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2024-10-26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共13篇)

1.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篇一

若能恰当地将歌曲引入语文课堂,既活跃气氛,寓教于乐,又能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一、用歌曲创设教学情境。

歌曲前一般有个引子,其目的是将听众带入音乐的氛围。在学习新课文前,我们完全可以以歌曲作为引子,营造一个别样的学习氛围。讲《赵州桥》以欢快的民歌《小放牛》导入,随着“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嘛依呀嗨”乐曲流荡,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从而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这节课。《北京立交桥》先放蔡国庆演唱的《北京的桥》:“北京的桥啊/春风常在,北京的桥啊/又添风采,过街天桥龙出海,地下通道/穿长街嗨嗨,三元桥蝴蝶/那个飞呀飞天外,安贞桥明珠/绕呀绕花台,立交桥是修得/特别那个快,你就数呀数呀数呀,怎么就数不过来/哎嗨哎嗨哟……。”再导入“北京立交桥”的课文学习,就显得水到渠成。学习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学生一般没有客居他乡的亲身感受,那么,上起课来,效果不一定理想。不妨在上课伊始,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沉而略带凄凉感伤的歌声中,学生的心渐渐地沉静下来,既而不同程度地受到感染,上课所需要的那种氛围也就基本形成了,再开始学习课文,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与作者、作品发生共鸣。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讲了写作背景后教师唱一遍《志愿军军歌》,再教学生唱几句,就能把学生带到1950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情景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学生随着进行曲的旋律,就会展开联想,想到一些战争片中部队行军的镜头,想到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和敌人拼杀的情景。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抗美援朝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了抗美授朝的目的,这为学习课文的第三个事例分析人物的思想基础是保家卫国打下了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学完课文。

二、歌曲加深文章理解

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操作。学生学习兴趣高了,才会积极地参与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例如讲《梅花魂》出示歌词,师生齐诵:“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身在海外的华侨谁没有一颗中国心呢?打开书27页,看文中插图,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就是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侨,他双目凝视着梅花图,他在想什么?又想对他的外甥女说什么呢?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所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们一起来唱外祖父的心声:《我的中国心》。通过聆听、演唱歌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生活中到处充满着音乐。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善于运用,让一支支优美的歌曲走进语文课堂,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教师随笔(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2.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篇二

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对依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方程有多年的经验,所以觉得驾轻就熟。同时,学生在学习“解方程”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运用四则运算的关系式,在解决形如()+3=8,()÷5=3的题目时,能依据关系式直接说出结果。

而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解方程”,主要是借助“天平两边同时加减同等重量的物品,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还是保持平衡”这一直观的等式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这与初中的“解方程”依据相一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初小衔接。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过程较繁,学生不喜欢。而且最为主要的是教材还因此回避形如“a-x=b”与“a÷x=b”类型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如果用四则运算关系式解方程并不难。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遵循等式性质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已经熟悉四则计算题这一认识起点,使两种依据相辅相成,灵活选择合理的依据解方程。

一、教学实践过程

(一)尊重起点,自选方法

在教学“解方程”例1时,笔者出示教材情境图,让学生据此列出方程“x+3=9”,然后让他们自主探究寻求x的值,反馈时发现学生当中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思路:

1.直接尝试:因为(6)+3=9,所以x=6。

2.运用关系式:因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所以x=9-3,x=6。

3.根据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3,求出x=6。

在教学中,笔者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认识起点的同时,也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学习的空间。所以就安排了比较简单的数据,有利于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三种思路中,第二种思路占了大部分,第三种思路只占了10%左右,说明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起点是第二种方法,用等式的性质作为依据解方程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还不认同,或者说对等式的性质理解不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第三种方法的理解,笔者用天平图作出了说明(见图1)。

(二)提供思路,评价方法

既然学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思路,那教师就有必要让学生共同讨论,评价各类方法,明白各种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于是笔者一方面组织学生对不同思路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呈现一些数据较为复杂的题目,比如:33.5+x=164.3,x-1 1.9=13.5,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而此时学生感到用直接尝试法解决比较困难。于是自然就倾向于选择二、三两种方法,这个选择方法的过程,也就是自然淘汰第一种解法的过程。

笔者把两种方法进行了板书:

并了解上面两种解法出现错误的情况,结果发现用运算关系式来解的,会出现用错关系式的现象(x=13.5-11.9),而用等式性质解的仅有一个出现计算错误。

在接下来的基本练习中,笔者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方法,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对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认同程度,尽管以等式性质为依据解方程的人数已大幅度增加。

(三)优化思路,实现统一

在上完两类简易方程后,笔者补充了如下例题“42-x=15、5.2÷x=4”

笔者先让学生独立解决这类问题,要求用两种思路解答。几乎所有人都能用四则运算的关系式求未知数,但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的就为数不多了,因为在这类题的求解过程中,要求学生能从数的运算过渡到式的运算(等式两边同加x),这是学生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笔者用课件出示了天平图(见图2)。

以上的学习都是由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来完成的。在学完第一层次简易方程后,进入到稍复杂方程的学习,学生逐渐体会到了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如在解答(2.8+x)×2=10.4时,运用关系式解需要思考把谁看做一个整体,当做一个因数,然后用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求出(2.8+x)……而用等式性质解只需要思考等式两边同加还是同减或同乘还是同除以一个数,思维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出错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继稍复杂的三个方程例题之后,笔者补充了例题“4x-3=2x+3”,此题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一些学生的想法,那些刚才习惯于用四则运算关系式解题的同学,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此时优化思路已经水到渠成,笔者要求他们尝试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求此类方程解的过程让全体同学都充分体会到了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通过题型的逐步变化,他们从心底里慢慢认同了这种思路,这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然淘汰、自然选择的过程。

总之,通过以上的过程,学生感受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这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学生经历这样一个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二、思考

(一)找准编者意图与学生认识的融合点

利用“等式性质”教学解方程,把小学与初中解方程的知识自然地连成一体,使学生从“开始”就学习到最基本的解方程知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好处是学生将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要以整体、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摒弃传统的思维和习惯,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习惯于新的方法与要求,适应现代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认清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教学价值。但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要想让他们接受等式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应该通过引导,巧妙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次次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允许差异发展,发现这种思路的优越性,从而自然认同等式性质,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到时候(升入初中)讲一般方程的解法时,学生就有了牢固的知识基础,也就能比较透彻地理解解方程的法则,显然这也是编者的初衷。

(二)凸显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

旧教材是要学生牢记并灵活应用六种解方程的关系式,万一学生忘了关系式,或稍稍粗心,便会造成解题上的失误,而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学生只需记住一种性质即可解题,显而易见,后者与前者对比更易被学生所理解与运用,所以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比较高。另外,新教材不要求死记硬背,学生容易理解,与以后学习解比较复杂的方程统一了起来,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

3.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篇三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4.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四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5、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6、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10、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篇三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也可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临近期末,为了有效地进行复习,特制定本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任教5年级科学,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准备材料,探究活动比较认真有序,作业也比较自觉。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也有较多学生课堂表现积极,但对科学知识处于一知半解的层面,对实验现象的总结分析往往不全不到位。还有部分学生态度很不端正,对科学学习很不重视,科学综合表现很差,需要采用恰当方法强化辅导。

二、复习目标

1、巩固知识、强化记忆。通过复习,把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上的科学知识。

2、温故知新、拓宽加深。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片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达到横向拓宽知识,纵向深化知识的目的。

3、发展能力、综合提高。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启发,使学生的概括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记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科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有较大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能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三、复习内容

1、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

2、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

3、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4、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

5、第五单元《矿产资源》

6、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复习的计划性。我先根据要复习的内容和复习课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详细地写出复习课教案,并注意复习内容的系统性,把已学的知识系统进行归类。

2、注意复习课的针对性。我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把一般复习和重点复习结合起来。通过一般复习重复已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而重点复习则针对学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难的项目进行重点讲解并着重进行复习性练习,。

3、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寓能力培养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切忌教师“垄断”复习课堂。

六、复习安排

1、知识回顾:分单元内容进行复习

2、专题训练:

(1)基础知识训练:侧重一些概念,试验及其结论。

(2)解决问题训练。

3、测验讲评:出一些综合类试卷,检测学生的复习情况。

4、针对练习:查漏补缺,针对学生暴露的一些问题,再一次补充复习。

5.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的教学随笔 篇五

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语言行为的一中方法。其原理在于学生的模仿性。

以前,教室的墙上都贴着伟人、英雄、学者的像或名言,这些榜样给学生以无穷的力量,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仔细想,我们平时教育学生经常是拿自己班或学校的优等生做比较的。为何不以他们这些为榜样呢?

有了这个想法,就在班上开展了活动——评比“班级小明星”。学生依据提出的标准,认真、公正地评出了四位班级小明星”,统一做成挂牌(配有照片、自我介绍)后挂在教室里,让他们做大家的榜样。为了提高实效性,就根据学生的表现临时更换。

2、目标激励——评比“××之星”

无论老师或是学生都应该要有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不求你们人人考优秀,但求你们人人得进步。”老师的鼓励是学生进步的一剂良药。有时候,简单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却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它传达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信任、肯定和支持,同时也传递着教师对学生所寄予的期望。它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并化为奋发向上的力量。

6.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采用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另外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我爱阅读”专题中,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一些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发现和得到的启发。另一次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安排在第五组。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

如学习说明性文章,注重学习一些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但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强化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二、教学要求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二)识字、写字教学

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三)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指导朗读、默读。精读词句,积累语言。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精读内容,领会方法。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选读课文的教学材料可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机学习,可按课文内容分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自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

(四)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安排7次口语交际,并首次安排了辩论和演讲的形式,教师要注意不要拔高要求。本册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又要重视培养独白(如演讲)的能力。

(五)习作教学——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核心思想是多练,浅练,多赏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真实、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合理安排课内外的活动时间。

3.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质疑问难能力及预习能力,并能自觉读课外书以扩大阅读面、知识面。我们看到大部分学生学习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深厚。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水平不平衡,优秀的学生语文能力强,习作能力强,热爱阅读,书写也美观。而有部分学生语文基础不够扎实,尤其是学困生阵容不容忽视,这些学生有的是接受能力不强,有的则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引起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兴趣、习惯等的培养至关紧要。

所以“分层教学”与“赏识学习”仍然是我们教学的两大重要思想。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和对学习汉字有深厚的兴趣,让他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增强环保意识,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热爱科学、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在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学习习惯培养

1.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和根据需要搜集、积累信息的习惯。

2.养成认真、正确书写的习惯,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养成先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并养成如实表达的良好文风。

4.养成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共性重难点(参考教科书)

1.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训练等,但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朗读、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本册教材有两个单元着重进行默读和背诵的训练,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2.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本册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各单元有明确的阅读、习作、听说训练点,教学中要把这些训练点的要求落到实处。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转移到训练目标导向上来。

3.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本册教材的单元训练点编排,考虑到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联系。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表达的方法,从读中学写。听说训练除了教好4次听说训练外,阅读教学中要练习听话说话,作文教学一般也要从说到写。

(二)个性重难点

7.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篇七

《秋思》是张藉的一首思乡之作, 作者客居洛阳, 又见秋风, 满眼萧瑟, 满怀愁情, 提笔写信, 请人捎去, 也捎去了一位游子的思乡愁肠。

特级教师俞国平在第一句诗的教学对话中, 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文学触觉, 只抓一“见”字, 引领学生跨越时空, 慢慢地走近洛阳, 感受一颗异居他乡的孤寂的心, 着实让我们经受了一种与经典对话的满足。

师:谁来读第一句?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 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 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他看到树叶黄了, 一片片从枝头飘落下来。

师:是啊, 那是叶落归根呢!

生:他看到了天空的一行大雁鸣叫着飞向远方。

师:大概是飞向远方的家吧!

生:门前的地上堆满了落叶。

师:除了看见景外, 他还会看到什么?

生:看到了匆匆行走的人们。可能是赶着回家吧?

生:看到了人们身上多了些衣裳, 缩瑟着身子。

师:孩子们, 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 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生:见不到家乡的风景。

生:见不到家乡的父母。

生:见不到兄弟姐妹。

师:【出示诗句:夜月红柑树, 求凤白藕花 (《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 邻人望我荣 (《南归》) 。】

(生读)

师:读着这些诗句,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家乡的景色很美。

生:他和兄弟感情很好。

生:邻里之间也非常和睦。

师:可是在这洛阳城里, 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 他看到的只是——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 他看到只有——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 (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你们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怎样的“见”啊!

生:悲伤的“见”。

生:无奈的“见”。

生:凄凉的“见”。

……

【案例分析】

仔细品味俞老师与他的学生在教学对话过程中生成的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寻找到一条值得借鉴的、把对话推向深刻的途径。

一、想象还原:“见”到什么

本诗言简意赅, 第一句诗中的“见”就是一个尽得诗意、溢满诗情的字眼。“见”是作者的一个视觉行为,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是“无意”见, “抬头”见, “不经意间”见。然而在这里只一“见”却处处是秋景, 满眼注秋意, 满心聚秋情。秋意是落寞和孤寂, 阵阵袭上心头;秋情是愁情, 泪眼迷蒙肝肠寸断。诗句中、诗人言说见的是“秋风”。可秋风何以见啊!见到的应是秋风里满地的秋景, 秋风飒飒, 树木凋零, 落叶翻飞, 黄叶堆地, 衰草凄凄, 雁鸣阵阵。于是, 诗人心头升起难言的凄楚。这一番对话, 需要有学生的理解的支持, 需要有学生的想象参与。俞老师的“他看见了什么”一问, 引领学生展开想象, 让想象唤醒曾经的经验、经历、认识等, 于是, 学生读到的“见”就不再是一个符号, 而是一幅萧条、凄凉的画了。想象使与诗文相关的表象在读者的脑海中还原, 于是, 诗在想象还原中逐渐丰满。

二、逆向思维:见不着什么

由“见什么”而生发“见不着什么”的话题, 这是逆向思维, 它存在于视觉范围之外, 由心的思念和渴盼, 情的呼唤和期待而产生的具体的形象。诗人客居他乡, 入秋思乡, 心灵深处最想见的是家乡的亲人、朋友, 然而, 秋风里行色匆匆的行人中, 哪是我的朋友?哪有我的兄弟?去哪儿找我的父母?最亲切的是家乡的花草树木, 可是满地的落叶里, 哪一张里留有家乡的芳香, 满城的萧瑟的树枝, 哪一枝是家乡矮树的姿态?“见什么”是表象的还原, 而“见不着什么”是思维的深入, 反映的是诗人内心深处最温柔的记忆和最强烈的渴望。俞老师由“见什么”而推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走向“见不着什么”, 使学生不但能身临其境, 还与诗人感同身受。

三、顺势联想:想见什么

“见不着什么”很容易让人产生“想见什么”的顺势联想, 从而使诗人的情意弥漫在诗文间, 诗人的心思、情愫在诗文中鲜明起来。俞老师适时补充阅读资料, 增添一些促进学生理解的信息, 于是, “想见什么”可见一斑:想见父母, 想见兄弟, 想见朋友, 想见家乡的红柑树、白藕花……然而想见而只能想念, 想念堆在心头, 情何以堪?

四、意境生成: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此, 抓“见”字引领想象, 还原表象, 又通过逆向思维荡开了解读的宽度, 再以顺势的相关联想促进解读的深度;以表象为原料, 以宽度为经线, 以深度为纬线, 编织着化不开的思乡情结, 怎一个“愁”字了得!

8.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 篇八

罗甜

教学目标:

1、相机教学“咆哮、狞笑、揪、瞪”等重点词语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指导朗读。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桥》.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师板书:小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请你们也去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提个醒,你可以抓时间、主要人物、事件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评: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反馈2-3人,(评:概括能力不错,概括得很准确)师随机板书:

老汉

村民

师点拨:你们说的是故事感人的情节,(板书:情节)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汉为了让村民顺利过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板书:人物)3.那么,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生的呢?(板书:环境)

三、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分句读句子,正音,适机引导朗读。(评:找得真准)

第1句:这雨下得很大呀,声音响点,读的“这雨很大很大的样子出来。”

第2句:咆哮一般指什么?(人暴怒喊叫。)这里什么在咆哮,洪水好像受惊的野马在咆哮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觉到洪水的——(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学生读这句,分析后再让他读。“你再来读读,读出洪水的凶猛。”多个学生读句子。

第3句:跳舞是很优雅的,这里是谁跳舞,(洪水)这舞给你的感觉-----(可怕)这是什么写作方法。(拟人)这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读出感觉来。

第4句: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凶恶地笑),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你在来读读。大家注意他的表情。

第5句这水舔到腰了,舔得你——毛骨悚然。(2)齐读句子。

(3)师:如果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洪水,你会用什么字?(凶猛、狂、可怕等)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选择

一、两句。多几位学生读

(3)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评价:能读出丰富的画面,也是一种读书本领。想象力真丰富)

(4)这么丰富的画面,作者写作时仅用一个词就能表现出来。请看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这样的句子,一个词也是一句,我们叫他短句,这就是短句独特魅力,短而有力,短而丰富,让我们感受到了特殊的魅力。

读好短句要注意停顿。齐读句子。(5)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感受句子的独特魅力。(放音乐齐读句子。)师:这哪是洪水啊!这分明就是——(死神、像魔鬼)

师:你看,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短句,烘托小说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了感人的故事,请你细细读课文,文中的哪些地方深深感动了你?

四、品味言行,感悟丰满人物形象

1、默读7-23小节,划出让你心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等会儿交流。2.学生汇报交流,着重指导以下句子: 预设一: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生读 并说(你真会学习)

师点拨:把老汉比作山给你的感觉是——冷静、镇定。不说话就能镇住大家,多有威信,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同学们来评评,是否读出感觉来了。

预设二: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读书要会看标点,谁能读出3个感叹号。指名多生读(评价:读得有力些、坚定些)

老汉的声音虽然沙哑,但是传来的声音却像大山一样坚定,铿锵有力。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句子: 再次朗读,老汉沙哑地喊—— 老汉坚定地喊——

(一处神情、一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老汉的形象。小说描写 一定离不开动作的描写。)

预设三:抓住“揪、推”来教学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师:请看屏幕读读这句话。生读(评价读书,够凶的支书,或不够凶,有点留情面,此时,他一点都没有留情面啊,谁读得更凶。)多生读。

2、师:被揪出的小伙子,将站在什么位置?(最后)

师:这意味着什么?揪出的小伙子可是他——儿子,他犹豫过吗? 揪得那么果断。(突然冲上去)

3、师:此时,你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老汉?(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私无畏、舍己为人)

4、师:让我们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一个铁面无私、无私无畏的老汉。女支书先读,(温柔了,再读。或好凶的女支书)(男支书读得要胜过女支书哦,有信心吗?拭目以待)

师:文中与“揪”相反的动作,请同学们找找。出示: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这一推又让你有什么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

2、师:这一推推出了——父子情深,多么感人的场面啊!

3、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互相推让。出示: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4、同学们来,我们来角色朗读,再次感受一下这对父子之间深深的爱。女同学读老汉的话,男同学读小伙子的话,老师读旁白。出示: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师:作者善于抓住一揪一抓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也是小说吸引人的魅力。

五、小说结尾的描写别出心裁。

①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地看,谁来读一读这个结局 ②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听老师读读。③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惊讶吗?为什么?

师: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营造了震撼人心的艺术。简短的文字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就是小小说的独特魅力。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是否发现这篇文章的布局与平时看到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好几个地方一个句子就是一段,这叫“独句成段”板书:独句成段

六、总结提升

9.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篇九

一、用诗歌的方法教学诗歌,感悟文本独特的魅力

课始,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交流了有关“七律”的知识,并适时作了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根据规律圈出双句末尾的韵脚,提示他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适度拖长读出味道。本以为这样的教学应该把知识点讲清楚了,可试教时却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对此很难掌握。学生难以把握住诗句的节奏读,有时韵脚是拖了长音,可诗句还是用读课文的方式在朗读。这样的初读诗不光花费了很多时间,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看来,教师的范读必须置前,或是在每句诗句中用斜杠画出停顿处给予朗读提示,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这块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本课的重点是聚焦本诗关键诗句理解读。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导学卡的帮助,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颔联和颈联的意思。试教下来,我发现,两个班的学生能连贯清楚地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至于“寒”和“暖”、“走泥丸”和“腾细浪”蕴含的深层含义却无法理解。原先预设想让学生通过导学卡在预习中积累更多的信息和学习方法,但却惊奇地发现,每班只有3~4位学生用上了课后资料袋和注释中的信息帮助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就是将参考书的解释说了一遍,如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却又任重道远。同时,也不由得让我思考:在关键诗句的理解上,作为教师的我,还是缺少了教学诗歌的方法。事实上,“寒”“暖”“泥丸”“细浪”这些词细细读来,是诗的一个个丰富的意象,而我却没有及时抓住这些意象,仅仅机械地根据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特色上的对比和夸张,忽视了“意象还原”的重要性。诗歌教学无需多讲,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从“模糊”到“精确”最后回归“模糊”的接近过程,正所谓“距离产生美”。教学中,我要尝试多用想象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丰富意象,在读诗中品味诗意,真正感受诗意课堂的魅力。

二、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本课试教中出现了以下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当看见红军在13根铁索上匍匐前进时,有学生笑出了声)

师:同学们,看完了影片片段,这场战役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场战役打得非常艰难,红军很勇敢。

(教师补充介绍道:“当泸定桥夺下后,毛泽东主席带领大部队踏上木板铺好的桥面时,不禁深深地敬了一个军礼,向先遣部队牺牲的战士们致敬。”)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对句中的“寒”字,你们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感受到当时天气很寒冷,水很冷……

[片段二]

师:同学们,课前在你们完成的导学卡中,有一项内容是对诗歌中不明白的地方提问。现在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回顾自己课前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下节课继续解决。

生: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条件那么艰难,又牺牲了那么多战士,守着自己的根据地好好生活就可以了,难道长征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吗?

......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可以明显看出,片段一中的学生在关键词句的理解上仍然存在着困难,无法真正走进诗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思。而片段二中学生明显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红军长征的意义,无怪乎他们在学习这么激情澎湃的一首诗时,却仍然表现出那么的平静和不可理解。还是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惹的祸”呀!事实上,课前,我已经对这些问题有了察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我尝试采用导学卡丰富学生的学习储备,努力让学生去感受理解这段历史。同时在课上我也充分引入了课外资料和影像等信息,力图丰富学生的感知。可是,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拓展带来的却是波澜不惊的课堂,这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课后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我对本课的教学作了以下三处修改:

一改:导学卡设计更“亲”学生

导学卡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没有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如第一题:收集与诗歌有关的长征故事(写下故事名,简单说一说)。我只是关注了与诗歌有关的故事,并没有真正发现学生对“长征背景”的思考。同时,没有考虑到长征故事的收集和演讲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学生难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较为全面地进行了解。看来,以长征故事会的形式在课前开展,对本课的学习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引导学生收集阅读长征的背景资料,并尝试讲述《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些与诗歌关系密切的故事,对本课的学习更为有效。

二改:媒体资源运用找准时机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我们清楚地知道学生与本课文本的距离很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从而带来了学生从小情感苍白,甚至把文本中人物高尚的品质当做了弄虚作假,对于语言文字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无法真正理解。同时由于长征这段历史实在过于遥远,让他们以自己现在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感受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于是就出现以上一种游戏的学习态度。因此,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和课外资料的交流还是需要提前到课前,诸如放映一些长征纪录片,展示多组长征图片,大量阅读交流长征的资料,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当学生已经走进诗歌所营造的那个“境”,又何愁没有“情”呢?

三改:批注式阅读“留白”思考

本诗阅读应重视批注对理解诗意的作用。批注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感悟的重要学习方法,是最常用的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方式。片段一中出现的学生对于“寒”字理解的问题,最为真实地说明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过少,教师太过急于求成。在观看《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前,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寒”字做一个批注,可以写写心里的感受,也可以写写对于“寒”字的理解,如果能用上想象,联系前句的“暖”字进行对比感受等方法,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语文学习除了思想感情、语言文字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外,个人认为,最为深远而有效的学习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式。而对于这首语言高度凝练的诗歌,批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拉近文本和学生距离的学习方式。

10.人教版五年级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篇十

能利用拼音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理解“藕断丝连”等好词;能用读懂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2、能力目标:

学习方式能从与书本文本沟通过渡到与信息网络文本沟通,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并利用科学积极发明创新的思想品质。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吃音玻璃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文共6个自然段,1~5自然段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出了5种新型玻璃,并介绍了他们的特点和作用。第6自然段讲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和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文章的重点是通过学习了解文中给我们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能清楚,自信地向大家介绍其中一种自己喜欢的新型玻璃。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因此学习时的难点可能在于怎样带领学生以科普的角度和视野去阅读它,能从中体会到对科学的热爱的精神,并有热切想理解其他更多科技成果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能从相对理性的科普内容中迸发出求真的激情。

【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都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练习,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的目的。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2、操作过程:

设置悬念,创设氛围──网络阅读,把握特点──小组协作,网上探讨──动画演示,突破难关──设置情境,网上展销──举一反三,创新发明──以点带面,网上博览。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中多以powerpoint和“教学局域网”为交互主线,其中的视频效果是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的能手,并用网络技术以多种动画,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能在网上轻松愉快地阅读理解,突破重难点,联系巩固。另外,我们设置的“教学局域网”上,精心设置学生的拓展练习,查阅资料的空间,基于小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有限,因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无关因素,让学生能在干扰最少的学习环境下畅游。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设置悬念,创设氛围

1、同学们听,这么急促的声音是什么声音,到底怎么会事?让我们一起寻声探个究竟吧!

2、原来是从博物馆里发出的报警声,难道那里失窃了吗?请大家读课文第一节了解一下情况,我们的电脑上也有相同课文,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点击它。

(学生在阅读后恍然大悟,并能说出所以然来。)

3、从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幸亏有夹丝网防盗玻璃,那么它独到在哪呢?

(学生非常容易就能找出它的特点和作用。)

4、像这种新发明的.有特殊功能的玻璃,我们称之为新型玻璃。

二、网络阅读,把握特点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型玻璃的世界,去领略那里的一番奇异美妙吧。

2、那么请大家读课本剩下部分,或阅读电脑上的课本,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点击它得到帮助。然后,请四人小组合作找出其他几种新型玻璃,并利用提供给大家的表格,选一种玻璃进行分析,记录。

屏幕中出现一个闪烁的红点,伴随着急促的报警声,声音由远及近。

*近的声音把图象定格在“博物馆”。

在电击理解时,有文字说明,图片说明,动画说明(如:藕断丝连)等等。

声音嘎然而止,屏幕中出现这次事件的“功臣”──夹丝网防盗玻璃。

“新型玻璃”四个大字从一声清脆的玻璃碎裂声中蹦出。

突如其来的急促的报警声能迅速使人集中注意力,这里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激情进入情境。

实在的地点和声效让学生*得更近了,也让学生有中急切的心情去了解真情。

从了解情况到了解“功臣”夹丝网防盗玻璃过渡很自然,也是学生的一种必然的内在需求。

学生的思维此时一定停留在新型玻璃四个大字上,那么是时候把学生的思维从事件中跳跃到新型玻璃上,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四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相信他们会很团结,能把自己的技能发挥到极至,互相补充。

3、口头交流,然后在网上共同展示交流。

三、设置情境,网上展销

1、童话王国里的魔法棒把我们带到了玻璃世界里,现在我们都是新型玻璃了,我们的主人小明要带大家参加世界新型玻璃展销会,为了能让世界各国认识我们,我们要准备一番话推销自己,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本领。

2、你喜欢哪种玻璃就成为哪种,先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记住自己的功能吧。

3、展销会上已经如荼如火了,我们赶快行动吧。

(学生以自述的形式交流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4、让我们去看看展销会上还有哪些更新型更有趣的玻璃:

可以将信息上传到教学局域网上,让大家共同浏览交流。

屏幕上出现展销会热闹的场面,人声鼎沸。

网络小游戏:

有个屋子,这个屋子在不同地点,含有不同功能时,我们要为它装上不同的新型玻璃。(如:作为住房的屋子坐落在喧哗的马路边上,这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玻璃,这时你就必须熟知这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我是……我能……”

在展销会实地场景模拟的屏幕上,可以点击其他摊位以了解其他信息。

这里将自己的成果呈现给大家交流,是一种成功的体会,是与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体会。

这是个生动的情境,学生应该很容易进入的,对于童话里的情节和实实在在的展销会场面,学生也是很心甘情愿地想进入其中。

游戏的作用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它能帮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熟记这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能从中体验到快乐。

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自述的形式说说这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训练,也是一种语言的训练和积累。

这是个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以及这种能力的训练,体验自主,探索的学习快乐。

四、举一反三,创新发明

1、从展销会上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科技发明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此伟大的行为有时离我们很近,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创新的心。

2、让我们来一次头脑风暴吧,请四人小组合作,发挥想象,我们自己也来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并记下你的发明成果。

3、以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组间交流,班内交流,网上交流等。)

五、以点带面,网上博览

1、网络精灵将带我们进入网上科技博览会,让大家自由自在地畅游其中,那里有最新的科技创新发明,你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无限美好!

2、提供网上交流的平台:

利用网络技术,将学生上传的资料,以及网上科技博览会进行连接,能让学生任意点击查阅。

引导学生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颗创新的心,总有一天,学生也会有这样的伟大行为,潜移默化的教育无处不在。又是一次合作学习,但这一次更具挑战性,这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想象成果,也更具价值。

让学生尝试利用网络交流,评价,试图把我们的教学平台不断扩展。

11.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篇十一

一、前提测评:

导语引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示板书《丰碑》。

二、认定目标:

1、认知:理解课文大意,弄清课文重点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师放间乐《长征组歌》,狂风呼啸,贴出挂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

伴随音乐低沉叙述导语,并结合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录音:提出预习思考中的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简要概括大意。

(三)理清课文脉落,小组讨论课文第几部分为重点内容,并说出根据。

(四)通过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分类。

再选派代表汇报本组预习收获,或你知道了什么?

(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五)学习课文一、二部分

教师激情范读,引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读课文一、二部分。

这支队伍面临怎样的考验?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词句。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将军担心什么?

请同学们用低沉、缓慢的语速自由练读。

四、达标测评:

四人小组赛读,选出最棒的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主次,抓住了重点,而且我们深深地领略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险恶环境,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认定目标:

1、认知:通过字、词练习,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重点,读中感悟,自觉领会中心思想。

2、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3、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多种读的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

1、自由反复朗读重点部分,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2、他,好似(),身上落满了雪,无法()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志十分(),十分();

他左手微微(),好像在为战友指明()。()的衣服紧紧地()在他的身上。

以上填空题幻灯打出。

让学生填空后体会所填词语,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此时结合板书,一动不动、镇定、安详、单薄破旧、紧贴)

(二)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哪些内容是写将军的?请你在文中找出,朗读体会“愣”将军的两次“愣”感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将军当时的心情怎样?

幻灯出示:将军的脸色顿时()起来,嘴角边的肌肉()着。他( )眼睛,像一头( )豹子,样子十分( )。将军两腮的肌肉( )着。

通过上面的句子,体会将军的内心世界。

▲联想:将军会想些什么?(用二、三句话说说)

将军( )了,( )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 )了。他( )了一口气,( )地举起了右手,举到齐肩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 )。

从上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同桌小声说说,指名汇报。

(三)自学最后一段,把你理解的、读懂的用文字标注在该段之后。

(四)达标测评:

质疑问难:针对上归纳出的问题,重点解决

1、为什么说为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为什么最后将军想:“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和前面的思索进行呼应。

3、以“丰碑”为课题的含义。

▲联想: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到什么?他会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写几句话)

最后每人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手势示意生齐读课题--“丰碑”)

2.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什么是“丰碑”?

[板书: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吗?

[板书:军需处长]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呢?请用“--”把它划出来。

4.出示中心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谁能围绕这句话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5.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6.自由读第7自然段,小组合作:根据这一段内容设计问题,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样这两个词语。

点拨:

⑴从哪里看出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为什么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说明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a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

b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

c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⑵巡视参与讨论。

引导:①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②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

③从哪里还能看老战士有着这种“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品质?

[出示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指名读--抠“贴”要读重音,为什么单薄,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换词读。(出示:……裹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披在……)]

7.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

8.指导朗读、师生评议。

(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9.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10.过渡:课文不仅直接描写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谁来表现老战士的精神?[板书:将军]

11.自由组合讨论研究:认真朗读课文第3至14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2.组织学生自学研究。

13.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着急]

②“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愤怒]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愤怒]

④“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震惊、敬佩]

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自豪]

点拨:

①“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

[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②“大家自己再轻声读第12自然段,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③“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④“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自然段。”(引导:谁读给大家听?回顾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老师还有疑问,军需处长再高也不过两米,那怎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呢?)[板书:舍己为人]

⑤过渡:军需处长的精神在红军战士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可见军需处长的精神对战士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哪?(读句子⑤)

A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2自然段。)[板书:担心]

B是啊,将军先前是那样的担心,现在又是这样的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请大家再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读句子⑤)

C战士们又是怎样的呢?“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D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这种感情!

⑥过渡:有了军需处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精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课文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师生齐读字幕: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引导:“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样的队伍?--学生自由发言--导读]

A同学们!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所以将军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C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所以我们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5.回顾开头,总结全文:“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不仅留在战士们心中,同样也印在我们心中。自由读中心句,想想通过学习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师总结:不仅仅军需处长形象上与碑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了战士们,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16.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呢?(显示图片,出示要求: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17.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在社会腾飞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

18.研究性作业: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专题,自由组合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12.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在单一情境和多种情境的结合中学写简单的发言稿,初步掌握发言稿的基本写作格式和方法。

2、在师生评改的活动中懂得发言稿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感人等特点,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自写发言稿一份。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发言内容

1、师:同学们通过课前的交流,你们就像聪明、可爱的蓝精灵一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老师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学生畅所欲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师:没想到老师也给你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如果由我来当你们的班主任老师的话你们愿意吗?(愿意。)真高兴成为你们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我希望我们这个班能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更需要有得力的班干部来进行管理。所以这节课我打算重新竞选一下班干部,你们看可以吗?为搞好这次竞选,老师有个要求:在竞选前每个同学要准备一份发言的材料,也就是一份发言稿。(随机板书:发言稿)什么是发言稿呢?发言稿就是为参加某种会议或某种活动所写的讲话稿。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种变化,一种主动的体验,习作重在习得,这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开课时就创设了“改选班干”这个情景,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写作心扉,激发写作的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其实作文就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平时只要自己多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文便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二、讨论交流,弄清发言稿的内容

1、师:发言稿是一种新的文体形式。怎样才能写好这份竞选班干的发言稿呢?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想一想,议一议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清楚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教师并进行小结并作补充。

课件展示:(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的是什么岗位?(2)要讲清自己的优势:我有哪些优点?为什们能胜任这个岗位?(3)要讲清楚自己的打算:①如果竞选成功的话以后怎样为同学服务;②如果竞选不上你又将会怎样呢?

4、让学生根据在这几方面的内容把自己所想的写出来。(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的任务不是硬性要学生怎么写,而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在选材、构思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自由抒发,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空间。因此,本部分设计了想一想、议一议,小组讨论。目的是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弄清写作的方向,为写好发言稿做好铺垫。]

三、引导学生弄清发言稿的格式

1、师:要写好发言稿除了把这些主要的说清楚外,我们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那么,发言稿的格式是怎样的呢?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教师课前写好的发言稿),这是我来跟你们上课之前写的一份发言稿,也是今天我送给你们的一份特别的礼物。请大家自由读读。

2、学生自由阅读教师所写的《在五年级一堂语文课上的发言稿》。

3、师:谁来说说这份发言稿的结构是怎样的?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与我们见过的哪种文体的结构差不多?

4、教师适时补充总结,并与书信的结构进行比较。(板书:标题称呼问候正文结尾)

5、学生对自己发言稿的格式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由于发言稿这种新的文体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弄清格式是有必要的,在这个环节,通过展示教师所写的成品发言稿——《在五年级一堂课上的发言》,让学生通过浏览,自己悟出发言稿的一般格式,这样比教师直接讲解收效更好。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知识经验缺乏,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下水引路”正顺应了儿童的这一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作文的“下水引路”,他认为:学生不会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见过教师自己议论过写作文的切身体会,那学生的体会又从何而来呢?教师的“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从而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时的畏惧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五、评改发言稿语言

1、师:“发言稿”最终是用来“发言”的。那么,当你在台上发言的时候,你希望老师和同学(听众)听得怎样?(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让他们受到感动„„)

2、师:是啊,要想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让他们能通过你的发言支持你、认同你,这就需要语言表达的艺术。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呢?(学生小组讨论)

3、师生共同小结,课件出示:①语言要口语化,通俗易懂。发言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发言就失去了听众。②语言要生动感人。好的发言稿,语言要生动。可以用名言、格言增强说服力。还可以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表现力。这样,可以使发言的气氛轻松和谐,吸引听众。

4、师:请大家读读自己的发言稿,找一找,画一画,你认为自己写得有水平、有艺术的语言。

5、学生交流。

6、学生修改自己发言稿的语言,教师巡回指导。

7、展示学生写得好的片段。

[设计意图:新教材是以 “单元主题”编排课文的。每一单元后,都有与本主题有关的习作安排。这一环节的设计自然地渗透了“语言的表达艺术”这个单元主题,让学生知道在发言稿中关注语言的表达。并能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六、拓展引伸发言稿

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写发言稿、上台发言的时候很多。但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讲大致有以下几类:

(1)节日类:班里开展“六一”联欢会上,你代表全班同学做一个发言;入队仪式上,你代表老队员发言。

(2)竞选类:学校要重新竞选大队委(班上要竞选班干部),你打算参加竞选。

(3)感想类:你参加什么比赛获奖,请你在领奖的时候谈谈自己的感想。

(4)讨论类:班里组织开展“男生或女生谁更强”的讨论会,你准备发言。„„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发言稿的内容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习作教学如同其他教学一样,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类旁通。“拓展引申”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发言稿的内容是——不同的。]

七、展示学生的作品,畅谈总结发言稿

1、让学生将自己的发言稿向大家展示。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如何写发言稿,现在请大家回顾回顾,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的发言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板书设计:

标题(居中)

称呼(顶格)

问候语(空两格)

发言稿讲清自己的观点

讲清自己的优势

讲清自己的打算

结尾:祝福或致谢

1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三

(2)划划,想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 3)抄抄,写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三、不断反馈,深化阅读

通过检查反馈,不断地改进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的知识才能不断增长。

1.加强学生家长与老师的互动督促。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所以,老师要争取与家长配合,督促其子女的阅读,做到“有书可读”“有时间可读书” 。 对于读书量大,读书习惯好的学生及时以“校信通”的方式进行表扬,或者在家长会上大力赞

扬。

2.举行班级“读书会”。 学生们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 因此,一本书读完以后,教师可以围绕这本书举行“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还可适当安排故事比赛、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等,给他们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形式不限,但主要来源于课外读物,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定期检查读书笔记。每周一是我们班统一检查读书笔记的时间,教师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不仅统计篇数更是查看质量,总结笔记中的亮点和不足,然后给予评价指正。如果只有布置没有检查,或有检查却不指导,效果就等于零。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读有所得,从而不断深化学生的读书效果。

四、内容安排

第一周:推荐好书《昆虫记》 第二周:交流《昆虫记》

第三周:交流《昆虫记》 第四周:完成《昆虫记》阅读指导方案 第六周:推荐好书《伊索寓言》 第七周:交流《伊索寓言》

第八周:交流《伊索寓言》 第九周:完成《伊索寓言》阅读指导方案 第十周:推荐好书《水浒传》 第十一周:交流《水浒传》

第十二周:交流《水浒传》 第十三周:完成《水浒传》阅读指导方案 第十四周:推荐好书《科学家的故事》 第十五周:交流《科学家的故事》

第十六周:交流《科学家的故事》 第十七周:完成《科学家的故事》阅读指导方案 第十八周:推荐好书《小王子》 第十九周:交流《小王子》

第二十周:交流《小王子》 二十一周:《小王子》读书交流会

二十二周:复习四本必读书 二十三周:期末庆典

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篇三

一、班级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34人。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在阅读兴趣方面,女生的兴趣较浓厚,下课随处可见坐在教室里认真看书的同学,但有一部分男生的阅读兴趣较低,只喜欢看图画故事,不喜欢看长篇文字的书籍,他们的阅读兴趣还需我们教师的大力培养。班级中有6位学生,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总是拖拖拉拉,特别是写作方面比较吃力,语句不够通顺,表达的意思不明确,有待这一学期进一步加强指导。

二、本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三单元: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四单元: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五单元: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六单元: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第七单元: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精心备课,抓好课堂教学,及时进行单元检测,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教师个别指导、同学互助的活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困难生优先回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经常与家长交流,多方面的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3、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创造阅读条件,让他们多读课外书籍,并讲给同学听,带动全班的阅读兴趣。

4、随时听写检查生字和认读字;采取组长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朗读和背诵。

5、以讨论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上一篇:新公文格式范文下一篇:地名命名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