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会(共20篇)
1.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会 篇一
关于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课程,本文提出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来打造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给予革新、提升和深化。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模式已有一段时间,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两年年,也积极投入到“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中去。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开设,大家都深知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每个人学习和认知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打造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是当务之急。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效率,在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
一、要加强“导学案”的设计。
1、“导学案”的设计应由浅入深,使知识问题化,使问题具体化。初次尝试应注意将预习提示“细化”,加强对预习的指导,避免不能理解概念和规律使预习停滞。
2、要鼓励学生尝试做预习笔记,找到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自主完成导学案。这样课堂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预习中的疑问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3、要深入了解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不同与一般的教学思维,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将“备学生”与“备教材”有机的联系起来,让“预习提示”的设计方案更进一步的接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展示的教学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要加强合作学习。
加强合作学习是“预习”实施的关键。学校定期开放实验室要落到实处,学生可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上机探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预习与讨论与上机探究,它可以充分活跃学生的思想,增加彼此学习的经验和机会,使学生在获得自我可能性认识的同时,又能通过合作与交流,学到他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看到自己尚未发觉或发现的自我潜能,培养自信心。
三、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遵循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阶段性考试、探究与创造能力、课堂教学表现能力等综合评价,形成对学习小组及某学生本阶段或本学期的整体评价,真正发挥学习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小组评价机制,坚决杜绝为评价而评价,用评价调动积极性,把评价当成一堂好课的佐料,流畅自然。
四、做反思。教学设计的完成,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这一次备课的结束,还需要进行课后的反思。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下一堂课的基础;是下一次备课的借鉴之路。有了更好的理论基础、方法手段,我们就能更漂亮地备好下一堂课。如此良性循环,我们的教学水平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工作也会越来越出色。现在的新课程实施中的最大问题,不是教师有没有能力去实施,而是从思想上有没有认识新课程的意义,不愿意改变。鸟群从天空飞过,希望不要只留下少许洁白的羽毛和气息。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角色,不做纯粹知识的灌输者,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领者、组织者和欣赏者,一定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质疑、思考、合作、讨论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会 篇二
今天,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是全方位的, 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技术的强大功能, 实现过去课堂中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例如, TI-nspire CAS计算器的功能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了教学 (特别是学生学习) 的实际需要, 强调如下的设计理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应用套件”, 形成数据、图形、方程、模型 (函数) 等的联动, 使代数、几何、数据等不同数学分支实现真正的融合, 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为有不同认知风格、不同表达习惯的学生提供数学理解的机会。
借助于TI-nspire, 可以产生tns格式的文件 (可与其他存储格式兼容) , 对作业过程进行随时存储、调用和修改, 从而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 给教师和学生分析学习过程提供依据和方便。
Navigator (无线网络系统 ) 为数学课堂创建了即时互动、共同学习的环境, 可以帮助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有力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展示学生的作业,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展开讨论, 利用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 启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理解。
这些设计理念集中到一点, 就是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 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象化、动态化的学习工具,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
2.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有比以往更多的机会思考所学知识以外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利用Z+Z验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 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 很容易发现顶点越远离底边, 两腰就越长, 两底角就越接近于90°, 同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形看上去像矩形。于是学生产生疑问:两个底角会不会达到90°?如果达到90°, 由两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知两腰平行, 那么此时两腰是相交还是平行?可它是将等腰三角形两腰拉长得到的, 此时顶点在哪儿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得到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利用Z+Z智能软件设计几何图案时需要画出椭圆, 而软件设计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椭圆方程才能画出相应图形, 这样学生可能会在兴趣的引导下自发地探究未知知识, 并积极地学习如何运用。在兴趣的引导下, 学生自然拓宽数学视野。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抽象、更枯燥。正因为这样, 所以不喜欢学数学的学生较多。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 力。”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 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 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领悟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 由于注重讲解, 不太考虑学生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 学生常常难以深刻理解数学中的一些问题。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了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 式, 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 化关系与结构关系, 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 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
4.增加容量, 省时高效
当今社会新知不断涌现, 学生必须学会快速高效地汲取大容量新知的本领。如何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呢?多媒体教学当属我们的首选。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因大量板演, 过多占用时间的现象, 老师可按需要调用, 对“症”下“药”, 多次重复播放重难点, 刺激学生的感官, 加深印象;多媒体能为我们培养学生快思、快做、快算的能力提供便利, 使练习容量增加、形式多样、灵活多变, 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一道题从分析到完整解答, 教师要板书一黑板, 且很难体现出重点, 可谓耗时、低效;而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仅省时、美观, 更重要的是有足够时间让学生独立分析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过去需要学生课外完成的作业, 现在可在课内完成。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 利用实物投影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加以矫正,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动态模拟, 提高效率
有些概念的引入, 由于学生想象思维层次的不同, 内容抽象, 学生难以掌握、理解, 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如我在讲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时,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其中的规律, 然后进行总结。由于黑板上的图像是死的, 即使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相当一部分学生也还是难以理解图像的变化过程, 只能靠死记硬背结论“掌握”知识。而现在用《几何画板》展示y=ax2+bx+c的图像, 只要分别输入几组a、b、c的值, 就可以真实地观察到函数图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大大缩短讲解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6.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数学可以看做学生在自己数学世界中自主进行分析、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应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积极主动。如教学相似性这一内容时,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判断哪些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从而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先利用Powerpoint软件展示出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五角星等图案, 由学生辨认进而得出定义。在课堂教学中, 这些鲜艳、明亮的图片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力很大, 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中, 我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创新观点, 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7.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 , 有利于及时反馈 、 有效评价
3.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些体会 篇三
一、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由于信息技术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要想通过信息技术课来的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困难的,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考虑这个差异性,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看计算机书,至于上课,主要是用于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地决定学习的进度,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咨询,查找相应的资料,与教师共同研究,鼓励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课本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去学习课本以外电脑知识,让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辅导员,组织学生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等等,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都能得到进步与提高。
二、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三、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讲解因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四、利用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许多软件公司都研究出了很多优秀的CAI教学软件。有些软件具有很好的音像效果,并配有一定的动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软件的作用,使其物尽其用。比如,我们学校曾经买过一套较全的教学软件,里面几乎囊括了初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一次,我在讲硬件方面的知识时,就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有些硬件知识是要和实物联系起来的,例如讲主板、CUP、显卡等的构造及分类,但一下找到那么多的实物又很不方便,这时,我想起了这套CAI软件。自己先放了一遍,感觉很不错,它在讲每一部分的时候都配有很多相应的图片及注释,并配有一个很可爱的小神仙来讲解,可谓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更可贵的是,它在讲完每一节后都有一个“趁热打铁”,可以让你马上做一些练习题,考验一下掌握的程度。我抱着尝试的态度用这个软件给学生上课,只是在一些重要地方做一些提示,没想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一个个都看得津津有味,自己觉得比较重要或感兴趣的地方还懂得将其记录下来。在随后的“趁热打铁”练习中,成绩也非常不错。我才发现用CAI教学软件教学竟然会取得如此好的效果。看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而不能只是一味的讲授、填鸭式的灌输,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才能真正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科学评价,建立有效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多采用面向电子作品(E-work)的评价方法。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作业所要实现的目标,详细设计作业。
1.课堂作业,课堂结束时就要完成提交的作业。教师要给出此次作业的侧重点,要求内容本身的丰富性还是使用某一信息技术的能力体现。给出评价的侧重点。根据课堂的时间,可以要求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2.短期作业或者阶段性作业。学生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资料搜索、作品的制作,可以设定提交的最后期限,指明此次作业的主要目的,适当给出评价的侧重点。这样可以根据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围绕相关的内容和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和严峻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并把我们好的思路、想法贡献出来,供大家一同来学习和探讨,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种高效、快捷的方式,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4.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会 篇四
姓名:邢王秀
学号:200924101215
班级:计本<2>班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
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不论处在何种环境,不论其个人特征如何,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技术素养。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又要恰当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发展与统一要求的矛盾。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所规定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学习这些东西的方式和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应知应会”。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关注和尊重学生在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和承担责任等方面的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把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点。
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在受教育过程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领域:由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知识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的认知领域;由价值观,判断力和个性发展等目标组成的情感领域;由模仿、操作等各种技能目标构成的动作技能领域。在每个领域分类中,根据认知逻辑关系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层次。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抓住学习要点,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与判断,教师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即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使学习者正确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目标应以学习者的行为来表述。
5.信息技术教学的体会 篇五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软件间完成相似任务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掌握了Word中图片、文字的插入方法后,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对比Word中的相应操作自己探索并掌握方法,在PowerPoint中掌握了超链接的方法之后,当学生学习网页的链接时,也可采用对比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而迅速地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层的含义及应用目的等等。
对教学内容及时地做出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总结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进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复制文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方法来完成,在练习中请不同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不同的操作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操作方法进行总结。这样既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6.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体会 篇六
要想把握好本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处在不断改革的事实下,始终抓住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以致用。我的做法是:
1、了解学生的情况,兼顾全班。
由于初中各校条件不等,升入我校的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有些学生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这种不平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有神秘感,甚至有恐惧心理,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我就对症下药:
对未接触过的学生,我在黑板上用逼真的图视反复细致的对他们讲解,并在微机室里手把手的教,不厌其烦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时,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使学生真正领会并掌握。
2、为了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我给他们介绍当今某些中学生,自学计算机得到哪些哪些成果,有的达到某种不可思议的程度;再讲授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授课效果。
3、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出版的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教材都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程序”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又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例如,对前两个部分,先让学生了解个大概,不求甚懂,在学习的过程中再适当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指导他们练习、理解以至掌握。即:当学生明白计算机的组成,初步掌握WINDOWS桌面操作之后,便可以开始学习汉字处理,这里不仅可以练习指法,而且可以让学生输入自己的得意之作,并加以精心设计,然后打印出来。手棒自己的作品,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一定更浓厚,了解计算机的愿望一定更强烈。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地了解前面基础知识。
以上是我对我所教学科教学的一点感受,希望多多给意见。
7.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篇七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 准确地鉴别信息, 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 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 它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 终生有用。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 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 信息获取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 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 并能通过各种媒体, 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 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 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 信息分析的能力。
能够对自己所获取到的判断信息的可信度进行筛选判断, 从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 信息加工的能力。
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 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 重新整理组织、存储, 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 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 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 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 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 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 有的内容需要机械地重复训练, 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学习理论,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 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
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 在鼠标练习中, 我让学生玩WINXP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 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 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不断创新, 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 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 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 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善于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 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 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 不须面面俱到, 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 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 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 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 我只是把工具栏上的重点工具, 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 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 丰富的想象, 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 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将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 使学习目标处于具体而现实的情况, 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 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五、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 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 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 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 我不仅向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 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未来21世纪的信息社会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 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 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 教育需要更新观念, 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 以适应终身教育, 全民教育的需要。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信息道德的培养,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8.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体会 篇八
首先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由于我们学校是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学生分布在通化各个县区,个体差异很大,有很多学生没有过接触电脑的机会。所以我了解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针对民族特点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既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如:用internet网上进行教学,让学生使用internet搜索一些朝鮮族民族知识泡菜的制作方法、朝鲜族传统的体育项目等,让学生搜索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百度、goole等搜索网站,在搜索的过程中引出关键字的概念。在使课程不再枯燥无趣,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添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乐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完成任务。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任务及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现在的教学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理论为主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原理、信息技术概念等。这些知识理论性强,学生自己理解不了如任务设置不合理,就会出现学生不乐意学,教师教不明白的情况。所以任务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就要恰当、要适和这节课乃至整个章的教学。一般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图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另一类是以操作为主的计算机软件学习,这些知识操作性,要求学生有自己动手的能力。在这类知识的学习就要给出明确的任务,任务的设置要不能简单也不能太难,要对所有学生有通用性。要由浅入深设置,逐渐引入课程的难点及重点,使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将课堂所学计算机知识牢牢记住。这类知识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竞赛法等。
第三,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现实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以前的角色是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所有教学行为以教师为主。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广大计算机教师最头痛的就是课堂纪律问题。大多数学生不太重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而是把计算机看成游戏机,把计算机课看成游戏课,所以教师想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于学生想要放松心情的目的行成了矛盾。所以计算机课成了混乱的课堂,如果教师严厉起来学生就会消极学习,学习起来是事倍功半,不能达到教师预期效果。所以我干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控制课堂在玩中学,以玩带学。把学习的知识融入学生玩的行为,在玩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练的过程当中发现他们不懂的问题或是新的问题,然后拿到课堂全班讨论解决问题,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上接第108页)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鼓励C,D层次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出来以后,我提出问题: 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 (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
学生讲出答案(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后,我把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
9.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篇九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美术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二、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九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使美术课堂知识在网络中延伸、拓展。在讲授《面具》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搜索,小组讨论交流,知道了面具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欣赏到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面具,网络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面具艺术,使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新课标中对美术价值的要求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原则。综合性即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美术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如结合语文诗歌单元的学习,在电脑中用美术的手法表达诗句意象,制作解读诗歌意境的诗配画尝试,如用Painter、Photoshop制作“竹锁桥边卖酒家”等,有些作品还被语文老师所采纳用于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Powerpoint制作校园风景的幻灯片;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制作化学实验图解、模型,物理物体受力分析示意图等等,把各科学习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愉快的多途径的学习,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交叉巩固了学科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但是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同时,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师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
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2.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10.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篇十
2013-2014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又到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了,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工作,不论是工作中还是自身的业务水平都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充实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现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方面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业务水平,本人在大量收集别人优秀设计,优秀架构,向有经验老师请教的基础上,建成个人教学博客,这有利于同行同事间的交流和学习,方便学生与我的交流,这大大有利于我教学的提高和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端正教学态度;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开学初我制定了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备好七年级的课,上好课,为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做好准备。信息技术学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上好每节课对于老师,对于学生都是很关键的。确实,这个学期我真的做到了这一点,现在的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熟练掌握电脑的操作及使用方法。当然还有少数学生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似乎有些惧怕去驾驭这些电脑,这点在下学期是我必须要去努力攻克的难点。
3、检测
有好多人对信息技术课有一种误解,就是说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在电脑上玩一玩,上上网,玩一下游戏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信息技术课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及利用电脑来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能上网会玩游戏并不能说明一个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了电脑的技术。所以我在平时教学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检测,主要有三个形式的检测方式:一是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课中短时文字输入能力的检测,二是进行单元检测,三是进行期末检测主要有理论部分与操作部分。
二、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学习方面: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获得相应的证书,认真、主动地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更新教学思路,从教材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方法,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1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点滴 篇十一
关键词:技术信息 理念教学 兴趣激发
一、扣紧新教学理念,结合本地特点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将每节课的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A、理论学习阶段(大约2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讲,学生认真做好笔记,并按要求进行同步操作练习;B、互助阶段。在第一遍讲完做完后,全班仅有少部分同学会做好,这时可让这些同学到那些不熟练、不会的同学当中进行指导性帮助,但坚决杜绝包办代替。在互助帮助、互相影响下,95﹪的学生可吸收课堂所学;C、自由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已掌握本节内容的可自由练习,包括游戏。适当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增长更多的技能和提高操作水平。例如,通过自主学习,好多学生掌握了如何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如何发送E-mail等。
二、注意培养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1.重视直观,激发兴趣。在每节课之前,我用大量的时间准备素材,用学生感兴趣的画报、图片、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比如用彩色明星画报讲解word中的图文混排。为学生提供自己喜爱的教师的图片,插入到自己输入的文字评价中。这样既完成了教學任务,又激发了学生对图片如何进入自己的计算机的浑厚兴趣,为以后讲解图的共享及扫描打下了伏笔。
2.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拓学生的创造力、发现力。在教学中,学生总是对教师的教案、计算机怀有极大的好奇心,他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于是我就表扬那些学得好的同学,让他们用我的机子,感受我的机子,在我的机子里找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且告诉他们我的机子里还有什么好东西,在什么盘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运行。
三、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分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分组学习的活动过程是:教师先向各小组布置学习课题,然后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有关的资源,由每小组研究学习,最后将结果展示出来。例如,让学生制作网页,教师先系统讲授了网页制作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可利用Photoshop制作图片,还可将Photoshop和Flash相结合做出动感十足,非常精美的动画作品,最终由各组组长汇总上报达成共识。
四、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做到学以致用
1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刍议 篇十二
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学习的好老师”, 教育学家们经常把兴趣两字挂在嘴边来说教家长及学生, 可见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更是所有教师的共识了。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兴趣就被更好地体现出来了。例如在学习Flash时, 一上课就给学生讲些专业术语、图层、背景等时, 学生会有很茫然、不理解。于是我为了让学生对Flash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讲新课前先用Flash做了一个漂亮的水滴波纹、把正方形变成圆形及小鸟越飞越高的动画, 上课时先给大家播放, 只见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背投上, 个个满怀着好奇、喜悦、兴奋的表情看着动画, 这时我告诉他们这是老师通过Flash软件做出来的, 从现在开始老师要教会你们做动画, 你们也能做出美丽、漂亮的动画, 学生们一听个个兴奋起来, 对Flash产生了兴趣, 大家都静静地、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每一个环节, 跟着我学习每一个步骤, 最后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学生们都理解和掌握了基本要领。从这节课中, 我深深感受到兴趣的重要性, 更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这一说。
二、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书中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 学生学起来有点难度, 不易理解, 于是课程中主要是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 重在让学生上机动手练习, 但盲目地上机练习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 我在上课时尽量做到边讲边练, 每节课的内容一般在25分钟左右讲完, 同时做到讲解一步演示一步, 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同步操作一下, 然后再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 等学生掌握后再讲下一个新内容, 最后再布置一些综合的练习让学生操作。这种方法学生都能很快掌握, 能把知识用于实践中并巩固操作, 最终达到熟练的效果。还可根据学生的操作能力适当地调整讲课的内容, 做到精讲重、难点, 把时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去多多练习, 多多发挥。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准确操作的能力, 我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激发了他们自我尝试的兴趣, 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 又提高了教学操作的效率。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上机操作是较轻松、易懂的, 但有一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 对于难理解的我就把每节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 然后分派到每个小组中, 让每个小组来完成不同的任务, 接下来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和信息从书中找到正确的讲法, 然后由小组派人讲解, 同时我会对学生不理解的专业术语进行讲解。通过这种具体的任务, 我发现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教学中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 完成了教学目标, 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督促并提高了学生从课本中自学的能力。
四、要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能力
在给初中生上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时, 别看他们的年龄小, 大多数的学生都有着较强的荣誉感和好胜心, 对老师的表扬和评价尤为重视。因此, 每学完一种新的章节及内容时, 我都会把学生操作的一些好的作品用多媒体教学网在班里展示, 同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当然对一部分还未掌握的学生我会让一些学会的、学懂的并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耐心地去教其他学生, 认真负责地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 这样既教会了一部分学生, 同时又让能这些“小老师”们的知识得到了巩固与复习。经过这种互帮互助的模式, 大家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很多学生为了要体会一下“小老师”的感受, 认真学习, 努力做好老师交给的作业, 上好每一堂信息技术课, 有部分学生还提前看书预习, 这样大大减少了老师的辅导时间, 提高了教学进程, 学生个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1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篇十三
而如何能够更好的引领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呢?我有以下几个想法: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形象建模阶段,毕竟在他们脑海里很多知识都是空白的,他们要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而正好信息技术是一门可以接触许多实体或者建立模型,好让学生们直观的感知,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用小组式的完成作业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一点就通,甚至有的可以通过自学可以举一反三,而也有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的太浅怕影响了基础好的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深一点又有些学生听不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们几个人为一组完成几份作业。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发挥其长项,而基础差点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学习。此外,还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3、为学生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我觉得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还可以让他们体会玩中练,练中学的乐趣。
新异的发现--键盘学习的深入。
4、边操作边练习
操作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往往不能很投入地听,他们的注意力绝大部分时间指向自己刚刚遇到的问题或刚受到的新异刺激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能不讲的地方坚决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研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探索研究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合理利用网络的`优势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现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比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这样可以让班的同学和老师之间可以较为自由的相互交流,也可以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6、不要给学生布置太低能的任务
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适当的有创新和加深。也要避免学生一味被动的学习。应该适当的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7、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演示实现功能的作品,接着提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想要实现功能应该怎么操作,让大家想办法实现功能,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会上网百度搜索……,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其中的方法。此外合理的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做到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迫不及待地想要动起手来的冲动。
8、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14.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先演示了几幅事先做好的FLASH动画例子,以便让学生能够跟我顺利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在新课的设计方面,我首先讲解了书的具体实例,在实例的讲解过程中,指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图形的打散问题:如果是字的话,需要二次的打散等重点问题)
在练习方面,我引导学生跟据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自主、合作进行练习。
另外,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可能会提出异议,还可能制作动画失败等等,教师要充分备课,要预料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15.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十五
一、端正学生态度
经调查, 90%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都很感兴趣, 而且其中20%的有很浓厚的兴趣。很多老师可能会很乐观, 想当然的认为信息技术课会很好上、很轻松。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 而是冲着游戏来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必须纠正这种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 从而端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 这同时也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信息技术教材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 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基础。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 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具备相当精湛的业务水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本身至少要有一桶水。”鉴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与时俱进。
三、强化组织教学的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组织教学能力可能要比教学能力显得更为重要。首先要严格控制课堂纪律, 不能放纵学生玩游戏、上网聊天等活动。其次, 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这些可能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的。教育是一种引领, 一种服务, 一种帮助。作为教师, 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大地发掘自己的潜能, 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认真观察学生及时反馈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观察, 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表扬, 对进步快的学生给予认可。例如上操作课时, 我会一边讲解、演示, 一边让学生跟着操作, 最后再让学生把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从头操作一遍。这时候如果碰到不懂的学生太多, 我会安排几名接受能力较强完成较好的学生, 让他们帮老师分组去辅导这些学生, 从而达到一种互助关系, 同时也让每个学生操作统一,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让每一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成就感”。课后跟学生多沟通, 分析教学情况, 及时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及时弥补。同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 写好教学反思,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例如以科技创新为主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某一方面制作一份电子报刊, 同时把上届学生做好的作品展示给他们看, 让他们有个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创新。当然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 比如模板的制作, 按钮的使用, FLASH的插入等等, 这时我并不是急于帮他们解决, 而是首先让他们上网查找帮助, 或者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如果还不能解决, 最后才由我给他们讲解, 这样通过问题来引发他们自主学习, 积极创新,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六、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社会信息层出不穷, 既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 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垃圾信息;计算机病毒泛滥、个人隐私遭到威胁、计算机犯罪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就显得更为重要。
16.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感 篇十六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是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有意穿插工具软件教学,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五、信息技术教学课采取分组学习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协助解决。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六、信息技术教学课采用学生辅导学生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时间是在机房上课,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减轻了教师的辅导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问的友谊,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達成率得到了提高。
七、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多元化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分等或分类。而是用来改进教与学。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为此我上课总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对于不会的学生,我从不训斥,而是鼓励和耐心辅导他,即使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也会真心地表扬。事实证明,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17.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会 篇十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变革,文化教育更是首当其冲,信息技术课理所当然地成了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误以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已经很高,不存在提高的问题。然而课堂实践和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仅仅表现在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上网、玩游戏甚至是聊天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没兴趣。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一定能掌握好信息技术知识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较好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我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依据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编写的,其中对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作了详细的指导性的规定,但又非常地灵活,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非常宽的选择余地。比如要求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来说,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而一些对画图程序已经“玩”得很熟练的学生,对此则失去学习兴趣。上该节课时,既要详细讲解本节课,又要适当地扩充内容,设置一些主题,让初学者学得会,让学得好的同学也吃得饱。如“绘图工具的使用”这堂课,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而且要求学生把绘图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创造性地进行绘图。对原先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层次较低的同学,可以使用基本工具先完成一幅简单的图画,而对于学习还有潜力的同学,我就要求除了以上的内容外,再利用绘图工具设置出一些特殊效果,如“一个文字有多种颜色、多种字体并存”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所有的学生就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又如,在讲Word中“插入图片”这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手抄报、诗配画等。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样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在介绍插入图片的几种方法的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图片来源的知识,如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网络下载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教学的深入,学生在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教学设计中若缺乏周密的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进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了”,由此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在讲新课前,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给其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一般情况下,我让大部分没有基础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学习,而让少部分有基础的学生学自己想学的内容,这样不同学生的需要能在一节课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教学做到了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字编辑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会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所以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我从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关于文字编辑的内容入手,如报纸、电视、广告语、手机短信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这堂课时,我以一幅事先做好的“我为奥运献计策”的作品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从这幅作品中,同学们有了动手操作的要求,学生就需要掌握本节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完成同样的作品。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恰当地设计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手段一直被喻为“教育教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并不是说只要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课、使用了电脑、使用了投影就算是多媒体教学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单纯的课堂教学,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答案是否定的。当我讲《计算机的组成》时,这是一节不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纯理论的课,我从同学们见到过的计算机外观入手,讲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我用准确而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名词具体化,专业的语言生活化;并且为了强化记忆,还设计了一张图,如“计算机五大部件”──我用五个圆圈来表示,将这五个圆圈按一定的位置来摆放,如“最靠左右两边的圆圈”──用来表示“输入、输出两大部件”,像这样的比喻形象而生动,使学生很愉快地接受那些“枯燥”的电脑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当然,这样的课就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把信息课的任务分为三种:信息采集型任务、信息处理型任务和综合型任务。在因特网教学中,部分网络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直接获取。这样的任务是信息采集型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在Word中制作一个通讯录,或是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这些都属于信息处理型任务。综合型任务一般放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结束时,作为检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手段。例如,让学生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知识做成演示文稿。这个任务中既包含了信息的采集,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知识,也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如将所获得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插入新建立的演示文稿中。
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任务间的纵向联系,尽量与学生所学知识前后呼应。如在“让网页靓起来”一课中,要求学生在Photoshop中制作网页的背景;在网页中插入自己制作的Flash动画;给自己设计的演示文稿做上超链接等。这样的综合任务可以将原先学过的许多知识联系在一起,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增强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尽量采用教材中未出现的例子,这样可以扩展学生实践的内容。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用教材中的例子进行自学,但教材中的例子包含内容是有限的,若整个教学仅围绕已有的例子来进行,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灵活,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动脑设计一些针对性强、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实例,来提高信息课的教学质量。
在几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如此循环往复,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倦怠性,下半堂课的效果明显不如上半堂课。开始学生还有积极性,最后有时就会“不知所为”,仅仅是“为做而做,为上课而上课”。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仅是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不是最好的。所以“允许他们犯错误”,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仅是讲解、演示,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而应该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在学习怎样删除文本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尝试,发现问题,然后请几个学生集中进行演示,纠正错误,与全班同学分享创新成果。同样的删除,但几位学生采用的方法却不一样。一位是用Delete键进行删除,一位是用退格键Backspace进行删除,一位是用剪切按钮进行剪切,还有一位是用空格键进行删除。这些不同的方法让全班同学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又如“绘图工具的使用”一节的教学中,曲线工具较难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曲线工具”的使用,先出示了两条不同的曲线,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看出,这两条曲线一条是闭合的一条是不封闭的。我就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自己画出这两条曲线,学生一致回答“很容易”。下面是学生开始绘图,结果学生想了各种方法,但是鼠标拖来拖去,始终达不到目的;有的学生画出了一条不封闭的曲线,老师让他告诉大家制作方法。有的同学画出了闭合的曲线,但他却归纳不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允许他们不会做,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同学们归纳、总结,把同学们还不能完全理清的知识条理化。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的集中体现,通过自主学习,是训练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学习是一种操作技能与知识积累同时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本身也有连续性的特点,在阶段性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归纳与总结十分重要亦十分必要。学生是学习主体,让他们把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全班同学共享,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同时亦要做适当的纠正和辅导。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探究学习其本质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但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及时点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教学中采用对比,可以增强教学内容间横向及纵向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软件间完成相似任务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掌握了Word中图片、文字的插入方法后,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对比Word中的相应操作自己探索并掌握方法,在PowerPoint中掌握了超链接的方法之后,当学生学习网页的链接时,也可采用对比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而迅速地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层的含义及应用目的等等。
对教学内容及时地做出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总结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进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复制文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方法来完成,在练习中请不同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不同的操作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操作方法进行总结。这样既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学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肯定、表扬;差的也要及时鼓励、适当进行指导,但在指导时,一定不要妨碍学生独立思考,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探索,以达到创造性原则的目的。
18.心得体会信息技术教学 篇十八
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性质认识的问题
现象一:开学初的初一信息技术课上,当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喜欢!”而第一次上机时,学生们早已等候在机房门口。但经过一段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明显减少,甚至出现迟到现象。
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性质认识的问题。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修订)中明确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现在,有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往往与“游戏”、“上网”和“玩”联系在一起,这时,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上,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认真组织好每一节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有效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如:在学习第三章《应用文档的设计》时,学生在掌握了Word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后,让学生自由设计属于自己的文档,将作品上传网络,根据学生的网络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并打印张贴在教室或学校的宣传橱窗中,一方面让这些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影响其它学生和老师对这门课的正确认识。
二、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材重要性的问题
现象二:开学一段时间后,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而有些带教材的学生在整堂课上教材也是“原封不动”。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觉得上机房就是以操作为主,老师上课会演示教学的,自己可以“照猫画虎”,根本不需要带书;二是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案例或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从来不要求学生使用教材,这样就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众所周知,教材的编写是由多名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的优秀教育者一起编撰出来的,他们有来自一线的教师,也有理论丰富和擅长分析的专家,与教师个人的想法相比,是更规范、严谨,符合学生的实际。就拿今年的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来说,它是根据203月份颁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年修订)》的精神,总结了几年来教材的使用情况,并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又进行了重新修订,所以现在的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了如指掌,教学中不要脱离教材,但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或重构。其次,学生阅读课本,自己去探索操作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我们常说的“自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如:在第八章《动画制作》第三节有关“形状补间”动画教学中,就完全可以让学生参照教材中“实践学习”内容,边阅读教材边上面操作完成6朵花儿开放的动画。当然,让学生进行自学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并将及时地讲解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在第十章《主题网站设计》中有关“给网页增加动感效果”教学中,学生往往很快能按照书上的步骤在网页上添加“滚动字幕”,但对于字幕属性设置方面,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设置,体验不同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关于“屏幕广播”的问题
现象三:信息技术上课前,学生开始在电脑上忙于自己的事情,当上课时教师进行广播教学时,学生开始唉声叹气。现象四:当学生正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或其他原因,教师突然进行教学广播,学生抗议声四起。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教学中教师没有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如何恰当利用屏幕广播教学呢?首先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事先播放上节课的一些作秀作品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这样可起到复习回顾的作用,学生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在教学中一是要对教学重、难点知识或操作技能进行广播教学,这与是广播教学中最基本的使用;二是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碰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屏幕广播,因为学生操作中碰到问题,心理上产生需要教师讲解的预期,这时教师及时屏幕广播,学生不会有抵触情绪;三是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进行评价,此时学生有迫切想让自己的作品让全班同学欣赏的心理,而其余学生则通过欣赏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了解自己与同学间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学生利用屏幕广播功能演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一般来说,学生上台演示,课堂气氛较好,而其他的学生则重新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同时对比自己的操作,检验自己和演示学生操作正确与否。此时,教师也容易找到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解,对演示操作中比较好的地方进行及时表扬。最后,教师要有尽可能少用屏幕广播的思想意识,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重操作、轻技能的问题
现象五:学生已经学过第八章《动画制作》,在组织学生参加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比赛过程中,教师发现好多学生都已经忘记了最基本的动画制作,并开始埋怨学生怎么这么快就忘记所学内容。
如何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重操作、轻技能所造成,没有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与应用工具。信息技术教学中,虽然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
19.如何搞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十九
1. 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注重交流与合作,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多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 增强合作意识。由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 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相差较大, 因此, 建立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对于学生来说, 合作尤为重要。大多数学生是刚接触电脑, 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 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 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高手”接受速度较快, 很容易就掌握。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 让其辅助老师手帮手地指导能力水平稍低的同学, 直到学会为止。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这可以促使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高手”同学的帮助和指导, 增强学习的信心;也可以使“高手”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
2. 从教学设计方面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有着独特的学科特性,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法等。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 现在广泛运用的当属“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是在实际教学当中, 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任务并非易事。好的任务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 反之则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现在广泛采用的任务驱动法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吗?教师设计的任务确实是学生想要完成的吗?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性, 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否则可能会让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抗拒情绪, 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按部就班的心理, 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所以学习任务的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 喜欢评价他人, 也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因此可以在任务的设计上, 适当展示一些其他学生的作品, 并且附以一些激励性的语句, 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 用QQ聊天练字, 提高打字的速度。
单纯用练字软件练习打字, 很容易丧失练字的兴趣, 最后可能只是乱敲键盘玩里面的打字游戏, 如果拼音又掌握不好, 则可能最终会一无所获。在信息技术课本里, 《直面你我》要求学生用MSN软件进行网上交流, 可是反响不好, 虽然同样是聊天的工具, 可学生明显缺乏兴趣, 我想主要是因为现在在青少年中间较为流行的是QQ软件。于是在课堂上简要地对MSN进行讲解后, 隆重地推出了QQ软件, 本校的电脑都是设置了还原的, 而且没有安装QQ软件, 每一次重新开机后, 都需要重新安装, 但是学生们乐此不疲, 从下载到安装, 很快就完成了。在聊天的过程中, 大家你谈我说, 打字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这个时间段, 同学们基本上是跟班上的同学聊天, 加上老师巡视, 谈话内容健康。这时, 我设计了一些主题活动, 比如书本上的专题“你问我答乐趣多, 寻找知识小博士”, 让学生在群中进行讨论, 其乐无穷, 同时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好网上聊天的“度”, 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4. 采用情境教学模式, 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 采用情境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 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 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 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以任务为驱动, 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 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 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 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 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5. 以任务为驱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 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 实现图文混排;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 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进行教学的方法, 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 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 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能提高自学能力, 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林金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2]田冬梅.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20.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二十
一、提高素质,充实自己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直接人,其自身文化素养、教学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老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充电,用最新、最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迎头赶上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轻松应答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最前沿的新鲜知识,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兴趣,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逐渐地提高,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二、巧设任务,完善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之前,教师应深入地研究教材,认真备课,通过计算机网络资源,搜集更多辅助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保证每一个任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目的的明确性,保证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能够有效地蕴含在每一个任务中。学生完成了任务,也就掌握了本堂课的教学知识点。这样,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和主人翁意识的建立。
三、幽默风趣,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是对于信息技术产生了兴趣,那么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相对于枯燥的理论课,学生更加偏向于上机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地了解学生,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方便引起学生的共鸣。尽量将一些枯燥的知识讲得更加生动、形象一点,可以利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比喻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会】推荐阅读:
2017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09-14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08-05
初中2008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09-07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09-13
初中信息技术编辑演示文稿教学设计01-17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10-09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利用论文06-26
压题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11-02
南京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讨活动方案12-23