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鸿门宴

2024-09-01

改写鸿门宴(精选8篇)

1.改写鸿门宴 篇一

“好个自不量力的刘邦。竟想跟我争天下!”我按捺不住怒气,不禁拍案而起。

“不过,曹无伤,你又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回项王,这天下将来必定是您的,刘邦他妄想和您争天下。为了减少项王您不必要的麻烦,我特意来禀告您这件事。日后您称霸了天下,我也可以……”

看着他一副贪婪,虚伪的嘴脸,我不禁心生厌恶。“好了,你退下吧。”

一想到刘邦竟如此轻易的就进了咸阳,还要争夺我打下的天下。一股怒火在我心中骤然燃起。站在一旁的亚父走近我,说道:“藉儿,你还记得吧。当日沛公在那山东时,贪爱财物,日日沉迷于美色。现如今他进入函谷关后,不仅财宝分文无取,也没有宠幸任何美女。这就说明他此次志向决不在这些小事之上,他这是要和你争夺天下啊。我之前曾让人观测他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乃天子的云气!所以我们一定要借这个机会打败他,绝对不可以错过!”

“好,明日犒劳所有的士兵,然后把沛公的军队给我全部歼灭!”我望着亚父坚定的目光,用怒吼般的声音命令道。

冷光穿透了夜晚的薄雾,朔风萧瑟。

现在只剩我一个人在营中歇息,方才的怒气也已平息了不少。自斟了一杯清酒,在口中温含了片刻,仰头咽下。清凉却有几丝冽辣。营外夜色很深了,透过厚厚的帐布依然可以看到跃动的火光。真的要杀了他么?我向前踱了几步。虽然我有大军四十万,远远超于刘邦的十万。但我知道,其中不少诸侯的部队并未全心归属与我。秦患未灭,还需他的配合,我擅自杀了他,则势必引起诸侯的不满。这对我建立霸业不利阿。我停住脚步,将酒杯在手里缓缓转了几下,又转过身,放在了案台上。若是不杀他,且不说难平我怒气,亚父也定会发怒,刘邦的确有可能成为后患。我,该怎么办呢……

“报,项伯求见。”

守卫的通报声惊扰了我的思绪,“怎么,叔父深夜找藉儿何事?”项伯一面缓和着吁吁的气息,一面示意守卫退下。

“今日之事不可!”

“叔父可是指攻打沛公之事?”

“没错。你不可无义啊……”

“此话怎讲?”

项伯向我走近几步,又压低了几分声音说道:“你看,沛公虽先入关中,却未据守咸阳。咸阳珍宝无数,谁不想据为己有?沛公他不仅分文无取,还派人防守盗贼等,发生不必要的意外。这是在等待藉儿你入关呐。并且城中百姓也都安然依旧啊。秦患未灭却私杀沛公,此乃不忠;沛公破关有功,我们反过来攻打他,这义又何在啊!”

义,是我项羽这辈子最看重的,如此杀沛公,的确不应是我项羽所为。有了叔父这一番话,杀与不杀,我不用再犹豫了。叔父考虑得很周到,想出鸿门请宴这一妙计。

这一晚,月亮很圆。

清晨,天空还是青灰色。我穿好衣装,饮了一杯温酒,去见亚父。

“藉儿,我们今日几时出发?”

“……这样如何?”我对亚父低语道。

亚父思索片刻,向我点点头。“也好,这样更稳妥。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你看这样如何,鸿门宴上我们见机行事。只要你看到我举珏,就挥手下令。刘邦他就是插翅也难逃一死了!”

“嗯”

午时,营卫来报,刘邦及其一百随从已来。

“好呀,我还担心他会不来。藉儿,我们一定要按计行事。”亚父同我迎沛公并嘱咐道。沛公一进营门,便直向我而奔来。揖手,深鞠躬,满脸歉意地赔罪道:“臣与将军您合力攻打秦。按着约定,您从河北面攻打过来,我攻打河的南边。没想到我竟先进入了关中,使得今日在此地拜见将军您。但这灭秦的大功的的确确都是您打下的阿!现如今一定是有卑鄙的小人挑拨我们的关系,才使我们之间有了隔阂,到了这种地步……”看来叔父说的是真的了。不管怎样,曹无伤都是个不忠不义的小人,留着是个祸害。于是我打断他的话:“沛公不致如此,此人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不然我怎么会如此做呢?你们既然已经来了,不如留下一起喝杯酒,忘了这件不愉快的事吧。”转身间,仿佛看到亚父眼里有几分不悦。

宴上,我和叔父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中间几位舞姬伴着琵琶声翩翩起舞,我只饮酒不语,注视着。一旁的叔父端着酒杯只泯了几口,微笑着。亚父也斟了半杯清酒,拿在左手,目光却从未落在餐桌上。沛公左手抓着还烫手的烤羊腿,右手的筷子在盘子里夹菜,往碗里放,嘴不停的嚼着,仿佛没有空闲的时间,眼睛死盯着几位姿色不错的舞姬,还不时地喊几声好--这种人怎么可能与我争天下,呵我真的多余担心了,我心里暗笑着。在沛公一旁的张良却未动分毫,神情上也在打量着宴上这些人的举动。这令我蓦然意识到,亚父举珏的意图定会被张良发现。果然,亚父意不在酒很快就被他意识到了,他总是向亚父望去。一曲毕,亚父拿起酒杯饮下,同时右手举起那块佩在腰间的玉珏。“沛公慢慢吃啊……”我装作没看到。亚父又斟一杯,同时再一次向我示意。我依旧默然。“藉儿,喝啊!”亚父面带怒容的对我说。我看到了,这,是他第三次举起那块玉珏了。但依然,我无动于衷。自然,张良也看到了,从他眼睛中闪过一丝不安,转瞬便消失了。

亚父离席片刻,与项庄同入。

“您与沛公设宴饮酒,只看歌舞不足以为乐,我略懂几分剑术,恳请您允许我舞剑以给您助兴。”……“藉儿!”

“诺”

看来亚父意已决,这刘邦,是杀定了。项庄的剑舞的甚好。沛公忙于享受佳肴,偶尔抬抬头。猛然间,脚下似乎被绊倒,项庄的剑锋突转,直指沛公的喉咙,飞速的刺了过去--我闭上眼,摇了摇头。哎,非我不为,非我不能为阿--“当”的一声,不仅我一惊。一把亮闪闪的剑抵在了项庄剑的下方,只差一寸,便次破喉咙。

“庄儿好剑法!”

“还远不及叔父!”

两人眼中都带有愠色,项庄拂袖离去。我舒了一口气,这刘邦,命不小。我不敢再看亚父,不用看我也知道,他必定已怒不可忍。忽的我发现,张良不见了。回忆之前的情形,好似项庄舞剑时他已离去。

不久,张良回来了,却紧跟进一彪形大汉。两眼狠狠地嗔视着我,眼角近乎爆裂,头发因怒气几欲竖起,右手紧紧地握着剑,左手叉腰而站。这是?我立即跪直身子,握起剑:“来者何人?”张良答道:“这是沛公车右的警卫,樊哙。”哼,好个张良,私自带人闯入我的营地,还如此不逊。不过看他也是条硬汉子。此时沛公也停下吃喝,一语不发的看着张良。“来人,赐给这位壮士一杯列酒,一整条猪前腿!”樊哙一把将盾扔在地上,接过猪腿扛在肩上,拔出剑切下猪肉大口的吃掉。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好个壮士!你还能再喝得了一杯么?”我说道。这人,有点意思。“我死都不怕,一杯酒算什么!秦王如虎狼一般狠毒,杀人不可胜数。于是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您应该记得怀王和诸侯约定,先破秦打入咸阳的人可以称王。现在沛公先做到了,不仅对咸阳毫发未取,封了宫室,退还驻军在霸上,等着您到来,还为您看守咸阳。我们这些劳苦功高,您不但没有给我们封侯之赏,反而如此轻易的听信小人的馋言,想要杀了沛公,我认为您最好别这么做得好!”樊哙怒气冲冲地说道,并将剑紧紧地握在手中。好个樊哙,有胆量。虽然略感他有几分无礼,但从他的话,我更确定刘邦并无二心。我,自然是这西楚霸王;天下,自然是我囊中之物。至于刘邦,呵,杀之无用。

片刻后,张良随沛公去如厕,并招樊哙一同出。他三人走后,亚父怒起,质问道:“项藉,你为何不守约?刘邦不除必有后患!”我只是目视旁侧不语。营内气氛十分微妙,大家也都只是不语。

一炷香之后,沛公还未回,亚父急忙命人去找。恰这时张良掀帘而入。揖手谢曰:“沛公不胜酒力,没办法亲自告辞以感谢您的招待。特意嘱咐我将带来的白壁一双送与大王您。玉斗一双,送给大将军范增您。”

“沛公何在?”

“回项王,我们听说您今日有意责备沛公,于是他已经走了,现在估计已经到军中了吧。”沛公就这样有惊无险地逃过了由我坐庄,却由亚父摆下的鸿门之宴。

“不足与你同谋!将来夺走你天下的必定是沛公!”亚父揭案而起,将那双玉斗摔得粉碎,对我怒骂道。

哎,不管了。

2.《鸿门宴》教案 篇二

文山市一中

丁承文

教学目的:

一、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历史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文言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4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查询“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或投影项羽的《垓下歌》,学生齐诵(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简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歌曲作背景音乐。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英雄形象。二三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诗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2.介绍司马迁、《史记》、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简介:

《史记》,原名《太名公书》,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世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要点:

(1)项羽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2)项羽起兵反秦目的: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区别。(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 “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为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是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 ”,他也就不是历史上 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公岂敢入乎?”“敢”,能够。“固不如也。”“固”,本来。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要项伯”。“要”通“邀”,约请。“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③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2.讨论课文内容: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 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 ”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 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四处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 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先疏通第三段落,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然后组织学习、讨论。

3、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投影多媒体展示)

1.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2、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 “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 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 救,终于不了了之。3.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三、布置练习:

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三段:

2、学生复述第三段故事内容。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学生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 是理直气 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 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 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三、小结:

1、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块,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哙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2、学生说说感想。

四、课堂练习:(随机)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一组分角色表情朗读三、四两段)。2.自学,或根据学生反馈有针对性讲析。

第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 “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其实,范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1.指名学生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道,音jiàn)

“沛公不胜柄杓。”(“不胜梧杓”,指酒醉,以“柄杓”借代酒水。)“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2.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 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3.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 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回顾《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故事里的刘备行“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 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谈谈读后感:让学生自由展开说说收获或者启示,不拘一格发表看法或意见。引用一些对项羽的评价结束课文:

1.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 在,肯与君王卷土来。3.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鸿门宴教案 篇三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处境危急。──故事的开端

从曹无伤告密开始──交代起因。项羽知道“刘邦欲王关中”后,决定发崐兵击刘。“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一崐句插叙,补充交代双方的军事实力和距离。相比之下,突出刘邦的处境危急。崐“急击勿失”,更增加刘邦一方的危急气氛。

揭开矛盾,构成情节初澜。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刘邦一方的对策,形势由战向和转化──故事的发展

正当项羽准备进攻刘邦的时候,项羽的叔父项伯惦记自己的患难朋友张良,崐连夜把军事秘密告诉了张良,张良坚持又把事情告诉刘邦,刘邦闻讯后大惊。崐先惊慌失措问计于张良(两呼“为之奈何”),后采纳张良建议,亲自出马拉拢崐项伯(“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请求项伯在项羽面前为自己崐说好话,最后项伯回营说情,项王许诺。

双方矛盾由激化又得到缓和,战争乌云暂时消散,刘邦化险为夷。第三部分(3─4自然段)写宴会上的斗争过程──高潮

项羽由主动变被动,刘邦由被动变主动。

1层.刘邦轻车简从,亲至鸿门谢罪,项羽信之。

点明项羽在对刘邦的态度上已经解除了思想武装,愿意同刘邦和好。这在崐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项羽的变化同坚决杀掉刘邦以除后患的范增产崐生了矛盾,这就是刘、项之间的斗争,又和项羽内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2层.写范增举 示意杀刘邦,“项王默然不应”,范增受挫,失掉了第一崐次杀刘邦的机会。

3层.写范增召项庄舞剑,项伯又起而“翼蔽”,刘、项之间的斗争,又因崐项羽内部的冲突而缓和,失去了杀刘邦的第二次机会。

4层.写樊哙闹帐,“义责”项羽,项羽自觉理亏“未有以应”,让樊哙坐崐下,使刘邦得以脱身,失去杀刘邦的第三次机会。

在鸿门宴的斗争中,优势本在项羽一方,但由于项羽头脑简单,刚愎自用,崐内部矛盾重重,步调错乱,因而一次又一次坐失良机,由主动转为被动;而刘崐邦一方,由于首脑机智权变,内部团结,步调一致,终于在不利条件下一步步崐由被动变为主动。第四部分(5─7自然段)刘邦的逃走和项羽一方对失败的反映──故事的结局

1层:写刘邦设法脱险。

文中一系列细节描写,表明刘邦处事谨慎、细密和刘邦集团内部的精诚团崐结、生死与共的精神,也说明了刘邦能渡过危机,绝非偶然。

2层:写刘邦逃走后,项羽内部对失败的反映。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表明他对自己的失败还没有认识。范增“受崐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明了他看出了项羽集团失败在即,也表达崐了他无可奈何的激愤情绪。

3层:刘邦诛杀内奸。

“立诛杀”表明刘邦的果断,说明内部更为团结。小结:

一、通过人物在斗争中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项羽: 自大无谋、沽名轻敌

他是楚国将军之后,勇力过人,在起义反秦的斗争中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崐领。当他听了曹无伤的密报之后,立即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崐暴露了他敇骄傲自大,不可一世敋的神气,他身边有一个号称亚父的谋士范增,但崐在紧要关头,却对他的意见不予理睬。他听了项伯的话后,不假思索,就马上崐许诺,随便改变既定的决策,表现了他为人敇头脑简单而又刚愎自用敋。对刘邦的崐假意殷勤,毫无察觉,反把曹无伤的告密直接告诉刘邦,反映了他敇不懂策略,崐敇麻痹轻敌敋。

刘邦: 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

出身于亭长,起于民间,靠少量的兵力争夺天下,在鸿门宴中“敇虚心下问,崐敇多谋机诈”敋。在危急时刻,总和张良、樊哙商量,对他们言听计从。当知道项崐羽要击破其军时,他一再问张良“为之奈何”,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最后崐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拿主意,并采纳樊哙“不辞而崐别”的建议。刘邦多谋机诈,很讲策略。他对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崐以“兄事之”,极尽笼络利用之能事,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因而能起到崐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 这些都表现了刘邦敇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敋的性格。

二、人物描写生动形象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

如写刘邦,一开始遇到紧急情况,一再向张良求计,“为之奈何”吓得手崐忙脚乱,失去主张但又能善于用人跃然纸上。后来,通过连夜策划,到鸿门见崐项羽时便已胸有成竹,因此,一见面谈话,委婉流利、娓娓动听。

再如写项羽,一听说刘邦要称王,无名之火立即升起“大怒”而下令发兵,崐但听了项伯、刘邦的话,火气越来越小,终至消失了。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崐 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⑵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⑶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⑷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四组人物对比:

主帅项羽与刘邦、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崐 其余人物的性格:

范增: 老谋熟虑 张良老练多谋 樊哙勇猛豪爽

南宋词人刘辰翁称赞本段文字: “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崐模写不出。”

本文成语典故:

秋毫无犯──“秋毫不敢有所近”

4.《鸿门宴》教案 篇四

在古代的史传文学中,最富有史学意义和文学色彩的要数《史记》;在《史记》中,最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是《项羽本纪》;而在《项羽本纪》中,最能体现项羽的性格和为人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因此,教学《鸿门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的教学思路是从语言到人物、从整体到局部、从课内到课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从而把握情节起落,感受人物形象,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思辩能力。从语言到人物:本文编排在高中第一册,它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因此,拟安排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课文语言: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去钻研课文,理解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语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连环图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重要场景写说明文字,进行“语言转换”训练,进一步理解语言,把握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局部:《鸿门宴》是节选文字,但它始于曹无伤告密、终于曹无伤被杀,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片断。在疏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线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节结构,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然后抓住“宴中”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体、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节安排。这样,既有“面”上的鸟瞰,也有“点”上的响锣重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辩的能力。从课内到课外:“鸿门宴”只是“项羽现象”或者说“项羽文化”中的一个点,我们的教学应该由这个“点”辐射开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把握情节结构,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说都是课内功夫。为了使课文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拟安排两个环节加以拓展。1.讨论: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此你怎么看?2.组织大家交流、评析课前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诗文。

(二)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综合运用点拨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拟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适当介绍历史背景以导入新课。在自读的基础上加以点拨,疏通文句。将读文与读画以及根据画面写说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重点场景的理解。教学要点:1.

结合注释,利用古汉语词典,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①古今异义:“盗”、“非常”等。②通假现象:具―俱;距―拒;内―纳;要―腰;蚤―早。③词类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从俱死;为之奈何;孰与君少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客何为者。2.

阅读课文的重点场景和相关的连环图画,用自己的语言给图画配说明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抓矛盾线索2.理情节结构宴前(战还是不战)

①项羽下令击刘②刘邦拉拢项伯③项羽轻信“说项”宴中(杀还是不杀)①刘邦诡表心迹②范增举示玉玦③项庄舞剑④樊哙闯帐⑤项羽赐座宴后(收还是不收)①刘邦趁机离席②项王接受赠璧③范增砸碎玉斗3.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讨论“宴上”斗争的“三起三落”教学难点:如何从实际出发,认识情节发展的“三起三落”。第三教时主要采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人物的性格内涵,同时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广阔的天地,丰富文化底蕴。教学要点:1.分析、概括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内涵。

2.关于“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评论。

3.组织学生交流、评析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材料。教学难点:对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不同看法的评论。

(三)教学实例

(部分教学片断实录)教学片断一:给连环图画配说明文字采用实物投影仪,或预先制作成课件,投影出下列连环图画:图一:(图略)图二:(图略)图三:(图略)图四:(图略)

(以上图片选自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绘画本中国通史》)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以上画面,辨明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观察人物的举止神态;然后仔细钻研课文中的相关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可以适当交代画面内容的前因后果,切忌亦步亦趋的“硬译”。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赶赴项羽的驻地鸿门,向他赔礼道歉。项羽的情绪有所缓和,并设宴款待刘邦。

宴席上,范增屡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不表态。范增只得召进项庄,让他在祝酒之后舞剑助兴,寻机刺杀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

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张良立即外出,把情况告诉守候在军门外的樊哙,樊哙带剑持盾闯了进来,面对项羽,历举刘邦反秦之功,严辞斥责项羽听信谗言,企图诛杀有功之人。项羽无言以对。以上说明文字不是“标准答案”,只要扣住画面,语言简洁、顺畅,都值得鼓励。

教学片断二:“三起三落”的讨论师:有人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气氛顿趋紧张;

二起是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于是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

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严辞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

一落是对樊哙闯帐,项羽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

二落是项羽赐酒赐肉,被樊哙斥责之后反而赐坐;

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由逃离项羽军营。对这一说法,你们怎么看?请展开讨论。

生一:对“三起”的概括应该说是准确的。范增举玦、项庄舞剑和樊哙闯帐三处情节或者说细节确实充满了杀机,大有一触即发的危险,让人为刘邦的命运深感忧虑。

生二:“起”和“落”是相对的,有起才有落,它们应该在同一条横轴上展开……

生三:是啊,一落是项王“默然不应”,视而不见;二落应该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而项羽对此置若罔闻,让人为刘邦暂时松了一口气。

生四:樊哙闯入帐内,项王“按剑而跽”,高度警觉,而当明了他的身份后,称之为“壮士”,先是赐酒,后又赐彘肩,一声不响地听了斥责以后又赐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到这里,刘邦所受到的生命威胁应该说是基本上消除了。这就是“落”。把后来刘邦托辞逃席看成三落是不恰当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宴席上杀不杀刘邦是斗争的焦点,而杀不杀刘邦的关键看项羽的态度。三起三落是对应的,宴席上闪耀着刀光剑影,但又张中有弛,跌宕起伏。这一场面描写实在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最典型的体现

教学片断三:有关“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讨论师: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在《范增论》中说这体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这两种说法,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一:项羽虽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但从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现来看,是一个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生二:说项羽在宴席上“优柔寡断”是不准确的。他的叔父项伯替刘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项羽实际上就有不杀刘邦之意。正因为项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闻,对项伯的庇护加以纵容。项羽是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是不准确的。

生三:项羽为什么没在席间杀死刘邦?项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项羽以为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对自己根本构不成威胁,只要刘邦不在关中称王,对自己俯首称臣,就可以饶他一命。这样看来,我倒是有些赞同苏轼的看法,尽管这样的“君人之度”是缺乏战略眼光的,项羽日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四:什么是“君人之度”?就是统治者的宽广的气度,对臣下的过错也能够容忍和宽恕。从项伯的求情和刘邦的“表演”来看,刘邦不但没有丝毫过错,反而有莫大的功劳,不但不应受到任何责罚,反而应该受到封侯封王的奖赏。项羽答应“内奸”项伯的求情,相信刘邦的连篇鬼话,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而只能说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审时度势的智慧。有人说项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是没有道理的。……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一些思想交锋的“火花”闪耀出来。在这里我不想对大家的发言作老吏断案般的评判,有的议题不必去追求“唯一答案”。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项羽有一个分析,对我们理解项羽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有帮助:“‘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阬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

(四)教学体会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串讲法一直占有很大的市场,教师成了无所不知的主角,学生是附庸,是被动的接受者。运用这种方法,尽管也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古汉语以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足够的展现和发挥,因而也就影响了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对这种传统的教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自我钻研、互相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求索的精神。变“教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给学生提供自读、研讨和历练的宽广的“平台”,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

2.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精彩的 篇章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对于这样的作品,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立体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们正是这样去追求的。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外,还注重引导他们去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历史知识,感受项羽和刘邦特别是项羽的形象,领悟对比、张弛和细节刻画等表现艺术;同时,组织他们搜集相关的材料,对值得商榷的专题展开讨论,提倡思想交锋,鼓励唇枪舌剑,以提高他们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5.鸿门宴教案 篇五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三、“为”、“之”用法汇集:

为: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

一、文章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

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6.《鸿门宴》教学案 篇六

班级 姓名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独学为主,组学为辅)

(一)知识储备

1、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最初称《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著作。记述了中国上自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50余万字。全书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分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2、背景材料

公元前208年9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而刘邦统帅南路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刘邦“约法三章”,准备在关中称王,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无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攻破函谷关,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关中 飨()士卒 说项羽()美姬()

....

鲰()生 当()项王

戮()力 有郤()....玉玦()樊哙()瞋()目

目眦()....跽()参乘()啖肉()彘()肩

...卮酒()刀俎()郦山()芷()阳 ....

2、整体把握文章思路:请注明每部分为哪些自然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研读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 通,②距关,毋内诸侯: 通,; 通,③张良出,要项伯: 通,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⑥⑦⑧⑨⑩

2、一词多义:请解释下列句中指定词语的意义(只要求完成第一、二自然段的)①幸 妇女无所幸(第1自然段):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第2自然段): ②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第2自然段):

故幸来告良(第2自然段): 故遣将守关者(第4自然段): ③如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第4自然段):

沛公起如厕(第4自然段): ④为 为击沛公军(第1自然段):

/ 5 谁为代王为此计者(第2自然段):

使子婴为相(第1自然段):

沛公奉卮酒为寿(第2自然段):

且为之奈何(第2自然段):

约为婚姻(第2自然段):

皆为龙虎,成五采(第1自然段): 若属皆且为所虏(第3自然段): 军中无以为乐(第3自然段): 客何为者(第4自然段):

窃为大王不取也(第4自然段):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第5自然段): 何辞为(第5自然段):

吾属今为之虏矣(第6自然段): ⑤因 不如因善遇之(第2自然段):

因击沛公于坐(第3自然段):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第3自然段):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第4自然段): ⑥且 且为之奈何(第2自然段):

若属皆且为所虏(第3自然段): 臣死且不避(第4自然段):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⑦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第1自然段):

贪于财货(第1自然段):

长于臣(第2自然段):

因击沛公于坐(第3自然段):

3、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第1自然段)古义: 今义:指山东省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2自然段)古义: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③所以..遣将守关者(第2自然段)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第2自然段)古义: 今义:副词,很 ⑤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词类活用: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①沛公军.霸上(第1自然段): ②沛公欲王.关中(第1自然段): ③此其志不在小.(第1自然段): ④素善.留侯张良(第2自然段):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第2自然段): ⑥沛公今事有急.(第2自然段):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第2自然段): ⑧吾得兄.事之(第2自然段): ⑨籍.

吏民,封府库(第2自然段):

5、特殊句式: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为击沛公军(第1自然段)句式:

翻译: ②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第1自然段)句式:

翻译: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第1自然段)句式:

翻译: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第2自然段)句式:

翻译:

四、拓展阅读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翻译:秦始皇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梁和项籍都看。项籍说:“你可以取代他们的”。梁掩住他的口,说:“不要乱说,会满门抄斩的!”

高祖常常咸阳服役,纵观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应当是这样的!” / 5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学生研读第三、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通假字: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第3自然段): 通,②因击沛公于坐(第3自然段): 通,2、一词多义(见第一课时)

3、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第3自然段)古义: 今义:指河北省、河南省 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第4自然段)

古义: 今义:详细说来

4、词类活用: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3自然段): ②范曾数目.项王(第3自然段): ③若入前.为寿(第3自然段):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第3自然段): ⑤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第4自然段):

5、特殊句式: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第3自然段)句式: 翻译: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第3自然段)

句式: 翻译: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第4自然段)

句式: 翻译:

二、整体感知

师生共同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

三、合作探究:诵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探究讨论(独学、対学、组学)

1、第三自然段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

2、第三自然段中“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明确:

3、第四自然段写“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明确:

四、拓展阅读

张良捡鞋

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

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你算老几呀?敢让我帮你捡鞋子?张良甚至想拔出拳头揍对方,但见他年谁知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心底大怒:嘿,这糟老头子,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谁知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心底大怒:嘿,这糟老头子,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

张良正想脱口大骂,但又转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捡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

张良得到这本奇书,日夜诵读研究,使之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张良克制自己的不快,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窝囊,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明知自己比老/ 5

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表现为对老人的尊重,也表现为对自身品格的完善。张良正是在不断礼让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点评】

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成熟的管理者应该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管理、处事技巧。多一份谦虚就多一点机会。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明确:

3、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 张良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独学为主):学生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一词多义:(见第一课时)

2、词类活用: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道芷阳间行(第5自然段): .

3、特殊句式: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第5自然段)

范增

4、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加以分析。明确:

句式: 翻译:

5、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②大王来何操?(第5自然段)

四、拓展阅读 ③沛公安在?(第6自然段)

1、鉴赏下列前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句式: 翻译: 题乌江亭 绝句 题乌江亭

杜牧 李清照 王安石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第6自然段)

胜败兵家事不期,生当作人杰,百战疲劳壮士哀,包羞忍耻是男儿; 死亦为鬼雄。中原一败势难回。句式: 翻译:

江东子弟多才俊,至今思项羽,江东弟子今犹在,卷土重来未可知。不肯过江东。肯为君王卷土来?

二、整体感知

1、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师生共同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三、合作探究:诵读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探究讨论。

C.“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振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D.“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1、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句式: 翻译: 明确:

/ 5 2.对两首诗的鉴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否定态度。B.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C.李清照充分肯定项羽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的高风亮节。

D.李清照诗与杜牧诗,对项羽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7.鸿门宴观赏有感 篇七

差点没有去成,对国内宣传的大片有点忽悠了。但六点档电影可选的不多,最后,还是看吧。

心想着,不行咱就来睡觉了。

开篇的太傅与学生稍显稚嫩,琢磨着,还真猜对了,可期盼的概率挺低。张涵予原来这么早就出场了,服饰繁琐陈杂,但也对的上汉代那时候的穿衣潮流。悬念之间,眼神与刀剑齐齐飞来,让人不由的一惊:有些看头。

影片于是在黎明、冯绍峰、刘亦菲的纠葛间徐徐展开,料想导演肯定是篡改了历史的,但相遇与相知之间,点滴即止,倒也并不反感。

张良出现了,这是第一个谋者。在此弱化了萧何,突出张良倒也没什么话说。不能不说,范增这个名垂史册却抱憾抽身的一代名家,在黄秋生的演绎下,在这个时代复活了。从这刻开始,荧屏吸引了我,仿佛走了进去,在不远的一个地方,开始观摩这个战场上的每一个人。

其他不再赘述,鸿门大厅厚重木门打开那一刻,不远处的我开始屏住呼吸,一语一闻,一投足一顿挫,当樊哙咬下第十跟手指那一瞬间,心脏的砝码厚重千钧:眸未开,千子齐发;须莫动,雷霆万家!这一厢交筹辗转,那一侧气定神闲。刹那间,游龙须臾化作无常夜叉,眉须怒发,抬手处便是满地疮杀:杀!杀!杀!

没有呼吸,忘记呼吸;没有声音,忘记声响。那一刻远处的我震慑在黄秋生的生杀掠夺间,揪着心,却,酣畅淋漓。

鸿门宴没有结束,鸿门宴才刚刚开始,而后的太牢宴分崩离析,而后的八路诸侯四面楚歌,都不错的继续着场面。

最后的败者拥美人走远,最后的胜者孤独囚做九五,鸿门宴,没有胜者。

8.鸿门宴完整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源等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相关知识以及鸿门宴的历史背景。(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实词:

军、籍、事、目、刑、道、王、上、夜、兄、日、翼、步等。古今异义词山东、婚姻、非常、河北、河南、细说等。

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虚词:与、为、之、乃、若、则、何、所等 以及特殊句式,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鉴赏本文在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中,利用个性化的动作、语言、以及对照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学会分析刘邦、项羽、樊哙等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鉴赏本文在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中,利用个性化的动作、语言、以及对照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难点: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字音清晰,句读准确,人物语言个性化,感情饱满

2、提问法:探究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3、目标导学: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分析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4、自主合作:分组归纳文言知识积累;讨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5、课前预习:朗读并疏通课文;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复习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师: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无怨无悔十九载,铸成信史照人寰”,他的作品被鲁迅先生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学们一起说,这位伟人是谁呀? 生:司马迁

师:那,这部史书是----生:《史记》

师: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字,子长; 出生于西汉龙门,后因李陵之事获罪受宫刑。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识,怀着幽思忧愤,忍辱著书,遂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它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史事,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一百三十篇。这些,相信大家在预习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都清楚了。

其中,“本纪”记述帝王之事。可是,在《史记》中,有一个人物,他本非帝王,司马迁却为他做了“本纪”,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来一览英雄本色。

2、整体感知

师:在这之前,老师要验收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课前我们布置了一个简单的作业,仔细认真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两点。

一、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二、仔细揣摩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好,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先来朗读一下? 学生(起立朗读)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声音洪亮,但有几个字音不准确:鲰、眦、跽、俎。师:好,大家听得很仔细。老师强调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不清楚的同学请在书本上标注。

玉玦(玦,jué,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大酒杯)

戮(戮,lù联合,一同)力 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肩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shēng,杯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

毋内诸侯(内na,通纳,接纳)师:还有吗,谁还有其他评价意见?

生:本文讲的是一次斗智斗勇的宴饮,人物的心理活动激烈,性格很鲜明,虽然我也读不好,可我觉得朗读时,应该注意他们的语气。

师:很好,刚这位同学提到,应该注意语言的个性化特色,那我们怎样才能把握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呢? 生:分析人物形象。

师:对,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不过,这将是我们下次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端、发展部分。首先由七组组长把你们的段落划分结果展示出来?(教学预设:班上分为齐楚燕韩赵卫秦七组。由于题目简单,课前小组讨论过,故应该没有疑问)

-----很有默契,看来大家一致认为:开端、发展部分是1、2段。

高潮是3、4段。其余可看做是结尾。老师也认为可以这样划分,既然是全票通过,那我们就进入下一环节。

师: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好,你来。生:复述。(由于课前自读、小组讨论过故事划分,所以复述应该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而且有自己的取舍,详略得当,该学生自告奋勇,平时表达能力就比较出色)师:有声有色,还有点评书的味道,同学们说好不好?是不是该鼓励一下?-----掌声

3、讲解分析开端、发展部分(1、2段)

(1)师:鸿门宴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从这里开始,一代霸王逐渐成为末路英雄;也是从这里开始,一个“无赖”逐渐长成大汉天子。今天,在这里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一览古人之风采。现在请大家自读一二两段。结合课下预习与课文注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字词的问题,勾画出难解词句。(3分钟)

(2)老师引导,以抽查方式,找学生翻译;解决勾画出来的问题。师生归纳重难点。(投影)

通假字: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都)

重点词: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欲王关中(称王)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幸:宠幸

请往谓项伯(对„„说)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触)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殊情况,意外事件)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善: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从百余骑(使……跟从)

句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

为之奈何?----固定句式。奈何,表示询问。“如何,怎样?”

孰与君少长?---固定句式。孰与,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跟„作比较,哪个更„?”(3)分析探讨

①这两段交代了什么,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鸿门宴的由来

五件事:曹无伤告密(吃里爬外,矛盾挑开); 范增说项羽(推波助澜,矛盾激化); 项伯夜报信(知恩图报,出现转机)张良献计策(忠心耿耿,一缕阳光)项伯说项羽(犹疑动摇)

②文章以曹无伤告密开始。对此,项羽是如何反应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反应:“大怒”

提示:原因:当时形势是项羽强大,刘邦弱小(“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何况,秦军主力乃项羽所灭,刘邦损耗很小,却先进咸阳,最重要的是,根据协议,先进咸阳者称王;项羽乃楚王后裔,刘邦是“市井小人”,竟敢“欲王关中”。他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生:项羽的性格:急躁、冲动

③范增对此事持何态度?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急击勿失”

老谋深算

师:“其志不在小”----范增发现,贪财好色的刘邦,入关之后竟然“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刘邦这种做法显然是在收买人心,志存高远。就这一点而言,范增比项羽高明,他看出了刘邦远大的政治志向,力劝项羽尽早解决刘邦的问题。----“急击勿失”

师:此时形势已十分紧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设想一下,如果项羽采纳范增的意见,去攻打刘邦,结果会怎么样? 生:刘邦绝对不是对手啊。不然,当时他也不会那么紧张。④师:就在此时,出现转机----项伯夜访。项伯为什么夜访汉营,他的初衷是什么?

生:“素善留侯张良”“欲呼张良与俱去”“毋从俱死也。” 师:因为张良曾经有恩于他,他很讲义气,是吧。

⑤刘邦是如何知道项羽计划的?他又是如何应对的?

生:“良乃入,具告沛公”。“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要项伯。”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师:张良献计,刘邦对待项伯“兄事之”:套近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拉关系----积极采纳意见,展开公关态势,拉拢项伯,使其为自己效力。并且,主动申明自己的政治行为目的,表忠心。

师: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他们两人的“义”有不同吗? 提示:项伯完全低估了张良。张良是何许人也?他是刘邦手下的“三杰”之一,也是楚汉战争中一等一的谋士。他一眼就看穿了项伯的人性弱点:将个人义气置于集团利益之上。所以,他紧紧抓住“义”这个字做足了文章。他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意思是说:我是替韩王护送刘邦的,如今刘邦有了危难,我却逃走了,这恐怕不够义气,我不能不告诉他。张良这番话是要让项伯明白:你来救我是出于“义”,我去救刘邦也是为了“义”。正是这个“义”,迫使项伯不得不同意张良把这一绝密军情告诉刘邦。

师:刘邦追问张良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刘邦连续向张良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君安与项伯有故?刘邦在理解了张良传授的计谋之后,对张良和项伯非同一般的关系立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表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极高。刘邦在解除了疑虑之后,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孰与君少长?刘邦的这两个问题大不一样,前一问是表达他心中对张良的疑虑,后一问是解除了疑虑之

后所采取的行动。在张良的指导下,刘邦立即实施了哄骗张良的行动。这又是刘邦善纳意见的一方面。为什么要哄骗项伯呢?因为项伯是此时唯一能够给项羽传话的人,而且又是一个政治糊涂虫。所以,争取项伯、哄骗项伯成为刘邦的第一要务。

师:刘邦与项伯的会面与谈话,又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项伯一入帐,刘邦立即敬酒,并马上与项伯订为儿女亲家。这是刘邦既实用又高明的一手,此计并非出自张良,张良仅仅是告诉刘邦要哄骗项伯,说你自己不敢背叛项王,并没有要他和项伯订为儿女亲家;但是,刘邦想到了,并且一见面就订成了。刘邦的世故,可由此见出。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初次见面,往往有一种陌生感,但是,刘邦却有这样的天赋,他能够在第一次见面时,迅速击碎两个人之间的陌生感,这是一种非常强的危机公关能力。这使刘邦能与项伯一见面就结为儿女亲家。此时刘邦一心想的是拉拢项伯,至于这门婚事是否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幸福,自然不在考虑之列。(刘邦的薄情寡义)故事:那是在彭城之战失败之后,刘邦在逃亡的路上遇见自己和吕后生的一儿一女。刘邦看见项羽的追兵离得近了,为了逃命,一次又一次地将亲生儿子、女儿从车上踹下来。后经夏侯婴苦苦劝告,才让儿子和女儿和他一同乘车逃命。

⑥ 再来看项羽,项伯将沛公的话转述之后,他是怎样的反应?与之前得知曹无伤告密时态度有没有变化?这又表现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王许诺:“因善遇之”。

没有主见

政治上幼稚,欠考虑

师:对,他很快就背叛了范增,放弃了攻打的计划。这与刘邦的圆滑世故相比,实在是幼稚,缺乏政治远见。

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一场危机四伏的鸿门宴,即将来临,这些古人将上演怎样激动人心的故事呢?下次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

课下作业:预习课文其余部分,解决字词问题,勾画疑难词句,找出特殊句式;梳理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三、四段(高潮)

1、学生默读课文,抽查学生翻译课文。

纠正翻译有误或是不准确的地方。投影:

(1)词语: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河南河北: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细说: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 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近: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刑: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翼: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2)句式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句)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抽查提问学生,针对反映情况再讲解难点,强调重点。

2、分析探讨,逐段质疑,解决疑难问题。

(1)这两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这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沛公谢罪(弄假成真);

项王留饮(危机四伏);范增示意(暗藏杀机);

项庄舞剑(命悬一线);樊哙闯帐(有勇有谋);

项王赐酒(惺惺相惜); 樊哙陈词(机智勇敢)

(2)刘邦来鸿门“谢罪”,项羽有哪些表示?

师:提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此说明他十分率直,毫无心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师:席间,如何排的座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有何表示?这些都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

坐” “项王默然不应”。----说明他有妇人之仁,骄傲自大

师:古人的座位是非常讲究的,东向而坐自然是地位高的表现。他显然以王者自居,毫无主客之分,骄傲自大;而在关键时刻,不用谋士范增的计策,优柔寡断。

师:樊哙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闯帐”的?怎样闯的?项羽又是怎样对待他的?

学生:“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樊哙侧其盾以撞”;

项王按剑而跽---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坐。

师:回答的很准确。面对忠心勇猛的樊哙项羽却表现出外强中干,以礼相待,两一方面,还能看出什么?大家觉得有没有英雄相惜的感情在里面啊? 学生:有。5---7段(结尾)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刚才学过的部分及剩下的三段,一会儿,我找同学来翻译。

生:逐句翻译。(由于是第二次课,且已经预习,效果较好)投影:

1、词语

间:

让:

度: 破:

大行:

不胜杯灼 再拜:

足下:

竖子:

2、句式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宾语前置)

抽查学生以上的文言知识积累。强调理解并积累记忆。

3、分析探讨

这部分是介绍宴后余事: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① 刘邦在逃脱之前做了哪些部署?

一、留下张良代为辞谢

二、放弃车骑,只带四名随从,叮嘱张良“度我至军中,再入内辞谢。”目的是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②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二人思想、性格不同。项羽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而范增深知这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甚至是气急败坏。③“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生:使故事完整;体现了沛公的性格。

师:本文的情节是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脱险两个问题逐层展开的,故事首尾呼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开始,以项羽受壁,曹无伤被诛告终,结构严谨,故事完整。

④师:从鸿门宴中刘项两个军事集团人物的表现、作为、结果你想到

了什么?能否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评价呢?这两个问题留待大家课下思考;下次课,我们将深入探讨。

在这堂课结束之前,我们来总结一下本篇文章出现的文言知识点。请大家看投影,将自己还不太熟悉的用标号笔标出,各组长注意请在下次课前验收,确保基础知识积累扎实。投影:

师:一边看,一边讲解。

通假字: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都)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称王)

发上指(向上)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C 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E 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F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续者)

古今异义 :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 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指刘邦。今义:现在的人)

沛公已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

一词多义

①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②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③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④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⑤军:

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⑥言: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⑦幸:

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⑧去:

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16

⑨当:

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⑩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11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2虚词

1.与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介词,和)②君安与项伯有旧(介词,和)③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连词,和)④则与斗卮酒(动词,给,读yù)

⑤欲呼张良与俱去(介词,和)2.为

①皆为龙虎(副词,是)②臣为韩王送沛公(介词,替)③为之奈何(介词,对,对待)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①介词,替;②动词,计划)⑤沛公奉卮酒为寿(介词,给)⑥约为婚姻(动词,结为)⑦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做)⑧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⑨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⑩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①副词,是;②助词,呢11若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表被动)3.之

①珍宝尽有之(助词,无意义)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助词,取独)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信德也(助词,取独)④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代词,他)⑤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代词,这件事)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去)⑦故听之(代词,这个计划)⑧今日之事何如(助词,的))18

4.以

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连词,来)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③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借)④请以剑舞(介词,用)⑤军中无以为乐(连词,来)⑥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⑦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修饰)⑧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连词,表承接)5.且

①且为之奈何(副词,将)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③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6.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连词,来)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连词,表转折)③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连词,表修饰)④项王按剑而跽曰(连词,表修饰)⑤起,立而饮之(连词,表修饰)⑥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承接)⑦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⑧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连词,表转折)

⑨拔剑撞而破之(连词,表承接)7.因

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连词,于是)②不如因善遇之(副词,趁机)③因留沛公与饮(连词,于是)④因击沛公于坐(连词,趁机)⑤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副词,趁机)8.于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向)②贪于财货(介词,对)③长于臣(介词,比)④于是项伯复夜去(同现代汉语“于是”)⑤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在)9.其

①吾令人望其气(代词,他的)②其意常在沛公也(代词,他的)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代词,他的)10.也 者

①此天子气也(助词,表判断)②秦地可尽王也(助词,表感叹)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④沛公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助词,无意义)⑥今者项庄拔剑舞(助词,无意义)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者字结构)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代词,者字结构)12.乃

①良乃入,具告以沛公(连词,于是)②乃令张良留谢(连词,于是)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13.若

①若入前为寿(代词,你)14.则

①庄则入为寿(副词,就)②沛公则置车骑(副词,就)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副词,就)15.何

①今日之事何如(疑问代词,怎么样)②不然,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什么)③客何为者(疑问代词,什么)④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什么)16.乎

①壮士!能复饮乎?(助词,表疑问)17.所

①毫毛不敢有所近(代词,所字结构)②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名句积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竖子不足与谋

第三课时

主题: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人物。

导语:有人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评一下这些人物,他们或是帝王、或是将相,或是英雄,司马迁用他的笔尖轻轻一挥,就让千年前的历史画面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

前。

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注意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特点,比较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不同之处?

1、领导者本身看

①刘邦在处事方面,刘邦有什么长处?

分析:刘邦心胸宽广,深得人心。在生死攸关的选择面前,作为一个与刘邦没有血缘关系的谋士,张良却说出“亡去不义”的惊人感人之语,除了共图大业,利益相关,刘邦任人唯贤之外。恐怕与张良对刘邦本人魅力与能力的认可不无关系。

还可以通过其他材料加以佐证。如: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苛刻法律全部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也为他后来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师:项羽在处事方面哪里不及刘邦?

分析:项羽心胸狭隘,残暴成性,不得人心。在课文中,与张良忠于刘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甚至得不到亲叔叔的诚心。项伯不顾全侄儿大业,而以个人情义为重。向刘邦告密,这侧面暗示了项羽终将走向灭亡。

还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韩生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

如同夜间穿锦衣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烹杀了说这话的人。

项羽心胸狭隘而又不得人心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幻灯展示)刘邦为人宽容,深得民心。项羽心胸狭隘,不得人心。

② 师:刘邦在军事战争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刘邦重“智”。刘邦在军事战略方面有过人之处。他善用计谋。善观人心,攻心为上。鸿门宴之前,他巧妙利用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麻痹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保护。大家还记得作为公关第一高手的刘邦是怎样施展他的攻关绝技,化敌为友,变被动为主动的?

生:拉关系。称兄道弟。

生:套近乎,结为儿女亲家。

师:对!他的攻关绝技一是称兄道弟,二是结为亲家,三是忽悠项伯 鸿门宴上,刘邦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卑躬屈节。并且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紧紧抓住项羽重“义”的弱点,大做文章。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却牢记在心,回营后,“立诛曹无伤”。如此种种,皆体现了刘邦善用心机。

其他史料也可以证明。比如用陈平反问计,使项羽怀疑范增。不用其谋,迫使范增怒而归乡。再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再

比如垓下之战时,下令在楚营周围吹起悲歌。哀音重重,使楚军无心恋战。

师:相比较而言,项羽的性格怎样?

分析:项羽重“勇”,但缺少谋略。刘邦与项羽非凡的军事才能铸就了他们辉煌的人生,但重智慧与重勇力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总结:刘邦从一介平民,击败贵族出身的项羽,成为开国皇帝,过人之处自当不少。容人之基与用人之宽应为最重要的一点。他不怪罪怂恿韩信反叛的蒯通,证明了他对人的宽容;能于逃卒中提拔韩信为大将军,证明-了他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胆识。

刘邦的功绩是使自周王朝东迁后动荡了几百年的社会归于正常,这样的功绩。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2、从干部问题看

刘邦刘邦任人唯贤,贤士谋臣才会对他高度忠诚,比如,鸿门宴前,张良对刘邦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可以说,刘邦集团在鸿门宴中变被动为主动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谋士贤才在刘邦这里有充分挥洒的自由天地,而刘邦也正因为能够从善如流,才化险为夷。高质量、高忠诚的团队,为刘邦日后称王天下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师:项羽是如何对待手下的谋臣志士的呢?

分析:项羽相反,他的刚愎自用造成了最终的悲剧。鸿门宴

之前,忠诚智慧的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敏锐地洞察到了他的真正目的,提出“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块,项羽不应。鸿门宴后,刘邦逃脱,范增失望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由此可知项羽不听忠言,刚愎自用,他的悲剧结局在情理之中。

总结:(幻灯展示)《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写道:“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由以上材料也可以看出。刘邦赢于“用人”,而项羽输于“自大”。

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

项羽虽然失败了。但太史公司马迁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项羽感动司马迁的原因何在?

分析1:项羽的魅力在于他重“义”重情。

项羽心中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就是“义”。鸿门宴前,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对叔父私见张良一事,项羽因其重义。不但不追究,还“许诺”。杀

刘邦之心已有动摇。之后说出叛徒曹无伤,恐怕也有嫌曹不忠不义之心。鸿门宴中,樊哙闯帐护主,义字当前。本性残暴的项羽便对他宽容有加,称之为“壮士”,面对樊哙的慷慨陈词竟“未有以应”。

但是,项羽的魅力也是他的弱点。最终断送了他的前程。

分析2:项羽的魅力在于他具有中国古典英雄的勇武之美。他是真正的征战天才,是秦汉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

他也是有实力的。他对战争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史记》中有记载: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鼓舞士气,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示不胜宁死的大无畏精神。这里就充分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大无畏的决断力。“破釜沉舟”一战,可以看出他领兵的才能和为将的自信。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项羽在垓下之围中,在残部受到重创的情况下又带余下的28骑杀出,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真是顶天立地、一往无前的盖世英雄。

分析3:项羽的魅力在于他不过乌江,保全气节。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所以全诗都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和敬仰。一个“不肯”。就是一种“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

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悲壮。这也是一个民族的精髓。

(设计学生配乐朗诵《夏日绝句》,并播放京剧片段《霸王别姬》音乐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慷慨悲壮的氛围,使学生更透彻地感受项羽万古长存的英雄魅力。)

总结: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截然不同的选择,我们很难评说孰优孰劣,我们只能说他们各具风采,各有归宿。比如司马迁对项羽就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幻灯展示)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做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最终“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谁来和同学们交流分享一下?

分析1:在评价文学人物或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到他英雄的一面,因为人都是多面的。缺点、弱点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每个人,但往往有了缺点、弱点,“人”的味道才更重,作品才更真实和生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只有拥有了缺点和弱点,才能真正拥有价值和魅力。

分析2:与其说事业成就人,不如说人成就事业。事业成败不是偶然,而是与一个人的性格、信仰、人生选择有种种必然联系。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把握在他自己手中,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面对一切挑战。

学完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同学们有很多喜欢樊哙这一形象的,可是,由于时间原因,我们不能在课上探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啊。优秀作品,将在本期的《摘星》上发表。(班级语文报,经费来源于班级废品出售所得)。

作业:二选一

上一篇:幼儿园班主任工作计划中班春季下一篇:社区教育工作汇报会议纪要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