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活动方案

2024-09-19

备课活动方案(共15篇)

1.备课活动方案 篇一

襟江小学、滨江实验学校(小学部)

2011年秋学期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双向交流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备课、研讨是教师整合课程资源,采用适当的教法,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强襟江小学与滨江实验学校(小学部)各备课组、教研组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双方教学、教研质量的不断提升,真正形成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制定校级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双向交流实施方案,以达成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双方的教学质量。

二、双向交流的主要形式、预期目标

以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听评课等形式为主,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双向交流的实施策略

1.集体备课由各备课组长组织实施,教研活动由各教研组长组织实施。

2.根据教学进度,双方备课组长、教研组长预先商定集体备课课题、研讨专题并及早告知组内成员,安排听评课活动的须事先定好上课教师及上课班级。

3.每个活动参与者均须提前钻研教材,深入思考,写好“集体备课发言稿”或“教研活动研讨提纲”,组长组织共同研讨、集思广益。

4.主备人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意见,精心设计,形成详细的预案,力求规范、科学,然后发到公共邮箱,其他成员结合各班实际进行“二次”备课,课后要进行教学反思,记录教学得失。

5.集体备课一般流程:

定好课题、熟悉教材、个人备课——提出问题—→主备发言、把握重点—→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形成预案、分发教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课堂实施、信息反馈—→教后反思、理论提升。

四、活动安排

1.各备课组、教研组每学期确保一次交流活动,争取两到三次。

2.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具体事宜,由双方组长共同商定,并报各校教导处备案。

3.活动不拘形式(集体备课、听评课、专题研讨、作业互阅等),地点不限(两校皆可),但要确保质量,提高实效。

五、组长职责:

1.协调组织好每次交流活动,定好课题、活动地点、中心发言人和研究课的执教教师,督促主备把写好的教案发送到公共邮箱。

2.记载各校每次交流活动的出勤情况,如实将汇总结果交给各校教导处。

3.选定活动记录人,每次活动都要有详细的记载。(滨江实验学校活动当周五下午散学前将活动资料交至教科室)

附: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一览表

泰兴市襟江小学教务处

泰兴市滨江实验学校教务二处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2.备课活动方案 篇二

一、注重理论学习, 更新教学理念

在进行主备课活动时, 全组成员应首先从理论上武装自己, 不但要了解所教学科的相关理论, 还要了解该理论对教学中能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如在教学中能否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其教学。深入了解这些理论, 既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又能借助这些理论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而理论脱离了实际, 脱离了教学实践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 教师可以感悟到这些理论的指导性和正确性, 同时对提高自己的教学业绩又有很大的帮助。除了教学理论外, 教师还应对某些较好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 如体裁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反思教学法和评价教学法等。当然, 对于这些教学方法不是全盘照搬, 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实际加以借鉴, 看哪种方法适合于自己的教学。也许有些理论对部分教师而言是枯燥而艰深的, 但通过不断的学习, 可以使自己会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最终形成完整的体系, 所有这一切将对外语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教学过程, 反思教学效果

(一)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在主备课活动时, 教师首先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深入分析, 制订出本课时具体、明确、适切的教学目标。由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 因此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设计得过多, 从而显得空而大。许多教师在课前备课时缺乏教学目标意识, 对一节课预期的教学结果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位和描述, 这样的教学势必难以奏效。教学目标既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 又是教学的归宿, 还是衡量、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 设定具体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 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在主备课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教学步骤,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进程中, 注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和质疑,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使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做事情, 在听、说、读、写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展示信息, 从而达到语言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后写教学反思时应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 是否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内化, 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具体的活动体现出来。

(三) 细化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经常通过提问的形式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的提问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时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勇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复习学过的知识时, 教师应设计回忆性的问题, 此类提问主要检查学生是否记住了所学的知识, 在学生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提出事物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此时教师应设计分析性的问题, 通过提问, 教师再设计某些综合性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 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最后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 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通过提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问题, 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浅入深、由此及彼, 从而达到吸收、巩固、消化, 并形成对具体事物正确的评价。

在主备课活动中, 除了认真地研究教学过程, 教师还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的教学问题, 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使自己明确认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三、精化教材内容, 突出整体教学

教师教学的前提是要首先掌握教材的内容。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 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主备课活动时应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精化、细化, 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高中英语教师, 应首先对整个教材的体系有所了解, 要能将整套教材的内容串连起来, 熟悉每个单元或板块的内容、要求, 才能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 进而明确各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各板快内容的取舍和重组, 既可以单独教某一板块的内容, 也可以将不同板块的内容进行整合来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和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浓缩课文的要点, 深刻挖掘课文的主题, 从而达到精化教材的目的。1.利用列表法。列表法就是根据课文的内容, 把文章中相关的事件或时间编成表格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表格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复述,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利用要点扩充法。在学生学完课文后, 教师可将课文的主要要点写在黑板上, 然后根据提供的要点要求学生进行归纳。3.利用填空法。填空法是在学生学完全文的基础上将课文按照一定的脉络进行的。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按照其行文步骤进行归纳, 然后将其内容设置空格, 要求学生填上合适的词汇。4.利用细节归纳法。在学完一篇课文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找出文章中是运用哪些细节来进行描述的。5.利用提问法。提问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将整个文章内容串连起来, 在学完某一篇文章后, 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 每个问题可以概括几个要点, 教师可将问题中的关键词写于黑板上, 让学生借助这些问题, 最后形成对文章内容的叙述。

四、设计有效作业, 关注作业过程

每堂课后教师都会布置一些书面和口头的作业, 以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课堂所学的知识, 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而教师设计的作业应有针对性和概括性, 使之能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 使之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但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忽视对作业有效性的关注与思考, 认为课外作业多多益善, 搞“题海战术”, 只讲耕耘不讲收获的做法使得课外作业的时间大大延长, 作业量大、质量差、效率低下的问题成为顽症, 并由此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使学生不堪重负而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样的情况, 在主备课活动时, 教师应认真反思, 所设计的作业是否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内容是否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遵循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原则, 紧扣课堂教学内容, 设计出能真正检测学生能力的练习。切不可盲目地追求起点高、难度大的练习, 否则会适得其反, 不能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外作业的主人, 教师对作业的目标和目的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通过主备课活动的平台, 精心设计作业, 同时加强作业过程中的策略指导, 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度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 从多方面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性评价, 使学生获得心理支持, 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所关注的仅仅是作业的结果, 缺乏对作业过程的重视, 这样不利于学生作业能力的提高。新型作业不但要体现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还要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 产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使之勤学、乐学。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学校越来越重视以学科、年级所划分的主备课活动。我们通过有效的主备课活动, 更好地落实教学计划的制订, 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主备课活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对高二语文备课组活动的思考 篇三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抓手,以双限作业为基础,规范备课组教研

如何让“高效课堂”的理念能够真正落实到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是一名语文教师需要长久思考的问题。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有效、作业有效才能在有限的语文学习时间中,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成绩得以提升。围绕这个思路,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教材进行整合。为了让学生在必修教材的知识上有一定程度的深化,在以体裁、内容为专题的选修教材上有更系统的认识,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对选修教材进行专题整合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以人物为专题,以教材为基础,以时间、风格、体裁为线索重新编写教材,并编写配套的导学案和教案。通过整合后,大致可以分为《诗国天空中最闪亮的星——李白》、《“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杜甫》、《旷古全才——苏轼》三个专题的学习,下学期还有《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亘古男儿——放翁》、《牛背上牧童的一支横笛》等几个专题。通过这种模式,学生普遍反映对该作者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对人物的评价也不再流于表面。同时,这些人物和事件也逐渐取代贝多芬、爱迪生等,成为了作文素材的新宠。

2.以双限作业为契机,重新设计、编写导学案。首先就是改变传统的语文作业观念,语文素养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所以可以在现有的导学案中增加“自主阅读”、“课前思考”、“美文推荐”等版块。在专题学习前设计“说说你心中的李白”,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初步感知。在学习完后则要求模仿李荣浩的《李白》这首歌,创作一首有关李白的歌词,考查学生对李白这个人物的认识和态度,同时也让语文作业更加多样和丰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作业时间更加合理。在编写导学案时,以30分钟为一练。并严格将读、写需要的时间都算入双限作业的30分钟内,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仅只有笔上的要求,还有阅读、表达等等。这样,学生的作业书写量减少,但学生的语文能力却在提升,因为作业更有效、更有趣。第三,完善编写和审定的要求。每一个专题前要求明确写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讲读篇目、背诵篇目,并选入一篇与之有关美文作为推荐。

二、关注学情,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空间,而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各个领域开拓、延展,这样才能不断寻找到语文提升的内驱力和永动力。因此,整个备课组应积极开展与语文相关的研究,将教学和教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教带研,以研促教。《边城》是一篇对人性美讴歌和呼唤的文章,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唯美性文章是语文教师不太敢轻易触碰的角落,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避这个教学难点。笔者认为,可以以教学研究为依托,进行同课异构,鼓励教师突破传统,避易就难,勇于挑战。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的一个亮点足以使得这篇教学设计成为展评课上的亮点。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让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比如笔者参与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在不同层次班级中的现状分析及策略”、“双限作业背景下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两个课题,都是针对高二语文教学而提出的。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三、积极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提升语文素养

1.将教研室、艺体活动的资源整合,结合语文课本中话剧单元的学习,组织举办“演绎经典,绽放青春”课本剧活动大赛。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大力倡导课本剧进课堂,提倡以课本剧为载体,把学习和娱乐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加深对教材、生活的理解,多方位地汲取文化营养,带给了学生文学与艺术的享受。

2.举办“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思考成为一种态度”系列活动。第一,高二语文备课组每一位语文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并附上这本书的内容概要、推荐理由以及推荐教师的照片。采用同样的方式,学生也向大家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制作成展板用以宣传。第二,暑假作业要求每人阅读一本书,并写出读书感想。老师们利用这个机会把优秀的读书感想评选出来,并要求用统一的稿纸誊抄后张贴在走廊里,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重视读书,更要重视思考,也要重视书写。

4.集体备课展示课活动实施方案 篇四

目的: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彻底转变师生观念,培养学生能力。展示集体备课成果,经校研究决定特开展全校教师公开课评比活动。要求全体任课教师必须参加。

时间:

2014年3月1日,开始至6月14日,止。

方式:

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每人一节讲评课。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活动全过程由教研组长负责,领导包组,分组情况如下:

文科组:负责人张金平,包组领导宋丽洁;

数学组:负责人翟小刚、包组领导李霞

英语组:负责人全玉霞、包组领导翟小刚

理化组:负责人王德新、包组领导王小波

政史组:负责人乔真包组领导王小波

音体美:负责人李晓华、包组领导孟令杰

活动要求:

1、各教研组每位任课教师必须精心准备一节高质量的课,组内教师及包组领导必须听全;听后评课、并通过评议推荐出1—2名教师参加校级课评选。

2、教研组长在2月28日下班前把本组教师讲课时间、节次、班级、课题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到教务处,教务处整理后下发到各组及包组领导。

3、教研组长把教师上课时间、班级等内容整理好后,协调好课节,避免上课时间碰撞。

4、组内课结束后,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评课,并通知包组领导参加评课,做好相关记录送教务处备案。

5、学校公开课听课期间要求本组教师、本学科教师、教研组长必须参加听课、参与评课、并做好听课记录。

6、备课组长积极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从分发挥集体智慧、资源共享。活动地点;

三楼物理实验室

评价标准见附表

双辽五中

5.集体备课方案 篇五

集体备课要求

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强化备课,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1、做到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要求有计划、有要求、有课题、有中心发言

人。

2、各学科备课组长要将全学期集体备课的内容,含单元检测题的编拟,章节

教材的处理,经典例、习题挑选等,做好统一安排,任务落实到人,时间落实到位。

3、加强相互听、评课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听、评课活动也是集体备

课的形式之一。小学科可按综合组开展活动,积极进行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探索。

4、每位教师要深刻认识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学会在集

体备课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5、要加强集体备课活动的督查,年级办、各教研组要做好考勤与主要活动内

容的记载,并作为月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

6、抽签或指定一名教师上好探路课,根据集体备课的整体计划、教学进度、研究的重难点和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个人教学经验,上好探路课,以此作为集体备课的讨论素材或研究的案例,使集体备课研究更直接、具体、有效。

7、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要精心备课:一是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二

是用心专研教材,准确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积极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三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讨论的议题。

8、各备课组长要对本组的教研活动负全责,要提出每次集体备课的任务和要

求。活动中,主体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再由备课组长小结、归纳本次集体备课的具体成果,并对教师近期听评课做出具体安排,布置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任务。

9、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讨论之后,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情况,及时撰写教案,设计科学的教学程序,积极邀请同科教师听课、指导。

10、年级办每月要评出先进备课组,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学校每学期进行1-2

次先进备课组的评选、表彰活动。

集体备课时间表

6.物理集体备课方案 篇六

新课标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学法、学法及练习的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教案系统。同时要提高集备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一、备学生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备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三、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慨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彖,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慨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备物理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五、注重德育渗透

物理教学必须结合有关内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述物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树立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7.备课活动方案 篇七

一、构建依据

1.教师的需要

在调查中发现, 教师对传统的每天以“笔耕”方式重复着自己和他人的劳动的备课方式普遍感到不满, 迫切需要同行的帮助, 需要合作交流、沟通分享的备课平台。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 更应注重效益。因此, 学校从集体备课的改革入手, 引导教师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相关平台进行备课, 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2.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进入教育领域, 促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工作形式、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 使教师工作走向现代化?经过思考, 笔者认为以集体备课为基础, 以电子备课为主导, 网络校本教研为载体, 改革教师工作方式, 既符合本校开展的心智教育理念, 又能较好地解决学校当前存在的诸多难题, 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二、新的备课模式的构架

(一) 定义

新的集体备课模式是融集体与个体为一体的, 发挥集体作用, 以提升备课质量, 通过集体备课来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

(二) 构成要素

1.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 要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必须有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做支撑, 要通过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 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式的更新,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优质资源的应用又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 这需要备课组成员齐心协力, 发挥集体智慧, 优化教育资源, 把网络环境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真正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2.前提条件

①人际关系:同组内教师团结协作。②空间形态:让办公室成为一个备课组的集体空间。③时间安排:由教师个人备好草案, 形成电子教案, 形成共享文档, 其余教师先预览电子教案, 然后全组教师讨论交流、补充完善, 最后定案。④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通过积极参与活动, 形成良好的研究气氛。

3.操作程序

新的集体备课模式可分为:确定任务, 分配课题;个体备课, 形成教案;集中研讨, 达成共识;研究公案, 形成个案;教学实践, 验证方案五个环节。

(1) 确定任务, 分配课题:

由备课组长分配课题, 提出要求, 明确任务之后, 每位教师都应认真做好准备。具体说来, 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做出整体计划。整体计划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教材内容的课时分配、教学步骤、实施重点及解决难点的有效措施。

(2) 个体备课, 形成教案:

由每个小组独立备课, 给出草案, 要求其突出导入, 精选例题, 形成电子教案, 备好教案后, 两人交流修改, 形成电子教案, 构成共享文档。

(3) 集中研讨, 达成共识:

备课组全体成员参与, 每天下午交流第二天的教案, 并补充完善, 形成电子教案, 制成课件。

(4) 研究公案, 形成个案: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 对集体备课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和研究, 修正自己的个体备课教案, 寻求最佳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案。

(5) 教学实践, 验证方案:

上完课后, 对前一个教案进行总结、反思, 并记录备案, 形成电子教案, 存档, 以备用。

4.评价标准

备课过程标准:各环节是否规范。备课结果标准: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是否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三) 适应性和局限性

(1) 适应性:

该模式适用于备课组人数较多、组织能力较强的学校, 因此, 运行时不宜操之过急, 可循序渐进。

(2) 局限性:

过去许多人的实践告诉我们, 强调合作可能忽视个别差异和竞争, 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弊端, 宜留意观察和了解, 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8.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的备课方法 篇八

关键词:脉络备课法;投石问路备课法;二度备课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28-02

传统的课堂强调预设与控制,新课程追求生成与建构。自然,“预设与生成”就成了专家、学者以及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任何一堂课都是自然生成的,但是这种自然生成需要周全的预设,所以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要会备课。“备课”,看似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但其伸缩性却很大,一个初次接受教学任务的教师,或一个机械性重复教学内容的教师与一个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对“备课”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因此,我认为像《教育学》中那样笼统地给出“备课”的概念是不够的,而应当提出一些具体的备课方法供大家参考。当然,备课方法有很多,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些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备课方法。

一、脉络备课法

留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都会准备一份特别详细的教案,但实际上课时却常常与教案大相径庭,甚至根本完不成预案;而且他们在上课时的表现也很生硬、做作,眼睛里满是迷茫。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把教案备得面面俱到,以至于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这样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教案牵着鼻子走,甚至有的还会出现“一节课教师的眼睛盯住一角不动,嘴巴说了这句,脑子里想的是下一句”的现象。

脉络备课法则是解决这一现象的一种好方法。所谓“脉络”就是以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主体,兼顾环节进行大致地设计。我们都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一般是不变的,其他的就看教师自己随机应变了,至于细节,具体到哪一句话怎么说,则可以灵活机动。脉络备课法的具体做法是:在备课前,先浏览教学内容和教学参考,再根据自己对教材、对学生的了解,写出大致的教学流程,备出一份脉络草案,同时备课当中一定要注明环节的设计意图。例如,在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的《运白菜》一课中,可以如下这样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共有白菜850棵,运走256棵,又运走288棵。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

环节二;解决问题,交流评价。

本环节分5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第二步反馈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850-256-288 (2)850-288-256 (3)850-(256+288)。当学生出现(3)850-(256+288)这种方法时,提出两个问题追问学生:为什么要用上小括号?如果没有用上小括号,它解决的是什么数学问题?很显然,不加上小括号的意思是先运走256棵,又运来288棵,是不符合题意的。

第三步是请学生说一说每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哪几种方法的思考方法是一样的?并小结得出: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两种思考方法。一种是连减,先求运走一车后还剩几棵?;另一种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先求两车一共运走几棵?

第四步是用课件指导学生怎样计算和书写格式。

第五步是小结并出示课题:刚才我们用两种思考方法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看来,有些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学会计算“三位数连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连减问题,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所以本环节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充分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交流评价中,让学生体验到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第一题:算一算436-179-36

(设计意图:这一题是基本题,与例题相仿,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优等生还可以有两种算法。)

第二题:红顶百香鹅、绿牡丹茶、猕猴桃、蜂蜜75元、100元、48元、25元

(1)、一位外国游客买了一袋绿牡丹茶和一箱猕猴桃,付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

(2)、算一算、想一想200-75-25和200-(75+25)这两个算式可能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题是略变题,与例题稍有变化,让学生体验有时用连减的方比较简便,有时用减去两个数的和的方法比较简便。最后小结得出:我们在解决问题中,有多种方法时,可以选择计算起来比较简便的方法,从而渗透简算意识。)

第三题:算一算,想一想456-268-132这个算式可能解决了生活中的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哪个算式是和它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

(设计意图:这一题是综合题,难度适当加深,第一个问题的实质看算式自编连减应用题。第二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连减两步应用题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

第四题:想一想,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578-299-78 578-(278+31)

578-260-240578-(278+22)

(设计意图:这最后一题是发展题, 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

环节四:回顾全课,自主小结。

这种备课方式粗犷细腻而又有序,既能提高教师上课思维的“大层次化”和宏观化,又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投石问路备课法

9.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篇九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各学科备课组,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编写教案、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常规教研工作,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深入实践新课标、新理念,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教研水平,整体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在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实行集体备课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加强备课管理,开展备课改革,切实提高备课效益。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思考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高度融合,让集体备课活动与新课程改革携手同行,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这次集体备课的开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合作性:同学科教师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2、实效性:备课改革力求从实际出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备课真正为上课服务。

3、创新性:要解放思想,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来指导备课,摒弃陈旧的教学结构,探索既符合教改精神又适应实际的教学模式。

4、研究性: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要把参与集体备课当作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的难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参与、主动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位教师都要成为研究型教师,整个教师队伍成为研究型教师群体。

三、集体备课目标及要求

(一)目标

1、规范教师备课行为。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并保持集体备课的持久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备课组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坚持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及特点,集体探讨一种学业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方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学会反思、创新,通过循环往复的自我反思、总结、实践,形成螺旋式的提高深化过程,使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学实践的“思考者”和“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

(二)要求

1、个人备课要做到“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学法指导。根据大纲的要求,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重点、双基能力及思想教育应达到的要求。

2、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点、难点,统一双基目标,统一考核要求,统一教学进度。

3、编写教案要完整。做到“十有”:有教学内容,有教学目的,有重点难点,有教具准备,有课时安排,有教学过程,有教法与学法指导,有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有教后小结,有板书设计等。

四、活动安排

1、集体备课对象:全体教师。

2、活动时间:每2周一次,星期一17-18时。

3、活动地点:校会议室。

五、集体备课流程

分配任务:学期初,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研究,深入钻研教材、标准,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和本年级师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并按周制定出集体备课安排表,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个人初备:每位教师要根据所安排的备课内容,提前一周研读所要备课的教学内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等,由主备人集中精力初备所分担的教学内容,编写教学教案,同时准备好发言提纲。而其他教师可以在书上注一注、划一划,也可以在纸上写一写。而无论是主备人还是其他成员都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教学的的关键点,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

交流研讨: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备课组教师对备课的内容进行集中研讨,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各自发表建议,形成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交流研讨侧重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由主备人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思,围绕讨论提纲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思路,其他组员进行修改、补充、删减、矫正某些教学环节,初步形成教学设计预案;另一方面就教学的难点或困惑进行深入讨论,就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形成有效实施策略。最后备课组长作小结,对议课、说课活动作详细记录(记录在备课组活动记录本上)。

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备课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案,规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文本预案。最后由备课组长审核打印,分发到人手一份。主备人形成的教案应既体现新课程理念,又具有操作实效。教案的右侧要留出空白处,以便教师书写教学反思。

反思完善:教师拿到集体备课的教案后,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经验对教案作深入细致的推敲、斟酌,并作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拓展,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并形成个性化的教案。教案实施后,教师还要针对课堂中发生的现象作生成性分析,就教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并记录下来,即反思或反思随笔。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教案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以便改进教学。

六、注意事项

1、集体备课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集体备课都应围绕一个中心,达到一个目的:即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达到让学生“动”起来,以此增长能力的目的。

2、集体备课要注意完整性。安排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为提高每一课时的备课质量,保证钻研教材时间,每次主备的课时数以1-2课时为宜。

3、要做到超前备课。各备课教师在明确了每次的备课内容之后,先于进度一周进行个人备课,按照备课要求做到“四有”,即“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四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作业”;“四精”即“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板书、精心设计练习、精心设计作业”。

4、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5、集体备课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全组成员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博取众长。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6、教案讲究实用,不搞形式主义。教案的设计要体现“实用性、灵活性、先进性”。执教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七、管理办法

1、加强领导。各校校长、教导处、教研组要同心协力,做好集体备课的组织领导工作、科学决策、统筹安排,灵活组织,确保活动健康、有序、高效地进行。

2、健全组织。按语、数学科,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备课组,设备课组长。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做好本组的考勤登记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集体备课时教研组负责人要下组具体组织指导。语文科由语文教研组具体组织指导;数学科由数学教研组具体组织指导;教案课件的保存由信息技术组负责。

3、完善制度。每位教师必须参加集体备课,任何人不得迟到、缺席,有特殊情况须向分管教导请假。语、数集体备课活动原则上每两周进行一次,如有更改,须提前报教导处审批。每次备好教案后,必须交分管教导审阅签字后,方可使用。

4、落实考评。对教师备课的检查要与平常的听课相结合,中心小学要成立听课评议组,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突击听课,以不断了解和检查教师备课的质量与效果,对表现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评先评优及教师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10.电子备课实施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改进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促进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搭建教师合作、共享、交流的平台,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拟以教师有效的备课为出发点,改革备课方法,让教师从繁重地教案抄写中解脱出来,能广泛汲取网络资源的精华,制定适合学生学情的教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组织领导:

组长:倪华兵

成员:郭锦媛王善华闵先锋覃吉年汪梅芳肖盼

熊彬张毅邓柳新

三、备课要求

1、参与电子备课的人员:凡参与电子备课的教师,需向学校教导处提交书面申请,由教务处对其电脑操作熟练程度进行考核,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2、电子备课涉及所有学科(区研训中心所规定的必须纸质备课的科目除外),同年级同科目的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后,形成一份教案。

3、电子备课必须是详案,来自网络的资源,必须结合实情进行修改,严禁直接照搬他人教案。

4、五课时的电子教案中,至少要有一份与教案配套的课件,鼓励教师运用班班通设备来辅助教学。

5、参与电子备课的教师,要按教学要求提前制定好word教案,并按一定格式要求传给邓柳新老师,由邓柳新老师负责将教师的备课上传到学校博客指定的类别下,教师上完课后在教案后以留言的方式进行教后反思,以便校内教师共享和教导处检查。

四、备课模式

1、采用详略结合的方式进行备课,相同科目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备课后形成一份详案,上传到学校博客中,上完课后,上课教师在博客后进行反思。备课的具体要求见《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上传到博客中的教案命名规则为:年级+学科+学期+课目+课题+备课教师,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走遍天下书为侣》李××。

2、在详案中选择主要教学过程,形成略案,发到学校打字室,存放到统一位置,便于统一打印成纸质教案,备查。

3、在教材上对授课的主要流程和作业设计进行标注,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圈点批划,以书上“满天星”的备课方式,来弥补电子备课的不足,使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更强。教导处在检查备课时一并检查教材上的批注。

五、备课检查

张毅老师负责对教师进行电子备课操作技能培训,维护和维修设备,邓柳新老师负责上传老师的电子教案到学校博客中的指定板块中,教导处、教研组加强对教师电子备课的检查与指导,及时做好检

查结果的反馈,确保此项工作有效有序地进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地开展。

六、其他相关要求

1、对抄袭他人教案者,或在检查中发现上课内容与教案内容不符的,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并取消其使用电子备课的资格。

2、执行中发现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与建议,可以向电子备课领导小组及时提出,以便进行修正和改进。

11.备课活动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活动设计;目标达成;案例

[?] 内容和内容解析

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以及由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决策的科学.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常常需要收集数据,根据所获得的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统计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中第二章《统计》第三节“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内容.本节主要是探讨利用回归直线方程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预测,使学生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增强应用回归直线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意识,同时为选修2-3回归分析的应用奠定基础.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节教材的教学共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区分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正相关、负相关的概念;利用统计抽样的方法收集生活中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第二课时介绍回归直线的概念、意义;利用最小二乘法推导回归直线方程的数学思想;利用回归直线方程分析预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课时的内容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立回归直线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可以让学生经历运用回归直线模型分析、预测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主要内容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研究线性相关关系.主要概念有“相关关系”、“散点图”、“回归直线和回归直线方程”、“相关系数”等. 研究方法为先绘制散点图,直观表示观测数据,定性描述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类型、方向、相关程度. 然后应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具体表达形式,描述变量间的数量规律,并由一个变量的取值去推测另一个变量的取值.

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利用此思想借助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求出回归方程,并利用回归直线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 教学目标设置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根据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及回归方程系数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利用电子表格求出回归直线的方程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实例加强对回归直线方程含义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体会回归直线是“从整体上看,各点与此直线的距离最小”的直线,并通过类比转化、化繁为简,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感受最小二乘法的数学思想方法;

2. 让学生全程参与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预测等过程,让学生真实感受统计思想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增强学生对抽样方法、相关关系等统计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应用回归直线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3. 通过让学生参与利用电子表格处理回归直线方程,降低运算量,增强分析功能,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在统计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生活中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并利用回归方程分析、预测变量间的关系,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统计思想的应用价值,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以及统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并感受到课堂教学与生活应用接轨时带来的成就和快乐.

(二)目标解析

1. 学生在学习了抽样方法和相关关系后,对生活中具有线性相关的变量较为关注,此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内驱力,为线性回归方程的推导,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 通过经历收集数据并利用回归直线分析和预测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探究、归纳、类比等思维活动中获取新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电子表格等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 学生学情分析

1. 在学习本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基本掌握用样本数据的特征去估计总体数据特征的统计思想,会进行简单统计图,例如:直方图、散点图的制作,了解统计图在刻画样本数据特征中的作用及不足,同时通过对上一课时 “变量间的相关的关系”学习,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众多变量中除了函数这一确定性的关系外,还有许多非确定性的关系,比如相关关系. 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能帮助我们对变量进行预测、估计,为决策提供相关的统计依据.

2.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中关于回归直线是最能体现线性相关关系中样本点“代表性”的直线,如何把这种“代表性”转化为点与线的接近程度,进一步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然后通过化繁为简转化为平行于纵轴的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最后转化为用最小二乘法求一个二元函数最小值从而解决回归直线方程的过程. 这一探究过程是本堂课所体现的数学思想的核心过程,学生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在认知上有困难,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在师生的对话中充分关注和发现学生的观点,对学生的发现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评价,让推导过程水到渠成而不牵强附会.

nlc202309030157

3. “最小二乘法”作为经典的回归方程估算方法:通过用数学方法刻画“从整体上看,各点与此直线的距离最小”这一直观的几何描述,并采取合适的数学处理方法,最终获得回归直线,对学生认可统计估算的科学性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此,如何把“从整体上看,各点与此直线的距离最小”用合适的代数符号刻画并化简,化几何问题为代数问题,是顺利了解“最小二乘法”思想的前提;而如何化简复杂的代数表达式,学生缺乏处理的经验,在计算能力的要求上也较高. 要了解“最小二乘法思想”,接受“由系数公式得到的线性方程”为回归方程,理解此方程可作为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变量的代表这一回归直线概念本质,并体现相对于其他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又必须要求对给出的系数公式来源进行一定的说理.

4. 知识发展的要求与学生能力和经验的欠缺成为本节课将会遇到的最大矛盾. 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直接套用回归系数公式求解回归方程而回避说理过程;二是过多纠缠于数学刻画过程,甚至在课堂内花大量时间对回归系数公式进行证明说理. 这两种倾向,都脱离了实际情况,前者忽略了“最小二乘法思想”,迷失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者则人为地拔高了教材要求,脱离了本节课教学要求.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堂课的难点为:如何通过数学方法刻画“从整体上看,各点与此直线的距离最小”并在此过程中了解最小二乘法思想. 以及利用相关统计知识对生活中相关变量的收集、处理、分析、预测与评价.

[?] 教学策略分析

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针对“学生对统计有怎样的印象”曾经做过一次调查问卷,获得的信息大致有以下几类:(1)统计就是分类;(2)统计是计算;(3)统计就是做加法;(4)统计就是填统计表;(5)统计就是画统计图,或者是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问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对统计知识的教学出现了偏差. 我们的教学过多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对统计知识的考核也局限在知识点的考核.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有关数据的计算上,学生没有经历统计过程,难以形成正确的统计观念.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 在参与活动中学会统计方法,渗透统计思想.

1. 本节课的内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生活紧密相连,清晰地展现出其应用价值. 基于此,本堂课关于教学策略的设计,笔者以“活动体验”为主线,以“问题导引”为核心,以“应用感悟”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组织教学,教学结构流程如下:

2.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回归方程推导过程的理解,为此,笔者通过设计层层递进、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六个问题串,帮助学生理解“回归直线即从整体上看,各点与此直线的距离最小”这一关键转化,以及将距离由绝对值形式转化为二元二次函数形式的最小二乘法思想.

3. 为关注在逻辑推导方面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在数据收集、归纳整理以及汇报展示等方面的优点,并让他们与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构成学习小组,优势互补,协作探究.

4. 统计知识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数据的处理、繁杂的计算,其应用价值只有让学生参与从问题提出、调查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处理、预测判断、评价反馈的全过程,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统计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价值.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关注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并给予团队综合评价.

听课教师评价:

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

本堂课,执教教师把活动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让7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的关注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通过全面参与统计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在生活中的预测、估计功能.爱因斯坦说过:“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 经验性的观察积累了数据,然后从数据做出某种判断,这种活动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是回归直线方程的推导,怎样将回归直线是“从整体上看最具有代表性的直线”这一直观感受转化为数学语言来描述并最终运用最小二乘法的数学思想求解,执教教师颇费功夫. 教师为此层层递进连续设计了六个问题构成的问题串,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转化思想的魅力.

本堂课例题的设计,执教教师跳出教材的限制,充分利用学生收集的现实生活中的数据,与学生一起分析、分享、拓展,在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若是交流的时间再充分一些,智慧的碰撞再多生成一些,则效果会更好.

12.碧溪小学电子备课方案 篇十二

一.实施的目的意义:

为了减轻教师手写教案的负担,克服形式主义,使学校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真正意义上的钻研教材,辅导学生。也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电子备课的网络资源,让教师们能够广泛交流和借鉴教学经验和方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我校从本学期开始实行传统的备课与电子备课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努力构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方案的执行对象:

考虑到我校年老的教师较多,对电脑操作不熟练,再加上全面实施电子备课也有一个过渡阶段,我校刚开始采取自愿的形式,年老的老师可继续采取纸质备课。选择电子备课的老师在开学初向学科教研组长提出书面申请,对相关事项作出书面承诺。学科组长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申批,并留档。

三.个人备课的具体要求:

1、开学初,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全册教材和教师用书,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标准、编写意图,明确课程要求、目标和实施建议。

2、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学校信息中心资源库及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实际水平、接受能力加以组织、整合,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3.每一位教师根据所教学科的要求认真备好课,做到每节课有

教案,并且书上有电子教案的摘录和简案,不准无教案进课堂。

4. 全册备课要按三个层次备课,分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1)各教师必须保证教案的高质量。特别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认真通读教参,网上有可以借鉴的教学设计、课件等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师教学风格等做个性化修改,再加工,为我所用。严禁完全抄袭网络教案。如果发现有照搬网上教案或几个教师都用完全相同的教案,则视为无效教案。

(2)教案中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课时目标、课时重难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式、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提倡在教案后写教学反思。

5.各任课教师至少超前备好一周的课。并及时上传到学校电子备课系统。

四.电子备课的管理方法与检查要求:

1、学科组长每星期一前必须对本周该组教师的教案进行审核。教导处每月按要求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及时交换意见,并督促调整和修改。

2、电子备课一学期被检查出三次不合格者,将于下学期恢复纸质备课。有下列情况之一,该节课即被定位不合格:(1)没有及时备课,没有及时把教案上传上网。(2)教案完全照搬网络,几个教师教案完全一样的。(3)无教案进教室的。(4)教案不够节次,没按要求。

(3)每一月每一位教师推荐一篇高质量的电子备课备课教案参加全校评比,语数教研组长各评出一篇优秀教案,在备课系统公告栏中公布。

3、教务处将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教科书上的简化备课及教后反思进行检查。

4.电子备课室由游丽琴老师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维护保养,确保电脑和网络正常运转,每周一至星期五早上负责打开电子备课系统,晚上十点前负责关闭。

碧溪小学教导处

13.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计划方案 篇十三

一、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本备课组集体研究、讨论教师讲课内容,帮助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集体备课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现实感和创新性,以澄清教师的种种困惑为目的。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是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集体备课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互惠,相得益彰,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

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成为日渐兴起的一种教研新模式,更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亮点。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预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最终希望每位教师都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三、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1.讲授的理论框架、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应突出的重点、新意,应解决的难点。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3.教学方法,讲课艺术,逻辑结构。

4、寻找现行教材与现数教材的最佳结合点。

四、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三定:定单元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单元教学进度。

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

单元评价测试。

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

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

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时间:集中备课定在双周二下午,每次备课不低于40分钟。(如有变动可另行通知)

纪律:所有教师均需参加备课组活动。不得迟到、早退。集体备课期间,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

五、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

1、集体备课由教务处实施管理。一般由备课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主备人备课(按照假期分配的任务)→集体备课→主备人修改→备课组长定稿→审核→分散上课 →教学反馈。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主备人),实行先周集体备课。

3、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单元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4、年级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各抒已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实行教学上的“五统一”,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集体备课时,除中心发言人作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活动结束后,备课组长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以备学校领导及教务处检查。

5、备课组长和审核老师,根据我校讲学稿的具体要求进行定稿和审核。

6、通过审核后,由主备人印制教案并装订成册,分发给年级每位教师,各任课教师可少许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总结和反思,最终形

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最优秀的教学设计。

7、信息反馈。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特别要注意记录好课后反思,这将成为评价教案等次的重要依据。

六、活动评价

1、教研室负责集体备课的常规检查制度、评价制度和考勤的落实。每学期在期末须将教师参加活动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2、期末学校评选优秀集体备课组和先进个人。

14.小学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篇十四

一、我校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

我校从开始实施“集体+个人”双色笔备课法,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书写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集体智慧,但从几年来的实践情况来看,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是分工写教案多,集体研讨少。多数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就是在开学初,几位老师商议好本学期谁写那一单元的教案,做好分工,然后每个人完成自己的教案备写任务,复印下发给其他老师,各人再进行添加批注,就算完成了集体备课,这样的操作方式,并没有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是简单的分工合作。二是各自为政多,资源共享少。虽然同一年级同头课老师使用相同的教案,但真正的上课流程大相径庭。在二次备课过程中,有的老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制作课件、教具,设计练习题,几乎是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了重新设计,而有的老师心智投入不足,别人教案怎么写,就照着怎么上,不思考本班学生实际,不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进行拓展练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学成绩相差甚远。三是应付差事多,认真备写少。大家都知道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研究课标,思考学情,设计教法等许多环节无法直接呈现,学校无法进行检查考核。学校能够作为考核依据的,只有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教案。而在以往检查中发现,有的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完成自己的教案备写任务,直接拿自己甚至别人往年的教案,用白纸遮挡二次备课内容进行复印,然后下发同备课组老师,省去了主备人备写教案的环节。综上所述,以往的集体备课,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二、本期集体备课的操作步骤

1、个人钻研,一人主备

集体备课过程是教师集体参与过程。在集体研讨前教师的个人钻研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对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集体研讨时,才能在讨论中准确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集体备课组成员要先各自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并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写出简要分析材料。个人钻研时,要对教材内容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主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出主讲稿。

2、集体研讨,共同研究

集体研讨时,先由主备教师进行主讲辅导。辅导主要内容为:教材简析(含教材内容、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以及教具学具的准备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以突击效果、激励性评价的时机及方式等。此外,主讲教师还应该将活动的设计作为辅导的重要内容。主讲辅导后,其他教师围绕主讲辅导情况,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对主讲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完善、修改意见,供主备教师参考,主讲教师要认真记录,综合后落实到教案之中。

3、写出教案,印发全组

在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主备教师写出集体备课的教案,由备课组长审核后印发给全组成员,集体备课教案要保证提前一周发到教师手中。

4、教师复备,灵活运用

教案印发给教师后,每位教师都要在认真研究集体备课教案的基础上,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复备。

学校检查要求:

备课检查时,将重点检查每人负责主备部分的教学设计以及使用别人教案的.复备情况。复备的内容主要包括教案中间的复备、复备栏以及课后反思笔记的书写。

原教案中间的复备是指在教案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进行修改调整,具体包括:(1)标记重点环节、难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具有典型性、易错的内容,以便在教学中引起注意。(2)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始教案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注释练习等(3)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版教学的教法、学法。(4)删除教案中认为不必要的内容和环节。(5)调整教案中内容的先后顺序。

复备栏中的复备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增补,对原教案增删修改的分析说明,预见性意见及对策等。

课后反思笔记的书写目的是让教师通过教学回顾,对教法学法上升到理性高度去分析,以利于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集体备课的实施

(一)组织形式:按年级分学科组织备课。

(二) 制定计划:备课组长在学期初组织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研究,确定新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并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学科级组集体备课计划,结合教师的特长,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主备人,确保集体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三)备课时间:每周一次,三至六年级数学、英语学科在每周作文课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语文学科在周二、周三上午备课组成员没课时间进行。一二年级在每周星期二上午分学科进行。

(四)实施步骤:主备人精备——集体合备——个人细备。

1. 主备人精备:

A、主备人要认真梳理教学内容(某一教学章节、单元等)的重点和难点,并逐一细化,内容要尽可能全面,要紧扣教材并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有所拓展。

B、主备人应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流程,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细节,特别是新知识点的导入、教学重难点的深化和复习、小结等,要体现创新性、可操作性。

C、主备人需提供的资料有:教案、学案、课件、课堂检测、作业、单元测试题(如借用现有资料应注明相关信息)。

D、主备人必须在集体合备前,将自己备好的资料交备课组长,转发给备课组成员,供本组成员研究和探讨,并在集体合备时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备课后教案、学案、课件、作业、测试题等由主备人修改、补充,交由备课组长,安排统一使用。

2. 集体合备:

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由主备人以说课的方式向本组教师详细介绍本单元或课时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教学目的、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考点,教材的取舍整合,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置,教学方法的设计,本单元测验试卷命制等内容,并提供相应的课件。组内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教学活动、并做好集体备课记录。

3. 个人细备:

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进行第三次备课,形成个体教案、学案、课件,实施教学。

四、备课组应具备并保存的材料:

1、备课组的活动计划;

2、集体备课简要过程记录和备课组成员讨论记录;

3、主讲人(备)和主讲内容的安排及集体备课其他内容安排;

4、主讲(备)人每单元的主讲稿;

5、个人专用备课记录本(教案);

①记录上周集体备课各课时的教后反思和调控;

②记录对下周教学各课时的教学研究过程;

③记录备课组成员每次活动中的有效发言;

④记录备课组成员达成共识的建议性意见。

五、集体备课的组织保障:

(一)集体备课工作在学校的领导下,教导处的安排,由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组织实施。要求全体教师认识统一、行动统一。

(二)集体备课活动列入学校期末考核。每学期根据备课记录进行教研评比活动。

(三)每学期统考科目集体备课次数不少于12次(每周一次);

15.学校集体备课方案 篇十五

以学校教育教学思路为指导,认真落实备课组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备课组的“五力”建设,推动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集体智慧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教学研究及教学常规管理,争创优秀备课组。

二、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小专题和同课异构的研究。

2、开展备课组的“五力”建设,推动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

3、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六个一”。

4、充分发挥备课组功能,深入开展“四效研究”。

5、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大学生阅读量。

6、每人上好一节研究课。

7、坚持每日练字,提高学生练字效果。

8、抓好六年级毕业工作,齐心协力争取考出好成绩。

三、主要工作:

1、加强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

钻研教材是首位,把握准教材是每位老师应具备的能力。在教研活动时,根据教学实际,有侧重点的组织老师学习、重温语文新课标,经常对照,加以改进。认真参加各类教学培训活动。平时,个人多阅读、学习书刊上的先进理念和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课例,促进备课组成员的教研水平。

2、加强集体备课

在学校打造“情感、激情课堂”目标指引下,开展“四效”研究,单周开展研究性集体备课,每个成员先独立备课,然后一起议课,再由中心发言人综合组员的意见修改教案上课,最后组员一起评课。“高效课堂”方面,认真开展磨课研课辩课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同课异构的研究;有组织地开展小专题研究。

3、精心设计作业

在“有效作业研究”方面,研究减负增效,设计好创意作业,主要体现在周记与阅读练习的设计;研究批改,尽量多形式的批改作业,避免大量重复机械的作业,不提倡题海战术。

4、积极开展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

每个班开始好图书漂流活动,并做好记载。教师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课外读物,并对爱读书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好一次学生读书活动。

5、积极准备本学期的两次学生活动。

本组老师经过商讨决定,本学期开展两次学生活动。五年级老师负责开展“周记小报”的活动。六年级老师负责开展“精彩故事我来说”的活动,每次活动要有方案,并且组织好,能有一定的效果。

6、认真对待每一节常规课

每节课能认真准备,科学组织。课上努力做到正确高效地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课堂力求生动活泼,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每位老师都应争取在本学期中,再次改进自己一、两个教学薄弱之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7、着力培养学生作业习惯

坚决落实学校的减负措施,根据教学中的薄弱点,并针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选择好课后练习题,适当做些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对学生作业格式统一要求,注重正确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书写,分别给予评价。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要学生消错,师再批。

8、努力提升学科竞赛成绩。

本学期有楚才作文竞赛和读书知识竞赛,我们要早准备,常交流、精辅导,力争取得优异赛绩。

四、专题研究

上一篇:刑法学期末试卷下一篇:论物权法定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