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2024-11-20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共16篇)

1.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篇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高级工或钳工、或电工的操作技能),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通过学习,将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具备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的专业知识;

3、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和现代工程教育方法的“一体化”职教师资;

4、能够胜任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开发、企业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

主要课程:

工程图学、公差与技术测量、理论力学、材料 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传动与 控制、微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车钳工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数控机床、现代生产技术、职业心理学、职业教育学、教材教法、实习教学法等。

就业方向:

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英文缩写)设计、制造,设备管理工作。也可在机电部门从事高级职业技术工作。

2.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篇二

企业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是反映业绩和水平的标志, 也是评价、激励技术人员成才的重要手段。目前, 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能力评价普遍采用社会化的职称评审或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考试, 由于社会化的职称评审或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考试评价相对通用性较强, 而且是一评定终生, 不能动态体现技术人员各自差异化的专业水平。在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能力评价时, 又缺少能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有效评价标准, 研发人员晋升只能朝着领导管理岗位单一方向发展。由于研发工作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工作, 这样的导向十分不利于研发队伍的建设和成长, 特别是在青年技术人员的培养上, 由于缺乏了良性的成长引导目标, 让研发人员工作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工作成就难以体现, 长此以往, 工作积极性不断下降, 从而限制了企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

文章结合企业技术发展战略要求, 研究和探索针对工艺制造型企业研发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体系, 将实践经历 (承担科技项目数量与等级) 、业绩成果贡献 (获得科技成果数量与水平) 、技术理论沉淀贡献 (论文与总结分析报告) 、自我学习与培训 (继续教育、后学历提升与培训报告) 、人才培养贡献 (团队人才培养数量与等级) 、外语能力、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参与外部科技活动等因素, 按必要条件和引导性条件分类, 制定“工程师、主管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高级专家”评价准则, 拓展了研发人员晋升渠道, 通过专业技术职务继聘考核方案, 实行“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建立以提升企业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研发人员科技创新热情, 促进研发人才队伍的成长, 增强研发人员责任感。

2 专业技术职务体系设计思路

2.1 研发人员工作岗位特点分析

制造工艺企业研发人员大致可以分为4类:工艺研究、产品开发、检测试验、科技管理。工艺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等研究及推广工作, 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人员在创新性、理论性、专业化能力方面要求较高, 需要熟悉技术原理, 能对技术问题产生从本质上做深入透彻分析, 掌握其机理, 进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产品开发人员主要根据客户产品订单需求从事新产品生产工艺编制、工艺优化改进及生产现场服务指导工作, 对工艺研究人员研究成果进行运用, 对人员在工艺系统化集成和实践性能力方面要求较高, 需要综合性、全局性的考虑产品实现过程, 编制产品图纸、工艺流程、设备程序、操作规范等;检测试验人员主要为产品实现和工艺研究提供检测和试验服务, 对人员在经验、专业化技能方面要求较高, 根据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 协助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人员对结果进行分析;科技管理人员主要从事科技战略体系建设、科技人才体系建设、科技项目与成果管理、工艺管理、科技情报与标准化、科技翻译及技术资料管理等服务工作, 对人员在系统规划、管理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方面要求较高。

2.2 能力评价指标因素设置分析

通过对研发人员岗位特点分析, 提出对技术能力提升起支撑作用的资源要素, 建立实践经历、业绩成果贡献、技术理论沉淀贡献、自我学习与培训、人才培养贡献、外语能力、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参与外部科技活动等评价要素, 其中外语能力、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是选择性评价要素, 需要根据不同岗位选择。具体要素采用原因分析如下。

2.2.1 外语能力要素

由于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化, 研发人员需要不断了解国外先进技术和标准, 甚至需要直接与国外用户进行技术沟通。技术用语相对比较专业, 一般的商务人员很难把握词句之间真正的涵义, 所以作为工艺研究、产品开发、检验试验、从事科技翻译和情报工作的科技管理人员应该具备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外语能力 (主要以英语为主, 分书面和口语能力) , 一般以上人员需要具备能够读懂外文技术标准、规范及协议等资料的书面外语能力, 口语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2.2.2 职称要素

职称是一种通用的代表专业技术能力的社会化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 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职称要求不一样 (例如大部分国有企业或职称关系到资质等级的企业则对职称比较注重, 而外资企业或者大部分民营企业则不太关注) , 因此对于职称这一要素, 企业可以根据发展需要自行决定是否作为评价要素。考虑把职称作为评价因素, 可以引导企业员工积极申报职称, 职称的获得无论是对于个人和企业都是一种双赢事情。

2.2.3 学历要素

学历代表了受教育程度, 在工作的初期反映了技术专业能力的起点, 对于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申请时, 可以作为一个选择性的台阶。

2.2.4 工作年限要素

工作年限基本能反映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等级, 工作年限长的通常比工作年限短的专业技术能力要强, 在申请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以作为选择性台阶。

2.2.5 参与外部科技活动要素

主要是为了积极鼓励、引导研发人员承担和参与外部科技项目, 加强行业之间的合作及学术交流活动, 争取科技经费和奖项荣誉, 体现在行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这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的, 因此申请中、高等级的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以作为选择性台阶。

2.2.6 实践经历要素

主要是指研发人员承担和参与公司科技项目的等级与数量, 公司根据项目创新难度和重要程度将项目分为A (难度极大、非常重要) 、B (难度较大、很重要) 、C (难度大、重要) 、D (难度普通、一般) 等级。由于项目等级区分是一个定性评价, 因此公司要组织成立技术专业委员会来综合评价;实践经历是代表研发人员从事过不同难度和重要度的项目经历, 设立科技项目是体现从公司战略角度自上而下的要去做的事情, 这也是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多承担公司科技项目, 为实现公司战略发挥作用, 这对于评价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

2.2.7 业绩成果贡献要素

所谓的业绩成果是指研发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可利用价值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通过应用实施对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业绩成果水平程度由公司技术专业委员会根据成果的实用性、重要性、创新性、经济性等综合评价, 分为一等、二等、三等;业绩成果贡献按获得的成果水平与数量来判断, 这对于评价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这样可以鼓励每个人多获得高水准的成果。

2.2.8 技术理论沉淀贡献要素

所谓技术理论沉淀是指研发人员在工作中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归纳, 形成了具有可以传承和重复利用价值的论文、总结报告、指导书、标准、专利等记录。一般大部分企业不太注重技术沉淀, 认为只要看结果就行了, 但是研究工作需要不断积累, 这样可避免今后研发中重复走一些弯路, 或者对于后来的新人有经验可去借鉴参考。如果企业没有形成技术沉淀的文化, 没有鼓励内部研发人员多开展技术经验知识共享, 这样是不利于技术能力提升的。技术理论沉淀贡献度可以从技术理论沉淀水平与数量来判断, 这对于评价工艺研究、产品开发类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2.2.9 自我学习与培训要素

自我学习主要是要求研发人员每年都要对专业工作开展继续教育、参加学术讨论和在职进行学历 (学位) 提升,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拓展专业能力, 同时也要求能对其他人员开展培训。对于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为他人作培训这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 也是其主要能力的体现。

2.2.1 0 人才培养贡献要素

所谓的人才培养贡献是指研发人员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培养的的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人才等级和数量。对于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不仅需要自我提升专业能力, 更要建立一支层次分明、机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大部分研发人员可能不太愿意建立团队和培养新人, 担心徒弟超越自己而失去竞争力。因此, 把这一要素作为评价能力的指标, 可以促进能力强的人员帮助和培养能力弱的员工。只有带出等级高的人员, 自己才有晋升空间, 这样才符合了企业发展人才战略。

2.3 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设置分析

在设置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时, 可以考虑与行政职务等级相对应, 每个等级可以根据企业人员实际情况再细分等级, 提出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基本要求, 建立相应等级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同时, 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设立后, 还需要对各层级专业技术职务要求进行说明, 下一步是研发人员技术职务设置等级对照情况如表1所示。

对于项目难度大小的定义, 每个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企高级专家 (5年) 业在行业中的水平地位, 设置一定要求的衡量标准, 专业技术职务层级越高涉及的系统性越强、专业技术覆盖面越广。

注:从事工艺研究、产品开发、检验试验、从事科技翻译和情报工作科技管理人员需具备能够读懂外文标准、规范及协议等资料的外语能力。

3 专业技术职务体系实施运用

3.1 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基本条件设置

根据专业技术职务设计思路, 首先设置基本申报条件, 主要考虑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学历, 同时设置一定破格条件, 给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 下一步是研发人员技术职务聘任评审条件如表2所示。

3.2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评审条件设置

根据专业技术职务设计思路, 设置聘任评审条件, 主要考虑实践经历、业绩成果贡献、技术理论沉淀贡献、自我学习与培训、外语要求、人才培养贡献、参与外部科技活动等方面要素, 下一步是具体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评审条设置如表3所示,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取得成果质量设置每项领域的评价得分。

当研发人员同时符合基本条件和高一层级专业技术职务要求时, 就可以申请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公司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专家对其具体业绩水平和工作开展评审, 决定是否聘任, 同时对于已经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每一个聘任周期内应进行复评, 以确认其是否符合聘任要求。

4 结语

由于每个企业的特点不同, 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体系。同时, 设立专业技术职务体系, 对于企业自身科技管理基础也要求较高, 因此建议企业要加强科技管理, 通过科技管理全面提升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水平, 不断引导研发人员提升综合能力, 为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实施发挥优势作用。

摘要:文章围绕企业技术战略发展的要求, 研究工艺制造型企业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体系, 将实践经历、业绩成果贡献、技术理论沉淀贡献、自我学习与培训、人才培养贡献、外语能力、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参与外部科技活动等因素, 按必要条件和引导性条件分类, 制定“工程师、主管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高级专家”的技术职务等级, 通过专业技术职务继聘考核方案, 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 以提升企业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为导向, 促进研发人员科技创新热情, 培养和建立高层次研发人才队伍, 增强了研发人员责任感。

3.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篇三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

现有高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多数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现象,不能完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样也没有充分发挥《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所具有的灵活性,使得教学过程变得刻板无趣。而改变现状的最佳途径就是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全面施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高职教育《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对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要求都很强的综合学科,也是一般工科专业重点授课内容之一。一般的授课教授都有着多年的授课经验,但是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社会对专业人才所具备的机械知识需求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专心进行教学的资深教授已经与社会脱离关系,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不能够丰富科研经验,同时较年轻的教师也对授课经验有一定的欠缺,不能很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机械制造工艺学》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虽然一般的学校也会设置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实践时间比较短,机械制造又是非常复杂的工艺,致使学生走马观花,不能够学到其中要领。

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路线

1.优化授课内容,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广泛,内容又比较抽象。重点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必定是很难攻克的问题。我们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地讲解机械原理与构造,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减少重复内容,尽量做到“精、简、少”。尽量做到娱乐教学,来抵消《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抽象乏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文字、动画、图片、声音”相互结合的多元化多媒体课件教学,动画、图片与声音同时搭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双方面的注意力,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教师要清楚自身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才能够真正理解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否则课下留再多的复习作业都不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点的丢失,也只不过是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已。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语言魅力,最大限度地用身教影响学生。

2.科学地进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

我们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要让学生在实践课上真的学到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而不是仅仅走过场,通过考虑实践课程特点与学生的就业需要,实践课程安排应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典型部件的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装配工艺过程;(2)了解和掌握典型零件的工艺装备、机床性能以及结构调整方法;(3)掌握了解典型零部件的热处理工艺;(4)了解和掌握典型机械的特点和几何参数、量具类型和测量方法;(5)了解工厂的组织机构、各科室职能和车间的组成、划分和管理体制;(6)了解车间的组织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保护措施。通过以上环节的实践课程安排,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有关本专业的基本生产知识,注意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生产中的大致流程和遇到问题的基本解决途径会有初步的体会,能够为就业提前打下基础。

3.提高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重视程度

教师要加大课堂管理力度,让学生意识到《机械制造工艺学》学习的重要性,设定平时表现分数来约束学生的课堂出勤状况和表现,期末考查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考查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查按照教学大纲灵活出题,实践部分按照学生具体情况设定考查内容,平时成绩、理论成绩与时间考察分数按照“30-40-30”的分数比例设定,从而提高学生对平时表现与实践课程的注意程度。

4.以“任务”为单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内容,归纳分类,由简单到复杂设定教学单元,每个单元设定一个实践任务,按照“学习理论-提出任务-制订计划-教师检查”的流程进行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现疑惑教师及时进行解决,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要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进行改革,就要对此门课程有充分的重视程度。本文阐述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堂上出现的一般问题,并且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小朋,刘永红.从工程意识培养的角度谈“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1(05).

[2]王斌武,刘晓刚,覃学东.两年制高职数控专业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35).

4.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篇四

工资待遇

截止到 12月24日,64274位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218 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566元,0-2年工资3905元,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4960元,6-7年工资5945元,8-10年工资6799元。

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服装行业,从事服装设计与开发、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打板、服装推板、服装生产工艺单编写、样衣制作、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

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总监等。

城市就业指数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广州。薪酬最高的地区是乌鲁木齐。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广州[21个]、上海[15个]、北京[8个]、苏州[6个]、深圳[4个]、朝阳[3个]、杭州[3个]、合肥[2个]、宁波[2个]、武汉[2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乌鲁木齐[17499元]、盐城[12499元]、北京[5165元]、上海[5134元]、惠州[4999元]、常州[4968元]、广州[4808元]、杭州[4694元]、南通[4424元]、淄博[4415元]、太原[4332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教育学类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共37个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在职业技术教育类专业中排名第14,在整个教育学大类中排名第25位。

在职业技术教育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市场营销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秘教育,财务会计教育,建筑工程教育,化工工艺教育,应用生物教育,机械制造工艺教育,印刷工艺教育等。

5.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篇五

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服装行业的国际化竞争也日趋明显,服装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素养的养成,更关键的是要掌握专业技能和娴熟的独立制作能力,适应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能。

如何使中职生用最佳状态的融入企业岗位?针对中职教育对象,学生年龄较小,零基础,起点低的特点,我采取的教学步骤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期间,将制作工艺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教学,1.新生掌握基础的动手能力,如各种手工针法的运用,钮眼、刺绣,服装装饰中常用到的盘花、扣、包扣等基本训练。在日益重视工艺装饰性设计的今天,这些基础的学习对于将来设计制作服装时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采用制作鞋垫的方式来训练控制机器,制作一些实用、工艺操作简单的的小物品,如袖套,枕套等。另外,还要学习一些服装局部的工艺制作,将服装整件工艺制作项目分解成N个基本的局部训练。如,安装拉链、腰头、月芽袋等;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第二个学期,会将难度提高一个阶层,开始学习半截裙、牛仔裤、衬衫、简单的连衣裙等简单的款式制作。这些服装在初级阶段时就学习了局部的分解工艺,所以,掌握起来比较顺利。那么,此阶段就会将局部的工艺训练难度提升到一字袋、各种领型变化与制作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具有挑战性,学生也有能力顺利完成制作,使学生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三个阶段,此阶段训练开始深入较复杂的款式制作,如外套、风衣有里布、男西裤、时装等类别服装。经过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常规服装各种变化的方法及制作工艺。

第四阶段,开始要求学生独立的制作,由学生自己设计、选材、裁剪、制作这一系列综合性的独立操作。这个阶段将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热情迸发到一个最高点。成品完成后,学校会有一场大型的活动来展示服装专业学生的成绩,就是才艺节。服装专业学生的作品被模特穿着,站在舞台上,把学生的才华充分的展示,极其有成就感。

培养一名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不仅靠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还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方法是:

1.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主动性

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要从根本入手。学习的根本就是兴趣,有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对专业有较深的了解,需要思想开阔以及对服装行业的向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服装是一门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行业,使他们对艺术充满向往,有丰富的思想,内心充满灵性以及有美好的职业愿望。如,欣赏各种名曲,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品鉴各种名剧,促进领悟生命的意义与平实的生活,体会生命的繁复与纯粹;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情、欣赏各国的建筑,探索各种文化的历史等等,熟悉国内和各种服装流派、创业模式、各种流行信息与趋势,从网络上收集大量信息,如《天桥娇子》、《穿针引线论坛》、《时装发布会》、《生活与艺术》、《服饰潮流前线》等等,各种与艺术有关的视频、图片、资讯。采用多媒体渠道,不间断的从中汲取养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艺术,又懂的脚踏实地,实现职业教育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目标。2.提高服装技术的训练方法

积极策划每年校办的《才艺节》与《特色教学成果展》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服装专业技能。在这两项活动中,开设综合课程:学生从设计、选材、裁剪、制作系列完全独立操作,将常规的理论学习及实训结合应用。如,款式图画完后进行评审,因为每位学生款式都不一样,所以,将每款做难点剖析和分解结构图的技术指导,在每个阶段进行系统的评估、总结、讲解。学生能自主设计并制作,参于感强、有挑战性,成功的作品使学生极其有成就感,增加了趣味性,积累了经验。

3.教学理论“没有差生”的实际运用

每个学生的悟性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强有弱,操作进度有快有慢,但是,没有一个是差生。每个学生都有他感兴趣的科目,也有较弱的科目,每位学生的实训进度有系统的登记,制作进度的跟踪表,每周实训课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实训进度,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些学生有自卑心理,认为项目很难,自己做不好,其实是自我束缚。此时,我会为她的实训项目再分解成几个较简单的小项目,指导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一个小项目。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把你目前知道该怎么做到的先做出来”。这样,指引学生跨过一道道难关,学生就能较顺利的完成实训课内容。

4.控制好实训课堂过程

课堂实训教学的过程,是有教学目的、有意识地实施控制的过程。确定好课堂实训教学结构,安排好的实训项目能否付诸实现。每次实训课的三个关键点是开头、中间和结尾。首先要课堂秩序的控制要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不要急于讲课,要让学生先坐好或者安排好岗位,用几分钟时间就提出的要求,其中包括纪律方面的各项要求,以防止各种违纪现象发生。要求准备好学习用具(前一次上课布置本次课程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来保证下次课程的操作需要,如服装原型的纸样、面辅料等)。同时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次实训课要使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因此应善于安排课堂活动,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讲解还要有吸引力,学生如果感到你讲课枯燥无味,就会产生厌倦和怠慢情绪,语言幽默更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课堂气氛会显得轻松愉快。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牢牢吸引住学生,如,讲一些企业就职、面试、创业的小故事等,或者用一分钟时间开个玩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学生就会重新焕发学习热情。在下课结束前的几分钟,一定不要讲课,更不要拖堂,可对学生进行实训检测,因为,这时是本次教学的总结时间。

6.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篇六

面对工业4.0与中国制造强国战略,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对接产业、协同创新,是新时期赋予职业教育的命题。工业4.0的人才标准。基于新的生产系统和工业模式,工业4.0需要新的人才以及人才新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这对社会和教育系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人才种类来看,工业4.0时代任何产品中包含了软件和无线网络的领域都明显地缺乏优秀的机械、电子和计算机工匠。从人才的规格构成上看,普遍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以理解和掌握在智能制造时代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

以从业人员的品质要求来看,将更加关注人的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一是更强调人的能动性。随着智能化生产,不仅熟练工种逐渐减少,能动性岗位会变多,而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动性的人,才可以研发最好的产业产品、创造合适的生产机制,并可以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和全局的眼光独立、快速并正确地作出决定,这是推动工业4.0的关键。二是更强调跨学科能力和全局意识。目前企业使用的人,都是已经具有跨学科经验,或者是曾挑选做过这样的交替性工作。三是更强调自我组织和情绪管理能力。工业4.0工作模型的设计需要结合个人责任和分散领导下的自治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让员工有更多的自由做决定,更多地参与和调节自己的工作负载,而同时也能够灵活地安排工作。

7.浅谈中专机械专业的创新教育 篇七

一、加强综合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1. 注重全面智力发展, 培养技能型人才。

中专着力培养有职业道德、有生存和适应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的升级与进步, 机械专业培养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为己任, 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通过课程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等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思辨力。同时, 通过人文教育课程促进学生人格高尚、品行提升、道德完善和个性成长。

2. 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机械行业工作环境比较特殊, 为了适应工作要求, 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课程,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专业课对技术规程、操作规程的学习, 掌握机械专业的技术特点和要求;通过企业工程师的专题讲座, 了解机械行业技术现状, 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态度;通过现场实习, 熟悉机械行业各个环节, 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 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安心在生产、建设第一线工作”。

3. 加强硬件和师资队伍建设, 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夯实软硬件基础。

学校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要基地和首要前提保障, 因此改善办学条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完善教学硬件设施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点之一。学校重点完善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 包括各类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厂, 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 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使学校的办学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通过校内外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 实现了“基本技能培养迁移到实训室, 专项技能培养迁移到实习工厂, 综合技能培养迁移到企业现场”, 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1. 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高技能学生, 教师必须具备高技能。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质量, 首先需要一支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较高专业技能, 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传授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学校通过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一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修提升学历, 为在职读研的教师提供时间和资金支持, 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资格培训, 三是从企业工程师、技师和能工巧匠中聘请一批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我校已基本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为实现技能型学生的创新教育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中等专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为目标, 以日常工作行动为导向, 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开发整合课程。

三、课程优化要与时俱进

1. 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按照生产工艺过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各专业均实现“双证书”教学。

新课程从形式上,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 逐步培养工作能力, 从内容上涵盖相关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将课程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素质能力教育模块等, 体现了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突出了关键能力的培养。

2.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个讲文明、讲礼貌、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学校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环境的建设。我校以“两课”教育为突破口, 把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教育有机结合, 通过课堂主渠道完成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通过第二课堂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笔职业能力, 通过社团、假期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 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等,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开展诚信、守法、吃苦耐劳等教育,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保持就业率。

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课程教学方法认真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 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如“电工电子”课程, 采用从实际需求到功能再到单元电路, 再从单元电路到系统, 从局部结构再到整体结构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以机械行业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 教师设计钳工、车工等具体实训项目, 教学在实训车间进行,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效果得到极大增强。 (3) 采用“讨论法”教学, 教师提前布置一些较可行的任务, 学生课下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 课堂教学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 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供教学网站, 提供丰富教学资源。课程教学网站除提供本课程相关的教学信息、在线学习功能外, 还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拓展资源, 包括视频库、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等,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 便于学生自主性学习。

2. 教学手段的运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充分利用多媒体, 通过电子课件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进行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 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从厂矿企业收集大量的作业规程、事故案例和技术手册等, 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通过校园网建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 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习题库、案例库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测试和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五、根据生源的不同, 适度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8.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篇八

【摘要】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基础科目,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工艺美术具有欣赏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而该专业的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教学内容上重视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课堂讲解力求形象化、意境化,教师自身加强审美修养。通过这些措施,可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达到语文教学为工美专业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艺美术专业;审美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语文教学是提高未来劳动者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语文课堂,除了完成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语)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审美教育,而这个审美不仅仅是“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大多是经典名篇,均是融情感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于一炉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一般具有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的特点。文学作品的赏析实际是学生在阅读、分析、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形象思维,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判的,从而逐步培养起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健康的情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外貌穿着等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不同的美的类型。王熙凤一出场,作者就浓墨重彩的对其衣着、神态、语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她确如神仙妃子一样美。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一味只追求金钱与权力,浑身流露着欲望的俗气,就是一种俗艳美。林黛玉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是一种“断臂维纳斯”般的美。薛宝钗具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在诗词中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会做人”是她的优点,但同时也反映她性格中虚伪的一面,她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是一种花瓶观赏性的美,少了一份自然之美。通过对人物外貌、性格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何为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内在美。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细细品味用语言文字塑造的人物个性,可以提高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也可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推荐赋予时代气息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在当代作品中扑捉美,感受美;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或写梗概,或写评论,或写赏析,从中提高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

二、创设形象化、意境化的课堂。形象化是指讲课时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认识把握课文的形象、画面,或者把一些抽象道理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材料,从而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工艺美术专业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语言文字出发,挖掘课文中的形象性,不但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将求形象、生动、精炼、幽默、富于启发性。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动着清香。也可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获得图、文、像并茂的知识。如学习《三峡》时,剪辑《话说三峡》及三峡风光片中有关介绍三峡的片段,文字与图像同步出现,学生就可以比较好的感受和理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等重点语句的意思,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三峡地貌以及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从而提升学生对山峦河流、大自然奇景和自然魅力的感知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或者描绘和渲染诗文中作者创造的优美意境,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或者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点拨,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从而理解蕴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深广的思想意义,达到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抓住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塑造了一个素淡朦胧的意境,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学生多次听课文朗读,基本理解文章之后,让学生边朗读边闭上眼睛想象作者带着淡淡的哀愁游荷塘的情景,体会作者幻想超脱现实,暂时超脱现实,最终没有超脱的心情,在脑海中勾勒一副“月夜游荷塘”的图画。通过形象化、意境化的课堂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审美因素,启迪审美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设计审美能力,在文学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发现审美规律。《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是一篇重在谈建筑设计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训练学生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学习通过分析、综合的方式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造型艺术也是如此。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成为艺术品。从某种角度讲,造型艺术也是有机排序的艺术。把许多杂乱的东西化为统一,在统一中再求得一定变化,这就是有机统一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许多艺术门类都有相通之处,比如书法、舞蹈、绘画、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往往都注重虚和实的结合,而音乐、绘画、建筑设计等也往往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本文谈的就是这一类问题。

让学生体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发现中国古代建筑融入了“自然和谐,人文合一,对称均匀,意境深远,扬长藏拙”这一审美情趣的现象。

总而言之,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加强学生文化基础,更是应该将专业之需融入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今后的职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好梅.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应加强审美教学.烟台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2006.7

[2]郑毓信.语言教学教育.数字教育学报,2004(8)

9.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篇九

1.机械识图

【知识范围】

(1)机械识图常识

(2)机件的表达方式

(3)零件图

(4)装配图

【能力要求】

(1)了解国家机械制图标准的相关规定;理解正投影的概念,掌握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2)理解并能识读机件的基本识图、简单的剖视图和断面图。

(3)掌握零件图的基本内容、零件的表达形式;了解零件几何精度指标的基本概念及符号标注;掌握识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常用标准件的结构及规定画法,能正确识读典型零件的零件图;掌握查阅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方法。

2.常用工程材料

【知识范围】

(1)常用金属材料

(2)工程塑料

【能力要求】

(1)了解金属材料的类型、用途、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了解工程用钢和常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规格、性能用途,能查阅相关手册。

(2)了解通用塑料及工程塑料的基本性能和用途。

3.钳工基础

【知识范围】

钳工基本量具

【能力要求】

10.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篇十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原始社会,人类自己打造石器,后来,逐渐发明了陶器,铜器,铁工具。

机械制造在远古的时代主要是为了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

11.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篇十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 ; 中职 ; 机械制造 ; 教学策略 ;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31-01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与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调查基本情况来看,当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为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应用与操作技能。因而,诸多专业技术院校被赋予培育更多综合素质更高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与任务,同样作为培育机械制造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职责使命,看清自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学实践研究与改革发展,从而促使培育的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以不断提升。下面结合多年来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实践,就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当前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主要问题

根据多年来观察与体验,我从更高视角来洞察当前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感到突出应从“学校”与“社会”两个角度加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中职学校教育和社会对中职院校职业教育意识态度的问题。中职学校对机械制造专业与实践生产联系非常紧密这和特点认识还不到位,对现实社会人才需求调研还很不够,以至于在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的基本理念上存在偏差,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当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实践后,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便可以很快得到提升,然而就实际情况来说,完全不是这样的,许多学生在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理论考试分数都很高,但他们毕业后进入实际工作后,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社会对中职院校职业教育意识态度的问题主要在于“高端教育思想影响”,当前社会主流思想是让孩子上更高等级的高等学府,因而导致就读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是那些初中课程学习的“差等生”或是中考的失败者,也就是说中职院校的学生天生就是初中教育的“淘汰者”,在整个社会意识上他们就处于一种劣势地位,无疑对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打击非常大,影响了他们能力与素质潜能的激发。

三、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加强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策略建议

1.积极加强素质教育氛围的构建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与技能型人才培育视阈,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突出要解决教育氛围构建的问题,就是要从整个社会舆论气候和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育理念上加以观念性革新,引领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职业分工的客观性,认识到社会各个行业只要努力去钻研,都可以做出很大成就,促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机械制造专业学习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机械制造专业在未来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从而提升他们未来职业定位的自豪感,增强学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自信心。例如,学校不仅要强化机械专业理论学习,而且还要积极引领学生走出去,感受社会生产中机械制造专业的美好发展前景,让他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相联,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好,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舞台上大展身手、大有作为。

2.积极引入新型方法手段教学

教学方法、方式、模式与手段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些核心要素,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引领学生从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模式与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分析与运用,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技能,促使他们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融入信息技术,是新型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必然。因此,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比如,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较为繁难、复杂、抽象的专业知识以更加直观、形象、具体的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机械制造专业知识学习兴趣的培育,提升他们自主学习专业知识、自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身专业素养。

3.积极寻求更加高效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中职机械专业学生毕业之后的主要就业面是生产企业,机械制造专业生产企业是他们未来职业的主战场。因此,组织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就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就业情况,瞄准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切实加强企业产品销售调研,紧盯未来先进主流技术,不断加强教学内容与模式的调整,促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快速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为企业生产带来更高的效益。此外,高效的校企合作教学不仅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且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结语

素质教育是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词汇,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内在所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积极调整,机械制造业越发显得重要,加强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探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马云良.人才培养视阈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探讨[J].新课程学习.教研版,2014(7).

[2]娄丽莎.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2.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篇十二

一、当前中职机械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合作的深度有待强化

近年来,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 国家及社会各界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但在现实发展中,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还面临很多问题。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主体, 一方面为促进企业发展, 提高产品质量, 亟须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企业对人才职业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主要以短期或项目为主, 双方之间没有建立起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影响双方合作的重要原因, 在于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对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 中职机械专业教学实践工作有待改进

中职教育机械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作为中职机械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 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积累岗位经验, 培养创新意识与职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但当前实践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二是中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场所与设施设备有待改进。目前, 多数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实训场地规模小, 配套设施不完善, 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中职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同时由于对中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中职办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 中职教育机械专业师资队伍有待优化

建设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对中职机械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但从当前中职机械专业师资建设来看, 与各方面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中职教育机械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较为薄弱, 很多专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性培训锻炼, 在实践教学中对一些具体操作技能、岗位要求等知识的讲解上缺乏针对性、专业性;对新形势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把握不准确, 无法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全面呈现在学生面前, 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中职教育机械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校企合作理念, 创新双方合作方式

一是以校企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完善课程设置, 创新教学模式, 为企业培养个性化人才。二是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工程专家或技术骨干到校兼职, 定期到校开展讲座或培训,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为企业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这样可以有效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充裕的人才支持, 另外, 还提高了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训锻炼效率, 培养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

(二)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中职机械专业要结合机械专业特点, 构建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机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定期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专职教师一起探讨实践教学有关问题, 使教学实践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 全面提升机械专业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要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模式, 结合机械专业特点, 教师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方法, 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多采用讨论式、企业一线教学等方法, 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机械专业作为中职教育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定期选派优秀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强化专业技能,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在企业一线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同时, 还要有计划地从合作企业或机械行业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学校要结合实际, 对教师开展多层次、多元化业务培训, 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为中职教育机械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成高.高职机械类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 2014 (11) :56-57.

[2]郑声衡.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中职教育版) , 2015 (1) :99-101.

13.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 篇十三

随着我国对工业化发展越来越重视,因而先进制造技术引起了更多人的普遍关注,对其研究力度不断加强,并收获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可是,我国的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并不能止步于此,我们要正确看待二者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怎样样能做到制造技术与制造工艺不断创新,这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机遇,因而我们找对最佳的发展途径,将对机械制造业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1 先进制造技术的确定和体系建立

先进制造技术具体是指什么?目前还缺少规范的、统一的定义。

当广泛被接受的含义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促进制造业汲取高科技技术并应用到实践生产中所取得的成绩,并能把它贯穿于整个制造流程的制造技术的合称。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其不断革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快速发展,逐渐形成高新技术群,并经过不断完善,已经构成了健全的体制系统。

可是,受各国不同基本国情制约,先进制造技术内容和构成方式上差异很大。

对于我国来说,我家相关部门已确定了多层次技术群组成的先进制造技术

体系。

首先,现代先进制造技术要以优质、节能、环保、经济、高效为中心,在逐渐向基础制造工艺扩展。

其次,新型制造单元技术创新。

这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及新兴产业的促进下,制造技术与其他现代高科技技术向融合而产生了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例如数控技术、网络监控技术、航天技术等。

最后,先进制造技术集成化。

这是将应用信息技术与系统管理技术的完美结合,它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结合而产生的。

2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2.1 先进制造技术现状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创新与工业进步的典型代表,是衡量制造业水平的关键指标,也是国家工业赖以生存的保障。

近年来,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已经深刻意识到先进制造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各自都在对其进行深层次科研,可见,市场经济的竞争实质是先进制造技术的竞争。

不同的先进制造技术格局已经形成,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例如:网络监测系统、数控系统、虚拟制造系统等。

2.2 先进制造技术特征分析

2.2.1 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对制造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资源配置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国,这就推动了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某种产品的制造过程可能由不同国家共同完成,将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及制造技术先进程度来对制造过程进行分配,这样做除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减低成本、便捷方便外,还能够促进国家交流,缩小国家间贫富差距,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2.2 多元化

由于技术创新瞬息万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逐渐被取代,关键体现在多元化、复杂化及人性化。

今后的市场走向依然充满不确定性,没有水能够准确预见其发展趋势,当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生理需求后,更追求自我个性化的展现。

更多的消费者对原有的制造业提出了新要求,制造业既要提供特定的战略、舒适的环境及合理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又要能够保证产品的使用质量及后期服务,制造业生产出的产品,要对市场需求有充分了解后才能生产,要避免盲目制造

产品。

2.2.3 灵敏化

以前的制造业生产出的产品种类单一、批量大、传统、统一化等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业逐渐向灵敏化发展。

制造厂家通过各种合作方式来增强竞争力,最大化利用资源,节省投资成本,根据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调整制造生产目标。

其建设重点就是实现各方面先进技术全面结合,使得整个制造业能够准确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保证所生产产品能够在社会上大量流动,为制造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2.4 服务化

现代制造业是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前提的,服务质量是确保产品被人们接受的重要保障,制造业已经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并不断努力向服务业转型。

现代的制造业所考虑的重点不仅仅是设计与生产,更重要的是根据对市场的实际考察,将产品后期服务作为关键环节来抓,服务化应该体现于为社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制造业应将服务化作为主要建设内容。

受这层发展趋势影响,很多企业对服务的关注度不断加大,而且服务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会更可观。

2.3 mT的体系结构

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群。

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群系指用于生产准备的工具群和技术群。

设计技术对新产品开发生产费用、产品品质以及新产品上市时间都有很大影响。

产品和制造工艺的设计可以采用一系列工具,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及工艺过程建模和仿真等,生产设施、装备和工具,甚至整个制造企业都可以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有效地设计。

制造工艺技术群( 制造技术环境)。

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指用于物质产品生产的过程及设备。

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有关加工和装配的技术,也是制造技术的传统领域。

3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进步先进制造技术的措施

制造业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多,例如:机械、轻工、化工、电子、航天、建筑等等,制造业从实质上分析,其不仅仅是通常认为的基础产业,而且是创新生产力的生产过程。

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前提,而机械制造则是制造技术的直接体现,这也是制造技术创新的方向。

第一,先进制造技术已经被大范围的运用到机械制造领域,促进了机械制造工艺的进步,并对其他相关产业也有积极影响。

第二,机械制造工艺不断革新,其重点内容又是先进制造技术。

所以,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能倾向用于任何一方。

我国的制造业起步比较晚,与其他制造业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而机械制造业又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经过几代人艰辛努力,我国机械制造业积极汲取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达到成熟阶段还有很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

面对新形势下机械制造工艺创新,先进制造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强化先进制造技术过程全面开发

强化先进制造技术过程全面开发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管理体制、市场观念及人员调配等环节。

它对提升制造业市场综合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措施,因此,我们要给与其高度重视。

除此以外,我们也需要关注机械制造技术自身创新,这可以丰富先进制造技术、带动相关制造业打下坚实

基础。

3.2 扎实基础工作,合理采用先进制造

技术

在机械制造业不能盲目的使用先进技术,要在各项基础工作牢靠的前提下,合理采用先进制造技术。

总之,先进制造技术要以市场需求为发展核心,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应该具有针对性的挑选出某些重点行业,将其作为试点来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等技术使用熟练后,再进行大范围推广建设,这样能大大降低制造业投资风险。

3.3 重视人才素质道德建设

人才是先进制造技术不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他们的素质道德高低对制造业影响最大,因此,要想确保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与创新,那么一定要重视人才素质道德建设。

通过对制造技术研究人员开展定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及时向他们传播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在每次培训过后,还应该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只有顺利通过考核的人员才可以上岗。

这样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

技术硬、通管理的`制造人才。

3.4 积极汲取国外先进制造技术

我国制造技术起步滞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要虚心接受它们的先进技术,并通过积极的汲取过程不断丰富我们自身的制造技术。

经过我国对制造业的长期探索,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技术,我们在未来的制造技术发展中,要积极汲取国外先进制造技术,探索出最符合中国的先进制造技术。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与科技飞速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仍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我们对先进制造技术应该有侧重点,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先进制造技术。

不言而喻,随着我们对制造技术研究的继续深化,不久的将来,它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世界制造业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步。

在党的正确方针引领下,相信我国的制造技术会有更长远发展,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会绽放耀眼光芒。

参考文献

[1] 刘晓宇,艾春雨.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3(2):16-18.

[2] 赵文兴,张舸.轻型碳化硅质反射镜坯体的制造工艺[J].光学精密工程,2011,7(11):145-147.

[3] 杨涛.浅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与改革[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13(2):67-69.

[4] 何国国.特种加工与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变革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11(17):56-58.

机械制造工艺与先进制造技术发展【2】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制造业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制造业的发展,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我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制约着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的制造业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加大力度发展制造业,以使我国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本文主要阐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基本特征,以及如何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使我国制造业朝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制造技术

前言

机械制造工艺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好坏的一个主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制造业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现阶段,如何使制造业跟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是我国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1.先进制造技术的确立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还没有明确的狭义概念,但是其广义概念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在技术上的最高体现,并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而且能够落实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的一种制造技术的总称。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改进和完善先进制造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4.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篇十四

实 验 名 称:组合夹具的设计、组装与调整 姓 名:xx 班 级:机制1xxx学 号:xxxxx 实 验 日 期:2016年月日 指导教师: 成 绩:

1.实验目的

(1)掌握组合夹具的特点和设计装配方法,具有按加工要求组装组合夹具并进行检测的能力。

(2)了解组合夹具的元件种类、结构与功用。(3)掌握六点定位原理及粗、精基准选择原则。

(4)理解夹具各部分连接方法,了解夹具与机床连接及加工前的对刀方法。(5)掌握定位方法,调整定位尺寸、消除形位误差、夹紧力的分析等。(6)熟悉铣、钻、镗等机床夹具的特点。2.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

(1)实验内容:根据工件工序要求及结构特点,自行设计夹具总装方案,并进行装配及调整,以巩固机制工艺学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组合夹具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加工中工件的装夹问题。

(2)实验步骤: 1.设计(2人一组):(1)根据工件工序要求及结构特点,确定定位方案,画出定位简图;(2)自行设计夹具组装方案:构思整个夹具的总体结构,确定夹具中的基础件、支承件、定位元件、夹紧元件、对刀元件及导向元件;(3)确定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及定位关系。(4)分析定位误差的构成,计算确定夹具定位元件间允许的位置公差值。

2.试装:根据夹具总装方案,在夹具标准件库中,找出所需元件,进行试装配,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装配:利用工具,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按正确的装配顺序,把各元件装配好,了解装配方法。

4.调整:调整好各工作表面之间的位置。5.检测:按计算出的位置公差值(夹具要求),检测各工作表面之间的位置是否符合要求。

3.实验环境

1.组合夹具元件一套。2.零件实物一件。

3.活动扳手、铜锤、起子等工具。

4.千分尺、游标卡尺、千分表、磁力表座、块规、心棒等检具。

4.实验过程与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一同协作,独立的完成了我们小组的相应原件的定位与夹紧,成功的通过了老师的验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定位元件的选择,因为本次定位的定位基面是外圆面,首先我们想的倒是通过三抓卡盘的夹紧,但是实验室不提供这个夹紧器件,又不得不在小组的商议之下,更换了其他的元件,选择了两个v型块的加一个端面的定位方式实现成功定位,以下就是本次实验的相关图表。(1)零件加工工序图(2)定位夹紧简图

(3)夹具简图 1

5.实验结果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完成思考题目,总结实验的心得体会,并。出实验的改进意见等。6.附录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等。

四、实验成绩评定

15.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篇十五

对于机械类专业, 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研究相对滞后, 1998年才有第一篇论文发表 (如图1所示) 。穆存远提出[3], 通过合理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 培养建设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此后连续4年无相关论文发表, 但从2006年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到2014年, 年发表论文数量达到12篇, 仅占应用型人才相关研究论文的1%, 相对较少。

1.2 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相关文献的分析

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相关研究检索情况如图2所示。可见,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相关研究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 有零星的论文发表。2003年, 徐福缘发表论文, 在国内最早提及应用技术型本科。[4]这些文献仅限于探讨, 并没有相应的实践。第二阶段是从2014开始, 表现出突变性的发展特点。论文数量从2013年的2篇猛增到2014年的92篇, 到2015年8月已经达到128篇。这一变化趋势与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提出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时间点是一致的。

在机械类专业领域, 相关研究论文仅有2篇 (如图2所示) 。2014年, 赵汗青等[5]探讨了机械电子专业应用技术型工程师培养的研究;2015年, 陈泳竹等[6]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为例, 总结了应用技术型高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而言, 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 机械类专业的相关研究过少, 没有及时跟上国家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步伐。

1.3 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文献的分析

进一步地, 考虑到工科专业面向工程领域培养人才的特点, 检索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情况 (如图2所示) 。最早关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研究是1990年, 陈海宁提出要“面向企业, 面向社会, 培养合格的工程应用型研究生”。[7]对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论文发表与1994年, 顾志良对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了初步探讨。[8]从发展历程上看,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研究略滞后于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研究。但在发展趋势上与应用型人才基本相同, 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而且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均位于2005年。

对于机械类专业, 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研究开始于2003年, 张炳生等发表了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论文。[9]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占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研究论文的比例在10%左右 (如图2所示) , 这与机械类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的特点是相适应的。

2 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研究发展历程

2.1 基于工程教育相关文献的分析

图3为以“工程教育”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可见, 在有公开出版的论文文献记载的范围内, 国内的工程教育始于1977年。刘浔江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 分析了工程教育中基础理论课的数学体系。[10]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77到1982年, 属于起步探索阶段, 每年有几篇论文发表。从1983年开始, 研究持续增加, 到1996年达到123篇。期间在1991~1993年和1999~2002年有两段下降, 在1993年和2002年处于低谷。从2002年开始直到现在, 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从2002年的71篇, 快速增长至2014年的277篇, 已经成为当前工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不同的发展速度, 与当时的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是一致的。

华中科技大学的陈日曜教授, 他在1981年就对西德的机械工程教育进行了介绍。[11]此后的研究断断续续, 其中有15年甚至都没有论文发表。从2006年左右开始, 才有了持续性的研究, 而且保持了增长的趋势 (如图3所示) 。这说明, 针对机械类专业的工程教育研究虽然开始得较早, 但略显滞后。这与机械类专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2.2 基于工程能力相关文献的分析

工程能力是工程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此为关键词, 并筛选去掉不相关内容, 检索结果如图4所示。可见, 对工程能力研究的发展过程与工程教育有所区别,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1992年开始到2005年, 研究论文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 反映了当时处于对工程能力的探索研究阶段。1992年, 骆赞椿等发表了题为“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工程能力的培养”的论文。[12]1999年和2001年发表论文最多, 仅为6篇/年。第二阶段, 从2006年至今, 研究论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2006年的5篇增加到2013年的54篇、2014年的48篇。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 一方面反映了工程能力的相关研究在近十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同时也反映教育界乃至社会对工程能力的认可和需求。

具体到机械类专业, 对工程能力的研究历程有其自己的特点。最早在1992年, 魏继光发表了“加强学生机械工程能力培养”的论文。[13]但此后一直到2008年, 一直没有论文发表。2009年开始至今, 论文发表数量逐渐增加, 表明在机械工程这一典型的工科领域, 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这与工程能力的研究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如图4所示) 。

2.3 基于工程素质相关文献的分析

同样, 工程素质也是工程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此为关键词, 并筛选去掉不相关内容, 检索结果如图4所示。从阶段性上看, 工程素质与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相似, 但时间上滞后。与工程能力相比, 工程素质的相关文献略早, 但发展历程显著不同。相关文献始于1990年, 陈兆平等[14,15]首先探讨了工科大学生特别是化工类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此后的7年间属于断续型的研究, 其中4年无文献发表。从1997~2003年, 相关文献逐渐增多。从2007~2012年, 相关研究快速增长, 这一阶段的增长特性与起止时间点与工程能力极为相似, 反映了二者作为工程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发展趋势上是基本一致的。

16.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 篇十六

[关键词]专业认证;机械基础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 TU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42-03

我国工程界、教育界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达成广泛的共识: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是实现我国工程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能促进我国工程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显著提升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 [2] [3]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对培养的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毕业要求:“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等。”[4]结合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对其改革已刻不容缓。就目前来说,如何将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标准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5]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作为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工程图学、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互换性测量技术等)教学中的主要实践环节,机械基础实验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大学生提高工程素质与能力,实现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平台。[6] [7]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学习与实践能给学生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研究、开发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产品创新设计意识等都有重要的意义。[8] [9] [10]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历来重视“实践育人”,尤其是近几年来,其对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如实验教学课程独立设课,不再完全附属于理论课程;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内容逐年更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总体看来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实践教学的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实训技能为主,对学生责任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没有多方面的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依然较低,且实验项目单一,缺乏对多学科、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新型实验项目内容;另外实验项目设置偏重于理论课程中知识点的演示与验证,缺乏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课程的过程管理和监督缺位,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未形成准确、客观的实验教学考核考评办法。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约束力和吸引力,从而无法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很难得到发挥。可见,对实验课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改革刻不容缓。[11] [12]

二、改革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以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师为主导,通过充实实验内容、创新实验项目、转变教学模式、构建考核体系等方法,结合现阶段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努力改变现有实验教学中的弊端,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工程产品设计中能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以考核促学习,考核与激励并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充实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内容的革新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培养

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内容、方法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首先,尽量在每项实验内容的讲授中引入与课程实验相关的典型工程实例,增强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知识点的工程实践应用背景的了解。另外,通过开发改进仪器装置,整合实验内容,使常规实验项目内容与工程实践更为贴近。例如将动平衡实验中通用待平衡转子用高度仿真按比例缩小的汽车车轮、轮毂、车轮整体,风扇、泵的叶轮、普通电机转子代替,采用现有实验系统对这些传动部件的平衡问题进行测试并矫正,增加实验内容的工程真实性等,这些贴近工程实际的实验项目改进更能激发并调动学生参与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理论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

(二)开发新实验,提高主动实验和创新实验的比重,转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是工程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克服传统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的弱点,开设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提高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专业视野,锻炼其专业能力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建立“点面结合”的主动教学模式,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自主设计的“点”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或撰写设计报告,实现“面”上创新。其次,建立“课内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内实验创意在课外延伸。例如在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轴系结构设计等试验中将方案设计放在课下完成,增加课后实验问题分析并提出机构或结构的创新性方案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解,培养其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机械工程的相关工作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注意现代工程需要学科交叉和集成。这就要求工程师按照项目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开展工作,需要工程师团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协同解决问题;要求工程师既具有所在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具有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因此,实验课程内容尝试采用“实验小组结合”的探究性实验模式,实验评分增加组内评分环节,以考查学生在组内实验中的领导力、参与度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制作“慕课”微课程视频,借助网络、微信等现代交流方式,拓宽学习空间

2012年起,慕课(MOOC)的先进理念开始席卷全球,其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在线开放课程。[14] [15]在课程改革中制作“慕课”微课程视频,并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计算机多媒体等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的全面开放。通过线上学习,线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进程。线上学习主要包含课程视频制作、教学资料及习题内容整理上传以及课前课后的互动讨论,通过现有的教育在线系统及微信群通讯交流方式即能实现相关的功能。“慕课”背景下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学生诚信、自主素质的提高。必须使学生重视每一次登录、点击、作业、答疑,同时可以采用同伴互评、教师课前提问的方法来主动约束规范学生的“慕课”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线下操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内容。实验教师主要作为实验教学中问题的解答者和推进者而存在,作为一个聆听者、引导者、帮助者,他们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

(四)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实验教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在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实验报告的水平来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很显然,实验报告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课程的真实完成情况,并且存在抄袭现象。这不仅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投入程度及实验收获,而且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因此必须改变现有机械基础实验的教学成绩评定模式,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机械基础实验的考核评价方法。图1为机械基础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框图。

新型考核评价方法首先必须考虑对规定完成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通常来说,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与数据处理。因此,评价方法除应对实验报告进行量化评价外,还要对实验操作、分析、表达、实验习惯、科学态度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同时还应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方法来对实验方案的贡献情况,组员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来进行考量。另外,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评价体系中增加了实验思考与附加项。最后在学期末实验课程结束后增加考试环节以强化学习效果。所考实验内容可分为基础性和提高性两类基础性题目,以课程中常规实验题目为主,有既定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学生容易上手,难度低,但起评分也较低;提高性实验题目内容为教师根据工程实际设计拟定,其有一定深度及难度,但起评分也较高。考试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分档,分档完成后题目由抽签决定。实验考试通过笔试、实际操作及实验数据处理分析三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实验考试成绩等于学生实验考试分数乘以实验题目起评分。而学生课程成绩综合所有实验项目评定成绩与实验考试成绩来确定。这样一方面可督促学生认真独立完成每次实验,对每次实验内容有更为清晰、准确的了解,并有效杜绝实验报告组内抄袭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为准确的判断,给出客观的评价,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更主动、更热情、更独立,同时,更自觉地思考。

三、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大势所趋,并且认证标准中已经明确了学生在工程教育的主体地位。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应面向机械类各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以培养行业内认可的具有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及应用现代技术解决工程实验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应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方法与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来持续改进各教学环节。

通过机械基础实验课程的改革实践也证明,相关措施紧密结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工程产品设计中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这对二类本科院校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2] 王娜.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高等理科教育,2011(1):64-67.

[3] 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51-53,77.

[4] 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5] 蒋宗礼.工程教育认证的特征、指标体系及与评估的比较[J].中国大学教学,2009(1):36-38.

[6] 蔡晓君,傅水根,窦艳涛.依托教学实验基地构建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9):125-127.

[7] 蔡晓君,刘湘晨,窦艳涛,等.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10-214.

[8] 王庆九,钟瑞明,顾大强.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125-127,187.

[9] 郑蓓蓉,周晨,谢晓文,等.构建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37-139.

[10] 宋立权,何玉林,李成武,等.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88-91.

[11] 蒋宏春.机械基础实验成绩评价方法的探讨[J].机械基础教育,2012(1):56-59.

[12] 奚鹰,浦海英,熊学训,等.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72-74.

[13] 许涛.“慕课”同伴互评模型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70-77.

[14] 刘莉,贾文友,许德章,等.“慕课”背景下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5(2):17-18.

[15] 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和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145-147.

上一篇:微信平台营销案例下一篇:四月组织生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