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五个环节

2024-08-17

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五个环节(3篇)

1.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五个环节 篇一

听王敏勤教授关于教育教学管理学术报告体会

2月28日,全国著名教育家、天津市教科所所长王敏勤教授应我市教育局的邀请在市委礼堂为全市中小学校长及中层领导作教育教学学术报告。全市中小学管理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王敏勤教授从“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管理与校园文化的成功案例”等几个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生动的讲解。王敏勤教授认为,文化治校是最高的管理层次,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有效形式,而学校管理的中心是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管理的重中之重。

我校共有10名人员参加报告会,我们至始至终都认真听报告,并认真做好笔记。我们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回校后都交流了各自的学习体会。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心得体会: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成功的把握教材

“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王敏勤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前教育的弊病。“把握教材是一个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说的太好了!我们教师怎样用教材,才能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束缚呢?我们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逐步做到两个还给,实施素质教育。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内课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遨游。,不管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犹如一把散珍珠,要你有能用一根线成功的把它们串起来的能力。我们必须努力钻研教材,进行有效教学,努力学习王教授的主题式单元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想,帮助学生寻找教材内在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教学中的无效环节和重复劳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握好教材呢?王教授明确地给我们指出几点

首先,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

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课本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

然后写出教材分析,包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本的编写意图和逻辑线索,本学段知识的内在关系,自己如何整合和处理课本等。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演讲,每个人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通过研讨,相互都有启发和收益。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教研组共同设计出本学段本学科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的墙壁上。新生一入学,教师不要急于讲第一册的第一课,首先要给学生讲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感性的认识。

其次,要把握一册教材。

现在好多教师在假期拿到新课本后,往往急于备出下学期两周的新课来,后边的知识甚至连看都不看。有的老师讲第一章不看第二章,讲第一节不看第二节。实际上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新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按照前边的路子仍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共同设计出本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墙壁。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第三,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而要备一个单元。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

第四,要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

有的老师在备课时一头扎进细节,对整篇课文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钻研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处于什么位置,编者为什么要选入这篇文章,如果换一篇文章行不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是学习什么,教师明确了这些才能备课和上课,以往三课时的内容可能一课时就能处理完。的确,在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要忽视对教材的把握和钻研。因此,在以后开展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一定更加重视的。

二.“两案合一” 教与学不再两张皮

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教学常识。但老师的教案往往是“讲案”,只考虑老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双边活动,也往往是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如有的老师在教案中写道:“师问:„„生答:„„”就像一个设计好的话剧脚本,上课时只要把它演出来就行了,效果主要是看老师讲得生动不生动,学生配合得好不好。有些老师的教案不允许学生看,因为学生一旦看了“教案”,教师在教案中设置的一些“包袱”就泄密了,上课时老师就没法施展教学艺术。

实际上,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与学还是两张皮,老师讲的东西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学生不会的东西。师生共用“讲学稿”,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讲学稿”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际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可见,“两案合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奥妙所在。

三.让“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中熠熠生辉

王教授指出,想要构建和谐的学校就必须“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是依靠人和提高人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受到起码的尊重,才能使他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才能心情舒畅的工作和学习,才能看到领导和别人对自己的希望。如何才能让“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中熠熠生辉呢?

首先要先了解老师。的确,作为学校管理者只有全面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熟悉教师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和家庭情况,才能充分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用好每个教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青年教师精力旺盛,家庭负担轻,可给予一定的压力,在各项活动中唱主角。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可让他们带徒授艺。老年教师精力有限,可减轻其工作量。教学能力强的多上公开课,教研水平高的多写教研文章。„„这样,每个教职工都会感觉到:校长信任我,器重我,我是独一无二的,时时处处我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校长领导下工作,再苦再累也值。

其次要理解老师。“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可见人是多么需要理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一个人一旦得到别人的理解,就会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理解教师工作中的偶尔失误,理解教师生活中的难处„„校领导如能充分理解教师,教师便能“不待扬鞭自奋蹄”。理解的途径是什么?唯有沟通。陶行知先生说:“在这共和的学校当中,无论何人都不该取那武断的、强迫的、命令的、强行的态度。我们叫人做事的时候,不要和他们说你做这件事、你应该这样做,我们要使他们明白为何做这件事,为何这样做。”这段话蕴含着理解和沟通的哲理。

那么怎样才能融入到广大教师之中呢?王教授教给我们的密招是:有空时就到各个办公室,与

空课的老师聊聊天,谈谈心。可以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对他们的困难或开导,或帮助。做他们的“贴心人”。还有,在职工生日、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周密布置,精细安排,做到“个人的节日大家过,集体的节日人人过”,真正营造一个温馨之家的氛围。

第三,要关心老师。

1.关心老师的成长。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领导应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搭梯建台。学校办学不仅使学生得到发展,也要使教师得到发展。现在好多老师选择学校不单是看工资和福利待遇的高低,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在好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浓,有发展的空间,几年的时间就可能小有名气,而在一些学校一辈子也可能打不出去。现在好多学校实施名师工程,让每个教师都有奔头,如青年新秀,学科带头人,学校名师等,让每个人在学校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子,每个人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最好的办法是让老师找到自己“最近发展区”,人人都有成就感。

2.关心老师的生活。“人心悦,则工作畅”。校领导要从生活上关心爱护全体教职工,尽力解决每位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在我们学校,教师生病住院,校领导会及时探望;教师直系亲属过世,学校会派人前往吊唁;“教师节”学校会给每位教师献上一束鲜花;过年过节,学校会给离退休教师送去祝福和礼品;教师家里有难处,学校会竭力相帮„„教师没有后顾之忧了,工作的劲头就更足了。总之,校领导都把自己与教职工放在平等的地位,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克服自己意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达到了凝心聚力。

总之,王敏勤教授的报告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容详实,对我市目前的教学改革及教学管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令与会的每一位中小学管理员很受启发,也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管理的信心。

2.听王敏勤教授报告心得体会 篇二

-----王德国

2015年10月13日,我和同事有幸聆听了天津市王敏勤教授的”听课如读书,评课似析文”“课堂高效率,课后低负担”和“高效和谐的教学模式”的专题报告,可谓收获颇丰,感触极深!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点体会:

一、听课如读书,评课似析文

1、不但要认真听、认真记,还要熟悉教材,查看教案,观察学生,一刻也不敢马虎,唯恐漏下一个环节,对上课老师评价不全面。说实话,认真听课不比讲课轻松,整堂课始终处于听、看、记、思的忙碌状态。与读书相比,听课更为复杂,因为书本是平面的,课堂是立体的;书本是静止的,课堂是灵动的。所以评价一节课比分析一篇文章更难。评课不但反映了评课者听课的认真态度,也反映了评课者的教育理论功底,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程度。

2、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听课者最好在课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课本,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再拿到讲课人的教案,便于了解讲课者的思路和意图。如果课前没有条件研究教材,在听课时也要想办法拿到课本,在听课的过程中迅速熟悉教材。我在听课时不但要熟悉本篇课文或本节教材,还要熟悉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的内容,在听课本上画出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只有了解整本书和整个单元的内容,才能知道编者的意图和本节课在整个单元或整册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知识与前后部分的相关联系。

3、评课时要分析教者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到位.在听课时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到位。这个“到位”主要是指教师是否了解课程标准,是否了解编者的意图和作者的意图,能否站在整个学段、整册书和一个单元的高度来把握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只有教师自己“到位”,才能引导学生“到位”。

二、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1、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非常关键,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今天的报告会,对我触动最深的是王教授的“和谐教学模式五步法”,让我茅塞顿开。王教授给我们诠释了高效课堂的含义: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王教授倡导“我的课堂模式,我的课”,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也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在当今那么多的教学模式,我该如何选择呢?王教授告诉我们找一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先入摸”,在教学中探索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再出模”。

2.关于我的课堂之“解惑”

最近,我也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改变,由“满堂灌”到“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惑。王教授的“和谐教学模式”给予我很多的启发,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问题一:小组组员的组成。我班一直实行六人学习小组,1帮2、2帮4,4帮6这种做法正好是王教授所要求的。王教授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合作,合作中有自主学习;学生在合作时一对一,六合一。教师对学生的的评价要及时,要有指向性。

问题二: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时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明确学习的时间,要求,方法。学生在自学时遇到问题,教师先别急着动口,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解决。可以分三个层次:先是2人一对一的小组讨论,二是6人小组的大讨论,最后是全班的合作讨论。

问题三:自学后检查的方式

同桌互相检查,互相批改,有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在班里解决。老师要经常这样追问:“谁能帮助他解决问题?”老师只讲学生不会的,不对的,这就是所谓的“精讲”。问题四:课堂上的老师讲多少合适?一节课老师讲多少知识,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基础来决定:学生自学能解决80%,老师就要讲20%;学生自学能解决20%,老师就要讲80%。课堂上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思想,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如何把小组合作和“四清”有机结合起来

王教授说现在的老师们忽略了“课本是本,课外是末”的问题,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教学中,应把课本上的题达到人人都会,也就是“堂堂清”,这样的话怎么会有学困生?即使有学困生可以进行日日清,日日清还是把课本的例题和练习题完成达标,周清:一周结束后,在课本上精选题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到人人得满分。月月清:一个月后,把在周清出现的问题,再出同类型的题,检测学生是否已掌握,这套题中加上选做题,给予那些优等生发展的空间。聆听了王教授的报告,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科学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堂生活、认真改善课堂行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要认真研究课标,大胆使用教材。这样,我才能将课堂教学真正地掌握到自己的手中。

3.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五个环节 篇三

太平庄中心小学 杜宏飞

时间:11月29日 地点:六年级办公室

今天我们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学习了国内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的创立人王敏勤教授的“说课标、说教材”。使我感受 感受颇多

重点讲解了教学内容的四次转化和建构,使全体教师真正明确了纲要、标准、教科书、教案、教师的知识、学生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使全市教师从心理角度真正认识了说课标说教材不是走形式、走过场,而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教师要实施高效课堂,就必须充分理解课标要求,掌握编者用意,体会教材编排和体例,把握教材内容,甚至能对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为了使教材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我们教师还应努力把所教授的教材转化成为自己独特的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教案和学案,建构起系统而又具体的教学方案。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把课标和教材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王教授多次提到的“煮熟”教材,先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二是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标和教材的内容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其中也包含了我们教师自身的知识和价值观。然后再根据自己对课标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根据学生的情况,将讲授的教材上的“死”内容转化成生动具体的“活内容”--我们自己的教案和学案,建构具体的教学方案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去。最终由学生把教材和我们教师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价值观等,构建自己在该学科的素养和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不能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的引领学生学习,我们自己的教学效率也就无法提高甚至还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的说教材不仅能够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另一方面也指引帮助了我们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但是我们现在的说教材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只是一味的再背教材的编者意图、教学环节设置等等,并没有站在一个教学参与实践者的角度上分析把脉教材内在结构联系,提出相应的教学过程建议。新语文课标更是看重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自我评价,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我们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那么我们下次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就更应该就此在每单元模块提出合理的可行的科学评价方式和评价建议,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帮助学生课后进行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而促进其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真正将课标、教材内容举一反

上一篇:女人心情下一篇:铣工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