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结构(精选8篇)
1.高考语文作文结构 篇一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二、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
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
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7题左右,约35分。分别为:
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
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
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 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4题左右,约20分。
(六)写作。
1题,60分。
高考语文科题型示例(节选)
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现代文阅读(二)(12分)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2.高考语文作文结构 篇二
1 高考作文命题回顾
我国的高考制度从1951年开始, 期间因为文革而中断了十多年。高考不仅起到了考查学生, 筛选人才的作用, 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总的看来, 我国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经历了四个时期。
1.1 传统命题作文时期 (1951年-1966年)
之所以称之为“传统命题作文时期”是因为这段时期的作文命题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阶级情感。命题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联系, 甚至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任务, 很难体现考生自己的个性。而在另一个方面也鼓励了老师和考生追求形式化和热衷押题的不良风气。如《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1年)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1958年) 、《我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 (1961年) 、《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5年) 等。
1.2 过渡期 (1977-1979年)
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制度, 高考作文命题由各个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现列举部分作文命题:《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 (上海市) 、《当我唱起东方红》 (黑龙江省) 、《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 (河南省) 、《批判“四人帮”的一个反动论点》 (西藏自治区)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北京) 、《大治三年气象新》 (广东) 。
从这些作文命题中, 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命题作文时代的影子:浓厚的政治气息和严格的文章体裁。虽然, 在这个时期中也出现了其他的作文命题形式如:1979年的改写《陈伊玲的故事》, 但并没有跳出以往的套路:强调个人的“小我”如何顺应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中的“大我”;忽视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个人的个性。
1.3 个性化时期 (1980-1997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全面综合地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考生的想象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形成了“一卷两文, 两文两体, 两体一材, 一小一大”的比较成熟完善的供材料作文的命题样式, 呈现出以供材料作文为主, 以命题作文为辅, 二者穿插出现的新格局。
1980年的《画蛋》有感, 强调蛋的圆满与圆满理想实现所需要的艰辛劳动和顽强意志;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突出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联系;1983年看图作文“这里没水, 换个地方再挖”与《画蛋》由相似性, 都强调实现理想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抱有坚定的信念这些命题都表现出对个人价值、个人理想和奋斗的关注, 强调个人的独特感受。而之后的文章命题则在关注个人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自身和社会,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如:1989年“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 针对外语热, 历史冷等现象, 要求考生写一封信谈谈对高考志愿的看法, 即高考志愿是否与就业直接挂钩而牺牲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同时这一时期的作文还注重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如:1990年高考小作文让考生依据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 为两个小姑娘作肖像描写;1993年《鸟的对话》要求写出200字左右两只鸟的对话片断等等;1997年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描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这些命题无不要求考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细致入微地观察。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用哲学思考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1.4 百花齐放时期 (1999年至今)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在2004年高考命题由全国统一命题的格局变为地方自主命题, 因此在语文作文命题上也就出现了多种命题形式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命题特点。材料话题作文由以前的单料、双料作文发展为三料作文, 增大了话题的容量和思辨的难度。
但总的来看高考作文主题有三大取向:想象作文的文化思辨;道德虚拟语境中的公民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根据提供登山者遇险相助的材料, 而写作《心灵的选择》;1998年《战胜脆弱》等等, 这都可以看作是在虚拟道德语境中进行两难的选择, 但事实上这种道德上的选择对于考生而言是没有选择的。
相对而言, 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一个设限少, 给考生发挥余地的命题。而且这个作文题制规定作文的范围, 不规定文体, 有较高的自由度。只规定范围, 是指作文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不算离题。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作文话题是一个科学设想, 自然就明显地考查到联想力和想像力。只规定范围而不规定题目, 是方便考生在这个范围内选写自己最熟悉的内容;有文体要求而不规定文体, 是为了方便考生除诗歌以外选用最拿手的写法, 提示中提出“编述故事, 发表见解, 展望前景”等多种写法, 适合不同的考生。无论选择哪种内容, 哪种文体, 哪种写法都是允许的。北京一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我, 不要别人的记忆》, 明显对“记忆移植”持反对意见, 还得了60分满分的优异成绩。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2 高考作文命题的弊端
通过对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 可以看出在高考作文命题中还存在着以下弊端:
2.1 过分强调道德观
不可否认,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体现社会成员的日常行为细节中。但过多的强调道德观, 往往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甚至会引来迎合宣传需要的伪道德, 口是心非的假道德。如:2001年的“诚信”尽管命题者并未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写诚信好, 但所供材料和提示语的倾向性是极其明显的;2002年“心灵的选择”, 该选什么不该选什么也是不言而喻的呢。在这种显而易见的道德暗示下, 考生的自由选择变成了别无选择或唯一选择。
2.2 一元化思维命题方式
一元化思维的命题方式往往使学生写非所想。现在社会正日益向多元化发展, 人的个性化差异正日益得到尊重和强调, “个性成为文化追求的品质, 再让大家用不同的头脑来向一样的东西, 按一样的程序思想已不可能;如果一定如此, 大家就只有编造相同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
对比一下2002年台湾地区的高考作文题, 可以看出一元思维方式和多元思维方式在命题上的不同。“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 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 从中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戏局中, 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意或不能面对‘它’。试以‘对镜’为题, 写一篇文章, 文长不限”。虽说就“对镜”而言, 话题很小, 但立意却很宽广:从容颜改变、人生社会的苍桑到观看自我, 反思人性的善恶美丑等等。小题目大容量, 可以使考生结合到自身实际和生活经验而写作, 有感而发;同时由于立意宽, 也可以避免雷同类似的作文出现。
3 对高考作文的几点建议
如果能在命题时考虑和兼顾以下方面, 高考作文题将会更加有活力, 更能体现我们时代的要求。
3.1 最好不以观点命题, 包括不暗示命题者的倾向性
命题要尽可能使所有考生都可以畅所欲言, 阐明自己的观点;命题最好选正反两方面都有话可说的, 若能多方面展开论述则更好。命题应让考生从他们最熟悉, 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既保证他们有话可说, 又能体现个性, 激发创造, 塑造人格。
3.2 尽量不出抽象的、笼统的、过于宽泛的题目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的阶段, 他们涉世尚浅, 所致虽多, 但所思不深;他们还没有踏上社会, 对改革、发展等重大课题不可能有深刻的认知。过于抽象和政治化的题目, 往往会让考生无话可说, 只能套用空话、大话, 把自己应提升为思想家或政治家。当然, 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关心、思考这些问题是应该的, 但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动辄谈人生、事业之类的话题, 很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3.3 尽量不要设置审题障碍
作文命题中在引导、激发考生表达的欲望。如果命题中采用过于生僻难懂的字、词、句或者典故, 往往会让考生望而却步或则瞎蒙乱猜, 造成理解或立意上的错误, 不能真正达到考核考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3.4 努力体现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统一
从纯理论的角度出发, 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命题不应该有太大的区别, 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但高考毕竟有其规则, 高考作文命题更有其特殊性。
3.高考语文作文结构 篇三
摘 要:以X市某校高考语文模考试卷为例,分别以两类题型结构(主、客观题与阅读题和表达题)为划分,用多元概化理论深入分析高考语文模考试卷,结果发现:此次模考语文测验试卷的测量信度处于较低水平;主、客观题在题量和分值设置上不尽完善,而阅读题和表达题的设置则相对合理;增加主观题或表达题的数量能使测验的信度提高得更快。
关键词:高考 多元概化分析 语文 概化系数
一、问题的提出
高考作为国内重要的大规模考试之一,其试卷的命题、实施、评卷、分数标准和统计分析等内部因素构成的科学性,以及试卷如何较为全面、精确地考察不同考生的学科能力,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一直是心理与教育测量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传统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简称CTT)对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参数的分析严重依赖于参加考试的学生,其分析结果往往只能评价此次考试,不能对试卷内容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推广,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1]。另外,CTT无法从宏观方面评价试卷质量,不能保证试卷的结构合理、各类题型比例设置恰当。而避免上述缺陷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元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MGT)分析试卷[2],为促进各类考试的科学化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如:胡谊等人用MGT分析高考历史试卷,结果发现主观题和客观题之间的得分相关较大,测量信度好;两组试题实际方差贡献比例与命题赋分比例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改进[3]。汪顺玉等人分析了CET-6数据,发现总体信度较高,但各部分相差较大,词汇和语法最高,而阅读理解则最低[4]。孙莉等人则分析了语文模考试卷的内容设置,发现试卷总体信度处于中等水平,精度较高;而现代文、古代诗文和语言文字等各方面对全域总分方差分量比例与初始命题赋分比例一致,内容设置较合理;而提高各因子样本数量的两倍,可提高到较为理想的测验信度[5]。关丹丹等人分析了课标后高考数学试卷,发现数学考试的总体测量精度较好,达到了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解答题的测量精度较高,三种题型的实际贡献与所占分值比例基本持平[6]。张敏强等人分析了英语测验中阅读理解的精确性,发现增加阅读篇数或题目数量,以及两者的相互补偿均可以提高测量的精度[7]。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拟用MGT分析高考语文模考试卷的题型结构,包括区分考生语文能力的测量信度,估计出题型结构上各因子的测量精度及对测验总分所作的实际贡献,并通过分析各因子对总分方差贡献的比例及其在试卷分值上所占比率的比较,判断试卷结构设置是否合理。最后,通过各题型中题目数量的变化来探讨它对试卷信度的影响,旨在为改进测验的质量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和理论建议。
二、方法
1.数据来源
以X市高考前一次模考为例,鉴于各高级中学有关成绩的保密性,采取方便整群抽样的原则,以X校为例,共获取语文成绩654份。
2.试卷分析
试卷为2014年高考前的一次模考语文卷。题型结构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客观题,二是阅读题和表达题,其结构完全依照高考的大纲要求设置。题型见表1,数字为原试卷题号,括号里为该大题的小题,11与12题为二选一的选做题,故统一分析。
3.概化设计及统计处理
鉴于试卷题型结构的不同分类,故将其分别进行多元概化分析。其中,概化设计均选用多元pxi的随机测量模式,以学生(p)为测量目标,项目(i)为测量侧面,p和i假定完全随机,且有交叉关系。以原始数据为基础,在IBMSPSS22.0中进行整理及数据格式转换,拟在mGENOVA中进行基于题型二因子的多元概化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G研究
结果发现,在I类题型上被试效应在客观题上的方差分量为0.01690,而在主观题上的方差分量仅为0.06887,表明主观题的影响较大,而客观题上的影响则较小。两因子间的协方差分量为0.02624,远低于一般标准0.08,表明本次语文考试中,考生在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得分顺序并不一致,即本次试卷中,主、客观题在预测考生的语文能力方面区分度并不理想,不适合用来作选拔考试。典型相关系数为0.76909,处于高相关水平。项目效应的方差分量在客观题上为1.17630,而在主观题上为171.18987,表明考生在客观题上的误差相对较小,但在主观题上误差则非常大。另外,被试与项目交互效应的方差分量均较小。就II类题型来说,被试在阅读题的方差分量为0.04415,而在表达题上的方差分量为0.04764,分量数值差异相对较小,表明阅读题和表达题的影响相差无几。两因子间的协方差分量为0.02466,这与I类题型分类一样,表明考生在阅读题和表达题的得分顺序并不一致。两者典型相关系数为0.53764,处于中等相关水平。项目效应的方差分量在客观题上为2.02049,而在主观题上为294.64651,表明考生在阅读题上的误差相对较小,但在表达题上误差则非常大。
2.D研究
结果显示(表2):在I类题型上,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全域方差分量均较小,但主观题的分量大于客观题。主、客观题的概化系数分别为0.44和0.08773,前者的概化系数达到了中等水平,但后者则非常低,表明本次考试中,单凭客观题的分数来衡量考生水平是很不可信的,这与该因子的题目数量较少、总体分值较低都有关系。在II类题型结构上,阅读题和表达题的全域方差分量亦都较小,两者相差不大。两者的概化系数分别为0.34093、0.16963,两者都不高。
3.各题型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依据题目所占分值计算权系数,结果显示(表3):各类题型分值的贡献比例与它们对全域方差的贡献比例很不一致。I类题型中,主观题的方差贡献很大,占了90.09%,远高于其所占的分值比例78.67%;而客观题仅占9.91%,远低于其分值比例。主观题对总分的作用比较大,而客观题对总分的影响较小,表明客观题和主观题在题量和分值设置上有待进一步改善。在II类题型中,阅读题和表达题对全域方差的贡献比例与它们所占的分值比例基本处于持平状态,表明阅读题和表达题无论在题量和分值的设置方面均合理。
4.各题型因子题目数量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为了研究改善测验的方法,可通过改变各题型的题目数量来观察测量信度的变化特点,限于篇幅和便于讨论,每类题型仅考虑3次每次增加5个题目的变化。
结果显示(表4):当各题型题目数量为1时,其概化系数,即测量信度分别为0.07161和0.04663,这对于高考这类大规模的考试肯定不予以接受。但是,无论是I类题型还是II类题型,增加各题型的题目数量均能提高测验的信度,表中2倍和3倍模式给予了体现,这与传统测验理论中通过增加测验的项目数量提高信度是相一致的。不过,无论哪类题型,单一增加客观题或者阅读题的题目数量,其测验信度与原来的信度相比提高都不大。如果增加主观题或者表达题的题目数量,其信度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多元概化理论分析了高考语文模考试卷的题型结构,得出了以下结论:(1)本次语文模考测验的测验信度较低,这对于选拔性的能力测验来说是无法接受的。(2)客观题对测验总分的贡献远低于它所占的分值,而主观题则相反,即主、客观题型在题目数量和分值的设置上不尽完善;而阅读题和表达题的题目数量和分值设置则相对合理。(3)增加各题型的题目数量可提高测验的信度,但增加主观题和表达题可以使总分的测验信度提高得更快。
参考文献
[1] 漆书青.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杨志明,张雷.测评的概化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胡谊,顾春梅.高考历史试卷的多元概化理论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
[4] 汪顺玉,席仲恩.复杂结构语言试卷信度的多元概化理论分析——以CET-6数据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6).
[5] 孙荪,余嘉元.高考模考语文试题的多元概化理论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2).
[6] 关丹丹,任子朝.应用概化理论评价课标后高考数学试卷[J].数学通报,2009,74(11).
[7] 张敏强,刘淑桢,黎光明.概化理论在英语阅读精确性研究中的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9).
4.高考作文的结构 篇四
课堂笔记
范文赏析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有人在修订版《金庸全集》上市后的一次采访中这样问查老:“您为何在有了这么多成就之后再一次修改作品呢?”查老笑言:“年轻人,我的书房可以看到整个香港的夜晚,那么我难道不是站在香港的土地上么?”
此话引我深思,如查老所言,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似乎并不矛盾。
查老少时离家求学,方是时,新派武侠刚刚崛起,无数追随者争先恐后。梁羽生叹曰:“浩浩乎侠也。”当一个个前辈脱颖而出光芒四射之时,少年金庸便立下志向,他抬首望向那片群星璀璨的夜空,立志“做侠文化者”——得侠者或易而得文化者难呵!胸中振荡着梁羽生“亦狂亦侠真名士”的气魄,眼中望着的是还珠楼主笔下那浩瀚江湖,金庸仰望星空,心潮澎湃。
然,他深知凝望星空太久,会因难以触摸而郁郁,因眼睛酸涩而迷茫。于是他低下骄傲的头颅,看向那一望无际的大地。足边的泥土,承受着一步步稳稳的踩踏——
我可以想象青葱少年远离家乡于夜暮中苦研知识的寂寞。他足边的油灯一闪,映着憔悴的双颊,以及那双孜孜以求的眼睛。《史记》《国语》……在采访中的查老笑言自己少时对诸子百家的熟知时,我一时难以想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少年瑟缩于塾堂一隅,执着地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叩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足印!
那方星空在前方闪耀,心中那方侠的净土无时无刻不在召唤自己。查老提起笔,绘下了胸中那抹侠的亮色——
“门半掩着,一个中年人伏案疾书,闻声抬起头寒暄几句……”亦舒眼中的金庸,在坚定望向星
空的同时亦不忘咬牙进行他的长路跋涉。是的,他尝过无数次失败,文稿被退回、被嘲讽甚至在报上禁足,那片星空似乎太遥远,但他的追求如悬在案前的孤灯,用明黄的光驱赶黑暗。中年的金庸,依旧是那个扎根于泥土,一步一步接近目标的金庸,甚至,不畏于足畔一块块阻碍前进的岩石!
在无数个夜晚的奔波后,旅者抬头,繁星近得仿佛可以触及——《射雕英雄传》赢得海内外一致好评,蜂拥而来的是鲜花、掌声及数不清的追随者。海内外过亿的读者手捧其文如饥似渴,甚至有人称其为“一种现象”。此时年过花甲的金庸,在镁光灯的刺目中静静放下手中的奖章,抬首望天——
那旧日苦苦追寻的星空已不再,又是一个静谧之夜,云儿缓缓散去,一片崭新的夜空出现在眼前——
于是他懂了,在沉寂多年后又一次执起笔,细细地,在侠客的脸上多添一抹风尘,在姑娘的眉头巧绘一缕韶光。于是我亦懂了,查老足下的路还末走完,他头顶的星空依旧朝他微笑。这一刻,当查老欣喜地捧着修订后的作品时,我望见在地平线那头,最夺目的星正冉冉升起!
敬佩金庸先生,用少年、中年、老年向我们完满地诠释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结合:我们都拥有星空,但在渴慕的仰望后能否俯下身看看路继而不懈前进呢?能否在到达某个终点后犹抬首找寻指引自己那颗新星呢?于是奋斗的一生便成了两者交替的一生,收获的一生亦是两者相融的一生。我并不奢求如查老般可以俯瞰整片夜色,只愿在脚踏实地地前进中可以欣然望见夜空中那颗自己追寻的星,并让它成为我取得成就后新的指引。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年少时曾拜读过川端康成先生的《禽兽》一书,对这样的描写唏嘘不已:
“少女躺在那里,母亲为她穿上和服,惨白的脸上抹了两抹嫣红,如同新娘一般美丽。”
是什么样的人用这样不带一丝叹息的语句描写出如花生命的逝去?在当时的我眼中,这一切过于残酷了。
多年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我终于有了新的理解,川端先生只是仰望星空之后,发现了星空的浩瀚与大地的束缚吧。有人指责说文学家是最脱离实际之人,他们存在于幻想与虚无之中,无所事事。我认为在这个讲求“脚踏实地”、追求实际利益的年代,文学家是将梦想与实践结合得最好的人,他们仰望星空得到天穹的召唤,以梦想领航,在前进的路上,他们发现了地面泥泞不堪甚至还有铁索牵绊,于是他们放弃了实体,选择在自己梦想的路上朝自己的星空一步步走去……
在著名画家古贺春江自杀之后,川端先生曾这样说:“我不赞成自杀,死从不为死而死。”谁能指责这样的人是脱离实际,不脚踏实地,生存于虚幻的呢?我想,川端先生曾经努力尝试过,与世事相融,与时代相合,但战后社会的支离破碎,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那片星空的强烈召唤,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川端先生放弃了我们——1979年的一个春日,川端康成打开煤气,自杀于公寓内。这里的死亡已经不是逝去的意味了,川端先生解脱了,他无所牵挂地朝他曾经仰望的星空走去,一步一步,越来越接近……
死亡这种行为仿佛对文人有着特殊意义,屈原、芥川龙之介,以及我们今天的诗人海子、麦地……都选择了这条路,去追寻自己的星空。
世人,你还要嘲笑他们吗?你可曾想过他们也曾在你们的泥潭尝试过?你可曾想过他们才是在仰望星空之后发现大地束缚的人?你可曾想过,当你自以为脚踏实地地在这里挣扎,被利益驱使的时候,他们正在接近星空,接近梦想的地方俯视着你,看你在浑浊不见星空的地方泅游?你可曾想过他们才是坚持本真的人?
——你呢?
诚然,我并不赞同自杀这种行为,我同样坚信一个生命的逝去,必会带来缺失与遗憾。我只是想提醒你,在你自以为脚踏实地的时候,你头顶可曾真有那份你曾经坚信的天空?你是忘了它?还是已使它混浊不堪?
请记得仰望那片星空,请摆脱泥潭,真正地脚踏实地朝梦想走去。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致墨子的一封信
尊敬的墨子:
这是两千多年后的一个学生写给你的一封信。我不知缘何要写信给你,只知道我因你而有幸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记得小时候,我从家中落灰的书架的最底层摸到一本古朴的线装书。这便是我和你的首次“邂逅”。但这第一次似乎并不那么美妙,从你黝黑的脸上我看不到一点情感,也读不到一篇激昂壮阔的宏论,只有那“守不竟,即赴死”的严苛与冷峻。
那时我觉得,你一定是个没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个不会仰望星空的人。但终究,我没有放下这古朴的书,而是日渐被它吸引。“使天下之人兼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凌寡”,书中的每个字都开始散发出一股朴实的稻香。比起其余诸子面向天空的高谈阔论,这些文字是那么朴实,又是那么深邃。
于是,每每书页翻动,我便仿佛回到了那个人人“交相亏贼”的纷繁乱世。
苍茫中,我看见了塞外驾牛西去的老者,望天吟咏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望见了杏坛上侃侃而谈的君子,仰天大呼“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我看见了临淄稷下学宫中诸子争鸣的一派繁荣;也望见了楚河畔鼓盆而歌的隐士,正陶醉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终于,我望见了你。你不愿总是对着星空发出苍白无力的呼号,也不愿去与庄子整日无谓地论战。你总是以行者的姿态现于世间,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于危难。“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的脚步那么坚定,那么有力。
我终于明白,你不是没有理想,不是不会仰望星空。只是与诸子那不切实际的口号相比,你更愿意脚踏实地,以务实的态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让兼爱——你的那片星空划出更灿烂的光芒。
所以,你总是在奔忙,因为这世界很大,人们的心却很小,甚至容不下对他人的爱。你痛心于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的乱世,所以你宁肯“连行三月”去劝说楚王,并“九拒”鲁班“攻城之机变”,终于拯救宋国一方百姓。你“非儒”、“非乐”、“非命”、“非攻”,为的就是切实地用自己的努力迎接“大同”的到来。因而,你的脚步遍及中原,你的每个脚印都那么坚实,深深镌刻在华夏大地。
原来,你黝黑的面庞竟时刻仰望着星空;原来,你的双脚竟永远坚实地踏在大地上。黑衣黑发,黑眼黑面,行走在大地上,你就像那奔驰的闪电,穿透九霄,刺破重云,为这九州五岳点燃永不熄灭的爱的火焰!
人类需要仰望星空,但群星的美终究不属于大地。所以,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别忘了脚踏实地地为社会、为世界做些什么,用自己的脚印折射星空的美丽。
墨子,感谢你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也感谢你让我因此拥有了生命中最恒久的动力。
你的一名崇拜者 2010年6月7日
课堂笔记
材料解析
一天,戴尔〃泰勒牧师向教会学校的一个班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们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那是许多孩子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但是《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位11岁的学生竟然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诵了下来,没出一点差错。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最虔诚的信徒能背诵的也很少有,更何况是一个孩子。牧师在惊叹他有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呢?”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名叫比尔〃盖茨。
艾柯卡是美国汽车业超级巨星,他那誉满汽车行业的推销术为福特公司创造了上百亿的美元。可是1978年7月13日,艾柯卡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嫉贤的老板开除了。老板把他赶到一个仓库中的小房间,还美其名曰是给艾柯卡还没有找到新工作之前的办公室。在奇耻大辱面前,艾柯卡没有消沉。在被解雇受辱之后,艾柯卡接受担任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一职,他以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克莱斯勒公司喜获新生。仅1984年一年,他就为公司赚取了24亿美元的利润,比这家公司前60年的利润之和还要多!顽强的精神、超群的才智、辉煌的成就,使得艾柯卡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现任BBDO广告公司亚太区董事长的苏雄认为:如果每一个广告公司都坚持自己的原则,那么整个广告圈的环境也就可以健康起来。而现在的情况是你不做,后面有一大堆公司在排队。
他说:“前段时间,我们在台湾的分公司出了这样一件事,我们有一个已经服务了十年的客户,他们的成功可以说有一半是我们服务的功劳,前段时间他们提出比稿(即广告公司 为客户产品所做的市场预测报告。可以由广告公司主动来做,也可按客户的要求来做),比稿后,他们要求谈价钱,但并没有按照比稿的结果来比较价格,而是让所有参加比稿的公司一起报价,结果另一家国际广告公司报出的是我们原先收费1/3的价格,客户问我能不能出比他们还低的价钱,我当即决定这笔业务不做了,尽管他们占了台湾公司50%的业务额,但是我觉得作为广告人我们要有这个骨气。”
唐玄奘25岁离开长安西游。进入沙漠后不幸迷了路,随身携带的一罐水也不慎掉了。四五天中曾多次昏倒在地,可是只要他一醒过来就继续前进,终于走出了沙漠。他一路越戈壁、翻峻岭,经碎叶城,登帕米尔高原,闯铁门关天险,经历了近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到达天竺国,成为第一个周游古印度的中国旅行家。
5.高考作文常见结构例析 篇五
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
1.先总后分,文章开头部分总括提出所要叙述事件的整体面貌、基本特征或中心观点;以下分别从若干方面列举事例具体详细地加以描写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具体加以阐述。
2.先分后总;
3.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范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生命如风
在风、雨、雷、电中,我偏爱风。
喜爱风,是因为风的来无影、去无踪;喜爱风,是因为风的温馨,风的热烈,风的潇洒,风的狂暴。
有人问我:“四季之风,你最偏爱哪种?”对我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又怎能惟一?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的风都有一种人生境界。
春风,太温柔太温柔,宛如婴儿的小手,亲抚你的脸。她默默送来梅的清香,捎来春的绿意。“吹面不寒杨柳风”,不寒是假的,微寒总有吧?正是这丝丝微寒,使 人不至于在这阳光灿烂的春日陶然睡去,而忘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哦,春风,你拂去冬的寒意,吹来了满眼的勃勃生机。这样美好的春风,教我怎能不爱?
夏天亮丽而生动的色彩造就了夏风的热烈。这热烈的夏风使人觉得胸襟开阔,使人想起遥远的海边踏浪,想去险峻的高峰歌唱,想在月明风清的夏夜里乘风揽月。朋友,闭上双眼,静静地感受夏风赠给你的这份清爽吧!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叶落的时候,秋风早来了。 “秋风秋雨愁煞人”,可见秋风并不为人们所青睐,况且它还曾大胆地吹破过杜甫的茅屋,怎能不叫人记恨?但不管怎样,我爱秋风,而且偏偏是爱了那伤人而人避 犹不及的萧瑟。萧瑟之于我,竟然是一种生命的绝荚。我喜欢在秋日的黄昏,看秋风吹落满枝的枯叶,感受那份叶落归根的留恋。也喜欢在静静的秋夜独自爱步,自由地呼吸凉爽的空气。让秋风拂去我一身的疲惫,还我原来的靖醒。白天难得有放松的时候,但这寂寂黑夜瑟瑟秋风,却让我的心胸开阔而澄清。我爱秋风!
我曾担心过冬风,担心刺骨的冬风会残酷地扼杀一切生命的绿色,担心狂暴的冬风会无情地吹熄萌发生命的灯。可我现在才知道,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冬风只是在履行它应尽的责任。试想,如果没有经过刺骨、狂暴的冬风的考验,如果没有经过冬天的洗礼,那生机勃勃的春风又何以出生?
四季之风,给了我太多对生命的感情:春风带给我生命的希冀;夏风告诉我生命的美好;秋风教会我冷静;冬风促使我拼搏。所以,要问我最喜欢哪一种风,我的答案有四种,随便哪一种,都是我的喜爱。正是因为四季之风,我才懂得了生活的道理,得到了生命的许多启示。
生命如风,我爱生命!我爱风!
[结构点评]
总一分一总:本文结构明晰,呈总一分一总式。开篇总写“我”偏爱风的类型,主体部分依次分别写春风的温馨、夏风的热烈、秋风的潇洒、冬风的狂暴,结尾又总束全文,水到渠成。
二、并列式结构
是从若干方面入笔,不分主次、并列平行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或以几个并列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将事件、事物或论题分成几个方面来叙写、说明和议论,每个部分都是独立完整的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并列平行关系。
运用并列式结构注意点:
1.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
小标题式结构也属于其中的一种,在高考中常有佳作。
[范文](话题“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
给感情一把尺
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身处“非典”病房的白衣天使们,更是在每个人心里种上了一棵“爱心”树,不管他是敌是友;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给心灵、给情感一把尺,别让感情的亲疏迷乱了你我的良知。
(一)给感情一把尺,给理智一条路;
生活给了我们无数路口,让我们用心去选择,当面临亲与疏的判断之时,该给心灵一把尺,去警示自己凭正义作出选择;该给感情一把尺,别让亲切阻断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途,让理智的感情伴你人生长途,才会使心更轻松,才会使世界更加美好。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靺鞨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
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
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者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乐》!
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亲疏,让人类向着迈进;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让人类向着认识真理奔跑;是它让我们给理智一条路,给智慧一条路,给文明一个永恒!
(二)给感情一把尺,给民族一个振兴;
林则徐给感情一把尺,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背景下,发起了爱国思想运动,使中华民族的认知向世界迈进;邓小平给感情一把尺,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提出了祖国统一的新思路,让中国社会的发展选择了理智;战争中一位位母亲给感情一把尺,为了全民族的胜利,毅然献出了孩儿们的生命,让苦难的 民族在鲜血的力量下奋起!
而今啊!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也给心灵一把尺,这把尺需要的不仅仅是奉献与理智,更需要英明果敢的大 智,生死相许的大勇,勇于奉献的大义和这悲天悯人的大爱,他们不仅给理智一条路,更给民族精神一个完美的展现,他们无论感情的亲疏,为每一个病人送去了同样的爱!
目光可以忘却感情之尺
蒲公英也可以忘却这把尺
但你千万别忘了用感情之尺去衡量你的心,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你用理智思维开辟一条成功之路!
[结构点评]
主体部分以(一)(二)列小标题,从两个方面论述,全文浑然一体。
[范文](话题“诚信”)
五颗亮亮的心
故事甲
风雨中,三位老人正挤在一把伞里冻得脸色苍白。尽管他们坐在屋檐下,可是雨还是不停地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此时他们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然而他们并没有在意自己,三双眼睛正盯着前面的广场,那儿停着两辆自行车,上面盖着他们唯一的雨衣。车子的主人到现在还没有来取。“也许是被雨困住了吧?”他们说,可谁都不愿意先走。冷风一阵阵地吹来,雨点一次次地打来,然而他们谁也没有起身,三双眼睛仍然盯着不远处的两辆自行车。
难道他们只是为了那几毛钱吗?
故事乙
他,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拿着两张彩票。这是他今天下午买的,不过其中的一张是替他们科长代买的。他已经做好了记号。
开奖的时间到了。他全神贯注地看着手里的彩票:“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啊,一个号码都不差!”可是,顷刻间他又沉默了,因为,中奖的是作过记号的那一张。
他低下头,脸深深地埋在了双手里。他想到了自己的家:妻子下岗,儿子正读高三,手头并不宽裕,甚至可以用贫困来形容;他又想到了科长,他们家可谓是富丽堂皇;他还想到了自己如果有了这笔钱该怎么花……
然而最终,他拿起了彩票, 坚定地走出了家门……
故事丙
到了批发站,他熟练地停好摩托车,进了大门。
来到烟酒柜,迎着批发商的笑脸,他笑了笑:“老规矩,给我拿一批货吧。”批发商仍然笑着:“不是我说你,老李,上次那批货一到就被抢购一空,我特意留了些给你,你却偏不要。唉,不过是加了些水,你怕什么呢?现在我这儿又新到了一批。你要不要?”
“谢了,我还是不要的。”他声音不大却很坚定。批发商摇摇头,一副无奈状。
三个故事,五颗诚信的心,不感人,情却很真。人活着不就是要坚持这么个理吗?
三、分论点列述式
分论点列述式结构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结构模式。文章往往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以分论点的形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这种结构式,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范文](20)
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 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 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结构点评]
本文以分论点列述式结构,分别将诚信与美貌、金钱、荣誉等一一对照说理,层次井然。
四、对照式
6.高考语文作文结构 篇六
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即高考作文段层安排,应力求达到“进递有序、精致关联”环环相扣准则。没有布局观是无法展示思维逻辑层次的,无法展现文章的美感。
考场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1、结构冗长繁杂,层次不清。
“酷”文章必有“亮”形态。高考作文最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就是结构与语言。“结构”是“骨骼”,“材料”是血肉。只有根据材料主题需要,安排恰当结构才能光彩照人。文章结构使文章思路外现,主题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
2、文章结构单一,八股化程式化
文章呈现出“老三段”“八股模式”,臃肿虚胖,内容空洞;或段落颠倒,语序不当;或句意跳跃,突兀逼仄;或重复啰嗦,含义不明。
3、文章“纵”“横”无序,杂乱无章
文章结构应如《左传•昭公四年》所说:要“四季分明,互为承接”,即要“有机相连、逻辑推进”。而考生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布局意识,没有“段与句”意识;就如同一个人一样,应骨骼健全,匀称有序。
纠错技巧一:设置主旨句,求结构浑然
文章应设置段首句或分论点。《诗经》结构有一个重要特点为“重章叠句”,即在考场作文文章主体部分的每一段开头都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开头;或用相同的语段开头,或用展示分论点的方法:将文章内容予以清晰、直观、有层次和富有条理地展现出来,使得文章条分缕析。设置主旨句。刘勰《文心雕龙》“总文理,统首尾,定予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行文具篇,起承转合,在行文过程中甚至在偏离题意时,用主旨或关键句在文中多次强调和凸显主旨的方法。即可解除考场上由于高限制条件而产生的紧张感从而导致偏离题意的后顾之忧。主旨或关键句子应放在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三个地方,以形成脉络清晰如骏马游龙之势;三处句子应独行设置,以增加对阅卷教师视觉的冲击力。
题目:动力来自***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运思过程】本题采用半命题作文形式,有利于拓展考生思维,有利于体现考试与评卷的公正性;从命题内容看,考题关注自我生活与个性成长,极具时代感,不管是个人追求还是集体的力量,不管是美好道德还是细腻情感,均可入题。
【思路模型】要扣住“动力”行文。只要是能够触及自己的情感与灵魂,能够激发自己进取,促使自己提高的对象,均可成为写作内容。如,亲人、师生、好友,伟人与英雄、诗词与名著,荣誉与挫折等;值得注意的是,填入的这些写作对象并不是我们写作的终极目标,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些写作对象,展示它们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动力。
【考场纠错】文章布局谋篇应将“动力”巧妙体现。因为本题在结构上最容易犯以下错误:一是内容空洞导致结构呆板,单一,没有变化,缺少波澜;二是文章主要段落是对内容的叙述,有场面,没有细节,缺乏画面感。
【变式训练】(高考福建作文试题)?
题目:季节?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运思过程】“季节”题目在20高考中略显稚嫩。但它给考生营造了“空白”,提供非常大的具有“私密”性的空间,便于个性化写作。审题时应注意三点:一、题目实虚兼备,应化虚为实,由实体“季节”虚化为抽象“季节”;由“观察”提升至“感悟”;由“感受”提升到“哲理”;二,找寻合适载体,小中见大;三,体验应侧重精细,结构注重画面及细节。
纠错技巧二:优化内容,明晰结构
“内容”优化,是指对文章所举事例或材料的整合和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归纳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用“由此可见”“从中可以看出”“不难发现”等词语摆明自己的观点,亮出自己的思想,对文章所列举事例进行延伸分析,使文章有叙有析,有梯度,有层次。二是反面推理方式。即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不……”等形式,对所列举事例作简要分析,这种分析是以逻辑上的“假设”和语法上的“让步从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因而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令人耸容动情。
其次确立段落结构。即确立起始段、引入段、过渡段、重点段、小结段、总结段、收束段的布局,从而真正做到层次清晰,上下有序;精致衔接、有机关联。
【典题调研】(广东高考作文题)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运思过程】该题切合选拔考试实际,让学生有话可写,但也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解清“轻易”一词的内涵以及“说‘不’”的象征意义;“不要轻易说‘不’”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永不放弃”,一个是“不要轻易的去否定别人”。因此,该题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说‘不’”是个传统作文话题,“不要轻易说‘不’”是在传统话题上的推陈出新,但较传统话题更具思辨色彩,故既非全然否定,也非全然肯定,要区别对待;该题具有浓烈的时代感。中国近期对待“藏独”“台独”“汶川大地震外来援助”都不是轻易说“不”。
【思路模型】本题没有限制文体,但诗歌除外。选择记叙文将比较容易扣题,但由于缺少生活体验,容易流于俗浅低幼化。写议论文则需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合适的“点”,不仅要写出自信,更重要是突出“自我”,写出对待世界的姿态与方式。
【状元笔记】本题往往易落入下列两种俗套:一、一件事情、一个人给我的启示,一次遭受磨难与挫折的经历;二是将话题转化为“谨慎”“理性”,然后大谈理性的好处;或者即使能设立分论点,但缺少议论层次,也会陷入:“第一分论点”“第二分论点”“中心总论点”的泥潭。
【变式训练】阅读下面文章,按照要求作文
印象中,诗、书、画、印四绝的吴昌硕大师笔下那些逶迤遒劲、意趣超古的藤,如峻石、似屈铁,秀致中寓有气骨,苍老中透发生机。明代酷爱青藤的画家、自号青藤老人的徐渭,他那首“吾年十岁植青藤,吾今稀年花甲藤,写图寿藤寿吾寿,他年吾古不朽藤”的诗作,犹如青藤一直缠绕在我眼眸周围,深感心田似绿海,故每每看见爬满青藤的园墙和老屋,我会觉得园林因此鲜活起来,老屋因此生动起来。
藤是自然界的爬行者,缠绕是它的本性,也是它活着的唯一理由。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藤”和自然界的藤一样都是不动声色的软“杀手”。它们总是瞄准着“树”(仁人志士贤才)轻轻地爬行着,紧紧地盘缠……盘缠是他们的乐趣,是他们的心理需求,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内容。
请以“藤的联想”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文体立意自定,不得抄袭。
【运思过程】本题审题时应注意两个转换:一、“藤”的转换,由材料“藤草”转变为生活中的“藤”;二是富有含蕴,“藤”不仅为比喻,而且富有象征韵味。能够跳出来,就为文章的构思增加密度与质感。
纠错技巧三:构筑“龙骨”,展现思想
考场作文结构“龙骨”构造有两点:一是“通体透光”二是“中通外直”。所谓“通体透光”是指行文时要注意文章思维层次的排列和展现,层次清晰,结构条理。所谓“中通外直”,就是指考场作文要多用短句,多设置自然段,多思维标志,使阅卷老师对自己的试卷一目了然,透彻见底。这样,我们在和阅卷老师的“对话”中就以真诚而又善解人意的态度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分数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
铸造考场作文“龙骨”是指着眼于作文内部诸要素的自然搭配和组合。即如何在考场上营造一种紧扣题意,类似“龙脉”结构方法;如何针对考生作文缺少深度的分析和延展的现实,强化对具体事例的.解读和运用;如何使文章从个人和自我的层面上上升为国家和民族的层次,使文章有一种大气和精神底蕴;如何打磨一种前后呼应、衔接自然、过渡通畅、文脉通达的内在脉络。
【典题调研】(20安徽省高考作文题目)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运思过程】从命题意图来看,在话题作文式微,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渐盛的形势下,命题者继续采用命题作文,使广大考生有足够的应对心理。就题目——“带着感动出发”本身来看,显然又契合了传统的“文以传道”的创作观。在具体的作文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解题。题目“带着感动出发”和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一样是带有诗意的表述,尽管文题已经说明“文体不限”,但这个题目显然不适合写议论文,而更适合写抒情性较强的散文,或者干脆写诗歌。
本题来自教材。如苏版《语文》必修五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及人教版第一单元“哲学论文和随笔”专题,分别对“怀想”与“天空”作了哲理性的阐述,“怀想天空”,不但指怀念、遐想自然的天空,更应该喻指人生的天空、文学的天空、教育的天空、环保的天空、体育的天空等范畴。因此,暗喻结构上应体现出文章思维的层次性。
【思路模型】“带着感动出发”,首先将其分解为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目的,去干什么。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考场纠错】本题考生在结构上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互不联属”“两张皮”现象,即割裂“感动”与“出发”关系,人为地将文章结构简化为两段;二是散乱无序,杂乱无章;三是习惯用三段论及“八股”模式。这也限制了考生思想及思维的发展与开凿。
【变式题目】(上海建平中学高三调研试题)?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运思分析】审读此题关键应抓住“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是“我们”要铭记“这一天”,不是“我”;“我们”要铭记的“这一天”是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的一天;就是要考生在写作时不能摆脱“一般意义”的层面。因此,在结构上也应体现出文章是思想与思维的存在。“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的,考生必须对此有所体悟。?
【考场纠错】本题容易写成两类作文:一是篇幅不大,却面面俱到;与中心联系不密,甚至游离于主题思想;二是没有将文章在结构与层次上予以展示,文章只有具象没有抽象,只有一般没有特殊;三是流水账式结构,一二三四,平铺直叙。
纠错技巧四:梳理文脉理清层次
“文脉”就是指文章行文时候的思路脉络,文脉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思维标志即文章的“过渡”和“衔接”句以及“过渡语段”上。这种“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思路的过渡与整合。语言标志是“不仅过去……,现在也是如此”;“诚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二是横向思路的衔接与整合。其语言标志有:“其实,不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仅是……,更是……”。由此可见,文脉的整合绝非小“瑕疵”而是关乎整篇文章成败的关键,更是做好“天字第一题”的不可或缺的“杀手锏”。我们不能将考场作文内部的优化的诸个因素看成是“雕虫小技”而加以轻视。
【典题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运思过程】湖北卷今年的命题作文材料简洁,启发性强,重在引导考生进行内心反省。湖北高考作文命题与年上海春季以“细微深处”为题的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举手投足之间”这个题目平实温和而又出奇制胜,能切实引导考生去感悟自然,思考人生,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思路模型】首先要做好“转换”,将其转换为“半命题作文”,然后再补充完整,范围和立意就可以确定了。如“透过举手投足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等,其次,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中举手投足之间的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要会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再次,抓住关键,三个“如何对待”就是最好的命题思维方向;最后,需要从材料出发,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回忆曾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值得我们咀嚼、玩味的材料,“放大”细节,把它们组织到文章中来。
【状元笔记】我们在写作时在结构上常常会犯:一、丢弃我们所擅长与熟练的散文,特别是抒情文体,将我们情感不加选择地倾泻,导致文章结构冗繁;二、往往丢弃我们所擅长的“日记体”“书信体”“场景式”等结构形式,热衷于什么“求证式”“病理报告式”“辩论式”等时尚结构模块;三,对于叙述过分钟爱,对于描写则明显冷漠。
【变式训练】请以“蓦然回首”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7.高考语文作文结构 篇七
一、隐喻型
隐喻型的题面是一个喻体, 我们必须找出相关的本体, 再写成文章。如果仅仅就隐喻型话题的字面义去立意, 角度狭窄, 立意单一, 思维受到束缚, 不可能有什么好作品。
典例精选:
“蚌壳里的夜, 有多长?/不再思量, 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
请根据这首诗的含义, 以“珍珠”为话题, 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步骤一:理解隐喻型话题和材料的深刻内涵
珍珠在蚌壳里熬过了无数的黑夜, 经受了无数的磨难, 但它没有沉沦, 没有被艰难困苦压趴下, 它摆脱了无数的痛苦、郁闷和“忧伤”, 终于成长为一颗晶莹的珍珠。“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 我的生命不会闪光”是关键句, 它告诉我们:生命离不开苦难, 只有经历了痛苦, 战胜磨难, 才能铸就生命的辉煌。
步骤二:要找出与隐喻型话题相关的本体
“珍珠”这个话题, 命题者给出的不只是“珍珠”二字, 而是变成珍珠的过程特点和特殊意义:摆脱苦闷与忧伤, 生命才会闪光。这是一个事理。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要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失败和打击时, 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直面失败和打击, 战胜困难和挫折, 勇往直前, 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我们的生命才会无比精彩。可见, “珍珠”对应的本体是:成功与磨难, 生命与挫折, 让生命在磨难中闪光。
步骤三:要根据材料的提示和限制恰当立意
“珍珠”话题前的材料决定了本篇立意必须从正面入手, 肯定积极勇敢的人生态度, 不能逆向立意。
二、定向暗示型
定向暗示型题目中有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 也就是写作的重点。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被修饰或限制的词进行深入思考, 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审题关键:抓关键词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 (广东卷)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该命题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抓住“轻易”一词的内涵以及“说‘不’”的象征意义。
该命题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说‘不’”是个传统作文话题, “不要轻易说‘不’”是在传统话题上的推陈出新, 但较传统话题更具思辨色彩。
其实“不要轻易说不”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个就是永不放弃的意思, 另外一个就是不要轻易地去否定别人。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选。
三、联想增补型
本类题目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比较宽泛, 需要我们进行联想, 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 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 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引入题旨的目的。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 (湖北卷)
你走过一棵树, 树枝低垂, 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 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 你是怜悯地避开, 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 你是谦抑地让人, 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 绿灯亮了, 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展开联想, 思考如何对待自然, 如何对待他人, 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 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 自定文体, 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 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审题时, 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 增补新的信息, 将短语补充成句子, 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 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 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甚至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
四、形抽互换型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这时, 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 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
【典例精选】
2008高考上海市作文题目: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 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 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他们”是很抽象的概念, 在审题时必须首先明确“他们”的具体含义, 完成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
五、关系型
针对关系型话题作文特点, 应将审题的重点放在审读话题这一环, 在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上做文章。辨明了关系, 就掌握了审题立意的方向。
关系类型列举:1.对立统一关系2.是非取舍关系3.辩证关系4.并列共存关系5.条件结果关系
【典例精选】
2007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一步与一生
【审题指导】
8.高考语文作文结构 篇八
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广受大众关注,可能源于两种厚望:一是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作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窗口,人们通过议论作文题目寄托对社会的厚望;二是对教育教学的关注,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人们通过评说作文题目表达对教育的厚望。
但是,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语文,只是中学若干学科中的一科;作文,只是语文学科中一项内容。认为一个作文题目出好了,作文的问题解决了,教育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都解决了,显然是一种天真的幻想。高考作文,只是一道考试题目,它的基本要求是:用不少于800字的篇幅,用规范的书面汉语,用题目允许的体裁样式,表达对社会生活的一般认识,展示一个高中毕业生应有的思想和认识水平、思维和语言能力。
在作文界各个层面,也有一种偏重题目的心态。
在命题专家这里,总是力图变化、翻新,新型材料作文就是这种追求的产物。材料大多是提供一种生活场景,包括许多侧面和角度,其初衷是为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鼓励考生自由的、有个性的、有创意的表达。但是,多侧面、多角度的情景材料必然造成立意的多样性,而这些腾跃的思维又缺少一个清晰的展开原点,在大规模、高速度的高考阅卷实际中,很难掌控,于是题目相继又加上“选准角度”“选好角度”等附加要求,而何为“选准”“选好”?又相当模糊。各地阅卷规定“一等立意”“二等立意”等等,形同要求考生先把材料转化为话题,而话题又秘而不宣。这就在写作考查之前,先考查阅读这一关,形成写作能力“升堂坐殿”,阅读能力“垂帘听政”的局面。完全走到“自由、个性、创意”的反面。其防止宿构、套用、抄袭的功用也很有限。更何况,各地规定的“一等立意”也并非材料的核心立意。
在教师队伍里,或囿于自我认识水平,或为了顺应阅卷标准,也总是在作文选材、立意上做出许多限制。走出考场,考生忧心忡忡的问题都是:我的作文这样立意偏不偏?我写这个素材行不行?我总回答:“写好了就行。”写作规律告诉我们,在立意和选材上,从来没有“行与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写得“好或不好”的标准。当然我也忧虑,这种“好或不好”的标准,在大规模、高速度的高考阅卷实际中,能不能成为被落实的标准。
这种先把作文题目复杂化,再将其简单化的纠结,根本原因在于“作文常识观”的陈旧观念。在这种观念里,作文题目形同一道常识答题,一个范围圈定。其实,作文题目是面向广阔生活的一个窗口,是写作者思想出发的原点,是纵使思维腾跃的踏板。那么,把作文题目命制得简单、清晰是不是更好呢?至于写作者的思维能不能腾跃,思想能不能展开,那是作文教学的任务;作文题目何须“越俎代庖”呢?
面对纠结的现状,这里笔者只好从多重角度解析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一是题目固有的广阔角度;二是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三是阅卷可能的“最佳立意”底线。
全国大纲卷
甩掉顾虑,集中注意力,才能成功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凡事都一样,如果笼统~看,都是普遍真理;但是深入一想,又都充满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我们仅就这个孩子,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完成这项农活而言,妈妈“集中注意力,甩掉多余顾虑”的归纳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所有的环境下,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用“外衣脱了,鞋子脱了”来解决的。很多情况下,我们是必须注意许多方面,存有多重顾虑的。即便外衣和鞋子确实是“多余的顾虑”,生活中又有几人能轻飘飘地一“脱”了之呢?不然,很多事情,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提倡“慢慢来”,要寄希望于下一代人的智慧呢?如果,不管子丑寅卯,不问青红皂白,一律“脱掉”,那保不齐就得听到金圣叹那句著名的批语了:谁叫你赤膊来?
仅就题目的材料而言,妈妈最后的结论也带有浓厚的臆度成分。孩子由学校回家干农活,又正值春雨,道路泥泞,他“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缺少锻炼,能力不足吧?妈妈说孩子“不是没能力”而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相当武断。孩子按照妈妈的指导“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明明是减轻了身体负荷,增加了脚板和田埂的摩擦系数,妈妈将他完成工作任务的原因归结为“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思维的跨越似乎也超出了逻辑常理。试想,孩子“脱了外衣和鞋袜”,把它们一股脑抛到田埂上,会不会更脏呢?把物质升华为精神,是不是有些牵强呢?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凡事都需要集中注意力,甩掉多余顾虑,才能成功。
全国课标卷
做好事,成大善,得好报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粗略一看,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修船工顺手补了个小洞,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它向考生传达着这样一种信息指向:无意的举动成就了大善,赢得了由衷的感激。
但是,当我们把材料还原成生活场景去认识,去做负责任思考的时候,疑问便层出不穷了。因为这一位修船工的这一作为和结果只是一个万幸的特例,如果忽视其中若干带来侥幸的细节,把它作为普适美德来认识,做引申,去发挥,显然会暗伏下许多隐患。我们绝不应该把安全回归的希望寄托在一种偶然,一次顺手之上吧?
例如,修船工的专职是什么,材料没有告诉我们,从他和船主的雇佣关系看,他的专业分工应该是刷油漆,他无意中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补上,这一修补不一定牢靠;船体是否还有其他漏洞,并未详查,事后并未向船主做任何告知,很可能留下隐患;一条小船,很可能是一条小木船,仅以“划”作为动力,具不具备出海的条件?孩子该不该划船出海?出海前有没有告诉家长?该不该告诉家长?……这许许多多足以令我们惊出一身冷汗的情节,全掩盖在船主和修船工轻松的谈话和廉价的感激之下。而这些恰恰是考生展示他对生活认识触发点。问题是:阅卷能够接受吗?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做好事,成大善,得好报。
北京卷
赞扬爱岗敬业精神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简析]作文题目从材料中提取了三个以上的场景,要求考生“感受和思考”,这样实际上把给材料作文演变成了给话题作文,只是,这里的“话题”是“场景”,因此“含意范围”更丰富,也更提示着多向发散思维的空间。
材料中的老计、深山、铁路、列车、敬礼、鸣笛,乃至落石、滑坡、倒树等等,作为具象,都有社会象征的意味。在广阔的生活领域,都可以引起我们或正面、或反面的联想与想象。我们可能对老计独自巡视的坚守赞佩有加,从他庄重的敬礼中感受一种敬业的精神力量;也可能对他孤单寂寞的生存环境与工作状态,感到几分悲凉,引发深沉思索,萌生一片同情。久久回响的汽笛,可能是一种理解、致敬和回报;也可能是一次安全的提示,一声无奈的应和,一种向远方的呼唤。我们可以认为深山巡视、庄重敬礼、汽笛回响,就是理想和谐社会的微缩;我们也可以认为如此的巡视、如此的敬礼、如此的汽笛,需要转换成另外一种形态,才是我们的理想,才是真正的和谐……更何况,场景对时空是没有限定的,假设老计是位民国时期或利比亚的铁路巡逻工,想象的时空可能就大不相同了。再假设,作文变化视角,从一百年后,或大洋彼岸的角度看这一个个场景,感受和思考也会是另一种境界了吧?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赞扬爱岗敬业精神,提倡这种精神应得到社会的敬重。
四川卷
重视把握细节,成功蕴含在细节之中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首诗,按照要求作文。
手握一滴水
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
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
有大陆架和沙漠
有人的生命……
我手握一滴水
就是握着一个世界
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
足以丢失这一切
请根据阅读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诗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⑧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简析]诗歌重点是后四句:“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抽象出来的含意是:把握细节,就有了主动,就能获得成功;轻忽细节,就会丧失机会,陷于被动,导致失败。这里的哲理抽象,缘于诗歌前半部分的想象:“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有大陆架和沙漠,有人的生命”,而这种想象,又有着科学认知的基础。
一滴水到底是什么?它就是一滴水,是一滴无色透明的液体,从常识认识的角度看,当然正确;一滴水是两个氢离子和一个氧离子的化合物,从科学认识的角度看,更为恰切;一滴水也可以是一汪清凉、一掬滋润、一股生机、一份渴盼、一种体贴、一片关爱,可以是诗歌中的诸多想象,乃至整个世界——从诗歌思维的角度看,当然也不能否认。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既可以肯定诗歌的想象,也可以否定诗歌的想象,从而引申出正面或反面的启发。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要重视把握细节,成功蕴含在细节之中。
安徽卷
杜絕空谈,把措施落到实处。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简析】梯子在不用时是保持使用中的竖放状态,还是改为横放状态?是一般性的提醒,让过往人注意安全,还是具体的要求,让使用者照办?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保持竖放,用“注意安全”提示,是工作人员的做法,几年过去,也没有发生倒下的事故;建议“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的,是初次到此的客户,可是这位客户又是留意并经过驻足良久思考的。到底谁说得对,应该听谁的?你可以认为把空洞的提醒落到实处更好;也可以认为那样会影响使用的方便和工作的效率,并且在频繁横竖转换中又可能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这显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材料的含意,绝不仅仅是梯子横竖问题,也绝不仅仅是安全问题。材料的含意是: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基于不同角度,从来有不同的看法和办法,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做恰当处置。如果只在梯子中纠缠,那无异于坐“井”观天。“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那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陷入“作文常识观”的窠臼了。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保证安全,要杜绝空谈,把措施落到实处。
天津卷
深入认识平凡生活中蕴含的道理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條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2012年高考的十七个作文题目中,四川卷和天津卷相映成趣,也颇有启示意义。两个作文题目都谈到了水。
天津卷两段材料形同一篇微型议论文字,第一段是第二段的例证,第二段是第一段的结论。正如题目所说,这篇微型议论也足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是鱼类所处的社会环境,是鱼类“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认知却不尽相同。一条老鱼和两条小鱼,年龄不同,阅历有别,游向相反。他们对水的关注程度迥异。从老鱼点头问候的神态和“早上好,孩子们”的语气看,老鱼虽老,但并非老气横秋,麻木不仁。他的“水怎么样?”的提问,可能是考查的设问,也可能是探询的求问。两条小鱼的表现耐人寻味。它们先是有所触动地“一怔”,然后“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后,接着“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另一条小鱼会如何表现,材料没说,也就为写作构思提供了广阔空间。
另一条小鱼可能充耳不闻,兀自前游;也可能嗔责一句:“有病没有?你管水什么呢,游你的吧!”也可能反问一句“你说呢?”也可能回答:“想什么呢?人家问‘水怎么样’,不是‘水是什么’。……”也可能回答:“对呀,我们连‘水是什么’都没弄明白,他却问我们‘水怎么样’……”也可能回答:“别游了,我们先弄明白水是什么再游吧……”也可能是:“我们回头游,去问问那老人家吧?”也可能是:“只管前游,游中自然会弄明白!”……
老鱼没有关心“水是什么”,它更关心两条小鱼认为“水怎么样”的感觉,颇有些“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务实态度;前游的小鱼则对“水是什么”更感兴趣,很有些刨根究底的理想主义色彩。
鱼儿问答,不由使我想起毛泽东著名的词篇《念奴娇·鸟儿问答》。我们现在读这首词的感受和当年已不大相同。我们不妨把鱼儿问答,转换为更贴近同学生活实际的“师生问答”,意思会更加豁然:
两位同学在教室一起做卷子,一位老师从办公室过来,老师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备考怎么样?”两位同学一怔,接着做卷子。做了一会儿,其中一位同学看了另一位同学一眼,忍不住说:“备考到底是什么东西?”
是啊,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这忽视,不应当;但很多时候,恰恰又是必要的。“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郑板桥是经验之谈。是啊,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这思考,很必要;但很多时候,又是思考不清楚的。遵从作文题目给出的道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经过对作文题目给出材料的深入思考,的确是深受启发。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要深入思考生活,认识平凡生活中蕴含的道理。
辽宁卷
为人做事要重内涵,忌虚华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语文作文结构】推荐阅读:
河南高考语文作文06-18
北京语文高考作文06-23
优秀语文作文高考07-07
高考满分作文语文07-08
语文高考状元作文12-25
湖南高考语文题作文07-05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08-26
高考语文作文优秀开头10-01
每年语文高考作文范文10-28
2024山东高考语文作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