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2024-07-08

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共17篇)(共17篇)

1.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一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施钰君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

摘 要:学习动机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向、态度以及为了完成数学任务所需要的毅力和决心。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就越高,刻苦钻研的精神就越好,学习效果也就越显着。学习数学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即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可以得出,保持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动机;目的性;期望教育;评价功能

一、加强理想与目的性教育,引起数学学习的需要

引起学习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激发数学学习的动机,首先要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据调查,初中生对于数学没有全面的认识,认为学数学没有什么用处,仅是因为中考而学习数学的,甚至有的学生仅仅是因为爸妈让自己学习数学才学习,可见绝大多数初中生没有正确的数学观,觉得数学学习可有可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思想方法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从根本上说,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数学已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必备的知识与工具,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日常生活的收支、筹资问题,贷款买房,教育储蓄,旅行选择最省钱的路线,单位生产经常进行数学规划,搞建筑图形设计及怎样用料最少、最省钱,制造导弹计算复杂的导弹方程等,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离开数学,正如科学家所说“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

目的是激发动机的诱因,明确学习目的,有利于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渗透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形成远景性学习动机和内部动机,这两种动机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一旦能使学生形成间接的、远景性的内部动机,将可以促进初中生的学习更自觉、主动,保持积极性的时间更长,从而可以提高数学成绩。

二、重视学生的成功感,激发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的的动机,是个人获得成功的一种需要。学生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追求成功,希望获得成功,得到同学、老师的赞扬,使自己产生满足感、荣誉感、自尊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当学生攻克数学难题,或者取得好成绩时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称赞后,自身又会更加努力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带动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证明:成就动机越强,成就需要的层次越高,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推动就越大。而成就动机关键是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一般来说,数学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多数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多创造条件,增加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机会,提高数学学习动机。

初中生的思维水平不是很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尚不稳定,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对学生提出适当的、具体的要求,然后逐层落实,采用“低起点、分层次、多引导、多训练、多鼓励”的教学方法。教学时进度不宜太快,要尽量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数学问题,做到既不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无趣,也不过难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应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后,能把“桃子摘下来”的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在设计例题与练习题时应注意层次性、针对性,可以为中差生设计基础题,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可以为优等生设计中档题、知者加速题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思维。

三、充分利用期望效应,提高数学学习的动机

初中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学生对数学有畏惧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期望效应,让学生觉得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很大,不想辜负教师,促动自己更加勤奋地学习数学。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不论是优等生还是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都应表现出较高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通过言语或行为传递给学生,如课后找学生谈心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整体学习情况,通过满怀诚意的语气传递你的期望,对于存在偏科现象的学生可以这样说:“你的文采很好,老师读了你的文章,感觉心情畅达,在数学上也要加油啊,以你的理解能力,只要你努力,定能学好数学的。”对于脑子聪明但是存在惰性的学生可以这样说:“你很聪明,脑子灵活,有数学天赋,若能克服惰性,再多点吃苦和钻研精神,可以有更大的突破”等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增加提问次数来增加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抱有信心、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要求学生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教师要常以微笑、点头、注视或者激励的语言给予肯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动机,最终学生会以教师期望的行为来回报教师。

四、注重评价功能,强化数学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四个组,在四个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给予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严加批评和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被动性,整体水平没有激励组好。这个实验充分表明了及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能有效地强化学习动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利用期望效应,发挥评价功能,能促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良好的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能使学生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吕林海。数学抽象的思辨[J]。数学教育学报,.

 

2.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二

关键词:学生,学习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

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 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 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人的动机可分为两种:即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按内部动机去行动, 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 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 我们就会被外部动机所左右, 成为它的奴隶。在日常教学中, 有些教师上课善于滥用口头表扬或者滥用一些小奖品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这些办法虽然当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 没有形成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 一旦外部动机丧失,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消失了。其实, 造成上述原因的道理很简单, 教师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 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喜欢控制学生, 教师们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励来控制孩子, 而不去理会学生的内部动机, 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忘记了自己到底为谁而学, 做什么都在乎外部评价。

那么, 在实际操作中, 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呢?

一、创设外部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 特别是和当前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因此, 教师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这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通常说的“创设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 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诙谐幽默的语言, 各式变化的作业内容均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索活动, 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提出, 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如果个体要完成的活动比较容易, 而且活动结果价值很高, 那么活动的动机就较强。反之, 如果活动的结果没什么价值, 或者虽然目标的价值很大, 但实现目标的期望很小, 个体活动的动机就较弱。因此, 问题情境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熟悉教材, 掌握教材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该充分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

2.采取有趣的与变换的呈现方式

内部学习动机也可以通过使用有趣的材料和使用多种呈现的方式来增强。例如, 学生对一科目的兴趣, 可变换使用多媒体、邀请报告、演示等手段来维持, 但是使用这些方式时应注意精心策划, 以保证学生注意课内的目标, 同时也完成其他有关的活动。

3.模拟与游戏

提高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内在动机的另一种极好的手段, 是使用游戏与模拟。模拟是一种实践活动, 它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 并从事与这一角色相宜的活动, 它的优点是让学生从活动中了解某个主题。模拟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而且还增进了情感学习。有时, 一堂课中的概念可能很易教会, 但对他的情感体验只有用逼真的模拟才能加深, 非模拟的游戏也是提高学习某一课题的内在动机的良好手段。但小组游戏比个人游戏效果更佳, 它为小组成员提供了互相帮助的机会, 避免了在个人游戏中只有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始终获胜的问题。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按能力分工, 那么大家都有成功的机会。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情景剧、舞台剧等方式,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因势利导, 促使学习兴趣的转移

学习的迁移现象既表现为原有的知识、技能对获得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也表现为一定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以后学习活动的影响。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的情况下, 往往巧妙地运用前一规律, 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游戏、听故事或者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 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二、引起内部需要, 转化学生学习动机

1.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反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 它不仅能使学生纠正错误, 澄清认识, 还能起到激励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 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 通过反馈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及时改正, 并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 及时批改作业和发还学生的作业、小测验试卷是很重要的。“及时”是利用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 满足其进一步提高的愿望, 增强学习信心, 眉批、评语要写的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 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2.教师对学生要采取正确的评价

正确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 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说来, 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更有效, 会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用七份力量去埋怨学生、责罚学生, 可能不会起到什么效果, 甚至于适得其反, 如果省下七份力量中的一份变责罚与表扬和奖励, 就能够使情况向美好的一面转化。因为表扬、小奖品等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而批评、责罚等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必须注意, 教师的评价要适当、客观、公正、及时, 不能滥用, 否则会形成学生为表扬而学, 为奖品而学, 从而丧失内部动机的作用。

教师在使用外在奖励时, 不应侧重奖励学生的智力, 而应侧重奖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因为个人智力的高低自身难以控制, 如果侧重奖励个人的智力势必使智力低的学生自暴自弃, 智力好的学生骄傲自满。如果奖励侧重个人的努力与进步, 则努力是个人能控制的, 人人都可以取得进步, 这样就会鼓励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的形成, 个人有了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 学习上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这种方法运用得好, 就会形成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长效机制。

3.适当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有效地激发学生求胜和求成的外部动机。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 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然而, 竞赛同时又有消极作用, 过多的竞赛会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造成紧张气氛, 有损学生健康, 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丧失信心和兴趣, 有时还造成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因此, 教师在组织竞赛时应按能力或按项目分组, 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

3.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三

关键词:学习动机 激发 培养

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厌烦英语,拿上英语课简直为"受罪"或"煎熬"。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一些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学生就会用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去吸取知识,而且也有一种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学习动机又存在着辨证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动机又能推动学习,正如奥贝尔所说:"动机和学习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调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先天情绪,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学习的内驱动力。他推动着人去积极地寻找满足他感兴趣的事物,途径和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1. 善于发现优点,发挥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注意观察每个学生身上所蕴藏的积极因素,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引导。例如:对善于表演对话短句的学生,就让他们多在讲台前表演对话,情景剧等;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就培养他们多唱英文歌,并且给他们机会领大家唱英语歌;对于英语书法工整和善于画画的,就让他们常上黑板板书和画画。总之,在课堂上,争取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绪,发挥其所长,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无论何种形式的活动,都特别强调学生得体地使用英语。

英语(基本版)(2)Unit 1 My School Friends 这个单元Language in use 部分,有一个题目是要求描述班上的5名学生,不要说出他(她)的名字,让同学猜猜你描述的是谁。这个问题如果找班级里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她可以很轻松的就可以完成。但是笔者要求班上具有表演能力的但是英语口语中下学生上台来描述。这类同学在做描述的时候一般会结合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完成任务。这即让有表演能力的学生发挥了自己的优点,又可以让这些学生在表演中英语口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Unit 5 Selling Clothes 这个单元的教学中,笔者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让学生模拟课文听力对话,创设出一个相似的情景对话,然后进行表演。对话内容要求在课文对话的基础上有创新。在每个组进行表演之前,每组派一名代表朗读对话,一名代表把对话内容写在黑板上。在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再进行情景表演。在表演的时候如果忘词可以看黑板,这样英语基础差的同学也就不怕上台表演,可以让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2.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实际取得的进步要及时地给予适度的表扬。表扬必须针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或进步进行,不能无中生有、滥用表扬。同时不要忽视在课堂中还有这样的一个小群体,他们自觉性差,学习欠主动,又爱面子,怕说错,往往不敢开口,每天仿佛生活在阴影里。我抓住了落后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后,决定帮助他们纠正这种不良习惯。课堂上,我尽量向他们提那些估计他们能回答出的问题,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完整时加以引导,从不指责。首先给他们养成开口的习惯,以后再由易渐难逐步增加课堂提问的难度。当差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就给他们搭桥,模仿他人练习。这种教学有力地促进了落后生也跟着开口、动脑,使他们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知不觉地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自觉地走出阴影,也能够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贯彻这样的原则: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师生应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切磋进取,教学相长。

以英语(基本版)(1) Unit 10 Famous People中的Warming up为例,笔者进行了以下的调整与创新。

首先,笔者以PowerPoint的形式,呈现Bill Gates 不同时期的照片,并让后进生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① Do you know who it is?

② What is he famous for?

然后,笔者顺势利导,引出Bill Gates的famous quotes, 并让中等生进行翻译。最后,笔者让优等生回答:What makes Bill Gates successful?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任务,人人都有事可做,人人都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人人都能饱受到成功的喜悦。

笔者在教英语(基本版)(1)Unit 1 Large Cities这一单元时,曾设计这样的活动:事先把全班学生分成4-5人一组,每个小组找寻一个国家的著名城市及其相关信息,并设计好一些小问题。课堂上,首先由小组代表介绍这个国家著名城市主要概况及其相关信息。很多小组都找来了相关的图片,更加形象逼真地展示这些城市的特色和风貌。有些小组还找来了相关的音乐。然后,由小组成员向其它小组发问,如城市的特产、特色等。各组展开竞争,看谁答得又快又准。整个课堂氛围宽松、和谐、活跃,连后进生也跃跃欲试。而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只充当了一个“帮助者”和“合作者”。这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二、 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英语作业

1、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的放矢的设计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感受教学任务是自己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实现,且能使自己有成功的自豪。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本,对书本内容进行巧妙整合,也能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2、作业的设计对学生要具有适度性和导向性

作业的设计要坚持"以中等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 的原则,注意分层次要求,使各层次有各自难易适度的作业,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成绩较好的学生可挑自己觉得薄弱环节做题,针对中等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为他们设计不同的作业。英语作业的合理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感到轻松不少,效果也不错。 作业是一种有价值的能力训练,好的作业不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给学生带来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觉和乐趣,总之,英语作业应象一棵树上的果子,伸手够得着的要有,跳起来才能摘到的也要有。使学生自觉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运用,达到学用结合,得以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效果。

三、让教学评价充满人情味,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保持

学生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影响学习动机的强弱。如果学生具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就不会将学习结果仅仅归结为外部因素,而始终会以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学习中的顺利与挫折,总会展露他们敏锐的视角、执著的追求。反之,则会在学习顺利,动机指数提升,挫折时,动机指数下降。学习动机不稳定,影响学习情绪,从而使学习结果不可指望。

多一种评价的手段,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学生的风采将会更多的展示,学生的学习自信将会更加充实,学生的成就感将会从不同方面来获得,这样的话,学生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更多更多。分数不是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尺度,不然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降低,学习动机肯定下降。因此教师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积极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

让我们关注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关注他们的愿望、关注他们的希翼、关注他们的情感、关注他们的成长。使他们始终生活在和煦的阳光里,始终展露他们纯真美丽的笑靥。

总之,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动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高尚完美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学习动机的唤起和加强,还有其他途径,凡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起激励作用的措施都可以适当选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这些方法,同时在平常教学中进行实际研究探索更多符合实际的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邵俊宗: 《我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发生和发展理论及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2]周建英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年第七期

[3]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年

4.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篇四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现阶段,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农村学生到学校读书漫无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学习上松松垮垮,敷衍应付,毫无上进心,细究原因就是缺乏明确长远的学习动机。因此,加强学生

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进行:

一、树立理想,把握学习目标

目标如航灯,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力量,奋勇当先,永不畏缩。我们从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入手,通过主题班会课、故事活动课等途径介绍名人伟人成长事迹,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机遇之外,崇高的追求目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在中考前夕,学生忧心忡忡,生怕自己考不上高中,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一次题为“把握命运、前途光明”的主题班会。班会课上,我引导学生朗读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接着,10位同学先后上台讲了:司马迁发愤撰《史记》;闻鸡起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十个小故事。从这些名人身上同学们深受教育和启迪,明确了“欲成才需先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二、多种激励手段并用,让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人

激励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它能使懦弱变为坚强,使自卑变为自尊,使消沉变为激昂。所以,我运用各种形式的激励技巧,激起每个学生健康的、积极的动机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1、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比说服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因此,在进行情感激励的同时,必须施以榜样的激励。在榜样的确立上,首先要重视学生身边的典型树立,班主任要重点对优秀生加以栽培,使之成为班级管理的骨干、学习上的排头兵。同时,加强对班干部、优秀学生进行榜样意识的教育,使之在各项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今年中考,我校郑佳喻(福鼎市中考状元)、王国昌等一批同学(全市第三名)考出优异的成绩,为母校争光,很多同学为他们感到自豪,啧啧称赞,我及时抓住这个时机,邀请他们同我班的学生面对面座谈,事后又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并择优在班会课演讲,起到良好的激励效应。

2、能力激励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其他方面如体育、文艺、劳动等可能很突出。教师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发展个性,发挥特长,要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并迁移到学习上,这样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每学期我组织学生评选“最关心集体的人”、“最遵守纪律的人”、“最尊敬师长的人”、“最乐于助人的人”等,通过评比,一部分中、差生榜上有名,他们感到很高兴,找回自信心,激发了上进心。

3、语言激励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更何况成长中的学生哪有不喜欢班主任对其关心和鼓励呢?所以班主任要学会赞美学生,要不惜运用赞美之辞,赞美学生的每一个优点与进步,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在批评学生时,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善意批评,而要在否定中有肯定,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因而,平常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总是亲和地拍拍学生的头,表示颔首或鼓励,在批阅学生作业或试卷时,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总会在上面批上“很好”、“你能行”、“你会学好的”等鼓励性语言。

三、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会在失败中奋起,在挫折中成长

在人的成长道路上,失败与挫折就像预先为人设下的激流险滩,只有通过它,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的“磨合期”。对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要挺住,不气馁,敢于承认和正视挫折的存在,要有和挫折抗争的精神,学会在失败中奋起,在挫折中成长。去年我班有个学生方振施,由于家庭贫苦他上完初一就辍学外出打工,去年他返校随原班就读初三,第一次月考惨不忍睹,三科成绩在30分以下,他心灰意冷,几乎想放弃学业,这时我向他伸出鼓励之手,帮助他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失败原因,重新制定新的奋斗目标,最终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努力,以656的高分考上福鼎一中。

四、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中学生少年气盛,总存在“不愿意输”、“希望取胜”的好胜心。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应因势利导开

展各种竞赛活动来满足他们好胜心的心理需求。为此,我把班级的学生分为分为四组,分别称为“大秦国”、“大清国”、“大唐国”、“大明国”等四个组别,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经常开展多姿多彩的竞赛活动,四组别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比赛,在竞争中寻找差距,在竞争中激发斗志,在竞争中超越自己,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氛围起到积极的作用。(好范文整理)

5.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五

我读了赵丽琴博士的《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的书。全书由8个部分组成,先是阐述学习动机的概念,再到罗列7种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文中更是列举了许多典型案例来进行阐述和分析,内容翔实生动,阅读之后,感觉收益匪浅。

作为老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之好学、乐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关系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全面发展。这是作者的话,我受益很大。确实,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当然是:学生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对学习饱含着热情,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拼搏,并在学习着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和快乐。但是现实是怎样的呢?现实中不少的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厌倦,不喜欢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降低。

学习动机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习动机是激发、维持和引导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因素众多,其中教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课堂提问到课后作业的安排,从成绩考核到反馈评价,从课堂互动到课下的师生交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学生的动机问题。

本书的特色就在于强调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因此着重引导读者在领悟理论要义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能付诸实践。

本书介绍的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有以下7种:

1、胡萝卜+大棒 :奖惩有度

2、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望

3、为成败寻找理由:归因理论

4、超越他人还是自我成长:成就目标

5、我能行:自我效能

6、我想学:开启学习的自我发动机

7、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的动机调动策略

教学不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采取一些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动机。教学不仅需要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出发,发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且需要精心创设各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期待,给予他们有效的反馈和强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有利于学习的活动中去。

6.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六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主要是: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适当组织竞赛,激发学生探求兴趣和竞争意识;运用反馈原理,强化学习愿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培养策略

正 文: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确而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联系,体会到当前的学习是未来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准备时,才能确立起远大的高尚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热情。

学习目的教育是学校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之一。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炎黄子孙,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把自己现实的学习目标同远大理想联系起来,逐步形成远景学习动机。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祖国语言文学的丰富优美,其伟大的历史贡献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愿望。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语言优美,思想性、艺术性很强,学习过程中可随机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可随时激发和培养语文学习动机。

二、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在讲课之前,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具体意义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是激发语文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学生只有了解学习的具体意义时,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积极地学习。

求知欲是对知识的热烈探求,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的重要表现。一般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求知欲。求知欲的基础是对知识的热爱,是对知识的意义与价值的深刻理解。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阐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兴趣

问题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如课堂作业、课外活动等之中。这些问题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怎样去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呢?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语文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创设问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切不可拘泥于一式。教学中既可以采取教师设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作业方式;既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个别学生或小组;既可创设于课堂上,也可以创设于实验室或课外活动中。其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即“激疑”是最常见的方式;采用在课前布置作业,特别是活动性的作业如实地观察、参观访问、调查统计、采集和分析标本、自做小实验、查阅文献资料、课前预习等,在作业的设计中使之具备一定的难度,以造成问题情境,以及在课后布置探究性的思考题和作业作为问题情境,也是常用的方式。

四、适当地组织竞赛,激发良好竞争意识

竞赛能满足小学生好胜、自尊,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表现自我获得成就的强烈愿望,也是激发学生外在动机形成的有效手段。怎样有效地发挥竞赛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的作用?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对竞赛的认识。

第二,竞赛的类型和方式要多样,次数要适量。竞赛类型可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或活动性的等;次数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过多。

第三,竞赛应体现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要把“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纳入到竞赛中。开展“自我竞赛”。这样,有利于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团结友爱向前进;有利于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

第四,要正确选择竞赛对手,把能力相同或能力稍高者作为目标,努力使自己不败给对手。

五、运用反馈原理,不断强化学习愿望

学习反馈是指学习者及时得到学习结果的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可以对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产生激励和矫正作用。

那么,怎样运用反馈信息,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第一,坚持正面教育和表扬奖励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而又实事求是的鼓励和表扬,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高尔基曾讲:“一个孩子,你说他好,他就好了。”[5]特别是后进生,更要多发现他们学习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和赞赏,使其对学习充满信心。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经常给予学生反馈和奖励。

在运用奖励时,教师应注意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上,而不应放在学生的已有能力上。只要学生努力了,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应予以鼓励。如果只奖励成绩好的学生,则不仅会使差生失去信心,而且对成绩好的学生也产生消极作用。

第二,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所作的反馈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不强,这时教师的反馈信息就应当以教师的评定或评价为主,重在表扬鼓励,一颗红星、一面小红旗的奖励比加分更有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除了教师所作的反馈信息外,还要经常通过集体舆论、集体评价作为反馈的方式,并且除了表扬鼓励外,还可适当辅以批评。

六、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小学生对成败找原因是“多姿多态”的,由他们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找的原因多有偏颇。成功了认为“天资”好,学习好,失败了则是题太难;成功了认为题容易是“押”着了;失败了,则认为题难而且没“押”准,或者“天生笨”。这种种不正确“原因”,都可能降低他们学习语文活动的品位,影响良好动机的形成发展。

总之,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成败作正确而适当的归因,以培养激发他们的良好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对于理想的归因加以肯定、强化,对于不正确的归因及时引导、纠正、重新归因。结果表明,通过归因训练使学生在动机水平和坚持性上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7.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七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激发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培养和激发, 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是小学教育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因为学习动机是支撑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小学生只有热爱学习、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才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渴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 将学习知识看成是满足自己心愿的一种需要, 而不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学习, 不是在心不在焉的情况下学习, 而是在“我要学习”和“我要学会”的思想状态下学习。那么, 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是从发挥内因的基础上去接受和吸纳, 学习效果就会明显, 学到的知识就会记得扎实。进一步说, 良好的学习动机必然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自己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经验, 对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做法从两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采取适合小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的做法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入学伊始基本上来自于家长的告诫, 但教师的培养教育和学生间的效仿和激励则会比家长的告诫更富有力量。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在学习的各个环节, 用完成阶段式学习目标来给学生确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向。

基于小学生乐于接受赞赏心理特征, 以鼓励和赞许的语言和方法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可以通过对学生表情、神态的观察和通过交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质量, 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具体情况, 如在课堂上, 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没弄清楚, 这时候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引导和鼓励, 让他们知道学习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 遇到困难不能逃避, 只要有勇气向老师表达就是热爱学习的好学生, 老师喜欢诚实的学生。在小学生的心理获得安危和赏识的基础上, 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找到失败的原因,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适当的表扬与批评等评价形式, 既可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还可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能够从外因条件上对小学生施加学习动机积极影响的做法很多, 以成功的感受让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满足, 强化其学习动机。再如以榜样的作用刺激学生强化学习动机, 如将历史里面一些名人大家刻苦求学的例子讲给学生听, 将身边学习好的同学刻苦学习的精神表扬给学生听, 都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二、为小学生提供发现的契机, 感受到自身的学习能力

一个人的学习动机是从需要的心理支配下产生的, 满足需要的过程是有所发现的过程, 在有所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学习动机的强化。为小学生提供发现的契机, 感受到自身的学习能力的做法:

通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把学生的思维与兴趣引入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中,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

鉴于现在的小学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自我张扬的个性心理特征, 课堂学习中的合作与竞争环境无疑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无论是竞争性的课堂学习、合作性的课堂学习还是个性化的课堂学习, 都可以激发学生以“表现”为中心的学习动机。

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 教师应该更好地去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及时的表扬和肯定。通过对于学生的赏识教育,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通过学生身上的一个闪光点带动学生整体的自身积极性。例如, 一些比较淘气和贪玩的学生, 学习成绩不好, 但是他们身上可能有其他的优点。教师通过放大学生身上的优点, 鼓励和激励他们, 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引导其逐渐建立自尊心, 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在激励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任粉定.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探究[J].文教资料, 2010 (25) :161-164.

[2]李炳煌.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03) :101-104.

[3]王华.目标设置理论及其对中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03) :25-27.

[4]周容, 冷英, 杨淑芹, 迪力夏提.新疆维吾尔族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04) :70-80.

[5]段宝军, 程星明.小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发展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12) :7-9.

[6]汤旧圆.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6) :50-51.

[7]张随林.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初探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1 (06) :292、211.

8.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八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激发;培养

在小学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个体的成材与否不仅仅取决于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受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当中,学习动机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语文,适应语文课堂,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一、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动机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权威性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学生做朋友,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平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会愿意上语文课,才会对语文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动机。

二、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课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学习的盲目性使其容易丧失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就小学语文而言,要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理想与语文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形成学习的良好动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名人事迹,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自我奋斗的目标。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课本案例,让学生从小故事上受到教育和启迪,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学习的热情。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启发式教学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的欲望。要很好地在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就要善于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引发出的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时,要把课本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学生会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用的,就会对语文产生正向学习动力。

四、进行积极有效的激励性教育

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教育,从教学实践来看,表扬和批评两种措施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通过效果对比来看表扬和鼓励更有激励作用,尤其是对低年级或成绩差的同学效果更好。积极的鼓励和进行适当的表扬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予以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使学生更有自信心和上进心。在表扬时,要针对学生好的行为进行表扬,教师要明确学生哪一种行为值得表扬。此外,表扬要真诚,要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表扬,学生课文读得好,回答问题时说得棒,都应该进行表扬,且可以发动全体同学对某一个同学的某一个行为做出鼓励。

总之,当前小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在于没有长效的语文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主动去激发、去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身形成内部动因;另一方面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习内部动因和学生所处外部学习环境相结合,让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圣梅,谢爱梅.善于表扬,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

2.张华,张颖.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广西师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3.钟秀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

4.张冰艳.教育的真谛是唤醒[J].才智2012(04).

9.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九

一、创造教学情景,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兴趣

好的语文课,不应是简单的语言的堆砌,而是充满美感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课堂。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美从何来?只有展开想像,创设情境,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彰显个性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在课堂上教师少说点,扮演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说欲言,彰显个性——但不是信马由缰,辅以科学地有规律地引导——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翁,“我的课堂我作主”。在教学中还采取了这样一个方法,每个单元都安排一篇课文,让一个学习小组完全代替教师来讲授,他们课前认真地备课,查阅各种参考书,精心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则坐在学生的位置上,耐心听讲,与其他学生一样提出疑问,记录板书等。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讨、传授知识。这样,角色的转变,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乐学”的目的。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的授课艺术即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部分厌学语文的学生的分析来看,其中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 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等,都是学生厌学的因素。教学是门艺术。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等,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巧妙适时的板书(如,“江山如此多娇和一代天骄”中的两个“娇”“骄”故意将偏旁写大,“乔”写小。学生在嬉笑中掌握了字的写法),老师恰当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等,使师生无形中创设了一个声情并茂、多姿多彩的完美课堂,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学语文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发挥自身作用,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身教胜于言教”,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等所表现出来的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情感,直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比如: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表演会上感情地朗诵一首诗;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都会给学生以震撼,甚至崇拜,从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激发学语文的兴趣。

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 “爱屋及乌”就是对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的典型概括。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兴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挚爱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如个别差生别的课不学,就只在这个老师的课上认真学习,积极发言,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具体表现,简单地说是教师的爱心和人格魅力使然。总之,如果能做到这些,无论是培养兴趣还是对于提高自己这门课的教学成绩都是大有益处的。

五、从学习动机中,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更多是带着一定的学习动机。学习的动机越强,学习的兴趣也就越高。因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就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就可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法:一是目标化。有了目标,学生为会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去学习语文。二是激发学生为得到奖励而学习。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为自身的前途、为自己的未来幸福生活而学好语文。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尽一份力量。另外,还要学生理解学习语文的意义——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学习语文的个人意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篇十

给我的启示是:

1、让学生明白等级评定的作用,并且教师在评定等级后再加上适当的评语,两者相结合,就会有较好的结果。

2、对天那些学习中处于劣势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3、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做好评价。教师不能简单的说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鼓励为主,尤其对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有效引导,一次鼓励远远胜过一次批评。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与判断能是老师评价的关键。老师要善于观察,作出客观的评价。

11.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校教学期间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声——如今的中职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步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纪律差、学习成绩差、无法升人普通高中的学生,小小年纪又不能从家里闲逛,这样,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上中职学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学习的能力,只是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厌学情绪或倾向,对自己没有任何约束与要求,学习上钻劲不足。作为中职业学校的教师,仅仅有知识和能力,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如果无法调动学生的内因去努力,职业教育的目标很难达到。如何激发學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中职教育教学首要攻破的重点与难点。

那么什么是学习动机呢?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作为人类行为的动机之一,是指直接引发、推动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生的潜力越能发挥,因而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激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几点感想: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分析学生需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需要是否得到应有的满足。职业学校要想办法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有着安全、愉快和满足的感觉。教师要认可、关心和尊重学生,以良好的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来赢得学生的好感。有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一门专业产生强烈兴趣的首要原因是教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和老师有了隔阂,那么注定他就对该老师任教的课程不感兴趣;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加强了师生情感,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生对其所任教学科就会产生兴趣进而喜爱这门课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愉悦感、安全感和尊严感。

2、帮助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增进学习动机

大部分学生对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是十分不情愿、茫然、被动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来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明确,在校其间也没有一点的压力和忧患意识。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可以给学生的找到方向的指引,使他在学习、生活中不迷失方向。因而,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方面有较大的欠缺,目标的确立应该是既有长远目标也应该有近期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不断实现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对不同的学生,确定目标的难度与复杂性也应当有所不同。一个共同的原则是,目标对每个学生都有挑战性,但又适合学生各自的能力。同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设定学习目标应该更多的与本专业相结合,在入学伊始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建立明确的专业价值观,让学生感觉以后所从事的专业在社会中“有用”,产生专业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设计好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学习和自己将来的工作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自己走在什么样的道路上,走过的是什么,未来的是什么。了解自己未来的行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尤其是不断地鼓励。

3、 根据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搞好课程设计、安排课程,维持学习动机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比较活跃,可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到职业学校来就读,有的学生本来就不是很情愿的,或者是家长动员的,或者是亲戚或者是学校老师动员的,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希望找到新鲜感,找到快乐,找到被认可的体验。可是有些学校教学形式还是一如既往,几乎和普通教育没有什么区别,他感到所承受的痛苦还是和在初中阶段一样,毫无二致。已经在初中教育阶段饱受煎熬,这种痛苦让他们对填鸭式的学科体系教学产生了恐惧感,他们或许感觉继续下去会是和以往一样的结果,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所以课堂上睡觉、玩游戏等等现象就出现了,厌学、流失问题也就产生了。

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一定要避免单调的枯燥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安排中,不应单纯以教师讲、学生听,亦步亦趋地跟随,一招一式地模仿教学,“黑板上种田地,教室里开机器”;而应按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的基础程序(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按照工作过程来构建以行动为导向的课题体系,多开发一些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做中教,边做边教;学生做中学,边做边学,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久违了的成功的感觉。如此方能打造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积极有效的鼓励,强化学习动机

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如能合理地增强正强化,利用负强化,减少惩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中职生虽然会自信不足,但是他们却有着异乎寻常的自尊心,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多关注学生的进步,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对学生来讲,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往往过多的受到了家长、老师的指责,他们很少得到褒奖,老师的褒奖对他们来说是很珍贵的。所以教师的表扬、鼓励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就会给他们以极大的信心,就会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客服学习中的困难,沿着老师引导的路径不断的前行。

参考文献

[1]朱训明.广州市高职生手机品牌选择影响因素[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周礼春.手机短信对高职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96-98.

12.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十二

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其中,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是重要的心里成分。

一、知识价值观即对知识价值的认识

知识价值观即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内容的价值时,如掌握某一种技能,对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就会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并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育职校学生明确教师所教授知识的社会意义,他们一旦理解了知识的社会价值,就容易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

二、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好奇心在学习上的表现

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好奇心在学习上的表现,是力求认识世界、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求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检的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以满足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们一直在探求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1.培养职校学生对某门课程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专业是电子信息类课程,课程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大,很多课程大部分同学不太感兴趣,我们就在上课之前,帮助同学完成以下活动:让学生面带微笑,小声哼唱自己喜欢的歌曲,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同时,让学生脑子里不断地想,一会儿老师讲的内容是我能够理解的,我将高兴地学习。每次上课之前都让学生做这项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同学们以前的消极学习态度,解除了原来的苦恼。

2.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利用幻灯、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或模拟教材内容的游戏,仿真、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方式最见效果,也是教师应用最多的方式。

3.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和学科兴趣小组,安排一定时间的顶岗生产实习,让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检到成功的愉悦和学好知识的乐趣。

实习实训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加强所学知识技能的实用性、有趣性和迁移性等,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需要.这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实现实习实训有效教学的最为直接、也是极为有效的方式。

4.兴趣、动机迁移是指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情况下,把学生从游戏等其他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当老师发现有些同学不爱学习,不要一味批评,要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如他们对体育活动、文娱表演、绘画等有兴趣,就多组织有关的活动,并将这些兴趣与学习联系起来,转化为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

三、学习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肯能认识,是个体在学习上的自信心

学习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肯能认识,是个体在学习上的自信心。我们注意到,升入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制下,被认为是学业失败或基本失败者,他们自我效能感普遍不高,如何依据效能感理论,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迫切而艰巨的工作。以下几种方式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很有帮助:

1.让职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检到更多的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直接的失败经验,如:全班考试一半以上不及格,作业总是3分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体检到成功。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选择难易适中,并要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在他们取得成功后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2.为职教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首先,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不但要将清楚所学知识,而且要具体示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出不同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获得效能信息。

3.给职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教师要将学生的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对于有些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只要他们努力了,就要给与较好的成绩,让学生有成就感。同时,将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无能相联系,有些同学学习能力较强,但不努力,要给予他们较差的成绩,让他们意识到,你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努力。这样,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总之,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其中,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是较重要的心理成分,它们是后天习得的学习内驱力。

摘要:当前职校学生在校学习表现常为:学习动力不足,自卑、无明确的学目标和学习计划,无成就感,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对学习消极应付。本文分析了职校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探究学生学习心理的背后原因。探究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与培养职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方法 篇十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某一行为,其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于动机。因此,动机(motivation)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对于学生来讲,所谓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就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要有效地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学习动机低落的直接表现为对学习的厌恶或学习效果不佳。经过我们课题组对农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分析概括得知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归纳如下:

“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些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即使考上大学照样没工作。而种地或经商能赚钱,很多学生认为家中地多或有生意,即使考不上学,也无后顾之忧。学习对他们来说失去诱惑力。

家庭环境对学生起不到督促作用。农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或种地的很多,据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初中三个年级255名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及种地的比率高达67%,回家间隔最短一二十天,长的有两三年。父母不在时,孩子大多跟着爷爷奶奶,有少许独自在家。这种情况致使学生的学习缺少约束力,学习动机大大降低。

基础较差,失去学习信心。这些学生,由于基础较差,上课犹如“鸭子听雷——不着边际”,学习如牛负重,十分艰辛,而且在班上常会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恐惧感,破罐子破摔。

不当的教学评价。教师没有转变观念,一味地通过加强学习强度和增加作业数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师生之间没有民主的沟通。学生在校园内体验不到读书的乐趣,惭惭地对学校生活畏而远之。

针对学生学习动机低下的种种原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发学生动机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解决留守学生家庭教育问题,齐抓共管,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学生”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学生”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倒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针对留守学生大量存在的现状,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增强了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动机。

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学生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学生”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同时,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留守学生学习动机大大提高,学习成绩明显改善。七年级一女学生,在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年级第一的名次。这与我们所做各项工作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明确学习意义,树立长远目标,改变学生“读书无用”的思想,提高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上学读书只是为了找工作这仅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人生理想,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种想法的正确性。毕竟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远大的理想必定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人生贵立志,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人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的结果。”因此帮助学生明确立志、工作和成功的关系,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是提高他们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想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目标一旦制定就成为指导、激励、制约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实施理想目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理想、确立目标,并引导其完成目标,使学生学会有计划的安排自己,为自己设计发展方向,并提醒学生实现理想的路途充满艰辛,需要靠同学们脚踏实地,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使美梦成真。其具体实施步骤是:

首先,做好动员工作,通过研究学生档案,和学生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鼓励学生自找优点,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身上的闪光点。让她们确立自信心,进行“我能行”教育,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其次,对学生提出要求:学出特长。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发展方向,每个学生至少选择一项活动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时要慎重,不得轻易改变决定。综合学生信息反馈,具体制定实施方案。按时间分,将目标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按任务承担对象为标准分,分为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团体目标主要是对兴趣小组提出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从任课老师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目标执行阶段,主要任务是严格监督、咨询指导、反馈控制。学生的特点是,做一件事往往是一开始热血沸腾,想想很激动。但真正去做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外部因素的干扰,练习的枯燥及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困难和挫折,这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动摇,情绪容易波动。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严格把关,制定具体措施,主要采取小组长负责制,做好记录工作。另一方面,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多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抓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初步体会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向目标靠进的过程中,自然地产生一种想学的心理.让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会产生“自己干”的心态,产生成就感。同时,在具体实施阶段,广听学生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有一份充分施展才能的天地。

再次,通过主题班会课、历史伟人故事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介绍名人伟人成长事迹,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机遇之外,崇高的追求目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努力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学习动机自然大大加强。

三、鼓励、指导、唤起信心,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会受到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温暖,自尊和自信在这冷漠孤寂的环境下荡然无存,会使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动机几乎为零。作为教师应多和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多提善问,当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耐心、热情的讲解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从很小的成功中体会自己同样很有能力的,信心就会油然升起。

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来讲,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因此,为避免学困生破罐子破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本着“浅、慢、粗”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的教学。

集体帮助,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是矫正后进生不良品质的熔炉。课题组建议各教学班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比如,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后进生同桌,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律,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硬笔字比赛和游戏抢答等,使后进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如参观当地名胜古迹,访问先进模范人物,使他们开阔眼界,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好知识建设祖国的志向。(4)开展“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的活动,形成比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班风。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振作精神。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是多方面的,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因此,经常与家长沟通,把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对他们的表扬及时转告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成功的喜悦,并再次鼓励子女,使学生感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我也是很棒的”,从而将这种自信转化为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四、重视评价过程及手段,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信,进而提高学习动机。如前所述,不正确的评价方式会让感受不到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机。因此改变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手段之一。我们认为,正确的评价方法是以多种途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进而审视他们的多元智能的综合成长,发现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并据此反馈,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学、训练和激励,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学生张扬个性。

1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课后作业 篇十四

因材施教 建立多远评价机制

听了马老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的细致讲解,我对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如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解决了我从教多年来的许多困惑,这对于我今 后的教学工作必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本环节的内容既精彩又实用,特别是马老师提到的 阿特金森的一项经典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实验中,阿特金森把 80 个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 20 人,给他们一项相同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 =1 ∕ 20);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五名将会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 =1 ∕ 4);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 10 名可以得 到奖励(成功可能性 =1 ∕ 2);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十五名都能得到奖励(成功可能 性 =3 ∕ 4)。这个实验揭示,中等难度(即在个体看来成功概率为 50%)的任务对学 生最具有挑战性。从结果可以看出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 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 时成绩下降。第一组学生大多都认为,即便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极少有可能成为第一名;而第 四组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肯定在前 15 名之列,于是,这两组学生都认为没必要那么拼命了。这一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 1 ∕ 2 左右。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如果尽自己努力,很有希望获得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话,也有可能会失败。这个实验给教师的启示是如果学生 认为不论怎样努力也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处于低级的水平。因此,这需要教 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和题目的难易程度,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 轻而易举的。福禄倍尔说过: “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因 此,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 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被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由此可 以看出对待不同的孩子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教育和评价,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横 加判断和教育,否则会扭曲孩子的天性,不能让孩子达到最优秀。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许多学校也在做着各种努力和尝试,其中不少 的措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如: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教学内 容的量和范围、深度和难度,教学的顺序和进度等;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意课堂中各 个教学环节都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 课堂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过程,照顾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兴 趣;课堂上经常运用协作教学、合作学习,让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精心挑 选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练习题,采取必做题和选做题相结合的作业机制。对学困生的教学要 遵循量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适合每个人的适度而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目标,平时也可采取三卷并列或四卷重叠等试卷模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答题,并对学 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表扬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这 就要求教师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评价每个学生。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 究实验表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 内,实施因材施教,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 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次课的学习开启了我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新认识,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促进 每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

15.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十五

一、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推动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它与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后果等诸多因素紧密联系。学习动机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努力程度, 然而, 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对于不同的英语学习任务, 存在的最佳动机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因此, 对学习动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可以引导我们发现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和策略, 为迷茫中的中学生指出一条更加合理有效的英语学习之路。

二、教师对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中的影响

1、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中国有句古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对于学生而言, 好的教师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 而其一言一行无不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举止动态。在《论语·子路》中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而言, 对学生的影响是在其人格魅力之下赢得的, 最好不过以身作则。而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对工作于第一战线的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不定时的知识充电和拔高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2、课堂氛围和语言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堂气氛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好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与否。而作为特殊学科的英语来说更是如此, 教师应该适时的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气氛方面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 反过来学生这种积极配合的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的热情与信心, 师生之间达到一种相互配合的完美状态。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提升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情感激发和温馨关怀

英语学习的过程, 不仅是学生简单聆听教师讲授的过程, 这其中也包含了师生间的情感精神交流,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感情交流的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注。而作为感性动物的人类, 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 一个手势, 一句关怀都处处透漏真情。英语学习也不例外, 教师要重视在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而“霍桑效应”正是这一点的充分体现, 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密切注意和温馨关怀, 其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将大大增强, 并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奋斗。

4、归因训练和自信培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 (Bema Weiner, 1974) 提出成败归因理论认为, 个人对成败的解释有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其中, 能力和努力属于内在可控原因;任务难度和运气则是外在不可控的原因。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 其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同样对于英语考试的失败, 消极者会自暴自弃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 从而极大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 影响其后对英语学习的态度;而积极者会态度乐观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 并在内心暗下决心此后刻苦学习英语, 其日后英语学习会因为积极的态度而有较大的起色。作为英语教师, 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归因训练, 做到因材施教, 通过心理暗示和鼓励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教学模式和兴趣培养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不难看出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使学生投其所好的快乐学习, 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更加积极主动。而经验丰富的教师会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班级中开设英语角;定期举行英语话剧和英文歌曲的展演;每周观看一次英语电影;让学生轮流讲授有关欧洲文化风情的小故事等。

6、及时强化和适时奖励

斯金纳在其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提出了一个经典的概念“及时强化”, 它是指在期望的反应出现时立即给予强化, 经过多次之后, 对象能习得这种反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欣赏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 学生时刻关注着老师的态度, 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 对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强化, 一个简单的“Good”、“Perfect”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调动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我们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目的, 在实践中运用理论, 在理论中反思实践, 从各个方面入手激发中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摘要:针对现今社会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一事实, 对于天之骄子的中学生来说, 如何提高其英语学习水平成为了竞相争论探讨的焦点, 而英语学习中的学习动机自然是其中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学习动机,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10-243。

[2]龙珊:《高效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科技信息》, 2011 (23) :639-640。

[3]韩文健:《论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9) :4-6

[4]韩骥:《浅谈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4 (4) 93-94。

16.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篇十六

下面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最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让学生能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好奇点,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新旧知识连接点间创设问题情境,还可借助童话故事、 游戏、实验等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二、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从学生这个角度来讲,都有很快学会知识的愿望,但在实践中却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学生面对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把它分为两种类型: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是把学习当成是掌握知识、获得某种能力的方式;而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则是把学习当成是为了获得对其能力的积极评价或避免否定评价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更有努力解决困难的思想准备,他们一般会勇于挑战,遇难而上,这样的学生才更有学习能力,才能更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则偏向于喜欢选择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回避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这种学生学习时毅力差,遇到困难易失去信心,一个班级里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往往是这种类型。

三、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现实的态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结果时好时坏是很正常的,有些学生看到成绩高了,得意扬扬,喜上眉梢;有些学生看到成绩不好,心灰意冷。这种心态是很不好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很好地面对结果的心态。其实影响结果的因素是很多的,并非单一,主要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他人的帮助、情绪、环境等等,所以在分析的时候,教师应该多种因素一起考虑。我国青年学者隋光远提出的“积极归因训练”模式就很具有实用性。它是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一条很有效的途径。首先,他强调努力这一因素,他认为成功与失败都是与努力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失败的时候,他一般会把原因归于自己不努力的结果,如果更努力的话,就不会失败,就会有更好的结果。如果这样理解失败,就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破坏其良好的学习动机。

四、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面对的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对他们的教育,应以赏识教育为主,多多表扬和鼓励。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保护其学习积极性。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好的方面,并多加鼓励,因为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当然,也应该适当地运用批评这种教育手段,但一定要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为准。

17.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 篇十七

关于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我在参加电大本科数学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中学数学教学概论》这门课程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所以,我不揣简陋,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以论述,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肤浅的认识,以期与我的同行进行交流,如能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指点,那将是我更大的幸运。

学习兴趣对学习一门课程非常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会产生指向目标的有益态度,这种态度反过来以更强烈的积极方式导致或加强学习的愿望。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学习数学尤其重要,因为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目前,“讨厌数学”,“不愿意学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初中,每年有不少学生因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而辍学。所以,在如此背景下,关于对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问题的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论述。

一、数学史和数学的美学价值等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列举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学习研究数学的趣闻轶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选的例子当然是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高斯10岁时,教师出了计算1+2+3+4+„„+100等于多少?这个题目,高斯很快举起了小手,并脱口说出了正确的答案。高斯不是用常规的方法计算,而是采用新的算法,将左右两端处于相对称的两个数相加,所得的和都是101,由于100个数可以组成50个对称组,所以,101乘以50,结果就是5050了。

还可以举出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张广厚的事例。

华罗庚只有初中肄业的学历,业余钻研高等数学,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求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华罗庚被聘为清华大学的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终生潜心钻研数学,对歌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创立了“陈氏定理”,被外国数学家誉为“撼动了群山。”

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小学六年级因数学成绩不及格而留级。后来刻苦地钻研,终成一代数学大家。这个事例对农村初中很多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能起到激励作用。

数学史上还有很多著名的有趣的事例。

例如,哥尼斯大桥问题。18世纪,东普士哥尼斯堡有条莱格尔河,这条河有两个支流,在城中心汇成大河,中间是岛区,河上有7座桥。问能否从某地出发,经过岛一座桥一次且仅一次,然后返回出发地?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解决,后来在1738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利用数学抽象方法,给出了否定回答,成功地作出了解答。

中外数学史上有趣的问题还有很多。如“蜂房问题”“四色问题”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极好素材。

(二)数学的美学价值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很多学生眼里,数学只是枯燥的数字和图形。其实,数学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正如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厉的美。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满的境地。”数学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力量,就在于秩序、和谐、对称、整齐、结构、简洁、奇异,这些都是人们产生美感的客观基础,而数学恰恰集中了美的这些特点,并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我想起了一句美学的命题:美在于发现。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美”的眼睛。例如:射影几何的对偶原理,数学中自然对数的引进都是基于对称美的追求,二进制的建立是对简单美的追求,集合论中的悖论是对奇异美的追求。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古诗词中找到数学的美。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前者描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后者表现出直线与圆相切的画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是一个活脱脱的孤帆运动的极限过程。只有教会学生用“美”的眼睛发现数学美,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时事热点问题:嫦娥一号的成功绕月飞行,“神七”成功地升空和返回,这些都必须有数学作为支撑。著名数学家杨乐说他作为一个数学家,参与了国家很多重大的科研活动,有的还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研项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加深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后,我还要提到利用包含数学问题的故事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曹冲称象这个故事里面就包含着数学里面的等量代换的问题。

二、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想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教师要摒除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教师要激励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而切忌责怪学生。教师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自信心。当学生不能解决所提问时,可先设计一些他们当时能解的问题让他们做,并在他们取得初步成功时积极鼓励他们。当一些学生不想解题,甚至不愿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时,教师要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他某种解题愿望。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们来讲并不太容易的问题时,要让他们学会败而不馁,学会开拓思路并积极进取。

(二)一定要摒除非传统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而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满堂灌”的讲授法导致学生的机械学习,而机械学生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正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一个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还必须帮助学生“会学数学”。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体会创新和发现的快乐,让学生保持对学习数学持久兴趣。至于新的教学模式,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和经验。流行的说法是“初中学洋思”,洋思的经验概括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问题。我们不妨作以借鉴。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决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一)为了激发学生持久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必须坚持直观性教学原则,这是初中生心理发展阶段决定的。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具体的直观性有很强的依赖性,或者说初中生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巴甫洛夫关于人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大到了少年期,脑联络神经纤维大量增加,脑神经细胞的分化机能达到了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思维的理论性还不发达,教师选择与抽象概念有关的正确的直观形象作为支柱,就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些概念。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进行直观教学。要充分运用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图形直观、言语直观,以形成学生鲜明的表象,为他们掌握基础理论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使较为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直观的几何图形将其性质反映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关系得以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分析、发现和理解它们。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手段改革,运用幻灯、投影仪、电视、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关于这一点,我在下文还要作较为详细的论述。

(二)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探究的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务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在我国教学史上,曾有不少教育家提倡教学中“知”与“行”相结合的问题。诸如“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知与行常相须,如日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辑略》),“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理,则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性理精义》等等,都是至理名言。在外国教育史上,也有些教育家比较重视知与行的联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空洞的亳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就像无理想作先导,又无理想作准绳,因而不能引;申出任何思想的事实和经验一样。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必须联系实际,从具体事物和现象入手。事实表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式的讲授,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联系实际问题的讲授,情况就大不相同。

例如,引入有理数概念,尤其是正、负数概念时,可以结合“表示零上5度和零下5度的气温”、“表示东行10千米和西行10千米”等实际问题进行阐述。

下面,我列举两个教学实例加以说明。A、《数轴》的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米和7.5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米和4.8米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你能画图表示这一情景吗?

学生会画一条直线表示马路,并在直线的左、右侧分别标上西、东,在直线上取一点O表示车站的位置,规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1米,于是点O的右边距离O点3个和7.5个单位的点A和点B,分别表示柳树和杨树的位置;点O的左边距离O点3米和4.8个单位的点C和点D,分别表示槐树和电线杆的位置.3 问题2:怎样用数轴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呢?(有数轴体现出方向、距离的不同)

规定从左向右表示由西向东,把点O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负数和正数表示,由此可见,正数、0和负数可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问题3:你还能从生活中举出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后可得出,例如:温度计、称杆、门牌号码„„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温度计(显示不同的度数),让学生体验读取,并比较各温度计上所显示的温度的高低,使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温度计的设计特点,让学生再次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B、《有理数的加法(第二课时)》的新课导入.问题1:宋国有一个非常喜欢猴的老人.他养了一群猴子,整天与猴子在一起,因此能够懂得猴子们的心意.因为粮食缺乏,老人想限制口粮.那天,他故意先对猴子们说:“猴子们,给你们吃橡子,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好不好?”众猴子听了都很愤怒,老人马上改口说:“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吧,够了吗?”众猴子非常高兴,大蹦大跳起来,大家听完故事,请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情形:

1:猴子们很笨,老人很聪明.因为老人一天之内给的橡子数目是一样的,都是7个.2:猴子性子急,他先收到多的就高兴了.3:那老人为什么不早五颗晚两颗,猴子不是更高兴了?

4:人家老人聪明的就在这里,早5晚2相差太多,会造成晚饭不饱,老人是利用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满足了猴子们的欲望.教师归纳并引入新课.问题2: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问题3: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学生回答:加法交换律是a+b=b+a;加法结合律是(a+b)+c=a+(b+c)

教师归纳:我们已知知道,小学所学的有些规律,在初中由于负数的引起而就得不成立.以上的两个例子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在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很多.例如,在设置练习题的时候,多出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如计算金融储藏的利率,商业利润等。当前,我们要认真上好数学综合实践课。在我们农村初中,我们还可以将学生带进乡村、田野、山地、河流、湖泊去学习数学。经验证明,以上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他们的基本技能,也能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四、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利用幻灯和投影教学。

幻灯和投影设备简单,制作方便,操作方便,操作容易,成本低廉,能够提供大量色彩鲜艳而真实的图像画面,教师能灵活地控制教学信息的传递,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二)电影、电视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事实上,青少年都比较爱看电影、电视,一些好的电影、电视片看过之后,长久不忘。在放电影或电视时,学生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屏幕上,由于画面、色彩、解说、音响及其变化,都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上引起兴奋,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也就特别集中

(三)计算机和辅助教学。

计算机还可以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他教学设备接在一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事实上,由于近些年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尽快地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我们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然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过程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出学生积极操作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的展示了圆与圆相离、相切、相交、内切、内含的位置关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举办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指导学生学写数学小论文。

我们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必须自学有关的书籍,广泛地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和数据,并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提炼和概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最后才能形成文字写成论文。事实证明,指导学生写数学下论文,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二)数学游戏。

经常开展数学游戏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我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与结尾的数字,我都能够立即说出其平方的结果,学生都认为我是神算,我告诉学生规律,只要将5前的数字与其大1的数字相乘在其后补上25,即得结果。数学游戏将科学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

上一篇:关于转发中央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的通知2009.0下一篇:读《新闻大求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