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精选10篇)
1.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 篇一
摘要: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只有根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特点和借鉴已开展时间较长的专业学位教育的成功经验。
促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良好发展,首先要在对国家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要意义和该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基础上,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教学与培养、学位论文的指导等重要环节工作切实做好,深入探索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特点与规律,高培养质量。
关键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招生;培养;学位论文
1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要意义
1.1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1.1.1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1)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体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体育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体育是教育人和培养人的主要途径,是丰富人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善人类自身的重要社会活动和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已成为人们文明、科学和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正向全民性和终身性发展,它在培育和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建立全民健身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随着人们体育观念和需求的变化而对身体健康和体育休闲的需求日益强烈,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1.2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有利于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的趋势目前由于我国大众体育及全民健身计划、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而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工作者队伍中,存在着学位层次低、知识和能力结构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快速发展对体育专门人才素质需要的问题。
有关资料表明,截止道,我国各级各类体育教师已到33.8万余人,但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在高校仅为8,7%,在中学任教的则不足0.2%。
市级以上运动队的教练员、运动员及体育部门管理人员约有20余万人,但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很少,与世界体育强国对比差距很大。
而现有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侧重培养教学、科研型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培养规模有限,也适应不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体育事业发展及其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管理、大众体育健身指导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3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迅速扩大,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也在进行大力调整。
而近几年人们对高等学校功能的理解已有很大的变化,从高等学校功能的传统观念――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上升到服务社会。
这种变化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体现为研究生培养层次的改变,已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战场格局的调整。
特别是MBA、MPA等16种专业学位的招生,对原有的研究生结构产生重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反映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新的认识与观念,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对国际研究生培养趋势的一种认同,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趋向于职业性、专门性,职业化的特征日益突出。
现代研究生教育模式和目标都在走向多样化,随着更多岗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研究生教育培育能力的提高,研究生的服务范围在扩大,不同的教育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种新的职业性的研究生教育的学位出现了,既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
我国现有的体育学学科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术型的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规格与类型较为单一,招生数量和培养规模也较小。
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及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管理是专业化程度高、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职业,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而且必须具备较好的体能训练、技术与战术训练、运动队队伍管理、比赛临场指导等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如生理学、运动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营养与健康学等。
专业学位教育符合体育学科特点和体育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因此,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2.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 篇二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继续教育, 政府有关部门针对继续教育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 (1987年)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1995年) 、《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 (2007年) 等一系列文件,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从发展民生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明确了通过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任务。继续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 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补偿作用的结束, 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 继续教育生源萎缩, 规模减小, 很多继续教育机构甚至面临生存的危机, 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要推动继续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进一步深化继续教育改革, 更要积极寻求继续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专业硕士教育是我国从国外引进并发展起来的应用型、职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 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因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得到较快发展。但是遗憾的是, 很多人把专业硕士教育仅仅看成是正规的研究生教育, 把继续教育只当作非正规的在职岗位培训。由于这一认识上的误解, 很少有人把专业硕士教育与继续教育挂起钩来, 也很少有人研究专业硕士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 更少有人研究专业硕士教育对继续教育发展的作用。其实, 关于专业硕士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 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我国的《教育大辞典》对继续教育给出的定义是“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而《中国成人教育大辞典》在“继续工程教育”词条中称:“世界各国继续工程教育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一般采取举办研修班或专题讲座、攻读在职研究生或进修研究生课程”。分析上述几种表述, 考察继续教育与专业硕士教育的构成因素, 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判断, 专业硕士教育属于继续教育范畴, 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发展高等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专业硕士教育对高等继续教育的带动作用
(一) 专业硕士教育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迈向普及化过程中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2年达到15%, 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2008年已达到23.3%, 近期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公开征求意见方案) 》 (简称《规划纲要》) 宣布,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实际增长速度可能比预计期的要快, 上海、北京、江苏等发达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数。江苏省2009年已达到40%, 并计划在2020年达到60%,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北京比江苏发展还要快。在庞大的应届和在职本专科生的群体中必然会有相当部分为了谋求更理想的职业岗位, 或者为了适应职业岗位技术升级而选择攻读研究生。为了适应这种需要, 研究生与在校大学生之间必然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据查, 美国为16.6% (1995年) , 法国为18.3% (1996年) , 英国为20.9% (1995年) 。然而, 我国2008年在读研究生为128.3万人, 普通高校在读本专科生为2 021.02万人, 研究生仅占普通本专科生的6.3%, 如果再计入在读成人本专科生548.29万人, 这个比例只有5%。由此可见, 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相对规模与十年前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我国决定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规划纲要》宣布到202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将达到200万人, 我认为这个规划是积极的, 也是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必须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预先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 很多发达国家从实际需要出发, 十分注重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 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看成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据美国官方统计, 1999-2000年度美国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数达到全部硕士学位授予总数的80%以上。英国1990-1991学年研究生总数为97 872人, 其中修课式研究生 (与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相似) 为52 697人, 占54%, 此后修课式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仍然高于研究式研究生。然而, 我国专业硕士教育规模却远远小于学术型硕士教育规模。2009年, 我国专业硕士与整个硕士总量的比例仅为17%, 2010年才可望达到20%。我国专业硕士教育要在规模上超过学术型硕士教育, 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比例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专业硕士教育紧密切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据2008年11月19日《中国人事报》报道, 2006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5 523.9万人, 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虽然我国专业人才总量很大, 但与巨大的人力资源总量相比, 结构层次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 特别是创新能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仍然十分缺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工程, 组织实施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培训, 号召开展大规模继续教育活动。可以肯定, 这种依靠行政手段推动的、自上而下的、由行业为主实施的短期培训项目是需要的, 也是很有成效的。但是, 要激发和调动千百万专业人才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寻求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真正建立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纵观国际继续教育的成功做法, 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专业硕士教育作为本科后 (或同等学力) 的一种研究生教育, 由于其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不仅能够使入学者增长和更新知识, 增强创新能力, 全面有效地提高职业水平, 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高层次学历学位问题而这种学历学位教育对于求学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心理吸引力, 也能产生很大的学习动力。另外, 专业硕士毕业后, 大多数在职学员不存在就业问题, 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用人单位。因此, 专业硕士教育不仅受到求学者的普遍欢迎, 也能切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从而带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正因为如此, 我国政府当前高度重视专业硕士教育。教育部近期发文指出, 要提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要求“招生单位以2009年为基数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 调减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然而, 由于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发展较晚, 教育规模相对较小,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专业硕士教育都将拥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三) 专业硕士教育以其灵活的培养模式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如果以1987年颁发《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规定》为标志, 我国推行继续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史, 在职业培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范和系统的规划, 普遍存在质量难保、层次不高、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大多采用充放电式的短期培训模式, 只能在人才现有水平层次上跨步, 很难使人才价值实现台阶式的质的飞跃, 人才的才能发展和价值升值的空间过小,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大幅度提升。而我国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大多属于本专科层次, 基本没有开展研究生教育, 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大量应届和在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而且随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本专科毕业生涌入社会, 研究生教育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然而, 由于社会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所有求学者都培养成研究型人才, 却可能而且应该为更多的职业工作者提供旨在提高职业能力的高层次教育, 而且这种教育只需为求学者提供深造的机会, 这就对终身教育体系提出了高层次教育的要求。
专业硕士教育以其高学历教育和灵活的培养模式历史地承担起这一重要使命, 它在培养目标上和教育层次上不仅适应了科技进步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满足了求学者学习心理的需求, 推进更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比学术型硕士教育具有更加灵活的培养模式, 大多采用非全日制教育、远程教育、业余教育, 十分方便在职人员就读, 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可形成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地地可学的氛围。正是由于专业硕士教育的这些突出的优势, 极易融入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终身化、连续化、一体化的进程。
三、关于专业硕士教育带动继续教育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 对专业硕士教育推行积极的发展政策
要发挥专业硕士教育对继续教育的带动作用, 首先要扩大专业硕士的教育规模, 增加业硕士教育在继续教育中的比重。专业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 更加贴近应用技术, 更能提高专业技能, 更加满足社会要求, 因而存在更大的社会需求。然而, 我国当前专业硕士教育的规模相对过小, 明显不适应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分析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主要是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多, 教育资源不足, 参与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校过少。据1995年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报道, 美国当时有各类大学3 638所, 其中培养研究生的大学有1 500所, 占41%。而在我国, 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 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 263所, 其中只有479所培养研究生, 只占21%。这说明, 我国要积极发展专业硕士教育, 必须对研究生教育的布点进行调整和扩充,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资源, 以适应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硕士研究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
(二) 对专业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硕士教育实行合理的分流政策
当前我国对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实行二位一体的教育体制, 拥有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授权才能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培养目标的学位教育在高校内部同归一个部门管理, 从师一个导师队伍, 在学术型硕士培养任务已经十分繁重的条件下, 在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影响下, 专业硕士教育在资源配备和管理力度上都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然也很难形成专业硕士教育的特色。在这方面, 日本和韩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日本为了把专业硕士教育从学术型硕士教育中分离出来, 专门成立了“专门职大学院”, 通过与企业开展协作研究、接受企业委托研究、对企业职工进行研究生教育等渠道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韩国研究生教育实行“三院制”, 即普通研究生院、专门研究生院和特殊研究生院并存制度。普通研究生院主要培养学者和研究人员, 专业研究生院主要培养职业型人才, 而特殊研究生院主要为在职人员开设硕士学位课程, 其培养目标与专门研究生院相似。而在我国, 由于实行二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体制, 在一些大学, 一方面已经出现了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现象, 却又不放弃专业硕士教育, 少数大学把专业硕士教育当作是创收渠道, 其教学质量是可想而知的。长此以往, 必定影响专业硕士教育的科学发展。为此, 我国应该分流研究生培养渠道, 让研究型大学专注于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 继续坚守精英高等教育, 而把专业硕士教育的任务主要由地方本科院校来承担。事实上通过若干年的建设和发展, 很多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在特色优势学科上已经具备了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办学条件, 完全有能力保证教育质量。当前实行这一政策的首要条件是调整专业学位设置条件和审批办法, 扩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数量, 使更多具备专业硕士办学条件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加入到培养专业硕士的行列中来。
(三) 对攻读专业硕士学位者实行多方位的鼓励政策
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既要有促进发展的宏观政策, 也要出台对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鼓励政策, 其中应该包括减免学习费用、改革入学考核, 优化教育模式、增加学业回报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发达国家有多种多样鼓励接受继续教育的措施。我国当前仍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 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在所有企业完全建立起来, 企业领导者大多对其员工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 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 由国家出台政策措施, 包括减免学费的财政政策, 鼓励继续教育的企业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学校政策以及与学业挂钩的工资政策等, 能够有效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 并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从而推动专业硕士教育乃至整个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 对校企合作实行积极的保障政策
校企合作是广大企业与高等学校的重要纽带, 它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 也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在企业集中了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 高等学校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企业需要是高校科技创新和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 高校不仅从企业获得需要的研究课题, 实际上也从企业获得了大量教学营养虽然我国积极倡导校企合作, 也取得丰硕的校企合作成果, 但是, 由于管理体制、利益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从总体上看, 我国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合作效果不够理想,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成功范例更是少见而要真正办出专业硕士教育的职业特色, 提高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 就必须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校企合作取得深层次进展, 获得更大范围的效果。
摘要:由于专业硕士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灵活的培养模式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因此, 专业硕士教育是实施高等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 必须对专业硕士教育实行积极的发展政策、合理的分流政策、多方位的鼓励政策和校企合作的保障政策。
关键词:专业硕士,继续教育,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斌, 于承湘.探寻研究生教育的岁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 2009-7-18.
3.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 篇三
关键词: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理念;课程;方法
经过三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全国已有80余所高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始于2011年的出版专业硕士教育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成为编辑出版教育改革中较有特色的亮点之一。首批获批的14所高校都已连续招收了三届学生,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上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从三年来的教育实践看,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长期存在的供需脱节的矛盾并没有在出版硕士教育中得到根本解决,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出版业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挖掘其深层原因,对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尽快实现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迫在眉睫。
一、专业理念教育有待加强
专业理念是在对一个职业的本质和价值属性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最核心的东西,规定着从事于某一专业的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指导着他们从事工作的专业操守和作风态度。应该说,专业理念是专业教育的灵魂,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对出版价值的认识都来源于此。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应该考虑其培养人才的专业理念,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专业理念;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追求真理、逼近真相、报道真实”的专业理念。但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理念,答案却不甚明晰。很多高校对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确有着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这个培养目标代替不了专业理念,其更多地侧重于“术”而忽视了“道”的层面,没有解决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专业兴趣培养、专业认同和专业理想建立的问题。因此,出版专业硕士培养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人才培养目标质的规定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只是专业理念的具体表述。两者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一个是内,一个是外。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出版专业人才来讲,首先应该具备的不是从事这项专业的技能,而是他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认同和职业理想。具备了专业理念之后,通过不断努力学习而培养出版专业技能应该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具备专业理念,这样的人才充其量也就是能够从事某项具体出版工作,未必能从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甚至也做不好工作。对于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来讲,这点也尤为重要。出版业是文化产业,是一项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素质提高和发展的文化事业。强烈的文化属性要求出版人才在精神上具有较高的修养。很难想象,没有较高文化修养或对出版产业的文化属性不认同的人怎么从事精神文化的生产,怎么致力于读者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对此,三联书店的前总经理董秀玉曾明确地指出,在今天的出版界,我们还是要多提倡一些理想主义。①历史上无数的出版家之所以能够在出版史上留下值得我们纪念的伟绩,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对出版工作有着无限的热爱和无比的忠诚。正如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所说,“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
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中,专业理念越清晰,就越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也越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出版价值观。因此,明晰专业理念是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对于出版专业硕士教育而言,就是要强化出版专业教育理念或出版理念,就是要加强学生对出版工作的认识,培养其形成应有的态度和理想。
二、课程体系应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出版专业教育被业界诟病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培养的出版人才没有专业背景。早在2003年,《中华读书报》就在一篇名为《编辑出版专业面临就业市场考验》的文章中谈道:“记者专门搜集了近期各个出版社的招聘广告,几乎没有找到一家出版社点名要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而且很多都只考虑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比如,北大出版社今年的招聘计划中规定,应聘编辑职位的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而且是韩语、德语、计算机、生物、电子学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也要达到一定级别,否则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②应该说,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观。从生源结构上来看,出版专业硕士是面对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招生的,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专业背景问题,有利于培养出版界所倡导的学者型与专业型编辑,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有专业背景的生源,并不意味着专业教育质量的必然提高。要提高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根本上还应该从改善课程体系入手,这样才能提高出版专业硕士培养的科学性、实践性和专业性。
具体而言,课程的设置既要做到专业为用,又要兼顾通识为本。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定位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出版专业人才,而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又与通识教育密切相关、互为补充。没有“树人理念”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将成为没有价值依归的单纯技能培训,出版人才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职业操守的培养也将无从谈起。而没有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又不能适应出版业变化的需要。只有二者兼顾,才可相得益彰。
在国内出版教育学习美国经验及自身多年摸索之后,已经通过鼓励联合专业或双科专业培养初步解决了通识教育的问题。而专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旧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即如何按照预期定位把出版专业硕士培养为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任务是服务出版业,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其重要特点。出版人才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胜任各项出版工作,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重要特色。
nlc202309040908
作为一种校内教育,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来解决。在这方面,国外的出版教育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他们的课程设置往往充满务实精神,绝大部分课程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学校与产业的结合,鼓励通过专业性极强的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出版业的需要。如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硕士学位教育的7门必修课中有5门是实践性极强、有利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课程,分别为图书设计与生产、杂志设计与生产、出版财务管理、编辑原理与实践、出版营销原理与实践。
这些都为我们修正与完善出版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启示,一是要加强实践性内容的学习;二是要提高学生实践课的比重,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练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国内一些高校已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河南大学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就对此前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很大改革,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更加强调课程安排的实践导向。例如,图书编辑课程要求以学生图书仿真训练为中心,要求学生完成一本书策划、编审、排版、印刷和发行的全环节实践训练,然后聘请业外导师团评讲评优。此类课程体系的设置才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出版专业人才。
三、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出版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当然需要从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去获得,但这并不能成为校内教育逃避责任的理由,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很大一部分的构成仍旧是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仍旧是出版专业硕士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在实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再好的课程体系也不能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而没有好的课程体系设置,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在完善了课程体系之后,紧接着就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实现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性,造成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差,尤其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作为实施实践性、理论性、专业性兼顾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以出版专业硕士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鼓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有不同于教师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进行模拟实战的出版实践与训练。在具体方法上,可以视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而选取不同的方式。
在这方面,我们仍旧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出版硕士教育方法。以美国佩斯大学、英国斯特灵大学等为代表的出版硕士教育都十分强调教学中的研讨性和互动性,他们的出版教学主要以讲授课、研讨课、小组辅导课为主,后两种教学方式都是研讨性和互动性的,学生需要在课外看完老师开列的参考书目,并在研讨课和小组辅导课上进行相关讨论。学生可以在课上就教师的讲解发表各种观点和看法。这种互动式和研讨性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原创性思想,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提升他们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绝不是一句空话,它有着很大的实践空间与改善空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学方法改革,除了利用好现有师资,还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探索出一条新路来。其中一条较好的途径就是开门办学,把出版界富有经验的出版工作者请到学校来,不断充实和改善师资力量,实现课堂和实践的有效对接,增强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在这方面,现已开设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大部分高校都在探索实行双导师制。应该说,把出版工作者请进来,把出版专业硕士带出去,是出版专业硕士培养中一种极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是在实践中有很多要改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还没有与校外导师建立较为完善的协调联动机制与激励机制,使得校外导师不能真正参与到专业硕士教育中来,其结果是造成了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导师或徒有虚名。只有把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教育机制充分利用起来,才能比较彻底地改善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才能比较彻底地解决出版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专业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构成了出版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问题。专业理念意在培养出版专业硕士的出版精神,课程设置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教学方法志在达成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中国出版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也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诸多极具创新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人才。作为以培养出版高级人才为己任的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应该更具变革精神,与变革的中国出版共同进步,从而为中国出版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孙韵,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注释:
① 朱侠.出版人要有理想和激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8-20(04).
② 任羽中.编辑出版专业面临就业市场考验[N].中华读书报,2003-4-23 (05).
4.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 篇四
摘要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海外实习是其专业精神、教学技能、专业综合能力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他们专业认同和专业适应的关键时期。从国内学习和培训到海外实习,专业硕士必须适应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改变。而要帮助专业硕士在海外实习期间实现专业发展目标,应该进行专业化的实习设计、提供多方面的外部支持、建立跨区域的网络平台。
专业硕士
引言
一、教师的入职阶段
二、职业倦怠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海外实习的问题
四、海外实习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5.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 篇五
1.1 问卷编制
本研究在查阅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参阅和借鉴了200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编制的《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金玲的《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余云珠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研究》后, 编制了《教育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初版) 》, 在征求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部分教育硕士培养导师、在读教育硕士和对问卷进行试测的基础上, 对《教育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初版) 》进行了修改, 形成了《教育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1.2 样本选择及调查实施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大学 (985名校) 、湖南师范大学 (211高校) 、湖南科技大学 (普通一本) 、湖南文理学院 (普通二本) 四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读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导师及长沙市部分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250份, 回收问卷238份, 剔除无效问卷7份, 获得有效问卷23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4%, 符合统计学要求。其中有效调查样本的情况详见表1。
1.3 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 抽取了前述四所具有代表性湖南省高校的50名教育硕士导师、150名教育硕士生和50名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 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 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得到了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策。
2 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 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制度。但仍存在着对教育硕士学位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和进度安排不合理、教育硕士培养机制运行不完善等问题。
2.1.1 对教育硕士学位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学而优则仕”, 在我们所推崇的孔孟之道中, 重学术轻技艺的思想更是盛行, 中国教育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首先, 在读教育硕士自身对教育硕士学位认识不足。本研究在对在读教育硕士决定报考教育硕士原因的情况统计中, 有约78%的在读教育硕士是因为“考不上学术型的, 没有办法”, 有约14%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 仅有约8%的学生是因为“对教育硕士专业很感兴趣”, 可见我国高校毕业生对教育硕士学位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足。
其次, 硕士生导师对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湖南省前述四所高校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培养重视程度的调查情况来看, 有约14%的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和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一样重视”, 约15%的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的重视程度“略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 约50%的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的重视程度“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 约11%的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 可见近六成的教育硕士导师对教育硕士的重视程度是“低于”或“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 从而体现了我国大学在追求高标准、高要求、高目标的过程中, 普遍认为有上层次、上水平, 实现跨越式发展, 就要搞科研, 攻占“高、精、尖”领域的制高点, 忽视了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强调理论轻实践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硕士培养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研究, 忽视实践学习的趋势, 这一点在本研究的表2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中得到了印证。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认为通过教育硕士阶段学习, 个人实践能力有“显著提升”的仅占总人数的约22%, 而认为个人实践能力提升不高或“没有提升”的占总人数的78%, 这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学习, 忽视对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2.1.3 教育硕士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 我国教育硕士招生录取工作普遍实行的是联考笔试和专业面试相结合的两阶段考核。其中笔试部分侧重对考生基本素质的考查, 而专业面试则更强调从专业的视角考核考生的专业能力、工作状况、专业背景和基本专业技能等, 两个阶段相互补充, 缺一不可。然而从本研究的调查情况来看, 我国教育硕士招生过程中“笔试定录取”和“复试走过场”的情况仍普遍存在, 这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硕士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2.2 教育硕士培养问题原因分析
(1) 教育支撑环境欠缺导致教育硕士地位尴尬。目前, 我国各大用人单位尚未意识到教育硕士教育对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和长远性, 在员工报告专业教育硕士的员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阻止本单位员工报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导致绝大部分在职员工放弃了接受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机会, 加上高等院校对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收取普遍高于学术型研究生, 而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门槛普遍低于学术型研究生, 间接地影响着报告人员的积极性。可见, 我国当前教育硕士的教育支撑环境仍旧欠缺。而教育支撑环境的欠缺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专业教育硕士学位的误解, 认为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第二等级的研究生教育, 专业教育硕士地位颇为尴尬。
(2) 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当前, 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硕士在纵向和横向方面的发展都极端不平衡。从纵向上, 对强调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教育仅开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 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才刚刚起步, 缺乏与专业硕士层次的衔接;从横向上看, 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较多、生源质量好,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少且生源质量差。专业硕士教育结构的发展部平衡直接导致我国专业教育硕士的教育质量不高。
(3) 单一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 专业教育硕士培养会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满足不同社会背景人员的需求, 然而我国当前专业教育硕士学位的单一培养模式仍偏重理论教育, 轻视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得对不同群体学习需要的刺激性远远不够。
3 提高教育硕士培养效果的建议
(1) 转变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 着力培养研究实践型人才。本研究认为我国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试研究型教师, 即在读专业教育硕士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研究现代教育教学实践来提升和完善其工作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能力, 促使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共同发展, 真正培养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型”、“学者型”和“专家型”的教师, 最终成为教育大家。
(2) 加强教育硕士重要性宣传, 完善教育硕士法律法规。一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积极引导新闻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 网站、手机报等电子媒体积极宣传专业教育硕士培养在教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 引导社会各界提高对专业教育硕士学位重要性的认识, 理解学术型教育硕士和专业型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的不同, 从而正确、客观地看待专业教育硕士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政策、法规和战略的设计者, 应从全盘考虑, 统筹规划不同区域的专业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 在研究专业教育硕士学位教育发展规律和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制定针对性强、指导性明确的专业教育硕士学位管理发展政策。
(3) 创新专业教育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 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硕士质量观。由于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社会背景的教师, 这就要求专业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必须根据社会实际, 创新专业教育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 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硕士质量观。在专业教育硕士的招生过程中充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的同时, 在笔试和复试过程中着重考查考生的个人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在培养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加强对教学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 充分体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
4 结束语
教育硕士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获得了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并针对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对我国广大教育学者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制定教育硕士管理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我国专业教育硕士培养进行了调查, 得出我国专业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对教育硕士学位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和进度安排不合理、教育硕士培养机制运行不完善等问题, 在从教育环境、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三个维度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专业教育硕士培养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罗岩, 葛媛媛.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2 (5) :98.
[2]杨云兰, 赵清明.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33) :9-11.
[3]金玲.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6.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 篇六
【关键词】教育实习:质量管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
On the Quality Control in Teaching Practice b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Majoring in Sports Training Study
FENG Xia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This article makes an intensive study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quality control in teaching practice b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majoring in sports training study. We hop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erfect their existing management of teaching practice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e, so as to fulfill the object of promo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Teaching Practice, quality control,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stud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1前言
21世纪是知识资本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由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基础能力,而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除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技术、技能的掌握就更为严格一些。因此,教育实习质量管理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尤为重要。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家、06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实习生与体育类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的负责人进行访问、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目前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的现状结论。其中,研究生调查问卷共发放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 100% ,其中有效问卷28份,有效率为 93.3%。专家与指导教师问卷共10分,回收9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9份,有效率100%。
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急需解决问题的调查中,(调查结果见表1)“实习指导思想的更新”居首位。任何活动都需要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以及是否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育实习对于研究生而言,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都是相当严格的,较本科阶段的教学实习指导思想也应有一些差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规格、质量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的高低,还需要具有创新、学习、继续教育等多方面的能力。教育实习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应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培养标准和规格,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指导思想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目前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学会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的基本精神,但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实习中却体现得不够,因此,需要加强对实习研究生实习思想的教育与更新。
“实习质量标准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 居问题第二位。研究生作为高端人才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仍需面对就业压力、社会需求等问题。教育实习的目的通俗一些讲就是要把“半成品”培养成“合格品”或“优质品”,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多,质量问题凸显,如何达到“优质品”的标准,已成为众多在读研究生的追求。研究生教育除了满足学术价值需要,还要满足个人、社会价值需要,尤其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价值的需要。当代社会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个体离开社会群体是得不到良好发展的。人必须首先适应社会,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发挥个人专长,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标准自然离不开需求,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标准就是目前高校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标准,即一专多能,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实习资源管理” 位于问题第三位。实习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出详尽、合理、有效的具体管理标准或细则,这是科学管理实习资源的重要前提,也是实习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调查显示,原有的实习资源管理中的实习经费、时间与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实习的需求,而实习基地建设的滞后更是影响实习生实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实习研究生建议,学校应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实习时间和实习形式的安排应该更蛤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多在本校实习或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教学问题与效果,很难及时与指导教师交流,容易造成管理遗漏。可见,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资源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实习评价方式不能反映实习生水平”位于问题第四位。根据调查显示,大学78%的实习研究生表示学校的实习评定不能反映其真实水平。究其原因,大多数高校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实习指导教师决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存在,而依据学校制定教育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进行评价的方式很少。经查阅大量文献、网上资源信息与走访专家、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实习指导教师发现,目前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量表较少,且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缺乏必要的监控和评价,这是造成教育实习质量管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科学、全面、合理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成为当务之急。
4建议
4.1更新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理念
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依据某种价值观,根据自身需要,对教育活动作出选择和判断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性,因而,确定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可以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发展指明方向,能够使研究生的教育价值得到最大体现。由于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确定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理念,必须以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条件为依据,以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以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充分考虑教育对社会和对人的双重价值。对于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所要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点:本土化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创新理念、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精英理念与个性化的研究生教育人才理念〔1〕。
4.2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标准的创新
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需要相关的理论作为基础。由于质量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的教育质量管理工作也开始逐渐采用一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应该借鉴新的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与模式,并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调整、改善,使其能够更好地促进实习质量管理效率的提高。建议采用现代科学管理评价的理念与模式,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ISO9000族标准,促使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与管理实际活动紧密联系。运用到教育领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学校能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但成功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对大多数高校来说,直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4.3构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于:(1)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因素分析及对策进行研究,结论认为,社会需求、导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管理工作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2〕。(2)对研究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者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国家“科教兴国”需要和研究生教育规律出发,提出了KAQ质量模式——核心是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这符合现代质量管理的质量观〔3〕。(3)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研究,这是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的方法。研究主要借鉴IS09000族标准,并将其管理模式引入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之中,用于大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4)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正在逐步建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并开始侧重于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4〕。
国内教育领域对教育评价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期刊数据仅仅只有十几篇,针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建议加强其管理评价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艳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及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7.
〔2〕肖念.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J〕.江苏高教,1999,(4):94~96.
〔3〕龙朝茹,刘笃喜,王争鸣.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1):69~72.
〔4〕赵卿敏.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26~30.
7.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 篇七
美国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包括研究生教育与校长资格证书课程,其专业硕士课程大致包括组织与管理、课程与教学、教育研究与管理实践等五个领域的内容。文章以里海大学的教育管理专业硕士课程为例,对其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对我国教育管理专业硕士课程的借鉴意义。
美国是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故乡,教育管理学术研究的历史较长。美国已有300多所大学设有教育管理硕士点,将近150所大学设有教育管理博士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生的培养在目标、内容、方法、结果等方面都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美国培养教育管理专业硕士课程的开发概况
美国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采用“学位制+证书制”的方式,完成学业后颁发硕士学位证书与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美国各所大学的教育管理专业硕士课程都各具特色,但总体而言包括组织与管理、课程与教学、政策与法规等五类课程,见表1。
1. 组织与管理类课程
课程包括组织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学校财政管理、组织资源与财经资源等。随着教育实践发展和学校管理复杂性的增加,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懂教育教学实践还要懂科学管理,不仅要懂得组织理论还要懂管理领导理论。1980年,美国学者麦克古菲的一项经典研究显示,学校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技能在其个人技能重要性排序中居第2位。
2. 课程与教学类课程
课程包括教学督导、课程管理、学校行政的课程管理、课程基础与教育管理者等。好学校的首要特征是拥有一个具有强烈教育教学角色的校长。通过此类课程,中小学校长才具备诊断教学问题、评价与促进教学工作、指导课程研修、安排课时、组织课程、督导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小组等能力,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师”的作用。
3. 教育研究与管理实践类课程
课程包括教育管理研究与实习、教育批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测量等。美国培养新时代教育管理者注重其专业性,要求研究生了解现状,具有很强的研究反思与管理实践能力。因此,课程特别重视管理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把“研究”、“专题”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运用自身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政策与法规类课程
课程包括学校法律、学生服务法、教育政策和法律思想等。在美国以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下,教育管理者更应秉持以法治校的原则,肩负起调节冲突和矛盾的职责,学会依法维护广大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组织本身的利益。此类课程提供较多关于教育管理与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方面的联系,以此来影响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能依据法律研究相关教育案例处理法律、政策和经济问题的能力。
5. 特殊教育类课程
课程包括学习者多样性需求的满足、多元文化和国际教育、特殊教育与学生服务法等。考虑到联邦法律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学校和学区要有相应的实施政策和程序,教育部门领导必须熟知最新的教育法规,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去实施和落实政策与程序,以保证遵守国家和州政府的标准,并继续获得联邦政府经济上的资助。渴望成为教育管理者的人也需要加深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二、美国教育管理专业硕士课程的开发个案
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距离纽约120公里,是著名的综合型私立大学,成立于1865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称,在过去的7年里其教育学院位于全美前50名。在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招生条件和培养目标上,里海大学的特殊之处是要求申请者陈述有关学校管理的个人见解并提交GMAT分数证明,其课程重点在于K-12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
1. 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主要涉及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和教育研究等领域,共18门课程,30学分,包含组织行为、管理功能、课程与督导、研究、学习者多样性需求的满足这五个部分与教育管理工作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组织行为类课程包括:组织管理导论、校长或其他被认可的顾问的组织行为课程。主要侧重涉及个体和组织在管理专业、决策、动机等方面的理论,强调学生利用现有的方法理解组织机构,重点在于理解教育行政职责。学分为6分,占总学分的20%。
(2)管理功能类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学校财政管理、学校与社区关系的专题研究、学校法律、中层项目的发展与管理、特殊教育与学生服务法、教育管理热点专题、公共教育行政和政策或被认可顾问的领导功能课程。侧重实践能力的训练,涉及人事、财政、社区等方面专题研究,了解现状并学习教育法规、以法治校。学分为9分,占总学分的30%。
(3)教学与督导类课程包括:督导与专业发展、学校管理者的实用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专题的领导与管理、学校行政的课程管理、全球化社会中的课程设计或被认可的课程或督导课程。教学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校长应主要管理好教育教学工作。此类课程向管理者传授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更好地行使职责。学分为9分,占总学分的30%。
(4)教育研究类课程包括:教育管理研究。该课程强调研究的基本原则、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教育研究的设计、研究报告的评论性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综合研究能力。学分为3分,占总学分的10%。
(5)学习者多样性需求的满足类课程包括:多样性与多元文化视野、特殊学生个体的教育或满足学习者多样性需求的被认可顾问课程。学校教育应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应面向所有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尤其应重视特殊学生的要求。课程方案要求研究生从“特殊学生个体的教育”与“满足学习者多样性需求的被认可顾问”两门课程中选修一门。学分为3分,占总学分的10%。
2. 课程实施
学校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来促进学习,扩大利用个案研究方式进行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设计多模式和多样化系统的在线课程,开发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模块和教学材料,并适时拓展现代技术在专业电子档案和课题讨论方面的应用程度。为师生创设最优化的教学及教育管理实践机会,丰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生与学生、家长以及教育部门之间交流的教育管理经验,出版优秀的教育管理实践研究成果,并对实践过程提供良好的指导和管理。在短假期期间,让研究生学习国外相关课程,强调对于多元文化和全球性问题的思考,以开拓多样化、多元化的专业领域视野。任命两位教师指导教育管理专业国际活动方面内容。创造并支持新的符合全球化标准的教育管理专业硕士课程,以及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掌握教育咨询服务技巧、灵活应用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语言能力、熟悉教育技术的新的`校长资格证书课程。
3. 课程评价
学校研究会记录目前教育管理者和其他相关机构的日常关注的管理问题。学院提高研究生在基础和专业学习领域方面得以公共认证的机会,并检测新的学习方法论的使用效果,评价致力于提高学习的教学方法。研究一系列教学计划的实际影响,建立与外部机构、社团以及专业发展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新的学术联盟,并推行新的措施。例如,美国小学校长联合会、各州和城镇学区等。
三、美国教育管理专业硕士课程的特点
课程凸显模块化,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中小学管理者。研究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中小学校长的工作,能意识到校长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职业角色,满足全美中学校长委员会认定的一个成功的校长须具备的各种能力: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合作及领导的能力、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了解他人需要的能力、在压力下有效工作的能力。
课程凸显实践性,关注教育管理职业特点,重视知识实用性。课程贴近中小学学校管理实际,通过实际情境、问题的接触与解决,为未来工作中提供解决各类教育教学问题、突发事件、冲突矛盾等知识,特别重视授予对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心理和多样需求的满足等相关知识。
课程凸显自主选择性,课程设置比较人性化,给予学习者更大的发挥空间,以适应多样化知识背景和需求。研究生可修读各模块中既定的相关课程,也可依据自身兴趣与研究个性在导师的指导下修读其他课程。
8.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 篇八
布
[摘要]2018年考研成绩已经公布,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公布2018年考研调剂信息,中公考研小编整理了2018年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专业考研调剂信息公布,帮助大家了解宁夏师范学院考研调剂信息,希望考生提前做准备。
2018年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专业考研调剂信息公布
2018年考研国家线已公布,部分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可能会考虑考研调剂,为了方便考生,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8年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专业考研调剂信息公布,以供考生参考。
宁夏师范学院坐落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下历史名城——固原市,是宁夏唯一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也是宁夏建立在南部山区的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学校隶属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是自治区教育厅和固原市政府共建单位。2012年11月首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3年5月成为宁夏首所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学校。学校先后2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称号,是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授予的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之一,是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和“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大学生教师教育技能训练中心”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训练中心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专硕研究生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提供综合性实验、实践、实训平台。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928000平方米,总校舍建筑面积183260平方米。学校编制550名。现有教职工532人,其中专任教师404人,教授71人、副教授1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27%,有博士31人,硕士27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74%。专任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中“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数理学部委员1人,首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2人,自治区“塞上名师”1人,自治区“313”人才工程3人,自治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6人,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入选自治区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3人。获自治区“9·10”奖章5人,1人被评为“六盘英才”。学校设有12个教学单位和网络管理中心、教师教育中心等教学辅助部门;设有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31个本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政)、小学教育七个学科方向。硕士生导师31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项;有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4个、特色专业6个、技术创新中心2个、优势特色学科1个、重点学科6个、立项建设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1个;培育建设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2个。有校级重点学科12个、研究(工程)中心6个、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6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
2018年我校硕士研究生需接收35名调剂考生,其中学科教学(语文)8人,学科教学(数学)5人,学科教学(英语)3人,学科教学(物理)4人,学科教学(化学)5人,学科教学(思政)6人,小学教育4人。
一、调剂条件
1.考生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二区考生复试分数线要求。
2.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与我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收学科领域相同或相近。
3.考生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方向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满足教育部规定的调剂录取条件。
4.本科阶段为师范生、本科专业与所录取相关专业相近的考生优先录取。
二、调剂程序
1.凡达到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分数线的考生,可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正式开通之前,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填报预调剂志愿。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网上调剂系统开通后,请考生第一时间登陆并填写“宁夏师范学院”为第一志愿的调剂申请表,否则调剂无效。
我校在同等条件下,根据调剂考生填报志愿的先后顺序确定复试资格,额满为止。调剂考生接到复试通知后务必在短信通知规定的时间内回复,未回复者按自动放弃处理。
三、学制、学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以全日制方式学习,学制两年。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在实习实践基地完成,学位论文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校内外完成。
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符合毕业要求的,颁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四、其他事项
凡调剂到我校的考生,复试期间免收复试费用。
五、联系信息
网址:http://yjsh.nxtu.cn/
咨询电话:0954-2023221
联系地址:宁夏师范学院文苑校区研究生楼403室
联系人及电话:宁夏师范学院研究生处
简老师马老师0954-2023221
宁夏师范学院研究生处
2018年3月16日
9.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 篇九
关键词:全日制 专业学位 管理 创新 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4-01
专业学位教育自1991年在我国开展以来,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这项举措的实施可为社会培养更多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要求及管理等相关规定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且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进一步针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如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办法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合理设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主要是面向化工类生产或设计领域的实际需要,所以报考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或工程背景。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采用笔试,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化工专业知识背景、学习科研能力和基本专业技能等。通过实行一定比例的差额复试,有效控制导师招生数量,从而提高生源质量。具体考试的实施办法由学院根据学校制订的考试总体要求及专业测试要求来制定,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确定录取总成绩中专业课笔试、面试等考试成绩的比例。在考生的录取选拔过程中,突出导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提升导师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二)建立校企联合教育管理模式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的是为化工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化工行业的用人单位对于学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及改进之处最有发言权。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学校和企业联合教育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的有效运转。让企业将大量的科研开发及技术改造项目放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如此一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便可以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保障。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建立教学管理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和校企进行互评。学生每天记录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想,反馈给企业;企业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及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反馈给学校;学校和企业相互联系,及时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其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
学生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是一个“三赢”的措施,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或科研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因此有了共同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可以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另一方面,学校从企业引进科研项目,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二、建立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过程中,结合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启动—计划—执行与控制—评价—跟踪”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分为教学培养和论文写作两个阶段。在教学培养阶段,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并借助学生、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外部环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不断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修正教学方法。在论文写作阶段,借助企业与院校共同建设的科研实践平台,结合企业需求为学生确定论文课题,通过学生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之间的交流,科研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交流,以及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调整论文研究内容、方法,督促学生不断查阅文献补充理论知识,增加论文的创新性,确保论文先进的科研成果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在学生答辩毕业后,总结办学成果和经验,将成功的方法应用于提升下一期的办学水平,以期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水平滚动上升发展。
三、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对于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学校以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为基础,结合行业优势及学科特点,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协作优势,按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学校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在已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间的对口联系,探索化工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通过机制优化,为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专业实践、论文研究提供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也是让自己的人才资源和成果资源溢出,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无缝联接,从而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和创业的机会,使他们尽早地进入各企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锻炼管理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化工类专业硕士的市场竞争力。
四、组合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根据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点,拟采用组合式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培养。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形成了三条主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的组织方式,包括模块化的理论知识讲解主线、案例研讨与实验模拟主线及讲座与参观主线,按照理论知识→案例研讨与模拟→专题讲座的顺序循环推进,每门课程的结构设计都会根据需要在以上模式中进行组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及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星义,阳永荣,陈丰秋等.产学研与工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2,(2).
[2]周涛,王晖,叶红齐等.化工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3]李晓莉.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2008.
[4]汤彩凤,李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6).
[5]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
10.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 篇十
1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现行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存在招生渠道不畅、教学体系缺乏岗位任职导向性、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和导师作用发挥不强等问题。
1.1 招生渠道不畅
军事硕士现有招生体制是由上而下逐级下达指标, 再由下而上逐级审批资格, 时间长、层次多, 许多基层部队远离国家考点, 加之作战训练任务繁重, 致使许多经组织批准的报考对象错过报名和考试。再者, 院校没有宽畅的渠道进行招生宣传, 部分基层部队机关对招生政策和统考组织方式缺乏了解, 对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特点认识模糊, 对专业学位的设置原则、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了解不清楚。[6]另外, 从眼前工作考虑较多, 不愿把有发展潜力的骨干选送入学, 往往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指标任务而随意应付。
1.2 教学体系缺乏岗位任职导向性
院校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方式的岗位任职性特点不够鲜明, 教学内容现实针对性不够强。军队院校案例库专业门类不够齐全、规模有限, 特别是与军事斗争准备联系紧密、综合性强、启发意义大、反映部队建设重大问题的高质量案例不多, 教员采集编写案例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 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
军事硕士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岗位上自学、在工作实践中研究, 主要靠自我约束完成学习内容。院校和部队没有有力的在岗学习质量监控措施, 加上研究生缺乏提高在职自学效果的有效办法, 致使在岗学习效果欠佳。院校对部队的现实需求了解不深, 部队对院校的教学安排知之甚少, 部队与院校对军事硕士培养过程中各自应担负的职责以及应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等问题, 缺少实在管用的办法。
1.4 双导师作用发挥受限
院校导师的遴选虽然充分考虑到实践经历, 但大多导师缺乏部队指挥领导岗位的实践。一些院校导师对部队建设的现实问题把握不准, 指导那些起点较高且处于领导岗位的军事硕士比较吃力。部队导师均为现职领导干部, 实践经验丰富, 理论水平较高, 但普遍对军事硕士教育的教学特点了解不多, 对院校人才培养规律不够熟悉, 加上工作任务繁重, 无暇分心参与教学指导学员。还有的部队导师工作职务和岗位调整较快, 致使部分学员和导师联系起来比较困难, 达不到预期指导效果。
2 基于岗位任职能力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构想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我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只有紧贴部队岗位任职需要, 创新教育模式, 深化教学改革, 才能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军事硕士教育不论在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 还是在教学内容上, 都要紧跟时代步伐, 以适应实战化的需要。
2.1 完善招生机制
招生机制的完善可直接保证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是明确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报考条件。适应岗位任职需求, 提高招生起点和层次, 重点选拔具备一定岗位任职经验、专业基础较为扎实、并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干部, 控制干部年龄和任职年限, 解决干部学习毕业即转业的问题。二是改革考试录取制度。采取两段制考试录取制度:第一阶段, 报考对象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资格考试, 成绩有效期定为两年;第二阶段, 考生参加院校组织的综合测试, 院校根据资格考试和综合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增加军队在职干部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三是完善生源质量控制机制。根据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严把生源质量关, 加大复试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 加大面试在复试中的比重, 注重对工作实绩、综合能力的考评。
2.2 构建以任职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要遵循注重岗位需求牵引、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增强任职发展潜能的培养理念。在课程教学上努力贴近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实际, 突出岗位任职导向性。
一是, 开展启发式、自主学习式教学。军事硕士学员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员积极开展自学, 任课教员应该将学员引领到各自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工作前沿, 提高军事硕士学员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是, 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 使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历练、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极为军事硕士学员创造参加各类演习、重大活动的机会, 通过参与演习的组织筹划、课题设置、想定编写、导调总结等活动, 提高学员组织重大活动的协调能力, 实践课目的动手能力, 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 在军事硕士教学实践环节中充分利用院校教学资源, 发挥各类作战实验室、作战模拟系统的作用, 在提高军事硕士学员的实践能力的同时, 养成在军事问题中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态度。
2.3 构建院校部队合作培养机制
院校需紧跟军事斗争准备的发展, 及时把部队教育训练中的新方法、新经验、新技术纳入到军事硕士培养中, 以增强课程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确保军事硕士的培养与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 与部队发展相一致。
一是, 变过去院校集中组织教学为分教学点组织教学。具体来说, 就是依托部队相对集中、交通便利、教学训练条件完备的若干单位组建军事硕士教学点。除专业课到院校相应班次参加授课外, 核心课和选修课都在教学点完成。每学年由培养院校和教学点所在部队训练部门共同制定教学实践计划并安排授课。
二是, 军事硕士培养计划纳入部队年度军事训练计划。在部队设立教学点后, 院校职能部门与部队军训部门建立固定的联系, 由部队军训、干部部门与院校职能部门一起制订军事硕士培养方案, 参与教材选择和案例建设。
2.4 完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机制
学位论文是提升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末端产品”和重要标志之所在, 对教育全过程最具导向性、统摄性。
一是, 确立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对军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问题的类型、表达形式、文章风格甚至字数要求等都应更加灵活, 以解决军队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 把现实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作为核心性的衡量标准。
二是, 探讨论文撰写的新形式。学位论文撰写采用专题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重大演习实施方案、想定作业计划等多种形式。选题要紧贴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现实, 把机关和部队一线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生的选题参照。
2.5 建立军事硕士“双师型”导师团队
建立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能力都较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导师团队, 是提高军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双师型”导师团队以本学科专业的专职导师为核心, 院校相关学科专业的专职导师为辅助, 以来自部队、机关的兼职导师为补充, 其团队成员业务知识、能力要互补, 经历、来源结构要合理。[7]
对于院校专职导师缺乏部队岗位任职实践经验的现状, 为其提供参与重大前沿课题研究和重大军事演习的机会, 使其了解和掌握部队新训法、新战法、新装备。完善院校导师的交流与引进制度, 改善学缘结构, 把部队或机关的领导引进成为院校导师, 通过两类院校导师的经历交叉共振, 互补长短, 以弥补现有院校专职导师队伍的不足。
摘要: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典型特征即岗位任职导向性, 决定了其教育模式向基于岗位任职需求的“能力导向型”的必然转变。本文针对军事硕士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完善招生机制, 构建以任职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和院校部队合作培养机制, 完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机制, 建立军事硕士“双师型”导师团队, 以提高军事硕士的岗位任职能力。
关键词: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岗位任职
参考文献
[1]钱怡, 程晓东, 张步超.推进军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构想[J].中国军事教育, 2011 (4) :73-75.
[2]刘文庸.军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设计应关注的若干关系[J].中国军事教育, 2012 (4) :33-34.
[3]陈秀兰.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想[J].中国军事教育, 2012 (4) :34-35.
[4]李俭川, 周伟.总部院校部队联动推动军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中国军事教育, 2012 (4) :37-39.
[5]刘忠辉, 王子欣, 唐志强.军事硕士“五结合”培养模式的建构[J].军事, 2012 (5) :42-43.
[6]万建雄, 周颖枫.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海军学术研究, 2011 (4) :60-62.
【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推荐阅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几年08-03
关于做好2015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11-30
特殊教育专业英语复习11-17
英语教育专业的实习目的08-24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0403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1-23
英国对外英语教学-教育专业介绍08-31
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写作09-23
英语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doc07-08
英语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实习计划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