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需要关注的5大要点

2024-08-31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需要关注的5大要点(共5篇)(共5篇)

1.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需要关注的5大要点 篇一

限时规范训练(二十)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名篇名句

建议用时45分钟,实际用时________ 赋分:4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解析:选A。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解析:选C。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表因果。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解析:选D。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衔接,排除A、C;同时,“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排除A、B。

4.下面一段广播稿文字,有三处需要改动,请找出并改正。(5分)各位校友,在这寒冷的日子里,你们来参加母校六十周年校庆,我们深受感动。请您不要长时间待在室外,以免致病影响工作。大家先到会务组(博学楼一楼102室)领取纪念册和就餐券,然后到学校礼堂等候须臾,十点钟召开庆祝大会。

答:

答案:①“致病”改为“生病”;②“会务组(博学楼一楼102室)”改为“博学楼一楼102室会务组”;③“须臾”改为“片刻”。5.下面是某客运站的进站流程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整个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答:

答案:乘客购票后,先通过预检口预检,再到验证口安检。人票证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人票证验证不符须至公安处置点接受验证,验证不通过将被拒绝上车,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彭鹏,字奋斯,福建莆田人。幼慧,有与其父仇,欲杀鹏,走匿得免。顺治十七年,举乡试。耿精忠叛,迫就伪职,鹏阳狂示疾,椎齿出血,坚拒不从。事平,谒选,康熙二十三..年,授三河知县。三河当冲要,旗、民杂居,号难治。鹏拊循惩劝,不畏强御。有妄称御前放鹰者,至县索饩牵,鹏察其诈,絷而鞭之。治狱,摘发如神。邻县有疑狱,檄鹏往鞫,辄白其冤。二十七年,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

三十三年,疏劾顺天乡试中式举人李仙湄闱墨删改过多,杨文铎文谬妄,给事中马士芳磨勘通贿。下九卿等察议,以鹏奏涉虚,因摘疏语有“臣言如妄,请劈臣头,半悬国门,半悬顺天府学”,以为狂妄不敬,应夺官。命鹏回奏,鹏疏言:“会议诸臣,徇试官徐倬、彭殿元欺饰,反以臣为妄,乞赐罪斥。”上不问,而予倬、殿元休致。..是年,顺天学政侍郎李光地丁内忧,上命在任守制,光地乞假九月。鹏劾光地贪恋禄位,...不请终制,应将光地解任,留京守制,上从之。会廷臣集议,鹏追论杨文铎文谬妄,与廷臣忿争,事闻,命解职,以原品效力江南河工。三十六年,召授刑科给事中。三十七年,出为贵州按察使。

广东因借兵饷,改额赋征银为征米,较估报时值浮多,户部屡饬追完。鹏至官,是年岁..稔米价低,以米计银少七万三千有奇,疏请令经管各官扣追存库,并议嗣后额赋仍依原则征银,采购兵米;其按年应追完之银,实因丰歉不同,米价无定,乞免重追。诏允行。鹏视事勤敏,遇墨吏纠劾无少徇。岁旱,步祷日中,诣狱虑囚,开仓平粜,旋得雨。民大称颂。四十三年,卒官,年六十八,上深悼惜,称其勤劳,赐祭葬。寻祀广东名宦。

(摘编自《清史稿·彭鹏传》)①【注】 ①磨勘:唐内外文武官员考课,由本司及本州府长官按规定考核其功过行能,分九等写入考状,由吏部与各道观察使复验,任期满后,根据考绩结果升降。为防止申报不实与升降不当,须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予以复验。磨勘之名始于此时。宋置审官院主持官员考课升迁,并确定磨勘名称。清沿用此法。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问数万多矣

B.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

C.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

D.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

解析:选A。原文标点: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因放榜之日桂花飘香,又称“桂榜”。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休致”指官吏年老辞官,后泛指辞官,“致仕”、“悬车”、“乞骸骨”亦有此意。原品休致指享有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退休。

C.“丁内忧”指遭父母丧事。源于汉代,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孝,不准为官,如国家因特殊原因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作“夺情”。

D.“户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其他还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解析:选C。“丁内忧”指遭母丧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彭鹏刚正不阿。耿精忠反叛之时,逼迫他做官,彭鹏表面假装疯狂,表示自己有病,敲打自己牙齿出血,坚决抗拒不服从。

B.彭鹏决断果敢。三河县有名的难治理,有人妄称是御前放鹰的人,到县城索要活牲畜,他察其奸行,就把那人绑起来用鞭子打。

C.彭鹏执法严明。他毫不留情地揭发官场的黑暗,上疏弹劾李仙湄等人,九卿认为其涉嫌虚假,彭鹏据理力争,皇上没有问罪他。

D.彭鹏善理赋饷。广东借兵饷,改征银为征米。彭鹏到任以后,发现用大米换算来的银两少掉七万三千两有蹊跷,请求恢复征银。解析:选D。原文是“以米计银少七万三千有奇,疏请令经管各官扣追存库,并议嗣后额赋仍依原则征银,采购兵米”。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治狱,摘发如神。邻县有疑狱,檄鹏往鞫,辄白其冤。

译文:

(2)岁旱,步祷日中,诣狱虑囚,开仓平粜,旋得雨。

译文: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治狱”,审理案件;“摘发”,揭发;“檄”,下文告;“鞫”,审讯;“白”,昭雪;“步祷日中”,在白日下一边走一边祷告,省略句;“诣”,到;“虑”,引申为“复核”;“平粜”,平价出售;“旋”,立刻、随即。

答案:(1)彭鹏审判案件,揭发(奸诈行为与隐秘之事)如同神灵。邻近的县中疑不能决的案件,发檄文让彭鹏前往审讯,每每可以昭雪冤情。

(2)遇上天旱,在正午走动祷告上天,到监狱中复核囚徒的罪状(是否冤枉),打开官仓用平价出售积粟,很快天下了雨。

【参考译文】

彭鹏,字奋斯,是福建莆田人。幼年聪慧,有人和他父亲有仇,想要杀掉彭鹏,彭鹏逃开藏匿起来得以幸免。顺治十七年,在乡试中中举。耿精忠反叛,逼迫彭鹏接受伪职,彭鹏假装癫狂以示自己有病,敲打自己的牙齿出血,坚决抗拒不服从。耿精忠叛逆的事情被平定后,彭鹏赴吏部应选。康熙二十三年,被任命为三河知县。三河县位处要地,旗人、平民混杂居住在一起,有名的难治理。彭鹏安抚百姓,惩办坏人,奖励好人,不怕强暴。有一个谎称自己是皇帝身边放鹰的人,到县城索要活牲畜,彭鹏察觉到他欺诈,就把他拘执起来用鞭子打。彭鹏审判案件,揭发(奸诈行为与隐秘之事)如同神灵。邻近的县中不易判明的案件,发檄文让彭鹏前往审讯,总是可以昭雪冤情。康熙二十七年,圣祖皇帝巡游京畿附近的地方,下诏询问彭鹏做官以及抗拒耿精忠伪命令的情况,赐给他国库银三百两。晓谕他说:“知道你为官清廉公正不接受百姓的钱财,用这点银子让你保持清廉,胜过一般人几万两钱财了!”

康熙三十三年,彭鹏上疏弹劾顺天府乡试考试录取的举人李仙湄的试卷删改过多,杨文铎的文章荒谬狂妄,给事中马士芳勘察官员政绩的时候收受贿赂。皇帝将这件事下发到九卿那里查验讨论,认为彭鹏奏疏里所提的事情是假的,于是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语“我说的话如 果是虚假的,就劈开我的头,一半悬挂在国门上,一半悬挂在顺天府学门口”这些话,认为他对皇帝狂妄不敬,应该罢官革职。诏命彭鹏回奏这件事,彭鹏上疏说:“集会商议的大臣们,袒护负责考试的官员徐倬、彭殿元欺骗皇上掩饰真相的事,反而认为我所奏的事情是虚假的,乞求皇帝赐罪贬斥他们。”皇上没有问罪他,让徐倬、彭殿元辞官。

这一年,顺天学政侍郎李光地遭逢母亲去世,皇上命令他在职位上守孝,李光地请求给九个月假期。彭鹏弹劾李光地贪恋俸禄官位,不请求服满三年之丧,应该将李光地解除任职,留在京城守孝,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适逢朝廷大臣集体议事,彭鹏又追究杨文铎文章谬误狂妄的事,和廷臣忿怒相争,事情被皇帝知晓,下令把彭鹏免职,按照原来的品级为江南河工效力。康熙三十六年,朝廷下诏授予他刑科给事中。康熙三十七年,彭鹏出京做了贵州按察使。

广东因为求兵饷,改规定的征收银子为征收大米,所征收的比起估算上报时的数量要多,户部屡次催促追缴完毕。彭鹏上任以后,(发现)当年大丰收米价很低,用大米折算成银两少掉了七万三千多,(于是)上疏请求让经营管理的各个官库填补存库,并建议以后规定的赋税仍然按照原来的规则征收银两,(再)用银两采购大米;其中按照一年应该追缴完毕的银两,确实是因为丰收或者减产多有不同,米价没法定价,乞求皇帝免除重新追缴。皇帝下诏允许实行。彭鹏任职勤奋敏捷,遇到贪污官吏纠察弹劾不徇一点儿私情。遇上天旱,在正午走动祷告上天,到监狱中复核囚徒的罪状(是否冤枉),打开官仓用平价出售积粟,很快天下了雨,百姓对他大加称扬。康熙四十三年,彭鹏死在官任上,年纪六十八岁,皇帝非常哀伤惋惜,称赞他勤劳,赐给他祭祀和下葬的物品。不久入祀在广东名宦祠中。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6分)(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 “

,”两句描写了潮涨江阔、诗人扬帆东下的情景。

(2)杜甫《登高》中感叹离乡漂泊,年老多病的两句是“

,”。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也不羡慕他们的两句是“

,”。

答案:(1)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2.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需要关注的5大要点 篇二

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件 XX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小说的情节

抓住情节结构设置特点,综合分析其作用

[转载]XX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小说的情节学案略语[转载]XX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小说的情节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一。值得关注的是高考考查的变化,即由过去单一地从局部切入考查转为更加注意小说情节设置及宏观结构特点的整体考查。二轮复习,既要复习好传统题型,更要重视这个新动向,把它的训练落到实处。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职 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将军的马。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捏着鼻子吹洋号!”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在写主人公的叫卖声之前,作者先写了其他几种叫卖声,请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

答:

答案 ①丰富故事的背景,映衬卖糕饼的孩子的叫卖声;②扩大主题内涵,表达底层民众生活的苦辛。

2.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①用模仿的叫卖声结尾,难得的轻松一刻反衬小孩职业的辛苦;②生动刻画小孩卸去职业束缚后的率性天真,表达孩子对自由的向往;③再次重复上文的叫卖声,使得结构富有节奏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体模特儿玛利亚

席慕容

在布鲁塞尔学画的时候,早上都是人体写生的课,画室里经常有两三个模特儿摆姿势给我们画。他们之中大多数的模特儿都有了好几年的经验,也都很敬业。每天准时来,准时走,只要一到上课时间,一走上他的位置,一摆好姿势,他就不再说话也不再动作,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安静沉稳得如一具雕像。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那个叫作玛利亚的模特儿的原因了。因为她不但常常迟到,常常借故早退,并且,摆姿势的时候,从来不能让我们满意。如果是坐着的姿势的话,还勉强对付。可是,因为她有着一副长而瘦削的身材,所以教授常常要求她摆出站立的姿势。因此,多半的时间,她都是站着的。在开始的五分到十分钟里面,她还算合作,还能努力地保持直立的姿势,努力地睁大她那很黑很深的眼睛,但是,只要时间稍微久一点,她就开始摇晃了,眼睛也时开时闭,有时候还会自说自话起来。

在那个时候,同学们就开始低声埋怨,我也会一阵一阵地觉得烦躁。平常的我可以开玩笑,可以容忍一切的散漫和疏忽;但是,站在画布前的我,尤其是那个二十二三岁时年轻气盛的我,是绝对不能容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的。

当然,在起初的时候,我还是尽量容忍。可是,到那一天,我实在是受不了了。那天,上课的时候,爱玛带了几个橘子来,那是个教授不在的上午,画室里自然就活泼了一点。爱玛剥橘子给我们吃,画室里充满了橘子皮的香气。这个时候,玛利亚忽然说话了,就在木制的高高的写生台上,她向爱玛说:“请你给我一点橘子皮吃好吗?”

大家都有点吃惊,很少有正在工作中的模特儿会开口说话,并且开口要东西吃的,而且要的是橘子的皮!爱玛有点不好意思,赶快递给她几瓣橘子,但是,玛利亚不要,她只要橘子皮,她说:“我喜欢吃橘子皮,可以提神。”

全班都哄笑了起来。真的啊,这个老爱打瞌睡的玛利亚实在是需要提提神的啊!而我的忍耐已经达到极限了!整个早上,对画室里的嘈杂,对玛利亚的不合作,对正在画的那张画的毫无进展,对这所有一切的不满都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出来。我把笔摔进画箱里,把画箱用力地大声地关上,然后拿着画布气冲冲地走出画室。无论如何,这样一个本来可以用功的早上是完全浪费了。

晚上,在宿舍里,在灯下,我又把那张画再拿出来端详,想看一看还有些什么可以努力或者补救的办法。画布上的玛利亚面对着我。其实,如果不是这样瘦削和无神的话,她的轮廓应该可以算是很美丽的。

隔壁的阿丽丝跑过来找我聊天,她是一间公立医院的护士。那天晚上,她一看那张画就叫了起来:“我的天!你把她画得真像!”我很奇怪地问道:“怎么,你认识玛利亚吗?”“怎么不认识,在中学里,她高我几级,长得漂亮,一毕业就结婚了。可是,生了四个孩子以后,有一天,她丈夫一句话也不说就走了,隔了很久才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寄了封没有回信地址的信来,说对不起她,劝她把四个孩子送到育幼院。你看,有这样荒唐的事!”

阿丽丝说着说着竟然笑了起来。是啊,她的未婚夫每天下班以后都会来找她,两个人甜甜蜜蜜地说上好多话,她怎么能够忍受玛利亚这样荒唐的婚姻呢!

“去年,我在街上碰到她,她如果不叫我,我还真不敢认她哩!她说,她拼命也要保住这四个孩子,绝不让他们遭到分离的命运。她已经学会了开电车,所以,你别小看她,她白天去你们学校做模特儿,晚上可就是夜班电车的女司机哩!”我怔住了……

从那天以后,我一直不太敢正视玛利亚,在她的面前,我一直不太敢抬起头来。

3.文中玛利亚要橘子皮的情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问题反思

.关于小说的情节结构知识,你是否掌握得很牢固,并能运用到阅读和答题中呢?

答:

2.小说情节结构的整体与局部考查题,分别有哪些提问方式,各自的答题角度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①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玛利亚看似随便的举动,实则是她有责任心的表现。②照应上文有关玛利亚工作时看似散漫、使“我”难以容忍的叙写。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玛利亚要橘子皮才惹恼了“我”,导致“我”发怒离开。④为下文阿丽丝介绍她的生活现状埋下伏笔。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答情节结构题对应的阅读是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首先是整体阅读,整体把握全文的情节:描写对象是谁?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把情节内容梳理、概括出。其次是局部阅读,它有两层含意:一是如果是整体分析情节结构题,则要定点细读首尾文字、线索文字;二是如果是局部情节特点和作用题,则需要对该情节文字定点精读、细读,看看它与上下文的情节有着怎样的关联,情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等。

无论是整体阅读还是局部阅读,虽然两者有所侧重,但做题时要紧密结合起来使用。

一、情节结构整体分析题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②小说是如何讲述×××故事的?③小说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④小说结构有×××特点,请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这类题,常见的切入角度有:

①线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如以××为线索,线索有明有暗。

②叙事特点是什么。如使用顺叙、倒叙、插叙等,或者使用了第几人称。

③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如一波三折,巧设悬念法。

④段落安排有什么特点,关键是首尾,重中之重是结尾。结尾是“欧•亨利笔法”还是以景结情还是“大团圆式”等。

至于作用,也应综合考虑:

①给叙事、情节带来怎样的好处。如叙事清晰,便于展开情节,情节引人入胜等。

②表现人物作用。如更好地表现××的×××形象等。

③主旨作用。使主题更集中、鲜明、深刻等。

④其他角度。如思想感情、审美效果等。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城市人的压力

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得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答:

答案 ①善于设置悬念。开头写“我”在大街上遇到的种种怪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情节怪诞离奇。小说梦中有梦,“我”自认为梦醒,却依然在梦中,真正醒来却又把现实当作梦境,怪诞离奇的情节表现出并不荒诞的主题,凸显了“我”因压力过大而疏离亲情的无奈、愧疚。

③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我”路遇种种怪事快要迟到的经历原来只是个梦;以为找到了梦境中种种怪事的合理解释,却发现自己仍在梦中;醒来后得知梦中的解释并没有依据,却又与老板的创意不谋而合。

④线索明晰。小说以“我”的怪梦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情节围绕“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铺设,显得清晰紧凑。

⑤伏笔设置巧妙。如二十多年未见的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并不惊奇,“我”看到城市出现大象也没有感到奇怪等都暗示了这一切不是真实的。

⑥结尾出人意料。自己的梦境竟然与现实中老板剧本的创意不谋而合,但“我”又将梦境与老板的创意混为一谈,揭示了生活压力导致城市人精神恍惚的主题。

二、局部情节作用分析题

这类题属高考传统题型,考生平时积累了不少做题经验,这里再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审题注意是“综合问”还是“单一问”。所谓“综合问”,就是不限答题角度,只是笼统地要求答出某处情节、某个人有什么作用,回答时注意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综合思考即可。关键是“单一问”,即只要求答出在情节方面的作用。不少考生答得太单一而笼统,以致丢分。其实,答这种“单一问”,技巧在于:概括情节要准确,根据情节位置确定与上下文情节的关联性及作用,用好专业术语。专业术语有: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或形成突转,或形成高潮,或戛然而止。要依据情节作用灵活运用。

2.答题绝不可贴标签、套话化,必须与具体文本结合,学会依文解文。

3.答题既要综合考虑四个角度,又要兼顾文体特征,更要从文本的具体特征出发。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陶虎臣

汪曾祺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磅!”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岗,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作“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作“遍地桃花”。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西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臣点着焰火了!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

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日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2.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答案 叙写“阴城”的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

3.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

答:

答案 “放焰火”把故事推向高潮,详写凸现最生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撼;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臣做焰火的才能;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的悲惨遭遇结局形成映衬,凸现主题。

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需要关注的5大要点 篇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碱 蓬 草

胡修江

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是怀了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

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顺理成章,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草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的细细阅读。暂时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他种的豆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种就是演戏了。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自然。你能炫耀一种坚强吗?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你能赞美一种热情吗?热情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碱蓬草不是,秋天过后就会凋萎。

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草依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20世纪60年代,“瓜菜代”的岁月,碱蓬草成为救命草。滩边的渔民村妇采来碱蓬草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来的红草馍馍,几乎拯救了一整代人。今天,也不会再有人会钟情于它,只有一些都市人,在厌倦了生猛海鲜、大鱼大肉后,买上一两个碱蓬菜的包子,调节一下已被油腻堵塞的肠胃。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依旧春天发芽,秋天枯萎。它能觉出自己地位的变化、曾经的荣辱吗?草木无情,多情的只是人类自己,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旧是草,就如同人依旧是人。

碱蓬草环绕的,是一处处的养虾池,那些赤脚的农民经常从碱蓬草上走过,每一天夕阳坠落的时候,家人送来饭菜,一家人就这样在晚霞的余晖中享受着最平常的幸福。为了看虾,他们晚上经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中,夜风吹送,送来大海的涛声,与之相伴的就是这丛丛的碱蓬草,一生的匆忙岁月,几世的艰辛劳碌,都融进瞬间的永恒中了。他们说,这里没什么风景。风景就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生活。

如今,对都市人而言,单纯玲珑的风景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诱惑,粗犷与坦荡反倒吊足了一些人的胃口。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走马观花般地浏览“荒凉”,对此,我只想说,向往一种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时,不要玷污了一份朴拙,一份厚重。

对于那丛红草,我也只是一个过客,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该忘掉的就忘掉吧,不能忘怀的,就存在心底,一切随缘,自由地生长吧。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金秋时节,人们登高赏菊,抒发诗情、思念开头,既与下文关于“文人情结”的议论相呼应,又引出了下文对碱蓬草的描写与赞美。

B.碱蓬草的形象是对生命最朴素的诠释,它们在荒凉、寂寞的环境中生长,与在碱蓬草上生产、生活的农人相似,展现出平凡、朴拙而厚重的美。

C.作者围绕着碱蓬草组织情思,叙写不同时代人们对待碱蓬草的不同情感态度,并由此延伸到对自然、风景和人类生活的思考。

D.文中将现代都市人与“赤脚的农民”的生活形态作对比,并融入自身的感慨,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活方式。答案 D 解析 D项,“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活方式”不符合原文,作者有着深刻的自省意识,在批判都市人的同时,也承认自己“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2.碱蓬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参考答案 最突出特点:自然。表现:生长环境方面,自然地生长在人迹罕至的盐碱地;生长过程方面,随季节变化自然地生长、凋萎。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从文章对碱蓬草的描写可以看出,这类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盐碱地,春来草荣、秋来草枯,自然生长,普通平凡。

〚导学号82064043〛

()3.作者说“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后文又说很多人因陶渊明而登高赏菊,“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这是否矛盾?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不矛盾。①陶渊明真挚地热爱秋天,又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颂秋咏菊诗;②很多登高赏菊的人,并不具有陶渊明的情怀,只是在形式上模仿陶渊明;③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很多人不能真正地欣赏草木的本性。

解析 此题考查散文中用到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前一句陈述的对象是“秋天”,意思是“陶渊明热爱秋天”;后一句陈述的对象是“很多人”,意思是“这些人因陶渊明而爱秋天,不是因秋天而爱秋天”,所以作者说“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被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21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还是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儿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 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现了石油大会战的艰辛,也间接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有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答案 B 解析 B项“也间接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不符合文意。

5.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

木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非凡成就;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之气和豪情壮志;③走进塔里木后的所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②段,可从②③④⑤段描写的石油工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理想追求以及最后一段中给我们的感受等角度归纳概括。6.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 ①表现了石油工人的满腔豪情,他们将豪情渗入生活,化为信仰和力量;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赞美和由衷的敬意;③和下文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形象构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

4.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需要关注的5大要点 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准确判断诗眼,并熟练分析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赏析炼字炼句,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的诗眼,剖析关键字词,品味语言。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诊断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答案】A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简要分析。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考点说明

内容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E

一、考点解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特点是以少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分析其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与精确性。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二、考查重点

1、对关键词语或诗句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诗眼的理解与品味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5、课堂巩固

⑴、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1分)。

⑵、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问: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意思对就可以)

㈡一词领全诗型(诗眼)

1、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4、例题指引

山行即事 宋•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苹: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案】⑴“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⑵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5.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需要关注的5大要点 篇五

人都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请以“变通与盲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写作导引】

严格地说,作为当年曾盛行一时的话题作文,现在已经淡出了高考的舞台,但作为一种训练,其仍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独有优势,备受老师和考生的青睐,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文备考形式。

(一)拓展思维,多角度立意。实际上,话题作文是有限定的,就是立意必须在话题的范围内,即便如此,也显示出广泛的立意自由和广阔的运作空间,即立意与话题相关即可。本次作文的话题是“变通与盲从”,可以从二者的关系的角度去立意,但也可以紧紧围绕其中的一个方面大做文章:如“变通,是一种智慧”“变通,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变通,是立足现实的相时而动”“变通,是变换角度看事物”或“莫为盲从遮望眼”“盲从失去自我”“盲从是一种墨守成规”“抛弃盲从,走出固步自封的误区”等。

(二)明确立意,集中突破。话题作文的立意是多元的,呈放射状发散。我们可以激活思维的火山,广泛联系,为自己优化立意提供可选择的空间,但面对众多的角度和切入点,要善于抉择和取舍,选取自己感受最深刻、知识储备最丰富的方面去立意。并且确定立意后,要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如就以“变通,是一种智慧”为论点展开论述,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3.(2013年长沙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投资。《青年生活》杂志开设了一个“话说投资”栏目,旨在引导青年朋友健康生活。请你为这个栏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写作导引】(一)对“投资”的理解

狭义的投资是指将金钱或资产投放于一工具上,期望能够达到财富增值的效果的行为;广义的投资是指“为„„付出”。

“投资”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宽泛,可以写投资股票、房产、金钱等实实在在的金融领域,也可以写投资健康、情感、智力等精神领域。

(二)投资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比如父母送子女到学校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为了子女将来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水、更大的成就;每个人积极锻炼

身体,拥有健康的体魄,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美好人生;学生们努力学习,养成高尚的品德,磨炼意志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这是为日后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成功准备必要的条件„„

(三)投资会有结果,成功与否均可。关键是谈出自己的独到的体验,并能引导青年朋友健康生活。

4.(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早晨不到5时就起床,烧水,做早餐,给病床上的母亲洗漱,给母亲喂饭,扶母亲躺下„„打理好这一切,7时30分,一路小跑赶着去学校上课,这是16岁少女刘雅丽每天的生活常态。刘雅丽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一中高二的一名学生,与同龄人相比,她显得瘦小单薄。12岁时,父亲被判刑入狱,从此,小小年纪的她便肩负起照顾瘫痪母亲的重任。从初中到高中,她一边坚持上学,一边照顾母亲,用孝心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令我们心生温暖与感动。特别是去年以来,许许多多的“最美草根”们,用他们的无私与善举,向公众传递着人性的温暖。“最美奶奶”、“最美妈妈”、“最美天使”、“最美仙女”、“完美扑救”„„越来越多的“最美草根”,为社会树立起了道德标杆。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联想、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从“最美者”角度:主要表现“人性的善良”、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等主题。美就美在他们的所作所为并非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人们的道德自觉。正是这样的自觉,让人们在无论何时何地遇到需要求助的对象时,都本能的主动救助,主动奉献出一颗仁爱之心、一腔关爱之情。

从“受益者”角度:主要表现感恩、温暖、爱心等主题。“知恩图报”“投桃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无数的哲言,无不昭示了中华传统美德。

从“社会”角度:主要表现为“向善力”、道德力量回归等主题。草根发现、草根推举的草根“最美”,就是你我的照映,这是一部普通人的美善史。无论社会如何浮躁,网络如何喧嚣,生活如何艰辛,每个人都应有“最美”的绽放,也

应有学习“最美”的能力。

二、能力提升

5.(2013年湖北省孝感市统考)请以“路在脚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写作导引】

从作文题类型看,本题属于人生类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对学生社会人生、心灵世界的体验和思考。文题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路在脚下,道出了路是人开创出来的道理,对人的开拓、创新意识一个形象的比喻。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千辛万苦,但他矢志不渝,双脚终于走出一条通往成功彼岸的路。这可谓是“路在脚下”的事例典范。

审题时,我们须先关注“路”字。世上的“路”数不清:有形的,无形的;顺利的,艰辛的;成功的,失败的„„山间,蜿蜒着的是羊肠小路;海边,曲折着的是滨海大路;雪域高原上,盘旋而上的是“天路”„„人们把一生宁折不弯,“富不润物德润身”的人走的人生之路称作“正路”;人们又把损人利己的人用“作损”的手段获得了许多殊荣的一生斥之为“邪路”;现代生活,诱惑太多了,于是有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罪恶之路;而又有人用自己短暂而美好的一生始终在默默为自己的祖国铺就一条富强之路„„这里的“路”,可实指具体的路,如家乡路、上学路等;亦可虚指抽象的路,如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做人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升天路、失败路、成功路等。其次,审“在脚下”。路不在别处,只在自己脚下,路是靠脚走出来的,不是靠其他得来的。文题没有指定写在“谁”的脚下,我们可将“谁”具体化或抽象化,写作面就又宽了。也就是说,文题可以写具体的路、具体的人的脚下,也可以写抽象的路、抽象的人的脚下;可以主观地从“我”来写,也可以客观地从“他”(或“它”)来写。从深刻的角度讲,建议写抽象的路,或先写具体的路,再关联引申到抽象的路。

文题“路在脚下”适合写多种文体,下面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例谈谈如何立意。

写记叙文,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一次经历、一个故事,将“路”定格为人生之路,品悟、体验“路在脚下”的深刻含义。如写高三备考的经历,文章可立意为“大学之路就在我的脚下,马不停蹄,克难奋进,终会圆梦”;写登山的经

历,文章可立意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唯有不息的探求者,他的脚下才有真正的路,才能领略独特的风景”;写失足者的故事,文章可立意为“路在脚下,每一步当走稳走实”„„

写议论文,可以“敢问路在何方”设问,以“路在脚下”作答,并围绕其展开论证。大凡有成就者,无一不是“路在脚下”的忠实践行者。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告诉我们,路在自己的脚下,要靠自己去走。契诃夫曾写道:“路是人的脚走出来的,为了多辟几条路,必须向没有人的地方走去。”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 “荒山野岭”中实在还有许多不毛之地,需要我们去开辟。鲁迅曾经讲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这是在批评我们,太喜欢在别人已经走出来的路上,或徘徊,或徜徉。马克思也讲过:“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辉煌的顶点。”这是在勉励我们,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有所建树,就必须要敢于走别人从未走过的路。这些名言所蕴含的深意,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立意的出发点。

总之,开拓创新、脚踏实地、不等不靠、瞄准目标勇往直前、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等都可成为“路在脚下”的立意角度之一。

路在脚下 孝感考生

星际变换,你无法预测;风来无形,你无法捕捉;高山巍峨,你无法仰视。唯有专注脚下那一条印上你无数脚印的路,才是真实的存在,是你毕生所能够追求的。(以排比和对比的手法,引出文章观点——专注脚下的路,开篇点题)即使生活的世界充满黑暗,也应该专注脚下的那条路,它是你迈向成功的通道。一年一度的“星光大道”如约而至,而捧上冠军奖杯的却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小伙——杨光。他没有常人的幸运,却依然得到了上天的垂怜。不是他的才智有多高,而是他那一双坚韧的脚,即使在无光的世界里,也依然迈着坚定的步伐,毫不畏缩,终于踏平黑暗,迎来胜利的曙光。杨光很阳光,他用不屈默默诠释着四个大字——“专注脚下”。他用朴实的言语告诫着人们: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专注脚下这条路,不肯努力寻找光明。(援引歌手杨光成功的事例论证“在黑暗中也要专注脚下”的论点,分析得当,论证充分)即使浩瀚的星空多么神秘,也应该专注脚下的那条路,它是你永不跌倒的法

宝。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喜欢研究黑暗的星空,那神秘莫测的天空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他,吸引着他。有一次,他仰望星空,却没有专注脚下,以至于一脚踏空,跌入深坑,陷入困境。他看得见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忽视了脚下的路。高贵的哲人啊,低头看看你的脚下,专注脚下,不让跌倒上演,你悟出的不也是一个伟大的哲理吗?温总理说:“年轻人,既要敢于仰望星空,也要学会脚踏实地。”如果在仰望星空时,也不忘脚踏实地,这样我们就会永不跌倒,我们的生命才会演绎得更加圆满。(举哲学家泰勒斯的事例论证“仰望星空,也需要专注脚下的路”的论点,辩证分析,观点明晰,引用温总理的话更增强了说服力)即使理想的彼岸消失在天际,也应该专注脚下的那条路,它是你到达理想之岸的帆船。如今,我们已进入了高三后半学期,不少人陷入迷茫与苦痛之中。一次不理想的考试,也能让他们心灵憔悴,失去方向。他们遥望着远方的“高考”——一个让他们既兴奋又畏惧的山峰。多少人望而生畏,怯懦不敢前进,是那高度让广大学子觉得它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可我想说:“同学们,收回你们那茫然直视前方的眼睛吧!低下头来,专注脚下的那条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不远的将来,我们定会攀上‘高考’之峰,俯看灿烂的人生!”专注脚下的这条路吧,即使理想是多么的遥不可及。走好这条路,你定会收获别样的人生!(联系高三生的实际,论证“路在脚下”的道理,并提醒广大学子专注脚下的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路在脚下!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让我们用坚定的步伐,踏平人生的坎坷,踏平理想的坑洼,踏出一条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结尾再次点题,并发出号召)【优秀理由】 基础等级:从内容上看,文章论据充实,富有典型性。作者选取了杨光、泰勒斯这一中一外两个人物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要专注脚下的路”的道理。在横向拓展中,作者还善于联系高三学生的实际来谈,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增加了文章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使说理更加深刻了。此外,温家宝、鲁迅等人物名言的引用,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从表达上看,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思辨性。

上一篇:24《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下一篇:教育孩子如何利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