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4-08-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精选14篇)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一

论文题目: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姓 名:胡洪忠

单 位:萍乡市湘东区腊市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553861479@qq.com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萍乡市腊市镇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胡洪忠 联系电话:***

QQ:553861479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对中国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今天,我们提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是要照搬古代文化,而是选取能促进现代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树立现代人健康的价值观的那些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同时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从小学学起,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材在每个单元课后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

比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第十一册第六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它包含的诗有《诗经·采薇》、杜甫的《春夜喜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白朴的《天净沙·秋》等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并且要求学生课外去搜集、整理和欣赏诗歌。

在第十二册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穿插的二首古诗《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中的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在《己亥杂诗》中,表达了诗人愤然辞官,回家途中触景生情发出感慨,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关注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为什么会懒困呢?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曹植的《七步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王维的《鸟鸣涧》这首诗主要描写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充满了静谧的意境,但“花落”“鸟鸣”“月出”写来静中有动,动中见静。是很成功的写景诗,如同一幅线条清朗的水墨山水画,正是王维所擅长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再有,《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二、教材在单元课后穿插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

寓言、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像、《邯郸学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都是经典的寓言和成语、传说故事。寓言往往通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诙谐幽默,令人难忘。往往让人们摒恶从善,净化心灵,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历史故事则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礼节、习俗、节日。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就能体会出很深的文化内涵。

“成语故事”栏目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的信息,既是结合本组课文的拓展阅读,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闻鸡起舞、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画龙点睛、胸有成竹、杏林春满、手不释卷、鹏程万里、水滴石穿、大公无私、程门立雪、入木三分、竭泽而渔、响遏行云、邯郸学步、舍本逐末„„这些成语故事的安排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在读故事的同时,了解成语的出处,获得一些历史的、文化的知识,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趣味语文”栏目贯穿中高年级,该栏目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教材在“趣味语文”栏目中安排了绕口令“花鸭和彩霞”、猜字谜、看图说成语、说“言”、有趣的对联、苏东坡写诗、说“信”、巧联巧对、推敲的来历、改变《出塞》的标点符号、妙答“一”字诗、鲁迅对对联、有趣的标点、巧问巧答等内容,用这些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所以,加强对这些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阅读,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

作为教师在教学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开创了语言叙事的新篇章,更好地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们分别介绍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对文化的影响,有很鲜明的标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的缩影。无论以浪漫主义叙述还是以现实主义叙述,里面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形式都是中国所独有的,值得深入学习与研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比如,《草船借箭》出自于《三国演义》,当时三国鼎立,刘备联孙抗曹,但双方仍然斗智斗勇,期间表现出了孔明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也表现出了周瑜的心胸狭窄、小气嫉妒。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四大名著的理解比较难一些,因此,教师往往要提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然后才能分章深入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加大对古代文化的研究,熟练文体格式。也可以穿插一些《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篇章,需要细心地揣摩,循序渐进。对于传统文化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渗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结合现在的思想推陈出新。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渗透

一、概述

阅读,是一项全民工程,小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将阅读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符合当前社会现状也更加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与心理健康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但是其间又有密切的关联。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只是单纯的阅读教育,多读书、多看书、多背诵,而对内容没有针对心理健康进行筛选。当今社会,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如何培养出一个身心具健又有社会竞争力的成人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若能成功将小学语文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能大大发挥阅读的作用,不仅能从阅读中获得知识,也能培养高尚的情操,使精神世界丰沛,祈祷全面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当下,小学教育一般都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缺乏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视,没有专业的授课教师也没有专设的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而语文老师也没有将心理健康辅导与教学紧密联系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不融合发展的教学,必将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也无法满足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更无法提高小学教师的个人素质修养,也就无法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身心具健的社会人来。

加强学生的心理康佳教育,是当下语文教学活动改革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阅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阅读。

阅读是一种对文字组合的体验,文字有千万中组合,而对所看到的的文字的理解则是一种心理活动,如何重组这些文字将它转化成为可以理解并吸收的信息,就是思考的过程。从看到、到感受、去概括,而后理解并领悟、最后根据所学做出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参杂着许多的心理导向性活动。

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活动过程处在一个正常状态。第一,心理健康是以身体健康为依托的,身体健康当然包括精神健康;第二,心理健康是性格完整且有正确认知,能够适当的表达情感、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且可以及时进行自我调整;第三,拥有健康的心理,对生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并且能够妥善的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 二者的关系。

阅读是从文字中汲取知识、理解意义的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技能,也是获取更多知识的前提条件。阅读远没有我们表面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是一系列行为和心理过程形成的总成。通过有针对性的筛选阅读内容,我们可以使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得高尚情操的熏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小学语文阅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学教师被喻为人生的引导者。语言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无论是教师口中的语言还是课本中的内容,就像雨水滋润大地一般让知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而种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大量的文学作品,给学生们提供的是一个如大海一般的广阔环境,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大浪淘沙般为处在心理成长重要阶段的小学生们淘出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供其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成长方向去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互动的内容与环节,不但要求小学生阅读的文字是积极的对心理健康发展有利的,也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声文并茂的将知识传输,在沟通与交流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结语

儿童在小学阶段,身心发展处于塑形的重要时期,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阅读这个途径渗透到这个阶段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新标准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应该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学生审美的情趣,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阅读教育,是增进素质修养的必修课,它是语文教学的第一环节,从始至终的贯穿着整个语文学习。同时,阅读不仅仅让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的时候情感的投入与感受、与阅读作品的互动,能够保持小学生的创造性也能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方式。都说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而不枯燥单一的阅读模式,恰恰能确保这种珍贵的“天性”得以保存。

参考文献

[1]肖红.以阅读心理考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宋雪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7.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教育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处良好的发展阶段,而作为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的作用也开始凸显出来,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情感交流、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能够把情感注入到书本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蕴含在课文中的情感和观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认知。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1.1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本质

小学生大多处于一个对人生的认知和学习阶段,在这个时期,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直接决定小学生以后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特点的养成。书本之中的情感教育,只有通过教师课堂上的讲授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情感交流才能传递给学生。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判断有重要的决定性,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传递给学生正面情绪,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导向。

1.2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教育,就是观察和研究人的性格、品质在情感的影响下如何形成、改变、发展,进而对症下药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教育。它的根本意义其实是一种心理启发过程,通过阅读中的情节发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从心理学的意义来看,学生可以通过思考阅读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一系列的人物态度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育中不断强化这种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性格品質,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语文阅读教育旨在教育学生的心理层面,决不能任其发展,要有一个培养、发展、强化、形成的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情感,贯穿于人的一生。所以教师要注重阅读教育中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变消极为积极,变悲观为乐观,帮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从而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阅读教学与情感教育

2.1阅读教学的概念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带入活动,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乃至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阅读教育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影响,更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自发性和兴趣性,让学生有兴趣去阅读、去感受,形成学生独有而真实的体验,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么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索和实现自我成长就无从谈起了。

2.2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1)培养学生兴趣

当前小学生日常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如何让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是语文阅读教育的第一步。首先教师应该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不能轻视语言的魅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生动的将文章段落之中的情节娓娓道来,对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语言不仅是沟通文化的桥梁,也是传达情感的丝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表现和情感交际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展开创造条件,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创造情景。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本身和情感就是密不可分的,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对一件事的情感越投入,思维就越积极,创造力就更强,相反的,如果对一件事缺乏情感,思维也会随之迟钝。富有激情的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别人相比都会更加丰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留白,在适当的段落处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思考。只有当学生能够积极地带着情感步步深入思考情节时,才有可能接触到阅读作品的深处去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

(3)教师要具有优秀的自我情感调控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是处于“学”的位置,而对于“授”的主体的教师,又应该有什么要求呢?首先,教师的教学素养,孔子有一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充分说明了只有一个具有渊博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以及高度道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老师。由于当前教育过程中普遍强调竞争与考核,学校往往重视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水平等知识层面的能力,却忽视了语文教师塑造学生情感和认知的重要性。这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课本熟练,却忽视了学生基本的情绪感受 。语文阅读教育失去了其根本的情感教育的意义,学生失去了和教师的情感交流的机会,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缺少情感教育无疑是教育的悲哀。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想一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绪消极,如何能带动学生的乐观情绪,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书本之中。此外,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散发出来乐观向上的态度也能帮学生树立一个标杆,从而形成正面积极的品格。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

当前世界飞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将持续走高。所谓复合型人才,不仅仅指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更是指具有优秀的情感、性格、意志力等“软实力”的人。因此语文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知识和分数,重视并培养学生的优秀情感和品质,才能体现语文教育独有的“人文性”。汉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到今天保存最完整的产物,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比如尊师重道、言出必践等等。语文阅读教育作为学生和民族优秀文化面对面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已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小学语文科目与其他科目不同,作为最需要“情感投入”的学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其投入大量的情感,体会语文课本中蕴含的文化和品质。而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以充沛的感情去代入课本,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汤国庆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 新课程学习(下),2013(10)

(2)朱小曼 情感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四

周美霞

近几年来,学校里属于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的父母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或外出打工,总之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种隔代的生活和教育,因为生活经历、文化结构、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始终跟不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导致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行,如: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生惯养的日子,缺少爱心和亲情;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凭意气用事的时候比较多,理智的时候少等等。学校里,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时是只管“教”,而不管“导”,许多课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德育规程》中也说:要把各学科蕴涵的德育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是一个个德育教育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一课时,运用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完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突出的感觉?

生:作者把武夷山写得太美了。

师:是写得太美了吗?

生:武夷山的山美、水美,作者又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几个武夷山美的词语或句子出来,齐读,感受。

师:对,是武夷山的风景美,作者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了。可以说风景美如画,使我们没有去过武夷山的人,读完以后好像已经见到了。这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1-

生:身临其境。

师:对。你们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那么美丽的景色,又用这么美的语言写了来,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表达了他热爱武夷山的感情。

师:仅仅是热爱这武夷山吗?

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一看到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觉得我们的祖国太美了。

师:你们呢?

生:我们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而美丽的祖国。

这里,通过片段设计6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美——风景美——语言美——热爱武夷山——热爱祖国——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思想迅速升华的过程,体现了语文教育中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和谐美。

二、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语句优美、内容生动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真实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为小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天地。对这类文章,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着重抓好重点语句、段落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如:教学《海上日出》(人教版第十册)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三种不同的读法来领悟、渗透德育:

第一、浏览法。要求学生迅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学习小组里读给同学们听。

第二、默读法。要求学生用笔勾出说明海上日出时雄伟、美丽、奇特的语句,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订正,并要求学生找出“日出时”、“日穿云”、“日出云”的几个词语或句子,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作代表向老师朗读汇报。

第三、朗读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日出时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领略到海上日出时的雄伟、奇特的美景。这时,如果老师再利用多媒体辅助,如投影片,让同学们观看保护环境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与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了文本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

象,使之唤起各种感觉、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习性。

例如在进行《春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先认识了春笋的样子,然后由近及远地观察,体会春笋在大好春光中,一齐争着向上生长的情景。有条件的学校并且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唤醒春笋娃娃”的情境,再引导学生说出了春天的其它景物,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春天。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心理,营造一种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氛围,把信心与快乐送给学生,使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的同时,感受到了春笋能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而会不知不觉地以春笋娃娃为榜样,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必须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广泛性和语文科的特殊性。德育教育的内容从文本选择上是多方面的,例如《日月潭》、《黄山奇石》、《中国石》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潜移默化地逐渐渗透,在细化上下功夫,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洗礼,得到内化。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五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无论对一个生命个体还是对一个民族整体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出发,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不断发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通知。网络游戏使学生迷失自我,跳楼殒命;或是为了金钱,或是不堪外界压力,青少年对父母亲人屠刀相向;羡慕物质浮华,崇拜丑陋低俗,是非观念、美丑意识混乱颠倒······这一系列现象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从反面提醒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那么在这项重要的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这是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一、语文的人文性。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二、语言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修身治国平天下,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

三、语文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直白的,它把丰富的思想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中,溶化于一篇篇优美形象的文章里。丰富的思想结合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又能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上小学语文的三个学科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工作中分担更多的任务,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工作中担当起极其重要的角色。

可以这样说,一本本语文教材,就是蕴含着丰富思想教育材料的宝库。然而,现在教学中却存有两个误区,影响了对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误区之一,忽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多、过滥、过于直白,对文章内容不做深入理解,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而流于空洞说教,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然不会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误区之二,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忽视学生追求人格升华,人性完美的内心渴求,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只顾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写作技巧的培养,教学进行得支离破碎。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而且也不会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文如其人,很难想象一个道德感、责任感淡薄的人,一个人性残缺的人,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会怎样写出感人的篇章。产生这两种误区的根源,在于教学中没有把语文看成是语言文字与思想精神的有机结合体,而是把两者机械地、野蛮地割裂开,致使文道分离。

那么怎样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具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教研活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五结合”。

一、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有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灵车那一段,引导学生:“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里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逐渐体会到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感染。《草船借箭》讲读结束后,我提出:题目中的“借”字,可否换成“骗”?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辩论明白“借”本身暗含“还”的意思,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且知道了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人物有美、丑不同。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梅花魂》讲述一位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其中他送“我”墨梅图时说的一段话是文章重点。在朗读前,先播放《我的中国心》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得很有感情,在这过程中自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识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则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我在初步感知时让学生注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并划下来,为整篇文章的学习定下了感情基调。然后在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出现给“我”的感受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台湾教师的爱国之情,最后再结合“这里原来画的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介绍日本以前对台湾的奴化教育。使学生明白了台湾教师产生这种强烈感情的根源。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动于热爱祖国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占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一次看图写话训练,画面上是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我预先想的答案是“哥哥在浇水”,可有一位学生说“哥哥在种树”,我刚想否定他的答案,说出自己的标准答案。可看看画面感觉这样说也不能算错。我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思维,就肯定了他的答案。然后鼓励学生还可以怎样叙述图意。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小树长高了”,有的说“小树长大了”,还有的说“我和小树一起长”。我很高兴,不仅是因为学生说出了许多与图意相符的答案,更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还有一次在教低年级看图拼音识字“进”“出”“开”“关”时,在学生基本读懂字意之后,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出门、进门、随手关门等,再请学生说说哪些场所还有出口、入口,教育他们要按规定有秩序走。学生表演时还用上“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学生既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又受到了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教育。

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思维活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全家宠爱集于一身。长于温家暖房,少经风吹雨打,又大多比较自私,依赖性强,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相处。教学中我结合这种情况,增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学生实际,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内容,并围绕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渗透德育教育的侧重点;二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自觉用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自己的行为,把德育落实到实处。教学《杨桃》一课,我让每个学生都从作者的角度观察杨桃,引导他们弄清这个角度看清杨桃的形状与一般的情况下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的不同,从而理解作者画画实事求是的态度。然后我举例启发学生思维。对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的例子,让学生对此表明态度,说明怎样才是实事求是。接着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或以后准备怎样做到实事求是。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在听说与习作训练中,我更注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有物可言,有话可写:(1)抓住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训练,比如三峡大坝截流、神州飞船遨游、北京奥运会筹办等;(2)抓住生活中随机发生在的事情,教会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大”题目。前一段,市区铺设天然气管道,在校门中挖了一道沟,学生纷纷抱怨上下学难走。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材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踊跃发言,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锻炼提高了表达能力,而对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小公与大公的关系有了较好的认识;(3)就地取材,进行训练。我们聊城风景优美,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家乡美景和变化,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抓住范筑先、孔繁森、白云和徐本禹的优秀人物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展望美好未来进行远大理想教育。

这样进行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以使学生在训练中进行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五、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语文教学改革相结合。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畸形变异,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演,学生不是主体而成了学习的“奴隶”,以致陷于费时低效的窘况,渗透德育多流于空泛,成了一句空话。如今,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努力探索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大胆改革,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重要性,自觉学习知识,主动接受教育。在教授《桂林山水》时,我在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特点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简笔画画画想象中的桂林山水。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动手,尽管画得不是多么逼真形象,但可以看出他们都想画出祖国山河的美丽,表达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之情。教《丰碑》课时,我在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说冻死的军需处长就是一座“丰碑”,在被他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之后,引导学生为军需处长写碑文,从而加深对其高尚情操的认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说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语文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是它的本质任务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现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二、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的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以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三、在创设问题情景中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的好奇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我在教授《朱德的扁担》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去挑粮食是一件怎样的事情?(2)你是怎么知道的?(3)从“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了什么?(4)同志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5)朱德同志又是怎么做的?(6)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同学可以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人人平等,部队里随处可见战友情。不要教师刻意的去空洞地说教。高层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一部好的连续剧最关键就是在“悬念”的设置上,这样才能升华主题、延伸剧情,使观众浮想翩翩、意犹未尽!我想教学也应如此。如《白杨》一文中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结尾:“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油然而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六

文明礼仪是健全人格发展的必备因素,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讲究文明礼仪都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重要手段。文明礼仪的教育,应从小抓起,本文强调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的具体方法,为社会培养一批思想健全、文明有礼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情景教学,寻找课本中文明礼仪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主要的教育来源。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景式教学,对于小学生文明礼仪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课文《三顾茅庐》中,主要表现刘备尊重人才,拜访诸葛亮时诚心诚意。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份尊重、诚心,教学中可让学生抓“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既可以演故事中的情节,也可以结合生活中向老师请教,拜访亲友等情境演一演。这样一来,同学们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会更容易明白课本中宣扬的文明礼仪之道。

二、丰富奖励机制,营造文明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评比是规范日常行为的有效手段。针对小学生当前的性格特征,教师要在课堂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比制度,丰富奖励制度,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觉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会很大程度的传授有关文明礼仪的知识与规范,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一些礼仪行为若是得到恰好的使用,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语文教材有的宣扬诚实守信,有的宣扬谦虚努力,有的宣扬助人为乐等等,教师可设计与之相对应的表格,让语文课本中好的言行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目前,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就会更容易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学生表现出优秀的文明礼仪行为时,老师及时在表格上进行标注,每月进行表格汇总,评选出“文明之星”,并颁发奖状和小礼品,通过将语文课文教学与文明礼仪相结合,合理利用奖励机制,给小朋友们营造文明的生活与学习氛围,人人争做文明小标兵,整个班集体也必将成为一个积极上进、文明懂礼的优秀集体。

三、举办相关文明礼仪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一些介绍型文章,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多以文明礼仪为主,在每个单元或者每两个单元学习完以后,可以在语文课堂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活动。小朋友可以以演讲或者表演为主要表现形式,除了从正面对文明礼仪进行宣扬,也可以从反面来进行批评。活动时间大约四十分钟,第一部分大约二十分钟,以话剧表演为主,第二部分大约十分钟,是全班有序讨论时间,也就是小朋友们来进行演讲,或者讲故事,这些内容多来自于日常生活,也可以来自于书本知识,类似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最后十分钟,可以来玩一个“真心话”的游戏,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一张纸上写出一个同学讲文明礼仪的实际例子,写完后统一交给老师,由班干部来进行整理,并选出前三名被表扬的小朋友。这样以来,定期的文明礼仪活动会自然而然的成为小朋友们努力的方向,并能更好应用语文课文中学到的一些文明礼仪知识。

四、以身作则,感染学生

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是心中最神圣的形象。老师的每一个行为动作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叫学生回答问题虽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课堂活动之一,但是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回答问题要举手,教师在让某个学生回答时可使用说:“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礼貌用语。在学生发言时老师可眼睛注视着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同时告诉学生,学会倾听不仅有助于掌握所学知识,还能体现我们对他人的尊重。除此之外,老师在看到地面有垃圾的情况下,要主动捡起来,而不是让孩子去捡:在与学生交流时,亲切随和,循循善诱,不使用诸如“你真是太笨了”之类侮辱性的话语。生活中的这些小细节,都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机会。

五、对小朋友文明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

在课堂或者课间,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文明行为一定要及时进行鼓励与表扬。也可以和课文内容来结合,更加形象具体有趣,有利于其他同学的学习。比如在课间小王同学喝水洒到地上,小李同学马上去拿拖布来擦干净,老师可以当着小朋友的面这样说:“我看到小李同学帮小王同学擦地特别像一个人”,这时会有小朋友们奇怪“会像谁呢”,老师可以用提问的口气来说:“是不是有点像上节课我们讲到的雷锋呢”。这样一来,小朋友们会主动将小李同学的行为与雷锋助人为乐的好习惯结合起来,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小朋友们既进一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助人为乐的文明礼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讲文明懂礼貌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文明礼仪从小抓起,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必要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接受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来源。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为承载对象,总结了在课堂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方法。只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举办有趣的活动,进行情景式教学,丰富奖励机制,小朋友一定会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将来成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7.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篇七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教学活动重要的形式之一, 是展现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注重学校对德育教育的渗透,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增加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从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 )德 育教 学对自 身 的 发展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生道德素质的体现, 还是中华民族的精髓。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对德育教育的培养,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还有助于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民族素养。

小学每个班级的黑板上都写着这样一句话“以德立校,育人为本”,这充分地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无时无刻不提醒学生和教师要重视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必要的。

(二 )小 学 语 文 发展 的 必 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小学语文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还要促进学生德育健康发展。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学生还没有步入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小学语文文化, 小学语文可以通过众多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了解童话故事外的寓言世界。在丑小鸭的故事中,丑小鸭排除众议,最终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在这个童话故事里,学生要反思其他鸭子和鸭妈妈对丑小鸭的态度,这则故事告诉学生要公平对待别人,不可以歧视别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语文中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增加对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小学语文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德育精神。

(一 )通过 对学生的 认字 教 学 渗透 德 育教育

小学语文的基础就是让学生学会认识生字,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外生字,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书写生字,让学生进行多次书写,达到识字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不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德育文化的培养,让学生从中发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对汉字外形的掌握, 让学生思考汉字中所蕴含的道德文化和汉字的重要内涵[1]。

例如:“语”这个字是由言和吾所构成的,可以理解为我要说的意思, 我要说就是对语文的表达, 汉字是通过语文教授的,所以,我要说就是“语”的充分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小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汉字缺一不可,从而促进对德育教学的渗透。

(二 )在作文课 上 加 强 对 德 育教 学的 渗透

作文是书写学生情感的重要体现,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情感。因此,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通过写作文的方式,展现真实的自己。苏轼曾说“文如其人”, 充分说明了可以从作文中看出一个人的品德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作文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好的文章不仅要求语言的通顺华丽,还要在文章中体现高尚的人格, 这才不失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要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加深对德育教育的理解[2]。

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了基础。德育不仅在学习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工作生活中也同样重要,因此,要在小学语文中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从 阅读 教 学中 渗透 德 育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要推荐学生阅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刊物,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对阅读刊物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75-01

教师应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思维能力与成年人相比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开展过程中需要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比那话。小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学的质量。

一、结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阅读心理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把握阅读心理产生的交互影响,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阅读感知阶段,教师应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小学生感知能力还不强,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故事引导以及参与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理解阶段,教师应针对性的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学生设立情境,开展情景式体验,加大学生的右脑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采取图片展示、视频展示以及听音乐等形式,扩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阅读内容,教师也可采用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阅读表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个人表情以及丰富语言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教师应在课堂中成立阅读小组,并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1]。

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心理

小学生的情绪极易受到影响,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开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或者结合实际例子,为学生讲述积极情绪的好处;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针对性的设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按照阅读教学目标有效开展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制定情绪治疗方法,当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应结合治疗方式来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转移注意力,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来缓解自身情绪,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情绪。教师应为学生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真正的体会到课文中的中心思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了解影响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其中有动机、兴趣、情感以及性格等,只有把握好这几个因素,才可以更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纠正学生错误发音问题,增强学生对字词的理解,确保阅读教学的正常进展[2]。

三、在角色体验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角色,比如在《草船借箭》课文中,教师使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思考课文中讲述的内容,并且深入的理解课文,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常角色扮演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角色扮演在小学生中比较受欢迎,在扮演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物角色,教师也应做好引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能够领悟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加深了学生的阅读记忆,因此角色体验对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示范[3]。

四、在课本事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具有表现自我以及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意愿,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鼓励学生,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极大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应让学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任务的真善美,比如在六年级课文《穷人》中桑拿具有善良、爱心的高尚品格,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体会到桑拿的精神,并且告诫学生要像文中人物一样做一个淳朴善良的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在散文、故事与小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中散文虽然在文章出现不多,但教材的散文质量较高,比如散文《我的舞台》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文中主人公具有认真、勇气以及毅力的精神。比如故事《铁杵磨针》中,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只有努力就能够成功的意识,在努力的过程中还需具备恒心。比如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讲述了主人公的机智勇,还有强大的正义感,通过散文、故事与小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

结语: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应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积极的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阅读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断的研究策略,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以及课本有益事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爱年.乐学·体验·领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2):23.

[2] 徐 浩.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课外阅读:中旬,2011,(12):89-89. [3]黄丽兰.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6,(18):29-29.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九

(2012学年第二学期)

永汉镇第二小学 刘凤玲

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课堂授课,学生在校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广大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内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实有效的途径。而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

(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 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二、将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 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要 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十一课《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表演攥着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湖水会怎么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着学生到堵河边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再如:在教学第五册第八课《一次成功的实验》,理解实验成功的关键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先联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着提问:‚从‘先’字,你体会出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从先字,我体会出小女孩在危险时刻,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学生们思考片刻,有位学生发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心里多想着别人。‛然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心 里想着别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几名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他人着想而感到惭愧,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女孩学习,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为内容写一篇小作文。有名学生以《献爱心,让我幸福》为题,写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爷爷跪在地上乞讨,连忙把自己准备买月饼的钱捐给他的事。文章最后写道:‚是啊,给别人幸福,自己也会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见,她已经把‚心中有他人‛这一良好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了。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 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 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

课题论证报告

一、在科学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在现时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生命教育”在现时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西方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都设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在我国小学课程方案中尚未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

(一)通过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科学课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加深广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帮助学生走出成长、发展、学习、交往中的困惑,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有利于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泽载物的优良传统根植于中小学生心中,培养中小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和身处逆境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自律意识以及在日益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应对能力。开展生命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文明社会、全面奔小康的重要举措。

(三)当前,社会环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学生伤害事故和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随着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一些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常常对学生造成困扰;在学校教育中,仍有一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不彻底,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重视不够。受这些不利方面影响,部分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上容易产生偏差,不能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缺乏直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些甚至走上危害自身、危害社会的极端。在此情况下,大力加强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远离伤害,掌握应对困难和危险的方式方法,懂得生命的可贵,明了生命的价值与内涵,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具有重大意义。

(四)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

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审视、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演化为工具的教育,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过分地强调智育,强调“快餐文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班级成为竞争的“战场”。现行具体的教育不乏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理想的教育,也有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但这些内容相互分割、无系统甚至倒挂,教育的内容空洞且教育途径单一,教育缺乏整体和实效。本课题通过对科学课堂、专题教育和综合活动课的实践,从生命教育内容、有效途径及课堂模式等方面入手研究。旨在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建生命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过程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目标。通过科学教学和生命教育的融合,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其分析。

2、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内容。

3、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原则。

4、梳理、提炼、归纳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生命内容,提出具体教学策略。搜集与教材中具体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生命教育的课外阅读内容,形成课内外一致的、丰富充实的、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的辅助教材。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主要采用区域教学研究联动下的行动研究法,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感悟,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由点及面,螺旋上循环上升形成行动研究法在本课题中运用的基本框架。

1、学习研究,确立课题。

由课题组长召集全体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查阅资料,收集有关国内外生命教育的背

景资料,学习《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领会纲要文件的精神实质。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原则等。针对学校实际和区域内生命教育的现状确立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全员参与,分工合作。

课题一经确立,全组成员投入到研究之中。组长具体负责,统筹安排。让长期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第一线的各年级教师分头对所任年级、所用教材进行逐课逐课地研究、钻研,提示出具体生命教育的内容,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实践反思,总结推广

为及时把握研究过程中的成效,也为了激励需要,在精心策划和周密布置下,组织了全组成员进行实践反思。

(四)研究内容

1、科学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研究

科学新课程标准将生命科学领域划分为五个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命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通过对该领域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事实、基本规律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获得有关健康生活模式的概念。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关注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的作用。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落实是构建科学生命课堂的关键所在。

此外,生命教育的内容规划,如果单纯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着手: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主要是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学生层面主要要让每个学段的学生实现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一生的生命价值。其内容可包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现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激扬生命、完善生命。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五个方面。

各年级的具体内容需要结合学生认知、生活经验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进行建构。因此,我校开设的综合时间活动课也是对科学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的一个补充和延伸。

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1)、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分娩过程,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

(2)、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控制性冲动,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学会拒绝别人的性要求,初步了解避孕的基本原理。

(3)、懂得克服不良嗜好,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能够正确应对敲诈、恐吓等事件。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学习、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增强抵御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自我认同观、自我评价观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5)、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理解与尊重父母、师长;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培养协作精神。

(6)、了解环境、爱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法律意识。对生态危机有清醒的认识,理解生态伦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7)、掌握防灾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在灾害发生时既能保护好自己,又能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人等。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

生命教育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机渗透到各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一方面可加强学科教学,以学科渗透为主,在课堂领域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可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还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1、学科教学

2、专题教育

3、社会实践活动

五、研究效果

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确立“一切为了生命”的崭新育人理念,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建构生命教育—--当代基础教育理论体系而努力奋斗。具体分解目标如下:

1.在育人目标上,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原创的创新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竞争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新型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2.确立“生命教育是教育元基点”的理念,重点构筑在初中科学课堂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探索有效教育途径等。

3.建构生命课堂,提升师生在课堂中的生命价值。

4.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通过“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的行动研究过程,努力探索“生命教育”实施途径,丰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科渗透

一、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校教育,因为小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只有在这段重要的时期抓住机会,对于小学生的习惯、操守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只有发展了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品质,对于小学生成为全方位的素质人才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必须担负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语文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都知道语文是由生动的文章组成,一般主要反映自然、社会等内容,一般学生可以很容易在阅读中感受到其带来的魅力,老师运用其本身带有的情感引导到心理教育上来,学生从内心更容易接受。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1.自然渗透

在教学中,老师要很自然地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内容中,而不是生搬硬套、张冠李戴,为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而强硬转折,这样过渡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老师要把握好整个过渡过程,要自然而然结合两个方面的知识。语文学科中存在很明显的心理教育题材,学生可以直接阅读,但有的题材可能就不是那么明显。这样的话,我们老师要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拓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从最基础的需要去思考,来达到思考问题以及思考的意义。最主要的就是抓住语文学科带来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科内容的情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举个例子,在《落花生》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思考出在如今社会中是成为花生那样的人比较有用还是苹果那样的人有用。花生朴实无华但缺乏自信,苹果落落大方但略显浮夸。针对两者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做哪种人更好。这样就是以教材为载体,将心理教育很自然地渗透在学科内容中。

2.适度渗透

我们都知道小学課堂一般都只有大概四十五分钟时间,那么如何合理安排这四十五分钟呢?其实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知道,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其写作的能力及其对于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而不是整天进行思想教育。一般心理的教育能力可以维持在三分钟到八分钟,不能拖得太长。时间拖得太长一般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另外,就本末倒置了,忽略我们主要的目标是教学学科内容,影响学生学习。

3.寓教于乐

只有学生能够享受其中,在其中寻找到乐趣,就能够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会更高,而取得的效果也就更明显。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渗透于学科教育,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不断通过学习去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一般抗压能力比较弱,稍微在学习过程中或者生活中有点挫折,就产生放弃的想法。但是现在的社会竞争力非常大,受到的挫折只会越来越多,如果学生不能够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那很多事情就很难成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学科的内容把学生带入一定境界,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中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很好地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中的挫折。

4.拓展渗透渠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学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变成自己的。实践,一般主要是强化学生对于某件事的认知,深化其对于事物的理解,所以老师要拓展一定的渠道,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渗透在学科内容中。当然,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平台以及有趣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如,运用专题讨论、演讲、课本剧表演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讨论的形式一般是要求学生先准备好相应资料来进行辩论。两方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持有的不同观点,在辩论的时候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也可以听到对方辩友持有的不同观点,最后做结辩陈词。这样可以很好地把语言社交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学生可以很好加深自己对于课本知识的强化,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课本中蕴含的知识得到深刻认识。演讲,一般可以通过讲说的形式及其观众的情感共鸣,有益于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何亚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小学生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9):77-81.

[2]张爱年.乐学·体验·领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2015(2):23.

1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十二

一、创设美, 激发审美的情趣

教师要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期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和探求知识的能力。如教学《鲜花和星星》一课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一边听音乐, 一边想象夜空中那满天的小星星, 把诗的内容, 诗中的景, 都糅入一个美妙的情景中, 为学生很快进入诗的意境, 理解诗意奠定基础。接着, 教师让学生为课文的图画配音, 感受图中小女孩轻松、欢快的心情, 表现小女孩被美丽的星空所陶醉的神情, 享受小女孩坐在月亮船上, 遨游于闪烁的星空中自由自在的愉悦, 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感染, 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二、捕捉美, 培养美的鉴别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 如《九寨沟》一课体现了风景的优美, 《桂花雨》一课蕴含的是意境的美, 《雾凇》一课展示的是大自然赐予的美……教师要挖掘和分析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启发学生的想象, 在理性的指点和引导下,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1. 抓住美的语言。

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反复地朗读, 在朗读与想象中领略文本的语言美, 获得美的享受。如《田园诗情》一课的课文, 作者用细腻委婉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 文本的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 而这种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人物心情的描写表现出来的。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感悟出作者在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 激发学生美的想象力, 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获得审美的情趣和享受课文美学意蕴的喜悦。

2. 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因为, 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 具有启发人, 感动人, 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第一次抱母亲》课文中表现出的母子情, 《永远的白衣战士》、《普罗米修斯盗火》等课文中蕴含的人性美, 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 是教师结合课文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感悟, 让学生深刻体验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 在细心揣摩、反复品味中理解人物的思想境界, 做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 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抓住美的意境。

优美的意境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 把“言外之意”恰当地表现出来,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 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 教师恰如一个博识的导游,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吟读课文, 在想象文本优美的意境中, 把学生的思绪带到奔腾咆哮的黄河边, 把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让学生把种种巧语妙思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倾泻出来, 把文本内容的诸多妙处让学生逐一地接受, 使学生在意趣盎然的情景熏陶之中, 到达学习的彼岸。

三、对比美, 内化美的感悟能力

人物形象的美丑总是在人物或事物的相互映衬中凸显出来的。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 教师通过对樟树的外形美和高贵之处的内在美来映衬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 就能彰显出人们对宋庆龄衷心的爱戴和怀念;通过诵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 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 作为永久的纪念”, 让学生理解作者撰写此文, 不仅仅是要告诉人们在宋庆龄的故居前有两棵樟树, 而是要让我们记住这两棵蓬蓬勃勃, 永保香气的樟树, 让宋庆龄高贵的品格永远留驻在我们心中, 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 感悟到美的真谛。

四、感知美, 提高美的欣赏能力

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在小学语文课本众多的文章中, 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浩瀚的海洋、多彩的植物, 甚至是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笔下妙笔生花地呈现出来, 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体验到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感受到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容的立体艺术图画。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 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 是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延伸美, 升华美的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美的创造力, 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心理需求。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知到美时, 就会产生美的灵感与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 教师要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如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创作表演, 既是一种欣赏, 又是一种再创造;或让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 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1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三

素质教育理论提出: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排在首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其实就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只有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效果。

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只要充分地解读教材,利用好每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巧妙运用教材渗透德育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五花八门有词串、三字经、对对子、诗歌(包括儿歌、古诗)、童话、寓言等等,教材并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即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 育人。例如义务教育课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以专题组织八个单元,依次是: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美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其中第二单元“家庭生活”有《识字2》《看电视》、《胖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课文。读着这一组课文,亲情的温馨扑面而来:球迷爸爸放弃球赛,把电视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而戏迷奶奶也关掉京剧,换成足球频道;小小的双手不仅为爸爸拿拖鞋、为妈妈洗手绢,还给姥姥挠痒痒;贤淑的媳妇给婆婆晒棉被,美好的品质濡染了小峰那幼小的心灵,他也给奶奶晒起了棉鞋,想让奶奶更暖和;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幼小的珍珍把盼望已久的郊游也放弃了„„长辈的慈爱,令人感叹;晚辈的孝顺,让人欣慰。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本单元的主题思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家庭的温暖,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的情感,并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我们不得不说,语文教材就是德育教学的一本“百科书”,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合理课堂训练渗透德育

1、在“读”“演”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 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只要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就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如义务教育课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夏夜多美》,讲述的是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本文对话丰富、轻快活泼。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朗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本。课堂开始我就设计了老师配乐范读的环节,配着优美的音乐,我开始了声情并茂的朗读,看着小朋友们闪亮的眼睛和微笑的表情,我知道他们跟我一起走进了故事,为文章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后来我还设计了同学们检查读、反馈读、评价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他们认真地朗读着,我觉得他们这时候已经在美丽的夏夜里,跟小蚂蚁一起哭,跟小蜻蜓、萤火虫一起帮助小蚂蚁,成了美丽夏夜的一部分。然后进入课文时我又设计了睡莲和小蚂蚁对话的师生情景对话读,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感悟美。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体会后,师生都带上自己喜欢的头饰担当睡莲、小蜻蜓、萤火虫、小蚂蚁。童话角色的出现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与趣味,孩子们的主动性大增。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而且是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心理作用下,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体验到小动物们的高贵品质,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2、在课堂练习中悟情明理 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编选作业、设计练习的时侯,我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这样才使学生练有所用。

《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是想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本篇课文就是循着这一宗旨,讲述了一个环境卫生的故事:小鸭门前的美丽的小路失而复得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环境卫生,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在整堂课中,我设置练习让学生对美丽的小路说几句话时,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小路,你太美了,我喜欢你!”“美丽的小路,我走在你的上面真开心……”“美丽的小路,希望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孩子们想了想,有的说:“我们可以安排好值日生,每天扫。”“我们打扫干净了,别人又扔在小路上怎么办?”马上有孩子反驳说。又有的说:“我们还可以轮流看护小路,不让别人乱扔垃圾!”他的话刚说完,紧接着一个孩子又站了起来:“难道我们每天都要在小路上看着吗?”……看着孩子们争论不休,我说:“大家想想,我们是怎样保护教室卫生的……孩子们恍然大悟: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保护环境,都不随便乱扔垃圾,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有效课外实践渗透德育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 4 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

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牛马”和“佣人”,作为老师我充分利用课文中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教学《胖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等课文后,我结合学校里开展的“五小”活动,在班上开展“我为长辈献爱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尽可能地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献爱心,可以是帮他们做一件小事,也可以是给他们倒水,陪他们聊天等等。并在班队课上汇报交流,体会关心别人后的快乐心情,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的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言传身教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说明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外在示范性与内在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 5 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陶冶人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因为它能给人的启迪往往是从外在精神到灵魂深出的升华,它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完美的人格力量,这正是秉承了人文思想的精髓。因此,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姚燕丹 2011年4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东山区第一小学

1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四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做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环境教育的结构,要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教育手段把未来与现在的公民培养成为21世纪创造人类更好生存环境的积极参与者。1992年我国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①1994年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环境教育的目标提高到培养和增强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有效参与的高度②1999年教育部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环境教育正式做为一个跨学科文题纳入中小学课程,推动了环境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要求他们知道《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明白益虫益鸟是人类的朋友;了解环境污染的表现;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现有的课本为基础,尽量发掘,找到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挖掘本学科环境教育的素材

由于语文科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显性和隐性的,显性的比较容易找,隐性的则需要教师认真的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九年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一册共有二十七篇课文、八单元,其中第一、二、五单元中编入了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共九篇课文,占全册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课文中环境教育显性教材的有《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宇宙生命之谜》其它五篇均为隐性的。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这几篇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优美的环境,是他们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懂得这么美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几篇课文时,侧重进行真爱野生动物、珍惜人类生存环境的教育,尤其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两课时,要使学生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

对于隐性的环境教育教材,需要教师分析挖掘才能使环境教育的因素,显露出来。例如,《小站》一课中,只有寥寥数语,介绍了“小站”在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下……“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针对这句话,教师则可以深入地分析小站的工作人员给旅客们带来温暖春意的原因,这是因为在四周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山的冷落、单调的环境中,旅客们看到这么一个小站,看到这“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心情必然为之一震,感到了几分温暖和愉悦。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进行生动的对比,启迪学生的心灵,认识到优美的环境不仅需要人们去创造,更需要人们去保护,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进行知识教学的主要形式,语文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是随着知识技能的教学而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我们要根据各课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教育,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采用了课件演示,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课文中涉及的宇宙现象形象地展示出来,虽然本课是环境教育的显性教材,但由于地球是我们无法直观的看到,学生只是凭空想象,感到很陌生,想了解它的美丽、渺小有一定的难度,宇航员的慨叹“地球太渺小同时有太容易破碎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通过课件,形象地演示出与茫茫宇宙相比它确实易碎同时又显得那么渺小。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大开眼界,在心灵深处掀起情感的波澜,教师此时点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唯一的家园。

教师小结:同学们,有许多环境的公害能够铲除,失去的美有些可以寻回,但如果毫无节制的破坏地球资源,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我们人类将无家可归,因为除了地球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可见,人类的家园是靠我们去精心的呵护与创造的。如果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留给子孙的将是“石头林”,为了给子孙留下碧水蓝天,一方净土,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吧!此时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心灵深处埋藏下热爱环境保护地球的种子。

3.注重横向联系,拓宽环境教育空间

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尽早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因此,要把课内的教育向课外延伸。作文指导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要特别重视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在指导写一处景物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使学生在习作时学习到考察某地地理环境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观察之前,首先确定观察路线,给每人提供一张校园略图,将行走路线表于图中,按图行走。

要求:在图上准确填上途经的各种建筑物名、甬路名,找出水源的位置与走向,讨论建筑物的风格、年代、建筑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有条理的有重点地写下来,突出某一景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环境,懂得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写作训练的好办法,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途径,我是这样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的:

城市中的生活垃圾是一种环境废弃物,其来源主要是日用品的包装材料,请同学们对包装的方法开展调查,重点围绕包装袋的颜色、设计、种类及功能,并开展失去作用时处理方法的讨论。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想像,如果将废弃的塑料袋、瓶丢在大街上或运动场上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对环境污染吗?对行人有什么危害?会影响市容吗?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社会,接触周围环境的能力,又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环境道德意识。

小学的环境教育应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因人施教。应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逐步渗透。一个有觉悟的、成熟的公民是逐步形成的,决不可企望十几岁的孩子一下成为环境专家。

几年来,由于我校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工作,构建了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提高了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懂得了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而,他们都热爱自己的环境。夏季,校园里百花盛开,却看不到一枝花被折,在操场上看不到杂物、纸屑。同学们爱惜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大到校舍、器械,小到座椅和班级的物品,无一刻画、损坏,同学们懂得保护环境就要从爱护我们身边的物品做起,由爱周边的小环境到爱社会这个大环境。

上一篇:时光太匆匆散文下一篇:科技点亮幸福生活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