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科竞赛总结(16篇)
1.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一
第二小学数学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为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展示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的成果,上周星期五(即2012年12月13日)下午,我们组织了五、六年级数学知识竞赛。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迎接期末考试,抓好数学复习工作,检验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参加本次活动的是五、六各班的学生,每班各选4名同学分别组成一个代表队,共有7个小组进行比赛。这次竞赛的题都是由五、六年级的数学科任老师精心挑选准备的。本次比赛共有三个环节,分别是小组必答题、小组抢答题、风险题,各参赛选手按照不同题型要求答题;答题时要起立,答题结束后要说“答题完毕”,答题时间不得超过60秒,比赛结束后按得分排名,如有名次并列,将加赛风险题,决出名次。
活动中,参赛选手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拓展思维,用尽浑身解数展示能力,赢得阵阵掌声。由于这次竞赛我们运用投影仪器代替了手抄和粘贴纸条的传统做法,让竞赛过程更方便简洁,题目更清晰,视觉更广阔。而且如果选手答不对,可以由同年级学生作答,答对送纪念奖一份,学生们非常踊跃,并体会竞赛的乐趣,因而竞赛现场掌声笑声不断。
通过三轮紧张、激烈的比赛,最后加赛一题,五年二班、六年二班获得了各年级组第一名,五年三班、六年一班获得了第二名,五年一班、六年三班、六年四班获得了第三名。
这次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现各自风采的舞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努力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平台。
第二小学教导处 2013年12月
2.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物理竞赛,命题特点,以赛促教
物理学是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大学物理课程, 为各专业打好必需的基础知识, 同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工科学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是大学物理教学在工科院校的现状却不如人意, 学时一再受到缩减。而学生对待大学物理的学习态度也每况愈下, 考研不考, 没有统一的达标考试, 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及格, 而为了保证及格率, 适应一些中学物理基础较差的学生, 考试的难度也在下降, 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与其课程意义非常不符。广大物理教师都在努力, 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但教师个体的努力很难改变大的局面。
在基础学科中, 高等数学有全国性的数学建模竞赛, 英语有四六级考试, 计算机有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这些竞赛与等级考试, 客观上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与课程建设。大学物理也需要一个认同性较高的评价平台。目前, 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是我国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认可度高的物理竞赛活动之一。该文根据大学物理竞赛的特点, 结合该校实际工作, 分析如何借助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物理教学质量。
1 大学物理竞赛简介与试题特点
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起源于北京市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1984年起, 北京市物理学会决定, 每年举办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举办竞赛的地区从北京扩展到上海、天津、河北等地, 参赛学生也从非物理专业, 扩展为非物理A类, 非物理B类, 物理类, 及医学类四个类别, 分类评比。该项竞赛活动之所受到广大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欢迎, 是由于它的竞赛题目紧扣教材, 但又灵活多变, 联系实际;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及推动大学物理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试题覆盖面非常广, 力学、电场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的各个知识点均有涉及。以热学为例, 考察的知识点涵盖了理想气体物态方程、范德瓦耳斯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循环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与熵增加原理、速率分布规律、能量均分定理、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与输运过程等, 这就要求学生对大学物理内容有全面且系统的学习。试题大部分是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简单应用, 体现了基础性。命题中还有一些未简化成理想模型的物理问题, 这些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联想的能力, 需要他们把对现象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解决问题不再是靠简单的模仿, 而要有大胆的建构过程。面对这样的问题, 要挖掘其中的关系并抽象、简化, 建立起物理模型, 然后建立数学模型,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 对数学运用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如:常常用到的微积分、极值问题等, 而仅仅在理解物理概念方面很优秀的学生, 知道运用哪些物理规律, 但由于数学知识薄弱而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大学生物理竞赛命题的另一个特点是越来越多地关注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要求学生有广泛的知识面, 经常关注并了解新兴的科学技术, 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2 物理竞赛对大学物理教学的推动作用
开展物理竞赛,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物理教学有促进作用。 (1) 提高了学校对物理教学的重视程度。参赛学生如果得奖, 就可以为学校争得荣誉。所以学校都会精心组织学生参赛, 开展校内选拔赛, 对参赛学生进行培训等。 (2)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 没有评价就没有标准, 开展物理竞赛实际上是引入了一种评价机制, 以此来检验我们的教学质量, 可以增强教师的成就感与责任心。由于竞赛的许多内容是超出该院大学物理教学要求的, 编写符合竞赛内容的教学大纲及电子教案成为必需的工作, 同时在辅导竞赛过程中, 辅导教师花费许多时间研究竞赛知识点, 对于每年的竞赛题, 都要琢磨, 归类概括出所用知识, 力争在讲解竞赛例题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教师对以往的知识加深了认识, 对于常规的课堂授课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教师更加注重平时教学。竞赛只是一种激励措施, 而赢得竞赛的基础更在于平时的教学, 而不是单单依赖专门针对竞赛的辅导。教师自觉地把功夫下在平时, 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任课教师更加注重讲课、作业批改、辅导等教学环节的实效性。 (4) 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 组织全市范围的物理竞赛, 需在各高校间组织协调, 客观上为各校提供了一次全面交流的机会。各个高校集体阅卷的过程中, 可以互相交流试题中的知识点, 以及教学经验, 交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提升物理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举办大学生物理竞赛, 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 为在物理方面学有所长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真正做到了“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3 调动学生参加基础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工科院校中学生对基础学科竞赛的参与度不高, 不到1/10的学生参加, 学生更愿意参加专业类竞赛或科技创新性竞赛。作者所在学校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制定了多项有力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基础学科竞赛。
措施之一是进行校内选拔赛。校内选拔赛也是一次很好的宣传过程, 通过校内选拔, 让学生去了解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
措施之二是竞赛辅导课程化, 基础学科竞赛以公选课的形式进行赛前辅导。对学生而言, 学生付出时间更深入的学习大学物理, 成绩合格理应获得相应的学分。学生得到了竞赛的系统培训并获得学分, 一举两得, 很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为了拿到学分而坚持听课, 可避免一些半途而废的现象。对教师而言, 明确了教学任务和工作量, 制定了教学大纲, 培训工作更加正规化, 教师会投入更大精力进行课程设计。对教学管理部门而言, 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能够了解学生的选课情况, 对学生的选课人数变化, 不同专业对于基础竞赛的喜好等信息, 便于进行统计分析。目前, 我校已开设了针对基础学科竞赛辅导的数学和物理公选课, 报名人数都超过了以往短期培训班的人数。
措施之三为奖励政策。为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学校要求毕业生必须获得一定的创新创业类学分。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基础学科竞赛活动, 参加基础学科竞赛得奖者也可以获得创新创业类学分, 获得省、市级竞赛一等奖记2学分, 二、三等奖记1学分。学校还为获奖者颁发少量奖金。
通过以上措施, 切实调动了学生参加基础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4 结语
基础学科竞赛, 主要的形式为笔试, 参赛人数没有限制, 覆盖面广, 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教育改革要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数理基础知识并重, 这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所必需的。要在全国范围内提升物理课的地位, 完全有必要举行全国性的物理竞赛。通过全国性的大赛, 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 从而推动物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家福, 张昌共.大学生物理竞赛及其试题特色[J].物理与工程, 2008, 18 (4) :65-69.
[2]刘长宏, 王刚, 薛猛, 等.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5) :172-174.
3.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三
在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中,教师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竞赛中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创造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模式的构建
1、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学科竞赛无论是考察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或技能,还是鼓励创新能力,其始终都离不开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而这些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因此,想利用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抓牢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2、以竞赛项目为载体。大学生学科竞赛的过程,既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也是典型的实践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引入以“创新精神”为价值目的的学科竞赛来推动。竞赛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为重要载体,通过不断梳理竞赛项目的门类和特色,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逐步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学科竞赛项目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进而系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以技术训练为手段。大学生学科竞赛要求的是综合性与灵活性,参赛学生必须在夯实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针对“创新”的训练无疑成为竞赛训练的中心工作。基于学科竞赛培养创新能力的模式,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方案,创造性地解决竞赛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加强技术训练,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二)建立保障机制
1、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保证,针对学科竞赛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完善与其相关的操作流程、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
2、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实验室和创新训练基地的建设与改善,是学校教学改革、赛前培训的重要保障。既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实践的物质基础,也为学科竞赛提供设施完善的硬件环境。
3、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中,活动参与的主体是学生,活动质量的保障是指导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队伍。
4、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经费来源。经费投入既是保障学科竞赛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保证活动质量和水平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设立专项经费,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确保年度预算中的竞赛经费及时到位。
三、学科竞赛活动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需要向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内心都有创新意识,只是需要与实践结合才会激发出来。学科竞赛是对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思想和行为等进行引导,使其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设计出自己独特的、符合逻辑的新意产品。同时,大学生还会在学科竞赛活动中,经历创新的成功与失败,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整合自己的想法,增强创新自信心,树立创新理想。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基础知识,缺乏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没有发出自己的话语权。完全是“自己对自己”封闭的学习方式,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往往缺乏真正消化和掌握的场所。学科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发挥创新思维的场所,大学生通过寻找资料,集体讨论,反复实践等形式去体验自己所理解的知识,达到发现问题,寻找要领并最终解决问题。每一次的竞赛,都会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
(三)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科竞赛的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拥有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历届竞赛的获奖作品也印证了大学生们有着无限的创新来源和能力。在比赛环节中,既要有硬技能,也要有软技能。竞赛中的团队成员都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必需做到取长补短、分工协作、沟通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展现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敢于挑战、勇于尝试,不断激发兴趣和潜能,使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得到了有效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N2015027)的成果]
4.学科竞赛的工作总结 篇四
自由宽松的表演平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消息公布后,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忙着找老师借伴奏音乐,有的.请爸爸妈妈在网上下载伴奏音乐,有的找音乐老师帮忙出主意唱什么歌好。那一段时间里学生们特别兴奋,课间就能听见他们准备节目时的热烈气氛,同学们之间总爱互相问问唱什么歌。每天午休的时间或放学后总会有几拨学生留在音乐室里排练,给寂静的校园洒下一片欢歌笑语。
决赛在阶梯教室进行,由于座位的限制,决赛按年级分三个场次进行。来自23个班级的百余名参赛选手一展歌喉,为在场的同学、老师和家长献上了一首首节拍轻快、旋律优美的歌曲。比赛现场热闹非凡,美妙的歌声夹杂着热烈的掌声、阵阵的叫好声,给学校增添了活跃、喜庆的气氛。
本次音乐学科竞赛开展顺利,得到了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应该说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给学生的准备时间不够充分,从通知学生到比赛只有10来天的时间,学〖本文来源于计划总结频道活动总结栏目,查看更多相关资料请点击/jihua/List_1564.html〗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精心准备,部分节目质量不高;其次,虽然鼓励学生全员参与,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自信没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三,有些学生选的歌曲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音域不合适,导致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平。针对以上三点不足,音乐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总结,并做了深刻的反思。今后举办歌唱类的比赛时要至少提前半个月发通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并尽量给学生指导,努力提高整体演唱水平。同时宣传要到位,激励学生踊跃参加,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来。另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高低年级各列一张歌单,供学生去选择歌曲,避免盲目选歌。
5.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五
【小巩,因为这几天全天卷入到学校的自评工作中,所以论文粗粗地看了,现提出几点意见,望抽空再做一做。1.在行文论述中一定要与我校现有的学科技能大赛结合起来,这样显得有些有肉;2.论文中的一些引言要标注出处,以参考文献的方式列于文后;3.如果单从会议交流论文的角度,可能较为简单,我意:既然花时间了,最好能够以成果的形式发表。】
当今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意味着新世纪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标就是要重实践、重创新、重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各高校工作的中心。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也成为高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教育部倡导的学科竞赛,正是以促进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学科竞赛是在教学“质量工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推出的学科教学性的竞赛活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中明确把加强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这一重要建设内容,并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明确指出了学科竞赛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我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形成科学、规范和系统化的竞赛体系和竞赛运行机制,建设学科竞赛指导队伍,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创新活动搭建平台。我校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学科技能大赛的教育功能【在本部分,请注意讲每一个功能的时候,务必与我校现有的“大赛”结合起来,这样会显得较为丰满】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组委会主任李大潜说:“参加竞赛,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动手、创新、协作,积极进取,学以致用。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1.学科竞赛体现的人才培养功能
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强化学生根据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有效构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
2.学科竞赛体现的创新能力培养功能
学科竞赛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集中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在此得到了锻炼和体现。
3.学科竞赛体现的知识、技能、理念整合学习功能
学科竞赛体现的是参赛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考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所掌握的知识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研究、认真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基础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4.学科竞赛体现的团队工作能力培养功能
学科竞赛中,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竞争,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积极性,努力超越他人。同时,创新也是一个团队协作、取长补短的过程。在创新活动中,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群策群力、互相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5.学科竞赛体现的领域工作能力培养功能
学科竞赛本身就具有严明的组织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周密的逻辑性。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活动的训练强化了学习行为上的惯性,自觉的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学科竞赛活动过程中,学生要合理的安排课堂学习和竞赛活动,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解决日常学习与竞赛活动中的各种冲突,通过矛盾的解决,也逐渐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学科技能大赛的实现
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教育功能,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使学科竞赛有序地进行,达到预期目标,收到应有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规章制度要健全
要组织好学科竞赛,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必须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制度,使各个环节能有效的配合,保障竞赛的顺利进行。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是学科竞赛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2.领导要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对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是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的前提条件。
3.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科竞赛的主体是学生,但一支具有合作精神的高水平竞赛师资队伍是将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保证。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指导教师自身能力的不断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竞赛指导能力和敬业精神,这样的教师指导的学生才会更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
4.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为学生个性自由
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创新的环境里得到潜移默化。
5.相应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学科竞赛的有力保障。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教师以及二级学院参加、组织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应包括对参赛学生、指导教师、承办单位三个方面的奖励,使他们对学科竞赛充满热情。
6.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能够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证竞赛的顺利开展,使竞赛达到预期目标。
6.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六
亲爱的同学:感谢你阅读这份问卷,请你仔细的阅读,给出你最真实的选择。在此,我们对你的支持表示真挚的感谢!此外,我们将对你的信息保密!
1.您的性别是()A 男B 女
2.您的年级是()A 大一B 大二C 大三D 大四
3.我们经常提到创新性人才,而它主要指哪几方面的能力?()
A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B参加学科竞赛,有创新成果
C 知识储备丰富,能举一反三D 能看到知识的实质联系并合理利用
4.您认为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能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多选
A 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B 现场展演(口试、面试、口头汇报、答辩、辩论)
C 学科竞赛D 开卷考试F听讲座报告G参加科研项目训练
5.你认为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什么影响?()
A通过完成竞赛任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B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C促进了学科建设成果向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成长的转化
D 培养高水平人才,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
6.你曾经参加过几次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
A 从没参加过B 一次C 两次D超过两次以上
7.你认为一般高校都是出于什么考虑开展学科竞赛?()
A 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B加强学生间的交流,锻炼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C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D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8.你认为自己或者是身边的人从未参加学科竞赛的原因是()多选
A 学校对相关竞赛关注度不高,宣传不到位,学生缺乏合适机会
B学生自身对本专业知识不充分,没有信心应对比赛
C 老师的引导不足以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参与热情不高
D 缺乏健全的体制和规定,专业指导老师配备不充足
9.参加学科竞赛有哪些益处?()多选
A 赢得荣誉,获得满足B 提高专业素养,有利于以后工作
C 促进学风建设D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10.如果去参加学科竞赛,你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准备什么?()
A 全面准备专业知识B上网找题目C 放松的心态D其他人的帮助
11.你认为相关学科竞赛存在哪些问题?()多选
A 相关经费投入不足,竞赛规模较小B 教学体系存在较大缺陷,教学内容有待更新、教学模式有待改进,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竞赛的要求
C 竞赛的学术性专业性不强,未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水平,收效甚微
D 领导不重视,师生参赛积极性不高,指导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E管理体系不健全,学科竞赛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完整的保障体制和必要的 激励机制F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待加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知识面较窄,学习意识不强,学生参与面有待提高
12.下列哪种方式能够激励学科竞赛的发展?()
A 对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奖金和辅助工作量B对获奖学院进行表彰和经费鼓励 C 对获奖学生优秀指导教师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D建立学科竞赛专门网站E 不断进行学科竞赛的形式改革
13.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最缺乏的是()
A良好的学术氛围B足够的物质支持C扎实的专业知识D实用的技能指导
14.参加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相关性你觉得有哪些?()
A 参加学科竞赛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学科建设来实现的B 参加学科竞赛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团结协作意识
C 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学科竞赛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5.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给出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工科、经管文法、艺术类)专业类别请打勾 √
7.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七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落实到具体措施上, 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有效手段。
1 实践、创新能力内涵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 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识四类。这三种观点较好的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中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的结构为依据。
大量研究表明, 能力与缄默知识有很大的相关, 而这类知识的掌握常常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较少需要别人的帮助, 只能通过个体的亲身实践才能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 而且实践机会越多, 个体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的可能性就越大,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练习, 才能从不熟练达到熟练, 逐步提高。积极参与、勤学苦练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必经途径。
2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障碍
2.1 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障碍
文献[3]精辟总结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异:应试教育体现了以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它只重视少数学生, 只教授对应考试的知识, 强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唯一性, 忽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从而造成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 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承认发展的多样性, 倡导个性发展;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 强调发展的主体性;注重潜能开发。在教育内容方面, 应试教育以应试、升学为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 强调知识灌输, 忽视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倾向于死记硬背, 学生负担重;素质教育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育评价上, 应试教育仅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素质教育以综合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
尽管我国已经在素质教育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然离真正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差距。
2.2 思想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是首先要克服的障碍
岳晓东认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首先在于克服思想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
思维标准化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如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 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 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 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 (1) 功能固着; (2) 权威迷信; (3) 思维惰性三种破坏作用。功能固着指的是学生将某种对象的功能或用途看成是固有不变的, 它是思维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的突出表现。突出表现为“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惯性, 缺乏“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思维灵活。权威迷信指的是学生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 全无批判意识, 它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 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思维惰性使得学生不愿也不善于对学习内容作深入的思考。通常是教师考的就学, 不考的就不学, 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养就学生的思维惰性、奴化学生的人格。
知识无活力化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它本质上是知识吸收的僵化。加强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运用是是知识活力化的基础。
3 参加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 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我国学科竞赛始于1993年, 为了推动和促进高等学校的教改工作, 原国家教委提议在高等学校组织开展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四大竞赛。1994年试点成功后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近几年全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很多赛事,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以商科类竞赛为例, 大多是要求参赛者根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案例, 自主确定设计的领域和方向, 完成设计内容。因此参赛队伍首先要分析案例, 再确定大赛的设计方向和选题, 最后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设计内容。比赛能充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阶段思维能力, 而且各参赛队伍最后完成的设计方案还能解决案例中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 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这种比赛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的、多角度的创新性来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类似。
3.1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
很多大赛, 多是综合性的考量参赛人员对于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尤其对于商科竞赛来讲, 不少是资助大赛的企业的实际问题的提炼与简化, 学生想要吃透竞赛材料, 常常需要到企业去实地调研, 然后搜集行业的相关资料, 去给大赛案例诊断分析问题, 考虑使用哪些知识模块进行解答。这些来自于现实问题的难题, 通常使用一个知识点无法解决, 而需要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认识和内在联系会大大加强, 提高知识的活力。
3.2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想从众多参赛的学生中胜出, 必须得有新意、与众不同。或参赛方案的出发点新颖, 或提供解决方法全面, 或能够想他人之未想, 必须得有某方面远超于其他竞争对手。所以, 参赛的学生一开始就应考虑的是“如何与他人不同”, 参赛的过程中, 同样的一个问题, 还能从参赛的其他选手那看到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解释, 这个过程对于打破学生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的一个问题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固化中会有积极影响。而且, 学生的想法受到的约束也较少, 如能得到指导教师的适当点拨, 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能力
参赛的学生需有适当的分工, 需经常进行方案的讨论、修改, 这对于实践能力中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使用计算机等工具的能力都有助益。对于实践能力中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Problem-Based-Learning, PBL) 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 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 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需要通过学生的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去逐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为主, 教师则退居后台, 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引导作用。参加学科竞赛、科研活动可以视为是PBL的一种, 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磊, 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 2005, (2)
[2]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 2006, (2)
8.以学科竞赛促进学科发展 篇八
[关键词]学科竞赛;学科发展;优势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37-02
学科竞赛是我校的强项和特色。在2007年浙江省第11届科学竞赛中,我校有6位学生获一等奖,12位获二等奖,5位获三等奖,学校获得浙江省科学竞赛优胜团体的荣誉;在2008年浙江省第12届科学竞赛中,我校有9位学生获一等奖,10位获二等奖,4位获三等奖,学校获得浙江省科学竞赛优胜团体第一名的荣誉。
我们参与学科竞赛的最终目的不仅获得奖项,而是促进学生和学科发展。我校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优化学科管理,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优势迁移,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一、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优化学科管理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不是简单地挑选几个尖子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它首先需要调整传统的学科管理模式,实现相关部门和学科之间的有效配合。为此,我校建立了学校、教务处和教研组三级学科管理体制。学校一级实行校长分管制,统一协调各部门和学科组的行动,在时间、经费、活动场所等方面提供条件。教务处负责教学组织指导,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教研组负责具体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把学科竞赛活动纳入学科发展规划中,把学科竞赛活动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学科特点组建辅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以学科竞赛为抓手,革新教学方法
学科竞赛是加快优秀人才培养的一条途径。我们组织学生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和锻炼,促进他们更快成才。另一方面,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并不只是为了选拔和培养少数尖子生,也是借此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学科竞赛辅导多采用小班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有更深的体会,并尝试使用各种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最初采用“讲授——自学——测验——答疑”法,然后采用“自学——答疑”、“测验——评讲”、“思考——讲演——归纳——测验(实验)”法。这些方法取得成效后,教师再将其推广到日常教学中。
三、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与一般的教学活动相比,学科竞赛的辅导教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专业知识要求,二是注重团队协作。前一个特点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并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向,努力提高教学技能。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通过在职进修、承担课题等方式,督促教师不断扩充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2)鼓励教师开设与本学科竞赛相关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倡导教师之间互相竞赛的风气,激发他们自主发展的潜力。后一个特点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定期举行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互相切磋和学习,共同进步。
四、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学生优势迁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通过学科竞赛活动,把学生的优势潜能挖掘出来,进而实现优势迁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组织学科竞赛活动的最终目的。这种迁移主要包括:(1)信心的迁移。对学生某个方面优势潜能的挖掘,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也会迁移到学生对待弱势学科的信心上。(2)能力的迁移。学科竞赛是知识、智能的综合竞赛,学生必须具有思维上的灵活性、创造性,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一方面通过课外指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抽象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整体提高。(3)方法的迁移。学科竞赛的许多知识远远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知识量和信息量的消化、吸收、储存和运用。这些仅靠教师的辅导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必须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也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学校开展学科竞赛活动,通常是先选拔出少数参赛苗子,然后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做法有以下不足:(1)能够参加竞赛辅导的学生人数少,大多数学生无缘参与,因此竞赛活动对学生的激励面不广;(2)学生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仅凭开始阶段的选拔确定学生人选和学生的参赛学科是不科学的。为此,我校将竞赛选拔和辅导分为3个阶段:第一年进行初选,入选人数比较多。在初步确定学生的初赛学科后,对他们进行学科辅导。第二年进行再选,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重新调整参赛学生和学生的参赛学科。第三年进行终选,再次调整参赛学生和学生的参赛学科。这样既能最大范围地发现和选拔有特长的参赛苗子,调动广大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又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学生的优势领域,保证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9.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后总结 篇九
2010安徽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于9月7日圆满落下帷幕。在9月12日完成答辩演示之后,组委会评审结果我院本科组参赛队荣获本届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初次参赛,毫无经验可循,而且培训时间只有两个月,能够获得如此殊荣,实属不易。现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积累经验,解决问题,弥补不足,自我完善。对于本次比赛的总结,我们分获得的经验以及需要改进完善两个部分。
一、本次比赛获得的经验:
1、通过参加安徽省电子设计竞赛,初步了解了此类比赛的竞赛流程,大概掌握了比赛的规则,为明年参加国家级竞赛,赛前各项的准备工作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3、浓厚了学习氛围,激发了同学们思考、动手、创造的兴趣。电子设计竞赛前后,已经有不少同学对比赛产生了兴趣。可以从中选拔优秀人员。
4、比赛作品根据比赛规则适当的采用一些现成的模块,节省时间。如果全部采用现做模块,时间就显得有些紧凑。
5、参赛队员明确各自的角色分工,可以明显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作品质量。
6、良好的后勤保障是比赛成功的关键。赛前准备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所以能否有效快速及时的获得比赛所需物品,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需要加强改进和完善的:
1、参赛作品的美观设计需要加强。本次比赛因为参赛作品的美观问题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使得答辩演示的时候失分不少。
2、提前了解熟悉比赛场地的环境,避免作品在演示的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今年在现场演示的时候,因为没有考虑到白色瓷砖墙壁反光较强的这一现实情况,对作品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小车演示时候出现了异常。
3、有关比赛指导方面的资料书籍稀缺,需要更多搜集和购买。在进行赛前培训的时候,因为对于竞赛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在做课题的时候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很多知识都是临时性的现学现用,“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虽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技能的提高的。
4、参赛队伍的选拔和培训的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今年由于时间较紧,经验不足,对参赛学生的选拔和培训进行的也较为简单直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工程。比赛结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参赛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员的选拔应该注意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仅只关注其专业技能。而且根据个人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适当的准备参赛预备队伍,为比赛补充后备力量。必要时候可以直接组队参与比赛。培训可以适当的吸收校外资源为我服务。聘请从事电子产品设计研发制造的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并赋予其相应的报酬。从事应用电子产品开发的人员,有着较强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基础,一方面可以弥补我们实践经验的不足,及时获悉当前的先进的主流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整体提高指导老师的知道水平。
5、暑期培训的时间适当更改,将每天的培训时间延长至每天晚上九点。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完成各项培训课程。集训时间较短,时间宝贵,需要充分利用。
10.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十
于2014年3月25日在青春广场,我们部门主要负责承办科普知识竞赛,此次活动面对全校大
一、大
二、大三学生展开,由每院推选一个6人组成的团队参加比赛,总共有10个对参加了比赛。最后,我们一第一轮后每院剩下的人数的多少来选取团体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最后再选出个人一等、二等、三等和优胜奖。对此次活动,我做了如下总结:
成功之处:
1、此次活动整体气氛活跃,很多题目的答案都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范围;
2、此次活动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我们部也早已制定了详细的策划比付诸于行动,为活动的成功举办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3、部门内部分工明确,确保通知及时下达。以及团学联各部门的鼎力配合迅速完成了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有学院领导张老师的大力支持才能借到抢答器这种贵重的仪器和解决各种在学生层面难以解决的难题。
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1、通知发放不到位,以至于部分学院没有参加比赛;
2、与宣传部沟通不顺畅,以至于海报的时间和地点的错误,幸好提早发现并及时纠正,但由于时间太仓促导致海报的质量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3、策划欠周全,导致现场布置有点混乱;
4、策划缺少于观众互动环节,从而导致一些同学中途离场;
5、活动想法缺乏新颖导致策划多次没有通过。
活动建议:
通过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对做好本次活动提出以下建议:
1、精心策划,注意细节。对于整个活动的开展,必须认真而仔细的做好活动的策划工作,并就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于老师多沟通交流,与此同时,活动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分析策划漏洞及时补救和预防的,比如说这次活动关于主持人方面,我们部就进行了一个简单地比赛模拟,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然主持人提前熟悉比赛规则又可以提早发现可能
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2、与部门外其他部门或组织合作时必须加强沟通,确保信息统一,尽可能避免因沟通不畅而导致的现场混乱及不必要的错误;
3、重视宣传,加强沟通。我们必须做好大家的交流沟通工作,到位的宣传工作无疑是成功举办一次活动的前提;
此次活动总体来说还算成功,不仅宣传了环保知识,为推动环保意识在全校的推广普及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也让我们部的所有成员完全参与进来,从而变得更加有组织,在活动中他们也会渐渐熟悉老师和我们干部的做事方法和思路,这对他们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我做为组织者也是受益匪浅,既能加强于老师,同事,部员的感情又能让我在今后的处事中的更加周全!
11.高校学科竞赛管理机制创新的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 学科竞赛 管理机制 创新
一、高校学科竞赛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都明确提出了为使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高校要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高校学科竞赛工作正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高校应充分结合自身特色和条件为学生搭建各类学科竞赛平台,不断提高学科竞赛的受益面,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影响学科竞赛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竞赛组织管理问题:从近年来的学科竞赛组织情况看,除了几项国家级重点学科竞赛组织承办的学院在赛前制定了详细的竞赛计划方案外,其他竞赛基本没有制定竞赛方案,而是凭借往年参赛的经验临时安排一些教师带队辅导,基本属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模式。这种现象说明有的教学单位对学科竞赛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足,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科竞赛工作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在各类竞赛的组织方面加强引导,提高各学院组织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同时对在该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学院应当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巩固其积极性。
(二)学科竞赛经费问题:目前制约各类学科竞赛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竞赛经费的问题,随着当前社会物价不断上涨,各类学科竞赛的花费也在逐年增加,有些竞赛需要高额的材料费(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竞赛等),再加上交通和住宿等的费用花销,原有的预算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竞赛费用的支付。由于竞赛经费的制约,在一些重点竞赛的参赛队数上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了高校的竞赛成绩,也使一些有能力获奖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比赛。因此为保证各类竞赛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继续加大对学科竞赛的投入,增加学科竞赛经费,提高竞赛对学生的受益面。
(三)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问题:近年来,部分重点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年龄偏大,中青年教师比例偏少,整个培训教师队伍后备人员不足,这种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学科竞赛工作的开展。部分指导教师由于常年负责竞赛培训、指导等工作,而且各类培训、选拔队员、竞赛指导等工作都需要在节假日进行,工作非常辛苦,加之部分高校竞赛奖励标准常年不变,指导教师的直接经济收益不明显,从而思想开始懈怠,重视程度和积极性均有所下降。
(四)学科竞赛场地及实验设备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科竞赛场地和实验设备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没有能够为学科竞赛提供适合的使用场地,只能利用学院的实验室、会议室等地点,而这些地方又受到上课和行政办公等的限制和干扰。
学院实验室中的实验设备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科竞赛的需求,往往需要购置新设备,但又受到竞赛经费的限制。因此为了使学科竞赛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地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开辟更多的竞赛场地或创新实验室,并购置一些可长期反复使用的竞赛设备,保证各类竞赛的使用。
三、学科竞赛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立第二课堂学分。为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本科教学中,高校应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举办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普知识竞赛、设置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活动,使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行学科竞赛三级遴选机制。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高校在组织各类学科竞赛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完善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竞赛遴选机制。尤其是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电子商务等重点学科竞赛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学科竞赛发展规律的运行模式,即申报竞赛计划、全校公开选拔、赛前专业培训、竞赛专项指导、赛后总结经验的竞赛运行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每年上半年由负责各类学科竞赛的学院向教务处提交本年度竞赛计划,教务处审核批准后得以实施,暑假期间组织指导教师对选拔出的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且实施优胜劣汰的淘汰选拔制度确保竞赛队伍的质量,保证竞赛成绩,并在竞赛后及时总结竞赛经验,为以后的竞赛提供借鉴。
(三)优化学科竞赛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学科竞赛涉及科学前沿问题,需要新的设计思维和理念,因此高校在遴选竞赛指导教师的时候,除了注重选择教学一线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外,还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尽可能的吸收正在担任学科前沿研究课题的教师到竞赛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科研上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为了激发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学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获奖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按照竞赛的层次、影响力和竞赛获奖的情况,补贴一定金额的培训课时费用;竞赛获奖列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加分项目,与年终考评和工资挂钩;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指导教师,在晋升职称时,视为同等教学成果奖,予以政策支持。
对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授予荣誉称号。竞赛成绩可以作为学校评优和评奖学金的有利条件,同时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方面予以加分。除了对获奖师生的奖励以外,为调动竞赛组织者的积极性,还给组织者一定的表彰和奖励。
12.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十二
关键词:实践教学,艺术设计,学科竞赛,教学改革
作为艺术类专业, 如何立足于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 较好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立足专业特点, 适应综合院校大环境, 倡导自主学习, 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导学生认识了解行业属性, 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一、艺术类学科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和作用
常规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学改革为主体, 教学计划培养与专业设计竞赛或模拟竞赛相结合, 以专业竞赛推动教改, 提高教学质量;用教改成果提升竞赛成绩, 验证实践效果并推动教改不断施行。这种立体化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这种以专业竞赛或模拟竞赛为导体的教学模式, 可以极大地激发课堂的创新意识、能力, 自我个性也因此得到了锻炼和体现, 并且在竞赛中使同学、老师、学院之间拉近彼此的距离。这种综合性的教育取向, 突破了以往单一、单科的学习训练观, 注重复合的、综合的教育方法, 对于促进本专业协调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效能。
二、艺术类学科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1. 着重加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课堂竞赛为载体, 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学科自身和就业方向的实用性决定了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培养并重的基本教学需求。由此我们提出:整合课程体系, 建立“专业课堂竞赛”模块, 完善“技艺并重”的专业教学体系。将基础造型能力、艺术实验和课堂竞赛相结合, 将设计课题与实际行业应用进行综合训练,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 (1) 根据专业课程内容,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多元化尝试, 将模拟竞赛引入课堂。在高年级教学中建立“企业课题”, 邀请企业进入课堂公开设计招标。由学生团队进行模拟设计竞标, 企业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和选择。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并了解到设计过程中潜在的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 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使企业进一步了解学生, 为学生未来就业牵线搭桥。 (2)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是艺术设计的使命, 也是艺术繁衍生长的土壤。从大二下学期开始, 将《市场调研与设计开发》课程与《造型艺术》课程相结合,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真正需要设计的细节, 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主题设计, 完成一定量的外观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每学年定期组织学生申报SRTP大学生训练项目, 其中的优秀设计成果, 可以直接作为今后参赛作品的雏形。 (3) 运用整合能力观设置课程。建立相互关联、衔接, 强调技术应用能力、“技艺并重”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如将《包装设计》课程中溶入材料与工艺的技术概念;把《装饰设计》与《工艺制作》相结合, 不仅使课程内容的重点清晰明了,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技术意识和实践观点的树立。同时, 将市场营销知识融入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到设计公司参观, 邀请设计公司负责人举办讲座, 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及消费者, 有机会参与一定量的社会设计实践。 (4) 充分利用教学计划, 将教学与学科竞赛进行紧密结合。将同期同科的专业比赛作为教学大作业, 利用充裕的课堂时间进行竞赛辅导。将平时的专利积累、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课堂作业统统纳入参赛的作品范围内,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获得更多的参赛空间。如每年第二学期的《广告设计》课程与时报金犊奖赛段重合, 由学院牵头, 各科老师共同组织, 成为我院每年固定的专业练兵, 效果良好。
2. 以学科和综合性竞赛为契机, 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 成立专业级竞赛指导小组。由副院长牵头, 选拔优秀负责的指导教师为组长, 从不同年级中筛选各专业学生参赛。培养较为稳定的参赛队伍, 以高年级“传帮带”的形式, 开展日常小组活动和专业学习。针对不同竞赛进行赛前分析、参赛和赛后总结的工作, 由此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习尖子。 (2) 明确学习目标, 每学期初根据赛事安排制定详细的竞赛辅导计划。2009~2012年, 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六次, 均取得较好成绩。在第三、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夺得多个等级奖, 在2011、2012年度的“时报金犊奖”中获奖十余项, 2012年更获得平面类金奖, 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 极大地鼓舞、带动了本院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3) 鼓励多专业多学科相结合, 开展多种基础学科竞赛。利用综合院校丰富的学科资源, 参加“挑战杯”等跨专业的学科竞赛, 以及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行政赛事, 推动和其他多专业的交流与互动, 加深对现今艺术多领域交叉的认识和把握, 开创“专业与专业互动, 学院与学院相长”的新局面。2012年, 我院包装工程专业及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组队与农学院学生合作进行项目设计, 成功入选大学生“挑战杯”河南省总决赛。 (4) 保证经费, 完善奖励制度。学科竞赛的组织和推广, 由学院领导亲自过问和组织, 在活动经费上予以较充分的保证。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比赛, 对于获得较大奖项的学生, 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 增加学生的参赛自信和荣誉感。
三、艺术类学科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化和巩固
1. 进一步在学科竞赛中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 动手制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以及立足现实社会需求的设计意识和方法。
2. 在学科竞赛中不断调整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学科竞赛的新方式。
通过学科竞赛审视教学计划、实践内容的合理性, 为教改提供借鉴。
3. 坚持发挥“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参赛模式, 调动
学生群体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参与竞赛的覆盖面。同时充分加强领队老师的教学水平。
4. 在学科竞赛中引入合作学习。
加强对外交流, 尤其是多学科、多技术的融会贯通。加强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这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开展学科竞赛和促进学生就业的必要基础。
5. 加强舆论导向。
加大学生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宣传力度, 形成立体化的宣传形式, 进一步扩大参赛学生的面积, 形成共同的学习价值取向和心理氛围, 提高学院的知名度。
13.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十三
转眼之间,第三届“浩辰杯”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已经落下帷幕了。在本届竞赛中我们学校有两名选手荣获二等奖,三名选手获得三等奖。成绩的取的也与我们的努力有关,但是我们跟其它学校的学生还是存在差距。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仍需加倍努力。
CAD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并掌握工程图的绘制,三维绘图,曲面造型,装配建模等等。我觉的大学大部分时间应该用来学习,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共同探讨,我们积极追求,发展自己的特长。
CAD应用技能竞赛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小见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应该趁着美好的青春多多学习。
在大学里我们首先应该将自己专业课学好。大学和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小学、初中时老师抱着我们学习,高中时老师扶着我们学习。但是到了大学,是我们追着老师学习,也就是说在大学时,我们更加需要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精神,这对我们的自律意识有显著的提高。
与此同时图书馆也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的资源库,图书馆里有各种各样的资料、书籍等,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增加我们的专业和课外知识,作用不容忽略。我们平时应该多去图书馆看书和借书,尽可能的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我们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期间,要尽可能的多看一些书,多长一些见识,不要浪费这宝贵的资源。
另外,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风采。通过参加各种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成功奠定一定的基础。
14.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十四
二、报名时间:3月26日——4月10日(共16天)。
三、报名人数:376人,含来自电信学院、数理学院、医学院、化学化工等各个学院的同学。
四、组队讲座:4月12日晚6:00-—8:00组队,4月15日晚7:00-8:30邓志云老师讲座。
五、竞赛时间:4月12日——21日。
六、竞赛试题:实行本专科同题,并可在百度文库、数学建模协会博客上下载。
七、论文上交:4月21日晚6:30——8:00,上交论文83篇。
八、论文评选:4月23日——4月25日,按43%的获奖比例评选出优秀论文36篇,共108人获奖。
九、奖项设置: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成绩公示:4月26日——27日(通过成绩公示的方式修改参赛队员的遗漏信息或错误信息以便正确打印荣誉证书)。
15.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十五
《广告提案》课程是训练学生广告提案能力的课程, 是以实践实训为主的广告专业课程。而在广告学科竞赛中, 会在全场大奖或一等奖 (或金奖) 等重量级奖项的评选设置了广告提案现场比赛的环节, 以现场提案结果确定最终的名次。广告提案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点, 是将思想理论层面的创意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
二、以广告学科竞赛促进《广告提案》课程训练的优势。
基于广告学科竞赛进行《广告提案》提案能力训练即以赛促练优势有:
1.以赛促练加强提案能力训练的实战性
广告学科竞赛是广告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实战的平台, 实战性是学科竞赛最大的特点之一。学校的教育以书本为主, 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日新月异的广告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 而学科竞赛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能让学生知道广告界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即将发生什么。 (1)
2.以赛促练提升学生提案能力训练的积极性
比赛意味着竞争, 广告的学科竞赛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广告作品, 比赛的竞争性和时限性带给学生压力, 也带给学生动力。广告提案作品的呈现不仅仅局限在课堂, 不仅仅局限在学校, 而是有可能走向大型的竞赛平台, 走向全国性的竞赛平台, 会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这种成功的预期可以增加学生参加课堂提案能力训练的积极性。
三、以赛促练的广告提案能力训练模式
1.将课程授课时间与学科竞赛时间协调致
以赛促练的关键一点就是将《广告提案》课程授课时间与比赛的进程协调一致, 从比赛命题的发布到比赛宣讲, 从作品提交到作品评选, 尽量将提案课堂训练进程与比赛进程处于同一个时间线上, 这样子即有利于加强提案能力训练的真实感和紧迫感, 也有利于比赛作品的及时提交和统一上传。
2.课程提案能力训练内容与学科竞赛的提案比赛内容一致
广告学科竞赛广告提案决赛主要分成五大块:提案内容演示、团队提案展现、企业与参赛团队互动、参赛团队与现场观众互动、现场投票。《广告提案》课程中的提案能力训练也相应地分成了这五块内容, 形成“广告提案模拟比赛”:由老师扮演专家评委、由非参赛学生扮演现场观众, 并将提案课堂布置成提案比赛现场, 模拟真实的广告提案比赛现场。
3.课程教学成果与学科竞赛作品合一
将《广告提案》课程作业作为广告学科竞赛作品提交给竞赛组委会, 两者合一。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两个:一是能让学生的精力集中在一个大作业中, 有利于作品品质的提升。 (2) 二是教师将作业辅导修改与竞赛作品的指导也合二为一, 在长期的授课过程中, 循序渐进地完成对学生竞赛作品的指导, 提高作品的获奖率。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做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去参加广告学科竞赛, 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选择比赛命题作为课程的作业主题, 这一部份学生会对完成作业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 从而消极地完成作业或者完全不配合。
四、以赛促练训练的重点与难点
1.突出竞赛型广告提案能力训练的特点。
竞赛型广告提案需要敏捷的临场反应能力、较强的团队现场感染力和团队现场控制能力。在课堂训练中就需要体现这三大特点。首先, 我们人为地设置突发事件障碍, 安排专人触发意外事件以考验提案团队现场反应能力。比如人为地中断提案演讲并提出质疑, 人为地制造较大的噪音影响提案展示等等;其次, 安排专人计算每一个团队提案过程中现场的“兴奋点”, 统计现场观众大笑的频率、现场观众“兴奋”的时间点, 这些数据是团队现场感染力的有力证明;最后, 形成广告提案效果现场评价机制, 每一个团队提案完结之后马上进行现场评价, 邀请同学上台点评, 指出其优点和缺点。
2.设置身临其境的比赛环境。
“以赛代训”需要设置身临其境的比赛环境, 包括场地选择、场景布置、人员安排、设备设施等等。由于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 我们很难找到大舞台的场地, 大部份的训练都在教室完成, 这是“以赛代训”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向学校租借中大型演播厅或礼堂, 让学生集中完成广告提案的台上表演。场地问题解决之后还面临场景布置、人员安排和设备准备等问题, 资金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障碍, 包括提案团队表演时的服装费用、场景布置所需的经费、邀请专家的费用、租借或购买设备的费用等。在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情况下, 学生们自己动手克服了所有的困难, 服装自己解决, 场景布置集体完成, 设备自己带, 整个比赛环境的布置本身就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 在锻炼中, 学生们能更具有成就感和融入感, 训练也更有积极性。
3.帮助部分学生克服上台恐惧感, 提升积极性。
广告提案现场比赛是一场公开的演出, 需要学生具备出色的口才, 多才多艺的表演, 良好的团队合作等能力。有一些学生性格内向, 连在台上镇定自若地说话都存在困难, 严重的甚至会有晕厥的反应, 我们采用了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因材施教, 将上台困难型学生单独留下来, 一对一帮助其克服上台恐惧症;其次是循序渐进, 慢慢增加提案训练的难度, 增加这部分学生提案时观众的人数;最后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给予足够的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注释
11张开洪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 2012/s2:214.
16.大学学科竞赛总结 篇十六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它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是对功利、实惠、实用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普遍增强,功利性是市场经济大潮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出来的新的特征;另一方面,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功利主义正在蔓延,淡化了学生对科学精神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追求,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拓展与深入,导致学生的后劲不足。在学科竞赛具体表现为从参加竞赛的开始,就只关心竞赛的结果与名次,追名逐利、急功近利、人心浮躁,只追求可以量化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科竞赛对自身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锻炼作用,导致参赛目的功利化现象蔓延,容易表现出胜则骄傲、败则气馁的情绪,偏离了学科竞赛初衷。
一、学科竞赛的功利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学科竞赛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普遍增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地被动参与,大部分表现为等、听、看,注意力不够集中,因而参与度很低,不能激发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学习低效性。而参与学科竞赛后,对于大多数参赛的学生,也许是第一次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自主、高效地查阅大量资料,第一次感受到主体意识激发的主动性、学习成效提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学习。
通过参与学科竞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认识到掌握知识是值得的,是心灵的食粮。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掌握在手中的工具,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育智、育德、育美等价值[3]。
竞争意识增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中激烈的竞争,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以极大的学习情绪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百折不挠地战胜各种困难,在竞争中提升学生的各种素质与能力。
造就成就感,感受成功的喜悦。竞赛是一个创新过程,学生在竞赛过程中,通过艰辛困苦地克服每一个困难、取得每一步进步都会获得成就感,让参赛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参赛的过程。
二、学科竞赛的功利性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为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一下作者在组织学科竞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案例。本校有一位学生,于2001年第一次参加了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在这次竞赛中他干劲很足,与队员密切合作,发挥出色,顺利完成了竞赛的全过程,最后获得全国二等奖。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在这次竞赛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决定继续参加下一届比赛。在2003年的竞赛中,他充满信心、志在必得。但是,事与愿违,最终他只获得赛区二等奖,没有取得进入全国复赛的资格——赛区一等奖。在赛后的经验总结中,他是这样说的:竞赛的基本技术问题在初赛三天里全部都解决了,但由于对进入全国复赛、冲刺“索尼杯”(全国第一名)的愿望过于强烈,不能专注于作品的制作和测试工作,以至于对作品中存在的、在测试阶段应该能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地发现解决,并且对成功的过分期望影响了队员们的心态,思想包袱过重,又使得队员们在现场测试过程中发挥失常、措施失当,最终导致了竞赛名次不理想的结果。
在替这位学生惋惜的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功利性在提升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了解市场对知识的需要,自觉调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阻碍学生扎实学习专业知识和全面掌握必需的知识,轻视基础,淡化理论,忽视全面的综合的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在学了有实用性的知识,不注意吸收一定的人文知识,培养情感智力、社会适应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正确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追逐名利,忽视参赛的真正目的参赛想获得好成绩、好结果,这是无可厚非,也是学科竞赛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不可偏执,功利在学科竞赛得到了过度张扬是不争之实,并由之带来一系列怪现象。功利性太强而过分看重结果,对失败的恐惧,对自我评估失实;承受挫折的能力低,不注视团队合作、影响良好心理,而忽视感受竞赛的过程。
三、从动机方面着手,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为途径,克服功利化对学科竞赛的负面影响
动机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从动机来看,心理学将动机分成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大类[5]。内部动机是因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功感等内部因素所引发的动机。内部动机所追求的目标是学习活动本身,不追求学习活动之外的目标,其作用有持久性。而外部动机所追求的目标是学习活动之外的目标,通常是由权威、领导或群体提供的分数、奖金、奖励等外部引诱而产生的,若外部引诱消失,行为便不能持久。显然,功利性属于外部动机。
因而,减少功利性对学科竞赛的影响,关键从学生参赛的动机入手,正确引导,指导学生以内部动机,或通过外部动机引发内部动机,让学生重视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其自尊心;提高责任感、学习兴趣,成就感得到满足。
根据美国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研究,认为尽管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但几乎所有的学习动机都是同学生的学业成就相关联的,因此,成就动机应该是学习动机的核心。最初研究成就动机的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A.Murray),他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6]。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取决于学习动机的类型。不同的动机目标定向会影响到学生在竞赛中的行为表现和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具备掌握目标定向的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有意地监控自我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倾向于采纳精加工和组织的认知策略,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先前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相反,具备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则会倾向于使用机械复述的策略,而不是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反省,他们往往只关心最终的成绩。
面对功利,应理性地对待与适度地超脱,承认功利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动力因素,但不能过度追求,以道义来约束自己,以良知来评判自己。
四、改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功利化现象的措施
明确学科竞赛的目的,调整参加竞赛的心态,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竞赛心理素质,满足其成就感。学科竞赛从本质上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从而利于学生形成发展型的知识结构、利于培养学生开拓探究型的智力和能力,造就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参赛过程中,部分学生有可能是第一次长时间地自己主动学习实践,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沮丧带给他们的感受,亲身体验“有所收获就要有所付出”的人生哲理,这一切或许将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财富。不是所有的参赛者都能获奖,但每位参赛者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收获,竞赛学生的人生体验、知识学习、技能锻炼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所无法达到的。因此,如何在竞赛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获得并不在于最后的证书,而在于整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吸纳的一切和无形中培养起来的个性品质,这才是真正的参赛目的。也只有怀着这样的目的和心态,才能在竞赛取得好成绩。
建全、健全学科竞赛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使学科竞赛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是做好学科竞赛的前提之一。但是在规章制度中应减少功利性太强的激励机制,不要误导或引导学生参赛就是为了奖励。
竞赛应与教改紧密结合一起。改革教学方法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竞赛是检验教学促进教改的一种手段,以竞赛促进教改,各类学科竞赛推动相关学科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教改为竞赛提供强劲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
[2] 王俊翔.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与融合.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
[3] 潘洪建,吴中才.知识价值:教育学的视野.扬州大学学报,2004(4).
[4] 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学科竞赛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学科竞赛总结07-10
qs大学学科排名09-13
四川师范大学学科语文06-23
华南师范大学学科英语09-20
实验大学区学科建设实施方案11-22
学院学科竞赛工作部署08-11
外文学科竞赛方案的策划书08-30
政史地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方案12-13
2015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考研经验(初试、复试、规培)09-11
小学英语学科开展英语竞赛活动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