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核心素养

2024-06-12

小学英语教学核心素养(精选8篇)

1.小学英语教学核心素养 篇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

教师的最终目标是育人,过去十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过去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向了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对情境创设不充分,对语篇意义关注不够,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未能落到实处,以及很少引导学生发展运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英语课程是基于语言的综合课程,内容具有百科全书特性,活动可以以语言为基础发展各项能力与品格,从而可以很好地培养每一项核心素养。

一、关注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逐渐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获得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口语和书面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其恰当表意的语言手段,有效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比如,我们在单词教学时,一定强调“词不离句”的原则,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几个单词,要能在合适的语境中进行运用交流;在对话、阅读、故事教学中,更要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获得文化体验,汲取文化精华,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学习策略,实现创新迁移。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分析学生需要获取什么信息?我们要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可能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在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英语学科素养。

二、关注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习能力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对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全人发展和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其中适性学习最为关键,比如适合不同学习需求的单词记忆词典、适合不同风格的读物等。学生通过学习,具有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效监控和管理学习过程,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

2.小学英语教学核心素养 篇二

一、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 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 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 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 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来, 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 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 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比如在小学识字写字训练时, 应一方面注意到学生能力训练, 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其对学生在文化熏陶方面的优势。

二、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教学评价原则

在核心素养观照之下,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当遵循下述几个原则:首先,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系统性。语文教学评价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而且作用相对重要。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关注到其全局性和动态性, 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问题、某个阶段上, 使评价囿于狭隘是不科学的。其次,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前瞻性。小学语文教育的时间较长, 而且学生始终处在心理的变化过程之中, 因此评价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未来发展走向, 考虑到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第三,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客观性。这一原则是所有评价的基础, 如果没有客观性, 则无论评价语言如何优美、评价方式如何花哨, 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且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某次成绩取得进步,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其进步的深层次原因, 是偶尔的发挥, 还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是主观的进步, 还是客观条件的促进等。总之, 只有坚持了这三个原则, 才能使接下来的教学评价更富现实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三个结合

(一) 口头评价同书面评价结合

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各有优势, 也各有不足。口头评价具有直接性与快捷性优势, 而且富于情景表现力, 易于使教师进行价值引导以及情感渲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应当与课堂教学相始终, 从而为促进学生兴趣提升服务。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口头评价过于随机、难以记录, 这使得该种评价方式的范围和效果受到了限制。因此, 只有将口头评价同更具稳定性的书面评价结合起来, 才能使评价发挥更大作用。而在进行书面评价时, 则要注意语言的积极性, 多鼓励, 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 使之有更大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二) 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

主观评价指学生自主评价, 客观评价指教师、其他学生与家长评价。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下, 教师评价处在核心位置, 这种局面需要得到调整, 让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才是未来趋势。首先,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其主动了解自身优势及不足;其次, 学生同伴评价, 能够基于同龄人的视角达到能力审视效果;第三, 教师评价会以富有鼓励色彩的语言对学生表现加以说明, 其科学全面的总结依然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第四, 家长评价能够从家庭角度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给予提示, 形成与课内评价的良好配合。

(三) 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结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提到:无论过程评价还是终结评价都很有必要, 其中过程评价的意义更加突出, 实际也正是如此。过程评价涉及到学生行为、心理兴趣、习惯特点等。出于评价方便的角度考虑, 教师可以将过程评价分阶段实施, 并将多个过程评价统一起来, 共同构成最终评价的一部分, 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G623.2

一、序言

对于核心素养这一议题的出现,要追溯到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协议书,正是这项书面文件,将核心素养这四个字推向社会教育界,引起了教育雪姐广泛的关注并引起了相关的重视。然而在当前社会,国家对教育层次精神领域的素质培育发展较为缓慢,各界人士对此意见也存在较大差异。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涉及不同方面的专业核心素养,这其中就包括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点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对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培育,考验着当下的每一位语文教育者。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核心素养相结合

针对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教师应该抓住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这一核心,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育。对目前中国的语文教学体制进行改良和创新,突破枯燥无趣的教育瓶颈,做到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的方式把语文学科的核心精神传导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放在紧要的位置,综合全面的对语文学科各个方面的影响能力进行挖掘进而传授。这样才能更科学的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实施。

1.从语言构建展开核心教育的第一步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就是对语言和文字的把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学科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行发掘和培育。作为受教育群体是小学生的情况,主要是从汉字词汇的听说读写,查阅工具的使用,小情景设定下的语言组织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作为教师,需要做到对学生能够接受的具体程度很敏感,才能在传授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任务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能力的发掘。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从各方各面体现出来。针对一篇语文课文,涉及到朗读、识记词汇、背诵段落、总结中心思想等方面。举例来说,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奇怪的石头》一文中,重点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了解李四光是怎样一步步发现巨石的由来,帮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识记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几组词汇;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这当中的第一项就是要求对语言构建的掌握。随着年级的增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构建的掌握程度也有了不同的要求。水平更高一些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字词,还要逐渐开始锻炼总结段意文意,以及剧句中基本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这也是学习古诗词所必须具备的分析能力。面对一篇文章,在通读的过程中,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对作者的情感大意进行综合分析。教师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学习方法与技能素质的培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熟练的运用。

2.寓教于乐、勇于创新

对于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教师作为传导者,学生作为接受者,二者都需要做到相互配合彼此平等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基于学生时期正是创造力想象力很强大的时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方式来对授课内容加以丰富和完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新奇的方式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再举个例子,学习《白杨》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会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通读全文,掌握大概的故事内容。接下来作为教师会问学生,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呢?这个时候学生会将他们找到的原文读出来。然后教师会继续发问,白杨树为什么在戈壁环境中还能一直生存下来?此时学生可能开始提出一些形容白杨树品质的词语。然后可以通过分组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将父子对话的情境分角色进行朗读,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揣摩文中父亲和孩子的情感和用意,讓学生真正领会,白杨到底指的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文中最能表现课文核心思想和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汇,例如“浑黄一体、清晰、挺秀”进行具体的解释,帮助学生总结中心思想,让学生学习白杨树坚韧不拔,不动摇不软弱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恼,也不能轻易低头妥协。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找出他们最欣赏的句子或者段落,模仿句式充分发挥想象写出新的句子。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只有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才可以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想法相互结合,达到行之有效的的教学效果。

3.教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

一直以来,教育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过程更多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对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只是单纯的完成课本内容而脱离实际生活,就将达不到教学的核心素养的任务。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其中的精华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加以学习和运用,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标。依然以《白杨》这篇课文为例,整篇课文讲述的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坐火车去边疆。在旅途中,车窗外的一排排白杨树引发了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话题,进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勾起了父亲对边疆守卫者的赞美之情,歌颂了他们像白杨树一般不向困难低头,坚毅的品性。通过学生的朗诵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课文的大意进行了了解,进而引发了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中心概念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白杨树和边疆的战士有什么共同点,哪些是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习的。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小组讨论,在教室的帮助下总结出来形容白杨树精神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时,也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要知难而进,勇于直面困难并想办法去解决,这是这篇文章总结起来需要学生真正掌握的核心内容,同样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培育。通过以上三种要素加以结合,在实际应用时也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做好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04):51-54.

4.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篇四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启蒙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他们日后的数学学习大有裨益。小学生不具备任何的数学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一、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激趣引入,乐于参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也是如此。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上课之初,创设情境,通过气球的谜语引入:受到吹捧就自大,不吹不捧便疲塌,外表看来圆又壮,一遇打击便爆炸。然后出示以红、黄、蓝三种颜色为一组的气球图片,让学生说号码,教师来猜颜色,学生会思考老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准,其中一定有奥秘。这时,笔者恰当地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在结尾时,教师给出了红、黄、蓝為一组出现的气球图片,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是老师“猜”颜色,此时就可以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来推断气球的颜色,让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体验,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效果显著。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升技能,激活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如在《元、角、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清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运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兑换钱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一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一年级的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之内,还要运用到课堂之外。

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设置冲突,乐于思考 1.复习旧知,引起认知矛盾

新的知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后来的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当新知识和旧知识有着紧密联系时,就可以从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暗藏”的新知识,当学生不能顺利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思考。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组织学生计算:14÷7;15.5÷5;15÷9;10÷3。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前面两题,但在计算后两题时,怎么也除不完,还发现商的小数部分中的一些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情况,这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指向了新知识。

2.基于经验,引发思考

小学生如果能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数学学习,就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就能相互交流和进行积极的思考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不断提高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甲、乙两杯水,水杯的容量相同,水杯中的水量也相同。在甲杯中加入半勺糖,在乙杯中加入同样的一勺糖,问哪杯水会更甜?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同样容积的水中,加入的糖越多,含糖量越高,水就越甜。接着继续出示,在甲杯中有20克的水,加入了3克的糖。在乙杯中有25克的水加入了4克的糖,问哪杯水更甜?这就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引导到本节课百分数的主题中。

三、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自主探究,乐于钻研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只有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才能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刻领会到知识的本质,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关键就是教给学生新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主动权。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的侧面积时,老师如果只是在黑板上进行绘制,学生就很难想象展开的过程。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幻灯片进行动态的演示,就更加方便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

2.探究方法的指导性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便会自由讨论,合作活动。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组织和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并不会完全顺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探索,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几何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比较适合用“操作—发现”的方法,在数的整除特点的总结、周长概念的得出等一般采用“分析—归纳”法,而在乘法交换律、商不变性质等性质得出过程中一般可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把这些方法加以渗透、运用,学生就会逐步养成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的习惯,从而进行有效的探究。此时教师必须扮演好“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启发渗透方法;及时指导,纠正偏差。

3.探究过程的体验性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知识,更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要重视探究过程的体验。好的探究过程可以使知识化繁为简,突出其中的数学因素,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厘米的认识》一课中,在学生认识完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段1厘米长的绳子,再用尺子量一量绳子的长度,看看自己剪的是否接近1厘米,如果误差较大,还可以剪一次。如果还不行,就再剪一次。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巩固了1厘米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

4.课堂氛围的和谐性

师生关系比较融洽的课堂,学生会自主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课堂气氛。

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和自信心。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使他们置身于教师的期望之中,在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并且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勤提问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勤思考、勤提问,敢于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教师问:“动物园里的骆驼占所有动物数量的1/4,斑马占2/7,鸵鸟占1/5,请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动物园里总共有几只鸵鸟?鸵鸟和斑马占所有动物数量的几分之几?骆驼和鸵鸟占所有动物数量的几分之几?鸵鸟占斑马总数的几分之几?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解决问题。

五、重视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现在新版本的数学教材,每个数学模块之后都有相应的实践内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时间优化的知识,具体来说是要求学生明确同时做几件事情时,怎样做所用的时间最短。这主要涉及数学统筹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不是教学任务的内容,所以只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解决,教师尽量放宽限制,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对这类问题进行尝试,还可以就这些问题寻求家长的意见。在这样实际的操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

六、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善于反思,乐于总结

在反思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又可以促进能力的提高,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时,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以后,引导学生反思“刚才我们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学生通过反思交流后,总结出经历了“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然后提出猜想,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规律,用字母表示规律”这六个步骤。由于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归纳过程有了深刻的感悟,本节课的后一环节“加法结合律”的学习可以根据前面总结“加法交换律”方法来自主学习。这样的反思和总结环节,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数学素养也得以提升。

5.小学英语教学核心素养 篇五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个核心概念总体上反映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 是各个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体验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史宁中教授说,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二、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

所以,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在当年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中反映,而是在他们未来的成人生活和职业中体现。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其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生活,需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1.人文性原则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潜力,与此同时又要悦纳学生的不成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的困难,让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的过程,参与一个个讨论的主题,辩论一个个有偏差的想法,总结一个个有个性的创意„„在这样互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外显,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合作、沟通、交流、适应、调整等能力悄然形成。当课堂不把“分数”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时,教育教学就回归常态。2.整体性原则

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某一门学科而是整个课程;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作为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育教学。整体性体现在有些学科必备的素养中:如抽象、推理、创新等,学科整合成为一种合理与必然。如,语文学科中的小故事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如《营冲称象》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想;《田忌赛马》蕴含着优化思想,也蕴含着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所以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提升学生整体化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整体性还体现在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与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教师要学会等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会学习、善于学习的基础。3.实践性原则

课堂是实施学科素养的主渠道,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有益保障。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和思考经验,在过程中进行体验性理解,进而完成活动。数学学科实践活动所承载的对概念的关系性理解,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活动需要,事先收集资料、设计方案、落实行动、回顾反思等环节也体现了对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再利用等各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4.结构性原则

整体把握教材,不再是就课时论目标,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要在围绕培养学生人格品行以及关键能力为基本素养的前提下,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空间。

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为学生健康快乐的可持续发展而教。1.学生的数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的质疑反思

好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具体体现,问题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激发学生参与研讨交流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辩”中寻求最佳方案,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一平衡一再冲突一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得到强化,在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做事之后,组织他们进行反思,既有对成功的回昧又有对偏误的修正;既有对同伴的欣赏和吸纳,又有对自我的完善和丰富;既有方法的举一反三,又有思路的提升与拓展。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咀嚼与回味”中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2.学生数学素养来自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

数学的思维方式包括:观察、想象、猜想、验证、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其中“概括”是核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比学会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方式来处理问题比仅仅得出正确结论更重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方法比拥有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脚手架,引领学生在过程中逐步感悟。

渗透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让学生获得智慧的“钥匙”。一旦遇到新情况下的新问题,学生就会将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组块重新调整和整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迅速地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创造性地予以解决。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有智慧。3.学生的数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稳定的个性特征

让学生自己做事情、解决问题,经过认真阅读,耐心地反复观察、思考、分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从中培养他们认真、仔细、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烙上数学的重印,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稳定的个性品质。

6.浅议小学英语教师有效的核心素养 篇六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知识结构,才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创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英语人才。

关键词:教师素质 小学英语 小学英语教师 新课标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应该让学生和自己在完成知识的传递的过程中享受教与学的快乐,得到美的精神享受。那么小学英语有效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也就是说,小学英语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是什么呢?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我认为教师就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业务水平。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小学英语有效教师首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是把英语教学看作是一种职业,而是一项事业,一项只求奉献不求所取的奉献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但仅有爱也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注意爱学生的方式方法;作为英语教师除了教好自己的课外,还要关心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谦虚好学和积极探求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是优秀教师个性品格的显著特征;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不单是专业知识,还要有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同时,小学英语教师还应该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过渡,才能在教育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奋斗、探索、提升!

二、专业的英语语言素养

小学英语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语言基本功,这是教好英语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性,其中英语口语,是小学英语教师教好英语的核心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一口漂亮地道的英语口语呢?除了准确到位地掌握每一个音标的发音位置之外,我们应该多接触英美地区的各类语音材料,反复模仿、研读,吸纳纯正的英语元素。教师要每天磁带必听,口语必练,时常运用现代技术如: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电子白板等,一遍一遍地学习、试听、模仿、对比、分析。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了给孩子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技能尤为重要,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过好语音关。

三、过硬的英语教学素养

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多种教学素养,其中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教学专业能力。

(一)教学设计技能: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技能呢?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写教案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教师往往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钻研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个体学习情况的了解,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备课、教学设计开始,力争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技能呢?好教师不应闭关自守,而要有开放的眼界,经常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校内、外的同行切磋,经常阅读学术刊物,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观摩会、交流会。教师有必要多听课,多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名师、能手、教学新秀的课要听,一般教师的课也要听;本学科的课要听,其他学科的课也要听。后者往往被忽视,英语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从其它学科中获得启发。

(三)综合能力:英语教师要有一定的音乐、绘画、歌舞表演的课堂教学专业技能,包括唱、玩、演、画以及其它的能力。平时要学习简笔画,提高自己的板书设计能力。上课唱首英语儿歌,调动课堂氛围;做一做小游戏,既巩固所学英语知识又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简笔画自然不用说啦,在英语课堂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我还参加了省级英语教师素养简笔画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图片、实物、挂图、自制教具等,具有经济实用、操作简单的特点而深受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喜爱。特别是在我们农场的小学,由于条件所限,自制教具就成为教学中最主要的辅助工具。我们学校在2017年安装的新设备电子白板,为我校各科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翻转课堂、慕课和改进合作学习方面的知识,并取得了优秀的好成绩。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五)有效组织校本课的能力:校本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有机地结合教学,设计、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校开设英语角,教唱英文歌曲,组织观看或表演英文课本剧,组织各项英语能力竞赛,举行朗诵、演讲比赛,安排课外阅读等。这些活动无疑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从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核心素养为教师指明未来的方向,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科业务精通熟,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动向,争做一名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更好的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工作。

7.小学英语教学核心素养 篇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6年2月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9大素养。放眼国际,核心素养的研究从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开始,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都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可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国内需要,也是国际趋势。

1. 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核心素养”是从“素养”这一概念中衍生而来的。“素养”是一种应对复杂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就是指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学生在经过教育之后所具备的个人成功生活和社会健全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体。

新时代下,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选择有所不同,但都是沿着DeSeCo项目团队提出的内涵路线发展的。这些核心素养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人与自身的发展,包括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把自身的需要和愿望转化为有目的行动的能力等素养;第二个方面是人与工具,工具是指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等;第三个方面是人与社会,其中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相处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等。

2. 核心素养的特质及作用

蔡清田教授等人在对DeSeCo项目团队提出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后,认为核心素养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质:多元面向、多元场域、多元功能、高阶复杂和长期培养,概括为“三多元一高一长”。其中多元面向指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涵盖知识、技能与情感等层面;多元场域强调核心素养的跨领域培养与应用;多元功能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长期培育说明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人的一生;最后,高阶复杂是指核心素养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度。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从广度和深度上涵盖人的一生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培养。

蔡清田教授在《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核心素养》一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育基因改造的核心,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更是培育能自我实现与社会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之重要基础。可见,核心素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个人发展成功的个人生活,二是由此促进功能健全的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

3. 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和相应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观念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合理性,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是关键。蔡清田教授也在其文章中指出核心素养与学科、领域的连接方式,“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规划应结合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及各领域、科目的理念与目标,转化及发展成为该领域、科目的核心素养及学习重点,并视需要提供补充说明。”另一方面,一种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多门学科来培养,一门学科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核心素养,学生完整系统的核心素养并非通过各门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拼凑就能实现。因此,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时,我们应更加重视课程的融合和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互动,增加教学的情景性,通过打通课程界限,共同培养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怎样培养人”

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把握好核心素养的特质,也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更要立足于本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始系统学习数学的阶段,数学教师要注重在此阶段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科学、系统的建构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架构,这些理想必须经由教师的转化并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叶澜在书中写道:“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质提升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1)教师应不断深入研究,树立素养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前,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刻地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背后体现的教育理念。通过对三大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报告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核心素养背后体现了两大教育理念: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终身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等时候都应本着“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备课时既要考虑学生现有阶段的特点和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趋势和兴趣;课堂上,要努力构建“生本课堂”,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树立发展主义作业观,把学生从繁重作业中解放出来。其次要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情的掌握,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素养教育。最后还要把握好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将学科核心素养转化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2)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适与整合课程。

统一的国家课程未必适合每一位学生,实现国家课程到学生课程的转化,需要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转换。教师在传递国家课程价值时,需要根据学情和当地文化,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简化和改变。素养教育理念下,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素养的培养,适当地对数学课程进行补充、简化和改变,使数学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

核心素养具有多元场域的特点,表明核心素养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素养,需要各门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才能实现。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即实现横向整合;同时也可以根据要求对本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即实现纵向整合。清华附小提出了“整合数学”的课程理念,即基于清华附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统整、开发、重组、优化、融合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以探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提升数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最终追求,开发了生活数学、数-科整合、文化体验、数学实践和小课题研究几类数学课程。

(3)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教学反思是成功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学反思既是对前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也是上好下一节课的准备与借鉴。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根据课堂情况,结合素养目标,审视这节课是否达到要求,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继续沿用,有哪些不足的环节需要改进。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走向专业化的道路。

教师自我更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路径之一,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学教学知识,也要了解数学史和数学精神;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也要把视野拓展到其他学科领域,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目前,我们教育进入了教育4.0阶段,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不局限于制作课件和使用多媒体,而是思考科技介如何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关键,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2. 课程内容:增添数学文化

文化的特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化”和“化人”,文化具有塑造和改变人的作用,要谈人的素养,离开了文化空间是不可思议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忽视学生对数学的领悟和体会,这使得许多学生难以从数学中感受温暖。在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也提到了文化修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适当地加入数学文化的元素,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数学文化的作用。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即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精神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在数学课堂中增加数学文化,就像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数学课堂更具有活力。

例如,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数学史。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发展历程,及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故事的导入,首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添课堂的趣味;其次,在了解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领悟到数学家们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数学精神,同时激励自己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最后,通过对故事的梳理,了解数学知识点的发展和演变,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数学文化注入课堂教学的形式。

将数学文化注入课堂的最简单方式就是教师通过课堂口述,将一个个数学故事告诉学生,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体现素养教育的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分享故事和阅读交流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课堂上,让学生给大家讲述数学故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课前,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技与信息素养就能得到培养。课堂发言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对故事进行整理,在课堂中用流利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这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沟通能力。课后,通过自评和他评,学生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而在整个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对故事进行体会,感同身受,领悟其中的情感,体会其中的精神,使人文与审美素养得到发展,也对自己的国家产生认同感,对国际文化持包容、理解的态度。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与数学史相关的书籍,来开阔眼界,通过分享和交流,培养沟通能力。清华附小在其小学四年级的文化体验课中,让学生回到远古时代,体验当时人们是如何计数的,了解世界不同国家计数的发展,丰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悟人类智慧的伟大。

数学文化注入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温馨,使学生的数学理解更加丰富和多元,也使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

3. 教学方式:数学联系生活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一门学问,数学教育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数学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这样就能将数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互动。

(1)多种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恰当、交叉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法,例如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情景教学法就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感知数学。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欲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学生通过个人或者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两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增加一些生活的元素,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索怎样分才公正。

除此以外,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客教育和数学实验等教学方法都可以加以借鉴。

(2)课题研究式学习。

研究不是研究者专属的权利,教师要做研究,学生也要学会做研究。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深入研究,就能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别有一番风味。首先,课题研究学习中,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相关的知识,还囊括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其次,课题研究需要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学生有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最后,课题的解决需要不同方法的实验,需要不断地假设和证明,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会在分工合作中承担自己的责任。

清华附小的低年级学生以“生命与生长”为主题,开展《蒜苗长高了》小课题研究,在高年级则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申请研究课题,最后通过答辩获得相应学分。这种课题研究学习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其完善的实施和评价体制也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前,必须要做好全面的理论层面的工作。

4. 教学评价:实现“共同建构”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需要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少不了评价这一重要环节。课程与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发生了改变,评价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纵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评价理念和思想是沿着“技术理性”“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这样一条线发展而来。在素养教育下,评价理念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

(1)丰富评价对象。

首先,传统评价观下,评价对象仅限于学生,且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这是“技术理性”和“成就本位”影响的结果。核心素养的内涵广泛,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显然,我们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的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传统的评价理论带有明显的“管理主义倾向”,学生永远都是被管理的对象,这与核心素养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精神不符,我们应不断丰富评价对象,扩大至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权利对任课教师、所用教材和所处环境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教师也能够根据学情和自己情况对学生、教材和环境进行评价。丰富评价对象,师生共同建构评价体系。

(2)创新评价内容。

通过分析小学数学试卷,不难发现许多题目的表述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范围,考察的内容局限于书本上死记硬背的知识,导致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培养。分析国际数学测验试卷可以发现其考试内容更凸显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考察学生的基本素养。评价内容由书本拓展到生活,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教师在编写试卷时,应当减少试卷中死记硬背的内容,将生活情景、社会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应用题,让每个问题都更具情景性。

(3)增加评价方法。

传统的纸笔测试采用的是量化评价的方法,把学生所学量化为具体的分数,具有直观性,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这样的评价方法也存在许多弊端。现如今质性评价方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比如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研讨法,这类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发展的解读,更加深刻和全面。两种评价方式都各具优缺点,在数学教学中要综合运用这两种评价方法,全面、准确、深刻地评价学生。例如,关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使用传统的纸笔测验,关于学生能力水平和情感发展以及道德水平的评价,用质性评价方法更为合适。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先要在理论层面上把核心素养研究透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将素养教育落实到位,将理性转变为实际。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闱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7-18.

[2]汤卫红,姜国明.整合数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样态[J].人民教育.2015(13):30-32.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4]蔡清田.课程设计与发展的关DNA:核心素养[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30.

[7]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04):48-51.

[8]陈胜庆.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J].地理教学,2015(04):12-14.

8.小学英语教学核心素养 篇八

一、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比如在小学识字写字训练时,应一方面注意到学生能力训练,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其对学生在文化熏陶方面的优势。

二、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教学评价原则

在核心素养观照之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当遵循下述几个原则:首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系统性。语文教学评价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作用相对重要。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关注到其全局性和动态性,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问题、某个阶段上,使评价囿于狭隘是不科学的。其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前瞻性。小学语文教育的时间较长,而且学生始终处在心理的变化过程之中,因此评价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未来发展走向,考虑到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第三,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客观性。这一原则是所有评价的基础,如果没有客观性,则无论评价语言如何优美、评价方式如何花哨,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且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某次成绩取得进步,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其进步的深层次原因,是偶尔的发挥,还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主观的进步,还是客观条件的促进等。总之,只有坚持了这三个原则,才能使接下来的教学评价更富现实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三个结合

(一)口头评价同书面评价结合

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口头评价具有直接性与快捷性优势,而且富于情景表现力,易于使教师进行价值引导以及情感渲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应当与课堂教学相始终,从而为促进学生兴趣提升服务。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口头评价过于随机、难以记录,这使得该种评价方式的范围和效果受到了限制。因此,只有将口头评价同更具稳定性的书面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使评价发挥更大作用。而在进行书面评价时,则要注意语言的积极性,多鼓励,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使之有更大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

主观评价指学生自主评价,客观评价指教师、其他学生与家长评价。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下,教师评价处在核心位置,这种局面需要得到调整,让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才是未来趋势。首先,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其主动了解自身优势及不足;其次,学生同伴评价,能够基于同龄人的视角达到能力审视效果;第三,教师评价会以富有鼓励色彩的语言对学生表现加以说明,其科学全面的总结依然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第四,家长评价能够从家庭角度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给予提示,形成与课内评价的良好配合。

(三)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结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提到:无论过程评价还是终结评价都很有必要,其中过程评价的意义更加突出,实际也正是如此。过程评价涉及到学生行为、心理兴趣、习惯特点等。出于评价方便的角度考虑,教师可以将过程评价分阶段实施,并将多个过程评价统一起来,共同构成最终评价的一部分,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小学语文教学若想真正构建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课堂,就一定要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语文教学评价策略的改革。改革的中心任务在于以学生为本体、以教材为指导,使评价内容基于阅读、写作、思考等多种能力考察而构建,真正做到尊重语文教学发展规律、尊重学科目标及内容渐进发展的要求。

上一篇:年公司迎新年活动方案下一篇:深圳牛津英语八上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