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个案分析

2024-07-29

市场营销个案分析(精选11篇)

1.市场营销个案分析 篇一

案 为“养”账号开公司

微博账号为“酒红冰蓝”的肖俊丽,就是一位靠“养”账号挣钱的创业者。昨天,肖俊丽在电话中向记者介绍了自己靠账号挣钱的微博营销模式。

肖俊丽告诉记者,她有50多个新浪微博账号,分布在汽车、时尚、星座等不同领域,粉丝总数突破500万,其中最“大”的一个账号拥有上百万粉丝。“通过我们的持续维护,粉丝数量还在以每周6~10万的数量增长。”肖俊丽说。

肖俊丽为何能拥有上百万粉丝?肖俊丽介绍,她专门为微博营销创立了一个公司,目前有近30名员工,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养”账号,具体分为原创维护和扩散转发两个组。

原创维护小组里,平均每个员工维护5个账号,根据每个账号关注领域的不同,从全球知名网站、论坛上转载最新资讯和有趣的段子发到微博上,每个账号每天发布5~10条微博。原创维护组发布后,由扩散转发组进行转发。“一个账号刚注册出来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的,我们就用已经很有影响力的账号来转发,扩大新账号的影响力。”肖俊丽说。

肖俊丽透露,通过两个组的合作,一般该公司注册一个新账号,最多一个月后就能拥有20万粉丝,“换成一般用户,三年也未必能做到”。

在腾讯微博上十分活跃的草根平台“V5推推”团队主要发起人管鹏向记者介绍,目前腾讯上有数千万个话题,其中近800万个话题带有“V5推推”等相关字样。管鹏说:“我们是给个人站长提供平台,他们自己注册账号,影响力大了,我们再在平台上推广。”谈及这些个人站长如何吸引微博用户,管鹏表示,仍是通过发布专业领域的资讯内容与线下活动结合等方式。

多数博主埋头挣钱

昨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国内像肖俊丽这样纯粹从事微博营销的只有几十个。但让记者意外的是,多数曾公开表示从事微博营销的著名博主却拒绝接受采访。

在本月8日举行的首届微博营销大会上,在新浪微博上拥有300多万粉丝的博主蔡文胜表示,微博是营销的新载体。但昨日记者联系他时,他却拒绝了采访。新浪草根微博排名第一的“冷笑话精选”,凭借每天发布的笑话、星座、语录等吸引了近300万粉丝。博主伊光旭在首届微博营销大会上透露,自己吸引粉丝的秘笈是“偷师”名博、关注评论、优化微博内容等。但他也没有回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业内人士分析,大多数博主并不想让用户知道自己通过微博赚钱,怕账号失去公信力,影响到与企业的合作。模

植入广告或帮企业维护微博

管鹏表示,目前该团队还没考虑如何赚钱,“我们还处在放水养鱼的阶段”。但肖俊丽已利用手上的账号,把微博营销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月能创造约50万元纯利润。

肖俊丽介绍说,她“借微博生金蛋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模式是在微博中植入广告。比如,用一个拥有上百万粉丝的账号转一条广告,广告公司就会付给她2000元。“一个账号一天转上几十条,就能带来几万元的纯利润。”肖俊丽说。

记者了解到,这种模式也是微博营销创业者较为广泛运用的盈利模式。管鹏告诉记者,上周六在重庆召开的2011年重庆互联网站长大会上,一位“90后”站长介绍,他在新浪微博上拥有一个50多万粉丝的账号,通过植入广告,一个月有2~3万元收入。

记者从一家广告公司开出的价格单上看到,粉丝数量在10万至30万之间的账号,发一条广告的报价为500~800元;粉丝数量接近30万的,报价1000元/条;粉丝数量接近50万的,报价1500元/条;粉丝数量超过60万的,报价2000元/条。

第二种模式是帮助企业维护官方微博,这被肖俊丽称为“外包服务”。“主要是用他们的官方账号发布一些活动、产品帖,并令其账号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肖俊丽说,他们用企业账号发布内容后,仍会通过自己的账号海量转发,以此带动企业微博的人气。肖俊丽说,她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基本为一年期,一家公司一年约给肖俊丽的公司带来5万元收入。

记者了解到,肖俊丽还会帮一些没有长期合作的企业策划微博营销方案,这也会为她带来3~5万元的策划收入。展示策划方案前,她通常会先给客户讲课,每讲一次课(约1个半小时)收费2000元。如客户同意购买方案,可免课时费。

另外还有一种模式是卖账号,但这种模式并不被肖俊丽看好,她也不大用。肖俊丽说,她刚开公司不久,就把一个累积了20万粉丝的英语账号,以不到5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一家教育公司。但她直言,一次性卖钱远不及留着账号细水长流地挣钱划算。“我只卖过了一个,现在不打算再卖了。”肖俊丽说,当初买方对其账号的估值是每个粉丝价值1~2元,现在已经涨到3~4元了。

微博平台态度 新浪腾讯都不反对

“只要他们不发布违法的内容,我们不会干预。”新浪微博公关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微博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希望他们拿出诚意。不过,腾讯微博似乎对这些营销者更为欢迎。管鹏告诉记者,他们团队是目前腾讯微博官方唯一认可的草根平台,腾讯给了他们很多资源支持,“例如我们做一些公益活动,他们会在热门话题中帮忙推一下”。

总结20大行业微博数据搜集分析

2011-04-28 16:18:28 来源:malonghua.com 【大 中 小】 评论:0 条 收藏本文 转发至:

站长交易(http://jy.chinaz.com)友情链接交换 企业建站找313建站大师,招分销商 微博营销是一个新兴的网络营销方式,因为随着微博的火热,既催生了有关的营销方式,就是微博营销。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在新浪,腾讯等等注册一个微博,然后利用更新自己的微型博客。每天的更新的内容就可以跟大家交流,或者有大家所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就可以达到营销的目的,这样的方式就是新兴推出的微博营销。和大家分享一下行业微博数据搜集与分析。

一、什么是行业微博?

本文重点分析的是行业微博,那么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行业微博?

行业微博是指某领域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官方微博,行业微博可以是公司性质的微博,也可以是媒体公众性的代表性微博。

二、行业微博数据指标

1、微博名称:行业微博通常会用公司名、网站名等公众性的名字做昵称。

2、听众数:反映出一个微博的商业价值,听众数越高的微博价值越高。但目前有花钱买假听众的现象,事实没有任何价值,充充数量而已,通过查看和转播可以很方便的看出。

3、收听:收听的用户数量,行业微博的听众大多是同行业的用户。

4、广播数:发布和转载的内容数量,反映一个微博的活跃度和内容更新频率。

5、认证:行业微博通常会通过官方认证,做为一个知名行业微博,更应该注重官方认证,认证也是一种实力的象征。

三、行业微博数据搜集

好,了解了一些基本信息,那咱们开始搜集数据

1、标签搜索:一些行业微博,为了宣传自己,会设置一些涵盖自己行业关键词的标签。

2、通过搜索功能查找:行业微博大多会使用自己行业关键词命名自己的微博名称。

3、分类推荐:在网页微博上点击找人,就出来几个选项,其中就有分类推荐。

4、同行业听众查找:同行业也会互相了解动态。

四、行业微博数据分析

1、娱乐、汽车、职场行业,腾讯微博远高于新浪微博。

2、健康、体育、饮食行业,新浪微博要高于腾讯微博。

3、家装行业的听众数均远远低于其他行业。

4、财经、教育、女性行业,两个平台的听众数相差不大。

5、新浪微博更成熟、应用接口更健全,行业知名微博较多,占据优势。

6、腾讯微博增长速度快,草根、站长类用户居多。文章作者:马 龙华

2.市场营销个案分析 篇二

一、基本情况

(一) 自然地理较为封闭, 开放能力差

L乡 (1) 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闭塞, 距县城72公里, 路况较好情况下, 驱车至县城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行程。该乡下辖7个村委会, 23个自然村, 属于半农半牧区, 农牧民过着定居生活,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缺乏实体企业, 当地农牧民基本不外出务工, 少数劳动力参与本地工程务工, 农牧产品商品化率低, 除出售虫草和部分松茸、獐子菌外, 大部分其他农牧产品自给自足。

(二) 社会发育程度低, 传统体制束缚较深

L乡早已实行村民自治的制度, 但是相对封闭的世居强化了农牧民的宗族意识和观念, 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来往和联系宗族特征明显, “威信”个体在乡村集体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特定的“身份”基础上, 农牧民不具备实质性的主体意识及“独立人格”。

在L乡政府主导投资, 路、桥、温室大棚等各种基建、农牧业项目均由政府全额拨款修建, 为农牧民配送太阳能供电系统、广播电视设备等生活资料和其他生产资料, 经济运行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 农牧民对政府依赖程度高, 政府决策时“计划”思维突出。

(三) 产业结构单一, 现金收入波动大

L乡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 含有部分工程项目带动的运输业, 其他产业或发展缓慢或出于空白状态,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种植业和畜牧业科技含量低, 良种推广慢, 种植业田间管理少, 畜牧业间隙性游牧为主, 均属粗放经营。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虫草采集售卖, 但是, 受气候影响, 每年虫草的产量变动大, 导致农牧民现金收入波动大。

(四) 贫困面大, 人均生活水平低、文化素质差

L乡为国定贫困乡, N (2) 年总人口2 648人, 人均收入2 800元, 近60%人口属于贫困人口, 接近70%人口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下, 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寥寥无几, 农牧民的生活质量较差, 文化素质整体水平较低。

(五) 运输协会的形成背景

一是新农村建设促使乡村剩余劳动力转向运输。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L乡的项目建设逐渐增多, 特别是N-4年实施安居工程以来, 货运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从事运输收入相对较高, 本地农牧民参与乡村运输的积极性高涨, 为乡村剩余劳动力转向运输提供了契机。二是优惠贷款促使从事乡村运输的人员增多, 壮大乡村运输市场。L乡相对贫困, 购买卡车需要大笔资金, 农牧民自身积累有限, 难以单独完成对卡车购买的支付, 大部分愿意从事运输的农牧民被排斥在运输市场之外。但是, 在实施优惠农牧民贷款的条件下, 农牧民贷款购买卡车, 使从事运输的农牧民增多, 满足了本地突发性增长的货运的需求, 壮大乡村货运市场。三是政府主导成立运输协会, 导致区域运输市场分割。为了避免货运中产生窝工、装车偷工以及重复商议运输价格等问题, L乡政府主导成立运输协会, 并单方与运输协会确定可预见的运输价格。随着发展, 在货运市场中出现本地运输与外乡运输相竞争现象, 竞争必然使本地从事运输的农牧民收入减少。为了进一步实现好农牧民增收, 乡镇府规定:凡在本乡境内投资建设者, 必须租用本乡车辆运输货物, 不得擅自调用外来车辆。由此, L乡的货运市场形成区域市场分割, 运输协会成为了本地运输市场的卖方垄断, 11个运输协会会员以合谋的方式轮流运输。

二、货运市场的利益主体

一般情况下, 货运市场属于可竞争领域, 其利益主体包括买方和卖方。但是, L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缓慢, 市场秩序不健全, 且政府存在多元的社会目标, 从而使货运市场的利益主体出现三方, 即工程队、乡政府和运输协会。

(一) 工程队

自运输协会成立以来, 多家工程队分别参与该乡的工程项目建设, 因而工程队对货运的需求不存在买方垄断的现象。但是, 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 工程队有寻找最低运价的动机。

(二) 运输协会

运输协会在货运市场中的地位并不是因天生的特质导致的垄断, 而是在行政权的干预下形成的行政垄断。运输协会获得运输市场的垄断地位后, 为了获得最大垄断利益, 其必然存在提高运价的冲动。同时, L乡的运输协会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利益体, 面对同一运输市场, 会员们会采取相对统一的市场行为。L乡相对封闭, 协会会员之间进行重复博弈, 意味着会员即使在某一个阶段受到损失也不要紧, 他们会更看重长期利益, 会员会珍惜自己的“愿意合作”的声誉而不至于为了短期利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三) 乡政府

由于藏区的特殊性, L乡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的任务, 并将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一方面, L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尽力避免因经济利益纠纷导致的不稳定;另一方面, 政府促进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 L乡货运市场中乡政府不可避免成为利益相关的主体。

三、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

政府投资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L乡的货运市场主要因政府项目投资而兴起, 其货运市场的容量政府周期性明显, 可以将货运市场划分为萎缩阶段和繁荣阶段, 进而分析其利益主体间的博弈。

(一) 货运市场的相对萎缩阶段

由于政府项目投资相对少, 货运市场需求量大幅度减少, 该期间货运车辆闲置率较高, 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 货运价格相对稳定, 货运市场秩序也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一方面, 附近的其他乡与L乡的情况类似, 货运市场业形成了区域市场分割, 本乡项目建设大幅度减少时, 本乡的货车并不能到其他乡去拉货。同时, 受特有财富观的影响, 运输协会会员在普遍亏损的情况下, 并不考虑车辆的折旧, 而是将拥有车辆看成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不选择退出货运市场, 选择继续持有货车。另一方面, 按照市场规律, 在货运供给不变而货运需求减少的情况下, 货运价格必然下降, 但是, 运输协会并没有出现分化, 运输协会会员看中的是长期利益, 没有单方降低运输协议价格的冲动, 货运价格保持不变, 市场秩序也相对稳定。

(二) 货运市场繁荣阶段

政府项目投资增多, 货运市场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但是, 运输协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与工程队和乡政府之间产生了利益冲突, 破坏了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

1. 运输协会与工程队的博弈

政府在L乡项目投资增多, 其货运需求相应增多, 作为货运供给的垄断方———运输协会为了获取最大利益, 必然有提高运输价格的动机。运输协会主要利用运输协议的不完备性, 寻找借口, 将运输协议没有规定的运输路段作为提价的突破口, 试图通过个别路段货运提价带动整体货运价格上涨。工程队明显感觉货运价格的不公, 出于自身的利益, 不同意运输协会单方面提价, 而后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双方的交易因价格的不一致而中断。工程队主动寻求与其他地方的人员进行货运交易以降低运输成本。但是, 在缺乏法治乡村治理和行政调解执行力弱的条件下, 正当工程队试图打破区域货运市场的垄断的过程中, 运输协会以协议以禁止其他地方车辆从事本乡货运为由阻扰工程队的正常生产。双方在摩擦中, 不可避免出现极端行为, 例如恐吓、肢体冲突等, 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2. 运输协会与乡政府的博弈

运输协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体, 发生市场秩序纠纷后, 乡政府被动介入本次市场秩序纠纷, 试图打破区域货运市场垄断。运输协会为了抓住增收机遇, 通过上访、沿途停车阻碍交通等方式, 表达自身的利益, 导致事态扩大。然而, 维护和实现社会稳定是区域的首要任务。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L乡镇府与运输协会妥协, 并且再次与运输协会、工程队商定新的较高货运价格。

四、结论与建议

藏区基层政府保护主义是历史阶段性的产物, 地方保护主义所采取的措施是一把“双刃剑”, 但目前看来其是弊大于利, 要突破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减少因经济利益冲突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 转变农牧区经济增长方式, 减少基层政府干预

目前西藏农牧业自然经济特征明显, 农牧业的发展模式仍然是投资拉动型, 农牧业增长依附财政投入度高, 农牧民收入主要来自于传统的种养殖业。在保持财政支农力度的前提下, 改善西藏农牧区的公共服务, 并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整合农牧区特色优势资源, 提升农牧区的市场化程度, 增强农牧业自力更生的能力, 拓宽农牧民增收的渠道, 转变西藏农牧区经济增长的方式。

在推进农牧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 基层政府的执政思维要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正确处理扶持与市场干预的关系, 减少不必要的市场干预。

(二) 深化农牧区改革开放, 破除区域市场垄断

通过农牧区经济、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 进一步扩大农牧民的政治权利、社会活动空间, 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的主体意识, 并最终通过市场的作用, 冲破农牧民建立在特定“身份”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在竞争中培育出农牧民的“独立人格”, 使农牧民真正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 实现由“社会农牧民”向“市场农牧民”的转变。

农牧区的开放和农牧民流动性的增加使得村庄不再是封闭的, 部分农牧民可以有更好的外部机会, 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收入。此时, 农牧民间面临的是一个一次性博弈, 对于一次性博弈而言, 只有合作是占优策略时, 农牧民才会采取合作的行动, 农牧民间的合作越来越困难。农牧区存在区域市场垄断的合作将变得不可能, 从而使市场回归竞争状态, 促进农牧区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加强基层镇府的建设, 提升基层政府的公信力

一方面, 强化基层镇府自身建设。基层政府在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 减少对微观事务干预的同时, 应该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严格依法监督, 细化岗位职能, 提高基层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确保基层工作人员权责明晰, 做到事事有人问、有人管。

另一方面, 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构建乡政府的公信力。农牧区在处理纠纷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行政调解为主的正式纠纷解决方式;二是借助当地有名望、有影响的民间权威人士或深得村民信赖和拥护的宗教人士进行调解的非正式纠纷解决方式;三是当事人之间直接解决纠纷的非正式纠纷解决方式, 包括合法的“和解”或“妥协”和非法的私力救济 (针对对方当事人的一种以牙还牙的报复做法, 经常导致肢体冲突) 。以调解为主的非正式纠纷解决方式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程序限制, 并且自身缺乏有效的监督, 纠纷的解决容易受到血缘关系、裙带关系等的负面影响, 从而使解决的结果显得较难预测和不确定,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正式纠纷解决方式的公正性。调解以后纠纷有反复发生的情况。基层政府在解决纠纷的时, 要坚持调解多元性的基础上, 强化行政调解的执行力, 提升行政调解在农牧民心中的公信力, 使行政调解获得农牧民的认可, 避免纠纷当事人选择非法的私力救济, 减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李虹.藏区民间纠纷解决方式的困境与出路的博弈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 2010, (3) :62-66.

[2]曾健.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藏发展论坛, 2011, (3) :52-57.

3.学生个案分析 篇三

个案情况:许小利是我毕业出来那年所教班的一个饱尝失败痛苦的小女生。她中途转学而来,由于基础差,父母离异,跟着成天在外养家糊口的父亲生活,在家无人管教,学习习惯糟糕,四年级时,他各科的成绩均徘徊在及格分数线上下。由于成绩差,她是在批评声中长大的,我曾设法让她产生自信,可是一个又一个的“红灯”使她望而生畏,做什么总是感觉困难重重。学习上的劣势使她失去了自信,她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所以在同学们面前说话都是低声细气的,性格显得十分孤僻。

个案诊断:有人说“经常在众人面前笑的人,是自信而乐观的。”几年的学习生活很少体验过成功的喜悦,家长的指责、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轻视伴随着她长大。由于学习差,导致自信的严重缺乏,在同学面前的自卑,让她不敢和同学在一起快乐玩耍,经常在角落里看他人游戏,眼神几乎不流露幸福的光芒,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的确让人感到心酸。就这样她自卑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抗挫心理较弱,总以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在学习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如果不改变她失败者的心态,别说她眼下的学习很难跟上,即使她勉强小学毕业了,心理素质也还是不合格的。这样一个自卑的学生将来又怎么去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惟有点燃她心中的自信,才能让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希望。于是我努力地寻找她各方面的闪光点。

教育过程:面对许小利,我给自己定的工作目标是:努力帮助她获得成功。而帮助许小利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多了解她,了解她的个性与特长,了解她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她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理解她,尊重她,把她作为有个性、有人格、有希望的人予以关心,把她的一言一行都看作有意义的、值得尊重的事情予以注意,因为任何一名学生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何让她也能抬起头来走路呢?我寻找着教育的契机。

一次,我到班上检查清洁,谁知做清洁的同学都跑完了,唯有许小利和班上几个同学在做作业,我边念着要处理那几个学生,边往教室外走,这时听到一个柔弱、低沉的声音说到:“老师,我作业马上做完了,待会我把地扫了吧。”看着她那善意的眼神,我又会意地看了看班上其他同学,他们也异口同声说道:“我们和许小利一起做吧。”当我再次走进教室的时候,看着许小利那认真做着清洁的样子、她和同学们一起协作的专注劲,顿时我的信心更足了,因为我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那份热忱与勇气。第二天,我在全班很认真地表扬了她,同学们纷纷向她投去了惊奇而又羡慕的目光,往日被大家认为“一无是处”的许小利第一次露出了发自心底的腼腆的笑,虽然是低着头。

但要让她得到同学的认同并不容易,因为在孩子们心中学习不好会抹杀她的很多优点,让她真正融入这个集体,得到大家的认同成了当务之急。私底下我知道了她力气比一般的女同学要大,于是利用一次班会课我组织了一次掰手劲比赛,还别说,她的力气没有一个女同学能比过她,我就乘机给了她一个“四年级女大力士”的称号,旁边的二、三个男孩子也向她挑战,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时许小利笑的更甜了,她沉浸在受人尊重、受人赞扬的气氛中,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也笑了,因为她开始融入孩子中,融入这个集体中,她开始得到大家的承认了。

我也清楚地知道,这点小成绩并不能真正地让她走出学困生的行业,因为孩子们包括我们的很多家长都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个孩子,只有让她的学习有提高,让自信得到增强,才能改变她的处境。于是,我找她谈心,鼓励她在学习中找回自信,教给她一些学习的方法,她字写好了,我及时表扬;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我适时予以鼓励;她成绩提高了,我真诚地向她表示祝贺……她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潜在的智能得到了发挥,自身的价值的到了实现,她感到自己并非处处不如别人,她找到了自己胜过他人的地方,自信心也油然而生。学习成绩开始慢慢提高了,和同学也一起快乐地玩耍,并且有了几个自己十分要好的朋友,最终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同。

个案反思:许小利的成长告诉我,人的禀赋、爱好、性格是不同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住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潜在的“宝藏”,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

因此,教书育人的我们首先要有爱心,要真心实意的去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不要用有色的眼光看待他们;其次,要细心,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他的缺点,要尽快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以这个闪光点作为切入口而展开工作;再次,要有耐心,要达到不厌其烦的程度和反复做思想工作的心理准备。最后,要有恒心,对潜能生的帮助和转化工作要坚持到底,不见成效决不罢休。

4.社区矫正个案分析 篇四

一、基本情况

姓名:XXX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xx年x月x日

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已婚

家庭成员情况:妻子XXX,夫妻双方均为农民

家庭地址:xx县xx乡xx村

犯罪及处罚情况:20xx年x月x日XXX因故意伤害罪被民权县人民法院判处管制1年。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XXX膝下一子一女共4人,女儿已成家。XXX现与其妻子儿子一起居住生活,家庭关系比较融洽。

2.生活经历及主要社会关系:

XXX家住农村,生活较为拮据,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为主20xx年x月x日XXX因打架致他人轻伤,依故意伤害罪被民权县人民法院判处管制1年。

三、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一)对象的性格:

XXX的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友,平时闷声不响,但易急

躁急躁,鲁莽,行事草率,容易冲动。沉默寡言.他平时的所思所想不外露,别人看不出,也掌握不了。因此,与他人发生纠纷把他人打成轻伤。

(二)对象的心理:

XXX犯罪已受到法律制裁,长期的狱中生活使本就内向的周某越发趋于沉闷。假释回来后,自认低人一等的XXX所想所思羞于向亲朋故友交流。甚至也不向自家兄弟吐露半句。自卑感与日俱增,心态已不正常。

四、风险评估

XXX的犯罪性质,应属文化知识极其低下法律意识极其淡薄的犯罪行为。现能够被判管制,说明XXX的悔罪态度较好,现已不至于危害社会,只要我们以平等的观念对待XXX,接纳她,尊重他的性格,以个别化,人性化的观念对其开展矫正工作。相信经过一定时间,花上一定的功夫,齐抓共管,XXX是能够矫正好的。

五、矫正介入与方案

(一)介入理念

XXX文化低下,知识贫乏以及他本人的暴躁性格,行事鲁莽草率,这些因素对他的犯罪有着一定的催生作用。因此,从信任他,接纳他,尊重他的价值和尊严,让他主动对我们敞开心扉,需要对其恶习劣根进行综合治理,有针对的对XXX进行个别化,人性化,社会化的服务,做到因人施教。

(二)矫正思路与方案

1、建立档案与签订合同,实施目标管理。

2、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

从XXX犯罪的性质,矫正的期限难度,收效等方面综合考虑,为XXX选派了一名社区矫正志愿者。志愿者采取访谈,疏导,激励等方式对XXX开展了 “几帮一”的帮教。事实证明志愿者成了社区矫正中一支有效的力量。

3、亲情感化,攻心为上。我们邀请其亲属给他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通过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亲情感化,定能收到成效。

六、矫正措施与分析

1、制定全年的集中教育学习计划,进行目标控制。

2、每月对XXX等矫正对象进行集中教育学习,以学习法律为主要内容。每次授课后组织对象们进行讨论,双方互动,当日消化。

3、每月组织XXX进行公益劳动旨在培养和确立其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的观念。

4、要求XXX每月按时交一份思想汇报,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重点是反映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情况。

5、每月至少XXX谈话1次,谈话前事先构思好谈话的目的,内容,方式,并提前两三天通知XXX,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来打

动他、触动他。并有目的地让XXX表达情绪,进行宣泄,在思想和情绪的交流中,使XXX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6、引导其关心、关爱他人,多做好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7、组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增加他的社会参与度和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

七、矫正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社区矫正工作,矫正收到的效果比较明显,XXX能够自愿接受社区矫正,自觉遵守矫正中的规章制度,主动服从日常行为的管理,具体表现在:

1.XXX的精神已振作起来,自卑的心理已基本消除,心态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XXX的性格也有所改变,以前遇事暴躁,语粗声高,态度恶劣的状况基本得到遏制。也能较好的控制住,把握住自己的感情,稳的住自己的心态,大有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意味。

5.大班幼儿个案分析 篇五

我们班有一个叫明明的男孩,他是这个学期到我们班的。明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师布臵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周围的小朋友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还会去告状。教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场景一:

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可儿的小辫子。可儿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明明想将可儿的椅子向自己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老师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可儿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明明。”老师终于大声地对明明说道:“明明,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可儿僵持着的明明被老师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可儿接着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

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惹明明,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老师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明明使劲地绞着自己的手指,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原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分析:

一、教师教育方式产生的消极后果

首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明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同伴的误解并遭到拒绝之后产生了破坏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变这种孤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

其一,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话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教师经常当众批评明明,甚至动员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坚决地执行。

其二,明明给同伴的坏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调皮经常受批评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动机和行为也会被其他孩子误解并拒绝,面对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采取了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恶性循环,即明明的负面行为反应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越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明明的消极态度。最后,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

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场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师没有利用集体力量中积极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让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仅不帮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而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明明始终被同伴这样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明明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调节器,会让人心情舒畅地从事各种活动,明明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二、解决方式

1.教师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点 从明明的日常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调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好奇心比较强,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却不知道该怎么样被同伴接纳。从明明园外背景来看,他是从其他幼儿园转过来的,并且据笔者的了解,明明的父母为孩子转园的目的是觉得他原先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太好,孩子过于自由散漫,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少,现在明明所在幼儿园里受到的约束比以前要多也要严格;另一方面,明明转园之后很快升入大班,由于大班与小学的紧密衔接,教师会在平时的要求中考虑到孩子对小学环境的适应问题,为孩子顺利地入小学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集体教学的时间加长,会提出一些与小学教学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这些对明明来说,都要去适应。

2.帮助明明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宜的秩序感

(1)教师一方面要多关注明明的举动,同时对于明明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教师此时不适合说一些反话或是隐语,因为年幼的孩子有时并不清楚教师话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对孩子要说大白话,尤其是对明明来说,他对新环境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对新班级一些具体要求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并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级环境,现在班级的要求要严,这样对他来说适应就更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同伴中给明明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鼓励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学习,实际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

6.家访个案分析 篇六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讲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是的,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变得像外面的世界一样纷繁复杂,不可揣摩。这就需要教师能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共同感受,共同欢乐,共同倾听,能与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家访就为我们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了解他们的另一面提供了一个平台。

班级有个叫高欣宇的女生,高高的个子,成绩一直属于中等,而且有一个顽疾始终改正不了——听课不认真,心不在焉。虽然对她进行过多次教育,但是效果不明显,她仍然我行我素,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就这样,我踏进了她的家门。原来,她家为了她上学方便,在街里买房,欠下许多外债,父母打工,生活很艰辛。而且由于父亲以前读书不多,而现在为了生计只得出苦力挣点钱,所以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就特别高,希望她处处优秀,不要走自己的老路。期望越高,父亲对孩子的要求就越严格,孩子经常会因为一点点的小错误就受到严厉的惩罚。长此以往,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成绩不升反降,而且沉默寡言,从不和父亲沟通,而父亲也越来越失去了耐心。

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我感觉心里隐隐作痛,父母感情融洽与否、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很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天下的父母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好的。然而,有些家长却不懂得应该如何去教育子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于是我及时肯定了孩子的一些优点,同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建议家长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要多发现其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哪怕是孩子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甚至可以适当地满足孩子的一些小愿望。

7.学生说谎行为的个案分析 篇七

项某, 女, 16岁, 温州某幼师专业学校学生, 智商属正常水平, 专业成绩较好, 文化课成绩一般。在她初一那年, 父母离异, 她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 外婆外公家庭经济条件很好, 又怜惜她缺少母爱, 非常溺爱她, 包容了她的一切。她很少接受是非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正面教育, 导致项某幼小的心灵中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所以说谎的行为, 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成因分析

缺乏全面的“爱”

据项某的口述和她外公外婆的言谈, 上初中以前, 她在家庭中缺少父母的疼爱, 得到的是祖父母的溺爱, 这种不平衡的爱几乎占据了她的全部情感世界。在学校, 她缺乏教师的关爱, 缺乏同学之间的信任和友爱。在社会上, 她缺乏朋友之间的真爱。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没有感受过适度的爱, 就不会有对他人的爱。

自尊心受挫, 丧失了自信心

“自尊心是个体要求自己与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的一种心理倾向。”项某从上初中开始就经常受到教师的责骂, 同学们也鄙视她, 把她当成坏学生, 排斥她, 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为了找回自尊, 她就开始说谎, 用美丽的谎言来逃避周围人的斥责。但适得其反, 谎言总能被拆穿, 结果人们对她更不信任。渐渐地老师和同学们对她失去了信心。外公外婆对她也开始产生怀疑, 确认她在说谎后, 也不再相信她, 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 项某彻底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完成任务去实现目的。”在访谈中, 她说:“我一遇到事情总觉得自己做不好、或者不会做而根本不去尝试, 最后, 怕人知道后没面子, 就编些谎话, 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由此可见, 撒谎是人们为了逃避惩罚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机制。所以, 对于孩子的错误一定要谨慎对待, 切勿滥施惩罚, 一旦惩罚不当, 就会导致孩子说谎。

物质欲膨胀,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项某从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在物质生活上有求必应, 而精神生活却很匮乏。她从小就没人告诉她什么事情该做, 什么事情不该做, 不自觉地做了像说谎等不该做的事情, 渐渐地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而这些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加之其祖父母对她非常娇惯, 总担心孩子受委屈, 一味地袒护她, 从未真正教育过她, 而学校的教师和同学们又排斥她, 使她从小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做事情只凭感觉, 为所欲为。做错了就说谎进行遮掩。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物质占有欲, 常常编造谎言来骗取别人的信任, 以获得钱财用于自己消费。

引人注意、相互逗乐的心理在作怪

项某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和重视, 有些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好学生身上而忽视了所谓的“差生”, 家长忙于工作而忽略对她的关心和教育, 因而导致了她产生遭到冷落的感觉,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故意说谎。为了排除自己的孤独, 证明自己的存在, 有时也会说起谎来。项某有时会对好友说一些逗人的谎言, 相互取乐。因为她心理空虚, 感觉生活很无聊;以说谎为幽默, 经常在同学之间通过说谎来娱乐;有时由于学习压力较大, 在课余时间里与其他同学通过说谎来调剂一下气氛, 以减轻学习的压力达到放松的目的。

个案的启示

项某经我校的教育转化, 说谎行为有了很大改变。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重要作用, 现在大多家庭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子女无原则的迁就与娇纵, 势必产生溺爱, 这种爱对孩子身心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小洞不堵, 大洞难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孩子的小毛病必须及时纠正, 否则势必养痈成患。

经常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教育他们说实话、做实事, 在家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在社会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少年, 在学校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学生。对说谎的学生, 教师和家长应诚恳对待。没有搞清问题之前不要以极不信任的态度追问, 在弄清确实是谎言之后, 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并对其动机表示理解或以幽默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教师或家长在为他惋惜, 使之从中领悟说真话的可贵。要鼓励学生承认自己说了谎言, 对勇于认错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不要歧视他们。批评要多注意策略, 防止产生不良后果。

8.祥林嫂悲剧的个案分析 篇八

关键词:祥林嫂 悲剧 价值 毁灭

鲁迅给悲剧性艺术下定义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锋塔的倒掉》)其实,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也无不体现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本文以祥林嫂悲剧作个案分析,借以说明鲁迅悲剧性艺术的此种特色。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一个连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的农村妇女,因为死了丈夫,逃出来做工,来到了鲁四老爷的家。后来又被婆婆抓去改嫁,过了一段像样的生活,可好景不长,第二个丈夫又死了,更可悲的是不久儿子也没了,她万念俱灰地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可是这次的境遇已完全不同于先前了,因为嫁了两次,死了两个丈夫,她成了克夫的女人,更不可原谅的是她居然没有带好儿子,让狼给叼走了……鲁镇上所有的人都漠视她,她的精神状态大不如前了。柳妈还告诉她:将来到了阴司,那两个死鬼丈夫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她锯成两半。她又问了有学问的“我”,可“我”却“说不清”,难道在人世受的罪还不够,死了也不得安宁。祥林嫂终于不再努力了,她在人们“祝福”的时候,走了……今天,我们再次来客观地分析一下祥林嫂,其实在她身上有着那个年代妇女身上不可多得的可贵之处,而正是这些可贵之处的毁灭构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一、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1]、模样周正、安分耐劳的寡妇。在鲁四老爷家当女工,话不多,做工却毫不懈怠,食物不论,力气也不惜。特别是到了年关,该准备福礼时,扫尘、杀鸡、宰鹅等,竟然她一人担当,不需添短工,鲁四老爷的家人很是满意,而她也很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容,脸上也白胖了。鲁迅说过,中国历史上,只有两种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林嫂过上了“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她以此为幸福,不想再逃甚至有点留恋这个主子的家了,也可说她甘心于做个幸福的奴隶。其实 ,祥林嫂的这种表现无可厚非,处在那个时代的她,不可能有像“我”一样的认识,她只知道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肯定,村上的人羡慕她的主人家了,从主人家的表情看出对她的满意,她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于是有了幸福的笑脸,更努力地做活了。这是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的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管她处于哪个层次,只要她的行为符合她的身份,就是正常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在谈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说:“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同样,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是和他的处境相关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不能把祥林嫂此时的表现鄙视为“甘心于做奴隶”的层面,应该肯定她的价值观。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时,她又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她仍旧不惜自己的力气,愿意为主人家效力。但这次不一样了:因为她嫁了两次,被鲁四老爷认为是个伤风败俗的人,鲁四老爷家最重要的祭祀,也曾是她最能发挥作用、体现能力的地方,现在只让她当个帮手,“‘祥林嫂,放着罢!我来摆。四嫂慌忙的说。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放着罢!我来拿。四嫂又慌忙的说。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地走开……”她成了只能干些杂活的人。“镇上的人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是冷冷的了。”祥林嫂知道人们不再认可她了,她是个没用的人了,因此她变得木讷了,行动也迟缓了。后来,按柳妈说的,为了给自己赎罪,去掉身上的晦气,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到庙里捐了门槛,虽然变得一无所有了,但却兴高采烈地回到了主人家,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到了冬季祭祀时节,她做得更出力了。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可是“‘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得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原来那个手脚麻利,有着使不完力气的祥林嫂从此不见了,她开始怕黑,怕人,且什么人都怕,成了一个木偶。因为她觉得人们不再信任她了,不再需要她了,她的精神崩溃了,人们都认为她死于穷困,但祥林嫂是死于价值感的丧失。一如《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抛弃了理想,做了封建军阀杜师长的顾问,虽然生活阔起来了,周围人都来奉承他,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受到很大的创伤,终于背负着内心的创伤寂寞地死去。

二、自觉的反抗意识

祥林嫂死了丈夫后, 因不甘忍受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应该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反抗行为。虽然有人说祥林嫂的这种抗争行为是麻木的、缺乏理性的。理由或许就是因为祥林嫂逃出来也只是心甘情愿地做大户人家的佣人而已。其实这样评说祥林嫂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肯定她的这一自觉举动。她作为一个生活在山里的农村妇女,能从山里逃出来谋生就是一种进步,当佣人又怎样?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这有什么错?鲁迅先生说“人有个缺点,就是经常会饥饿”[2],《伤逝》中勇敢的子君,为什么没能保住自己的战果,他们的生活终于陷入困顿?因为鲁迅没有安排子君走出家门,子君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鲁迅没有明确地解释子君为什么没有能够经济独立,但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月芽儿》中一个女跑堂的角色就有几十个人在竞争,比试的不是知识,而是谁的旗袍开叉更高,谁的妆容更妖艳。“月芽儿”一心一意要独立,不想走母亲“暗门子”的老路,她上了学,接受了新思想,却连一份跑堂的工作都得不到。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中,相信平等独立的“子君们”又怎能获得胜利呢?祥林嫂比子君幸运,她通过卫老婆子,逃到了鲁镇,找到了佣人的工作,她可以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并且她还靠自己的忠诚赢得了主人家和村人的认可,她过了一段“人”的生活。而这一段生活完全是她自己争取来的,我们难道不该为此而替祥林嫂骄傲吗?正如恩格斯的精辟论述:“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3]祥林嫂反抗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一份谋生的活计,可见她的反抗并不是麻木的,而是一种自觉的反抗。

当婆婆把她卖给深山野坳里的贺老六做妻子时,她拼命“反抗”,成亲的时候,头上都撞了个大窟窿。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嫁对她或许是改变命运的契机,但是,她却“宁可撞死,也不再嫁”。祥林嫂表现出了强烈的抗争欲望与行为。但在许多人看来,这是祥林嫂受到了当时 “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表现出来的盲目、缺乏理性的反抗,因此,无论它的表现形式多么强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抗,只能是一种貌似反抗的挣扎,并且,这种表现形式越强烈,说明她受毒害的程度就愈深。这种说法对祥林嫂是不公平的。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意志很难违背社会的主流意志,特别是对于安分守已的中国农民,向来以“遵守社会公德”为已任。所以祥林嫂这样的反抗是符合她的身份地位的,也符合她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自觉的反抗。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鲁迅认为才子佳人小说作家虽然感到了中国婚姻方式的缺陷,但他们却闭上眼睛,加以补救,说是“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这大帽子一压,便成了半个铅钱也不值,问题也一点没有了。假使有也只在于才子的能否中状元,而绝不在于婚姻制度的好坏。看来,中国的婚姻制度问题由来已久,许多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却无能为力,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祥林嫂作出更理性的反抗?其实,祥林嫂对于改嫁的反抗是符合当时人们的认识的,只是她的反抗没有成功,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指责。卫老婆子说“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显然祥林嫂的反抗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

三、勇敢的生活态度

祥林嫂真是一个勇敢的人,那时那地的她,比鲁镇上许多女人都强,她有追求,有思想。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时,她的人生命运已经又一次遭到了重创,总是和人们讲她日夜不忘的故事:儿子被狼叼走了。鲁镇的男人听了敛起笑容没趣地走开,鲁镇的女人有的除了陪出许多眼泪外,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对她投以鄙视的神气,有的听完掉几颗眼泪之后带着满足走了。后来,她的这一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后,成为渣滓,被人厌烦和唾弃。祥林嫂从人们又冷又尖的笑容里明白了,她再也不开口了,把自己封存起来。鲁镇的男人女人实在不如祥林嫂,她敢于向人们诉说自己的悲哀,自己的过错,甚至罪过,可是鲁镇的人却连同情的能力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泯灭。

当柳妈告诉她可以通过捐门槛来赎罪时,她非常苦闷,但第二天早饭后,便去土地庙求得捐门槛的权利。之后,她努力做工,努力攒钱,终于在一年后拿着所有的积蓄去捐了门槛,完成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回来后,她变得神清气爽,一种精神的解脱感在她身上蔓延着,她又恢复了生气,也做了再次在主人家尽自己所能好好干好好活的打算。只可惜,她的努力没有用。于是对于是否真的有鬼,是否真的有灵魂的问题发出了质疑。在鲁镇碰到“我”时,祥林嫂脸上已经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就像是鲁迅在《故乡》中写的闰土“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通常人们都会认为祥林嫂也将像闰土一样,被多子、饥荒、捐税所压垮,但“我”意想不到的是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拦住“我”问:“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突然从她的嘴里问出这样的问题,“我”不知怎么回答好。因为“我”知道,鲁镇的人都是相信鬼的。没想到祥林嫂对此却有疑惑,一时之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慌乱中给了个“说不清”的答案就走了。鲁迅不曾想到,他的这段描述也从侧面证明了祥林嫂的勇敢,在祥林嫂木刻脸的深处涌动着她对一个鲁镇化的认识的质疑,只是她的经历,她的见识无法清楚答案。所以她希望能够从代表外面进步力量的“我”身上获得支持。没想到,被寄予深厚期望的“我”只给了一个“也说不清” 的含糊其辞的答案。这一回有着大学问的“我”让祥林嫂真的绝望了。“哀莫大于心死”,祥林嫂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终于在人们热闹的“祝福”礼中走完了她的一生。在这里,我们看到她对“鬼灵”的质疑态度,这充分说明她是有自己的思想的,而且她有寻求答案的行为,所以一碰到“我”表现出了一股生气,可以说是一种勇敢的行为。除她之外,鲁镇还有第二个人会去想这个问题,会去问“我”,去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吗?看来,但凡和自己有关的事情祥林嫂都会努力去做,而且认真地去做。四婶家自祥林嫂走之后所雇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都不如祥林嫂。

当然,并不是说祥林嫂就是一个英雄式的悲剧人物,她没有悲剧英雄那种激昂似火的抗争精神,她的反抗、她的思想认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但这不是她的错,或者说她本人的错比社会的错更少一些。当她第二次回到鲁镇,仍然想以劳动获得价值认同时,当她想通过捐门槛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时,鲁镇强势的封建伦理道德无情地扼杀了她的一切希望,更是“我”关于鬼魂的说不清的答案最终使她丧失了活着的勇气。我们把她放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祥林嫂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勤劳善良而勇敢的农村妇女,她的身上有那个年代许多女人所没有的可贵之处。祥林嫂身上的可贵之处全部消失于那个罪恶的社会了。她的一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受尽了压榨和摧残,而且在精神上更是受尽了折磨;不仅生前受尽磨难、哀苦无告,而且还怀着恐惧走向死亡。死亡对她来说,也不是悲惨的人间生活的结束,而是更恐怖的阴间生活的开始。她的一生正印证了鲁迅的那句话“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注释:

[1]文中所引鲁迅《彷徨》中的原文,均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娜拉走后怎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页。

参考文献:

[1]朱克玲.悲剧与喜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2]刘再复.文学的反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林志浩.鲁迅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焦丽梅.挣扎——鲁迅悲剧小说的特点及审美价值[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1).

[5]李铁岩.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7).

[6]郭玉生.悲剧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武彦君.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精神的演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

9.家访个案分析 篇九

学生:陈砚童 班级:一年四班 家访目的:

督促其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增加自信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及在家的思想状况与表现、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帮扶方向:

改进学习方法的,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加自信心。家访过程:

一、指出该同学学习态度问题,希望家长引起重视。

二、指出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不要拖拖拉拉,学习要有效率,写作业要质量。

三、陈砚童同学家中四口人。爸爸过去在黑河船队工作,退役后买了现居住的小楼,夏天在工地做接线工作,冬天替朋友开出租。妈妈在补课班帮忙看别人家孩子写作业,平时中午不在家,晚上回家也是7点多以后。孩子和奶奶一个房间住,上下床。因为有老人,所以也比较娇惯。孩子在家学习比较拖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每天完成作业都比较晚,作业完成的质量不是很好,字的书写特别乱。上课很少回答问题。性格也比较倔强,而且有点内向,有时做错了事不敢和家长老师沟通。家访效果:

1、此次家访过称中,让我受益匪浅。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指导家长,同时多进行交流。教师和家长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这样就能使家长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又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在家中的表现。

2、家访后孩子很开心,因为感受到老师家长在关心他,他找到了被关注的感觉。而且孩子上课也能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了,写字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家访个案分析二:

学生:李佳朔 班级:一年四班 家访目的:

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帮扶方向:

孩子通过家访增加自信心,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和老师能够相互地了解、理解。家访过程:

1、班主任和班团队老师介绍该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李佳朔在校期间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学习成绩一般,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和同学相处一般,不经常和老师沟通。

2、家长介绍孩子在家庭状况和表现。李佳朔的父母在孙吴县工作,她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黑河。两位老人都是邮局退休职工,她父母工作比较忙,一年中和父母相聚的日子不多,所以缺少父母的关爱,属于留守儿童。奶奶负责管理孩子,她家还有一个外校的比较优秀住宿生和她作伴。家访过程中奶奶边说边哭,因为孩子缺少母爱,所以比较内向,不善于和他人沟通。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助奶奶做一些家务,也能主动学习,但是学习效率不高

3、达成共识:共同管理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起关爱孩子。家访效果:

这次学校安排的家访活动,我认为这个活动很好!家访,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家访工作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家访个案分析三:

学生:马婷婷 班级:一年四班

家访目的:了解孩子家庭情况,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帮扶方向:改进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家访过程:

1、班主任和班团队老师介绍该生在校情况:马婷婷是一个学习认真刻苦的学生,集体荣誉感很强。学校的运动会能积极参与。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都是积极乐观。但是也许是由于家庭问题,多次转学,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了解该生家庭状况,家长介绍孩子在家表现:马婷婷同学家境比较差,爸爸在外地给别人开车,妈妈在社区做打扫楼道的工作。家中3个孩子,哥哥也在外地打工,还有一个六岁的小弟弟,在小黑河村的幼儿园上学。他们家租住在小黑河蔬菜批发市场后的平房里,每月租金100元。因为爸爸和哥哥在外地打工,所以妈妈领着2个孩子在黑河生活。马婷婷写作业就在小屋炕的旁边的桌子上,学习条件非常差。每天学习到10点多,学习努力刻苦

3、达成共识:共同管理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提高英语和数学成绩。申请贫困补助。家访效果:

家访后加强孩子的关心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去引导、关心。了解了孩子家庭状况后,及时向学习反应情况,申请了贫困补助。课堂上多提问,孩子积极参与,课下经常问老师题。家长和老师经常沟通,共同教育和引导,才能让孩子变的更优秀。

家访个案分析四:

学生:陈薪弘 班级:一年四班 家访目的:

鼓励其学习积极性,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家庭作业的数量、形式,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等,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家访过程: 家访效果:

了解了孩子在家里的种种特点,我对他也充满了希望。我不希望抹杀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对待这样的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夸奖鼓励教育。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宽容,我从孩子最基础的学习习惯下手,端正他的学习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并且和家长校内外互相配合,合理有效的避免孩子犯过去的错误。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通过家访,我感觉到每一家,在沟通了解后,都能看到孩子和家长的闪光点。好像与他们的心灵又靠近了一步。帮扶方向:

10.学生个案分析 篇十

女山湖小学 一(2)班

一、学生情况介绍:

陈锎栋,一个可爱而又调皮的男孩,不高的个头,看上去很结实,有着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充满着外面世界的好奇,同时也有着一份狡黠,不时地会给你制造一些“混乱”。平时也很乐于帮助别人,当有同学因为没带铅笔或橡皮的时候,你总是很慷慨的把自己也并不宽裕的文具“贡献”出来,让我看到了你那颗金子般的心。但是下课后的你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难以驯服。铃声刚响,我还来不及走出教室,马上就有学生跑来说:“老师,陈锎栋又在踩草坪了!”“老师,陈锎栋和×××打架了”。课堂上的你让你又是欢喜又是忧,喜的是你对新生事物总是听得那么认真,忧的是你对自己的感兴趣的事不管是在何时总是做得那么的投入。认真听时的发言很积极,反之就什么也不管了,对吗? 在家中,是十足的“小皇帝”,稍有不顺心就乱发脾气,没人敢惹你,但你要知道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他们都是你的长辈,小学生应该尊敬长辈的,而在学校里,我们更应该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做一个人人喜欢的人。如何把自己的那份霸气收敛一些,把浑身的“刺”收起来呢?

二、案例分析:

通过与孩子的爸爸交流后知道孩子在家里是十足的“小皇帝”,不仅有爷爷奶奶的保护,还有妈妈的纵容,使得孩子无所畏惧,面对爸爸虽然有点怕,但一人不足以引起共鸣,所以孩子也就没有什么可惧怕的了,逐渐地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娇纵的性格。对于学习孩子还是很喜欢的很小就喜欢看书了,就是有些坐不住,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不会轻易放过,但对自己没兴趣的东西也不会勉强自己去接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这种不受管教的性格,而且有时根本就听不进别人的话,一意孤行。„„是啊,对于他来说,也许上学是很有趣的事,不仅能学到以前不会的知识,还能为自己“寻欢作乐”呢„„

1、课堂发言方面:课堂上是观众,是一个“局外人”,只是被动的听着、记着,很少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有时甚至玩自己的事玩得津津有味,听课的效率不是很高,有时难免还要“神游太虚”。

2、作业方面:字迹歪歪扭扭好似“蚯蚓字”,做作业往往是能拖则拖,直到老师点他的名才会不情不愿地拿出作业,而且握笔的姿势也不对,书写速度极慢,做作业的意识也不强,还缺乏了应有的耐心,看到别人完成了,就更没耐心了,老是东张西望,关注周围的事情比作业多得多。学习没有恒心、耐心、细心和信心。

3、课间活动方面:他喜欢在下课的时候和同学追逐打闹,很少会自己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课间十分钟跑个不停,学生“举报”他的最多,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刘老师,陈锎栋友在乱跑了!”“陈锎栋把×××打哭了!”

4、与人交往方面:平时与同学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并不多,问学生,大家都觉得他太皮了,不喜欢和他一起玩。自己也喜欢跟几个和自己一样的顽皮的同学一起追跑打闹。

5、与老师的交流:一听到我叫他的名字,他很紧张,马上脸色沉重,步履沉重地来到我面前,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而到了我面前就是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我稍微一动,他就会瑟缩一下,好象我会打他似的,连正眼看我都不敢,眼神闪烁,飘忽不定。

综上所述,我想他在班级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规矩”问题,学习对他来说还没有什么问题,他的记忆力比较好,只要老师提到的知识一般他都能记住,但纪律就让人有些头疼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他刚进小学,假如一味地让他“自生自灭”很容易使他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玩乐上去。同学间的交往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只要他能循规蹈矩,朋友也就容易得到了。毕竟一年级的孩子他们都是那么的单纯,他们对人的成见不会是永远的。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帮助他克服下课的“自我意识”,树立“宽容待人”的意识,变“以自我为中心”为“心中有他人”。

三、措施及效果:(一)采取的措施:

针对他的种种情况,我还是找来他的家长一起商讨如何解决孩子动不动就“出手”的问题。我想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帮助孩子彻底的改正以往所有的瑕疵。我的建议是:

一、学校中犯错后老师即使通知到家长,家长在家务必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二、当孩子在家中出现蛮横无理的现象时也要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因为家中已经筑起了高高的保护墙),借助外力来迫使孩子改正缺点;

三、当孩子犯错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让他承认错误,不要听之任之,而对认识到位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奖励,激励他勇于承认错误。在批评的同时也要附以奖励的政策。孩子年幼,不服管教其实只是表面上的,主要还是因为有家人的纵容,要改还是很容易的,只要家长能“狠”得下心来。

如何在学校中约束自己,从而使他能做到遵守纪律呢?我也想了很多办法。平时只要他表现稍有好转,我就马上加以肯定和表扬,当看到他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时,我就说:“你们看,陈锎栋多关心班级呀!”他有时也会被我的话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了,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当看见他在走廊上指着某个乱跑的小朋友说时,我就说:“恩,你真乖,今天做得真好,老师要批评他,我们小学生可不能乱跑了。”这时的他也很得意呢,对着那犯错的同学直笑。当我用手摸着他的头说话时,一开始我感觉到了他的抗拒,慢慢地他也习惯了,有时还很享受地闭着眼呢„„我知道孩子在接受我了。(二)取得的效果:

1、课堂发言方面:以前的他在课堂上是观众,一个“局外人”,只是被动的听着、记着,有时还专心地做着自己的事;现在每节课中都能看到他举得高高的小手,发言非常积极,说明他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对课堂也“敏感”了很多。

2、作业方面:虽然他的字迹还不能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地步,但至少已改掉了以往那歪歪扭扭的“蚯蚓字”(我曾经对他字的戏称)。我看出来了他很努力地想使自己的字能写得再漂亮些。但因为握笔姿势的不正确,使他的字进步不快,而且在完成作业的速度上也很慢。

3、课间活动方面:由于刚进小学,平时散漫惯了,小学的生活对他来说有很多的约束,他还不能很快的适应,所以下课乱跑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但从他虚心接受教育来看,他也在努力了,相信再给他多一点的时间,他一定能改的。

4、与人交往方面:发现孩子平时喜欢和一些爱玩的同学一起玩,下课的时候经常看到你和几个同学嘻嘻哈哈玩得真开心,让我看到了你天真的一面,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应该与更多的同学成为好朋友才好啊。

5、与老师的交流:以前的你一听到我叫你的名字,马上脸色沉重,步履沉重地来到我面前,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现在你不仅没了以往的紧张和不安,有时还能主动找我聊上几句,讲到高兴处还能哈哈大笑呢。你与老师的距离近了,你脸上的笑容也多了,相信你的心情也好多了,对吗? 也许你的变化更多些,但老师眼拙,也就发现了这么多。孩子,你知道吗?其实这段时间以来你的变化真的很多很多,这使我不得不怀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意思了,我想只要我们有心去做一件事,没什么是改变不了的,是不是?

11.幼儿焦虑情绪疏导的个案分析 篇十一

一、日常生活案例两则

案例一:我的毛巾不见了

户外活动结束,孩子们都在卫生间洗手,A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的擦手毛巾不见了。丁老师安慰他说:“没关系,我给你换一个新的毛巾。”可是A不同意,他仍旧哭着说:“我不要新的,我要我的毛巾。”他从卫生间出来,来到孔老师旁边,哭着说:“我的毛巾找不到了,我不要新的,我要我自己的。”这时孔老师正在布置班级环境,说:“那你不要新的怎么办啊?明天给你买一模一样的,今天先用新毛巾吧。”A听到孔老师的话,由原来的大哭瞬间变成歇斯底里,嘴里大声叫着:“我就要我自己的毛巾!”并抬手朝孔老师拍过去。孔老师看到他的反应如此强烈,说:“怎么,你还要打老师啊?”孔老师话音未落,A抬起有力的右手朝孔老师的手臂上“啪”地打了过去,声音很响,孔老师愣住了,然后很生气地说:“你还打我啊,我们班不欢迎打人的小朋友,走吧,我把你送到大班去。”A听到这些,哭得更厉害了,一边哭一边挣扎着,说:“我不去大班,我不要去大班!”生气的孔老师抱起A,走出了教室,说:“你还敢打我,走吧,不要你了。”便把他抱出了教室。过了约十分钟,孔老师将A从大班带了回来,A的情绪已经基本恢复平静。

案例中A大哭是因为每个小朋友要用自己的毛巾(规则),但是丁老师没有帮他找到他自己的毛巾,而是给了他一条新毛巾,丁老师的行为破坏了他对“每个小朋友要用自己的毛巾”的原有认知(自我认知),于是A大哭(焦虑)。他转而向孔老师请求帮助,孔老师并没有立刻帮助他解决问题(焦虑持续),且误会A的动作表达的意思是打人,使得缺乏表达情绪方式的A更加歇斯底里,并伴有动作(焦虑升级),最终演变为和孔老师之间的冲突,把他抱出了教室,他也变得更加焦虑(焦虑升级)。

案例二:我吃不完这么多

午饭是冬瓜肉末大米饭,老师刚给小朋友们盛好饭,A就开始哇哇大哭,说:“我不吃饭,我的饭太多了,我吃不完。”我问他:“你是不想吃饭里的什么啊?”他哭着说:“我吃不完。”我说:“那你们这一桌小朋友想吃你的饭么?分给他们一些吧。”我把A碗里的饭分给同桌的一个小男孩一勺,我说:“赶紧吃吧,不然他就把你的饭吃完了,那你怎么长高呀。”他没有说话,从我手里接过碗开始吃饭。

过了一会,A端着碗边哭边朝丁老师走过去,“我吐了!”丁老师说:“没关系,一会吃完收拾一下就好了。”可是他仍然大哭,不肯回到座位上。申老师把他带到座位上,换了个位置让他坐,可是他不听,仍然大哭不止。申老师说:“A,你要是再哭,周六去绿博园不带你去。”可他还是哭个不停。申老师脸上有些无奈,甚至生气,说:“A,你要是再哭,我就给楼上的王老师打电话,让她把你带走,听到没?”A依旧大哭。申老师站在A旁边,流露出一种无奈,说:“你哭吧,我现在就给王老师打电话,让她把你接走。”说着申老师把电话拿了过来,跟A说:“我正在给王老师打电话,她一会儿就来接你了。”A见状,哭得更大声了,并开始吃饭(其实他只是在嘴里放了一点米,并没有咽下去),边哭边吃,嘴里还说着:“我吃饭,不要叫她来了,我吃饭……”

案例中,他第一次大哭是因为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要把饭吃完(规则),可是他认为自己不能做到(自我认知),所以便开始大哭(焦虑的表现)。当笔者用以前成功帮助他缓解焦虑的方法把他的饭分给其他小朋友一些后,他内心的冲突没有那么强烈了(现实和自我认知暂时达到平衡),所以接着吃饭。第二次大哭是因为老师要求小朋友吃饭的时候不要把饭撒到桌子上(规则),他把饭吐到桌子上之后,他希望得到的解决方式是老师立刻把桌子上的饭粒弄干净(自我认知:尽管破坏了原有规则,但仍希望自己符合规则)。可是由于他没有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老师也没有完整理解他哭的含义,于是老师在无意识中拒绝了他将桌子清理干净的请求。在他知道自己不符合规则,自己的合理的请求(自我认知)又被拒绝时,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不守规则的人(焦虑升级),于是变成更加剧烈的大哭。尽管申老师之前有很多成功帮助A解决情绪问题的经验,可是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新问题时,申老师仍然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尝试了一些做法之后,但并没有缓解A的焦虑,而是加深了内心的焦虑,但为避免承受申老师的惩罚不敢反抗。

二、焦虑的原因分析

(一)由规则和事实的不一致导致认知冲突而陷入焦虑

通过对A的持续观察,笔者发现他是一个内心敏感、缺乏安全感、缺乏表达技能并且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从观察中,笔者发现A常常是在事实与自我认知达不到平衡时陷入焦虑,从而情绪失控。例如,他会因穿鞋太慢,不能和全班的小朋友一起下楼做早操而大哭大闹,并且要求老师重新播放早操音乐,原因是他自己还没有开始做动作,音乐已经播放了;会因为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饭后散步而大哭,一个人边散步边哭,说:“我要散步,我吃完饭还没有散步呢。”A认为既定规则是不可以改变的,所有的事情必须完全按照规则执行,如果在活动中打破这一规则,便是对其原有认知的重大挑战,超出其可接受范围的冲突就会带来焦虑。

(二)缺乏正确表达情绪及控制情绪的能力

A是一个很聪明、懂事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表现良好,但他缺乏相应的情绪表达方式及情绪控制方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会大哭,饭吃不完,穿鞋慢,吃饭慢,认为自己洗的碗最干净等都会大哭。A陷入焦虑时,大哭的情绪表达方式会感染教师,令教师的情绪变得急躁或不安,从而影响对A的行为和语言,使得教师有可能带给A更深层次的焦虑,A进而采用更为激烈的方式表达焦虑情绪,最终演变为A和教师之间的一场战争。

三、帮助A疏导焦虑的教育建议

(一)了解引起A焦虑的原因

了解“现实和自我认知的冲突”是导致A陷入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是帮助A有效疏导情绪的基本前提。如前所述,A陷入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在于A是一个很懂事而且非常遵守规则的小朋友,对他来说规则是不可以改变的,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如果既定规则被突发事件打破,A因无法适应而陷入焦虑,教师只有了解引起A焦虑的原因,对A的情绪疏导才能起到积极意义。

(二)帮助A疏导焦虑情绪

面对A的焦虑情绪,要从帮助A疏导焦虑情绪入手。通过案例分析,笔者发现A的焦虑情绪往往是由生活中的小事引起。在案例二中,当A第一次大哭说“吃不完”的时候,笔者随着A的意愿把他的饭分给了其他小朋友一些,其实分出去的饭很少,但是这一行为帮助A疏导了他内心的焦虑情绪,使他的认知冲突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便不再大哭,情绪恢复平静。

(三)避免因教师行为致使焦虑升级

面对A的焦虑情绪,教师需谨慎言行,尤其避免因处理方式不当演变成A和教师之间的一场战争。案例一中,孔老师将A抱到大班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A的哭闹行为,但这是用一种更深层的焦虑情绪抑制了A的初级焦虑情绪,使A将关注点由最初的焦虑“我要用我的毛巾”转向“我不要去大班”,焦虑的升级使得A无暇顾及最初的焦虑情绪。当“我不要去大班”这一深层次焦虑得到解决后,A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教师惩罚,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焦虑情绪。而在案例二中,申老师在采用焦虑升级的方式抑制了A的哭闹行为后,很快意识到自己处理方法的不当,转而采用情绪疏导的方式,帮助A释放焦虑情绪,A很快和申老师“和好”,不再对立。

(四)帮助A学会管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A在遇到问题时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大哭,说明A缺乏正确表达及控制情绪的能力。教师可以针对A的这一不足之处,教A学会管理他自己的情绪。比如和A制定规则,要求A在遇到问题时使用语言正确表达,如果他采用大哭的方式表达老师有权利拒绝他的请求,并且告诉A教师拒绝的原因是他没有遵守规则,如果他想获得教师的帮助就必须改变他的表达方式。

上一篇:高一通用技术会考思考题下一篇:第二学期小学总务后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