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024-06-30

关于陈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5篇)

1.关于陈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一

Adobe Photoshop CS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与好几个同学姓杨。他们经常结伴而行,常开玩笑说:“我们是100年前是亲兄弟,100年后也是。”老师说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5000年),就有了姓。于是,我对姓氏产生了疑惑,决定调查杨姓的历史和现状。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杨姓的来源和杨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李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李姓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杨姓的来源: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 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杨氏起源主要有四:

一、出自姬姓二、三、少数民族杨姓

赐姓转姓三、四、出自姞姓

少数民族杨姓

五、出自扬姓

历史上杨姓的名人:

杨震、杨杏佛{又名杨铨}、杨虎城、杨振宁、杨简、杨炯、杨国忠、杨玉环{又名杨太真}、杨尚昆、杨勇、杨至成、杨得志、杨秀山、杨国夫、杨梅生、杨思禄(于都籍)、杨卓(兴国籍)、杨力(瑞金籍)、杨汉林(兴国籍)、杨俊生(瑞金籍)、杨怀珠(吉安籍)、杨恬(德安籍)、杨世明(浏阳籍)、杨永松(大埔籍)、杨尚高(平江籍)、杨尚儒(连城籍)、杨国宇(仪陇籍)、杨家保(吉水籍)、杨辉图(大埔籍)、《黄埔军校三百名将》列有杨林(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杨杰(国民党少将)、杨至成(解放军上将)、杨家骝(国民党追赠少将)、杨嗣震(国民革命军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杨坚、杨广、杨震„„

杨姓人口数量: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

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杨氏人口大约是4千多万。

杨姓迁徙史: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

台湾杨氏

台南佳里杨氏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

海外杨姓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士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士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士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泰国杨氏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士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亲总会。印度尼西亚杨氏居住在印尼的杨姓人士建立了印尼杨氏宗亲总会和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

欧美澳洲杨氏20世纪以来,杨姓子孙在留学或经商的过程中,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杨氏很多。这些人在贸易、科学、艺术、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

2.关于陈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二

1 国外铝锂合金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起, Al-Li合金已成为主要工业国家材料研究领域重点研究、开发课题, 美国和前苏联在这个时期末成功开发了Al-Li合金的完整体系。在Al-Li合金的发展史上有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1942年, 美国Alcoa公司申报了2020AlLi合金的专利, 在克服了熔炼技术上的难题后于1957年开发出了Li含量为1.1%的铝锂合金并在1959年将其用于美国海军RA-5C预警飞机机翼蒙皮和水平安定面上, 取代7075合金, 减重达6%[3]。

前苏联开始了铝锂合金方面的研究并开发出类似2020Al-Li合金BAд23 (Al-5.3Cu-1.2Li-0.6Mn-0.17Cd) [4]。而后, 苏联专家研制出Al-Mg-Li系合金, 其中以中等强度、低密度、好的焊接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1420合金为代表。其后在1420合金的基础上通过加入Sc元素成功研制出1421、1423合金, 使得其强度、热循环载荷、焊接性都有所改善[5]。

1989年前苏联研制出非焊接结构件用的中强度1430、1440和高强度1450合金, 接着又研制出高强度、可焊、低温条件下使用的1460合金[6], 20世纪90年代, 各国开始开发出了一些具有特殊优势的Al-Li合金。美国Reynods公司和Martin Maritta公司合作的Al-Cu-Li-Ag-Mg系具有良好可焊性的超高强Weldalite-049合金系列。

此外, 澳大利亚墨尔本Comalco公司采用高真空纯化法熔炼Al-Li合金得到一种改良型Vachte合金、美国Reynods公司高韧性合金2097和2197、Donald Webste的特殊真空处理的高韧性, 高抗应力腐蚀铝锂合金XT系列[7]。最近, 以Al-Li合金为基的Si C晶须或颗粒增强的各向同性复合材料也研制成功。

2 我国铝锂合金研究与展望

国内铝锂合金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国家“九五”期间完成从俄罗斯引进6吨级铝锂合金工业化熔铸生产线, 并根据我国航天型号的发展规划及运载火箭箭体结构的发展要求, 提出了“高强铝锂合金研究”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十五”期间, 研究重点是“一型两用”新型高强高韧铝锂合金和2195合金的性能优化和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一型两用”新型高强高韧铝锂合金的研究已经完成了实验室中试规模的研究, 并申请了国家铝合金牌号2A97。

“十一五”期间, 在总装备部的支持下, 连续开展了“一型两用”铝锂合金的工业化试制研究。通过连续几个五年计划的国家支持, 我国铝锂合金研究开发的基地已建立, 其规模和水平已达到美、俄等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8]。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材料研究与应用研究, 国产铝锂合金已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应用, 特别是1420合金深冲模锻件已批量用于我国DF-XX导弹上, 薄板已用于我国新型战斗机Su-XX蒙皮, 标志着我国铝锂合金研究已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

2.1 合金制备方面

(1) 铸锭冶金法 (I/M法) 是铝锂合金制备的主要方法。IM法的优点是生产工艺, 成本低, 可生产大规格铸锭。I/M法的优点是成本较低, 可生产大规格铸锭[9]。

(2) 粉末冶金法 (P/M法) 是一种能制备复杂形状接近净形产品的生产技术, 也是生产Al-Li合金的重要方法。因冷却速度较高, 因而提高了合金元素的溶解度, 细化了晶粒和第二相质点, 减少了偏析, 改善了合金性能。

(3) 电解法, 我国学者徐君莉等发现选用圆柱形A l作阴极可降低阴极裂开的几率, 提高产品纯度。在制备过程中合金一直受熔盐保护,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环境气氛的要求, 简化了生产设备, 在较低成本下可制备出H含量符合要求、Na含量很低的合金[10]。

(4) 其他制备方法, 电磁模拟微重力法:是利用地面电磁模拟设备, 模拟在微重力环境状态下进行合金的熔炼方法。此法可以较大的提高合金中Li的含量重力场AlLi合金是难混合金, 但在微重力场对难混合金的熔炼提供了一个广阔空间[11]。

2.2 热处理方面

形变热处理所带来的形变强化实质就是这种亚结构强化, 袁志山等研究了淬火后形变时效对新型高强Al-Cu-Li-X AlLi合金2197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淬火后立即预变形引入的位错和随后双级时效过程形成的位错环增加基体中T1和θ/相数量, 并使T1相细化、分布更均匀[12]。

研究表明, 采用分级时效工艺, 可以通过调整强化相析出及分布而明显提高铝锂合金的性能[13]。袁志山等研究了2A97三级失效工艺和性能的关系, 结果表明:含有δ′相二次析出过程的三级时效和含有δ′相回溶过程的三级时效处理合金的强度和塑性达到T6峰值时效水平, 三级时效改型工艺由于增加变形使前者合金的强度升高, 塑性降低, 使后者的强度显著提高[14]。

2.3 合金及微合金化方面

分别或者同时加入Cu、Mg、Ag等元素可以有效改善Al-Li合金的强韧性[15]。在Al-Li合金中添加微量的Zr、Sc分别形成Al3Zr、Al3Sc弥散质点, 对基体起到弥散强化和细晶强化作用。

3 结语

3.高校外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 历史 现状 研究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逐渐变得频繁,为此,外语的作用突显出来。在这种形势之下,外语教学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而其任务与要求也有所转变,所以,外语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

一、高校外语教学历史研究

在高校外语教学方面,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大学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而且,各阶段的特点不同。第一,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外语教学的目标与方式尚未定型,所以,这一阶段也被称为起步阶段与外语教学的摸索时期。第二,1985-1999年,这是外语教学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外语教学也更加规范,已经具备了教学大纲以及统编的教材等。为此,这一发展阶段也同样为外语教学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1999-2002年,在这一阶段,是外语教学调整与改革时期。其中,不仅对外语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而且,改变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另外,在四六级考试方面也做了相关调整,且题型也更加多样化。同时,分级教学开始向着纵向与横向发展。基于此,调整了教材的内容,逐渐向着现代化教学手段靠近。第四,2002-至今,外语教学在教学要求与测试等多个方面得到了突破。

二、高校外语教学现状

即便高校外语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与进步,但是,在教学改革方面一定要引起相应的重视。其中,教学设备有所改善,且学生外语水平也有所进步,然而,外语教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其中,现阶段的外语教学始终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而且,具体的模式就是教材与黑板的结合,但是,要想对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培养具有较大的难度。另外,高校外语教学始终以应试教学为主,所以,最终使高校外语教学更为重视成绩,而语言教学也自然难以发挥作用,使得外语教学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高校外语教学具体改革策略

1.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与观念。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教学思想,不应当将外语考试作为外语教学方面的重点,也不应该将考试的合格率当作外语教学效果的衡量指标,而是应当予以有效转变。其中,教学内容需要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作为重点,而教师课堂地位则应当转变成指导者与监督者。另外,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则应当将学生当作中心,教学逐渐转变为语篇水平,并且更加注重语言运用的精确性与流利性。与此同时,教学思想与观念的转变,需要有效处理素质、能力以及知识关系,并且重视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内容的技术更新。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十分关键。其中,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训练等等。而在外语语言教学方面,可以以外语为主要途径,对学生交际能力进行全面培养,进而将学生潜在能力充分挖掘出来。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达到教学的目标。根据当前外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全新的框架构思,就是把外语教学划分成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这两个部分,而重点则放在基础教学阶段。在一二年级的前三个学期,应当设置外语必修课程,而在第四个学期开展外语选修课,主要内容就是技能训练与四级重修课。在选修课当中,应当设置英语会话、听力以及翻译和写作等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对学生语言基础及语用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与文化交流及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相吻合。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对学生交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因素,因为语言同人类文化紧密相连,在展现民族文化习俗与历史发展的同时,也真实地反映出了民族文化思维及价值观。所以,在外语教学改革方面,应当重视语言文化的重要作用,将这一内涵向学生阐述与讲解,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对语言表达的规律及文化特征等进行进一步地了解,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文化背景环境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而在语言教学当中,则应当设置外国文化课程内容,有效地转变原有外语教学的模式。

在此基础上,高校外语教学的重点就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学的目的就是实际应用,但是,应用重点则是交际能力水平。而“哑巴”外语的问题应当得以解决与改善,学生则应当具备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在外语教学方面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激情,全面提升其口头表达的能力,特别重要的是应当对教学内容予以重视。导致学生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所学习的内容无法在实际环境中得以应用,所以,教学始终与实际相脱离。但是外语教材内容过于规范与标准,所以,学生在实际运用的时候会感觉困难。要想对学生外语表达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就应当在实践中寻找寻找课堂学习材料。为此,同样需要对教材内容予以改革,在其中应该添加情景教学与立体教学等内容,进而同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相吻合。

综上所述,高校的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想实现教学的顺利开展,应当在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并且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讨,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有效地整合高校外语教学各环节,增强改革工作的系统性,以全面优化外语教学。文章对高校外语教学的历史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且针对当前外语教学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积极地完善并促进高校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亮球,赵玉闪.网络时代高校外语教学的挑战与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164-166.

4.关于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四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姓方的人,有方多多、有方源……我从课本上知道: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带着重重问题对方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方姓的来源和方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方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方姓的名人故事。

三、结论

1、、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占福建总人口的3.5%。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两省的方姓再占总方姓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一片方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方姓大约有44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当时方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36%)、安徽(19%),这两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9.4%)、江苏(7.8%)、福建(6.4%)、湖北(5.8%),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部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2、方姓是中国最大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在安徽、河南和辽东半岛最有影响。方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6%,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方的人至少有36个,总人口大约在430万。

3、历史上的姓方的名人有:文学家方豪、方献夫、方泽、方盱、方问孝、方大激、方承训、方学渐、方应选,方文、方象瑛、方殿元、方士颍、方还、方朝、方登峰、方苞、方楘、方棻、方贞观、方式济、方正瑗、方正澍、方芳佩、方积、方成培、方东树、方元鹍、方坰、方玉润、方宗诚,思想家方以智,画家方大猷、方咸亨、方维、方乾、方启蒙、方百里、方策、方琮、方勤、方华、方文湘、方塘等。

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方姓。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5.关于陈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五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改革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落后,不能与社会接轨。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快速,计算机行业更是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或者软件都有了很大突破。但是,中职计算机专业使用的教材却是以介绍计算机的各种基础知识和简单的编程语言为主,像C语言等。这种重视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上机操作的实用性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教材的内容落后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的脱轨。

2.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较低。笔者在中職计算机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遍较低,但也不尽相同。在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的地方,由于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教育方式的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有很大差距。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会开机关机;虽然有些学生较早的就接触了计算机,但也只是会听音乐、聊天、玩游戏等,对于一些有用的计算机初等操作也很陌生。这主要是因为大多学校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邓小平所提出的“计算机学习要从娃娃抓起”这一理念,从而给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困扰。

3.中职计算机教学方式不合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打好基础。但是教师不合理的、不变通的教学方式十分不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计算机教学可以很有趣,但是如果教师不变通,一味重复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那么计算机学习就是一个苦差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得到激发,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就会不明显,这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的成效。

二、改革措施

在当代,拥有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最能被社会接受,最容易站稳脚跟。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也正是如此。下面就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合理划分,有区别的教学。针对上面提到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的问题,中职学校可以采取有层次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学生进入学校后,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程度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考试要分笔试和上机操作两部分,彻底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然后对这些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班,并对程度不相同的学生进行进度不同的教学,这样教师或者会比较辛苦,但是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保证我们的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2.科学安排计算机教学课程。中职计算机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以满足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把学生教成装满知识的容器、书呆子,而要让他们变成实际应用型人才,要能被社会接受,受到企业的认可。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课程,例如,教学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设置有趣的计算机话题,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的讨论,教师进行重难点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探讨,创造性地提出自己新颖的个人观点。

3.合理挑选计算机教学的教材。教材的挑选对学生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教材的内容决定了教师教课的内容,教材版本的落后,内容编写的不合理等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只有使用好的合适的教材,教师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当然,面对如今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我们可能会面临教材编写缓慢,不能紧跟时代的问题,但是,我们教师要尽可能选择较新的,较全面的,系统性较强的教材课本。同时,我们教师对于教材存在的缺陷,不能视而不见,要想办法进行弥补。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把社会上实用性的计算机知识设计成教学模块,以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这样不仅解决了一些教材更新换代慢带来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学习。

4.注重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计算机的实际功能还在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无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多强,但不能进行实践的操作,一切都是虚幻的。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将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地与实践结合起来,此时只要两者都能达到完美的配合,那就说明学生知识掌握得十分牢固。但是大多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学生的实践会出现断层,也就是说学生在实践中会出现很多困难。如果教师及时地安排学生上机操作,问题就能早点被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升。比如,计算机教学的课程安排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合理搭配,但是不能死板地定位为一节理论课,然后一节实践课。而是要将这一单元的理论课完整地上完,并完成所学内容的巩固后,再及时地开设实践课。这样理论与实践的完美搭配,一定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快速提高。

5.强化主动学习观念。主动学习才是中职学生能够学会知识的关键,学习由学生自己主导,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了,那么,知识才会真正地被学生吸收。况且计算机又是发展十分快速的一门学科,无论硬件、软件的发展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交给学生。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要让他们自己去主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学生只有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才能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取得进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的书本让学生去阅读,甚至是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小说,这都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学习也就会取得不断的进步。

三、总结

中职的计算机教学现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他对为社会培养实用的技术性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要对现在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进行改进和突破,让计算机教学能够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也才能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昝更云.浅析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2.雷芸,刘恒.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措施探究[J].才智,2012(02).

上一篇:日月潭文本解读范文下一篇:白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