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09-17

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10篇)

1.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一

文章标题: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农业局

(2007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

2.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二

《意见》指出,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产业升级、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深度调整,加工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放慢,产业和订单转出加快,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削弱。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立足我国国情,创新发展加工贸易。

《意见》强调,要遵循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合理统筹内外布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原则,推动加工贸易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一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二是产业链延长,向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转变。三是经营主体实力增强,由加工组装企业向技术、品牌、营销型企业转变。四是区域布局优化,逐步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境内外合理布局。五是增长动力转换,由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相结合转变。

《意见》提出了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四大任务,一是延长产业链,提升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二是发挥沿海地区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是支持内陆沿边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3.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蓬勃发展,对外贸易迅速壮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xx口岸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对我市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外贸直接带动就业近90万人。2007年以来,受汇率变化、政策调整、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加之我市外贸结构存在的问题,全市出口增长放缓,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加快我市外贸发展,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必须深入贯彻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大力调整外贸结构,努力创新服务举措,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使对外贸易为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现就促进我市外贸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区县外贸工作职责。各区县(包括市开发区、保税区、市高新区,以下简称三区)要充分认识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明确分管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充实专职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层层建立和落实。

跟踪。要制定“一企一策、量身定做”的服务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发展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大企业健康发展。要用足用好各类扶持政策,对企业利益攸关的重要问题,创新招法,敢于突破,积极主动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商务、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业务,落实税收政策,及时操作到位,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促进转型升级。

七、积极引进大型出口企业。吸引大型企业落户xx是扩大对外贸易,建设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途径。各区县(含三区)要充分借助xx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契机,充分利用东疆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优势齐全的有利条件,结合各自特点和优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千方百计吸引外资制造业出口企业、国内外大型外贸流通企业、跨国公司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和销售中心来津投资。

八、加快出口基地和出口示范区建设。选择带动性强的重点产业,在产业基础比较雄厚、集聚度高、出口潜力大的区县(含三区),通过政策扶持,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认定出口基地核心区和分基地,建立市、区联动机制,落实地方相应配套资金。扶持创建xx市自行车产业出口示范区,设立国家级自行车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逐步创建钢管、五金、医疗器械等出口示范区。

九、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积极培育自主创新企业,支持自主性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设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软件出口鼓励政策,积极吸引和承接软件出口产业向我市转移,扩大软件出口。

十、加强出口品牌建设。培育出口品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立自主出口品牌数据库,形成品牌企业建设梯队。开展重点出口品牌评选,对入选品牌和进入中国出口名牌行列的企业给予扶持。对品牌企业在注册海外商标、拓展国际市场、建立海外营销服务网络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品牌宣传与保护,推进品牌资源整合,开展品牌业务人才培训,提升我市出口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十一、着力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深度开发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扶持企业开发中东、拉美、东盟和非洲等新兴国家市场。加强组织推介,支持我市企业进入跨国连锁采购系统。鼓励外贸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或生产加工基地,开展国际承包工程和资源开发,带动我市大型机械及成套设备等产品出口,形成对外贸易、引进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外”联动格局。

十二、抢抓机遇扩大进口。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政策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进口贸易。改善进出口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进出口健康平衡发展。各部门要进一步简化进口手续,推进进口贸易便利化。用足用好国家进口贴息、减免税等鼓励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及市场所需消费品进口。依托国家及我市重点工程项目,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搭建进口服务平台,开展进口实务培训,壮大进口贸易队伍。充分利用东疆保税港的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积极扶持大宗商品进口,培育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增强xx口岸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

十三、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制定全市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重点,明确发展方向。搭建服务贸易信息平台。建立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普及服务贸易知识,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贸易培训。在巩固运输服务、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服务出口优势的同时,制定鼓励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品出口。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国家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培育和壮大服务外包主体,打造服务外包龙头企业。高水平搭建xx国际会展平台,办好已形成的我市品牌展会,积极引进世界著名会展机构来津办展,推动形成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4.市水产局五年来工作报告 篇四

一、履行职能情况

(一)以和谐发展为主题,渔业各项生产指标全面增长。截止xx年底,全市实现养殖面积98万亩,比xx年88万亩增10万亩,增长8%,比上年增加2.5万亩,增长1.3%。其中水产常用水域养殖面积92.2万亩,比上年增加2.5万亩,增长1.3%;稻田野生龙虾寄养等潜在养殖开发面积5.8万亩,比上年增加4.2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1万吨,比xx年21万吨增加4.1万吨,增长18%,比上年增1.2万吨,增长4.5%。渔业行业经济总产值达24.9亿元,比xx年13.5亿元净增11.4亿元,增长3%,比上年增4.2亿元,增长20.4%。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14.1%,比xx年13.8%提高了0.3个百分点。鱼苗生产39.9亿尾,比上年增2亿尾,增5%;鱼种生产6.3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增3.6%;投放鱼种5.9万吨,较上年增加0.4万吨,增6.8%;渔民人均增收5663元。占全市人均增收300元的42%,渔业为全市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45.1元。连续五年来我市水产各项主要生产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五,居荆州、武汉、黄冈、孝感之后,水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渔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五年来我局共开展科技下乡入户和科技培训等活动983次,并通过开展科技下乡培训活动成功推广了美国斑点叉尾鮰、中华绒毛蟹、克氏原螯虾、黄鳝、鳜鱼、大口鲶、杂交才鱼、湘云鲫、黄颡、银鱼等10个优势养殖品种和水库网箱养鱼、湖泊围栏养蟹、稻虾共生、鱼禽共生、鱼莲共生、鱼+猪+沼气结合、2:8放养模式、龟鳖生态养殖、种青养鱼和工厂化流水养殖等10种高效养殖模式,使全市放养品种和养殖模式日趋优化。今年全市名特优放养面积达83万亩,名特优产量17.2万吨,实现产值13.65万元,渔业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由上年的92.1%、3.8%、4.1%优化为82.2%、10.2%和7.6%,名特优水产品比重达68%,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总面积达到35万亩。并形成八大养殖区域即:一是虹鳟鱼、金鳟鱼、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区;二是淡水白鲳、罗非鱼、彩红绸等热带鱼养殖区;三是中华龟、中华鳖等龟鳖养殖区;四是斑点叉尾鮰、鲟鱼等网箱养殖区;五是克氏原螯虾、中华绒毛蟹等虾蟹养殖区;六是湘云鲫、杂交才鱼等新品种养殖区;七是黄鳝等池塘网箱养鳝养殖区;八是银鱼等人工放流养殖区。

(三)以规模渔业为主导,水产板块基地建设日趋完善。几年来,我局按照“基地、文化、社会”三个建设一起抓的思路,使水产板块功能得到充分显现,五大板块基地已基本形成。即:一是以京山为核心呈现出五大公司特色的生态龟鳖产业特种片。二是以钟祥为核心呈现出六大推广特色的网箱鮰鱼产业汉江线。三是以沙洋为核心呈现出五大突破特色的湖田虾蟹产业长湖圈。四是以东宝为核心呈现出四大发展特色的天然银鱼产业漳河园。五是以掇刀为核心呈现出五大基地特色的高效鲫鱼产业中心区。五大水产板块基地现已实现养殖面积50.37万亩,占全市养殖面积的68%,产量15万吨,占全市渔业产量的56%,产值12亿元,占全市渔业生产总值的54.5%。为增强我市水产品的市场竞销力,增加渔民收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以加工增值为纽带,渔业产加销得到协调发展。加工活,则流通兴;流通兴,则产业旺。五年来,我局始终把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作为我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截止目前全市已发展9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3家。今年我局通过招商引资已与年加工生产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南湖蓝天公司和东湖食品有限公司达成意向性协议,二个公司将分别落户我市的钟祥市南湖渔场和沙洋县后港镇,使我市水产品加工生产能力将可达到3万吨以上,今年实现加工4530吨,创加工值4702万元,同时我局在实施品牌战略中还打造出11个水产品品牌,即:长湖牌鱼糕、蛟龙牌鱼糕、金星牌黄鳝、长湖风味鱼、漳河保鲜银鱼、漳河虹鳟鱼片、漳河银鱼干、楚龙滋露虾仁、南湖鱼糜、曹武虾仁、长湖丁子鱼。11个品牌产品都已进入了荆门超市,其中长湖牌鱼糕、漳河银鱼干等产品今年还打入了武汉、上海、北京等大都市。长湖牌鱼糕在xx年还获得了第xx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五)以渔民增收为已任,野生龙虾寄养得到全面推广。继野生龙虾寄养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积极争取省农发项目资金,在沙洋县官垱、李市等地开展龙虾养殖示范基地14000亩,并组织全市水产技术人员和水产养殖户10000余人到现场参观学习,发放各种养殖资料2万余份。为让野生龙虾寄养能够在全市得到推广,我局还探索出虾稻轮作、虾稻共生、虾稻联作和龙虾专养等四种养殖模式,并编印出《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一书,对全市虾农进行免费发放。同时,我局还与龙虾加工企业――楚龙公司达成协议将在宋河发展订单龙虾养殖1万亩,作为楚龙公司龙虾加工的原料基地。目前全市共发展野生龙虾寄养面积5.8万亩,其中稻田养虾5万亩,共实现产值8000万元。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六)以依法治渔为主责,渔业生产环境逐步规范。营造良好的渔业生产环境,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始终是我局的一个主要工作职责。五年来,我局认真贯彻执行渔业法律法规,在保障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做出了较大成绩。一是渔业生产环境得到规范。五年间我市共受理偷鱼、毒鱼、电打鱼及渔业纠纷等各类案件687起,没收电捕鱼器586台,有效的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二是汉江渔业资源得到进一步恢复。在汉江进入禁渔期后,我市基本上实现了“三无”(江中无渔船、岸边无网具、市场无江鱼)工作目标,全社会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增强。三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得到保障。五年来我局通过加大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建设力度,目前已获得标准化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20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品认证12个,确保了我市水产品安全供给。四是水上安全得到保证。五年来我市渔政部门认真开展低质量鱼船专项治理工作,对全市1084艘渔船进行了年检,共取缔“三无”船只40只,彻底消除了渔业生产安全隐患。并为符合燃油补贴对象的660艘渔船发放燃油补贴44.22万元。

(七)以自身建设为重点,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我局以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和加强自身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扶持项目31个,获资金871万元,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金2.3亿元,使我局行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创家业,实现市场化运作,投入410万元对办公楼和家属楼进行了改建,并通过争取项目为市渔政处和钟祥渔政站装备了渔政执法车各一辆,为沙洋、钟祥各配备两辆水产防治检疫车,彻底改变了机关面貌和办公条件。改企业,实现企业改制,水产供销公司全员买断126人,解决了资金包袱1200多万元。车桥国营良种场全员买断39人,解决资金包袱近1000万元,扩建成为鲸源渔业有限公司。活事业,实现事业单位改革。水科所全员改变身份20人,解决资金包袱500多万元。推广中心后勤中心渔政处部分人员全面实现了公开聘用改革。目前企事业单位第一轮改革改制全部到位。扩产业,实现鲸源渔业有限公司扩建。公司占地面积近1000亩,拥有精养鱼池800多亩,固定资产1600万元,扩建投入360万元。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鱼户”产业亮点;市县两级“三站合一”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投入586万元的市级新基地以于今年十月完工,钟祥、沙洋、京山申报项目中,农业部已批复两家; “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机关形象明显改善。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机关制度建设有明显的进展,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意识普遍增强,机关纪律明显加强,有力推进了三个文明建设,逐步向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高效型的和谐机关迈进。

二、廉政建设情况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一是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经常召开党总支会议,研究、分析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二是坚持发扬民主集中制。工作中,主要领导能带头接受监督,注意发挥党组织“一班人”的作用,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班子成员一切从大局出发,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自觉维护、尊重、支持“一把手”的工作,做到工作分工不分家。对养殖许可、燃油补贴、财务收支、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全部进行会审,增强工作透明度。三是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期间,班子成员讲党性、讲原则,克服好人主义,本着对组织、对同志负责的态度,对相互承担的工作坚持召开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自律,执行制度。在个人廉洁自律方面,全局干部职工严格执行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一系列廉政规定,严格按廉政责任制和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自己。在车桥鱼种场改建、沙洋虾稻连作、月亮湖基地建设和院内家属楼改建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抓得紧,组织严密,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切环节都严格按规定实行公开招投标。在财务管理方面,认真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了有效落实。

(三)加强监督,严格管理。我局在院内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内容。实行服务承诺制,设立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并由专人负责,接受社会监督。今年是实施渔船燃油补贴的第一年,在燃油补贴发放工作中,我们先通知补贴标准和范围,再公示补贴对象和数额,最后通过银行直接发放到渔民,全程接受社会监督,并主动请财政局审核各个工作环节,不搞暗箱操作,不留中间环节,不损害渔民利益,由于各项环节公开透明,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并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问题

五年间,通过全局干部共同努力,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单位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

学习教育抓的还不够。虽然我们每季度组织了一次集中学习活动,但疏于抓平时学习教育,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

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机关各项规章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的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

水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虽然我市水产品加工已经“破题”,但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幅射带动能力弱,难以真正担当“龙头”之重任。

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尤其是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乡镇财政运行困难,包括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职能,由于资金紧张而难以发挥到位。基层投入不足,其运转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水产发展环境不优。主要表现是立竿见影的优惠政策不能落实,渔民贷款又难,且手续繁琐。

5.关于市建筑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市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XX市情的建筑产业体系、市场体系、行业管理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

为实现XX市建筑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多年来,建筑业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的粗放经营的产业,只是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才到建设项目施工,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在建筑市场竞争较激烈的今天,仍然没有完全纠正对建筑业的各种偏见和误解。要实现XX市建筑业的发展,就务必争取政府确立将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战略,把建筑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真正把建筑业作为一个必不可少、前途无量、发展潜力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回报丰厚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要加强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力度。虽然政府转变职能和退出市场已经逐步形成共识,但这一目标尚需要一个过程。在政府转变职能和总体退出市场的同时,必须加强和加紧以新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从新的层次和角度实施对市场的干预、管理、引导,对促进和加速产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政府作为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者,有责

任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建筑业有序发展。加强政府服务功能,切实为建筑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政府职能部门要在体制改革、结构优化、市场净化、施工保障等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使企业能够顺利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保驾护航,为XX市建筑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提供有效的保障。

目前建筑业过度竞争成为行业和社会的普遍反映,要求政府提高行业准入,减少企业数量,限制过度竞争的呼声较高,要求提高行业集中度或行业适度垄断程度的呼声较高。目前的过度竞争本质上是一种无序竞争、不规范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并存的反映。政府必须深刻剖析产业经济诸问题的内在本质,进一步放松规制,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竞争,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实现建筑业的优胜劣汰,只有通过充分竞争实现的产业集中度才是资源的最佳配置方式。政府不仅要放开建筑业准入,促进充分竞争,还应考率通过加强对不正当竞争的管理,进一步强化市场的淘汰机制,提高竞争水平。

全社会共同努力,切实解决建设领域的拖欠工程款问题,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要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工程结算制度,促进施工企业积极主动搞好竣工结算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对建设单位故意拖欠不还的要诉诸法律;强化监控,杜绝资金不到位工程进入建筑市场,从根本上遏制“拖欠、垫支”等现象的蔓

延。

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从政府的监管内容和方式来看,也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不分项目投资性质一统化管理转向政府投资工程和非政府投资工程分开管理,从全面监管转向重点监管,从人为监管转向依法行政。为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为建筑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完善招投标制度。要区别国有投资和非国有投资不同管理方式,重点强化对国有投资招投标的监督管理,针对容易产生围标、串标和假招标的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工程招标的公正度;加快政府投资工程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积极推行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管理,积极推行“代建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完善招投标制度。

完善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实施监理,同时,监理的独立性也不应忽视。鼓励少数有条件大型监理企业要尽快发展成为工程项目管理型企业,为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通过建设监理协会,加强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将打牌子的公司清除出XX市。监理协会还要制订相应的培训教育规划,系

统开展培训工作。

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质量、安全管理实现技术认证要与政府监管主体、责任分开,工程实体质量监督将转为由有执业资格的技术人员和专业机构把关、认证、负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着重进行保证质量的程序和市场各方主体质量行为、责任的监管;尽快发展建设工程担保、保险机构和业务,通过经济手段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建立起建设主体相互之间以担保和保险为纽带的经济制约关系。严格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明确检测单位在建设工程中的法律责任,使工程检测单位作为与工程监理并列的行为责任主体,独立承担工程施工中所使用材料的质量风险责任,针对部分检测机构对工程质量极度不负责任,出具假报告或是直接“卖章子” 的行为,加强各检测机构的动态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明确检查要求,依法开展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建立和完善市质监站的监督检测设施,加强对检测机构和人员及其检测行为的有效监管。

完善资质管理制度。减少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的深度和范围,严格清出制度,使资质制度在维护市场秩序、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组织优化、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分页阅读第1页:

一、进一步争取政策支持,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第2页: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第3页:

七、进一步注重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

针对XX市各类勘察设计、施工及中介咨询服务类企业资质等级偏低、资质集中、低水平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层次档次的无差别化导致过度竞争的现状,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筑企业要加快发展,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集约化经营方式,向集团化、大型化发展,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实力和优势。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或者拓宽服务领域做强做大;或者突出主业做精做专形成特色,发展园林古建筑、建筑智能化、消防设施、环保工程等专业承包企业。逐步形成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等企业组成的承包商体系;形成由勘察、设计、监理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全市建筑行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确立向资本运作要效益的理念,努力提高资本运作水平,加速企业的资本积累。促使全市建筑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以此巩固其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要开始在XX市试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鼓励具有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等资质的企业,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工程项目范围内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工程总承包企业可以依照合同约定或经建设单位认可自主选择施工等分包商,并

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负总责。

加快建筑设计企业结构调整。鼓励部分建筑设计企业与大型施工企业重组,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势,促进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结合与发展。鼓励三级资质企业或进行资源要素整合,做大做强,或向专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的生产协作性企业。引导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向专业设计事务所发展。

积极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为投资者提供技术性、管理性服务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要在现行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和资质标准许可的范围内,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拓宽服务领域。要加强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士注册执业管理,提高注册执业人员的素质。鼓励具有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资质的企业,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工程项目范围内开展项目管理业务,提高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建筑业的发展,始终是要立足于质量,坚持走质量安全兴业之路,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各司其职的保证体系。建筑业与其他行业比较有三个明显特征:是完全竞争性行业;是服务加工性产业;缺少以产品为龙头的实体资源。因而建筑企业品牌资源的作用大于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在企业各种资源中处在第一位。对建筑企业

而言,品牌不仅能够吸引资本,开辟市场,而且还是凝聚人才的旗帜。

企业在大量的经营实践活动中已经体会到,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同时也是诚信经济,诚信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诚信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诚信是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作为建筑企业,在树立诚信形象方面应首先是把工程质量做好,只有质量好,企业信誉才好,没有好的工程质量,就不能取信于业主,就不能取信于市场。诚信既是企业核心生产力,也是企业的资源。同时守法经营是企业建立诚信最基本的条件,要成为一个诚信企业,就必须守法经营,按章纳税,遵守建筑市场规定和世贸组织规则。只有守法经营的企业才是诚信的企业,只有守法的企业,才是业主信赖的企业。

引导企业注重内部管理,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加大质量和安全投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教育培训制度以及检查制度,尽量减少一般事故,努力防范重特大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产品、价格、品牌的依次提升是所有行业和企业发展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对于建筑企业,这是树立企业品牌、完善生产力内涵的必经之途。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争创省优质工程“芙蓉奖”、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鼓励业主在工程招标时明确,对创省优、国优工程的将给予施工企业决算价一定比例的奖

励。

企业的融资能力,已经成了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要使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与银行的合作,要充分利用企业的银行信用进一步扩张银行对企业的授信额度,从而提升企业的总体信用水平。企业可利用已有的金融人才或聘请专业的金融顾问,为自己与银行和合作及相关融资行为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要实施XX市建筑业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光靠XX市的建筑市场,难以实现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企业应发挥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进一步加大开拓国内市场的力度,要通过各种方式推介XX市建筑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为开拓市外建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加快XX市建筑业向外向型转变。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建筑市场占有率,拓展建筑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维护市场秩序要突出强化对业主的强力监管,依法对利用主动地位进行不公平交易的业主行为予以限制和处罚;以清欠工程款为契机,加强长效机制的建设,如限制业主要求企业垫资行为,推行工程担保,建立诚信体系,加可市场清出制度的建设等措施,维护市场的公平秩序。

要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严肃查处违反法定建设程序的行为;要继续依法查处建筑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针对严重扰乱建筑市场秩序、影响工程质量的突出问题。

查处不办理施工许可、不办理质量监督等违反建设秩序的问题;查处规避招标和搞假招标的问题;查处非法转包、分包、挂靠、无证和越级承包的问题;查处违反标准规定,尤其是违反强制性标准规定、降低工程质量和造成工程隐患的问题。要通过查处治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工程质量。要加强行政监察工作,对在行政执法和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的工作人员,要提交纪检、监察部门严肃处理。

分页阅读第1页:

一、进一步争取政策支持,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第2页: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第3页:

七、进一步注重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

建筑业技术进步要以标准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科学组织管理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要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严格采用环保和节能建筑材料,禁止使用淘汰产品,大力发展建筑标准件,加大建筑部品部件工业化生产比重,提高施工机械化生产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较高资质的建筑业企业是建筑业技术创新的主力,要加大科技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工艺和工程技术研发,重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重视工法的总结和提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

努力提高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

高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平,普及计算机在项目管理、施工技术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加强信息化建设。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目录的技改项目并购置国产设备的,其购置国产设备投资额的40%可在不超过五年期限内抵免企业新增的所得税。建筑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按有关规定执行相关优惠政策。

设计人员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原则,精心优化设计方案,确保生产性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主要设备和主体工程先进、适用、可靠,确保民用建设项目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因技术创新而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建设单位应当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要在勘察设计工作中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设计指导思想。要进一步严格执行节能和环保的设计标准,彻底改变只求安全、不讲节约,只求适用、不讲环境,只顾眼看、不看长远的设计思想和陋习,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XX市逐步应用和推广外墙、外保温技术、屋顶绿化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水源和地源热泵技术、利废建材及新型墙体材料技术、城市照明新型光源等各类新

型技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健全建筑节能工作机制,严把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关,认真抓好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落实,确保建设工程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

质量安全监管要继续抓好建立建设工程责任档案;疏通发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渠道;严格处罚,严格市场清出等环节。还将考虑引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保险,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尝试将建筑工程十年责任险作为新建工程交付使用时,开发商或设计、施工单位向房屋所有者或使用者必须提供的险种。尝试将第三者责任险作为承包商强制性投保险种。同时要制定合理的理赔条件的程序,以市场机制保障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提高建筑劳务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市场检查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禁无资质的劳务队伍承接劳务分包工程,严禁转让、出借企业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企业名义承揽工程,严厉查处非法转包,同时也促使企业重视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持证上岗率。

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要以劳务培训为基础,加强XX县、XX县二个劳务基地建设,做好工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和信息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工作,指导建筑劳务队伍按资质标准注册成立法人形式的企业,促进其成建制输出,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提升劳务输出的层次,提高劳务

队伍市场竞争能力,减少劳务输出成本。政府主管部门要完善法规制度并加强监管,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持证上岗制度,未经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同时,将持证上岗制度和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工程招投标、施工许可、竣工验收、施工现场检查等紧密结合起来,用制度来调动企业和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和鉴定的积极性。

完善建筑劳务社会服务系统。大力发展建筑业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交易市场。将建筑业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行管理。

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要为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及时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照有关规定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农民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工伤保险的重要补充。未来几年内,XX市还要探索出一些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

理顺劳务分包中的政策分包措施。要请省建设厅明确劳务分包企业与施工总承包企业间劳保费分包的分配比例,与税务部门协调解决劳务分包企业与施工总承包企业间重复纳税的问题,积极促使省建设厅解决劳务分包企业的管理费问题。

建设工程投标担保、履约担保、支付担保是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要建立规范的建筑业市场秩序,就必须

全面建立工程担保制度及市场信用体系。担保作为施工合同双方就建设工程作出的诚信承诺,既涉及工程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建立诚信社会,就必须将建立工程担保制度作为一项强制性管理措施,要用担保制度覆盖全市范围内的所有建设工程。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可先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上推行,与承包商履约担保对等提供。承包商分包工程付款担保是保证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向分包商、材料设备供应商支付费用。工程担保的担保人可依法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一步研究推进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档案、信誉信用档案、公示制度等。争取在XX市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凡工程造价在100万元以上的,不论投资来源,都要进行工程担保。建设工程担保的保证人必须是经过注册的、有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或专业担保公司,且同一担保公司不得为同一建设合同提供承包人履约担保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实行工程担保的项目,被担保人应当自担保合同签订之日15天内,将担保合同作为双方签订的工程承发包合同的附件,按工程合同管理权限向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凡未按规定提供履约担保和支付担保的,不予办理工程承发包合同备案和施工许可。这也是从源头上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预防拖欠长效机制的一项举措。

企业持守信誉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依法行政

是健全建筑市场信誉机制的保障。只有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依法办事才能体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市场监管对诚实守信者应该不存在,对失信者则无所不在;政府有关部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对不守信誉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同时也是对守信单位的鼓励;公开透明是企业追求良好信誉的压力。如现在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对企业不良的市场行为进行记录,同时还在媒体上向全社会披露,是促进企业讲究诚信的好方法。XX市建设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正在建设之中,目前已经构建了信息平台。并通过实施《湖南省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暂行办法》,将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检测、监理、招标代理机构都纳入了建筑市场不良行为监管,不良行为记录作为建筑市场责任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从事工程建设发包承包活动和资质审批、执业资格注册和信用评价等工作的重要依据。XX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实现分类管理:对经营状况和信誉良好、一年内未发生不良行为记录的责任主题,在资质升级和增项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有一至四次一般不良行为记录的责任主体,要在资质升级和增项等方面严格审查;对发生一般不良行为记录五次以上或发生过严重不良行为记录的,要依据国家和湖南省的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罚。在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用记录的披露和开放制度,在XX

6.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六

各市、县人民政府, 省各委、办、厅、局, 省各直属单位: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对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0]22号) , 紧密结合江苏实际, 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 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推进农机科技创新, 加强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 增强农机公共服务能力, 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 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制造水平和市场品牌, 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 目标任务。

到2015年, 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 基本实现粮油生产机械化, 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省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 000亿元,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0年, 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 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省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 800亿元, 建成具有先进制造水平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农机制造产业体系。

二、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三) 提高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

在巩固提高“三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 按照“苏南地区率先发展、苏中地区加快发展、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要求, 以水稻主产县 (市) 为重点, 加大水稻机插秧整体推进力度, 完善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大面积推广步伐, 努力提高插秧机利用率和水稻机插水平。继续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 推广高效植保机械、低温烘干及稻米加工成套设备, 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玉米种植地区引进、试验、示范玉米精量播种机械, 推广玉米收获机械。组织开展油菜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科技攻关, 示范推广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 不断提高机械性能和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开展花生播种、收获机械化示范推广工作, 扩大花生机收面积。

(四) 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机械化。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结合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 加快发展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以及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机械, 重点推广田园管理、花卉苗木与蔬菜播种、植保及收获、茶叶生产、鱼塘增氧及投喂、农产品保鲜、加工等新机具, 逐步推进经济作物及林业、畜禽业、渔业机械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油、节肥、节电等机械设备, 加快河道清淤机械、沼气池清渣、畜禽粪便处理与加工机械普及, 扩大农用航空、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动力电池、小型风力发电等技术应用范围。引进试验数字化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变量播种施肥等新机具, 研究探索物联网在农机化技术上的集成应用, 积极开展精准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

三、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

(五) 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

把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十二五”时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措施, 建立健全适用于不同地区水田、旱田等类型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体系, 不断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推广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开展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研究开发, 加快示范推广秸秆捡拾打捆、固化成型、编织加工、青贮等机械, 拓宽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领域。加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指导培训, 提高农民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认知程度。增加财政对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 建立秸秆机械化还田长效机制。到“十二五”期末, 全省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40%。

(六)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推进秸秆沼气、气化、固化、发电等利用, 多途径开发利用秸秆生物质能, 提高秸秆能源利用水平。以市场为导向, 重点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有发展前景的秸秆加工利用农民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 大力发展人造板材、包装材料、编织品、生物肥料等, 推进秸秆深度加工利用。加强秸秆收集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建设秸秆储存基地, 发展秸秆收集、运输合作组织, 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保障。

四、促进农机工业发展

(七) 提升农机制造水平。

优化农机产品结构, 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局面, 积极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 逐步形成结构合理, 功能完备的农机产品格局。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 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强农机工业行业管理, 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优化产权结构, 鼓励农机企业战略重组, 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 完善产业组织结构, 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支持企业利用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扩大优势农机产品出口。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 发展农机连锁经营, 拓展农村机电产品市场。

(八)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坚持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 重点抓好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常规机械与高性能机械、种植业机械与高效农业机械的协调发展, 促进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复式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步伐, 研究制定农机以旧换新办法, 建立老旧农机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 对报废农机后购买列入购机补贴目录的农业机械给予追加补贴。积极开发绿色低碳农业装备, 适应节能要求, 促进结构调整, 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排灌机械更新改造, 保障农业排灌需要。

五、增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

(九) 加强农机研究开发载体建设。

围绕农机化发展需求,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制造、教学科研、推广使用等密切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农机企业特别是行业骨干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益性农机关键技术实验室, 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建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探索建立企业与国内外科教单位合作、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 吸引外资投资农机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江苏, 推进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

(十) 建立农机产学研推协作创新机制。

充分发挥农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推广机构的优势, 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科技创新机制, 提高农机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储备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 抓好关键技术引进、先进装备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强化基础性、关键性、适用性农机科研开发,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 为农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促进农机与农艺配合, 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 根据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农业经营需求研究开发农机产品, 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用、统一配套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

六、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十一) 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 培育壮大农机经纪人队伍, 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进

江苏农机化2011.1 11行农机、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联合, 加强“三库一间” (机库、配件库、油库和维修车间) 建设, 创办有特色、上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组织开展规范化、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 提高农机户入社比例。继续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 拓展跨区作业范围和服务项目, 加速培育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租赁和闲置机械调剂等市场。扶持发展农机维修业, 按照保障维修、合理布局的原则, 建设一批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依法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的分级分类管理, 规范农机维修业健康发展。

(十二) 加强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加快建设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提升农机技术推广、试验鉴定、安全监理、质量监督、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和应急救灾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 受理调解农民对农机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各类投诉。健全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拓展推广服务领域, 稳定基层推广队伍, 增强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服务能力, 为农民提供农机示范推广、培训、技术咨询、安全教育、信息等公益性服务。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技术培训体系。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 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 为农民和农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农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应急处置试点, 探索农机作业服务快速反应机制, 制定应急救灾农机储备调度办法, 增强应对灾害性气候的能力。

七、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十三) 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563号) , 健全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规、政策体系。加大农机安全监理设施装备建设投入, 全面提高农机安全监理水平。认真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安全技术检验、驾驶证申领及审验、事故处理、安全检查、宣传教育等监督管理工作, 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率、检验率及驾驶人持证率, 探索建立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实地检验方法及备案管理制度, 严格变型拖拉机准入门槛。创新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形式, 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 积极推广使用“平安农机通”, 强化对农机所有人及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农机联合执法检查, 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 严格变型拖拉机和进滩涂作业拖拉机的监督管

12江苏农机化2011.1理, 严肃查处无牌无证等违法违章行为, 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 全面履行执法职能。

(十四) 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贯彻实施《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办法》, 依法开展农机安全鉴定, 规范农机新成果、新产品鉴定工作。加快制定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和禁用报废标准, 推进农机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在用农机质量调查和重点检查, 强化对财政补贴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管, 建立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 促进农机产品性能和售后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抽查和市场监管, 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违法行为,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八、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十五) 大力培养农机化实用人才。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机人才队伍,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支撑保障。认真开展送教下乡、科技入户活动, 扩大农机培训规模, 重点培训农机使用、维修和经营人员, 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机手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依托各级农机技术学校及培训机构, 不断加大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提高农机人员整体素质。积极开展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鼓励农机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加大农机手培训补助力度, 研究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以奖代补”政策。加强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监督管理, 严格培训机构资格许可及教学人员资格认定, 确保培训质量。对各级农机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加强在职教育, 定期轮训, 提高素质, 增强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发挥农机行业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人才聚集优势, 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十六) 积极培育农机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制造企业, 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机科技创新人才, 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 造就一批农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业工程及农机化学科建设, 开设农机化相关专业, 在农机企业建设实习、实验基地, 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

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七)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市、县各级财政增加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 建立农机化发展保障机制。对农机事业单位履行公益性、执法性职能所需经费, 各级财政要纳入预算。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科学合理确定补贴规模和品种, 购机补贴适当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倾斜。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管理, 严肃查处倒卖补贴产品、套取补贴资金、借补贴之机乱涨价、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各级财政要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和智力引进, 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扶持。中小农机企业享受国家和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要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 加大支持力度。

(十八) 扩大金融服务领域。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 为农民购置财政补贴农机提供消费信贷。采用财政贴息方式, 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通过贷款购买先进适用农机。鼓励农业发展银行拓展支农领域, 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给予政策性中长期信贷支持。开展农业机械抵押、质押贷款, 推广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对符合产业政策、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 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大力推进农机具政策性保险, 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 调动农机户参保积极性, 农业保险经办机构不得拒保或者变相拒保农机保险。

(十九)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以及相关技术培训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对企业从事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 可分别向当地人民政府、主管地税机关申请减免。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农机企业, 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继续落实好农机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政策。进行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 (包括插秧机) 、经省农业机械管理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定的从事农田作业的其他农业机械以及运输上述农业机械的车辆, 免交车辆通行费。工商、税务部门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工商、税务登记提供便捷服务, 办理登记不收取证照工本费。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农田排涝、灌溉、脱粒、蔬菜种植、茶叶种植、水产养殖、现代化或专业禽、畜养殖业等用电, 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产品, 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 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二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农机试验示范基地, 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吸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创造条件。重点支持省现代农业装备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引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存放场库, 涉及用地按照农业生产用地手续办理, 改善农机保养条件。将机耕道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农村土地整治工程, 统一规划实施, 切实改善大中型农机通行条件,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将农机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级工程 (技术) 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范围, 加强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资扶持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中, 对农机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予以倾斜。

十、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一) 各级政府要将农业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工作责任制, 统筹协调推进。要将农机化发展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结合本地实际, 研究制订实施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机机构队伍建设, 改善工作条件, 保障工作经费, 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鉴定推广、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 按照职责分工, 密切协作配合, 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7.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七

市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中颇具潜力的增长点。但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质量仍然较低,还不能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市农产品出口面临各国绿色壁垒的挑战,农产品出

口一直面临严峻形势。为了增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应围绕“立支柱、调结构、改传统、上规模、抓创新好范文版权所有、出名牌、立标准、保质量、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争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区位和口岸条件好的优势,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品加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销售网络化,厂区建设园林化,企业组织“产加销”一体化的要求,重点培育若干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基地示范工程,发展百家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省、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千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62,每年提升3.5个百分点;总产值力争达到210亿元,平均年递增17以上,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的目标;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0.61:1,上升到1.2:1;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由目前的44上升到94。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点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优质、安全、卫生、方便、营养、保健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以适应、满足市场需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国内城乡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2、坚持优势发展的原则。结合区域农产品生产资源比较优势,规划好区域产业产品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优势,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着力培植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并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与国内外现代技术、装备、先进生产工艺相结合,引导选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实现传统产业生产现代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开发新技术,引导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

4、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实施国际、国内先进生产加工品检验检测标准,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续性发展,不上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5、加强宏观指导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肓目辅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现代水平。

(二)重点领域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及产品是:

1、茶叶及饮料类加工业:提高茶叶内在品质和包装质量,集中力量打造“绿雪芽”品牌,争取创立一两个国家级品牌,大幅度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发展花茶绿茶速溶、保健茶、茶饮料、果汁饮料、矿泉水、太空水。

2、水产品加工业:紫菜、海带即食品及黄色深加工品,烤鱼虾、鱼罐头、鱼松、海洋保健食品。

3、果蔬加工业:槟榔芋、榨菜、绿笋、葡萄、草莓、龙眼、魔芋、马铃署、生姜、油奈等特色产品深加工,果蔬保鲜储藏运输。

4、食用菌加工业:食用菌保鲜储藏运输,食用菌烘干品精包装,食用菌生物制品。

5、林产品加工业: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竹胶板、竹木漆器具、竹木藤草工艺品、玩具、竹木日用品及家具。

6、粮食、饲料加工业:精制大米、精制粉干、系列饼干、混合饲料。

7、肉蛋乳加工业:肉制品系列生熟加工食品、烤鸭、咸蛋、松花蛋系列,牛羊鲜乳、酸乳、学生饮用奶,禽蛋孵化。

三、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发展规划

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区域资源优势,选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尽快编制出本级政府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引进、试种、技术推广工作,强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要根据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相配套,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一体化基地。

(三)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在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积极引导推广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通过定单、合同、土地入股等形式,与更多的农户建立有效利益联结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结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使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四)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围绕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按照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产业特色,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建设粮油食品、果蔬、食用菌、茶饮料、畜禽、水产品、竹木工艺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促进全市初步形成若干个大的特色经济带、经济区,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协调发展。以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为重点,在全市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示范工程。积极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择优扶持培育100家省市级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其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专”产品的企业。引导支持企业加快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五)强化农产品科技创新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组织企业参加全省项目成果交易会,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帮助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专业人才。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和健全我市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创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重点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收集整理国内外主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标准并公布和组织实施;建立动植物检疫,农药、鱼药残留检测,环境质量检测,出口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并与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形成良好服务网络;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六)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打击假冒产品、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向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给予有力的金融、财政支持

1、金融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重点优先的保障。各级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要求。尤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为完成国内外定单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给予重点保障。

2、放宽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建设项目贷款抵押条件,确定合理贷款期限。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新建、扩建、技改项目,属于创新研发新产品项目、出口创汇项目、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及装备的项目都应视为可信项目,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各级金融部门要积极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贷款,当年新增加贷款中,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努力达到30以上,其中,农村信用社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要占新增贷款的60。

3、地方财政要积极扶持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财政要从预算中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扶持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各家商业银行应大力支持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成为信用担保公司的协作银行。

(二)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国内、外资投向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建设。由外商提供技术的,允许外商控股,并可以技术入股,最高可达35。

2、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到境外创办企业、设立营销网点、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对企业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设备、器材、原材料等,凭有关证件享受国家出口退税和资金、外汇管理等支持政策。允许境外带料加工装备企业将获利后五年内所获利润充实资本金。企业境外投资返回利润享受所得税“二免三减半”政策。好范文版权所有

3、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所发生的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中抵免扣除。

4、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所、大专院校实行产学研结合,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科研机构或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研发资金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和建立研发中心、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检验检测中心所需费用可以在税前列支。

5、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内没有的技术和设备,要落实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6、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要落实暂时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

7、要落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进项抵扣率由10提高到13的政策。

(四)其它配套措施

1、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用地问题。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在占补平衡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城镇和工业建设农用地转用指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利用调剂、整理和置换等办法,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产品市场潜力大、带动力强、出口创汇企业的发展建设用地,简化土地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做到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对成片开发“五荒”山地面积达100亩以上的用地,按所在地段使用权出让地价标准减征60,五年内免征城镇建设配套费。对村镇和旧城改造中盘活存量的土地,可按盘整出来的面积置换建设用地。其盘活存量的土地和新征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收入,要用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土地使用权在规定使用年限和用途范围内,经土地管理部门核准办理有关手续后,可转让抵押和继承。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法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兴办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产业化经营基地和企业。探索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银行按揭方式向工业园区购买土地。

2、电力部门要优先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农业用电优惠价格。

3、市经贸委、计委、科技局、农办应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的技改项目、五新项目、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农业新技术推广等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立项和经费。

(五)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列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要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意见。

8.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八

关于完善供地管理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意见的通知

武政规〔2009〕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国土房产局关于完善供地管理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市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政府服务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武政〔2008〕72号)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要求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39号令)、《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21号令)等规定,现就进一步完善我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管理政策,规范全市土地市场秩序,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市场优先,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

(一)继续落实国有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以及同一宗土地有2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其他用地,都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总成交价款中,市国土房产部门按以下情况计算政府土地收益:

1.政府储备地块,按公开成交价款与土地储备整理成本之差计算。

2.委托交易地块,属于工业用地的,按公开成交价款的20%计算;属于经营性用地的,按公开成交价款的50%计算。

(二)不断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原划拨土地在符合规划,且不改变使用主体、土地用途、使用强度等现状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协议方式现状补办出让。市国土房产部门依据土地用途,按以下标准计算政府土地收益:工业用地,按市场价的20%计算;其他用地,按市场价的50%计算。

规范划拨土地现状补办出让管理,禁止通过现状补办出让方式规避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划拨土地补办出让时,应当在出让合同中明确:出让合同签订后,需要将原 1

用途调整为经营性用途的、住宅类用地增加容积率的、商服类用地增加容积率且超过原批准容积率1倍以上的,应当解除原出让合同,由土地储备机构优先予以储备;土地储备机构不予储备的,可以在土地有形市场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三)加强对经营性出让土地改变使用条件的管理。对扩大用地范围、改变土地用途、提高使用强度等主要情形实行分类管理:

1.经营性项目扩大用地范围的,在明确地块相关情况的前提下,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扩大用地。对于扩大用地面积偏小、形状不规则等情形,确实不能独立成宗的,经依法批准,可以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补缴政府土地收益。公开出让底价的确定及政府土地收益的计算,区别储备、交易、危房改造等不同情况,分别适用本意见相关规定。对于没有纳入储备、危房改造、储备试点等计划范围,属于社会拆迁的扩大用地,其土地供应参照危房改造项目办理程序办理,并按照不低于市场价20%的标准计算政府土地收益。

2.改变原批准用途进行开发建设的,解除原出让合同,由土地储备机构优先予以储备;土地储备机构不予储备的,可以在土地有形市场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市国土房产部门按本意见第一条第(一)项规定计算政府土地收益。

3.经营性项目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如果出让合同明确约定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应当收回其土地使用权后重新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出让合同没有明确约定的,经依法批准,可以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并补缴政府土地收益。

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重新出让土地的,市国土房产部门按本意见第一条第(一)项规定计算政府土地收益。

补缴政府土地收益的,其补缴额为新旧土地使用条件下的土地市场价的差额。原协议出让地块,按照增加建筑面积与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核定补缴政府土地收益的计价土地面积,补缴标准不得低于计价土地基准地价的50%;原公开出让地块,补缴的楼面地价标准不得低于原公开出让的楼面地价。

二、优化供地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有效满足工业企业用地需要。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储备制度和用地预申请制度,有计划地做好工业用地前期开发,为企业快速落户创造条件。科学确定地块投资强度、产业类型和具体土地类别,并将此作为地块公开出让条件。灵活确定用地面积,既可以先确定地块面积后,再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也可以先通过竞拍土地单价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再根据项目需要合理确定地块具体面积。鼓励工业企业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出让工业用地在不改变

用途的前提下提高使用强度的,不再增收政府土地收益。

实行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管理,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号)规定,在编制供地文件和签订出让合同时,必须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要求及违约责任;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严格控制厂区用地绿化率,在工业开发区(园区)或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不得建造“花园式工厂”。工业企业配套绿化率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促进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政办〔2009〕37号)的规定执行。

(二)大力支持商业服务业发展。鼓励商服类企业通过现状补办出让有偿使用原自有划拨土地,促进企业融资发展。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商业类企业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商服类出让土地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使用强度且不超过原批准强度1倍的,可以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补缴政府土地收益。

(三)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改办等部门关于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意见的通知》(武政办〔2004〕173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的意见》(武政办〔2009〕36号)等文件规定,对列入改造计划的A、B类村的改造项目,实行还建用地和开发用地捆绑,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对于产业用地,可以按照划拨方式供应土地。

对于申请办理产业用地出让手续、盘活存量土地资产的,应当依法予以支持。经股东大会同意,产业用地可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市国土房产部门依据土地用途,按以下标准计算政府土地收益:工业用地,按公开成交价的20%计算;经营性用地,按公开成交价的40%计算。产业用地出让之前,应当制订原村民安置补偿方案和生活保障方案,报所在区人民政府批准。

(四)加快实施老城区成片改造。以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充分利用储备试点、危房改造等手段,加快实施老城区成片改造。

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储备试点项目,由区人民政府征地拆迁机构完成土地整理工作,地块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按公开成交价款的20%计算政府土地收益。有关土地收益分配办法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市教育局等4部门贯彻落实〈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武办发〔2008〕22号)的规定执行。

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危房改造计划的项目,由区人民政府负责拆迁成本测算、拆迁安置

等工作,地块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对于预期收益很低的项目,可以拆迁成本作为公开出让的起始价。公开出让所获得的土地收益的分配办法,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危房改造项目建设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武政〔2003〕32号)的规定执行。

三、实施分类管理,规范建设用地供应行为

(一)关于储备土地置换项目。储备土地置换项目是指土地储备机构在土地储备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土地交换方式对原土地使用权人进行补偿的项目。储备土地置换应当遵循用途相当、价值对等原则;置换方案由土地储备机构拟订,经市国土房产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置换土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以划拨方式供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置换土地价格依据土地市场行情,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由土地储备机构、市国土房产部门采取集体决策方式初步确定后,连同置换方案一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关于竣工验收增加建筑面积项目。竣工验收增加建筑面积项目是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房产面积超过出让合同规定的建筑面积,需要补缴政府土地收益的项目。此类项目一律按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征收违约金,并按照本意见第一条第(三)项规定的标准补缴政府土地收益。

(三)关于闲置土地项目。闲置土地项目是指依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的通知》(武政〔2006〕53号)规定,认定为超过规定期限未动工建设的项目。此类项目经批准开工建设的,应当先按规定交纳土地闲置费;需要补办土地出让、建筑增容、延长土地使用年限的,应当补缴政府土地收益,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其补缴额为新旧土地使用条件下的土地市场价的差额,且不得低于本意见第一条第(二)项关于以协议方式补办出让、第一条第(三)项关于补缴政府土地收益规定的标准。

(四)关于清查补办项目。清查补办项目是指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纳入清查补办范围、且在2002年7月1日之前已实际使用的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项目。此类项目用地在明确地块相关情况的前提下,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供地起始价依据政府供地批准文件下发时点的市场价,集体决策确定;市国土房产部门按本意见第一条第(一)项规定计算政府土地收益。

2004年8月31日之前市人民政府已批准供地,但尚未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已批未供项目,参照清查补办项目政策办理。

(五)关于停建工程项目。停建工程项目是指我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已经审批但尚未建

成,已动工建设面积达到应动工建设总面积三分之一或已投资额达到总投资额的25%,2002年2月以前停止建设,已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纳入停建工程处置范围的建设工程。此类项目需要补办土地出让、建筑增容、改变土地用途、延长土地使用年限的,应当补缴政府土地收益,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其补缴额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武汉市市区土地出让金租金标准的通知》(武政〔2004〕39号)规定的标准测算。

四、明确部门职责,提高土地供应服务效能

市国土房产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切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能。市规划部门要协助督促建设单位完善用地手续,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规划指标审批项目建筑方案。市财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政府土地收益征收管理。

市国土房产部门、市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督管理,对不按规定进入有形市场交易或者不按规定供应土地的行为,要严格依法查处。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土地供应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在办理土地供应事项中接受贿赂、营私舞弊、泄露秘密、玩忽职守的,要按情况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区以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严格按本意见规定执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区以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可参照本意见精神,依法完善本区域范围内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办法,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工作。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我市以前制定的有关供地管理规定凡与本意见规定不一致的,按本意见规定执行。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予批转执行。

9.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九

福建省濒临东海、南接南海, 具有发展水产养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 目前, 海水养殖业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但是, 伴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在利益的驱动下, 无序扩张现象严重, 以致养殖密度过高, 投饵量大, 加剧海水富营养化, 再加上养殖管理技术的不先进和设施落后, 海水养殖业的诸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诸如养殖品种病害日益严重、大规模流行性病害频繁爆发等, 给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阻碍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据调查, 目前我国水产动物病害的种类可达200余种, 常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以上, 损失率为20%左右, 仅2003年我国渔产品经济损失总量即达106亿元, 鱼类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86亿元, 占81.64%。由此可见, 病害的发生已成为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病害的防治工作亦成为当前最突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 本文在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就国内外海水鱼虾类养殖业中常见疾病的种类、危害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进展概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 旨在为海水养殖鱼虾类病害的深入研究提供资料。

1 养殖鱼虾类疾病的种类

1.1 病毒性疾病

目前, 鱼类病毒已达70多种, 下面我们对几种重要的病毒病进行大致介绍。

1.1.1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该疾病的病原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 其直径为55~65nm, 无囊膜。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该病毒的身影, 其爆发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 危害的鱼种主要是虹鳟鱼。鱼苗感染该病毒会出现胰腺组织细胞固缩、碎裂, 死亡率很高。

1.1.2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这类疾病的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该病毒的大小为 (120~300) nm× (60~100) nm, 是单链RNA, 有囊膜, 怕热, 但对低温很有抵抗力。这类病毒的危害对象主要是刚孵出到摄食4周龄的鱼苗, 鱼苗感染了此类病毒会出现肾、脾造血器官组织出血、水肿等症状, 其名称也因此而来。在英国, 1967年Fraser河谷虹鳟和大马哈鱼由于感染了此类病毒而造成大批死亡, 日本在1977年也流行了该病。伴随着水产品贸易的发展和水产品种类的增多, 我国在1988年也发现被传入该病, 并在局部地区流行。

1.1.3 淋巴囊肿病

淋巴囊肿病病原为虹彩病毒, 该病毒的毒粒子直径为210nm, 呈六角形立体对称, 大量堆积时呈晶格状排列。该病毒最早发现于欧洲河鲽中, 是Lowe在1874年发现的, 但是直到1962年, 该病毒才被确定下来。这种病害主要流行于欧洲、英国和北美洲等地区, 淡、海水鱼类均可发生, 以皮肤和鳍上形成皮肤瘤为特征。1997年底, 我国山东威海地区发现有该病的爆发与流行。

1.2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的危害很严重, 一旦感染, 将造成大批养殖和野生鱼类死亡, 因此, 也一直被鱼病类研究列为重要对象。目前, 已知的细菌类疾病有40多种, 其中危害严重的疾病主要有弧菌病、爱德华氏菌病、细菌性肾病等3种。迄今为止, 已命名的弧菌病原有37种, 其中致病性的有10多种, 最常见的是鳗弧菌。它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50多种海、淡水养殖鱼类及其它水产动物发病, 流行广泛, 温带和亚寒带都常有发生, 而且不同鱼类临床表现不同, 主要症状为以全身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

1.3 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比较少见, 危害性和流行性也比较小。首先是水霉病, 病原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多种真菌, 已经发现寄生于鱼类体内的约有20种, 最为常见的有寄生水霉、异丝水霉、多子水霉、澳大利亚水霉4种, 都营腐生生活, 通过孢子或菌丝感染鱼体, 少数通过分泌蛋白分解酶损伤鱼体。主要危害鱼卵、幼鱼和产后亲鱼, 以晚冬和早春最为流行。其次, 是鳃霉病, 又称烂鳃病, 其特征是病鱼鳃上明显出现梗塞性组织坏死区, 病原主要有穿移鳃霉和血鳃霉二种, 主要危害幼鱼, 以鱼苗为甚, 1~3日龄鱼也可受其危害。

1.4 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的种类和危害受到季节、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多发生在海水鱼类身上。目前较流行的致死性疾病是刺激隐核虫病。研究较早的寄生虫病是粘孢子虫病, 病原是粘孢子虫。近年来, 已经完成了对粘孢子虫种类、区系、分布状况的调查, 目前主要集中在用现代新技术对粘孢子虫生活史和诊断的研究。

2 海水鱼虾类养殖病害的防治措施

2.1 用药物来预防和治疗鱼虾类疾病

药物防止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方式, 具有简单、直接、见效快的特点。在50年代, 水产业中引入了氯霉素 (此药现已被列为禁用药物) , 此后, 磺胺类药物便成了水产业中应用最普遍的药物。进入70年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 具有对革兰氏阴性菌广谱杀菌作用的喹诺酮类药物如恶喹酸、氟派酸等药物问世, 这些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 对耐抗生素的细菌也有杀菌作用, 且不容易产生耐药性等诸多优点, 因此, 至今仍在广泛应用。例如, 对于弧菌病, 应该投喂磺胺类药饵, 如磺胺甲基嘧啶;对于屈桡杆菌病, 应该投喂抗生素药饵, 如氟苯尼考等。

2.2 人工免疫防治

我国商品性鱼用疫苗是在70年代开始生产的, 其应用十分广泛。以鳗弧菌福尔马林灭活全细胞疫苗为例, 直接接种牙鲆发现疫苗有很强的保护力, 鱼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有很大的提高, 使用方法既有注射类、浸泡类, 也有口服类, 适用于大批量的养殖鱼类。近几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更高效的基因工程疫苗即DNA疫苗。如有些专家直接将一种质粒DNA疫苗注入大西洋鲑体内进行免疫试验, 结果发现效果十分明显。除了疫苗之外, 免疫增强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脂多糖, 可以通过促进鱼类B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来提高预提对外界环境的免疫能力。

2.3 中草药制剂防治

把中草药混合在饲料中喂食鱼虾等, 可能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 这类方法特别适合于养殖类群体的病害防治。中草药防治的优点在于绿色环保、无公害。无药物残留, 因此, 成为鱼虾类疾病防治的一个新途径。

2.4 微生态制剂防治

目前, 利用微生态制剂来防治鱼虾等水产类疾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制作成饲料添加剂, 让鱼虾等食用而提高其免疫力, 例如乳酸菌等;另一种是制作成调控水质的调控剂, 例如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防治的优点是:无毒、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 且能够有效地改善养殖生态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等优点, 因此, 在实际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2.5 合理布局网箱, 加强宏观调控

在海水网箱鱼虾养殖过程中, 如果网箱过密、布局不合理, 就会造成水流交换不畅, 再加上夏季高温, 很容易造成鱼类“白点病”的大爆发, 因此, 要保证合理的网箱密度、通畅的流水和洁净的区域。我国海水网箱主要集中于港湾内, 养殖密度超过了海环境的承受能力, 同时又缺乏安全、有效的网箱网衣防附着生物附着的方法, 这就会造成养殖环境自身的污染, 严重的还会引起鱼病频发, 因此, 要对整个网箱养殖进行合理的调控, 避免网箱自身遭受污染。另外, 还要及时改善网箱结构和更新网箱设施。

3 结语

综上所述, 疾病是威胁鱼虾类生物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而, 也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目前, 虽然对于海水养殖鱼虾类疾病有了一定的防治措施, 但是新的疾病也随时可能产生, 对海水养殖鱼类疾病研究的任务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悦, 张元兴.海水养殖鱼类疫苗开发市场分析[J].海洋与渔业:上半月, 2012 (5) :56-59.

[2]陈兴强.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J].中国水产, 2010 (8) :62.

[3]蔡文波, 蓝方锴.海水鱼类弧菌病免疫防治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 2009 (12) :50-51.

[4]刘金立, 刘莲, 董民强, 等.利用文献索引分析海水养殖病害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 (10) :54-57.

10.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十

——市工商局关于我市商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好我市“十一五”规划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商标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近,我局组成调查组,对我市商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我市商标发展现状

(—)基本情况。截止2006年4月,我市有效注册商标1319件(占全省7万件的1.8%)。其中,省级著名商标15件(占全省643件的2.3%),中国驰名商标2件(占全省28件的7%),商品商标1265件,服务商标54件;商品商标中农副产品商标193件。2005年我市兴隆县山楂协会申请注册了“神州红”集体商标1件,实现了我市集体商标零的突破。

(二)重要作用。实施商标战略,对于企业自身发展乃至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明显的作用。我市部分注册商标早的企业,又申报了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使得企业很快发展壮大。例如露露集团,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积极实施商标战略,1991年注册“露露”商标,1992年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1999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利用驰名商标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及时采取了有效盘活品牌资本的策略,用“露露”品牌作为权益入股,在汕头、怀柔、廊坊等地建立分厂,实现低成本扩张,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由于品牌效应,露露集团开发的无糖杏仁露、儿童营养型杏仁露、纯净水、矿泉水、果汁饮料等一上市便迅速占领了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以生产露露系列天然饮料为主、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多元化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集团下属17个企业,总资产20亿元,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天然饮料生产基地。“露露”杏仁露产品风靡全国,成为广大消费者公认的名牌产品。露露的发展过程,就是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打造驰名品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为企业积累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露露”商标2002年经有关权威部门评估,价值26.05亿元人民币,2004年、2005年进入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品牌效应”在露露集团非常明显。产量由九十年代初几百吨发展到40万吨,2005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实现利税14628万元,比1999年增长30%。目前露露集团正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产品已销往韩国、阿联酋、加拿大、美国、英国、日本、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露露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承德地区是野生山杏仁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据估算,由于露露的“龙头”带动,每年可使当地农民人均增收约220元。再例如承德乾隆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1995年注册“板城”商标,1999年被认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该公司精心研制开发的“板城”牌板城烧锅酒依靠其过硬的产品质量、独特的口味、精美的包装、良好的企业信誉及各种形式广告宣传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畅销于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山西等各大市场。品牌带来效益,1999年该企业销售收入 6517万元,利税1509万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8500万元,2006年1月,“板城”牌商标通过司法程序被个案认定为驰名商标。

(三)发展前景。我市实施商标战略有潜力,后劲足。首先,企业的品牌意识在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消费进入了“认牌购买”的时代。知名商标是优质产品及良好信誉的标志。名牌产品是消费者的首选。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不是名牌的产品,就越来越没有市场;没有名牌的企业,就没有生命力。这些理念越来越被企业认识和接受。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如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隆化三北种业有限公司、承德乾隆醉酒业有限公司、承德避暑山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北怡达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是承德市支柱企业、利税大户,而且都是拥有河北省著名商标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开拓市场的同时,正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还有一批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快速崛起、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如隆化县的承德隆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滦平县的承德绿地富硒食品有限公司、宽城县的承德帝圣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围场县的承德双九马铃薯淀粉有限公司、兴隆县的朝阳食品有限公司、平泉县的承德哈露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都在积极争创省级著名商标。其次,经济的强势发展为打造品牌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几年前的贫困县一越成为财政收入大县。然而,财政收入上去了,品牌却没有及时跟上。例如宽城县,其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省前20强,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叫得响的品牌产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和产品品牌的提升既提出了客观要求也提供了动力。第三,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将为实施商标战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我市是农业大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落实党和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我市的农村经济面貌一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经营。如平泉的食用菌、兴隆的果品及板栗、围场的土豆及制品和五乡一品的胡萝卜、丰宁的杂粮和时差菜、隆化、滦平的优质米等已经形成了规模,产品的品牌呼之欲出。第四,服务商标领域大有可为。我市现有1319件商标中,服务商标只有54件,仅占有效注册商标总数的4 %。我市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发展旅游服务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头戏。研究开发特色旅游,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大有文章可作,通过品牌支持又可以把服务业做大做强。

二、存在问题

(一)注册商标数量少,且发展不平衡。截止2005年底,我市共有各类经济实体79966户(国有集体企业6308户,外资企业 98家、私营企业6050家,个体工商户67510户),而我市仅有注册商标1319件,平均60户经济实体才有1件商标。我市注册商标总数以及平均占有量在全省乃至全国相对偏少,比例偏低,在全省排位也明显偏后。我市注册商标不仅数量少而且发展很不平衡。露露集团、怡达食品集团、三北种业三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233件,接近全市注册商标的五分之一;兴隆县有注册商标244件,平泉县有注册商标166件,而丰宁县注册商标才有38件。

(二)生产经营者的商标意识不强,对无形资产的重视不够。可口可乐公司老板说得好,即使我所有的厂房车间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只要商标还在,明天仍会为我带来无穷的财富。可我们有的企业目前仍然只将目光停留在资金、技术、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上,而不注重对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投资,视注册商标可有可无。有的企业商标知识非常淡薄,随意起个名子就开始生产,当产品因没有注册商标不让在市场上销售或没有注册商标不能进入大、中城市市场时,企业才想起申请商标注册,往往这时才发现自己使用商标别人已经注册。如果继续使用,就是侵犯别人的商标专用权。改变商标,企业此前广告宣传的投入和产品在市场上取得的知名度就会损失。有的企业不注重本企业商标的使用价值,不及时申请注册,结果使多年创出的知名商标被他人抢注。如围场县的塞罕坝酒一直没有申请注册塞罕坝商标,当有了一定知名度时,“塞罕坝”商标已被兴隆县的一家酒厂注册并在省内畅销。

(三)急功近利,忽视创立自主品牌。我们承德生产很多好东西,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不是没有市场,就是卖不了好价钱。比如,兴隆的板栗,口感味道各方面品质都不亚于唐山迁西板栗。日本客商指名进口唐山“迁西”牌板栗,而兴隆板栗在日本却无人知晓,只能以8元多1公斤的价格卖给唐山的企业,人家贴上自己的商标再直接出口日本,每公斤能卖到14元。同样的产品,甚至质量比人家还好的产品,因为没有知名品牌,利润的大头白白给了人家。

(四)借用他人的品牌求生存。围场县新拨乡二道河子村种植胡萝卜历史悠久,该村种植的胡萝卜里外三红,口感好,被外商看好,种植出口已有十年,产品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现该村有301户1180人,土地3033亩(净地面积)全部种植胡萝卜,2005年产值1300万元,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在该村的带动下,本乡以及周边的张家湾、宝元站、姜家店、山弯子等乡都种植胡萝卜,形成了“五乡一品”的规模经营态势。然而这样好的产品却没有自己的牌子,胡萝卜收获、加工、包装后贴上的是山东寿光、河泽、甘肃、北京等地经销商的牌子出口(当地农民以0.2-0.9元/斤的价格给经销商,经销商可以以平均每斤3到4元的价格卖出)。产品的附加值被人家赚走了。虽然当地农民已经意识到需要打出自己品牌,并于最近注册了属于自己的“二道河子”牌商标,但由于没有出口权、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缺乏统一管理、协调等问题而使自己的商标闲置起来。这种“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仅是为他人做嫁衣,也势必导致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五)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发展滞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我市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在打造产品品牌上首选集体商标。但我市目前只有一件集体商标,一些相同或类似的产品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比如围场的土豆淀粉几乎每户一个商标;兴隆的山楂制品牌子五花八门。证明商标在我市还是空白。

(六)各级政府支持商标发展力度不够,政策不落实。近年来,实施品牌战略普遍被各级党委、政府列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但往往都停留在宏观部署上,缺乏相应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倾斜政策。即便上级现有的一些政策(比如省政府规定对争创成功的驰名商标企业当地政府奖励30万元,对争创成功的省级著名商标企业当地政府奖励5万元)都没有落实。在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上,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合力。

三、几点建议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商标战略远景规划。各级政府要在制定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商标战略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各大中型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本企业商标战略规划,努力争创更多的著名品牌。对列入规划的企业,要精心培育、重点扶持。要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冀发[2003]9号文件有关“…对获得全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的民营企业,省政府奖励30万元;对获得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产品的,设区市政府奖励5万元”的奖励规定,市、县两级政府再拿出一定资金,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重奖,并在资金、技术、人才、用地、进出口、广告宣传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和优惠,给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有特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群,带动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市政府应每年召开一次表彰会,对在实施商标战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形成强烈的品牌经济氛围。

(二)把实施商标战略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各级政府要把商标战略规划按有关部门职责、按县区、按企业进行层层分解,明确目标和完成时限,在此基础上制定考核办法,按进行严格考核,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

(三)加强商标战略有关知识普及培训。媒体应加强商标法律法规以及注册使用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对政府有关领导和企业,特别是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负责人每年举办1—2次培训,请国内专家学者讲授实施商标战略意义和作用,提高政府有关领导、企业负责人及其他各类经营者的商标战略意识和品牌意识。聘请有关专家教授给我市商标发展工作把脉会诊,指出病根和问题,提出诊治方案及措施,全面指导协调我市实施商标战略工作。市政府每年应拨付5—1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商标知识培训工作。

上一篇:学生观看《让生命充满爱》心得体会下一篇:农村公益性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