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内容(11篇)
1.小学科学课内容 篇一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内容分析与测试题
班级:姓名:C号:等级:
一、判断题:
()
1、当天空被云覆盖四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晴天。
()
2、从南吹向北的风是北风。
()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
4、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露、冰雹等。
()
5、层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
6、有些动物和植物对天气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
二、选择题:
1、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
A、卷云B、积云C、层云
2、在记录风速的时候,微风用数字()表示。
A、0B、1C、23、风每秒行进的距离称()。
A、风速B、风向C、风量
4、昨天下了暴雨,我知道降水在()毫米之间。
A、25~50B、50~100C、100~200
三、分析题:
1、这是小华在室外同一地点观测的风向记录,请你看图判断:这三天的风向相同吗?为什么?
2、根据降水量等级表,请你具体说说降水量柱状图中这几天的降水情况,并用天气符号表示。
2.小学科学课内容 篇二
1 种子科学与技术
种子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种子的利用、生产和研究可追溯到人类定居之初。公元前372年, 欧洲就有人对果实与种子的区别、种子成熟及萌发习性等进行观察。我国农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汉朝氾胜之编写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代韩鄂的《四时纂要》、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均有关于种子贮藏、检验或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种子学 (Seed Science) 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876年奥地利科学家Nobbe发表了《种子学手册》, 被推崇为种子学的创始人, 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一些科学家对种子生物学和种子生理学做了许多研究, 如Sachs (1859、1865、1868、1887) 对种子成熟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进行了研究, Nawashin (1989) 对被子植物双受精进行了研究;Haberland (1874) 等对种子寿命进行了长期研究, Wiesner (1894) 对萌发抑制物质进行了研究, Cieslar (1883) 就光对发芽的影响和光谱的作用进行了研究;Sachs (1860, 1862) 研究了温度对发芽的影响, 这些研究对种子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 随着人们对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推动了种子科学研究的发展。种子解剖学、种子形态解剖学、种子生理学、种子生物学研究, 包括种子发芽生理、种子寿命的研究, 种子休眠及后熟研究, 种子活力研究, 劣变研究。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研究, 包括物理方法种子处理技术, 光、热处理种子技术, 温、湿处理种子技术, 种子层积处理技术, 硬实种子处理技术;化学方法种子处理研究, 药、肥处理技术, 包衣处理技术;生物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种子生产与种子收获、加工机械化的技术研究;种子贮藏科学技术与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研究。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研究, 包括电泳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 免疫检测技术在种子纯度及健康检验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这些技术的研究应用, 对世界种子科学的普及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 随着全世界种子产业发展和种子产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 生命科学的异军突起以及种子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深入, 种子科学在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 (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 的基础上, 已扩展为种子科学与技术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研究已从群体拓展到个体, 从细胞水平拓展到分子水平。一方面, 其基础理论研究包含了种子形态特征、发育成熟、化学成分、生理生化、种子寿命、休眠与发芽、种子活力等方面;另一方面, 其应用技术部分包含了种子生产、种子加工 (精选、干燥、处理和包衣) 、种子鉴定、种子检验、种子贮藏、种子管理、种子经营和贸易等范围。目前, 种子科学已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为农业生产服务。
2 种业科学
种子产业是为满足农业生产用种需要而专门从事与种子整体产品生产及经营有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包含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繁殖、加工销售、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创新利用, 新品种 (组合) 的引进与选育, 区域试验、示范, 审定认定, 亲本 (原种) 繁殖, 生产繁制, 储藏保管, 加工精选, 种子包衣和处理, 规格包装, 标牌标签, 质量检验, 供应销售, 服务管理等。种子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发展种子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 也是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另外, 由于目前作为产业主体的种子企业并不完全具备种子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 品种权交易也是种子产业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 种子产业还包括与育种、种子生产加工、营销管理和信息服务配套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它构成种子产业的补充。
种业科学是一门研究种子产业发展的的理论和技术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研究育种、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营销、管理和服务等有关的理论和技术, 是研究种子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以不断提高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为主体, 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 研究优质高产种子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与技术体系, 提高商品种子质量和再生产效益, 研究种子产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探索构建种子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理想模式, 实现种子产业化。
种业科学因涉及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生物学、种子和种苗生产、种子加工和储藏、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作物育种学的作用是选育农业生产所需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种子生产本身也是农业生产, 每个品种也有自己的特点, 也需要有配套的栽培技术支持才能发挥其最佳潜力。种子加工、处理、储藏是为了保持和增强种子活力、健康度和抗逆能力等, 提高商品种子的质量, 提高再生产能力, 离不开种子生物学的研究。种业工程科学是种业科学与现代工程学、信息技术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综合应用各种工程技术知识, 为改善种子产业链各环节的工艺技术, 为育种、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营销、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化和最优化提供重要手段。种子市场营销学是以种子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科学, 是建立在种子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基础上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的科学。种子市场营销学是研究种子生产经营者使用适当的种子产品, 以适当的价格, 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 用适当的方法销售给尽可能多的顾客, 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要, 提高农业生产优良品种的覆盖率, 达到增产增效。构建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理想模式是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提高我国种子产业化水平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种子产业化的立足点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动力是优良品种的选育与科技创新, 核心是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 根本要求是育、繁、销一体化。在我国种子产业化进程中, 应重点研究解决种子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 服务社会化问题和对全系统的营运和成本效益实行企业式管理问题, 实现布局区域化、科技高效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加工机械化、经营集约化、市场法制化, 服务社会化, 提高种子行业的组织化、集团化程度, 从而推进育、繁、销一体化, 并拥有高水平的管理和调控职能, 使种业走上自我发展, 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3 种业科学的研究方向
3.1 新品种选育研究
品种选育是种子产业的核心技术所在, 包括优异种质的发掘与创新及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技术。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其核心就是对种质资源的争夺。我国是植物遗传资源大国, 应广泛搜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并进行多学科系统研究, 发掘出我国农作物育种中急需的重要基因, 利用远源杂交、诱变、细胞和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倍性育种等技术, 创建符合作物改良要求的新种质, 为高产、优质、抗病、节水、环保、营养健康等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遗传材料。加强高新技术育种方法的研究, 在突破传统的育种模式的条件下, 利用现代的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使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 快速、高效培育出在品质、产量、抗病虫和抗逆境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的各类新品种, 加快品种更新。探讨商业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遗传育种新理论、新技术, 提高育种效率。
3.2 种子生产技术研究
研究不同作物类型、不同品种类型的优质、高产、高效良种繁育技术, 着重研究各种雄性不育系杂交种种子生产的关键技术, 原原种扩繁和原种提纯复壮, 有机种子生产技术等。研究转基因品种及应用远缘杂交等其它高新技术育成品种的稳定性、安全性、繁种遗传完整性。
3.3 种子加工、贮藏、处理和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种子的发育成熟、休眠、萌发、寿命及其调控技术, 种子加工技术, 储藏保鲜技术, 种子处理技术, 包括破除休眠技术、种子包衣技术和引发技术等, 提高种子产品的播种质量和商品性。研究常规种种子、杂交种种子纯度检测技术, 着重研究农作物DNA指纹检测技术和其它生物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 种子活力检测技术和健康度检测技术。
3.4 种子市场营销研究
在市场体制下, 新品种推广是靠种子市场营销实现的。种子用户对种子实物和技术需求具有连带性, 在种子的营销中, 重视品种及配套技术在目标市场的示范展示效应, 从品种选择、肥料选用、实用栽培技术、植保措施、相应农产品开发和增效技术等多种技术与措施上进行综合宣传, 在满足用户对种子实物的需求的, 同时, 为用户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和相关咨询服务。应研究影响种子市场营销的重要因素, 影响和制约种子企业营销活动的各种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 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土地集中、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加快, 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多样化, 对营养、保健、健康食品越来越青睐, 这些均将对品种的需求和商品种子的需求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农业企业家、农业合作社、农场主、一般农户等各类购买者的行为。研究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种子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种子企业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以及市场营销管理与营销策略。
3.5 种子产业化和种业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种子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理想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探索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种子产业发展模式, 大型企业育繁推一体化, 中小企业做强种子产业链的某一环节, 科研与企业联合, 企业之间联合, 甚至行业之间联合, 由市场因素促成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围绕建立我国现代种子产业发展体系和科学管理技术体系, 在目前农作物品种水平和品种结构、农业生产水平和种植结构、产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种业管理水平和管理组织结构基础上, 针对影响种子产业的各个环节, 研究有利于以种业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项目, 包括品种审定和推广的新机制、种子质量保障和市场执法管理的新体系、种子企业管理和经营贸易新策略, 以及科研育种和种子经营推广紧密联系、种子市场和相应的农产品市场同步发展的新理论, 推动我国种子产业和相应农产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 种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种子科学与技术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 种业是农业的源头产业。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 并通过不断选育新品种和提高良种覆盖率来实现。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是种子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基础。种子是种子产业的主导产品, 种子也是新品种推广的载体, 种子作为特殊的和不可替代的农业再生产资料, 其开发和利用水平是衡量种植业发展水平和实现种子产业社会目标水平的重要标志。种子科学与技术是研究种子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 提高种子的再生产能力, 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 理论研究包括育种学、种子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理学等, 技术应用包括种子生产、种子贮藏、种子加工、种子检验等, 其中技术应用部分也是种子产业的重要组成环节。为强化新品种的高效利用, 种业科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从产业发展的视野研究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和储藏、种子市场营销、种子管理、种子产业化和种子产业体系及种业发展模式, 是在种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种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种子科学与技术。
参考文献
[1]钱虎君, 洪德林, 姜建友, 等.种子产业化研究的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 2011, 29 (9) :1~4.
[2]钱虎君, 李雪怡, 庞鸿伟, 等.我国种子产业做强的制约因素与瓶颈及其对策分析[J].种子科技, 2010, 28 (10) :1~5.
[3]钱虎君, 张红生.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是不断提高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J].种子科技, 2009, 27 (5) :6~7.
[4]钱虎君, 张红生, 杨五一, 等.发挥农业高校教学科研优势推动种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种业, 2003, (5) :1~4.
3.小学科学课内容 篇三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课程拓展;知识内容;途径
随着新课改在初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初中科学课程拓展教学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效,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及空间开展教学活动,从某种层面来说,打破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文章主要探究了初中科学课拓展教学的几点认识,进一步促进了初中科学课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一、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拓展教学
从科学课程本身的性质来说,课外拓展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完成教学任务也是非常有利的,教师需根据实际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整体规划,确定探索的课时,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这样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准备,不会影响教学质量。以“植物的一生”教学为例,在学期初,教师引导学生种植种子,然后观察其周期活动。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植物类型,比如蒜苗、豆芽、黄瓜等。在每个生长阶段,仔细观察种子的变化情况,细心照料,一旦出现变化,学生需与教师进行沟通。当教学到这一课时,种子基本成熟,问题显化。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能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尤其是当种子成熟之后更具成就感,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二、教师给予规划指导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初中科学课程拓展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细心指导。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课题,也需要认真备课,对学生的课题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定期汇报观察、探索变化情况、提出问题等,这样可以使课内外教学能够很好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针对科学课程拓展教学,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而不是盲目地布置任务,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实施“加分制”奖励措施,在拓展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指导学生拟定探索计划,采取适当的探索方法,为学生拟定框架,这对于拓展教学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拓展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鼓励学生实施状况汇报,对某个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加分奖励。教师还可以按照兴趣进行小组编制,比如“生物组”“物理组”等等,小组成员有相同的兴趣,能够增加探索的积极性,相互交流心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从目前情况来看,小组拓展学习效果极为显著,但是教师在拓展形式的选择上还需谨慎,要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而定。
教师在拓展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耐心地指导,而且需要身先士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课程属于实践课程,教师与学生可以一起探索,在探索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应起到榜样作用,先于学生掌握情况,这样才能给予学生理论指导。
三、拓展学习空间
1.实验室与仪器室
从目前情况分析,很多学生都有各种各样的学具,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然而相应的规格、种类与标准器材有极大的出入。例如,显微镜学习时,学生的学具显得较为薄弱,多数是塑料制成的,而且通常都非常小。教材中涉及的凸透镜学习,学生的学具基本都是螺旋镜,这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学校仪器室器具相对比较健全,数量充足,因而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开放仪器室,同时指导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正确操作。
2.科技馆与博物馆
很多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无法完成,因此,科技馆与博物馆是教师的首选场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上述两个场所,对相对抽象的教学内容可以在此更好地展示,促使知识灵动化,便于学生学习。
3.构建教室科学角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设置科学角,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是与科学相关的物件,如书籍、器材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分享知识。教师需要进行指导,在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增长见识。
四、结语
总体来说,初中科学课程拓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学科知识,通过动手实践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文章对初中科学课程拓展教学的方法策略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促进该学科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旭东.探索利用初中科学课拓展学生知识内容的途径[J].学周刊,2016(10).
[2]张浩.试论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和优势[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王小静.论当前初中科学课改革困境及出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4).
[4]蔡铁权,陈丽华.我国当前初中科学教师的科学教育观现状调查[J].当代教师教育,2010(3).
4.科学暑假复习内容与要点 篇四
一、复习指导思想
1、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2、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考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3、注重从实际出发选取素材,考察从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的水平。
4、注重实验能力的考察,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也可包括实验操作能力。
二、考试题型
按中考题型:选择、填空、作图、实验、计算
三、复习内容:
全面而扎实的复习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各章节分学科的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一、物质的性质
①识别典型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②能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③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④通过实验认识物质的溶解性、酸性; ⑤知道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会用pH比色卡测量;⑥记住常见、典型物质的溶解性。
二、物质的结构
1.构成物质的微粒
①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理解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由夸克构成;
③了解核电荷与核外电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④理解物质结构模型化思想及其典型应用。
2.元素
①知道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
②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了解重要化肥的有效元素;
③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名称(如H、C、N、O、Si、P、S、C1、I、Na、Al、K、Ca、Fe、Cu、Ag)。
3.物质的分类
①区别典型的混合物、纯净物;②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③运用化合价书写简单的、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④根据化学式推断元素的化合价;
⑤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⑥会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⑦熟练计算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
三、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1)
1.常见的化学反应
①理解氢气、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可燃性;
②了解燃烧的条件、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及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及其应用;
④书写常见的、典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⑤熟练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不进行过量判断);
⑥熟练计算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加反应)。
2.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四、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2)
1.机械运动和力
①知道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②了解速度的含义;
③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摩擦力、弹力),并能说明其意义;
④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会画力的示意图;
⑤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⑥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含义,会测定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密度;
⑦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的常见现象;
⑧理解压强的含义,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⑨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存在及其特点,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及其特点;
⑩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
⑪感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并能解释有关的现象。
注:不要求用p=p液gh计算液体内部的压强.
2.电和磁
①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会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出电路图,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
②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
③会用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
④理解欧姆定律,了解简单串联电路和简单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能进行有关计算; ⑤通过实验认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描述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特点;
⑥了解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
⑦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⑧了解家用电器、家庭电路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⑨了解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和电磁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注:①不要求混联电路的计算.②不要求用左手定则判断方向的问题.
③不要求用右手定则解答有关感应电流方向的问题.
3.声、光、和热
①了解波的简单知识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②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③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④应用凸透镜成像特点解释照像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知道近视眼、远视眼所戴的眼镜; ⑤知道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⑥了解乐音的特性,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⑦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⑧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知道物质在状态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⑨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五、生命科学
1.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①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②观察和描述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感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③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2.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
①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会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②知道细胞的基本结构,运用细胞结构的知识分析某些生命现象;
③识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④知道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及其生命意义;
⑤知道细胞分化后形成不同的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和系统。
3.绿色开花植物的新陈代谢
对图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说出其功能;知道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说出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过程;
① 说出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及简要过程 ② 对图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说出其功能;
③ 知道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 说出植物体对无机盐的④ 对图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说出其功能;
⑤ 知道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
⑥ 说出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过程;
⑦ 说出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⑧ 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及简要过程,认识光合作 用的重要意义;
⑨ 知道植物的呼吸作用;
4.人体的新陈代谢
①描述消化系统的结构;
②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知道呼吸作用为人体内的能量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
①知道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②知道细菌、真菌的主要特点;
③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主要特点;
6.生命活动的调节
①知道人体的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7.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①列举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②认识花的结构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③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④描述芽的发育。
8.人、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①说出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②知道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③了解人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六、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1.四季的星空
①能根据图识别主要的恒星与星座(课本出现的最典型的);②说出四季(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③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④了解日食与月食的成因。
注:节气只需要记住冬至、夏至、秋分、春分。
2.太阳系
①能说出太阳和月球的基本概况;②知道日、地、月的距离和相对运动;
③能从图上判断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的位置,知道太阳系的总体构成和运动;
④了解彗星的构成,知道哈雷彗星;
⑤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3.人类生存的地球
(1)地球
①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②能运用经纬网和指向标在地图上判定方位,会看简单的地图符号和注记,会进行简单的比例尺计算; ③知道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界线、位置和气候特点;
④利用地图会计算世界上不同时区的区时,知道日界线两侧不同日期的规定。知道北京在东八区; ⑤知道一年中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地形和地壳的 运动
①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②知道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注人类如何提高防震抗灾 能力;
③知道板块学说的要点,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④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岩石风化、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海洋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 ⑤识别主要的地形特征,能判读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3)地球的水系
①知道水体的分类和比例(包括地下水)②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③能读图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④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4)天气与气候
①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②会看懂简单的天气云图,认识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
③知道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5.中国政策科学发展分析论文的内容 篇五
摘要:政策科学作为一门以端正社会发展方向、引导社会全面进步为己任的新兴学科,
在我国已走过了10 多年的光辉历程。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中国政策科学尚处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所提出的现实要求,使中国政策科学既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又受到十分严峻的挑战。怎样把握机遇、如何应对挑战,以推动和促进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已成为学界和政界普遍关心的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政策科学,发展,问题与对策
公共政策研究由来已久,中国自古至今更是不乏安邦治国的政策思想,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均涌现了不少政策研究的成果。但客观地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在中国则更多地属于“舶来品”, 它之所以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中国兴起并得以快速发展,绝非偶然, 从根本上源于人们对改革开放前公共政策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政策失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深刻反思, 和对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政府公共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及政策执行规范化和高效化的迫切需求。
回眸中国公共政策学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公共政策学科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无论是对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引介还是对中国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无论是对学科基础理论的建设还是对现实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框架基本确立
一门学科能否在科学之林和现实世界中获得其独立的地位, 从根本上取决于它是否建构起自己完备的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他们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为研究基点, 并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政策科学的理论成果, 逐步确立了一个以公共政策及政策问题、政策功能、政策类型、政策结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政策系统、政策价值等基本概念为基础的,以由政策议程、政策规划、政策采纳、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环节构成的公共政策运行过程为中轴, 以政策科学方法论为重要内容的政策科学理论框架, 为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理论体系勾勒出了一个大体的轮廓, 为中国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科学研究成绩斐然
。目前, 中国公共政策学界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日趋活跃。迄今为止, 中国公共政策学界除了在译介国外政策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了大批成果之外, 许多公共政策研究者还从自己的学术背景出发, 通过对中国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颇有成效的研究, 发表了大量的专业学术论文, 出版了一系列公共政策方面的教材与专著, 其中有不少论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质量和较大的社会影响。
(三)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在我国,不仅许多党校和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机构开设了政策科学课程, 而且绝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及其相关专业院系中都开设了公共政策及其相关的课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在公共政策学界的强烈呼吁和政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 国家教育部在其于 年3 月1 日发布的教高函(2002)5 号《教育部关于公布 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中,已正式批准在中山大学和西北大学(试)开办公共政策学本科专业, 北京大学等享有设置本科专业自主权的学校也在考虑设置公共政策学专业。至此,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已经逐步进入到我国高等学校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之中。
(四)实践价值日益显现
可以说,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到农村改革、企业改制、政府重塑、社会转型等领域的各项具体政策的出台, 几乎每一
项公共政策都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成果, 凝聚了公共政策学者的智慧和心血。不难发现,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正日益显现出其独特的重要实践价值。
尽管我国政策科学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有不少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不能过高估计我国政策科学学科的发展水平。有学者指出: 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研究,本土化研究与独创性成果的缺乏,对国外公共政策研究成果消化吸收的不足,是目前中国公共政策研究面临的最大困境。具体来说,目前中国政策科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在学术研究方面,政策科学的总体研究水平不高,学科的基础不牢,成熟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学术创新与学科理论构建任重道远。
2,在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成规模的、相对独立运作的.公共政策的教学与研究机构的数量有限,设置独立的公共政策本科专业的学校并不多,已开设的MPP 专业与MPA 专业的区分度不大; 公共政策的学会或研究会的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学科发展步伐。
3,在知识应用方面,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研究,知识应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6.论科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内容 篇六
科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于其基础性、全面性.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科学能力、科学观和科学品质.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科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这是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环节.
作 者:王宝金 张慧欣 孙厚才 作者单位:王宝金(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教务处,辽宁,沈阳,110015)
张慧欣,孙厚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15)
7.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篇七
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由于它们相互联系, 交叉渗透, 因此存在逻辑关系不清, 课程内容重叠较多等问题, 例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都有介绍, 基因工程原理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中都有介绍, 导致教师教学内容难以起舍, 课程顺序难以安排。要理顺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的逻辑关系, 确定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必须把其定义, 研究内容, 发展历史动态结合起来。
2 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概述
2.1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遗传信息传递与调控规律的科学。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 各学科相互渗透。18世纪, 一些从事化学研究的科学家转向生物领域, 为生物化学的诞生播下了种子。19世纪末, 生物化学从生理化学中独立。20世纪中后期又从生物化学分离出部分内容与遗传学部分内容结合为分子生物学, 然后, 分子生物学基因操作部分独立出来, 形成基因工程学。
1920年以前, 生物化学研究内容以分析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含量为主, 称为静态生物化学时期。
1920年-1950年, 随着同位素示踪技术、色谱技术等物理学手段的广泛应用, 生物化学从单纯的组成分析深入到物质代谢、能量转化, 如:光合作用、生物氧化、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等领域。这是生物化学飞速发展的时期, 称为动态生物化学时期。
1950年以后, 蛋白质化学和和核酸化学进展迅速, 生物化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期。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命本质的高度有序性和一致性, 是人类在认识的巨大飞跃。根据生物化学的定义和历史, 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 生物的物质组成
生物是由一定的物质按特定的方式组成的, 直到今天, 新物质仍不断被发现。如陆续发现的干扰素、环核苷一磷酸、钙调蛋白、粘连蛋白、外源凝集素等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另一方面, 早已熟知的化合物也发现了新的功能, 如20世纪50年代才知道肉碱是一种生长因子, 而到60年代又发现其是生物氧化的载体。
2.1.2 物质代谢
生物体内绝大部分物质代谢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 具有高度自动调节能力。一个小小的细胞内, 有近2000种酶, 在同一时间内, 催化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互不干扰, 有条不紊地进行。表明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有精确的调节控制系统。
2.1.3 结构与功能
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与其特定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如酶的活性中心的结构决定其催化活性及其特异性;变构酶的活性还与其催化的代谢终末产物的结构有关。
核酸中核苷酸排列顺序的不同, 其结构就不同, 所含遗传信息不同。这些不同的构象对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生物体的糖包括多糖、寡糖和单糖。由于多糖链结构复杂, 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 对于细胞专一地识别、相互作用具有重要作用。糖类将与蛋白质、核酸并列成为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在生物化学中, 有关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才仅仅开始, 尚待大力研究的问题很多, 其中重大的有:亚细胞结构中生物大分子间的结合, 细胞的相互识别、细胞的接触抑制、细胞间的粘合、抗原与抗体的作用、激素、神经介质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等。
2.1.4 繁殖与遗传
生物典型特点是具有繁殖与遗传特性。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现在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已不难测得, 不但能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 而且还可能改变遗传, 从而派生出基因工程学。
2.2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是从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的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过去, 细胞生物学主要是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进行研究, 称为细胞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 由于电子显微镜、放射性同位素、细胞结构组分分离技术、细胞培养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兴起, 使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迅猛发展, 从宏观到微观、从平面到立体、从定性到定量、从分析到综合;从细胞、亚细胞、分子三个水平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分裂与分化、衰老与死亡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机制, 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原来以形态结构研究为主的细胞学转变成以生理功能研究为主、将结构与功能紧密结合起来的细胞生物学。由于细胞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深入的进展, 因此细胞生物学又称为细胞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如下。
2.2.1 细胞社会学
细胞社会学是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是以系统论的观点研究细胞群体中细胞间的相互关系、细胞群体的社会行为;细胞识别、通讯、相互作用;整体和细胞群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形态发生和器官形成等活动的调控;细胞外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2.2.2 细胞的增殖、生长、分化与调控
研究细胞增殖、生长、分化及其调控机制, 不仅是控制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而且是研究细胞癌变和逆转的重要途径。
2.2.3 细胞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从细胞学角度来研究染色体的结构和行为以及染色体与细胞器的关系, 从而探讨遗传与变异的机制等。
2.2.4 细胞化学
细胞化学:用切片或分离细胞成分, 对单个细胞或细胞各个部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化学分析, 研究细胞结构、化学成分的定位、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2.2.5 分子细胞学
分子细胞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与细胞器中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及其遗传性状的表现和调控等, 探讨细胞生命活动的分子机理。
2.3 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孟德尔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受遗传因子控制的, 并提出了遗传因子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基本遗传规律。1900年, 孟德尔的成果得到广泛重视, 成为遗传学的基石。
20世纪初, 利用光学显微镜发现了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及其行为, 奠定了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基础。1910年左右, 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及其同事根据对普通果蝇的研究, 提出了基因的连锁交换规律, 并结合当时的细胞学成就, 创立了以染色体遗传为核心的细胞遗传学。
遗传信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 人们已能够直接观察遗传物质的结构及其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特征, 使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
1953年,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为进一步阐明DNA的结构、复制和遗传物质如何保持世代连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开创了分子遗传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
遗传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 可划分成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生统遗传学4个分支, 各个分支领域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印证, 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典遗传学研究从亲代到子代的遗传特性, 包括遗传的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和交换遗传规律及机理;基因互作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基因及染色体变异;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多基因假说,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等。
细胞遗传学是通过细胞学手段对遗传物质进行研究。其内容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细胞的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分子遗传学是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内容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 基因突变及修复, 原核生物和真核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基因组及作图, 遗传重组。
生统遗传学是用数理统计学方法来研究生物遗传变异规律的学科。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 又可分为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前者研究生物体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规律, 后者是研究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物种进化。
2.4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核酸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传递和调控, 阐明生命本质的科学。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 确定了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 DNA是生物遗传的物质的载体, 是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准备和酝酿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 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里程碑, 确立了核酸作为遗传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 提出了硷基配对是核酸复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 为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及其在生命中的作用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70年代后, 基因工程技术出现, 人类进入认识生命本质并开始改造生命的发展阶段。
分子生物学原来是生物化学的一部分, 因其太重要了, 20世纪中后期从生物化学中分离出来并与遗传学结合, 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学科, 是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延续。涉及的部分内容比生物化学更细致深入, 并从整体上考虑。
分子生物学从蛋白质、核酸、基因及基因组结构开始, 以中心法则为主线, 阐述生物大分子在信息传导、基因表达调控中的相互作用和机理。主要内容包括蛋白质、核酸、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DNA的复制、转录、转录后加工、基因突变与修复、蛋白质生物合成和翻译后加工、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等。
2.5 基因工程学
20世纪70年代, 随着DNA的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生物学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探索、揭示生物遗传的秘密, 而是开始设想在分子的水平上去干预生物的遗传特性。这就像工程设计, 按照人类的需要 (设计) 把这种生物的某个“基因”与那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进行“施工”, “组装”成新的基因组合, 创造出新的生物的工程技术被称为“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包括如下几个主要的内容: (1) 目的基因的合成或提起分离。 (2) 载体的构建。 (3) 将载体转移到受体细胞并增殖。 (4) 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克隆筛选。 (5) 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 导入寄主细胞, 使之在新的遗传背景下实现功能表达, 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3 课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选择及课程顺序安排
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的定义, 研究内容, 发展历史动态可知, 各学科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细胞结构及功能需要一定的生物化学基础, 理解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需要一定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而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遗传学交叉融合的产物, 研究核酸和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关系, 而各个分子不能孤立发挥作用, 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细胞结构, 因此, 生物化学是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细胞生物学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基因工程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进行转基因操作的部分独立出来的, 因此分子生物学是基因工程学的基础。所以, 高校应按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的顺序安排课程教学最为合适。
由以上可知, 由于历史的原因, 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相互联系, 交叉渗透, 研究内容重复较多。因此, 本研究根据其定义、逻辑关系及发展历史, 同时为编写教材和教学的方便, 建议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教学内容如下。
(1) 生物化学主要教学内容主要有: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基础;糖代谢与生物氧化;脂类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等内容。而将DNA复制、转录、翻译、突变、修复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留在分子生物学讲授。
(2) 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及物质跨膜运输;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核与染色体;细胞骨架;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细胞分化、衰老与凋亡。
(3) 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遗传的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和交换遗传规律;基因互作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基因及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畸变;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多基因假说;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遗传重组。
(4)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DNA的复制、转录、转录后加工、基因突变与修复、蛋白质生物合成和翻译后加工、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5) 基因工程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等。
8.科学活动内容应从幼儿生活中选择 篇八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确,对于幼儿而言,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是他们每天能遇到,每天都会做的事。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的途径很多。尤其在一日生活中除了学习、游戏以外的其他环节,在幼儿科学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幼儿生活中随时都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把握一切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锲机来实施科学教育,生成科学教育内容来促进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关键词:
科学活动 做中学 日常行为
随着“做中学”科学活动的开展和深入,以幼儿亲自动手的方式来开展科学教育,已深入教师心中。怎样选择科学教育主题内容,常常困惑着教师: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是孩子感兴趣的,同时又具有动手性及科学探究性的主题,并能让孩子自己发现、寻找问题。面对这样的困惑,教师经常这样做的: 照搬别人做过的科学活动,没有深入领悟他人的思路与指导思想;跟随同一教研组其他班开展同样的科学活动,没有考虑对本班幼儿的适合性;无所适从,没有方向,不知道如何确定活动主题。
事实上,应把科学教育的内容从教材转向儿童,从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开始,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了解幼儿急于想知道答案或想解决的问题,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确定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开展符合发展目标的科学教育活动。
科学活动内容应从幼儿生活中选择。教师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丰富有趣的科学内容。因为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科学内容。孩子们经常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物感兴趣,愿意去探究。从幼儿身边的事物,生活的体验中选择具体、可观察的内容,使内容接近幼儿的生活。科学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保持长久的好奇
一、关注幼儿的日常行为生成科学活动
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形成科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出发点主要是教材、大纲,而不是幼儿,这导致幼儿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改变出发点,去寻求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活动。孩子天生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幼儿感兴趣的许多事物和探究的问题,就暗含着教育价值,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要倾听、关注幼儿的问题,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抓住教育契机,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开发、生成科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形成儿童感兴趣的科学活动,促使儿童进一步探究。幼儿的需要在个体发展中会随时表现出来, 幼儿在一个时期突然热衷的行为,往往是符合该年龄幼儿发展水平的新的需要,他们可能表现为新的兴趣倾向、新的行为的出现、反复提问、追求特定事物、同伴争议等。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幼儿发展水平的了解,就可能捕捉到合适的科学教育活动。
一次饭后,小雪、小可围在塑料盆边,把用餐后的竹筷放进盆中,塑料盆里有半盆水,竹筷就浮在水面上了,两个孩子显得很惊奇,不停地用手摁竹筷,手一离开,竹筷就又浮出水面了,不一会儿,吸引了好些孩子,并开始议论起来,“筷子在水中就是浮在水面上的。”“我家的筷子不会浮。”……老师参与到孩子中,关于各种不同的筷子的浮沉情况的科学活动就很容易地生成了。
二、关注户外生成幼儿科学活动
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包括早锻炼和散步活动。在早锻炼中体育活动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在一次“赶小猪”的体育游戏中,老师让幼儿比较各种体育器械的特征,感知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哪一个赶起来又快又方便?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体验到圆形物体的优点和特性,游戏结束后幼儿对圆形物体特别感兴趣,以此生成了主题活动“好玩的气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如怎样让气球鼓起来,给气球扎口、设计装饰气球、玩气球等,在操作中不断探索气球的奥秘。
日常的散步更是科学教育的好机会,让幼儿注意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大气的变化或者让幼儿闭上眼感受一下风吹到身上,太阳照在身上的感觉,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这样对幼儿的发展十分有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幼儿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我是怎么长大的?”……只要留心观察,都可以看到许多由幼儿自发生成的主题。如在带领幼儿外出活动时,听到小朋友突然惊叫起来:“蚂蚁!蚂蚁!”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群小朋友围在一起唧唧喳喳议论着:“蚂蚁出来干什么?”“蚂蚁的家在土里吧?”“它有没有翅膀。”……应该说,蚂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却谈不上,而此时正是蚂蚁出洞的季节,面对孩子如此高涨的探究欲望,这不正是主题生成的最好时机吗?于是“有趣的蚂蚁”的主题教育活动生成了。
三、关注幼儿讨论的话题中生成的科学活动
不论是周围日新月异的大环境,还是各自生活的小环境,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和物品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而孩子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以他们特有的敏锐的眼睛和心灵收集着这些信息,享受着其中的乐趣。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琐碎碎,就会从他们的嘴里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只要仔细辨别,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幼儿感兴趣的且熟悉的活动内容。例如中秋前夕的一个早上,幼儿一边游戏,一边交流着早餐的情况。一个小朋友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一个月饼。”另一个小朋友接着说,“我也吃了月饼,因为妈妈告诉我要过中秋节了。”旁边的小朋友则兴奋地告诉大家,“我还要坐着汽车到很远的地方去看月亮呢!“孩子们露出好奇的目光。月饼——中秋节——看月亮,这一系列的话题,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是既熟悉又陌生。“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为什么中秋节的月亮又圆又亮?”“月亮到底是怎么变圆的呢?”对于孩子们的种种好奇,我们生成了“中秋月圆”这一主题活动,孩子们将在这个活动中,通过探索来解开这些谜团。再如:在开展“美丽家乡”这一活动时,幼儿参观了蔬菜大棚,兴奋不已。“咦,黄瓜的花是黄黄的,像星星一样多,太漂亮了!”“那又是什么?圆圆的西红柿有绿绿的有红红的!好看极了!”孩子们如此津津乐道,我们就此趁热打铁,以“好吃的蔬菜”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探索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成人看来很小的事物也会引起幼儿的好奇与兴趣,幼儿会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话很好笑,但似乎也有道理,幼儿的童言稚语能让成人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看到他们的真正需要,因此教师要用心倾听幼儿的对话,对幼儿幼稚的言语不要仅仅是一笑了之,而应抓住幼儿交流中的问题和困惑生成科学活动,组织幼儿自己去探索,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逐渐领悟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9.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内容及原则论文 篇九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出土文物的数量越来越多。文物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物出土时在多数情况下的年代较为久远,在文物出土、运输、保管、研究等各个阶段均有可能对文物造成破坏,而文物被破坏后的复原难度大,因此,文物也是具有唯一性的国家文化遗产,得到科学的研究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研究价值
前言
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历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不是新型的行业,但在现阶段的文物保护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对文物的保护范围不明确、文物保护的方法不科学、文物运输及储存方式不合理等等。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进行讨论和研究,旨在明确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含义,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对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原则进行明确,促进文物保护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发展。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概述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含义
文物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历史遗留物,由于文物的数量有限且年代久远,现代技术无法给予复制,因而文物是具有唯一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文物进行科学保护研究,是一项具有十分现实意义的工作。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是对文物保护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的专门学科,涉及的科学范围广泛,在进行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几个条件。明确什么是文物,文物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物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界的珍稀遗留。文物的范围应当给予明确的界定,这样在进行文物保护时能够明确文物保护工作的对象是什么,防止范围不明确而造成部分文物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而损坏或者在非文物上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对文物保护学也要进行研究,文物保护学涉及历史、材料、化学、力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多领域融合的专门学科,文物保护需要根据文物种类、年限、材质等情况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对珍稀文物的保护应当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提高文物的保护力度。对文物保护学进行研究是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手段的重要措施,也是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对文物保护学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同时,也要明确文物保护学的实际研究目的,文物经历了长时间的保留而传承至今,文物保护的目的也是为了其能够长久的保存下去,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状态,同时尽可能满足让文物得到更好的研究的需求,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
(二)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探讨的意义
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文物是承载着国家厚重历史的文化遗留物,对于历史学家对国家历史进行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文物属于不可再生的物品,无法通过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完全的复制,因此,对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是文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进行讨论和研究,是对现阶段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一次梳理,并且重新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思考,从文物保护的目的出发,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更为明确的界定,明确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对现有工作的不足进行反思,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的研究力度,对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进行探讨,是针对我国对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进行申明,根据相关的文物保护原则对相应范围内的文物采取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进行保护,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二、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
(一)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
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是对文物完整性及其原始状态的保护。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涉及文物的出土、运输、建档研究、储存等多个方面。文物的出土是文物保护的最初环节,文物的出土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措施来执行,工具的使用以及操作流程应当严格规范,在特殊情况下应当以保护文物为原则进行相关的处理,防止对文物造成较大的损害。文物的运输需要对文物进行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尽力减小因人为因素而对文物造成的不必要的破坏,破坏文物价值。在对文物进行建档研究时,应当以保障文物安全为前提,文物在出土阶段就需要对其做好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记录,在建档研究阶段,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文物的建档工作,并且按照相关的规定对文物进行研究。文物的保存环境对文物具有深远影响,应当根据文物的材质、年代等自身情况来对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选择,深入分析可能对文物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宜的环境来保存文物,将环境对文物影响降低到最小,提高文物的存储质量和寿命。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文物保存质量和寿命的关键,在相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现代化技术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实际效果。
(二)对文物修复技术科学的研究
在我国文物历史发展至今,尤其是年代久远的文物中,能够完好保存的文物在文物总量中占有的比例是极少数,文物修复技术科学是对出现不同程度损坏的文物的修整和复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物的保存时间,防止文物因破败不堪而面临被毁灭的风险。文物的修复主要包括对文物的材料以及对文物工艺技术的修复,其中需要对文物进行清洗、除锈、杀虫、干燥等多种操作。文物的材料修复需要根据文物的原始材料情况来进行修复材料的选择,在进行材料修复时,要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文物的天然性,不破坏文物的原有价值,同时提高文物的抗老化能力,延缓老化速度,提高文物对保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保存寿命。文物修复技术的研究需要对文物修复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可研究新型的文物修复材料,提高文物原貌的修复呈现效果。文物的修复工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性,关系着文物修复的成败,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文物的毁灭,因此,在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之前,要仔细分析文物的原始状况以及预期修复成果,从而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文物修复方案,真正达到文物修复的目的,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三)对文物材料的科学研究
对文物材料的科学研究是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内容的重要方面。文物的各项保护措施的研究是对文物造成影响的外因进行的研究,而对文物材料的研究则是对影响文物保护的内因的研究,因此文物的材料状况是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常见的金属类文物是金、银、铜、铁四类金属材料,由于材料本身的金属活动性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储存中金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经历较长的历史仍能够保持原始的状态而不被环境改变,而铁器则由于其易氧化,加之古代的制铁工艺有限,因而保存至今的铁器大多锈迹斑斑,甚至难以见到历史久远的铁器能够保存至今。在对文物的材料进行科学研究时,要分别对文物组成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进行研究,并且对组成材料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老化过程以及老化机制进行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水平。
三、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活动是指为了保护历史遗留物及其历史环境而进行的全部活动,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原貌不受改变,保护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历史价值能够完整地保存并延续。因此,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不能改变文物的原始状态。在文物保护领域普遍认同的原则是对文物所有的保护和修复措施,都应当有足够的研究资料作为证明,并且避免对文物的结构上和装饰上进行任何改变,确保文物在此类人为活动中能够保持原貌,尊重历史的赋予。即便是相关的研究人员无法揭示的文物信息,也不能对其进行任何改动及有破坏性的研究,应当将其完整的保存下去,以便后人对其继续研究。
(二)关于文物及其现场保护的科学研究原则
出土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埋葬,在土地中与周围物质存在一定的作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因此在对文物进行出土作业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方法来进行操作,遵守保护考古现场的原则,防止文物由于考古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在文物出土时造成文物的损坏甚至毁灭。在文物出土后,需要对文物进行现场的临时保护,保护材料需要根据文物状况进行选择,临时保护的目的是在文物出土后到文物运送到实验室之前,防止文物因光照、运输颠簸等原因造成文物的损坏,在文物到达实验室进行专业研究后,需对文物更换更为专业的保护。
(三)文物保护中对材料的选择原则
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技术中,需要用到许多保护材料,随着我国材料学研究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逐渐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推广并应用,在文物保护中需要使用的材料有金属材料、木质材料以及使用频率日益提高的高分子材料等等,在材料中应当选择文物保护属性的材料,提高保护的安全系数。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常用到清洗剂、黏合剂、除锈剂等修复材料,应当避免多次修复,重复使用修复材料对文物造成损伤。在选择文物保护中所用到的材料时,要根据文物的特点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材料来对文物进行保护。
四、结语
我国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因而新旧出土的文物数量及其种类繁多,在文物的收集、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人为的行动均会对文物构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对文物进行必要的保护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物的修复技术也是挽回文物破坏损失的重要举措。在文物研究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文物材料的作用同样是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措施。以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为指导,明确文物保护研究的内容及范围,尽力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坤.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J].价值工程,(18).
[2]王小玲.试析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内容及基本原则[J].科技致富向导,2013(8).
10.小学科学课内容 篇十
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现状及实施建议
谈源婷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和完善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根据现状,提出合理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内容;现状;建议
高中化学教育的改革已经持续三十年了,其成果自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辉煌的成就背后仍然隐藏着许多问题,例如,不确定的教学目标、不严谨的教学体系、计划的盲目实施等,这些盲目随意的问题导致了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所以,探讨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现状及实施建议显得尤为迫切。
一、如何建立和完善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哲学里常说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能有效地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所以在实现建立和完善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同一时间确立好相应的方法论,有效地进行实践。
正确的意识犹如海上的一座灯塔,在黑暗的海上为从事建立
和完善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事业的人们以光明。只要有了这盏灯塔,就能保证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少走或者不走弯路,更好更快地建立和完善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在此,笔者认为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才能在树立正确意识后更好地解决现有
的问题:
1.注重基础方法的一般研究
人们常说做事就像盖房子一样,打好了基础,才能把房子盖得又高又稳,不会随时倒塌。同样的,在建立和完善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也应该打好基础、稳住脚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快地建立和完善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2.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建立和完善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过程中,我们必须将一些学科的普遍研究方法与当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解决现有问题。
3.坚持科学的、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实践中利用好的思维方式,如同树立正确的意识一样,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寻求最优方式,并获得最大收获。
二、从当下实际情况看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科学教育方法
当下高中化学新课程科学教育方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成熟度,所以,就实际情况而言,当下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科学教育方法是科学的、实用的。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如果只片面地看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科学教育方法的成
就就会显得思想和观念的狭隘,所以,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问题,在实际情况中慎重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科学教育方法的利害得失。一经分析,我们就会看到,其实现存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科学教育方法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弊端,整理如下:
1.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
即使树立了目标也不是立足当下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正确判断,是有一定局限性和盲目性的。明确的目标是必须有的,连目标都没有的行动是毫无价值的。
2.没有明确的界定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概念
它的基本定义含混不清、评判价值不统一、描述对象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都极大地限制了科学方法教育目标概念的精确界定。
三、立足当下,对于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完善教学方法,加大实践力度
以往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完整、科学的,我们有必要大力改造和扬弃它。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整合是整个化学教育的核心,所以,我们必须立足实践,结合当下,将教学方法不断细化,加大实践力度。
2.提高教师入职能力和素质
提高教师入职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高中化学教师入职之前,应该做好科学的培训,将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思维模式灌输进他们的固有思想中;(2)在高中化学教师入职后,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以往在入职前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模式,不断扬弃,最终得到最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模式。
3.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学设备
高中化学的发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高中教学对于教育设备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为了配合当下的化学教育步伐,我们必须加大改善教学设备的步伐,不断优化升级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发展进程,为高中教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内容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现状也并不是最佳状态,所以,我们应该立足当下,不断总结、分析和综合当下现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最终得出合理的实施措施。
11.小学科学课内容 篇十一
一 篮球课程的相关概念
由于篮球运动在人们生活中的竞技性与趣味性较强,一直受到大部分运动者的喜爱。人们在运动的同时,享受着游戏般的体验,并产生求胜欲望,对运动者本身而言,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运动项目。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篮球也被视为重点课程,并使之普及教育。其中的竞技性,主要体现在运动者在篮球运动中所得分数的高低,来评判两队在比赛中的胜负,在求胜欲望的支配下,运动者会经过大量的运动,来完成比赛,产生了很强的竞技观念,之后在思想中形成对此项运动的热衷。趣味性是以篮球的相关规则来约束比赛行为的同时,确定了胜负的标准,又以其独特的方式来开展运动,例如,防守阵形,进攻配合,到最后的投篮。一系列动作在团队中,体现出了运动技艺的高低,并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还有对抗性,篮球作为世界体育运动中的三大球类之一,其对抗程度较高,运动者需要在运动过程中,使用身体、技法、速度和耐力与对手展开对抗,优势大的一方就会在比赛中占取主动,从而主导胜利的趋势。
二 高校篮球课程依据的基础理论
篮球课作为高校最热门的体育课程之一,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其中老师们传授的相关基础理论,让学生们在完善篮球技能的同时,并使之对篮球运动的掌握程度更加扎实。其中的基础理论包括:持球、运球、投篮、规则和记分等几个方面,老师在详细做解說的同时,会让学生做出实例,来供大部分学生学习。由于学生们对篮球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直接会影响到在日后训练及比赛中的成绩,所以,扎实的基本功是篮球课上必不可少的教学项目。在篮球运动中,每个动作都有其技法在其中,例如,运球和持球看似简单的动作,但其中包含着规章约束和动作要领等因素,所以老师在着重讲述动作要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找到篮球的手感,使之一步步融入到篮球运动中。另外,在篮球课上,体育老师还会要求学生,无数次的反复做某一动作,使之完全掌握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展现出自身的运动特点,再由老师给予方向上的建议,逐步完善自身在篮球领域的发展方向。
三 高校篮球课程的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篮球课程,主要以体育老师教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讲,体育老师在传授篮球运动课程的过程中,能有效带动起学生们对篮球运动的热情,同时发现很多学生的运动特点,并使其表现出来。在体育老师使用有效手段对学生加以培养的同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将所能领会到的高超技法,通过学生实践,给予指导,让学生们短时间内了解篮球,熟悉篮球,并且喜欢上篮球。由于篮球自身有其魅力所在,在学生群体中被广泛开展,文化课结束时,在学校的篮球场上遍布着学生们的身影,他们在篮球中得到了身体上的锻炼。而对其产生的浓厚兴趣,又引领着他们把篮球运动做得更好,所以,此项运动已经很好地融入到了学生群体中,而且在其中生根发芽,成为很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锻炼方式。在一张张布满汗水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胜利的渴望,同时,那种对篮球孜孜不倦的神情,映衬出校园生活的美好。现代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对把篮球这个体育运动项目,推广到人民大众当中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尤其是推广到高校大学生中去,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中,篮球赛是最能吸引广大师生的一个重要项目。而随着该项目自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竞技性对抗性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才使高校的大学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亲身参加到篮球这项运动中去,体会其中的乐趣,获得满足感,这也是在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最终价值取向。
四 高校篮球课程内在本质的体现
在为完成高校篮球课程的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付出了汗水和努力,他们在一次次运动中理解了篮球运动的特点,并将篮球运动作为课下的重要娱乐方式,为缓解文化课程压力,放松身心得到了极大的帮助。中国高校中的篮球爱好者们,在经过大学篮球课程的学习后,对篮球运动及技法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很多佼佼者,参加各类比赛并获奖。那是一种对篮球运动热爱所催生的潜在力量,并使运动健儿更加富有活力,打出一手漂亮的好球。篮球教师对学生们的期盼,生发出浓重的教学信念和对学生的高标准要求,把一批又一批的篮球高手输送到社会,使他们活跃在社会上的各个运动场合,展现着毫无畏惧的运动精神。在他们把手中的篮球一次次的传递和投掷中,把一个青年学生的自信态度体现出来,在整个篮球场上各个队员的协作和对队友意图的领会中,促进了他们的友谊,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这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经常参与篮球运动的人,在日常的待人接物、工作、学习、生活状态都有所不同。篮球运动过程,提供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发挥个人智慧和才智。运动者表现出来富有创造性的、机智灵活的运动行为被认为是运动智慧。从本质上看,每个人都有发挥个人智慧的自我表现欲望,这种欲望在日常状态下往往是难以实现的,但在从事篮球运动可以满足人们的这方面的心理需求,达到在篮球运动中所体验到的“畅快感”。
五 高校篮球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发挥的作用
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者,不见得非要来自于哪个体育名校,或者哪个名师的指点,其内在天赋因素和热衷程度,加之汗水,对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际上众多的篮球运动员中,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不在少数,例如,美国的杜克大学,先后走出篮球爱好者中,被NBA收入旗下的不下于几十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公牛:罗尔·邓 、克里斯·杜洪 ,魔术: JJ里迪克 ,老鹰:谢尔顿·威廉姆斯。
这些人的篮球运动都是在大学时得到起色,而后加之大学老师的重点培养,得以在篮球界一展所长。所以在外国高校对学生篮球的教学体系中,对我国高校篮球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篮球运动队伍日益扩大的今天,大部分来自于高校篮球爱好者,把所学的各种篮球技法、篮球知识,传播开来。在他们的寒暑假,或者毕业后,在当地继续从事篮球运动,把在大学所学到的篮球知识,讲给一起运动的人,并使很多小孩子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好的技巧,加大了孩子们对篮球的热衷,这对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 高校篮球的发展方向
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篮球已经成了大部分运动爱好者必不可缺的运动方式,在其中有自小便喜爱篮球的,也有进入大学后对篮球产生浓厚兴趣的,加起来数量不在少数。时代高速发展,每个人体内都蕴藏着在某一领域巨大的潜能,在校园中,老师在发现学生潜能的同时,并使之显露出来再加以雕琢,就会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篮球领域也一样,体育老师发现某个学生的内在力量,在篮球中有突出效果时,便可以对其进行精心培养,这对发挥学生的天赋并使之职业化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这些好的想法都需要有一个制度来完善,只要这个制度能够建立起来,那篮球行业的人才将会大批的从高校走出来。这是一个庞大的篮球运动群体,他们其中不乏具有篮球天赋的人,如果将这个群体的存在形式加以制度化,那无疑将会使高校走出更多的优秀篮球选手,相信实现这一愿望的时间不会太久。
篮球这个在人们视线中从不欠缺的运动形式,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一次次把人们的体能释放到极点,他给运动者身体及精神上的磨练,会使运动者得到极大的体能升华。从娱乐角度来看,篮球又是一项集趣味性与竞技性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它让运动者在享受着紧张气氛的同时,产生了心情愉悦的感受,许多篮球爱好者对这这项运动是难以割舍的,甚至已经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在高校中,时常看到的由学生团体组织的篮球比赛,那些在賽场上飒爽英姿的运动健儿,把手中的篮球一次次投入到篮筐内,使之心里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让观赏的心情也随之振奋,一个篮球,带给人太多的美好,它也许是学生时代的回忆,也许是健康体魄的塑造者。它把快乐和汗水交集在一起,刻画着一幅壮丽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张志峰.体育隐蔽课程因素对大学生篮球专项课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以河北北方学院06级篮球选项班学生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徐琳.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教学内容整体性构建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闫旭.对辽宁省高校篮球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4]黄明举.从休闲体育的视角谈广西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的改革[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陈利军.论NBA篮球文化与高校篮球教学的融合[J].陕西教育(高教),2014(3):59-60.
[6]吕宏宁.黑龙江省高校篮球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2):97-100.
【小学科学课内容】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课研讨11-01
科学课的小学作文09-23
小学科学课导入语言11-18
小学科学课评价表06-29
小学科学课中的安全09-18
培养兴趣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关键06-22
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科学论文09-13
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5则范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