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分析报告(8篇)
1.生产成本分析报告 篇一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不同的企业,其生产过程有不同的特点,其成本管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对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生产的主要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
不同的企业。按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来分,可分为:①单步骤生产:也叫简单生产,是指生产技术上不间断、不分步骤的生产。如发电、熔铸、采掘工业等。②多步骤生产也叫复杂生产,是指技术上可以间断、由若干步骤组成的生产。如果这些步骤按顺序进行,不能并存,不能颠倒,要到最后一个步骤完成才能生产出产成品,这种生产就叫连续式复杂生产。如纺织、冶金、造纸等。如果这些步骤不存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可以同时进行,每个步骤生产出不同的零配件,然后再经过组装成为产成品,这种生产就叫装配式复杂生产。如机械、电器、船舶等:
2.按生产组织的特点来分,可分为:①大量生产。它是指连续不断重复地生产同--品种和规格产品的生产。这种生产一般品种比较少,生产比较稳定。如发电、采煤、冶金等。大量生产的产品需求一般单一稳定,需求数量大。②成批生产;它是指预先确定批别和有限数量进行的生产。这类生产的特点是品种或规格比较多,而且是成批轮番地组织生产。这种 生产组织是现代企业生产的主要形式。③单件生产。它是根据订单,按每一件产品来组织生产。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并不多见。主要适用于一些大型而复杂的产品。如重型机械、造船、专用设备等。
不同的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例如,有的企业只要求计算产成品的成本,而有的企业不仅要计算产成品的成本.而且还要计算各个步骤半成品的成本。有的企业要求按月计算成本,而有的企业可能只要求在-批产品完工后才计算成本等。成本管理要求的不同也是影响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一个因素。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
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的工艺过程、生产组织,以及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成本计算的方法也不--样。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本计算对象不同。二 是成本计算期不同。三是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的分配情况不同。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1.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种方法。由于品种法不需要按批计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骤来计算半成品成本,因而这种 成本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品种法主要适用于大批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等。或者虽属于多步骤生产,但不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业,如小水泥、制砖等。品种法一 般按月定期计算产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2.分批法。分批法也称定单法。是以产品的批次或定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批法主要适用于单件和小批的多步骤生产。如重型机床、船舶、精密仪器和专用设备等。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期是不固定的,-般把一个生产周期(即从投产到完工的整个时期)作为成本计算期定期计算产品成本。由于在未完工时没有产成品,完工后又没有在产品,产成品和在产品不会同时并存,因而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牛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3.分步法。分步法是按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适用于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骤生产。如机械、纺织、造纸等。分步法由于生产的数量大,在某一时间上往往即有已完工:的产成品,又有未完工的在产品和半成品,不可能等全部产品完工后再计算成本。因而分步法一般是按月定期计算成本,并且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编辑] 正确划分各项费用的界限
1.正确划分计入产品成本与不计入产品成本的界限,确定成本费用的范围。企业发生的费用有很多项目,根据谁受益(或谁消耗)、谁负担的原则,凡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材料、人工和其他费用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否则,就不能计入生产成本。如支付的各种滞纳金、赔款、捐赠、赞助款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支付股利应计入利润分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均不应计人生产成本,而应计入期间费用。
2.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根据分期原则,为了及时反映和考核费用开支情况,需要定期分月进行成本计算。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发生的费用应该按受益原则分配到有 关的月份中去。①凡已开支但应由以后月份负担的费用,应计入待摊费用。②本月支付但应由以前月份负担的费用,由于在以前月份已经把费用作了预计,并记入“预提费用”账户,所以应冲减“预提费用”账户。③应由本月负担的费用,不管是否已经支付,都应计入本月费用。
3.正确划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在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中,凡应该计入本月由当月负担的费用,应进一步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凡在产品生产中发生的费用,属于产品成本,应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产品完工后再转入“产成品”账户。销售后再转入“销售成本”账户,期末结转本年利润。凡在非生产领域中发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都属于期间费用,共处理方法比较简单,在期末一次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一次冲减当期损益。
4.正确划分不同产品的成本界限。如果企业只是生产一种产品,那么全部生产成本就是这种产品的成本。但一般的企业都不止生产-一种产品,这就需要把全部生产成本在几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凡能分清应由哪种产品负担的费用,应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凡由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费用,则要采用恰当的标准(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分配。最终把各种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界限。通过前一步骤我们已经计算出了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如果这种产品已经全部完工:,则其成本全部为产成品成本;如果这种产品全部未完工,则其成本全部为在产品成本。但通常情况下,往往是既有产成品,又有在产品,这就需要把总的产品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般来说,一件在产品应该比一件产成品负担的成本要少,因为在产品尚未完工,消耗的资源比产成品要少,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要考虑完工程度。分配的方法有约当产量法、定额法、定额比例法等。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
1.确定成本计算方法。开展成本计算之前,先要确定采用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通常所用的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这要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特点,同时结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情况来进行选择。
2.设置有关的成本计算账户。为了计算产品的成本,需要设置一个专门的账户,即“生产成本”账户。其借方汇集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贷方反映产品完工转出的制造成本。
对于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来说,发生的费用无非是两种:①直接费用。②间接费用,即共同性的、不是直接为生产这-对象服务的费用。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直接费用和 间接费用并没有差别,都应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但是,企业一般都是生产多种产品。这样,直接费用仍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间接费用就必须先要汇集起来,然后再分配摊入各个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这样,需要先单独设置一个账户,即“制造费用”账户,“制造费用”账户的作用就是汇集各种间接费用,再合理地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上去。
如果废品和停工的情况比较多,就需要搜集有关的废品和停工损失资料,并专门设置一个“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账户,把这些损失汇集到“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账户的借方,然后在其贷方作出恰当的处理并转出:如果是正常损失,一般应分配进入产品成本;否则应转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
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生产中发生的支出不一定就要计入生产成本,支出的期间与成本计算期间可能不一致。支出发生后有两种情况:①生产中发生的费用在本期发挥出全部效益,效益不递延到下期。这种情况应把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账户。②本期发生的费用支出不应由本期负担。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 ①先支出,后计入成本费用。这种情况应设置“待摊费用”账户,支出时借记“待摊费用”账户,分期摊入成本费用时再贷记“待摊费用”账户。②先计入成本,后支出。这种情况应设置“预提费用”账户,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时借记有关成本费用账户,贷记“预提费用”账户,支付再借记“预提费用”账户。
3.核算费用发生及按用途分类。成本计算的过程是一个费用的汇集和分配(摊)的过程,或者反过来说,费用的核算最终也就是成本的核算。成本计算就是一个对费用进行多步骤处理的过程。要做好成本计算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反映总共开支了多少费用,开支了一些什么性质的费用。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本企业在当期到底有哪些开支,开支了哪些费用。这是做好成本计算工作的基础。如消耗了多少原材料,要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方法进行恰当的计量;如由于设备发挥效用,而磨损的价值,要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折旧。二是费用发生后,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不仅要反映开支了一些什么费用,而且要进一步明确开支的费用起了什么作用。对谁发挥了效用。费用发生后起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①费用发生后没有在当期发挥作用,应向后期递延。如预付租金等,应计入待摊费用。②开支发生在当期,而其效用发生在上期。如在年初支付上年的全部租金,不能作为当期费用,而应借记入预提费用账户。③大多数开支,是开支在本期,效用也在本期,这些费用不仅要计入当期的成本,还要按其具体用途进行分类。不管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什么,一般来说,都需要支付以下成本项目;或者说,费用发生后,无非是起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消耗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构成产品的实体,这叫直接材料费用;二是消耗各有关人工费用,这些生产工人的劳动直接用于产品的制造,这叫直接人工费用;三是消耗各种材料和人工及其它费用,这些费用不直接用于产品的生产,只是在生产过程中起辅助作用,或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这种费用就叫制造费用。
为了反映费用的发生及按用途分类的情况,需要作一笔会计分录,即:
借:有关成本费用账户
贷:有关资产负债账户
在这笔会计分录中,贷方的有关资产负债账户反映费用开支的具体情况。这些账户是现金、原材料、累计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账户,反映企业到底开支了一些什么费用。借方的有关成本费用账户则包括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反映这些费用起了什么作用。其中生产成本是成本计算的主要账户,最后所有的费用都要归集到生产成本账户。记到生产成本账户的费用还要进一步按用途分类,一般分为直接材料、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三个项目。
4.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生产成本”总账下有两个明细账户:一是基本生产,用于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二是辅助生产,用于核算为生产产品服务的有关生产部门的成本。辅助生产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它为基本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产品和劳务,也要消耗各种生产费用,同样要计算产品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的计算需要设置“ 辅助生产”明细账户,其借方汇集发生的各种费用,其贷方计算辅助生产车间完工的产成品成本,同时转入基本生产明细账。这个账户一般没有余额。
5.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其中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是属于直接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发生的制造费用是间接费用,不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而是先在“制造费用”账户中汇集,然后再分配记入“生产成本”账户。
6.产成品成本的计算。通过上述步骤,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都已汇集在“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如果企业没有在产品,则产成品成本就是生产成本账户的期初余额加上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但是,一般企业都同时有在产品和产成品,因而需要把产品生产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同时计算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
“生产成本”账户的有关数据之间有下列关系:
期初余额+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产成品成本
产成品成本=期初余额+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
也就是说,产成品成本的计算问题,即要把总成本在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进行分配。一般用约当产量法或定额法等方法进行分配。产成品成本计算出来后,还要用产成品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求得单位成本,这样产品成本计算才全部结束。
成本计算的步骤(适合的企业可以借鉴)
1.会计人员根据生产管理部门设定的标准产量以便订出整个公司的标准材料成本,标准直接人工,与标准制造费用,并依生产管理部门设订的损耗率,分摊率以产品类别标准分别设定出各产品的单位标准生产成本。
2.产品的标准成本表每年视原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实际变动予以修正。
3.会计人员每月根据实际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的资料编制“工缴汇总比较表”,汇总统计当月发生的制造工缴成本,并凭以“基准单位成本分摊计算表”分摊计算各月的基准单位直接人工暨制造费用,并依据生产管理部门库管人员编制送来的“料品类别收发存月报表”的资料对会计库存账并统计其当月各类材料耗用金额,亦以“基准单位成本分摊计算表”分摊计算各月的基准单位材料成本。
4.会计人员最后以“产品类别生产成本计算表”将该月依“基准单位成本分摊计算表”计算得出的基准单位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成本过入本表各基准单位成本栏内,并以“人工费用分摊基准表”及“材料耗用分摊基准表”设定,各规格定格的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视材料的分摊率分别过入成本计算的分摊率栏内,并以此计算材料,直接人工暨制造费用的单位成本,且合计为实际制造单位成本。
生产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
一、工作由谁做及怎么做
1.现代大中型的生产企业一般都采用自动化管理,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进行成本核算,如库房的领料、人力部门的考勤、车间的产量及废品率等;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输入记账凭证、审核、记账、结账及出报表。
在车间专设成本核算员,负责输入、收集及整理与生产产品有关的数据;在财务上专设成本会计,根据ERP系统调出打印的单据、成本核算员及人力部门提供的各种成本汇总表,输入记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2.小型的生产企业目前一般还是采用手工处理,岗位设置不是非常明确、细致,可能会在车间的生产工人中指定一个人,负责收集领料单、工时产量记录单等与产品成本有关的单据,待月中或月底送给会计,再由会计编制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二、了解企业的产品
只有了解了行业及自己企业的工序(如做服装,裁剪→缝制→熨烫)、生产工艺,及每一个产品的BOM(物料清单),才能真正做好产品的成本核算。
三、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1.区分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成本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费用进行严格地审核和控制,并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来确定计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产品成本的构成项目)。
(1)直接材料,是指为生产产品而耗用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其中燃料、动力等占用比重大时,也可单独设置项目。另外如有自制半成品,一般也要单独设置项目。
(2)直接人工,是指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费用。
(3)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各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各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如车间主任等)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机物料消耗、办公费、水电费、保险费等。
2.将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成本,区分为应当计入本月的产品成本与应当由其他月份产品负担的成本。
主要注意类似预付保险费等费用,要按权责发生制摊销。
3.将应计入本月产品的各项生产成本,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每种产品的成本。
如果同一车间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时,能按产品区分的材料及人工费则分别核算;不能区分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可按各产品的定额消耗量等对材料进行分配,按定额工时等对人工费进行分配。
4.对于月末未全部完工的产品,要将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与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该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企业应当根据在产品数量的多少、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的大小、各项成本比重的大小,以及定额管理基础的好坏等具体条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以下6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
(3)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
(4)约当产量比例法;
其基本做法是:
第一步,计算在产品约当产量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率(完工程度)
第二步,计算费用分配率(即每件完工产品应分配的费用)
费用分配率(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量)
第三步,求出完工产品的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数量×费用分配率
第四步,求出在产品的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5)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6)定额比例法。
原材料费用分配的方法
按材料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材料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材料费用分配率=几种产品共耗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负担的材料费用=该产品的材料定额耗用量×材料费用分配率
【例1】某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耗原料2000千克,单价20元,原料费用合计40000元。本月投产甲产品300件,乙产品200件。甲产品单位消耗定额10千克,乙产品为25千克,其材料费用分配结果如下:
材料费用分配率=40000 ÷(300×10+200×25)=5;
甲产品应分配负担原料费用=3000×5=15000(元);
乙产品应分配负担原料费用=5000×5=25000(元)。
在各种产品共同耗用原材料种类较多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简化分配计算工作,也可以按照各种材料的定额费用比例分配实际材料费用,其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例2】假设某企业生产丙、丁两种产品领用C、D两种材料,实际成本总计66480元。本月投产丙产品200件、丁产品100件,丙产品的消耗定额为:C材料5千克,D材料8千克。丁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是:C材料7千克,D材料9千克。C、D两种材料的计划单价分别是12元和14元。计算结果如下: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为完成实际产量或作为量而发生的实际直接人工成本与标准直接人工成本之间的差额。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工资率差异和效率差异两种。
(1)工资率差异 即直接人工的价格差异,是实际人工成本与实际人工工时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的人工成本之间的差额。
实际工资率是实际工资总额与实际总工时的比率,标准工资率是指标准工资总额与标准总工时的比率。形成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和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原因复杂而且难以控制。一般说来应归属于人事劳动部门管理,差异的具体原因可能涉及生产部门或其他部门。
(2)效率差异 即直接人工的数量差异,是实际工时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的人工成本与标准人工成本之间的差额。
引起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过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较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量太少无法发挥批量节约优势等,它主是生产部门的责任,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材料质量不好也会影响生产效率。
对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如果存在不同等级工人混合使用的情况,则还可将其进一步分解,计算结构差异和效能差异,反映一定量的总工时中不同等级工人完成的工时所占比重的变动和工作效率变动,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人工结构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预定平均工资率
直接人工效能差异=∑(实际工时)×预定平均工资率-∑(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数量差异
亦称用量差异,产品耗用资源的实际数量与标准数量之差与标准价格的乘积。计算数量差异是以各成本项目的标准单价为基准,以确定为完成实际产量或作业量而消耗的各该成本项目的实际数量和所应消耗的标准数量之间的差异,以公式表示为:
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数量差异能够反映各责任单位控制各项成本耗费的工作效率,因此也可称为效率差异。直接材料的数量差异常称为材料用量差异,直接人工的数量差异常称为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制造费用的数量差异常称为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也有人认为数量差异的计算应以实际价格为基准,即实际数量与标准数量之差与实际价格的乘积。由于价格的变化多为企业外部因素所影响,企业对它的控制能力较低。因而以实际价格为基准计算的数量差异作为考核各责任单位工作效率的依据,其合理性就不及前一种方法,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以标准价格为基准计算数量差异的方法较为普遍。
成本核算中人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企业的工资核算主要是通过“应付职工薪酬”账户进行。按照规定,凡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生产工人工资费用,应直接记入“生产成本”的直接人工项目。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计件工资应按照规定直接计入有关的成本计算对象中去。如果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生产工人工资则应采用适当方法在各产品之间分配。工资费用的分配标准一般有按实际工时比例分配和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等,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产品应负担的工资费用=该产品的实际(或定额)工时×工资费用分配率
工资费用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各产品的实际工时(或定额)之和
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应记入“制造费用”账户;辅助生产车间人员的工资,应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则应记入“管理费用”账户。
在实际工作中,人工费用是通过编制“工资费用分配汇总表”进行分配,并据以进行账务处理。
【例】某工业公司2008年1月份的生产工人费用为4 662元,按照生产工时比例分配:甲产品生产工时为6 990小时,乙产品生产工时为4 665小时。
1月份该公司的“工资费用分配汇总表”见下表。
其中:分配率=4662/11655=0.4
甲产品负担的工资=6990×0.4=2796
乙产品负担的工资=4665×0.4=1866
根据“工资费用分配汇总表”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796
——基本生产成本(乙产品)866
贷:应付职工薪酬——基本工资662
成本核算中分步法的主要特点
1.以每种产品的产成品及各加工步骤的半成品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归集生产费用。
在分步法下,不仅要求计算出每一种最终产成品的成本,而且还要计算出每一加工步骤半成品的成本。所以不仅对各种产成品要设置明细账,而且对每种产品的各个加工步骤也要分别设置明细账来归集生产费用。在加工业,通常是将不同的加工步骤分在不同的生产车间来进行,生产步骤一般按车间来划分。所以分步骤计算成本,一般是按车间设置明细账,分车间来计算成本。但产品成本计算所划分的生产步骤,也可能与生产工艺上的加工步骤不完全一致,根据实际需要和管理要求,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车间合并在一起计算成本,如果车间很大,在一个车间内也可以分为若干步骤来计算成本。
2.产品成本计算按期在月末进行
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因为要以产品及所经过的各个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而产品又是大量大批重复生产,每月末都会有大量的完工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每月末都需要计算产品成本。所以分步法需要在每月月末定期计算产品成本。
3.每月末需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在多步骤大量大批生产的情况下,每月末不仅有完工产品,而且一般都会有未完工的在产品。这样,每月末就需要将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不仅在最终完工产品中存在分配完工产品与在产品费用问题,而且在每一步骤也需要将本步骤完工的半成品与本步骤的在产品之间进行费用的分配。
4.在生产的各步骤之间进行成本结转
在采用分步法并要求分步骤计算半产品成本的情况下,由于上步骤生产的半成品是下一步骤的加工对象,因此上一步骤生产的半成品成本也要结转到下一生产步骤。各步骤之间进行成本结转,是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成本计算分步法
以产品生产的加工步骤及其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并以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分步法属于定期计算产品成本法,其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核算期相同。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连续生产的企业。在分步法下,一般是按照生产的加工步骤以及产品的品种分别设置成本明细账,归集生产费用。属于各个生产步骤直接耗用的原材料,生产人员的工资及其福利费应该直接记入有关成本明细账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成本项目中。属于各个生产步骤耗用的其他费用,如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等先按发生地点进行归集,记入制造费用账户,到了月末可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以后记入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制造费用项目中。由于分步法到了月末总有一部分在产品存在,因此,月末应将各成本明细账中所归集的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
根据分步法的特点,各个生产加工步骤的生产成本结转方式主要有两种,也就是顺序逐步结转法和平行结转法。在顺序结转法下,各步骤半成品成本是随着半成品的转移而结转的。一般来说,先计算第一步骤半成品成本,然后将第一步骤半成品成本转至第二步骤,再加上第二步骤耗用的材料以及加工费,计算出第二步骤半成品成本,依次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加工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
在顺序法下,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上反映的是正在本步骤加工的半成品成本,成本流转与实物计算出来的产成品成本含有“自制半成品”成本项目,为了真实反映产成品成本构成,还需对产品成本中的自制半成品成本进行成本还原。
在平行结转法下,虽然各步骤所生产的半成品实物按步骤顺序转移继续加工生产,但其半成品成本并不随着加工步骤结转。各步骤只计算本步骤所发生的生产成本,并按最后完工产品的数量计算出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平行地计入最终完工的产成品成本中,产成品成本也就是最终完工产成品所应承担的各步骤生产成本之和。采用平行结转法时,各步骤可以同时平行地进行本步骤的成本计算,半成品成本并不随半成品实物转移而结转,所结转的只是最终完工的产成品所应负担的本步骤生产成本,因此各步骤的在产成品成本不是按其实物所在地来反映。各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反映的月末在产品成本,不仅包括正在本步骤加工生产的在产品在步骤发生的生产成本,还包括已在本步骤加工生产完工,转移到以后各步骤但尚未最后制成产成品的那些半成品在本步骤发生的成本。因此在平行结转法下,在产品是广义的产品。
成本核算分批法的特点
1.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批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归集生产费用。
产品批别指的是企业生产计划部门签发并下达到生产车间的产品批号,也叫产品批别。根据购买者订单生产的企业,往往以一张订单规定的产品作为一批。但产品的批别与客户的订单有时候也不完全相同。如果一张订单中规定的产品品种较多,为了分别考核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将一张订单分为几批组织生产;如果一张订单要求陆续交货,并且交货持续的时间较长,为了及时确定成本以便及时计算损益,也可以分成几批组织生产;如果同一时期内,在几张订单中规定有相同的产品,而且交货的时间相差不多,也可以将几张订单中相同的产品合并为一批组织生产。
2.成本计算不定期
采用分批法时,生产费用应按月汇总,但由于各批产品的生产周期不一致,月末不见得完工,而每批产品的实际成本,应等到该批产品全部完工后才能计算确定,所以,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是不定期的。
3.一般不需要在月末分配在产品成本
按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因为一般是在该批产品全部完工时才计算该批产品成本,所以月末如果某批产品全部完工,该批产品归集的全部生产费用就是该批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若该批产品未完工,则全部为在产品成本。
所以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月末一般不需要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
只有在一批产品跨月陆续完工陆续交货的情况下,为了按期确定损益,才需要在月末计算该批产品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成本计算的工作量,可以采用简便的方法,即按计划单位成本、定额单位成本或最近一期相同产品的实际单位成本来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将完工产品成本从产品成本明细账转出后,余额作为在产品成本。待该批产品全部完工时再计算该批产品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但对已经转出的完工产品成本,不必做账面调整。
如果一批产品批量较大,陆续交货的时间过长,为了减少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工作,提高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及时性,也可以适当缩小产品的批量,以较小的批量分批生产,尽量使同一批产品能够同时完工,避免跨月陆续完工。
分批法的定义
分批法是按照产品批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在小批单件生产的企业中,企业的生产活动基本上是根据定货单位的订单签发工作号来组织生产的,按产品批别计算产品成本,往往与按定单计算产品成本相一致,因而分批法也叫定单法。
分批法的适用范围
它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企业,主要包括:
1.单件、小批生产的重型机械、船舶、精密工具、仪器等制造企业。
2.不断更新产品种类的时装等制造企业。
3.新产品的试制、机器设备的修理作业以及辅助生产的工具、器具、模具的制造等,亦可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
分批法的计算程序
1、按产品批别设置产品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账内按成本项目设置专栏。按车间设置制造费用明细账。同时,设置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明细账。
2、根据各生产费用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分配各要素费用并登账。
对于直接计入费用,应按产品批别列示并直接计入各个批别的产品成本明细账;对于间接计入费用,应按生产地点归集,并按适当的方法分配计入各个批别的产品成本明细账。
3、月末根据完工批别产品的完工通知单,将计入已完工的该批产品的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加以汇总,计算出该批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转账。如果出现批内产品跨月陆续完工并已销售或提货的情况,这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出该批已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分批法的计算程序
1、按产品批别设置产品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账内按成本项目设置专栏。按车间设置制造费用明细账。同时,设置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明细账。
2、根据各生产费用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分配各要素费用并登账。
对于直接计入费用,应按产品批别列示并直接计入各个批别的产品成本明细账;对于间接计入费用,应按生产地点归集,并按适当的方法分配计入各个批别的产品成本明细账。
3、月末根据完工批别产品的完工通知单,将计入已完工的该批产品的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加以汇总,计算出该批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转账。如果出现批内产品跨月陆续完工并已销售或提货的情况,这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出该批已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成本计算对象
分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由于在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企业中,生产多是根据购货单位的定单组织的,因此,分批法也称定单法。但严格说来,按批别组织生产,并不一定就是按定单组织生产,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负荷能力,来合理组织安排产品生产的批量与批次。比如说:
1.如果一张定单中要求生产好几种产品,为了便于考核分析各种产品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加强生产管理,就要将该定单按照产品的品种划分成几个批别组织生产。
2.如果一张定单中只要求生产一种产品,但数量极大,超过企业的生产负荷能力,或者购货单位要求分批交货的,也可将该定单分为几个批别组织生产。
3.如果一张定单中只要求生产一种产品,但该产品属于价值高、生产周期长的大型复杂产品(如万吨轮),也可将该定单按产品的零部件分为几个批别组织生产。
4.如果在同一时期接到的几张定单要求生产的都是同一种产品,为了更经济合理地组织生产,也可将这几张定单合为一批组织生产。
以产品的生产周期作为成本计算期
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虽然各批产品的成本计算单仍按月归集生产费用,但是只有在该批产品全部完工时才能计算其实际成本。由于各批产品的生产复杂程度不同、质量数量要求也不同,生产周期就各不相同。有的批次当月投产,当月完工;有的批次要经过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工。可见完工产品的成本计算因各批次的生产周期而异,是不定期的。所以,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致,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
生产费用一般不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
在单件或小批生产,购货单位要求一次交货的情况下,每批产品要求同时完工。这样该批产品完工前的成本明细账上所归集的生产费用,即为在产品成本;完工后的成本明细账上所归集的生产费用,即为完工产品成本。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生产费用不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
但是如果产品批量较大、购货单位要求分次交货时,就会出现批内产品跨月陆续完工的情况,这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采用的分配方法视批内产品跨月陆续完工的数量占批量的比重大小多少而定
品种法的计算程序
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产品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产品成本计算品种法中一种计算工作比较简单的方法。一般运用大量大批的简单生产(单步骤生产)。例如发掘、自来水生产、原煤原油的开采等。这类生产往往品种单一,封闭式生产,月末一般没有在产品存在。既使有在产品,数量也很少,所以一般不需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划分。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总和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除以产量,就可以计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在简单法下,生产中发生的一切费用都属于直接费用,可以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由于简单法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划分的问题,计算方法比较简单,故称之为简单法。
品种法的特点
1、成本计算对象
品种法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并据以设置产品成本明细帐归集生产费用和计算产品成本。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就需要以每一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分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帐。
2、成本计算期
由于大量大批的生产是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无法按照产品的生产周期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因而只能定期按月计算产品成本,从而将本月的销售收入与产品生产成本配比,计算本月损益。因此,产品成本是定期按月计算的,与报告期一致,与产品生产周期不一致。
3、生产费用是否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如果是大量大批的简单生产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由于简单生产是一个生产步骤就完成了整个生产过程。所以月末(或者任何时点)一般没有在产品,因此,计算产品成本时不需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如果是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大量大批的复杂生产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由于复杂生产是需要经过多个生产步骤的生产,所以月末(或者任何时点)一般生产线上都会有在产品,因此,计算产品成本时就需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可分析具体情况,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各种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配。
品种法的适用范围
1、品种法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企业;
2、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企业中,如果企业规模较小,而且管理上又不要求提供各步骤的成本资料时,也可以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
3、企业的辅助生产车间也可以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
辅助生产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基本生产车间和企业管理部门使用和服务的。但在某些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有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情况。为了正确地计算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成本,并将辅助生产费用正确地分配给各受益单位,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需要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通过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进行的。
通常采用的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
(一)直接分配法
所谓直接分配法,是指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而是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的一种分配方法。
这种分配方法最为简便,但只宜在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不多,不进行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而当各辅助生产单位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成本差额较大时,由于各辅助生产单位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没有相互分配费用,会影响分配结果的准确性。
(二)交互分配法
采用交互分配法。需要进行两次分配。首先,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即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再按提供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
采用交互分配法,由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全部进行了交互分配,因而提高了分配结果的正确性;但由于各种辅助生产费用都要计算两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两次分配,因而增加了核算工作量;由于交互分配的费用分配率(单位成本),是根据交互分配前的待分配费用计算的,所以据此计算的分配结果仍不十分精确。在各月辅助生产费用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为了简化计算工作,可以用上月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作为交互分配的分配率。
(三)计划成本分配法
采用这种分配方法,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包括受益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部门在内)提供的劳务,都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在内)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异,可以再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各受益单位负担,但为了简化计算工作,一般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采用按计划成本分配法,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分配一次,且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已事先确定,因而简化和加速了计算分配工作;通过辅助生产成本节约或超支数额的计算,还能反映和考核辅助生产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此外,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分配,排除了辅助生产实际费用的高低对各受益单位成本费用的影响,便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单位的经济责任。但是采用这种分配方法,必须具备比较正确的计划成本资料。
资料:某企业设有供电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在交互分配前,供电车间本月生产费用为36400元,机修车间为33600元。本月供电车间供电110000度,其中机修车间耗用10000度,产品生产耗用80000度,基本生产车间照明耗用8000度,厂部管理部门耗用12000度。本月机修车间修理工时为10600小时,其中供电车间600小时,基本生产车间7000小时,厂部管理部门3000小时。
要求:根据资料分别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假定每度电计划成本为0.345元,每修理工时计划成本为3.46元,成本差异记入管理费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并据以编制会计分录。
分析:直接分配法:把辅助生产费用再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基本生产车间以及其它受益部门进行分配,这种方法就叫直接分配法。
在直接分配法下计算电的分费率(单位成本),供电车间一共发生了辅助生产费用是36400元,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部门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就是除了机修车间、供电车间以外的就是基本生产车间和厂部管理部门。所以单位成本(分配率)=36400/(110000-10000)=0.364(元/度),修理劳务单位成本(分配率)=33600/(10600-600)=3.36(元/工时)
借:基本生产成本 29120
制造费用 2912
管理费用 4368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36400
借:制造费用 23520
管理费用 10080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33600
交互分配法
(1)交互分配的单位成本
交互分配法:把辅助生产费用在各辅助车间进行分配;第二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再按提供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部门再进行一次分配。
电单位成本=36400/110000=0.331(元/度)
修理劳务单位成本=33600/10600=3.17(元/工时)
交互分配:机修车间分来电费=10000×0.331=3310(元)
供电车间分来修理费=600×3.17=1902(元)
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
机修车间=33600+3310-1902=35008(元)
供电车间=36400+1902-3310=34992(元)
(2)对外分配的单位成本
电单位成本=34992/(110000-10000)=0.34992(元/度)
修理劳务单位成本=35008/(10600-600)=3.5008(元/工时)
交互分配的会计分录: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3310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3310
借: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1902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902
对外分配的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 27994
制造费用 2799
管理费用 4199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34992
借:制造费用 24506 管理费用 10502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35008 计划成本分配法
(1)按计划成本分配
借:基本生产成本 27600(80000*0.345)制造费用 2760(8000*0.345)管理费用 4140(12000*0.345)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3450(10000*0.345)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37950 借:制造费用 24220(7000*3.46)管理费用 10380(3000*3.46)
辅助生产成本 ——供电车间 2076(600*3.46)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36676(2)差异计算和分配
电:36400+2076-37950=526(元)机修:33600+3450-36676=374(元)借:管理费用 900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526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374
成本核算法:逐步结转分步法
什么是逐步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顺序结转分步法,它是按照产品连续加工的先后顺序,根据生产步骤所汇集的成本,费用和产量记录,计量自制半成品成本,自制半成品成本随着半成品在各加工步骤之间移动而顺序结转的一种方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特点
1、成本计算对象是最终完工产品和各步骤的半成品;
2、成本计算期是每月的会计报告期;
连续式复杂生产下必然进行大批量生产,无法划分生产周期,只能以每月作为成本计算期。
3、必须分步骤确定在产品成本,计算半成品成本和最终完工产品成本;
4、是否进行成本还原,要依成本结转时采用的具体方法确定。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适用范围
多步骤复杂生产的大批量生产企业可以运用逐步结转分步法,具体说有下列企业:
1、半成品可对外销售或半成品虽不对外销售但须进行比较考核的企业。
如:纺织企业的棉纱、坯布,冶金企业的生铁、钢锭、铝锭,化肥企业的合成氨等半成品都属于这种情况。
2、一种半成品同时转作几种产成品原料的企业。
如:生产钢铸件、铜铸件的机械企业,生产纸浆的造纸企业。
3、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对外承包必然在内部也要承包或逐级考核,需要计算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
逐步结转分步法成本计算程序
逐步结转分步法要按生产步骤的顺序分步骤计算半成品成本,再按顺序结转下一步骤,成本计算的过程也就是半成品成本累积的过程,这个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优缺点
1、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由于其实物结转与半成品的成本结构相一致,有利于加强对生产资金的管理;
2、可以为各步骤消耗半成品,同行业进行半成品成本的对比、企业内部成本分析和考核等提供了半成品成本资料;
3、采用综合结转法需进行成本还原,计算工作较为复杂。虽为避免进行成本还原可采用分项结转法,但转账手续比较
麻烦;
4、按实际成本计价结转时虽比较准确,但影响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不利于考核和分析各步骤成本的升降原因。按计划成本计价结转时,虽能克服按实际成本计价的缺点,但要进行半成品成本差异的计算和调整。
成本核算法:平行结转分步法
什么是平行结转分步法?
平行结转分步法是指半成品成本并不随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结转,而是在哪一步骤发生就留在该步骤的成本明细账内,直到最后加工成产成品,才将其成本从各步骤的成本明细帐转出的方法。各生产步骤只归集计算本步骤直接发生的生产费用,不计算结转本步骤所耗用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各生产步骤分别与完工产品直接联系,本步骤只提供在产品成本和加入最终产品成本的份额,平行独立、互不影响地进行成本计算,平行地把份额计入完工产品成本。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特点
与逐步结转分步法相比,平行结转分步法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成本计算对象
平行结转分步法下,成本计算对象是各生产步骤和最终完工产品。在这种方法下,各生产步骤的半成品均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各步骤的成本计算都是为了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因此,从各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转出的只是该步骤应计入最终产品成本的费用(份额),各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不能提供其产出半成品的成本资料。
(二)半成品成本不随实物转移而转移
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由于各步骤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只归集本步骤发生的生产费用,计算结转应计人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因此,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资料只保留在该步骤的成本明细账中,并不随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结转,即半成品的成本资料与实物相分离。
(三)不设置“自制半成品”账户
由于各加工步骤不计算半成品成本,所以不论半成品是通过仓库收发,还是在各加工步骤问直接转移,都不通过“自制半成品”账户进行价值核算,只需进行自制半成品的数量核算。
(四)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月末,生产费用要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每一生产步骤的生产费用也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常用的是约当产量比例法和定额比例法。但这里的完工产品,是指企业最后完工的产成品而非各步骤的完工半成品;与此相联系,这里的在产品是指尚未产成的全部在产品和半成品,就是广义的在产品的。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适用范围
平行结转分步法适用于多步骤复杂生产,从总的说,只要不要求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前举的运用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企业都可运用平行结转分步法。随着我国企业经济责任制的推行,企业普遍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制和责任会计,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大量的企业要按公司法的规定进行规范化改组,企业内部的责权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车间的成本指标考核,必然要求各车间要计算半成品成本。所以,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运用范围将大大缩小,更多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
平行结转分步法具体运用于下列企业:
1、半成品无独立经济意义或虽有半成品但不要求单独计算半成品成本的企业。如:砖瓦厂、瓷厂等。
2、一般不计算零配件成本的装配式复杂生产企业,如:大批量生产的机械制造企业。
平行结转分步法成本计算过程
分步骤计算本步骤的广义在产品和广义半成品成本是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突出特点。各步骤生产费用分配和广义半成品成本平行计入最终产品成本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原材料在计划价格成本核算方法
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而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且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一般都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发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 材料成本差异 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 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 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 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 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 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800,000
在建工程 200,000
制造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15,000
贷;原材料 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16,000
在建工程 4,000
制造费用 1,000
管理费用 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工业会计成本核算步骤及成本费用审查方法
工业会计成本核算步骤及成本费用审查方法,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大环节。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大环节,其中生产环节为组织产品生产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形成产品生产成本,即为制造成本。产品制造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品销售成本结转的正确性,进而影响当期的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对制造成本的审查应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审查的重点。
一、制造成本的会计核算
制造成本通过“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进行核算。“生产成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生产各种产成品、自制半成品、自制材料、自制工具以及自制设备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二级科目。“基本生产成本”二级科目核算企业为完成主要生产目的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发生的费用,用于计算基本生产的产品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二级科目核算企业为基本生产及其他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发生的费用,用于计算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成本。该科目按成本核算对象设明细账,明细账用多栏式账页按成本项目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制造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按不同的车间、部门设置明细账,明细账用多栏式按费用项目内容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基本生产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按成本项目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贷记有关科目。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直接材料
应付工资
辅助生产发生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按成本项目借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有关科目。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直接材料
应付工资
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借记“制造费用”,贷记有关科目。账务处理:
借:制造费用
贷:原材料(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
月终,制造费用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时,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科目月末无余额。
二、制造成本的审查要点
审查制造成本,应通过“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归集的内容、分配的方法,获取经济业务中的原始记录、单据、记账凭证,采用核对法、审阅法、复算法进行审查。审查要点如下:
⒈审查费用发生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无虚假成本,有无非生产性费用和扩大成本列支范围等挤占成本的现象;
⒉跨期摊销费用,是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记入当期成本,有无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
⒊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式是否正确。有无未按规定将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的情况;
⒋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准确。有无任意改变方法少记或多记产成品成本及利用保留在产品成本,人为多计算或少计算产品成本,从而调节利润的情况;
⒌会计处理是否恰当,有无影响当期成本情况。
三、制造成本审查方法
由于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复杂,会计核算工作量大。因此,注册税务师在进行纳税审查时,应当借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用,通过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及对遵守性的测试,分析找出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审查,这样既能降低审查工作量,又能确保审查质量。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职能不仅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或指挥进行购货、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种规章制度。因此,内部控制的作用能够提高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⒈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
企业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凭证,以种类全、内容完整、连续编号的一些处理经济业务的凭证,作为会计处理依据。
⒉完善的簿记制度。在可靠的凭证制度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账簿和报表制度,确保会计记录的严密性。
⒊严格核对制度。包括凭证之间的核对,凭证和账簿之间的核对,账簿和报表之间的核对等。企业建立严格的核对制度,有利于及时改正会计记录中错误,做到证、账、表三相符。
⒋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企业在遵守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从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合理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以书面文字形式,作为会计处理方法的依据。
⒌定期资产盘点制度。
对上述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体系可靠程度进行遵守性的调查:
第一、采用询问法。询问企业是否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采取问卷的形式设计调查表格,将你想要询问的项目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对想要问的内容及企业回答,要逐项进行并做好记录,使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企业生产环节的业务流程、控制程序、核算方法有所认识。
第二、采用抽查法。验证内部控制是否一直在运行,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多大程度上确保核算的正确性。我们可以对上述的询问内容,选择对成本影响最大的项目,抽取样本—原始单据、凭证进行查看,并对企业回答进行核对,判断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通过询问和抽查,对被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我们可得出这几种结论:
第一、依赖程度高。被查企业具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均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相应对该环节减少审查的工作量,甚至于可以不查。
第二、依赖程序一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良好,但存在一定缺陷或薄弱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可以对薄弱环节项目进行较为深度的审查。
第三、依赖程度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显失效,大部分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失控,各项资料和数据经常出错,从而导致无法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展制造成本详细审查。
审查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按成本项目进行审查
产品制造成本构成项目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⒈直接材料成本
⑴采用实际成本方法核算
获取成本计算单、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材料发出汇总表、材料明细账中各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等资料。
①审查成本计算单中直接材料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相关的直接材料是否相符,分配的标准是否合理。审查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非生产耗用材料记入产品成本。如果成本计算单直接材料金额大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的分配金额,应进一步查明原因,审查材料使用对象有无将非产品耗用材料记入产品成本。但企业会计人员如果有意识地挤占产品成本,在耗用材料进行分配时,就会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品成本,使得成本计算单和材料分配汇总表金额相等。核对材料分配表若不能暴露问题,可采取通过非生产性项目的审查,即采用“反查法”的方法进行审查,查明问题后,按照谁耗用谁负担的原则,进行纳税调整。账务处理: 借:在建工程
应付福利费
贷:本年利润(或以前损益调整)
第二、混淆不同产品成本。通过材料分配率混淆不同产品的成本,相应降低本期畅销产品成本,以调节跨的利润。审查注意那些不能确指产品耗用的共同混合使用原材料,分配时应科学地选择分配标志、计算方法及会计记录。
正确方法:在消耗定额比例法下,通常采用按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或材料定额成本的比例分配。计算处理:
分配率= 材料实际总消耗量(或实际成本)÷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分配率
也可以采用其他分配方法。如:产品产量或重量比例分配法。
②抽取材料发出汇总表,选主要材料品种,统计直接材料的发出数量,将其与实际单位成本相乘,计算金额数,并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该种材料成本比较,看其是否相等。审查注意下列问题:
第一、企业是否采取提高成材料单位成本,多计产品成本。
第二、审查领料单授批准及领料人是否签字,防止虚假领料多计成本。
第三,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恰当,有无变更、人为调节成本或利润。如果企业内改变计价方法,应按原计价方法计算发出材料结转成本,其差额调整材料成本或当期利润。
审查方法参见“材料成本的审查要点”。
⑵采用定额成本法
抽查某种产品的生产通知单若产量统计记录及其直接材料单位消耗定额,根据材料明细账中各该项直接材料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直接材料总消耗量和总成本,与有关成本计算单中耗用直接材料成本核对,看其是否相等。并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生产通知单是否经过授权批准,防止虚假业务产量增加材料耗用;
第二、单位消耗定额和材料成本计价是否恰当,有无变更、人为改变方法而影响成本。
⑶采用标准成本法
抽取生产通知单或产量统计记录,直接材料单位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单价及发出材料汇总表。
根据产量、标准用量及标准单价计算出标准成本,与成本计算单价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对是否相符,有无利用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以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前后期是否一致。
除此之外,还应审查废料及多料的返库是否及时,是否办理“假退库”手续。通过查看“生产成本”账红字冲减成本金额,判断其正确性。
⒉直接人工成本
⑴对于采用计时工资制的,抽取实际工时统计记录、人员工资分类表及人工费用分配汇总等,运用核对法开展审查。
①从成本计算单中选择核对直接人工成本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相应的实际工资费用是否相符,查明 有无将非生产人员工资计入成本。
②选 取某月资料核对实际工时记录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相应的实际工时是否相符,查明有无虚报工时、多列工资扩大成本,减少利润。
③抽取并核对生产部门若干期间的工时台账与实际工时统计是否相符,追溯原始工时记录,确保工资核算真实性。
④当没有实际工时统计记录时,根据人员工资分类表,计算复核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的直接人工工资费用是否合理正确,有无出现与生产量偏离太大的数据,如有,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⑵对采用计件工资制的,抽取产量统计报告、个人(小组)产量记录和经批准的单位工资标准或计件工资制度,运用核对法开展审查。
①核对按统计产量和单位工资标准计算的人工费用与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是否相符。
②抽取若干直接人工(小组)产量记录,审查是否被汇总计入产量统计报表中。
⑶对于采用标准成本法,抽取生产通知单或产量统计报表、工时统计报表和经批准的工时、标准工时工资率、直接人工的工资汇总表等资料,运用核对法进行审查。
①根据产量和单位标准工时计算标准工时总量,再乘以标准工时工资率,以审查其是否与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人工成本相符。
②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的内有无重大变更。
⒊制造费用成本
抽取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按项目分列的制造费用明细账、与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有关的统计资料及其相关原始记录。
⑴审查“制造费用”账户借方发生额归集的制造费用内容是否正常,开支的标准、发生的费用是否是应归属于本期的生产费,不符合规定的应剔除计税处理。制造费用成本项目中,固定资产折旧为其中的主要内容,其审查方法在第五节中讲解。
⑵在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中选择一个产品,核对其分摊的制造费用与相应的成本计算单的制造费用是否相符。
⑶制造费用的分配、计算选择的标准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分配的方法有无变更,防止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多分配应税产品成本,相应少分配免税产品成本。审查发现此类问题应重新正确计算,作出会计调整。
二审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内容是为企业生产车间、管理部门、在建工程及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和劳务的车间所发生的费用。从服务的对象上看,部门多、非生产性占有一定的比例,正确分配辅助生产成本关系到正确计算产品成本。
抽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生产统计表等原始记录资料,从分配标准、费用分配方法、费用分配金额三个环节查证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是否真实、正确。
⒈审查各车间的费用分配标准。审查有无将为基本建设、专项工程、福利部门提供的水、汽、机械加工、修理修配等劳务费用计入辅助生产;审查是否按实际受益对象进行分配,分配率是否正确,采用复算方法重新计算,对少分配或非生产性费用挤入生产成本的情况,调增计税利润。
⒉审查分配方法。辅助生产分配方法较为复杂,审查进注意有无内任意改变分配方法,使各部门分配金额发生不正常波动的情况。如果存在这样情况,应按原方法进行计算,其差额调增(调减)计税利润。
⒊审查费用分配金额。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与辅助生产车间统计表对照,当费用分配表中的分配金额大于生产统计表中的费用额时,应进一步查明辅助生产费用归集有无虚假,抑或统计有差错。如证实生产统计表正确的情况下,即为多转生产成本的费用,应调增利润。
三审查费用确认的原则
会计制度规定,确认费用应遵守权责发生制原则。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已收到或支付,均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其款项已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处理。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才能真正按会计期间来正确反映各期的盈亏情况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组织体系通常利用垂直式管理体系,管理跨度较小。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
在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
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
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
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经常失真;
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说到这,是否有人会说,那还能核算准,核算不准核算又有何意义?我也有这要样的疑问,也正是如此才更想通过介绍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以期能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
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账;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账。
2.因中小企业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账,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造费用-办公旨同。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
3.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
4.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6.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7.不设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分配方法见下)。
8.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账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分配。
9.关于折旧,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10.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工作及成本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
1、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账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账。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
五、成本费用分配方法
(一)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强调所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且容易取得。
3.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分不清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二)1、能直接归属到某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2、其它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个人对此法的评价
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但不够精确。
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通病,没法。
3.产值比例法未见哪本会计著作上有记载,感觉没有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也不太广,主要适用于已做过详细成本核算、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企业。不过我认为其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其同工时比例法、工资比例法、材料比例法原理不一样,效果却相近。
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常性停工与非正常停工
2.委托加工问题(互相多重委托)
3.生产研发耗用问题
4.试生产阶段无产品产出耗用问题
八、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坐在办公室每天进行核算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是有必要的。有时仅靠财务部门自己检查有时难以发现问题的。(注意:实际中,财务部门和其它部门检查的角度或指标多有不同,这好许是易产生差异的原因)
3、成本会计实务可以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引,但要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反映本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特点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层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
4、正如网友qiqiaoao所说,我国现行的所得税法是重损益而轻资产,即对期间损益作了大量详细的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而对资产价值及生产成本的计量却缺乏相应的规定。可是资产最终会通过折旧、摊销、销售等方式转化为期间费用,现在的资产价值即是今后的期间费用的来源和依据,在我国的成文法中法无禁止即为合法,税法既然没有对相关的资产计量作禁止或限制性规定,那么会计功夫的深浅就会决定今后期间费用的多少,而会计本身就是介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它离不开估计、判断并由此衍生出了令人眼花的会计魔术,这为企业纳税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因此现行税法重损益而轻资产计量的做法无异于开门闭窗。这也为在成本核算这方面提供了足够的筹划空间。
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方式
在制造企业中,有几类比较典型的生产方式,其中,单件生产和其它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如:大批量生产企业,由于其有规模的优势,所以,在成本、质量和时间方面容易见到成效。
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如:造船、飞机制造、特种机床等,以单件生产为主。在生产进度安排上,多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
一般的观念里,单件小批量生产不具有成本控制的优势,只有批量大的生产才有成本控制优势。但是,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现代企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并非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或者说至少不是只与产品数量直接相关。
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呐?准确控制产品的成本,就应该从成本的多重动因入手。产品成本的发生,有些与产品数量(生产工时)相关,有的与非产品数量相关,那么,我们就必须按与成本发生相关的其它因素去追溯计算成本。而不是单纯从产品数量上判断,那什么是成本动因呢?是企业的各项作业,而不是产品本身导致消耗(成本)的发生。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应该从作业入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这是现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础理念。
一、国内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美国企业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中国企业偏向单一成本控制。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因此,公司需要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转向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与处于价值链上的其他厂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
美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能够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实行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
“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在概念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就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及老产品的改进工作。如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末,尽管为实现产品的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
二、如何控制成本
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而言,由于生产一种产品的工艺、工装设备投入相对比较多,无疑增加了产品的成产成本。不能从批量和规模上取得优势,要降低成本。如何来控制?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首先在产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工艺的制造成本,采用工艺性好的产品设计方案,这需要在产品设计时工艺人员的早期参与时必不可少的,采取并行工程的方法,优化产品的设计从而降低成本。
美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能够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实行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
降低成本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这种方式的成本降低以现有条件为前提,是日常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降低成本的第二种方式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在既定条件下,成本改善会有一个极限幅度,在这个幅度内,改进的逐步增加最后可能会达到收益递减点,最后使得降低成本异常艰难。在这种条件下,进一步的成本改进有赖于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的成本降低提供新的基础。企业成本优势最常见的来源就是采用与竞争对手有显著差异的价值链。正因如此,所以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常依赖于第二种方式,依赖于新技术和新观念,依赖于重构价值链。产品设计包含着重新设计诸多重构价值链的因素,如改变生产工艺、采用新的原材料等,因此产品设计对成本控制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是系统成本管理的核心。因为产品成本的20%—80%在设计阶段已经确定,待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为了最大限度的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若完成产品全部作业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否则不行。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成本,最终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原材料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其次,在原材料的采购阶段,由于单件生产在原材料的采购方面也不具有规模优势,所以,原材料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如果,把产品的原材料分成几类:通用原材料,可委托中间商进行采购,利用他们的渠道优势来降低成本;特殊材料,可以和同行进行联合采购,来降低成本。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① 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② 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③ 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④ 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⑤ 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3)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在制造构成中的成本控制,则是靠企业的管理基础水平的提升才能够见到效益的。在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交货期的联系比较紧密。可以通过几种主线来推进成本控制工作。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
但是,这种的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现代的JIT(Just In Time,适时生产系统),以“零库存”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存货成本;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全面质量控制),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4)通过严格成本核算管理控制成本
在成本核算管理上,全力推行全员成本核算与层层控制,抓好单件产品核算,真正了解每种产品的制造成本,从原材料、水、电、气的消耗到工时订额等的核算,作到准确,这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成本控制的根本点。
在库存的控制上,争取消除中间库,采取公司集中统一的库存与物流配送体系,从内部的资源集中配置的角度,提高效率,压低库存,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同时,控制在制品的数量。
(5)工艺设计上的成本控制
工艺设计上尽量考虑工艺方法的通用性、标准化,采用合理的加工手段,提高材料及设备的利用率,严格审核确保工艺方案的合理性。
(6)质量成本控制
对于不良品损失的控制,防止为了只追求交货期和产品质量而不顾及产品的成本的提升。严格控制质量成本,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降到最低,作到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三方面协调推进。如果是实行项目管理方式为主的企业,建议采取项目经理全权负责的方式对质量指标、成本费用指标和交货期统一考核,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三、我国企业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产生于日本及欧美的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已逐渐被我国企业所采用,实践证明,我国企业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人为本。在现代成本管理这个系统工程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企业如何设计适当的激励制度以调动全体员工的能动性是管理者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无论如何完美无缺的管理方法,如果不能使员工自愿、积极主动参与,也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一定要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
(2)注意全面性。成本管理活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成本管理系统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要全员参加,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不能采取武断的命令下达式,特别是作业成本法制度设计,必须取得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车间工人的全力支持才能顺利进行。
(3)注意综合性。由于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是一个系统整体,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综合运用,不可断章取义。如只为加快存货流通速度而不顾企业具体情况盲目采取零存货方法,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4)注意持久性。进行现代成本管理是一种长期的不断改造、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在管理理念中有具体体现,如持续提高理论和约束理论。成本管理不能只追求短期利润,而要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上述几个方面工作,可以通过在产品设计阶段强调并行工程,而在产品制造方面大力推行精益化生产,既考虑成本问题,又可以兼顾质量和准时交货。
餐饮企业如何进行自身成本控制
近年来,随着国内餐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餐饮企业的高利润时代渐渐已成为过去。面对这种形势,餐饮企业在进行资金的再投入和地盘上扩张的同时,也要苦练内功,加强企业经营各环节的成本控制,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堵住餐饮企业的各种跑冒滴漏、控制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众所周知,餐饮企业的的日常经营消耗主要集中在菜品的原材料上,那么如何有效的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和损耗,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采购、出入库以及成本核算方面具有非常严格的流程和制度,现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应制定严格规范的采购制度和监督机制,以控制采购成本。
在餐饮行业,采购人员往往被员工暗地里称为“肥差”,在一些制度体系不规范的企业采购人员“吃拿卡要”的现象很多,餐饮企业多为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居多,面对这些现象,许多老板就安排自己的亲信来担任采购职务,他们认为如果自己人也有问题好歹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并没有一套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管理体制,对于每天到底应该赚多少钱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所以餐饮企业应制订以下采购制度:
1、建立原材料采购计划和审批流程。厨师长或厨房部的负责人每天晚上根据本酒楼的经营收支、物资储备情况确定物资采购量,并填制采购单报送采购部门。采购计划由采购部门制订,报送财务部经理并呈报总经理批准后,以书面方式通知供货商。
2、建立严格的采购询价报价体系。财务部设立专门的物价员,定期对日常消耗的原辅料进行广泛的市场价格咨询,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对物资采购的报价进行分析反馈,发现有差异及时督促纠正。对于每天使用的蔬菜、肉、禽、蛋、水果等原材料,根据市场行情每半个月公开报价一次,并召开定价例会,定价人员由使用部门负责人、采购员、财务部经理、物价员、库管人员组成,对供应商所提供物品的质量和价格两方面进行公开、公平的选择。对新增物资及大宗物资、零星急紧采购的物资,须附有经批准的采购单才能报账。
3、建立严格的采购验货制度。库存管理员对物资采购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数量、质量、标准与计划以及报价,通过严格的验收制度进行把关。对于不需要的超量进货、质量低劣、规格不符及未经批准采购的物品有权拒收,对于价格和数量与采购单上不一致的及时进行纠正;验货结束后库管员要填制验收凭证,验收合格的货物,按采购部提供单价,活鲜品种入海鲜池,由海鲜池人员二次验货,并做记录。对于外地或当地供货商所供的活鲜品种,当夜死亡或过夜(第一夜)死损,事先与供货商制订好退货或活转死折价收购协议,并由库管及海鲜池双方签字确认并报财务部。
4、建立严格的报损报丢制度。对于高档海鲜酒楼经常遇到的原材料、烟酒的变质、损坏、丢失应该制订严格的报损报丢制度,并制订合理的报损率,报损由部门主管上报财务库管,按品名、规格、称斤两填写报损单,报损品种需由采购部经理鉴定分析后,签字报损。报损单汇总每天报总经理。对于超过规定报损率的要说明原因。
5、严格控制采购物资的库存量,根据本酒楼的经营情况合理设置库存量的上下限,如果库存实现计算机管理可以由计算机自动报警,及时补货;对于滞销菜品,通过计算机统计出数据及时减少采购库存量,或停止长期滞销菜的供应,以避免原材料变质造成的损失。
6、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及领用制度。制订严格的库存管理出入库手续,以及各部门原辅料的领用制度,烟酒、鲜活、肉蛋、调料、杂品等制订不同的领用手续。
二、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实现工业化、标准化的餐饮成本核算体系
1、合理制订本酒楼的毛利率。每个酒楼要根据自身的规格档次以及市场行情合理制订毛利率,并分部门制订毛利率以及上下浮动比例(比如热菜、凉菜、酒水的毛利率是不一样的),制作菜品成本卡,使成本控制与厨师奖金挂钩,餐饮企业可以通过成熟的计算机系统实现营业收入的每日见成本,实现成本分解,进销核对,通过销售的菜品数量计算出主辅助料的理论成本,并自动核减库存量,期末与库存管理系统提供的实际盘点成本报表进行比较分析。
2、定期进行科学而准确的成本分析。财务部每月末要召开成本分析会,分析每一菜品、每一台、每一宴会、每一个厨房的成本率,将各单位的成本与实现的收入进行对比,并分别规定不同的标准成本率,对成本率高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并编制成本日报表和成本分析报告书。
3、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制度。财务部门要根据原材料的价格及粗加工、半成品的出成率、价格等建立档案,规定出各种菜品原材料的消耗定额,制作出标准成本卡,并要经常地、不定期地对厨房部实际考核定额的执行情况,检查各菜品、主食的定额成本与实际操作有无差异,有无跑冒漏滴及因保管不善而发生原材料残损或变质现象,把厨师的奖金与出品业绩和成本控制挂钩,以提高厨师的节源积极性,有些酒楼在挂钩后,厨师有些原来扔掉的辅料(比如萝卜皮)也发明成一道菜,大大提高了酒楼的经济效益。
综上,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餐饮企业都有一套贯穿于所有部门的成本控制流程和制度,这里不仅涉及采购、库房、厨房的原材料管理,也涉及到各种部门的日常领货、办公用品消耗等等方面,用这些去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上的漏洞,作为餐饮企业的管理者,只有管理控制好成本,才能保证利润的最大化,进而有效率的达到经营的目标。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注意的几大问题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实际,选择适用的成本战略。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成本战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笔者就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战略成本管理要与企业基本战略相匹配。
战略成本管理领域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和管理方法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要与产品的寿命周期阶段相匹配。同时.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之间要协调配合。战略成本管理只有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展开,才能避免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冲突,做到战略成本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战略成本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要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
人的活动在成本发生的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人的素质、技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十分重要的因素。企业要想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必须树立职工的成本意识,提高职工降低成本的主动|!生。企业要通过适当的利益机制、约束机制相配合,通过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的以身作则及职工素质的普遍提高使职工树立这样一种思想: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这样才能提高职工降低成本的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种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
(三)将战略成本管理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
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和引起成本变动的各项动因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中。战略成本管理必须要融入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成本的发生过程。但是,按照企业的职能分工,生产经营过程由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分属不同的经营管理系统,成本管理不能直接干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时必须将成本管理的方法、措施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之中,将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战略成本管理措施、方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准确定位确定适合的成本战略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定位:
1.影响企业成本的环境分析,主要是通过宏观环境分析和产业环境分析揭示企业在成本方面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2.企业内部分析,主要是揭示企业在成本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3.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分析竞争对手的成本及其成本战略.以确定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地位,以便企业采取相应的竞争措旆。
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无缝对接”
成本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缔造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之一,选择成本优势战略,意味着企业必须高效运作,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占领市场,获得利益。成本战略的实质是“低成本战略”,它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可能。
而战略成本管理指的是在既定的企业战略方针下,在成本管理方面进行的战略性选择与设计,它将导致企业最终交付的产品和服务成本的降低,而不是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追求成本最低。
从战略角度考虑,降低成本有两种途径,一个是通过提高运作效率和控制成本的技术与技巧;另一个是通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一个途径是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层面的目标和职责,体现在具体执行环节;第二个途径是成本战略的事情,是公司整体战略课题要考虑的。
而战略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收益水平,提高成本效率,而非降低成本。“取舍”为战略,对不同环节的成本管理设定不同的目标、进行适当的取舍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它是一个决策过程,而非一个执行和作业过程。
下面给大家展示了诺基亚公司在有关成本管理方面的几个情景,这些情景将为我们描述战略成本管理中最典型的做法和策略,从中可以领悟成本管理与战略紧密结合后,企业所获得的实质性的收益:
策略一:产业链集群降低物流成本
情景一:
2000 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DA)为星网工业园(诺基亚工业园区)划出了150 万平方米的土地免费使用。而这 150万平方米中诺基亚公司占地只有10 万平米,其他的面积,全部分给了将要与诺基亚一同搬家到星网的上游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有远道而来的日本、美国和欧洲的企业,也有身处国内的合资公司和本土企业,有的供应商甚至是初次进入中国。到2001 年,工业园基本就绪,初具规模的星网工业园当年的销售额就到超过了300 亿。至此,历时两年,经过艰苦谈判和沟通,一个现代集群产业链结构完成了。诺基亚公司此举是为提高对消费者的反应速度、降低总体成本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调整,调整的主旨是降低最终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这个固定成本耗资庞大的产业链构成的工业园中,诺基亚真的获益了吗?
过去,诺基亚安排生产工厂进货间隔是 6 个小时,但是经常出现断货的情况。比如:从机场运货到公司的汽车半路抛锚,或者飞机晚点没有即时清关出港等等不可抗因素导致的问题。为了减少断货的情况发生,诺基亚专门在工厂内部开辟出 3000平米的临时周转库,造成成本的上升。
工业园建成后,送货时间缩短为每两小时一次,而极少出现断货的情况。所有主要物料基本上都在工业园内用电平车运送,临时周转库也立刻失去了作用,成本极大的节省。工业园内设置了统一的第三方物流中心,所有供应商使用统一的计划协调信息平台,并且与海关联网监管,效率之高,成本之低是前所未有的。
在没有建立工业园时,尽管仓储成本、沟通协调成本和运输保险成本已经降低到同行最低,但仍然无法与现在的情况相比。虽然在工业园的建立过程中一次性投入了很多固定成本,但是,这些固定成本在几十年的摊销过程中,与所获得的竞争优势相比,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
点评: 物流成本的降低已经在竞争中做到了极至,但是产业链集群的战略调整,使得我们重新认识了其中的成本空间。战略与成本的相互配合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点正印证了当今最流行的观点:未来的竞争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也不是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与另一个产业链的竞争,是一个产业群与另一个产业群的竞争。因为它不仅仅降低了运营成本,对最终消费者的快速响应和大规模定制的可能为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
策略二:利用地域优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成本
情景二:
诺基亚公司最近对在国内的手机生产计划安排进行了重新调整,改变原来同一系列手机在东莞工厂生产一款,在北京工厂生产一款的做法;改为在东莞大量生产低档机,而在北京适量生产高档机,产量和品种计划与其他资源相应进行调整。
这一改变的决策基础是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其中,人工成本是最大的一项支出,必须慎重对待。在北京,公司已经给出了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降低成本的空间非常小,为了保持人员的稳定性,公司不能把工资待遇降低到同行业之下;而东莞的人工成本比北京低很多,缺点是流动性大,而且,相比北京的工人,技能低并且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诺基亚根据自己生产的手机的特点,将高端手机放在北京生产,这些型号需要复杂的工艺和调试技能;将简单功能手机放在东莞生产,这些型号的生产工艺简单、容易控制,需要大量生产以占领市场份额;这种安排既降低了人工成本,也同时降低了培训方面的费用,并且确保了品质。
现在,北京的一些工厂到外地招工,在北京为他们租宿舍、提供伙食和相对很低的工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北京地区人工成本高的问题,但是,这种安排总体上的付出也不低,其实完全可以在战略层面进行配合来弥补。
点评:人力资源水平和成本在各个地区的分布不平衡,导致了不同产业、不同公司、不同产品在各个不同区域的不同成本构成,这一战略成本决策是导致成本高低的直接因素。
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正在被全球的制造商看中,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的意图体现在各大公司的战略规划中。本土企业如果不能站在地图之上看问题,恐怕与跨国公司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国内的很多大企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使战略成本策划成为指日可待的下一步。
策略三:优化成本结构 + 强势品牌建设反击价格战
情景三:
2004年,手机市场进入恶性竞争时期,价格战是市场的必然选择和现实状态:刚刚上市的摄像头手机隔月就会跳水 200 元左右,没用半年就降到了千元左右,行业内都知道这个价格是低于成本价的,卖的越多,亏损越多,而诺基亚公司即使在这时候,账面上依然有丰厚的利润,成为一支独秀,另业界惊讶,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诺基亚公司在固定成本方面投入很大,用最好的设备和仪器,用最先进的工具,投入巨大的研发和产品中试费用,这些费用都将在未来的产品毛利中摊销。投入大,当然摊销也大;但是,如果你有足够的销售量来支撑,平均每台的摊销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研发和生产过程的高投入导致的另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产品的变动成本非常低,质量非常好。一台手机的材料用量和价格低到了业界难以想象的程度,低变动成本带来大量的边际贡献足以弥补固定投入,并且,高质量带来了极低返修成本,这就是战略成本选择。
这个成本结构在正常市场竞争中表现并不明显,一旦竞争对手开始打价格战,诺基亚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了。它可以将价格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只要超过材料和加工成本就可以,每多卖一台,都可以分担前期的投入,当前期的投入分担完后,剩下的都是毛利;而竞争对手的产品结构中,前期投入少,导致材料成本和维修成本高,稍微一降价,就进入亏损的漩涡,在这种情况下,每多卖一台,公司都要亏损若干。所以,同样降价卖,底气和结果完全不同。
比如:诺基亚一台手机的材料成本 500 元,固定费用分摊 300元,而竞争对手的某一款手机材料成本 800 元,固定费用分摊 50 元,当销售价格在 900 元时,两种成本策略的优劣并不明显,但是当销售价格在 700 元时,诺基亚的手机依然可以大量销售,对手的手机就必须停止生产。
这个成本结构优势还需要有诺基亚强大的品牌优势保驾,诺基亚长期的品牌建设投入使得在降价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诺基亚的市场份额的迅速上升,额外增加的销售量带来的边际贡献就成了利润,这也是很多竞争对手做不到的。
上面仅仅是一个假设,事实上,诺基亚并没有在价格战中 “ 跟风 ”降价,而是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力量在市场中依然 “ 我行我素 ”,而且更加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这种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结构带来的每多销售一台手机,成本都可以进一步下降几个百分比的效果,的确令对手望而生畏。
点评:价格战是市场成熟期过后,过渡竞争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战略成本策划安排将使企业在未来的价格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投入必须有大产出,大量的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如何消化?市场在哪里?是否一定要跨国经营?如果仅仅配置一个成本结构而不与战略配合,就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问题了,而是会把把企业带入无底的深渊。
策略四:战略资源控制降低成本
情景四:
2004 年年初,因为所有的手机厂商都一股脑地推出了若干款带摄像头的手机,一时间,工业品供应市场上,摄像头的价格被炒到了正常价格的 2 倍,很多手机生产企业甚至因此而停产或者减少计划,国产手机 “老大” 波导就是受害者之一。而诺基亚公司在这个抢购风中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它对供应商的价格控制能力究竟来自哪里呢?
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采购量的大小,诺基亚公司 2005 年给其供应商下的订单是 2 亿部手机的零部件;国内的手机产量总和翻几翻恐怕也难以匹敌,并为后来进入的竞争者设置了不小的壁垒。
这种垄断优势来源于其全球战略。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如果不能在差异化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退出市场,因为品牌和成本优势完全掌握在诺基亚的手中。当摩托罗拉宣布大量推出低端手机以占领市场份额时,诺基亚已经要求 TI 公司为其设计单一模块平台,使得简单功能手机可以用不到 30 美金买到;但是,诺基亚公司并不急于推出并参与低端手机的竞争,目的还是获取最大利润。因为低端手机除了获得市场份额,并不能带给公司更大的利益。这正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不追求低成本,而追求高利润。不过,诺基亚开发低端芯片的举措意在密切注视竞争对手在市场份额方面的变化带来的潜在威胁,保持随时介入的可能。
点评:采购价格是成本中最重要的部分,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使得不同的企业取得了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成本,而诺基亚公司通过战略配合所达到的影响和控制供应商的能力足以将成本控制到竞争对手无法想像的程度。
但是如何有意识的构建这种 “大鳄” 力量却是必须与战略紧密配合的。很多企业,即使具有了高额的采购量,却常常因为与战略脱节,并不能形成集中优势。比如:不同型号的产品使用完全不同设计,同一种零件要到很多厂家购买。这种情况下,再大的产量恐怕也提不起供应商的兴趣来。单纯的成本管理如果不与战略相结合,企业永远走不到业界领导者的位置。
策略五:售后服务成本控制在售前
情景五:
2002 年年底,北京诺基亚运营财务总监向总部打报告,通过详细的分析,阐明预提的产品保修费用过高,希望降低保修费用的提取比例,从而提高利润指标。这个问题对国内很多企业来说是匪夷所思的——不要求提高费用已经很好了,难道预提的保修费用还用不完吗?原来,诺基亚公司在全球的手机售后服务都预提保修费,因其全球质量一样,所以预提的比例也相同,可是这个很低的比例在国内却用不完。
诺基亚公司经过分析,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尚不成熟,很多需要的服务没有提出来,所以,为了提高和宣传诺基亚的服务水平,这个比例不能变,而且要使用掉。由此,这些额外的投入使得诺基亚公司在通过服务赢得消费者方面又棋高一筹,令竞争者望洋兴叹。
为什么在其他公司保修费不够的情况下诺基亚却有节余?这是来自于诺基亚设计阶段的严格把关和制造阶段严格质量控制上的巨大投入。仅北京工厂用于质量控制方面的软件费用投入就有几百万,其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不仅仅是建立在诺基亚公司生产制造部门,所有的供应商都与其联网,安装使用质量控制系统。诺基亚生产线上筛选出来的不合格料件将立刻反映在这个料件的供应商的信息系统里面。供应商需要马上检查其质量控制系统,查询此批料件出问题的原因,并给出改进方案。这些措施保证了质量的迅速改进。因此,虽然前期质量管理投入巨大,但是获得的不仅仅是售后的低成本,而且赢得了消费者以及诺基亚手机“耐用”的口碑,进而造就了强大的品牌。
点评: 售后服务的成本是最难控制和归责的成本,诺基亚公司通过战略层面的配合,保持了最优质的服务同时支付了最少的费用。
售后服务成本的降低,根本不是来自于减少服务网点,也不是来自于使用低价零件和削减人工。其效果源自于战略层面对不同环节成本与资源投入的取舍。
售后服务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黑洞,其原因在于,售后服务成本发生在在销售之后,很少有企业重视这个成本,而且这个成本控制责任并不完全掌握在售后服务部门手里。
还有企业在压缩售后服务成本吗?是该大规模投入的时候了 ——为了成本的降低。
策略六:营销体系随需应变 情景六:
2004 年,就在手机市场陷入混乱竞争状态不久,分销商因为风险高、利润薄,纷纷退出手机代理行业,生产厂商面临渠道危机,“降低成本 ” 已是奢谈。
由于诺基亚早已经意识到了渠道中蕴含的风险变量,从 2004 年年初就开始采取措施,改变原来的分销管理体系,由省级代理改为区域营销平台制度,通过区域营销平台直接下货到地包商和零售店里面。在新的体系里面,区域营销平台起到资金平台和分货渠道两个作用,在协助诺基亚完成对整个营销环节的管理职能后,将获得几乎无风险的回报。这使得诺基亚在提高了自己对市场的掌控能力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稳定了区域和零售店的渠道体系,在其他厂商因寻找新的渠道解决方案而耗费公司资源的时候,诺基亚公司已经开始营销加速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此举使得该公司市场份额从此一路攀升。
而竞争者此时正忙于控制区域的营销费用,降低广告与宣传费用,撤销部分二三级城市的办事处,甚至从新房子搬入老房子,意在降低成本,以弥补销售惨淡的不足。虽然所有这些活动都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却没能达到提高公司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利润的下降早已超过了成本的节约,并不是成本管理出了问题,而是战略管理出了问题,没有战略配合的成本控制就像是不知道方向就盲目快跑一样。
点评:营销体系越来越成为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比例的成本动因。对很多企业而言,庞大的营销开支都是挥之不去的 “痛”,而压缩这方面的开支又会导致业绩下滑,究竟该何去何从,大部分人束手无策。
传统观念认为应该大副度投入营销费用,因为它能直接带来 “ 看得见,摸的着 ” 的收入。但是在股东价值至上的今天,利润而不是收入成了最严重问题。作为价值工程设计师的 CFO,应该从战略成本角度考虑并协助设计营销体系这个最具价值机构。
策略七:审慎“进”、“退”,损失还是成本?
情景七:
天津开发区的一家小工厂里,几名诺基亚的财务和质量部门人员与该厂的人员经过简单磋商,大家在一份文件上共同签字后,工厂的库房里面价值成百上千万的手机物料以及整机开始送到处理基地进行粉碎和销毁,为什么要销毁这些手机及其生产物料?
一是防止这些尾货手机流入市场,冲击现有的营销和服务体系;二是这些专用物料的手机型号已经不再生产,需要报废。这些成本是预算之内的吗?谁来承担?
首先,这件事情是意料之中的,而且有专门的流程和公司政策来处理这些事情。任何一款手机如果停产,就必然带来一些多余的专用物料需要报废,再好的计划系统也无法避免这件事情。因为市场变化莫测,什么时候停产一款手机虽然有计划,但是为了配合战略大局的需要,往往要根据市场表现改变退市时间。于是,将会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及成品手机报废;而这时候,我们绝对不可以为了节约成本而将这些手机低价抛售,甚至都不能出售给员工;否则,整个价格体系就可能因此崩溃,正常的收益将无法得到保障;此项成本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降低费用,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
一款产品退市和停产会引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报废损失,但与进入或者退出某一个市场的成本和损失相比,这些都是小数目。比如波导、TCL 以及很多手机生产厂商当然也包括诺基亚,如果有一天退出手机市场,必将面临应收帐款坏帐、库存丢失、办事处撤销、人员遣散、客户投诉、渠道抵制、供应商讨债、售后服务体系崩溃、法律纠纷以及品牌受损等等严重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将使过去若干年的努力和收益付之东流。即使控制系统比较严密,结果也不过是损失金额的数量级会小一些而已。而所有这些,是在战略进入的时候就应该预留出来的战略退出成本。这应该叫做 “ 战略买单 ”,非财务管控所能及。
点评:产品退市必然造成损失,为了降低损失,从一开始决定介入某个领域,就要计划出退出那一刻要承担的成本负担。
很多企业在战略决策时,通常只考虑产品和服务的营销策略、材料和人工成本、房屋和设备折旧,而往往这些因素并不是腐蚀股东价值的真正原因;那些 “ 不可视 ” 的事前和事后成本因素如果不放在战略层面考虑,将最终给企业以 “ 致命一击 ”。
我们经常见到有企业轻易进入某个领域、市场或者投产某一款产品,不久又轻易退出或者停产,但是,我们都不知道最终结果怎样。结果会怎样?应该可想而知!
策略八:标准化带来的低成本
情景八:
一个客户正在手机充电站要为自己的手机充电,手机充电站的充电线有几十条,他很容易地找到了诺基亚公司的充电线头,因为诺基亚的任何一款手机的充电线头都是一样的。不仅是充电器,诺基亚公司的耳机,插孔,电池,软件等都可以在商店里面很容易买到。这不仅因为诺基亚手机的销售量大,最主要是其配件在所有手机中全部通用,这一点让零售店认为进货的风险非常小。
不仅仅是在商店里可以买到的配件,包括手机内部看不见的零件,在诺基亚都是标准化的。这种标准化和高度集成化,使得一台手机里面使用的原材料个数限制在 300 个以内,所有型号手机的原材料个数也超不过 800 个,用一个简单的 Excel 表格就可以对 BOM 清单进行轻松管理。大部分国产手机的零部件个数要超过 800 个,每年与各种型号手机打交道的零件数量要超过 2000 种;每增加一个零部件就意味着增加一个供应商管理,增加一个物料编码,数据库中增加了巨大的存储量,增加财务处理的复杂程度,增加了仓储的难度,盘点的工作量大为增加等等一系列成本的上升。
最主要的是增加了整机的不可靠性,每个零件都有焊接点,除了零件本身的质量外,还有安装工艺导致的质量问题等等,增加一个零件将导致无数的成本因素跟着上升。一般情况下单个零件的成本再低,也比不上减少一个零件的带来的成本节约。ABC 成本法就揭示了这个道理:成本的上升不是来源于产出量,而是来源于复杂度。
标准化在诺基亚,不仅体现在硬件方面,诺基亚使用开放统一的软件平台- Symbian 操作系统。任何人都可以获得这些系统的源代码并编制程序,同时可以在线获得诺基亚技术部门的协助。这种开放标准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诺基亚的所有手机界面和操作完全相同,任何人在 Symbian 操作系统上编制的程序都可以在诺基亚手机上运行;比如:自己编制的日历,游戏等常用工具和软件,人们可以方便的从网上下载。同时,因为市场上这种软件非常多,诺基亚获得了可以非常便宜地获得这些增值软件的好处。2002 年诺基亚公司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手机游戏与应用软件设计比赛,其中获奖的软件就作为礼品放进了后来的销售包装里面。消费者获得了额外利益,而诺基亚并未因此付出更多的成本。
那么,如何达到如此高品质的标准化结果呢?诺基亚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了销售额的 10 %。比如: 2002 年公司销售额为 350 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当年投入到研发中的费用为 35 亿美元。研发方面的巨额投入不仅加强了其产品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改善了零部件集成度、材料成本和整个产品成本结构。研发环节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标准化元器件、配件、性能指标等,但这些都给后续的工艺可靠、质量稳定和效率提高打下基础。
在供应商选择方面,从某一款手机的研发阶段就已经让两到三家合作伙伴开始介入,共同开发一个产品。这样保证了在产品投产的时候,所有的原材料都已经到位,并且符合诺基亚的标准化和质量要求。正是这种开放的理念和战略层面的精细雕琢,使其成为业内的领导者。
点评: 所有人都认可“标准化”,它带来的成本节省是无法估量的,而决定实施标准化之路的策略只能在战略层面上解决,并且一定要 “执著” 地执行。
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标准化与开放的力量,但是如何来应用这个理念却出了问题。比如,为了稳定和规范,节约成本并减少损失,企业决定在研发期间对所有主要部件进行标准化;但是,当设计的一两款产品销售出去后发现市场竞争激烈;于是就决定使用差异化战略,使产品设计追求独特性,摆脱标准化。结果,企业就在这种 “战略变化比计划还快” 的节奏中,找不到自己了。
策略九:做自己擅长的,其他外包
情景九:
在北京艾科泰公司的会议室里,经理们经过仔细讨论,最后决定增加生产线投资,以适应诺基亚公司即将增加对自己公司的生产订单的需求,因为诺基亚公司正在减少自己的产量而逐步增加外包,诺基亚以后将只为客户进行按需组装和包装发货。
加强优势业务,外包弱势业务,这是当今企业运作模式的流行趋势。外包的选择,实际上就是衡量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问题。但是,在企业管理的现实世界里,它还有着与 ABC 作业成本法带给我们的启发一样的革命性理念。ABC 作业成本法告诉我们,消耗成本和资源的不是产出数量而是过程的复杂程度。这个原理让公司知道,到底是哪项服务和产品为自己赚了钱,而哪项产品一直在消耗资源却没有带来应有的效益,进而作出正确的取舍决策。同理,外包-让人们分清楚了公司究竟哪个部门不具有存活的竞争力,而哪些是在创造利润。经过慎重考察后,对没有竞争力的部门外包,不仅能获得市场平均优势,同时使自身的竞争优势单元得到了集中强化。
很多企业采用大而全的模式,产供销一体化,但是这种模式往往会导致研发部门不知道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求;销售部门卖不动产品不知道是销售能力不够还是产品不适应市场,也不知道是制造部门产量过高还是产品质量有问题;而产品质量不过关也不知道是研发设计缺陷还是制造管理不善造成工艺有问题等等。如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将使公司蒙受巨大的库存跌价损失、销售环节的保价损失以及售后服务环节的质量成本损失。
点评: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进行比较之后,就可以决定业务外包还是自营,诺基亚公司在加强优势业务,外包弱势业务上,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带来了竞争上的优势,而且始终与未来战略相匹配。
外包并不容易,外包会造成配合难度加大,风险程度提高等问题。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管理协作厂商,因为管理交易与管理生产完全是两回事。很多企业外包失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外包还是改变产供销一条龙理不清责任的最好选择之一。吃大锅饭是降低生产力的根源,远比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要额外承担的风险危害大。
策略十:为消费者 “ 买单 ” 的功能付出成本
情景十:
不久前,诺基亚公司推出了奢侈品手机定购业务,用户可以自己定义手机的配置,然后诺基亚照单生产,并在高品质的钛金属壳上面刻上用户的名字。当然,这些奢侈品手机可以提供包括镶嵌宝石等很多个性技术;虽然这些手机的单价都在几万元,但仍然有很好的市场,这些成本该如何控制?
如果消费者愿意为你的手机配置里面的每一项功能或者大部分功能付费,那么你的产品就是成功的,因为你为每一项功能所付出的成本最后都得到了回报。如果你定义的某一个功能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并不愿意因为有此功能而多花钱,那么,这个功能所使用的零件再便宜,也是一种浪费。
奢侈品手机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无论成本多高,只要消费者愿意为此付费,那么这个成本就是合理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高成本意味着高价值。反过来,如果是消费者不需要的功能,比如:手机上网功能,那么为了手机能上网而需要增加的软件和内存的成本(最低也要 50 元),就是一种浪费,哪怕你将这个功能所花费的 50 元降低到 30 元也完全一样,这还没有考虑由此导致的技术难度增加和潜在的质量问题。
点评:产品与服务由很多因素构成,每一个因素都耗用了一定的成本,而消费者是否会为这些因素付费是战略成本管理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
产品或者服务的设计定义决定了产品的战略成本,即产品和服务包括什么?消费者需要什么功能?消费者愿不愿意为这些功能付费?等等问题都需要回答。如果功能定义错了,后续的降低成本的做法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是否创造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关。
以上十个场景 给了我们很直观的印象。利用如此复杂的战略成本管理策略创造价值的关键在于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责任的落实。成本管理不是在总裁、CFO、财务总监和经理人员的办公桌上发挥作用的,而是在生产工人的放大镜下、在采购人员的谈判桌上、在市场人员的推广活动中、在研发人员的电脑上产生作用;而这些行为是通过成本管理责任的分解和落实形成,要将这些意识和观念融入员工的脑子里和行动中。
此外,成本管理责任的分解与落实本身也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环节之一。任何模仿之所以没有奏效就是因为最后这个看不到的情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它终究是战略层面的东西,也就是一种选择,一种取舍,最终还要靠超强的执行力来实现
生产企业支付销售返利的账务处理
某企业为酒类生产企业,为促进销售,给予销售达到一定数量购货方一定的利润返还。购货方一般为增值税纳税人,企业取得购货方开具各类服务业发票,作为销售费用处理,上述税务处理是否存在税务风险,如果存在税务风险,如何进行正确的操作?
销售返利是厂家为了鼓励和促进购货方对本企业产品的销售,根据销售情况而给予购货方一定的利润返还。贵公司为促进销售,给予销售达到一定数量的购货方一定的利润返还,显然属于销售返利。销售返利虽然从表面形式上称之为“返利”,但本质上仍属于价格上的减让,只是因为该减让须根据既定目标才能给予。
贵公司取得购货方开具各类服务业发票,作为销售费用处理,该项税务处理存在以下税务风险:
1、销售返利不能冲减销售额,增加增值税负担。贵公司销售货物的实际收入为扣除“返利”后的余额。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文件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以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而贵公司取得的“返利”服务业发票由购货方单独开具,这显然不符合“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条件。因此,贵公司给予购货方的销售“返利”部分就不允许抵减其销售额,从而增加了贵公司的增值税负担。
2、购货方通常为增值税纳税人,而开具服务业发票,应该以存在应税劳务为前提,但实际并不存在劳务,开具发票与事实不符,属于“未按规定开具发票”行为。贵公司存在该类销售费用不能税前列支的风险。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商业企业向货物供应方收取的部分费用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36号)根据:
“
一、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部分收入,按照以下原则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
……
(二)对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的各种返还收入,均应按照平销返利行为的有关规定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不征收营业税。”
二、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各种收入,一律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又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折扣折让行为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279号)规定:
“纳税人销售货物并向购买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由于购货方在一定时期内累计购买货物达到一定数量,或者由于市场价格下降等原因,销货方给予购货方相应的价格优惠或补偿等折扣、折让行为,销货方可按现行《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有关规定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
因此,在日常实务中让利的税务处理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必然联系,且经销企业向生产厂家提供一定劳务的收入,例如进场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管理费等,应开具服务业发票,缴纳营业税。销售方往往凭购货方的合法票据作销售费用或冲减销售收入的处理,这种情形不可以抵减销售收入和销项税。
二是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的各种返还收入,应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这种情形也不可以抵减销售收入和销项税。
三是比照销售折扣进行处理。销售方请购货方到购货方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后,由供货方向购货方开具红字专用发票,这样销货方不但可以凭开具的红字专用发票冲减当期销售收入而少交流转税,而且也可以合法抵减计算所得税的销售收入。
因此,根据上述规定,建议贵公司对于销售返利,直接出具红字专用发票,冲减当期销售收入而少交流转税,而且也可以合法抵减计算所得税的销售收入。同时购货方凭此红字发票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同时冲抵当期已销成本。
对比分析法
将同一个经济指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的执行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差异的一种方法。可以用实际与计划进行对比,也可以用当期与上期进行对比,还可以用行业之间进行对比的方法。对比分析法根据分析的特殊需要又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绝对数比较,它是利用绝对数进行对比,从而寻找差异的一种方法。第二,相对数比较,它是用增长百分比或完成百分比指标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第三,比重分析,它是研究某一总体中,每一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并找出关键的比重数据,以便掌握事物特点深入进行研究,也可以通过构成的变化来研究事物发展的变动趋势。可比产品成本分析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可比产品成本的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在进行分析时,首先要计算出实际完成的降低额和降低率,然后与计划的降低额和降低率进行比较,以便了解可比产品计划的降低额和降低率进行比较,以便了解可比产品计划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实际降低额和降低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在进行以上分析基础上,还要进行原因分析。由于影响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完成情况的因素有产量、品种结构以及单位成本变动三个方面。
成本考核指标
评价各成本中心业绩的主要依据。通过考核,可以促使各个责任中心控制和降低各项耗费,以便控制和降低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考核指标主要集中于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包括目标成本节约额是一个绝对数指标,它以绝对数来反映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目标成本节约额=预算成本-实际成本
目标成本节约率是一个相对数的指标,它以相对数的形式反映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
成本控制须提防的三个误区
成本在任何企业都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理解的不同,在成本控制中容易走入三个误区。
误区一:以部门为控制单位,各自为战在一次年终会议上,生产物流提出了降低物料生产成本的目标,当时我提出质疑,即在行业成本透明的情况下,降低物料成本的目的就是强迫供应商偷工减料,这样卖出去的机器不久后还要返回客服进行维修,相当于生产物流把成本转嫁到客服维修了,从表面上看自己的成本控制目标完成了,但相对于企业来说不但成本上升了,而且品牌也受到了影响。
反观其他部门进行成本控制的措施,无一不是让部门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同时损害了其他环节的利益,对于整体来说很难达到成本下降的目的。
成本的下降是需要通过整个价值链来进行的,这就决定了需要对某些环节加大投入,尤其是前期研发设计等环节,而后期只不过是起执行作用。执行成本的标准大多是固定的,因此也就有了“研发决定企业的成本”这个观点。
误区二:只看会计报表,思维受到局限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报表最关注的也许除了收入就是利润了,很多人一直盯着毛利率来判断自己成本工作做的是否到位,毛利率高了就意味着成本控制得好了。这样的观点只能说在成本链条上只看到了很少的一部分。
单从企业成品的价值流转来看,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储存、销售、维修等层层结转,在会计报表中只把中间的生产、销售环节匹配起来了,其他的则成了一锅饭,分不清了,所以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以为某个产品毛利高了会赚钱,没想到相关的市场费用也给的多,总体上可能是赔的。成本管理就是需要从会计思维到管理思维进行转变,打通价值链来分析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角。
误区三:只看看得见的成本,忽略看不见的成本在企业中,各项业务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节约了多少钱,就未必有人能看得到了。管理者经常注意到存货的数量,也会考虑到占用资金的情况,但是存货究竟占用了多少资金以及如何占用资金呢?可能会计核算时就要考虑利率等因素来算一个资金成本,不过各有各的算法,不知道是否考虑了各项成本如变现成本、利息成本、利润成本等。
看不见的成本由于自身的特征而无法受到监控,影响的也是企业的远期经营,包括方方面面,如企业的研发设计、内部的合作成本、品牌的维护成本等,其实企业成本挖潜的重点应该放在看不见的成本上,通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完善考核体系,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不管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成本,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价值流会计法 识破财报坏消息
几年前,一家名叫Caspian的工业传感器制造商启动了一项宏大的计划:建设精益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善客服。
运行初期,Caspian公司的运营状况得到了大幅改善,客户服务也有长足进步,公司效率的大幅提升使得参与生产的直接劳动力减少了。
但是,在CFO眼中的情形可大不一样。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她只看到销售疲软,成本并没下降。接下来的半年里,Caspian的营收实际下降了17%,利润下滑的幅度更大。CFO很困惑,这到底是怎么了?
看清精益的诱惑
走精益路线,在相对不长的一段时期内,公司可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缺陷率,提高准时交付率。另外,对于依赖库存来应对供应波动问题的企业,可以在整个供应链内明显降低库存水平。理论上讲,此类改观会带来更好的财务表现。
但是,在转型过程中,最大也是最可预见的一个困难就是,管理层不能尽快改善财务表现。当财报数据低于内部和外部预期,管理层通常会试图修正精益路线,甚至完全放弃。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精益的管理方法带来的结果会“好”“坏”夹杂,对内、对外都是如此。最显着的进步一般会体现在运营方面。
就企业内部而言,运营表现也会有显着改善,尤其是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生产周期收缩了。周期一缩短,在制品库存同样会下降。另外,周期的缩短使公司能够对生产的控制从推动转变为牵引。与此相适应的成品库存需求也从几个月的生产量减少为几天。
随着两类库存的减少,“好消息”就是运营现金流明显充足了,因为不必要的库存都已销售。“坏消息”就是大部分成本体系中,固定成本都由财报期间生产的产品承担。
库存减少时,盈亏报表中的固定成本总额就包含了此前产生的成本。
因此,制造产生的固定成本走高,也就拉低了利润。
采取价值流会计法
尽管会有负面的财务影响,成功的精益转型往往会带来两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人均生产力显着提升,工厂的产能扩大。
但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也很难在短期内倚重这些积极的变化。
其一,精益转型后的企业不适合减少工人总数;其二,企业不能很快找到渠道去消化新增的产能。
因生产力提高而新增的产能不能在短期内用作它途,其中部分原因还在于企业需要维持一个稳定的生产环境。另外,寻找增长机会通常需要一定时间。
为了帮助企业自信地面对危机,可以考虑在精益转型期间采用专门的财报方法:“价值流会计”,它不仅能将转型期间各方面进步所带来的潜在价值清晰示人,还能让管理层保持对精益转型的信心,同时从容应对后期的成长机遇和分析人士的预期。
精益生产的企业可以让客户选择“他们想要的颜色”,其价值流也就围绕产品线产生,每条产品线都采用类似的生产流程。
为实施精益生产,有形资产和工人都归属于某一条价值流。因为有形资产和工人都具体归属于价值流,也就没有必要核算其间接成本。
结果,几乎所有资源成本皆可以在价值流层面进行直接核算。唯一较大的例外就是车间成本,这可以间接计入单位面积内。
辨清“好”“坏”消息
销售下滑(坏消息)通常会掩盖某些财务表现上的改观(好消息),财务报表则可以揭示真相。直接成本核算与严格执行的精益生产,能够使管理者对产量水平如何影响财务表现形成准确的估计,尤其可以消除因库存下降带来的负面财务影响,并通过调整产量来释放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优势。
2.生产成本分析报告 篇二
油气生产属于采掘业, 从事石油资源开发。但我国大多数油田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已基本相继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 高投资、高成本、高消耗已成为常态。采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形势与压力越来越严峻, 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许多油田公司积极采取各种技术和管理方法降低油气的生产成本, 开始借鉴作业标准成本法, 即把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 建立油气作业的标准成本体系, 这对于实现“低成本开发战略”和“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油气生产成本不同开发生产阶段差异较大, 并且随油气资源的自然地质条件、开发技术条件而不同, 随条件变动而变动, 且参数复杂。因此, 简单地将适用于制造业的传统标准成本方法移植到油气开发企业, 效果会受限或失败, 需要引进油气生产作业标准成本, 分作业制定标准成本, 才能提高油气开发成本控制的效果。从现实来看, 我国大多数油气生产企业, 都积极建立作业标准成本体系, 运用作业标准成本来核算和控制成本。
自从1909年, 泰勒理论的继承者美国效率工程师哈尔顿·爱默森 (H.Emeson) 在《作为经营和工资效率》一文中, 对标准成本进行了详尽全面的介绍。20世纪20年代, 为配合泰勒制的实施, 标准成本方法开始引进到成本管理中, 成为成本会计方法的组成部分之一。
1991年突尼 (Peter B.B.Tunney) 发表了《ABC的功效:怎样成功地推进作业基础成本计算》, 论述了如何实施ABC以及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功效。此时,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控制与计算方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成为美国大企业成本控制的一种代表模式。
自1988年以来, 我国开始研究和使用作业成本法, 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最早的如许继电气、东风汽车等都取得了成功。王平心在“适应先进制造系统的作业会计研究”课题研究中, 在西安变压器厂、咸阳钢绳厂、西安高压开关厂、中原油田特车厂等企业开展应用研究, 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江苏一德集团的王志敏 (2006) 在他的论文《作业成本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中总结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实践。刘卫京、方莉 (2014) 对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石油企业中应用进行了研究, 认为成本费用与相应的成本动因合理分配是油气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一环。代伯春 (2015) 从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出发, 分析了在石油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但是, 从现有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看, 把作业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 运用于油气开采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实践的研究文献、研究成果还很少。油气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选择与划分, 也由于石油企业生产成本的特殊性, 成为了成功运用作业标准成本的关键, 必须运用科学方法予以解决。因此,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油气生产作业区划分与成本动因识别
根据油气成本发生的特性, 油气生产成本一般分为三部分, 即生产基本运行费用、生产保障费用、措施作业和专项支出等。根据生产工艺和作业环节, 油气生产作业又进一步细分为采油系统、注水系统、集输系统、井下作业系统、运输系统五大专业系统和管理费用、社会成本两个专项成本库。通过采油业务流程设立作业成本库, 建立作业成本中心。由此, 整体作业流程可划分为注水作业、采油作业、集输生产作业、井下作业和运输作业等五大作业区间, 而每个作业过程又可以具体划分为若干个明细作业过程。
成本动因识别主要是识别在油气生产过程中, 是什么因素引起了成本?即识别 (选择) 引起成本、发生成本的动因。
油气生产成本是油气生产状况的直接体现, 油气生产成本的传统分类方法是按成本要素进行分类。这样分类的弊端是只注重生产后的成本管理, 难以将成本准确分配到各生产单元, 不能清晰表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难以落实各项工序和作业的成本责任, 不利于资源节约, 不利于控制成本, 也不利于建立油气生产全过程的责任制度和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因此, 必须要运用成本动因识别对油气生产的成本构成进行科学分类, 有助于合理分析油气生产成本产生的原因, 对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油气生产特点和作业流程划分, 成本动因的识别必须遵循尊重生产实际、代表性、同质性和独立性的原则。
三、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 影响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设计的因素有:油气产品/服务成本精确度的要求、油气产品多样化程度、批量多样化程度、作业成本库大小、部门经理行为因素等。确定油气生产成本动因时, 除了考虑成本标的有关要求和特性之外, 最主要应结合油气开采的作业流程来设计。
油气开采作业流程, 以采油作业为例, 集中的油井都直接用管线输油, 从井口输送到一般的转油点, 多口井的原油汇集到转油点后, 再加压后通过集输管线外输至转油站, 转油站再次加压外输到集输站, 再次经过沉降脱水、污水处理等工序, 最后交输油公司外输卖出。
油气开采生产作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二是作业贯穿于油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三是油气开采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因此, 油气开采的每一项作业, 都可看作是一个典型作业成本模型中的最小成本归集单元。也可以把油气开采作业看作是由一系列更详细的任务所构成。因此, 根据油气生产实际和组织结构等情况, 对成本动因加以分析, 可分为注入作业、采出作业、集输处理作业、生产管理作业、辅助作业等五个。
1、注入作业:
是以注入适量水为前提, 以保护油层为基础, 达到保持油层压力, 实现油田稳产增产的目的, 将液体利用高压注入泵增压, 通过注入井井口注入油层, 保持油层压力, 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的生产过程。此作业又分注水、注聚和辅助三个二级作业。由于注入作业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注入液量和辅助作业次数, 因此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2、采出作业:
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 通过地下装置将原油举升到地面, 汇集到计量间, 输送到转油站的生产过程。采出作业是整个油气田生产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是作业成本的主要发生环节。采出作业分提液、捞油、监测、管理、采气、安全等六个环节。采出作业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采出液量和辅助作业次数, 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3、集输处理作业:
是油气田生产作业的另一重要环节, 油气经开采作业之后要进行集中、计量、加工、分离、外送等后续作业, 它对应着产品的最终归集和形成, 以达到商品油 (气) 的标准。集输处理作业包括油气集输和油气处理两套系统。其中, 油气集输是从油井开始经计量站到转油站, 再到油库, 由不同尺寸的管网和各种专用设备组成, 油井产出的油、气、水混合物经出油管线进入计量站, 经初级的油、气、水三项分离后, 分别计量出油井的油、气、水日产量;再经输油管线混输进集油站, 经过油、气、水三项分离和原油脱脂净化后, 再经加热和加压输向油库。
油井产出的油气产品, 经过上述过程集输处理后, 原油即成为商品油以外销或出口, 天然气则加压输往气体处理厂进行加工处理, 成为商品天然气对外供应。原油净化脱出的含油污水送往含油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处理合格后加压回注到油田地下。
集输处理又分转油、脱水外输、污油回收、污水处理、增压输气、反冲洗、辅助等作业。集输处理作业中, 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处理液量。因此, 可视为一个成本动因。
4、生产管理作业:
指为维持油田正常生产所设置的管理机构和部门进行的生产管理活动。生产管理作业中心主要包括厂、矿机关, 成本重点是各级管理费用。
生产管理作业中, 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人员数量、生产规模, 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5、辅助作业:
指为油气田主要生产单位提供修井、电力维护、机泵修理等劳务的活动。辅助作业与其他作业中心密切相关, 为油田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
油气生产运营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许多部门的参与、服务和配合, 除采油和集输等基本生产作业外, 还需要地质勘查、采油工艺、生产规划设计、检测、供应等部门的服务支撑。一级作业包括地质勘查、采油工艺、规划设计、检测、供应等五个二级作业。它们相互独立, 构成辅助生产作业的全部内容。
油气田企业的生产辅助作业由于各油气田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 辅助作业中心也可能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理, 一般可以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另外, 在选择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时, 需要注意产品的多样化程度。多种产品按不同比例消耗某项作业时, 称为产品多样化。它可用单位产品消耗作业的不同比率来表示。显然, 比率差异越大, 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
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 产品成本的扭曲程度越大。这时, 需要通过增加作业动因的数量来跟踪产品成本, 才能有效提高产品成本精确度, 降低成本扭曲。
四、结论及对策
随着油气开采企业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和精细化, 作业成本动因的数目也在日趋增长。这直接导致油气生产成本核算工作量急剧增加, 使得成本管理更加繁琐和不经济。在设计油气生产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时, 合理选择成本动因, 通过将不同产品消耗比例相同或接近的成本动因合并, 可以在降低作业成本的同时, 获得满意的计算油气生产成本精确度。
在现代化的油气生产环境下, 生产组织细分的作业层级愈来愈多, 宽度也愈来愈大。若对每种产品所消耗的作业或每项作业所消耗的资源, 都选择相应的成本动因并加以详细计量, 无疑会使成本信息的纯粹性和精确性大大加强, 但难免会人为地低估或高估成本数据的统计误差以及不同系统或层级成本动因的冲突, 所以未必能够有效地为成本决策服务。因此, 成本的动因合并, 无疑会减少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使成本信息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建立油气作业的标准成本体系, 准确计算成本, 有效控制费用, 需要对油气生产的采油采气作业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将油气生产中对采油采气生产作业影响最直接、比重最大、符合成本动因标准的影响因素作为作业资源的成本动因, 并在推行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不断改进、细化、科学划分作业, 明确作业成本动因, 达到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Brimson, J.A.Activity accounting:an activity—based costing approach[J].John Wiley&Sons, lnc, 1991.4.
[2]王平心, 靳庆鲁, 柯大钢.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探讨[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0.2.
[3]刘卫京, 方莉.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石油企业中应用的研究[J].财经界, 2014.21.
3.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篇三
关键词:玉米;生产总成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13
玉米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粮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之所以为战略物资,是因为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国家安全的基础。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山西是中国十大玉米主产省份之一,玉米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山西中南部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是中国玉米生长的适宜区。2013年山西省玉米播种面积为1 67.004 万hm2,是小麦播种面积的2.47倍,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1.0%。玉米种植范围广泛,在全省11市均有种植。研究山西省玉米的生产成本收益对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构成分析
玉米生产总成本,从构成上可以分为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费用和土地费用[1]。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在玉米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大,是其最主要的部分[2]。
1.1 物质与服务费用
玉米生产总成本中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2013年,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分别占物质与服务费用的98.7%,1.13%。2013年比2012年的物质与服务费增加了104.1 元·hm-2,增长率为1.84%。
(1)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种子费、化肥费、农家肥费、农药费、农膜费、租赁作业费等。在直接生产费用中种子费、化肥费、租赁作业费所占比重较大,2013年种子费、化肥费、租赁作业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5.11%,39.6%,33.7%。
(2)间接费用。间接费用包括了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期间费用。在间接费用中,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例较大。2012年、2013年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例分别为55.1%和61%,固定资产折旧费由38.25 元·hm-2上涨到3.99 元·hm-2。
1.2 人工费用
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共同构成了人工费用。与2012年相比,2013年的人工成本由449.6元增加到531.21元,增长率为18.2%。其中家庭用工折价增加了78.54元,增长率为17.9%;雇工费用增加了3.07元,增长率为27.1%。2012年、2013年家庭用工折价占人工费用的比重分别为97.5%,97.3%,可以看出家庭用工折价占人工费用的比例很大。
1.3 土地费用
土地费用包括了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近年来,土地费用不断上涨,2004年土地费用是711.45 元·hm-2,到了2013年是1 858.5 元·hm-2,是2004年的2.61倍。这是由于在山西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下,许多农业用地被占用,耕地面积减少,最终导致土地价格上升。
2 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2.1 生产总成本变动分析
玉米的生产总成本反映的是单位土地上种植玉米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总和,其高低直接影响农户是否愿意种植玉米和种植玉米面积的多少。本文选取了山西省2004—2013年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3],从图1可以看出,山西省玉米每公顷生产的总成本呈不断上升态势。2004—2009年,玉米生产总成本呈缓慢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每亩358.71元增长到2009年的556.13元。从2010年到2013年是快速增长阶段,2010年玉米生产总成本是653.1元, 2013年上升到了1 040.14元,是2004年的2.90倍,这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生产要素的不断上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说明,在玉米的产出一定的情况下,玉米生产总成本增加,会导致玉米收益减少。
2.2 收益变动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两个指标对山西省玉米生产收益进行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2004—2013年,山西省玉米成本利润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2007年,2004年玉米生产总成本从5 380.65 元·hm-2增长到2007年的6 354.9 元·hm-2,上涨幅度不大,而净利润由2 611.95 元·hm-2上升到5 766.3 元·hm-2,2007年净利润是2004年的2.2倍,所以成本利润率由48.54%上升到了90.74%。2008—2011年,玉米生产总成本从2008年的7 807.05 元·hm-2上涨到了2011年的11 674.95 元·hm-2,净利润从2 665.95 元·hm-2增加到8 466.75 元·hm-2,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玉米生产总成本的增加幅度,所以成本利润率从34.15%增加到72.52%。2012—2013年,玉米生产成本从4 189.25 元·hm-2上升到15 602.1 元·hm-2,但是净利润从6 555.15 元·hm-2下降到了3 507.15 元·hm-2,所以成本利润率从46.2%下降到了22.48%。成本利润率是净利润与玉米生产总成本的比值,从图1可以看出玉米生产总成本是一直上升的,所以成本利润率的波动受净利润的影响很大。
3 与山西省其他农作物成本收益的比较
山西省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在2013年播种面积分别为67.747 万hm2、1 67.004 万hm2、19.948 万hm2[4]。从表1可以看出,每50 kg的主产品的成本中最高的是大豆,最低的是玉米;就出售价格来看,大豆的出售价格最高,其次是小麦、玉米;从现金收益看,大豆的最高,最低的却是小麦。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各粮食作物的价格和产量不同。从产量上看,产量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大豆;现金收益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小麦;成本最高的是玉米,其次是小麦、大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玉米的物质与服务费、人工费用、土地费用高于其他粮食作物,本质原因是不同作物的生产过程和生物特性不同造成的。成本利润率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大豆。从此分析可以得出,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应该首先选择种植玉米,虽然玉米的出售价格偏低,但是其产量高且适宜在大多数土地上种植,所以得到了农民朋友的喜爱,其播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4 与全国玉米生产成本效益平均水平的比较
在2009年到2013的5年里,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其每公顷平均总成本11 920.9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 598.54 元,但是每50 kg玉米主产品的生产总成本68.5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33元。每公顷的物质与服务费用4 782.75元,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 543.05 元,其中种子费、农家肥费、农膜费、租赁作业费、燃料动力费、修理维护费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64.6%,36.9%,19.3%,126.4%,55.6%,而化肥费、农药费、工具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50.5%,11.0%,11.6%;人工成本370.8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5.40元;土地成本105.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58.56元低。净利润是356.1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0.67元,成本利润率4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6%。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山西省玉米生产总成本的构成以及玉米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可知,2004—2013年,山西省玉米生产的成本在不断升高,然而净利润却没有逐年增加,进而致使玉米的成本利润率下降。究其原因,是玉米生产总成本中的种子费、农家肥费、农膜费、租赁作业费、燃料动力费、修理维护费较高,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影响了玉米的产量。
为了有效降低山西省玉米生产总成本,提高玉米单产和总产量,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山西省种植玉米的多是留守的老弱妇幼,由于其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能力差,同时获取生产和销售的信息渠道较简单、单一,这无形中增加了玉米生产的成本[5-6]。因此,要实现玉米增产,必须要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解决山西省农业发展、玉米增收的最根本出路[7-8]。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从而减少玉米生产、销售中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提高玉米生产的成本利润率。实践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玉米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为保证山西省粮食安全提供了智力支持。
(2)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玉米单产和总产量。目前,农村土地大多畸零不整,田间道路窄,地块规模小,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通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使分散的土地连片,同时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9]。这样优化了土地结构,改善了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
(3) 实施玉米价格保护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在全球粮食危机爆发以后,玉米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但是农民从其中获得的好处并不多。一般玉米的收购价格是1.6元·kg-1,而玉米的市场价格在2.2元·kg-1。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从而减轻农民的负担。特别是实行价格保护政策,提高玉米的收购价格,刺激农民对玉米的生产,提高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刘峰.山东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2] 刘志刚,吕杰.辽宁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J].社会科学报刊,2006(3):116-120.
[3]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2014.
[4]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 刘滨,王建中,刘峰.河北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变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15 438-15 440.
[6] 侯智惠,侯安宏,栗仲兴,等.鄂尔多斯市玉米生产效率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41-43.
[7] 侯有良,卢保红,魏荣业,等.山西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2(11):1 129-1 131,1 168.
[8] 刘永忠,李万星,靳鲲鹏,等.山西玉米生产现状、优势及发展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5(2):11-13.
4.毛煤生产综合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篇四
摘要:毛煤生产成本对公司商品煤成本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只有在综合成本管理上从设计、掘进、回采、运输等方方面面下功夫做好毛煤成本控制,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关键词:毛煤;综合成本;控制;探索
引言
毛煤生产环节是煤矿生产中最初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毛煤质量的好坏,对于后续的洗选加工形成商品煤的质量及生产成本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加强毛煤生产综合成本控制是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今年以来,神华集团、中煤能源等大型煤炭央企,在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率先实行了煤炭产品降价,提高其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这些企业敢于率先降价,与其商品煤综合成本较低是密不可分的。而毛煤生产成本正是构成商品煤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集团公司实行两化融合、提质降本增效等多项工作的展开,我公司的生产装备水平也日益提高,自动化、集控化应用越来越广泛。井下中央泵房、水源热泵、污水处理等实现了无人值守;井下各主运皮带实现了集中控制;综采工作面端头自移式支架的应用等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毛煤生产的综合成本。可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毛煤生产综合成本的控制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工作面的优化设计方面
每年度我公司都要安排8、9甚至10多个回采工作面投入生产,这些工作面从设计、掘进到安装、回采需要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面设计,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其设计受区域煤层厚度、顶底板情况、地质构造等方方面面因素的限制。设计工作面走向长度、倾向长度、掘进支护方式以及回采设备(支架)等,都需要细致考虑、充分论证、优化设计、科学安排。一个经过优化设计的工作面会在多方面降低、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例如因对地质条件判断失误,掘进进尺后放弃,形成废巷。(如3XXXS运道,掘进200多米后,因顶板难于控制,废弃;3XXXS工作面掘进至切眼位置后因断层超预期,退回50米后开切眼;2XXXN运道掘进600多米后,因风道450米位置遇大断层,退回至430米位置开切眼。)当对所设计区域煤层地质条件有疑问时,应及时安排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探测,得到现实资料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从而降低毛煤生产成本。
2工作面掘进方面
(1)从工作传统来看,掘进区队进行掘进作业时,需要安装铺设大量的刮板输送机、皮带运输机,随着掘进工作面的延长,铺设设备越来越多,一个掘进工作面最多需要各种看守工人达10多个人,消耗了大量的人力。此外,由于运输线路长,环节多,故障点也多,发生问题时处理效率也低。如果减少刮板输送机的使用用皮带代替从而实现集中控制,不仅能减少了人力的使用,同时也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2)掘进机后部机位置,与皮带搭接没有规范的承载装置,煤与矸石通过掘进机转载机直接落到皮带上,容易造成因煤及矸石大量掉落到皮带上,引起皮带发生跑偏。导致大量的煤及矸石沿皮带运输线洒落,不仅造成整个运输线作业环境差,而且要不时抽出专人进行清理。如果对掘进机装载装置皮带承载部分进行革新,控制落到皮带上的煤及矸石量,避免皮带跑偏,可以减少部分的人力及物力成本。
(3)在掘进巷道铺设皮带期间,所用皮带支架及皮带与回采均不相同,往往是掘进工作结束后,就立即拆除掘进皮带,再安装回采所用皮带及支架,一拆、一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在掘进铺设皮带的时候,采用回采所需的皮带及支架,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降低人力成本。
3工作面回采部分
工作面掘进后,要进行相应回采设备的安装、调试。所选回采设备(支架)与工作面地质、煤层厚度相适应情况是影响回采效率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1)煤层厚度与所选用回采设备不适应,造成煤炭资源浪费或者增大毛煤灰分,降低煤炭采出率,增加毛煤生产成本。例如煤层较厚,选用小支架(设备)。造成因设备选用问题丢煤回采,降低煤炭采出率,降低生产效率,浪费煤炭资源。(31XXS工作面由于煤层较厚,工作面支架支护高度不够,造成全面丢煤回采,浪费了煤炭资源,降低了回收效率)。再如煤层薄,选用设备(支架)较大,造成大量矸石被采入毛煤中,不仅增加了毛煤灰分,同时也增加了毛煤生产成本,降低了精煤回收效率,加剧了回采设备的磨损,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当工作面因地质因素造成顶板破碎时,是否采用联网措施减少矸石混入。由于各回采单位成本控制较严格,一般在出现顶板破碎情况下,各单位很少采用联网方式控制矸石,联网从回采单位来看,生产成本增加了,可是站在公司的角度看,矸石混入毛煤,最终要通过后续洗选加工后才能排出,中间要经过运输、提升、选矸、洗选等环节,这无形中又会增加生产成本。例如4XXXS工作面伪板厚,工作面平均伪板厚度达到0.6-0.9米,采用联网等手段后,伪板影响降低到0.2-0.6米。工作面倾向长169米,月回采84-126米,按全面平均降低0.2米伪板,月回采100米计算,月少出矸石=0.2*100*169*2.0=6760吨(比重按2.0t/m3),毛煤生产成本按200元/吨计算,可降低毛煤生产成本135.2万元,当采用联网方式增加成本不超过此数值时,可考虑联网减少矸石混入,降低成本。其余情况可根据现实情况区别对待。
(3)工作面采高控制问题,由于煤层赋存原因,我公司回采工作面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局部薄煤带或薄煤层工作面。一般在通过薄煤带或薄煤层回采时,需要对回采高度进行相应的控制,减少矸石的采入。各工作面支架采高可调节的范围较大,不成问题,制约各工作面回采高度的主要因素就是采煤机本身高度及采煤机滚筒直径。如果在通过薄煤带或薄煤层时更换采煤机滚筒,将其换为配套小直径滚筒,不仅可以降低矸石采入量,降低毛煤灰分,从而降低毛煤成本,而且可以提高采煤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故障率。
4毛煤运输部分
我公司现在毛煤运输主要是通过电机车拖动矿车进行,随着井巷延伸、工作水平的深入,运输线越来越长,运输环节成为了制约公司生产的瓶颈。井下各生产单位经常会出现因运煤车不到位造成不能正常生产的现象,制约着矿井的正常生产。而且电机车每年的电费消耗,以及机车、矿车更新、修理等费用也是一大笔开支。如果开拓皮带运输巷道,将主要运煤系统改为皮带运输,可以解放工作面生产能力,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上几个方面,是关于我公司毛煤生产环节成本控制的几点探讨,具体实施还需各部门共同努力,打造毛煤生产成本控制的良好环境,切实在成本管理上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高建川.屯兰矿选煤厂毛煤中除大矸工艺系统的应用[J].山西焦煤科技,(7):1-3.
5.浅谈生产成本与主营业务成本 篇五
主营业务成本--是相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即取得收入,与收入相匹配的费用支出总和。
1、主营业务成本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6.生产成本分析报告 篇六
随着竞争的加剧激烈和对市场诚信度的重视,目前,产品的质量和成本逐渐变成企业获取市场的保证。为了满足企业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司管理人员一定要对生产成本进行严格的管理,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应尽量将生产成本最小化.提高公司利润,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当然,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许多方面。其中企业外部的较多方面属于不可控因素,而对于企业内部的因素则可以由公司进行全面控制、考核和分析。所以,对于包装纸箱的质量保证和成本管理主要从企业内部加以改善,确切地说,在实际生产中,要严格控制从原纸到纸箱成型每一工艺的生产成本。
1.原纸存放
包装纸箱厂的布局要便于人员和产品流动,在仓储区,不同的原纸要按类型和用途分开,重点要留出宽敞的货物周转区,便于生产工作。并将常用原纸放置在离纸板线最近的地方,在纸板线和纸箱加工区之间,要有自动原纸输送轨道以避免多次转运(在这个区内,设有一个缓冲区,生产出的纸板可以在此得以稳定,使其的加工性能最佳化)。纸箱加工区与成品存储区相连,这样可以直接对分送不同客户的产品进行打包或上托盘。
目前,原纸市场上提供的不同质量面纸和芯纸有几百种,还有一些不常用的特种纸,而且每种纸又有不同的克重之分。如果停地根据需要买进原纸,那么原纸库很快就会饱和,这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所以企业要尽量减少其使用的原纸类型和加工质量等级,负责原纸进货的采购部和安排实际生产的生产控制部要与对客户需求最了解的销售部进行合作,对企业现有的加工产品进行研究,能用常规原纸代替的尽量选择常规原纸,制定出企业的质量表。对建立的质量表进行企业专用编号,以便于企业内部管理,这样就能准确地定义各类质量的面纸和芯纸,并由此可以获得纸板相应的性能要求。
2.纸板线
在纸板线生产区内,为减少更换原纸的次数,降低生产成本,企业要尽量把不同客户需要的同质量档次的纸箱加工安排在一起生产。为更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这一原则或这样的组合还要结合考虑纸箱的尺寸因素,以使纸板线所产生的废料最少。另外,还要对纸板的面积进行专门的计算,使纸板的加工面积最优化,减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3.纸箱加工
还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场所是在纸箱的加工车间。首先,企业的加工手段要符合其生产的需要,如设备加工能力装备。因设备的投资回收很困难,所以我们应考虑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配置相应的加工手段,以此来优化生产。
降低材料的成本也是很重要的环节。油墨是属于比较贵的产品,所以要避免油墨用量过度。比如,纸箱厂应尽量避免用印刷机去印底色,而可以选择使用相应色彩的画纸去代替。同样,对有些产品,我们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选用预印面纸进行复合,还是用多道印刷工序来获得高品质的印刷效果。
考虑如何在模切方面进行优化也是重要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手段,将模切生产中的废料降到最少。对简单的形状,其效果不是很明显,但由此节省的原材料是不可忽视的。
7.影响饲料企业生产成本的因素分析 篇七
关键词:饲料企业,生产成本,因素分析
饲料企业处于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中的中间产业,受到产业链的影响十分严重,而作为一个生产产业,影响到其生产成本的因素也很复杂,其中包括成本价格、设备消耗、人工消耗、成品库存、物流价格等等因素对于饲料企业产品成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饲料企业的生产成本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饲料生产企业来讲,了解企业饲料生产成本各个因素的影响对于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诸多影响饲料企业生产成本的因素当中,如何有针对性的采取管控手段实行成本控制,要从了解各个影响因素的特点开始。
一、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一个生产变量通常会受到来自其他许多变量的影响。在饲料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成本造成影响的因素很有多。其中包括生产类因素,如原料价格、工人工资、产品研发等;和非生产性因素,入生产设备消耗、环境成本和物流成本等。
(一)生产类因素
1.原料价格
随着我国农业政策和其他生产成本的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在长期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一定小幅度的变动。作为饲料生产企业最主要的生产原材料,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对于企业生产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在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的期间内,玉米和豆粕等饲料产品原料一直处于缓慢的上涨态势中。2005年饲料生产的原料价格为01.19元/公斤,2015年为1.53元/公斤,增幅为28.57%,年均增长7.33%。原料基础价格的波动和生产原料供应商的报价都对饲料企业的生产活动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土地资源、肥料费、种子费等因素导致了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是饲料生产企业生产成本中的不可抗因素。在面对原料价格呈上涨趋势的今天,饲料企业在供应商的选择和产品配方的选取上都要考虑到原料价格对生产成本价格的影响作用才能保证饲料生产成本价格的持续稳定。
2.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对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首先,企业总体人力资源的规划对于生产过程中岗位人员配比合理程度、人员充足数量和工人分工的安排对于生产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其次,在相同人工成本下,生产工人的业务水平和设备熟练程度对于饲料生产的效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压力的提升,饲料生产企业人工成本的投入也就相应在增加,从数据上看,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之间,饲料生产的人工成本由0.136元/公斤上涨到0.264元/公斤,增幅为94.12%。在十年之间,企业生产的人工费由于受到工人工资上涨的总体趋势影响呈现上升的态势。同时,年度间人工费用的变动却较大,主要是人员流动造成的企业生产线各岗位员工熟练程度、业务水平给生产效益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设备更新和生产配方的更改也给岗位的需求和生产效率上有一定的影响,造成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人工成本的浮动。
3.产品研发
在饲料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生产配方企业的市场占有量和生产工艺流程都紧密相关。对于企业生产过程来说,生产的饲料成品的营养价值、水分含量、粗纤维和脂肪含量对于生产加工过程和企业市场销售两个方面都有影响。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研发上的投入虽然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效收益上来看,合理的配方可以降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并占领更大的市场。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在2005到2015十年之间,企业的产品研发成本由原来的0.03元/公斤上涨到0.09元/公斤,增长幅度为200%,说明了企业对产品研发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非生产类因素
1.生产设备消耗投入
在企业的生产的生产线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水电费、备件费、设备的维护和修理的费用都会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上升。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到今天饲料企业的生产工艺已经较为成熟,在饲料企业的生产线中,基本已经可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操作。但是,不同生产工艺会需求企业置办不同的生产设备,而设备加工过程中的饲料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也是不同的。在2005年到2015年这个时间区间内,企业生产设备消耗给单位饲料造成的生产成本在0.07元/公斤到0.12元/公斤之间上下浮动。也就是说,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费用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但这部分的生产成本相对稳定,对企业饲料的价格影响不大。
2.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包括企业所生产的饲料在运输、储存、包装和管理过程中所消耗的资金的总和。近年来,随着国内物流企业的发展和饲料企业物流工程的外包,饲料企业的物流成本成总体下降的趋势。2005到2015年间,企业的物流成本由之前的0.08元/公斤下降到了0.06元/公斤,总体减幅33.33%。年间呈现总体递减的态势,然而由于特殊情况,如极端天气、交通状况改变和仓储意外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物流成本存在一定的反弹。
3.营销成本
就目前的状况来讲,现代饲料企业一般采取的是先占市场侯建工厂的经营模式。也就是说,企业会根据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销售状况来决定这一时期企业产品的生产规模。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之下,企业的产品的销售确实能够得到保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缺乏对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企业产品在销售上存在一定力度上的不足。就目前来说,饲料企业在产品营销上的投入还不明显。因此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并不高,就2015年来说,每公斤饲料中的营销成本不足0.02元,同比上年增长不到10%。这些数据表明饲料企业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但对产品的营销缺乏相应的重视。
4.其他成本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除了上述成本之外,还存在一些会给企业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不可抗因素的出现。这些因素可能会给企业的生产成本带来好的或者不好的影响。举例来说,丰产年原料的大宗购入会大幅降低企业的饲料的生产成本;而另一方面,由极端天气,如雷电造成的机械短路、大雨导致的厂房受损等都可能给企业的生产成本带来负担。为了避免负面因素给企业带来过重的负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通过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切实可行的风险预警机制来将这些负面因素给企业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结论
在饲料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对于成本的控制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企业想要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摸清再生产过程中各成本对企业产值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对饲料企业在生产成本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成本因素包括原料成本、人工成本、产品研发成本等。
在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上,首先可以通过强化企业在市场和产业中的地位,通过供应商选择、转变原料采购方式等多种方法降低企业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其次,合理的企业文化环境、人性化的管理办法可以提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同时,合理的岗位分配和定期的培训工作对于提升工人的专业素养上有着极大的作用。这些手段在控制企业的人工成本上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再次,目前阶段企业的在新配方的产品研发上的投入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还不甚明显,但是好的生产配方对于降低其他方面成本以及占有更大市场规模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企业长效的效益和远期的发展目标来看,还需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才能引导企业走上一条更有活力的发展道路。最后,企业的生产成品的成本结构中,营销成本、风险成本等含量均较低,因此,企业在这方面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综上所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以质量为保障,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从各个方面进行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影响成本的因素数量很多,要有效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就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找到真正企业适用的成本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龚静.成本分析中“因素分析模型”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7:334-335.
[2]田波.中国饲料产业链整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8.生产成本分析报告 篇八
关键词:罗非鱼;池塘养殖;生产成本;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965.125;F326.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470-05
收稿日期:2015-02-11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编号:CARS-49);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2015JBFM21)。
作者简介:袁媛(1986—),女,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渔业经济与渔业信息技术。E-mail:yuany@ffrc.cn。
通信作者:袁永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渔业经济与信息技术。E-mail:yuan@ffrc.cn。罗非鱼被誉为“21世纪中国献给世界的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六大主要食品之一[1],国际市场对罗非鱼的需求量逐年增大。2003年罗非鱼产业被农业部确定扶持为优势产业,我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罗非鱼生产第1大国。2013年我国罗非鱼成鱼养殖产量165.8万t,罗非鱼主产区成鱼池塘和水库养殖面积约为14万 hm2。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福建省和云南省,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多品种混养等。其中池塘养殖占比最高,池塘成鱼养殖主要有单养、混养与综合经营3种模式[2]。因此,对不同养殖模式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对于保证该产业自身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为科学反映产业整体发展情况,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2014年主产区罗非鱼池塘养殖的微观生产经营数据,分析罗非鱼不同池塘养殖模式的生产成本及经济表现,以期为提高我国罗非鱼养殖的经济效益提供借鉴。
1生产成本分析
本研究的罗非鱼养殖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4],固定成本总额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可变成本总额随产量变化成正比变化;固定成本包括固定设备折旧费、管理人员工资,可变成本包括苗种费、饲料费、肥料费、渔药费、捕捞费、劳力费、水面费、燃料费、销售费等。罗非鱼生产成本受到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影响,不同养殖模式的生产成本不同。2014年全程投料罗非鱼单养模式成鱼的生产成本约为9元/kg,混养模式成鱼的生产成本约为 8元/kg;半投料方式罗非鱼禽畜混养模式成鱼的生产成本约为7元/kg。2013年受前2年市场、自然灾害以及养殖病害的影响,罗非鱼养殖面积和数量明显下降,许多养殖户减少或放弃了罗非鱼养殖,2014年国际市场有了明显好转,罗非鱼成鱼价格上涨,1~2季度连续攀升,养殖户对罗非鱼养殖信心一度恢复。2014年罗非鱼苗种价格总体和2013年变化不大,饲料费比2013年上涨约5%,固定工人工资比2013年上涨约10%,捕捞费比2013年上涨约10%,水面费比2013年上涨约10%。本研究以主产区的调研实例对3种不同养殖模式的生产成本构成进行对比分析。
1.1单养模式
罗非鱼池塘单养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5个主产省(区)。不同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罗非鱼的养殖和管理水平不同,生产成本存在差异。通过实地调研、整理5省(区)的罗非鱼池塘单养生产成本,发现2014年主产区单养罗非鱼平均产量16 000 kg/hm2以下的生产成本约为14.55 万元/hm2。
2014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云南省和海南省的罗非鱼平均产量分别达到16 566、15 750、16 500、15 750、16 440 kg/hm2,生产成本分别约为130 358、144 339、137 250、187 136、130 143元/hm2,利润分别约为28 676、21 036、19 500、17 614、34 257 元/hm2,当销售价格分别达到7.87、9.16、8.32、11.88、7.92元/kg时,单养模式才能保证不亏本。5个主产区中,云南省的罗非鱼养殖成本最高,因为云南省交通不便造成生产资料运输成本较高;海南省的罗非鱼养殖成本最低,因为海南省罗非鱼养殖技术水平较高(表1)。
在单养模式中,饲料费、人工费和水面费3项成本占养殖生产总成本的85%以上,是最主要的生产支出项目,其中饲料费占生产成本比例最大(70%~78%),苗种费、水面费、水电燃料费、人工费等占22%~30%。对比主产区养殖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可以发现,云南省的饲料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最高(76.15%),云南省的苗种费占比也最高(6.41%),由于云南省大型苗种厂较少,每年需要的罗非鱼苗种大部分從海南空运,造成云南省罗非鱼养殖的运输成本较高,相应推高了罗非鱼养殖的生产成本;广东省的水面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最高(12.66%),人工费占比也最高(7.11%),由于广东省的经济水平较发达,水面价格和工人工资较高(表2)。
1.2混养模式
2014年人工费、塘租费等生产成本的上涨,造成全程全价饲料养殖模式的利润空间降低,养殖户积极性不高,高投入养殖模式欠缺动力,罗非鱼苗种投放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养殖户采取混养模式来抵御养殖风险,单位面积产值提高了30%以上。鱼类混养是将罗非鱼、草鱼、淡水白鲳和4大家鱼等进行混养,主产区采用鱼类混养模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的部分地区,云南省和海南省的分布相对较少。2014年主产区罗非鱼混养平均产量15 000 kg/hm2以下的平均成本为13.8 万元/hm2。
nlc202309030837
2014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云南省和海南省的鱼类混养罗非鱼的平均产量分别达到16 043、13 500、16 193、15 000、15 975 kg/hm2,平均生产成本分别为129 750、129 939、128 573、179 534、115 995元/hm2,利润分别约为27 471、18 426、39 834、15 466、29 697 元/hm2,保本价格分别要达到8.09、963、7.94、11.97、7.26 元/kg,鱼类混养模式才能保证不亏本。在混养模式中,云南省罗非鱼养殖成本同样最高,海南省的养殖成本最低(表3)。
在混养模式中,饲料费、水面费和苗种费依然占有很大比例,3项共占养殖生产总成本的85%左右,其中饲料费占70%~75%,水面费占6%~11%,人工费占4%~9%。对比主产区养殖成本项目占总成本的比例发现:云南省的饲料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最高(78.82%);广东省的水面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最高(11.14%);广东省的人工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最高(9.47%);福建省的苗种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最高(4.67%)(表 4)。
1.3综合经营模式
综合经营是罗非鱼和其他农作物或畜禽联合生产或养殖经营[5]。优点是综合利用禽畜粪便,减少饲料投入,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比较适宜小规模家庭养殖。综合经营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惠州地区和茂名市的部分地区。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2014年主产区罗非鱼综合经营平均产量 9 000 kg/hm2 以下的成本约为67 000 元/hm2。
2014年鱼畜混养和鱼禽混养的罗非鱼平均产量分别是 9 750、9 000 kg,平均生产成本分别为73 200、62 540 元/hm2,利润分别约为18 158、22 960 元/hm2,保本价格分别达到751、 6.95 元/kg 时,综合经营模式才能保证不亏本(表5)。在综合经营模式中,饲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依然最大(50%~54%),其次为水面费(12%~14%),再次为人工费(7%~12%),其他生产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20~30%(表6)。
2经济效益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选用成本利润率和盈亏平衡点2个经济学指标分析罗非鱼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成本利润率是指养殖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化劳动量和活劳动量与得到的相应的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从成本和利润这2个具体指标出发,计算、分析和评价罗非鱼养殖的经济效益[6]。其表达式为: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盈亏平衡分析是根据产品的产量、成本、利润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综合分析,用来预测养殖利润,控制成本,判断经营状况。用于考察生产单位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7]。其表达式为: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单位产品售价-单位产量变动成本),其中单位产量变动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单位产量。以广东省罗非鱼养殖为例,采用2010—2014年的广东省池塘养殖生产成本与利润的实地调研数据对3种不同的池塘养殖模式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2.1单养模式
2010—2014年广东省罗非鱼单养模式下的成本利润率分别为33.33%、29.41%、8.33%、12.70%、21.96%。2010—2014年,罗非鱼单养模式的生产成本利润率呈波动趋势,受罗非鱼生产成本逐年升高和市場销售行情的影响,2010—2012年间罗非鱼成鱼养殖的利润率逐年降低,随着2013年国际行情的好转,罗非鱼成鱼养殖的成本利润率有一定幅度的回升,2014年成本利润率比上年增长9.26%。2010—2014年单养模式的盈亏平衡点产量分别为4 925、5 181、8 100、9 107、8 079 kg/hm2。2010—2013年盈亏平衡点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14年由于可变生产成本有所下降,造成盈亏平衡点产量下降,罗非鱼生产的可变成本平均为6.63元/kg,产量达到8 079 kg/hm2方能保证盈亏平衡(表7)。
2.2混养模式
2010—2014年广东省罗非鱼混养模式下的成本利润率分别为56.73%、23.65%、19.88%、11.17%、21.17%,同样受罗非鱼生产成本逐年升高和市场销售行情的影响,鱼类混养模式下的罗非鱼成鱼养殖利润率在逐年降低,其中2010年下降的幅度最大,由于2014年市场行情较好,加上饲料价格涨幅较小,2014年混养的成本利润率有所上升,比2013年增加了10%。2010—2014年混养模式的盈亏平衡点产量分别为3 512、5 570、6 459、9 515、7 481 kg/hm2。2010—2013年盈亏平衡点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14年由于可变生产成本有所下降,造成盈亏平衡点产量下降,2014年罗非鱼生产的可变成本平均为6.59元/kg,产量达到7 481 kg//hm2才能保证盈亏平衡(表8)。
2.3综合经营模式
2010—2014年罗非鱼综合经营模式下的成本利润率分别为42.40%、37.10%、20.47%、33.52%、36.72%。近几年惠州地区链球菌暴发导致养殖效益偏低,农户养殖积极性不高,综合经营模式下的罗非鱼成鱼养殖利润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2012年养殖的成本利润率最低,但是由于市场行情的转好,从2013年开始,综合经营的罗非鱼成本利润率有所回升,2014年的成本利润率比上年上涨了3.20%。2010—2014年综合经营模式的盈亏平衡点产量分别为2 932、3 422、5 647、4 853、4 268 kg/hm2。2010—2012年盈亏平衡点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13年开始下降,2014年持续下降,2014年罗非鱼生产的可变成本平均为5.82元/kg,产量达到4 268 kg/hm2才能保证盈亏平衡(表9)。
对比3种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利润率和盈亏平衡点产量,2014年单养模式下的养殖成本要高于混养和综合经营模式(图1),综合经营模式下的罗非鱼养殖利润要高于单养和混养模式(图2),单养模式的盈亏平衡点产量高于混养和综合经营模式(图3)。近年来苗种价格、饲料费、塘租和人工费持续上涨,投入的成本每年增加,受2011—2012年连续低迷的市场行情和链球菌等病害影响,3种养殖模式的成本利润率从2011年开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罗非鱼养殖规模有所下降。随着2013年主要出口国经济的复苏,从2013年开始罗非鱼养殖的成本利润率开始回升,2014年罗非鱼市场行情明显好转,苗种和饲料价格上涨幅度不大,养殖成本较上年有所减少,养殖的成本利润率继续上涨,盈亏平衡点的产量有所下降。虽然综合经营模式下的罗非鱼生产成本利润率较高,但是此模式的养殖周期较长,商品鱼大小不均,存在养殖池塘水质不易控制、病虫害易发、商品鱼土腥味较重、药残风险增大等问题,此模式并不利于罗非鱼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优质化养殖。
nlc202309030837
3结论与讨论
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面临着链球菌病高发、产业链与产业管理水平不高、市
场波动和养殖风险大等问题。针对我国罗非鱼养殖现状和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理性引导罗非鱼养殖发展,走标准化和集约化道路。政府要理性引导罗非鱼养殖布局与规划,控制养殖总规模、调整养殖密度、规避养殖病害风险,倡导规范、科学的生态养殖模式,促进养殖生产标准化、集约化与规模化,提高产品质量与品质。将罗非鱼养殖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增强罗非鱼产业竞争力。(2)提高饲料利用率,满足罗非鱼生产对功能性饲料的需求。饲料原料成本直接影响着饲料价格,为了提高饲料利用率,需加快研制植物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罗非鱼饲料不仅需要满足生长快、饲料系数低等基本要求,也需要降低其鱼腥味,增加其鲜味等特殊要求。因此,针对特定养殖需求,开发具有增强罗非鱼健康、提高风味或脆化罗非鱼等功能性饲料。(3)建立罗非鱼渔业互助保险,提高罗非鱼养殖抗风险能力。针对自然灾害以及养殖病害,遵循“政府引导、渔民互助、财政补助、协会运作”原则,采用“政府定额补助、渔民互保互助、保险資金单品种封闭运作”模式来保护生产,共同抵御养殖生产风险。
参考文献:
[1]许木咏. 茂名农业的又一亮点[N]. 茂名日报,2004-02-16.
[2]陈蓝荪. 中国罗非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上)[J]. 科学养鱼,2011(11):1-4.
[3]黄书培,杨正勇. 不同养殖规模下大菱鲆工厂化养殖经济效益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1(16):113-116.
[4]陆宁. 工程经济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袁媛,袁永明,贺艳辉,等. 罗非鱼不同池塘养殖模式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217-219.
[6]胡廷积. 关于小麦生产成本构成指标和技术经济效果的研究[J]. 河南农学院学报,1982,3(3):1-10.
[7]林晓言,王红梅. 技术经济学教程 [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王利敏,孙静,吴明发. 皖北平原区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构建——基于国内实践[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475-478.
【生产成本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生产成本核算08-03
怎样降低生产成本10-30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11-02
每日生产成本核算12-14
降低生产企业物流成本06-20
生产成本结转到费用10-07
生产成本核算考核方案10-15
责任成本分析10-25
成本管理-基于价值链的成本分析与控制06-15
年度人工成本分析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