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诗木兰诗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英雄之诗木兰诗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木兰诗精品教案设计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2、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2分钟左右)
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人物赏析,体会木兰的儿女情、英雄气。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找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2、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3、对偶、夸张、互文、排比
四、拓展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2、 夸张的表现木兰行进迅速,军情紧迫的句子是:
3、用环境衬托木兰思乡的句子是:
4、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身跨战马,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5、通过夜景描写征战生活艰苦:
6、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持久的句子:
7、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
8、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眷恋家园:
9、木兰归来后,展现家中欢乐气氛的一组排比是:
10、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木兰谨慎、机敏的句子:
六、课外作业(3分钟)
1、 完成基础训练
2、背诵课文 ?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木 兰诗
2.英雄之诗木兰诗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28.木兰诗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 朗读背诵这首诗。
4.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文意,整理把握故事情节。
2. 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抒(zhù)可汗(kèhán)鞍鞯(jiàn) 辔头(pèi) 燕山(yán)胡骑(jì)戎机(róng) 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著我旧时裳(zhuó)傍地走(bàng)阿姊(zǐ)
2. 熟读课文,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3. 查字典,查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功颂德。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祖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要求用普通话通顺、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 老师范读。
(2) 学生自由朗读。
(3) 全班齐读。
2.请学生蔬通字词含义,翻译课文,每人一段。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第一自然段:
闻听到,今义是用鼻子嗅。
翻译:一阵卿卿声,又一阵卿卿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到女儿吧气的声音。
第二自然段:
何所思:“所思何”的倒装,所想的是什么,古代“何”字宾语提前。
翻译: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到军中的文告,皇上正大规模地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我父亲(老了)没有大儿子(接替),我木兰
没有大哥(去参军),我愿意为此去鞍马,从此以后替父亲去出征。
第三自然段:
辞:告辞。 去:离开。 暮:晚上。 但:只。
翻译:去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细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早晨告辞爹娘离开,晚上住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早晨黄河离去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鸣叫的声音。
第四自然段:
寒光:寒冷的月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互文。主语是将军和壮士。
翻译:(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风里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十年后才回来。
第五自然段:
翻译:回来拜见皇上,皇上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给(木兰)记了很多次的功,赏赐的财物很多很多。皇上问(木兰)要求什么,木兰不愿意当尚书省的官,希望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去。
第六自然段:
皆:都。 惊忙:吃惊忙乱。
翻译:爹娘听到女儿回家来,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姐姐听到妹妹回来,对着门梳妆打扮;小弟弟听到姐姐回家,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面阁楼的门,坐在我的西边阁楼的床上,脱下我身上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额头的花黄。走出门看看同伍的士兵,他们都吃惊忙乱得不得了:在一起打了十二年的仗,竟不知道木兰是女孩。
第七自然段:
翻译:雄兔静卧时两只脚时时爬搔,雌兔静卧时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了起贴着地面跑时,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3.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故事,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使故事形象生动。人称上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4. 再次朗读,最好当堂背诵。
四、小结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熟练背诵课文,累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讨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 熟练背诵课文。
2. 质疑,文音共有七个自然段,请归纳各段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木兰停机叹息。
第二段:写木兰决心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第四段: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3. 质疑:文章开头“卿卿复卿卿”是什么声音?
论讨并归纳:(可有多种理解)
(1)织机声。诗歌一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着门而织,一勤苦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地是一阵阵长吁短叹。由此展开故事的起因。
(2)叹息声。木兰当户而织,本应听到她的织布声,但听到的却是“卿卿复卿卿”的叹息声。一个“卿卿”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卿卿”,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唯闻女叹息”,这样反复强调,说明木兰忧思之深。通过绘声-接连不断的声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姑娘形象。
(3)虫鸣声。如果将“卿卿”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只有虫儿在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停机叹息。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关的心境和气氛。
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章各种理解均可。
4. 质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者是谁?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理解)
(1) 父母在问,父问或母问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2) 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发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5. 质疑:如果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讨论并归纳:这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如此句翻译:到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急切而井然有有序。
6. 质疑,类似“互文”现象还有哪些?(参考研讨与练习二)
讨论并归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翻译:将军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壮士(木兰)戎马征战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两句的理解;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的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美丽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7. 质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审什么句式?
讨论并归纳: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父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这是民歌特色的句式。
8. 质疑:诗歌还运用哪些修辞方法?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 顶真.第一个句末的词与第二个句的第一个词相同,意思相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是顶真,又称“联珠”。如“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2) 对偶。两个句子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意思相关。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兵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很工整的对偶句。还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都是甚工整的对偶句。
(3) 排比。相同句子三句以上,意思并列或递进的句式。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身猪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都是排比句。
9. 质疑:“雄兔脚扑朔”等四句应如何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很容易差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人。诗歌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要以又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10.质疑: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详写了从军缘由、准备行装、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等情节,略写了十年战的情节。因为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把“木兰是女郎”和为构男性的核心,极力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孝敬父亲、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如写木兰当记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紧张忙碌,木兰奔赴战场的想念父母,木兰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妆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人微。表现了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详略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思想倾向的作用。
11.质疑: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木兰在国家需要当关,父亲年老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龙去脉后,她又谢绝高民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朴实的优答品质。这种传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兰成为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四、课堂小结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功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控究二、三、四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3.《木兰诗》优秀教案 篇三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木兰诗》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木兰诗》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的()。
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
一个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 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 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 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⑴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⑵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⑶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交流句式:我发现()是()句。
背诵这首诗。
《木兰诗》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
1、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背诵全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疏通文义: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3、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总结
本文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感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女子;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柔的女性。她勤劳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六、布置作业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木兰诗》优秀教案3教学重难点:
⑴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⑵ 品味诗歌,感受诗歌的诗意美。
教学步骤: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美国迪斯尼拍摄的著名动画片《花木兰》吧,中国女英雄花木兰征服了全球亿万观众,曾被美国“人物”杂志评为98年华裔十大风云人物的榜首。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流传了一千多年,其形象的塑造最初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木兰诗》。今天,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这首民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感受传奇木兰的无穷魅力。
师: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民歌。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预习学案,将你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同学们,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做补充。
1、师: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这首民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现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 ?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
生答 :
3、同学们看,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
师:这一段以双兔并排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结尾旨在赞美木兰。
4、梳理全诗的结构(点击课件第三张):
师:这首民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奇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具有传奇色彩,又真切感人。让我们走进这个生动故事,感受它的传奇美。
五、教师范读(出示课件第四张:书声琅琅 感受诗韵):
师:花木兰在我国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也十分喜欢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女英雄,下面我来朗读一下这首民歌,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和语调。尤其是字音,听听我的读法和你有不同之处吗?若有,可以标注出来,和老师交流一下。
1、纠正字音:
2、教师提示:(出示课件第五张)
(1)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2)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三”节拍,(2)组为“二一二”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4)组为“二二三”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师:我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文中的语气语调进行了处理,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位完美的木兰形象吧。(师:你心目中的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她怀有什么样的感情?)请根据你对全诗的理解来朗读,同位之间互读诗歌。
七、含英咀华 感受诗美(出示课件第六张):
1、师:诗歌需要沉潜涵咏,反复吟诵,才能领悟其蕴含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美和情感美。请同学们读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并做简单的批注,一会儿我们在小组进行交流。
2、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把你刚才的读诗心得说给你的组员听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八、出示课件第七、八张
师:读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并说明理由。
(板书:女儿情 英雄气)
请学生读诗句,并说理由,教师点拨指导。
九、说说木兰形象:(出示课件第九张)
师;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吟哦讽诵,只有认真反复朗读,才能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现在同学们是否对木兰有了新的认识。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生 答
小结:木兰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她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十、朗读自创诗歌《木兰颂》(出示课件第十——十三张)
师:老师对木兰的形象也有自己的感悟,愿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期待抛砖引玉,读到你们的诗作。
木兰颂
你有着如花似玉的娇美容颜,你有着纤细的女儿家的情感,男尊女卑的沉重枷锁
锁不住你为父分忧的孝心。
在唧唧复唧唧的忧叹声中,一个旷古未有的大胆决定,成就了你一世的英名。
跋山涉水,我看见你快马挥鞭星夜兼程的身影,刀光剑影,我看见你威风凛凛冲锋陷阵的英姿。
月夜下,宿营地旁,我听见你轻轻吟唱思乡的歌谣,帐篷中,睡梦里,我听见你喃喃祈祷父母安康。
啊,征战十年
慷慨了一位孝女流芳千古的诗篇。
十年征战啊,铸就了不朽的女英雄的丰碑。
回来了——木兰,那个战功赫赫被天子召见的木兰回来了。
那个对高官厚禄毫不动心的木兰回来了。
昔日宁静的小村庄沸腾了,锣鼓唢呐激昂地演奏出最欢快的喜悦。
朝思暮想的小弟已经长成健壮的小伙子,他骄傲地牵着木兰的战马
穿过长长的夹道欢迎的人群。
父母喜极而泣的泪光闪闪,阿姊深情相拥的怀抱多么温暖。
脱下笨重的铠甲,穿上那件最心仪的长裙,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袅袅舞动长袖,千万朵美丽的花瓣
纷纷飘落。
木兰沐浴在阳光里。
赞美木兰 歌唱英雄: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明天,木兰要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4.10 木兰诗 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对偶、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熟练背诵。
4、理解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熟读、背诵。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把握。
2、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曾经有一部外国电影叫《战争让女人走开》。其实,战争到来时每个人都难逃干系,它考验着男人,也考验着女人。面对战争,一位中国古代的奇女子从容上阵,用她的勇敢机智阐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道理,她就是木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木兰的传奇故事。
二、指导学生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为乐府民歌,又是一首叙事诗。它和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指名二生读课文。
订正字音,强调重点字词: 机杼(zhù)可汗(hán)鞍鞯(ān jiān)金柝(tuó)啾(jiū)
四、听读课文录音。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掌握主要故事情节。
六、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请同学们对课文进行理解性朗读,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自由阅读,思考、质疑,然后和本组同学合作解答,组内不能解决的,由老师在班内共同点拨、解决。
强调重点字词:
木兰当户织:对着 何所思:什么 愿为市鞍马: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 赴戎机:战争 朔气传金柝:北方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七、指导学生组内口头翻译课文,并合作探究解决疑难语句: 教师择要强调指导: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一个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意思是:将军和壮士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八、理解人物形象,了解文章特点: 齐读课文,边读边思:
1、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指导学生组内合作探究,解决以上问题。指名生回答,明确:
1、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女英雄形像。
2、文中写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和思亲、辞官不就,团聚的欢乐等,都比较详细。对于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安排,是由诗歌的主题决定的。本诗主要在于突出木兰的美好品质,而非战争的残酷、木兰的拼杀。
九、当堂背诵诗歌:
指导学生背诵。理解归纳每段的大意,进行理解性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十、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了解了木兰的形像及课文详略安排上的特点。掩上书卷,这个光彩的形像依然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学习木兰的精神,为我们的家人和祖国尽到自己的责任吧!
十一、布置作业:根据诗歌第二段的内容,发挥想像,写出木兰疆场杀敌的情况。
十二、板书设计:
木兰诗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十年征战——辞官还乡——亲人欢聚
5.有关《木兰诗》教案 篇五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木兰诗》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木兰诗》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改写文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l一3)替父从军 详
二、(4)十年征战 略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
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当然,这里边最高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
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
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四)总结、扩展
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有条件的话课后观看动画片《花木兰》和豫剧《花木兰》
《木兰诗》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 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妾不堪驱使()便可白公姥()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传奇美 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 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 3、独特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放甲回乡的不平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
唧唧 机杼 军贴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扶将 红妆 著 帖花黄 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3、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 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
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交流后的结果:代父从军(1---3);征战生涯(4);辞官回家(5---7)。
四、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习摇头晃脑读古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上节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二、走进木兰。
1、摇头晃脑是读出来了,但老师没听出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木兰,了解木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语句,读一读精彩的片段,并试着分析原因。
2、师示范:
感人语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了,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这个泪是喜悦的泪。
精彩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仅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还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3、找出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知道补充。
4、小组推荐在班内交流。
教师要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可见她的坚强勇敢。
教师引导:木兰的决心是看完军贴立即下的,还是三思之后下的?(三思)哪些语句能看出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替父从军好事一桩为什么还叹息?(木兰是女子,古代女子没地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所以她心里矛盾,可以想象木兰的愁苦之态。但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里面可是有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战场上面对的将是死亡,可见木兰的一片孝心,可见木兰的坚强勇敢。)
怎样去读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读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的沉着有力。)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万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飞”形容速度之快,木兰能够大胆的走向战场,并与男儿一样勇敢作战,木兰很了不起。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引导:每当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月下戍边图”,月下何人?(木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戍边图”。
读这一段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读出她的英雄气概。)
(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了木兰不幕功名富贵,甘过平凡生活的高贵品质。
教师引导:木兰的理想生活是什么?(过平凡的日子。)在豫剧《花木兰》中有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请同学唱或者放音乐。(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孝敬爹娘,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这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为了更多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所以“英雄”二字,木兰当之无愧。
朗读这几句要注意: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要顿开,语调保持一致,以表现木兰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贵的高贵品质。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战场厮杀时,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难了。这是对木兰的赞美与歌颂。
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识、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5、小结:本文塑造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么多的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谁说女子不如男
4、英雄颂歌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学生展评作品。
让我们放声朗读,把我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
之后,请几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奋斗,她的品质正在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4、木兰诗
木兰: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 巾帼英雄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诗》教案 篇4《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溢传奇色彩。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孩子。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朴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6.《木兰诗》教案 篇六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知识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2.从第二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故乡,热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很多诗的特点,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展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7.《木兰诗》教案 篇七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
以旧带新
确定目标
2分~5分
新课导入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以旧带新,在此基础上自然导入
师生互动
25分
师
生
互
动
25分
师
生
互
动
25分
师生互动
25分一、概括介绍《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之后正字正音。
三、情节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四、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五、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
二、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答案略)
2.写木兰征战准备,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来写?有什么好处?(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翻译时要注意互相交错补充,从互文修辞角度来认识)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说将军都战死,壮士都归家了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要互相交错着来理解?
4.诗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目的何在?这样的复沓形式诗中还有哪些?
5.研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如“出郭相扶将”是爷娘互相搀扶还是见了木兰一块儿扶?再如结尾为何要写到雄兔和雌兔,跟人物有什么关系?“扑朔迷离”的成语是什么意思等等。
四、民歌的特点是民间流传许久的故事,经文人整理所得,充满传奇色彩是众人的智慧结晶,文学创作需要想象,美国迪士尼再创造的“花木兰”动画片更具有超凡的想像。因此我们也来一次想像训练,各人自选片段(或“停机叹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
五、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默写你最喜欢的两个自
学生倾听,记忆“双璧”
学生齐读,之后正字正音。请学生代表把本课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带领同学学习。
借助注释逐句理解情节,理清故事
学生思考3分钟后,自由发言,总结归纳。
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结课文
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
听写词语,正字正音
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汇报交流
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汇报交流
想像训练,各人自选片段(或“停机叹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
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了解《木兰诗》的地位,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读中学,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理清故事情节,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理解人物形象,向英雄人物学习。
梳理课文内容,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
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培养学生研读与赏析的能力,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研读与赏析的能力,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想像与说话相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能力
名篇佳作积累,吸取我国古代民歌的精华。
实践练兵,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巩固提高
13分~15分当堂训练:
1、默写文中的三组排比句
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4、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
学生独立完 成 老师设计的题目
夯实所学,检查教与学的效果
8.初一语文木兰诗教案 篇八
一、互文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二、对偶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赏
6.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三、排比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四、复沓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女亦无所思,女忆无所忆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五、顶真
1.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六、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七、比喻
9.《木兰诗》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机杼 可汗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安能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二、能力目标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力量。
三、情感目标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建议
文章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不贪图功名利禄、热爱田园生活的优秀品质。
文章思路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写作特点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其主要特点。详略的安排不仅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诵读指导
步骤:
①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
②每段光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
③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化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鸡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批晰”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官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是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革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沃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直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如何带动学生当堂掌握背诵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须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木兰诗》教学设计示例1
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难点:
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略)
二、正字音(略)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略)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六、分析第一部分(同时出示幻灯片的画面,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10.木兰诗诵读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说说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学习她的胆略和才能。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花木兰的影视作品(微视频)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文学常识)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读出情感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五、有感情的诵读
1、通过分析,根据木兰的形象特点,及每个时期的性格特点,自己读出情感
2、诵读比赛
六、写作训练:
【英雄之诗木兰诗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文言文《木兰诗》教案设计07-01
《木兰诗》的教学片段07-30
木兰诗七年级下册教案06-26
《木兰诗》教学设计[下学期]08-23
《木兰诗》公开课教学设计12-15
改写《木兰诗》全文07-12
读《木兰诗 》有感08-22
《木兰诗》课文梳理10-08
木兰诗备课案10-11
木兰诗创作背景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