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_教案设计_买东西

2024-07-24

对外汉语_教案设计_买东西(共3篇)

1.对外汉语_教案设计_买东西 篇一

以前我家门前有一位老奶奶,我永远也忘不了她。

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我闻见红薯的香味,口水顿时流了下来。我好想吃哦。我小声地问老奶奶:“奶奶,红薯多少钱一个?”老奶奶微笑了一下,把一个热乎乎,小小的红薯塞给我,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红薯好香呀!这时,邻居王婶也来买红薯,买了十个,却只给老奶奶九元钱,老奶奶急忙说:“九块钱不行,我亏本了!”王婶却说:“那一块钱算了呀!”说完便走了。于是,我不解的问:“我也没给钱呀!”老奶奶微笑着说:“没事,你是小孩子。”忽然我想起我的衣袋里还有二角钱,可那只是二角,不管了,我轻轻拉着老奶奶的衣角,并把那二角钱给了她,老奶奶她半天才明白了我的意思,她没有收我的钱却又给了我一个更大的红薯。

虽然老奶奶已经走了,而且这件事已过去几年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忘不了她对我的微笑。之后我也吃过很多的红薯,但却再也没有比老奶奶的.那个红薯更甜了。

2.对外汉语_教案设计_买东西 篇二

一、教学对象与内容

1、教学对象

大约学习了70个课时的汉语,掌握词汇在300词左右的初级汉语学习阶段学生

2、教学内容

《新实用汉语课本(1)》第十课 课文《我在这儿买光盘》

3、课时分配

本课需在六个课时内完成,每课时45分钟,共计4.5个小时。本教案以两课时为一个单位。具体可适教学情况调整。

二、教学目标

1、生词学习目标

(1)能够掌握并运用重要生词

包括:先生、要、师傅、香蕉、苹果、对不起、怎么、容易、葡萄、钱、斤、块(钱)、毛(钱)、贵、做、分(钱)、送、给、找(钱)

(2)能够理解并记忆其他生词

包括:元、笔、支、份、本、杯、售货员、作家、便宜、书店、体育馆、卖

2、语法学习目标

掌握并运用语法,包括“介词词组”;“双宾语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副词‘很’”;

3、课文学习

能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汉语买卖语言,掌握并熟练运用买卖交际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教学目标中所列的重点生词。教学目标中所列的重点语法

2、难点

双宾语动词谓语句的掌握。

买卖交际语的熟练运用。

四、教学方法

1、导入

图片导入、情景导入、旧知导入、复述法、提问法等。

2、词汇学习

直观法、定义法、翻译法、关联法、对比法等

3、语法学习演绎法、归纳法等

4、课文学习

角色扮演、场景演示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两课时

1、导入新课(10分钟)

图片导入;向学生展示两张课文图片,包括买光盘图片和买水果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内容。

提问并要求学生看课文找出生单词。

2、生词和句子注释讲解(60分钟)(1)生词讲解---部分生词讲解展示

A、名词讲解可用直观法、关联法、定义法、翻译法等。如:“光盘”、“音乐”、“商场”。可带一张道具音乐光盘,放一段音乐介绍,并解释,商场是大型购物场的意思,我们可以在商场里买到音乐光盘。

再如:可带道具或图片介绍“香蕉”、“苹果”、“葡萄”等,并解释,都为水果,也可直接翻译。B、其它词性词也可用不同方法讲解。

如:“在”、“常常”、“跟”、“那儿”等可用定义法、对比法等。举例:“在”有at;in;on在学校,在商场等意思;“常常”指often常常来,常常去,有“常常---很少”的对比。

再如:“要”、“对不起”、“怎么”等也可用定义法、翻译法等。举例:“怎么”有how怎么说,怎么做的意思;(2)句子注释---部分句子讲解展示 A、这个商场很大

“这”、“那”可以相互替代,指示某个地点,如:那个朋友。那个地点。可现场举例:这个苹果很大,这个人很漂亮 B、一斤苹果多少钱?

“How much is one jin of apples?”回答以“一斤···多少钱”为准则,“斤”是重量量词,“多少钱”则指价格。

3、巩固练习(20分钟)

(1)由老师领读,全体同学将生词齐读两遍。(2)给学生5-7分钟自行复习生词。(3)生词游戏

将本课所学单词做成生词卡片,逐一出示,要求学生认读并说出词语的意义(可用母语的对应词,或动作手势,或将词放入句子显示意义)。第一遍全体同学一起参与,第二遍按顺序或抽读,第三遍全体一起复习,同时复习句子。

(4)做课文第三部分练习和运用的1词组练习和2句型替换加以巩固。

4、布置作业

复习所学生词内容,熟读课文,做练习运用3的口头练习,下节课检查。

第二阶段:两课时

1、复习检查及导入(10分钟)

复习上节课生词及句子,检查练习与运用3作业成果,导入新课学习

2、课文对话部分与语法串讲(60分钟)(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回答 A、课文主要说了什么方面的内容? B、请同学复述课文内容。(2)教师对课文逐字分析讲解语法点 A、介词词组

我 在 这儿买东西

您 在 哪儿工作 ===在+PW+V O 他 不在 语言学院学习

B、双宾语动词谓语句 给/送+Pr/(人)+NP(东西)您 给 我 二十块钱 我 找 您 十块钱

C、形容词谓语句和副词“很” 我 很 好

我今天 很 忙 === S+很+A 这个商场 很 大

3、巩固练习(20分钟)

语法记忆,完成课文练习,对所学词语、语法和课文内容进行综合复习,完成后教师进行评述和讲解。

第三阶段:两课时

1、复习检查(15分钟)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2、汉字讲解(50分钟)---部分汉字讲解展示(1)汉字结构

如:“男”是上下结构由田和力组成;“是”也是上下结构(2)认写基本汉字

如:“舟”的笔顺;“商”、“场”等的笔顺。(3)认知课文中汉字

如:“音乐”中的“音”由立和日组成; “给”是左右结构。

3、巩固练习(25分钟)(1)汉字游戏

将汉字部首拆分,准备小卡片,一人一个部首卡片,老师点字,该字部首卡片的持有者需举手展示卡片,如此可反复多次练习。(2)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力求语音语调语气的精准。还可角色扮演,一人充当学生一人充当售货师傅,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更好的领会交际用语,并在现实生活中实用该语言。

4、布置作业:多加练习所学内容,力求学以致用。

3.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 篇三

(一)古今词义的发展和变化大致可以分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江、河都属于这样的类型,意义范围扩大。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革:《说文》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

之形。“皮是剥皮,引申为兽皮,带毛,去毛称之革。”“皮之不存,毛之将焉附”《左传》《公羊传·宣十三年》“皮不蠹”注:“皮,裘也。”这里皮是经过加土制作的裘皮衣服,但也带毛。《周礼·天官·掌皮》“掌秩欠皮,冬

革。”至于人的皮,古代称“肤”。《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商君书·算地》“衣不暖肤”,是不能改成“皮”字,现在“皮”表达的意义范围扩大,去毛也称作“皮”“皮鞋”“皮夹克”“皮带”。而人的肤也称作皮,如“植皮”“手擦破了点皮”。

醒《说文》“醒,醉解也。”以字的结构上分析,它同醉都从“酉”,酒坛状,从“酉”的字都与酒有关。《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左传·僖二十三年》“(齐)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到了唐代,醒的词义就扩大,睡眠状态结束也称作“醒”“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醒,”(韩愈诗)“鸡声催欲曙,蟾景照初醒”(元稹诗)

脸,是后起字,(《说文》中无),中古广泛使用《韵会》“脸,目下颊上也。”可见“脸”仅仅指的是颧骨部分。温庭筠《菩萨蛮》“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晏殊《破阵子》:“笑从双脸生”“脸”是妇女擦胭脂的地方,所以,诗词中常有“红脸”“桃脸”“胭脂脸”“红脸桃花色”(陈后主词)古代面和脸区分很清楚,“匀面泪脸珠融”(欧阳修《凤楼春》)现在“脸”“面”,同义词。

菜:《说文》“菜,草之可食者”菜不包括肉类、蛋类。

睡,《说文》:“睡,坐寐也”“孝公见卫鞅,语事良文,孝公时时睡,弗听”《商君书》“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词义的缩小 在先秦泠指金属

金:在先秦泛指金属《说文》,把银注为“白金”“铜”注为赤金,“铁”注为黑金。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

金文:铸在铜器上的文字。甲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出现“金”“铜”但没有“铁、银”

《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予木属,试诸土 1 壤。”郭沫若说:“铁在未能锻成钢之前,品质赶不上青铜,故有美恶之分。”

到了铁、锡、银了现后“金”逐渐专指黄金了。《史记·文常本记》“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这个“金”的词义就缩小了。现在也只在“金属”“五金”“金工”这些词中保存着古义的痕迹。

瓦:现代主要指盖房子的建筑材料,另外还有“瓦罐”“瓦盆”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里瓦是上古的一种纺锤。《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瓦锅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陶器”

亲戚:古义比现在意义宽,除了称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外,还可以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孝?”

《国策秦策》“富贵则亲戚畏惧。”这里是指苏秦在封赵相后荣归故里,他的妻子敬畏得侧目而视,他的嫂子跪地上问他请罪。亲戚指的是妻子嫂子。现在谁要把父母妻嫂称作亲戚一定要被讥笑。

爱:古两意:

一、亲爱、疼爱《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这是古今一致的。

二、爱惜

吝啬。

《老子》“甚爱必大费”(过分吝啬如然后遭致巨大的浪费)《孟子·果志王上》“吾何爱一半?” 《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爱死” 现在吝啬义已消失。除:“古而总,一宫殿台除”

《世说新语》“听事前除,雪后犹温”

二意义除去,引中为除旧生新、除夕、岁除,指一年最后一天,当除旧生新意义有联系现在主要是“除去”台阶和“除去”的其它引申义都不存在了。

宫:上古泛指房屋

《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固陵互堀穴而处焉。” 秦汉以后,帝王殿堂,住房才能叫做“宫”

阿房宫“未央宫”有的寺庙也可以叫做宫“雍和宫”

现在除了旧称外,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作宫:“少年宫”“文化宫” 3.词义的转移,即词义由甲范围转到乙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是新义产生后,旧义不存在了,新旧义间有一定的联系。

坟:上古指大的土堆或河堤。

《楚辞·九章·夜郢》:“登大坟以远望兮。”

《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汝坟:汝水河堤 在远古人死了埋起来,并不堆土。《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 后来墓上堆土,就把土堆称作坟。《史记·文帝记》“不治坟,欲为省。” 《说文》“坟,墓也。” 替:在先秦指废弃,衰微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替孟明”秦穆公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不废弃孟明的职务。

替:代替是后起的意思,《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汤:本义是指热水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九歌·云中君》“洛

汤兮沐芳”

汤今义是菜汤、米汤“赴汤蹈火”还保留着古义 色:古代“色”相当于今天的脸色。《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 《战国策·赵策》“赵后之色少解。”

《史记·苏秦传》“韩王勃然作色”都指脸上的气色,神情。

“颜色”和“形容”都是联合词。《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后来颜色指色彩,或而指脸色,相当古代的“色”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犯:敌人胆敢来犯,就消灭它。(贬义)而在古代是个中性词

《左传·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说我郑国的队伍如先进攻陈国队伍,陈国军队必然会溃逃。

爪牙:在先秦指武臣,也泛指辅佐君主的人,是一个带有赞美意味的词。《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这首诗是歌颂祈父的,说他是有力的助手。《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

到了后来爪牙引申指亲信、党羽,指供人驱使的人,就变成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爪和牙,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帮凶。”

谤:《新华字典》“恶意地攻击别人”(贬义)

古代中性,批评议论,多是下级臣民对上级,往往不是对面,而是在背后。《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普通百性不能参与朝政,听到国 3 君有错误就进行批评)

《史记·夏本记》“女无面庾,退而谤予。”(你不要当面说好话背后又批评指责我。)

《朝国策·齐策》“能谤议与高朝,闻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与“面刺”“上书谏”并列,可见不是恶意造谣中份。

(二)词义基本无变化,但词义的使用范围有了变化。古代是词,现代往往是一个词素。

如:巩,现在汉语有两个意义,一指姓氏,一指“巩固”,后一个意义属于词素义,不能单独使用,只用来构词,“巩固”“巩膜”然而在古代它是一个词,可单独使用。

《诗经·大雅·瞻仰》“藐藐昊天,无不克巩”这里“巩”是“巩固” 济:在古代是常用词。①渡河;同舟共济,《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2、成功:无济于事,使成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3、帮助

救济

接济

李白诗:“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帮助别人并非为自己获得好处,处于也俗之中使人不猜嫌自己。)

我们说古今词义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上述词义已体现了这两方面,有些出版物就注意从古今词义的联系上来注释古书,《左传》记载一件事,楚武王侵犯随国,派一个使臣前去随国淡判,而把楚军驻扎在随国的瑕地,等待随国的答复,下边有这样一句话,“随人使少师董成”“少师”是官名,“董”是什么意思,是关键词,“董”是主持、董成,就是主持和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董犹今言主持。近代‘董事’之‘董’正取此义”这种适当联系现代汉语词素义来说明汉古语词义,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当然,从事这种工作要慎重,要多查字典,不能凭印象出发。

有一些词,在发展中另出现了口语形式,而原来的词作为一个构词部分,继续保持着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奉”,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捧”,“捧”是一个词“奉”虚化变成一个表敬词素,可构成“奉还”“奉送”“奉告”“奉劝”等“饮”在广东话里还用,在普通话里被喝代替,但“饮水站”“饮水处”“饮水思源”却不能换成喝。“惧”相应的口语词是“怕”,在先秦没有“怕”这个词它是后来产生的。唐韩愈已用“怕”字:“鬼神怕嘲咏”(《双鸟诗》),现在“惧”成为一个重要的词素,恐惧,畏惧,疑惧,惧内等,都不能改成“怕”字。从构词能力来说,有这种情况,古汉语流传下来由词变成词素的,其构词能力很强,而相关的 4 口语其构词能力较弱,如“失”它一般不能独用,而可以用来构成一大批词;失策、失察、失养、失法、失汁、失礼、失重、失宠、失恋、失传、失调、失节、失身、失语症、失态、失信、失意、失约、失火、失职、失血、失眠、失水、丧失,遗失等。它的口语形式是“丢”“掉”,用后者来构成的词很少的。

有些已消亡的词,可以作为词素重新“转生”。例如“釜”,《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现在的锅。”作为一个词,它可以说已失去了生命力。但是现代化工厂里的高压锅,叫“高压釜”“加压釜”“热压釜”。“釜”作为一个词素,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这是社会需要使然,因“锅”是口语词,它通常指做饭的炊具,“高压釜”叫“高压锅”客易产生歧义,现在出现了一种做饭用的铝制的高压炊具,便称做“高压锅”了。

我们考察古今词义异同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词义的变化,还要注意词的使用范围的变化,我们对古汉语的某些词义不懂,其实,常常是反映了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词素不了解,或习焉不察,如果从今证古,古为今用,古今联系起来比较分析,就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和地区性。

古今是一个历史概念,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时代先后的问题,词义中还有一个时代层次性问题,同是古代汉语,先秦与汉魏不同,汉魏与唐宋不同。我们还要看到有些词义在古代汉语里仍有重要变化。例如:“币”在先秦本指一种丝织品,并非指货币。《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币,帛连用正说明这一点。丝织品是很贵重的,它经经常用作礼品,“币”使进而引申指一般的礼物,《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甘言,诱我也,意思是说礼物丰厚,甜言蜜语,其目的是引诱我上当,作为礼物赠送的玉、皮、圭、马等,都可以统称做币。到了汉代,币产生了货币的总义,指“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史记·平淮书》上说:“黄金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不为币。”“币”的词义发展是不应忽略。《说文》:“币,帛也。”这是指的古本义。

又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爪牙这个词,在先秦是一个褒义词,一直到唐代仍可用褒赞方面,如韩愈《与凤翔刑尚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唐代李延寿编《南史》在《颜延之传》里说:“师伯专断朝事,不当沈庆之参怀,谓令史曰:‘沈公爪牙耳,安得豫政事?”这里爪牙,指供人驱使之辈,已经含贬义。词义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他总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展,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汉语有许多方言分支,古今词义在不同的方言里表现是不一致的,如唐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说恶霸焦令湛痛打一位农民,将农民打得半死,“垂死,舁 5 来庭中”“舁”是逃的意思,古文写作舁,象两手举一臼,现在汉语北京话中没有这个词,但《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入这个词标有〈方〉在现代汉语里仅是一个方言词,又如,陕西方言中的遗,寻。

三、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细微的差别古今词义的不同,难的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因为细微的差别容易发生误解,例如:“羹”现代指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秦汉羹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加添佐料带汁的食品,单用时它就指烹煮好的肉或菜,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前后“肉”“羹”相对,可见是相同的穷人吃不上肉,吃的是菜羹,就是煮熟的菜。羹是用来就饭的,《孟子》“一笚食,一豆羹”是指一筐饭,一饭菜,有人误会为一碗羹汤《史记·项羽本记》刘帮说:

吾翁即乃翁,若欲烹乃翁,分我一杯羹 王力先生说:一杯羹,是一碗带汁的肉。

(二)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要注意到词义异同的系列性。

就是说对某些词,我们个别孤立地考察它们不够,必须把相关的词放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看出古今词义的变化。这里说明相关的词,是指同义词和反义词,如,在现代汉语里“穷”和“富”是一组反义词,而在古汉语里“富”却和“贫”是反义词,《汉语》“贫而乐,富而好礼。”“穷”指倒霉,没有出路,它的反义词是“达”,达就是显贵,得志,《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如“低”“昂”组成一对反义词,“低”是指低头,昂指抬头,它们引伸指下去上来。《论衡·变动》“故各价低昂,一贵一贱。”现在底与高是一对反义词,在先秦“高”常和“下”组成反义词。《老子》“高下相倾”是说高下不同形成倾斜面。《孙子兵法·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趋下,就是往低处。”

又如“多”“少”是一对反义词,古今相同,不同的是在古代它们都有一个引申义,这个引申义后代不用了。多,引申指赞美,肯定。《史记·

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而“少”的引申义,指批评,看不起。《史记·苏秦列传》“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词义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排斥古代称眼泪为涕,鼻涕为泗,《诗经》“涕泗滂沱”指眼泪鼻涕齐下,哭得很厉害,“泪”字《战国策》中已有,但《说文》中未收,且广泛使用较晚。有了“泪”,把“涕”挤走,而“涕”又把“泗”挤走增加了一个“泪”字,少了一个“泗”字,而“涕”的词义有失有补。

又如“稍”和“少”在秦汉“稍”用来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而不表示“略微”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其后秦稍蚕食魏。”是指秦逐渐地蚕食魏国。在表示“略微”的意思时,古代多用“少”,《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6 中说:“太后之色少懈。”“少懈”指怒容略有松懈。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少焉,指略微过了一会儿。后来表示“略微”的意思多用“稍”字,而表示逐渐的意思则用“渐”。

(三)词与概念的对立问题。

某个概念,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也可以用一个词组来表示,古今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如:头、脑袋;古代称首。脖子:领、颈、项。上肢:胳脖、臂、上臂、肱。下肢:大腿、股、下肢、胫、小腿、脚、足

树:木,树梢:标、末。树干:干,树根:本、柢。根、根指须根;柢:直而粗的根。

上一篇:洛阳民俗下一篇:能能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