都之后,曹操很快感到自己失算,立即派许褚率兵追赶。在许褚要求刘备返回时,关羽挺身而出,有理有据地怒斥许褚,同时还亮出撒手锏:“校尉若再相逼,关某大刀不容。”关羽的勇武有谋,在杀车胄这件事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当他听陈登说车胄奉了曹操之命,要在瓮城设伏袭杀刘备后,张飞要去厮杀。关羽却与张飞商量说,他们伏在瓮城边等待我们,如果贸然冲杀,必然有失。如果刘备知道了这事,恐怕又不会让进徐州杀车胄。只有我们先扮作曹公大军到徐州,把车胄骗出来,袭而杀之。这样一则可以不费力气地杀掉车胄,又避免了刘备的节外生枝。这番策划,可谓高明之至,也果然取得了成功。在袭杀车胄的过程中,我们初步看到了关羽勇武过人的一面:“关公提刀纵马,直迎车胄”,“车胄绕城而走,云长赶来,手起一刀,砍于马下”,然后又“割下首级来”用手提着“望城大呼”,使得“诸军弃甲抛戈,拜于地上”。

其四,一诺千金,讲求信义。关羽第二次到许昌虽属被俘虏,但曹操知道他是个人才,想为己所用,便千方百计地拉拢他。如封官、赐美女、送金银、赠战袍、摆酒宴等,待之以礼、诱之以物、动之以情,但关羽就是不为所动,最终获得曹操的好评:“真义士也。”然而关羽作为一个忠义之人,面对曹操的厚遇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下定决心:“必立功以报曹公,然后才去。”所以,当袁绍派颜良攻白马时,关羽主动请战:“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之围。”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关羽的胆略和神勇。但聪明过人的曹操也“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就派手下的大将,关羽的同乡好友张辽“以情问之”。关羽很深情地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十分友好,但是我已经身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并立下誓言,要同生共死,“不可背之”。所以在斩杀颜良之后,关羽便把曹操给他的赏赐全部封存起来,又给曹操写了一封告辞的信,就投奔刘备去了。曹操左右的人都要去追赶关羽,还是曹操了解他,大度地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由此不难看出,关羽是一个重义然诺的人。他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一诺千金,讲求信义,既公开承认与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又不偷偷摸摸地“拜书告辞”,表现得十分坦荡和磊落。曹操也不失君子之风,既知留不住关羽,索性成全他,让他随意而去,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爱护。

4.《武圣关公》观后感 篇四

大师联手 蔡志忠林海合作铸经典

本次发布的电影同名推广曲,是由有“右手东方、左手西方的天才音乐家”之称的林海创作的一首儿歌。同时发布的MV则在关公的故乡运城拍摄,先后取景解州关帝祖庙、盐池、运城北站等城市地标,邀请了运城当地“骊之声”合唱团的小朋友们来共同演绎了这首歌谣,穿插影片中的精彩画面,充分展现了关羽“忠义仁勇”的精神与今日的华夏大地、少年儿童之间的联结。

一直以来熟稔各种曲风并且在中国风领域尤有建树的林海,此次与国漫大师蔡志忠合作,不仅全程参与了《武圣关公》的配乐,还创作出了这首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的儿歌歌谣。歌谣里以“有一个人”这种为小朋友讲故事的句式,将关公在中华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身上具有的闪光品质娓娓道来、一一讲述,高潮部分的童声合唱具有着质朴纯粹的感染力。

此次《武圣关公》的同名推广曲可以称得上是“不一样的推广曲”。因为很少有电影会选择一首儿歌来作为影片的推广歌曲,《武圣关公》此番操作颇有胆魄。另外,蔡志忠、林海这两位各自领域内代表着中国风格的艺术大师携手打造电影《武圣关公》,共同来讲述中华大英雄关公的传奇给小朋友们听,有一种回归初心、化繁为简的意味,这次的合作成果值得期待。

本次发布的MV中,伴随着纯真的童声,动画中的历史故事与实景拍摄下的运城得到了有机的融合,展现出了一种华夏大地古今辉映的历史厚重感。而影片中的大英雄关羽与专注歌唱的少年们彼此之间面庞的重重叠叠,也向我们诠释了“英雄”与“少年”之间的奇妙关联。而本片作为“少儿国漫”,目的就是想专为少年儿童们打造一部属于他们的国漫。

5.关于《武圣关公》观后感作文精选 篇五

关公,是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东汉名将关羽的尊称。历经一千多年的神化、圣化、美化,关公已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践行的文化符号、精神符号。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出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解州镇常平村)人。

关公的传奇一生,忠义信勇,大义参天,人格魅力冠古绝今。

史书《三国志》有关羽传记,为研究真实关羽史迹的主要底本。

史书称其“威震华夏”,陈寿评其“有国士之风”;诸葛亮赞其“髯……绝伦逸群”;郭嘉称其“万人之敌”;曹操叹服“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裴松之赞其“勇而有义。”

关公文武双全、智勇皆备,熟读《左氏春秋》,谙熟上口;治理荆州,恩信大行,胆势益盛,是东汉末年少有的全能型的儒将。

诗圣杜甫赞“孰与关张并,功临耿邓亲。”以东汉初名将耿弇和邓禹类比关羽张飞的功业事迹。

边塞诗人岑参称“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以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作比关羽张飞的勇武战功。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如:晋刘遐;南朝宋薛彤、高进之;南朝齐垣历生;北朝魏杨大眼、崔延伯;南朝陈萧摩诃等名将,都被时人以“关张”称誉。

赵翼说:“以上皆见于各史者。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

岳飞视关公为榜样自我激励,尽忠报国。岳飞在军士面前,曾多次慷慨豪言:“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

爱国诗人陆游在《读史》一诗中写道:“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尊崇关公的心情溢于言表。诗中夸赞关羽张飞这样的人间骁将,太山跟他们相比也如同一根毫毛。

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的“义绝”关公形象。

关公的形象成熟且定型: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头裹青巾,身着绿袍,手仗宝物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胯下追风赤兔马,火红如炭。

有对联称: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关公的故事流传广泛,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留下了: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土山约三事、夜读春秋、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战长沙、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等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和成语典故。

胡适说:“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没有一部书比得上它的魔力。”

顾家相在《五余读书廛随笔》中评论说:“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关、张、孔明之为忠,其潜移默化之功,关系世道人心,实非浅鲜。”

关公形象渗透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教化民众,激励上进,正气正义,扬善惩恶的精神支撑。

宋元以来,关庙已“祀遍天下”。明代文学家徐渭说:“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止郡县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以比于事孔子者,殆若过之

说明至少明代开始,中华民族已然形成“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传统文化格局。

据统计,历朝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公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

关公受到了儒释道教,朝廷民间,百行百业的一致崇奉膜拜。儒家奉关公为“关夫子”、“武圣人”、“五文昌之一”的“文衡帝君”。道教奉关公为“协天大帝”、“翊汉天尊”、“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佛教奉关公为“伽蓝菩萨”、“护国明王佛”、“盖天古佛”。民间尊关公为战神、商神、财神等各种神祇于一身的“万能神”。

,关公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者称:“关公信俗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是中华民族伦理规范、道德楷模尊崇以及信俗方式、祭祀程式‘活’的显现。”

关公形象不仅在国内,在海外华人心中也具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海外华人把兴建关庙,敬拜关公,按照关公精神为人处世,团结互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

于右任为马来西亚关帝庙题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关公忠义、诚信、坦诚、正直、果敢、坚毅、有原则、肯担当的精神在海内外广为传颂,成为全球华人心中万古长青的“精神偶像”。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引领第四次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各国发展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携手共进、合作共赢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华人已经融为一体。

6.经典关公对联 篇六

师卧龙友子龙 龙师龙友

兄玄德弟翼德 德兄德弟

张为弟,刘为兄,弟兄们同胆同肝,异姓联成亲骨肉;

魏之仇,吴之恨,仇恨里有仁有义,单刀劈就汉江山。

知我者其唯春秋乎,威震华夏,气慑权奸,忠义迥无俦,大力克延刘汉祚;

生民来未若夫子也,天上日星,地下河岳,顺承欣有自,英灵应撼武湖潮。

单刀犯吴国,阴谋夫子,只知扶汉室;

尺土皆刘家,旧物使君,何谓借荆州。

关心事,借优孟传出,卧蚕眉锁住江山,丹凤眼撑开世界,虽操雄魏北,权驻东吴,想公镇守荆州,视若辈几如儿戏;

帝道昌,从忠义得来,赤兔马遍寻故主,青龙刀贯斩奸臣,况谊重桃园,功成汉室,迄今威灵海岛,仰斯人谁不胆寒。

英雄几见称夫子;

豪杰如斯乃圣人。

平生为昭列帝誓殄国仇,虽傲矜亦义勇所在;

今日与文宣王抗衡庙食,是豪杰可圣贤之征。

史策几千年未有,上继文宣大圣,下开武穆孤忠,浩气长存,树终古彝伦师表;

地方数百里之间,西连汉寿旧封,东接益阳故垒,英风宛在,想当年戎马关山。

臣而帝,武而神,庙祀普天,下通民社;

澧在南,溇在北,江流遗恨,远汇荆门。

版图本荆澧连疆,自吕蒙潜师,此土三分非汉有;

祀典以帝王号庙,考陈寿作史,当年五等只封侯。

古来不乏英雄,能称圣贤者,罕矣;

世上许多朋友,有如兄弟者,谁乎。

古来不乏英雄,能称圣贤者,亦罕矣;

世上许多朋友,有如兄弟者,其谁乎。

生蒲州、事豫州、守徐州、战荆州、万古神州有赫;

兄玄德、弟翼德、释孟德、擒庞德、千秋至德无双。

大义秉春秋,辅汉精忠悬日月;

威灵存宇宙,干霄正气壮山河。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子弟尽低头。

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

古今几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

神似日行天,天行日即行,那管孙、那管曹,那管江东江北;

戏将人换世,世换人不换,什么唐、什么宋,什么古往今来。

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

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

绛灌功名,千年如生,痛袭荆陷桧,两皆未用功名,终是人国不祥,故人国即从而陨获;

江湖门户,九澧之蔽,稽拒魏禽幺,独毅然遮门户,战为地方作卫,斯地方永报以馨香。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秉烛岂避嫌,斯夜一心在汉室;

华容非报德,此时两眼已无曹。

滚滚江山,只为大花面争权,国老无能终散局;

纷纷世界,怎得正武生掌印,奸臣尽灭始收科。

千里路途三五步;

十万雄兵七八人。

地居廉让之间,二分流水,三分农圃;

学有经济者贵,半部论语,一部春秋。

浩气塞两间,万古纲常永赖;

威灵宣八表,千秋带砺全凭。

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

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

击鼓听三挝,想老贼阿瞒,曾经夺魏;

误弦邀一顾,怜小乔夫婿,未免痴情。

荆州吾旧业,恨刘封孟达协力劻吴,至今一局残棋,须还我汉家疆土;

陈寿尔何人,谠司马夏侯私心魏帝,谁知百年定论,要援他孔氏春秋。

山势西来犹护蜀;

江声东下欲吞吴。

钦崇历有唐、有宋、有元、有明,其心实唯知有汉;

徽号或为侯、为王、为君、为帝,当日只不愧为臣。

声威何其震,功勋何其赫,忠义何其重,真武圣人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诚大丈夫哉。

度一切众生于梦幻后;

存千秋大义在天壤间。

异姓胜同胞,笑他人同胞异性:

三分归一统,恨当年一统三分。

三教同心,忠恕慈悲感应;

上善若水,澄潜混沌浑沦。

心存西汉,魂附西川,清看庙貌全新,声教只通西域;

法护南无,名存南史,若使边功同立,神威肯让南征。

秦蜀此回喉,地系汉家终始远;

风云护祠宇,灵昭阁道往来人。

威震三分国;

忠为百世师。

蜀乎,魏乎,吴乎,名留三国;

圣也,神也,佛也,道在一人。

万古重纲常,是继文宣而起者;

一朝新典礼,当偕武穆以祀之。

秉烛非避嫌,昼夜思汉室;

释曹岂报德,始终藐奸雄。

秉烛岂因嫌,此夜收中忆汉;

释奸非报德,当日眼底无曹。

熙朝帝汉室王忠,扶万年社稷;

大学诚中庸慎志,存一部春秋。

惠陵烟雨,涿郡风雪,在昔同袍成一旅;

魏国山河,吴宫花草,于今裂土笑三分。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账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赫濯震天山,通万里车书,何处是张营岳垒?

阴灵森秘殿,饱千秋冰雪,此中有汉石唐碑。

义勇腾云,一朝兄和弟;

忠心贯日,千秋帝与王。

山别东西,前夫子、后夫子;

圣分文武,著春秋、读春秋。

独往独来,为英雄本色;

大仁大勇,真圣哲楷模。

群山拥神宅;

抔土涵太虚。

夕阳丘首三分土;

古道江头一片碑。

午夜何人能秉烛;

九州无地不焚香。

扫墓松涛挥正气;

洗碑花雨泣忠魂。

当年正气扶元气;

万世人心仰赤心。

汉朝忠义无双士;

千古英雄第一人。

万木拱存,知事英灵抚世运;

百禽喧唤,问谁血战计遗踪。

滩水夜号,蛟龙饮泣三分恨;

秋山昼啸,草木声诛两贼魂。

义忠贯日月,纵横华夏丧敌胆;

怨恨倾山河,败走麦城失蜀魂。

两水抱云封,容与清光争日月;

四山环锦嶂,嶙峋佳气郁松楸。

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太史不同书,英雄侯、奸雄贼,此际春秋争一字;

昊天无异命,正统膺、伪统窃,当年日月岂三分。

生蒲州、长解州、战徐州、镇荆州,万古神州有赫;

兄玄德、弟翼德、擒庞德、释孟德,千秋智德无双。

阊阖初开,瞻如在之神,穆穆皇皇,日色才临仙掌动;

衣冠齐拜,正若思之貌,雍雍肃肃,香烟欲傍衮龙浮。

浩气塞两间,尽君臣父子兄弟之伦,体用五常,千古日星河岳;

威名齐八表,备忠恕慈悲感应之理,意持三教,万年俎豆衣冠。

匡汉室、扶危主、伸春秋之义,披肝沥胆秉赤心,拜官赐爵汉寿侯;

骑赤兔、挥偃月、解白马之围,过关斩将全无敌,绝伦超群美髯公。

东拒孙吴,西定巴蜀,南镇荆襄,北吞曹魏,普天率土只想那两朝八百;

情怜兄弟,义重君臣,生全忠节,死显威灵,众姓皆知共庆这五月十三。

义参天地;

道衍春秋。

易曰刚健中正;

书云文武圣神。

劲气常摩北斗;

7.关公战秦琼比喻什么 篇七

关公战秦琼,两位强者没有生活在同一时期,无法进行对比。事实上也是如此,关羽、秦琼都是骁勇善战的`猛将,论武功,孰优孰劣难以衡量。

关羽常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勇、手持青龙偃月刀的武将形象,高大威猛且武艺不凡,出场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打造兵器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而后虽然与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但仍能斩将杀敌,大显神威。

8.关公面前耍大刀歇后语 篇八

关公面前耍大刀歇后语1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讨没趣

故事:周周仓开始并没有保关公,是在赵云的帐下听令。有一次,军中操演武艺,周仓耍了一趟大刀,兵将齐声叫好,连赵云也夸奖了他几句。这下周仓骄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着胸脯子吹开了:“嘿!军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愿给他拉马拽蹬!”有个兵见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将他说:“周哥你先别吹,你要是敢和关二爷比试比试,兄弟就算服你啦!”周仓还没见过关公,可听说过关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关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劲儿就来了。他把大马一提溜,甩开大步,找关二爷见高低去啦。关老爷正在府中看兵书呢,忽听周仓在门外指名道姓要和他比刀法。虽说没见过周仓,可也没少听四弟赵云说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就是太鲁莽,是属炮仗的,一点就炸。所以不和他一般见识,只是微微一笑。谁知周仓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关二爷怕了他,就一口一个“胆小鬼”地直损关二爷。关二爷的脾气也暴躁,当下就火儿啦。只见他把兵书一撂,掖了掖战袍,大步跨出府门顺手从门卫手中拿了一条长枪,以枪代刀,施展出拿手的春秋刀法,和周仓比试起

关公面前耍大刀歇后语2

关公面前耍弄大刀,比喻自不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班门弄斧自我卖弄.关于这个俗语的由来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9.关公的脸为何这么“红”? 篇九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第一句话,“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姓、名、字都有了。中国古代有种说法叫“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书中陈寿特别指出他是“河东解人”,河东就是现在山西的运城一带。具体的地方在山西运城西南的解州镇,关键是后面那句话,“亡命奔涿郡”。人家没说他长得什么样,只说他年轻的时候因为犯事,亡命,逃跑了,奔涿郡,就是来到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后来,跟刘备、张飞一起结为同盟,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事业。《三国志》从头至尾,以及其他的史料中,我们找不到只言片语说关羽是红脸的记载。因此,这张红脸我们可以说是后人赋予给他的第一个谜,历史上的关公不是一张大红脸。

如果不是大红脸他怎么就变成大红脸了呢?我们说,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现象,如果它不是真实的,那么一定是后代人进行了文化的创造。于是就有了第二个谜:是谁给关羽染成红脸的呢?为什么要给关公染成红脸?

我认为关公变成大红脸,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注意,都是因为我们中华文化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了:

第一类是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里有关公变成红脸的鸡血染红篇和鼻血染红篇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类故事内容跟我们前面说得差不多,还是关羽见义勇为,结果被官兵通缉。四处躲藏的时候,逃到了一座山里,有一个姑娘正在屋前纺纱,看到关公以后,说你赶快到床上装病,躲藏起来。那姑娘杀了一只公鸡,把鸡血抹在了关公的脸上,同时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贴在关公的嘴巴上,然后用被子把他蒙起来。官兵追来以后,一看床上躺着一个人,把被子一撩开看,他们要抓的人是一个面皮白净的人,可眼前躺在床上的这个人呢,满脸通红,长髯过腹,好像在发烧,就像现在的H1N1患者,官兵吓得赶紧躲得远远的,关公因此躲过一劫。当然这个被鸡血染红的脸就再也变不回去了,而这个姑娘的青丝就变成他长长的美髯。

跟它类似的说法是鼻血染红的。说关公还是被追杀,但是这次姑娘换了,换成一个老太婆了。关羽来到河边,老太婆对他说:“小伙子,你赶快把鼻子打破。”关羽一拳头把自己鼻子打破,用鼻血抹在脸上,变成红脸,再把头发拽下来贴在下巴上,立刻成了一条红面长髯的大汉。官兵追来一看,不是面皮白净的人,就继续朝前追赶。关羽谢过了这个老太婆,一路跑到涿州去了。这老太婆是谁啊?那是救苦救难的菩萨观世音,是观世音来点化他。第一是鸡血染红,第二是鼻血染红,鸡血还有民间的色彩,而观世音指点他用鼻血抹脸已经带有非常传奇的神仙故事的内容了。

还有一种说法,关羽不是凡人,是天上的龙王爷转世的。故事说关羽的老家解州有个大盐湖,盐湖水直通南海。这湖岸上有一处寺院,里面有一个老和尚喜欢下棋,凡是过往的行人都要陪他下一盘棋,他宁愿舍点饭菜给行人吃。后来有一个大汉跟他下棋,你来我往下了一个多月都不分胜负。有一天,一个时辰之内,老和尚是连败三局。这个大汉就问了:“你不是挺能下的吗?今天怎么回事呢?让我的.吧?”老和尚说:“不是,我们家乡解州啊,已经数月没有下雨了。禾苗干枯,老百姓将要饿死了,怎么办?我心急如焚啊,没有心思跟你下棋,所以连败数局。”大汉叹口气说:“我告诉你吧,我就是天上的龙王。玉皇大帝不让我在此间布雨,我没有办法,所以郁闷,跑这儿跟您下棋,解解闷儿。”老和尚一听,既然您是龙王爷,求求您,救救我们的百姓吧!在老和尚的苦苦哀求下,龙王说:“好吧,我这就回去布雨。但是我有一个请求,等到雨停之后,您拎一个大桶到湖边去,等到冒出红色湖水的时候,你把它装在桶里面拎回寺院去。”老和尚说,只要您下雨就行。果然大汉回去以后天上就下起了甘霖,解州旱情得到了缓解。老和尚遵照那个人的嘱咐,到了湖边,等到冒出红色湖水的时候,他就把冒出的红色湖水全部收集起来装在桶里面,拎回了寺院。108天之后,那些红色的水里就蹦出来一个红色的小孩,这就是关公转世了。他本是天上的龙王爷,因为,擅自布雨于人间,冒犯了玉皇大帝受到天庭的惩处。而那冒出的红色湖水,就是被斩杀的龙王爷的血水,后来转世变成我们今天的关公,所以他的脸本来就是红的,不是后来染红的,人家是天上的龙王爷转世的。

第三类就是我们文人的参与创作了。封建时代的文人很有才能,他们根据各种各样的传说和表演,就把关公变成了红脸。最典型的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罗贯中摒弃了他认为离奇古怪的传说故事,演变过程只有一句话,刘备问关羽,“你哪儿来的啊?”关羽怎么回答?我是“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依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了。”你看,就这么一句话,就把我们前面所有讲的故事都概括了,细节您自己去想,一句话,就把陈寿的“亡命奔涿郡”几个字解释得清清楚楚。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这个红脸它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和内涵呢?我们知道,脸谱有红色的,也有黑色的,也有白的,也有花的。根据各种类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品行进行不同的人物造型。那么为什么不给关羽弄一个黑脸呢?你不是喜欢打抱不平吗?你不是喜欢见义勇为吗?黑脸也不是坏人,也是好人脸谱啊,

资料

甚至花脸也一样,像张飞啊、窦尔敦啊、李逵啊,包公啊,这些人的脸谱都可以画,为什么关公一定要给他抹一张红脸,而不是黑脸、花脸呢,这个红色有讲究没有呢?有!

关羽从历史上不是红脸变成红脸,这有一个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是因为我们民间不同的群体纷纷加入其中了,用我们现在话说,这些人是太有才了。明明人家是一个白净的书生,变成一个红脸的大汉,他们为什么要把他变成红脸呢?这红脸背后到底有什么说法呢?

一、红色代表着反抗斗争的精神。我们前面讲的所有关公的传说故事,不外乎一个主题,关羽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青年人,而且反抗的是官府,代表着下层平民的意愿,因此把他涂成红脸,代表民间反抗的一种斗争精神。

二、红色代表着正直和正义。关羽可以说是第一个见义勇为的青年人啊,当时没有这种评选,如果评一定是荣获全国十佳见义勇为青年。因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老百姓群体利益的事情,所以红色体现着一种正直、正义,有这个精神和内涵在其中。

三、红色是英雄本色,这个大家非常好理解,我们今天的情况依然如此,红色是正统的,正义的,同时也是英雄的本色,只有英雄才配红色,从古至今皆然。五德始终说

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认为秦属于正统朝代,改汉正朔为土德(因土克水),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我认为还应该更深化一点,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红色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文化的内涵。首先我们发现,它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五德始终的理论有关系。什么叫五德始终啊?五德始终是传统的儒家理论,起源于战国,发展完善于汉代。当时的人们认为,天地之间是由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所构成的社会,那么,人间的王朝一定要和天命的运行相符合,这样的王朝才能长久,否则就是短命的。所以刘备创立的蜀汉王朝都是有政治的意义,就是奉行火德。火是红色的,刘备的儿子刘禅也是这样认为,在他当政期间的年号里面有一个年号叫做“炎兴”,所谓“炎兴”就是火非常旺盛,这当然是他的一厢情愿。实际上王朝的兴衰是与治理者有密切关系的。你治理得不好,你再什么德也没有用的,所以刘禅的“炎兴”还是短命的,蜀汉王朝仅存在四十多年就亡了。但是当人们把关公变成了红脸,说明他的脸色与汉朝正统的红色是相符的,以此表明他是汉朝一个大大的忠臣。

其次呢,我们还认为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习惯有关系。我们古代人喜欢说什么呢,赤心对赤帝,赤心就是红心,当年曹操写了一封信给杨奉,里面说:“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就是曹操笼络杨奉的时候说,我久仰您的大名,仰慕您的正义,我对您是一颗红心相对。赤心就是红心。关羽是汉朝的忠臣,他是红心,但是这个心不可能掏出来给别人看。那么为了表现他的一颗红心,怎么办呢?只能通过外在的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来表达,这就是用红色的脸来代表他有一颗红色的心。所以我认为关羽的红脸正是他红心的一种外化的表现。

再者,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辟邪文化有关系。人类自古以来就认为红色的东西很神秘,两万多年以前的山顶洞人安葬同伴时要在尸体旁要洒一些赤铁矿粉,就是红色的铁矿粉,这是干什么呢?这显然不是一种生理的反应和需求,而是一种社会符号或带有巫术文化的内容。具体就是用赤铁矿粉来辟邪。为什么选择赤铁矿粉呢?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是鲜血的颜色。鲜血是辟邪的,这是古人的想法,因为有鲜活生命的人才有鲜血,人死了血自然就没了。所以关公有一张红脸,使得一切邪恶的东西都不能对他进行伤害,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封建时代皇帝虽然穿着黄袍,但是宫里面东西都是红色的,大红灯笼,大红宫墙,大红地毯,都用红色来辟邪。义和团的时候,对洋枪洋炮没有足够的认识,以为那些是妖魔鬼怪之术,就用猪血、鸡血一些乱七八糟的红色东西一起往上泼,以为这样可以破除人家的妖术,愚昧!但是这反应的是一种原始的形态。我们今天的人过本命年,过生日,穿条红裤子,系条红腰带,什么意思啊?老人会告诉他,这是保佑你本命年平安,带有辟邪的功能。

上一篇:小学同学聚会策划书下一篇:当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