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控制探讨论文

2024-10-21

环境成本控制探讨论文(精选12篇)

1.环境成本控制探讨论文 篇一

1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问题

环境保护要求减少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向外部环境排放的各种有害有毒物质的数量,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组织, 为了增加盈利, 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而这同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存在矛盾的。很多有害有毒物质的排放, 在现有和潜在可以开发出来的技术条件下, 都是可以消除或是得到有效控制的, 然而其成本却往往是企业难以承担的。即使那些企业有力量承担成本, 企业也会在追求最大可能利润的内在动因驱动下, 放弃对其加以采用的选择。

1.2 企业主动降低环境成本的问题

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 往往会置社会责任于不顾。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借助外力, 迫使企业按照由外部对其所施加的强制性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控制环境影响, 最直接和常用的形式就是环保法规。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内的一系列环保法规, 但是配套的处罚和奖励制度很不完善, 这些法规多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的, 没有具体的执行条例, 对企业的规范是违反了法规处罚多, 而对于那些主动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的企业激励不够。由于环境影响尚不足以重要到成为影响企业形象, 进而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程度, 企业很难自觉将环境保护水平提高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以上。

1.3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中的技术性问题

传统会计计量的要求是严格按照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情况和交易价格来确定的, 但是在涉及环境的一些支出中, 有些情况与传统会计不同。比如, 某一事件尚未真正发生或尚未全部完成, 金额可能无法用交易价格确定甚至是根本无法用货币金额衡量, 这就很难严格按照传统会计的要求去做。在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方面, 就应该强调事实和法律支持的逻辑判断, 或者说高度精确性是次要考虑的、不能严格要求的。

2 解决制约企业环境成本计量的对策

(1) 解决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对策是发挥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特殊作用, 针对企业缺乏自我约束其环境行为和控制其环境影响的内在动因, 会计以其特有的功能, 影响决策者进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环境成本会计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 将企业对于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各种本来无需企业自身加以报告并为之负责的影响加以确认、计量并作为企业的成本加以报告, 进而使企业为之承担起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2) 在国外有很多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主动降低环境成本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融入国际社会, 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将进一步严酷, 我国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 势必要采取多种对策, 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其中, 按照国际环境标准认证体系——ISO14000系列组织生产, 就是重要措施之一。这种认证并非强制性的规范, 然而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 必然会积极主动地实现其要求, 自觉保护环境, 主动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的动因将不断增强。

(3) 在企业环境成本确认时, 对于那些没有被确认为资产的环境支出, 将其计入当期损益, 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 应该纳入损益的哪个阶段, 却很难认定。具体来说, 就是要确定某项成本应作为经常项目, 还是作为非经常项目处理。也就是在营业内反映还是在营业外部分反映, 如果在营业内反映, 是列在哪个项目下。如果作为营业外部分反映, 是属于与企业当期损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临时性支出, 还是对以前年度损益的调整。

3 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3.1 计量的多样性

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关键要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 即企业环境成本的取得和收益应相互配合。运用成本效益原则, 首先要判断企业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的合理关系。企业本期发生的环境成本只能与企业本期的收益相配合, 如果收益要等到未来才能实现, 相应的费用就必须递延分配于未来的收益期间。

计量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 遵从传统财务会计的要求, 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予以适当货币化是非常必要的, 它能够使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被纳入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中。但是由于有些环境影响单纯使用货币计量难以准确表达, 适当使用实物的、技术的或是经济技术的计量形式就非常必要。如计量废弃物处理成本时, 辅之以吨、公斤、立方米等物理量度计量, 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得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3.2 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3.2.1 防护费用法

防护费用是指为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企业所承担的费用, 用企业所承担的费用来衡量环境污染的损失。例如, 出现了噪音污染, 就可能需要对建筑物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或做出其他处理, 其所需支出就可以看作是环境污染的防护费用。同理, 企业如未进行有效的污染防治, 可以认为企业承担了一项债务, 其金额应该根据技术要求或经验予以确定。

3.2.2 恢复费用法

恢复费用是指恢复或更新由于环境污染而被破坏的生产性资产所需的费用, 用恢复费用来衡量环境污染的代价。这种方法认为, 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费用是破坏环境资源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估计值。例如, 有的企业将固体废弃物、有害材料堆放在某地或是将液体废弃物、有害材料存放于地下, 长期以来势必要影响到土地、地下水, 在其危害产生明显影响时, 自然会要求企业采取某种措施予以恢复或更新, 发生一定的支出。这种未来的恢复支出也应该在污染产生时开始估计, 其金额也可以根据技术要求和研究予以确定。

参考文献

[1]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葛家澍, 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 2006, 9.

[3]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徐瑜青.王燕祥, 环境会计专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5]肖序.环境成本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6]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篇二

关键词:成本管理 竞争力 和谐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日益尖锐的问题,以及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对环境问题更加关注。人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改善环境问题,其中重要的是对企业环境活动的规范。作为环境会计核心指标之一的环境成本,对其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工作,对于追求企业和行业的长久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实施的意义

1.1 增强企业竞争力 首先,在产品的绿色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产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其次,采购阶段的环境材料优先;最后,企业通过环境成本管理谋求环保效果环保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

1.2 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实施环境成本管理有利于我们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造福子孙后代。我们研究环境成本管理也有利于我国的会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建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相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2.1 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的环境成本管理会计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环境污染和破坏主要“制造者”的企业被要求降低自然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环境保护的经营理念也正深入企业的每一个经营环节,企业为此支出越来越多的环境成本。

2.2 做好绿色会计对具体工作的应用 ①完善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为基础进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在内部价值链分析中,应重点分析采购、生产、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各部门在整个价值链增值中所占用的成本比例及对价值增值的贡献。通过分析环境成本贡献比例,发现其中的问题。对部分非合理成本消耗进行控制,以使其成本消耗与价值增值贡献成相应比例。②完善通过外部价值链分析为基础进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在外部价值链分析中,可进一步划分为竞争者价值链分析和合作者价值链分析。通过对竞争者价值链分析,明确与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并基于价值链分析找出其产生原因。通过对合作者价值链分析,更加完整地描述出产品价值链。深入分析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特点,确定引起价值变动的成本节点。③充分利用信息化进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控制。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很难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实现最优控制。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寻找更有利于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效率的方法成为了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完善会计评估考核制度,及时对会计工作进行评价与改进 ①不断进行考评制度的完善。凡是绩效考评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完整的考评体系,我们要做好企业环境会计考评体系,首先根据企业的会计制度的设计,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性,重点性,以及较深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设计全面,灵活的方式,针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做到最好的考评,通过一些关于企业环境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们的考评体制,做到适时更新与完善。②及时定期进行考评工作,并研究考评改进方法。针对各人员以及管理层的定期工作安排,进行及时的考核。重点看过程,给予及时的改进与意见,不断关注有关部门的制度与法律动态的更新,联系企业自身的会计管理模式与方式与计量方法,研究考评,及时改进,争取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目的。③保证成本管理会计人员的后期培训。由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动态性,会不断出现更加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成本控制手段。企业要想保持并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实践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3 当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3.1 存在问题

3.1.1 宏观方面存在问题 第一,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和调查结果,环境成本管理实务在我国企业界已经存在,但是管理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不成体系,难以指导企业内部各部。第二,已有的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内容并不完善,偏重于研究环境成本的归集分配和具体的计算,而在对目标环境成本测算、环境成本控制以及工作考核等方面尽管也有所涉及,但其研究数量和成果偏少。第三,大多数的理论研究并没有根据所调研企业的数据进行计算,因而无法向外部提供目标行业的单位环境成本的参考依据。

3.1.2 微观方面存在问题 ①依然保持着传统成本管理的观念,认为绿色成本管理就是单纯控制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绿色成本费用支出。②企业的绿色成本管理范围,只限于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绿色成本费用支出进行控制,没有考虑材料采购阶段,产品销售使用阶段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绿色成本费用的发生。③绿色成本管理的措施单一,基本以事后核算为基础作一些简单的分析,没有与企业竞争力的形成相联系。④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绿色成本费用的专业核算体系和机构,无法提供相关信息,制约了企业进行绿色成本管理的主动性及能力。⑤企业还没有建立专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机构和责任控制中心,来保证环境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

3.2 解决方法 ①健全环境成本管理的法律法规。国家各相关部门为了更好的规范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应适时提出、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为了让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顺利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让我们环境成本会计有法可依,在一个良好稳定的外部条件下开展。②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合理改善内部控制制度。许多企业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存在问题,认为内部控制是浪费企业资源,是多余的人员浪费。即使制定实施了内部控制制度,其制度的合理性也存在许多问题。部分企业存在着不结合自身企业特点,照抄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岗位职责不清;控制点设置过多,造成控制成本上升;重查处,轻防范,偏重事后控制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缺乏一套完整的考核与奖惩制度。③重视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当今的社会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日益苛刻。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还是在依赖现有的生产力基础上,尽量控制和降低成本,而忽视了发展和创新。这样的做法使企业的经营往往处于被动。④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待成本削减。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较短的经营周期内削减某项开支并非难事,而管理者所选择的成本削减对象一般会是人才培训、市场营销等费用项目。这样一来,虽然在短时间内呈现给大家一份满意的财务报告,但是,在之后的经营过程中如果企业不能为被削减的资源找到有效的替代措施,无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因而,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⑤掌握企业各项成本的变化趋势。为了详细掌握企业的各项成本,企业首先应该有一套合理的成本收集和分摊方法,以此来弥补管理者单纯依靠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例如,“销售费用”账户包含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多项支出,但是在期末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很难发现具体的明细支出。只有详细掌握各项明细支出的变化趋势,管理者才能更好的制定出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⑥加强舆论和社会大众的监督。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捂住负面信息已经越来越难,因为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手段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在面对重大社会问题时,政府应该及时做出反应,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和有效的信息反应机制,这是处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所必需的制度建设。⑦完善的环境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和激励机制。针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绩效与考核,公司可以组成由各部门负责人、供应商、客户和相关专家组成绩效评价小组。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与考核构建绩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绩效小组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二阶段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绩效水平。进行绩效测评并依据取得的结果来进行激励与考核。

总之,环境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微观实现。

参考文献:

[1]翟英.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2).

[2]许丽,谢武.初探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意识[J].价值工程,2011(08).

3.环境成本控制探讨论文 篇三

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实验室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本文探讨了影响监测结果质量的因素,提出了常用的监测质量控制方法.

作 者:陈会阁 李俊峰 作者单位:陈会阁(舞阳县环境监测站,河南,舞阳462400)

李俊峰(漯河市环境监测站,河南,漯河46)

4.企业环境管理中环境成本的核算 篇四

企业环境管理中环境成本的核算

一、环境成本的`涵义及其确认 广义的环境成本是从社会的角度,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耗减、生产资源降级,以及为维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资源环境而发生的支出.

作 者:方迎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 刊 名:环渤海经济t望 英文刊名: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 年,卷(期):2002 “”(7) 分类号:F2 关键词: 

5.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篇五

1.目的: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及工作人员。

2.适用范围:适用于产品实现所需的工作环境及人员的管理。

3.职责:生产部技术部、生产车间,质管部

4.程序

4.1一般生产区工作环境的要求

4.1.2一般生产区应清洁卫生,无不清洁的死角。

4.1.3生产区内工具、设备、工作台面等应清洁、无积尘。

4.1.3进入一般生产区必须更换工作服、戴上工作帽,严禁不穿戴工作服、鞋、帽进入生产车间。

4.1.4一切非生产用品不得带入生产区,不得在生产区内吃饭睡觉、会客等,不得从事与生产活动无关的活动。

4.1.5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并及时清理。

4..1.6一般生产区应有相应的卫生工具,使用后必须及时清洁放于规定位置,不得对产品和生产环境产生影响。

4.2洁净区工作环境的要求:

4.2.1洁净区地面材料应不易产生裂缝,耐磨损、耐酸碱腐蚀,光滑、平整、不积聚静电、不起尘易清洁。天花板、内墙面应光滑、平整、不易剥离;无裂隙,不积灰尘耐腐蚀、易清洗,减少凹凸面。

4.2.2洁净区地漏、水池的材质应为不锈钢材质,能够进行水封,方便清洁,不会对洁净区产生污染。

4.2.3传递窗的要求材质为不锈钢,无死角,易清洁。使用时,其两端门应不能同时打开。

4.2.4 洁净区各管道、灯具、风口等公用设施的安装便于清洗和消毒,窗户、天棚及进入室内的管道,风口、灯具与墙壁或天棚连接部位均打上密封胶。

4.3 洁净室的使用和运行

4.3.1 洁净区的门不论生产或非生产时,均应及时关闭。

4.3.2 洁净室内生产操作所用设备应不产尘或少产尘,所用器具的材料最好选用不锈钢或其它发尘少的材料制作,记事、记录最好用圆珠笔,不要采用粉笔、告示板和记事板;

4.3.3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及时放入指定容器或洁净塑料袋中,下班前送出洁净区,由操作人员送至指定区域。

4.3.4洁净区每天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清洁,更换产品时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清洁、清场、消毒。

4..3.5洁净区应定期消毒,每次消毒均需做好消毒记录。

4.4 空调净化系统的运行管理

4.4.1 生产前启用空调净化系统,应根据系统本身自净时间及温度达到恒温的时间来确定提前开机运行的时间;在生产结束后空调系统停运期间,所有与洁净区相邻的房间、传递窗等均应密闭。

4..4.2 空调净化系统应进行定期清洁,并作好空调净化系统的维护保养。

4.4.3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干燥用空气、压缩空气须经净化处理,符合生产要求。

4.5. 洁净室的监测

4.5.1每批产品生产前都应由生产车间专人对温湿度及压差进行监控并作记录,洁净室内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出现异常情况,当班人员应及时汇报给生产管理人员及质管人员采取处理措施。

4.5.2风速和风量的测定:采用风速仪测定高效滤器的风口风速。

4.5.3悬浮粒子测定:测定仪器采用尘埃粒子计数器,测定频次一般为每年一次。采用静态测试,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两人测试应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分钟后开始。悬浮粒子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要根据产品的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布置力求均匀,另外,为了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尘埃粒子计数器应定期检定。

4.5.4 沉降菌的测定:测定方法采用静态平板(培养皿)测定,由质管部每季度测定一次。如果结果超出规定应及时汇报给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责成生产人员及时消毒处理。

4.6洁净区人员及洁净服的控制

4.6.1洁净区工作人员要求每年要进行一次体检,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只有体检合格的才能上岗。有洁净级别的区域,操作人员不得化妆、戴饰物、手表、并及时洗澡、更衣、剪指甲,保持个人卫生。进出洁净区严格按《洁净区人员进出更衣程序》进行。进入洁净区,手消毒后不得再做与生产无关的动作,不得再接触非生产用品。

4.6.2洁净服的卫生:

4.6.2.1洁净服要求不掉纤维,不产生静电粘附粒子,无明显的磨损、破损现象。洁净服专人专用,不得穿离洁净区。洁净服必须在洁净区内洗涤。洁净的工作服经消毒后由洗涤工及时按工号分发到二更内。

4.6.2.2工作服的洗涤应统一在厂内具有相应级别的室内进行,避免灰尘和各类污染。

4.6.2.3洁净区工作服每周清洗2次。清洗消毒后的有效期为三天,超过三天在使用前应进行重新清洗、消毒。

5.相关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6.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 篇六

1 分析方法选择原则

1.1 分析的目的和准确度要求

在对物质进行环境监测时, 要想对污染物水平有准确的评价结果, 需要对指定的污染物质进行快速实时的检测[2]。在测量时, 需要依据分析目的和准确度的要求选择专业的仪器进行分析。没有能够及时购置分析仪器的小型炉前实验室, 可以采用湿法系统中的化学分析方法。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对样品中某一种或者多种元素的含量进行准确的测定, 或者是对某种标准样品进行定量分析或者仲裁分析。对于这样的问题, 一般首先选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分析。虽然这些分析方法的分析时间和分析成本可能较高, 但是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还是建议选用国家标准方法。

1.2 考虑材料基本组成

在选择化学分析方法时, 需要对待测环境样品的基体、主要的元素种类和杂质元素种类进行初步的预估, 消除由于样品本身引起分析方法的不适宜, 对分析过程产生化学或者物理方面的干扰。

1.3 待测样品中被测组分的含量范围

在选择分析方法时, 需要对分析方法的测定上限和测定下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然后对与待测环境监测样品中的被测组分的含量范围也应有一个初步的预估, 应该确保待测组分的含量在分析方法的测定上限和测定下限的范围内, 而且含量与测定上限或者测定下限不能接近。

1.4 确定方法的准确度

在确定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时,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标准物质进行确定。但有些人认为, 标准物质难以得到, 采用加标回收的方法能够很快捷的确定, 但是, 加标回收方法在使用时, 不一定可靠。因为即使加标回收率为100%, 也只能说明测定时加入的物质测定时无系统误差, 并不能说明未知样品在测定过程中没有系统误差。

1.5 分析方法能灵活运用

在环境监测分析领域,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分析方法能够完成所有的化学分析工作, 化学分析实验室应具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分析手段, 进而共同完成分析任务。在分析方法中, 化学分析法适应于高含量、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而仪器分析方法适用于痕量、微量和常量分析。因此, 在选择分析方法时, 能保证为了达到分析目的, 灵活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2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实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领域, 分析方法在被选择好之后,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对样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保证最终的分析结果能够准确无误[3]。

2.1 正确操作

在进行化学分析实验时, 应该对整个分析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所需的各种试剂、仪器、设备和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保证在进行操作时能够对各环节有清晰的认识, 进而能够正确操作, 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返工或者误操作。

2.2 正确进行样品的制备和分解

在分析过程中, 样品的制备和分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为了达到分析的要求, 需要保证样品在制备和分解时能够正确进行。在样品制备过程中, 尤其应注意样本数量和样本均匀性。对于特别复杂的样品, 需要特别注意, 样品表面不能存在有油污和氧化现象, 而且样品表面是均匀的。在样品分解过程中, 需要保证样品是完全分解, 而且分解时不能带入干扰物质。

2.3 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

在进行标样分析时, 为了保证对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的验证和评估, 可以选取标准物质与待测试样同时操作, 进而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判断。在标准物质选择时, 一定要是标准物质的集体与被测试样的基体相匹配。

2.4 空白校正

分析过程中, 空白的来源很多, 可能来自分析试剂、试样中与被测组分共存的组分、分析用器皿、分析用水和分析环境等。空白对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和检测方法的检出与灵敏度均有影响。所以在分析时, 首先应弄清空白的来源, 并依照来源, 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校正与消除。

3 结语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 对分析方法进行选择时, 应综合考虑分析的现实条件, 确保测量数据精确及过程能够顺利完成。对于在分析过程中, 对分析质量进行控制, 需要相关质量控制人员认真按照操作规程监督有关人员认真做好分析, 而且对相关技术人员还应单独举行培训班, 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专业素养, 能够使分析工作处于受控状态。

参考文献

[1]鲍煜东.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9, 04:148-151, 153.

[2]郭洪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3, 08:121.

7.ERP环境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探讨 篇七

ERP环境;企业成本管理;探讨

1.ERP系统概念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简称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1.1 ERP系统的成本管理原则

ERP的一个重大的改进就是实现了财务系统和生产系统的同步,也就是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面对当今动态的市场,越来越短的产品周期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ERP不是停留在仅仅能够完成计算机化的成本记录、归档等传统任务,更多的是贯穿于ERP成本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原则和思想。

(1)从系统本身来看,ERP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的统一,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也体现在成本管理中。

(2)从具体的管理方法来看,常见的ERP系统都强调能够实现标准成本的预先确定、实际成本发生后的成本差异的分析、以成本为主题的责任成本管理等功能,而这些都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

(3)从国内的应用环境来看,过去引进的MRPⅡ软件中的管理会计部分曾被认为是不适合国情,但随着我国财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新的财务准则的不断出台以及企业科学决策意识的增强,管理会计在事前控制的舞台上将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1.2基于ERP的成本管理特点

ERP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的事务处理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信息处理由事后控制走向适时控制,管理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ERP成本管理的特点一方面通过成本管理系统,企业的资源(物料和人工、设备)能统一成货币形式,以便于企业资源统一平衡与协调,以真正实现企业资源的融合:另一方面成本管理能用于计划及模拟预测等方面,大大跨越了传统成本会计的界限。具体而言:向内部用户提供信息;生成部分或有特定目的的财务报告,可以不综合,但详细程度可供计划、控制、决策;提供信息的时间范围有伸缩性(可以小到以一天为单位),包括历史信息和预见信息;无强制性约束,以满足成本效益分析要求为准。总之,系统应体现出它的弹性和动态控制性。

2.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国内许多企业上了ERP项目以后,期望在成本管理方面有显著改善,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原有的成本管理模式不能够进行创新,不能使之与ERP顺利接轨。

2.1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主要表现为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不科学,在产品和产成品的核算不准确,以及分品种成本核算数据混乱,同一个产品单位产品成本忽高忽低。

(2)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科学性、动态性较差。

(3)成本管理方法老化,体系单一,偏重于事后控制,忽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

2.2 ERP条件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构想

鉴于ERP为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提供的优秀平台,可按照以下思路对企业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构建。

(1)企业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将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改进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成本管理的科学过程,符合ERP的系统成本制度十分必要。

ERP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是标准成本体系。在成本发生前,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能力利用等)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控制和调整差异;在成本发生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有效控制成本,同时动态调整标准成本。ERP为标准成本理论方法的应用以及标准成本法与其它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应用提供了操作平台,解决了繁琐的计算。ERP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并将差异自动结转出来,还可以将差异细分为材料价格差异、材料用量差异等差异项,还可以实现把各项成本差异直接落实到各部门甚至个人,为企业构建责任成本体系提供了基础。

(2)成本核算与ERP的结合。一般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的方式是采用全部成本法,即把固定间接费也分摊到生产成本中去的一种计算成本的方法。成本核算不仅费时、费力、误差大,滞后时间长,而且这样的成本资料对企业管理的参考价值不太大。因此可以尝试借助ERP这个技术工具来改进上述缺陷,本着“费用对象化”的思想重新设计成本核算流程,同时在核算中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流程,期末再根据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调整为全部成本数据。

不把固定间接费列进生产成本的方法称为变动成本法,这是从总成本的变化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来考虑的。变动成本法是指可以明确分辨出用于某个具体的物料项目的费用,与生产数量有关,其突破了全部成本法观念,细化了责任中心的成本分摊,为企业的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它能为企业预测和决策提供正确反映每种产品盈利能力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能够更科学地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业绩考评,有利于部门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有助于防止企业盲目生产,转而注重产品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变动成本法更能符合权债发生制原则,并且避免了固定费用的分配,从而简化了成本计算工作。

ERP在成本管理方面有着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功能,解决了一些在手工阶段看似繁琐的成本管理工作,但它并没有提供一种成本管理模式。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并不是实施了ERP系统就会解决所有的成本管理问题,真正改善企业管理现状的是ERP中蕴涵的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刘长伟.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现代商业.2011.14

[2]邓成明.ERP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探讨.现代商业.2008.36

8.环境成本核算分析论文 篇八

一、环境成本的分类与确认

对环境成本不同的分类方法,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成本内容。环境成本应该在首次入账时得以确认。

1.根据环境经济学的分类方法,将环境成本分为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内部环境成本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

2.从企业产生环境负荷的影响因子———物质流转和消耗的角度出发,采用环境资源输入企业和企业活动对环境输出的资源流转平衡理论来进行环境成本的分类核算,以谋求环境成本降低与环境负荷减少的协调。环境成本可分为

(1)事后的环境保全成本;

(2)事前的环境保全预防成本;

(3)残余物发生成本;

(4)不含环境成本费用的产品成本。

3.按照复式记帐法要求,环境成本分为:

(1)环境资本性支出成本,指的是该项支出的收益期超过了一个会计年度,并最终形成企业的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如果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将其资本化。具体包括:

1)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

2)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3)环境保护

4)因环境因素发生的成本以及防止或减少潜在污染而发生的成本。总的来说,确认企业环境成本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不管环境成本是否会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只要它们能对企业的生存与未来利益有所贡献时,可以将其视为企业所支付的代价,将其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例如,预防企业未来对环境损害的成本应资本化。

(2)环境费用性支出成本,指的是不会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其收益期不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支出。包括: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

(3)环境恶性支出成本,所谓环境恶性成本,是指由于企业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所导致的清理费,赔款、罚款、停产损失以及法庭败诉损失等。环境恶性支出从环境费用中独立出来,就是为了划清良性环境支出和恶性环境支出的界线,起到警示作用。从各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目前企业的环境活动实践上看,因环境问题导致的成本的具体形态主要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环境管理费用;

2)环境检测支出;

3)排污收费;

4)罚款与赔付,即超标排放或污染事故罚款及对污染造成他人人身和经济损害的赔款;

5)污染清理支出,即污染现场的清理支出;

6)恢复支出,即矿井填埋及矿山占用土地复垦复田支出;

7)停工损失,即污染严重限期治理的停工损失;

8)无污染替代支出,即使用新型替代材料的增支;

9)现有资产价值的减损损失;

10)政府对使用可能造成污染的商品或包装物所收取的押金;

11)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

12)为了进行清理生产和申请绿色标志而发生的费用;

13)对现有的机器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造,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等;

14)计提预计将要发生的污染清理支出,即政府或民间集中治理污染而建立污染物处理机构的支出。根据复式记帐法要求,对环境成本项目进行确认,属于环境资本性支出成本的有8)9)11)12)13),属于环境费用性支出成本的有1)2)3)10)14)属于环境恶性成本的有4)5)6)7)。

二、与环境成本核算有关的账户设置

企业现行会计处理中,没有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反映,只是在管理费用中增设了排污费,环保费用这两个明细科目,这样,既不能看出企业环境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也不能看出企业环境管理的绩效,为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笔者认为应设置下列账户:

1.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土建、安装等,是核算为形成企业环保长期资产投资总额而设置的账户。该账户借方登记为购建环保长期资产所投入的资金;贷方登记环保长期资产投入企业使用而结转出去的金额;该账户的借方累计发生额揭示了企业环保长期资产投资总额,借方余额反映了企业尚未完工的环保在建工程投资总额。发生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工程完成,借记“环境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2.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人工(电力、物力消耗等),是核算企业在环保活动中所发生的不能构成环保长期资产投资总额的费用项目。由于这类费用有些应当表现为期间费用,而有些则应当反映在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因此,该账户借方不能登记形成长期环保资产的环保资金支出;发生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环保材料”,“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预计负债”等科目。月底,本科目转入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环保直接支出),生产成本———辅助生产(环境保护辅助生产),制造费用———环境保护支出,管理费用———环境保护支出等科目,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借方累计发生额揭示了企业环保费用的累计支出。

3.环境支出———环境恶性支出———罚款(赔款等),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各项环境恶性支出的金额;贷方登记经批准转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的金额;借方余额已经发生尚待处理的环境恶性支出。该账户年末一般没有余额。借方累计发生额可以揭示企业累计的环境恶性支出。

4.生产成本———基本生产(环保直接支出)。核算产品生产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发生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人工(电力、物力消耗)等科目。

5.生产成本———辅助生产(环境保护辅助生产)。参照美国有关会计处理的做法,建议将与产品形成保持密切关系的环境支出(主要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废弃物排放成本)按照产品产量或产品加工工时的比率进行分配,记入本科目核算。同时,还包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减少或控制污染发生、与产品生产相关的环保预防、治理及运行费用等均确认为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6.制造费用———环境保护支出。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与产品形成无直接相关关系的环境支出部分,以分厂或车间为单位进行归集,记入“制造费用———环境保护支出———**分厂”,月底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记入到“生产成本”科目。

7.管理费用———环境保护支出。核算企业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与人员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包括企业的环保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用,环保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排污费及环境审计支出等。发生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工资”“、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环保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其他应付款”等科目。

8.营业外支出———环保营业外支出。核算企业超标排污或污染事故罚款,对他人污染造成的人身和经济赔偿,参与社会环保活动支出、环保宣传费用等支出,由“环境支出———环境恶性支出———罚款(赔款等)”转入。最终转到“本年利润”中去。四、环境成本的核算环境成本的核算,首先要解决环境成本资本化的问题。这个问题,无论是企业会计准则还是企业实务操作过程中都未涉及,但其成本资本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管理绩效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好坏。根据上述环境成本的分类及账户的设置,企业已发生的能预防企业对未来环境造成损害或能保护环境的环境成本予以资本化,具体处理如下:

(1)能够独立形成无形资产或有形资产的环境成本,应计入环境资产,如环保设备成本、环保工程成本、绿化费用等可计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

(2)不能独立形成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但能够提高其他资产的生产能力、安全性或延长其他资产经济使用寿命的环境成本,应作为其他资产的组成部分予以资本化,计入其他资产的账面价值,无须单独确认。

(3)不能独立形成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且不能够形成其他资产的生产能力、安全性或延长其他资产经济使用寿命的环境成本,只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应计入“递延资产”,然后按其预计的受益期限平均摊销到费用中去。环境会计对环境资本支出的会计处理是比较明确的,即全部环境资本支出在建设项目完成之后,全部从“环境资本支出”账户转出,形成环境长期资产的原始价值。然而,环境费用支出和环境恶性支出的会计处理环境在会计界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不构成环境长期资产的环境支出是应当作为间接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并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由不同的产品成本负担,还是采用列作期间费用的简便方法?应当承认,如果环境费用支出或环境恶性支出与产品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则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进行相关环境支出的分配是合理的;但是,采用的分配标准应当符合环境支出与产品形成的既定关系。在美国,与产品形成保持密切关系环境支出(主要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废弃物的排放成本),往往按照产品产量或产品加工工时的比率进行分配。但是,有害废弃物的排放成本并不一定与所有产品的产量或工时保持固定的比率关系。在管理和操作比较精细的企业或生产部门,将有害废弃物作为产品的直接成本来进行归集是避免出现上述麻烦的最有力的会计处理。只有当有害废弃物的排放成本与期间保持联系的情况下,才可以将这部分环境支出界定为期间成本。由此可见,货币计量的环境成本核算是一项精细工程,必须找出合理的依据和方法,一切粗枝大叶的行为都可以使货币计量的环境成本核算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对于上述可以用货币确切计量的环境成本可以用传统的复式记账法记账,其实际操作主要由财会部门执行,财会部门根据各项经济活动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然后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而企业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以及所带来的间接环境恶化,这些难以用货币表现的成本数额往往是很大的。对这些不能用货币确切计量的环境成本,在许多场合没有任何原始凭证作为环境会计记账的依据。例如,企业生产经营中噪音的排放,只能根据实地测量并做出记录。这种记录只能是“单式的”,也只能由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做出相关记录;另外,企业环境活动中的诸多内容也不可能完全采用货币或非货币的计量单位进行归类并做出数量上的结论,文字叙述性的环境会计记录也在所难免。所以,环境会计的单式记账可以“下载”企业环境活动的各种信息情报,有利于环境会计在企业内部各个领域的开展。由于环境成本的非货币核算采用登记簿的单式记账方法,在不能直接确认这些非货币计量单位环境成本的归属时,也只有采用适当的比率分配方式在不同产品间做出合理的分配,从而为企业环境活动决策以及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随着环境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充分与完善,非货币化的环境成本将会遵循“环境活动基准成本计算”的原理,使非货币化的环境成本的分配更具有合理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所以,从长远看,做好非货币化环境成本分配的前提应当是对企业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的废弃物质的排放做出详尽的会计记录。

三、结束语

9.环境保护监理控制措施 篇九

第一节环保控制目标及内容

一、环保控制目标

目标:在工程施工期间确保无任何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发生,且没有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任何投诉和通报批评。

二、环保控制监理工作内容

严格遵守国家、陕西省及当地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群众造成的不利影响。建立健全的施工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实现施工环境管理的体系,监理工程师应随时检查施工单位制定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应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1、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执行了“施工人员环保教育”;

2、是否按照环评报告书的要求合理布设施工营地位置;

3、路基施工中是否先铺过水涵管,再筑路基;

4、施工废水、渣土、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置是否合理;

5、是否按照环评要求尽量避免夜间施工,特别是车载泵等高噪声作业施工。对固定强噪声施工机械是否采取围挡柔性减噪网或其它减噪措施;

6、机械设备的各类废油料及润滑油是否全部分类回收并存储,揩擦油污的固体废弃物是否集中填埋;

7、建材堆场设置的环境合理性及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是否加盖蓬布以减少洒落。第二节、环境保护监理措施

一、自然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

1、开工前详细规划施工便道、取弃土场和施工营地等的临时用地,用地计划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同意后,承包人方可向当地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并办理租用手续。严禁随意开辟施工便道、取弃土场,严禁随意设临建工程。

2、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走路线,对场地和人员活动范围进行界定,不得随意超出规定范围,并设置标语牌、界碑牌等标志,防止对施工生产、生活范围之外区域的植被造成破坏。

3、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应集中收集,定时清除运走。

4、完工后对场地进行清理,拆除临时建(构)筑物,掘除硬化地面,将弃碴、废物运走。

5、尽量利用既有便道进行路基填料的运输.减少土地的占用。如有新修便道,完工后对新修便道进行达标整理保留备作公路养护维修便道或掘除原填料。尽量租用当地已有的房屋或拼装活动板房作施工生产、生活用房。

二、水资源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

1、生活营地的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河流和渠道,须经沉淀或处理达标后方能排放。

2、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得堆放在民用水井附近,并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3、对生产机械经常进行检修,防止机械和施工用油的跑、冒、滴、漏对水质产生污染。施工或机械产生的废油、废水,采用隔油池或采用其他方法处理合格后才能排放。

三、道路施工大气环境、振动和噪音及粉尘的影响及防治

1、影响及防治

(1)在设备选型时选择低污染设备,并安装空气污染控制系统,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2)在运输水泥、石灰、粉煤灰等粉状材料和沥青混合料时,进行严密的遮盖。(3)利用水车,对施工现场和临时便道进行撒水湿润,防止尘土飞扬,减少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4)对汽油等易挥发品的存放要密闭,并尽量缩短开启时间。

(5)生产和施工现场应加强对噪音的防治,尽量减少夜间作业,缩短夜间大型和重型筑路机械施工作业时间,减少机械的振动和噪音对居民的干扰。

除了打桩作业外,其他施工阶段的一般施工噪声的达标距离,在昼间约需60m,而在夜间则需200m,甚至更远。因此,在施工期间,这些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对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居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2.防治措施

(1)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工艺。

(2)加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保养、维修。

(3)环境敏感点附近施工防治措施。

四、固体废弃物

1、施工营地和施工现场的生活垃圾,应集中堆放,定时清运。

2、施工中的废弃物,经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同意后,运到指定的场地进行处理。

3、报废材料或施工中返工的挖除材料应立即运出施工现场,各种包装袋及时清理处理,以免造成白色污染。

4、加强材料运输车辆的管理,严禁超载、高速行驶,从而保证不会沿线撤漏须迅速清除。

五、驻地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1、驻地环境由各合同段(包括施工合同、监理合同)的环保小组具体负责管理和维护建设。生活及办公区四周设置防污排水沟,排水沟直接与污水处理池连接,避免生活区域内的水流直接排放到地面和河流、湖泊,造成环境污染。

2、注意生活垃圾的处理,垃圾集中堆放,定期送到当地指定的地方进行处理。

3、生活废水排入污水池,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污水池应注意污水不渗漏,以免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并应进行加盖,有除臭设施,以免造成周围环境空气的污染。

六、污水处理设施环保监理要点

1、常见的公路工程污水处理工艺;

2、施工准备期设计图纸交底;

3、施工期监理要点:(1)、污水管路铺设检查

雨污分流;污水管线设置、走向合理规范;(2)、设备的安装检查

风机、油水分离器、水泵、填料等;(3)、排污口

只能设置一个排污口,且排污口设置要规范。第三节、工程环境保护监理要点

一、生活服务区

对生活服务区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

1、生活服务区污水和洗车污水,不得排入《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I、II类水域。排入其它水域时,必须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不符合时要进行水质处理,如油污水应进行隔油处理。机械和车辆最好由附近专门清洗点或修理点进行清洗和维修;

2、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3.4.6的污水排放评价,当取样测试有害成分含量值高于排放标准时,必须进行污水处理;

3、生活垃圾堆放点应选择30m范围内无生活用水的废弃沟凹或废弃干塘。堆放点应无直通沟道与邻地相通。不得向垃圾点内排放生活污水。如施工人员集中,生活垃圾需增加处理设施和加强管理,人员较多时可增设垃圾筒;

4、施工单位生活服务区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施工场界排放标准(GB12523-90)。生活服务区在整个施工期都存在,因此在不同阶段执行相应的标准。服务区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噪声源是备用的柴油发电机,应放置在室内,加强门窗隔声,并在进风口、出风口安装消声器。生活服务区应离开居民点200m以远;

5、施工人员如自建宿舍,应配套建设简易厕所,简易厕所尽量建成有冲洗水和粪便回收装置的流动厕所;

6、厨房应设置排风系统。

二、临时施工道路

临时施工道路的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水地流失及扬尘等污染,例如临时施工道路的开辟和修筑。

主要防治措施有:

1、严格规划临时施工道路的路线走向,尽量利用现有道路,若无现成道路可利用,则应严格控制施工道路修筑边界。

2、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3.2.5的水土侵蚀量评价,结合临时道路在运行期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程度以及对沿线水土流失的影响;

3、施工单位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废气、尘土,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

4、施工便道应保持平整,设立施工道路养护、维修专职人员,即时洒水清洁保持运行状态良好,减少扬尘污染;

5、施工单位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施工场界排

放标准(GB12523-90)。该阶段施工场界噪声的限值为昼间75dB,夜间55dB。夜间在居民区居民区附近禁止施工便道的作业,必要时应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才能夜间作业。

三、临时材料堆放场

1、对临时借地范围要有明确的边界,以便控制对临时借地外围土地的不合理占用。若对农、林等生产用地的占用无法避免,则在施工结束后,必须恢复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

2、材料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场应防止物料散漏污染。仓库四周应有疏水沟系,防止雨水浸湿,水流引起物料流失;

3、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四、排水工程

1、建设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扬尘、噪声、振动、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止或者减轻施工对水源、自然环境的破坏;

2、将弃土、弃渣于指定地点堆放,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其流入水体;

3、施工单位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施工场界排放标准(GB12523-90)。该阶段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为昼间70dB,夜间55dB;

10.环境成本控制探讨论文 篇十

摘要:文章介绍了水质评价的参与项目及方法,列举了2010年邳州市水环境质量情况的一些数据。通过对2010年邳州市水环境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并比较了2010年、2009年的年平均综合污染指数,邳州市地表水总体上看2010年比2009年污染状况有所减轻,除刘集闸、刘山闸、农科所断面属中度污染外,其余各断面均属轻度污染,因此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表水;水质评价;污染现状;年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22-0036-02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大量未经处理和有效处理的工业和城市废、污水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形成的污染物进入江河湖库或渗透地下,对地表和地下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另一方面,人们对水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饮用高质量的清洁水,使用达标的生产用水、娱乐用水以及提供较高质量的水环境。因此,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的前提,是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1区划概况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全市总面积2 088 km2,总人口163万。境内水系属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按流向归宿分为中运河、沂河、邳洪河三大水系。其中,地表径流总量4.36亿m3,地表水总水面近80亿m3,地下水允许开采量3.37亿m3,过境客水72亿m3。

2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2.1水质评价与简述

2.1.1评价项目与方法

①评价项目。参与评价的项目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要求进行,评价项目为CODCr、CODMn、BOD5、NH3-N、TP、TN、Cu、Zn、F-、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硫化物、粪大肠菌群、溶解氧、LAS等22项。

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3)29号文)的有关规定,依照地表水水域功能管理要求进行。

③评价方法。采用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以下简称污染指数)法:

污染程度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

2.1.2水质评价结果

①依据水质污染程度分级标准,2010年邳州市各条河流的水质污染程度分级如表2所示。

②农田灌溉水。根据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从我市境内各条河流的2010年监测结果分析,各个监测断面均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③渔业用水。渔业水质采用《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对京杭运河、房亭河、中运河、邳苍分洪道、沂河选取主要污染物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及评价结果见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2010年度,沂河港上桥无超标现象,其他各条河流都有个别项目超标,而且有些河流超标的项目也比较多,尤其石油类污染较为严重,根据渔业水质标准,这些河流都不能保证鱼、虾、贝类等正常生长与繁殖。

2.2主要水环境总体污染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河流水质监测成果年度统计表(表4)中可以看出,这几条河个断面总氮污染较为严重,超标率在50%以上。京杭运河刘山闸超标项目较多,石油类超标率为66.7%,总磷超标率为66.7%,氨氮超标率为33.3%、化学需氧量超标率为16.7%,房亭河刘集闸超标项目也较多,总氮超标率为50%以上,总磷超标率为66.7%,氨氮、石油类超标率为33.3%,化学需氧量超标率为16.7%,沂河港上桥污染较轻,总磷超标率为33.3%。但是总氮、总磷这几条河流超标现象都较为严重,石油类污染也相当严重,石油类污染主要是由于运输业的发展较快,机动船只较多,加之操作工不熟练造成的。邳苍分洪道主要受山东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污染,该河流水质有所改善,处于轻度污染,房亭河受铜山县工业污水的影响,个别项目也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属于中度污染,山头处于轻度污染,这三条河流汇入京杭大运河后,对京杭大运河的水质也有一定影响,加重京杭大运河邳州段水体污染程度,京杭运河农科所、刘山闸断面属于中度污染,这两个断面主要因过往船只较多,有时存在滞留现象,加之无组织排放的生活污水、油物等生活垃圾。京杭运河张楼、索家以及沂河属于轻度污染。

3地表水环境污染特征及污染原因分析

3.1地表水污染特征

地表水各条河流以好氧类、石油类、氨氮、总氮、总磷等为主的有机混合型污染。

3.2污染与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地表水总体上看2010年比2009年污染状况有所减轻,除刘集闸、刘山闸、农科所断面属中度污染外,其余各断面均属轻度污染,京杭运河(邳州段)水体水质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山东污水不定期下泻,污染邳苍分洪道和武河;水上运输业的发展也给水体造成一定污染,船只较多,加之操作工不熟练造成了石油类的污染;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生活污水只有部分得到处理,也给水体造成一定影响;流域内各中、小型企业及个私企业迅速发展,相应环保设施不能完全满足水质处理要求,环境管理不能完全到位 。

4结语

①2010年度刘集闸、刘山闸、农科所断面属中度污染,其余各断面均属轻度污染 ,邳苍分洪道、张楼、港上桥水质有所改观,索家水质改变较大,从中度污染转变为轻度污染。

②各水体水质距其相应的水域功能管理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大都不能稳定达标,需进一步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③地表水污染物以耗氧类、石油类、氨氮、总氮、总磷为主,总氮超标率为50%以上,对工业用水、农田灌溉、渔业生产、市容卫生、人体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一定影响。

④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与协作,加大水上运输业管理力度,使过往船只不得擅自向水体乱扔垃圾及生活杂物,特别注意不向水体排放油物,同时遏制乱采挖河沙等行为。

⑤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2] 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S].

11.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探讨 篇十一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涵义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 企业环境成本的涵义在学者的表述中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本文采用的比较公认的定义, 也就是联合国的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的专家组对环境成本所做的定义, “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从企业的层面来看, 企业的环境成本指的是企业作为组织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经济活动或者其它活动所导致的自然资源的消耗等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所支出的成本。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1. 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出发, 对自然资源进行一定的开发与使用的同时必然对自然资源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企业只有主动的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与管理, 才能够不断的改善企业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来看, 自然资源与社会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只有在不断加强自身的环境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情况下, 才能真正的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 有助于加强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

企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管理方面的工作力度, 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 这是由于环境成本专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会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施加影响。总之, 企业可通过改善环境成本核算和管理来促进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的提升, 从而通过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环境成本的管理, 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的同时, 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

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与环境成本的管理除了有以上重要性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环境成本核算与管理来提高自身的企业形象与企业的竞争能力。总之, 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策略

1.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策略

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策略的层面来看, 企业环境成本确认是核算策略的关键环节, 企业只有在准确的环境成本确认的基础上才能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正确的核算, 从而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必要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的环境成本如果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不能进行资本化的。

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策略中还应关注的是环境成本的计量, 在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计量时应遵守会计原则, 同时应遵守经济和环境效益两者并重的原则, 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很好的进行紧密的结合。在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上, 需要采用货币与其他计量单位辅助的方式进行计量, 从而关注到企业使用实物中和自然环境的相关指标进行计量的尺度形式。

除此以外, 企业还应让利益相关人或者信息的需求者对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出现的环境保护保护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 企业应及时的对这些环境成本的信息进行披露。总之, 企业通过货币信息核算的方式将环境保护和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进行联系的同时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策略

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对环境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对环境成本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 通过环境成本管理来实现企业环境决策的最优状态。企业通过利用环境成本核算所得到的环境成本信息, 对涉及企业环境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必要的控制, 来实现企业自身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管理目的。

通常情况下, 企业在环境成本管理策略中经常应用的的有绿色设计、绿色生产以及绿色营销等等。企业的绿色设计指的是企业在对产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应充分关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耗费的自然资源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类信息, 通过设计理论的应用, 不断的从环境成本降低的角度优化企业产品的设计方法。企业的绿色生产指的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其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必要的处理, 通过处理来达到环境保护法律要求的标准。而绿色营销指的是企业在进行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营销的过程中, 应倡导绿色消费, 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及具体的运作中。灵活应用各种营销组合策略, 在营销过程中不断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

总之, 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企业应不断加强在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力度。从而不断的在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整合企业的文化, 从而通过环境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玲.浅谈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管理[J].中国商界.2010, (03) :114

[2]王晓东, 李敬宇.试论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与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 (01) :41-42

[3]胡颖森.刍议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J].财会月刊.2010, (03) :44-46

12.保育猪的环境控制 篇十二

7~8kg离乳仔猪进入保育舍,其适宜环境温度应维持在24.5℃,20~25kg时适宜环境温度是23.0℃~24.5℃(一般舍温在断奶后提高2℃~3℃左右)。

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保育猪易受病原菌感染而发病,因此舍内应保持干燥。环境清洁卫生,空气清新。以木板或电热板作为床垫,用于防止仔猪腹部受寒及磨坏脚膝盖。

每只猪有足够之地面面积

每栏内饲养密度不宜过高,应按栏面积来定其饲养头数。一般每栏以不超过25头为宜,以免造成应激。4 采用网状地面

采用外寄生虫较难繁殖寄生的网状地面(铸铁板地面等),同时可保持干燥,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栏高度要适中

防止仔猪跳栏,在栏内设铁环玩具,减少应激,避免咬斗、恶食癖等现象的发生。

概述

在目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保育猪(断奶到65日龄~70日龄)的生产是整个养猪过程中十分敏感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保育期内仔猪的增重和健康状况,对其后期的发育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有关资料显示,断奶后一周内仔猪负增长的个体,要比日增重100克~150克的个体延迟10天~15天上市。同时现代化养猪为提高母猪的利用率而推行了仔猪早期断奶技术,有的专家甚至提倡在出生后第17天断奶,但这无疑给仔猪饲养管理及疾病控制方面带来了新难题。仔猪在保育阶段承受很多的应激:断乳应激、产房到保育舍环境变化的应激、哺乳管理转为保育管理的应激等。因此,目前保育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断奶后产生应激综合征,表现为仔猪精神状态不佳,呼吸不畅,腹泻,食欲不旺或拒食,生长发育不良或停滞(甚至负增长),出现僵猪,甚至死亡,使得保育仔猪的育成率降低。因此,在保育猪群的生产管理中,除供给合理的配方饲料,提供适温,做好通风、清洁卫生、疫苗注射等必需工作外,还应在其饲料里添加适当的抗应激综合征的药物。

试验为验证添加抗应激综合征药物对提高保育猪育成率是十分必要的。2006年12月中旬特挑选了广西北流市某猪场的40头保育猪做了一次简单的对比试验。选用的是恒丰强动物药业生产的抗病毒1号粉(500g/袋)和水溶性阿莫西林(70%含量)。首先将同日龄正常断奶的40头健康保育猪分成两组,各20头,分栏饲养。第一组在仔猪断奶后一周的饲料中按抗病毒1号粉500g配合200g水溶性阿莫西林拌0.5吨料,连续饲喂7天;第二组保育猪不添加上述两种药物。除此外其余的饲养管理方式一律相同。

试验

观察期为整个保育猪阶段(断奶至60日龄),这期间密切观察两组保育猪只的变化:

第一组猪只:20头猪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良好,充满活力,采食正常,生长发育也良好,体格健壮,皮毛光亮,无亚健康、病死的猪只,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

第二组猪只:6头仔猪产生断奶应激综合征,精神状态不良,食欲尚可,但皮毛无光泽,生长发育缓慢,表现亚健康状态;1头逐渐演变成僵猪;1头因呼吸疾病未治疗而死亡;其余基本正常地过渡到下一生长阶段。

讨论

从这次的对比试验结果看,饲喂了添加抗病毒1号粉和水溶性阿莫西林饲料后的仔猪育成率达百分之百。因此,在保育猪阶段添抗应激综合征药物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猪群生长性能,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当然,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决定肥育猪的上市时间,若想获得良好的断奶后生长性能,仔猪的饲养管理关键是必须从营养、环境、疾病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偏重某一方均不会获得理想效果。

全进全出等综合防制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仔猪保育阶段的复杂疾病,提高其生长潜力,这在大量的生产实践中得到证实。但现阶段我国仍有大量的猪场(主要是建场较早和部分中小规模的私人养猪企业)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模式,而改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至今无法普及,导致这些猪场仍然无法有效控制保育期的复杂疾病,保育猪增重缓慢,饲料报酬低,死亡淘汰率高。笔者根据长期从事流水式猪场的管理及疾病控制经验,谈谈目前这类猪场保育舍仔猪疾病控制的一些看法。

管理好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保育阶段的饲养管理,所以提供健康、均匀的断奶仔猪对保育舍仔猪的生产至关重要。

1、保证每头初生仔猪吃到足够的初乳,初生仔猪只能靠被动免疫获得抗体从而增强抵抗力,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

2、加强哺乳仔猪的保温。初生仔猪躺卧区应保证35℃-37℃,以后每周降2℃-3℃,活动区应保证在20℃-24℃。

3、确实做好仔猪保健。补铁:在仔猪出生第2天,采用优质铁剂每头肌注100-150毫克铁;预防腹泻:可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在仔猪腹泻开始之前2-3天注射长效土霉素0.5毫升/头,间隔5-7天再注射1次,断奶前1天注射1毫升/头。

4、训练仔猪早期开食。母乳满足仔猪营养需要的程度3周龄为97%,4周龄为37%,所以只有成功训练仔猪早开食才能缓解3周后的营养供求矛盾,刺激仔猪胃肠发育和分泌机能的完善,减少断奶应激的影响。仔猪应在3-5日龄开始诱食,使用优质的教槽料在料槽内撒上少许,料槽必须每天清洁消毒2次。试验表明,仔猪断奶前采食饲料500克以上,能减轻断奶后由于饲粮抗原过敏反应引起的小肠绒毛萎缩、损伤,所以在产仔舍应花大量的时间帮助小猪开食补料。

断奶后头2周的饲养

1、断奶后的头2周必须使用全价优质饲粮(高能量、优质蛋白质、易消化、适口性好、营养全面)。断奶仔猪遭受很大的营养应激,可导致小肠绒毛萎缩、损伤,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如果使用低档饲料必然造成消化不良、采食少、腹泻、掉膘失重、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都会在此时表现出来。许多猪场只算小账,只计较购买高档饲料需要花多少钱,而不看饲养效果,结果适得其反。

2、断奶仔猪由采食母乳突然改变为采食固体饲料,会造成很大的应激,此时应注意给料的形态,可用湿拌料(2份水1份饲料),料中可加入优质的乳猪用奶粉、葡萄糖、多种维生素等,并且要少量多餐,每天饲喂5-6次,可以缓解断奶应激,增加仔猪的采食量,从而在这一阶段获得较大的增重。

保持保育舍干燥舒适

1、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舍,对温度要求仍然较高,刚断奶仔猪一般要求局部温度30℃,以后每周降3℃-4℃,直至降到22℃-24℃。对断奶仔猪保温可以减少寒冷应激,从而减少断奶后腹泻以及因寒冷引起的其他疾病的发生。在保温时应尽量使用对保育舍环境没有影响的热源,如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水暖等保温设备,尽量不使用煤等对空气质量影响大的热源。

2、降低饲养密度,保证每头保育猪有0.3-0.4平方米的空间。许多猪场在猪价高时不按实际饲养能力迅速补栏,造成密度大,空气质量差,呼吸道疾病自然就多。

3、加强通风、降低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以减少对仔猪呼吸道的刺激,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4、勤清粪,尽量减少冲洗次数,舍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0%-70%;湿度过大会造成腹泻、皮肤病的发生,而湿度过小会造成舍内粉尘增多诱发呼吸道疾病。

及时淘汰残次猪

1、残次猪生长缓慢,即使存活,养至出栏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饲料,得不偿失。

2、残次猪多为带病猪,在保育舍中对健康猪构成很大的威胁;残次猪越多,保育舍内病原微生物越多,健康猪就越容易感染。

3、残次猪在饲养、治疗的过程中要占用饲养员很多时间,则花在健康猪群的时间就少,势必造成恶性循环。

药物预防保健与驱虫

1、饮水投药保健。断奶仔猪一般采食量较小,甚至一些小猪刚断奶时根本不采食饲料,所以在饲料中加药保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饮水投药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而达到较好的效果。保育第1周在每吨水中加入支原净60克+优质多维500克+葡萄糖1公斤或加入加康300克+多维500克+葡萄糖1公斤,可有效地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2、密切注意猪群发病的时间,总结呼吸道疾病的发病规律,提前进行药物预防。在疾病发生前1周使用药物预防,可在每吨饲粮中加入支原净125克+阿莫西林200克+金霉素300克或加康500克+先锋4号150克或氟苯尼考60克+利福平200克等。

3、在注射疫苗期间,饲粮中加入优质的多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应激。

4、驱虫。断奶后3周左右应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可选择肯维灭、通灭等高效驱虫药。

规范免疫程序

疫苗接种应激不仅表现在注射上,还可明显地降低仔猪的采食量,影响其免疫系统的发育,过多的疫苗注射甚至会造成免疫抑制,所以在保育舍应尽量减少疫苗的注射。应以猪瘟、口蹄疫为基础,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疫苗种类。

严格消毒

1、空栏消毒。①栏内猪只转出后,对所有用具、栏舍、设备表面进行喷洒并保证充分浸润,并且浸泡一段时间;②使用高压清洗机彻底冲洗地面、高床、饮水器、食槽等,直到所有地方都清洁为止;③在所有用具都干燥后,选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如“复合醛”等对空栏进行全面喷洒,2-3天后再用火焰将各个地方消毒1次,空置1周再转入断奶仔猪。

2、带猪消毒。①消毒当天将猪舍内所有杂物都清理干净,包括猪粪、灰尘、蜘蛛网等;②待干燥后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保育舍内外进行彻底消毒。

划分区域

根据全进全出的理念,可以将一个保育舍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为一个独立空间,一区域内转入同一周断奶的仔猪,将这一区域的仔猪完全转出后,经过彻底消毒空置1周后再进另一批仔猪。1 流行病学的调查

湖北省荆州地区某规模化猪场,有公猪46头,母猪1283头,哺乳仔猪13224头。1个月断奶转入保育舍中饲养,存活11440头,存活率为86.5%,主要是呼吸道疾病死亡高达13.5%。其中,第一组为楼房结构,为塑料漏缝地板,仔猪912头,满月后,集中驱赶到保育舍,每栏饲养40~50头,每头约占地0.2 m2发病420头,发病率为46%,死亡176头,死亡率为19.2%。第2组平房水泥结构,饲养仔猪968头,发病142头,发病率为15.2%,死亡100头,死亡率为10.3%。第3组为平房水泥结构,饲养918头,密度中等。45天断奶,在原圈再饲养1个月。这时仔猪体重达到30 kg左右,避开进入保育舍饲养,直接进入肥猪舍,育肥后出售。和第1组比较,死亡率减少16.1个百分点。2 临床症状

本病一般从进入保育舍8~12天开始发病,体温升高至40.1~41.5℃,为稽留热。即使早期用药,注射中西药物毫无效果。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扎堆、被毛粗乱、逐渐消瘦。初期皮肤发红,后期皮肤苍白,体重稍大一点仔猪、中猪口鼻、两耳、胸腹下部及阴户等都有紫红色斑,指压不褪色,眼睑水肿或有黑圈,外观腹式呼吸明显,有时出现咳嗽或流鼻液,粪便大多正常,行走时左右摇摆,病久出现关节炎,不死的猪生长发育障碍。3

病理剖检

剖检112头主要病理变化如下:皮肤灰白,被毛粗乱。稍大点仔猪嘴、两耳、胸腹下部、阴户出现紫红色斑。口腔颊部及齿龈少数出现溃汤。肺100%出现病变,前期两肺为胰样灰白色;中期尖叶及中间叶出现对称肉变,间质性肺炎,肺大面积出血为花斑样肺;后期大部发生紫红色肝变。心肌柔软,少量心冠脂肪胶样浸润,全身淋巴结稍肿,其切面为黄白相间至红白相间。脾少数边缘有梗死区和黄色绿豆大黄色结节。肾土黄色,散在白斑,少数有出血点或瘀血斑。肝少数表面有白斑,胸腔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少数肺与胸膜粘连,胃出血、溃疡。大小肠充血、出血、坏死或溃疡。膀胱

少数有点状出血点,脑少数有充血、出血。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病原的分离培养和血清学检查(由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承担)。先后确诊的疾病有:温和性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喘气病、链球菌病、弓形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衣原体病、猪痢疾、猪大肠杆菌病等14种疾病。4

防制措施

(1)发病后出现呼吸困难,体温在40.2~41.5℃之间,为稽留热时,使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

(2)预防用药物,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25 mg/kg体重,金霉素300 mg/kg体重,阿莫西林200 mg/kg体重。

(3)做好病毒性传染病的免疫预防。5

小结与体会

(1)保育舍仔猪高热呼吸道综合征是多种病原引起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净化猪场。所以要树立信心,打持久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控制住病原散播。

(2)加强饲养管理,作好兽医卫生防疫工作。改善猪舍环境小气候,控制通风及温湿度变化。特别冬季作好防寒保暖工作,夏天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3)还有一种实用技术,哺奶仔猪饲养到1.5个月断奶。把母猪赶走,在原圈再饲养1个月,体重要求达到35 kg左

右。避开保育期,直接进行肥猪舍养大出售。此项技术措施效果十分明显。第3组死亡率为3.1%。比1组少死亡16.1个百分点。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腹泻,但是发生腹泻的猪主要发生在这三个年龄群:出生后1~3日龄仔猪,7~14日龄仔猪和断奶后年龄的仔猪。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可能在日益增加,尤其是集中产仔管理的猪场。菌毛抗原疫苗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已使新生仔猪腹泻大为减少。个别猪场使用口服同源奶制疫苗,但一般需要两次免疫才能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然而,菌毛疫苗对新生仔猪腹泻不一定有效,控制这种年龄的腹泻病常常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仔猪腹泻的病原是比较多的,而且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最容易感染的病原就是针对某种病原的母源抗体消退时又同时感染的这种病原。当有大量的病原感染超过初乳或乳中抗体免疫控制力时腹泻就会发生。产仔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卫生状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成活率及预防有重大影响。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TGE)和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线虫(如Sarongyloides ransomi)在美国东南部也常常引起猪腹泻。据报告,美国中东部的许多州也有增加的趋势。据设在Galeburg的伊利诺州诊断室的调查统计,在哺乳猪流行的病原有:球虫占32%,大肠杆菌21%,TGE病毒20%,轮状病毒10%,产气荚膜梭菌11%,未诊断6%。从同一个猪分离鉴定出的病原常常不止一个。最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有增加的趋势。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仔猪要比幼年仔猪少见。伊利诺州诊断室对144头发生腹泻的猪作了调查分析,从6日龄到断奶时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比例较少(14%),而1~5日龄仔猪比例较高(53%)。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常常可能是继发性病原。这些大肠杆菌可能不一定溶血,也不是肠毒性的。Moxley报道了大肠杆菌K88株感染哺乳猪和断奶猪出现内毒血症休克。他认为看到小肠充血就说明肠道感染了β溶血性大肠杆菌,这些大肠杆菌菌株表达K88菌毛抗原。用商品菌毛疫苗给母猪免疫接种对预防初生仔猪大肠杆菌并不是非常有效的。

传染性胃肠炎(TGE):如果养猪生产者的生产计划中每周或每月都持续有母猪产仔而中间没有间歇的话,地方流行性TGE常常就是初生仔猪腹泻的原因。当新生仔猪和3~4周龄的仔猪一起养在一个大的产仔房(50~100个产仔箱)内时,地方流行性TGE最为常见。年龄较大一点的感染猪会排出大量的有致病力的病毒,这些大量的有侵袭力的病毒可突破易感猪的母源抗体的保护力,大约在仔猪一周龄时初乳中IgG抗体水平已下降到一定程度,这时大量的病毒超过了母猪奶中IgG抗体的数量。母猪是部分免疫,因此很少出现临床症状。由于母猪免疫程度不同,在同一产仔房内,腹泻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一窝仔猪腹泻很明显,而产仔箱邻近的另一窝仔猪可能很健康。仔猪在哺乳期内由于从母猪奶中获得免疫力而得到保护,而断奶后就发生腹泻。吃前面乳房奶的仔猪,由于奶汁较多可能不发生腹泻,吃后面乳房奶的仔猪由于奶汁较少获得的保护力较低,就可能腹泻。因此,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很大,这要取决于各个母猪从奶汁中提供的乳内免疫力的数量和仔猪感染的年龄。发病率可达50~100%,死亡率可在10~30%,这要取决于猪群免疫力水平和环境因素。

轮状病毒:在新生仔猪的最初几周内,几乎所有的仔猪都可被轮状病毒感染,但大多数病例都呈亚临床症状。当持续不断的产仔房内的病毒超过了仔猪的被动免疫保护力时,就会出现感染的临床症状。Benfield报告,对轮状病毒具有免疫力的母猪在产仔前3天和产仔后2周内可经粪便排出病毒。新生仔猪感染轮状病毒后会出现柠檬黄或奶酪样腹泻。年龄较大的仔猪腹泻比较温和,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如果仔猪缺乏被动免疫力,病毒增殖足以使6~7日龄的仔猪感染,其临床症状是比较严重的。发病率通常为80~100%,死亡率为5~20%。如果病毒感染的同时继发细菌感染造成的死亡率会大为增加。

球虫病:在6~10日龄的仔猪,被诊断为球菌病的日益增多。较大规模的集约化养猪生产可能增加了球虫病的流行。在7~8月份猪球虫病的发生年可能增加。

感染猪开始抽拉黄褐色至灰色的糊状粪便,一两天后继而变成水样腹泻。腹泻持续4~8天直到严重脱水。在混凝土地板或板条的产仔房内,球虫病发病率可以达100%。在木板地板的产仔房内,发病率也可以比较高。死亡率为0~20%,这要取决于是否同时有继发感染和环境应激因素。

虽然在猪已鉴定出几个球虫种类,但已经知道的对年轻仔猪有致病力的种仅有猪等孢球虫(Isosporn suis)。形成孢子的卵囊被仔猪食入后,释放出孢子虫,大部分渗入空肠和回肠的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大约(在食入)5天后,进入有性繁殖阶段,卵囊经粪便排出。Harleman和Meyer报道了猪等孢球虫肠道外生活史,卵囊食入后在排出的10~14天可引起第二次高峰。

在流行的猪场,可以预先知道哪一天仔猪要发生腹泻。猪只开始通常不活泼,大部分时间躺在靠近热源的地方,第二天就可发生腹泻。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虽然C型产气荚膜梭菌通常可使3~5日龄仔猪发生急性腹泻,但是在5~14日龄仔猪也可引起C型产气荚膜梭菌慢性感染。这些仔猪出现临床疾病2~3天后出现腹泻和脱水。这种疾病常呈散发,同一窝仔猪仅3或4头感染,而其余的仔猪可能是健康的。

兰氏类园线虫(Strongyloidesransomi):虽然肠道线虫主要在美国东南部是一个问题,但是中西部州的兽医人员对这些寄生虫也是重视的。幼虫可经感染母猪的初乳传给哺乳的仔猪。食入的幼虫可引起空肠上皮细胞脱落使6日龄仔猪发生腹泻。可看到仔猪厌食、腹泻、脱水和精神沉郁。

诊 断

令为遗憾的是对腹泻仔猪进行尸体剖检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病毒性感染的病变可能是肠壁变薄,呈半透明,肠系膜淋巴管内有稀薄乳糜,粪便通常的pH<7.0。然而,这些结果在仔猪不如新生仔猪明显。类似的结果在患球虫病的仔猪也可看到。常常也可看到坏死性肠炎,患球虫病或亚急性梭菌感染都可出现这种肠炎。粪便pH>7.0可能是大肠杆菌病,但也不是特定的。如果母猪无乳汁,仔猪由于没有奶消化,这些猪的粪便也不一定是碱性pH。

因为尸体剖检结果不能确诊,因此有必要采用实验室方法确定腹泻的病原。要想获得最好的诊断结果,应在腹泻发生的初期送几头未经治疗的活猪到实验室作诊断。如果不可能把猪送去,将病猪剖杀后采集一些组织样品送检。死猪或临死猪的样品不宜用作实验室诊断。可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螺旋结肠的部分片段用福尔马林固定后送到实验室作组织病理学检查。新鲜的、冷藏的空肠和回肠片段送检作病毒荧光抗体检查和细菌学培养(如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用回肠做5~6个压涂片送检作显微镜球虫鉴定和大肠杆菌病荧光抗体检查。收集几毫升腹泻的粪便材料送检作电子显微镜病毒粒子检查。

由于各个实验室条件不一样,因此在送检病料时应与实验室工作人员联系,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及怎样的运送方式。只有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才能研制和采用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治疗与控制

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或者是产仔之间至少间隔3个月,这些都有助于控制病毒性腹泻。治疗地方流行性TGE或轮状病毒的关键是防止和控制大肠杆菌继发感染。应当经低乳头饮水器或缓流水饮水槽供给仔猪新鲜的口服电解质溶液,并添加抗菌物药物〔如壮观霉素、庆大霉素、阿普拉霉素(Apramycin、呋喃西林(Nitrofurans)、Quinoloes和新霉素)可减少细菌继发感染。即使幼小的患腹泻的仔猪都会消耗相当数量的水,如果它们能接触到水源的话。在加入药物期间,对水的摄入量要进行监测,以评价药物的食口性。

如果认为大肠杆菌是腹泻的主要原因,应做一下抗生素敏感试验以便采用适宜的抗生素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明显,就说明可能还有并发感染,那么诊断结果就要重新评价。

地方流行性TGE是非常难以控制和预防的。目前TGE商品苗在野外应用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据报告,有些兽医人员采用从早期感染猪得到的同源活病毒可获得较好的结果。这种病毒取自吃初乳前被感染的新生仔猪。将小肠经过离析结冻,在母猪产仔前3周给予接种。Halterman和Harris分别报道,给整个猪群口腔接种一次活的有致病力的病毒可在猪群内消除TGE的持续流行。南斯拉夫也报道获得同样的消除TGE的结果。有些兽医人员报告在母猪产仔后3~5天注射TGE商品苗仅获得有限的成功。

轮状病毒疫苗在预防轮状病毒腹泻方面还不完全满意。Bohl和Saif已报道轮状病毒毒株之间抗原性不一样,异源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

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球虫病作治疗没有什么价值。在预计要发生腹泻前3~4天给仔猪服用球虫药物一般可产生效果。兽医人员也报道了使用球虫药混合剂〔包括氨丙嘧吡啶(Amprolium)、癸氧喹酯(Decoquinate)和磺胺(Sulfas)〕取得各种各样的结果,这些药物目前在美国还没有被批准用于猪。

控制球虫病的中心应围绕着怀孕与产仔设施的卫生和产仔前对母猪的治疗。基本的前提是防止新生仔猪吃入虫卵。猪等孢球虫的接触来源还没有鉴定清楚。试图从产仔室地板削下来的碎屑中找到虫卵没有成功。研究人员发现母猪很少排出猪等孢球虫虫卵,若在猪粪中检出虫卵,一般都是艾美尔球虫的成员。

为了减少母猪产生虫卵,预防幼猪可能感染,在母猪产仔前2周和产仔后2周内,在饲料中添加球虫药物。给母猪服用球虫药物后,对仔猪腹泻的预防效果无法预测。氨丙嘧吡啶、癸氧喹酯或莫能菌素(Monensin)是一些最常使用的药物,但是还没有被批准。需要了解药物使用后兽医人员与病畜之间的适当关系。

在产仔前4~6周给母猪服用金霉素—磺胺甲基嘧啶—青霉素结合剂对控制球虫病已证明是有帮助的。如果磺胺甲基嘧啶给母猪服用,育成猪的尿液应当作磺胺甲基嘧啶检查,以免饲料在生产和运输系统中发生交叉污染。

对于大多数猪场来说,控制球虫病的根本办法是实施严格的卫生措施并同时控制伴随的感染。对于某些猪场来说,采 用金属网作为产仔房的地板可能是有效控制球虫病的唯一方法。但是如果养猪生产人员放入产仔箱内的母猪身体比较脏,或者生产人员在猪栏之间活动穿了污染的靴子,那么即使采用了金属网地板也不会有效。有些兽医人员有时因为违反了卫生措施而感到后悔。

对产气荚膜梭菌慢性感染的仔猪进行治疗是没有用的,但是用C型产气荚膜梭菌疫苗给母猪免疫可预防这种感染。在有些猪场,产仔前给母猪接种杆菌肽或弗吉尼亚霉素也可预防这种感染。治疗兰氏类园线虫感染可在5日龄和10日龄服用两次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产仔前所有的母猪用苯硫咪唑或依弗菌素治疗。将所有种猪群和仔猪饲养在排水良好、地面干燥的猪舍内可防止活的幼虫存在和散布。(1)由于实施了仔猪断奶后留原圈饲养1周的管理方法,仔猪已在哺乳舍逐渐适应丁保育期的饲料,转群到保育舍后,必须做到原饲养制度不变和原饲料不变,以减少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澈。也就是说,饲料不变,每天仍然饲喂4~6次。每次投放不能太多,尽量保持饲料新鲜。

(2)本规程采取—窝仔猪一栏的饲养制度,进一步确保仔猪进入保育舍后受到的应激达到最小如(仔猪占用圈栏面积0.3平方米/头,则保育舍单栏面积应为:O.3平方米/头×10头=3.0平方米,于是可将其设计为2.0米×1,5米的单栏)。

(3)仔猪刚转群到保育舍时,最好供给温开水,并加入葡萄糖、钾盐、钠盐等电解质或维生素、抗生素等药物,对提高仔猪抗应激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仔猪进入保育舍3~5天后,由于已进入旺食期,可能会另开始出现抢食现象,这时应增加饲喂量和饲喂次数,但也应注意防止暴食出现消化不良。

(4)仔猪转群到保育舍后,保育栏内温度在2~3天内升高到28~30℃,3天后即调节至26℃,以后按每周2℃降幅逐渐降低到10周龄的21℃(这样有利于减轻转群的应激)。栏内应有温暖的睡床,以防小猪躺卧时腹部受凉。同时要注意防止贼风(舍内风速低于0.25米/秒),保持舍内干燥(湿度应在50%~ 75%)、温暖和空气清新(NH3浓度低于26微升/升)。

(5)保育舍猪栏原则上不提倡作太多的冲洗,对粪便按从小龄猪猪栏到大龄猪猪栏,从健康猪猪栏到病猪猪栏的顺序直接干清扫,而且每个饲养单元清洁工具不能混用。

(6)做好保育仔猪的免疫工作。各种疫苗的免疫注射是保育舍最重要的工作之—,注射过程中,一定要先固定好仔猪,才在准确的部位注射,不同类的疫苗同时注射时要分左右两边注射,不可打飞针;海栏仟猪要挂上免疫卡,记录转栏日期、注射疫苗情况,免疫卡随猪群移动而移动。此外,不同日龄的猪群叫不能随意调换,以防引起免疫工作混乱。

(7)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对于大部分的传染病来说,保育猪是个非常敏感的环节,所以留心猪群的状态,及时发现病猪相当重要。一群猪中个别猪只离群、精神呆滞,多为有疾病发生,如测量发现其体温升高的话,则可能感染上了病菌,应立即肌注抗生求和退烧针,严重的应向上报告。突然死亡的猪只应进行解剖诊断。

养好仔猪是规模养猪场生产线上的第一道关口,做好产房与保育舍的工作,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产房与保育阶段每个基本要点都是相符相成的,必须做好以下五关:

1、产前、产后饲养管理关:

2、接生关;3补料关;

4、寄养关;

5、断奶关口。

一、产前、产后母猪的饲养管理。

1、产前这一时期在管理上有着技术含量,既要保持母猪正常生长,又要维持怀孕小猪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青年母猪,所以配种后7--30天,怀孕前期,饲喂轻胎料,每日2--2.5千克。

2、妊娠30--75天,这一阶段是胎儿重要的发育成型的时期,一般比前期提高饲喂量,平时多喂青绿饲料。

3、妊娠后期80一107天,这个时期为了保证胎儿速度生长,母猪的体重和体形脂肪减少,为了防止母猪的体况损耗,必须加大饲料的饲喂量,由轻胎料转化为重胎料,以保证初生重。4、106--114天,转入产房后,应逐渐减料下降到平时的2/3,这样有利于母猪在妊娠后由于小猪速度发育,母猪肠胃受阻,避免采食后出现呕吐,也有利于母猪分娩后泌乳量过多,出现乳房炎,导致仔猪拉稀。

5、产后,应控料,产后当天不应喂料。2--3天后逐渐加料,7天后自由采食。

二、接生

1、母猪产仔前,可以配制O.O 1%的高锰酸钾热水溶液,用它洗净乳房、阴门,仔猪出生后,立即除去胎膜、用消毒液消毒好的毛巾擦去口、鼻及身上的黏液,脐带用绳子结扎后剪断,用碘酒消毒剪断处,放进保温箱内,室温保持在33摄氏度。

2、产完后再由PP水消毒乳房和阴门,挤掉多余奶水,应尽早让其仔猪吃到初乳,把弱小的仔猪固定在前面2--4对乳头吃乳。

3、注意点:一般出现难产时,应用人工辅助法:用一次性手套,不应用手强制性伸入产道,应慢慢的伸入,产后注射抗生素和静脉注1 O%葡萄糖。防止母猪发生子宫炎、阴道炎和产后体虚。

三、补料:

做好诱食来刺激小猪胃内的消化酶,一般5--7天左右强制性与诱惑性。

1、强制性:用拌好的饲料塞到仔猪嘴里,每天2次,迫使对饲料感到兴趣。

2、诱惑性:用一些香料(如乳清粉)拌到饲料里,或拌湿涂在乳房上,有利于小猪在哺乳时能吃到或嗅到这些饲料,经过几次反复的诱喂,仔猪逐渐养成习惯会到补料槽自由采食。

四、寄养:

并窝,调整在生产实践中,同时生产的母猪,有的产仔数比它的有效奶头数少,这样,就可以把前者的那窝抽出1头或几头让后者抚养,这就是寄养。如果同时生产的母猪产仔数都少,就可以由一头教强母猪喂养。其它母猪则提早参加配种,这就是并窝。如果同时生产的母猪产仔数与它的有效乳头都差不多的话,就可以适当的把这几窝的大小调整一下,以便断奶时仔猪个体发育整齐,这就是调整。

五、断奶关

1、仔猪断奶日龄一般在30一3 5日龄,在计划断奶前7天,母猪就要逐步减料,以减少乳汁分泌,迫使仔猪更会吃料,这样断奶后可以减少仔猪应激。

2、断奶的仔猪应在原栏饲喂5—7天,室温达24摄氏度左右,这点往往被人忽视,平时提倡少喂多餐,每天5--6次为宜,所以在饲喂时不可以加料太多,每次只让仔猪吃8--9成饱,因为仔猪的消化器官不发达,吃的太饱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消瘦甚至脱水死亡。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神奇的筷子》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对一个人失望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