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贷风险管理

2024-08-04

浅议信贷风险管理(8篇)

1.浅议信贷风险管理 篇一

2010年07月08日 16:10:11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银行间竞争日趋激烈。现在的竞争已从传统的业务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从单一经营业务向全方位多层面渗透。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先进的信贷文化已成为现阶段农发行信贷业务科学、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先进信贷文化建设是农发行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

信贷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长期的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通过领导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并为全体信贷人员所认同和遵守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以人为本是信贷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随着农发行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客观上需要导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行为和管理手段,增强农发行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

先进的信贷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发行的管理水平。信贷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对信贷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成功企业的背后一般都有积极向上的人本文化的支撑。长期以来,农发行经营行主要实施的是以绩效考核为主的硬性管理模式,有一定的正效应,但也诱发了一切向钱看的偏差,使部分信贷人员奉献意识丧失。而信贷文化则能从精神层面,通过培育行为规范,使员工个人行为向有益于农发行发展总目标的方面趋同。信贷文化包含着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两大范畴。信贷管理成效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即权力和文化。权力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力量,靠的是硬性制度约束,是被动的约束力。而文化则是一种非硬性的规范引导,它往往是一种理念、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对培养信贷人员素质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潜在作用,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先进的信贷文化有利于增强农发行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存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创造一种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观,并始终不渝地信奉它,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法则。银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优质的和不断作出创新的服务。农发行如何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脱颖而出?需要所有的农发行人冷静思考,审时度势。“人为企业之本,德是兴业之魂”。用一种先进的人本文化来打造、锤炼员工队伍,农发行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才会有发展后劲。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金融企业最大的财富和资本。信贷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既不是简单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也不是单纯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而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信贷文化。在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支援、营销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日渐缩小,客户的选择更注重对人本文化及其衍生的企业形象的认同,只要农发行真正拥有优秀的人才和富有战斗力的队伍,就意味着农发行拥有服务,拥有市场,拥有客户,拥有效益,就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二、农发行信贷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重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是信贷文化最耀眼的闪光点。掌握信息、知识并具备创造力的信贷人员,是金融企业的第一战略资源。但目前农发行信贷文化还存有不少问题:

认识上存在偏差。少数信贷人员对信贷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信心不足。由于农发行机构层级过多,作为政策性银行,机关作风较浓,且信贷政策多变,加大了信贷文化建设的难度。

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员工年龄老化,高学历人才少,观念更新不强,缺乏一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清收人才、科技人力、法律人才、复合型人才与创新人才。组织培训受训面不广,培训的内容缺乏前瞻性和文化性。

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分配机制不灵活,员工之间收入档次没有真正拉开;费用分配不尽合理,盈利支行与亏损支行费用分配差距较小;指标考核不尽合理,有些脱离实际。考核侧重于结果而忽视过程,侧重于静态而忽视动态,侧重于目标而忽视态度。人财物的配置和工资、奖金、福利等个人收入未能充分体现“效益优先,业务量优先,贡献优先”的原则,且员工收入和商业银行差距明显,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文化氛围不浓。部分单位和领导对信贷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有人认为业务工作求实,文化建设务虚,抓业务有经济效益,搞文化建设浪费钱。目前,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信贷文化还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先进典型也未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各类检查、审计的重点主要放在业务经营、制度执行上,还没有对信贷文化的检查、督促和评估。

三、农发行先进信贷文化建设途径

信贷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必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一)信贷文化建设应构筑核心价值观。

信贷文化建设要以构筑核心价值观为抓手,精心培育发展动力。一要实施人本战略和人本管理。通过激发信贷人员潜能。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让农发行的每一名信贷人员通过服务在获得社会认可和信任中实现自身价值。二要把农发行核心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要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尊重员工的个人选择,使其与农发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在单位与信贷人员之间培植一种荣辱与共、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大力倡导“农发行是我家,爱行靠大家”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让每位员工切身感受到“行兴我荣,行衰我耻”,企业利益逐渐与员工利益趋于一致,企业向心力得到增强。三要把工作业绩与信贷人员的前途发展结合起来。建立“赛马机制”,树立“能力、表现与实绩重于一切”的观念,建立并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拨机制,以价值观、才能和业绩为标准招聘和选用各类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实现绩效挂钩、多劳多得的薪酬分配制度。向信贷人员提供教育培训、职位提升、岗位交流等均等发展的机会,形成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的激励机制,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将优秀人才留在农发行。

(二)信贷文化建设应紧扣业务经营中心。

信贷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信贷文化为业务经营服务的原则。应当把信贷文化植根于农发行浓厚的业务经营土壤。农发行经营发展战略和岗位目标实质是以经营指标形成表达的一种观念文化。因此,应把它作为一种意念、符号、信号传达给信贷人员,制定的经营战略和岗位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经营目标数量化、战略指标成果化、发展指标观念化,使职工的信贷文化意识在具体业务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成长和发展。二是坚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升华的原则。在农发行发展过程中,信贷文化来源于业务经营,又反过来对业务经营起促进作用。要将这一辩证过程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三是坚持信贷文化与业务经营一体化的原则。信贷文化建设的目的与业务经营的最终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应明确农发行的核心价值观,在价值体系上,在原有内涵的基石上应把“资产质量是第一选择”这种理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德大行远、用心则成”的行训去渗透影响信贷人员的行为。要用文化的思路来解决任务观念和自我加压的矛盾。

(三)信贷文化建设应贴近基层信贷人员。

1.用先进的文化思想熏陶人。通过学习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借助信贷文化建设这一载体,去影响大环境,去占领企业内外的阵地。

2.用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一要实行公开竞聘。让每一个员工通过能力的竞争找到合适的位置。彻底打破干部终身制,实行聘任试用制、任期制与限龄制,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要重视管理人才库入库人员的思想引导和调动未入库人员的工作性。实行全系统、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岗位流动制,通过流动发现、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二要坚持科学考核。考核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根据员工对激励的价值观点,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激励方式,探索目标激励、文化激励、情感激励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三要建立留人机制。规范员工价值取向,依托信贷文化建设,激发员工自我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用事业、感情、制度、待遇拴住人心。对新招收的大学毕业生,采用定向、限期的锻炼和培养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在政治、工作、生活上加大对信贷人员的关心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潜能,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要对信贷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列入总体工作考核。

3.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人。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树立先进典型,在信贷人员中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无私奉献的精神,勤奋敬业、埋头工作的务实态度,勇挑重担的高尚品质,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成为全体信贷人员的共识共为。(四)信贷文化建设应常抓不懈。

1.信贷文化建设必须树立“大文化”观念。不断完善宣传工具,广泛宣传信贷文化知识。建立交流平台,研讨信贷文化建设理论,交流建设经验和信息。丰富文化内容,实行新闻文化、营销文化、视觉标识文化三块并进。优化宣传形式,实行系统文化宣传与地方板块文化宣传相结合、内部文化宣传与社会文化宣传相结合、文字与声像相结合,把握主题,突出重点,整体联动,利用各种载体做好信贷文化宣传工作。

2.信贷文化建设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在信贷文化建设中,每位员工都是信贷文化的被升华和熏陶的对象,又是信贷文化的推动者。新形势要求农发行必须成为一个学习气氛浓厚、能充分发挥员工创造力,能继续创新发展的学习型组织。通过理论灌输、阅读书籍、心得交流、集中培训、理论研讨、学历教育和资质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倡导全员学习,促进员工规范工作行为,提高参与建设先进信贷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信贷文化建设必须一把手亲历亲为。要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持之以恒,稳步推进。其次把信贷文化建设纳入全行的工作日程,贯穿到各项信贷业务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重视“一把手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信贷文化是一把手思想理念、行为模式的折射,是一把手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的的反映。在选配、使用、考核和管理一把手时,都要把信贷文化建设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因素。

2.浅议信贷风险管理 篇二

关键词:经济资本,信贷管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银行业认识到资本对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通过出台《巴塞尔协议》确立了统一资本监管原则,强调资本的“风险缓冲器”本质,从理论上使银行风险与资本建立了直接而明确的联系。2006年开始执行的《新巴塞尔协议》不仅要求对信用风险进行计量,还规定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要进行计算,通过风险映射资本承担,逐步实现资本管理从监管资本到经济资本的飞跃。那么,什么是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在信贷管理中又有那些应用呢?

一、经济资本的概念及其发展

西方银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了经济资本的概念。经济资本是银行自身根据其风险量化、风险管理能力认定的应该拥有的资本金,由商业银行内部评估而产生并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用以减缓风险冲击。经济资本并不等同于银行所持有的实收资本,也不等同于银行的监管资本,它是一种虚拟资本,是一个经计算得出的数值,是对非预期损失的抵补,在数量上等于非预期损失。

经济资本计算公式为: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笔者仅从信用风险的角度谈谈经济资本在信贷管理中的应用。

二、经济资本计量在信贷管理中的应用

1、不同贷款方式和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贷款定价选择

最低贷款利率要求=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预期损失率+经济资本成本。从以上贷款利率公式可以看出,根据风险覆盖收益的原则,银行发放贷款除了要覆盖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外,还要取得风险收益。同时,因为经济资本也是有成本的,所以贷款定价也必须覆盖资本成本。不同贷款方式和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贷款,其经济资本系数不同,要求的定价也不同。对比情况见下表1:

说明:资金成本取某银行存款综合付息率2.13%,经营成本含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取值1%,经济资本系数取自某银行内部评级系统(下表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同样是信用贷款,由于客户信用等级不同,违约概率不同,从而对风险的计价也不同,最终要求的贷款定价也不同。AA级客户与A级客户如果都是信用贷款,由于客户违约概率不同,贷款定价分别为4.75%和5.47%,定价上相差0.72个百分点。

按照新资本协议,由于采用的担保方式不同,违约损失率也不相同。本例中,信用贷款、设备类抵押贷款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违约损失率分别取值4 5%、42%和35%。可以看到,对同一客户的贷款,由于担保方式不同,最终贷款定价也不同。

2、在客户选择中的应用

在金融领域,传统上用于绩效评估的会计数据如资产收益率已逐步退出使用,同时基于经济资本的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模型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应用最广泛的R A R O C(即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是当前国际先进银行最常用、最信赖的一个测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RAROC=(收入-支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净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在信贷管理中,R A R O C可以作为一个对客户进行选择的标准,即达到银行要求的最低R A R O C标准的客户可以准入,否则,在信贷资源相对紧张的今天,必然要拒之门外。(表2)

从上表2可以看出,在银行RAROC最低要求11%的情况下,对于客户A和客户B的信用贷款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客户C的信用贷款,由于其给银行带来的RAROC低于11%,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其增加必要的风险缓释措施,即增减房地产抵押的情况下,R A R O C达到了11%,是可以接受的。

3、经济增加值的影响

经济增加值是超过资本成本的剩余收入,在数量上等于税后净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其一般计算式是:经济增加值=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成本(资本*期望资本回报率)。

银行要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就要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增加值。二是减少经济资本的占用,即贷款尽量投向占用经济资本小的项目。在实际的贷款管理中,两者往往并不一致。大中型客户特别是优质的大中型客户占用经济资本较低,却往往难以取得较高的贷款定价。小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较低,相同金额的贷款占用较多的经济资本,但银行议价能力较强,通常可以获得较高的贷款定价。如下表3:

在贷款利率相同的情况下,发放1000万元贷款,大中型客户A创造的经济增加值比小企业客户B多5.6万元。但如果对客户B的贷款定价上浮10%,则创造的经济增加值比客户A多1.5万元。因此,在经济资本充裕的情况下,应考虑将贷款投放向定价较高的小企业项目,以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

三、对银行信贷管理的建议

1、充分利用评级手段,促进客户结构优化

在新资本协议要求的资本约束的背景下,发展资产业务必然要受到资本的约束。为了在资本有限的前提下,进一步壮大银行的资产业务,就必须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尽量选择违约概率小的优质客户开展信贷业务,将信贷资源向A级及以上客户优质客户倾斜。同时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压缩该类客户占用的经济资本,腾出经济资本空间。

2、强化效益分析,加快信贷结构调整

从经济资本占用比例看,个人类贷款经济资本占用比例明显低于公司类贷款。

3、落实贷款担保,切实防范风险

新资本协议对各类担保贷款的最低违约损失率作了规定,合格的金融抵押品违约损失率为0,商业、居住用房地产或应收账款抵押贷款最低违约损失率为35%,其它类抵押贷款最低违约损失率为40%。因此,对于信用贷款,资本要求最高,其他类如设备抵押贷款次之,房地产抵押贷款资本要求相对较低,金融抵押品贷款资本要求为零。

针对此,在银行信贷业务实际中,在注重对第一还款来源分析的同时,在对抵押品的选择上,要按违约损失率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选择,把存单等合格的金融品作为首选,其次选择房地产抵押,最后选择设备等其他抵押品。从而有效降低银行信贷资产的资本占用,同时,在客户实际违约时也能最大限度减少银行损失。

参考文献

[1]、贾原芳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在绩效评估中的比较研究《经济与管理》2006年09期

3.浅议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评估及防范 篇三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 风险

农村小额信贷制度从1994年在我国实施以来,其发展速度快、涉及面广、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村群体融资难的问题。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湖南省已有的农村小额信贷公司有20余家,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26.4亿元,对我省“三农”的扶持力度非常明显。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较短,信贷制度不完善等背景下,信贷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也就一定程度的制约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的防范和规避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对于农村小额信贷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邮储银行在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的过程中,其风险状况也成为了各主体关注的热点。

一、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类型

(一)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一些外部因素的不可抗拒力而导致收益不确定的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大类。

1.自然风险

农村小额信贷主要是面对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其偿债的能力是以农业生产效益为基础的。而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以来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大,抗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益的不稳定,加上我国的农业保险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顺理成章也就使得农户无法偿还借款或者拖延贷款。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因供求关系、品种及质量、价格等市场因素发生变化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的危险。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市场风险主要是因为农业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等。邮储银行在进行信贷过程中也会面临这一类的风险。

(二)管理风险

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中的管理风险是指由于邮储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善等原因所导致的贷款损失风险。产生这种风险的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贷款前的评估管理。邮储银行在是否对农村被贷款者作出贷款决策之前,需要作出评估,主要通过调查走访、询问记录等方式进行,如果此时在评估管理方面未能妥善处理,则会产生一定的贷款风险;第二,贷后监督管理。如果邮储银行在贷款后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则也会使执行信贷的人员放松检查和跟踪服务,放任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导致贷款有收不回来的可能性;第三,贷款收缴管理。如果在对贷款进行收缴时,未能顺利收回贷款,则信贷员需要对此进行及时反馈,并对该户进行相关的催缴工作,如果处理不善,则也会导致贷款风险。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农户在获得贷款后不努力从事生产或任意改变借款用途、恶意逃废债务所形成的道德风险。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中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信用意识不强。由于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如果小额信贷的一些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则可能会使农户认为,小额信贷具有扶贫贷款的性质,有些则到最后不愿意偿还,导致邮储银行贷款面临风险;二是违约惩罚力度低。由于目前农村地区的信用体制还不够完善,信用的约束力不强,导致邮储银行对农户进行贷款时面临信用风险。

二、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评价

(一)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上文对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的分类,可以得到准则层的三大主要风险以及影响各类风险的主要因素(如图 1 所示),具体层次结构模型如下:

由以上的计算结果表明,环境风险所占比例最大,信用风险次之,管理风险最小。

三、加强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一)环境风险的防范

对于环境风险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大不可控的风险进行防范时,只能采取分散或者补偿的方式。

第一,对于自然风险,通过采取科学技术和农业保险的手段来进行防范。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比如使农户预先了解自然环境动态,提前做好一些可能发生的应对防护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性的重大自然灾害,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弥补不利环境所帶来的损失,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存活率;另一方面,结合农业保险,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减少农村小额信贷的自然风险。

第二,对于市场风险,通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提高农民的收益,从而降低信贷风险。邮储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高素质信贷人员,掌握并了解市场的动态与走势,对未来的农产品价格趋势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可以利用股票等套期保值手段来应对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从而防止农民收益的降低。

(二)管理风险的防范

对于如何有效的防范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的管理风险,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银行信贷人员素质的高低在整个贷款业务的流程只能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邮储银行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是防范管理风险的第一步。一方面,通过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提升其农业政策知识、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等;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做到爱岗敬业,管理层与信贷员之家互相合作。

二是深化“三查”工作。在进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时,切实做到落实贷款前调查、贷款中审查、贷款后检查的“三查”工作,从而严格精致风险,避免因为“三查”工作的不善而导致贷款逾期风险等。

(三)信用风险的防范

对于邮储银行进行农村小额信贷时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强化行为主体来进行防范,要求政府与邮储银行行为主体做到如下两点:

首先,通过信用教育加强农户的信用意识。对于按时还贷者和违约借贷者进行有效区别的信用教育,树立诚信典范,使其对其他农户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并且明文规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惩罚措施,对于一些机会主义的借贷者进行打击,从而强化农户的信用意识。

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对于邮储银行在进行农村小额信贷时有着决定农村小额信贷质量的关键性作用,也是进行农村小额信贷的作为核心的内容之一。目前,邮储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对农户的信用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各项评估技术还较为落后。因此,邮储银行应着力制定合理的评级标准,明确评级责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农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从而防范贷款风险。

四、结束语综述所述,通过以邮储银行湖南省分行为研究对象,识别出农村小额信贷面临三大主要风险,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进行了评估,针对风险评估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邮储银行湖南省分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为其他银行的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颖.中国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金融与统筹城乡,2012(8):60-62.

[2]王海军,范静,佟元琪.基于AHP 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评价的研究—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J].吉林农业,2012(24):89-91.

[3]丁业震.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及其防范[J].农村经济,2012(12):67-69.

[4]张滨.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2011(10):114-116.

4.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 篇四

当前,农村信用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实现风险管理,提高贷款质量,实现贷款规模、数量、效益均衡发展。

因此,我们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过去信用社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下,按照存贷比发放贷款,通过粗放式、外延式的规模扩张来发展业务,实现利润。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出现恶性膨胀。当务之急要实现分帐经营。具体分三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省联社成立以前;第二时间段,2005-2007年,(期间现金发放的贷款,要严格实现责任追究)。对过去形成的不良贷款,联社要成立专门的清收队伍,对贷款进行全面核查,催收,保全资产;第三时间段,从2008年开始,对新增贷款发放,要引进严密的信贷管理机制,实现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

一、成因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未严格按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程序进行贷款管理,在发放和管理贷款方面的操作技术性失误等。贷款操作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有的信贷人员对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信状况、担保能力等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准确的反映借保人的经济效益和信用程度。调查报告只是信贷人员坐在屋内根据贷户的一面之词而写来应付检查的。对借保人(单位)在别的信用社或其它金融机构有不良贷款的贷户仍然发放贷款;审查贷款时不严格,重形式轻内容,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仍然发放贷款等;贷后检查不及时,在实际工作许多因为信贷人员贷款催收不到位,造成了贷款超过了诉讼时效,贷户赖帐都无法起诉。由于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导致贷款出现风险难以控制。

二是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借款人无论经营什么业务,事先都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预测其经营的后果及可产生的风险。特别是对固定资产贷款,除企业必须提供可行性分析的书面报告以外,信用社还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贷款项目评估。如果信用社在审查贷款项目时,既无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无项目评估。单凭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决策贷款,就有可能产生经营风险。

三是缺乏科学管理。贷款规模过大,贷款投向结构、期限结构不合理,贷款经营机制不健全,都是使信用社贷款发生风险,造成损失的原因。

四是信息不灵。信用社任何一项经营决策,必须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作出贷与不贷的决策。至于贷多贷少,期限长短,则要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资金方面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准、不灵敏、反馈不及时,往往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发生风险损失。五是思想方法不正确,主观片面。在信用社经营中,部分信贷人员只看到好的、有利的方面,看不到差的、不利的方面,导致决策失误,产生风险。

六是缺乏工作责任心。由于信贷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甚至放弃和滥用职责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屡见不鲜。

随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逐步把信用社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总体原则的确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约束机制,树立“成本可算、利润可获、风险可控” 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我认为应该这样来理解:放弃单纯地追求规模增长,追求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追求速度。

近些年来,信用社积极探索和完善了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难以适应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由于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在干部职工中普遍存在对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缺乏现代信贷风险管理必须的技术手段,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还没有从以实物管理为中心向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转移,没有形成与改革时期相适应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二)信贷政策需要继续完善。一是对于退出客户的信贷风险防范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由于对贷款客户实行择优选贷,必然导致一部分农户及企业失去贷款资格,存量贷款风险突出。二是贷款政策特别是支农贷款政策在操作中存在困难。三是贷信贷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与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县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相适应的信贷产品。

(三)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信用社贷款分类方法不能全面反映贷款风险情况。二是没有建立起适用于贷户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难以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三是对行业风险分析不足。在对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经济周期、经济规律的分析上还不够,预警调控机制还不完善。四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比较落后,当前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仍然停留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阶段,定量分析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

(四)目前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责任不明确。一是贷款审批约束机制不强。各个岗位在管理上具有从属关系,没有专门的贷款风险控制与管理部门,审贷分离在执行中大打折扣。二是贷款风险管理责任不明确。由于授权制度还不完善,加之审贷分离原则落实不到位,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职责、权限还比较模糊,有关人员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激励机制弱化。

(五)人员素质不适应、信贷风险管理基础制度不落实。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够、员工风险管理素质不高、部分业务制度的合理性操作性较差等等,直接影响了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信用社操作风险时常发生

二、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组织构架。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按照建立“监督管理、权力制衡、合规发放、正向激励、责任追究”的机制原则,提出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构架设。

1、建立和完善信贷监督与管理组织构架。针对农村信用社整体风险突出,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客观事实,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急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联社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下设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委员会。

——全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内控制度的建立是有效防止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内控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决策制度、授权授信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操作制度、内部稽查制度、资料保全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奖惩制度。

——培育信用社风险文化。培育信用社风险文化就是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准则,工作氛围。我们有很多管理制度,制度是要大家强制执行的,而健康的风险文化能把制度的执行从强制变为自觉自愿。

——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1)培养有利于提高执行力的三种意识。一是要做到违反制度不搞“下不为例”。二是不找借口违反制度,不变通执行制度。三是违反制度严格问责,大力提倡领导问责。2)完善有利于提高执行力的运行体制,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实行“三分离”的运作管理模式。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在建立县级联社理事长“一票否决”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县级联社分管领导前台、后台分离,信贷部门前台、中台、后台分离,公司类客户部门与个贷类客户部门分离的“三分离”运作管理模式,形成信贷决策的权利制衡机制。

(二)、再造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对原有的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在既要控制信贷风险,又要提高操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按照“贷款受理—客户调查、评价和项目评估—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的信贷业务流程,打造适合农村信用社管理特点的审贷分离、定岗定责、权利制衡、责任追究的流程银行模式。采取集中经营与授权经营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公司类和个人类客户对信贷服务需求的特点,设立客户受理岗、信贷调查(评价、评估)岗、信贷审查岗、信贷审批岗、放款操作岗、贷后检查岗、风险监控岗、档案管理岗,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各基层信用社可以根据贷款规模和人员数量及素质来定岗定责,可以一人多岗,但是,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检查岗必须分离,绝对不准出现贷款“一手清”现象。

因此在岗位设置上,基层信用社不宜再分内、外勤岗位,每个员工都是综合柜员,人人参与资产负债管理,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增加凝聚力,才能切实形成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全程营销和监控机制。

(三)、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

1、贷款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各信用社“一把手”在信贷管理上应处于“超脱”地位,要专职于管理,不能又操作又监督、又审批,要建立起会计、审计、纪检监督制约网络,明确各监督岗位的职责权限,避免道德风险和内部风险控制。

2、对联社参与审批的贷款。联社贷款管理部门要将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个环节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岗位、到人。贷款管理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有人负责。

4、界定责任,奖惩分明。贷款失误拟按下列标准划分责任:1.调查岗人员提供情况不实、导致贷款审批失误,造成贷款损失,由调查岗位人员负主要责任,审查岗人员要对借据的合规合法性负主要责任,决策审批者负领导责任。信贷人员越权违章放款,造成贷款损失,由放款操作人员负全部责任。2.审批决策者不采纳调查人员的正确意见,做出错误决策,或不经信贷人员调查,直接审批贷款,造成损失的,由审批决策者负全部责任。3.贷款发放后,因检查人员检查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或反映问题,造成损失的,由检查人员负全部责任。有权责任人对信贷员反映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或措施不力,造成贷款损失,由有权责任人负全部责任。

(四)、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现贷款风险转移。

在市场经济中,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贯穿于信贷资金运动的始终。因此,建立必要的信贷资金补偿和转化机制,是确保资金安全的有效举措。

措施之一:可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或基金制度。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户贷款或农户一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可实行五户联保方式,对民营企业贷款可实行三户联保,进行授信、发证、授牌,一户贷款出现风险或损失,其他贷户可有效补偿。

措施之二:可足额提取呆帐、以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

措施之三:可实行贷款风险保险制度。贷款风险保险是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和贷户以贷款项目和金额向保险公司投保贷款风险保险,当投保企业或贷户因保险责任内的原因不能按合同归还信用社贷款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偿还责任,以转移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措施之四:可建立风险金制,推行信用社信贷人员风险金制度。

(五)强化贷款管理基础工作

1、要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的信息采集机制和反馈制度,以利于联社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内贷款管理有关信息,提高联社科学决策和工作指导水平。当前,一是要加强贷款合同管理,完善借款合同、借款借据要素;二是要建立健全借款人经济档案;三是要完善贷款登记簿制度;四是要逐级建立辖内大户贷款登记、报告制度。

2、加快贷款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要充分认识贷款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层社贷款管理工作中所需必要的设备,要尽快配备。要大力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

3、稳定机构,充实人员,更新知识,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要充实贷款管理人员,特别是第一线人员。要按规定比例尽快配足贷款管理人员。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组织贷款管理人员,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知识,尽快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六)目标管理,正向激励。我要讲的目标管理,有三个层面:一是联社经营层,要以实现股东、员工、客户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二是基层信用社主任,结合各基层社的实际情况,制定三年目标;三是基层信贷人员。要测算每个员工的保本点和贡献率。因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考虑边际效用,力求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要趋向均衡。对不能为信用社创造收益的员工,要进行分流、买断、内退。

(二)自省联社2006年成立,经过六年来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新一代系统上线以来,苍山县联社不断强化内部风险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开展合规文化建设,支持“三农”及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信用社信贷业务的飞速发展,风险随之也凸显出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案件的频频发生,不仅使信用社资产蒙受了损失,也使信用社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更是使一些信用社员工悔不该当初,高墙内的忏悔却不能减少对家庭、对亲人的伤害。

新形势下,信用社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甚至全球化的趋势,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信用社要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对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都要有新的提升,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防范道德风险的能力。

风险存在于信用社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内在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信用社员工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信贷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

一是要把优秀的人才放在信贷岗位上,并将健康的信贷文化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传导和贯彻,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二是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根据新时期信贷工作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让信贷人员有针对性的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特别要加强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技巧,实事求是地撰写调查报告,对借款人的各项经济指标作出正确的分析、解读与结论;三是通过这次人力资源改革,建立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设置评定信贷人员等级、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以工作实绩“论英雄”,使其得到高额回报和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正面引导解决信贷人员的思想压力与负担。由于责任追究效果的凸现,一些人受到处罚,使一些信贷人员总是担心贷户失信,在发放贷款时产生严重的“恐贷”、“惧贷”思想,宁愿少放一笔,不愿多担风险,更变不上积极主动地营销贷款,放贷时可谓思之再三,慎之又慎,这就要求联社要积极探索“尽职免责”的新政策,尽快修改完善“尽职免责”的有关规定,真正解除各环节尽职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业务发展。

二、坚持“合规管理”的原则,弱化合规风险的产生。

合规是指信用社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是信用社核心的风险管理,也是法律风险的一种。其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一是持续关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正确理解法、规则和准则的规定及其精神,准确把握其对信用社经营的影响,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计划;二是联社贷款授权授信管理全面实施,信贷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要不断强化信贷管理责任,进一步规范信贷管理和操作流程,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合规风险;三是对案件防控工作实行专项治理,在全辖内要做好常规查检、专项检查,要对风险点隐患及时清查与综合治理活动,提高合规经营理念,加大案件责任追究力度;四是持续开展行风建设活动,加大对信访举报件的核查摸排力度,深入落实安保工作责任制,推进安防设施达标工程,构筑强有力的安全保卫体系;五是加强对起诉贷款的风险防范。从起诉案例看,虽然信用社“赢了官司却赢不了钱”怪现象已是见怪不怪。这就要求我们在诉讼案件初始就寻找被告人可以执行的财产,与法院密切合作,切实维护信用社权益。

三、坚持“三查制度”的高质量实施,全面提升防范及预警风险的能力。

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每笔贷款都必须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跟踪检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对贷后检查不规范,检查整体质量不高,甚至流于形式,可谓是案件防控的一个软肋。

一是明确职责,构建分层次的贷后管理责任体系。苍山县联社已设立了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基层信用社开展贷后管理和问题贷款的外置工作。而在具体操作业务的基层信用社要按照借款人的借款额度的大小分别由县联社、信用社主任、业务主任、客户经理承担相应的贷后管理责任;二是规范行为,构建全方位的贷后管理检查体系。明确检查时限,划分检查金额,规范检查的程序和方式,同时要坚持双人检查制度,对规定额度上的贷款全部实行实地检查,对所作检查要明确内容 和重点,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和各种情况;三是及时预警,构建立体式的贷后管理预警体系。要从外部各个渠道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在内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动态贷后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预警,完善预警信号传导机制,对已预警的要实行督办制度,要指定部门、人员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监督具体经办社贯彻执行。

(三)一、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

作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也面临: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指金融机构由于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不能保证存款者提现需求)、信用风险(指借款者或者金融交易对象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致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首要风险,也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赢利性风险(指金融机构经营亏损或赢利少于预期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指在金融机构内由于顾客、不足的内部控制、系统或控制失败以及不可控制的事件而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指被用于交易或可交易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汇率等市场因素造成的价格波动)等诸多风险。在这些风险中,信用风险最为突出。

由于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因此信用社面临的风险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目前我国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是三农贷款,也有一些商业运作。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存在特别的风险和成本。我国的农村经济,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户收入低下且有明显季节性、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贷款往往又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品,因而贷款风险高;而农户居住分散、贷款具有单笔规模小等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要高于城市工商信贷。二是存在着借贷的非生产性。由于农民的收入很低,在消费上难以满足自身需要,至今在借贷上仍有相当比例的用途是非生产性的。而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这些没有还款来源的项目。三是由于农村缺乏合适的抵押物。在中国,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因此土地还不能作为抵押物。而农民可以用来抵押的物品如四荒的承包权、房屋和农机具等,金融机构又因为其执行成本太高而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四是农村获取相关信息困难,金融机构无法掌握借款人充分的信息。比如贷款资金的运用,借款人的资金状况等等,金融部门获取和处理这类信息的成本很高。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村贷款的申请、获得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贷流程管理不足

信贷管理从流程角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贷前决策,贷中跟踪管理和贷后总结评价。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流程管理上还很粗糙。

贷前有三个环节:贷前调查、授信复查和贷审会讨论,这些是风险防范的关键防线。然而在实际业务运行过程中,这三个环节都存在较大问题。首先由于信贷员出于自身利益,或者能力和素质不够等原因,使贷前调查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以第一道防线有时往往是形同虚设。其次,授信部门复查,又因为人员力量有限而显得十分薄弱。最后,现行的贷审会制度,无论其人员构成、职能设置还是审批程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也会使信用社承担本不应承担的风险。

在贷中和贷后管理方面,“重贷轻管”一直是农信社的老大难问题。其一是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在价值取向上“重效率而轻质量”,即偏重于贷款增长而忽视存量的管理。其二是信贷人员配置不合理、不科学,与贷款规模不相适应。其三是管理模式有待改革。现行的信贷管理模式是“谁调查,谁管理”,即贷款人员作为贷款的第一责任人,负责从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监控到贷款回收的全过程。这一管理模式固然有其科学的一面,比如给予了信贷人员较强的激励。但是也存在明显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它从某种程度使信用社放松了对信贷风险的警惕,过分相信信贷员会把好关。事实上,这种模式不但削弱了信用社事前防范、预警和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而且事后一旦出了问题,信贷员是无法真正“负责”的。

2、贷款管理制度低效

首先是制度设计上的低效,多数信用社都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配套、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一人承担不相容职务的现象相当普遍,如小额农贷,贷款员既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又做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使贷款人员失去了有效约束,极易诱发道德风险。其次是制度执行上的低效,内控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讲在嘴上,很多时候是为了装点门面或应付检查,贷款过程中违反国家方针政策、金融法规、内控制度的行为屡见不鲜。

3、信贷人员素质不高

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信贷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其一体现在业务知识和技能上,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知识结构缺陷和业务能力问题,不能正确分析和应对贷款风险,有的信贷员连企业的基础财务报表都不能阅读,对借款人假信息、假报表缺乏辨别和防范意识和能力,忽视对借款人背景等报表数据无法反映的因素的调查。其二是综合业务能力不强。其三是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有些信贷员业务发展指导思想不端正,只顾个人眼前利益,不关心贷款潜在风险。

4、信贷文化缺失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积聚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可以归结为信贷文化的缺陷。信贷文化是一个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运行和管理理念的综合反映,体现在管理模式、风险控制、内控制度等各个方面。事实证明,单纯依靠规章约束或者未能脱离规章制度等硬约束因素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的。

三、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强化信贷流程管理,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

信贷流程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资产的经营风险存在于贷款发放的全过程。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忽视信贷流程管理,违规越权操作无疑是信贷资金运营中最大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必须从强化信贷流程管理抓起。

2、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内控制度

信用社制度体系包括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设计是否优良,执行是否有效,对于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具体谈谈内控制度建设。信用社应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理念,通过内控环境、信息与沟通、监督、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控制要素的健全和完善,建立起覆盖所有部门和环节,覆盖所有人员和岗位的内控机制,对信用社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监控,从源头上防范贷款风险。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要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查遗补缺,充实完善,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3、提升信贷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形成准入、退出机制,严把用人关。其次要形成定期培训、等级管理机制。要实施岗位资质认证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一系列对应的岗位资质标准,对各级从业人员实行层级管理,对员工进行系统化层次化的教育培训,并淘汰认证不合格员工,从而打造一支适应手段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求的员工队伍,从根本上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最后要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信贷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积极营销、扩大贷款总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注重控制风险,不断提高资产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信用社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对金融企业来讲,要以金融业务活动主体人为主要的监管对象,管理好了人,就控制了风险。信用社管理层要从观念上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并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全体员工树立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把信贷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人人关心风险、人人防范风险,事事考虑成本与效益,以提高整体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4、提升企业信贷文化,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

信用社信贷文化的核心是信贷价值观。信用社发放贷款,目的是获取赢利,这就是信贷价值。而信贷价值的获取是以控制风险为前提,因此提升信贷文化是信用社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证。信贷文化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贷人员、高级管理人员道德的回归。信贷风险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健康信贷文化的培养土壤,有着润物无声、功到自然成的效用。要将风险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范围,尽快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创造和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使全员知道总体风险控制目标。

提升信贷文化还要求信用社要主动适应金融业改革开放的需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形成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的氛围。不断开发出既能满足客户需要又能有效分散、控制、转移风险的贷款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支农方面要结合实际寻求既能够实现政府政策意图又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效益的有效途径。

5、完善担保抵押制度

实行贷款担保抵押,是抵偿弥补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农村信用社应少信用放贷,提高抵押、担保贷款比重,完善抵押、担保手续。对抵押贷款,要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尤其在办理财产抵押手续中,认真核实抵押物的所有权及变现能力,依法签定抵押合同。这样农村信用社可占据追回同顺序债权的法律优先权,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对其贷款债权产生的风险。

信用社在提供担保贷款时,要重视担保公司的风险。由于目前国家对于担保公司的管理比较混乱,多头管理,担保公司良莠不齐,信用社一定要对担保公司进行充分了解,否则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5.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 篇五

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注和棘手的问题。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暴露尚不充分,且面临的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在经营中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下降,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商业银行将受到更多的国际国内因素冲击,承受更多的内外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突出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大,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生活的现实之中.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强化全面信贷风险防范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价值,又有实际现实意义。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是否能很好的处理信贷风险,关系到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但只要各家商业银行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三性”有机统一;构筑以人为本工程,健全贷款责任制度;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将很好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和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和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对当前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1.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

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以三种常见形态存在于商业银行中:一是赔本风险;二是赔息的风险;三是赔利风险。2.信贷风险的特征(1)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2)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3)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4)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3.信贷风险存在的原因

(1)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银企双方都要对借贷行为的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只有预计借入的和贷出的资金会在将来某一时刻得到清偿,并且双方均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借贷行为才会发生。只要银企双方中任何一方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出现偏差,就会出现风险。在市场经济不确定因素众多的情况下,这种偏差的可能性也不断扩大。

(2)双方信息不对称。在一般意义上,如果契约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关系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人-代理人关系。贷方在贷款协议签订前后无法完全了解企业信息而成为委托人,借方则因对自身状况更加明了而成为代理人。代理人会利用委托人的信息不足力图使合同条款对自己更加有利,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不利地位,形成逆向选择,从而干扰市场的有效运行,甚至导致市场失灵。银行信贷活动的收益取决于借方和投资项目的赢利能力和偿付能力,而企业为了获取银行的贷款,具有故意隐瞒不利信息的强烈动机。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然会导致信用危机和信贷市场失灵。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问题

1.资本充足率下降,降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近年来前所未有的衰退,企业盈利能力和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大量的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同时,由于资本市场遭受严重打击,资本筹集出现困难。这两个因素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使其一方面可能受到监管指标的约束,一方面可能降低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2.零首付或假首付情况下的断供风险

一些贷款机构为了加快房屋销售或制造虚假繁荣景象,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风险更大的贷款形式即“假首付”也很普遍,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增加其住房销售,以垫付首付款,或分期支付首付的方式,让购房者从商业银行获得按揭贷款。当购房者成功得到个人按揭贷款之后,开发商也实现了资金的回笼,而这种贷款产生的市场风险则完全由商业银行来承担,一旦市场风险爆发,个人贷款者纷纷选择低成本的断供方式远离房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会大幅提高。

3.个人住房贷款的成数普遍偏高

所谓住房贷款按揭成数是指贷款额度与房产价值的比例。银行为了扩展业务规模,按揭成数都比较高,近几年仍然维持在70%左右,甚至是“零首付”。目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进一步进行法规及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按揭成数下降到了60%左右,但是这个数值还是偏高,依然蕴含着很大的风险,有待于国家进一步进行调整和改善。不同的贷款者的偿还能力和信用有所差别,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也有所差异。因此,政策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对于信用条件相对差的贷款者相应地提高首付比例,以减轻可能违约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银行生产和出售公众所需的金融服务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贷款,贷款质量的优劣,银行信贷资产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避免或减小这一因素的影响,相关的法律防范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三性”有机统一。首先,牢固确立依法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信贷风险防范工作的前提。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扩张,不能不计质量的追求规模和速度,也绝不许涉足帐外经营的违规禁区;其次,遵循审慎的办事原则,在经营每项贷款业务时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用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理念,保持对信贷业务各方面风险的清醒认识和敏感性;再次,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特点,明确本银行的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切实可行地来指导本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必须至少制定两种管理政策,即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信贷政策。在宏观管理上,银行管理层要研究规定本行可以承受信用风险的程度、优先发放贷款的一级市场区域、潜在的市场份额、贷款增长速度、贷款结构等等;在微观管理上,信贷专业部门要因地制宜,认真审核贷款客户的经营者与信誉、资金实力与负债程度、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等.(二)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实施客户授信管理,就是收集市场动态和客户经营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充分评定客户偿债能力和意愿,审慎地确定授信额度,减少信用风险的一种方法。一要科学测评客户信用等级。二要合理核定客户综合授信额度。三要运用信贷组合管理原理,分散贷款风险。通过授信业务的对象风险评级组合、行业企业类别组合、授信业务品种组合、业务回报率和期限组合,来防范和分散授信业务在某一客户、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上的集中风险,也要尽可能规避社会经济环境和周期的风险。同时根据市场和客户经营变化、资金往来情况等,适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一般每季确定调整计划一次,从而保持贷款安全性和流动性、盈利性的统-。

(三)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

商业银行从加强管理,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必须建立一整套的信贷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授信程序,强化监督机制,不断地进行检查、辅导、整改和考核,逐步达到制定制度无漏洞,执行制度无弹性。一要完善和规范授信业务程序。二要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三要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严格管理。根据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一系列办法和规定,结合当地实际,依照经营合规化、操作规范化、文本标准化的要求,及时修订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使用文本。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

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信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分析预测风险,提出防范对策。一是组织信贷人员定期开展市场和行业调查,确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贷款风险程度,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防范对策;二是使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必须以贷款风险分类理念贯穿信贷全过程,注重对借款人在贷款期间的现金流量、非财务因素等进行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贷款决策;三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集中式台帐系统和人民银行的贷款卡咨询系统,了解借款企业在所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情况、付息情况、企业大事记、财务状况等信息,预测分析借款人下一阶段的经营趋势,对有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及时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四是银行要与法院、工商、税务、经委等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借款企业相关信息,发挥信息反馈作用,抓住关键点和突破口,主动转移和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最新银行信贷风险分类管理与防范化解及客户信用额度调查分析实用全书》[M].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9(10).[2]《最新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监测评估与信贷风险控制及有效防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3] 张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型、方法与建议[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4] 赵庆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6).[5] 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6]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7] 宾爱琪,商业银行信贷法律风险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5).[8]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9] 李燕,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J].青海师专学报,2005(S3).[10] 徐斌,对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2(2).[11] 沈红梅,胡士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4).[12] 张坚红,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J].金融与保险,2002(8).[13] 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N].第一财经日报,2007(A01).[14] 王宏智,对村镇银行设立的认识及建议[J].现代经济,2007(6).[15] 吴玉守,村镇银行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16]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prevention policy[J].2006.[17] On the commercial credit risk[J].2004.奇摩女孩 http://bb-552.com

6.防控信贷风险 篇六

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实质上是对信贷管理的一种再监督行为,它是监管部门依据国家金融法律、规章,对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包括对信贷管理组织体系,贷款的审批、发放、管理、回收等内部控制机制进行检查、考核、评价方法的总称。

其目的是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各项平衡制约机制和责任制,并有效地执行,防止因制度的漏洞或执行不力及监督控制不严而出现高风险贷款、以及以贷谋私等不良现象,切实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

关键词: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信贷管理;贷款发放

1.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

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围绕防范控制风险的各项操作程序、方法、管理制度、办法等机制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四项要素:

1.1信贷策略。评价金融机构制定的信贷策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中央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考虑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点,是否遵守审慎原则,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从严掌握贷款规模,选择贷款对象,有无盲目扩张行为;信贷策略是否形成规范性文件,并被每一个信贷人员知晓、准确理解执行。

1.2组织体系。评价金融机构是否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要求建立了信贷操作和管理互相制约组织体系,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是否

由两个以上部门或岗位分别承担;是否建立科学、民主的贷款审批机构;信贷人员的选拨是否建立了任职资格和优胜劣汰制度。是否设立专门内审部门对信贷业务全过程进行再监控并向最高决策层报告。

1.3操作程序。贷款发放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制订明确的操作方法并以书面形式确立下来,是否严格执行。

1.4管理制度。包括日常检查、清收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监测管理、岗位责任制、信贷资产保全等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2.信贷管理组织体系的内部控制

信贷管理组织体系是指根据信贷业务环节的内在要求和平衡制约机制要求而进行的机构或岗位的配置,包括信贷业务操作部门或岗位、信贷审查管理部门或岗位、贷款发放审批决策组织的确立及其职能和职责、内部稽核部门的设立及其职责履行情况等。信贷管理组织体系是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组织准备,是加强信贷风险内部控制,防范控制信贷风险的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

《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规定,贷款发放应实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一项信贷业务应由两个以上部门或岗位完成,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分离贷款调查评估和审查、检查的职能,分别设置信贷调查、发放和信贷审查、审批、管理的机构或岗位,并要求根据贷款额的大小确立各级部门的审批权限,建立相应的信贷审批委员会或审批小组,保证每笔贷款由互相制约的两个以上部门或岗位来完成;并建立信贷风险内部稽核监

督、报告制度,保证贷款的发放处在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之中。3 贷款发放内控要求

贷款发放是信贷业务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控制,隋况对信贷风险的大小具有很大的影响。贷款发放应具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包括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款审批发放的全过程,这套程序应顺序经过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信贷业务人员进行贷前调查评估并签署意见,信贷审查人员对贷前调查评估的真实,陛和科学性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上报有权审批人审批,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担保贷款还要签订担保合同)。对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各金融机构都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规程,以防止贷款发放的随意性或违法乱纪行为。对贷款发放内部控制进行稽核评价,就是要稽核评价各环节操作方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1审查借款人资格。借款人提交贷款申请书及相关资料后,贷款人首先要根据金融法规的规定,审查借款人是否具备贷款条件。借款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1)应当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应当具备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不挤占挪用信贷资金、恪守信用等基本条件,且符合以下要求:a.有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b.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须经过工商部门办理年检手续;c.已开立基本帐户或一般存款帐户;d.除国务院规定外,有限责

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对外股本权益性投资累计额未超过其净资产总额的50%;e.资产负债率符合贷款人的要求;f.申请中期、长期贷款的,新建项目的企业法人所有者权益与项目所需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

3.2贷款人规定的其他条件。

(1)贷前调查评估。贷款人受理借款人的申请后,应当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信用等级以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抵押物、质押物、保证人情况,测定贷款的风险度,在此基础上提出贷与不贷、贷款期限\贷款方式等意见。信用等级评估应当根据借款人的领导者素质、经济实力、资金结构、履约情况、财务收支状况、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等要素进行。

(2)贷时审查。信贷业务部门对受理的借款人申请贷款的可行性进行调查评估并签署意见后,移交审查部门审查。审查人按照有关规定对调查评估结果进行审查核实,提出意见,按规定权限报批。

(3)贷款审批。审批人接到审查部门报采的资料后,应按规定的方式组织有关信贷管理人员或专家对贷款发放的可行性进行评审,并确定贷款期限和方式,签署审批意见。

(4)签订借款合同。所有贷款应当由贷款人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应当约定借款时间、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及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保证贷款还须保证人与贷款人签订保证合同,或保证人在借款合同上载明与贷款人协商一致的保证条款,加盖保证人的法

人公章,并由保证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签署姓名,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应当由抵押人、出质人与贷款人签订抵押合同、质押合同,需要办理登记的,应依法办理登记。

4.信贷管理的内控要求

信贷管理内控是指金融机构在运用信贷资金时,对贷款在贷出之前调查评估,贷时审查核实,贷后监督使用,回收本息,监测预报风险,资产质量分析,控制化解风险以及确定贷款方式、期限、利率,规范信贷档案资料等一系列制度、办法的总称。由于贷前管理和贷后的管理分属两个重要环节,且习惯上所称信贷管理较多的是指贷后管理,而且贷前的各个环节的控制在前一节已经述及,本节所称信贷管理内控专门指贷后管理各项控制制度,包括贷后检查,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信贷资产质量监管,信贷资产保全,贷款本息清收以及信贷岗位责任制等方面的内容。贷款发放之后管理好坏,同样对信贷风险的大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强化对信贷管理内部控制情况的稽核评价。《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以及中央银行制订颁发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和各金融机构制订的贷款管理规定都对贷款发放之后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如下:

(1)贷后检查。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应当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

(2)贷款回收。贷款人在短期贷款到期1个星期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1个月之前,应当向借款人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贷款人对逾期的贷款要及时发出催收通知单,做好逾期贷款本息的催收工作;贷款

7.浅议信贷风险管理 篇七

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需求相适应的金融结构才是最优的。然而, 近年来, 受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 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重重, 而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更加突出, 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关研究报告指出, 我国仅30%左右的小微企业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70%的企业发展能力较弱。国有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 贷款却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80%, 而大量的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60%, 其贷款却占不到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20%。据不完全统计, 小微企业每年融资需求在8000亿元以上, 但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只获得不到l000亿元的资金支持。每年的融资缺口高达6000亿元到7000亿元。从实际情况上看,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窄, 内源性融资占比高, 外源性融资规模小、期限短、结构不合理, 融资成本高。

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 信贷资源不足

一方面, 2011年以来, 由于受国家稳健性货币政策的影响, 央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及存贷比率进行了严格监控, 使商业银行总体的信贷规模受限, 从而使可供小微企业使用信贷额度更加紧张。另一方面, 受法定存款准备金持续提高影响, 银行存款压力倍增, 受存贷比率的限制, 由于小微企业风险相对较大, 且流动资金不充裕、派生存款较少等影响, 银行投放到小微企业的信贷更是少之又少。此外, 商业银行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 普遍受资本金约束, 风险资产不足, 这导致商业银行难以支持小微企业。

(二) 风险、成本难控制

小微企业具有金额小, 期限短、风险、成本难控制的特点, 银行在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业务时, 会产生相对较大的成本压力并需要进行贷款前的业务调查。近些年, 小微企业的发展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较大, 小微企业的资金链问题日趋凸显。2011年底全国小企业贷款不良率2.02%, 其中单位授信500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占5.14%, 远高于商业银行整体1%的不良贷款率。因此, 商业银行在进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 应充分做好风险防范。如果商业银行没有一套完整合适的操作系统与之相匹配, 还像服务大企业那样一单一单地来做小微企业贷款, 必然要承受着巨大的人工成本压力, 从而使业务发展缓慢。

(三) 融资渠道单一

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比较单一, 存款比较少, 加之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财务不透明、风险不确定, 使商业银行对其提供的信贷业务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从而使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提供贷款业务的条件相应提高, 成为制约银行信贷资源投入小微企业的主要因素。

三、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对策

(一) 贷前风险控制

首先, 强化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建设。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资信评级, 目的是揭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 从而防范风险。在风险可控制的情况下, 还可以考虑对某些中小企业免除资信评级的步骤, 直接进行贷款的发放, 以便更好的解决资信评级对中小企业的制约。其次, 注重信息的软硬结合。硬信息要注重分析银行往来账户上反应企业还款能力的信息;软信息则是通过实地考察, 了解企业的经营动态、财务状况等, 尽可能的减少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使贷款在安全有效的环境下进行。最后, 要准确定位市场。商业银行要及时研究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 认真分析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 按照信贷政策的要求, 对辖区内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进行规划, 银行信贷从业人员也要定期深入小微企业内部开展调查, 及时掌握当地小微企业生产、销售情况, 做好项目的备案工作。

(二) 贷中风险控制

首先, 要把握贷款规模。从银行经营的角度来考察, 企业的授信必须有规模的限制。银行应对企业进行科学授信, 对行业或企业进行科学的评级, 并进行结构和总量的分析, 确定授信总量和授信结构, 同时, 还要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确定不同的授信规模总量, 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的数量, 资产规模, 收入增长等基本因素, 并充分考虑其他银行的市场竞争情况, 在单户分析的基础上, 科学确定企业的授信总量。

其次, 要根据周期性和结构性确定贷款投放期限。商业银行要针对不同生命周期、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的特点, 从产品导向型向企业需求型转变, 创造一些新的金融产品, 以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结算、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服务。对于处于形成期的企业, 银行应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前景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估, 在受控制的风险下确定授信总量, 进行小额贷款;在企业的成长期, 银行应根据各企业的授信额度进行规模放贷, 即效益好前景广的多放贷, 效益一般的少放贷, 无效益的不放贷, 但放贷总额不应超过其授信额度;当企业进入衰退期时, 银行应果断的退出对企业的信贷业务, 减少贷款无法偿还的风险。

最后, 要落实有效的担保责任。银行在核定企业授信额度时应全面衡量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 在设计担保措施时要考虑足额、有效和便于执行, 在产品设计时, 要科学合理并积极推广使用具有自偿性的产品。在办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时, 不要仅局限于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要多尝试办理与企业的经济活动、现金流直接“捆绑”的业务品种。企业在以融资担保方式进行信贷业务时, 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 确定担保容量的大小, 以确保担保足额有效。

(三) 贷后风险控制

1. 加强贷后资金动向监控。

银行可以要求企业提供他行对账单和相应的划款凭证, 从而进一步跟踪资金的走向, 同时注意企业资金的回笼速度以及回笼资金的用途。银行应定期对客户进行贷后检查, 注重观察并分析企业的经营变化, 在一段时间内, 如果企业出现利润的长期降低, 存货的大量积压等, 可能意味着企业进入了衰退期, 银行就要进行信贷政策的及时调整, 果断退出企业的信贷业务, 避免企业进入衰退期带来的风险。

2. 加强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

对企业开展的业务, 包含着各类产品和义务的交叉、捆绑营销等, 这就需要银行加深对企业的了解, 增加对企业的监控和措施。银行对企业客户提供信贷的全过程, 应明晰各个流程的工作责任、工作标准, 使银行的业务更加有序规范。

3. 制定风险应急处理方案, 及时建立信贷退出机制。

实事求是地说, 在没有任何担保的前提下, 银行是不应该为小微企业“押一把”的。担保难的问题, 归根到底是信用问题。首先要确定企业贷款中风险较大且将给银行信贷带来较大损失的业务, 以及损失的大小及程度;其次, 要有分散风险的业务计划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应急方案。信贷退出应把握适度的原则, 考虑到成本、风险最小化, 对于每一笔信贷业务, 应在公平效率的前提下, 权衡信贷退出的成本和效益, 使成本达到最小化, 效益达到最大化。

摘要:中国的中小企特别是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他们在产业升级, 结构调整, 规模扩张过程中, 对银行的融资需求相当突出, 发展小微企业是商业银行在资本约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实现贷款收益最大化的重要工具。发展小微企业的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共同目标, 但是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性质给银行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对策

参考文献

[1]汪有胜, 徐俐霞.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探析[J].青海金融, 2012.

[2]李庆晔, 张丹.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探析[J].现代金融, 2012.

8.浅议信贷风险管理 篇八

【关键词】信贷风险 信贷文化 管理 建设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金融行业正承受由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冲击,作为银行工作中坚力量银行员工的价值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建设好银行的信贷文化,规范银行员工的思想行为,才能实时的抵御和防控风险,促进银行信贷工作的发展。

一、信贷文化对信贷工作的意义

(一)信貸文化的含义

信贷文化,是指在银行多年的信贷经营中形成的对做好信贷工作具有积极意义的观念以及方法。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实际及能见的信贷政策、信贷原则和程序以及这顶的相关规范和制度,二是指在一的基础上,全体银行员工共同创造和信守的对信贷工作有利的精神。

(二)信贷文化的特征

信贷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具有企业文化所具备的普遍特征。但是同时具备其他企业文化所缺少的特殊特征。首先是人员的高素质,相较于社会中其他企业以及银行企业的其他部门来说,信贷部门员工的素质很高。而是专业性,信贷企业的操作程序和规范多,要求员工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在银行专业水平之外,还需要把握市场、熟知国家政治走向,如颁布的新政策、新规定。三是责任性,银行部门对金融业有着重大作用,而信贷部门对银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基础作用,银行工作者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肩上所承担的责任。

(三)信贷文化建设对信贷工作的意义

首先,信贷文化管理在它的形成、传播过程中逐渐产生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中将理念转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对信贷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鬼反作用。其次,好的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元素,对银行风险管理起到关键作用,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信贷文化建设逐渐展示出它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第三信贷文化可以提升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就是对风险进行控制以及降低其所带来的损害,达到获取对打利益的目的。通过信贷文化增加员工对风险控制的认知,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发挥风险管理的最大作用,提高信贷管理水平。

二、催生信贷文化的方法

(一)提高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

信贷文化虽然不能对银行有直接的产出效果,但是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关闭按管理的方式。信贷工作人员是建立信贷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他们价值的实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所以,首先需要打造一个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建立学习性的组织机构促进信贷文化的建立,培养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形成信贷文化建设的使命感。树立责任意识信贷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都必须明确责任和自己应当履行的义务。

信贷文化讲究诚信原则,对银行这汇总金融机构来说,没有什么比诚信这种道德品质更加珍贵,而信贷部门对诚信更为看重。信贷工作人员的诚信品质不仅是自身的财富,也是银行的无形资产和软实力,在选择客户的过程中,信贷人员也要重视对方的信用,避免为银行带来损失。信贷工作是利益与风险并存的,提高信贷风险意识,注意信贷安全性。发现潜在的风险,对其进行规避,分析已经发生的风险,找出解决风险和减低风险带来的危害的办方法。要允许存在合理的风险损失,态度积极,在交易中如果收益完全可以弥补风险带来的损失,那么应当果断的接受风险。注意到信贷风险高的原因有四点,一是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额度高,二是房地产业在中国的过度扩张,三是中小型企业出现经营危机,银行贷款面临被违约的威胁,最后则是煤炭以及建筑行业材料钢铁和水泥的价格不断走低,对银行的信贷部门也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平衡意识,不要形而上学的看待问题,注重问题对立统一的特性,比如风险与效益,是永远矛盾的存在,但是在信贷交易中实现平衡,就能获取最大利益。最后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信贷文化建设中也不可少,人们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对你自己所获得的信贷文化知识、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进行主观的延伸和扩充,表达自身的需求和愿望。

(二)完善信贷机制

信贷文化建设需要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表现为业务流程的合理,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和独立而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信贷政策制度。银行内部首先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具体组织方式、岗位机制和人员上岗机制。保证在管理机制的运作下每一笔信贷交易都有章可依、有迹可循。权责分明,信贷工作人员的责任与义务明确、统一。严格信贷纪律,制定制度的同时要贯彻落实其实施,信贷部门内部建立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惩罚制度,促使员工服从管理。

(三)建立竞争机制

定期对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完成情况、爱岗敬业精神和客户满意度进行考核,奖励优秀突出的员工,表现不好做出相应的惩罚。引导信贷工作人员实行等级化管理,不同的等级享受不一样的待遇,得到不一样的权利,履行不一样的义务,促进竞争上岗,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客户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优质客户可以提升银行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成功的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式共享的、双赢的,良好的关系可以提升银行的社会价值。关系的建立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市场行为不合理就可能导致信用的沦丧,导致信贷文化失去其内涵。

三、结束语

信贷文化的建设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信贷文化的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贷工作队伍,信贷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完善信贷机制和信贷组织管理方式,缺一不可。要认识到信贷文化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战略地位,利用不同的媒介方式对信贷工作人员进行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信贷文化意识扎实的在信贷工作人员脑中生根,为信贷文化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洪卫.济宁银行信贷文化的建立及其发展探讨[D].2012.

[2]谭曙光.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信贷文化建设[J].新金融,2013,(7).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思维训练100题及答案下一篇:pos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