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精选4篇)
1.《长三角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 篇一
石家庄学院第二届(2014)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B题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石家庄市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该政策实施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如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开始步入下降通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开放单独二孩,今年以来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政策出台前后各方面人士对开放“单独二孩”的效应有过大量的研究和评论。
人口问题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也有不少经典的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都依赖生育模式、生育率、死亡率和性别比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与政策及人的观念、社会文化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后者又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中用到的数据的置信水平也与调查统计有关。
请收集近年来的石家庄市人口数据,分析解决以下问题:
1)根据收集的人口数据分析石家庄市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2)若现在放开单独二胎政策,预测石家庄市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3)请讨论何时完全放开二胎政策为好。
2.《长三角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 篇二
关键词:甘肃省,人口城镇化,产业结构,实证
人口城镇化是人口由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的过程, 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 与此同时, 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人口城镇化的迁移与发展, 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动, 而产业结构的变动也会影响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二者关系密切。甘肃省为西部省份之一, 发展现状呈现出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 同时, 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在目前城镇化进程的新形势下, 如何通过人口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甘肃省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Pearson分析法和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甘肃省人口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为推进甘肃人口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一、甘肃省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在建国后的60多年中, 甘肃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 以下统计资料反映了这一趋势。由表1可知, 从1950———1980年, 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率 (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从9.72%上升到15.15%, 近30年共提高5.43%, 年平均提高0.18%, 人口城镇化的速度非常缓慢;从1980~2015年, 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率从15.15%上升到41.40%, 共提高近26%, 年平均提高约0.75%;2010年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1.40%, 尚低于2005年的全国总体水平, 相当于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落后十年。这表明:建国60多年来, 甘肃省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一般水平, 且差距呈拉大趋势;改革开放以后, 甘肃省人口城镇化水平较开放前明显提高。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二、甘肃省人口城镇化对三次产业发展影响实证分析
(一) 双变量相关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甘肃人口城镇化率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之间的相关程度和方向。Pearson相关法是对线性关系的一种测量方法, 大致观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二) 人口城镇化率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散点图
分别作1950-2015年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率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简单散点图。其中, Y表示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率, X1表示甘肃省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X2表示甘肃省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X3表示甘肃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并在各幅散点图上添加趋势线, 如下图1、2、3。由此可得以下结论: (1) 在图1中, Y与X1组成的散点从左上角至右下角大体呈下降的直线, 说明Y与X1之间可能存在线性关系。 (2) 在图2中, Y与X2组成的散点分布较为混乱, 大部分的散点到所添加的趋势线距离很远, 没有呈现出线性关系。因此, 在进行下一步的Pearson相关分析时便不再考虑Y与X2之间的相关关系。 (3) Y与X3组成的散点则大体呈上升的直线, 且图中的各点均匀散落分布在所添加的趋势线附近, 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线性关系。
(三) Pearson相关分析
根据图1与图3, 运用统计软件分析上述呈线性关系的两组变量Y与X1、Y与X3, 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Y与X1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 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Sig值为0.006, 表明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说明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 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2) Y与X3的相关系数为0.861, 即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Sig值为0.000, 表明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也就是说随着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增加, 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率逐渐提高。
(四)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软件SPSS 17.0将分别做Y对X1、X2的回归分析, 建立回归方程。
根据通常使用的显著性检验标准, 在5%的显著水平上, F=11.215, Sig.=0.000<5%, 表明回归方程有意义。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Beta标准系数值为-0.711, t值达到了显著水平 (Sig.=0.000<5%) , 说明回归系数是显著的, 通过检验。
Y与X3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X3=7.572+0.979×Y
其中, F=31.602, Sig.=0.000<5%,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Beta标准系数值分别为0.861, t值达到了显著水平 (Sig值为0.000, 均小于5%) 。说明这一回归模型的估计方程与估计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五) 结果分析
方程 (1) 显示, Y每增加1%, X1将平均减少1.454%, 说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制约第一产业发展。通过上述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对第一产业发展起抑制作用, 如果过快推进甘肃省人口城镇化进程, 将严重阻碍第一产业的发展。
方程显示, Y每增加1%, X3将平均增加0.979%, 说明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对加快推进甘肃省人口城镇化进程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上述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加快甘肃省人口城镇化进程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如果甘肃省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 必将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甘肃省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低, 吸纳劳动力能力差
甘肃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 传统第三产业占主要地位, 而新兴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轻。甘肃省第三产业中典型的传统产业有餐饮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等, 传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了38.86%,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8%;传统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却达到了50.3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34%。目前, 甘肃省传统第三产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有些行业劳动力供给状况已达到饱和甚至出现过剩, 吸纳就业能力明显较弱。因此, 甘肃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是严重阻碍甘肃省人口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吸纳劳动力能力低
甘肃省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房地产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劳动力需求旺盛的新兴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无论是从产业产值比重来看, 还是从就业人员比重来看, 不仅低于全国一般水平, 而且与其它各省相比较, 排名明显居于下游水平。因此, 甘肃省新兴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 城市基础建设落后, 现有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较差
甘肃省目前拥有12个地级市和2个州, 其中人口数在50~100万之内的城市0个;人口数在100~200万的城市仅有1个, 那就是兰州;人口数大于200的城市0个。其中, 人口最多的城市兰州是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等重工业为主,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相对较弱, 特别是对发展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小。除省会兰州之外, 其他城市不仅规模小, 而且基础设施老化, 严重制约着对劳动力的吸纳。总而言之, 甘肃省缺少有较强辐射力、城市综合功能齐全、在国内外知名度高的区域中心大都市。
四、政策建议
(一) 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和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下, 是当前影响甘肃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 甘肃省应该把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做为今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重点和关键点。必须以提高人口城镇化率为突破口, 从而促进人口城镇化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进而为甘肃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二) 优化第三产业结构, 提升就业能力。
当下, 甘肃省第三产业在增长速度、产值规模、内部结构等方面仍然落后于经济发达省份。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尤其要注重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的发展, 不仅有利于第三产业的综合发展, 而且还能够快速有效的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因此,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甘肃省在巩固和发展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 应足够重视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特别是要加快外部性较强的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文化教育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通过减少税收、增加投资等各种措施积极鼓励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有利于带动就业、提高城市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最终达到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目的。
(三) 扩大城市规模,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一方面, 加大现有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投资力度, 提高和完善现有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增强城市吸纳就业和安置人口的能力, 为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提供良好保证。特别是要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 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 积极改善子女入学、生活、医疗、交通等服务。另一方面, 调整城镇化战略结构, 引导城市群的合理发展。在努力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区域中心大城市, 着力打造有较强辐射力、城市综合功能齐全、在国内外知名度高的区域中心大都市, 这对于推进人口城镇化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迟福林.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发展[J].群言, 2013 (06) .
[2]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J].人口研究, 2012 (03) .
[3]朱宇.城镇化的新形式与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政策[J].人文地理, 2006 (02) .
3.《长三角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 篇三
【关键词】 企业;科普活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
2006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此纲要介绍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指出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5~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针目标、行动措施和保障条件;明确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具有六大亮点:自主创新,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是基础;科学发展,提倡节约环保体现时代特征;全民参与,政府领导推动负主要责任;以点带面,突出科学素质建设重点人群;整合资源,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条件;形成合力,各项工作统筹规划系统安排。
一、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影响因素
根据中国科普研究所(受中国科协委托)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进行的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与文化程度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越高。以下是对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影响较大的几点因素:
1.城镇劳动人口获取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调查显示:我国约半数城镇劳动人口对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等科技新闻话题感兴趣。除了正规教育,公民获得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和报纸。科学素质水平较高的公民主要通过因特网、科学期刊和图书来获取科学技术信息。
2.利用科普设施的情况
由于科普设施的缺乏,城镇劳动人口利用科普场馆和科普设施的比例较低,一些公民只参观过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等科技类场馆,相当一部分人没去过或很少去科普画廊或宣传栏、图书阅览室、科技示范点或科普活动站等场所。这些科普设施是城镇劳动人口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科普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提高。
3.参与公共科技事务程度
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是《科学素质纲要》对公民科学素质的较高要求。从对公民参与公共科技事务的程度进行了调查,我国半数以上城镇劳动人口关注公共科技事务,对于公共科技事务的参与程度还不高。关注并参与公共科技事务程度较高的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水平也较高。
4.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国半数以上城镇劳动人口对与自身干系密切的科学新发现、文化与教育、公共安全、医学新进展、农业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等新闻话题感兴趣,浓厚的兴趣也会促使公民去了解这些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对各类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程度高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也较高。
5.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长期以来,城镇劳动人口一直积极支持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崇尚科学技术职业,对科技创新充满期待,信任政府和权威部门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认可。相信科学技术会使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适,并支持科学家的工作,认为科学家要参与科学传播,让公民了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良好的态度是人们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前提。
二、企业科普活动的情况对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影响
纲要里明确指出了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企业科普活动对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我国大多数城镇劳动人口来都在企业单位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企业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主体。面对庞大的职工队伍进行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城镇劳动人口乃至整个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应积极领导和组织科普工作,通过科普画廊、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现代科技发展状况,工业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树立科技创新意识、环境和生态意识、责任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创新,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发挥企业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企业科普活动的情况对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企业科普活动所普及的科学知识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基本科学知识以外,还有与各行各业和人们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如以职工群众为对象进行医学、保健、计划生育、体育、生活、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工人为对象进行工业科学知识的普及;以科技人员为进行继续再教育知识更新的普及等;以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类科普是提高企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对城镇劳动人口的整体科学素质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2.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
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支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把当代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提高职工的整体职业技能,是企业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为企业科技进步服务的重要内容。当代科技发展日趋千里,“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光靠正规学院教育是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及科技进步的需要。
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开发智力资源,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科普工作既具有宣传职能,又具有教育职能,与教育系统相辅相成,可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人才是最宝贵的。在企业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更是培养造就人才不可缺少的手段。
3.有利于宣传、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在这里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它包括了对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统称。科学精神所倡导的是实践第一,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等。科学方法则是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科学抽象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等。企业科普工作普及科学精神就是进行科学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普及,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认识水平,更新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
三、结语
企业科普的形式具有双重性,企业员工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也是科普的主体。换言之,企业是科普的宣传主体,也是科普的宣传对象。据调查,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展过科普活动,企业科普活动在我国企业中有比较高的接受程度。许多企业认为:企业科普既要做好员工的科普,也要做好消费者的社会科普工作。许多企业认为企业经营活动与企业科普应该应有效结合,多数企业对自身承担的科普社会责任和开展科普对企业自身发展有利具有理性的认识。
由于缺少必要的人员、设施和经费,以及难以选择适合企业情况的科普形式与内容等原因,总体上讲,目前企业职工参与科普活动的程度还较低。在一些没有开展过科普活动的企业中,不开展科普活动的主要原因有:科普不容易与企业工作相结合、科普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和政府对企业科普没有硬性要求。
为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科普活动,应当提高企业开展科普对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利益一致的意识;开拓更多企业参与科普的结合点,促进企业增加科普投入,改善科普设施;政府应当加大投资,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广泛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科普。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2006
4.《长三角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 篇四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中美贸易失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引言
全球人口随人口转变过程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国也不例外。中国自从1980年实施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着内外部失衡,即国民储蓄和国内投资的内部失衡和持续双顺差及巨额的外汇储备的外部失衡。2013年3月,温家宝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中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应我国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趋势,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尽快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和“单独二胎”政策,到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可见,政府对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影响的重视。尽管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但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中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国家,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8.9%,在“未富先老”特殊国情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推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远离了最佳黄金点,不断承接逐步加重的人口负债压力和挑战;有学者称中国人口红利将于2015年前后消失(蔡昉,2004;王德文,2007)。另一方面促使泱泱人口大国以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开发利用偏离最佳黄金点之后的人口红利,应对和化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世纪挑战。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失衡日益凸显,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经常账户持续恶化,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外贸顺差却急剧扩张。其中,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代表的中国,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自1994年以来,连续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长达19年。尤其是近几年贸易差额不断扩大,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同时,美国与中国长期保持着贸易逆差,中美持续性的贸易失衡影响了两国正常的贸易往来,不利于两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美国加大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力度,进一步激化中美贸易失衡问题。随着人口寿命延长,中美两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将不断加剧,那么,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否对贸易收支有影响?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中美贸易差额是否会继续加大?本文旨在从人口年龄结构角度分析中美外贸失衡的深层次原因。由于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转变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政策启示作用。
二、中美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与中美贸易失衡分析
(一)中美人口年龄结构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3年人口达到13.612亿,其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9%,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7%,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4%。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伴随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迄今为止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前,后四次是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六次人口普查对比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而老年抚养比则在不断上升。可见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影响。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自中国实施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以来,少儿抚养比从1980年的59.83%下降到2013年的24.36%,而老年人口抚养比从1980年的8.69%上升到21.58%。美国2013年人口达到3.174亿,其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数24.36%,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数54.06%,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1.58%。美国老龄化进程随着预期寿命延长而不断加快,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比较平缓,但二战后的“婴儿潮”时期生人将逐步迈入65岁的老年时期,可见,美国未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二)中美贸易失衡现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经济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外贸易额也迅速增长。自1984年(美方统计)以来,中美贸易活动中,中方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且贸易差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从1984年的2.9亿美元扩大到2013年3184.2亿美元,增长了1097倍。中国自1980年开始,其人口抚养比已经与美国人口抚养比有较大差距,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相对于美国有更低的人口抚养比,故而,随着中国人口抚养比下降,中国贸易顺差也不断加大,而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中国和美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与中美贸易失衡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主要从两方面影响贸易差额。一方面是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拥有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地转移的时机,导致中国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出口激增,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话机和汽车零件等机电产品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所增长,整体来看我国对美出口的商品结构变动不大。因此,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是顺差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是人口抚养负担降低,国内储蓄不断增加并且大于投资,导致贸易顺差。中国从人口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
三、人口年龄结构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实证分析
通过上文对人口年龄结构与中美贸易失衡现象的分析,本文通过构建多远线性回归模型,具体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中美贸易失衡。本文选取1984—2013年的时间跨度,在该时期内,中美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有较大变动,同时其贸易差额变化也很显著,为本文更直观地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打下良好基础。
(一)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为中美贸易差额(BT):选取了中国对美国贸易逆差(美方统计数据)。解释变量包括中国人口年龄结构(DRC)及美国人口年龄结构(DRA):本文通过总抚养比指标来衡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IN-DUSTRY):根据比较优势力量及H-O定理,中国具有相对较低成本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则处于价值链的顶端,因此用该指标来衡量其在贸易失衡中的作用。实际有效汇率(E):由于汇率变动会影响贸易收支,因而本文选取以2005年为基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INDUSTRY):由于工业增加值可以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根据H-O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中美两国分别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和低端,因此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其在贸易失衡中的作用。GDP增长率(GDP):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对贸易收支也产生一定影响,本文运用中国GDP增长率来衡量其在贸易失衡中的作用。
(二)模型方法及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解释说明,本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In BT=β0+β1In DRC+β2In DRA+β3In E+β4In INDUSTRY+β5In GDP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从线性方程具体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因素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人口年龄结构与中美外贸失衡和其他变量的OLS分析结果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关于中美贸易失衡的线性方程中的变量指标已经能够解释影响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形成的绝大部分原因。其中中国人口抚养比、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因素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而美国人口抚养比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以上这些变量对中美贸易顺差存在显著性影响。具体分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系数为-5.812036,即中国人口抚养比越低,国内储蓄越高,导致国内需求不足,进而抑制进口,因此越容易形成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与生命周期理论的推测是一致的。美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对形成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的影响系数为-13.0003,即随着美国劳动力人口所承担的抚育人口比例升高,其储蓄将会下降,国内需求增加,进而推动进口增长,越容易形成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即中国的贸易顺差会增加,这与上文的理论不一致,也与大多数文献的结论不同。关于美国年龄结构与中美贸易失衡的估计结果依赖于本文选择的计量模型和数据期间,但考虑到中美两国贸易特点及年龄变化特点,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呈现负相关还是有可能的。首先,中国正在处于人口年龄结构重大转变时期,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而美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同时,中国比美国的老龄化进程更快一些;其次,美国人口老龄化总体水平依然比中国高,相比美国这个老龄化社会,中国仍属于年轻型社会,同时中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时期,因此,中美贸易收支受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是不同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模型中的影响系数是-3.558305,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将会致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缩小,这也是一直美国试图通过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来扭转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局面。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模型中的影响系数是14.56499,说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中美贸易差额有正向促进作用。GDP增长率在模型中的影响系数是-1.447066,说明GDP增长率对中美贸易差额有反向促进作用。
四、结论
随着贸易额的大幅增长,中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截至2013年,根据中国官方统计,中美贸易顺差达到2290亿元(美方相关统计为3184.2亿元),中美贸易失衡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而中国能保持这么久的出口优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中国充沛的劳动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一方面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导致了劳动力价格的竞争优势,有助于吸引外资的到来;另一方面,根据本文生命周期假说,我国劳动力充沛即意味着他们所负担的抚育压力较小,有能力增加储蓄,从而形成储蓄缺口,推动外贸顺差的形成。但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动,中国现存的这种“人口红利优势”还能支撑中国经济发展走到多远,中国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如何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展转变后的将来,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国际贸易平衡,将是我们今后需要重点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2):3-5.
[2]楚建英.中美贸易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C].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7-19.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49-268.
[5]李江波.2012年老龄宏观经济学研究进展[J].老龄科学研究,2013,1(3):15-19.
[6]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90-103.
[7]李晴.人口老龄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4):49-50.
[8]刘建江,刘青,杨细珍.多元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成因的实证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0(1):28-34.
[9]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秦宛顺,唐爱国.“双缺口”模型与利用外资[J].经济科学,1997(6):32-37.
【《长三角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推荐阅读:
长三角企业考察12-16
宏观经济下的长三角房地产发展趋势07-03
三角形的性质定理07-10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07-14
三角形的分类反思10-19
三角形的内角和11-28
三角与反三角函数12-01
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思路11-29
三角形的内外角平分线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