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2025-01-06

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范文(精选2篇)

1.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篇一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

基本内容和要求

(2003年修订)

兰州大学德育教研部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法律基础”课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法制教育课。本门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础理论、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的教育。

本门课程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包括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本质和类型、法的作用、法的创制和实施、法律意识以及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民主法制建设等理论;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世界贸易组织法等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

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学习本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是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理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

本门课程的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积极参加法律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1. 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历史发展

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法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法经历了与道德、宗教、习俗、禁忌等社会规范的分离和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法的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社会存在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四种历史类型的法。

2.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工具。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国家的强制力和人民自觉遵守的统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具有促进、保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促进、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作用。

3.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法的创制的指导思想。我国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结合我国国情汲取和借鉴外国法创制的经验。

法的形成包括法的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和完善阶段。我国的法律体系、法律部门、法律规范和法律渊源。

4.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的概念。法的实施的方式: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

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我国法的遵守。违法的构成和分类。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概念和分类。

5.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的概念和分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要求、普遍的法律感、法律知识、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等。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我国法的创制和实施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其主要途径。

二、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也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统一不可分的和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法制建设,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加强法制首先是全党必须增强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要求。完善司法体制和诉讼程序。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要尊重辩证法,避免形而上学,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制、法治和依法治国的涵义。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维护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德治和以德治国的涵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教育干部问题。

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事业。

三、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 宪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宪法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我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的基本特征是: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正程序的特殊和严格。

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2. 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我国宪法全面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认真贯彻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切实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科学规范国家权力,充分适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的基本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取得赔偿权、人身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以及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保障离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我国国家机构在组织和活动中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责任制原则,精简和效率原则,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党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职权。

宪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3. 宪法与民主政治建设

宪法与民主制度。我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最基本的形式。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

宪法与权力制约和监督。宪法规定了我国的立法权、行政权、军事权、审判权和检察权分别由不同国家机关行使,它们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权力机关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工作的监督。要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宪法与人权保障。宪法是人民权利的宣言,是人民权利享有和实现的最可靠的法律保障。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宪法与共产党的领导。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的,反映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模范地遵守宪法,严格按照宪法办事,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是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根本保证。

4. 树立宪法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要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

要健全宪法保障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对宪法实施的保障。

四、行政法是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 1. 行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行政法是国家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2. 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

国家行政机关的概念、属性、权利义务和结构。国家公务员的概念、义务和权利、录用和管理。3. 行政行为和行政法制监督

行政行为的概念、内容、属性和分类。

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内容和分类。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4. 行政责任和行政赔偿

行政责任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行政责任的追究原则。

行政赔偿的概念和赔偿范围。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及其赔偿程序。

5. 行政法律选介

国家安全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

五、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依据 1.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原则;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公民、法人的保法民事权益原则;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

2. 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及代理

公民(自然人)的概念,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概念、必备的条件和种类,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有效条件和形式。民事行为的无效及其法律后果。代理的概念、特点和种类。代理的法律后果。代理关系的终止。3. 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财产所有权(物权)的概念和种类。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财产的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

人身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债的概念和债的发生根据。合同的概念及其特征。合同的订立、形式和一般条款。合同的履行、转让和终止。

继承和继承法的概念。遗产及其范围。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继承权的丧失。

民事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和侵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种类。4. 婚姻法律制度

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婚姻自由原则,一夫一妻原则,男女平等原则,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实行计划生育原则,以及禁止家庭暴力原则。

结婚的条件和程序。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夫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离婚问题的原则。离婚登记和离婚诉讼。离婚的特殊规定。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财产的处理。

救助措施及法律责任。

六、经济法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法律依据 1. 经济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的总称。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保障和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国家调控原则;鼓励自由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相结合原则;提高效率与维护公平相统一原则。

2. 企业法和公司法 企业法的概念和分类。

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3.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和争议解决途径的规定。4. 税法与税收征收管理

税收的概念和特征。税法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我国现行的税收种类。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

5. 环境法

自然资源及其特性。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制度。环境及其特征。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

6.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的处理。

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七、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 1. 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刑法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的法律的总称。我国刑法的任务。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2. 犯罪

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正当防卫的概念和必须具备的条件。紧急避险的概念和必须具备的条件。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形式。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单位犯罪及其特征和刑罚 3. 刑罚和刑罚的具体适用

刑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我国刑罚的种类。

量刑、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假释及诉讼时效。4.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种类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受贿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八、诉讼法是实现实体法的程序法律保障 1. 诉讼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诉讼法是国家公安、司法机关和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程序制度的法律的总称。我国的诉讼法包括: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我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共有的原则主要包括: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制;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人民检察院对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主要有:当事人诉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社会支持起诉原则;根据自愿和合法进行调解原则。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主要有: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原则。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主要有: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审理刑事案件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刑事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的原则;刑事审判陪审制度。

2. 诉讼证据和举证责任

诉讼证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

举证责任的概念。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3.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中的管辖及其种类。民事诉讼参加人及其分类。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4. 行政诉讼法 受案范围和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

起诉和受理。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5.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及其种类。

刑事诉讼参与人。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

6. 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九、国际法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1. 国际法

国际法是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为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国际法的特征: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法律,它的强制实施主要依靠国家本身,它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际合作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法的主体。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管辖权,国家的基本义务。

联合国及其常设机构。

国际人权法及国际人权保护。2. 国际私法

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总称。国际私法的特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概念。限制处国法适用的制度。

涉外婚姻中结婚和离婚的法律适用。涉外夫妻关系的法律适用。涉外父母子女关系的法律适用。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无人继承财产的处理。3. 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其基本宗旨是规范和制约成员体的对外经济行为,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但不能直接干预成员体内部的非经济事务。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关税减让原则;普遍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主要有:马拉喀什协议;货物贸易的多边协议;服务贸易总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谅解;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诸边贸易协议。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及我国应对措施。

2.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篇二

一、认真总结原有基础化学教学体系的弊端

在过去的化学教学中, 我们往往忽视了各门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教学中各行其道, 使各课程教学出现重复或者漏洞, 既影响教学质量, 也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化学发展到今天, 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 使它们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 原有的各行其道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及高等教育的要求。

工科院校的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体系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这些教学体系的共同特点是较重视化学基础理论的讲解, 用较少的课时讲述较多的理论内容。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各级专业人才对化学知识的需要将大大增加, 因此, 现行的教育体系及教育理念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新内容的增加和陈旧内容的淘汰不能很好地平衡, 有的教材一味地增加大量新内容, 而原有的及无用的内容又不能删掉, 致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需要接受的知识量越来越多, 这显然无法体现课程在编排上精练、重点突出的原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但是目前的化学课程的讲授只是叙述性的描述某些实验事实, 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 最后造成学生仅有较充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课、答疑课和习题课的课时过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师课堂上的讲授, 在有限的课时内接受这么多信息量的学生, 难免会有很多疑惑和不懂的地方, 这就需要老师利用较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 答学生之疑惑, 解学生之难题。如果长时间不解决这些难题, 越往后讲课, 学生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越难听懂,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缺乏积极主动性, 无法与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形成共鸣。

二、“态度决定一切”, 要使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基础课的学习

非化学专业学生很容易轻视化学基础课的学习, 他们往往会认为基础化学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 大都抱着能及格就好的态度来学习这门课, 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 或者干其他无关的事情, 甚至于干脆逃课。殊不知, 化学学科发展到今天, 已经渗入到各个学科领域, 包括生物、材料、物理等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如果能学好这门课程, 会大大地帮助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作为老师, 第一节课就应该向学生讲述化学这门课的重要性, 不能因为不是专业课就掉以轻心。多给学生讲一些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的内容, 还有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尤其是要认真讲解化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 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这样就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使课程形象化、生动化

目前, 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各大高校得到普及, 应用非常广泛。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们在基础化学的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首先, 对于非化学类工科专业来说, 基础化学的学习一般都安排在第一学期, 对于刚从中学阶段的板书教学走过来的学生来说, 多媒体教学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其次, 对于非化学专业来说, 化学本来就是他们不了解和不感兴趣的学科, 有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 加上制作精良, 图片、音频、视频等兼有的课件, 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讲杂化轨道、分子轨道这些理论时, 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是很难理解的。但如果利用多媒体flash课件模拟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和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 直观的动画效果就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再次,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 从高考的独木桥挤进了大学的校门, 对一切新事物本是带着无限憧憬的心情的, 但首次上课时老师快节奏的讲课, 大容量的知识的这种讲课方式一下子会让学生接受不了, 心理会产生强烈的落差, 学习兴趣会下降, 这时有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待这门课不再那么恐惧和无聊, 通过动画、图片逐步使学习兴趣提升起来。

四、多进行一些形象的比喻, 增强学生的记忆

化学课程的内容烦琐, 有的东西抽象难记, 这时候如果老师能够找到一些恰当的, 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进行形象地比喻的话, 就会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 在有机化学中, 有一个知识点是判断一个结构的R、S构型, 我们就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汽车方向盘形象进行比喻, 方向盘轴的方向是对应的最小的基团。剩下的三个基团组成个圆圈相当于方向盘, 如果从大基团到小基团的方向是顺时针, 那么就是R构型, 反之逆时针则是S构型。又比如, 在有机化学对应体这部分学习中, 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一堆对应体的概念, 但是对于非对应异构体的概念却不容易很好地理解, 这个时候就不防伸出我们的左右手, 这样就是一对对应体, 再在两只手上分别夹起一只方向相同的笔, 这样一对非对应异构体就出来了, 同学们也会很容易理解。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用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 还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学到的知识不容易被忘记。

五、注重基础化学和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衔接和联系

许多非化学类工科专业与化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好化学基础课为以后更好地理解专业课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 这些专业的目的一般都偏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 在化学基础课的讲课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以我们学院的稀土工程、材料化学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为例, 这些专业都与化学密不可分, 稀土本身就是化学的一部分, 材料化学、复合材料也是以化学为基础的, 可以说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它们都偏向应用型的专业, 与纯粹的化学理论及实验研究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 在为这些学生讲化学基础课时, 要侧重于跟这些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在为环境学专业讲课中可以介绍大气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及治理、酸雨形成、臭氧空洞、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为稀土专业讲化学基础课时, 可以介绍稀土元素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方向, 荧光材料、永磁材料、特种材料、超导材料等;在为材料化学专业讲化学问题时, 可介绍模拟骨骼的生物陶瓷等用化学方法做成的仿真材料等。这种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自己觉得学习化学对他们是有用的, 是能为他们自己的专业服务的。

六、实验课程与理论相结合, 提高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和主要内容的学科, 很多理论的提出都是以实验结果验证为前提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理论课外, 一定不能忽视实验课的作用。化学现象的发生常伴随颜色、气味、形态的改变, 这些变化往往都丰富多彩, 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我们如果单单讲理论课, 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忘得干干净净, 但若将一些典型的理论用丰富多变的实验来验证, 带到实验课上, 则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工科类专业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实践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因此, 让学生多做实验, 在实验中学会思考和创新, 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他们以后走上科研和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师生之间应加强互动和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 如今的教学已经不能只停留在“老师讲, 学生听”的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师生的互动和讨论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尤其是对于化学课程来说, 它不是一门纯粹靠记忆的学科, 而是一门必须通过思考、讨论和实践研究才能学好的课程。因此针对这门课的特点,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也要加强互动和讨论, 学生可以积极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对于老师讲课有错误的内容, 学生应积极提出意见和疑问。师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非化学工科类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是需要不断改革的, 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它的教学不仅要涉及所有化学基础理论, 更要侧重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部分,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对非化学专业学生教学效果。希望通过以上几点见解, 对以后非化学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能有所帮助, 尤其是对我们学校稀土学院的学生来说, 无论是稀土工程专业, 还是材料化学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它们与化学的联系都是特别紧密的, 期望会对他们化学基础课的学习有较好的帮助, 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摘要:化学基础课程是我校大部分工科类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作为一门工科专业, 对化学基础课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化学专业的教学方法, 应该要有自己的侧重点。如何使我国工科院校的非化学专业基础理论化学的教学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 使其能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 这是我国当前高等化学教育面临的崭新任务。本文针对工科专业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尤其是对我们学院的冶金工程、材料化学、复合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 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专业建设服务。

关键词:化学基础课,教学法,实验课

参考文献

[1]李晓湘, 周秀林.基础化学教学质量提高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9) 170-171.

上一篇:浅谈赏识教育在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下一篇:班主任工作案例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