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的小学作文

2024-09-23

科学课的小学作文(精选20篇)

1.科学课的小学作文 篇一

星期五下午,我们班上了一节有趣的科学课。

上课了,只见科学老师拿着一些纸杯走进了教室,我们都很好奇,于是打开课本一看,原来这节课要做一个实验。老师拿了两个纸杯,

只见两纸杯中间有一根线,老师对我们说“我们来做个实验,这两个纸杯就当作话筒和听话筒,我们来打一次”土电话“。注意打”土电话“线要拉直,听时不能碰到线,而且听的时候纸杯与线不能形成直角。”说完老师给我们分成4人小“组,就开始实验了。我和一个同学按老师教的方法去做,果然我听到了她的声音。真是太神奇了,太有趣了。

通过这次科学课,我懂得了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转播到另外一个地方,这大概就是有线电话的原理吧。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科学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索,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各种知识喔!

2.科学课的小学作文 篇二

探究式作业与传统的作业相比有探究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接触相关的知识点。探究性作业下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很大的改变,学生不必死记硬背那么多结论性知识,而是更多富于生活信息,能引导学生懂得搜集、处理信息。

二、探究式作业设计需准确把握的三“度”

1.“多角度”。“多角度”就是要求设计作业时从不同方面进行,防止学生作业机械模仿,随便应付,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法度”。“法度”即为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等。教师只有以此为准则,对此了然于心时,才能在设计作业时,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使学生在作业中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完成作业,从而得到能力的培养。

3.“梯度”。作业设计不能过难,也不能太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使作业内容让大部分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三、探究式作业设计的形式

1.实践活动性作业。如种植饲养。种植和饲养活动是小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这些课的内容并不是课堂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观察,通过种植和饲养从中更直接地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和神奇,使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收集资料性作业。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非常迅速,而且更新很快。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就显得非常重要。

3.科学日记。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一群爱幻想的孩子,脑子里总会冒出许多个为什么,许多好奇的事。可以鼓励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关科学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对科学的幻想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下来。教师从中不仅能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逐渐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

4.科学小论文。学习科学的过程一般以探究的形式展开,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等过程。写小论文的形式就是一种展现学生探究思维过程的好方法。

四、探究式作业的评价

1.及时评价。作业的批改应及时,作业的评价也应及时。学生的作业可以在课前几分钟或利用午自修时间进行检查,并将作业的完成情况纳入科学学习评价中。及时的评价能让学生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刺激,引发学生产生认真完成作业的动力。

2.激励性评价。激励性的语言,有利于被学生接受,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继续奋进的积极性。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尤其对于学习兴趣不强烈的学生,也要给予肯定、鼓励。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一段历程。作业不仅是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式作业,更是学生展示自我、自由发展、不断成长的舞台。

3.体验美国小学的科学课 篇三

美国一所小学的科学课,似乎解决了困扰国人多年的物理实验。这并不夸张,多年从事科技教育的老师们也如此认为。

科学课更重视实验

盖茨小学(O. B. Gates Elementary)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所公立小学。它拥有20多名老师、500多个学生,面积不大,看起来很普通。

伊瓦罗(Evaro)是学校里主要教授科学课的老师。与国内不同,老师都有着固定的教室,但学生没有。所以,老师串课堂,变成了学生串教室。正因如此,每个课堂都有着明显的个性。伊瓦罗的课堂布置得更像实验室,桌子两两相对,散落在教室里,而仓库里全是实验用品和科普图书。相比起来,计算机老师的教室就放置了各种笔记本电脑,中文老师的教室就是排排坐。

记者所听到的这节课,是伊瓦罗给五年级学生讲解海洋。课程刚开始,老师理所当然对海洋进行了描述,“它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是生命之源”云云。那么海水跟平常的生活用水有什么区别呢?5分钟左右,实验就开始了。

实验三人一组,每人取一个塑料杯,盛放等量的水;一组拿一个鸡蛋和少量的盐。过程非常简单,第一个杯子不放盐,第二个杯子放少量,第三个杯子放很多,把鸡蛋依次放入三个杯子,观察现象。

实验交代清楚之后,教室里已经一片沸腾。“真的是太吵了,但他们很高兴,” 伊瓦罗已经跑到一边跟记者闲聊,完全不用维持秩序、检查督导。她唯一要做的就是,让那些打了杯子、摔了鸡蛋的学生收拾狼藉、重新拿实验用品。

结果很显然,鸡蛋在第一个杯子沉底、第二个杯子悬浮、第三个杯子漂浮。但五年级的孩子们异常兴奋。

“大家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伊瓦罗问道。“你的鸡蛋是哪儿买的,生的还是熟的?”“盐是我们吃饭时用的盐吗?”与中国孩子的普遍沉默或异口同声不同,他们先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在老师的一一解释或辩护下,学生们自己统一得出了一个结论:因为水变咸了,所以鸡蛋就会漂起来,而且越咸它漂得越厉害。

“你们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海水正是这样的,” 伊瓦罗说道。

巧妙实验解决教学难题

这一实验,不禁让记者想起,前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曾经多次在相关论坛上指出中国科技教育的弊端。其中,她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密度与沉浮的实验。

在现有的教科书指导下,很多老师让学生用橡皮泥来做沉与浮的试验。先让学生把一团橡皮泥丢到水里,看橡皮泥沉入水底了,再让学生把橡皮泥压成扁平状,橡皮泥就可以浮在水上了。这实际上在加强学生一个错误的前概念——物体的形状决定沉浮。

韦钰团队中的叶兆宁老师举例说,其实,可以拿一根火柴和一根粗铁钉让学生实验,看看哪根会沉。结果粗铁钉沉了,似乎是因为火柴比铁钉细。再让学生用一根细的缝衣针和火柴一起丢入水中,学生会发现,缝衣针虽比火柴细,但还是沉入了水里。老师不妨再拿一个大的塑料衣架和缝衣针一起丢入水里,学生一定会对形状反差这么大的两个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情景留下深刻印象。

当记者把美国小学的科学实验向韦钰的“做中学”团队介绍的时候,他们不禁赞叹,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它把密度决定沉浮解释得非常清楚。

因为,实验过程中,鸡蛋没有变,改变的只有水。那么,鸡蛋的沉浮,正是由不同的水所决定的。加了盐和没加盐的水,不同的正是密度。这就把两个概念都说通了。

汇文中学教学处主任许勇进,长期从事物理教学和科技教育。他认为,传统的橡皮泥实验,更多地在表现浮力,如果要解释密度,需要老师的进一步讲解。而鸡蛋浮沉的实验就不需要多做说明了。

重要的是学生们喜欢

值得注意的是,这堂科学课,可从来没冒出过“密度”这个词汇。“为什么不把密度的概念引出来,让学生们有更科学的认识?”

“那太超前了。密度决定沉浮确实是这个实验最终的结论,但,不适宜他们这个年龄。而且,实验结论肯定是由实验者得出来的,并不是我去告诉他们。咸度决定沉浮是他们得出的结论,而且并不是错误的,” 伊瓦罗答道。

保持孩子的纯真和想象力,不把今后要学到的结论提前灌输给学生,是伊瓦罗这样的美国老师所信奉的。

如果这堂名为海洋的课程,出现在国内,那肯定是由美丽的幻灯片、详实充分的数据和精彩的讲解所构成。为什么会出现物理实验,而且是涉及了浮沉、密度这些复杂概念的物理实验?伊瓦罗认为,如果是地理课上的海洋,肯定会是讲解与介绍;但是,科学课则不同,并不是去了解表象,而是触及科学的实质。而实验,正是科学课最核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喜欢。

4.奇妙的科学课小学作文300字 篇四

今天的科学课,异常热闹。

教我们科学的莫老师,进到门口,便对我们宣布,待会是去实验室上课,在那里可以用上显微镜。全班一听见这个消息,顿时乱成一锅粥。有的兴奋的`在那尖叫,有的使劲的打扰自己的同桌,同桌被激怒了,俩人相互打了起来,还有的甚至跑上讲台,学着老师的样子在讲台大声喧哗。班主任老师来了之后,这锅粥才安静下来。

接着,老师带我们上了三楼。我们挨个做好,准备观察显微镜。

5.小学作文身边的科学 篇五

我们七彩阳光假日小队为大家带来的是“酱油盐水二重奏”。在一杯自来水中加几滴酱油就成了酱油水,再将一些盐加入自来水就成了浓盐水,还要准备一张纸片,我们的实验工具就准备完毕了。

实验开始了。先把纸片盖在酱油水杯上,然后把酱油水杯倒扣在浓盐水杯上,接着把两个水杯之间的纸片抽出来,你会发现酱油水猛地往下一渗,就定在原位不动了,两个水杯之间酱油水和浓盐水黑白分明。

酱油水竟然没有和浓盐水混合,怎么样,很神奇吧?让我来给你讲一讲原理吧:原来,浓盐水的密度较大,酱油水的密度较小,所以酱油水就会浮在浓盐水上。但是,如果把浓盐水放在上面,那么两杯水就会互相混合,变成了浅色混合水了。

还有其他的小队分别带来了“浮鸡蛋”、“刺不破的水袋”、“与众不同的气球”等,个个都让人感到十分神奇,精彩非凡!

6.有趣的科学课堂小学作文 篇六

我们刚坐下,投影上出现了两碗米饭,孔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米饭里面含有淀粉吗?”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孔老师又问:“大家想知道米饭里含有淀粉吗?”议论声停止了,老师拿出一杯红色的液体,用试管吸起一滴,轻轻地道米饭上,米饭由白转红,根本是与我们的预测一样。老师又拿出一杯黄色的液体,滴到另一碗米饭上,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议论着:“应该是黄色的。”“有可能它不会变色!”……

慢慢地,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米饭竟变成了蓝色。

孔老师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现象。原来,那杯黄色的液体,他一但碰到含淀粉的食物就会变成蓝色。

孔老师让我们做实验——检验食物中有没有淀粉。

我们先用滴管小心地吸起一滴碘酒,滴到装着面包的格子里,面包慢慢成了蓝色;我们又把黄瓜拿来做试验品,王昕一不小心在黄瓜上滴了很多碘酒,但黄瓜一点儿都没有变色,证明黄瓜不含淀粉,面包含有淀粉。

7.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科学,好奇,生活,创新,多媒体

一、激发学习的求知欲

学生热爱科学, 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 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 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 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如《冷水和热水》一课, 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 (80度左右) 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 用纸板盖住杯口, 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 (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 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 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 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 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 认真地看和记录, 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 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 纷纷讨论为什么,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现实生活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源泉, 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定能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 我们可以举例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现象, 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 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 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 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 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 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 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结合实际生活观察认识, 然后再导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铺垫, 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 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科学, 对实验设计操作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三、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

开放的空间给学生充分自由, 让学生作为主人积极参与、自由展示。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里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又能亲身体验, 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学得轻松, 学有学生提供一组大小不一, 轻重不一的物体 (地瓜、泡沫块、橡皮泥、回形针、木块、小铁皮) , 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是沉, 哪些物体是浮, 并把自己认为是沉的物体放一堆, 浮的物体放一堆。这时有的学生认为大的物体会浮在水面, 小的物体会沉入水底;有的学生认为小的物体会浮在水面, 大的物体会沉入水底;有的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会沉入水底, 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轻的物体会沉入水底, 重的物体会浮在水面。这时这位老师让学生按自己的猜测进行实验。结果学生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无关, 与物体的大小也无关, 那么物体的沉与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再用实验来验证。实验结束后, 老师让学生来表述实验的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 发现在开放的空间里, 学生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 开放的空间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个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因其声形并茂的特点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利的教学手段。它应用到教学中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全过程的作用,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科学作为一门操作性、趣味性、知识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中, 在激发兴趣的同时, 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观察能力, 并可帮助我们突破教学难点, 优化教学全过程。例如:在《人的血液循环》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心脏的构造时, 先显示人体内脏器官图, 又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 表现出心脏的构造和跳动的逼真状态, 同时配以逼真的心脏跳动声, 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 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心脏上, 把一般教学手段难以展示的景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在新奇感的支配下专注地观察心脏, 获得对心脏的感性认识。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心脏的跳动进行观察, 让学生从中认识血液流动的动力是心脏的一张一缩的跳动。学生体会到了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从而培养了学生喜欢观察的习惯。

总之, 小学科学的学习, 必将为初中阶段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科目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淑芹.小学科学教学应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1 (08) .

8.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八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产生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效、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一般而言,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到科学课教学中,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倾听、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学生学有所得,思维得到发展。

二、现阶段科学课的现状

1.学生没有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很多教师在上科学课时都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特别是在实验室上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想法或猜想,或者学生在汇报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都没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他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摸器材,甚至有的边玩边说。这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善于交流、善于倾听的好习惯,导致探究结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

2.探究活动没有效果

在科学课堂中的学生小组探究阶段,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室里场面热热闹闹,好像学生人人都在主动参与,都在激烈地探究着新的知识。但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很多学生只是在玩而已,你让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他们肯定说不出什么东西。如我在上《磁力的大小》这一课时,就发现很多学生拿到器材后,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其实,只要走进学生的实验中间,就会发现学生都在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操作,根本不按照教师的布置来做实验,也没有做实验记录。这样做的实验,在汇报时也是毫无结果的。

3.探究过程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实验过程中,有时候又有许多学生不按照要求和规程进行操作,也不知道该怎么操作,还有的学生把桌上的器材当做玩具在玩,更有甚者会把桌上的器材分了,你拿一个,我拿一个,实验都做不了。而有时候,有些组虽然做了实验,但是却是小组长自己一个人承担了小组探究的全部任务,成了小组的主角,部分学生在小组中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看客而已。

三、有效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1.善于倾听,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美国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过:“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说明了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师们都明白,学会倾听,养成倾听习惯有多重要,可有些教师并不掌握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技巧。科学课堂中也经常听到教师说这样一句话:“接下来,我们要小组交流汇报了,请大家注意倾听。”而学生还是继续摆弄手中的材料或组内成员之间仍在交谈,根本不关注发言者。所以,科学课堂贵在引领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理解和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学会合理地评价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如教师可以用“你们听懂了吗”“谁听懂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对于他们的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等语言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这些话听起来是那样平常,然而背后体现的却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对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视。如果遇到打断同学发言的情况,教师还应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先听完他是怎么说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认真地倾听和努力理解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不断反思和补充。如“你讲的我还不是很明白,你能再解释一下吗”“我的想法与你不同,我是这样想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能使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2.深入钻研教材,充实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科学课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1)深入钻研教材,深入研究学生,设计好教学方案。

设计好教学方案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设计好了教学方案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设计教学方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选择教法,把握好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找出难点,对难点要有突破的措施,变难为易。要注意贯彻“用教材教”的理念,而不是“教教材”,应把教材看做是“活”的。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挖掘教材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疑问、见解、发现,要心中有底,要有应对方案。

(2)为探究活动准备好材料并做好充分的实验前准备。

科学课需要充分的实验材料,但这不是唯一的,还要做好实验准备。这里所说的实验准备主要是指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准备。实验准备是科学课特有的一项任务。在课堂上,准备哪些仪器才能便于学生操作和观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斟酌好,有时教师还要预先做一次实验,以便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这样才能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不应有的失败。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竞赛课中上《磁力的大小》一课,由于课前准备仓促,没有做过实验,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回形针。结果,在课堂上为了研究磁力的大小跟磁铁的数量有关这项实验时,很多个小组的学生把回形针都用完了,且回形针也连接到地面了,导致了实验的不成功。如果教师课前做过这个实验,就会发现回形针重量太轻,改成小铁片就好了。

3.给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有效的教学课堂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应该给学生以充分自由,让学生作为主人能在一个民主、自由、宽松的空间里想自己所想,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自由展示,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即使异想天开,不符合我们成人的想法,也毕竟是他们自己想出的办法,“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动手,记录、整理、分析、归纳,从而构建新知。

4.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通过这些考察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多彩的自然,实地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变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极大的作用。

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水生植物》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水葫芦的认识,我带领学生到校外的池塘去观察,认识水葫芦。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接触到了水葫芦,也认识到了水葫芦这种植物对环境的破坏(一个个池塘被水葫芦覆盖,下面一丁点活着的鱼都没有)。这也培养了学生实践求真的科学探索精神。

9.身边的科学小学优秀作文 篇九

今晚冲完澡,走出浴房,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不热了,反而有点冷,我搂着胳膊缩成一团。

这是怎么回事?我问妈妈,妈妈让我自己找答案。于是,我找《十万个为什么》帮忙,很快就明白了:原来,水分要蒸发需要热量,身上的水分蒸发时带走了身上的热量,所以我会觉得很冷。

10.有趣的科学实验小学作文 篇十

我照着书上的步骤,先把水池注满清水,然后把一块冰糖放在水中央,再在冰糖的四周放上一些火柴,最后,我就静静地等待着“火柴吃糖”啦!

可是,一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也过去了,火柴似乎一点儿变化也没有,我有点不耐烦了:这火柴怎么一点儿变化也没有?算了,不等了!这时,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又等了下去。终于,奇迹出现了!火柴像一群顽皮的孩子,迅速向冰糖靠拢,“耶!成功了!太好了!”我高兴地欢呼了起来。高兴之余,我又快速地把冰糖换成了肥皂。顿时,火柴像发现了“敌情”似的,马上四散“逃跑”……“哇,这件事真是太神奇了!”我惊讶地叫了起来。

11.小学科学课中的提问艺术 篇十一

关键词学生课堂提问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在围绕如何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巩固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質的目的。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如何,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那么,什么是问题呢?问题也称为“难题”,科学中的问题指人们不能利用现成的知识(包括概念、规则和方法)达到既定目标的刺激情境。直接地说,当人们面临一项任务而没有直接手段去完成时,就产生了问题。

提问是解疑的重要方式,提问的时机、教师的仪态、发人深思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节奏,以至于对不同程度学生深浅适中题目的设计等等,都会影响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教学中的科学探究,都可以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问题在科学探究和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老师如何向学生提问,如何艺术性地提问,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的成败关键。所以,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常常能营造成一种积极的、热烈的、竞争的课堂气氛,一个个闪烁着奥秘神光的问号会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火花,创造出灵感,那么,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艺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学好科学课。优化课堂提问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发问的兴趣

学生自主提问优于教师提问。在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传统提问方式为“生问生答“的开放性提问方式。如:在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在共同研究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后,教师出示钩码,先让学生猜测它会不会受到水的浮力。有的同学猜测可能会,但大部分同学猜测不会。可当他们通过实验后,发现结果并不是像他们刚才猜测的那样,这时就产生了矛盾冲突。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教师见机提出“对于这种现象,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问的呢?”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为什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进而引出学生深层次思考: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浮下去,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而这个问题正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现在已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这种真正的探究动机的作用下,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二、提问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简洁明了

直截了当地提问,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周全的思考,准备好你的问题,草率的发问只能得到草率的回答,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答案。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明确地向学生传递有效的信息。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二点。第一,表现出你为简化问题付出了努力,这可以使你得到回答的机会增加;第二,简化问题使你得到有用答案的机会增加。

三、有目的地提问,明白你最想问什么,去除无意义的提问

我们教师应该要注意优化问题的结构,尽量减少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让他们少走弯路,而在有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整堂课是以课堂提问贯穿始终,教师漫无边际的提问近乎无休无止,问题是一个连着一个,就像女同胞上街逛街,走到哪逛到哪,只要是时装店进去看了再说。这样的课,不要说学生,就是听课老师也被搞得晕头转向。而学生呢,更是陷入了茫茫的时间黑洞里,不能自拔,疲于奔命。

四、问题解决后,加个简短说明,给予学生科学评价

教师发问后,往往要请几个同学来帮助解决问题,学生的作答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一,可能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完善。二,可能学生的回答相当出色,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地加以肯定,不适时机地加以表扬。学生的回答热情就会持续稳定地增长。三,可能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甚至答非所问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答案。在听课时,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有些教师问了好几个同学,前几个同学都是错误答案,他不管他们的答案是对还是错,不置可否,接着提问学生,其目的只是想寻求正确的答案。

五、合理把握科学课堂提问的难度

歌德提出:“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这里的聪明问题,我们认为就是要合理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太简单的问题毫无意义,问题难度过大,则不能积极诱发学生去主动探究。合理控制难度。才能刺激学生的思维,调动注意力。但也要注意难度恰当,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样的提问设计比列举出若干个数来判断奇偶数,增加了难度,使大多数学生体会到了智力角逐的乐趣。

教师提问的方式还有很多,提问的艺术也不仅仅如此。总之,提问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实质,要问得贴切,要有开发性、开导性,切忌滥问;要把握最好时机,问得恰到好处,释疑火候要适宜;要掌握好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使“问”有所得,“答”有所得,这样才能问出艺术水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极大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12.小学科学课多元化评价的作用 篇十二

关键词:课程评价,评价内容,主体多元化

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 改进教学,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占据着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使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呢?我认为关键是课堂评价要多元化, 多元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范围和内容的多元化

教师除了要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做出评价外, 还要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仅要重视终结性的评价, 而且更要重视形成性的评价, 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体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比如教师在进行《认识岩石》一课的教学中, 在探究岩石的性质时, 问:“你知道岩石遇到稀盐酸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吗?”有个学生回答:“会冒气泡。”教师再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我昨天晚上看书了, 在书上的插图看到的。”教师追问:“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吗?”学生回答:“我问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爸爸说是岩石中有碳酸盐成分, 它和稀盐酸产生反应生成了气体, 所以会冒气泡……” (在其他学生说不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时, 他能解释其中的奥秘, 他显得很自豪很兴奋) 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微笑着看着他, 并微微的点头肯定, 这时教师评价:“你发言积极大胆, 能自己提前在家预习功课主动学习, 真不错! (这里教师运用点头、微笑等非语言形式和口头语言形式赞扬其学习态度, 肯定他看书预习的学习方法) 而且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向你学习的是, 在知道发生什么现象之后能主动探究寻找现象背后的秘密, 这种善动脑爱问为什么的精神值得提倡。”教师接着说:“老师在这里为你们准备了稀盐酸和岩石, 你们想亲自动手来验证一下吗?我们要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引导学生寻找探究方法) 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在这里教师注重从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和知识掌握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而不只是评价知识回答得是否准确。评价要做到具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等细节化, 既不能过度表扬也不能讽刺挖苦。评价明确具体、就事论事, 这样才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益, 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得到发展, 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样的评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整体科学素养。

比如在教学《太阳和影子》一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操作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报告单中设计了这样的课堂评价表 (如表1所示) , 从知识获取、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学习态度等几方面来评价。

评价要重视学生参与的热情、创意、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等情况, 并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阐述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做到既重视终结性的评价, 又重视形成性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客观、要具体, 不要笼统, 要实事求是, 不要夸大其词, 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增加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 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贯串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是否达到、每个活动环节存在哪些偏差, 而且通过主体多元化评价, 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 使课堂教学活动合理高效正向运行,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氛围, 形成一个竞争、好学的学习环境。

(一) 自评互评, 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或课堂表现做出自我评价, 鼓励每位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如在教学《小车的运动》一课时, 设计实验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是否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教师在实验记录单上设计了这样一张评价表 (如表2所示) , 实验后让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四颗星以上为优, 两颗或三颗星为合格。通过评价, 找出方案是否可行、设计是否合理、书写是否规范, 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平台。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最后的实验结论, 而且更要评价实验进行中动手动脑、记录、语言陈述及小组合作等表现。以自评互评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 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 激发内驱力

教师的评价又包括语言评价、非语言评价。语言评价又分口头语言评价和书面语言评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口头评价。例如在带领三年级学生观察树叶时, 发现有的学生观察特别认真, 教师及时表扬:“你观察得真仔细, 像个小科学家一样, 如果能用简捷的方法记录下来就更好了。”一句简单的话, 让学生兴趣更浓了, 表现得更为自信。科学课上常用“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你的思维很严密, 像个小科学家”“亲自动手做做, 你会成功的”等语言鼓励学生, 能使学生更自信地快乐成长。书面评价可以结合实验记录单上自评和互评的基础, 教师再进行评定 (包括等级评定与语言激励并指出不足) 。两种评价相结合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体现尊重与爱护, 关注个体处境与需要,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非语言评价在小学科学课中经常使用, 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点头等, 都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这种形式更自然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在不打断学生操作、叙述的情况下及时给予鼓励肯定, 效果显著。

(三) 家长参与评价, 鼓励学生主动发展

如果说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信心倍增, 那么从家长那里得到充分肯定和表扬后, 会让学生真正尝到成功的乐趣, 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是难以言表的。

例如教学《制作酸奶》一课,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后请家长品赏, 并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实验操作和最后结果进行评价并写回语, 如表3所示。

请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并以记录表格的形式反馈信息是一个非常灵活而有效的方式, 家长的期望和鞭策能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家长的评价往往视角独特, 无可替代, 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也能更好地推动教师的进步。

13.我的科学梦的小学作文 篇十三

实验室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那里电子设备齐全,不计其数的仪表数据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一个又一个的机器人整齐有序地做着各自的工作……这实验室之梦我已经做过N遍了,我有了实验室,我要像贝尔发明电话一样沟通我们和外星人之间的联系;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用太阳能照亮全世界,拆掉空中交错的电线;我要把又鲜又美的蘑菇培育成苍天大菇,想吃多少就有多少,我也曾经想让孩子像种菜一样在地里长出来,让怀孕的妈妈不再辛苦……

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放飞梦想的活动,相信不用我说你也知道,我在那鲜红的条幅上写下了几个字:“实验室”,当气球放飞的时候,那几个字如太阳般点亮了我的心。

有一天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一个实验室里,指挥着实验仓中的机器人,我似乎早已成为科学家,在密密麻麻的按键中,很流利地操作,不一会儿,外星人驾着飞船来到地球和我们一起过儿童节。

14.小学作文没有老师的数学课 篇十四

大课间,休息的时间比较长,同学们大多在操场上玩耍着。当上课铃叮零零地响起后,大家像离弦的箭一般飞速地回到了教室,坐到各自的座位上,等待老师的到来。

这节课是数学课,班级的气氛有些压抑。一种不愉快的安静。大家好像大多是一幅愁眉苦脸的样子在等待数学老师的到来,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数学老师是一位比较严厉的.老师,经常喜欢训斥人,而且数学本来就是一门很枯燥的科目。我先拿出了数学书,准备先预习一下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当我翻开书页的时候,听见后面的吵闹声,原来是后面的同学在说笑。我挠了挠头,继续埋头翻书。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感觉看书有一段时间了,看了看表,发现已经上课大约20分钟了,可是数学老师还是没有来。这时候同学也拿出了书,不过他却边看边笑。我凑上前去一看,原来他看的是漫画书。这时候教室里也渐渐喧闹起来了,我抬起头,看到有东西在半空中飞来飞去,原来是几个淘气的家伙在传东西玩,不过这种行为很快被纪律委员制止住了。教室越来越不安静了,让人感觉好像是下课的课间。已经接近下课的时间了,老师却依然没有踪迹。

15.对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五

1.创设探究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探究情境是一种手段, 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是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就是科学探究程序中的“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入“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象活动。因此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地参与, 在自觉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后进而发现问题,最后提出问题,即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检测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储量。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猜谜语、做形体动作、唱儿歌、跳舞、竞猜、绘画等。

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三点:(1)简单明了,指向明确;(2)情理之中,预料之外;(3)时间要短,易于收放。

2.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科学课的氛围很重要。如果每个学生都安安分分地坐着听,老师说一才做一,那跟按部就班地学习没两样;如果学生过于活跃,那整节课带来的只有混乱的感觉,最后只能一无所获。学习气氛是需要老师引导的,我们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就能很好地协调这一点。探究式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 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给予学生释然的感觉,更具有成就感。通过自己的探索从未知变知之,不难理解有些学生会开心地说上科学课比较有意思。

3.教师要整合仪器室器材

笔者曾做过调查,按照小学一、二类标准配备的仪器室器材中,有一半以上可以再整合到《科学》教学中,如计量仪器、通用仪器、大部分的玻璃仪器、部分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热学仪器、各种标本、模型、药品、各种工具箱等,都可以直接或有目的地选择一部分加以整合、应用,这是短时期内解决《科学》课探究活动所需器材的主要途径。另外,还要注意充分发挥仪器室器材的作用,坚持“宁可用坏,不让放坏”的原则,不能因为怕使用损坏而“束之高阁”,让一些教学仪器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笔者曾到过很多学校参观、检查过教学仪器配备、使用情况,发现很多仪器根本就没有使用过,如雨量器、风向仪、百叶窗等有关天气观测的仪器,风向仪仍处于未组装状态,更谈不上使用了。像这些仪器完全可以将它们组装起来, 选择一个敞亮的地方组建一个气象观测站,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中长期天气观测活动,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中长期科学探究能力,又可充分发挥教学仪器的作用,岂不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的好事。

4.科学作业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 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 笔者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 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又如教学《植物的花》后,笔者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班级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蔬菜基地是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蔬菜,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地完成任务。

5.重视实验目的性教育 ,细化实验计划的指导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难以收到成效, 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教育。首先让学生清楚科学实验和玩的区别,实验活动是有目的和计划的,是科学研究活动,而玩是一种无目的的消遣。其次在活动前要清楚为什么实验,怎么实验,注意些什么等。强化目的性教育,学生内心对实验活动的认识就更清晰。

在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把能预测到的都交代清楚。实验的先后程序,观察的重点十分明了,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细做扎实,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

6.强 化检查 ,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 ,提高探索延伸实验的积极性

课外延伸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自主性,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 是一片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做,笔者认为检查评比是关键,检查和评比是促使学生主动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检查使学生有压力,采用评价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试想,如果只会布置而不闻不问,只能让学生意识到是教师的一种口头禅,长期下去效果会越来越差。

7.到大自然中去拓展体验

16.小学科学课课堂实验的灵动策略 篇十六

一、实验器材的准备——去繁就简因地制宜

实验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几乎每一节科学课堂上都会有实验。实验器材的准备是实验课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个重要的环节,认为按教材上的要求去器材室去领取就是了,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其实,备实验器材是大有讲究的,也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课堂上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实验器材的准备。

实验,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我们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是一个“例子”,不是教条而不可改变的。因此,我们在分析教材准备实验器材的时候,就要本着去繁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遇到教材中列举的器材准备比较困难,或者数量达不到要求时,完全可以考虑在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更换器材或改变实验。在教学五年级光单元中的凸面镜和凹面镜时,当时学校的器材室里这两种实验仪器不够用,已经被其他老师领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到课堂上向学生解释一下,然后“照本宣科”读实验,也没有到教导处调课,而是灵机一动,到学校的餐厅里找了几十把勺子,每个同学一把。通过演示和触摸,让学生明白,勺子的内壁可以看作是凹面镜,可以聚集光。勺子的背面可以看作是凹面镜,可以发散光。让学生摸一摸勺子的凹凸面,并相互说一说反射光时的传播路径。这样的改变,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磁铁的两极》一课时,教材中的实验要求是将磁铁悬挂,平衡后指南北。但是实际操作中,学生很难将悬挂的磁铁平衡,于是我将学生的实验材料改变为一块圆形的泡沫板,将磁铁放在上面,一起放入水中完成磁铁两极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对教材上设计的改进,虽然只是一点点,但操作起来就容易的多,效果也好得多。

二、实验教材的使用——调整拓展关注生活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教材中的实验,是用来做例子的,也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教师要仔细读懂教材内容,领会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深度,才能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有效的灵活的、针对性强有弹性的实验方案,这样才能通过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迸发出生成性的思维火花,通过师生互动,建构生成新的信息。

1、调整教材

教师要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浓厚的兴趣。

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我把教材的内容,打乱了顺序进行教学,植物单元和动物单元同时开始,再根据凤仙花的生长情况和蚕的生长发育情况穿插进行。凤仙花发芽时就上《种子变成幼苗》,凤仙花开花前就上《茎越长越高》……这样就可以便于学生种植实验,按期观察。同样,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我按照蚕的身体变化时间进行教授。在这期间的其他教学时间用另外两单元的内容进行填补。 上学期,在教学蜗牛和蚯蚓时,当时天气一直是晴朗的,学生很难找到这些小动物来观察。我在查询了天气预报后,调整成阴雨天之后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校园里就很容易观察到蜗牛和蚯蚓。这样,看起来整个学期的教学貌似凌乱,但能为学生的种植、观察、动手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可以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2、拓展教材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事物感兴趣了,才会主动探究,激发起内在动力。教材作为普遍性的“例子”只在于引领、启发,不可能细的面面俱到。比如,课间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其间有许多活动是很有观察价值的,是有科学“实验”性质的。所以,我们要将教学触角延伸到这个时间段。例如:很多小朋友喜欢在课间玩陀螺,各种各样颜色的陀螺转起来可真好看。而在五年级教材的课后阅读材料中,有关于牛顿盘的内容。我就指导学生在课后自制一个会变色的陀螺,了解光的颜色组成。这样的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

3、关注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用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器物,只是我们往往是无意识的罢了。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器物,把实验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将对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起到很大的影响。在教学燃烧的内容时,我通过燃烧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完燃烧现象。但我没有止于此,而是设计一些紧密联系生活的小实验,让学生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炒菜的油锅着火了的小实验,当场进行紧急灭火处理,让学生观察整个过程。在科学的引导中,又进行了安全教育。之后,又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探讨,如电器着火了怎么办?汽油着火了怎么办?……等。这些无法以实验演示解决的问题,通过探讨,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教师处处留心生活,引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用生活中可以做的实验,去推演不能做的实验,从而在这样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中增长知识、获得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总之,实验课堂以简约灵动为原则,课前的准备、教材的使用是灵动的基础策略。至于课堂上的临场操作,则不是本文所探讨的,所以略去未表。

【作者单位:宿迁市湖滨新区余娟实验小学江苏】

17.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小学作文 篇十七

李佳凝

开始,人类并不在意。

这只不过是一次地震,一次海啸,一次沙尘暴,一种植物的消失,一种动物的灭绝。

在几天内,大量植物相继死亡,空气一下子被抽空了一大半,废气体代替了它们的位置。水土流失,沙尘暴,凶神恶煞地肆虐着,一步步逼近城市。

面对这样的灾难,人类不可能视而不见。联合国紧急召开科学家会议:因人类一而再再而三地开采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植物灭绝,一个月内,一个国家的植物会全部消失;一年之后,地球的绿色,将不复存在!

为了植物不再消失,为了地球不会毁灭,人类决定:立刻制造植物修复机,所有科研人员,共抗灾难!

白璨璨今年二十二岁,她也是科研队的一员。她瘦小的身躯被沉重的防护服压着,仿佛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清丽的脸庞被罩在头盔下,脸上的笑容不翼而飞。她正严肃地下达命令:“从今日起,我国各省、哥自治区、各市、各县、各地全部免费发放呼吸器,具体由抽签结果发放,抽签结果不得转让、赠送……”

她下达完命令,整个人摊在椅子上,重重叹了口气。这不是她这个年龄该承受的,从接到任务到现在不过两天,她就像变了个人,眼窝深陷,脸色苍白。植物真的会灭绝吗?人类真的会毁灭吗?她痛苦地闭上了眼,这不是她一个人的疑问,这是所有人类的疑问……

“今日,新疆地区突发极强沙尘暴,植物相继死亡,死伤十三万人,目前各……”

她猛然睁眼,立起身子。新疆!我的家人们在那儿!她双眉紧锁,按住对讲机:“喂,申请与联合国科研协会连线。”

“喂,请报出你的身份。”

“我是中国‘植物修复计划”中的科研人员白璨璨,申请尝试研发修复能!”

“不可以!这只能交给专业科研人员!我们知道你很急,但我们也有家人!”

白璨璨的声音哽咽了:“在这种灾难来临以前,我可以用最短时间,修复植物!我们,都不想和家人分别……”

“……请说你的想法吧。我们都是人,都希望亲人能活下去……”

“好的。首先,我需要植物种子的精子成分,还有一架9138-E号直升机……”

“联合国可以为你提供所需资源,但一切,还是得靠你自己。祝你成功。”

白璨璨整理了一下,已经没什么可整理了。她坚定不移地望着西方,也许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她的眼角流下一滴晶莹的泪珠——很快就干了,不能哭,还有人等着我们去解救!

几天后。

黄沙毫不仁慈地席卷了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自治区,楼房,树木,都被黄沙勾勒出千变一律的线条,各救援人员仿佛深海中的小蚂蚁,大海捞针。

一架直升机闯入昏暗阴沉的天空,“嗡嗡”声打破了一成不变的挖沙声,那一小时,全省回响着那年轻稚嫩、却又坚强不屈的声音:“各位居民、救援人员请注意,联合国现已排出科研人员来挽救这里,请迅速撤离此地。重复一遍……”

几小时后,这个自治区已寂静无声,只剩下直升机的嘶鸣。白璨璨在心里倒数:

“五、四、三、二、一。”

无数透明液体从高空洒下,欢悦着,快乐地扑向那土黄色,直升机飞速驾驶,一天之内整个自治区“游览”了一遍,无数水滴折射出美丽的彩虹……

在喷洒过的地面上,冒出了小小绿芽……

一个月后。

电视上,每个频道都播报着植物的重生,蕴藏着人类劫后余生的无限喜悦。

深夜,风穿过树林,“沙沙”作响。一座楼房上的一束灯光内,白璨璨一会儿抬起头得意洋洋地望了望电视上的自己,一会儿提起笔奋笔疾书:

“那次灾难后,我想呀,人类以后应该再也不会破坏环境了吧?二一五零年一月一日。”

18.有趣的数学课小学作文 篇十八

星期三的第二节数学课。我们学习面积。我觉得这个单元非常难,但老师说这单元很简单,这不是和我唱反调吗?

上课了,老师告诉我们,1平方厘米有指甲般大小;1平方分米有电盒般大小;1平方米有教室的地板般大小。然后,老师出了几道题目,是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有多大。但我这记性,什么事情都记不好,老忘记,还做组长呢。我们拿起本子,来填写这些题目,我想来想去也没想到,最终,想到了1题:1平方厘米有指甲般大小,,过了一会儿,老师叫我们全班的四人小组或三人小组讨论,我们的组员都在大声地讨论,只有我二话不说但我也在听他们讲,也在思考,寻找自己的思路。又过了一会儿,思路找到了,我并填写在本子上。

老师还教了我们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这次,我在死记硬背,终于记熟了,老师又在黑板上出了一些关于这些内容的题目,我们全班拿起本子,把题目抄在本子上,我马上做完了,然后进行讨论,我把答案告诉他们。讨论完后,老师请了我把题目做完,我马上把题目做完,我把思路告诉他们。

19.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研究 篇十九

一、前概念简介

我们都知道, 前概念大多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形成的大部分概念都是前概念, 由于没有转变为科学概念, 导致小学生在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时, 通常不容易摒弃已经形成的错误认识, 有时甚至对正确的概念加以排斥, 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及时纠正, 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科学概念的建构。除此之外, 学生的前概念还具有自发性、隐蔽性、顽固性等特点, 错误的前概念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负作用。因此, 教师要想在科学课堂上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首先就注意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可以对前概念水平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可以包括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访谈法是了解学生前概念水平的重要方法, 更科学, 层次更深, 灵活性也较大。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 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充分的访谈时机, 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原有的想法, 不断对前概念进行纠正。

二、科学概念构建

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提高科学认知, 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 不断掌握科学方法, 培养科学态度。因此,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来源主要源于日常生活,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可以利用实验, 对科学概念进行丰富和完善。在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 学生是带着一定的认知来学习的,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了解这种认知, 让学生对将要建构的概念有一个逐渐了解和认识的过程, 切不可强行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此外, 科学概念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学生的反复思考, 在每一次思考中对科学概念有新的认识, 在每一次思考中提高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有人将小学科学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主要意思就是说, 教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学生要自己学会不断消化和吸收, 并最终学会如何自己“过河”。

三、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关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这是重中之重。如何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 成为许多教师关注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个大致的了解, 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沟通, 而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那只是教师自己的想法, 并不能代表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也不是孩子们真正的前概念水平。作为教师, 要时刻关注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进程, 要让科学概念的构建有一个逐步的递进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慢, 因此, 构建科学概念时, 教师要不断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惑, 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去理解科学概念, 往往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教师只要时刻关注学生即可, 不用把学生直接从起点推到终点, 这样反而不利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要让学生自己摸索,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支持, 这样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学习和理解到科学概念, 更加容易记忆。对同一科学概念的构建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 建构科学概念。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 从学生前概念出发, 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 能够有效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四、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1. 关注前概念。

前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过程中是不容被忽视的。学生在进入校园接受比较正规和系统的科学教育之前,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自身经历对形成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入学前, 广泛存在于每个孩子的脑海中, 它主要来源于对日常经验和生活的积累。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科学教育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前概念, 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形成服务。为了促进教师在讲授科学概念的教学时, 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 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增加一个环节, 主要用于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 这样能够使科学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性。在每堂课前,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 对学生进行一个调查, 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进行交谈或者以做问卷的形式, 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比如, 在讲“水和水蒸气”时, 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口头访谈。“你们在平时生活中看到水蒸气了吗?”“你们知道水可以变为水蒸气吗?”等等问题, 这种问题可以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知道学生前概念的大致水平, 比较方便。

2. 重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而进行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和自主性学习过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当中, 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概念, 是一种很有效的接受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方式。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的关系, 我们可以归纳为, 科学概念是内容, 而科学探究是形式,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一种方式, 科学概念可以借助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实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运用科学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概念的特点, 促使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教师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提供的材料要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重视学生的科学体验, 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学概念。比如, 在讲“水溶解物质”时, 对于溶解这一科学概念, 小学生们接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必须建立在科学探究基础上。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 观察食盐在水中慢慢消失的过程, 再让学生用吸管品尝一下水的味道, 这样可以充分证明盐已经变成肉眼看不到的小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了。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和有趣科学探究活动, 可以使科学概念的构建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3. 重视合作学习。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是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强调学习互动, 强调沟通与交流。主要原因在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悟都不同, 每个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也都存在着差异, 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与他人进行讨论,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和探究的活动中去。有的合作学习往往能够得出出人意料的结果, 甚至能够引发学生间的认知冲突, 揭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但正是这样才能够建立和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比如, 在学习“摆”时, 合作小组成员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负责计时的, 有负责操作的, 有负责记录的, 还有负责监督的。这个实验需要所有成员间严谨和默契的配合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 将科学概念的建构融于生活。

科学概念本身就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并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科学概念的建构一定要从实际的日常生活入手, 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 将学习与生活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了科学知识后, 再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时时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变得轻松和有趣。将科学概念融于生活, 使科学这个十分抽象的名词, 变得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而且对小学生来说, 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更具有吸引力, 更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带给他们一种想要参与和验证的渴望和冲动。比如, 在讲“沉浮”时, 教师不仅要准备材料, 在课堂上演示浮沉的原理, 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浮沉”这一科学概念, 还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这一概念, 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教师传授学生知识, 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

五、结语

科学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概念体系, 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我们在进行科学教学时, 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重视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 不仅要将科学概念的学习融于现实生活, 还要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在科学实践中建构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1]盛桂兴.基于学生前概念的科学概念建构策略[J].探秘 (科学课) , 2012, (02) :6-8.

[2]朱颂伟, 周斌.建构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讨[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2, (Z1) :97-98.

[3]吴建春.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科学概念的有效建构策略[J].新课程 (小学) , 2013, (07) :34-35.

20.小学科学课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二十

[关健词]科学课;创新

在小学的科学科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愈发显得重要。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几点肤浅的意见。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科学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目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定要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小学生,往往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凭兴趣。而“玩”则以其兴趣而吸引着学生。通过“玩”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能力。此外,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激发他们创造思维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

二、从教会学生科学观察方法入手,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开始,是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教学中, 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在学习《植物的 花》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花的基本构造。先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进行层层解剖式地对花进行观察。按照这个观察程序,不仅要求学生看,还要学生想,调动了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除了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外,还注意在课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要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写观察日记等,让学生在大量常见的现象中,独具慧眼,捕捉信息,培养创造思维。

三、在课堂中巧设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集中思维和逆向思维,从而最终发展学生创新力

首先,用实物、实验、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思维。教育起源于生活,很多科学知识和理论都来自于生活。用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经过组织、展开讨论,气氛就会十分活跃,学生的参与率会大大提高。如讲《水的利用和保护》前,带学生观察学校附近被污染的池塘、河流,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看到家乡水污染的严重性,懂得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叫两个学生走上讲台,每人都穿上溜冰鞋,面对面站着,同时甲推乙一把,发现两人都向后退去(实验时注意安全),可重复。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讲物体间力的作用时,实验也可以这样做:用磁铁来吸铁块,这个大家都知道。倒过来,用铁块吸磁铁,学生感到很惊讶。讲大气压时,用空杯盖上硬纸片,用手摁住倒过来,放手,硬纸片掉下,将杯里盛满水,再盖上硬纸片,用手摁住,倒过来,放手,硬纸片不掉下,杯里的水也不会倒出。学生对此会感到很惊奇,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样,能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

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指能根据单一的信息产生众多信息的思维形式。教育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这句话指明的不仅是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科学》研究的宗旨: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

再次,如果说发散思维的方向是由一点向四周发散,而集中思维的方向则相反,它是四周向一点集中,集中思维是众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找出最佳方法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集中思维呢?一是让学生对知识归类,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二是用选择最佳答案法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在实践、探索中进行创造。

四、立足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上一篇:共青团员承诺书下一篇:《二方连续剪纸》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