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024-09-10

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共15篇)

1.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一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张萍 闫集中学

中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参与知识发展和探究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背景,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应放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应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上,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形成过程,经过独立思考和艰辛的探究培养他们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一、价值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树立自信心、找到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显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爱和受尊重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从而引发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学生都是得到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只有对他热爱、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过程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数学中及时评价,显示激励功能,把握评价契机,审视度势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三角形平分线、中线、高”一课上,在了解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中线也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这个特性后,有同学马上说:“三角形的三条高也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因为学生没有做出正确的猜测而评价学生――“错了”、“没有好好动脑筋”。我认为,学生由前两种情形类比到高的学习情境,这是认知过程中自发的顺应和迁移现象,更是学习中勇于探索所作的大胆猜测。于是,我把握契机,鼓励学生说:“你能做出大胆的猜测真好,挺有探索精神的,在小组里再对你的猜测验证一下,看看有没有道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还重视考察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有利于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发展。因此,教师是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在课堂上把鼓励送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探究得出的见解,哪怕回答错误,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和赞赏,给孩子以信心。在课外,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毫无戒备地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把这种学习的良好情绪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人的创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马克思说:“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这门科学更有利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而教师最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着,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而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动力,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于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相关问题,利用学生旧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冲突。鼓励质疑,倡导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看问题,促使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反对把教材中现成的结论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如“梯形中位线定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地理,我们还知道三角形与梯形之间有许多联系,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当梯形的上底缩短为一个点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这容易使人联想到梯形是否有类似的中位线及中位线定理。这时,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也可以动手制作,经过同学们的思考、探究、猜想,老师再给出梯形中位线定义,这让同学们猜想梯形中位线与上下底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这样使学生产生疑问,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引导求异,培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问题,常常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需求,悬念能产生直接的探究欲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思维,独立思考与独特感悟。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氛围,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竭力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大胆探究与创新的新习惯。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探究的意义。例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中,首先简洁明了地引入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三内角的和,并做出猜想,并对学生的猜想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学生猜想的结论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探究意识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点,是孩子的一种积极地探索性和可贵的创造性。学生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能形成一种品质、一种习惯,那么将来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真正创新意识的人。当然,对于一些毫无探究目的无缘无故的猜想,就要另当别论了。接着进一步要学生思考:如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为此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两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AB所截,观察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为出现三角形,在过A点作一条直线AC与b相交与C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1)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2)你能根据这个图形和前面已学知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吗?在学生自我思考,相互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为深化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小组着重进行证明方法及思路的再讨论,重点是研究辅助线的作法,学生可得出可通过三角形的任一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在进一步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看一看一个三角形中钝角和直角最多能画几个。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钝角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提出大家已知三角形可以按边的不同进行分类,三角形能否按角进行适当分类呢?至少,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这样,达到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通过集体讨论、验证,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知道了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二

一、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求知欲是支持并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动力。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引起学生探究欲望。

为了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 把讲故事、作趣味实验、运用电教媒体、举实例等方法引入课堂,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结束前, 通过巧设疑问, 鼓励应用。布置趣味作业来提升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引发好奇或悬念, 引起认识冲突, 学用结合, 使抽象的内容通过具体明析的方式予以展示, 引发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 诱导学生探究动力。

探究性学习, 应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 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是一种围绕“问题”开展的活动, 如何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找到探究问题的切入点是最大的难题, 这需要教师掌握教学技巧, 创设情境和从情境中产生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引发认识冲突。太容易, 学生会感到厌烦;太难, 会产生挫折感。例如:我们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时, 带着学生寻找校园里的一些昆虫和植物, 学生找到了很多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昆虫, 发现了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世界”以后, 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这就是一种促使学生探究的情景。一般来说, 教师在课堂的第一时间内, 要尽快让学生接触研究的事物, 思考需要探究的问题。把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潜能挖掘出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是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自主探究,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 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给于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当学生的探究活动获得某种成功, 并想急于向其他同学展示的时候, 教师应顺水推舟, 给予表扬并推广他们的成果;当学生处于困难急需帮助的时候, 教师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鼓励。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可以延续下去。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 当学生提出对昆虫感兴趣, 想带回教室的时候, 我们及时布置任务的机会就选择了学生产生探究需要的时候,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使学生的认知需求得到最大的改变。

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地指导, 以追求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收获。包括增进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探究素质的提升, 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教师如何进行指导, 取决于学生的探究的需求, 探究的进度, 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研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 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 何时介入, 介入多少;那些知道是必要的, 怎样知道才算充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相关信息…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去探索,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 进行不同的指导。

四、得出结论, 交流评价

学生探究过程中, 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 得出初步结论。在思考, 检查结论的科学性。最后用文字、图像或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这一过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了新的知识, 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时,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与同学交流。在小组交流过程中, 教师一是要注意引导回报的同学, 将探究结果解释清楚, 而是引导听的同学应注意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提出疑问。请回报的同学予以说明。通过交流, 不仅要使学生提高认识, 同时要学到新的探究方法。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也要有坡度。不能以同一个结论去评价所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学会自我总结。使自己知道参与的结果, 看到自己的进步。对学习的每一个步骤, 学生都应该明确。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学生探究了《摆》后, 问学生,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清楚?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自我总结。明白前期行为, 与同伴比较, 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3.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三

关键词:自主探究;方案设计;实验教学;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84-01

根据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本领,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知识和独立自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育的立足点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课程理念之一。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才能实现自我更新,具备创造才能。自主探究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自觉努力、主动积极地在理论与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得出以下教学经验。

一、精心设计实验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要一味使学生被动接受,不要把学生视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的学习,善于使他们的外来性动机向内在性动机转化。那就是要善于利用教材、教法,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学生对知识的 “内在诱因”,使学生饱尝学习所获的成就感,以构成他们自我强化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好实验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使教师通过知识的了解,明晰、系统地把握教学尺度。如:在上《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组,每组四五人,然后在校园内展开调查。教科书中只要求写出生物(动物、植物)的名称、数量和生活环境,我把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了扩展、延伸:对于植物,还要求学生写出叶的形态,把叶分成三类:圆的、细长的和不规则形的;对于小动物,还让学生按照有没有长腿来分。结果大家都分得很认真、很好,经检查,有80%以上的学生做得基本符合要求。在调查时,许多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调查得非常仔细,甚至连生长在角落里的杂草和小动物都找遍了。一堂调查活动课让大家认识了许多动植物,使学生对大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创设探究性实验教学,以获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学中的理论规律都是由实验得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自己动手实验。更主要的是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只是实验的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上,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成为探索性实验,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案的优劣及改进方法等方面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在教学中使学生们敢想敢说。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探究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反应,我在学生做完这个实验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鼠妇等小动物是没有眼睛,或眼睛退化,我们只要用类似的小动物基本上都能得出这个实验结果。让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类似鼠妇的小动物呢?在我的启发下,课后学生们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逮来了夹板虫、蚯蚓等小动物做实验,结果夹板虫做的实验效果最理想,蚯蚓次之,并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没有眼睛却仍然对光线敏感呢?这是学生大惑不解的。关于这个问题,我让他们自己去查资料,或上网查询,后来有的学生终于查出,原来这些动物尽管没有眼睛(或眼睛退化),但身体上仍长有感光细胞,仍然对光线有反应。通过这次探究,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深化和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领域。

三、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堂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来尝试锻炼,养成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具有发言权和发言欲望,让学生学会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充分拓展学生的潜能。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在使用中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先用各种玻片标本给学生自己去显微镜下观察,初步了解到微观世界,体味到生物界的奇妙之处,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如,在上“观察植物细胞”这一节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本中的实验并按照投影在屏幕上:擦→滴→取→展→盖→染→吸步骤进行操作,亲自动手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玻片标本,然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在画细胞结构图时,鼓励学生要实事求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敢于质疑:为什么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结构图与书中的不一样?在老师的启发下把疑问进行破解,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设计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要根据教材设计问题,先让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整理提高,先由学生进行条块分析,探索问题、归纳要点,后由教师概括小结。又如:在讲述《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一节时,先提出问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光合作用需要光吗?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对实验材料进行遮光处理,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每个实验步骤进行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所需的条件是光。最后由教师概括光合作用的实质,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依赖于良好的实验方案设计、设计与动手实验、学生参与实验课堂的综合利用。从以上几点入手,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学习能力会得到应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4.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四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桥九义校 饶佳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而自主学习则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

当今时代,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终身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所谓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因此,教师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还不够,还要对学生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 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 智力潜能的契机。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知识时,精心创设情境,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也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

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可创设本班学习委员到文具店,统一购买学具的系列情境。上课开始了播放购买文具用品实况:⑴购买圆珠笔8盒和铅笔10捆,每盒圆珠笔6支,每捆铅笔10支。⑵学习委员给同学们说:“圆珠笔的价格好贵一盒6支就要9元,一捆铅笔10支才2元。”让学生观察购买文具用品情境,从中收集、处理好信息,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⑴购买圆珠笔和铅笔一共有多少支[6×8+10×10=48+100=148(支)]⑵每支圆珠笔比每支铅笔贵多少元?[9÷6-2÷10=1.5-0.2=1.3(元)]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出计算两个积(商)之和(差)的运算顺序应同时先算两个积(商)。情境素材取自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改变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动手操作,增强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半径不同的圆形纸片。上课时,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折痕相交于几点?(1点),而这一点刚好在圆正中心,最后得到圆心的概念,再让学生在同一圆中通过测量圆的直径、半径,从而找出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为d=2r,r=d/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人字形屋顶的房架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教师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操作:

1、小组合作:利用发下的七根木条,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

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发现,使学生认为这个数学知识是我自己动手实践出来的,只要自己动手实践数学知识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动手。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提供空间让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共120棵,松树是柏树2倍,松树和柏树各多少棵?),这道题可用多种方法解答。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根据已学的知识探索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最后老师加以指导,进行归纳和总结。由此学生体会到了“殊途同归”的妙处,学习更有兴趣了。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实践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来自身边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习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小学生身边的数学学习素材。

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课临近结束之际,我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说:“我们教室的窗户上有一块面积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有的说长是6dm,宽是4dm;有的说长是8dm,宽是3dm;有的说长是12dm,宽是2dm„„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老师话锋一转:“玻璃不光面积要相等,而且要能装到教室的窗户上,即形状也要相等,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只要用尺测量出打破后的玻璃的长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长。

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的有关数据。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一只茶杯能放多少水(圆柱形)。这类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展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自己当做一名初学者,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中学。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例如,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每人从自己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到一个圆柱体,然后分组活动:“观察这些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热烈讨论起来。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圆柱体上下是一样粗的„„老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一情境中有个学生提出问题:“圆柱上的这两个圆是不是一样大呢?老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这种观点。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他们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小组把圆柱一头的圆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掉过来比较;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的外围,看是否一样粗;有的小组量圆的直径是否一样长„„在这个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5.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五

葫芦岛市南票区金星中学 黄丽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加强实验教学,激发探究欲望

1、做好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初三伊始,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对她是即渴望又害怕。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科学,克服畏惧心理,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绪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水火相容”等,一个个新奇的实验现象看得学生目瞪口呆,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所在,从而也消除了畏惧的心理。在其后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从实验结论中去学习化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不再认为那只是一堆枯燥无味的文字,激发学生探讨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课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氧气的制取装置,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装置展示会”,并由各组代表介绍其装置的优点,再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最后选出一套最合理的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和磨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喜悦。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合理安排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真谛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探究活动和实验层面上。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查阅收集资料、讨论、制作设计、数据处理、小组学习竞赛等都是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探究活动。因此,课堂、家庭、社会都可以成为探究活动的场所。而在处理教材的相关栏目时,我们也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要求。例如:在“家庭小实验”中,鸡蛋壳与食醋的反应、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塑料保鲜膜对水分蒸发的影响等,必须完成;对“调查与研究”中的内容,我们重点放在“我们周围的水资源的现状”及“当地使用化肥的情况”。学生通过调查与研究,写出了“是谁在让女儿河哭泣;千万别再让农药污染我们的水源等调查报告,增进了对家乡的情感。

报告一:是谁在让女儿河哭泣?

我们学校所处的金星镇位于女儿河畔、乌金塘水库的下游。作为葫芦岛市部分居民饮用水源的乌金塘水库,位于市区东北35公里,建于1971年,位于山地峡谷之中,拦蓄女儿河,水面面积12万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有“塞外小洞庭”之称。然而,现在的乌金塘水库已风光不再,接连的干旱和污染使水库水位下降,水质不达标,生物锐减。目前环保部门已经向葫芦岛市政府提出建议,将乌金塘水库由饮用水改为工业用水。是谁在让他们哭泣?对此我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是钼矿弄胀饮用水源!据环保部门分析,水库的水中金属钼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3.7倍。水库中的钼是从哪来的呢?据了解,乌金塘水库上游十多公里处,是全国著名的钼生产基地---兰家沟钼矿,而流入乌金塘水库的最大河流---女儿河的支流流经这些钼矿。据环保部门分析,乌金塘水库里的钼,大多数来自钼选场。„„

报告二:千万别再让农药污染我们的水源地!

连山区金星镇地处女儿河下游冲积平原,以种植业为主,是连山区乃至葫芦岛市无公害蔬菜的主要产区之一。由政府出资30多万元进行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和环境检测。目前,全镇绿色无公害基地已经发展到了3万多亩,其中棚菜面积达5000亩。„„

所谓的无公害无污染绿色蔬菜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农药、肥料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公害达标标准。使用的肥料主要是各种生物有机肥和农家肥等:农药主要选用多菌灵、白菌清等药效高、污染小的品种。不仅使人们吃上放心的蔬菜,也使对环境的影响达到了最低限度。蔬菜大棚协会成立以来,对今后棚菜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依靠科技致富,全力打造绿色品牌。我们知道,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将会对水造成严重污染。如果没有“使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低限度”的意识,金星的农业生产会不会也成为我们的污染源呢?

三、对“活动与探究”的进行处理,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6.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六

纳桂花(青海 民和)

摘 要: 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关键词: 实验探究; 培养; 能力

How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Experiment Investigation in Junior

Schools Physics new Course

NA Gui-Hu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physics new course, science exploring is not only study target of students, but also it’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methods.It emphasizes that the center of the study will transform from emphasizing the knowledge’s imparting and accumulation to exploring process of knowledge, from the students accept the knowledge passively to receiving knowledge forwardly.Let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science exploring.Learning the methods of the science exploring.S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cience exploring.Key word: experiment investigate, cultivate, ability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探究是摄取知识的精髓。新课程物理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明确提出来,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既能获取先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又具有能开发出新的知识领域的能力,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1.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也证明了这一结论,他不拘泥于一切传统的观念,以彻底的创新精神革新了旧有观念,建立了相对论,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杰出代表。我们在物理教学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⑴ 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是提出问题,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通过“火箭升空”的图片,让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火箭是怎样升空的?火箭*什么力量升空?火箭升空时为什么有浓烟产生?等等,然后再限定条件(如从能的转化情况来看)让学生具体提出问题,学生会立即提出:火箭升空时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再如:学习“电压”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本所配的章首语,并看章首图,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电压是什么?电压的作用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⑵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要注意及时表扬。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要求每位学生联系实际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如:冬天玻璃窗户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夏天打开冰棍纸后为什么冒“白气”?在学习光现象时提出:雨后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等等,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⑶ 教师的高质量的提问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教师提问的角度、方式及问题与学习内容间密切联系的揭示,无不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一种范例,使学生学会如何从教学内容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做学生的组织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针对学生而言的“实践能力”强调的是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是培养学生总体素质目标之一。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然而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重要。

⑴ 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如:碘的升华和凝华;可以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如:探究固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可以是家庭开放性实验探究,如:让学生自制照相机模型、观察水中筷子的折射情况等。通过近两年来的新课程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认真研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状况,发现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家庭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较好手段。一是要组织好学生实验,如对于“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问题,我们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正确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的方法。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例如,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实验制作、科学讨论、信息收集和整理等等。选择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多选择与学生身边有关的科技问题、生活问题、环保问题等。⑵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物理实验,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例如:以兴趣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制作不同的水果电池,并测量其两端的电压,既通过实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在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个学生探究实验,大部分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要学生分组进行。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丙负责观察,最后共同分析总结。或不同学生负责在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丙观察,第二次乙操作丙记录甲观察。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互相配合和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⑴ 实验探究中,抓住良好时机指导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后的水中气泡的现象,认真记录时间和温度,将数据画成图表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和存在的误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⑵ 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为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另外在探究过程中,个体学生得到的数据或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而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加强了学生间的向心力和友好相处的心态,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日后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4.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式教学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式教学不断深入下去。

⑴ 让学生搞一些家庭小制作,如针孔照相机、指南针等。同时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吸墨水时为什么总是要先将吸管压瘪后才能吸上墨水?挂衣钩是怎样贴在墙上的?这样可以拉进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⑵ 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学完简单机械后,组织学生通过对自行车实物进行观察,让学生说出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这样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实验探究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7.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七

大家都知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是从大量的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化学的未来同样需要我们通过实验作为基础去开拓、去创新、去发展。通过实验的直观性、形象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的操作性、实践性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为此, 我们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穿插趣味实验, 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趣味实验可以作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调味剂, 通过一些奇特的、有趣的现象, 表现出化学变化的神奇性,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我们在初三化学第一节课表演几个趣味实验:魔棒点灯、水上火舞、烧不坏的手帕、火山爆发等,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告之学生, 学习了化学以后我们就能弄清以上“魔术”的原理, 并能自己变魔术, 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再如我们在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时, 可以增做一个喷泉实验,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又能使学生在有趣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兴趣。

二、加强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地完成 (一定要做, 不是可做可不做) 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中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有效的集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我们在讨论铁丝能否在氧气中燃烧时, 通过演示对比实验, 同学们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里剧烈地燃烧, 火星四射, 集气瓶中事先放些水或细沙就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炸裂瓶底, 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效果, 而铁丝在空气里是不能燃烧的, 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因此我们教师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列出的演示实验必须不折不扣很好地完成,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完成, 能补充的实验尽量补充。再如我们在探讨“氯化铜溶液的颜色”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以下现象:向氯化铜晶体中先加入少量的水, 观察溶液的颜色, 然后继续加水直至溶液很稀, 注意溶液颜色的变化,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溶液颜色由黄变绿, 再变蓝绿, 最后变成蓝色。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变化, 指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交流讨论, 得出颜色变化的原因。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习的知识更深刻、更牢靠、更全面, 也使学生逐步形成了科学探究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注重学生实验, 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也列出学生必做或选做分组实验, 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完成, 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到实验室自己动手操作, 亲身感受化学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奇观的景象, 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已获得的知识,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其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探究品质。在分小组进行实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如我们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1) 为什么实验中必须使用稀盐酸, 而不能使用浓盐酸、稀硫酸? (2) 没有石灰石、大理石可否用其他什么药品代替? (3) 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杂质?等。同时, 我们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我们讲解水的净化时, 可以让学生自制自来水, 让学生自己做过滤器, 自己准备药品, 自己操作实验过程。当然,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要“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 注意安全操作”,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四、增设创新实验,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

创新实验可以是对课本实验的改进和优化, 也可以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提供的一定信息,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方法,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操作, 从而能够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当实验成功后,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比巨大的推动力。在这其中我们要求同学们的实验方案要具有合理性、周密性、技巧性以及可操作性等, 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品质, 为学生将来进行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我们在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时, 应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才能制得到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的颜色, 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如下问题: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中的空气?如何除去试管中溶液上方的空气?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需设计出最佳的方案来进行实验操作, 增设创新实验, 不断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同学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求证, 既培养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极大地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 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 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整理归纳, 也融洽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 让教师和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和乐趣,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理想境界。

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 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正如戴安帮教授曾说过:“实验室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化学收效最丰富的场所。”

8.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八

关键词:视觉艺术;自主探究;观察能力;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32-02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探究性学习已被大家认同,并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尝试,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在平时以及公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那种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现象已有所改变,但另一种极端现象却屡屡发生,那就是整堂课让学生摸索探究,最后不知所云,不好收场。虽说探究性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如果缺失教师的正确指导,听之任之,让学生进行无指导的探究,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究学习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已经比较熟练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而美术学课探究性学习不仅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动手上。我认为我们美术教师更应该放开手脚、转变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看、去想、去画,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获取了知识,而且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一、 让学生尽可能去“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获得“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出示一些相关的大师作品或同龄孩子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重在培养孩子的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寻找一种特殊的,开放的观察和解读世界的角度,让他们以个性独特的来描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们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这特有的魅力。上课时,利用直观教具导入和直观演示等形式,我在讲《红色的画》这课教学时,从欣赏感知入手,先欣赏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再通过学生的观察在进行讨论得出红色的画——以红色为主画的画,然后让学生进行辨别哪幅是红色的画,其实这是自我探究的过程,最后我又选择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童话故事插图和小朋友的画,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自然地认识到:红色的画就是以红颜色为主调的画。让学生观看,不仅提高孩子视觉对美的感受能力,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从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观看教师示范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它是教师通过形象的作画演示,使学生了解作画的步骤、要领和方法。

二、联系生活 有据可依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静物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想画的东西。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电视机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电视机原本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不仅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动手上。美术学科尤其如此。美术课探究结果的表达以作品展示为主,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更通过动手操作的作品来表现。学生自己动手画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我在教学中,无论绘画课,还是手工课,甚至欣赏课都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所以,探究性学习所达到的目的是手脑并用,协调发展的结果。只有动手又动脑,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自主、开放、体验为主要特征“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突破。它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体验的局面。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使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认识从而进行独立创造的一种方法。它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探究性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能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既灵活又扎实的知识结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同样让我们感到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不够,以技能技法传授为重、以教材内容教学为本、以教师直接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革除现行课堂教学中的弊端,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时代的需要,是改革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四、多种方法 激发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面具》,假设简单地让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设计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面具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面具“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探究性学习不仅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动手上。美术学科尤其如此。美术课探究结果的表达以作品展示为主,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更通过动手操作的作品来表现。 我在教学中,无论绘画课,还是手工课,甚至欣赏课都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所以,探究性学习所达到的目的是手脑并用,协调发展的结果。只有动手又动脑,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增加自信 享受成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凡高的自画像”。于是,那个孩子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

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9.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九

北京密云水库中学

季明友

联系电话:*** 邮箱:alan-9528@126.com

2011-9-16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上学的孩子真累,他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学习。被强迫的结果就是最终的厌学。而我们的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能力是我们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中学生对自己提出适当的要求,自觉地督促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具有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激发自主学习欲望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根本的学习动力来源。学习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效果就越好。因此,培养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是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1.从思想入手,明确学习目的,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关注国际和国内的变化形式,了解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发展的迅猛化,从而意识到英语已成为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获取世界多方面信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比如,男孩子不爱学英语,而当今国际形势中利比亚的问题,却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此时适当加以引导,利用课间播放一些有关利比亚局势最新的英语新闻,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阶段,那些男孩子的英语上课效果也明显好转。此外,经常向学生介绍名人伟人等奋发图强,立志成才的事迹,极力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同时,帮助学生客观的分析自己,确立奋斗的目标,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对英语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学生的学习目的越来越明确,必然从心理上产生“我要学好英语”的志向,从而形成学好英语的强大动力。2.转变教师角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诱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多种角色,是导演,是顾问,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知识的引领者和学生的训练员。但通常情况下,教师却扮演着知识的“供应商”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自主性受到很大的压制。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既是学生尊敬的长者又是学生的亲密朋友,让课堂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实验室”,掌握知识的“训练场”,实践知识的 “工作区”。让学生在自觉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知识,教师适时提供学习资料,起到资源提供者的作用,创造以学习为主的课堂氛围。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首先,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广泛收集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情景。根据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及时巧妙的利用学生生活情景,或利用图片、实物、简笔画、动作、表情及多媒体设备,积极创设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同时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使他们在任务的驱使下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识,也使他们在展示任务成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能用英语做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谈论价钱一课时,我布置的第一个任务是告诉别人你的物品值多少钱,同学们很激动,怎么告诉呢?教 “My coat is fifty dollars。My backpack is ten yuan”他们很急切地想记住并完成任务。于是布置第二个任务,当记者采访你的伙伴,如“你的钢笔多少钱?你的衣服多少钱?”等,并向全班汇报。因为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们特别感兴趣,任务完成的很好。教师不仅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还可以布置任务型作业。只要有使用价值,学生们都积极完成。

其次,不断变化课型和教法,唤起学生有效注意。交际课多给学生创造表演机会,使他们身临其境;阅读课,教学生学会捕捉信息,检索信息;经验交流课,鼓励学生互相切磋,交流心得体会。这会令学生耳目一新,还会利用游戏、歌曲、小组活动、竞赛活动等方式,时时处处地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一切注意力。再次,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如:合作活动,可以是两的的,三人的或更多人的;课堂上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等活动,还可以是猜一猜、画一画、讲一讲、演一演等,使课堂始终充满新鲜感。

二、体验成功是增强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1、教学目标分层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各得其乐。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困生抓关键词;中等生再加上一项通读全文,掌握重点词句的要求;优等生除了以上两项外,还要求复述课文。

2、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过程,多欣赏、肯定、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如:当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可以多说一些表扬的词句“Very good ,You are very clever!How clever you are!I’m pleased with you!Excellent!等”。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坚实基础

1、积极的课堂学习习惯(1)培养学生上课用心听讲的习惯,尤其是遇到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不能走神真正的学到知识。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鼓励学生把每一次课堂提问都当成是对自己个人的提问,积极迅速地加以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路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解释相对比以完善自己的答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上多争取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比光坐等听别人的答案更主动,学到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尤其是在英语口语表达方面只有勇于开口,乐于开口,才能使这种能力得到锻炼。老师在课堂上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提出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宽容、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强烈的开口愿望,让学生彻底忘掉失误的责难和嘲笑,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放在不断探索、尝试、改正、成功的快乐中来。

(3)培养独立思考及协作学习的习惯。

课堂上不论是练习还是测试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完成。只有独立操练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此基础上小组共同探讨解疑,互助协作,共同进步,既帮助了同学又提高了自己。

(4)培养学生记录整理的习惯。让学生固定一个本子,把每堂课讲授的重点变成最简洁的文字记录到本子上。并随时把零星的灵感或关键性细节记录到本上。并把疑难问题单记下来,以便复习起来方便。

2、规律的课外学习习惯

(1)培养预习的习惯。每天把老师要讲的知识先看一遍,试着朗读出来,初步掌握简单生词的音、形、意以及大致内容,最后标出文中的新词和不懂的地方,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备课上重点学习。学生带着问题的学习会让他精力更集中,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培养复习小结的习惯。课后一分钟及时梳理笔记,小结学习成果。睡觉前半小时先听录音并朗读当天所学的内容,再背诵重点单词、句型和段落,最后回顾当天所学要点。

周末一小时,先总览本周笔记,在复习本周所作的练习题,然后完成一套综合测试题。每月月末和每次测试前在对该阶段所学内容和练习掌握情况作一次回顾,及时补救不足和遗忘部分。

(3)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每天傍晚固定时间内,先复习教材,再利用工具书和笔记,按时独立完成全部口、笔头作业,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尽快找老师或同学解决。批改后发下来的作业必须在当天查对改正。

10.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十

“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给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强调师生交互作用的前提下,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及能力水平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完全成了一种以人的发展与创新为本的练习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主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基础

(一)优化教学关系,重视情感教学

卢梭说得好:“只有做学生的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情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来帮助学生,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搞好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从而保证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优化课堂氛围,坚定学生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认知派的Zimmerman认为,学生的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是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力。同时,要善于把握时机,对学生的点滴成功都应给予激励,适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从而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其逐渐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让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一)科学而艺术的设问,激发学生自主思考

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会碰到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任凭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热情洋溢,下面的学生是面无表情、一片木然――教师生动精彩的讲解分析无法唤起学生的热情。学贵在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通过质疑为难,可以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思维活动。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一位老师以有效性和重点性为出发点,科学性和难度适宜为原则,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着眼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讲究提问艺术,掌握提问技巧,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展示主动参与的个性,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激发学生自己提问的渴望;提倡讨论,鼓励质疑,培养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思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机会和活力;课后思考,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不信书、不信师、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二)精心创设情景,营造自主学习空间

自主学习空间是指依据学习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景,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交流情境主要有:创设合作式情境,以实现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创设问题式情境,以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思维;创设探究式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体验式情境,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感悟与自我调控。这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生动活泼的、轻松愉快的、蕴涵哲理的.自主学习情境。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充溢、思维流畅,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设计好时间,要不怕场面太冷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过分纠缠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而他们闪光的地方一定要大力表扬,持之以恒,学生便会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三)拓宽学习英语的渠道,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开展集灵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四)鼓励学生适时自评,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学习过程中反思就是指学生对自身学习加工过程中的意识。教师应要求学生反思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思考什么是他们在学习语言中必须做的。教师可通过问卷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哪些是他们认为学习英语有用的方法,怎样通过听、说、读、写来交流,怎样更好地利用各种材料来学习。这种自我评价形式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哪方面的学习比较欠缺,并以此设立短期的学习目标,使自己的英语学习更具有目的性。

同时,教师要创建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机会。例如,在让学生做了speech之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评价标准:1、eyecontact2、length(2-3minutes)3、palmcards/cutecards(keywords)4、intonation(talking:don’tbeflat)5、loudness6、pronunciation7、well-prepared,然后让学生作出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大胆、坦率、自由的表现各自的看法,并且敢于向其他观点质疑;应告诉学生要把握评价的基本准则,且认识把握它是促使合作,并非一味的竞争。总结评价的过程是一个总结升华的过程,所以,由学生进行总结评价,更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课外延伸,给学生开拓自主阅读的广阔天地

11.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 ; 自主探究 ;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92-01

1.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1提高教师素质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少、慢、差、低、费”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词汇量都较少,学生的学习速度也较为缓慢,甚至出现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差,很难得到高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低,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亟待解决和突破。虽然国家和地方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都有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投入与效果却呈现出了更大的反差,导致了更多的资源浪费。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教师的素质及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我国重视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水平,有更多的教师能够熟练的驾驭并处理教材,在课堂上也较传统教法有所改变,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并形成分层教学或因材施教的育人观念。为英语教学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1.2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新教材新模式的改变目的是为了实现交际化,向学习者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广大的高中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也深刻的认识到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则对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切实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仍需在方法和策略上进行不断的探讨。

2.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2.1教师盲目灌输,扼杀学生的主体性

广大高中老师虽然承认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也积极推动和培养学生的交际及应用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升学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高中英语课堂仍是以教师的灌输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广大的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盲目的坚持“多教总比少教好”。所以留给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的时间较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2.2学生机械记忆,缺乏主体性

由于来自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了在高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以高考分数为主的学习功利性体现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无法从内心表现出对英语学科的喜欢。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由于高中课程多,导致在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少,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也只是盲目的接受老师的灌输,机械记忆,对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缺乏深层次的掌握,主体性意识较差。

2.3重分数轻能力的考核办法让高中英语学习陷入困境

虽然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高考分数仍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指标,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分数,忽略了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方法的探究和学习策略的运用。

3.高中英语自主能力培养的策略

3.1教师转变思想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实行满堂灌,鼓励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并能够总结出相关的学习规律。

其次,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应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出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参与,并能够将静态的课堂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应有所区别,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再次,高中英语教师应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在学习方法上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

3.2学生应明确学习目标,进行大胆思维

高中英语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要在老师的鼓励之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目的,找到学习英语的动力。

首先,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应在上课之前弄清楚这个单元的内容编排的背景,弄清楚基本单词及语法,略读文章等等。好的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也保障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应该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维,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对课堂的重难点能够有效的把握,并能够提出自己不懂或者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在班级进行讨论,让学生和老师帮助解答其疑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在互动中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信。

再次,课后反思总结自我学习情况。好的反思,能够加快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对于高中英语学习来说,课后的巩固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如果仅仅利用上课的时间根本无法达到对大量知识的识记效果,学生在课后对本堂课的有效反思和总结能够加深上课时的印象,对语法、单词、句型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利用相关的作业加以辅导则效果会更好。

3.3学校开展活动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当前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的现象给广大高中教师增加了太重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高中英语教师挤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并形成了满堂灌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失去学习兴趣和动机,被动的学习方法使得学习的效率低效。所以学校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和课外活动解放教师。例如:通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情景剧比赛等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演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4.结语

12.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十二

一、转变观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转变阅读教学观, 学生要转变阅读学习观。

在阅读教学中, 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 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 教师要真正懂得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重要性。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 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学生是阅读学习的主人, 要实现自主学习, 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风动雨动, 不如心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学习观, 是实现自主阅读学习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可塑性很强, 其学习观的形成要靠教师的引导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自主阅读学习对于他们学习语文的意义以及对于他们自身发展的意义。

二、激发学习情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 如果学生没有高亢的学习情绪, 根本就谈不上会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阅读能力。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 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 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要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自由讨论、交流、想象, 要赞扬学生独特的看法, 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权利, 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三、掌握阅读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1. 课前预习的方法

课前预习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课文具有初步的了解, 为进一步讲读、理解课文做好阅读前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第一, 通过网络、书店等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 画出生字、生词, 借助工具书 (如:字典、词典等) 掌握生字、生词。第三, 根据课后问题读课文尽快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2.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 从看似平常处生疑。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教会学生:1根据课题提出问题;2根据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3根据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提出问题。通过这一系列问题, 学生可以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 擦出思维的火花。

(2)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的策略是往回读, 告诉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多次阅读课文, 只阅读一次是不能回答问题的。然后教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有关生字词, 特别是一词多义的词语;2联系课文的上下文解决问题;3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4重要的问题可以从课文整体内容来思考, 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活动是朗读。长期的语言文字训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迅速、灵敏的感悟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 朗读无疑是表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 朗读有为了了解主要内容的感知性的朗读, 有分角色的体验性的朗读;可以有摇头晃脑地读, 抑扬顿挫地读, 可以带有表演性或夸张性地朗读。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 选择性地教会学生朗读。

摘要:自主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是新课程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才能让课堂充满自主学习的氛围;只有充满乐趣的教学,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只有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新的阅读学习观, 只有学生自己懂得了自主阅读学习的重要性, 才会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13.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十三

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对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高职英语教育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提出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一些措施.

作 者:史炜炜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英文刊名:WORLD OF ENTREPRENEURS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高职英语 自主学习学习现状 措施

14.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十四

贵州省兴义市清水河镇品甸中心小学李贵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

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领略探究后的体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境中产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1

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充分体现教学的趣味性,创造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教学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敢于提出新的想法。使全体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互动互助,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主与创新中形成发展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亲自进行过程体验,亲自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价值。

二、通过思维、观察、操作,形成自主探究的深刻体验。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现力。

在课堂上总是鼓励学生毫无顾忌地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大胆地去想,甚至是异想天开。其实,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如《丑小鸭》一课,仅仅依靠文字,学生很难理解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丑小鸭、小鸟等角色,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教师再抓住学生入情入境的好时机,让学生想象丑小鸭的内心世界。这样,生动的情境就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获得“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一下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根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说”、“做”,形成自主探究的深刻体验。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能够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以“点名说、自主说、分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如教学《草原》一课,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凉抹”,体会到小丘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描述草原的美景,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样的柔美,特别是羊群在小丘下活动,真像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学生们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思维处于积

极的兴奋状态。这时,教师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图画,想像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请用比喻句描述。此时,学生已有了创作欲望,能大胆想象,积极思考表达。这样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性、积极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机会。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从而使学生对自主探究形成深刻地体验。

三、提供体验机会,享受探究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造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探究成功。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这在低年级就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智力发展快,另一些学生智力发展较迟缓,如果经常“一刀切”,后进生几乎尝试不到成功的乐趣,甚至会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勇气,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针对差异,精心设计,分类指导。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简单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答对了,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求异创新,培养创造思维火花。另外,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还来自于教师的评

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莫大鼓励。因此,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要及时表扬鼓舞,要正视学生之间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

四、合作交流,深化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来获得知识。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在合作交流中,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

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记下学习结果)、“报告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教练员”(修正小组同学的错误,讲解正确答案)、“形象大使”(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讨论时的声音控制、提问和应答时的礼貌)等,最后要求每一组设计组名、组标,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竟争夺标”的氛围。

五、学教结合,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归纳,还要允许学生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类指导,及时进行点拨,耐心细致引导,从而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15.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十五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 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题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法, 提倡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获取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 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1. 明确教师角色定位, 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教师则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 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材反映出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补充和活用教材, 精心设计各项活动, 使教学内容接近生活, 接近和适合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 巧妙设疑,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 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师生在问题情景中互动、体验、探究、实践、感悟, 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并通过一些相应的主题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 而探究的问题和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 例如, 我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 启发学生思考:

( 1) 硫化氢是酸性物质, 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

( 2) 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

( 3) 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让课堂教学变的生动有趣, 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激发起来了, 再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从问题和矛盾入手,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科学探究的内驱力.

3. 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开展实验探究, 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想象能力,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 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教师只提供实验所需的装置、药品等, 让学生先设计自主探究实验方案, 再进行实验探究. 通过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主体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 小组互动合作, 讨论式学习

教学中学生接触的是新的知识, 通过预习必然会出现不能自行解决的疑问, 因此让学生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 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从而使问题研究得更深入, 易混点得到澄清, 易疏忽点得到强化. 例如, 在讲解浓H2SO4的性质时, 可以先问学生既然在初中已经学过H2SO4的一些基本性质, 高中为何还要继续学呢? 这样必然会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继而教师引导他们先自学 浓H2SO4的性质, 然后向学 生演示Cu与浓H2SO4的反应,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 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1) 当上述反应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时, 品红为什么会褪色?

( 2) 取反应液倒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 溶液颜色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 3) 浓H2SO4在该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小组互动讨论, 彼此交流启发, 明确稀H2SO4与Zn反应是H+被还原, Cu与浓H2SO4反应是H2SO4中的S元素被还原, 探究出了问题的实质. 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通过积极的探究, 解决问题, 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发挥充分, 就会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中化学教材中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中酸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温室效应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让学生感到化学问题就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之中, 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生活处处皆化学”,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然后指导通过实践活动、调查讨论、采访咨询等探究形式, 把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或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点, 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 寻找合适的自主探究素材, 创设恰当的自主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自主探究拓展, 学生的自主科学探究热情就会自然而然被激发.

摘要:“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 自主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化学教学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德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 (6) :48-50.

上一篇:《国家宪法日》教案下一篇:月朦胧,鸟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