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精选13篇)
1.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一
学习《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本月,我们每位教师都对《指南》进行了自我学习。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幼儿教育知识。而且,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其中条理清晰的教育建议。以下是我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指南》,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我所教育的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我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违背幼儿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有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个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由此我们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任何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紧扣目标,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活动的成败,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以及领域目标科学地制定教育目标,以确保目标的适宜性。在进行活动内容的设计时,我们往往容易被所谓的新颖所蒙蔽,走花式套路,内容设计多而杂,但很难抓住活动的重难点或者忽视了幼儿的实际情况。而这份《指南》时刻提醒我们,活动设计也需要形散神不散,时刻做到心中有目标有幼儿,才能提高活动的可行性、实效性。因此,我们要依据《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在组织活动时要有全盘规划,包括幼儿的座位安排也应该根据活动需要进行灵活调整,教学具的呈现和摆放方式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细节,以达到最优化的空间动态。在组织形式上,也应灵活应用多种形式,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分组活动,还可以通过区角游戏,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同时,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切切实实的做好引导者,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或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牵引幼儿深入学习,触类旁通,让幼儿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地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反思我们过去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向孩子们学习,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经验,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提供给孩子更多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另外,我们还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让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一粒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一粒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性格的收获;播下一粒性格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让孩子学习他该学的东西,做他该做的事情。不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指南》不是用来评估和定性孩子发展的,它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应当把它当作车站的路标,用它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用它衡量我们教育行为是否有效。它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以前我们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需要,也为了《幼儿用书》上的所有内容能完成,把孩子的正常游戏时间都用来上课了,并且是一个内容接一个内容地上,每天还要把放学前的一点点时间都用来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另外,竞技赛较多,也要利用时间对幼儿进行训练,老师们个个不甘示弱,抓紧一切时间对幼儿进行训练,老师们和幼儿的压力都很大。所以,很多游戏仅仅流于形式。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来幼儿园就是来学习的不是来玩的,他们很关注孩子当天上了什么课,学了什么知识,每天都希望老师给孩子布置一点家庭作业,而且有的家长还认为只有写的、画的才是作业。看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确实是当务之急。
或许我对《指南》的解读还不够深入,还比较片面,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
闫腊梅
2013年5月31日
2.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二
一、当前一些园本课程发展遇到的困境
(一)园本课程尚未建立清晰科学的目标体系
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的载体或工具,课程应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为依归。因此,园本课程的设计者即教师首先必须清楚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及国家对幼儿发展的期待,然后以此为主要依据,建构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 并根据本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和幼儿的兴趣设计、实施课程。
但当前一些园本课程尚未建立清晰科学的目标体系,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程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譬如,某教师为中班上学期幼儿制定的体育活动目标为“掌握双脚并拢向前跳的动作”,为中班末期幼儿制定的体育活动目标是“学习手膝着地爬行的动作”, 这两个活动目标显然都低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不是此阶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适宜目标。有一位小班教师认为班上有些幼儿很笨, 其理由是自己一手拿5颗糖 , 另一手拿4颗糖 , 问孩子们哪只手里拿的糖多,有些幼儿却回答不出来“这么简单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对于3~4岁的幼儿来说,要比“一一对应比较物体的数量”难得多。再如,某教师为小班幼儿设计了十多个区域活动,但教师撰写的目标却极为单调,颠来倒去都是“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促进手眼协调”“促进小肌肉动作发展”等。教师写不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 其主要原因在于不了解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包含哪些方面。上述例子都说明一些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内容及阶段性发展目标认识尚不清晰。在这种情况下, 很难保证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当前一些园本课程的现状正如泰勒当年所指出的:“很多教育计划都没有清楚地定义过教育目标。”[1]
(二)园本课程的内容存在超载与乏载并存的现象
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指南针”或“方向盘”。 原则上,准许进入课程的所有内容均应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结构性和阶段性, 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和内容也应具有结构性和阶段性。
但当课程目标体系不明时, 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出现超载与乏载并存的现象,用通俗的话来讲, 就是学了不该学的, 而该学的却没有学。譬如一些幼儿园在内容选择上“只纳新而不吐故”,将计算机、国学经典、英语、专业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拉丁舞等)都纳入课程,不断增加新的主题而不舍得删减陈旧主题,最终造成课程内容超载。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课程内容的超载必然伴有乏载现象。课程内容乏载有两种表现: 一是情感态度及行为习惯类目标没有可以实现的“依托”,甚至学会过多的内容还会伤害幼儿的情感态度,使其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二是即便一些认知类的目标也可能缺少相应的内容保证,如“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等认知性目标常被忽视,与其相应的内容也常缺失。
(三)园本课程的内容组织较为混乱
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阶段性推进的过程。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也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所谓连续性是指核心经验的不断重复。所谓顺序性是指保证在同一核心经验之下的前后经验之间的阶梯性演进。譬如,在“能清楚地表达”这一核心经验下,3~4岁的幼儿应“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4~5岁的幼儿应“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 讲述比较连贯”,5~6岁的幼儿应“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讲述时能使用常用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
整合性是指加强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目前,一些园本课程采取“主题”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加强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诚然,主题课程具有实现课程经验整合的优势,但其存在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保障幼儿前后获得的课程经验之间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而这一点在一些园本课程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譬如,某园根据主题需要在中班上学期就要求幼儿进行有关“数的组成”的内容,而实际上在大班时才正式开始学习“数的组成”;再如某园小中大班都进行有关“春天”的主题,但不同年龄班主题的层次性不明,教师希望通过春天的主题,让小班幼儿“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好,能关注自己身边的美丽景色”,让中班幼儿“感知春天的美景,能发现春天的变化”,让大班幼儿能“感知和发现春天气温、人们的活动、生物生长的变化等,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色”。虽然三个年龄段的主题核心经验在措辞上略有差异,但实质并无太大区别。课程内容组织混乱, 一方面会导致幼儿的学习遭遇人为制造的困境,产生无谓的挫败感;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幼儿的课程经验低效重复,不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四)园本课程评价未受到充分重视
在课程编制过程中, 课程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泰勒指出,“评价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既然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的行为模式产生预期中的改变,那么,评估就是判断这些行为实际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化。”[2]“通过对学生行为改变是否达到预想的,我们要来分辨课程的优点和缺点,以指明课程的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 并提出课程优点或缺点产生的原因。……然后就是重新规划,重新编制课程,重新对其进行评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期望拥有一个越来越有效的教育计划, 而不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胡乱的判断来编制课程。”[3]可见,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程的不断调整与完善仰赖于教师科学自觉的课程评价。
但在园本课程建设中, 课程评价却往往是最薄弱的一环。一些幼儿园设计并实施了丰富的活动,却很少对活动的适宜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即较关注幼儿“学过了什么”,却较忽视幼儿“学会了什么”;一些幼儿园虽也进行课程评价, 但多在学期末以内容测查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强调评价的鉴别功能而非诊断和完善功能; 有些幼儿园确定的评价标准有时甚至与课程目标相割裂。当园长与教师的课程评价的意识不强和能力不济时,其进行的课程决策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园本课程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低效性必然随之产生。
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对园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与2001年颁布的《纲要》相比,前者具体指出了3~6岁各年龄段末期儿童“应该知道什么”和“应该会做什么”,明确了国家对3~6岁各年龄阶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果的期待, 同时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指南》有助于幼儿园教师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建立对幼儿发展合理期望的共识,从而更有目的地科学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效果。笔者认为,针对园本课程发展的上述问题,《指南》对推动园本课程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意义:
(一)有助于厘清园本课程的目标体系
园本课程开发既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也具有限定性和规范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 限定性和规范性则指园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实施形式可以不同, 但都应能促进幼儿达到国家的基本期待。不能达到国家基本期待的园本课程即便再丰富新颖,也不是高质量的园本课程。因此,在建设园本课程时,首先应确立课程目标体系。正如泰勒所说:“如果我们要制订一个教育计划并力图不断地改进它,就很有必要对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有些概念。这些目标将成为选择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确实都是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4]在《指南》颁布之前,由于《纲要》未详细描述3~6岁不同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一般教育工作者又无法胜任自主确定每个领域目标的任务,因此,一些园本课程缺乏对课程目标体系的清楚表述。《指南》颁布后,各园应以《指南》为主要依据,厘清园本课程的目标体系。
第一,教师应以《指南》为依据,审视现有课程目标是否全面,及时查漏补缺。譬如,某园发现其现有课程目标中在语言领域未提及“帮助幼儿养成文明语言习惯”的目标,在科学领域未出现帮助幼儿“能制定并执行简单的调查计划”和“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等目标。于是及时将这些缺失的目标填补到目标体系之中。
第二,教师应以《指南》为依据,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 审视现有各年龄班课程目标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及时降高调低。例如,前面提及的中班教师不再将“掌握双脚并拢向前跳的动作”和“学习手膝着地爬行的动作”作为中班体育活动目标,而将目标提高到帮助幼儿“能助跑跨跳过一定距离,或助跑跨跳过一定高度的物体”“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和“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上。
第三,可以制作目标海报,即根据班级幼儿所处的年龄段,将《指南》中某一年龄段的目标汇总在一起,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显眼处,以方便教师牢记目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制定活动目标。
(二)有助于科学选择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当课程目标清晰适宜时,教师在课程内容取舍上就有了参照标准,有助于科学选择课程内容。
第一,教师可以《指南》为依据,删减不适宜的内容。不适宜的内容有两类: 一类是没有对应目标的内容,如学写汉语拼音,学习英语,学习乘法、拉丁舞、乒乓球等在《指南》中都没有对应的目标,应予以删除;另一类是核心经验相似的内容。如某园在同一学年开展了两次有关完全变态发育的动物的主题, 为了避免核心经验重复,可选择只保留一个主题。
第二,对现有园本课程中被遗漏的目标,教师应设计适宜的活动,以确保幼儿获得相应的经验。譬如,对于缺失的目标“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某教师增设了剪纸区域活动,根据各主题活动的需要, 请幼儿设计形象, 并亲自剪下来,以剪纸的表现形式表达经验。
第三,教师应以目标为依据,辨识偶发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选择确定有价值的活动进入课程,并给予适宜的支持。譬如中班幼儿在户外草地上发现蚂蚁在打架,于是他们饶有趣味地讨论起来。有的幼儿说:“我只见过蚂蚁成群结队地搬运粮食, 蚂蚁为什么还会打架? ”有的幼儿说:“是啊,蚂蚁是很团结的动物,为什么它们也会打架? ”有位幼儿说:“它们可能在玩打架游戏吧。”有位幼儿观察得仔细,他大叫一声说:“我发现这些蚂蚁是从两个洞里爬出来的呀! ”对于这一偶发活动,教师以《指南》所列目标为依据, 发现幼儿表现出对周围事物感兴趣, 能将所见的现象与已有经验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并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测。虽然这一活动不是预设的计划, 但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于是,教师加入了活动之中,迅速拍下现场的照片,并安放了一台摄像机,持续记录蚂蚁的活动,以便于幼儿持续比较观察;同时,请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蚂蚁的图书资料,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解答疑惑。
(三)有助于有效组织课程经验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是有效组织课程经验的标准。首先,针对当前园本课程发展中存在的连续性和顺序性无法保证的问题,《指南》分三个年龄阶段5个领域11个子领域列出了32条目标,这32条目标对幼儿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核心经验,幼儿园课程应三年一以贯之地强调这些经验,保证课程经验的连续性。其次,《指南》分三个年龄阶段陈述了幼儿在各个目标方面的典型表现, 教师在组织课程经验时应参照安排,遵循经验发展的顺序性。
譬如,在数学课程中,“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是一条关键经验,无论在小中大班都应持续进行相关活动,确保经验获得的连续性;在安排各年龄班的内容时,教师应遵循经验发展的顺序性原则,首先安排计数活动,帮助幼儿能做到“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当幼儿能熟练掌握计数活动后,教师应设计有关相邻数和序数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当幼儿达到这一水平时,教师可开展组成和加减活动,帮助幼儿“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四 )有助于科学评价课程效果 ,进一步完善园本课程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制定了早期儿童学习标准,其制定的初衷是从专业角度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这一目的的达成要求对课程、评价等各方面教育实践切实发挥影响力。这一点要求早期学习标准和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评价相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标准能够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课程和教学, 防止幼儿的特点和需要遭到忽视。 [5]为了保障园本课程的质量,《指南》颁布后, 教师应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与幼儿园课程目标和幼儿园课程效果评价标准三者之间进行对接, 即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作为幼儿园课程应促进幼儿达到的目标, 将幼儿园课程目标中规定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作为评估课程实施效果的依据。然后,根据对课程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完善。
3.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三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隹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一)感受与欣赏
教育建议:
1 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如:
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
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
2 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如:
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
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
支持幼儿收集喜欢的物品并和他一起欣赏。
教育建议:
1 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
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
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
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
2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如:
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行为。
当幼儿主动介绍自己喜爱的舞蹈、戏曲、绘画或工艺品时,要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和鼓励。
(二)表现与创造
教育建议
1 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
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绘画、制作,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
2 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如:
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
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作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
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
教育建议:
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如: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等。
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图书、照片、绘画或音乐作品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作过多要求。
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
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篇四
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最大的感触就是,既适用于幼儿园教师,也适用于广大家长,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指南》的建议非常清晰、具体、有指向性,可以让老师和家长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更加科学的实施保育和教育。
一方面,《指南》中的两大板块: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它是在《纲要》的基础上按不同的年龄段再进行细化,对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简洁明了通俗易通,对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来说,这些指导和建议是具体、可操作。另一方面,我觉得《指南》给广大家长和教师带来的是“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幼儿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上的引领,我们的幼儿教育要真正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以往幼儿教育总是以学习一些基本知识作为了重点,使得幼儿园教育总是不时的具有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指南》犹如指南针为迷茫的我们指明方向,在每个具体目标后提出了适宜的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指出了我们一日活动的注意点,有利于我们组织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对照指南我们了解自己所带年龄班的孩子哪方面
发展适宜,哪方面是滞后的需要多加强引导的,哪方面是好的,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感触最深是观摩了中班组的一课三研《小小超市送货员》。一备课老师的目标制定的很宽泛,对已中班孩子来说快跑多少米比较适宜,所以一备时老师对具体目标没有明确,使得活动准备的场地距离布置的很短。在认真学习了指南提出的指标后,我们重新调整了目标,同时结合目标,重新布置场地等,让孩子们尽可能的技能达到做大程度的练习
5.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五
《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语言领域应该从幼儿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入手,重点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一定根据幼儿实际采纳教育建议,积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和成人交流的机会,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使幼儿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萌发对文字的兴趣,绝不让幼儿机械记忆和采用强化训练的手段让幼儿过早识字。
科学领域要从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入手,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要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采纳教育建议,老师要和家长沟通,与家长一到去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幼儿的探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绝不提前学习小学内容。
健康领域要从幼儿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尽量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宜的锻炼和有规律的生活,家园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保持愉快的情绪,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反对成人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养成幼儿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
社会领域要要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交往愿望与交往能力,学习自尊、自主和自信,关心和尊重他人,逐步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老师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和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幼儿的社会性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我们老师要和家长一到为幼儿做好榜样。
6.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六
2013年10月30日至10月31日,这两天的时间我们聆听
了百色学院赵美音讲师及百色市幼儿园王春梅园长和百色市黄
小专副科长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解读,以下是我听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指南》关注教师的操作性。相比较《纲要》来讲,《指南》更加具体、细化,更有指向作用。《指南》不仅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横向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展
开。而且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
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
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
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大致可以达到什么
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这样细致地纵向深入,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施各领域教学时,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依据,《指南》的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教育幼儿的具体办法,对成年人提出
了明确要求。读《指南》,指导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其次,《指南》关注幼儿学习的可发展性。如果我们只注重
知识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自控力、关爱他人、乐群于人、积极
乐观、独立自理、兴趣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和
谨慎行为风格等持续发展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种幼儿教育就好有
缺陷的。现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确了幼儿教师不仅“教
书”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
赵美音讲师从《指南》的概述部分对指南的历史背景、以及
《指南》的定位和如何理解《指南》作了详细的讲解,其中对如何理解指南提出了《指南》的性质、导向、怎么导和指南与纲要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解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纲要是针对幼儿园的,《指南》里包括教师、家长、社会相关方面的,纲要是宏观的,内容广泛,除了学习内容还有幼儿园的管理、评价等,学习与发展只是幼儿园工作的部分内容。指南微观,在学习目标内容教育建议具体操作性强。指南不能简单看成是纲要的细化,有些内容指南没有。
《指南》提出了每个阶段幼儿应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老师遇到的所有孩子不是都能同时达到同一个水平。在孩子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部分孩子明显高出或低于应有的发展水平。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允许孩子存在这种差异,耐心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通过聆听黄小专副科长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对比解读,让我更了解指南,了解幼儿的心声。黄科长说:“不管是上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基础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所以培养幼儿的常规很重要。让我回想到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通过对比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以往我们会结合《纲要》中的容进行教育教学,但是由于我们对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知识技能发展没有深入的了解,总是寻找不到适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各个领域教学设计中目标的定位更是尤显困难,所以在本次讲座中黄科长详细的介绍了指南是纲要中每个领域的细分目标和内容,并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现进行相关的举例说明,她在解读《指南》中还融入了自己的相关经验和独特见解,让我对3-6岁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了全新的认知!
7.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七
2012年《指南》颁布,其中艺术领域大大淡化了对幼儿绘画技能的要求,强调幼儿在生活中的艺术感知与欣赏,强调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表现,并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有范画孩子怎么会画?”“没有范画孩子怎么学技能?”种种质疑声接踵而来,教师显得束手无策。
一、教师对美术活动中“范画”所持的态度
为了解教师对范画在美术活动中的价值有何看法,我们组织了专题讨论,发现教师存在两种态度:
1. 需要范画型
这类老师反复强调现在孩子之所以能够画出这么好的画,主要原因是老师出示了很多范画,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包括各种人物、动植物形象,色彩搭配、空间布局等,能力弱的孩子可以模仿,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在模仿中超越和创新。如果没有范画,孩子们会不知如何画。比如,你只告诉孩子“你今天要画一只鸟”,如果没有鸟的范画,孩子怎么能画出鸟呢?甚至很多老师说“没有参照,我都不会画,更不用说孩子了!”
2. 不要范画型
这类教师指出,有了范画作为参考,孩子的作品虽然有细微不同,但整体来说是大同小异,一旦教师出示范画,孩子就不会主动思考,而且他们总觉得老师的是最好的,因为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了权威,要想让孩子打破权威的影响是很难的。而且,老师出示的范画确实都很漂亮,孩子也很喜欢。孩子通过模仿画出来的画虽然从形式上看比较漂亮,但是缺乏孩子自己的思考,也不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直观表达,它仅仅能够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却无法真正让绘画成为孩子的精神生命活动。但是,对于没有范画的美术活动究竟如何开展,这类老师也显得无从下手。
显然,“是否需要在幼儿艺术表现时出示范画”的争论,归根结底取决于对美术教育价值的不同认识,即“注重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体验,自主表现创造”还是“注重培养幼儿美术技能”。根据《指南》的理念,幼儿艺术教育应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中,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幼儿在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行为的转变。
二、教师对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策略
1. 拓展美术活动材料,丰富幼儿表现方法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老师所谓的“不会画”是指孩子不会画得跟老师一样好,其隐含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幼儿绘画的技能,而非幼儿情感、理解、想象的自主表达。而且,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主要的工具和材料就是勾线笔和蜡笔,孩子艺术表现的方式仅限于勾线、涂色,因此,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较好的孩子显然会得心应手,而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勾线不流畅、造型能力弱,这些孩子在老师眼中就属于“不会画”或者“画不好”的。3~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弱,无法将立体的物体转化为平面的造型来进行表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充分反思,如果我们不以技能来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美术活动的工具不仅仅是蜡笔,美术活动的形式不仅仅是画,那孩子还会出现“不会画”的问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原来以绘画造型为表现形式的美术活动《彩色的秋天》进行了修改,尝试将孩子带来的各种树叶、谷物、干花作为美术活动的材料,让孩子自由创作。活动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孩子都非常投入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以往经常说不会画的孩子也没有寻求老师的帮助。而且,每一个孩子的作品无论从色彩、布局、手法来说都不尽相同,孩子们甚至还会主动在教室里找老师没有提供的材料,将其运用到作品中。更可喜的是,在分享交流环节,孩子对于自己的作品讲得滔滔不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角度,这在模仿作品中是不会出现的。在活动结束后的研讨活动中,老师深有感悟:“不是孩子们不会画,而是我们用固定的材料束缚了他们的手;不是孩子们不会创新,而是我们用固定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材料拓展带来的是孩子们思路的拓展,老师欣喜发现了这一点,也开始在自然、生活中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为美术活动所用,如收集树枝,让孩子在树枝上涂色,然后再用彩纸黏在树枝上,做成各种各样的彩色树,如用生活中的清洁球、梳子等蘸上颜料盖印,让孩子观察各种物品的机理,又如让孩子在瓷砖上刷颜料、画画,并用纸拓印下来,感受版画的特殊效果等。自然、生活中的材料不仅环保,也深受孩子们喜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创作可以无处不在。
2. 拓展美术欣赏策略,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
幼儿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将自己的感知、体验、想象用艺术手段进行表现、表达的过程,其前提是幼儿对某种事物特征有所认识和了解,对某一事件有感受和体验。为什么有的人被要求画一幅意愿画时能够信手拈来,而有的人却什么也画不出来,这与个人的感知经验和头脑中的表象丰富与否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见过树,就很难生动地去表现一棵树。因此,我们认为要加强对孩子美术欣赏的引导,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为艺术创作积累表象。
(1)走向自然,关注自然界的美
孩子天生就喜欢自然,因为它的简单、淳朴与孩子的天真烂漫十分符合。于是,我们把原本在教室里看图片的时间变成带着孩子走到户外,感受自然的生机美、色彩美。幼儿园池塘中被风吹起的波纹,池中小鱼游动时摆放尾巴的柔和,秋天石榴树上火红而沉甸甸的果实,一年四季此起彼伏不断绽放的野花都成为孩子们欣赏的对象,走近自然的孩子们才发现,原来真正的小草并不像书本上画的那样,小草有很多种,有的肥,有的瘦,有的高,有的矮,有的会开花,有的会结果,孩子们还发现,很多植物并不是只有一种颜色,比如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并不都是同一种颜色,有的是红色,有的是浅绿,有的是深绿。
(2)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美
身边的美悄无声息,却又总是存在,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美的元素可以让孩子欣赏。比如,一年四季不断更换的橱窗,每一季都会传递最新的时尚元素,它们搭配和谐、制作精美,充满时尚气息又不失生活品位,能够给孩子色彩搭配的视觉感受;比如,装修别致的咖啡馆,优雅、艺术、和谐、温馨,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主题和风格,可以让孩子感受室内设计的无限魅力;又如,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大型建筑,每一座都结构迥异,别具一格,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建筑的刚性力量。因此,我园开展了“和孩子一起发现身边的美”系列活动,每月给定不同的主题,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去寻找有艺术感的建筑、服装、家具等,并用拍照、摄像、剪贴等方式来表现这些主题。听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艺术视野大大开阔了,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美。
(3)走近大师,关注艺术作品的美
大师艺术作品也是孩子欣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一幅经典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群人。但是,并非所有大师的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各年龄段挑选了一部分作品,让幼儿欣赏感受大师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手法。
3. 解读幼儿美术作品,增强幼儿创作自信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家长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幼儿艺术表现的自信心。比如,在实践初期,老师会指着孩子们看似乱糟糟的画面质疑:“瞧,没有范画画出来就是这样乱七八糟!”甚至有家长质问孩子:“今天画的是什么啊,怎么什么都不像呢!”每当这时,孩子们的创作自信会受到很大打击,有的孩子会因此而“不想画”“不敢画”或者“不会画”。我们意识到,美术教育需要扭转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才能让幼儿获得创作自信。通常,我们会首先关注作品的画面美感,而非内涵,因为外在表现形式更容易让人识别,而内在表现内容则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把每一个幼儿作品中表达的丰富内涵记录下来,和作品一起呈现,那么,观看作品的人就能够透过稚嫩的笔触感受到孩子细腻的内心世界,从而去发现孩子,理解孩子,就不会只依据外在的形式来评价孩子作品。而且,对幼儿来说,成人听自己讲述自己的作品,就是对作品的肯定,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自我价值干预认同感,自信心也就油然而生了。
当教师的理念和行为站在孩子的立场发生改变,“无范画”的美术创作过程也变成可能。艺术是人类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多关注幼儿的内心活动,才能真正让艺术成为幼儿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
摘要:范画一直被视为幼儿美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关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宜出示范画,这引发了一线教师的困惑。离开范画的美术创作过程活动将如何组织?带着这个问题,组织本园教师进行研讨,对幼儿美术创作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提供支持来帮助幼儿从“依赖范画”转向“自主创作”,以期为广大美术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艺术表现,支持策略,表现方法
参考文献
8.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八
一、优化一日活动,赋予幼儿游戏自由
1.调整一日活动时间。
以前的一日活动安排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活动环节过多,一天18个活动环节。为了完成这些环节,教师必然会对幼儿进行高度控制,幼儿自由、自主空间极少。二是每个环节时间都较短,活动转换频繁,节奏过快。导致幼儿始终处于紧张忙乱之中,无法充分感受和体验每个活动过程,无法充分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三是过渡环节安排过多,导致幼儿出现紧张、拥挤、消极等待现象,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针对这种“碎片化”问题,我们重新调整了一日活动时间安排,把零碎单一的活动有机整合为10大活动环节,把盥洗、喝水、早点等生活环节安排在幼儿自主游戏中,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分散、自主的方式进行如厕、饮水等活动,使幼儿在大时间段充分参与游戏活动,自主地玩与学。现在,幼儿一日活动形成了“自由游戏——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餐后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这一室内外交替、动静交替的活动序列,增强了时间安排的弹性,给教师和幼儿充分的自主权,也让幼儿拥有了连续完成一件事件的可能性。
2.尊重幼儿自主游戏。
以前幼儿游戏类型相对单一,多以集体性、规则性游戏为主,幼儿自主的空间和时间很少,教师对游戏具有明显的“高控性”,导致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现在我们的游戏以区域游戏为主,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内容及伙伴,促进自主发展。同时,我们尝试本班区域、跨班区域、共享区域相结合,打破了原来班级为单位的区域活动形式,构建同龄、混龄跨班区域,在固定的时间内,班级幼儿交换区域进行活动。我们利用走廊、大厅、操场等公共场所设置了共享区域,如一楼的生活馆、二楼的美食城、三楼的汽车城,不同年龄段、班级的幼儿同时开展区域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扩大了游戏的活动空间,提高了材料和空间的利用率,真正实现材料、经验的共享。同时也让幼儿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
二、记录学习故事,理解支持幼儿学习
1.关注幼儿自发的学。
原来我们每周撰写一篇教育故事,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教师的支持、合作与引导。存在的问题是描述过于笼统,高度概括,缺少幼儿在情境中的反应,以及同伴之间和师幼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教师很多的案例反思当中没有对于儿童观察的分析,没有体现儿童学习经验的学习故事,主观猜测较多。现在我们调整为记录幼儿学习故事,进行幼儿学习故事培训,每月组织一次学习故事的分享交流。从幼儿的“积极行为”切入,从教师主导的“学”转向幼儿自发的“学”;从特定活动中的“学”转向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寻常时刻的、富有个性的“学”。记录的是幼儿能做什么,而非不能做什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识别,这样教师就必然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幼儿的自然智慧与能力。如在“小风扇转起来了”这一学习故事中,轩轩和晨晨两个小朋友在科学区尝试插接线路,想让上面的小风扇转起来,可是反复尝试好多次后,始终没有成功。老师并没有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引导幼儿说:检查一下线路,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教师只为幼儿创造进一步学习的可能,接下来做什么仍由幼儿自主选择。这些做法不仅可以使教师的儿童观发生根本的转变,而且很容易将这种转变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中。
2.促进教师对儿童发展理论及《纲要》、《指南》的学习和理解。
“学习故事”需要教师认真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加以分析和解读,还要想出下一步的支持策略。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观察、分析、决策能力,还能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从“学习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教师“尊重幼儿”这一观念的落实,看到了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还看到家长与教师共同完成幼儿评价,这样一种“家园共育”的新模式。
三、多彩户外活动,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指南》强调“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我们尝试从合理规划环境,创新活动内容,开发活动器材,优化组织形式四个方面开展户外活动研究,打造一个自然的、真实的、开放的、探索的、运动的、科学的、挑战与趣味并存的户外环境。
1.合理规划环境,将户外场地分区。
将户外场地分为九大区域:挑战区、沙水区、车类区、球类区、角色区、美工区、建构区、种植区、大型玩具区,并把活动区扩展延伸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使这些区域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形成动态的多样化的活动区。
2.开发活动器材。
充分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和身边废旧物品制作游戏器材,探索一物多用。收集轮胎、木块、pvc管、玉米皮等各类废旧材料丰富幼儿游戏的材料。如:用木块作建构材料;将一些废旧的饮料瓶和塑料瓶用松紧带连接起来做成拉力器;用各种易拉罐做成高跷;用轮胎做小车等。孩子们用玉米皮制作的蒲团自由进行抛、接、跳、投、转、顶等,进行过湿地、跳荷叶、抛接飞盘等合作游戏,探索出了二十余种玩法。
3.创新户外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生活化、本土化、童趣化,富有挑战性。儿童最喜欢模仿,对于成人所做的事,如工地里的建筑、田野里的耕种和收获等,都想尝试一番。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定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经验。为此我们可以结合本地资源开展一系列本土化的户外活动。如:组织幼儿去采摘;结合幼儿园盖新楼,开展“小小搬运工”活动,帮助建筑工人搬运砖头、瓦片。另外我们尝试将古朴有趣的民间游戏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之中,赋予老游戏以新的生命力,开展了优秀民间游戏征集活动,发动教师向自己的长辈、幼儿的家长请教,把一些有教育意义,又有多元价值的民间游戏引入。如“老狼老狼几点了”“贴膏药”“编花篮”等,通过教师与家长、孩子共同参与、改编和创新,使民间游戏以崭新的面貌走入幼儿的生活,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素质。
4.优化活动组织形式。
保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增强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责任区管理”方式加以管理活动区域,即让每位教师负责1~2个运动区域,以确保幼儿在每个运动区均能得到教师的指导或帮助。通过开展户外游戏展示活动、专题竞赛活动、亲子活动,有效地促进户外游戏的开展。
落实《指南》,我们相信“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给幼儿提供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天性充分绽放,让教育崇尚天性、回归自然。
9.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九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更好。通过学习《指南》从中我有所领悟。知道了做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而不是一味地拔苗助长。比如,现在的家长想看到的就是孩子认识了多少字,会唱多少的歌曲,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做比较,根本没有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长处,而是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来埋怨自己的孩子哪里不足。从而家长的攀比心理害的孩子有学不完的东西,孩子最珍贵的儿童时期就这样在“学”中流失。《指南》促进学前教育科学,规范发展的需要,纠正小学化,超前的教育问题。
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偏见: 把幼儿期当做成人的 “准备期”
出路: 沉浸当下 与 准备未来 之间的平衡:玩中学和做中学 幼儿的学习方式特征: 无意注意与无意记忆 拔苗助长的实质: 维果茨基:发展的下限和上限 强化训练不是教育
“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刚入小学的孩子,数学应该达到什么水平?
记者在沈阳一所小学做过的调查显示,如今许多小孩入学前已会做百以内的
机关幼儿园〈中四班〉 袁靖鑫妈妈
重学习结果成功与否轻学习过程快乐与否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实施《指南》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3.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意义
长期目标: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能力、自我意识等的初步形成阶段,如果这一时期能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一生的发展。
短期目标:每一个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都要进入小学,幼儿园有责任为他们顺利进行小学学习乃至以后的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
机关幼儿园〈中四班〉 袁靖鑫妈妈
重、激励。
幼儿需要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感受到安全、温暖与支持; 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施原则 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3.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主要内容框架 五个领域: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一 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
机关幼儿园〈中四班〉 袁靖鑫妈妈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影响。
四 科学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五 艺术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
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
机关幼儿园〈中四班〉 袁靖鑫妈妈
基本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 语言(6个)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艺术(4个)
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社会(7个) 喜欢交往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关心尊重他人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科学(6个)
身心状况:
健康体态:身高、体重、姿势
情绪安定愉快:消极情绪化解、情绪表达、情绪分享转换(自然)适应能力:极端环境、新环境、集体环境
动作发展:
平衡能力:直行、钻爬、跨跳、躲闪、抛接、连拍 力量和耐力:双手抓吊、单手掷、单脚连跳、快跑、连续行手的动作灵活:画图、用筷子、剪纸、使用工具
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 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机关幼儿园〈中四班〉 袁靖鑫妈妈
社会 听与说: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 愿意讲话并清楚表达: 文明的语言习惯:
阅读和书写准备:
喜欢听故事和看图书: 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人际交往
喜欢交往 :与小朋友、与长辈、愿意请教、愿意分享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能加入游戏、分享玩具、和解冲突、接受建议、不欺负。
科学 科学探究
10.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十
从教10多年接触的都是十几岁的大孩子,突然面对3―6岁的孩子却不知所措。但是通过学习《指南》可以更加清楚的对3―6岁的幼儿有一个详细的认识,《指南》把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悟。每一个领域有详细的内容划分,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做什么,达到什么水平都提出了合理的期望。下面我就卫生保健工作谈谈学习《指南》的心得体会。
做好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从而确保了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卫生保健工作分为健康检查、防病措施、营养与膳食、卫生消毒等多个方面。学习《指南》后,在五大领域中健康领域给我的卫生保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收获。例如,3―6岁的儿童应具有一个健康的体态,这在《指南》中就有显示3―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标准,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不仅均衡搭配,而且烹调方式也要科学。还有就是幼儿的睡眠时间,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不少于2小时左右。要保证幼儿的情绪安定愉快,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它年龄差异。另外,就是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幼儿要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让幼儿保持有规矩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按时午睡,按时进餐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乱挖耳朵,抠鼻孔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3―6岁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目标,我们需为幼儿提供有利于生活自理的条件,便于幼儿达到目标。
11.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幼儿;健康成长;家庭教育
前言
本文首先概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接着论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
记者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的背景和意义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学前教育的相关专家,教育部学前教育负责人明确表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育及家庭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指明方向,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变家庭教育的理念,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有利于改善家长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仅只盲目追求知识“量”的积累,同时,也使其更加重视“质”的增长,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因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关系着儿童自身的成长,同时,对于我国的家庭教育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师如何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1.加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宣传力度
切实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思想、加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宣传力度是引导家长认识、学习并贯彻《指南》精神的重要方法。首先,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地利用幼儿园的相关职能,提高《指南》在家长中间的“知名度”,使家长充分认识《指南》的作用,并了解其的相关内容,从而以《指南》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对于幼儿成长的作用。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的形式来宣传《指南》精神,并组织专业性较强的教师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用和内容方面的讲解,从而使家长认识到《指南》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走访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并在《指南》中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供家长参考,从而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发挥其学前教育的指导作用。
2.积极举办家长开放活动
加强家长开放活动的举办力度是教师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另一重要办法。学校可以每个月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活动,并引导家长利用《指南》中的相关内容对包括集体教育在内的各项幼儿园生活进行观察,从而使观察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产生影响,使其更容易接受《指南》,并最终应用《指南》中的相关内容来展开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3.充分发挥家委会中积极成员的桥梁作用
作为监督幼儿园教学与管理的自发性组织,家庭委员会不仅可以对孩子们的受教育情况进行相应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通过加大对家委会内具有先进思想的成员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方面的宣传,使其了解《指南》对学前教育的指导作用,从而通过数名思想先进的家委会成员,使《指南》的精神被广泛地传播开来,进而在家长中形成一种连锁效应,最终达到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的。
4.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明确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使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经验和知识,为此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幼儿教育课程正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自主化的特点,那么《指南》在深入家庭教育的进程中同样也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的熏染,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园亲子活动或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教师、家长有机会在大自然、大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科学领域、社会领域为主要切入点,深入观察、了解幼儿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状态,所存在的问题,不断从《指南》中寻求尚未知晓的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让家长真正的成为落实《指南》精神的发现者、参与者、实践者。
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家庭教育实践的关系
通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大力宣传,引起家长对育儿方法的深思,家长在认真学习《指南》后,把《指南》的精神付诸实践,而且很多家长也取得了实效。例如,优优的学习及自理能力都特别强,但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身边没有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优优喜欢讲故事,但在其他小朋友不感兴趣时,就常常说其他小朋友傻甚至冲撞他人。优优的妈妈知道后,与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并依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的建议:‘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如,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可以相互学习。’给孩子对症下药,引导优优了解别人的长处,并使其认识到人各有所长、各有所好,应该取长补短,尊重理解他人,才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优优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开始逐渐接受小朋友们的不同想法,也愿意尝试参与到小朋友们的游戏之中。再如,文文的家长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这一点后,就认识到虽然要重视学前知识方面的教育,但与文化知识相比,对孩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文文的家长就积极引导文文学习画画,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不再做过多的干涉,也不再以以往的“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并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将文文的作品贴在墙上以供观赏,极大地激发了文文的画画热情,使文文的画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总结
本文以儿童的学前教育为讨论对象,通过对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从而对教师引导家长学习《指南》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可见,未来加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力度对于促进儿童健康、茁壮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全海英.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2.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十二
3 ~ 6岁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爱模仿,爱探索,但自控能力较差,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较弱。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一旦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遗憾。目前,3 ~ 6岁儿童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下: 不讲卫生,挑食、偏食现象严重,上幼儿园迟到,不合群、任性,爱哭闹,动手打人等。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其适应新时代环境和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如何培养 3 ~ 6 岁儿童良好生活习惯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把孩子寄养在长辈那里,而长辈们往往过分溺爱小孩,觉得孩子只要吃好身体健康就好。因此,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时父母想让孩子自己动手,长辈们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而然就会了,没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就独立。这就容易导致孩子常常过分依赖父母,娇生惯养,任性,有些事情明明自己能做,他们就是不自己去做,父母一再迁就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孩子操心,从而使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不能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家长过多的限制和包办,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俗语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比如,戏耍时,常常和小朋友争抢玩具; 看图书时会到处乱跑,进餐时把饭菜丢来丢去; 在小朋友专心致志地听故事时或者听音乐时,发出奇异的声音; 在户外体育游戏时不听老师讲述游戏的规则就领着小朋友手舞足蹈的乱成一团……甚至让你无法继续进行活动。他们做出的一些“意外”举动,时不时的让幼儿园教师头疼,煞费苦心。长此以往,使第二代幼儿存在较多缺陷: 即智力普遍较高,但习惯养成不够,社会接触面普遍较广,但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针对以上幼儿教育的误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培养幼儿的策略:
1. 3 ~ 6岁儿童的思想都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在这个时候利用幼儿的好奇、善模仿的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和形象的儿歌,让孩子边听儿歌边学习生活技巧。此外,家长和幼儿教师平时还应该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孩的目的。
2. 3 ~ 6岁儿童的天性就爱玩,我们应当抓住孩子爱玩的天性,设计一些小游戏、小的情景模式,让孩子快乐的成长。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锻炼空间,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儿童在3 ~ 6岁的这个阶段应该一直保持活泼好动的习惯。家长不应该嫌小孩的摸、抓、握、扭等举动脏或乱,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总结。如幼儿早上起床穿衣再慢也要让孩子自己穿,不能嫌他慢就帮他穿; 孩子整理自己的东西动作慢,也要让他自己整理,这样再找的时候就能轻而易举的找到。让孩子从小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最初的感性经验,并在此过程中使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这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前提。
二、培养 3 ~ 6 岁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发达地区,3 ~ 6岁儿童大多都上幼儿园了,几乎一天24小时,有一半的时间是和幼儿园老师在一起的,一半时间和家长在一起。因此,家长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一致,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好多家长会说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得那么好,那么独立,可是,回到了自己家里,却什么事都不愿意做。这是大部分家长都会面临的问题,因为家长会心疼自己的孩子,孩子回到家里,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长此以往的下去,在家里就会觉得好多事情父母做是应该的。比如: 幼儿在家洗脸、洗手,多数幼儿在家只是简单地去水龙头下冲一冲,把洗脸洗手当作玩水的过程,而在幼儿园,老师会严格要求孩子洗脸、洗手动作该怎么做,会制订一个标准来限制孩子。所以家长去幼儿园接孩子的同时,应当多和幼儿园教师交流,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共同讨论并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上得到更好发展。
在这种趋势下,幼儿园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基础知识,跟随时代的进步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对调皮的孩子与乖巧的孩子都能做出相应的对策; 家长也不能整天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多看书或影视教育节目。综上所述,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只有多推敲3 ~ 6岁儿童发展的状况以及其年龄特点等,采用多种手段加以引导,才能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摘要:幼儿时期是人一生的启蒙时期,也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最佳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对幼儿后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期的良好习惯,主要包括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认知学习三个方面的行为。可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疑成为了3~6岁儿童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重点评述了如何培养3~6岁儿童生活习惯,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13.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 篇十三
相信很多家长还是第一次看到教育部公布有关我们学前教育的文献。说明我们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今年公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注:《指南只作为引导教育孩子的方向以及合理的期望,不是作为考核标准!)
指南解读健康篇
关键点户外时间至少两小时
3-4岁的孩子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换新环境时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而到了5-6岁,即使换了新的幼儿园,也要能够较快适应。
为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指南》建议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
幼儿园做法:几年前,北京市教委就在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推广阳光体育活动,规范的幼儿园都能保证孩子每天阳光体育2小时。幼儿阶段身体发展非常重要,幼儿园会通过提供多种户外材料,多种运动形式帮助孩子提高培养身体素质。比如在崇文三幼组织了“六岁六公里徒步走”活动,带中班孩子到玉渊潭认领小树,带小班孩子走进军营等,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同时,也是培养孩子集体感、团队意识的一种方式。
家长贴士:许多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多,给孩子的锻炼机会太少,且重智力轻体育,对孩子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等关注不够,不少家长还在课余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挤占了孩子玩的时间。关键点自我保护
3-4岁的孩子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5-6岁,要学会不给陌生人开门,并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
幼儿园做法:幼儿园会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多种教育形式,对3岁的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老师会教育幼儿不能跟陌生人走,陌生人给的好吃的、好玩的都不能要。比如通过让孩子们自己表演儿歌《小兔子乖乖》,让他明白除了爸爸妈妈和熟悉的家人,不能跟陌生人走;再比如“实战演习”,邀请警察叔叔穿便装装扮成陌生人进入园所,用“糖衣炮弹”哄孩子,孩子说什么都不走。
家长贴士:父母也要对孩子做这方面的教育,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和陌生人走,爸爸妈妈找不到会多么着急,外出时紧紧抓住大人的手等。但同时要告诉孩子:家庭地址一般不能告诉陌生人,只有在老师、家人不在身边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告诉陌生人,比如警察,排除不安全因素。语言篇 关键点会写自己名字
在这次公布的《指南》中,在语言篇中没有对孩子的识字量的要求,只要求5-6岁的孩子能够专注地阅读图书,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能够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并且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
幼儿园做法:一般公立幼儿园都是在让孩子在生活中认字,不会直接教孩子拼音和汉字的书写。比如在班级的窗户上,老师会贴有“窗户”两个字,学具柜上玩具的名称也会有汉字标出,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而不是会硬性要求必须认识哪些字。但有些私立幼儿园会在大班教孩子拼音和汉字书写等内容。
家长贴士:强调孩子认字量是很多家长容易陷入的认识误区。袁春芬园长提醒,小学老师非常反对幼儿园老师教拼音,一方面幼教专业教育中并没有拼音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孩子一旦养成错误的习惯再要纠正很困难。此外,就写字而言,家长通常并不关注孩子的握笔姿势,而入园后老师在这一方面会非常注意,如果孩子养成错误的习惯,会影响写字速度、对空间位置的把握等。科学篇 关键点 5-6岁会10以内加减
鼓励孩子们观察动植物,探索常见的物理现象,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但对数学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5-6岁的孩子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等。
幼儿园做法:幼儿园的数学学习也是生活化的教育,让孩子感受数学,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在“小汽车滴滴滴”的主题教育中,会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点数、分类。
家长贴士:上大班时,不少家长会问幼儿园老师教不教100以内的加减法。这并不符合学前阶段孩子的成长、认知规律。数学并不是让孩子简单地记住几加几等于几,而是要引发孩子的探究和思考。过多强调机械记忆,对孩子未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会有不利影响。社会篇 关键点 4岁学会体谅父母的辛劳
在关心尊重他人章节,要求3-4岁就会在身边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4-5岁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5-6岁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能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幼儿园做法:幼儿园一般从语言、行为层面引导孩子体谅父母的辛劳,比如给爸爸妈妈擦擦汗、端杯水、捶捶背;在妈妈下班回家、做完饭的时候,用语言表达:“妈妈辛苦啦!”;在特殊的节日,为妈妈粘贴一幅画,表达对妈妈的爱。另外,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学脱衣服、学系鞋带,也是对爸爸妈妈的体谅。通常还会结合相应的节日引导孩子关心父母、尊重老人。比如在刚过去的重阳节,让孩子一起参与做长寿糕,回家送给爷爷奶奶等。
家长贴士:《指南》中“4岁学会体谅父母”之类的“标准”,虽然在语言提炼中显得有点成人化,但家长不要将其理解为成人化的教育主观意志,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一定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让孩子能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到的。指导专家:崇文三幼园长 袁春芬;红黄蓝教育机构相关负责人观点
《指南》尚有很多现实难题需解决
李敏谊,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指南》还有很多现实难题需要解决。其中最大问题是没有明确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比如,在识字、写字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有800个是要会写的。幼儿园大班阶段怎么更好实现幼小衔接,实现与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美国和英国在解决有效衔接的问题时,除了机制衔接,还有就是课程的衔接。这个问题可能是教育部层面需要认真考虑的学制的衔接以及改革等相关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无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根本问题。
第二,《指南》应该是儿童阶段性发展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而不是硬性标准。要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
第三,为了更好实施,一方面要加大研发幼儿园课程,开发一系列不同地区的示范性课程;另一方面要把家长提到更重要位置,出台配套的家长教育指南,甚至提供家庭可操作的策略和活动。比如,幼小衔接和入学适应的问题,在家如何帮助儿童适应,如何运用网络等学习资源等。此外,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推动。幼儿园面临多重压力 殷红博教授,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专家
3-6岁的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其关键期,表现出明显的能力发展年龄特征,年龄相差几个月的孩子,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学习能力,以及非智力心理素质都会有显著差异,而这些正是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的根本,因此《指南》对于幼儿园和家长给出了儿童关键期发展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国家政策指导,这对于家长和幼儿园全面的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全面的培养孩子有积极的作用,既可以防止拔苗助长,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又能给出孩子发展的基本标准,防止对一些有天赋的孩子产生忽视和埋没的现象。
但幼儿园依旧面临三方面压力:
1、现在许多小学,尤其是好的小学都有入学考试,而考的内容远远超出指南,如果孩子在幼儿阶段没有学习一些小学课程,就无法考入这些小学并进入所谓尖子班。如果幼儿园不教一些小学内容,家长会认为幼儿园教育质量差。
2、许多家长多年来已经养成了拔苗助长的习惯,认为小学知识学得早,孩子就聪明,而改变这些家长的观念非常难。
【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推荐阅读: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07-10
《3~6岁儿童观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有感08-26
3到6岁儿童发展纲要07-19
学习3到6岁指南心得体会12-15
5-6岁儿童脑筋急转弯11-21
0-3岁儿童睡前故事10-30
3-7岁儿童睡前故事狐狸想学游泳07-29
儿童学习乐器的误区——谈儿童学习电子琴11-09
儿童舞蹈学习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