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学(共10篇)
1.政治科学 篇一
政 治 理 论 课 期 末 作 业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学号:
姓名:刘惠娟
20114001101
科学VS上帝
科学与上帝,乍一看似乎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似乎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相互融合的地方,但事实是这样的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宗教信仰在人们心中地位的增强,科学与上帝这两者的关系似乎变得更加微妙了。
首先,我想先谈一谈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上帝。在百科中,科学是指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因此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时,在翻译英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这就是“科学”一词在中国的发展渊源。
而在西方,随着“科学”一词的发展,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尼采认为人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像费耶阿本德和罗蒂,可能会同意他的这种看法。他也认为,落入科学主义窠臼是愚蠢的---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最终解决所有人类问题,或者发现隐藏在我们感觉经验到的日常世界背后的某些真实世界的隐藏真理。但是,他完全支持把科学视为一种现象学的、实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动的观点。当然,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定义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随意引用会出错。现在通用的科学的定义是指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而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有了科学的定义,那么就要有科学的分类了。按照不同的标准,科学的基本分类为: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窄义科学两类。
而上帝在百科中是指儒教的最高神,天之最尊者,语出《尚书∙召诰》:“黄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儒教教义认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儒教圣人是上帝的使者,天子当常以上帝之心为心,兴一善念。天有六天,以五配一,上天以其五行佐成天事,因此上帝有五位辅佐,即五帝,五帝也是上帝。根据周礼,天子于孟春、秋分、冬至以最高礼仪用碧玉、禋祀、太牢祭上帝于天坛。北京天坛即上帝之庙。清朝民国以降用于翻译亚伯拉罕诸教崇拜的唯一神。耶和华是崇拜的唯一神的名字。
在不同的教派和教义中,上帝的具体形象和权利象征都有所不同。在宗教信仰的历史中,存在儒教的上帝、道教的上帝、亚伯拉罕教的上帝、拜上帝会的上帝、佛教的上帝。但不管在什么教派之中,上帝都是他们教民的伟大的神,唯一的神,是他们美好生活与愿望的寄托者,是他们敬仰与信任的某种力量,使他们精神世界的支撑者,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其次,从上面的科学与上帝的涵义与发展历史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是客观的,唯物主义的,是物质的,而上帝是主观的,唯心主义的,意识的。从这一点来看,科学与上帝两者是对立的关系。
但另一方面,千百万年来世界五大教派所描述的“道”其实是同一的,我们所存在的一切都是物理的,都是符合量子力学,都是逃不出易理的。人们自认为“缤纷”、“唯我独尊”的思维,亦如佛祖所说的只是物理客观表现的一种虚幻。“上帝”是古代人们对这个宇宙整体的一个尊称,亦如我们古人将宇宙核心的不动点尊称为“帝”一样。大家描述的对象是一致的,只是描述的术语不同,角度和深度不同。这说明上帝这种主观信仰也是依理于科学的客观现实中的,信仰不是盲听盲信。
而且信仰上帝,了解他所创造的天地万物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动力。在中国,西医所代表的现代医学技术就是各大基督教会带入中国,北京的同仁医院,上海的瑞金医院等等,前身都是教会医院。各个提倡现代教育的学校, 也都是教会创立的。所以认为信仰上帝和科学精神相冲突,那是个别信徒或者外帮人的偏见。上帝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他造人就为了“维护管理他的园子”,以共同分享他创造万物的快乐。上帝喜悦智慧住在人间,他当然愿意把智慧启示给爱慕他智慧的人,所以信仰上帝不仅不会和探索自然的科学工作相冲突,而且如果探索者本人对大自然和他的造物主心怀敬意,掌握了必有的装备,深入研究,上帝应该是很愿意在他认为合适的时间,把他伟大的自然界奥秘启示给他认为合适的人。
从这两方面又可以看出,科学与上帝是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宗教之中也有理性的成分。就理性而言,上帝可以比成是几何证明的辅助线,你可以用它来辅助证明。这条线本身并不存在,也不是证明所必需的。如果你习惯用解析几何的话,可以不用任何辅助线,解析几何在一些问题上不如平面几何明晰。对于习惯了宗教世界观的人来说,上帝能给理性的理解带来明晰。“上帝”构成了一种叙事方式,这种叙事给人一种启示,虽然最初的材质是犹太人的历史,启示这里的意思并非神学的术语。启示和启发不同,启发是一个点,启示是一个域。好象黑夜中走路,一个蜡烛燃起,于是黑暗中的一部分隐现的事物模模糊糊显示出来。这一点和科学理论可以有个比较,理论不是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一种导致一个问题域的问题得到解释的方法,但科学理论并不给人启示的感觉。一定意义上,“上帝”也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我们知道没有一种科学可以全面解释整个世界,只要科学有局限的领域,神学总会有立足之地,而科学注定是在一些地方有局限的。
因此,科学与上帝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有的人相信上帝,认为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对科学并不放在眼里;有些学习科学相信科学的人,大概会认为,“上帝”不能观察到,不能被科学手段所证明,因此对上帝信仰持怀疑态度。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没有全面认识到科学与上帝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
最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与上帝对立与统一关系也在发展中,并且人类越来越多的去承担“上帝”这一角色。“扮演上帝”是一个主要用来描述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发展并对其进行社会评价的习语。在生存与发展意义上,人类有充分的理由去扮演上帝。随着越来越多的生命秘密被揭示,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似神力量。人类应该扮演上帝,人类能够扮演上帝,人类不得不去扮演上帝,扮演上帝已成为人类的宿命。其中,必须提到现代的DNA组合排序技术。科学家已开始通过现代的DNA组合排序技术解开人类祖先在遗传基因上的迷团。他们的发现,印证了《圣经》“创世记”中的内容。也就是,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女性祖先,和一个相同的男性祖先。即起始的“亚当”与“夏娃”,他们最初是起源于东部非洲。科学家同时还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路线图,来揭示人类不同的种族,是怎样在世界各地分布开来的。另外,宇宙天文学家发现,四分之三的宇宙是由“暗能量”,即人类使用任何手段都无法看得见的“物质”所释放的能量而构成的。那么上帝与这些科学研究又有怎样的进一步关系呢?希望有一天科技无限发达了,人类的认识能力提高了,会为人类增加对上帝的了解,对人类自己的了解,对人类“扮演上帝”更加有所帮助。
2.政治科学 篇二
思想政治教育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了规划化、科学化道路, 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促进其对社会产生更大的有利影响, 提升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高度。
1. 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
(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是人的行为的指导, 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依据,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树立人正确的思想观念, 使其行为受到影响, 并发生改变,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使人的思想具有了凝聚力、上进性, 避免了思想分歧带来的行为上的不理智, 促进了个人, 乃至社会大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 有利于人们对社会道德的认知和遵守, 确保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者对于社会矛盾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能够透过表层看清事物的内在联系、规律等, 有利于人们利用科学的途径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使人类社会更加的和谐、统一。总之, 思想政治研究的是人类思想领域的各种现象和可能性, 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和意识活动, 在研究的基础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更有利于人类思想的进步和提升。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较完善的模式, 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性。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研究人的思想及其改变规律为主要内容的, 通过研究揭示人思想的普遍心态和规律, 从而更好的掌握这种规律, 学习和应用这种规律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但人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要使受教育者真正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将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具有一的难度。第二, 思想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 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善变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对人类的各种思想进行专门的研究, 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还要及时的掌握和解决, 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当前社会环境较为复杂, 文化污染严重, 即使是培育人才的校园也充盈了一部分下流的、低俗的、落后的文化因子,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性更加突出, 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人的变异行为, 使其回归到理智、道德的社会规范中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综上所述, 人类思想的本质及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都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效率及社会效益, 提高人类社会发展的层次。
2.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意义
(1)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人类在漫长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总结的宝贵经验, 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当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例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对理论加以诠释和拓展, 使受教者能自发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科学理论的深层内涵, 使其主动的接受教育, 寻找规律、应用规律。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 结合社会实际客观的关注人的思想意识变化, 科学的剖析人的行为, 提高人的思想认识层次, 使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更高层次。再次, 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多样化, 结合规律的复杂性、多样性去揭示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使其教育意义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
(2)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意义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人类积累的大量的教育经验, 从而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趋向更加确定。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使受教者能更好的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接受和应用规律解决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提高了人的情商, 使人能够更好的利用自己的智慧继承好创造人类文明。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使受教者能够自觉的接受教育的状况, 发挥自身学习的潜能, 主动的、积极的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使其更全面的、深入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塑造其更加睿智的精神思想, 实现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统一, 使人在社会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幸福感。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促进了社会效益的提升, 对社会形成了更多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使人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更多的理智和高尚道德, 更好的塑造了人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3.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策略
(1) 以人文本策略
思想教育的科学化首先要考虑人在受教育中的主动性、自觉性, 要结合“以人为本”理论, 结合人的思想发展科学的寻找人思想优化、完善的可靠路线, 以促进人的思想对人行为的正确指导,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益。一方面, 结合社会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科学化, 培养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使其能够应用科学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 尊重人的个性特征, 开展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 在不同中找共同, 塑造人的完美人格, 通过完美人格培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 提高受教者的思想综合素质。第二, 以人为本进行思想引导教育, 完善受教者的思想情感, 为其行为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 提高受教者处事的效率和科学性。第三, 结合人客观存在的思想道德情操, 寻找人的思想规律, 尊重人思想的差异性, 在不同思想基础上建立人类社会统一的道德素质观念, 促进全社会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
(2) 系统化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入手, 首先,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 使其在思想上对事物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以便发现事物的规律, 掌握这些规律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其次,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一方面, 善于利用传统的教育经验和教学精华,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具有创新意识, 善于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现象、新问题, 引导受教者结合学习的政治理论知识对新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提高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系统化,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思考, 结合实践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使教育过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3) 理论结合实践策略
理论结合实践反应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在理论指导下结合实践更科学、准确的发现事物规律、掌握规律并能加以应用, 使复杂多样的规律明朗化、清晰化, 这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 要培养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者的责任感, 构建科学的、高校的教育模式, 引导受教者的主动性, 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行事物的分析和处理,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 社会认同策略
社会的认同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效率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教育中要获得社会的认同才能产生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过程中, 例如, 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 通过基础党建工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公寓、走进社团等, 并通过先进的教育手段, 如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等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观性、丰富性、趣味性, 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使受教者真的理解、真的懂得、真的相信这些知识理论, 并能跟着党的思想科学、有效的建设社会文化,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赢得更多的契机。
4. 结语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个漫长的过程, 也是个必然的结果,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更为重要, 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效率有积极意义, 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必要手段, 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极为关键。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告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扬科学的精神, 以规范的、科学的方式认识、学习、掌握和应用思想政治相关知识, 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提升个人人格魅力有积极意义, 同时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及效率极为关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意义,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瑞.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方法论略[J].理论导刊, 2015 (06) :89-92.
[2]宋爽.浅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J].科教文汇, 2014 (20) :7-7.
[3]王彦忠.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管理观察, 2015 (10) :108-110.
3.大麻:科学与政治的纷争 篇三
大麻是大麻属类植物的一种,被广泛滥用的大麻中含有超过500多种化学物质,而能够改变人的主观感受与意识状态的主要是Δ9-四氢大麻酚。
人类将大麻作为药物使用的历史已有数千年,而对于大麻的科学研究仅有几十年。中国古医书《本草纲目》、印度古医书《阿达瓦吠陀》和阿拉伯医学古籍中都有使用大麻治疗多种疾病的记载。中世纪的歐洲民间医学中也流行使用大麻治疗多种疾病,在19世纪的英国药典中大麻酊制剂存在了100多年,用于治疗痛经、哮喘、咳嗽、失眠以及偏头痛等多种顽疾。当然,这些临床使用具有时代局限性,多未经严格的临床验证。
现代大麻科学研究始于约半个世纪前。其中标志性事件是1964年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Raphael Mechoulam博士成功分离并人工合成Δ9-四氢大麻酚,这使人类首次了解了大麻改变人的主观感受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开了大门。
然而,随着美国等国家将大麻列入毒品管制名单,对大麻的研究遭受了巨大冲击。如今虽已有了完善和安全的临床试验手段 ,却因为大麻被贴上“毒品”的标签而无法继续被系统研究。尽管如此,有限的研究仍表明,大麻及其制剂对多发性硬化、艾滋病引起的消耗综合征、神经痛、癫痫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9世纪末以前,美国很少有人知道大麻为何物。随着1910年代墨西哥移民向美国西部的大量涌入,随之而来的是吸食大麻的习俗。东部各州越来越多的黑人及菲律宾等国移民也喜欢吸食大麻,而白人吸食大麻的情况相当少见。在20世纪初,美国的种族歧视相当严重,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毫无科学依据地认为大麻的使用是低等人群制造麻烦的根源,并因而予以杜绝。因此美国早期管控大麻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种族歧视的结果。此后,尼克松在管控大麻历史上的作用是决定性的。1971年,他作为在任总统宣布向毒品开战,通过法案建立了美国毒品管制局,专司对非法药物种植、生产和分销的管制。大麻此时也与海洛因、致幻剂LSD和摇头丸等同被列入1类管制药品名单。
1类管制药品的分类标准是该药物具有极强的滥用潜力而无临床使用价值;2类管制药品的分类标准是该药物具有很强但是低于1类管制药品的滥用潜力,也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但是,被归为2类管制药品的海洛因和可卡因的高成瘾性众所周知,而大麻的成瘾性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已被证实为“极低”。
大麻是美国1960年代兴起的嬉皮士文化的一部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高中生有超过60%的人常规吸大麻。近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美国高年级高中生中超过50%曾使用过大麻,22%的人最近刚吸过大麻;而这个比例对于吸烟者是18%。《纽约时报》曾邀请知名药物成瘾专家对六种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通过多个指标进行成瘾性高低的打分和排序,包括吸烟、喝酒、喝咖啡、海洛因、可卡因和大麻,结论是大麻的成瘾性是最低的,远低于吸烟,甚至几乎所有的指标都低于咖啡因。
美国是世界上大麻管制最严格的国家,在每年大约160万起与毒品相关的逮捕案例中,有超过75万人是因为拥有或使用大麻而被逮捕的。这些人中尽管多数被判罚款或者罚做社区服务而释放,但入狱人数仍占所有毒品相关在押犯约15%。随着近年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多个州的监狱财政入不敷出,这时候呼吁大麻合法化确实并不令人惊讶。有关方面做过估算:如果大麻合法化,通过释放大麻相关在押犯以及对大麻销售征税等措施,对美国经济大有益处。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最近的一期专题片对大麻合法化进行了讨论,认为大麻被“妖魔化”了。
中国并非药用大麻的传统产区,其中港澳台地区大麻的使用较为常见,而大陆仅有新疆部分地区有吸食大麻的传统,现也已较为少见。中国自1985年加入国际禁毒公约以来,对包括大麻在内的管制药品的政策与国际通行做法是一致的。
4.科学技术对政治文明的影响 篇四
陈万求 李丽英
(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内容提要] 本文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指出科学技术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杠杆,在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进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家是政治文明的总设计师,是政治意识文明的倡导者,政治制度文明的建立者和政治行为文明的发起者。政治家在决策中同样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对科学技术作用于政治文明的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科学技术 政治文明 知识背景 机制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和政治,同属于客观世界的两种事物与现象。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探讨科学技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化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而且对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政策,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
英国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认为,“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具有三个彼此互不排斥的目的„„
[1]科学的心理目的、理性目的和社会目的。” 科学的社会目的即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的社会功能突出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沿着贝尔纳的思路,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在政治文明的系统结构中,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政治意识文明,它是政治文明的内隐思想层面,是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行为的认识和心理反映的进步状态,包括政治理想、政治道德、政治信仰、政治心理等,其核心是民主政治意识。第二个层次为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外显物质层面,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为了维护其整体利益而规定的政治生活的原则、规范与方式的总和,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个层次是政治行为文明,它是政治文明的行动层面,是人们政治行动的进步状态,包括政治斗争、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等。
科学技术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杠杆,在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进步中,科学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对政治意识的影响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政治意识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其产生和进步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与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是分不开的。在政治意识进步中科学技术的作用突出表现在:
首先,科学与民主是一对孪生子,科学越发展,科学精神越深入人心,人们的民主政治意识就越进步。贝尔纳说过:“我们明白,再没有什么比提倡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更能促进这样圆满的政治的实现了。通过周密的考察,我们发现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是文明社会和自由政体 [2]的基础。”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发展民主政治意识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是学术民主和自由创造的产物,没有学术民主的社会气候,没有政治民主意识的大文化环境,科学技术难以兴旺发达,或是走上畸形的发展道路。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物化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使社会组织体系由塔式结构 1 123走向网络式结构,其基础是独立、自由、公平、公开、公正的经济社会实体。这种社会结构模式的普遍化,会影响到政治生活领域,客观上要求独立、自由、公平、公开、公正政治意识。另一方面,科学发展推动人们树立民主意识。民主最核心的内容是平等和参与。科学活动是富有民主精神的活动,因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学中真正的权威是平等。同时,随着科学活动的社会化,科学进入生产和生活,科学精神中蕴涵的民主精神也促进公共生活中民主观念的发展,使民主观念成为社会中一种主流的价值观。科学对客观性的追求使主观独断不再为公众认可。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来讲,科学运用、社会分工和民主参与是一个相互关联渗透的一体化进程。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高度分化和综合使分工与协作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分配给他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 从而拥有作出决策的权利。其次,科学精神有助于人们摆脱旧的、落后的政治意识,培养理性主义执政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执政作风。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其基本内涵是理性精神、怀疑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与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政治意识,如盲从意识,顺服意识等,在科学精神的荡涤之下,会逐步走向消亡。科学精神营造务实高效、开拓进取的社会氛围,培养人们理性的执政意识,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科学精神中的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有助于人们在政治上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不主观臆断,不因循守旧、不迷信盲从,敢于大胆怀疑,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创新,形成实事求是的执政作风。正如贝尔纳所说:“科学主要是一种改革力量而不是一种保守力量,不过它的作用的全部效果还没有充分显露出来。科学通过它促成的技术改革,不自觉地和间接地对社会产生作用,它还通过它的思想的力量,直接地和自觉地对社会产生作用。人们接受了科学思想就等于是对人类现状的一种含蓄的批
[4]判,而且还会开辟无止境地改变现状的可能性。”
再次,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政治信仰。在人们形成自己政治信仰过程中,科学技术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政治信仰问题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科学的政治信仰是建立在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深刻了解基础之上的,换言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缺乏科学态度,不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模糊不清,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了解不清,就很难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心。
2.科学技术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托夫勒说过,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将带来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必将引起政治制度的变化。的确,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改革力量”,必定对政治制度产生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科学技术它既可以引起政治制度的局部变化,也可以导致社会革命,引起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首先,在政治制度质变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最终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就说过。他说:与青铜器技术相适应的是奴隶制国家,与手推磨技术相适应的是封建制国家,与蒸汽磨技术相适应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评价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作用时,恩格斯又说:印刷术的推广、古代文化研究的复兴,从1450年起日益强大和日益普遍的整个文化运动,所有这一切都给市民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带来好处。这说明:特定的科学技术与某种国家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 111 本文为200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研究”(课题编号:06YB77)研究成果之一 2陈万求(1966----)男,湖南永州人,长沙理工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研究。定程度上加速旧的政治制度的死亡,同时催生新的政治制度。
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会引起政治制度局部的量的变化,促使其良好地运行和发展。在政治制度根本性质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受科学技术的影响,政治制度的运行方式会发生改变。正如有的学者研究指出:要使一种政治制度运行系统能够健康有效地运行和发展,关键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2)建立高效能的行政管理系统;(3)建
[5]立强有力的监督系统;(4)建立快速的反馈系统。上述政治制度运行系统中的决策、管理、监督和反馈,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特别是现代政治制度的运行系统,离开了科学技术,简直寸步难行。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印刷术、没有电子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政治普选、政令的畅通简直就是一句空话。
3.科学技术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关系中获得的、运用或影响政治权力,从而实现特定的利益的行动和取向。政治行为主要体现在政治斗争、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之中。
战争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斗争。科学技术对政治斗争的影响明显体现在战争中:(1)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使武器和军事设施不断更新换代,从而使武器和军事设施在战争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非重要因素上升到重要因素,并且在当今和未来的战争中,其重要性会愈来愈显著;(2)科学技术使军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突出表现在兵种的建制方面,像炮兵、装甲兵、航空兵以及数字化部队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军事科研成果的产生和应用,而它向民用的转化带动社会各部门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又
[6] 给科学技术大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从而有利于军事科研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向政治管理的渗透日益加深了。政治管理的现实基础、主要内容、运行机制、权力结构、权力分配等方面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重大改变。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政治管理中政治信息走向公开化、透明化。政治信息一般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根本利益而进行活动所具有的观念、倾向、主张、意志等信号。在历史上,政治信息的发展经历由封闭到半封闭再到开放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是与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和途径、传播范围和领域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信息的传播处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使政治管理中的政治信息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成为可能。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电视、广播,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信息的传播发生了质的飞跃,迫使政府的政治管理从封闭、半封闭走向透明化和公开化。无论是国家的重要会议,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还是政治家的个人隐私都不可避免地公诸于世。总之,随着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治管理信息公开化将是大势所趋。
科学技术对政治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民众政治参与上。现代科学技术有利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创造日益丰富的社会产品,从物质上保证人们的基本需要,使个人除了谋生的劳动之外,也有精力和时间关心并参与政治生活。此外,现代科学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也提高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从而为人们行使民主权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再者,现代科学技术还为人们行使民主权利,参政议政,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技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一种新的政治民主形式,国外称之为“交互式(或互动式)民主”(Interactive Democracy)、“直接数字民
[7]主”(Direct Digital Democracy)。这种民主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即时性和直接性等特点,使人们突破时空的限制,直接取得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经由网络“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同时,政府也可以借助网络随时接受民意反馈,甚至可以获得直接来自人民的直接授权,从而随时修改施政方针。
二、科学技术对政治家的影响 政治家是政治文明的总设计师,是政治意识文明的倡导者,政治制度文明的建立者和政治行为文明的发起者。政治家在决策中同样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科学技术在政治家决策中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始终是影响政治家决策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家决策的科技含量是不同的。科学技术对政治家决策产生的影响的范围和强度也有很大的差别,由此区分了政治家决策的三种形态:经验型决策、过渡型决策和科学型决策。经验型决策,一般指政治家凭借有限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决策。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政治家所获取的信息量很小,分析问题以定性为主;二是在决策过程中,“谋”与“断”交织在一起,没有明确的分工;三是决策的随意性很大,与规范化、程序化相距甚远;四是决策结果正确与否,取决于政治家个人的素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过渡型决策。由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新兴学科的创立和大机器工业发展,使政治家决策中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传统经验型决策开始向科学型决策转变。其特点表现为:一是由于决策对象十分复杂,政治家个人独立作出决策已经变得十分困难,“谋”与“断”逐渐分离,咨询机构开始出现;二是决策方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定量分析已经被引入政治家决策过程。第三,科学型政治决策。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高科技渗透到政治决策的各个方面,并对政治决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政治家的决策完成了由传统经验型决策经过过渡型决策向科学型决策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一是政治家决策是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二是决策由政治家个人的行为变为集体行为;三是“谋”与“断”两个环节相对独立,其任务分别由不同的系统来承担,由咨询机构拿出若干方案,由政治家集团最后定夺;四是决策手段高度现代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上述三种政治决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科学技术促进了政治家决策方式的转变,即由政治家“个人决策”为“集团决策”所取代;第二,科学技术促进了政治家决策程序的完善,使决策程序进一步细化,预测越来越成为政治家决策的前提,控制反馈成为决策程序的极为重要的环节;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政治家决策方法的改进,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对某个单一问题的解决改变为对问题的综合系[8]统解决等。
2.科学家对政治家的影响力
科学技术对政治家的影响常常以科学家为媒介进行,即通过“科学技术-科学家-政治家”的关系链条展开。科学家对政治家的影响的大小、程度,在此我们姑且称之为“科学家的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政治家决策的不同历史阶段有所不同。
在经验型决策阶段,“科学家的政治影响力”还不十分明显,政治家对科学家的依赖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因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科学家)对于统治阶级具有直接的依附性,[9]他们要么是统治阶级的附庸,即所谓的“士”,要么是赋闲的落魄的统治阶级本身。因此,古代社会科学家对政治家决策的影响不能和现代社会同日而语。
在过渡型决策阶段,“科学家的政治影响力”逐步扩大。此时,科学家往往成为政治家集团进行政治决策所不可或缺的“智囊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日趋专业化、综合化、复杂化,政治决策问题已经超出了古代社会个人狭小的范围,也不可能在停留在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经验上,需要一个为政治家决策提供重要咨询的机构,这就是智囊团。如二战后美国的兰德公司、日本的野村综合研究所、英国的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等。
而在科学型决策阶段,随着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逐步向法治化迈进,科学家与政治家的交往将更加频繁,他们之间的角色转移也愈来愈频繁,“科学家的政治影响力”空前增加。此时,出现了所谓的科学家-政治家阶级,科学家往往成为政治家,执掌国家政权,直接进行政治决策。例如,波兰总理杰兹·布泽克(1997年起任)就是一位化学工程师,2005年新当选的波兰总理却是一位经济学家,罗马尼亚总统埃米尔·康斯坦丁内斯库(1996年起任)是一位地质学家,保加尼亚总理伊万·科斯托夫(20世纪90年代末起任)是一位数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捷克的许多部长也都是科技专家。
“科学家的政治影响力”的逐步增加昭示: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加深了。
3.政治家决策中的知识背景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政治家的影响还表现在知识背景在政治家决策中的作用。知识社会学认为:每个执行特定社会角色的个体都必须具备执行他正常的角色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如果他缺乏
[10]这些知识,就认为他不适合担任这一社会角色。同样,政治家要执行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必须具备作为政治家所必不可少的知识。这些知识,我们称之为政治家决策的“知识背景”。“知识背景”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具有多种要素、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的总和。任何知识背景都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科技知识的结晶。
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家的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同时期知识背景的反映。人类的知识背景的演进分三种前后相继的形态:古代浑然一体的知识背景;近代直观、机械的知识背景
[11]和现代多系统综合的知识背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家的决策总是或多或少受他所处时代知识背景的影响。在古代,人们的认识局限于的笼统的直观经验,有关对象的知识以世代相传的见闻、风俗、习惯、经验、实验、生产方法的形式保持下来。那时,自然科学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部门,它对自然规律的揭示还处于起步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人们还不能从对事实的概括中给自然界以统一的说明,而是借助于思辨,在想象中构成一种浑然一体的知识背景。处于此种知识背景下的政治家的决策带有天然的专制性、个人崇拜和神秘主义色彩。
16、17世纪,随着以精密的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为特征的近代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近代牛顿力学的产生,使近代知识背景在总体上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这种知识背景虽然不能充分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它已经获得了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意义。受此影响,处在这个时代的政治家其决策带有局部性、机械的色彩。19世纪中叶以来,达尔文进化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开始改变直观、机械的知识背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微电子学、激光学、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一系列崭新学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这时起,关于事物和现象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关于它本身的一种概念的组成,知识背景也不是一维的,而是由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系统构成的多系统综合的知识背景,即现代知识背景。处在这个时代的政治家进行决策时,必然受到这种知识背景的影响,带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
处在某一个时期的政治家,其决策既受到他所处时代宏观知识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他个人微观知识背景的影响。宏观知识背景和微观知识背景相互结合,共同对政治家的决策产生影响。微观知识背景即政治家的个人学识经验、专业知识结构等。如果说,宏观知识背景使政治家决策带有时代的特点和痕迹,那么,微观知识背景使政治家的决策或多或少带有个人知识经验的痕迹:第一,政治家个人的学识、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政治家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第二,政治家决策认识活动中,政治家知识背景里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是政治家决策冲动的背景力量。政治家的直觉判断,虽然表现出决策冲动的随机性,但是隐蔽在这种冲动背后的必然性,却是政治家的价值观念。
三、科学技术作用于政治文明的机制分析
所谓机制,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过程和途径。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的机制即科学技术对政治文明作用的方式、过程和途径的总和,它包含宏观机制和微观机制。宏观机制主要涉及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问题;微观机制主要关系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基本过程。
(1)宏观机制
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有二: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文化教育。
经济基础
↗ ↘
科学技术 政治文明
↘ ↗ 文化教育
示意图一: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首先,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是以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中介,通过科学技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的联系链条才能实现。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涉及两对矛盾,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在三者之间,显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上层建筑之间不是直接的决定作用关系,而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间接起作用。具体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经济基础发生质的或量的变化,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最终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经济基础-政治文明作用的历史路径中,科学技术经过经济基础再到达政治文明发生作用的周期,在古代社会相对较长,近现代社会则相对较短,这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是相一致的。质言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快,科技经过经济基础再作用于政治文明的时间就越短,反之亦然。由此可知,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建设政治文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必须以文化教育为基本路径。这是因为: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了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的传播、消化、应用和吸收程度。科学技术成果向政治文明渗透,依赖政治文明对它的消化、吸收能力,依赖政治主体文化素质的高低。有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才有国家机关职能的简单化以及统计的简单化;有了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才能产生现代化的劳动生产率,为劳动者提供充裕的参与管理的时间;有了全民的科学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才能使人民懂得纪律和善于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并有能力去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而在文盲充斥、科技落后的国家,只能有愚昧、无知、迷信和盲从,决不会有普遍的参政意识,当然也就很难实现民主政治。
(2)微观机制
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的微观机制,即科学技术作用政治文明基本过程,大致上经过适应→消化→吸收→更新四个步骤。当科学技术的影响作用于政治的时候,政治总是首先作出被动的适应性反映。质言之,面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与影响,政治文明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不能熟视无睹,而必须努力调整内部的相互关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这恰恰是政治文明作为系统生存的需要。政治文明消化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是全面认识和理解这种影响,这就是说,不仅要看到科学技术对政治意识的影响,又要看到科学技术对政治行为、政治制度的影响;不仅要看到科学技术对政治文明的良性影响,同时要注意科学技术对政治文明的负面影响。只有全面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对政治文明的影响,才能使科学技术与政治文明的整合更有目的,有选择性。政治文明在消化科学技术影响的基础上就要有选择地吸收这种影响。选择性吸收的前提条件是充分的比较和分析,也就是说,政治文明在吸收科学技术影响之前,首先要认真分析应该吸收什么,应该扬弃什么。政治文明吸收科学技术的影响,改变与调整自身结构,抛弃其糟粕,就使政治文明产生了更新与发展的社会效应。从实质上说,政治文明的进步意味着政治观念、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吸收科学技术的影响。一旦政治文明在科学技术影响的基础上得到更新,科学技术与政治文明的相互整合过程也基本完成。必须指出,科学技术与政治文明的社会整合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唯其如此,科学技术对政治文明的影响才真正被政治文明吸收而使政治文明在前进道路上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2][4]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150.60.513-514.6 [3][6]肖海涛等:自然辩证法简编(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272.273.[5]李良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47 [7]严耕等:网络伦理(M).北京出版社,1998.27 [8]陈绍芳,唐淑琴:高科技对政治决策的影响(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3.3.[9]刘大椿:科学活动论(M).人民出版社1985.247.[10]波兰 弗·兹拉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郏斌祥译,译林出版社,2000.17.[11]鲍宗豪:决策文化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7.114.作者简介:陈万求(1966----)男,湖南永州人,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技术伦理学研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李丽英(1978-)女,湖南常德人,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
通讯地址:湖南 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
邮编:410076 联系电话:0731-5218160(家)
5.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探索论文 篇五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样性特征
思想政治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和学生来源的多样化这两个方面。学生群体是一个阵容庞大的群体组织,其思想水平与年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多样化特征,而加上学生来源十分广泛,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与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之间的政治思想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来源的多样化,也进一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样化的形成。
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在传统的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应用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人们普遍依赖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来进行有效的信息获取,这就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冲击作用。然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造成教育信息的不对称性现象,信息内容的复杂性在满足学生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其中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为了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就必须对教育群体的思维动态进行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动态的转变,将会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许多新事物与新思维的产生,人们通常更多的基于高学历与高待遇的预期,将教育当成一种利益投资活动,忽略了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现实意义,造成学生思想教育的缺失,学校片面追求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使学生不能的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策略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的科学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以辩证唯物论为重要基础,广泛吸收其它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内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整体性研究,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规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强化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与特点的有效分析,使其能够做到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程度,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就要求其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信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使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人价值,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并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思想情况,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提高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与发展提升,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其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心理诉求。有效的开展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有效的弥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性化缺失,使教育工作能够更加贴近生活与学生,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得到有效的结合,在促进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同时,也能对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四、结语
6.如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 篇六
加强和改进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客观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使它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前进的永恒主题,就目前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推动企业发展,要完成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发展企业经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这些关键任务,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通过加强学习、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经营机制转变提供思想准备,增强干部职工的参与意识和承受能力。通过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企业干部职工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及时解疑释惑、理顺关系,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的广大干部职工为发展企业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和保证企业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
就基层生产单位而言,如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就目前企业单位中存在着的普遍现象主要是“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表现在许多主要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注重行政,经济管理手段的运用,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一旦新的政策出台,不作宣传、引导,一概行政命令,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美其名曰“在执行中加深理解”在干部与职工中形成1一堵无形的墙,上下内外难以交流、沟通,政策很难执行到位。二是党政领导兼职,实行一肩挑,政工干部队伍萎缩,再加上领导干部重管理而轻思想工作,更难以在二者结合上下功夫,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被削弱了。三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思想教育开展困难,特别是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单位,为职工办实事、好事,排忧解难上力不从心,干部职工情绪低落,思想政治工作难见成效;四是有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否定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一味追求完全的创新,结果是使创新失去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有群众基础、才有活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即组织机制,这就要求我们的行政管理干部在经营管理中结合企业管理做思想政治工作,政工干部要有更高素质,既能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又能懂业务、经济、懂管理,实现党、政有机结合,在参与并服务于经济工作中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促进经济任务的完成。其次是在抓现代企业管理的同时,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不忘记关心员工、善待员工,以此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人、财、物等方面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许多方面的工作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在建立和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同时,要保持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正常运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严密的制度作保证,以全面监督为约
束,使机制充分发挥保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在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下,还要从企业干部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实际问题上入手开展工作,大到企业发展前途,小到生活福利、奖金分配,有长远的,近期的,现实的,有的则是潜在的。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面向长远和潜在问题的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就容易被广大职工所接受,当干部职工对正确的思想接纳、吸收后,就会产生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形成了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就能生机勃勃、凸显成效。
7.政治科学 篇七
一、活动策略
1.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理财能力是当代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和发展。中学生处在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时期, 是否具备初步的理财能力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的独立生存和发展, 对国家的经济建设, 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我国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每个公民都面临着如何尽快成为具有国际化素养的现代人的课题。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在市场经济中的理财意识, 让他们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 能为科学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使理财教育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2. 教师加强引导,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投资理财教育中, 中学生往往受到年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局限, 在投资理财的选题、评论、分析中难免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 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 让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等。其次, 引导学生在理财活动中学会做人。在理财消费活动中, 让学生感悟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二、理财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1. 学习科学理论, 普及投资理财知识, 丰富学生理财头脑
巧妙利用教材, 让学生掌握股票、债券、商业保险、银行储蓄等基础知识;了解投资要考虑的因素:收益与风险、收入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年龄因素、理财目标等;掌握投资组合的惯常比例;学习投资方式的选择方法:其一, 单一型投资, 即把所有的钱全部存银行, 或全部买股票, 或全部买基金;其二, 组合型投资, 即把所有的钱分散投资, 一部分买保险, 一部分买股票, 一部分存银行, 一部分买基金, 一部分买债券等。在整个活动中, 坚持立足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 不让学生死读书, 而让学生活读书, 在对知识的不断学习中, 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深化和提高。
2. 给学生讲解世界上富豪与理财的故事
李嘉诚:教导孩子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他从不矫惯两个儿子, 从小就让他们接受苦难教育, 曾经连续一个月吃一样的饭菜, 并且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 教导他们节省, 使两个孩子也顺利成长为商业奇才。通过这些, 让学生在仰望名人的思想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财教育。
3. 开展家校合作, 从生活的细节入手, 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念
第一, 养成记帐的好习惯。要求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个本子, 把自己日常消费的开支一一列出来, 一个月清理一次, 分清哪些是必要开支和不必要开支,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第二, 开展勤工俭学, 学会精打细算。每个班级都成立勤工俭学小组, 把废纸和旧塑料瓶收集起来, 利用双休时间派学生送到废品收购站, 为班级积累资金, 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第三, 让家长带孩子一起消费。在家庭消费时, 尤其在购买大件物品时, 不妨带上孩子, 通过货比三家, 实现理性消费、合理消费, 同时赋予孩子品牌意识。
第四, 实行强制储蓄, 在“压岁钱”中学会理财。让学生办理银行卡, 进行强制储蓄, 指导学生进行压岁钱消费设计, 在银行卡使用中学理财。
4. 建立理财教育实践基地, 亲身体验理财活动
我们把离校不远的“建设银行支行”和“证券交易市场”作为我校的理财教育基地, 聘请该行的业务员作为我校校外辅导员。他们多次为学生做理财知识讲座, 理财小组成员也经常到基地亲身体验理财, 进行在ATM机上存取款, 修改银行卡密码, 进行挂失处理, 进行电子汇兑等实际操作。带领部分学生参观“证券交易市场”, 观看场内股民的实际操作, 和场内股民进行交流、学习, 加深对证券交易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三、价值思考
(1) 促进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亲身实践,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调查及搜集信息与处理的能力, 自觉获得知识、技能;同时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2) 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理财教育适应了中学生主体意识的需要, 利用家庭记帐、带孩子一起消费等活动, 成为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好办法, 也成为培养学生诚信观念的有效途径, 也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3) 培养学生经济参与的热情。投资理财的新形式,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形式, 能够夯实基础知识, 拓宽视野, 活跃思维, 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经济参与意识。
2. 促进教师的成长
8.科学学习高中政治的方法及习惯 篇八
关键词:高中政治 科学学习
一、科学学习高中政治的基本方法
(一)预习。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够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还能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搞好预习首先“要做好笔记”。预习时应该在书上做出眉批,在笔记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其次要“规定一些常用符号”(如△、☆、*等)来提示自己,以达到在学习和复习中提醒自己注意,便于向老师提问或者避免遗漏知识和犯同样的错误;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能阐释哪些热点问题”等等,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品質;最后,要“持之以恒”。搞好预习还必须有决心、恒心、自信心。要把“课前预习”这个起始阶段搞得深入、扎实,使之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当然,学习不是一蹙而就的,还需要坚持一定时期才能见到效果。
(二)听课。听好课是学习的重要阶段,是提高成绩和培养能力的瓶颈。听课的关键是“专心”。“心”专在哪里?一般来说专在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与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将你预习时确定的听课重点与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看、听、参与”等形式有所不同,但共同的东西就是都必须动脑,这是贯穿整个上课全过程中的一条主线,也是衡量专心不专心的唯一标志。主动思考要求①注意知识的积累②增加感性材料的储备③学会一些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具体化等)④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
(三)复习。复习具有实践性、个体性、反复性的特点。反复性是指学习过程应该及时复习。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特别是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复习包括:及时复习、阶段复习、总复习。进行及时复习,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忆、读、思。
1、忆:即回忆学习了哪些知识,如本课的重点是什么、教师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知识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网络图等等,要达到在大脑中要象放电影一样能把它再现出来。
2、读:读书、读笔记并同回忆进行对照,这样就不仅加深了记忆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思:把新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一个小系统,让知识各就各位。然后纳入到所学知识的大系统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或知识坐标。复习的这几个环节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学习中要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不可孤立的强调一个方面,否则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当然要想学好高中思想政治课,除了掌握上述一般方法以外,最重要的一点还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如果你渴望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科学学习高中政治的学习习惯
有一位心理家说过:“习惯是一个人的道德资本。一个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享受不尽的利息;一个坏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偿还不完的债务。”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学习高中政治课需要“利息”,而不要“债务”。
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工夫做到家,每一步走踏实,持之以恒,慢慢就形成了。具体地讲,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特点,因而应当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不同的学习方法。
(一)听课习惯:听、读、想、记、讲。听,就是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分析,听同学的发言、争论、辩论、质疑等。读,包括粗读和精读,粗读是快速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思路,找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精读是细读重点段落,把握其中的标点符号、关联词、关键词等,划层次,找中心;把握原理的论述方式、论证方法,是归纳还是演绎,是怎么分析的,又怎么综合的。想,即思考。在听、读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并有意识地联想。记,即用好“必记本”和“错题本”。记老师、同学讲的,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记受他人启发而产生的思想火花,记自己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讲,就是积极发言、质疑。
如果平时每一节课都这么做了,课堂的思维含量就很大了,政治学科的能力和素质就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这比课堂利用不充分,课外去大量做题的效果要好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心、有情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就能把政治课学好,考好。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有“用”的意识和习惯,看到身边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社会现象、人际人事关系,要有意识地自觉地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和思考。久而久之,你就会养成习惯,有了这个习惯,你高考受益,你终身都将受益无穷。
(三)科学的训练习惯。有些同学平时做作业和测验抱无所谓的态度,漫不经心,思考不深,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不好,但他个人都觉得无所谓,因为那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但,到了大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乃至高考时,他很当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过多过细,往往把问题想复杂了,自然做错的多,或者反复思考后把第一遍做对的又改错了,分数不高。究其原因,还是平时没有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和考试态度、考试风格。
应当把平时当考时,把考时当平时,熟题生做,生题熟做,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平时练习和测验,要把它当作大考,认真严肃,心情适度紧张;大考或高考时,把它当作平时的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心情不要太紧张,调整到适度紧张的程度,遇到难题把它当做熟题来看待,别怕,遇到熟题,别掉以轻心,粗心大意。心理学家说,考试时心情适度紧张,大脑细胞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最有利于我们发挥最高水平。考场上的大家风范不是一日之功能培养起来的,需要平时用心训练才能积累、形成。
(四)归纳总结,构建知识树的习惯。平时注意归纳整理知识网络,组织知识专题,总结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发现思维规律和解题规律。更重要的是将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恰当的呈现出来,这恰恰是高考命题人特别看重的。
(五)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在老师的大计划下有自己的小计划小安排,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强,能根据每个阶段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做到每个阶段的学习很充实,学习成绩整体推进。
9.政治科学 篇九
河南分公司 张伟倩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同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改革创新精神统筹部署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重点,这是推进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前行的纲领和指南,也是基层国有企业提升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的方向和原则。
十八大报告在充分肯定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指出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进一步强调指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肩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重任,是政治工作的领导主体。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是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升,责任重大。目前,集团公司、华电国际公司对河南分公司已经授权,区域政治工作的组织机构、人员已经配置到位。但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主要体现在:区域三个单位均是新厂新定员,政工人员业务经验仍然不足;区域管控的构架已经建立,但机制建设还需要跟进;有的单位党的政治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还存在“空对空”的现象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用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坚持发展的眼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工作的完善,夯实管理基础,突出工作特色,提升政治工作价值。
提升河南区域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我认为,应着力抓好“五位一体”工作布局,全面贯彻“抓班子、带队伍、推发展、促和谐”的总要求,高扬华电旗帜,推进可持续发展。
以推进标准化建设和改进作风为重点,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结合区域单位和专业人员实际,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应坚持以夯实基础为主,按照党建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要求,按程序、步骤组织开展各项工作,以扎实的工作开展,提升党建工作实效,促进党组织和党员“四个作用”发挥,构建长效机制。着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各级领导人员和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知行统一能力。组织开展以密切联系群众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贯彻集团公司22条改进工作作风规定。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和内控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区域廉洁文化理念,加强制度建设,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区域工作氛围。
从形势任务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提升政治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不懈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广“三融入、四引领”特
色经验,紧密结合区域核心任务和中心工作,分别加强战略和战术层面形势任务的分析和引导,坚定实现河南区域率先创一流的信心和决心,促进区域管理效益提升。坚持深入基层,加强与基层企业、职工的沟通,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集中力量帮助解决一批职工关注、关心的难点、焦点问题,凝聚干部员工智慧和力量。加强“华电旗帜”、“可持续创造价值”、区域“3328”战略实施、创一流主题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做好引领。
以创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和塑品牌为抓手,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以分公司创建集团公司文明单位为目标,按照区域统筹、各单位协同的原则,全面加强区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贯彻,结合企业需求、岗位要求、员工诉求,做好教育引导,丰富新时期岗位观、人才观、敬业观内涵,构建统一和谐、共识凝聚、极具特色的区域员工价值体系。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品牌建设规划,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坚持开放与包容,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宣传媒体的沟通和互动,着力提升华电在河南的品牌形象,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夯实基础。
抓理念体系培育和作用发挥,提升区域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职工的精神家园,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充分体现。按照华电宪章和华电国际企业文化导入守则,从区域发展、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做好理念的总结提炼,结合上级公司定位和区域战略实施,做好理念的引导,构建好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物质层文化体系,形成具有区域自身特色的文化理念体系框架。加大对培育形成的理念体系宣贯,加强理念体系与规章制度、管理流程的融合,形成区域自觉行为,切实发挥好文化的凝聚、引导、规范等作用。
以提升员工素质和引导青春建功为切入,提升工团工作科学化水平。根据统计,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继续挖掘人口红利的重点将逐步转移到提升人口素质上来。坚持推进职工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好区域技能大赛和技术比武活动,鼓励各基层企业开展群体性劳动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巩固提升职工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构建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途径,推进企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全面落实“依靠职工办企业”要求。按照“两个全体团员”的要求,全面加强团的组织和团青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创新创效活动,开展好“双提升、创一流”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开展“QC”活动,深化“号、手”创建。引导团员青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建立“五位一体”考评机制,为全面提升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可靠保障。探索实施区域政工管理绩效管理机制,按照定性评价、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考评制度,探索实施。做好考评内容的设计,加大考核监督,扩大考核结果应用,与四项责任制挂钩、与评先挂钩,建立好区域工作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措施制定具体,监督考核及时,达到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的目标。
10.政治科学 篇十
民进杭州市委会统战理论研究组副组长 周祖德
一.前言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多彩、体系日臻完善。整个体系以《党章》的“行动指南”为指导思想,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三大制度为核心,以在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为重点,以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为民主实现形式的方法,以民主法制为基础。
指导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是直接、系统反映社会政治现象的一个思想体系,既是国家政治发展之根本,又是决定国家前进的方向。因此,指导思想是政治发展道路科学内涵的灵魂。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党章》中的提法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行动指南”经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检验,才成为有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为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是非常有价值的社会课题。
本文重点阐述各政治发展时期在“行动指南”指导下的重要实践和理性思考,以飨读者。
二.实践
1.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
一是建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动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由民主党派人士担任副主席、副总理、部长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大事均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与讨论,听取各民主党派意见,充分体现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和作用。
二是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在党领导下,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法院、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以及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除早在1947年5月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外,于1955年10月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3月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10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9月成立西藏自治区,从而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根本制度。
三是确立了统战的“八字方针”。从借鉴苏联“一党制”的经验教训,于1956年提出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明确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但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八字方针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发展前途问题。
四是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新中国诞生后,工农群众当了国家的主人。1954年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有利于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是我国政治发展有效的民主实现形式。除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两种形式外,曾采用过“大放、大鸣、大字报、大辨论”的大民主形式,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给党和国家的政治民主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因此,大民主形式后被党中央废除。2.第二代领导集体时期
一是确立统战“十六字方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将统一战线“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党和国家政权和各民主党派恢复正常政治秩序,长期被压抑的人民群众得到第二次解放,心情舒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异常高涨。
二是提出“法治民主”。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摒弃了“大民主”方式和“人治”式民主,主张“法治民主”。修改《宪法》中有关极“左”路线影响的内容,1979年颁布《刑法》,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1986年制订《民法通则》。这样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从而避免了制度和法律因领导人的变更而变化的陋习。
三是推进政治民主改革。在对“文革”的反思中,大家认识到破坏民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领导人的主观意志。并思考:如何遏制历史错误,建立领导人必须遵守和执行法律的观念?因此,决定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克服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家长制、人治、特权、机构庞杂等多种弊端,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四是强调社会稳定。邓小平曾指出:保持政治稳定,对于各项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始终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文革期间所搞的“大民主”,看似民主,以为把群众“哄”起来,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不然,“大民主”实际上是打内战,是社会极端地不稳定。因此,政治发展需要社会稳定作为基础。3.第三代领导集体时期
一是出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意见》。1989年12月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让全党和民主党派更加明确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显著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各民主党派进步性和广泛性的内涵;重视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让民主党派扩大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以及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畅通社情民意传送渠道,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
二是提出执政党理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党要带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就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带领人民参与修改宪法和制订法律,并带头遵纪守法,依法治国。期间,尝试过选举改革:差额选举,村干部直选和如实公布选票,使政治民主向前发展。
三是重视法制建设保护人民群众。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在此期间,以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连续三次修改《刑法》,修订《民族区域自治法》,制订《合同法》等经济法规,通过法律,支持人民群众正当要求,以调动人民群众更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并得到法律的保护。
四是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第三代党的集体领导仍然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争取实现祖国的早日完全统一。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导下,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正确道路。 4.十六大新领导集体时期
一是总书记亲访八大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在2002年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分别走访了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共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大计。
二是颁布两个《意见》。2006年先后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个《意见》,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两个《意见》,科学规范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提出了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政治发展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重视民主与科学决策的政治协商。十六大以来,党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使党的主张能够体现各方面的智慧和共识。2007年通过的《物权法》就是两种决策政治协商的产物。
四是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统一战线的性质、主题、职能和工作原则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完全一致,统一战线的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统一战线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这使统一战线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显身手,发挥作用。仅2006年一年,八个民主党派中央以党派名义提出170件提案,反映社情民意3365条。这些提案和社情民意很多是围绕和谐社会提出的。
三.思考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由灵魂、核心、重点、方法和基础的“五个坚持”构建而成。一是坚持党的“行动指南”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指导地位,确保我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即“指导思想”——灵魂。二是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作用,即“政治制度”——核心。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相结合,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强大力量。即“推动力量”——重点。四是坚持运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即“实现形式”——方法。五是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即“民主法治”——基础。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五个坚持”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首先,在作为灵魂的“行动指南”指导下,抓住作为核心的三大“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依靠作为重点的“推动力量”的发挥作用,选择适合国情的方法有效运用民主“实现形式”和获得作为基础的“民主法制”的保障与支撑。其次,三大“政治制度”则为“推动力量”,民主“实现形式”和“民主法治”建设和发挥提供一个舞台。第三,“推动力量”则为“政治制度”的完善,两种民主形式的实现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主要的人力资源,为政治发展作出贡献。第四,民主“实现形式”其作用是积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制度”和“社会法制”的建设的积极性,体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广泛基础性。第五,“民主法治”则成为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宏伟目标实现的保障,以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总之,“五个坚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体系。
四.结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新领导集体的科学发展观等系列理论,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几代党领导集体在政治发展道路上的实践证明:党的丰功伟绩是不容否认的。但是,从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水平而言:我们还要认真思考现阶段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扩大农村和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二是如何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因为,公民政治参与程序的高低是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等.人民日报.2003-07-01.刘延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政协报
中共中央统战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庄聪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日报.2007-06-01(09)版
凝聚起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谱写新篇章.新华网北京2006年7月9日
【政治科学】推荐阅读:
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08-25
教职工政治学习参考资料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07-03
九年级政治《参与民主政治》教案08-02
政治社会学的政治思想09-19
坚定政治信仰 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汇报07-09
2015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08-29
关于政治关于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09-03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10-04
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 小脚丫09-05
一年级科学科学上册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