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

2024-09-13

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精选8篇)

1.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 篇一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一、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系统工程,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就是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打好组合拳,提高管党治党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入手,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扎实推进,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反腐败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管党治党的各方面、各环节、各要素不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态大为好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新时代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向纵深推进。

首先,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是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需要。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引领伟大斗争、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伟大斗争是复杂的系统性斗争,伟大事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全方位的宏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具有的系统性特征必然对它的领导力量提出系统性要求,必然要求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增强系统性。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是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保障。如果不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就难以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其次,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是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决定的。受国际国内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仍然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都要求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

再次,党面临的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是一个系统性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如果得不到有力、有效遏制,就会演化成系统性危险。系统性考验和系统性危险要求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如果不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就难以适应我们党面临的复杂执政环境。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就要增强系统性思维、系统性对策、系统性制度,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

全面从严治党要有新思路、新方法,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着力强化党内监督,还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这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的创造性实践。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把这些创造性实践继续发展下去,并不断有新的创造。

一方面,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强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正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发展理念正在落地生根,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政党,创新型政党要求管党治党要有创造性。

另一方面,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是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当今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当今的中国每时每刻都在进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日新月异,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世界新科技革命孕育着新的突破。科技孕育创新、创新改变世界。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管党治党就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就要把握创造方向、厚植创造根基、增强创造动力、培育创造思维、提升创造素质,确保从严治党永远与实践同步、与时代同行。

三、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勇气,着力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宽松软问题,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不断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赢得了人民的真心信赖。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新时代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持之以恒、毫不动摇,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以适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永远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必须不断抓好工作落实,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是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过去,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今天,我们党要继续带领人民完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对我们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命运,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只有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不断增强,才能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才能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要发扬我们党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化对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排除错误思想干扰,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步步深入、善作善成。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贯穿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始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全面从严治党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是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要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不断增强,我们党从严治党就会取得更大成绩,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思想宣传

★ 思想理论范文

★ 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受

★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 优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心得

★ 新时代新成就心得

★ 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2.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 篇二

何谓创新理论

如果对创新理论严格界定的话, 这种理论应准确地表述为党的创新理论, 这种理论的要义体现在其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使真理更趋于完善、更令人信服, 宣扬这种理论的实际意义在于:架起理论与实践、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并做出必要的理性思考, 就不难发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从根本上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 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和谐社会的日益巩固, 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国际地位的极大提升, 无不与创新理论的指导有着极大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创新理论就是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 是结果前绽放的鲜花, 是实实在在的行为标尺、处事信条、成事基因, 这种理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 其要害在于看似虚实则实, 是软实力, 是软科学, 但也是真功夫, 既是指导人们不走弯路的旗帜, 也是促进社会进步, 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克难攻坚的力量源泉。作为媒体的理论版面、栏目乃至充溢个性的理论文章, 显然应该把这一内容作为宣传的重点, 作为舆论导向的重中之重, 作为指导实践的决策依据。

创新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异同

较之于传统的理论宣传, 创新理论的个性特征更鲜明, 其指向和目的性更清晰, 其重实践而又重理性分析、理论支持的特点与传统理论宣传的务虚为主、研究为主相比, 更具针对性和对现实生活、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二者相同之处都是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 以理论指导实践, 但创新理论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飞跃, 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具体反映。相比较而言, 其不同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理论的传播方式不是呆滞型框架模式, 而是鲜活生动、春风化雨, 既是创新, 就要鲜活, 教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创新理论的展示过程中是不应该出现的, 它较之传统的理论宣传, 更富有时代特色, 与形势的发展息息相关, 这种理论已不是纯理论的概念了, 其更着重于实践, 强调从实践中来。升华成理论后又重新指导实践的飞跃过程, 使其有着更青春的面孔和更吸引人、打动人的因素。

二是创新理论的传播内容不是纯理论型的以虚论虚, 而是联系实际, 有血有肉, 使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传递到群众手中, 并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绝不是形式上坐而论道的浅吟低唱。

三是创新理论的传播目的不是训导式的好为人师, 而是倡导和谐, 促进发展。传统理论之所以成为阳春白雪式的高谈讲章, 就在于其从根本上混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走向。党的创新理论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个最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使理论停留在本本上, 陷身于条条里, 深藏在高阁中, 只能窒息其蓬勃的生命力。所以说, 只有把创新理论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何搞好创新理论的宣传

创新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新二字, 创新是对旧有的、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扬弃, 说其是理论宣传的一场革命也决不为过, 要使创新理论达到实际效果, 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要踏准时代节拍, 以体现指导性。创新理论是鲜活的理论, 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是其生命力, 也是其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它不是老生常谈, 而是与形势结合紧密, 与现实融洽和谐的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其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唯有与时俱进, 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二是要紧密联系实际, 以体现思想性。创新理论是实践的产物, 离开了实际, 脱离了火热的现实生活, 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脱离实际的理论, 最终将迷失目标, 无所适从, 这种理论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价值, 其巨大的威力和无穷的魅力也就无法得以充分发挥和生动展现。所以说, 从其实际意义的角度出发, 创新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必须有的放矢。

三是要触及热点难点, 以体现针对性。创新理论必须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及时给人民群众以智力支持, 提供决策参考,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要敢于触及, 善于从理论的角度去剖析, 其形式上的创新是必须注意的因素, 我们需要一种鲜活有趣的宣传风格, 需要耳目一新的宣传手段, 需要鼓舞人心的宣传语言, 凡此种种, 都是创新的理论宣传所不可缺少的。

3.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 篇三

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时代的需要。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弊病丛生。这一时期,除了劳动力不足的美国,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都不同程度地下降,社会财富分配极为不均,劳动者生活非常困苦,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资本主义显露出其固有的内在矛盾。如何制服资本主义这个“怪物”,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成为时代之问。当时,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潮和学说都不能回答这个时代之问。刚刚兴起的工人运动,也因为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而归于失败。

时代呼唤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问世回应了时代呼唤。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虽然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形态,但马克思通过多年对政治经济学的潜心研究和对资本主义的深入考察,在《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已初步发现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自觉投身工人运动,积极指导和帮助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他们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一个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思想从此诞生。

《宣言》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宣言》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初心。首先,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宣言》充满对无产阶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为劳动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目标。其次,为全人类谋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天下情怀。《宣言》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阐明以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与“世界的解放”相一致、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向世界大同的光明大道。

《宣言》是一部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宣言》贯通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作出科学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提出了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科学构想。列宁评价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宣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深入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阶级斗争和“两个不可避免”原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在《宣言》中大都作了阐述。《宣言》发表以后,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一基本框架下拓展与深化的。

《宣言》是一部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经典著作。《宣言》贯穿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宣言》教会人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之变成强大的实践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宣言》发表170年的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历久弥新。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魂、精神之钙,是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为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提供科学指南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欧洲的工人运动长期缺乏科学的行动纲领。《宣言》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阐明了共产党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是共产党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形成的标志。《宣言》阐述了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独立政党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组织起自己的政党,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并且“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始终站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前列。《宣言》还阐述了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为我们今天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南。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就在于它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人民解放运动的前列,成为全体人民团结一致的核心;在于它能够自我净化、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同时,党要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就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开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

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宣言》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宣言》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它发表30多年后,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初步成果就显示出来,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占据统治地位;发表70年后,社会主义在俄国变成制度现实;发表100多年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在《宣言》发表后的一个世纪中,科学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取得伟大胜利。这充分证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宣言》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共产党人,都是在读了《宣言》后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为人民谋解放的革命道路的。

4.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 篇四

煤炭企业是我国存在时间较长的传统企业,笔者通过对煤炭企业内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进行调查,首先剖析了在新形势下煤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其次对新形势下利用宣传手段对煤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作了具体说明,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阐释帮助煤炭企业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

我国是煤炭产量大国,长久以来,煤炭企业在我国保持着重要位置,但是基于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且当下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煤炭企业受到了较强的内外部冲击,这样的低迷态势对煤炭企业内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煤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思想决定行为,企业的思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起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在煤炭企业持续低迷的态势下,企业更加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员工的思想指引,在实际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工作时,缺乏针对性,执行能力不强,并且由于煤炭企业的国企地位,多数煤炭职工依赖于既往的工作模式,没有针对新形势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由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要想适应新形势的社会发展就必须要进行转型,与之相对应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但是企业的转型却没有影响到员工,员工对于煤炭企业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旧有模式下,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煤炭企业。并且煤炭企业中的一部分职工都是长期跟随企业成长的老人,这些人群在工作上有他们的熟练性,但是思想上却缺乏时代性,在煤炭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一部分的老员工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以致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对于煤炭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进行工作开展的有效手段就是宣传手段[1]。

二、利用宣传手段做好煤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

(一)思想指导宣传

前文说过,思想决定行为,因此在进行煤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开展时,首先要明确思想指导,宣传人员要深入贯彻党的指导精神,可以通过宣传板报或是内部刊物等载体进行党的政治思想的宣传,并且宣传人员还可以要求煤炭企业中的党支部人员采取党的政治思想自学的形式,或是与煤炭企业的党支部进行合作,定期开展党的思想的宣传会议,将党的理念进行传播,引导内部的党员将思想与行为进行统一,提高党支部人员的党性责任感。

宣传人员还可以进行专题宣传,例如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执行月或执行年,明确这一阶段下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达成目标,通过内部职工群进行阶段目标的宣传,动员全体煤炭职工为这一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发光发热,并且要将这一阶段中的完成情况进行查看,选出优劣典型,以便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先进典型主要是在煤炭生产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的职工,通过身边职工的品质教育促进其他职工增强思想水平。反面典型主要是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案例示警,以此对煤炭职工进行监督引导,让其从中吸取教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2]。

(二)双向结合宣传

利用宣传手段进行煤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时,要注意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开展为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正向的宣传,努力弘扬我国共产党政治思想的主旋律,为煤炭职工传播优异的正能量,帮助煤炭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时,要将企业发展的主题牢牢抓住,创新思想观念,完善宣传手段,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的宣传工具,例如企业内部的展示板报、宣传栏、内部报刊等,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新形势下的网络环境。双向的宣传手段能够帮助宣传工作更加高效地进行,确保每一个煤炭职工都能接收到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并且宣传工作要紧扣煤炭企业的生产目标以及发展战略,引导所有的煤炭职工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鼓励职工启用创新思维,并养成职工的危机意识。并且煤炭企业的专业宣传人员还可以与地方新闻媒体进行合作,编写相关的思想政治期刊,由专人进行审稿,将这类期刊投给各个媒体部门,拓宽宣传通道,媒体部门再通过宣传手段将思想政治内容反馈给煤炭职工,并且这种措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煤炭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企业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利用网络媒体手段

在上文中我们说到,利用宣传手段开展煤炭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时,除了传统手段还有网络手段。基于我们当下所处的网络新形势,对网络手段的有效利用能够极大限度地提升宣传效果。

在煤炭企业内部,可以开设内部网站,在网站中进行专栏分区,例如“思政小课堂”,或者是“与书记共话党建”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宣传工作变得新颖有趣,利用视频模式,让煤炭职工乐于观看思想政治的内容。亦或是利用微信平台,建立煤炭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宣传公众号或是小程序,由于手机的携带便捷以及当下人们对手机的高频使用,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宣传工作的覆盖率。另外,宣传工作还有一点就是对舆论的准确把握,通过微博、电视新闻等媒介的信息传播,将宣传的重点进行有效突出,形象鲜明的宣传手段能让思想政治的开展宣传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四)“三个保障”完善宣传效果

第一层保障是定期开展宣传会议。宣传部门应与煤炭企业的党支部进行有效合作,至少每年召开一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会议上进行先进经验的交流,对正面典型进行表彰,对反面典型提出批评,并且对之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进行讨论,明确下一阶段的宣传方向,确定宣传手段。

第二层保障是宣传队伍要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并且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管理时要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在宣传政治思想时,还要有充足的应急思维,并进行相关的应急措施的制定,完善的宣传制度能够帮助宣传工作高效开展,并为宣传工作提供保障。

第三层保障是宣传人员的考核机制,考核能够刺激宣传工作的创新,推动宣传人员进行方式方法的改变,例如,在某一宣传阶段成立一个宣传目标,这个宣传目标可以比实际达成的数值再高一些,以这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推动宣传人员进行多方法探究,以不同的宣传视角,利用多种宣传媒介提升思想政治的宣传效果。

(五)完善宣传队伍

这一点与我们上文中所说的宣传人员素质并不相同,宣传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宣传的效果水平,基于这一点,在宣传人员的选择上要进行严格把控,基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其中的职工年龄由中到老不等,因此,在成立宣传小组时,要在各年龄段都进行适当的人员选拔,以便进行不同年龄段人员的针对性宣传,并且不同年龄段的宣传人员在宣传工作的开展上会有不同的见解,内部的工作讨论有助于开创新的宣传手段。

在宣传小组成立后,要注意对宣传小组人员的监督,防止出现错误的思政语言,努力维持宣传队伍的高素质、高党性,为宣传工作提供基础的思想保障,在进行具体的宣传工作时,对于文字的使用要简洁明了,直插要害,让煤炭职工能够对重点进行直观了解。

5.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的思想宣传 篇五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这是基于理论逻辑、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也是对马克思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纪念。我们一定要遵循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和革命斗志,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开创的事业,不断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贡献和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颠扑不破的真理体系

科学性即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英国文学家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空前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造成并暴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两极严重分化,经济危机频发,劳动人民备受压迫。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矛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人类认识史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说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根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进行了世界大战,革命风起云涌,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不曾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列宁深入研究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认为在资本主义统治链条最薄弱环节可以率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劳动人民自己的政权。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打开了缺口,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出路。从此,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历史命运被极大改变。毛泽东同志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革命实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20xx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成功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伟大的革命实践和国家建设中,毛泽东思想应运而生,并不断丰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辟分析国际国内重大变化,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政治自觉、政治勇气、政治毅力、政治定力,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开辟了光明前景,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攀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新高峰,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是与时俱进、颠扑不灭的伟大真理,是始终照耀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推进历史前进的永不熄灭的灯塔。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实践贡献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优于人类一切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质。党的xx大以来,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影响之深,在党的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正是这些伟大的社会实践孕育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社会实践。

实践探索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的科学理论必须通过伟大的社会实践才能展现其真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实践要求突出体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上。基本方略首先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表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沦为空谈。基本方略还规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新格局,全面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展开,每一个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思想化为行动的导航仪、路线图、方法论。

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有人妄言历史已经终结,有人认定只有西方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事实证明了这些观点的错误性。几十年来,我们党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并将在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是通向现代化的光明之路,只要找准方向、确定道路、坚定不移、驰而不息,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伟大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宏大的世界视野,又彰显出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情怀。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一带一路”指明了新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方向,使相关国家能够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全人类最重要的实践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

一方面,从世界社会主义520xx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趋势也没有改变。另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是社会发展“大的历史时代”的时代产物,又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国情,它紧扣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党的xx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从而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时代视野,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奏响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最强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开启了新时代,也必将引领新时代。

中国所处的当今世界,既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又是一个正在深刻变革的时代。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世界两极分化进一步扩大,矛盾更加尖锐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战争和冲突的阴影之下。“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在博鳌亚洲论坛20xx年年会上发出了“时代之问”。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深刻分析了21世纪的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总结了“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三个关键词,明确提出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愈发显现出跨越时代的真理魅力。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完美地回答了“时代之问”,充分彰显了伟大的时代意义。

6.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 篇六

新媒体时代互动式传播背景下, 传统的“宣教式”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已明显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借助网络、电子移动设备, 广大群众可以从互联网等信息媒介上轻易获得文化知识和信息, 并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形成网络舆论。其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已不完全依赖于传统媒介的作用, 譬如官员说教和宣传性的舆论引导。新媒体时代正以其多样的传播形式、超强的信息整合、广泛的群体参与、深入的多方互动对基层政府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形式、教育观念、内容、方式、体制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基层干部要系统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求木之长者 ,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 必浚其泉源”,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基层是党和政府执政的力量之源, 基层稳定关乎社会主义建设千秋大业, 维护基层稳定, 是每一个基层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基层干部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话语体系的主要传承者和承担者, 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思想之脉”的延续者、开拓者, 基层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直接关系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广度和深度。党政干部自身如果对何谓思想政治工作都不知晓, 那么, 去谈论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乃至谈论如何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都终将是贻笑大方的空谈。

同时, 世界在变化, 形势在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 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要求也必将不断提高。当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旧有的体制机制、利益格局不断被打破和调整。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转型的历史进程中, 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现。比如, 经济总量的大而不强, 收入分配的巨大贫富悬殊, 党员干部的骄奢淫逸、贪腐无度, 以及长期存在的区域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 尤其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党员干部行为, 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面对这些问题, 党政干部要想保持“政治上始终坚定”, 就必须在“思想上始终清醒”, 这就要求, 在“考验”面前, 需要做到“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理论教育领域, 就要集中力量抓好党政干部这一重点群体, 坚持“主义真、品德正、方法对”, 切实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真正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确立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人生价值观。基层干部要系统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以提升党政干部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水平, 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侧重于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进行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及其核心内容的系统“灌输”。同事, 不仅注重“问题”的解决, 更要注重“主义”的养成, 逐步把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内化为自己稳定的、成熟的思维语言, 如此, 才能把系统的成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学习, 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接受的“标准”。

二、发挥新媒体的思政“引导”功能

当前基层政府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以传统媒体为信息媒介的“宣教式”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它只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 很少考虑受众 (广大群众) 的感受, 因而, 在当下信息传递中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而新媒体传播以互动式为特征, 信息传播者和广大群众都是信息交流的主体, 群众的主体性得到广泛的尊重和发挥。借助新媒介, 群众可通过众多途径获取各种信息文化知识、获取各类社会讯息, 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焦点信息。而且, 新媒体的多样化, 又使得信息获得的渠道更加广泛、多样化。对此, 我们当前不能像过去一样不考虑广大群众的需求而直接灌输观念,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合乎“以人为本”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开展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些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因而, 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和方法论。鉴于广大群众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总体来说已经形成, 因而, 在对其做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吸引他们的主动参与, 使思政工作成为其“求之在我、得之在我”的自我教育活动。现在新媒体传播给广大群众的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撑, 使得广大群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广大群众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思”、“想”。只有主动“思”、“想”, 广大群众才能分辨善恶对错, 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牢固的理想信念, 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广大群众做思想政治工作, 需要变信息控制为思想引导。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贪污腐败、暴力拆迁、企业污染等阴暗现象极易触动大众敏感的是非判断神经。而当前很多宣传部门仍然采用原来单向式大众传媒的经验, 进行信息控制, 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非但信息没有控制住, 反而给广大群众 (网民) 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干扰。然而, 在大众传媒网络上, 一旦有些基层政府的宣传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采取不闻不问, 甚至打击报复反映问题群众的态度, 那么, 不仅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甚至包含整个反映事件本身, 都很容易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起来, 并形成强大的社会网络舆情, 进而给政府形成巨大的王略舆情压力。对此, 面对新媒介的信息传播新环境, 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时俱进, 自觉反思和检讨信息控制的旧观念, 认真面对当前互动式传播带来的问题, 变被动的信息控制为主动思想引导, 勇占思想传播的“高低”。因此, 基层政府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 而不是强制性灌输给广大群众死板的僵化的知识。要充分尊重群众综合利用各类网络、信息媒体表达思想观点的权力, 因利势导, 不仅要让广大群众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方法论参与到社会事务中, 让广大群众充分接触多方面的信息, 更要让其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 我们基层行政部门要做到信息更加公开, 为广大群众更好地行使监督和舆论权利提供方便, 这样他们才更容易用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互动与生活。

现在的网民 (广大群众) 比较喜欢在一些大的社会网站上发表自己的言论, 其主要原因就是在网络中言论比较自由。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网上信息的误导, 甚至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事物缺乏全面的认识, 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变成错误的思想观念。这需要基层政府对内对外都要建立一个非常宽松的互动平台, 比如政府官方微信、政务官方微博, 在这个平台上, 网民能够直接进行舆论监督,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更方便进行互动。道理不辩不明, 对于广大群众思想的形成也是如此, 只有经过充分的辩证的讨论, 广大群众才会逐渐成熟起来。在这个互动的辩论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自己的学识和观点对广大群众进行引导, 使得广大群众充分地“思”“想”, 基层政府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可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三、在群众日常生活中让思政工作发挥作用

基层政府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起作用, 需要基层政府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的掌握, 这不是让群众的日常生活都打上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烙印”,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印记, 而是要通过提炼和整合日常生活所创造的对群众健康生活特别是对社会进步具有普遍价值的话语, 以“引导”社会日常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这种意识形态淡出日常生活领域, 人们又抱怨日常生活进入了一个“没有信仰”、“没有理想”的时代。然而, 社会的精神生活是不会真空的, 只不过各种新的意识形态, 伴随着各种生活方式, 伴随着各类商业广告、娱乐节目, 而渗透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对日常生活的渗透, 目的在于要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引导和提升。从内容上, 体现在价值导向和内容选择两个方面, 从形式上, 表现在大众文化和网络语言两个方面。意识形态要返回实践和感性世界,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需要在价值导向上关注日常生活意义、在内容选择上关注公民意识培育、在传播机制上关注大众文化传播、在传播途径上关注网络语言使用这一逻辑过程。

由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与调整, 需要深入研判网络语言优劣, 利用网络语言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形式, 在信息的上通下达之间, 树立一种“形象”, 把握话语主导权, 当然, 这期间对网络语言也有一个批判性吸纳的过程。

对绝大多数的普通群众、普通公民, 对他们则是通过党和政府的有效工作, 来感染他们, 使其“品德正”, 在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底线道德、底线价值的基础上, 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提升精神文化层次, 并认同中国共产党所整合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价值。

7.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 篇七

一、正确认识“本色”与“特色”的辩证关系

“红色”是马克思喜爱的颜色, 是共和国国旗和党旗的颜色, 也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本色”。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形象地说就是“党的喉舌”) ,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何使“红色”更纯正、更鲜艳、更持久、更亮丽、更有魅力, 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一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本色是“红色”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本色是特色的前提和基础。保持和弘扬本色, 才能创造特色。离开了本色, 所谓的特色也就会黯然失色。坚持本色, 永葆红色不变, 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是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本质规定性,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表现。特色则是指区别于其他同级同类学校同行的, 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稳定性、优质性的个性与风格。特色是生命, 是灵魂。特色是本色的提炼和升华。因此必须在坚持本色的基础上追求特色, 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形成的特点、优势和经验, 凝聚力量, 塑造精品, 打造品牌, 挖掘、整合、培育和提炼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培育的特色应该是比其他同级同类学校同行的更纯正、更鲜艳、更持久、更亮丽、更有魅力的“红色”。使“红色”更加纯正———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 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使“红色”更加鲜艳———深化教学改革, 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使“红色”更加持久———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效机制体制, 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红色”更加亮丽———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辐射力;使“红色”更有魅力———加强教师修养, 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识魅力、人格魅力。一言以蔽之, 要在“红”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只有这样, 才能培育和提炼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特色。

二、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红色精神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特区精神、江泽民提出的新时期的五种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抗击“非典”精神、光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红色精神, 曾经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红色精神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 永远不会过时。新世纪新阶段, 红色精神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执着追求、坚守阵地、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诲人不倦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继承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努力成为红色文化的坚定信仰者、刻苦学习者、深入研究者、积极传播着、模范践行者。一要牢固树立矢志不渝、锲而不舍, 实事求是、敢创新路, 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等红色革命精神, 并将红色精神的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的始终。这是历史与时代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大职责。二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修养, 熟悉掌握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即红色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各种表现形式, 如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名言、红色格言、红色戏剧、红色歌舞、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散文、红色诗词、红色小说、红色书画、红色书信、红色藏品、红色故事等。这是运用红色精神实施红色教育的先决条件。三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深入探讨和研究红色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深刻阐明和揭示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教育目的、主体、介体、客体、环体、结果及其各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四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现代传播学、教学法等学科专业知识和原理, 科学把握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教育的规律和有效路径。五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实践第一原则, 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以实际行动让大学生感悟到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魅力和实效。

三、科学设计和实施“红心工程”, 锻造一支“红军”队伍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2008年9月23日, 中宣部、教育部各高校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科[2008]5号) 指出:“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 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见, 中宣部、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党政领导应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个宝贵的“红色人才资源”, 并依托这一资源,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红色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实质上就是一项“红心工程”。科学设计和实施“红心工程”, 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旨在锻造一支“红军”, 即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 应该是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队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学贯中西、功底深厚的队伍;应该是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的队伍;应该是师德修养好、富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队伍;应该是老中青结构合理、教学领军人才不断涌现的队伍。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教师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造性地从事教学。因此, 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 以方永刚同志为榜样, 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深入实践, 了解学生, 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 提升精神境界, 做教书育人的典范;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 课堂讲授有纪律”, 力图实现“口红”与“心红”的有机统一。

四、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各种红色资源,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红色资源, 为大学生打造成功人生的鲜艳底色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抢占网络阵地, 构筑红色网站。要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建立教学互动的红色网站, 把课堂延伸到网上,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2.构建校园红色社团, 凸显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作用。要依靠学生, 相信学生, 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组建各种理论社团,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于各种社团活动之中。3.要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校园主题系列活动。如举行红歌比赛、组织红色演讲、朗诵红色诗词及红色格言、表演红色戏剧及红色歌舞、播放红色影视作品、阅读红色文学作品、展示红色书画与红色书信等红色藏品、进行红色专访、讲述红色故事和举办红色论坛等。要深入挖掘蕴藏在各类红色经典当中的时代内涵, 提炼其具有永恒价值、巨大魅力和震撼力的思想精华, 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红色文学经典《红岩》、《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红色美术经典《开国大典》、《江山如此多娇》等, 红色电影经典《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周恩来》、《焦裕禄》、《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 红色电视经典《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恰同学少年》、《潜伏》、《大国崛起》、《百年中国》、《复兴之路》、《世纪伟人》等, 红色音乐经典《长征》、《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保卫黄河》、《走进新时代》, 红色经典歌舞《白毛女》、《红梅赞》、《绣红旗》等。这些红色经典感人肺腑、动人情怀、催人奋进、激人向上, 对大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魅力和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这些红色经典资源, 使其中蕴涵着的革命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帮助大学生战胜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挫折, 砥砺意志,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4.要充分发挥红色实践基地和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尽可能创造条件, 多组织学生到红色实践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瞻仰革命遗迹, 睹物思情, 观故思新, 以启迪心灵, 校正人生航向。开展红色之旅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值得指出的是, 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实施红色教育时要特别注意两点, 第一, 要按照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 在坚持统一性的同时, 力求教育教学风格和方式的“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因为当今社会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第二, 在进行红色教育的时候, 还必须对形形色色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进行改造、揭露和批判, 而不能机械呆板、一味地搞“满堂红”、“红到底”。要讲究方法策略, 坚持有破有立、注意贯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 坚持把深刻的科学真理与巧妙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认知疲劳、审美疲劳。在进行红色教育时, 尤其要注意着力增强时尚感, 要适应大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接受特征, 善于将时尚元素注入教育教学过程中, 赋予其新鲜的时代气息。

五、以“红色管理”为航灯, 以“黄色管理”为镜鉴, 以“蓝色管理”为参考, 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近年来, 许多高校为适应迎评创建工作的需要, 大力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 突出教学过程管理, 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的文件、规章制度, 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譬如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 指导教学工作;实行导师制, 专门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规范教师的行为;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行听课和评课制度;坚持学生评教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加强和改进教研室工作。应该说, 为了迎接评估, 这些在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管理已实现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的转变。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积极探索和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如何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模式, 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一大课题。以往一些人在谈管理问题时, 采取一种“全盘西化”的态度, 对西方管理学津津乐道, 却对“红色管理”只字不提。这是有失偏颇的。著名的中西管理理论研究专家、党史专家冯成略 (冯成平) 曾提出“三色管理”概念。“三色管理”就是“红色管理”、“黄色管理”、“蓝色管理”。作为“三色管理”的倡导者、实践者、探索者, 冯成略认为, “红色管理”是中国共产党的管理;“黄色管理”是中国古代帝王及皇朝管理, 黄色是中国古代皇家特权颜色;“蓝色管理”是西方现代管理。“红色管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说白了就是独具一格的中国共产党管理模式, 其实质是从管理学角度对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治党、治国、治军思想精华和实践经验的提炼, 是中国特色管理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中坚支撑, 也是新中国经济社会管理中最重要、最现代、最辉煌的组成部分。 (4)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 “红色管理”过去管用, 现在管用, 将来仍然管用。冯成略在《红色管理》这部著作中, 他主张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认为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中, 中国共产党是理论最先进、战斗力最强、规模最大、基业最长青的一个组织, 其组织形态包涵了一切管理学关于组织定义的基本要素。从西方MBA教育的理论观点来看,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 就是中国管理历史上的一个最大、最成功的MBA案例。从管理学基本观点来看,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理论体系包涵了纲领、路线、组织、干部、领导、控制、创新等核心要素, 与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架构体系不谋而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教师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者、研究者、宣讲者, 具有运用“红色管理”理论的有利条件, 理应在管理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根据高校的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 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以“红色管理”为航灯, 以“黄色管理”为借鉴, 以“蓝色管理”为参考, 积极探寻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建立在知识管理基础上的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是组织最重要资源的人本化教学管理模式。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和长远战略眼光的、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的“红色”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常言道:“老大难, 老大难, 老大重视了就不难。”事实证明, 拥有重要资源支配权的各高校党委行政真正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前提条件。这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过长期观察和对比思考得出的重要结论和普遍心声。

综上所述,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中国社会, 从红色文化的视角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充分发掘和利用古今中外红色文化资源, 实施红色教育, 对于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大有裨益。

注释

1 王家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www.Cn880.com, 2005年10月23日.

2 翼东祥, 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6年第2期.

3 摘自2008年7月8日至9日中宣部和教育部在京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的讲话.

4 冯成略.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年版.

8.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 篇八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维护核心、集中统一是根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首要的是维护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决不打折扣、搞变通。去年底,青岛市委制定了《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会关于坚决维护和服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意见》,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坚决落实维护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个第一位的政治要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高举旗帜、凝心聚魂是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和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和旗帜。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一定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学深悟透这一光辉思想,加深理解、全力践行。持之以恒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落细落小落实,更好地统一思想、凝心聚魂,汇聚各方面力量同频共振、同向而行。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在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奋力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关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形象地指出,这就像“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发挥党组织的职能部门作用,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党组工作情况汇报,充分体现党的全面领导。引导各民主党派自觉恪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根本政治原则,巩固“众星捧月”的生动局面。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完善制度、强化执行是保障。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必须以党章为根本,以中央制定的党内法规为主干,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供制度保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按照中央决策部署,青岛承担着党内法规制定试点工作,市委已经研究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述责述廉实施办法等党内法规,还将出台市委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实施办法、严格组织生活实施细则等法规。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一定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党内法规制度,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 新时代思想心得体会(精选)

★ 宣传思想工作总结参考

★ 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 精选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 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主持词

★ 乡镇宣传思想工作计划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范文

★ 红船精神思想宣传精选

★ 宣传思想的工作总结

上一篇:××××在2013年全区水产畜牧兽医年中工作会上的讲话下一篇:生物入侵者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