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说明文

2025-02-01

时间的说明文(共16篇)

1.时间的说明文 篇一

生命,如果单就它的个体来看,即使是巨如恐龙,和台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比起来,力量也微小得多。但是,如果把它们作为群体来看,其力量就强大多了。因为生命可以生生不息,越来越繁盛。一只雌白蚁每年能产卵100万个以上,而在生物中,白蚁还不是繁殖力最强的。一只蚜虫在五代之内能生出近60亿个子孙,细菌的繁殖力更强,一个细菌有时一天一夜就能变成380多万亿个,在1克土壤中就有1000多万个。

在生物中,现今个体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它的舌头就比两头牛还重。而细菌则小得肉眼看不见,但从某些方面来看,它比鲸的作用还大。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的生物,如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惊人的繁殖力使它们的数量像天文数字那样庞大,有些藻类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一天之中能繁殖几万亿个。

地球上最基本、最丰富的食料,就是那些微小生物。如果没有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鲸和鱼类都将无法生存。但也不用太过担心,这些微小生物是海洋中最多的生物,它们繁殖的数量超过了鱼类捕食的需要。

对于农业生产,微小生物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细菌的作用,枯枝落叶被分解成为腐殖质,使肥料变成植物能吸收的养分。细菌还使空气中的氮在土壤中固定下来,供应植物生长的需要。某些细菌还能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或刺激植物生长。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帮助那些有益的微小生物繁殖,消灭那些有害的生物,农作物的收成就有可能更好。

微小生物还是许多矿藏的制造者。造成石油的主要原料不是别的,正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这些生物由于水温变化等原因,会突然大量死亡,尸体堆积在海底,最后成为石油。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细菌起了积极的作用。植物在变成煤的过程中,也得力于某些厌氧细菌的工作,它们将植物体内的氧气、氢气排除掉,使碳保留下来。某些“吃”铁的细菌,使本来存在于水中的含铁物质改变性质,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能量以求得生存,同时使这些含铁物质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很大的铁矿。这种“吃”铁细菌在今天的湖泊、溪流中有时也能见到,它们的集合体像赭黄色的棉花。锰矿的形成也有细菌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很大的磷矿,竟是许多微小生物的骨骼堆积、变化而成的;而那些构成大山的厚厚的石灰岩的建造者,竟是小小的珊瑚虫。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群体的生命的巨大力量!

生命的力量虽然巨大,但有时也是盲目的,这些盲目的行为会毁灭生命自身。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出现后,开始注意到了有目的地引导生命活动为人类服务,但如不能从总体上认识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考虑人类的长远利益,结果还是会带来不利于自己的后果的。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生命和台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比起来,力量要微小得多。

B.鲸和鱼类都是靠着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而生存繁衍的。

C.细菌能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或刺激植物生长。

D.石油、煤、铁、磷等都是由微小生物生成的。

15.选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微小生物的巨大作用?(3分)

16.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从中找出两种并举出具体的例子。(2分)

17.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18.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5、答案:三个方面:地球上最基本、最丰富的食料,就是那些微小生物;对于农业生产,微小生物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微小生物还是许多矿藏的制造者。

(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16、示例1:列数据—一只蚜虫在五代之内能生出近60亿个子孙,细菌的繁殖力更强,一个细菌有时一天一夜就能变成380多万亿个,在1克土壤中就有1000多万个。

示例2:举例子——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的生物,如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惊人的繁殖力使它们的数量像天文数字那样庞大,有些藻类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一天之中能繁殖几万亿个。

示例3:作比较——在生物中,现今个体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它的舌头就比两头牛还重。

(答对一个说明方法且举例正确得2分,只答出说明方法不得分。共4分。)

17.示例:在“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细菌起了积极的作用”中,“某些”一词表明并非全部,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共2分。意思对即可。)

18.示例:人类在农业生产中过度地使用农药,使得许多对于农作物有益的昆虫大量减少,甚至灭绝,造成生态失衡,同时还污染了环境,损害了人类的健康。

(共3分。意思对即可。)

2.时间的说明文 篇二

“我们语文老师也不好, 一吹起牛来就是一节课.”

路过操场, 我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孩子的抱怨声.回想自己的课堂, 也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虽不曾占用孩子们的下课时间, 但也恨不得每节课能多上几分钟.你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烦恼呢?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时间总觉得不够用呢?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时间?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我们教师的课堂又是怎样的现状呢?

现状一:有的教师上课事先准备不充分, 目标的制定宽泛, 流于形式, 往往到了课堂还不是很清楚自己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用多少时间来完成每个步骤, 只是跟着感觉走, 跟着自己一贯的老路子, 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 有时甚至是信口开河.有的问题遗漏了, 就回头重讲, 没有顺序, 没有条理, 讲得啰嗦, 听得乏味.

现状二:有的教师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 没有明确自己本节课的重点.面对众多的教学点往往什么都想抓, 遇到问题就问, 又什么都抓不住.等到下课铃声响起, 学生还云里雾里搞不清楚.有些有难度的题目, 教师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答案, 没有合理有效的引导方法, 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结果往往是浪费了时间也失去了作用, 学生的答案依然是个体的、浅显的.这样的合作学习也是无效的.

现状三:有的教师上课的节奏不紧凑, 课堂上老是无谓地浪费时间.把时间都用在了讲废话、重复的话上.比如:我们学校有个教师在教《爱如茉莉》 (苏教版第九册) 时, 他问:课文怎样写出了映子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顿了顿, 他又说:也就是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映子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你先读句子, 再思考哪些句子能表现父母之间的爱.其实, 这么多句子就是一个问题, 问完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了.他就这么重复来重复去, 翻来覆去地表述, 表面上是生怕学生听不懂问题.实际效果就是在浪费时间, 占用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

针对这样的课堂现状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呢?根据自己从教十几年的经历, 我有以下这些看法:

一、目标明确, 不偏题.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 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 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度广度等, 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 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是从大的全的方面来说的, 具体划分到每一节课, 就得有具体的小目标.目标不可多, 要有侧重点.实践证明, 目标越细化, 完成度就越高, 自我检测就越容易, 那么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教学效率就越高.比如说:《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在每一课的第一个目标中列出的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散文都是这样的目标.作为有能动作用的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不是该细化, 侧重呢?在备课《大江保卫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 时, 我发现课文的语言、句式很有特色.于是在朗读课文方面的目标, 我是这样制定的:

第一课时

1.默读全文, 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地朗读全文,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读出短句子所表达的情况紧急, 危险逼近, 刻不容缓的感觉.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 标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在旁边写上感动的理由和想法.

2.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二、重点突出, 不盲目.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 因其足智多谋, 胸中有天下, 一切都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我们教师也需要事先规划, 心中有学生, 有整体的设计.每一节课, 教师都需要通过研读教材, 收集资料, 制定出适切的教学目标, 具体地规划出操作的几个板块, 确定哪一个板块是重点, 哪一个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预算出每个板块大致需要多少时间, 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有哪些内容是预习完自己已经学会的?哪些内容是需要通过合作、点拨才能领悟的?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疑问?……这些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心中有策.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上的一篇课文, 我在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 每个板块后面都有具体的时间和方法的预设:

(一) 、故事导入, 直入正题, 理解关键词语.

时间预设10分钟.方法:读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们都很喜欢读故事.指名学生读2———5自然段, 教学生边读边想,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二) 、师生合作, 再读课文2———5自然段.时间预设3分钟.方法:分角色读对话.

(三) 、看图, 想兄弟俩说话的神情, 同位合作直接对话.

师生合作表演, 明理.时间预设21分钟.方法:集体看图, 同位合作, 研究兄弟俩说话时的表情、语气, 模仿争论.然后师扮演哥哥, 生扮演弟弟, 一起创设争论的场景, 理解“争论不休”.然后抛出问题:你觉得我们兄弟俩怎么样?懂得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四) 、指名读课文的其余部分, 学习标点“…………”.时间预设3分钟.方法:直接传授知识点, 让学生明白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省略说话人, 省略大段大段文字, 可用上面的标点.

(五) 、出示原古文《笑林广记》中的《争雁》.时间预设3分钟.方法:师范读, 生学着读一读, 了解课文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从时间的分配上, 我们就明显地感觉到这节课的重点是第一板块、第三板块.第一板块侧重的是生字词和关键词语的理解, 这是保底工程.第三板块考虑的是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愿意动脑思考, 动手尝试, 学生的学习才能有长进, 才会高效.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动静的搭配.后面师生合作部分是整节课的重中之重, 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环节.如果前面的学习内容步步落实,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

当然, 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需要灵活执行时间.因为时间是备课时预测的, 这与实际的操作很有可能有距离.在课堂上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时间, 比如有些铺垫、过渡或者是小的知识点, 在预设时不可能样样俱到, 事事吻合, 遇到教学顺利时就立即展开下一阶段的教学, 不能拘泥于事先的预设, 一成不变, 否则就是浪费.心中要谨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把别的环节上多余的时间运用到重点环节, 在重点部分的学习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出错、改正.像《争论的故事》中学生同位对话表演, 肯定不可能一步到位, 教师就可以根据现场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指导、评价、试演, 如果时间允许, 还可以请刚刚表演过的同学再来一次.我想这一次他们一定比前一次成功, 因为这是集体的智慧, 是同学们一起合作学习的结果, 而且同学们也会从两次表演的对比中明确争论的语气、表情, 能想象到古时候兄弟俩争论时的真实场景.这样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教学才会更扎实有效.总之, 善用时间, 正确取舍, 重点突出, 教学实在, 是我们教师每堂课的追求.

三、关注生成, 不放过.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 是充满活力、有思维、有个性的.所以课堂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 也不可能每一堂课, 每一个环节都能事先预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教育机制, 紧紧扣住课堂的生成, 把他挖掘成课堂的亮点.

听一位教师教《二泉映月》这篇课文, 教师呈现了五个文中描写“月”的词, 请学生读, 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也很轻柔.其中有一个词“静影沉璧”, 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说:“有时候理解词语, 你可以先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 然后把字义连起来思考整个词的意思.你还可以运用书上的图来理解这个词.”经过思考, 一个同学说:“月亮的影子静静地照在墙壁上.”教师明显一愣, 他没有请其他同学回答, 而是接着问这个同学:“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月亮的影子是照在墙壁上而不是别的地方的?”那位同学说:“是‘璧’.”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壁”.同学们立即窃窃私语起来, 那位同学立马说:“哦, 不对, 不是墙壁, 应该是玉.”“那月亮的影子在哪儿呢?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接着问.同学们一起思考、研究, 终于弄懂了这个词的意思.我想, 教师在预设时一定没想到这个词的理解会出现这样的插曲, 因为教师事先教给了学习的方法.不可否认, 这位教师是机智的, 以春风化雨的语言, 引导学生比较、联想, 让学生品尝了改正错误、寻找成功的喜悦, 让孩子们沉浸在愉悦的氛围里学习.

不过, 关注生成是为教学服务的, 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教师要善用.面对值得生成的关键点, 教师需要使用合理的时间, 运用有效的方法, 不能一味地生发, 随着学生的回答离课文的学习越来越远, 也不能浅尝辄止, 学生还没有领悟就突然结束.

四、即时检测, 不懈怠.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高效, 是检验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合理有效地运用课堂检测能让我们了解学情, 及时调控课堂.比如:在第一课时教学时, 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教师的心里要有数.在课堂上, 教师需要指定不同的学生来读, 当场评估他们的朗读能力, 合理使用朗读时间.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根据段落的长短, 分别请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来朗读不同的段落, 朗读水平低的同学读较短的段落, 教师给予中肯的评价, 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则朗读一些有难度的段落.教师和学生当场评价, 有效指导朗读.有时可在课尾设计小问题或小练笔来实现对课堂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

3.“时间产业”赚时间的钱 篇三

时间产业,商机无限

“时间就是金钱”,其实时间也是商品,越来越多的夜生活以及相应的配套的商品提供了商机,诸如快餐店,快速印制名片、快速扩印照片、快速刻英一次性用品等等,因为能让人省下时间,所以大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时间就是高商品”正被超来越多的公司老板所认同,并且大做“时间”文章。

“超时”有方便

美国24岁的克力斯是一位电脑程序设计师,在旧金山的南部矽谷的一家创办的名叫未来工厂的国际网络软件公司工作。他常常早出晚归,因此,克力斯累了就在电脑桌下睡一会儿。一家公司老板看准了这个商机,做起超时服务生意,他周到地给每个人发了一个折叠床,就放在电脑桌下,工作太累了就在那儿躺一会儿,醒了又继续干。饿了就到该公司开设的咖啡餐厅去买点东西吃。

据国际专家们说,网络技术人才必须废寝忘食,才能跟得上科技的飞速发展。而相应配套的超时服务便应市而生。

“理时”会议好

据美国3M公司的研究人员调查,一般经理每周至少半天时间花在会上汇报情况,他们认为多达半数的会议是浪费时间。由于会议频繁,其它方面的工作就积超来,这样一来,工作日就要延长,面貌一新劳动紧张的市场,很多员工已经感到他们受工作时间的束缚比过去任何时候更紧。因此必须要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有些公司看准这个会议商机,纷纷给企业提供网站,利用电子邮件或文件节享软件限制马拉松式的会议。

另外一些企业提供的技术更有助于缩短会议。如微软公司,会议前员工发出大量电子邮件和准备,这样开会的速度就可以加快。他们还利用Net——Meetyng——它用摄像机向电脑屏幕播放图像——使整个工作区的员工离开办公桌就能开会。有些公司甚至预言:不久的将来,他们提供的“虚拟会议”技术取代在会议室中召开的会议。

“深夜”赚夜市

“在别人玩乐或休息的时候工作,做别人不愿做的生意”,这是日本深夜商店的成功秘诀。

早在1978年,一位叫高跷次郎的日本人在东京创办了日本第一家专门在夜间营业的便民饮食店,此后许多商店步其后尘。据高跷次郎介绍,在众多的“夜游”人中,以30左右薪金阶层居多,他们大多数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到自己喜欢的场合,约上三五个亲朋好友,或聚餐或聊天,这种深夜服务的商店从出现至今已20余年,其生意是一天比一天红火,已经成为东京这座现代都市的一大特色,靠深夜赚钱发财的人也越来越多,目前,日本的深夜商店除饮食业和各类百货商店、娱乐场合之外,还有相当数量音像、汽车出租、照相影印等服务公司。这类商店营业的高峰期都在夜晚,有时夜间的收竟能够占全天收的6-7成,由于这条财路越来越畅通,因而许多的商店的已经24小时不关门。

“分时”有商场

“分时消费”,就是指商家在下午6点钟以后,对商家经销的食品包括面包、水果、肉类等进行打折销售。因为在大城市里,下午以前,消费者并不是很多,但是一过6点,所有商品都打折,此时的顾客便多了起来,有关专家指出,分时消费之所以流行,其原因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打折和普通的打折商品,消费者在特定时间、以比较低价格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商品。

“省时”赢时间

“休息30分钟500日元”,这不是宾馆的行情,而是日本最近出现的一门新生意,做法一租下一间旧公寓,在里面放置几个单人帐篷,让一些疲惫却无法休息的“上班族”小睡片刻,好让他们在一小时后生龙活虎地回到公司上去。消费者如果想要长期使用的话,可以买张卡,使用12次只要5000日元。

类似的小生意正在日本悄悄兴起,例如有瓮出租办公室,30分钟230日元,办公桌则是用长长的桌子隔成几个小空间。还有一家“办公便利店”,配置电脑及周边设备供人租用,365天24小时服务,按15分钟250日元收费。

除此之外,还有经营快速美容指甲,修剪眉毛、快速日光浴业务的专门小店,生意兴拢据说,日光浴可以让人在15分钟之内就拥有巧克力般的动人肌肤。而快速美容指甲店就像中国医院的一个注射室,台上摆满指甲美容工具,后台坐着服务小姐,你上台前,只要伸出十指,小姐小能在几分钟内帮你在指甲上涂上满意的颜色。

4.我喜欢课余时间说明文-说明文 篇四

下课十分钟便是最宝贵的时间。坐在窗边,手托腮,静静地望着窗外来来往往的人。可以看见各种模样的人、各种模样的表情、各种模样的动作。喜欢一个人独自天马行空地猜想:这人发生了什么事?……总是陶醉在自己的想象中,漫无边际,怡然自得。有绽放笑容的人经过窗前,那他一定遇到了什么好事。考试成绩很理想?听见了有趣的事?

恩,应该是后者,我可不希望一次的成绩去影响人的心情。看他身边还有一些朋友,那就一定是因为友谊而快乐。真好啊!可是,我的挚友现在身在何处?不知不觉怀念起交情甚深的小学同学,心中不禁苦楚……看同学们打闹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看他们都快快乐乐的,自己也愉悦了。

在家中,情况就大不相同的。这段时间,我也喜欢静望窗外。可窗外人群稀少,倒有不少美丽的植物。看着风吹过树梢,各种各样的`大树随风摆动,甚者有片片叶子飘飘而落。就像是风中精灵,叶子轻盈柔美。有时也替叶子感到惋惜:还只是一片绿叶,就被风吹了。窗子的上方时一片蔚蓝的天空,只是——高大的建筑物只留下了一小片蓝天。有时,会有成群的大雁飞过,也被挡住了。我讨厌这些高楼大厦挡住我的视野!最美的,要数夕阳。幸好这些讨厌的家伙没挡住夕阳,不然我一定想办法折腾折腾。落日,是一片霞光。由黄到橙,由橙到红,由红到紫。渐变的色彩充满了柔情美,我愿意相信太阳累了,而不是因为运转。也许,在天的那一边,在一个金色的海岸,也有一个女孩在欣赏日落。

5.工期顺延时间情况说明 篇五

致XXXXXXXXXXXXXX:

1、因大气污染,扬尘治理。县住建局、安检站,下发通知。要求各施工单位,对各工地进场材料白天禁止,进出实行管制,本工程土方回填量过大。所有土方白天不能进,只能晚上进土方,造成了有些工程,不能正常施工,关于本工程工期顺延,综合性工期延误15天。

2、3、因供电局检修线路,施工期间停电,共计停电4天。施工期间,全县对扬尘治理,安全检查。县住建局、安监站,要求各施工单位,停工3天,进行整改验收。

4、在施工过程中,因天气下雨两次。县住建局要求各施工单位,下雨期间,不能进料,造成停工两次,共计6天。

5、为了迎接市领导,对我县的扬尘治理、安全检查,要求各施工单位,停工3天

以上工程顺延原因,均由省市县下达环境整治文件要求造成,属于不可抗力因素,致使工程延期。

6.时间的说明文 篇六

GMAT考试时间安排详细说明解析GMAT考试时间安排一直受到很多同学的关注,在GMAT考试改为机考以后,如何合理安排GMAT考试时间也成了一门学问,今天就让天道GMAT频道小编给你提供一些思路,希望能帮到各位考生。

GMAT现在已经改为机考,考生可以每天随时进行报名考试。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每周一至周五均会举办考试,其他城市的考点在每月3日以后的特定工作日将举行考试;考生每个日历月可参加一次考试,累计最多可考5次。

1、每个考生每个日历月可以参加一次考试,在连续的12个月内最多可参加5次GMAT考试。

2、考生最早可提前6个月注册考试或进行考试改期。同时考生两次考试预约的间隔必须超过31天。

3、GMAT考试不提供当天注册服务,考生至少提前一天注册考试。考场不提供注册服务。

4、考生在考试预约时间前7天或更早时间申请改期的, 将收取50美元的考试改期费。在考试预约时间前7天之内申请改期的, 将收取250美元的考试改期费。在考试预约时间前7天申请取消,会有80美金的返款,否则无返款.如考生考试缺席, 考试不退还费用,因考试中心突然关闭导致考试无法进行的除外。

通过上面对于GMAT考试时间安排的详细说明,相信对于很多想参加GMAT考试的考生来说会有一定的帮助,各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申请计划以及时间合理安排好GMAT考试时间,天道留学祝大家都能考出好成绩。

原文地址:

资料参考:GMAT考试时间http://gmat.tiandaoedu.com/

7.时间的说明文 篇七

投影触摸技术应用领域广阔, 在艺术长廊, 讲座等可以传递传播信息的地方都可以展现回不去的曾经。在广告设计上、可以加大力度应用与宣传, 极大的增添了体验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在各个传播媒体领域中得到大的传播力度。

将每天的生活琐事记录下来, 例如吃饭、睡觉、游戏、读书、运动、以及经历的恋爱写下来, 打印成超市小票形式, 围绕展厅, 有设计感的排列下来。大小长短不一, 体现了每日的琐碎与不同。将每个日程装有感应装置, 如触摸投影将会展示出当时的场景。让体验者看到昔日的自己。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

涂鸦笔, 将过去体验者感到不满的回忆抹去, 用笔涂改回忆后, 回忆将会被抹去清除。让体验者不会被遗憾的回忆所困扰。

这一交互方式的构思来源于即将大四毕业, 四年的生活将成为我们美好而又遗憾的回忆。我们通过回忆过去的方式, 给体验者展示过去是怎样生活, 又惊醒着即将卖入新生活的体验者应该怎样的把握时间, 既能感到愉快, 又能感到顿悟。

正因为时间的无法触摸与回顾, 将这种互动方式运用在广告媒体, 手机电视, 电脑电视, 数字杂志等地方更好的传播。让更多的体验者有着深刻的感知, 知道时间犹如白驹过隙, 转瞬即逝, 警示体验者对时间的尊重、对时间合理运用。只有加大装置的传播形式与宣传力度, 才尽可能展现出设计者想传达的意识。在交互设计中, 时间是非常难以表现的, 但我们都能感觉得到, 时间所涉及范围之广, 它日积月累所组成的画面会让人看到它的流逝。

一、时间都去哪了交互装置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时间之所以难以掌控, 是因为它的范围特别广阔。就犹如离子的大小相对于银河系, 根本无法比较。就像毫秒的跨度与千年的比较, 是根本无法察觉的。记忆与注意力是有限的, 在大学四年中, 许多同学会有短暂记忆丢失的现象, 这使他们感到非常失落。在研究的交互装置当中将同学丢失的记忆找回。时间的流逝, 光阴易逝, 岂容我待, 作为一名大学生, 历经四年求学路, 我已踏上毕业征程, 一路走来从懵懂稚嫩到自信成熟, 从迷茫任性到理性。时间过得飞快, 犹如白驹过隙。在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时, 总有心灵的感慨。还没有离开便开始想念, 这四年的生活有快乐, 也带有遗憾。时间都去哪了。利用人机交互, 让同学能清楚的感知到时间的流逝, 把看不到的时间能用手触摸到, 并可以改变曾经美好与遗憾的记忆, 认识到曾虚度的时光、或浪费的时光都去了哪里, 反思并激励自己。让更多的学生们来感受这个装置, 并向大众宣传, 时间的重要性。

二、时间都去哪了互动装置的传播力度内容

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我们的生活转变成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逐渐对计算机和网络有了依赖, 所以人们的思维方式跟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这样, 艺术形式也在改变, 因此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互动装置就出现了。它将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展现作品, 并且让人们与其进行互动, 而且可以参与作品的创作。

“时间都去哪了”这一装置艺术作品可以展示在公共场所、艺术节和展厅等等。“时间都去哪了”处在学生思考和反思过去的记忆表达这两种形式之间, 是一种传达和表达意义的平台。

这一装置可以在录像、电视上加以传播, 互动装置作为新兴艺术的一种, 无论是它的表现形式, 还是与观赏者的互动, 都拉近了观众与艺术的距离感, 享受这份作品, 只有自己参与其中才能感到完整的艺术作品。

交互装置的传播力度大, 正因为人与机器的互动, 才让人们感受到了所传播的意境。更能身临其境, 利用户内户外的广告设计, 来传播这一交互内容。

三、时间都去哪了交互装置的实现传播力度的难点与创新

新媒体的交互装置毕竟是新型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 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 在中国也有很长时间的发展。

在媒体的方面看, 是处于主导的地位, 但是交互装置还是处于较边缘的位置, 随着绘画装饰并不能表达出所有人们内心的感受, 交互装置逐渐代替了这些艺术, 但是在中国的市场交互装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接受的快。

互动装置传播缺乏的是创新, 有些艺术家的起点于自身的生活, 终点依旧于周围, 因此这得不到创新。使互动传播方式停滞不前, 很难超越。交互装置可以足够的反应出内心的想法。可以从大众的生活中来寻找, 并且传播, 当然, 互动装置也有可能带来负能量, 我们要拒绝这种肤浅, 将互动装置带到生活中来, 不断的探索。交互装置的材料可能不是日常中所见的, 这样让装置的形成难度大大增大。但是装置艺术并不都是难以见到的才叫艺术, 可以大胆创新利用周围日常可见的材料进行制作。

利用现在发达的科技, 电脑, 电视, 手机, 来传播互动。运用广告宣传、媒体策划的形式, 不断的将交互装置带进我们个人的生活中。

8.钟表匠在时间的包围中修理时间 篇八

曾经每一个上海人都梦想戴一块机械表,其中,有很多是上海产;手表坏了,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位老法师,捣鼓几下,手表恢复正常。然而此情此景如今似已很难见到,大街上多的是电子表,修表,也只是换块电池而已。其实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依然有技艺超群的修表匠。而作为一门“高精尖”的手艺,修表也在悄然重生。

品格比技艺重要

半个世纪沉浸在“时间”的世界

江师傅不爱说话,看人时目光从老花眼镜后透出,柔软但沉默。他的理由倒也简单:懂行的,几句问答配几个眼神,便心中有数;而对外行,说了也白说,“一块机械表至少有140个零部件,哪能讲得清爽?”江师傅固执地认为,既然来修表,就应该给予他充分信任,“啰里吧唆”的客人,他唯恐避之不及。

出于这个原因,江师傅开在董家渡路上的门面居然没挂招牌。他只往纸板上写了可维修手表的种类、价目,及“旧表贴换新表”等延伸服务,而不打算起个响亮些的名号。“勿需要张扬,做的是回头客。”

技艺是这样体现的——手表放到眼前,瞅一瞅、掂一掂,就知道是什么款式,表壳和后盖是全钢还是半钢,机芯是日本产、瑞士产还是国产,大概使用了几年,值多少钱,是否摔过……江师傅又强调,比技术更珍贵的是品格,真正的老法师“胆子小”。那意味着,他们不会随便打包票,许诺一定修得好,更不敢自诩能应付所有门类的钟表。

说这些话的时候江师傅始终坐在柜台后,手肘靠柜面,半佝偻着腰。这个姿势几乎得从早晨9点保持到晚上6点。店内面积仅五六平方米,且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时间挤压空间,没剩下多少活动筋骨的余地。

江师傅也无意活动筋骨,当专注于时间本身,他对空间就不再敏感了。和笔者同来的热心网友李无田还记得,3月份他偶然拐进这家钟表铺,无论店外如何嘈杂、店内人来人往,江师傅只是心无旁骛地埋头修表,一言未发。在时间的包围中老钟表匠修理着时间,忘却了身外世界。

机械表的青春节拍

涨潮般的销售量,兴旺了的修表行

修表时江师傅摘下老花镜,戴上能将零部件放大五六倍的单眼眼罩。这种眼罩要用眼皮夹住,挺有难度。江师傅则感叹:“老喽,年轻的辰光哪里需要戴眼罩啊!”印证年华老去的还有满头银发,在低矮的日光灯下,分外耀眼。

修理时间的人逃不脱时间,反而更容易感受到時间带来的变化。

江师傅本名江三元,初入行才十七八岁,家中排行老三,70届。由于大哥、二哥插队落户,补贴家用的担子就落到他肩头,只好夹起青春期的尾巴做学徒。幸运的是,江三元踩准了上海钟表行业的青春节拍。

江师傅说,修表比做表还难。因为机械表为手工制作,烙有匠人的个人印记,一旦损坏,唯有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老法师方能打磨出相配套的零件。“表壳、后盖、机芯要老师傅用车床一件件车出来,所以讲,修机械表跟量身定做新表是一样的。”

反复的拆、修、装中,江三元变成江师傅,黑发变白发。他也目睹了钟表业的进步。例如,普通手表有17钻,上海牌手表则为19钻,“钻数指手表里的宝石粒数,反映手表质量。17钻其实就够了,但上海牌偏要多加两粒,显示它档次高。”而现在,多数机械表都是35钻的。但市场,已经冷清许多。

手艺人的尊严与敬畏

天性热爱修表,尊重时间

1990年代电子表兴起,几乎一夜间,把国产机械表冲击得溃不成军。江师傅也发觉,从那时候开始,来修电子表的人日益增加,表芯,也以日本、瑞士、美国的为主。国产表芯一度淡出了视野。所幸,他的日子要好过些。因为表总会坏的,也就总有人找到江师傅。但修电子表不太“过瘾”。

机械表分全自动和手工上条,手工上条又分单机、单历和双历。“光单机就有大约140个零件,全自动手表就更多了。”这些零件组成了振动、擒纵、传动轮等系统,内部结构复杂,足以把外行绕晕。“我们当初怎么学的?全部拆开,再装起来。”最初,带教老师丢过来一只锈成一块的闹钟,宣称把它修好就算出师了。徒费了大半天江三元才搞明白,这个钟是修不好的,老师意在提醒他,手艺绝非轻易练成。

江师傅还觉得,很多地方对时间本身也怠慢了。二十年前他从十六铺搬到浦东后,每天坐渡轮上班,从前7分钟一班,现在要等人满才开船。“人生3万个钟头,每天少说浪费半小时!”对时间的白白流失,钟表匠是耿耿于怀的。

9.时间的说明文 篇九

珍惜时间,积流成海。时间易逝,要抓住时间多积累。惜时能让平凡的人实现梦想。一位老厨师花了的时间攻下了《牛津词典》,终于成了一名大学教授。张海迪——一个身体的三分之二都失去知觉的高位截瘫患者,居然掌握了日语?英语?世界语等几门外语,完成了《海边诊所》等翻译。她成功的秘诀就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宝贵时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惜时,积累,搭建人生的大厦。

珍惜时间,立刻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能梦想成真的又有几人?很多人只是一味地空想,祈祷好运降临到自己头上。马克·吐温小时候曾为一块面包而祈祷。“你为什么不努力赚钱买面包呢?”旁人的话点醒了他,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祈祷过,而是立即行动起来。他用汗水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最终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退役后觉得自己文化尚浅,便立刻进入大学深造。一番努力后,她练成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为她人生的辉煌又涂上了亮色。惜时,行动,铺设人生的坦途。

珍惜时间,把握青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青春是人生的春天,珍惜青春,才能有金秋丰硕的收获。“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告诉我们青春之可贵。多少人正是把握住了青春,才谱写了人生的精彩乐章。化学家戴维20岁就应邀进入气体力学院工作,不久就成为皇家学院的教授。你知道吗?戴维在16岁的时候就制定了自学计划,要学会7种语言,二十来门学科。几年的拼搏,他终于如愿以偿。北大女生刘默涵自幼家贫,父亲早逝,母亲多病。她肩负着生活的重担,却抓住分分秒秒的时间学习,终于考入北京大学,青春的枝头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惜时,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10.时间的感觉-时间的作文400字 篇十

下围棋的时候,时间就会特别快。当我陷入困境,沉迷于思考时,一个响亮的声音把我一下子拽回现实,原来是我妈喊我睡觉了。我想:明明才下了一盘呀,怎么就已经过去两个小时了?太快了吧!我看了看时间,确认已经这么迟了才罢休。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中的棋盘,迈着沉重的步伐回房间睡觉了。

当然,打游戏的时候就像破碎的沙漏一样,越流越快,越流越快,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有一次,当我打游戏打得正欢呢,突然闹钟声无情地打断了我的思路,只好放下pad,去写作业。边走边说:“时间怎么这么快啊,慢一点也行呀!”

而写作业的时候,时间好像突然中断了一样,过得特别慢。我在写作业时,就经常看手表,每看一次就多一次绝望,因为时间好像越走越慢,故意气我。我就开始幻想:幻想自己是王国的王子,每天享受着山珍海味,不用写作业,整天在游乐园里玩耍……“你在干什么?”突然,一声晴天霹雳吼让我浑身打了个激灵,后来,我也就不再说下去了,你们自己知道,我该享受什么了。

11.浅谈说明文说明的方法 篇十一

1. 从全文内容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要点”说明的方法

分要点说明,就是从分说的角度,对说明对象进行显性的或隐性的“一点”“两点”“三点”“四点”……式的解说,几个“要点”说完了,事物的特点也就显现了。分点说明表现在文面上,使说明文主体部分呈横式结构。由于文章的内容有一二三四等“点”组成,所以不仅能对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说明,而且能鲜明地显现说明的层次。

《苏州园林》围绕全文的中心句所展示的要点是(四个讲究、三个注意):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绝不对称);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注意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注意门和窗的图案美;注意梁柱的色彩美。

2. 从文章的顺序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主次”说明的方法

《苏州园林》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分说的七个方面“相互并列”。但从全文的脉络看,主与次的先后安排非常明显。第三、四、五、六段介绍苏州园林设计与建造的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七、八、九段对苏州园林的细部的三个特点进行介绍说明。全文呈现出的脉络是:苏州园林总的特点——主要特点——次要特点。

3. 从事物的特点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解式”说明的方法

分解说明就是有意地对说明对象进行“划分”,从而一处一处地说,一块一块地说,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说。分解说明常常用于对整体的或静态的事物进行说明。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分部位、按结构、依特点进行分解说明;分说的各部分内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苏州园林”是一个集合化了的整体事物,作者既不是介绍一座建筑物,也不是介绍一群建筑物,而是“杂取”苏州各个园林的特点,将他们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典型化了的整体事物。作者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进行“分解”,从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各个美点及其他局部的美加以说明。

4. 从事物的性质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角度”说明的方法

分角度说明围绕某个说明对象,分侧面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展现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它的主要特点是:每一角度的说明内容只是说明事物一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讲,角度的内容往往有段的中心句点出),各个角度的内容相互独立而有相互依存。

《苏州园林》从全文的结构看是总分总式,从全文的逻辑顺序看是有主要特点到次要特点,从具体的说明过程看“分说”部分就是分角度说明。全文从如下角度支撑了全文的“总说”: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假山的堆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竹子花木;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也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景致的深度;苏州园林在每一个细部都注意到图画之美。

5. 从常用的说明方法看,《苏州园林林》主要运用了“分类别”说明的方法

这一点在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清楚。作者从永乐七类事物的特征来支撑“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之美;假山池沼的配合之美;花草树木的映衬之美;花墙廊子的层次之美;各个角落的点缀之美;门窗图案的工艺之美;梁柱广漆色调的平淡之美。

12.时间的说明文 篇十二

1 Web新闻中时间信息分析

1.1 中文时间单位及其重要特征

不同于西方语言时间信息表达顺序的多样性, 中文时间信息表达有其特有的特点, 即在一个时间表达中, 从前向后的时间信息粒度是严格向下的。这一特征不仅出现在同一个时间短语中, 也在文章前后出现的不同时间信息之间体现, 因此极大方便了时间信息标准化过程中参考时间的选取。中文和英文对同一时点的表达顺序不同, 见表1。

1.2 Web新闻的时间信息特征

根据Web新闻固定的文章结构, 蔡华利将中文时间分为Web新闻发表时间pt、媒体报道时间mt、事件发生时间et及描述事件时间ct, 见图1。

由于描述事件时间ct无规则可寻, 在标准化过程中只涉及Web新闻发表时间pt、媒体报道时间mt及事件发生时间et的处理过程。其中, pt是每篇Web新闻都有的时间信息, 而mt和et则不一定会出现在新闻中。通常来讲, Web新闻发表时间pt晚于媒体报道时间mt, 而媒体报道时间mt又晚于事件发生时间et。一般只有pt会详细描述完整时间信息的“年”“月”“日”、“时”、“分”、“秒”;mt一般只提及“月”和“日”, 或者用“星期”来表达;et所表达的时间粒度则不固定, 有时可能只包括“上午”、“晚上”等模糊时间信息。但是, 每个时间信息所缺失的时间表达都可以由文章中上一次出现的时间信息所替代, 我们利用这个特征, 将pt或mt选为et时间标准化过程中的初始参考时间。

2 Web新闻的事件发生时间的抽取

2.1 时间信息的整合

由于一句话中可能出现相邻或嵌套的不同时间词, 或者包含具有时间信息的时间辅助词, 我们需要将不同的词汇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时间信息表达, 从而在语义上进行更好的理解。通常, 我们需要对分词结果进行改进, 将一些具有时间信息的非时间词整合到时间短语中。以下两个例子说明了时间信息整合的过程。

标准时间:

原句:北京时间2014年5月21日凌晨。

分词结果:北京/ns时间/n 2014年/t 5月/t 21日/t凌晨/t

抽取结果:T=“2014年5月21日凌晨”

非标准时间:

原句:决赛将在下周六进行。

分词结果:决赛/vn将/d在/p下/f周六/t进行/vx

抽取结果:T=“下周六”

2.2 参考时间和发生时间的覆盖提取

由于pt是每篇新闻都有的时间信息, 因此新闻事件的参考时间相对容易确定。我们先读取pt的时间信息作为参考时间rt, 再判断文章中是否存在mt, 通常mt都在文章开头以“X月X日电/消息/讯”的形式出现, 如果文中存在mt, 利用pt作为mt的参考时间对mt进行标准化, 标准化后的时间信息覆盖参考时间rt。

在一篇新闻中, 最能表现其主题的就是新闻的标题, 所以当标题中出现时间信息时, 我们认为该时间信息就应该是新闻主题事件的发生时间。如:香港/ns政/ng改/v首/m阶段/n咨询/vn 5月/t 3日/t结束/v

其中“5月3日”即为发生时间。当新闻标题中不含有时间信息时, 发生时间则要从新闻正文中提取。对于一篇合格新闻报道来说, 新闻内容的第一段通常都会对整篇新闻起到统领的作用, 在第一段中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因此我们选取新闻正文中第一次出现的时间信息作为事件的发生时间, 标准化后将信息写入et。我们统计了本次实验所使用的1173篇新闻语料, 事件发生时间出现在标题中或为正文第一次出现的时间的比例为96%。

2.3 时间粒度分析与中文时间抽取的改进

但是, 由于新闻正文的第一段通常只是对事件进行概要描述, 时间信息经常出现表述不完整, 粒度不够细致等问题。因此, 在对时间词进行标准化的同时, 我们还标记了当前时间词的粒度信息, 将判断每个时间词处于“年、月、周、日、时、分、秒”具体哪个粒度。在获得时间粒度信息后, 再对新闻内容的全文进行遍历, 找出和当前et相符, 并且时间粒度更为细致的时间信息, 将其标准化后覆盖et。

如图2所示, 将从文章第一段中提取出报道时间rt“9日”, 事件发生时间et“当天”, 此时发生时间的粒度为“天”。然而根据正文第二段的信息可以得知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为“凌晨3时51分”, 显然要比第一段的时间信息更为精确。

通过对rt和et的不断覆盖写入的过程, 完成事件发生时间et的最终确定:

(1) 执行:提取pt的时间信息, 进行简单日期格式化, 将信息写入rt;

(2) 判断:新闻中是否存在mt, 若存在则执行 (3) , 否则执行 (4) ;

(3) 执行:将rt作为参考时间, 对mt进行时间信息标准化, 将标准化信息覆盖写入rt;

(4) 判断:新闻标题中是否存在时间信息, 若存在则执行 (5) , 否则执行 (6) ;

(5) 执行:提取新闻标题中的时间信息, 将rt作为参考时间, 对进行时间信息标准化, 将标准化信息写入et, 并将et覆盖写入rt, 作为后面时间信息的参考时间;

(6) 判断:在未处理的正文中是否存在时间信息, 若存在则执行 (7) , 否则执行 (8) ;

(7) 执行:提取正文中的时间信息 (n表示新闻正文中出现的第n个时间信息, n≥1) , 当符合当前et的范围要求时, 将rt作为参考时间, 对进行时间信息标准化, 将标准化信息覆盖写入et, 并将et覆盖写入rt, 作为后面时间信息的参考时间, 并重复执行 (6) 。

(8) 执行:将rt覆盖写入et, 确保当新闻标题和正文中都不存在时间信息时, 使事件发生时间不为空值, 算法结束。

2基于语法规则的判断

在中文文本中, 时间信息的表达通常是不完整的, 会省略一些粒度较高的时间表达。虽然我们可以用之前出现的时间信息来代替所缺失部分的时间表达, 但是这种叙述方式仍然会给人带来一些歧义。

如新闻标题“4艘中国海监船连续17日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 其中“17日”被系统判断为时间词。但是我们知道, 由于句子中包括“连续”这个词, 所以“17日”并不能作为本月17日进行标准时间的转换, 其所表达的意思是“17天”这样一个时间段。对此, 我们设立预处理规则:当时间词周围出现“接连”“持续”等词汇时候, 不对时间词进行标准化。

另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是“数字+年”的情况, 如“98年”和“11年”, 我们知道分别代表了“1998年”和“2011年”。但是同样是“两位数字+年”的表达方式, 系统需要判断所表达年份属于哪个世纪, 以及“98年”表示的是时间点“1998年”还是时间段“98周年”。根据目前人们的语言习惯, 我们设立了另一个预处理规则:当两位数字的表达小于20时, 将时间定为21世纪, 即“20xx年”;当两位数字的表达位于20至70之间时, 认为该表达为时间段信息;当两位数字的表达超过70时, 将时间定为20世纪, 即“19xx年”。完成以上及其他模糊判断之后, 系统将会对符合要求的时间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

3 实验分析

实验部分主要验证对突发事件Web新闻的发生时间进行抽取的正确率p, 如公式 (1) 所示, 由于本文将未找到具体发生时间的新闻定位与发表时间, 所以召回率为1。实验分析了加入时间粒度信息的抽取正确率和不含时间粒度正确率的对比分析, 本文将发生时间抽取准确但不够精细的时间信息都列为错误的抽取。

其中为正确抽取的数量, 为所有新闻的数量。

本文选取了2013年“禽流感”和“雅安地震”两个专题共1173篇Web新闻进行实验, 并人工标注了每一篇新闻的发生时间。在经过新闻结构分析、对标题和正文进行分词处理之后, 利用本文上述方法对新闻进行发生时间的抽取。经过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发现, 在加入时间粒度后, 发生时间抽取的正确率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可以看出, 由于地震的突发性更强, 新闻中的时间描述更多, 加入时间粒度元素的抽取正确率相对于只针对首段进行抽取正确率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4 结语

通过分析中文时间的表达特征和Web新闻的文章结构,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改进了发生时间的抽取方法, 提出了时间粒度的记录并较好的提高了正确率, 通过实验分析正确率较为理想。

虽然加入时间粒度信息提高了时间抽取的精确度, 由于延长了所处理文本的长度, 也加入了一些新的误差, 使得中文时间抽取的正确率没有达到很高的效果。下一步将继续分析中文时间的表达特征,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Web新闻中时间信息的使用特征, 改善时间信息的判断, 来提高发生时间抽取的正确率。

另外, 突发事件Web新闻发生时间的抽取, 除了为后续中文时间标准化提供准备资料, 还将应用到新闻事件的话题演化、新闻关注热度的分析、相关新闻的聚类等方面。后续将利用本文的研究成果, 重点研究并实现基于规则的中文时间标准化, 以及基于发生时间的系列新闻追踪等。

参考文献

[1]LI Wenjie, Kam-Fai Wong, Chun Fayuan, A model for processing temporal references in Chinese[C].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Volume 13[A].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01.

[2]Li W, Wu M, Lu Q, et al.Integrating Temporal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into Event-Based Summar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Processing of Oriental Languages, 2006, 19 (3) :201-222

[3]Zhao Xujian, Peiquan Jin, Lihua Yue.Automatic temporal expression normalization with reference time dynamic-choosing[J].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10.

[4]Mingli Wu.CTEMP:A Chinese temporal parser for extracting and normalizing temporal information[C].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IJCNLP2005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A].2005:694-706.

[5]蔡华利.突发事件Web新闻中时间信息分析及抽取[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 46 (34) :107-110.

[6]Filatova, Elena, Eduard Hovy.Assigning timestamps to event-clauses[A].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C].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01 (13) .

[7]郭宏蕾, 姚天顺.时间语义层次结构及理解[J].中文信息学报, 1997, 11 (1) :11-19.

[8]郭宏蕾, 姚天顺.自然语言中时间信息的模型化[J].软件学报, 1997, 8 (6) :432-440.

[9]王昀, 苑春法.基于转换的时间-事件关系映射[J].中文信息学报, 2004, 18 (4) :23-30.

[10]林静, 苑春法, 汉语时间关系抽取与计算[J].中文信息学报, 2009, 23 (5) :62-67.

13.关于时间的作文:合理安排时间 篇十三

小华十二岁了,假期结束他就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学习成绩一向还不错,这要归功于他在课堂上的专心听讲吧,可是他有一个坏毛病,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去完成作业。这不,假期里的作业,语文、数学、英语、奥数奥语,攒了一堆堆 。

想想过去的三十天假期里,早上要睡个大懒觉,起来后只要听到同学一叫他,他就不管不顾地放下手中的作业跑出去玩了。玩回来了,累了困了。他也不想继续写作业了,想想,明天吧,明天在去补作业。第二天,他依然我行我素,作业越攒越多,假期也在一天天的减少。看着桌上作业好像越来越多,越堆越高似的,足有三十厘米了。而小华的同学小明虽然也是每天和小华玩,但是他是每天早早起来完成自己制订的每日学习计划,不完成不去玩。作业在一天天的减少,他也玩得越来越轻松了。

这一天,小明又来叫小华玩,推开小华的房门:小华的假期作业全是新的,高高地堆在那里落了一层灰,小华垂头丧气地说:“我不能出去玩了,再不写,我的假期作业就写不完了。”小明安慰小华说:“好吧,那我自己去玩,下个假期你一定要先做好学习计划,这样不仅学了也玩了,何乐而不为呢?”

从小华和小明的安排时间上,我从中悟出做任何事情都要合理安排时间。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任何人都不会多出一分一秒的。它不会因为你停止前进的脚步而停下它的脚步。我们只有合理地安排好时间才会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我想送给大家一句珍惜时间的话: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

作者:曹博禹

14.时间是可贵的作文关于时间的征文 篇十四

时间来无影去无踪,谁也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仍可以感到时间的痕迹——是爬上父母脸上的一道道皱纹,是从稚嫩到成熟的变化,是人们日益增多,酸甜苦辣的回忆。

清晨的朝阳悄悄地爬上我的身体,可又悄悄地溜去,当我伸出手想留住它时,它又在我的手边过去。它从睡觉的床边过去,从吃饭的碗边过去,从洗脸的盆边过去。它似一个的跋涉者,从未停着脚步。当月光代替阳光跑到房中时,我不禁叹息一天又过了。

很多的人把事情推到明天做,可殊不知又有多少明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当他们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之时,已为时晚矣!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它。当你不在乎它时,你也感受不到它的冷漠和残酷;当你发现它远离你时,你却咒骂它的无情。世间最可宝贵的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时间是有限的,而最宝贵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焕发出无限的光彩。有些人死了,却还活着;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生命不在于长度而是宽度,珍惜时间的人,人生肯定会大放异彩!

15.时间的说明文 篇十五

一、合理选课 教有定篇

其实,并不是教科书里的课文必须一篇不落地上完,它们无非就是个例子(叶圣陶语),例子多并不一定就好,少也并不一定就不好。少量的例子,指导得当,学习得法,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不就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吗?教科书里的课文全教是不太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所有版本的教科书都设置了“选教或自读内容”,就是要增强选择性。像苏教版必修一,22篇课文中必教的也就14篇,这就差不多把课时数提高到平均每篇2.5课时了,算勉强够用。在浙江,“为了减轻教学负担,除必教课文(见附录)外,其他篇目可以由学生课外自学,也可以安排在课内教学,考试评价不作要求。”[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4年版)》(以下简称《意见》)在其《附录》里列出的“必教篇目”中,必修一只有10篇,平均可达到3.5课时,应该算是比较充足了。更有甚者,像《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语文(2014年)》里列举的所谓学考“基本篇目”,只有6篇。为直观起见,这里将苏教版必修模块四种不同的篇目数列表如下。

教学篇目是可以选择的,如果我们自己拿不定主意,或者不想重组篇目,不妨就从A、B、C、D四类中合理地选择一种。所谓合理,主要是基于学校、学生实际,也就是学校排给语文课时的多少,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如果课时相对较多,学生程度也较高,则选择A类全教也无不可;如果课时数量和学生程度都属中等,则选B类比较合适;而在二三线普通高中,即便选择C类甚至D类,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想不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篇目选定,则心中有数:就课文教学而言,若选B类,大致一篇课文2课时;若选C类,大致每篇课文3课时。有了这个“数”,在教学设计时,在教学进程中,就会予以充分考虑,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了。

二、一文两课 篇有定时

“一文两课”本来有三层意思,一是一篇课文两种课型,就是两个班两种上法,时髦点讲就是同课异构;一是一篇课文分两个层次上,即基础课和发展课;一是一篇课文上两个课时。我们这里主要取后两种意思,一篇课文,不论长短,上成两课时(长文要短教,短文要长教),一节基础课,一节发展课。基础课和发展课同《意见》“教学要求”里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有一定同构关系,前者基于全体学生,后者基于个性发展。当然,“基本”并不等于“简单”,“发展”也不一定就是“繁难”,“基本”和“发展”都是基于课文和学生实际的。这就涉及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既要研究课文的“基本”和“发展”,也要研究学生的“基础”和“个性”。

我们当然不必对《意见》里的“要求”“俯首帖耳”,在遵循“普遍共识”的前提下作切合自己的选择。以《沁园春·长沙》(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为例,第一课时基本按“要求”“联系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说出词作的主要思想感情;体会词中的豪情壮志,说出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准确、流利地背诵该词”。第二课时则以“两个问号引发的思考———《沁园春·长沙》表现手法新探”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该词的设问艺术;另让学生以创作对联的方式为课文作结(这其实是两个活动,下文详述)。有学生写道:“望中原,五岭踏遍,天地众生随鸟瞰;立湘江,百舸争流,穹宇万类任遨游。”联结课内外,也算像模像样。

这是一个短文长教的例子,“基础”之上,可以深化拓展。长文如《祝福》(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如何短教,则是个破费思量的问题。笔者曾经这样处理《祝福》:第一课时以“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为主问题,探讨了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问题;第二课时则仅选取了“柳妈”情节作深入分析。学生讨论的焦点话题有“从两个省略号看柳妈的恶毒”“当烛之武碰上柳妈”“假如捐门槛是柳妈骗人的”等,颇具深度,批判性和创造性十足。要真说探讨,10节课也探讨不完《祝福》,《祝福》是说不尽的。经典作品无不如此,我们的课却不能没完没了,得有个取舍,必须懂得放弃。“一文两课”不是一个模式,只是一种观念,就是我们一定要有时间意识,再长的课文也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化长为短。“一文两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像《祝福》,你一定要上三节课四节课,也并无不可。

三、写作随课 课有定样

“一文两课”比较适合课时较少但学生程度较高的学校,课时稍多但学生程度相对偏低的学校则可以选择C类篇目,实行“一文三课”。“三课”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3课时,一是基础课、发展课和作文课三课型。正因为阅读教学的时间紧,任务重,绝大部分课时都服务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自然就被边缘化了,成了鸡肋,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都不上作文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阅读教学固然重要,但写作教学也不可偏废。作文课多久上一次,一学期上多少课时,其实也并无绝对要求。《意见》的安排是每专题一次作文课,一次2课时,一个模块就是4次作文课,共计8课时。这也是我们将课文教学设定为“一文两课”或者“一文三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为写作教学留出一定的时间。可惜的是,现在连这8课时都被许多教师挪用了。

如何保证写作课时,比较好的做法可能是让写作像课文一样进入常态课堂教学,或退一步,至少进入每篇课文,进行读写匹配教学。有人说,这不就没有章法、没有系统了吗?确实有很多人认为写作应该序列化,先讲什么,后练什么,一板一眼,循序渐进。但多年以来,效果并不好,于是有人开始反思:作文教学要不要系统,怎样的写作教学才是有效的。王荣生教授就是反思者之一:“写作课程的这种‘序列化’和‘结构化’追求已遇到诸多困境,作为实践课程,写作课程的设计不应从写作知识系统出发,而应该基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与困难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实际要求的微型课程扭转了以往写作课程的设计路径,它立足学生写作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写作认知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来调整写作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2]。

可惜王荣生教授并未指明这种微型写作课程该如何具体实施,写作随课或称之为“随课微写作”应该可看作其实施路径之一。前述阅读课上以撰写对联作结即可视为“随课微写作”的具体体现。《项脊轩志》(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乃“明文第一”,是经典中的经典,需仔细体会。第一课时主要安排探讨“此情”,可分为结构“关”情、细节“撩”情、质朴“增”情、叠字“助”情等角度;第二课时则结合《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以“旧日时光的絮语和现实生活的挽歌”为话题,深入探讨归有光小品文里的女性意识;第三课时探讨三篇文章的语言描写艺术,安排随课微写作:以“书房”为聚焦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包含2~3个语言细节。如果课时紧张,则第二课时完全可以安排课外探讨或者干脆舍弃,但“随课微写作”应予保留,因为它“基于学生的实际要求”,不是“序列化”“结构化”写作,属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与困难”。

四、生本授课 样有定模

一节课到底该怎么上,环节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分配,都是在备课时需要精心设计的。从理念上说,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如何具体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种理念,恐怕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而不是教师“满堂问”甚至“满堂灌”是比较有效的方式。特级教师林华民曾经提出“三分课堂教学论”,即教师持续授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学生当堂练习的时间保证10分钟。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模式,林老师的本意也是要我们树立一种观念,一定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教师的“教”为主。当然,这种观念还是大致的,进入操作层面需要灵活变通。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或许“五段课堂”更切合实际。对于一节课来说,激趣导入段5分钟左右,教师在这段时间内促使学生的兴奋点转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第一活动段15分钟左右,学生进行第一个学习活动,教学内容就设定在活动中;调节小结段5分钟左右,学生的兴奋开始转为抑制,教师需要调节课堂气氛,小结评价活动效果并安排下一次活动;第二活动段15分钟左右,学生进行第二次学习活动;总结评价段5分钟左右,教师总结评价,结束新课。

《像山那样思考》(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第一课时两个活动环节设计为:“大、小标题拟制”和“画外音撰写”。第一次活动可以再切分成两个关联的小活动:“扩展文题”和“切分场景,拟写标题”。扩展文题的模板为:(主语:谁)+(应该)+像山那样+(状语:怎么样)+思考+(宾语:狼嗥声中隐藏的内涵)。有学生就扩展为:我们应该像山那样客观、深刻、长久地思考人和自然如何平等、和谐地相处。这就解决了课文思想主题的问题。对于场景和标题,有同学这样切分:1~3段,狼嗥深夜;4~6段,母狼被杀;7~9段,无狼的自然;第10段,和平的思考。这就解决了结构问题,为进一步拟写画外音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活动就是为这些场景撰写画外音,是在场景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转变身份,从大山的角度,代大山立言,可分组分写不同场景。有同学为第四个场景配画外音:我已看过太多的消亡与诞生,每一个生命都为了更好地活着而不断挣扎。或许人类已经成为生物生存法则的胜利者,但自然规律从不会被改写。也许,一个狼群是渺小的,我区区一座山也是渺小的,但请不要忘记,人类在自然面前也一样是渺小的,并且十分脆弱,我已见过太多的生命被强大的自然所吞噬。人啊,认识你自己,也请认识你对面的世界,它叫自然!

这样的活动,增进了学生的体验,促成了学生的思考,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经验,可谓一石数鸟。至于以教师为主的三段活动,主要是穿针引线、调节引导,就无需赘述了。“五段课堂”既成功规划了课堂时间,又增强了教学效果,还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浪潮,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4年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6.

[2]邓彤,王荣生.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转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16.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篇十六

基本特点

说明文一般由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四部分构成,它有明确的主题,论证主题的事实以及严谨的逻辑结构,层次分明,段落清晰。主题句常出现在句首和句尾。尽管有专业词汇和术语,但可以通过上下文、构词法等来理解词义。

解题技巧

一、科普文传播科学,解题要“遵循科学的内在逻辑”。利用科学规律可以快速排除阅读题的干扰选项。干扰项设计巧妙,但往往观点偏颇、片面或夸大其词。如:

例1 (2013年高考湖北卷·阅读理解E)

A German study suggests that people who were too optimistic about their future actually faced greater risk of disability or death within 10 years than those pessimists who expected their future to be worse.

...

Lang and his colleagues believed that people who were pessimistic about their future may be more careful about their actions than people who expected a rosy future.

“Seeing a dark future may encourage positive evaluations of the actual self and may contribute to taking improved precautions (预防措施),” the authors wrote.

Pessimism may be positive in some way because it causes people .

A. to fully enjoy their present life

B. to estimate their contribution accurately

C. to take measures against potential risks

D. to value health more highly than wealth

解析 C。细节理解题。

本文说明一份科学研究的结果:过于乐观的人实际上比悲观的人在10年内有更高的残疾或死亡的风险。题目考查的是pessimism积极方面的作用。悲观主义者凡事都往坏的一面想。从辩证的角度看,其积极的一面就是有利于对潜在的危险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并采取措施。

根据第6段中的may be more careful about their actions和第7段中的may contribute to taking improved precautions (预防措施),就知道C是正确的。选项A,充分享受现有的生活,文中没有提及;选项B(悲观主义让人准确估计他们的贡献),选项D(更看重身体,而不是财富),这些都不是科学规律,而且与原文无关。

二、说明文主旨明确,位置一般在首尾。即:文章主旨在首尾段;段落主旨在首尾句。如:

例2 (2015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理解C)

Salvador Dali w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of modern artists. The Pompidou Centre in Paris is showing its respect and admiration for the artist and his powerful personality with an exhibition bringing together over 200 paintings, sculptures, drawings and more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Dali to Paragraph 1?

A. Optimistic B. Productive

C. Generous D. Traditional

解析 B。细节理解题。

首段讲述了达利的200多幅油画、雕塑和绘画作品等将在巴黎的The Pompidou Centre展出,对其生平和贡献进行了总体概括,用数字体现了他的作品之多,所以选择B(多产的)。其他选项,A(乐观的),C(慷慨的),D(传统的),在首段和全文中都没有提及。

例3 (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理解E)

首段 The values of artistic works, according to cultural relativism (相对主义), are simply reflection of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Such a view, however, fails to explain the ability of some works of art to excite the human mind across cultures and through centuries ...

nlc202309022010

第三段首句 In a 1757 essay, the philosopher argued that because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aste are uniform (不变的) in human nature”...

尾段 Now researchers are applying scientific methods to the study of the universality of art.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serve as the title of passage?

A. Are Artistic Values Universal?

B. Are Popular Arts Permanent?

C. Is Human Nature Uniform?

D. Is Cultural Relativism Scientific?

解析 A。主旨大意题。

首段先提出观点,根据文化相对主义,艺术作品的价值只不过是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一种反映;然后观点一转,说这样的观点不能解释一些艺术作品能够跨越文化与时间地使人产生兴趣;尾段谈到现在研究者正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的普适性。

关键词universality和选项A的universal同根,核心词values,可提炼主旨为选项A(艺术作品的价值是普适的吗?)。选项B中的popular arts指流行艺术,偷换概念,指涉的范围明显变小,且parmanent与文章主题无关。选项C讲人性是否不变,外延扩大;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aste are uniform in human nature(普遍的品味原则是不变的),本文主要是谈艺术作品的价值上的普适性,不是谈人性的不变。选项D问文化相对主义是否科学,文化相对主义只是一种引用的理论,引用的目地在于谈论艺术作品的价值问题,而不在于谈论其本身是否科学。

三、说明文侧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体现在:

1. 寻找显性目标,顺藤摸瓜,发现问题。如:

例4 (2015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理解C)

The visitor will enter the World of Dali through an egg and is met with the beginning, the world of birth. The exhibition follows a path of time and subject with the visitor exiting through the brain.

How are the exhibits arranged at the World of Dali?

A. By popularity.

B. By importance

C. By size and shape.

D. By time and subject.

解析 D。细节理解题。

根据同义异构的原则,即命题选项一般会用与原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的词,如原文中用follow,exhibitions,题干用arrange,exhibits,可直接定位在第二段最后一句话The exhibition follows a path of time and subject with the visitor existing through the brain. (按照时间和主题来组织作品展览)。

文章说观众从鸡蛋形状的入口进去(enter ... through an egg),从大脑形状的出口出来(exiting through the brain),里面的作品是(follow a path of time and subject)。故选项C中提到的大小和形状不是展览安排的方式,应排除。文章没有说到展出作品的重要性,更不是按照重要性来安排展览的,故选项B应排除。选项A,按照流行度安排,文中没有提及,故排除。

2. 分析事物的相关性,判断各对象之间的关系来挖掘隐性目标;或通过多个对象的共同元素来抽象概括,提炼目标。

例5 (2015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理解D)

... Over the years, Parisian cafes have fallen victim to changes in the French lifestyle—longer working hours, a fast-food boom and a younger gernerations’s desire to spend more time at home. Dozens of new theme cafes appear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33. How are cafes affected by French lifestyle changes?

A. They are less frequently visited.

B. They stay open for longer hours.

C. They have bigger night crowds.

D. They start to serve fast food.

解析 A。推理判断题。

nlc202309022010

根据题干中的French lifestyle, 要找到cafes如何受法国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首先定位到原文第二段,“多年来,巴黎的咖啡馆成了法国生活方式改变的受害者”。句中破折号后的内容就是说明生活方式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更长的工作时间,快餐的兴起和年轻人更喜欢花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找准定位信息,尤其是a younger generation’s desire to spend more time at home,然后把题干、选项和文中定位信息三结合,弄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概括出,这些生活方式导致了人们不再经常去咖啡馆,故选A。

选项B中讲他们延长营业时间,而原文中longer working hours是唯一的定位点,但是讲的却是工作时间长,不符合题意;选项C“他们晚上有更多的顾客”,与年轻人更喜欢花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矛盾,故排除C;选项D“他们开始提供快餐”,定位信息a fast-food boom,快餐的兴起繁荣,是法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是说咖啡馆开始提供快餐,故排除D。

四、密切关注文中的转折,作者的观点往往在转折后。如:

例6 (2015 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理解D)

A cafe society where no intellectualizing is allowed? It couldn’t seem more un-French. But Lehanne’s psychology cafe is about more than knowing oneself. It’s trying to help the city’s troubled neighbourhood cafes ... Dozens of new theme cafes appear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Cafes focused around psychology, history, and engineering are catching on, filling tables well into the evening.

34. What are theme cafes expected to do?

A. Create more jobs

B. Supply better drinks.

C. Save the cafe business

D. Serve the neighbourhood

解析 C。推理判断题。难度为中上等。

根据题干关键词theme cafes,考查它被期望做到什么?根据文题顺序一致的原则,直接定位到第二段含有theme cafes的倒数第二句话,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切入点。本段话主旨在第二句话,即but转折后的It’s trying to help the city’s troubled neighbourhood cafes. 前面提出问题,话题一转,主旨出现了:心理学咖啡馆致力于帮助陷入困境的neighborhood cafes。以心理学咖啡馆为例,本文讲述了很多主题咖啡馆的出现被期望能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neighbourhood cafes,所以选项C符合文意。

选项D最具迷惑性。虽然最后一段说的是主题咖啡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敞开心扉畅谈的地方,客观上确实提供了服务,但这并不是问题本身所需要的回答,因为服务社区并不是人们对主题咖啡馆的期待。至于选项A(创造更多工作),选项B(提供更好的饮品),同样不属于文中提到的人们对它们的期待。做题时要注意题干本身所问的意思是什么,要确切地明白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上一篇:端午节活动总结,浓情端午粽叶飘香下一篇:年度上半年科级公务员在线考试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