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2024-07-28

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共14篇)(共14篇)

1.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一

浅谈创新教育与英语教学

作者:花菁

单位:铜山县侯集中学英语组

一、英语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

1、民主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互相鼓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运用英语交流,积极思维。教师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例如阅读材料的内容,学习讲解的方式,以及作业的布置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要与学生“商量”。在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求知欲望高,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在真实或非真实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尽可能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迷惘、有讨论的课堂上,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学生互相配合,相互启迪,相得益彰。而许多学生的见解和问题,往往是教师或没想到的。这样一来,教师也得到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在这种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并使师生双方成为教育的共同受益者。

2、开放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英语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强调与英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还体现在教育者及教育方式及途径的开放性等方面。例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可包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作出开放性回答。像句型转换、句子翻译话题讨论等形式的语言训练更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或通过游戏、表演、会话、竞赛、自学等形式的语言训练不断完善,表现出灵活性和艺术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请其他教师、英语学者或家长参与教学,来校作有关英语学习方法,英美文化、英文歌曲等方面的讲座,还可进行校际间的师生英语座谈会,文艺晚会等。

开放性原则要求教师放弃自我中心意识和知识意识,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主动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心理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克服包办一切的现象。鼓励学生利用英语词典、语法书进行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爱学习,主动学习,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知识系统,在实践中巩固这些词汇、语法知识系统,使之顺利转化为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地道的英语结构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思维是从模仿起步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努力自己发现思维的过程。教师应把自己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思维“幼稚”放到学生状态、水平,与学生一起用同样的眼光审视英语学习,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捕捉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主体性原则

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语言潜能的开发,没有词汇、语法、结构功能等语言知识的内化,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能提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构成“教学相长”的本质关系。虽然他们同时互为客体,都是对方的认识对象,但这种主客关系不是本质,这就是说,主体的发展不仅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且把教师也列为并列的活动主体,且发挥着指导作用;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4、实践性原则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不通过大量、充分、多样化的语如言输入(听、读)的实践练习,就不会有语言的输出(说、写),就不会学好英语。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使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的目的。企图通过教师的讲解教会英语是劳而无功的,一节课仅40分钟,教师把单词个个开花,语法抠得过细,学生的语言练习就越粗越少,实际掌握的就必然越浅越差。这个反比关系就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最明显的辩证特征。

二、英语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

1、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是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的基石。任何创新都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性的劳动为前提的,掌握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智慧火花。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单词的识记、辨析,句型的运用,语法的掌握要抓死、讲透、教活。注意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支离破碎的,相互独立的短语,结构立体式的串联起来。

2、坚持优化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的教学策略。因为合理的能力结构的教学策略。因为合理的能力结构是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他包括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学生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认知能力,更包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调节和评价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的能力。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听得懂,说得出,会阅读,会写作的“四有新人”,而不是只会做试卷的聋子、哑巴。例如,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的“精”读、“泛”读相结合的英语阅读才能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用一些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富有时代精神的读物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技巧,练就比较成熟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如理解中心思想、理解事实细节、判断推理、辨别作者意图、掌握语气识别等能力)。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英语环境,而用录音、录相、电影、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选用像BBC、VOA、Retelling stories,《疯狂英语》等有声资料,调动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英语短文的改写、扩写、缩写训练,句子或短语的英汉还原翻译,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总之,合理的能力结构是创造性运用英语的前提。

3、灵活的思维方式。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活动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教师教的方法去思考,处理问题,是无法产生创新能力的。应养成一种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英汉句子或语段翻译训练、“创造性”的英文提问作答训练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Music单元时,可设问这样的问题: Do you like country music?Why?

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folk music?

这样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同时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单词和句型。在学习有关Apologies,Wishes,Regrets等功能话题时,让学生创设新的“语境”,在新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性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创造性的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

4、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在社会上是指人品,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个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重视英语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和综合性。英语既是人们进行思维、实际交际、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的思想的体现者。因此英语教学既体现其工具性又体现其超越于工具的人文性。在教学中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会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习教材内容,陶冶性情,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培养热爱祖国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高尚情操,培养优良的品格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注意学智能的开发,又要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自信心和意志进行培养,把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寓语言教学之中,注意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开发。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分析、评论、挑剔,有较高的自信力和自制力,这些是创造人才所具有的人格品质。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从理解语言文字、结构中体验英语语言内在的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激情,还可以透过语言材料的学习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统一,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塑造健康的人格,要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勤学苦练的修养过程。

2.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二

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创新学习是人们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学习者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活动。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读图和画图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动态思维。“思维的本质是表达、表达的核心是创造”,从而形成“思维—表达—创造”的能力链。这就说明机械制图教学应是培养学生画图、读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形象思维,奠定创新基础

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初中生来说,制图知识领会的起点,就在于观察,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如对投影方法,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以及三视图的形成的观察,等等。学生通过对三维空间体系向二维平面图形的发展、运行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观察才能掌握投影规律,认识它们的特征。

记图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又一途径。所谓记图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组合体(零件上常见的结构形状)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因此,记图实际上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而不是机械识记。不但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图物之间的投影联系,而且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记住图物之间的特征及联系。

从上面可以看出形象思维归根到底是表象的储备积累,这些表象正是我们创新的基础。形象思维的本质是创造的,形象思维以形象表达为终点。形象思维虽然建立在对视觉形象的感知上,但得到的结果不是事物的表象,而是新事物的形象或事物的新形象。也就是说,把个人掌握的感知到的素材重新加以组合成为形象思维过程正符合“创造”的含义。

二、培养发散思维,营造创新氛围

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给出条件及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法。

教师除要讲清重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外,还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路,讲课要留有“缺口”,为学生自学和进一步探索留有余地。例:制图中的“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已知物体的一个主视图,用组合体的组合方法,从多方位、多角度补出不同的俯视。当然,创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做到: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更相信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次课前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应把微笑带进课堂,献给学生;最后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自信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基础,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创造的愿望和创造的意识,鼓励学生“我能行”,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由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也要培养集中思维。集中思维主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字面上明白或记住科学的结论,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例如:圆锥体表面上点的投影,其方法有辅助线和辅助平面法,但这两种方法的起点应是从投影的积聚性出发,渐渐提高集中能力。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应统一安排,并在发散的基础上多中选优,使之得到升华,产生创造性成果。

三、培养求异质疑思维,开辟创新天地

制图中出现的习题大部分为同式问题,它表现为把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过程。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概括性,但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形成对思维的束缚。求异思维是可以同时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多思维活动,具有流畅、变通、独特的性质,是比较灵活的思维方式。

“疑”是创新思维的关键。“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因此教师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所设计的问题应能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和所教知识的重点,富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性、开放性,有恰当的问题探索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敢于发问;要引起学生有目的地设疑生问;要让学生主动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性地释疑。

零件的表达方法是千变万化,教师可以将学生各种表达方案张榜公布,让他们相互之间比较,指出优缺点,最后选出最理想的方案。在讲到零件图和装配图时,对某些工艺结构可以作出一些与原来不同的假设,比较原来的设计方案是否最佳,能否进行改进,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成为革新能手和标兵奠定基础。

四、培养直觉思维,迸发出创新火花

爱因斯坦说:“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又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上面提到的三种思维能力对培养直觉思维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知识及其结构为依据的,要发展学生的直学思维,就要教育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体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这一基本投影规律就贯穿了机械制图这本书,它是画图、读图的基本依据。有关制图国标知识是读图、画图的准则,教师必须讲清、讲透。(2)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起直接影响的是教师运用直觉思维的情况。如果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能经常有效地运用直觉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不带思维的设想,就会对学生起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讲到线面分析法读图时,课本中只提了一条直线可以是一个平面投影,教师可提问:一条曲线可以代表什么的投影呢?同样一个平面投影往往可以是一个封闭的线框,那么曲面投影呢?

五、培养动态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始终是制图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空间想象力不仅是以过去感知过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形象作为记忆的原材料的再重现,而且是对已有表象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改造、抽象、概括、间接的思维过程,直至反映出事物表象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和规律,最后确定某一创新的形象。这就说明,空间想象力愈强,其创新能力相应增强。

空间想象和思维大都是在必须探索其解决办法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也是受人的需要所推动的。在制图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投影图、运动联系、空间形体的转换过程体现出来。这些过程本身都是在人的大脑中显现,经综合、发展形成的。运用动态思维,精心设立问题情境,建立大胆想象心态,锻炼和掌握符合思维规律的思想方法,从而科学地、正确地、迅速地实现“形”与“体”的转换。

例如:线面分析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常用的方法。按此方法讲解图形上的每条“线”时,常被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重影、积聚。这样表述的结果,往往使得本来较抽象的“线”,仍然停留在线面的概念上。如果改用动态的表述方法(如使用切割、迭加、提位、贴合、抽出等术语)描述形成形体局部结构的“线”,这就容易使学生明快地建立起深刻的空间形象。同样,零件图、装配图可从结构、原理、加工方法等诸因素相联系的表象中,概括、综合出最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间工艺形象。

3.历史教学与教育创新 篇三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马克思说过 :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环境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如果不注重氛围的营造,学生在不平等的氛围中,怎敢去探讨什么人类发展的历史 ? 他们成了被动的纯知识接受者,创新的天性就会被扼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用这种思想指导自己并付诸于实践,尽力精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一方面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另一方面,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欲望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在教学中随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兴趣的 “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思索、去创造。鼓励学生用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的发展,寻找历史变迁的规律。如对历史人物的秦始皇和武则天的评价,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许多同学都能说出有见地的看法。有时还恰当地利用学生的喜好,结合电影、电视等历史题材的影片的播放如 《新四军》组织教学,把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注意不盲从、不迷信,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总之,努力使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以新的感觉、新的

发现、新的体验。

2.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把学习历史当成纯知识的记忆,而没有任何疑问, 是历史教学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学生的根本原因。“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我总是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 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如在讲工业革命时,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蒸汽机以煤作燃料 ,它对环境有何影响 ? 通过诸如此类的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不断创新。

3.鼓励求异,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和谐环境

好奇和求异是学生的天性,当代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开阔,求知欲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能压抑,应善于引导和鼓励 ,因为求异思维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经常鼓励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 ,哪些讲得精彩,哪些有欠缺 ? 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摈弃 ? 来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为了给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和谐环境,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几个手段来鼓励学生求异 : 一是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答题思路 ; 如讲到山顶洞

人的骨针时,设问骨针用什么作线? 二是让学生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答题思路,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观点 : ①它是一场基本成功的或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三是在求异中学习多、优的答题思路,如讲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等方面去思考,从而得出较全面的看法。

二、实行开放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应使人成为创新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观念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简单问题,没有心灵的撞出与激发。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的观察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想象力、创新式的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等。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能力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如对一些插图,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问题的“创新者”。如在讲唐朝的曲辕犁时,就引导学生观察曲辕犁的结构、形状,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曲辕犁的科学性、先进性。在教学中,随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在创新能力中占主导地位 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新。历史教学中,除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客观惟一的外,其余的分析与评价,应该说是没有惟一答案的。我鼓励学生挑战教材、突发奇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事件。如“假如没有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样?”“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一定就是只有破坏性吗?”在讲世界近现代史“强权政治”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方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

3.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力

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推动着社会进步。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力,首先让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我具体的做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的人联想力和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从一个角度向不同侧面进行多方多角度的思考,进而寻求获得问题解决的全部可能。如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张衡和他的成就地动仪。其次,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创新想象。如讲邓小平“一国两制”设想时,设问 : “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 50 年后,中国将变成什么样的情形? ”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和想象 ,发展学生空间概念,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1.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创新离不开知识,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多媒体课件良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程序。例如在《十年动乱》课件中,把青年学生的狂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史实,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途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途径,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学得的知识较牢固,同时保持了较大的思维灵活度。

2.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占有和利用信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多媒体课件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学生可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比如 : 讨论、交流、研究等,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人格。

四、教学评价的创新,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坚持创新,取得成就的根本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一些令教师感触的场景,如讲到南京大屠杀时 ,通过展示实景图片展示,教师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描述, “南京手无寸铁的呻吟”、“万人坑的白骨”、“南京 30 多万同胞被杀害”, 同学们有的沉默、有的拳头紧握、怒目圆睁,他们的心灵被撞击。然而有的学生却在专心做课后习题,表情淡漠。课后,找他们谈心,问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时间、地点、人数,显得非常得意。如果我们历史教学培养的是这样的学生,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失败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 根本的原因就是考试制度的僵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不得不对教学评价进行创新。为了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在教学和考核中引入激励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量化。课后练习时,通过布置适量的开放性题目,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创新空间,如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除资本主义发展又障碍。在考试中,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核,对学生创新回答予以加分。這样,课堂内外都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作为历史教育,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在知识和意识上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培养的学生不但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更成为集独立性、深刻性、广泛性、全面性、开放性、灵活性为一体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的人。

4.语文教学创新与乐学教育之浅析 篇四

语文教学创新与乐学教育之浅析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创新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它必将给语文教育带来崭新的`面貌.乐学教育就是教师加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能够得以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模式.在教学创新的前提下,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使之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创新与乐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呢?

作 者:郭彩霞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葛市第四高级中学,河南,许昌,461500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乐学教育   有机结合  

5.数学教学与创新教育探析毕业论文 篇五

一、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里面充满着许多枯燥乏味的符号以及书写公式,直接吸引学生的内容并不多,那么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生自发的兴趣恐怕难以养成,如果老师再一本正经地照本宣科,按照大纲要求讲解课本内容,学生一定会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或许有的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如果老师能够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开启整堂课,并在讲解难点的时候,试着用风趣的笑话故事把问题化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在讲解“统计”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插入这样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有钱的财主,他非常吝啬,让他的儿子去买火柴,还一个劲地嘱咐儿子,说要确保火车根根都要点着,儿子买回来火柴后,财主问是不是根根都能点着,他的儿子很高兴地说“:根根都能点着。”其实是他的儿子把所有的火车都点着试了试,以确定都能点着。学生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很是好笑,那么给他们提问一个问题:如果你去办这样的事情,你该怎么做?这样的故事引入要讲的内容,就在课堂最开始抓住学生的吸引力,激发他们要学习统计的欲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比如,讲乘方的意义,一张厚度为0.05毫米的纸对折30次,这张纸的`高度是多少呢?并列出算式,问到底有多少米。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几十厘米,有的说是近一米,最后才列出算式,告诉他们其实这个高度很高,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要高许多。让学生能感官认识到乘方和乘法的区别。

二、教师和学生养成良好和谐的相处关系

如果老师对待学生漠不关心,或者训斥过多,会让学生很是讨厌教师,并且这种不良情绪是能够传染到学习中,进而对老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也不喜欢。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每个学生都抱有积极和热情的信任态度,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信赖和鼓舞,内心情感也会发生变化,从而真正地从内心喜欢上教师,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也就会喜欢上老师所教的那门学科。笔者曾经做过一份调查,发现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原来的老师都表示出极大的尊敬,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则表示出对原先老师的厌恶之情。所以,教师应该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的氛围,给学生以正能量的引导,这样才能渐入佳境。比如,对那些原本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要过度地训斥,要采用一些温和亲切的方式,或者面带笑容或者给予信任,这都能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带来极大的动力,让学生能在融洽的关系中从喜欢老师转向喜欢数学,从而对待数学科目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三、认真挑选课堂练习题目

课堂练习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也是形成技能和技巧的必要环节,只有通过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打好牢固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目的时候,可根据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多出一些巩固概念的练习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一题使用多种方法解答,从不同的思路来解答问题,发散了思维,开发了智力。可以一边讲题一边进行练习,也可以讲完本节知识后再进行练习,或者讲练结合等,同时教师还要控制习题的难度以及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和怪题来难为学生。让学生经过平时的练习,感觉到知识的伟大力量,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轻松地在练习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总之,激发学生自身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作为出发点,并且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

6.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六

——红拖小学四年二班

刘易杭

2013年3月30 日8:30分我看了辽宁全运频道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创新教育教学成果展”讲座,我大有感触。通过这次讲座我了解了不少有关安全教育与创新教育方面的知识。这次讲座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是再适合不过了!非常感谢教育局给我们这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创新教育教学成果展”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所讲的一堂精彩讲座,是他们总结出来的精华。

下面就讲座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危险对于人来说是可怕的,对于我们学生更是致命的,而安全教育正是教给我们学生捍卫生命的有利武器,从公共安全到校园安全再到家庭安全,安全这个话题无时无刻不贯穿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从小事做起,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做起是至观重要的,人生风云万象,变幻莫测,要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学会战胜困难,化解危险,善于自救,保卫生命!

当生命得以保障,就有如种子埋入了肥沃的土壤,剩下的就是我们精心的学习,令其茁壮成长,而创新教育正如后天的阳光雨露肥料一般滋养着种子,令其开花结果,绚丽绽放。

人之所以称其为人,我们有别于动物的最关键之处在于我们的大脑,一个聪明进步的大脑,赋予了我们情感、思想、理智、创造等等高尚的元素。而这一切的组合使人具备了完美的创新,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科学以外,内在休养,才是一个人真正主宰生命的东西。枪炮可伤人亦可帮人,药物可杀人亦可救人,科学善用为福,恶用为祸,责不在物,尽在用物之人。社会在一味强调学生成绩好分数高的同时,一定要让我们学生学会怎么做人,怎样做事,内在的培养,创新的教育,才会让我们学生体会到做人的本质。而这种培养仍然也要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

我们的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这一切都是学生创新教育的力量与源泉。把民族的东西教授给我们学生,既是对我们学生的负责,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美好传承。

结合实际对于我们的安全创新教育应该孜孜不倦,在这点上我们家庭和学校都在做着长期不懈的努力。

“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好学、笃行、启智、扬善、乐学、敏思、自主、创新”。这一句句一条条校训校规无不简单却精辟的阐述着学校育人的宗旨。每次家长会,每张告家长书,还有每次的沟通与交流,安全创新教育都始终挂在老师嘴边,常提常新,随时警醒着我们,而我们也从学校的种种规定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校园规划到课间游戏,从我们言行举止到校内外行为规范,大家共同努力的都是打造一个有利于我们成长发育的教学环境,一个安全高效能使我们全方位发展的科学教育体系。

有了负责任的学校载体,家庭则化为充满活力的细胞,通过家校联系的配合,教会了我们很多课外创新的知识。

从安全方面我们学会了某些危险情况下的自救,如火警、急救

电话的知晓,如何时关闭电、气阀门的生活常识,特别是学习组织的地震、火灾等演习训练,更是让火灾学会了躲避灾难,远离危险。而创新教育则在文化学习之中,始终穿插与生活。帮助他人为灾区捐款献爱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用好的民族历史文化感悟孩子,小到尊老爱幼,一诺千金,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大到爱国爱家,不忘国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切传统美德无不滋养着我们的灵魂深处。

7.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七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受容器, 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 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 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 教师一时口舌快活, 而学生却“雾里看花”, 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 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家务事所有的创新能力, 因此教学必须改进。要考虑: (一) 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于漪语) 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 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 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三)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 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四) 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 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 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 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改进教学手段, 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三尺讲台, 三寸粉笔, 两袖清风。近年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 稍微丰富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 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 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 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 时间久了, 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 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 无所不容, 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 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 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 它容量大, 效率高, 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 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 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变教学观念, 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 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 即就课论课, 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 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 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 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 总拘泥与固定的框架, 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 建立一种“大语文”观, 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 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激发学生创新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 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 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 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 不说:总怕错, 不说, 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 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 然后都举手赞成, 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 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 然后才能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 不同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会划出不同层次, 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 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 你不拘泥于一种不成型的看法, 而多思考多琢磨, 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 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 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 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在《七根火柴》教学中,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是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这样的发散思维中一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 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你看, 大家说的多好啊!

2、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 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 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 更多的是课外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 只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 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

作文只有“读书万卷”, 才能“行万里路”, 有了材料, 才能“下笔如有神”, 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在作文训练中, 我认为应当这样: (1) 提前明确写作任务,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 准备拆料。 (2) 写作时间不必局限于两节课, 可适当推后。 (3) 可改一周一篇为两周一篇, 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4) 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 就要加强检查力度, 增加交流次数, 提高评析质量。另外, 还可借办黑板报、手办小报, 向社报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提高写作层次。

3、突出“思”字, 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大多高分低能, 何谈创新?为此, 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 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 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 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 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 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 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 ”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 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如前面对《七根火柴》故事的概括, 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 解决各种疑难, 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 体育不好出废品, 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 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身教, 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 做一个崇高道德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 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事, 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 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 创新教育这一课题, 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 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 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 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提高素质教育。

张伟 (1975—) , 男, 汉族, 河南虞城人。本科学历, 河南省虞城县教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 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本文浅谈了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8.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创新 篇八

一、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彻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为企业或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育教学的评价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要提高职业教学的教学质量,就应当理解这些影响的实质,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做为职业教育,要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提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操作为主线,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新专业有新理念,传统专业有新思路”的思想,加大力度改造传统专业,努力培养高新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探索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满足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

三、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客观原因,职业教育体系新机制的教育形态,其教学内容仍存在不少空白,为了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线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理论来指导实践,而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宗旨,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点,抓住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多技能应用型人才。

2.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进行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建立一个具有多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四、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创新的最终目的

1.教学内容创新

要实现学生的就业素质与企业零脱节,则要求教学内容相应增加企业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学方法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职业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鼓励发挥,注重标新立异,使学生“爱学、想学”,在操作技能学习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推行“行为引导型”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的指导者、引路者、促进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

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教学是双向的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要让学生倍感压抑,要使学生在思想活跃又感兴趣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相对平等和互动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更有说服力的信息发挥出来,供大家一齐讨论学习,这样才能体现学术的客观性和求实性,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创新,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开辟一个更新更广阔的职教新天地。

9.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九

现代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的兴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创新的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化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自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历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二)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觉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悟、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所在,这本身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瞭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音容笑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0.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十

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在实验教学中能够更为科学地运行创新教育机制,一方面必须从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定位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目的与侧重点,另一方面必须从拓展实验教学平台、转变实验教学方式、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作 者:潘国俊 沈惠平PAN Guo-jun SHEN Hui-ping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16刊 名: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0(4)分类号:G482关键词:实验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11.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活动教学;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翻开人类的发展史,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创新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科技要创新,文化要创新,教育也必须要创新。尤其是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公,他们无论在智力还是学识上,大部分还是空白的,他们未来的成就,就看教师如何去填补。如果还只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发展愈来愈快的社会了,时代在呼唤着改革和创新。

而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活动教学法就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学生获取新知识提供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参与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从而获得知识。

一、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一条教育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直以来都是万千人民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是被动地、消极地、无选择地接受教师授予的知识。所谓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往往都沦为一句响亮的口号,得不到具体落实。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往往只是自问自答式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只是囫囵吞枣地记下知识,往往下了课就把知识还回来了。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在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下完成课堂教学,这样的方法,谈何创新。

而活动教学方法则倡导学生自发自动地去学习了解新的知识,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负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组织划分小组,并且在适当的时机解答一些学生凭借自身能力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受教育方式完成自己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法,活动教学的课堂不是安静地听教师讲课,也不是学生单方面地做练习题,而是让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合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往往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只有在自由火花的碰撞下,才能燃起这股指引人类前进的熊熊烈火。

活动教学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能充当重要角色,都有机会提问、谈论、操作,自由地发表意见、展示自己,一起合作来解决一些个人可能无法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之间,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都是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大家互相激励,互相学习,互相超越,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类大脑在思考时呈现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测定一个人创造力的重要标准。

要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没有一定的模式可循的。可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由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旦学生偏离了教师的思路,立即就会被牵引回到“正轨”,导致学生的思路无法突破前人的壁障,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而活动教学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而并不给予思路和方向,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运用自己的知识,另辟蹊径,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既活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让他们把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彻。

四、加强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很多人都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那是因为他们没找寻到数学中蕴含的乐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总是由教师教授给学生知识和解题方法,然后就是无休无止地练习做题。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计算出问题的答案,就像一个旁观者在看着一个机器的运转。这样的学习方式,又怎么能怪学生对之提不起兴趣呢?

活动教学则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进而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有趣的卡布列克运算”中说的一样,孩子在利用“卡布列克运算”学习退位减法时,结果找出了许多连老师都没有发现的“秘密”。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大大增强了趣味性,谁还能说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呢?

总而言之,在发展和创新成为主旋律的今天,教育的创新也早已经提上日程。

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在今天他们还只是一张纯白的纸,创新教育从小学生开始抓起,是最好的也是必须的。而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教育来说,活动教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12.义务教育与数学教学创新 篇十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能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

一、引导学生“问”数学

“问”是“探”之开端和主线,为了让学生能“问”,教师应该创设适合学生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问题情景是“做”数学的起点、开端和主线。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有两位教师,有两种不同的理念,便有了两种不同的“做”法。

方法一:教师为学生提供硬纸板做成的大小不同的圆片,要求先测量圆的直径,再一一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并记录其周长,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方法二: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然后提供材料:多种材料制作的圆片和纸片上的圆形,让学生去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显然,方法一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去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重结论的“记”数学活动。而方法二则是在一定情景之下,从问题意识为线索的“做”数学活动。这里问题情景的创设在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圆形的应用无处不在,而用硬纸做的用滚动或细绳的方法可以测量,但软布做的圆不能这样测量,怎么办?”这样问题的解决和方法与知识的局限性的矛盾不断得到激活,诱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相互启发、探索,学生得出可以用折叠的方法,但对画在纸上的圆这种方法又受到了挑战。学生自然会转入周密的探索之中。这样整个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玩”数学

少年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新课程的数学也要一改过去那古板的面孔,让学生好好地“玩”。

“玩”数学就是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下以特质或物质化活动方式去感知事物。有了问题意识的玩,“玩”就有了方向。如果说“问”是学习的起点和主线,那么“玩”就是探寻主线的活动方式。“玩”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活动属于动力系统,它能促使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地去“做”。它和被动的“记”数学相比,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而“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主要是表现在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直接指向活动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的结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才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意学、越爱学。

“玩”必须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之下的“玩”。在这种情景之下的“玩”,才能使数学学习的课堂,变成数学研究和人与人合作交流的场所,才能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的适应、合作与交流的素质。

三、引导学生“悟”数学

“悟”是数学,以及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

“悟”一般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如果“玩”是动手、动眼的外在的动,则“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玩可以为“悟”提供外部信息,而“悟”则可以使“玩”得以升华。如果只是“玩”,则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玩”和“悟”互动的过程才是“做”数学的最佳途径。

“悟”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而“悟”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而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教师只能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合理的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也不是简单地暗示或引诱,要采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来“悟”。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要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见,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提高“用数学”的能力的同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数学视野。

例如,教学《找规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为“学习园地”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认识钟表》(人教版第一册)后,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统计》(人教版第四册)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人类适应和促进未来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既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要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能动作用,恰到好处地去引导,师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赵样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13.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十三

所谓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自然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整合的最佳效果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观念必须先行。我们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教育的崭新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是时代对教师的崭新要求。

(一)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破除对CAI教学认识的若干误区。当然,有一些顽固的认为CAI教学不过是电脑代替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的观点当然不值一驳。但是,还有一些经常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老师也会有的困惑,却不得不予以厘清。

困惑一、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理由是现代媒体由于制作的成本比较高(这里指的是时间成本),而且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顺序、不能及时增减课件内容,不能显现老师没有预计到的、但学生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创新样式等等。

对策:

现代媒体不是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是为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以创造思维的发展平台是人类历史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平台,并且它还在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诚然,我们现在不能在几十秒钟几分钟内根据学生发展制作出满意的课件,我们也无从抓住学生的突发灵感,并且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但是,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课件资料,以便用的时候随时都有;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随时凋取所需资源。这是解决突发情况的必要准备,此其一。另外,作为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可能达到的领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此其二。

然而,上面所讲的两个准备都是被动的准备;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该主动。现代媒体能够展示几乎小学数学里所有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现代媒体的巨大优势之一;现代媒体能够提供百倍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声音信息,将这些信息有机的组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组合是创新的捷径”。所以,积件的形式准备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转变教育观念的要求。

困惑二、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理由与误区一恰恰相反,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机器的部分零件。不是由人来控制机器,而是由机器(电脑)来操纵人(教师和学生)了。

对策:

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运用现代媒体象运用手臂、运用粉笔那样自如。一旦能够自如的运用现代媒体(至少包括电脑和网络),教师就等于多长了一条灵巧的手,多了一张讲解自如的嘴。

另外,运用媒体,不是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机会,而是大大的增加了这种机会。――有了网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几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而不局限于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不局限于上课这一点可怜的时间。现在,简单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困惑三、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空间思维、语言形成等的发展。

理由是现代媒体(特别是前几年开发的平面视觉效果的课件)大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三维的画面也是虚拟的,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而且,每一个知识的.细节都由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情绪,依赖于电脑进行想象,以至于离开电脑就无法展开想象思维。另外,一方面,电脑大大的增加了视觉刺激的时间;另一方面,语言刺激,特别是学生自己开口读的机会就会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不利于学生语言,特别是规范数学语言的形成。

对策:

空间想象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表象感知才能逐步培养,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能形象的展示很多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电脑却完全可以。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电脑能够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达到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多份数。至于语言的形成,更可以利用电脑的声音、动画等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既是给学生的示范,也可以充当“带读”的功能。

综上所述,现代媒体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教师应该找到现代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努力用创造教育的思想把握现代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融合。

(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现代教育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准确把握、巧妙利用二者的融会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数学的误区之一是只求结果忽视过程;创新教育要求最大限度的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只有明了知识的形成、结构、链接方式,学生才能运用这些方式去创造新的成果。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就运用了现代媒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利用解霸制作了圆柱的展开过程。

14.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十四

——“电阻的测量”的教学设计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 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南京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朱琦

电阻的测量这一节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即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设计本节课时,充分注意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而其往往从疑问和惊讶开始,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果在教学中重视把教学与引导学生求异质疑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因此,这节课运用了建构主义的理念,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学生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做有效地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前概念局限,认为电压表、电流表的连接对电路本身结构不产生影响,设计的这节课的主要流程是:

一、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发现问题,产生惊讶,创设问题情境,主动进入学习角色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欲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本节课首先复习初中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方法,由学生画出测电阻的电路图(学生会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两种不同的接法,如图所示),展示学生所画的两种接法的电路图,提问两种接法测电阻有无差异(学生会说:无)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实验桌上放有电压表、电流表、毫安表各一只,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阻值约为1Ω和10KΩ左右的电阻(当然这两个电阻的阻值没有事先告诉学生),学生根据所画的两种接法分别测出其中一个电阻,然后再用两种接法分别测出另外一个电阻(并要求学生根据电流表的偏转情况正确的选择电流表),通过实验学生会惊讶发现测其中一个电阻时电压表发生明显的变化,测另一个电阻时电流表发生明显的变化,使学生心理经历一次前科学意识与物理规律的强烈碰撞,从而产生问题:1:为什么两种电路图测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同,2:为什么两种电路测其中一个电阻时是电压表发生明显的变化,测另一个电阻时是电流表发生明显的变化。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思维,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激发了学生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

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的情境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物理图景

在学生发现问题后要求学生用计算器算出这两个电阻大约是多少,发现当阻值为1Ω左右时,电压表发生明显的变化,当阻值为10KΩ时,电流表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电路结构的分析,得出:在第一个电路图中,电压表具有分流的作用,在第二个电路图中,电流表具有分压的作用,当用两种接法测阻值较小的约为1Ω的电阻时,电流表的分压作用相对比较明显,这时电压表的示数相对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当用两种接法测电阻比较大的阻值约为10KΩ的电阻时,电压表的分流作用相对比较明显,电流表发生相对比较明显的变化,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互学习的教学情景下,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建立物理图景。

三、利用所建立的物理图景,在“协商”、“会话”的情境下,进行误差分析及减少误差的办法 在“协商”、“会话”的情境下,学生已建立了物理图景,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验测量中,是外接法好还是内接法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把问题引向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协商”、“会话”学生自己得出:在外接情况下电流表测的是电阻和电压表的总电流,由此算出的电阻为R外=U测/I测=UR/(IR+IV)=1/(1/R+1/RV),在内接情况下,电压表测的是电阻与电流表的电压,算出的电阻为R内=(UR+UA)/ IR=R+RV,如果R较小,R《RV R外=1/(1/R+1/RV)=R/(1+R/ RV)≈R,及电压表分流的作用相对来说较小,测电阻的误差较小,这时采用外接法较好,如果R较大 R》RA,R内≈R,及电流表的分压作用相对来说较小,测电阻的误差较小,这时采用内接法较好。

四、强化练习设计,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为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需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强化练习,这类练习应经过精心挑选,即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又要能适应不同的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的认识,实现意义的建构。因此,设计的强化练习为:要用伏安法测定一电阻,阻值约为10Ω,额定电压约为4.5V,可选用的仪器: 电源 干电池1节 ε1=1.5V 蓄电池1组 ε2=6V 直流稳压电源1个(输出电压10V)电压表 V1(1——10V)内阻(10KΩ)

V2(0——30V)内阻(30KΩ)电流表 A1(0——0.6A)内阻(0.5Ω)

A2(0——3.0A)内阻(0.1Ω)滑动变阻器1个 0——10Ω 开关、导线若干

要求选择规格合适的器件组成正确的电路图

上一篇:基层银行网点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事件处理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