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

2024-08-17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11篇)

1.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 篇一

2003~2007年, 全球风电年均增长率为24.7%, 总装机容量累计达到9 400万k W。2007年, 全球风电累计发出电力2 000亿k W·h, 约占全球电力供应的1%。

2. 北美和亚洲地区风电发展迅速

虽然欧洲仍是世界风电发展的中心, 但2007年当年的装机容量已比不上北美和亚洲国家。虽然德国、美国、西班牙、印度和中国在2007年底分列累计装机容量前5名, 但2007年当年的装机容量美国、西班牙、中国分列前3名。由此可见, 北美和亚洲风电发展迅速。

3. 风电投资和成本持续下降

世界风能理事会研究认为, 风力发电成本下降, 60%依赖于规模化发展, 40%依赖于技术进步。根据欧洲风能协会的计算, 陆上风电的投资成本在800~1 150欧元/k W, 发电成本在4~7欧分/k W·h;海上风电的投资成本在1 250~1800欧元/k W, 发电成本在7.1~9.6欧分/k W·h, 依据资源条件不同而变化。

4. 政府支持仍然是风电发展的主要动力

2.世界飞行背包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篇二

世界各类飞行背包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性能参数、市场定位等具有较大差异,参照飞行器分类标准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类。按照发动机工作原理可以分为飞机发动机型和火箭发动机型,前者包括涡喷型和涡扇型,典型代表为马丁系列,具有飞行时间长、成本低、安全性好等特点,而火箭发动机型的典型代表是Jet PI公司的H202系列,飞行时间普遍偏短,飞行距离和高度十分受限,但装备质量轻、机动灵活,能快速穿戴,实现“想飞就飞”;按照起降方式可以分为垂直起降型、投放型、滑跑型,典型代表分别为雷电航空系统公司的TP-R2G2系列、伊夫·罗西的喷气翼包、弗瑞特兹·优格的“天空闪光”;按照研发目的可以分为面向市场型和个人娱乐型,由公司研发的各类飞行背包基本都是面向市场研发,定位在对用户进行培训后即可操作使用,目前个别已经投放市场,而伊夫·罗西和特洛伊·哈特门的飞行背包都是具有飞机驾驶经验的飞行爱好者的个人研发,对人员要求较高,基本处于仅供个人使用状态。另外,飞行背包按照所需燃料还可以分为汽油型、煤油型、火箭推进剂型,按照飞行空域还可分为超低空型、低空型、中高空型等。当前,飞行背包正在迎来一个技术不断提升、型号不断完善、市场不断扩大的大好机遇期。

飞行背包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同贝尔航空系统公司进行谈判,希望后者研发一款能让士兵飞跃河流、雷区、障碍物的小型火箭提升装置。按照合同,贝尔航空系统公司生产出了使用90%过氧化氢作为燃料,能产生127千牛推力的火箭发动机。1961年4月20日,哈罗德·格拉哈姆成为第一位在世人面前操作飞行背包进行自由飞行的飞行员,此次飞行时间13秒,飞行速度3~5米/秒,飞行距离约35米。尽管当时贝尔航空系统公司已经投入了约38万美元,但飞行试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只有20秒左右的滞空时间,完全无法达到预期,这一概念逐渐被军方放弃。但是,这一具有前瞻性的飞行器却受到了众多飞行爱好者的关注,飞行背包甚至出现在007系列电影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国科学家们在完善飞行背包上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并且取得了各种成果。虽然这一概念仍具有一定风险,但经过不懈努力,单人飞行梦想已经出现在现实世界中。

世界知名飞行背包

马丁飞行背包 排在2010《时代》杂志50项顶级发明之列的马丁飞行背包是由马丁飞机公司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款实用型飞行背包。其发明人新西兰人格伦·马丁于1981年开始关注飞行背包的概念并着手进行研发工作,1998年建立马丁飞机公司。2008年,马丁飞行背包在美国一次航展上小试身手,国际社会反响令人吃惊。马丁认为它堪比战斗机,或将彻底改变航空业。

马丁飞行背包采用双导管风扇提升升力设计,使用摩托发动机通过汽车风扇皮带驱动两个风扇在酒桶形装置内水平旋转。发动机、燃料箱和飞行员处于升力风扇中间及下方,以降低重力中心,避免在飞行中上下颠倒。主要使用高强度轻质碳纤维制作背包主要构件,在原材料中还添加了少量纤维B(一种复合纤维组织,使被添加物更加牢固),使飞行背包全部重量达到了200千克。飞行背包使用一台容量2升、200马力的V4双冲程汽油发动机,能承载120千克质量,飞行时间约30分钟,最大速度74千米/小时,最高飞行高度可达1000米。该背包可进行垂直起降,适合在其他飞行器无法到达的狭小空间内使用,使用电传操纵技术和弹射式降落伞系统,这使其成为最安全的飞行背包之一。

Jet PI公司H202系列 H202系列飞行背包由美国人特洛伊·温迪格林在其家乡丹佛创立的飞行背包国际公司制造。其发动机使用低燃性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氮相互作用产生推力,燃料箱容量为16.2升,可承载一名体重81.6千克的飞行员,最大速度112.6千米/小时,飞行距离可达402米,飞行高度36.5米,飞行时间23秒。

作为H202改进型的H202-Z飞行背包是目前世界上最轻最小的飞行背包,整机约为56千克,整体质量较马丁飞行背包轻许多,比其原型具有更大的推力、更远的飞行距离和更长的滞空时间。

H202-Z型仍能携带81.6千克的飞行员,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124千米/小时。其发动机能产生近136千牛推力,全部飞行时间33秒,燃料箱容积20升,飞行距离可达762米。

2015年7月,该飞行背包在百度新闻和极客公园发起举办的新飞行时代论坛上由飞行经验丰富的尼克·麦康柏驾驶实现了在华首飞,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TAM公司的“火箭背带”系列 名为“火箭背带”的系列飞行背包由墨西哥航天科技公司(TAM)生产,该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使用先进技术和航空材料生产全套定制型飞行背包的公司,其使用特殊蒸馏机生产自己的火箭级过氧化氢燃料。

TAM公司的“火箭背带”系列飞行背包可使用3个不同的火箭发动机和框架尺寸以适应不同飞行员体重,针对不同的平衡性、稳定性、操控性等飞行要求,可选择长、中、短共3种不同大小的燃料箱,同时还有5种控制阀和流速,5种不同的喷管配置,为飞行员定制的碳纤维紧身衣。TAM公司研发的抬头显示型电子控制计时器,还提供5次在定制飞行背包上的飞行训练,以及全天24小时全球技术保障。

nlc202309082136

雷电航空系统公司TP-R2G2系列 雷电航空系统公司在2004~2006年生产的TP-R2G2型飞行背包是TP-R1G2型的后续产品。TP-R2G2型生产了两个型号:TP-R2G2M(单元推进剂型)和TP-R2G2D(双燃料型)。

TP-R2G2M是该公司的旗舰产品,在承载72.5千克的标准飞行员时飞行滞空时间可达45秒。按照飞行时燃料载荷、飞行员体重以及负载和加速度的变化,其实际滞空时间也会不同。TP-R2G2D在承载72.5千克标准飞行员和一个9千克负载的情况下,最大滞空时间为75秒。

两种型号最大起飞重量都是154千克。TP-R2G2使用高质过氧化氢,双推型还能使用喷气推进剂JP4、JP5或JP10。双推型速度达到120千米/小时,飞行距离1112米。

伊夫·罗西喷气翼包 瑞士人伊夫·罗西曾担任过瑞士空军飞行员,退役后在瑞士国际航空公司工作,同时他也是大名鼎鼎的喷气翼包的设计师。其设计的喷气翼包集成了类似飞机机翼的翼面,翼展约为2.4米,并装有4台航模用P200“喷气猫”小型喷气发动机,燃料为煤油。

该飞行背包最初设计只安装2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后来安装了4台。由于碳纤维翼面结构限制了垂直起飞能力,所以该型背包需要从直升机、飞机或热气球上投放。推进系统提供的充足推力能使背包平均速度达到200千米/小时,最高速度可达304千米/小时。伊夫和他的搭档一同驾驶该飞行背包飞行过很多地方,如阿尔卑斯山、富士山、科罗拉多大峡谷等。

特洛伊·哈特门个人滑翔伞飞行背包 特洛伊·哈特门是一名前美军飞行员,其个人手工打造了一款由2台小型涡喷发动机提供动力的飞行背包,该背包的显著特点就是需要同滑翔伞结合使用,由2台最初计划用在无人机上的小型大功率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发动机捆绑在其背部,通过手中的线控器控制加力,从地面起飞时需要足够大的风才能展开滑翔伞进行加力起飞,所以该飞行背包更像是带有背负式动力的滑翔伞。

哈特门从2008年开始研究喷气翼,后来发展成单人飞行背包。作为飞行背包设计测试的一部分,哈特门在2012年8月成功使其喷气背包以“速度翼”飞行。

动力间产品公司飞行背包 动力间产品公司的飞行背包在1981年7月问世,该公司由俗称“火箭人”的肯尼·吉布森拥有并运营,其飞行背包性能通过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展示中多次得到验证。动力间产品公司已经在40多个国家里进行了700多次飞行展示。该公司的飞行背包不销售,但可以租。

该飞行背包使用非易燃性推进剂以实现362千牛推力。飞行背包可飞行150~200米距离,高度可达20~25米。

弗瑞特兹·优格的飞行背包“天空闪光”飞行背包由德国人弗瑞特兹·优格和他一帮德国伙伴靠微薄的网站广告和捐款资助完成。该飞行背包有可变形的机翼、喷气发动机、起落架、机翼内置油箱,与其说是飞行背包,倒不如说是世界上最小的一款“单人悬挂式飞机”。该背包使用现代飞机才有的机翼形变技术,只是变化范围很小。其硬质翼翼展约3.4米,使用安装在“翼体”内的两台微型柴油涡喷发动机提供动力。该背包内置计算机和电子设备,计算机通过绑扎在飞行员手臂上的8英寸图形接口进行控制。

该背包从地面起飞时使用4个附着在飞行员胸部和腹部的25.4厘米越野轮滑行起飞,具有在草地上的起飞的能力,全重25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61千克。两台强有力的B300F发动机能为起飞提供充足动力。

在2013年6月进行的飞行测试中,“天空闪光”以1.5米高度飞行了35米。全段测试中,由80千克的配重替代飞行员。

虽然仍处于测试阶段,“天空闪光”飞行背包设计要最终实现巡航速度126千米/小时,距离10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3600米,飞行时间1小时。优格对该背包如何实现安全着陆仍闪烁其词,据推测应该是采用降落伞方式着陆。

发展前景

尽管现有各种飞行背包无法像科幻大片一样随时随地想飞就飞,更不能像经典的《红色警戒》游戏里飞行兵一样投入战斗,但这项神奇的发明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个发展方向就是飞行背包最初发展的各项“正规”用途,例如侦察、勘察、救援等。走在前列的就是马丁飞行背包,飞行速度快、滞空时间长的特点使其可以进入一些从地面难以到达的区域,一些军方、民防机构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5年11月,迪拜为其消防部门以15万美元的单价采购20个马丁飞行背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量使用飞行背包的用户,主要用于高层楼宇灾情勘察与救援。马丁飞行背包1分钟内就能飞到1000米高度,超过迪拜最高建筑828米的哈利法塔,其滞空时间可达30分钟,为飞行员提供了充足时间查看火情,并向地面人员汇报。同时,马丁飞行背包还可以进行无人或遥控飞行,一名飞行员可以引领另一个飞行背包到受困人员的位置进行救援,一同飞离火场。由于马丁飞行背包体积仍偏大,不便于运输,实际使用效能仍有待实践检验。

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休闲娱乐业。将燃料量和滞空时间这一矛盾解决较好的就是娱乐用水上飞行背包,其采用“就地取材”方式,使用柔软的输水管与背包相连,通过反向喷水提供动力,能长时间在距水面9米左右飞行,现在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高端水上休闲运动。其他火箭发动机的飞行背包虽然已经实现短距离飞行,但依旧是土豪飞行爱好者才玩得起的玩具,单次飞行成本较高仍是制约其市场化的瓶颈。

目前,对飞行背包如何有效进行监管在绝大部分国家仍处于空白,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可借鉴。随着飞行背包逐步进入市场,航空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出台相关规定。新西兰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很早就为马丁飞行背包颁发了执照,但手续比较复杂,且要求驾驶人员必须拿到飞行驾照方可升空。

飞行背包在国内的研发和市场开发仍处于一片空白,仅有Jet PI公司的H202-Z在华进行过展示,其他型号未见公开飞行。2015年,国内某网站将马丁飞行背包定价到150万元,交货地点在深圳。目前,在国内航空管制仍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该类产品由谁管理、如何管理等问题仍待深入探讨。

责任编辑:彭振忠

3.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三

煤炭是世界储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2000年末,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亿t。按目前 生产速度可开采200多年。世界各地都有煤炭资源,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纬30°~70° 之间,占世界煤炭资源的70%。就煤炭质量而言,亚洲国家优质煤(发热量大于5700kcal/kg)占总 资源的比重较高。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炭储量见表1。从煤炭储量来看,我国煤炭行业的 主要竞争对手为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南非和独联体国家。煤炭生产

世界煤炭生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稳步增长。自70年代后期开始,动力煤占煤炭总产量的绝 大部分,而在过去10年中炼焦煤产量下降。自1978年以来,欧洲动力煤产量下降70%,一些 经济转型国家下降40%。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强劲增长的煤炭产量弥补了90年代初以来世 界煤炭产量的减少,世界主要产煤国家近3年的煤炭产量见表2。从1996年开始,世界煤炭产 量略有下降,总产量从1996年的45.2亿t降到2000年的41.9亿t。根据各国的煤炭产量,我国 煤炭工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为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独联体国家和南非。

煤炭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生产成本也是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通过 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和降低劳动成本。世界部分产煤国家的硬煤工业生产效 率和工资成本见表3。3 煤炭市场

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最新研究报告,世界煤炭消费量将从1999年的4700Mt增长到2020年的 6400Mt。其中,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煤炭消费增长量约占世界总预测煤炭消费增长的92%。世界主要煤炭消费国和消费量见表4。预计煤炭在世界一次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从1999 年的22%下降到2020年的19%。

煤炭在世界发电燃料中的比重将从1999年的34%下降到2020年 的31%。预测世界煤炭贸易量将从1999年的548Mt增长到2020年的729Mt。在煤炭出口市场上,澳大利亚、美国和南非等9个国家占世界出口量的90%以上。主要 的出口市场是东亚和西欧,其中与我国比邻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占世界进口量的40%左 右。世界主要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的煤炭进出口情况见表5和表6。

1999年和2000年,世界煤炭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煤炭供应方。1999年世界煤炭 市场 的价格竞争不仅影响了贸易方式,也影响了煤炭出口国家的收入。澳大利亚和印尼煤炭出口 量增加,而美国则降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点。南非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 出口国。2000年,影响世界煤炭市场的主要因素是较高的海上运输费、煤炭进口需求增长及出口价 格。

在过去10年中,世界煤炭价格在40%范围内波动,1995年煤炭价格最高。从2001年开始,因 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煤价开始回升,2001年的煤价比2000年上涨约5美元/t。世界煤炭价格历年变化见表7。世界10大煤炭公司生产与经营

在过去的10年间,世界煤炭工业进入了合并、重组和全球化时代。1999年,世界最大的煤炭 公司为印度煤炭公司,其年产量为2.57亿t,目前该公司拥有54万雇员,但其煤炭生产业务 全部集中在印度。这里着重讨论参与全球化经营的10大煤炭公司。2000年国外10大煤炭公司 的经营指标见表8。这10大公司的经营在近几年发生很大变化。多数公司生产包括煤炭在内 的多种产品。其中8个公司已在不同的股票交易所上市。

2000年,国外10大煤炭公司共生产煤炭852Mt, 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1/5。由表8可知, 煤炭产量和总收益最高的是皮博迪集团,利润最高的是力拓公司,煤炭出口量最多的是BHP 集团。国外10大煤炭公司的经营特点包括:

(1)煤炭生产集中化。

2000年,南非比利顿、安格尔、格伦科和萨索尔4个公司的煤炭产量占南非煤炭产量的87%。美国前6个公司占全美煤炭总产量的51%,排在第一位的皮博迪公司,产煤176Mt,占美国煤 炭总产量的16.1%。

澳大利亚前7位煤炭公司产煤109Mt,占澳大利亚煤炭总产量的46%。

(2)煤炭生产跨国经营。

除了阿奇和萨索尔矿业公司外,其余8家煤炭公司都有跨国煤炭生产业务,其中德国RAG公司 的煤炭生产业务分布于5个国家。

(3)煤炭出口规模化。

在国外10大煤炭公司中,澳大利亚、南非、印尼和哥伦比亚出口的煤炭主要流向欧洲和亚洲,美国所产煤炭主要消费在国内市场。国外10大煤炭公司主要生产动力煤,其比重约占煤炭 总产量82%。2000年国外10大煤炭公司出口煤炭235Mt,约占世界煤炭贸易量的40%。

(4)拥有主要煤炭出口港股份。

4.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 篇四

经济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动密切相关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既是南北两方、多极类型构成的且两极分化的格局又是几大国、经济中心构成的且多极化的格局。总体上说,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为美、欧、日三极并存。在90年代至21世纪的一个时期,不仅三极之间发生着实力消长的新变化,而且新的经济力量中心也在崛起之中。

一、美、欧、日的经济实力地位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为2.8%;19为2.3%;20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年为1.4%,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高失业率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美国近年来失业率压低到4%的情况相比,欧盟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指标。一方面,高失业率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压力。据欧洲的统计,欧洲每年用于失业、贫困人口救济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开支高达1万亿到2万亿欧元,占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开支拖累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是增加就

业、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强,欧盟的失业人数在减少――从及其之前的约2000万人减少到1997年3月的1,800万人、1998年5月的1,700万人、1999年的1,600万人和2000年1月的1,230万人;欧盟的失业率也在降低――从19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预计今明两年将继续降至7.8%和7.3%。

此外,汇率情况也能说明问题。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这既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欧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条件,也会在动荡不已、危机迭起的世界经济领域,为欧洲货币地位的提高增加一个新的筹码。作为美国、欧盟、日本三极世界经济格局,随着欧元的问世,从长远态势看必将发生新的变化。欧元比之原本地位最弱的日元,其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就是比之世界第一货币美元,从长远看也会构成挑战。但欧元诞生两年多,其表现特别是汇率表现,并不如原来预想的那样好。1999年1月1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1.19,而到2000年10月26日,1欧元只能兑换到0.823美元,欧元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比诞生之初大约贬值了30%。

可见,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但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除了现有的美欧日之外,人们预测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如果在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也可能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到第二个10年,在多极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目前的实力地位和发展势头看,中国是最有可能成为第四极的国家。

5.世界学前教育改革与现状 篇五

(一)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近20年来努力推动的全民教育中,首要目标就是推广幼儿保育和早期教育;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也提出了关于儿童健康、营养和教育有关的要求。

2010年9月27日至29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俄罗斯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筑建国家财富”的世界幼儿早期保育与教育大会,旨在通过提高成员国对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投资及收益的关注,促进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实现公平、普惠和广泛的发展。

莫斯科会议达成了关于学前教育的十点共识:

1、学前教育是一项权利,为《儿童权力公约》所认可;

2、学前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石;

3、学前教育可以改善儿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生活质量;

4、学前教育有助于联合国千年发展会议关于消除贫困、教育、医疗等国际目标与共识的实现;

5、学前教育有利于改善小学及以后阶段的入学和表现情况,有助于更多的儿童特别是女童入学;

6、学前教育符合成本效益,通过早期干预来塑造儿童的优良品质;

7、学前教育给在职父母特别是母亲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8、学前教育投资经济回报率高;

9、学前教育对女性劳动力和年长女性的教育有积极影响;

10、学前教育通过消除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力图促进公平,从而对打破代际贫穷怪圈起到关键作用。

(二)世界学前教育普及率继续上升,学前教育起点年龄向前延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学前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人数比30年前增加了两倍。1999年至2005年期间,全球学前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从33%提高到40%,全球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人数增加了2000万,总数接近1.32亿人。

欧洲是是世界学前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地区,当前全欧洲的毛在园率为90.8%。1999年以来,欧洲适龄幼儿毛在园率持续上升,从1999年的76.3%上升到了2006年的91.7%。其中西欧适龄幼儿的毛在园率从1999年的92.8%上升到了2006年的101.6%,提高了8.8%;东欧适龄幼儿的毛在园率则从 1999年的61.4%上升到了2006年的81.3%,提高了19.9%。

1999年至2005年间,南亚和西亚能够享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人数增加了76%,撒哈拉以南非洲增加了61%。与此同时,学前教育的性别差距明显低于其他教育阶段。

2001年以来,欧洲学前教育的起点年龄呈现出提前的趋势,当前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学前教育的开始年龄是3岁。俄罗斯和卢森堡的学前教育开始年龄提前了1年,从原来的4岁提前到了3岁。

(三)各国教师配置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2001年以来欧洲学前教育师生比基本保持在11左右(除了2003年下降到9.7)。当前,欧洲学前教育阶段师生比最低为6。最高为22,但是大多数国家(22国)在10至15之间。2006年师生比是11.1:但是,东欧和西欧存在差异,东欧的师生比是 8.8,西欧的师生比是14.1。

(四)各国公立与私立的办学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欧洲学前教育总体格局仍然以公办为基本形式为主。1999年以来,欧洲私立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所占的比重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很小,在8年里增长了1.5%。2006年全洲学前阶段在私立幼儿园就学的人数比例是21.1%。但是,东欧和西欧之间的差别比较大。2006年,东欧(14国)共有在园幼儿855.3万,其中就学于私立幼儿园的只有24.5万,仅占2.9%;西欧(20国)共有在园幼儿1173.3 万。其中就学于私立幼儿园的有403.0万,占34.3%。由此可知,东欧国家的学前教育几乎全部是公办;西欧国家的学前教育也是公办为主,约66%的幼儿就读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

(五)世界各国在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着各种挑战 幼儿早期保育与教育领域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对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投入的关注仍然较低。2006年,发达国家学前教育阶段入学率平均为79%,而发展中国家仅为36%。这种贫富分化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国家内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入园难的现象,入园难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热点问题,如波兰只有40%的儿童有机会入园。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公平程度仍需提升,幼儿早期保育与教育的贫富分化仍然很严重。

(六)世界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学前教育覆盖面,保障学前教育质量,扩大政府的财政支持,促进提供学前教育公平

各国家正在为提供幼儿保育与教育服务制定政策、建立制度,各国政府通过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来确保学前教育的执行。英国制定了《幼儿看护标准条例》等法律法规,学前教育机构的班级规模受到严格控制,保证师生比不低于1∶8。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对本地区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实行每5年一次的考核制度,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办学。澳大利亚在2014年之前将建设至少35所儿童和家长中心,其中20所建在边远地区,15所建在城市地区,尤其集中在0-4岁儿童和残障人士人口比例高的地区。日本政府2008年颁布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把免费学前教育作为努力方向。日本计划到2013年把儿童入园率提高5个百分点。参考资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2003年-2008年《全球教育概要》报告。

6.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 篇六

一、世界经济史的课程特性

经济史是一门伴随经济学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介于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 经济史分为中国经济史与世界经济史两个分支, 中国经济史主要以中国经济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 侧重于探求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 而世界经济史则以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全球经济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 侧重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与地区人们经济活动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从地理范围上看, 世界经济史即包括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也包括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所以世界经济史具有和经济史一样的学科特性。

首先, 世界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的源泉。世界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研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和经济部门的发展演变过程, 研究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历史过程, 研究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而经济学理论恰恰也是以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研究个人、组织和社会行为的学科。世界经济史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大量历史事实, 经济学理论就是从这些历史事实中凝练和抽象出来的。世界经济史通过为经济理论提供大量证实与证伪素材, 推动着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如希克思所言:“为了不致使逻辑进程与最明显的事实发生冲突, 我们应当回过头来看看历史纪录”。

其次, 世界经济史注重时序性与规律性研究。世界经济史与历史学的相似之处更多地体现在研究方法的趋同性, 二者的考察对象都是以往经济、社会状况以经济发展轨迹, 在叙述方法上都有用“史料说话”的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都重视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 从而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指导当前的人类活动, 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但二者的研究任务却不相同, 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任务在于通过对史料的发掘, 以证实和证伪的方法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而历史学的研究任务则在于客观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探求事物发展规律。

再次, 世界经济史是一种分析方法。熊彼特说过:“经济学的内容, 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过程, 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 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 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 (包括当前) 的经济现象。……我相信目前经济分析中多犯的根本性错误, 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历史的经验, 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方法的欠缺倒是次要的”。由此看来, “历史感”和“历史经验”是经济学者研究经济学必备的基础。而所谓的“历史感”和“历史经验”其实就是思考和分析经济问题的历史自觉性, 具体而言就是在历史中求解现实经济问题时, 做到“以史为鉴”, 在运用经济理论工具分析经济问题时, 做到“史论结合”, 在归纳总结经济问题, 探寻经济规律时, 做到“论从史出”。

二、世界经济史课程的开设现状

世界经济史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 长期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新制度经济学传入中国, 国内学者开始有意识地以新经济史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中外历史中的制度 (变迁) 案例, 并与中国当前的制度变革进行比较、印证, 世界经济史开始成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世界经济史课程的开设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少数高校将其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必修课, 部分高校将其纳入经济学专业选修课, 还有部分高校并未开设该课程。

资料来源:作者通过对可获取的网络资源自行收集整理所得

通过上述资料显示, 在少数重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 基本都开设世界经济史课程, 并多数作为必修课程。在综合类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基地班, 在教学方案设置中, 也都开设世界经济史课程, 并作为必修课。而在地方财经类院校, 将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开设的则寥寥无几, 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中一度被边缘化了。当然, 由于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情况并未通过网络公开, 为此只能通过不完全统计得出上述结论。

三、世界经济史课程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原因

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史的一个重要分支, 为何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国内多数高校的经济学本科专业为何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程,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原因。

首先, 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侧重于理论逻辑培养的理念导致世界经济史课程未得到应有重视。自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 几百年间, 经济学理论先后演化出古典学派、边际学派、新古典学派、数理经济学、制度学派、福利经济学、凯恩斯学派、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基础、芝加哥学派等多个经济学流派, 各学派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上各有所长, 共同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 与经济学理论的多样性相适应, 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许多经济学理论课程, 而这些课程都是经济学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 为此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则更侧重于对上述经济学理论课程的传授与学习, 使学生掌握各种经济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此外受到总学分和学时的限制, 经济学专业课的门数也存在界限。总体而言, 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各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及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培养, 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理论源泉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以大多数高校并未将世界经济史列入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次, 对世界经济史的课程定位影响了其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如前所述世界经济史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历史学专业必修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逐渐作为经济学专业课来开设, 所以提到世界经济史, 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未认识到其在经济学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发挥的证实与证伪功能, 而仅将其列入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不仅如此很多财经类高校将世界经济史作为通识课程, 意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所以仅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再次, 世界经济史课程师资培养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史教学。从教师知识结构上, 讲授世界经济史课程要求教师既具备经济学专业素养, 同时又具备历史学人文素养, 并将二者融会贯通, 授课时既能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问题, 又能自如发掘经济史素材, 让学生逻辑分析经济问题的同时又能以史为鉴, 然而同时具备两种知识结构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数较少。

此外, 世界经济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影响其对经济学功能的发挥。就目前来看, 世界经济史课程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 虽然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媒体授课, 但是课件内容以文字和授课大纲为主, 视频和音乐运用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觉枯燥、乏味, 自然将世界经济史等同于高中时期的历史课程, 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

四、加强世界经济史课程地位的建议

首先, 正确定位世界经济史课程, 加强对其重视程度。世界经济史不是一门历史课, 而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是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强调历史与经济学理论相统一, 培养学生以史的方法和视角, 运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问题, 通过世界经济史的教学, 实现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在头脑中衔接历史与未来, 而不是单纯学习各种经济学理论。因此应该重视世界经济史课程在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将对世界经济史的学习作为经济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

其次, 培育世界经济史教学队伍, 增强教学能力。世界经济史课程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 需要教师同时具备经济学专业素养和历史学人文素养, 因此要求本科高校重视该课程教师队伍培育, 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科研项目及精品课程申报等途径, 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和成熟。

第三, 开展专题教学, 选择注重历史与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目前大多数世界经济史教材均采用编年体例来设计内容, 而这种设计与历史教材雷同, 使学生感觉乏味, 按这种方式编排教学内容, 容易疏离世界经济史与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以专题形式来讲授世界经济史的相关内容更符合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 容易吸引学生,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更好地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相结构, 对能适当对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第四,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 如果偏重于史实的介绍, 很容易变成史料堆砌, 如果偏重于理论和方法讲授, 又容易枯燥乏味, 因此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对于世界经济史教学非常重要。其中全面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和思考的多媒体教学、对经济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研讨式教学以及让学生直接参与的研究型教学是世界经济史教学值得尝试和实践的几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马世力.世界经济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7

[2]侯燕.关于经济史教学中的若干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1:180-182

[3]希克思.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10

[4]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第一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31

7.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 篇七

1 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发展现状

1.1 发展历程及概况

自1993年世界第一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商业运营以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历经三代发展,其典型代表分别是荷兰鹿特丹港的ECT码头(1993年投入运营)、德国汉堡港的CTA码头(2002年投入运营)和荷兰鹿特丹港的Euromax码头(2010年投入运营)。Euromax码头布局如图1所示。

据天津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组的统计,目前世界建成和在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共计32个,其中:以集装箱堆场自动化装卸为核心的半自动化码头共21个;以集装箱全程自动化装卸为核心的全自动化码头共11个。半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仅在堆场环节实现自动化;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仅在船舶岸边装卸环节保留部分人工操作,水平运输和堆场环节完全实现自动化。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港口正在加紧进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规划和建设。据统计,目前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分布情况如下:欧洲地区10个,亚洲地区15个,北美地区4个,澳洲地区3个(见表1)。

从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分布和自动化程度来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历经如下发展趋势:(1)早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集中分布在人力成本较高的发达地区,当前则出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建设的趋势;(2)经历半自动化码头快速发展的过渡期后,全自动化码头已成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发展新趋势,其技术先进性的优势不断显现。

1.2 工艺系统

1.2.1 典型工艺系统

(1)“自动化轨道吊+自动导引车”工艺系统 在岸边配置岸桥(多为双小车岸桥)负责船舶装卸,由自动导引车负责集装箱在岸边的水平运输,由自动化轨道吊负责堆场和集疏运集装箱装卸。此类工艺系统定位于实现集装箱码头的全自动化作业,其典型布局如图2所示,其代表码头有ECT码头、CTA码头和Euromax码头等。

(2)“带外伸臂轨道吊+集卡”工艺系统 在岸边配置岸桥负责船舶装卸,由集卡负责集装箱在岸边和堆场内的水平运输,由带外伸臂的轨道吊负责堆场集装箱装卸。此类工艺系统定位于实现集装箱码头的半自动化作业,其典型布局如图3所示,其代表码头有香港国际货柜码头、韩进码头和高明码头等。

(3)“自动化轨道吊+跨运车”工艺系统 在岸边配置岸桥负责船舶装卸,由跨运车负责集装箱岸边水平运输,由自动化轨道吊负责堆场和集疏运集装箱装卸。此类工艺系统的定位较全面,在适用于半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同时,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预留技术改造空间。该工艺系统的典型布局如图4所示,其代表码头有弗吉尼亚集装箱码头、釜山新集装箱码头和伦敦门户码头等。

(4)其他形式工艺系统 除上述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工艺系统外,世界上还存在基于轨道分配系统和立库式堆场的工艺系统形式,但由于其技术成熟度和建设成本等问题,目前仍处于概念设计阶段。

1.2.2 工艺系统应用情况

半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分为开放堆场式和封闭堆场式:开放堆场式码头允许人员和车辆进入,多采用“带外伸臂轨道吊+集卡”工艺系统;封闭堆场式码头禁止人员和车辆进入,多采用“自动化轨道吊+跨运车”工艺系统。目前新建的半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多采用封闭堆场式。

世界上现已建成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多采用传统的“自动化轨道吊+跨运车”工艺系统。为提高系统整体装卸效率,新建码头大多进行工艺优化,例如,“岸桥+自动跨运车+自动化轨道吊”和“岸桥+带自顶升功能自动导引车+自动化轨道吊”工艺系统目前都有在建应用项目。

1.3 建设方式

半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仅实现堆场作业自动化,其建设方式单一,需要一次性完成自动化堆场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式分为“一次性实现”和“分步实现”两种,虽然其总体建设目标是一致的,但两者在码头初期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自动化的进度方面存在差异。

1.3.1 “一次性实现”建设方式

“一次性实现”建设方式的特点为:码头各工艺环节尽量完全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同步实现码头整体自动化,即实现码头水平运输和堆场环节自动化。该建设方式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码头运营人工成本;通过集装箱离船后的自动化处理,最大限度地保障码头内部集装箱装卸作业的安全性和规范性。该建设方式的缺点在于:与人工码头相比,其整体投资成本较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存在效率瓶颈,难以达到人工码头的整体装卸效率。采用此类建设方式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大多位于人力成本高昂的欧美国家或地区,尤以Euromax码头和CTA码头等为代表。

1.3.2 “分步实现”建设方式

“分步实现”建设方式不追求码头整体自动化的快速实现,其特点为:鉴于现有自动导引车工艺在装卸效率方面的不足,初期在水平运输环节保留人工操作,并为自动化升级预留空间;初期在堆场环节实现自动化,后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再逐步将码头向完全自动化升级。该建设方式的优点在于:与“一次性实现”建设方式相比,在节省码头投资成本方面优势明显;单机效率可达到38自然箱/h,与人工码头的水平持平,且整船效率持续、稳定,高于人工码头的整体水平,有利于提升码头整体装卸效率;码头的盈利能力较强,具备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该建设方式的缺点在于:在技术先进性方面略逊于“一次性实现”建设方法。采用此类建设方式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较广,尤以伦敦门户码头和Patrick码头等为代表。

2 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发展启示

2.1 建设原则启示

nlc202309031123

(1)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必须采用系统化方法进行构建,即在装卸工艺的选择中,不能沿用传统的以作业线为基础的设计理念,而要运用系统化设计思路,将装卸工艺系统划分为多个相互联系的模块,通过模块间的相互匹配来完成码头工艺配置。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模块划分方法将码头工艺系统划分为岸边装卸模块、水平运输模块和堆场模块。

(2)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由于人员进入码头作业区域和设备的人为操作受到严格限制,码头装卸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运转能力,任何环节的技术缺陷都会影响码头整体装卸过程。这表明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工艺系统设计必须应用成熟的技术。

(3)水平运输环节和堆场集疏运环节是影响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成败的关键。水平运输环节是评价码头自动化程度和装卸工艺优劣的核心因素,直接影响码头整体装卸效率。由于港口定位和货物流向不同,各码头集疏运的特点差异较大,能否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集疏运装卸工艺是决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

(4)由于技术和前期投入的限制,多数港口采用分期建设、分阶段实现自动化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式。此外,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过程中,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泊位通过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能耗的降低已引起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2.2 天津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原则

天津港地处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会点,是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其集我国北方重要的对外口岸、东北亚区域物流中心和东北亚与中西亚的贸易纽带于一体,是整个区域中最具枢纽港潜力的港口之一。建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成为天津港发展历程中的必然选择。天津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原则可以概括为:(1)满足3E级集装箱船舶作业要求;(2)适应天津港集装箱集疏运特点;(3)平均作业效率不低于传统人工码头;(4)综合作业单耗低于传统人工码头;(5)泊位通过能力高于传统人工码头;(6)码头综合经济性合理;(7)应用成熟技术,提升作业安全性和可靠性;(8)拥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

3 结束语

目前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成为世界主要港口和码头运营商的关注焦点。随着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的不断凸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热潮逐步形成。我国港口若要参与国际竞争,争夺世界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就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加快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进程。了解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整体发展脉络,洞悉其发展的潜在规律,对我国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中找准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4-11-26)

8.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 篇八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又给发展国家带来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符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以便于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关键字: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利弊 对策

我们不能否认,在国际经济领域,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如何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决定了在新的世纪里发展中国家能否产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能否真正地振兴并立于世界之林.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是利是弊,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少数发达国家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关键取决于原有基础和现行对策.,所以,发展中国家则要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采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 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在过去的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率高出发达国家近一倍.发展中国家整体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已从17.4%增加到 19.8%,向工业化国家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也大为增加.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得更加明显.毫无疑问发展中国家群体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是受益者.然而,发展中国家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先天初始条件和后天经济政策的差异使发展中国家个体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有着天壤之别,在全球化面前把握机会能力迥然不同.少数新兴国家和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借助于外部资金,技术来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东亚地区为例,发展战略经历了进口替代型转向出口导向型,通过大批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提升了产业结构,带动了就业,而且充分享受到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效应,打破了本国封闭的技术平台,提高了技术水平,增加了本地区的出口.1980年该地区的出口增长率为21.2%,到1990年已上升到27.3%,到 1996年更是达到1.2%.而同期外国直接投资同出口的比率也由1.6%上升到1996年的13.4%.2, 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中国外资依存度(外资投资存量与 GDP的比重)1985年仅为

1.55%,从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为24.4%).另据资料表明,截止到 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858.77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3, 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以实用技术的进入为例,自1994年以来,加拿大北方电信,美国IBM,英特尔,太阳微,宝洁,杜邦,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等知名公司都相继在发展中国家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或实验室.4, 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存在劳动力超额供给和劳动力成本普遍偏低现象,外资进入得以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5, 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资本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大大缩短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开放,其经济转型的进度越快.(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 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墨西哥经济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自1994年2月以来,美国连续6次提高利率,造成了数百亿美元从墨西哥等国抽走流向美国,极大地损害了墨西哥的金融和经济稳定.2, 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由于跨国资本“无国籍”和无民族认同感,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民族资本的功能.因此,外资的过度进入有可能挤垮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因而可能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3,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夕阳产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同时,把夕阳产业带进了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4, 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最明显的例子如上个世纪末发生在东南亚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因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还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充满了变数.6,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1990年增加到60:1,目前已扩大到74:1.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占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7,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跨国公司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以多种形式影响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个国家的经济主权.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家们因此担心,当前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向大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往往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国家经济主权的让与方面,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损害较大.8,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的制约.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不断扩大,总体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其朝着共存,共赢,平等,公正的方向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9,它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也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据联合国统计,最不发达的国家10年前是36个,5年前是42个,现在则增至48个.从这个角度

来讲,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财富不断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现在的60多倍;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6,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差距,即“数字鸿沟”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由此看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得与失,已是一个严重失衡的不等式.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另一方面,却使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其贫困人口的生活更加艰难.在过去的10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的收入在全球人口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2.3%降到了

1.4%.(三)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可能利大于弊,又可能弊大于利.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不是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恩赐和施舍,而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就各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取决于:对什么是全球化有没有全面的和足够的认识;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没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历史发展潮流,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审时度势,沉着冷静地予以应对.从目前看,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9.探究世界动画的发展历程 篇九

来源:三维动画http://

1907年,在纽约的工作室的公司美国Weitaigelafu,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人员发明的摄像头,拍摄一个场景“停止运动法”。在这个美好的迅速一些早在影片中风头方法。如“酒店”(1907年,斯图尔特·布鲁克餐),一把刀在自动切香肠,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在1907年的“精彩”的钢笔,钢笔在自动书写。停格动画作品图(12)

欧洲人还是不明白这一点的动画电影技术,他们都很惊讶以上的被称为“美国”美国活动。高蒙公司后,埃米尔·克尔发现了这个秘密,拍了很多的漫画。“浮士德”是一个小木偶电影铰接木偶停止运动,停格动画的早期杰作。后来,J大Levich和俄罗斯在1912年住在巴黎也采取了一些木偶电影,主角是童话的动物,如“青蛙皇帝梦”,“老鼠和田鼠”,“鹰”和“蝴蝶皇后”,木偶电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他花了大量的能源使用在这些电影中各种开创性的杂技和丰富的细节,而不是简单造成的故障,该地块被淹没在无聊的细节。之后,东欧许多木偶电影也有类似的问题,但在早期的动画慢是,它是很常见的。在二十世纪早期,停格动画有些暗淡和日益完善的卡通动画的光,黑暗中美利坚合众国几个成功的商业卡通形象风靡世界,“卡通”的定义似乎一直是独家的手画动画。20-30的徘徊,已在一些小的生产和前卫实验电影停格动画。的的彩色石膏,禁止LAK和勒内·贝特朗·使用的一些活动,例如,一个惊人的电影“蓝胡子”(1937年),它结合了雕像和木偶照明效果是显着的特征和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停止运动木偶动画。

捷克在布拉格和哥特瓦尔德从1945年开始,在官方的支持,学校形成了两个动画的动画师。“的核心人物羊毛羊绒兄弟”动画片厂是一家集画家,雕塑家的吉日Turnka,谁后来成为世界大师的动画帧的声誉。他们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木偶电影,如“弹簧玩具”,“礼物”。在捷克,木偶戏的传统娱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亲自执行傀儡通过ENKA专门拍摄木偶动画。在1948年赢得了在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的“捷克”来形容捷克的民间生活和传统节日的狂欢,木偶,而没有任何表情和僵硬的动作,但颜色和光线和风景非常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这两个部分的巴洛克风格的故事片“皇帝的夜莺”和“”仈雅丫王子“来自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和中世纪的传说,虽然不错,但拖延的故事。然后,完全忠实于约瑟夫·拉达著名的插画风格“好士兵帅克”在银幕上。这非常忠实于原创动漫捷克幽默和方言和俚语,使外国观众和现代升值还是感觉有点慢。

真正的大屏幕上,一个不朽的幻想电影美国蒂姆·伯顿。他介绍,效果非常显着“的”1993年圣诞节前的噩梦:没有人有超越的百老汇音乐剧等精彩木偶的完美结合。

10.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 篇十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班级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87-1

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我国德育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然而仍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严重问题。德育脱离生活不仅导致了德育难以承担应有的使命,从而引起了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不满,更为严重的是脱离生活的德育导致人的异化,从而背离了教育的初衷。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生活的德育,无法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有效地解答疑惑,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形成了远离人的主体性发展需要的模式。这种模式教育目标上过于理想化,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弊端;内容上选择特定社会中公认的理论、原则、规范,多讲理想少讲现实;方法上,把学生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或“美德袋”强调机械灌输,理论性、原则性强,缺乏实践性、灵活性,不能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运用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使德育流于形式,与人的心灵产生隔阂。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与讨论。

国内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

一、提出了“生活德育”这一新的德育模式

国内学术界对道德教育的反思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了“生活德育”这一新的德育模式,其中南京师范大学道德研究所对生活德育有专门的研究,以高德胜为代表,其书《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是国内较早研究生活德育的著作。他分析了知性德育的弊端:割裂了教育与德育的一体性、割裂了德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割裂了认知和情感、割裂了知德与行德,进而割裂了与生活的血肉联系,从而提出对知性德育全面超越的生活德育观,即“通过具体道德的生活而学习道德。具体说来,生活德育是从生活

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同时还对生活德育的运作形态作了具体分析。

二、关于对生活德育模式的建构

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梁钊华认为应该从德育新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途径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讨,同时,他还分析了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的思想基础。徐涛、齐亚静则认为德育模式的生活化至少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民主平等性、实践发展性等。张玉茹、许惠芬提出情境体验是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模式。它是指“在德育过程中,由教师选取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道德叙事并与教师进行平等无差别的道德对话,由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引发对具体生活情境的体验感悟,而获得道德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

三、关于生活德育的策略

王现军、冯建军认为德育现实生活化的具体策略包括:德育要关注完整的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指导;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生成新的德育内容;并帮助学生寻找道德的生活价值;以及对学生合理道德要求的满足和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刘铁芳在《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一文中,通过借鉴国外德育改革的经验,针对我国实际,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的基本策略:一是要更新德育理念,关注个体生活和德性发展;二是要从学生生活出发,选择切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德育主题;三是坚持教育者必要的价值引导,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理想;四是在面向儿童生活的同时,注重必要的思想文化熏陶。

综上,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己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解决德育实效性低的主张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共识,众多学者对其理论的建构、实施的策略等方面都做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譬如,人们对传统学校德育的批判,对其脱离生活世界的表现并没有作深入的分析;关于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基础,没能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对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探索不够,没有具体深入等等。尤其是对于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建构还不够完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根据生活与道德关系的基本原理: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因此,高校德育也必须从生活世界出发,寻找新的德育途径”。

11.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 篇十一

海洋是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和政治等各种问题的交汇点,它因此成为人类活动的新边界,集体行为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互动的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在2008 年的经济危机中,海洋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受到了严重影响。后金融危机时期,蓝色经济理念与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世界海洋产业的恢复与创新发展方式层出不穷,海洋产业经历着转型升级的挑战。本文从金融危机后海洋产业的恢复情况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和总结了当前世界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新特点,展望了海洋产业未来转型发展的趋势与潜力。

1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 1 传统海洋产业

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密集型和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四大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水产品贸易受挫,油气价格下降,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世界贸易量下降导致各航线运量大跌和运费下降,航运企业经营困难,船舶企业面临大批退单,传统海洋产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四大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各异。

全世界12% 的人口依靠渔业维生,人类从鱼类和水产品中摄取的蛋白质占动物蛋白摄取总量的17% ,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为数以10 亿计的地球人群提供食物和生计。世界海产品产量占水产品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3% ~ 70% 之间[1]。2009 年主要市场的经济整体收缩影响了消费者信心,由于价格下跌及加价空间缩小,水产品贸易额与2008 年相比下降6% ,2010 年出现强劲反弹( 增长13% ) ; 2011—2013 年,水产品贸易量和贸易额都保持平稳增长( 见表1) ,其中2013 年水产品贸易量和贸易额分别为5 780 万t和1 322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 3% 和2. 2%[2]。虽然贸易形势趋好,但资源情况并不乐观,据估计,目前被认为已充分利用、过度利用或已枯竭的海洋鱼类占全球渔业资源的85% ,最重要的10 种海洋鱼类大多在这一名单里,海洋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根据2014 年6 月全球海洋委员会正式发布的 《从恶化到恢复———全球海洋救助方案报告》,每年非法、不报告和无监管捕捞产值可达100 亿~ 230 亿美元,大约80% 的海洋污染,包括塑料、化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来自基于陆地的人类活动。资源不足、非法捕捞和环境恶化是目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ood Outlook》数据整理

海洋油气业产量逐年增加,逐步走向深海开发。全球70% 以上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底。2009 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海上钻井、海上工程建设市场的投资增速虽有所下降,但全球海洋油气总投资8 年复合增速仍高达10. 4% 。2013 年全球海洋油气总投资3 580 亿美元,其中勘探开发投资支出与运营支出分别占比55% 、45% 。海上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5% 和30% ,其中,深海油气的产量由2000 年的2% 上升至2010 年的9% 。从区域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了 “三湾、两海、两湖” 的格局。三湾指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 两海是北海和南海; 两湖是里海和马拉开波湖[3]。未来5 年,全球及中国海洋油气开发将处于高景气周期,国际油价处于70~ 00 美元投资景气区间,油气需求绝对量持续增长,陆地增产困难,海洋成为油气增产的主战场。根据 “全球深海市场前景”报告,未来10 年深海油气开发将成为全球投资热点,预计到2022 年,该领域年吸纳投资额将从2012 年的430 亿美元增至1140 亿美元,每年勘探、评估并开发的深海油气井数量将从2012 年的500 口增至1 250 口。

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和世界贸易紧密相连。海运是国际贸易的支柱和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全球贸易量的80% 左右和全球贸易价值的70%以上是经海路运输并在世界各地的港口装卸的。2008 年国际海运贸易随全球经济衰退而减速, 由2007 年增长4. 5% 降至2008 年的2. 4% ,2009 年甚至负增长4. 5% ,2011—2013 年增速回稳,一直在4% 左右( 见表2 ) 。其中,2012 年全球货物装载总量超过90 亿t,增长率为4. 3% ; 2013 年总量为96亿t,增速为4. 7%[4]。金融危机发生3 年多之后的2011 年,世界船队持续扩大,世界海运贸易增长了4% ,而世界船队吨位数增长近10% ,因为船东接收了经济危机之前订购的船舶,2012 年1 月超过15 亿载重吨,比4 年之前增加37%[5]。新造船舶的陆续交付,加上经济危机之后新订单的大幅减少,导致全世界造船订单在同期减少了1 /3。重要造船厂仍然主要处理经济危机之前的订单,它们不愿取消或者推迟交付,中国、日本和韩国合计占2011 年所交付吨位数的93% ,因此保持了它们造船厂的就业率。由此产生的船舶供过于求的状况使船东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供给大于需求,运费甚至进一步下降,降至让大多数航运公司无利可图的程度,但对进口商和出口商而言,运费走低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这对全球贸易复苏很重要。

注: 根据历年联合国贸发委发布的 《海运述评》报告计算整理

1. 2 新兴海洋产业

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海洋经济也逐步由以资源为核心的传统产业向以技术和服务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转变。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从目前来看,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水利用、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和邮轮经济等。新兴产业在研究、开发、投入生产和推广过程中一般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需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但金融风暴导致全球股市暴跌,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下降,造成融资渠道变窄,融资难度加大。海上风电、海工装备等产业受政策、市场、经济转型等多种利好因素影响,近年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海工装备和邮轮经济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以及海上风电产业的新市场。

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等特点,近几年欧美国家均把风电开发的重点转向海上,许多大型风电开发企业、设备制造企业正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发展之路。2013—2014 年,全球新增海上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增长趋势,2013 年底全球累计装机容量约为7 100 兆瓦[6]。欧洲是世界海上风电的领导者,2014 年1—6 月,欧洲16 个商业海上风电场和1 个试验性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并网新增风电机组224 台,新增装机容量达到781MW,另外还有310 台风电机组待并网,一旦这些风电机组实现并网,则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 200MW,在建的风电场装机总量超过4 900MW。总体来说,截至2014 年7月1 日,欧洲11 个国家73 个风电场的总装机容量达到7 343MW,2 304 台海上风电机组实现全并网[7]。美国目前开发最快的项目是468MW的Cape Wind风电项目和Deepwater开发的30MWBlock岛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已经充分完成了前期工作,已可以获得PTC的税额抵免。日本目前有49. 6MW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其中包括4MW漂浮式风电,2014 年3 月日本政府确定海上风电的固定电价为36日元/k Wh[8]。按照我国 “十二五” 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5 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但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海上风电装机仅为428 兆瓦,离该目标还有4 572 兆瓦的空缺。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 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 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在油价走高、石油勘探技术获取长足进步的背景下,海洋油气开发都将保持活跃。2013 年全球海洋油气钻采设备市场新签订单为524 亿美元,连续3 年保持在500 亿美元以上的高位[9]。根据IHS Petrodata的统计,截至2014 年7 月初,全球范围内共有853 座海洋钻机,其中738 座已有合约安排,工作状态利用率为87% ,较一年前提高了约4 个百分点。此外,老旧平台加速淘汰也将给行业带来更多替换需求。国际海工装备业从设计到生产过程已经高度分工,曾出现从欧美向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扩展的趋势,现在制造产能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以钻井装备为例,韩国企业基本垄断了深海钻井船市场,并在深水FP-SO、高端半潜式钻井平台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而新加坡主攻半潜式钻井平台、中高端自升式钻井平台; 我国企业以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主,少数企业在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领域建立了交付记录。2013 年,我国企业承接海工装备订单126 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4% ,仅次于韩国。2014 年上半年,我国企业承接海工装备订单79 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提高到32% ,居全球首位。

虽然地球有71% 面积充满海水,淡水不及总水量的3% ,扣除南北极冰盖、深地下水等,人类可利用的淡水不及0. 37% ,海水淡化已经成为提供水资源增量和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世界上已有120 多个国家在运用海水淡化技术获取淡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厂1. 3 万多座,海水淡化日产量约5560 万t,相当于0. 5% 的全球用水量,可以解决1亿人的用水问题。沙特海水淡化工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沙特人均用水量为全球第三,达到280 升/人/ 天,每天70 亿立方米的用水中的60% 来自海水淡化。沙特人口以每年2. 5% 的速度增长,而水需求的增速则达到8. 8% ,这迫使沙特政府对海水淡化工业投入大量资金,海水淡化工业也因此达到6% 的年增速,成为全球最高的增速。沙特水电部已经签署了数十亿美元的合同建立新的海水淡化设施和更新旧有设施,目前国有的海水淡化公司在红海沿岸运营着36 个海水淡化设施。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工程成本在5 ~ 8 元/t,已接近国际水平。根据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到2015 年,国内海水淡化产业产值将达到300 亿元以上,海水淡化产能达到220 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 以上,海水淡化成本不断降低,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从区域来看,未来20 年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增长最快的仍然是以沙特、以色列、阿联酋、也门等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西班牙、新加坡、印度和中国。至2018 年,全球海水淡化设备市场的市值将有望达到152. 74 亿美元,预计2013—2018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 1% 。

深海资源勘探开发竞争日益激烈。深海石油、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 “可燃冰” 和深海生物基因等都是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的高价值深海自然资源。以可燃冰为例,自前苏联1969 年开发麦索亚哈油气田时实现可燃冰开采以来,国内外探索可燃冰资源开发利用已有近50 年的历史。美国、日本、印度等国陆续圈定了可供商业性开发的可燃冰矿藏地并成功实施了可燃冰试采工程。美国2012 年在阿拉斯加北部陆坡利用二氧化碳置换甲烷进行可燃冰试开采取得成功,采气时间为30 天,累计产气量约2. 8 万立方米,最高日产量达5 000 立方米。日本2013 年成功实现海底可燃冰试采,并在6 天内试采出12 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初步具备了在近海海底开采可燃冰的关键技术,计划在2018 年前后将海底可燃冰试采技术投入实际应用,届时日本将商业开采可燃冰资源,预计可供其消费100 年( 2013 年日本天然气消费量约1 250 亿立方米) 。这些成果的取得推动了全球新一轮的可燃冰勘查开采热潮。近年来,欧盟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海底矿产开发活动,2013 年5 月,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签署 《关于大西洋合作的戈尔韦声明》的协议,要求三方加强对大西洋的探测,共享探测数据,协调使用探测设施,开展可持续的海洋资源管理,绘制海洋生物栖息地地图,促进海洋研究人才流动,推荐重点研究领域。2014年,美国海军开发出利用海水合成燃油技术并成功让一架模型飞机依靠这种燃油起飞升空,有可能在未来7 ~ 10 年内实现商业化利用。据估算,这种新型燃油的生产成本为每加仑( 美制1 加仑约合3. 785 升) 3 ~ 6 美元。

邮轮经济是指以邮轮旅游为核心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产生的总体经济效应。自20 世纪末以来,邮轮旅游一直保持年均8% 的增速,2020 年全球邮轮游客数量可达3 000 万人次。世界上主要邮轮母港大都分布在北美和欧洲,欧美邮轮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1% ,包括澳大利亚、东南亚和中国、日本等在内的市场则占据剩下的9% 。但WTO预计,亚太地区将是未来发展最快的区域,预计每年至少可以创下100 万的搭乘人数。自从2006 年美国的哥斯达号邮轮在中国开通航线,邮轮作为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在我国快速发展。据国家交通运输部预计,2020 年中国邮轮旅客数量将达到450 万人次,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邮轮市场。2008 年国家发改委下发 《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 年6 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实施亚洲第一个邮轮专业行业标准——— 《国际邮轮口岸旅游服务规范》;2012 年9 月,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上海成为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 2013 年2 月,国务院明确提出支持邮轮游艇码头等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2013 年7 月1 日开始施行的国家 《出境入境管理法》规定外国人24 小时内过境免签证的范围包含海港和陆地港。国家旅游局也将邮轮旅游列入重点培育的旅游新业态。目前,全国已经有上海、天津、厦门、三亚4 个国际邮轮中心投入使用,此外,广州、深圳、秦皇岛、青岛、宁波等沿海城市都开始关注邮轮码头的建设,未来5 年将是中国邮轮经济的快速发展期。邮轮经济尽管 “看起来很美”,但要真正在国内市场得到健康持久发展,还有许多短板需要及时弥补。

2 新时代背景下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2. 1 新一轮海洋政策助推经济发展

在全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海洋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战场,海洋战略在这场竞争中尤为重要,国家海洋战略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奥巴马政府注重制定高层次的海洋综合管理政策,英国政府发布了海洋新能源政策,日本通过 《海洋基本法》推进海洋资源开发,越南制定了 《越南海洋法》,我国国务院和涉海部门及11 个沿海地区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或海洋产业指导目录。

2010 年奥巴马签署 《关于海洋、海岸带与五大湖管理的总统行政令》[11],协调促进海岸带及五大湖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 2013 年4 月美国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12]正式发布 《国家海洋政策执行计划》;2013 年7 月海洋政策委员会[13]又发布了 《海洋规划手册》促进落实美国 《国家海洋政策》及其 《国家海洋政策执行计划》,也是指导和规范美国区域海洋规划工作的重要手段。英国2010 年3 月发布 《海洋能源行动计划》,提出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新兴的海洋能源的发展[14]; 2011 年9 月,商业、创新和技术部发布了英国 《海洋产业增长战略》,战略的实施有望带动英国海洋产业总增加值从现在的170 亿英镑增长到2020 年的250 亿英镑[15];2013 年8 月,该部又发布了英国最新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战略 《海上风电产业战略———产业和政府行动》[16]。2012 年9 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17]、国家海洋局发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18]; 2013 年山东省发展改革委[19]研究制定了 《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试行) 》。此外,中国正在研究制定海洋基本法、海洋经济法和国家海洋产业指导目录。韩国则通过实施四大国政课题( 扩大全球海洋经济领土、实现传统海洋水产业的未来产业化目标、创造以海洋科技为基础的未来发展动力、营造国民健康海洋空间)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

2. 2 海洋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全球海洋产业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格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伴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新技术新领域的开拓,领域更全面的海洋产业体系已初步构成。现已形成了既包括海洋渔业、航运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盐业,又包括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深海矿产勘探和开发、海洋工程装备、海上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如邮轮经济、海底探险、极地旅游)等新型产业业态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二是从世界海洋产业区域布局来看,各洲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海洋产业,形成了全球四大海洋产业集群基地。亚洲形成了以中、日、韩3国为中心的海洋造船基地和海洋工程装备生产基地;中国还是全球最适合的水产品加工业基地和欧洲、美国重要的水产品加工中心。欧洲形成了以北欧为中心的海上风电和可再生能源基地,2013年全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567MW,比2012年增长34%,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 562MW;欧洲还是世界邮轮经济的次中心。北美洲形成了以美加为核心的世界邮轮经济中心,2013年全球范围约有2 097万人次参加邮轮旅游,包括84%的游客(1 760万人次)来自于北美,而北美游客中有1 179万人次(占67%)预计来自美国和加拿大,580万人次(33%)为国际游客[21]。

2. 3 海洋经济的增长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平均水平

2008 年成为全球经济的转折年。以2008 年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陆续陷入衰退为标志,全球经济告别了长达20 年的超级增长周期。2009—2012 年,世界经济缓慢增长,甚至呈现负增长。根据2013 年12月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 《2014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发布会,世界经济增长在2013 年继续保持低迷,预计全年仅增长2. 1% ,相比之下,世界经济形势在未来两年会有所改善,预计2014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 0% ,2015年预计增长3. 3% 。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呈现出缓慢增长复苏的迹象。

目前,许多沿海国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统计数据和公报。这些数据客观地反映了海洋经济的增长趋势。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的数据连续性和权威性较好,由官方定期发布。2008—2013 年我国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接近10%[22],2013 年虽然海洋经济增速放缓,仍比2012 年增长7. 6%, “十二五”期间预计年均增长8% 左右,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速; 我国从事海洋职业的人员已经超过3 400 万人。在美国,2005—2009 年,美国就业人数下降了2. 3% ,实际GDP只增长了1. 7% ,但同期,海洋产业就业人数上升了1. 4% ,实际GDP增长了64. 9%[23]。从中美两个大国官方发布的数据看,海洋经济的增速明显要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海洋产业对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贡献不断加大,产业发展拥有更大的空间。

2. 4 海洋健康和发展状况得到全球的高度重视

海洋是广阔的,有1. 4 亿km2,约占地球表面的72% 。海洋吸收了大气中40% 的二氧化碳,世界上75% 的大城市、70% 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km的海岸带地区。一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没有顾忌地污染海洋环境,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专家和决策者需要一个衡量海洋健康的通用标准。

2012年,全球出现了第一个衡量海洋健康的方法,即海洋健康指数。海洋健康指数是一个评估海洋为人类提供福祉的能力及其可持续性的综合指标[24]。它揭示了海洋健康的变化及趋势,从而促使公众、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改善海洋健康的薄弱环节。它是一种兼顾人类利益和海洋及自身生物需求的新方法,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通过整合和收集研究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建立了一套多角度的、全面的评估和监测海洋健康的体系,从10个方面来评估海洋生产力:食物供给、非商业性捕捞、天然产品、碳汇、生计、旅游与度假、清洁的水、生物多样性、地区归属感、安全海岸线等。科研人员研究了171个专属经济区的整体情况,结果发现,非洲国家塞舌尔(Seychelles)和德国海域是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中最健康的,另一非洲国家塞拉利昂(Sierra Leone)海域状况最糟糕。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局长Jane Lubchenco表示,这一指数是“学术界朝着尝试理解什么是管理决策的权衡迈出的一大步”。基于海洋健康指数、海洋空间规划和大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和划分全球大海洋经济区,明确各区功能定位将更有利于海洋的健康、引导投资走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2.5国际组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

海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国土、交通运输通道、物资供给基地和气候调节器,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无法估量,在各沿海国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世界海洋正面临种种威胁,包括污染、渔业资源耗竭、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环境恶化造成的威胁,人类必须为保护海洋作出更大的努力。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通过发布报告、倡议建议、启动蓝色经济项目、政策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1 年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机构[25]联合发布了 《海洋及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蓝图》报告。2012 年1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等[26]联合发布了 《蓝色世界里的绿色经济》,通过对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滨海旅游业、深海矿业等以海洋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为实例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发挥其经济和环境潜能的建议。2012 年2 月,世界银行[27]发起 “拯救海洋全球联合行动”,目标包括未来10 年内使目前被认为已枯竭的渔业资源有至少一半得到恢复; 使全球渔业经济效益由目前的每年亏损50 亿美元转变为200 亿至300 亿美元的收益等。2013 年,世界银行又成立了全球海洋合作机制 “蓝丝带小组”,该小组成员由16 个国家的专家组成,将确定各项海洋合作投资的优先顺序,这些投资将促进全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粮食安全,保持全球海洋健康。此外,欧盟[28]于2012 年9 月通过了 《蓝色增长倡议》,提出发展明智、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蓝色经济。经合组织[29]于2012 年12 月提出了 “海洋经济的未来———2030 年海洋新兴产业的探索与展望”项目提案,致力于发展和投资海洋新兴产业。

2. 6 极地成为全球海洋经济开发的新热点领域

极地地区蕴藏着极具经济和战略价值的丰富资源,油气储量丰富,航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据俄罗斯和挪威等国的估算,北极地区的原油储量大概为2 500 亿桶,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1 /4; 北极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估计为80 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保守估计,北极拥有的世界未开发传统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约占世界全部未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2% ,其中天然气约占30%[3]。

主要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参与两极的开发。日本外务省称日本政府将新设 “北极担当大使”,努力提高日本在北极问题上的 “存在感”,并力争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成员。韩国拟建南极科考站,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玄旿锡表示,韩国将着手制定 “北极综合政策”,以积极开拓北极地区,2013 年8 月开始试航北极航线。英国要求获得南极大片海床所有权。2013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发布了 《美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 《北极研究5 年计划( 2013—2017 年) 》,确定了未来5 年的北极研究路线图,年底美国国防部又公布了 《美国国防部北极战略》。2014 年8 月,加拿大总理宣布了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新的北极项目,集中在4 个方面,包括资源开发、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航海安全技术和北方社区的基础设施。2013 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将在核动力破冰船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发展高科技造船业,为开发北极油气资源提供保障,2 月普京签署 《俄罗斯在2020 年前北极地带发展战略》 对此进行了强化。

3 小结及展望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 《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经过5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经济体的增长率终于逐渐走出谷底,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强,全球GDP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2. 4% 提高到3. 2% ,并在2015 年和2016 年分别达到3. 4% 和3. 5% 。如果采用2005 年购买力平价加权,2014—2016 年的全球增长率将分别为3. 7% 、3. 9% 和4. 0%[30]。由此可见,金融危机的冲击已经过去,然而这种冲击对于宏观局势、经济增长潜力、国际关系以及全球化治理等方面的后续影响仍将持续多年,世界经济步入拐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正在好转。

海洋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它是一种高度开放的经济。世界海洋理事会执行主席保罗霍尔休斯( Paul Holthus) 在分析海洋资源、服务空间和全球海上贸易量时指出: “海洋经济等于全球经济”。全球经济复苏回暖,将为世界海洋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总体来看,全球经济的改善将刺激海运业的复苏、海洋油气投资的增长、海工装备制造市场和邮轮经济的扩张与发展。从传统产业方面来看,海洋渔业的未来在海水养殖和资源修复,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下降,水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更明显。海洋船舶产业的主攻方向将是去产能调结构,向海工装备产业迁移。2014 年全球运力和货运需求增加都将在6% 左右,海运业有望开始复苏,2014 年全球海运交易量有望超越100 亿t[31]。国际油价高企,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入将持续增加。从新兴产业来看,新兴产业是世界海洋经济深度调整的方向,新资源高效利用,环保与经济效益并重是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海上风电是核能和火力发电的重要替代资源及清洁能源,欧洲将继续作为世界海上风电产业的领导者和技术研发的重心; 深海资源勘探开发及利用将带动海工装备产业的繁荣和增长[32],2014 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前景适度乐观,参与该领域竞争的企业数量会增多,海工装备成交量短期内将持续高位运行,但从长远来看,竞争力和市场饱和度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市场低迷。深海资源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质,开发前景广阔,但对技术要求较高,前期投入较大,属于高风险行业,可燃冰等部分资源短期内难以实现商业化开发。邮轮经济已成为 “漂浮在水道上的黄金产业”,拥有1∶10 的带动效应[33],国际著名邮轮品牌运营商争相涌入中国市场,2020 年中国邮轮经济的贡献将达到510 亿元。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影响海洋产业的全球布局和结构调整,海洋经济对全球的贡献也不仅局限在就业和直接GDP方面,更多的是在其辐射和间接影响方面。

摘要: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改变,2013年下半年增长趋势加强,2014—2015年继续增长。海洋经济是世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美国、韩国等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水平。从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两个维度,论述2009—2014年上半年世界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后危机时代世界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6个突出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上一篇:主体工程验收下一篇:情感文章:这个秋天,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